曼哈顿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6 04: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曼哈顿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曼哈顿计划

篇1

2006年,美国大都会集团携手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启用MetLife品牌,并投资千万元在上海启动国际水准的“曼哈顿金领计划(Top Gun)”。同年底,“曼哈顿金领计划”被引入南京,至今已成功运作了三期。

2007年12月17日,江苏省第四届“保险之星”表彰大会在南京举行。受表彰的144位“保险之星”,是全省14万保险从业人员的杰出代表。其中有一位比较特别的“保险之星”,就是来自联泰大都会江苏分公司的黄慧。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从企业总经理改行“卖保险”的,而且一入保险行当,就创造了单周销售保单收入逾12万元的奇迹,是名符其实的“金领”。说起这一奇迹的背后,不得不提到保险业一个特别的人才培训计划――“曼哈顿金领计划”。

保险人说“金领”不单是“卖保单”

家装设计师程天蕾先后在某中资保险公司的人和联泰大都会的“曼哈顿金领”手中买过寿险保单。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对保险、保险人都挺反感的,但通过与“曼哈顿金领”的接触,让他改变了看法。他说,“金领”们有两个特点比较明显。一个是学历高、阅历丰富,亲和力很强,不让人讨厌。第二个就是不是单纯“推销”保险,而是为客户负责,量身定做财务规划。

“比如说,接待我的姓郭的‘金领’详细问了我的年龄、职业、年收入、年开支、风险防范的具体要求等,然后做了方案给我。”程天蕾说,除了“金领”推荐的险种,他自己还提出要求想买另外的几款,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居然拒绝了他,说并不适合其个人状况。“这点让我印象非常深,这才是负责的理财顾问的做法。”不知不觉,他居然与这些“卖保险”的处成了朋友。

保险之星从总经理改行“卖保险”

黄慧告诉记者,在成为“曼哈顿金领”之前,她曾任杭州西子奥的斯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芝普舒适家居江苏分公司总经理。长久以来,自己一直生活在所谓“女强人”的光圈里,也习惯了用金钱地位等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曼哈顿金领计划”介绍“成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成就多少事业,而是你协助多少人梦想成真、你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人生。”这句话使她陷入思索,并于2007年4月从总经理改行“卖保险”。

一开始她总是抹不开面子,无法跟人开口讲自己是卖保险的,后来还一度想放弃。而培训主管告诉她:“你要的不是放弃,而是放下。”这让她豁然开朗,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保单的销售,不是金钱与商品的交换,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的经验。接下来,她帮很多家庭进行了财务规划,最高的一周,单周保费收入达到120521元。

金领计划“顾问”收入远超平均水平

篇2

    在这一千年中的绝大部份时间,这个世界最大的证券市场所在地曾经无人居住。直到17世纪早期,印第安人才作为最早居民来到岛上将南部的乱石地作为他们的住所。荷兰人紧接着在1624年也登上了这个岛屿。

    他们在两年以后买下了这个岛,并称其为Manahatta(大概是从印语中的manahactanienk一词演变来的,其意思是"众人陶醉的地方。")大多数早期的变化都发生在今天位于曼哈顿南端的一个仅有十条大街的小区----运河大街(CanalStreet)以北的地区内,它得名于流经该地的一条泥泞的小河,而当时的此地不过是沼泽和森林。

    17世纪60年代,英国人来到岛上并将荷兰人赶走,到了17世纪末,他们将居住地扩张到了北部地区。然而,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今天的中央停车场(CentralPark)仍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成为当时人们周末散步的好去处。而曼哈顿本土的北部则一直到本世纪初仍为农耕地。位于百老汇和第213号大街的最后的一块农场也直到1930年才消失。

    18世纪,纽约变成一个热闹的港口。除了进行商品贸易外,一些商人逐渐转为买卖政府债券和公司股票。显然,他们已经看到了遍及欧洲的新生金融市场的萌芽,于是在1792年,他们聚集在梧桐树荫下商议如何更好地组织股票交易。1817年公司成立了,命名为纽约股票交易部(NewYorkStockandExchangeBoard):以后的几十年中,他们在小酒店里办公,直到1865年他们才有了自己的大楼,即今天位于华尔大街的股票交易大楼。

    在诸多繁荣的殖民地城市中,为什么曼哈顿成为了美国的金融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谢那些居住在城里的荷兰商人,他们对商业的兴趣远远大于那些起初在波士顿,后来在费城居住的政治革命者。其次,美国的财政部从建国的初期就设在纽约,该城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时期还被指定为政府战时债券的专门交易中心。因此,到20世纪初,纽约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领导美国工业革命的商业大亨发家致富的起点。

    然而,这个城市的金融历史并非如此容易就开始了。曼哈顿总是更喜欢展望将来而不是回顾过去。早期居住者希望来此创新,他们身后的跟随者有成百上千万。尽管不易辨认,但今天来到曼哈顿南部的参观者仍然可以看到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南部大街和白厅大街(SouthStreetandWhitehallStreet)

    曼哈顿的一切从发生在这两条街的一笔土地交易开始。1626年10月25日,荷兰西印度公司(DutchWestIndiaCo.)总裁彼得米纽特(PeterMinuit)以价值约24美元的珠宝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了曼哈顿岛屿,由此诞生了新阿姆斯特丹(NewAmsterdam)。

    现在彼得米纽特广场几乎已得不到圣地的待遇了。它基本上成为从斯塔登岛轮渡站(StatenIslandFerryTerminal)到穿过整条大街当中的一个交通岛。广场上有一块纪念牌记载着这次交易,还有几条长椅和一个卖饮料和彩票的报刊亭。

    珍珠街81号(81PearlStreet)

    这是美国第一台印刷机和第一家出版社所在地。1725年11月,英国人威廉-布莱德福特(WilliamBradford)建立了《纽约报》NewYorkGazette。

    1733年,布莱德福特的合伙人约翰-彼得-曾格尔(JohnPeterZenger)离开并自创了《纽约周刊》(NewYorkWeeklyJournal),与《纽约报》展开竞争。因为没有布莱德福特的老练和相应政策的保护,曾格尔一年后因诽谤罪而破产--但此事成为有关出版自由的决议诞生的标志,陪审团最终认为曾格尔对殖民统治者的指控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因此他无罪。(1744年《纽约报》停止发行。)

    现在,这个美国传媒及出版业的诞生地已成为一家中国餐馆,名为珍珠81号,。店内没有一处提到此地的历史,店外墙上有一块纪念的牌子。

    珍珠街362号(362PearlStreet)

    这里是曼哈顿房地产之父约翰-亚克伯-阿斯特(JohnJacobAstor)的居住地.19世纪早期阿斯特买了市中心的一些房屋并用出钱帮助建造埃里运河(ErieCanal).他最为明智的投资是1837年大萧条时他买进了一些因抵押人不能偿还贷款而被取消赎回权的房产,后来以十倍的价钱卖出。

    现在此处建筑正位于FDR公路(FDRDrive)之下,这条公路建于二战后,旨在加快东部的发展。

    华尔街68号

    这是后来的纽约股票交易中心所在地。1792年24位经纪人在此进行股票交易,远不象今天我们从CNBC上看到的那么疯狂交易。那时,对绅士风度有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掮客们还立誓对佣金的征收不得超过0.25%。

    华尔街位于新阿姆斯特丹北部边缘。到17世纪中叶,这里建起了一堵矮小的木墙,用来防范印第安人的袭击。这条街因此得名。1699年,英国人摧毁了这堵墙。

    现在:华尔街68号已不存在了。总部设在华尔街60号的J.P.摩根公司买下了它,J.P.摩根的大楼占据了整个街区。那棵有着重要意义的梧桐树在1865年的暴雨中被刮倒,现在已没有一棵梧桐树。珍珠街54号

    1789年和1790年,纽约是美国的首都,此地是美国的财政部。官僚们常聚集在一家名为弗朗西斯的小酒馆内。在独立战争爆发前,这间酒馆就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不满者在这里反对印花税法案(StampAct),自由之子(SonsofLiberty)在这里计划组织他们自己的1774年波士顿倾茶党(BostonTeaParty)。在酒馆的三楼,乔治华盛顿向他的军队告别,结识山缪尔弗朗西斯(SamuelFraunces)。美国的首都迁往费城后,弗朗西斯一家也离开了此地.。

    现在此地建成了一个小型的革命博物馆和一个具有革命时期特色的餐馆。餐馆的特色菜包括殖民地新英格兰蛤杂烩(ColonialNewEnglandClamChowder),华盛顿炸鸡(BakedChickenalaWashington)和每份价值19.98美圆的从汤到甜食都齐全的殖民地大餐(asoup-to-nutsColonialRepast)。

    珍珠街133号

    这里是雷曼兄弟公司(LehmanBros.)在纽约的初创地。雷曼公司是由三个德国犹太移民建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做棉花经纪的公司。内战结束后,南方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三兄弟来到这里开始了在美国的贸易。后来,该公司又分出投资银行公司,并于1994年与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Co.)合并。

    现在珍珠街133号也不复存在了。现在这块地方夹在一幢办公楼和一家爱尔兰啤酒屋之间,叫OneWallStreetCourt。

    百老汇26号

    百老汇大街26号:1912年前标准石油公司所在地

篇3

做任何工作都应有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物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1

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部门经理对本部门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负责签定和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单位、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班组、部门、班组、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明确各自职责。

1、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工程审核、验收等动火行许可制度及备案,从源头上预防火灾隐患产生。

2、强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设,着力提高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做到“火情发现早、报告早,小火灭得了”。

3、司由保安队员建立“保消合一”的消防队,各�咳嗽弊槌梢逦裣蓝印�

4、促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依法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熟悉消防设备,并熟练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程序和方法。

5、强疏散逃生演练,着力提高公司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

6、促各部门加强对员工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使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

7、促各部门及仓储客户明确疏散引导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

二、开展全员消防大教育大培训,着力提高公司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

1、督促各部门及仓储客户规范消防设施器材标识,落实消防安全“三提示”要求,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

2、组织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参加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三、编制、落实消防工作计划。

1、制定各部门及仓储客户落实义务消防队员(占员工总数的50%)名单。

2、制定消防安全工作计划。

3、制定义务消防队员培训计划。

4、制定员工消防救护安全知识培训计划。

5、制定各岗位消防救护应急演练计划。

6、制定防火领导小组名单。

四、消防安全教育、宣传的任务和要求

1、3月份开展春季消防紧急疏散演练。

2、5月份聘请消防人员为员工进行专题讲座。

3、8月份新入厂的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4、11月份开展“消防月”活动、冬季灭火演练。

五、消防安全的专项检查

1、1月份开展春节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2、“五、一”节前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3、6月份开展夏季用电前安全专项检查。

4、“十、一”节前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5、12月份冬季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物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社区消防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群众消防安全认识,根据沙包堡办事处的安排,在辖区内开展消防安全工作。为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大精神为指导,提高全民消防认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障和促进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切实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体制,开创“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常识普及”的社区消防工作新局面。

三、工作重点

1、总结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消防安全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2、加强消防业务指导,社区将以书面报告等方法邀请消防工作人员到学校、居民区及辖区重点防火单位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使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3、利用一些节假日在群众聚集的地方作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和以板报、横幅、标语形式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活动。

四、实施步骤:

1、社区成立消防安全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本辖区消防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及时部署。

2、完善并落实消防安全工作任务和目标,结合社区实际,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全面推动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3、加强社区基础,社区消防要边建设,边工作。社区每季度对本辖区居民住宅楼防火检查宣传不少于一次,要对辖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学校、商铺,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工作档案资料,确保社区消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物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3

一、定编定岗及培训计划

今年是---物业公司运行的第一年,实行二块牌子(1.---物业管理公司2.曼哈顿管理中心)一套人马,在保留原曼哈顿中心的功能基础上,通过---物业的运作,最终走向市场。定编定岗从厂里的统一管理安排,计划全公司定编37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按照厂里的培训安排参加培训。

二、代租、代收计划

按照厂里的物业管理委托要求,对曼哈顿大楼及将要成的其它物业大楼进行代为租赁,计划完成曼哈顿大楼委托租赁的房屋出租率大于96%,今年完成代租收入不少于149万元,按要求完成水电暖与费用的代收、代缴工作,保证所辖物业的正常运作。

三、收入计划(物业管理费、代租、代办费)

今年完成物业管理费77.26万元,代租、代办费29.80万元(149×20%),一共为107.06万元。其中曼哈顿大楼物业费及代租代办费合计为98.40万元,其它收入8.66万元。

四、费用支出控制计划

今年其费用支出控制在112万元之内(不包括3000元以上的修理费用),其中:

1.人员工资包括三金总额为:82.56万元(按现48人计算)

2.自担水电费:15.60万元。

3.税金:8.80万元。

4.其它5.04万元。

五、拓展业务、创收计划

1.计划2月底前所属良友家政服务公司开始正式挂牌运作,年创收不少于2万元。

2.组织成立对外扩大管理规模攻关组,派专人负责,争取在年底前扩大物业管理规模不小于5000平方米,实现盈利。

六、综合治理、消防安全工作计划

1.保持天山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争取先进卫生单位称号。

2.每月24日为例检日。组织有关部门对楼内进行全面的“四防”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做到限度地消灭各种事故的发生。

3.完成消防部门及综合办要求,完成的各项工作。

4.五月份、八月份组织二次保安、工程、环卫等人员参与的消防设施的运用,并结合法制宣传月、禁毒日、消防日开展禁毒宣传,消防宣传等,每年不少于三次。

5.保证所辖物业的治安、消防安全、不发生大的治安事故,杜绝一切火灾的发生。

七、大楼维修、设施设备维修计划(根据大楼拆迁时间待定)

1.大楼沿街外墙的清洗、粉刷、改造。

2.大楼内部的维修、粉刷。

篇4

这几天来,研究工作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着。为了向公众通报这些研究结果,全球科学家们决定在金星技术中心召开一个新闻会。

会议当天,会场气氛异常热烈,到处人头攒动、记者们为争夺有利的位置都快打架了。正在此时,研究小组负责人佐格教授突然出现在主席台上。顿时,台下的注意力全被他吸引住了,安静了不少,佐格教授将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调动了一下,开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你们提问前,我要先告知你们一件事。那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这句话刚出口,台下立刻骚动了起来。一名《金星晚报》的自然专栏记者激动地站起来,向佐格教授发问道:“教授先生,您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首先,”佐格教授又调动了一下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似乎他是用眼睛说话,“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

“那么这对我们的飞碟计划意味着什么呢?”另一名记者问道。

“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碟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

他话音未落,又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外,你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什么危险吗?”

佐格教授微微一笑,按下显示钮,一幅激光全息影像展现在大家眼前:“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在我们把第一个金星生物送到那里之前,我们将会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我们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重量。”

这时,一位记者打断他,问道:“请问照片上这些黑色微粒是些什么东西?”

“关于这点我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同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微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个两个。”

“那么这些石笋般挺立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这些是某种夜晚能发光的花岗岩形成物,格拉姆教授管它们叫‘摩天者’,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要触到天空似的。”

“佐格教授,如果这些都是事实,那么飞碟计划不是会被迫延迟吗?”

“是的,不过一旦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

篇5

我背着相机沿着曼哈顿第一大道向北走,天空格外地阴郁低沉,雨不算大,但风越来越急。街道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偶有闪着警灯的警车驶过,用扩音器通知处在危险区的居民尽快撤离。在第一大道和42街的交界口,几名穿着黄色雨衣的警察在已经停止办公的联合国总部外执勤,高耸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孤独。我登上了路口的天桥向西望去,平时车流滚滚的曼哈顿中城主干道42街空空荡荡,几乎看不到一辆车,这条曾经多次出现在我照片中的繁华街道,这次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空旷、静谧的姿态进入了我的镜头。

我沿着42街继续向时报广场方向走去,为数不多的路人顶风冒雨、行色匆匆。路过著名的中央车站,我本想进大厅看看,却被警察拦在了门口。这个高峰时期日客流量达几十万的交通枢纽已经关闭,透过紧锁的玻璃门只能看到执勤的警察和空旷的候车大厅。不远处,平日欢声笑语的布莱恩特公园门口拉起了铁索、挂上了关闭的牌子,在风雨中显得一片凄凉。

来到时报广场已近中午时分,大部分店铺都已经关门歇业。零星的游客一边在雨中留影,一边抱怨自己运气差。他们大都是从外地专程到纽约旅游的,可恶的飓风浪费了他们原本计划好的休假时光。我赶到新华社北美总分社44层的办公室,大楼正一遍遍地广播着应急电话号码。从窗边俯瞰时报广场,这个往日从早到晚都显得十分拥挤的“世界十字路口”不再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远处林立的高楼也在风雨中显得阴郁惨淡。

下午回到住处发完稿子,我开始以一种忐忑的心情等候“桑迪”的到来。我住在公寓的22层,家里的四个窗户全部朝东,正是风来的方向,窗外没有任何遮挡物,不远处就是纽约东河。公寓所在的街区属于受飓风影响的B区,和必须撤离的A区仅隔着一条马路。想起2011年8月也曾让纽约如临大敌、最终却温柔而过的飓风“艾琳”,我多少心存侥幸——“桑迪”也许会和上次一样,登陆纽约时就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雨一阵就过去了。事实证明,这次我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

晚上6点以后,桑迪正式登陆纽约,并和冷空气混合增强为“超级风暴”,疾风骤雨一阵紧似一阵地撞击敲打着窗子。从窗口望下去,积水在迅速上涨,很快漫过一大道淹到公寓楼下,水面被狂风卷起一阵阵白色水雾,波浪翻滚。执勤警车的警戒线在随着水线的上涨一点点后撤。我站在窗台上贴着窗户拍摄楼下的情况,隐约感觉到整个楼都在晃动。9点多,随着灯光的几次爆闪,瞬间断电,窗内外陷入一片黑暗。借助手机屏幕的亮光,我从楼梯摸到公寓一楼,前台大厅里的水已经淹到脚踝,大厅门口堆满沙袋,水流仍不断从门缝中涌入。我返身回到21层同事的家中,他家向西的窗口平时可以观看到曼哈顿灯光璀璨的夜景,此时窗外却是一片死寂的黑暗,只有帝国大厦顶层的景观灯还孤零零地亮着。不远处的纽约大学医疗中心门口停满了警车和急救车辆、警灯在黑暗中闪烁着。住在皇后区的同事此时打来电话,说通往曼哈顿的隧道、桥梁已经因积水全部封闭,纽约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曼哈顿已然成为孤岛一座。

午夜时分,继断电之后,家中的水、煤气、暖气相继全部中断。房间内阴暗湿冷,窗外风雨的呼啸声让人心绪不宁,躺在床上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快点睡去,盼望着天一亮一切都恢复正常……

10月30日星期二,超级风暴“桑迪”经过后的早晨,风雨已经小了很多,家里的水电并未如我期望的那样迅速恢复。我和同样是记者的妻子一起赶往曼哈顿下城采访。此时,街道上的积水已经退去、被大风连根拔起的树木随处可见。路上的车辆逐渐多了起来。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大多因停电失灵,路口车辆按照先到先走的规则谦让而行。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仍然处在休市中,这是自1888年以来纽交所首次因天气原因连续休市两天。此刻的雨时有时无、时急时缓,但仍然有不少游客赶来参观。如果不是看到依然堆放在紧闭大门外的沙袋和检修电路的工程人员,你不会感觉到这和任何一个湿漉漉的雨后华尔街清晨有任何区别。不远处华尔街铜牛也并没有如我预想的那样被淹在水中,已经有游客在和它亲密合影。

依然关闭的地铁站入口和电力已经耗尽的手机提醒我这是“风暴”过后的第一个清晨。我让妻子在铜牛附近一个免费提供充电的电视转播车前给手机充电,自己赶往炮台公园采访。

哈德逊河畔的炮台公园绝对是风暴来临时的重灾区,此时一切似乎已经恢复了平静,远处的自由女神像依然静静伫立,平日里繁忙的纽约港此刻行船寥寥。耐不住寂寞的纽约人已经三三两两地赶到河边,骑车、遛狗、散步、留影,只有被吹翻的栅栏、倒在路边的树木、散落的防洪沙袋和被掀翻的长椅,让人依稀还可以感觉到昨夜这里是怎样的狂风骤雨、惊涛骇浪。

由于没有戴手表,估摸着在炮台公园采访了近两个小时后,我赶回华尔街铜牛附近,却不见了妻子的踪影。从一位路人那里得知当时已经是下午1点50分,这比我们约好的碰面时间晚了20分钟,她一定是不放心去找我了。我向旁边的一位正在给手机充电的男士借用手机,他把手机放到我面前指着屏幕不停摇头。原来他已经拨了半天号,但这里一点信号都没有。接下来,我向包括3位警察在内的近10个人借用手机,不论他们的手机网络属于哪个运营商,都无一例外地没有信号,路旁的公用电话也都无法使用。

不仅如此,这个时候想打一辆出租车也变得异常困难,路两旁站满了频频招手的乘客,平时遍布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此刻却难见踪影,偶尔驶过一辆却也不作停留。一位牵着小狗、拎着行李的男士显然是感到无奈和疲惫了,放弃打车,坐在路边建筑的门廊下躲避风雨……

这一切让我意识到,风暴后的纽约并不像我看到的那样平静。一瞬间我甚至感觉有点恍惚。没有通信、没有交通,就这么轻易地与世隔绝了吗?这里是集现代文明之大成的世界之都纽约吗?我站的地方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吗?无奈中我沿路向北走去……最终赶回时报广场时已经是下午近5点,庆幸的是这里的电力供应依然正常,终于联系到妻子,当得知她已和另一路同事汇合、一切平安后,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时报广场的电子屏里此时滚动着“桑迪”带来的损害:十多人死亡、上百万户断电、数千架次航班取消……见惯大世面的纽约,在这次百年不遇的风暴面前真的受伤了。

由于14街的一个变电站在风暴夜发生爆炸,10月31日,曼哈顿下城的停电依然继续。众多下城的住户纷纷驱车赶往上城和其他城区,曼哈顿北向单行的街道出现大面积拥堵。入夜后,曼哈顿39街以南的大部分街区处在一片黑暗之中,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大游行被迫取消。 34街二三大道之间,原本是著名的酒吧街,平日里即便是午夜过后依然灯火辉煌、人声喧嚣,如今在黑暗中变得一片寂静。只有一家比萨店用发电机保障照明坚持营业,在一片漆黑的街道中显得格外扎眼。

篇6

一、培训机构招生对象及培训内容

塔城市规模最大的四所机构中,小天鹅活动中心培训对象是中小学生,不存在其他学员人群,开设的培训内容为舞蹈培训;天韵少儿艺术团是面向中小学生,主要开设舞蹈培训;曼哈顿健身活动中心主要是分时段进行不同的人群培训,周一至周五进行成人培训,周末则主要是针对学生;杰帝是比其他三所规模要相对小些,是一所舞蹈类的培训机构。综合性培训机构分为培训内容的艺术综合及培训内容兼具学科性质的综合性。比如,曼哈顿是一个综合性的培训机构,它的培训不仅仅只是针对青少年,其中更大一部分的是成人培训。瑜伽培训、形体培训、瘦身健身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春蕾培训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培训机构,它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进行学科类培训及艺术培训。

二、培训机构的师资现状

(一)师资基本情况1、教师来源。通过调查了解,塔城市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源主要是艺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文工团演员、业余文艺爱好者三大类。师资来源途径不一,并不是由相关专业毕业生和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来担任。2、教师学历及专业。塔城市艺术培训师资力量整体不高,机构间差异较大。从事艺术培训的教师来源不一,专业、学历水平不同。通过调查发现,艺术专业的人员专职从事培训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部分为兼职工作。从学历来看,高学历,如,研究生及低学历大专以下都为0,在学历上没有出现太低的情况,也几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3、教师年龄及培训教龄。目前塔城市艺术培训机构中的年龄趋向年轻化,通过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人数只有两人,占总人数的3.5%。

(二)机构对师资的管理情况1、教师聘用情况。对教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不规范。招聘教师过程简单,比如,教授舞蹈的教师,让他们跳个舞,或者看看他们的毕业证书。机构与受聘教师间并未签定合同,只做口头上的约定。未建立教师档案,对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工资要求在选聘中以个人简历的形式做初步了解。针对教师教学的情况,如,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专业程度等并未做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教师的管理,在聘任的时候,会让教师填写一份简历。在教师任教的期间,除了关注教师的考勤外,其他的管理则相对较少,如,教师的再发展及再培训是较少做为管理内容要求的。2、教师教学管理情况。对于学生在培训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给予的关注、评价、鼓励明显不足。他们认为课堂组织教学是学校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他们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那么对于中小学生每周只进行一次的课外艺术活动来说,给予较高的要求往往会适得其反,或许根本收不到效果。

三、中小学生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的管理情况

(一)培训机构监管情况1、政府监管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非法张贴广告招生、无证私自挂牌的艺术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塔城市艺术培训机构共12所,其中只有两所机构是合法的挂牌机构。一所是公办性质的机构(群艺馆)由政府管理,另一所是曼哈顿健身中心,它由工商部门批准挂牌。其他的10所艺术培训机构均为自行悬挂广告牌。2、业内监管情况。据调查了解,目前塔城市并没有专门的培训业内监管。培训机构没有行业协会,各个培训机构间的联系比较少,同行业间管理无序,行业内部没有管理规范。

(二)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制定情况1、内部事务管理制度。目前培训机构管理者一人兼具多职的情况存在。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卫生管理、考勤管理、教学管理都由管理者一人承担,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条文。2、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如,机构管理者并未建立学生档案,学生管理停留在安排课及学生学费交纳方面。

篇7

世界评分最高的十大美剧: 1、绝命毒师

2、权力的游戏

3、六尺之下

4、越狱

5、无耻之徒

6、纸牌屋

7、老友记

8、犯罪现场调查

9、欲望都市

10、生活大爆炸

1、绝命毒师 详细介绍:高中化学老师瓦特沃特被诊断出肺癌,为了保证家人的生计问题并留下财产,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制毒,由此成为了世界顶级毒王。

2、权力的游戏 详细介绍:《权力的游戏》是根据乔治RR马丁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奇幻故事,究竟谁会坐上铁王座呢?

3、六尺之下 详细介绍:《六尺之下》是一部非常具有意义的作品,以费雪家族所经营的葬仪社作为背景,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以及背后所显露出的人生意义。

4、越狱 详细介绍:《越狱》是许多人的入门美剧,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紧张又刺激。林肯被陷害入狱,弟弟迈克尔为了救出林肯,设计了一套完美的越狱计划,于是他故意抢劫银行并主动申请关入FoxRiver监狱,由此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5、无耻之徒 详细介绍:《无耻之徒》以家庭作为背景,讲述了美国工人阶级的家庭背后的故事,里面夹杂着爱情、温情、欺诈以及嬉笑。

6、纸牌屋 详细介绍:《纸牌屋》是一部关于美国政治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政客弗兰西斯安德伍德和妻子如何操控权力的故事。

7、老友记 详细介绍:《老友记》被称作是一代美国人的记忆,是非常受欢迎的情景喜剧,讲述了居住在曼哈顿的六个好友之间的生活。

8、犯罪现场调查 详细介绍:《犯罪现场调查》是一部关于刑事案件的电视剧,里面许多的案件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破案的过程以及故事情景的设置非常有看点,喜欢悬疑影片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9、欲望都市 详细介绍:《欲望都市》是一部围绕女性展开的电视剧,讲述了生活在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性的故事。

篇8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时长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从每天上午六时至次日凌晨二时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北区时报广场循环播放20小时共300次。让美国公众认识了更多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面孔,更加生动的感受到中国的友好、平和、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家喻户晓的华人明星,众多身居幕后但建树卓著的杰出代表也在片中逐一亮相。其中,作为“中国现代华服的开创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著名时装设计师张志峰与“世博中国馆之父”何镜堂,“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马岩松、首位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华裔学者张永和等共同诠释了中国代表性设计师将中国文化艺术亘古魅力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孜孜进取不懈创造的非凡魅力,可谓是“让世界留住美丽的中国人”。

该形象片中章子怡、宋祖英、谭晶等一众明星及名模身着的“华服”,均出自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NE・TIGER艺术总监张志峰的设计,端庄典雅、高贵大气的东方韵致和中国式美丽,诠释出中国服饰元素所蕴含的低调而华美力量,将中华文明再次昭示于全世界。

作为中国现代华服的开创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张志峰始终追求蕴含于天地大美间的庄严、磅礴、中和、辉煌与华贵,在他的设计中,历经数千年洗礼的中国古典文化符号得以重生。“寸锦寸金”的云锦、精妙卓绝的四大名绣、“织中之圣”的缂丝、匠心独运的结绳艺术和千年古韵的羌绣,经张志峰及其设计团队的传承与创新,华夏多民族的服饰艺术元素相容共生、相得益彰、共显神韵。

张志峰是中国时尚业的领军者,更是禀赋文化使命的守护者。在各种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日益充斥、不断洗礼的今天,需要越来越多的像他这样的“守护者”引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续写东方传奇,缔造惊艳隽永的中国式美丽!

篇9

纽约,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怀着“淘金梦”、“自由梦”甚至“爱情梦”的人踏足这片“天堂”。你在这里可以看见意气风发的生意人,打扮低调的明星,或是行色匆匆的平凡人。而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下,纽约也呈现出“天堂”以外的底色――不景气的经济和大批的失业人士。因此有人放眼于纽约以外的天地,甚至是美国以外的。但是,无论是亚历山大口中“痛苦又黑暗”的纽约还是其他人眼中不变的“伊甸园”,纽约都以一种冷冷的姿态,目送着离去的旧人,迎接到来的新人。

――Mac

A baseball game was on television, the 1)mechanical bull was waiting to 2)thrash and dozens of women in business suits and heels were 3)partaking 4)liberally of after-work drink 5)specials at Johnny Utah’s, a bar in midtown Manhattan.

On another night, Michael Chow might have 6)swaggered over to the 7)cluster of women doing 8)tequila shots in the corner, sat down and bought them another round. But on this particular Monday evening, Mr. Chow, 30, a commercial real estate broker, was looking to get out of there. In fact, he was looking to get out of Manhattan, out of New York, indeed, out of the country.

With a nametag on his 9)lapel and hope in his handshake, Mr. Chow plunged into the crowd, exchanging business cards during the Chinese-themed happy hour, eager to try out his Mandarin as he prepared to move to Shanghai next year. “I’m learning the basic language now so I don’t feel totally lost when I get there,” he said.

The gathering was organized by Golden Networking, an event-planning company that has been mining the city’s 10)kaleidoscopic ethnic 11)niches by organizing business receptions and after-work mixers in Manhattan. The events, started last year by an unemployed 12)Peruvian-born bank executive, 13)are geared toward Chinese, Chileans, Brazilians, Mexicans and those whose homelands were once part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t a time when New York’s economy is14)teetering, Golden Networking is trying to exploit growing interest and opportunities in some of the world’s emerging economies. Many immigrants are 15)leveraging relationships back in their native lands, while Americans are immersing themselves in languages they ignored in high school in the hope that the streets of Beijing, Sao Paulo or Moscow might be paved with gold, or at least a currency 16)faring better than the dollar.

“There’s no future in New York,” Mr. Chow said, scanning the bar crowd. “There’s more for me in China. There is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I want to be a part of that.”

Before rushing over to introduce himself to a pair of Chinese men who were discussing the stock market in heavily accented English, he added, “Any job, really, I’ll do it.”

He may have some competition. Brian Mihelic, 29, who was laid off from his job at an investment bank in July was also planning to relocate to China. “I’m definitely going to go,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he said. “Hopefully people here can point me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economic shift 17)bodes well for Edgar Perez, 35, who started Golden Networking last year after losing his job as a vice president at 18)Citibank. Since then, Mr. Perez has built a database of 25,000 people in New York, 19)gleaned from business schools, cultural group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Golden Networking has sponsored two dozen events, including happy hours, career nights and investment seminars, mostly with a focus on developing economies. Success has convinced Mr. Perez to expand to Boston and Washington.

“I don’t hear a lot of people telling me they want to do business in Germany,” he said as he 20)huddled with a group of importers from Hong Kong. “I see a lot more interest in China and Dubai, where, despite the financial crisis, people are still investing in 21)infrastructure.”

Jonathan Model, 28, a high school tutor who lives in Williamsburg, Brooklyn, was there hoping the fluent Mandarin he learned during five years living in China would help him land a job.

A few weeks earlier, at a networking event focusing on Russia that was held in a fashionable Manhattan bar, the English was spoken with a 22)Slavic 23)lilt. Over cocktails, many in the crowd revealed in the fact that their shared heritage was now something to highlight on a résumé.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s leading the economic recovery here, so it helps to be connected to your roots,” said Katerina Vorotova, 24, a consultant at Thomson Reuters who immigrated from Russia 11 years ago but goes back often in search of business opportunities.

Christine Loomis, a senior consultant at Coleman & Company, an executive search firm that 24)places Western-trained Russian speakers at global companies based in Moscow, has found the networking events to be an ideal hunting ground. Ms. Loomis, 59, recently addressed Columbia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ested in careers in Russia, thanks to a connection made at the happy hour, and will be presenting several of the résumés she picked up there to Russian clients in Moscow this month. “Many connections have been made,” she said. “Undoubtedly, a handful will bear fruit in a meaningful way.”

在曼哈顿城中区一家叫“强尼犹他”的酒吧里,电视机正放着一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棒球赛;机械公牛正在一旁静静等待,好来一场“颠簸”的游戏;而几十位身穿职业套装,脚踩高跟鞋的女士全情投入到下班后酒吧内的饮料特价时段。

要是在别的晚上,迈克尔・周可能会大摇大摆地走向角落里正喝龙舌兰酒的女人们当中,坐下来,好请她们再喝一杯。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周一夜晚,周先生,这位30岁的商业房地产经纪人想的可是离开那里。事实上,他想远离曼哈顿,远离纽约,甚至,远离美国。

胸前贴着姓名牌的周先生加入到人群当中,在这次以“中国”为主题的酒吧“轻松时段”里满怀希望地与人握手,交换名片,迫不及待地操练自己的普通话,因为他明年就要到上海去了。他说:“我正在学习基本的普通话,这样我到了那里就不至于找不着北了。”

这次聚会是由一家名为“黄金联谊”的活动筹划公司组织的。该公司一直通过在曼哈顿举办商务宴会和工余联谊聚会来开发利用纽约城内多元的种族市场。这类活动自去年开始,由一位当时失业的秘鲁籍银行高管发起,目标直指华人、智利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及那些故乡曾为前苏联的一部分的人。

在纽约的经济环境不佳之际,“黄金联谊”正想方设法利用世界一些新兴经济体所带来的机会,以及人们对此日益增长的兴趣。一方面,许多移民在利用自己在故土的人际关系的优势, 而另一方面,美国人则埋头于他们在高中时不屑的外语课程,希望能借此在北京、圣保罗或者莫斯科等城市淘到金,或者说至少也能赚到走势比美元好的货币。

“在纽约没前途可言了,”周先生扫视着酒吧里的人群说道,“对我来说,希望更多是在中国。那里的经济发展快速而稳定。我想从中分一杯羹。”

“真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我都不介意。” 他补充道。说完,他就疾步走向两位用口音很重的英语在讨论股市的中国人并作自我介绍。

他很可能遭遇竞争对手。29岁的布莱恩・米赫尼克,去年七月被一家投资银行解雇,而他也同样计划前往中国。他说:“我肯定会去的,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我希望这里有人能给我指一条明路。”

这种经济势力的转移对现年35岁的埃德加・佩雷斯来说是个好兆头。去年,身为花旗银行副总裁的他失业后,便创办了“黄金联谊”。从那时起,佩雷斯先生从各所商学院、文化团体和行业协会那里收集资料,现已建立起一个包括2.5万身在纽约的人的数据库。

迄今为止,“黄金联谊”已经组织举办了二十四场活动,包括“轻松时段”、“职场之夜”和投资讲座等,这些活动大多聚焦于发展中的经济体。这些成果促使佩雷斯先生把业务扩展到了波士顿和华盛顿。

“我很少听到有人告诉我说他们要到德国去做生意,”他一边与一群从香港来的进口商交流,一边说道,“我看到人们对中国和迪拜的兴趣很浓,尽管金融危机肆虐,可那里的人们依然投资于基础设施。”

家住布鲁克林区威廉斯堡的高中家庭教师乔纳森・莫德尔现年28岁。他也来了,他曾在中国生活了五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希望他的语言技能可以帮自己找到一份工作。

几周前,一次以俄罗斯为焦点的联谊活动在曼哈顿一家时尚的酒吧举行,参加的人都操着一口带斯拉夫口音的英语。喝鸡尾酒之余,他们中的许多人透露,他们在自己的履历里强调的是他们和俄罗斯人共有的民族背景。

“国际商务正引领着经济复苏,所以与自己的‘根’重建联系是很有用的,”卡特林娜・沃龙妥娃说道。她今年24岁,是汤森路透公司的一名顾问,11年前从俄罗斯移民至此,不过现在,她常常回到俄罗斯寻找商机。

篇10

摩登的妇女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出生在江苏苏州太仓。给吴健雄取一个男人名字的,是她的父亲吴仲裔。吴健雄小名薇薇,健字辈,行二。族人依“英雄豪杰”命名,故得名健雄。吴仲裔是个有趣的父亲,他多才多艺,唱歌、吟诗、弹风琴、狩猎,样样精通。他像养育儿子一样养育女儿,给她买“百科小丛书”,向她讲述科学趣闻,告诉她郑和远洋的故事。吴仲裔从不认为女人在教育上应当区别于男人,为此,他还自己开办了一所女子学校。

吴健雄的启蒙学科是中文古诗词,又不止于诗词歌赋,在父亲的鼓励下,吴健雄读一切能读到的书。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到离家50里的名校——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去读书。新学盛行,每个新式学校都乐于请到当时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同样如此。有一天,吴健雄的同学兴奋地告诉她:“要来演讲了。”作为《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吴健雄非常仰慕。来校演讲前,校长杨诲玉知道吴健雄对很崇拜,便说:“健雄,你一向喜欢胡先生的思想,这一次就由你来把演讲记录写出来好了。”那一次,演讲的题目是《摩登的妇女》,内容是妇女应如何在思想上走出旧的传统。

吴健雄曾说过,她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一个是。当吴健雄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尽管已确定被保送至中央大学,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师范毕业生需先教书一年才能作其他的打算。这一年的时间里,吴健雄并没有去当老师,而是直奔所在的上海中国公学读了一年书。

知道中国公学有一个资质优异的学生叫吴健雄,但他不知道那到底是谁。有一次考试,吴健雄就坐在前排,考试时间是3个钟头,吴健雄两个钟头就第一个交了卷。很快看完卷子,送到教务室去,正巧中国公学的两位名师杨鸿烈、马君武都在。就说,他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学生对清朝300年思想史懂得那么透彻,于是给了她100分。杨鸿烈、马君武二人也说,有一个女生总是考100分。三人各自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写下来,拿出来一看,都是:吴健雄。

吴健雄与的关系,向来仅是师生厚谊。而后人添油加醋编造的“师生恋”桥段毫无证据支持。只能说,20世纪初,所谓的“摩登”只具摩登之形,实质上依然舍不得“才子佳人老师学生”的腔调。若说“摩登”,吴健雄是个比当时所谓“名媛”、“新女性”摩登得更彻底的女性。

看起来,吴健雄将在“文科生”这条道上继续走下去,但作为一个接受新式教育,家人给与充分自由的“摩登妇女”,吴健雄并不以惯性作为未来人生的行动方式。

为“曼哈顿计划”做出贡献的女人

1936年,吴健雄到达美国旧金山,尚未选定就读的学校。当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刚刚开学,入学的一位中国学生名叫袁家骝,中国学生会会长对吴健雄说:“袁家骝是学物理的,可以带你参观物理系。”

就这样,的孙子袁家骝向吴健雄介绍了柏克莱的现状:一大批顶尖的物理学家聚集在这里,包括发明和建造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以及后来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等。对吴健雄而言,物理系具有她不能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儿时读《居里夫人传》时做过的梦。她留在了柏克莱。

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39年,吴健雄开始做大量的实验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实验的成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上做出杰出贡献,吴健雄已是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心目中的专家,此时,她已是柏克莱的传奇。吴健雄是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她所从事的工作,更是该计划最为核心的部分。以一个初到美国、不具备美国国籍的外国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国防科学计划中,吴健雄凭的是她在核物理研究上的成就。

而吴健雄的爱情故事,早在她入学柏克莱的时候便悄然开始,那个让她倾心的对象,就是袁家骝。一开始,因同学之谊,吴健雄和袁家骝只是交往密切。与此同时,吴健雄被很多人追求,其中一位便是后来创立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威尔森。袁家骝虽家世显赫,但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相反,他勤奋、节俭、自力更生,这些品质深深地打动着陛格低调的吴健雄。1942年5月30日,在袁家骝的指导教师密立肯的家里,吴健雄和袁家骝举行了婚礼,密立肯在婚礼上赠言:实验第一,生活第二。结婚之后,若有人按夫姓称呼吴健雄为“袁教授”,她必恼:“我是吴教授。”

“我工作,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

1956年的平安夜,吴健雄带着一个重要的实验结果搭上了去纽约的最后一班火车。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与她一起在火车上颠簸的实验结果,帮两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早在1956年春天,吴健雄和袁家骝曾计划先到瑞士日内瓦出席高能物理会议,然后再到东亚地区做一趟演讲旅行。就在此时,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杨振宁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政道却向吴健雄提出,让袁家骝一个人前去,而让吴健雄前往华盛顿做实验,以验证他们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1月15日,经过艰苦的努力,吴健雄的实验多次证实了杨振宁、李政道的设想,她将实验报告整理成论文,寄到了《物理评论》。第二天,《纽约时报》以头版报道了吴健雄实验的结果。消息传出后,吴健雄接到无数大学和实验机构的邀请,要她去讲述她的实验结果。

这一年的10月,吴健雄在纽约州北部一所大学讲课时,突然接到奥本海默打来的电话,从奥本海默的电话中,吴健雄获悉杨振宁、李政道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