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7 13:0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翼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每日饮食计划
1、热量 中年后随年龄增长,活动量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人体脂肪增多和瘦肉组织减少,对热量的消耗也随之减少。每天所需热量比成年期减少10%,热量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应多吃高营养、低热量的食物,如全谷、蔬果类。对于体型较小、活动量小的老年人,男性每天需1500千卡,女性需1200千卡。
2、蛋白质 占总热量的10%~12%,1克/公斤体重/天。蛋白质适量,有助于各项生理功能,过多会增加肝、肾的负担。多选择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鱼类、鸡肉、豆制品及瘦肉,并采用容易消化的烹调方式。
3、碳水化合物 占总热量的58%~68%,避免单糖或甜食,多选择多糖类食物,尤其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等,可促进肠胃的蠕动,促进消化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4、脂肪 占总热量的25%~30%为宜,如有心血管疾病者再降低,避免选择油脂较多或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动物性食物。食用油可选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油(山茶油、橄榄油、菜籽油),要避免高温油炸,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避免造成细胞和器官的老化或异常。1/4的中老年人,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较差,血清胆固醇会偏高,所以每天食用胆固醇应限制在300毫克以下,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奶油、动物内脏、蟹黄等,应避免食用。
5、矿物质和维生素 老年人每日的矿物质与维生素之建议摄取量原则上与成年人相同。B族维生素要与每天的热量摄取成比例。停经后的妇女铁质需求量与男性相同。由于我国人群对钙的摄取量普遍偏低,若摄取不足,将会加速骨质的流失。为了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钙质与维生素D的摄取不可减少。维生素E有抑制体内氧化物生成的作用,进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其供应要足够。
一日三餐均衡搭配
根据老年人一天的热量需求早,中、晚三餐热量按30%,40%30%的比例分配。三餐的品质各有偏重,如早餐注重营养、午餐强调全面、晚餐要求清淡。注意食物搭配,包括粗与细、干与稀、荤与素、冷与热等均衡。食物搭配与营养均衡关系密切,对于每一餐来讲,一碗方便面只能提供油脂和少许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所以最好配上一份水果、一份肉类或豆制品,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对于一天饮食的选择,如午餐吃得较丰盛,晚餐就该吃些清淡的食物,尤其是多吃些蔬菜。
营养早餐 一日之计在于晨。营养丰富的早餐是全天精力充沛的开始,因此在早餐食谱中可选:谷物面包、牛奶、酸奶、豆浆、煮鸡蛋、瘦火腿肉或牛肉、鸡肉、鲜榨蔬菜汁或水果汁,保证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
篇2
餐饮空间的概念
概念:餐饮企业是凭借特定的场所和设施,为顾客提供食品、饮料和服务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餐馆则是通过出售服务、食品、饮料以满足顾客饮食需求及社交需求、心理需求的场所。由餐馆及饮食店组成。
餐饮空间的设计涉及到人类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设计美学等多种学科,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物理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人文关怀、情感体验的需求,从而满足人们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求新、求异、求变的文化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餐饮文化的定义
在《辞海》对于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哲学意义上,唯物主义把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范畴,“文化”总体上属精神世界和人类文明范畴,物质世界中由人类创造的那部分也应当属于文化范畴。人类餐饮文明的发展历程总是离不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民以食为天”餐饮文化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份。“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与当今中国使用的“文化”概念的涵义不尽相同。古汉语中的“文化”概念,本义是指“文治”与“教化”,与今天使用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餐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的餐饮文化都与其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不论是中国或是世界各国,餐饮业的形成和演变,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它往往涉及经济活动、、人类迁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甚至旅游等等,都影响着餐饮文化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也使餐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层次及内容
1.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中观层次包括: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空间文化、品牌文化。
微观层次包括:建构文化、视觉文化、主题文化、情感文化。
2.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宏观层次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们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中层、浅层和表层。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道德等上层建筑,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与内涵,是制度文化的精神保证;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具体实施的载体,它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物质文化是企业以物质形态展示企业文化内涵的器物文化,它可由环境文化和产品文化构成。
3.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中观层次
地域文化是指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中吸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中体现出独具地域特色、地理风情、地方情怀的文化艺术气息,能符合当地消费者生活习惯、风俗、民族特色、审美趣味,具有象征性、代表性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经济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所考虑的经济学原理范畴的具体内容,餐饮空间的设计必须符合市场的经营与运作及商业规律,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元素及其特征必须满足人们消费行为习惯及需求,符合消费心理学,从而提高餐饮空间的运营效能,对餐饮空间的经营起到消费引导及价值实现的文化体系。
品牌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中所体现出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理念的形象特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服务和行为服务,又包括“无形”精神服务和品牌价值。体现的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特质及内涵。
4.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微观层次
建构文化是连接的艺术。这里所谓的“艺术”应该理解为一种涵盖面十分广阔的技艺。因此建构不仅意味着餐饮空间的规划及空间的组合及创造,也包含空间细部、元素的组成及营造,也包含空间的造型材质、肌理、情感的表达及形态建造与产品的制造,是餐饮空间文化的物化手段与方法。既包括光、色、形、质、意,又包含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VI)设计,同时又包括能代表餐饮空间中独特个性、品牌。气质、经营特色的主题性、历史性、情景性的空间情节,空间符号及物态,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空间文化的记忆点,强调了餐饮空间的文化观及价值观,提升了空间潜在价值。
视觉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中视觉感观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视觉元素及表现语言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符号与特色。既包含空间设计中所运用的符号语言,如:空间元素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核心文化,元素是实体空间文化建构与虚体空间文化建构的有机统一和整体结合,既包括餐馆空间整体规划,建筑空间的构成,又包括空间文化元素、材质、细部、肌理、风格样式等形式语言的塑造,同时又要满足餐饮空间设计中精神文化建构的需求,体现出空间的心理性,归属性及情感性的融合统一。
主题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思想灵魂,是统领餐饮空间设计文化特色的中心思想,及物质形态的升华,体现的是餐饮空间的人本性、独特性、创新性、趣味性的设计,极大丰富了餐饮空间的形态语境。主题文化的定位是基于餐饮空间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时代特征、政治和经济背景、艺术色彩、经营特色来确定,因此主题文化的确立必须具独创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让人过目不忘,印记深刻。还必须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符合统一性、整体性的原则,主题文化的确定还必须寓意深刻、意境深远,同时内容深入浅出便于大众喜闻乐见,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传播,增强餐饮文化的感染力,归属感及认同感。
情感文化是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质都能创造不同的情感格调与艺术氛围。餐饮空间设计是创造者表达情感的一个心理创造过程,根据不同的餐饮的经营特色,文化气质、主题塑造,设计者运用特定的文化符号、艺术语言及设计元素传达特定的文化情怀。从而使受众在潜意识里把空间情感融化在自我的情感中,这是一个高级情感上的交流过程,通过身心的“五觉”,即“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感觉”的交流及体现物质享受的愉悦性、精神享受体验性和谐结合。从而加强受众对餐饮空间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意义
1.功能价值
餐饮空间的设计归根到底还是要满足人类的生活,行为,社会交往需求的场所,因此在空间文化建构中首要考虑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满足人的需求。功能需求包括:生理需求、物理需求、物质需求、心理需求等等,以满足人类的消费要求和欲望,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2.经济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必须遵循合理的经济规律,符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管理理念、空间的主题特色,服务的标准以及地域的环境和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餐饮空间的文化才会得到受众的喜闻乐见,给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引导,为企业创造文化的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3.人文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离不开空间主题的确立及空间个性特色的合理定位。具有独特性及创新性的主题餐饮空间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体验的生活需求。独特性的文化建构,一方面体现出餐饮空间独有经营理念和文化气质,另一方面也大大满足了消费群体“求新、求度、求变”的消费需求。
4.社会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代的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群众对餐饮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当代人对餐饮空间的文化构建,不仅满足原有的传统餐饮文化,还要强调生态文化,提倡环保、低碳、健康的绿色餐饮,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使餐饮行业朝着多元、生态、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结语
篇3
一年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以音乐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了对音乐的感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使其中多数人在今后能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音乐欣赏者或爱好者。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初步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所带一年级1、2、5班音乐课,各班人数均在58人左右。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经过前个学期的教育以及生活中的诸多媒体的有意或无意之间的传播,使学生已经开始产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再对抓好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对于部分学生因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不仅仅是对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懂得少得不能再少,而且在思想认识水平方面也过于“闭关自守”,即不愿接受新事物式的思想理念约束着他们,对音乐课的开设丝毫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将本学期的音乐教育教学抓出较为理想的成效确实不太容易啊!
2、双基情况: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例如听到音乐会做好课前准备,听到节奏会安静等,并从培养学生兴趣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教材简析
1、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编6个主题单元和一个选唱单元。基本内容包括:音动画故事、歌曲、欣赏、器乐、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活动和音乐知识等内容。
2、教材分析: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
(4)加强实践与创造。
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教材是经过课该后的新教材,因此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课本共有6个单元,各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联系。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是可以灵活组合的,这样就可以用相对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材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如“红灯停绿灯行”“小蚂蚁”“小雨沙沙沙”等;在学习方法上,是把音乐的学习渗透在音乐活动之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如“声音的强弱”“我家门前有条小河”等内容的安排。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五星在闪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不是仅限于音乐学科本身。
三、总的目标及要求
1、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启迪儿童心灵,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的节奏、旋律打动孩子们的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5、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小事物的习惯,并将它带到音乐中适当进行歌词、节奏、舞蹈的创编。
四、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会模仿。
2、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3、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4、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进一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并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自然的呼吸,做到不耸肩,不出声。
2、每学年背唱6-8首歌曲;
3、认识或见识几种常见的儿童打击乐器,并会演奏能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音乐符号。
(三)创造
1、歌词的创作活动:能根据乐曲风格和歌词结构对歌曲进行再创作。
2、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方面: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
3、音乐活动:能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和表演简单的情景。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了解各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
3、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低年级以听唱法为主,让学生能跟随音乐自己主动化的进行合理的学习,一年级不要求识谱,主要是积累音高的感性经验。在音乐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与技能而律动及表演是本教材的重点。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立足于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六、奋斗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
1、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2、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3、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篇4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金融市场、金融活动的的融合、相互作用日益增强的状况的进程,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以及各国金融体制、金融资产价格趋同的态势。其主要标志是:
主要金融指标趋同,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性。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在同一时刻都是一样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连动性显著加强,利率差异大幅度下降,利率差异的平均值降至0.2%左右,利率偏差与期望值(汇率升贴水)也较为接近。在市盈率、债务/股权比例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各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外国所有权比重在各国都有所提高。汇率与利率、利率与股票债券价格、即期和远期交易价格等之间的连动性大大增强了。
全球性金融市场已形成。国际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金融业也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外汇市场已是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全球性证券市场已初步形成。世界各金融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金融中心因时差而交替运营;但全球金融投资者和投机者借助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可以全天24小时在任何一个主要金融市场不停地进行各种金融活动。全球性的资金调拔和融通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全球化经营水平提高。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经营,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机构网络。近几年来,国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浪潮造就了一些超巨型的金融机构,尤其是超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这些金融超级巨头合并以前规模已十分庞大,国际经营已很普遍,合并后就更好实施全球化战略和经营。除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外,大量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经纪商、基金、票据商、贴现商等也加入到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的行列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也有相当发展。
金融体制趋于一致。WTO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得到贯彻。浮动汇率制,尤其是管理浮动汇率制是世界主要汇率体制。混业经营已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巴塞尔协议倡导的国际银行风险管理规范被很多国家采用。
这些标志表明国际金融一体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成因
世界实体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世界出口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在20世纪初大约为7%-9%,1998年上升到24.3%,1950年至1997年,全球生产才增长5倍多,而同期的全球贸易则增长了15倍多。这表明,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各国国内生产越来越多地面向世界市场。1956年―199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20倍,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意味着世界实体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必须要求国际金融的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因为国际金融最初始的功能就是为国际贸易融通资金),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哪里,国际金融机构的服务就追到哪里。这是国际直接投资领域里,金融机构“追随客户”的法则。
世界货币财富的膨胀。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几十年间经济规模节节扩张,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崛起,社会富裕程度不断提高。除不动产外,越来越多的收益盈余以货币形态的财富来积聚和增值,居民金融投资能力随之大幅提高,不但投资于本国市场,而且投资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从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间建立紧密联系,促进一体化。
金融资本、金融资产、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等金融资源自身具有外向扩张的内在动力和要求。金融资源为规避和分散风险、逃避管制、追逐利润,必然会冲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为金融而金融,金融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成为一个追求自身增值的独立经济部门――虚拟经济,已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
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洲货币市场,是一种离岸金融市场,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国际借贷的市场,其利率结构、存款准备金和借贷额度均不受任何国家法令的管辖,这是真正国际化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岸金融市场在亚太地区(包括美国)和拉丁美洲急剧扩展,其地理范围超出了欧洲,经营的货币也不限于境外美元(欧洲美元),已成为一种从事短期资本和中长期资本借贷的多功能的巨大国际金融市场。其间,套利套汇活动既发生在各种欧洲货币之间,也发生在欧洲货币与本国货币之间,如欧洲英镑与英镑之间、欧洲美元与美元之间。这不仅促进了离岸市场与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一体化,而且促进了离岸市场与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冲破了政府的管制和地域的限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一体化与全球化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现代科技为国际金融一体化提供技术基础。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为国际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通讯卫星进行外汇交易、电话委托交易、计算机编程交易、环球银行电讯协会(SWIFT)、自动转帐支付机、电子销售点、电话银行、金融网站、金融超市、网上经纪商等等,是信息通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典型例子。现代科技已经开发出向全球即时传递股票和外汇价格及其他信息的技术。无固定场所的、以信息通讯网络联结的金融市场已取代有固定场所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并且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交易活动的规模、速度、效率和覆盖区域。
金融自由化浪潮。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政府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在三个领域展开:金融价格即汇率利息率的自由化、市场化;金融业务的自由化,允许证券、银行和保险混业经营;金融对外开放,削弱对资本出境入境的限制,开放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金融自由化浪潮为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提供了宽松的制度政策环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金融创新浪潮、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金融创新浪潮一方面增加了难以胜数的新金融品种和工具,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流动性大增,大大增加了国际间金融投资、投机的机会,使国际金融市场急剧膨胀。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对规避政府管制、防范风险、促进金融自由化、完善以欧洲货币市场为主的全球性金融市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推动下,融资证券化取代银行信贷,成为全球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资产证券化成为主要的金融资产表现形式。证券化加强了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本、金融资产、金融产品的全球流动性,加强了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的沟通,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 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 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 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 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 结 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篇6
关键词:模因;翻译;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1-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科技英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科技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科技英语具有专业性强、逻辑严、语言严谨等特点。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中,除了具备英语翻译的基本素质外,译者还应深入了解所要翻译文章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从而达到准确客观的文章的还原。由于科技英语和汉语自身特点和思维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其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研究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至关重要。
二、模因与翻译模因论
(一)模因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因子,模因论(memetics)是研究模因的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meme”一词首次是由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畅销书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meme”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理查德?布劳蒂(Richard Brodie)认为模因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是人的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它就像一种大脑病毒(virus of the mind)。以上概念强调了模因的复制文化信息的特点,它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递。换句话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模因。
(二)翻译模因论
自从模因这一概念出现后,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翻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是模仿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语言是模因传播的重要载体,模因就必然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传播和复制。语言又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一种文化和理念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化和理念,是因为它们都有使其独特的各种模因。对生物界来说,物种的进化是通过基因库中基因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的积累来实现的。一种文化的进步也需要模因本身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的积累来实现。因此,从一国语言转化为另外一国语言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译者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原作者的作品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作者的文化背景。译者了解了源语信息,便成为模因的宿主(host )。译者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更是源语模因的传播者。
国外较早将模因论引入翻译研究的是Chesterman。他把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和观点称为翻译模因。他的翻译模因库中有5 种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2] Chesterman在考察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发现了翻译模因的生命力各不相同。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 有些曾因流行一时却不能持久而被取代; 有些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流传。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理论的进化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翻译模因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翻译模因,一方面每一模因对以前模因进行复制和继承; 另一方面它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突变,使模因复制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而是一种增值或删减的关系。因而,翻译模因复制过程可视为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过程。
三、模因与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语言模因的传播必须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四个阶段。对于科技英语译者来说,首先有作者编码好的源语语言模因,然后译者作为受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解码作者的语言模因,并同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然后,科技英语译者又担当起主体的角色,把同化了的语言模因用目标语语言模因重新进行编码表达并传播给读者,读者则对译者重新编码的语言模因根据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解码,然后再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信息论原理,语言信息传输的效率由传输负载和信道容量之间的比例决定。
(一)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异化追求源语言文化
篇7
运动:练胸加跳绳20分钟,平板杠铃卧推、上斜哑铃卧推、平板哑铃飞鸟、蝴蝶夹胸、器械飞鸟,各4组,每组20个。
饮食:1、早餐是酸奶、苹果、燕麦片;2、午餐是米饭一小碗、凉拌西兰花、鸡蛋一个;3、晚餐是少量瘦肉、蔬菜生果、蛋白质食品。
星期二:
运动:练背加跑步机变速跑20分钟,高位下拉、俯身杠铃划船各5组,每组20个,单臂哑铃划船4组,每组20个,直臂下压、山羊挺身各3组,每组20个。
饮食:1、早餐是色拉全麦土司、小麦胚芽奶、奇异果;2、午餐是素水饺、什锦蛋花汤;3、晚餐是西红柿通心面、白菜瘦身汤。
星期三:
运动:练肩加动感单车减脂、杠铃颈前推举、俯身飞鸟各4组,每组20个,单臂哑铃侧平举、单臂哑铃前平举各3组,每组20个,斜板俯身哑铃后扬5组,每组20个。
饮食:1、早餐是咖啡、苹果、燕麦一小碗;2、午餐是米饭一小碗、焖扁豆、炒青菜、冬瓜汤;3、晚饭是鸡肉、烧胡萝卜、凉拌芹菜。
星期四:
运动:练手臂加椭圆机20分钟,哑铃交替弯举、集中弯举、窄距卧推、反手颈后臂屈伸各4组,每组20个,斜板弯举、拉力器单臂下拉各3组,每组20个。
饮食:1、早餐是乌龙茶、弥猴桃;2、午餐是鲫鱼萝卜豆腐汤、煮鸡蛋一个、蔬菜沙拉;3、晚餐是绿豆粥一小碗、馒头一个、生拌茄泥、生黄瓜一根。
星期五:
运动:练腿加划船机有氧,自由深蹲4组,每组20个,45度倒蹬3组,每组20个,器械股二弯举5组,每组20个,蛙跳2组,每组35个,单侧提铃提踵4组,每组100个,坐姿腿屈伸2组,每组20个。
饮食:1、早餐是地瓜稀饭、梨;2、午餐是西红柿牛肉烩饭、高丽菜香菇汤;3、晚餐是蔬菜干面、双菇黄瓜瘦身汤。
星期六:
运动:练腰腹核心加踏板操,平板杠铃卧推4组,每组20个,高位下拉2组,每组20个,坐姿器械水平划船3组,每组20个,卷腹2组,转腰2组,每组40个,提铃体侧屈3组,每组20个。
饮食:1、早餐是大米粥一小碗、全麦面包一片、橙子一个;2、午餐是鸡蛋一个、烧海鱼、蘑菇炒青菜、米饭一小碗;3、晚餐是鸡胸肉一片、生菜沙拉、咖啡。
星期天:
运动:快步走。
篇8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参与的积极性比小学时有递减趋向。 这一时期的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力求 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通过图像资料和作品内容来了解各种音乐。
二、教材基本内容分析:
湘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音乐上册共分为八个单元:即第一单元“光荣与少年”;第二单元“美妙的人声”;第三单元“八音和鸣”;第四单元“班级演唱组合”;第五单元“泥土的歌”;第六单元“七彩管弦”;第七单元“在灿烂阳光下”;第八单元“皇帝的新装”;每个单元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和了解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
三、教学的具体目标(含检测内容与方向):
1、 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五线谱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能够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学习歌曲,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3、 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5、多声部合唱的练习和加强。与社团活动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多组织班级和社团合唱活动。
6、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并展开想象;
7、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通过模仿来发展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利用音乐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8、在教学中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融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价值。
四、教学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教育模式 多元化 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60-02
众所周知,音乐是美好的,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是闪动的精灵,它跳跃,我们随着一起跳跃,它悲伤,我们随着一起悲伤,这就是音乐迷人之处。音乐课应该是聚灵思,集想象的学科。我们要采用使学生感到愉快的方法教授音乐,培养学生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
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建立在“师一句,生一句”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学生歌唱的训练,忽视了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是否真正地喜欢和感兴趣,从而使得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拿自己的经验来说,在低年级课堂,教师顾着自己范唱课本,完全忽视了讲台下学生们的表情和反应,使得在带唱时,一大半的同学始终跟不上节奏,唱不准音高,因为他们对音乐课毫无兴趣,甚至在上课时玩书本,打闹。而一些跟唱的孩子们,因不理解歌曲的意境,大意,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表情,强弱可言,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不再只是一味的范唱课本,一味地钢琴伴奏。而是在歌曲教学中注重情感,意境,强调歌曲教学中的欣赏作用,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主,课堂多进行音乐小游戏,歌词猜谜填空。从游戏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感受乐趣。音乐课应建立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直觉体验”基础之上。用儿童感到愉快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来培养他们美好的音乐情感。必须通过音乐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学习,课程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符合儿童和学生身心发展前提下,愉快地学习更高质量的基础音乐课程。
2 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更快更新颖地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课常常成为教师表演、展现其基本功的舞台。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主体的少。忽略了课堂是一个互动的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电教媒体的种类日趋繁多,给教育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方式的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电教媒体,设计出高效的教育方案。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多媒体Y料查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无声为有声。让音乐情景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歌曲的意境,应用PPT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创造歌曲时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二年级《小猫钓鱼》这首歌时,先播放音频让学生听听《小猫钓鱼》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这个故事。(1)能让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2)使学生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感受小猫的可爱以及歌曲的律动,打破了的传统教育观念。
3 音乐教学要有音乐性
人们常说,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情感的激发,是音乐课堂的关键所在。音乐课是音乐的天地,音乐首先是音响的艺术,只有给孩子完整的音响,他才会有对音乐的感悟,从而积累音乐经验。音乐是快乐的,不单单是技能课,过于偏重技能技巧会使得小学音乐课成为音乐基本功训练课,失去了其“音乐性”。音乐性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式。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它的存在。同样,在音乐教育这一行为中,也只有在演唱、演奏等音乐表现的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笔者认为与动作相结合来展现音乐的律动,强弱以及情感是再好不过了,动作设计不需要太复杂,简单明了,大方得体就好了,再配上伴奏带里的节拍,授课时可以请学会跳的同学来给大家伴舞,会唱的同学来演唱,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而不是局限在课本内的知识。
4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普遍发展
鼓励学生通过自制简易的乐器学习音乐,为歌、乐曲伴奏和进行器乐合奏。如:学生通过寻找、研究、自制的“乐器”有旋律乐器:是、口哨、脸琴、瓶子琴、碗琴等;通过寻找和研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通过自制乐器,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规律,发挥个性、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学生通过探索音响与音乐,自己制作简易的乐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得他们的想象大胆合理,观察细致有序。主动参与创编能力明显会得到提高。能培养学生大胆展现自我,能充分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力,通过感受歌、乐曲来表现音乐形象,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并灵活的调整教学计划,可以运用探索发、表演法、示范法、欣赏法、师生互动法、师生互换法、创造法等不断改进教法,增强学生的兴趣。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通过教师选择和采用,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而落实。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给音乐课堂教学贴身一层保鲜膜。
5 学生情感的激发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音乐意识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情感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是学习的基础。甚至有许多事情是人们先感觉到有趣,再去思考,研究它,即由有趣――兴趣――志趣的过程。音乐是表现人类最深处的本性的一种艺术,音响之中包含着情感和生命体验,这种情感和生命体验在音乐中独立存在。静心聆听的音乐欣赏方式,并非只适合于成年人,而是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养成的良好习惯,随着心智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音乐经验的积累,要尽可能用音乐而不是其他事物来激发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发展想象力。离开音乐审美这个核心,课堂设
计越是花俏、越是热闹,音乐课堂的效果就越差。赞夫有句名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或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6 教师观念的更新改进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所在,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论也提出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的内容,而是全方面的,科技的进步及各种新旧知识重组的结果,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只有更新音方逃教学观念,进行一场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内的变革,才能提高音乐学习效率,扩大音乐教学成果,使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音乐要素为的是提示其运用目的本身,让学生领会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以帮助准确的把握音乐形象,正确理解音乐意义的实质和审美和价值。如果把音乐要素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表情手段,则对音乐意义的探求无关、无益。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性,现代教育技术是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能让孩子们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更了解了音乐是可以用多种形式,多样化的表现方法来呈现的。
篇10
中华音乐文明飘洋过海
这三场音乐会分别于10月27日、28日和11月10日举行,地点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主厅斯特恩厅。 每场音乐会均于晚八点开始。夜幕下的卡内基音乐厅显得格外庄重,门庭上方是美国国旗和写有“Carnegie Hall”的红色旗帜,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就是美国举世闻名的音乐圣殿!走近音乐厅却发现门前的照明设备全部换成了大红灯笼,连玻璃墙上都绘满了中国风的“龙凤图”。一股自豪之情油然升起,心中也仿佛亮起了铿锵的四大件锣鼓点儿和“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京戏中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
10月27日的音乐会名为“郎朗和朋友们”,其中包括来自“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的儿童。郎朗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要“培养下一代”,这次合作演出无疑是对这些小演奏家们极其重要的艺术实践与锻炼。台下还以洋娃娃和泰迪熊为伴的孩子们当晚不负众望,他们在舞台上俨然是三位经验老到的“职业演奏家”;他们的演奏率真而清新,声音中也透出他们的“稚灵”,不带一丝“人工”痕迹。舒伯特《回旋曲》和《卡门幻想曲》让《纽约时报》“想知道他们的名字”。这场演出,中国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郎朗与二胡演奏家果敢合作的《二泉映月》、《赛马》,与声乐家王歌群合作的《那就是我》、《乌苏里船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引起了在场观众强烈的兴趣和共鸣。美国观众在不断地翻着节目单上的介绍,然后频频点头;而不少华人观众被勾起了思乡之情,笔者亲见数位华裔长者眼角饱含泪水。下半场的柴科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郎朗今年发行的新专辑中的曲目(三重奏是他较少演奏的形式,《南德意志报》形容说,演出室内乐“就像看到一个新生的郎朗”),三位演奏家借着上半场的“东风”将此曲演绎得十分酣畅,迎接他们的是长达六分钟的掌声。
次日的演出有一首由陈其纲作曲、郎朗与朱利亚乐团演奏的钢琴协奏曲《二黄》,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陈其纲先生介绍,《二黄》运用了中国京剧中的音乐素材,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鲜明性格。这次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亦为首演。为郎朗协奏的是朱利亚音乐学院交响乐队,对中国风格的协奏曲又有多深的理解呢?当笔者问起郎朗,他回答说,朱利亚学生的演奏功底非常深厚,又都是年轻人,视野开阔,乐于接受新事物,虽然排练不多,但是进步特别快,风格也越来越接近。其实中国人一直在探索西洋歌剧,为什么西方人不能尝试有中国戏剧元素的作品呢?郎朗的助理告诉笔者,排练时乐队指挥托马斯先生一直询问郎朗的意见,并让他为乐队讲解。演出时,乐队在“韵味”方面虽略显生涩,但在指挥与郎朗的带动下,气息和起伏都把握得较为娴熟,可称是“有板有眼”。
11月10日的音乐会,是此次艺术节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收官之作”,由郎朗和余隆先生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上半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充满东方格调的陈其纲交响乐作品《蝶恋花》。“拉二”显然是郎朗“手到擒来”的曲目,亦是观众耳熟能详,喜于接受的作品,因此互动良好,观众反响强烈。尤其是第二乐章――郎朗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与乐队合作的能力,在长篇幅的慢板中带动乐队始终保持着音乐的律动和方向,毫无拖沓之感,加之丰富的音色变化,情感张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演奏家对作品的驾驭才能。此曲的成功演绎也让郎朗兴奋不已,以至于在后台,他把自己“身体有恙”这码事全部忘记(由于当天凌晨才到达纽约,加之过于劳累,郎朗感觉身体极度不适)。他一直“哼哼唧唧”的唱着陈其纲先生“二黄”、“蝶恋花”等作品的旋律,并不停地和朋友们开着玩笑。比如他问前联合国联大主席诺拉女士:“你觉得这几首中国曲子怎么样?”诺拉回答:非常有趣。郎朗马上笑道:“她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却说‘有趣(Interesting)’!不过让‘老外’觉得有趣,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咱们的音乐了,我们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在艺术节中,郎朗与其他音乐家一起竭尽所能,为的就是让中国的音乐文化在西方“惊鸿一瞥”,进而令东方的“高山流水”在西方也逐步觅得知音。郎朗说,因为这是卡然音乐厅成立迄今,第一次以亚洲国家为主体举办的艺术节,所以主办方不是很容易做成此项决定的。从2006年到现在,中国艺术节在争论中诞生。虽然在演奏内容上双方还是有所妥协,但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很多种类的传统艺术,除音乐外也包括舞蹈、美术、木偶艺术等纷纷在美国亮相,我们中国的文化作为软实力,是连卡内基也无法漠视的(笔者看到,工作量繁重的郎朗常常是满脸倦容地走入后台,而到了排练和演出的时候,他却像打了强心针一样,激动无比的用钢琴诠释着华夏的南音北曲、西皮二黄)。用郎朗的话说,无论在西方推广中国音乐这条路有多么艰难,他和他的华人音乐家朋友们都会一直走下去。
用音乐向肖邦致敬,用音乐传递和平
笔者借着在后台聊天的机会询问了郎朗近期的音乐会和音乐活动情况。他说2009年年末和2010年年初会在中国和欧洲举办音乐会,其中包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柏林新年音乐会。12月11日,受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他将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颁奖盛典上演奏。新年期间在中国的演出地点包括北京、成都、深圳、大连等城市,平均两三天就有一场,有个人独奏会也有协奏曲,所以非常忙碌。2010年他也安排了许多场国内的演出,有很多与中国听众见面的机会,这是他感到开心的事情。郎朗说,前不久他参加了联合国64周年纪念音乐会“向维和致敬”,演奏“和平主题”钢琴曲。当天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美国、英国、印度、苏丹、巴基斯坦、塞内加尔、贝宁等国的艺术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表演――有古典音乐、说唱、摇滚还有非洲鼓,与这些个性独特音乐家同台演出,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非常有意思。而所有人的愿望是相同的,就是希望世界和平。另外自己在“联合国音乐会”的演奏也是履行“联合国儿童亲善大使”义务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