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征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1:4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禁毒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八(6)陈晨晨 黄正泛
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叶亭亭玉立,蒴果高高在上。第一次看见它绽放在山野,一片姹紫嫣红充溢着人们的眼睛!它的美丽吸引着无知的少年。单纯的少年抵不住诱惑,他靠近了,靠近了……可再后来,少年离不开它了,像中毒了一样,他对于亲人的呼唤无动于衷,他的灵魂早已被勾走,没有自己的思想,目光呆滞,行尸走肉一般。他听不见亲人的哭泣,听不进任何劝阻,不想看见看见色彩斑斓的世界,他只能蜷缩在角落,发疯似地寻找罂粟,他的身体日益消瘦。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活蹦乱跳的少年了,再没有悦耳的笑声了。一朵刚刚绽放的青春花,被缠绕着,失了颜色……
大家都不陌生吧,在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的贩卖也日益猖狂,数百万人陷入的血谭,无法自拔,学生们放弃了理想的大学,青年们为了自甘堕落,一个个原本完整的家庭破碎了,我仿佛听见一位位父母心碎的声音,我看见吸毒者艰难喘息的声音,我看见祖国的花朵默默凋零……
同学们,难道你们忘了吗?1840年的爆发,使帝国主义侵略者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他们欺压人民,烧杀抢夺,掠夺土地,同时,他们还带来了鸦片。鸦片的出现使当时近200多万人染上了毒瘾,多么可怕的数据啊。因为,中国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因为,让中国人变得懦弱,精神萎靡,眼睁睁地看着可恶的强盗在自己的土地上放肆掠夺,无力还手,无动于衷。民族魂?还谈什么民族魂?民族魂早已被鸦片勾走了吧?人们的灵魂都被掏空了吧?血一样的事实摆在眼前你们还无动于衷吗?虽然历史早已翻篇,但是罪恶的仍随着岁月的小船"流传"至今……
许多青少年也已身陷其谭无法自拔。或许是因为他们出于好奇,或许是他们抵挡不住刺激的诱惑,或许是他们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种种的原因使他们染上,失去亲人,失去朋友,甚至失去生命。因为吸毒的费用是个"无底洞",普遍的工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吸毒的需要。即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只能维持一时。因为毒瘾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结果只能是吸得一贫如洗、倾家荡产。一旦沾染上,毒瘾发作时,如果吸毒者得不到的满足,就会感到千蚁绕心般、万剑穿心般难受,而这时,他们早已失去了理智,他们会不顾一切后果,为得到铤而走险,甚至杀人放火,总之是能得到的途径他们都会去做。
篇2
实践中,用保证金条款任意处罚供应商的现象非常普遍,归还保证金的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交纳保证金的数额也无统一的比例,且采购机构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招标公司都特别在乎供应商所交纳的保证金。因为预收的巨额保证金一方面可以合法地为寻租人无风险地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又可长期占用巨额的保证金利息,作为自己“合法”的利润收入。
我们可以结合实践和相关法律来看一下政府采购中的保证金性质和缺位情况。
首先,采购主体没收投标保证金无法定依据。投标保证金不属于定金,不能适用定金罚则。然而,几乎所有的招标采购文件都有没收投标保证金的条款。投标保证金是投标的担保形式,为了保证招标采购文件的内容能够得到执行而设定的。供应商交付投标保证金只是获得缔约的机会,但不能确定是否能够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而定金属于违约金交付定金是确保合同的履行为目的的由合同当事人给付另一方金钱或者其他代替物。(我国《担保法》有定金罚则。)实践中,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往往将投标保证金按定金罚则执行,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
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2005年6月7日对中标供应商北京瑞源大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则处理决定:供应商在自治区政府采购警用设备项目中对某产品投标中标,但在中标112天后函告确认无法执行该项目合同,不能承担中标商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取消贵公司的中标资格,招标方经研究予以同意。根据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供应商的行为已属违约,因此作出没收投标保证金等处罚内容。案例所述的没收投标保证金的处罚依据是行政规章所规定的,但行政规章中的这一条款违反了处罚法定的基本原则,为无效内容。因为我国《政府采购法》中不存在“没收投标保证金”的处罚条款,况且我国的政府采购合同为民事合同,不能适用行政处罚的形式。
篇3
关键词:私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金融衍生工具
一、私募基金的界定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
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做空机制、对冲风险的避险工具的缺乏,私募基金在投资渠道上的受限,市场中金融产品单一,因此我国现有的私募基金实际上发挥的仍只是公募基金的部分功能。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扩大私募基金的投资渠道。私募基金本身也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其他的市场来对冲风险,以规避国内股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J].大众理财,2007(5).
2、王凌燕.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3).
篇4
一、乡镇领导不重视不够
资金监管工作是由财政部门提出来的,也一直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实施,乡镇部门参与的不多。一些乡镇领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筹集资金为重点,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思想,而且认为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都是经过财政部门实施的,那么监管工作理当所也由财政所去实行。一些单位部门也是按惯例到财政所拨付资金,经由他们来组织的绿化、河道整治、道路等项目未能按相关资金监管要求来实施。
二、信息传递不及时
资金监管的第一环节是信息传达递,信息传达递的滞后性,影响监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实际工作中,一些涉农类的补助类信息往往能及时地到达财政所,但其他的就是事后财政所在收到相关资金时才知道,以每年乡镇绿化支出补助为例,2014年我镇林业奖补资金和村庄绿化补助共计22.7万元,此部分资金一般会在第二年的年初上级部门才会下达,财政所才会收到相关的文件,此时才会开展相关的资金监管工作,但此时此项工作已经结束。如何进行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值得进一步商讨。
三、公开公示不到位
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对公开公示的形式和时间等作了有明确规定,补资金必须在基础信息采集后、补贴发放前,将相关内容进行公开公示;资金发放后,发放情况应再次进行公开公示。项目类资金必须于项目批复后、资金指标文件下达后、工程完工后分别进行公开公示。补助类资金发放前的公示主体是单位或村,实际中他们不能按资金监督要求的内容进行公示,在村公开栏中的公示时间也达不到规定的时间要求。乡镇建设项目由于金额小,一般由政府决定实施,财政所只是参与工程对外招标阶段,相关单位不能按要求进行公开公示,也不能将有关项目建设内容提供给财政所。
四、财政所人员少,人员素质需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对乡镇财政所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乡镇财政人员的现状来看,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财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农业道路建设、农桥等项目类监管工作,让财政人员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制约监管效果。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宣传,让领导干部认识到实行资金监管的重要意义,改变他们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让老百姓知道实行资金监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主动支持资金监管工作。上级财政部门在布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同时,也应通过各类会议、培训等途径向相关部门、乡镇领导多宣讲财政资金监管知识,让他们知晓资金监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才能让资金监管工作更有效的进行。乡镇财政所也应通过会计知识培训、“六五”普法等形式向单位部门、老百姓宣传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上下配合,就一定能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2.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首先,上级财政部门与乡镇财政部门应加强沟通联系,促进财政信息交流顺畅,确保相关资金文件及时传递,促进乡镇财政资金得到有效监督;其次,乡镇财政所应加强与本级单位部门的沟通,财政所及时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政策、要求告知给有关单位。乡镇单位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本地区的绿化、水环境整治等工作,同时向其上级部门申报工作完成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验收与考核,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兑付,所以应重点抓住这一环节,在资金兑付时让林业、水务站人员提供相关的公开公示、抽查巡查资料,作为兑付资金的原始凭据之一。
3.健全公开公示机制。
公开公示是保证一切工作“阳光操作”的重要前提。创新乡镇财政资金公开公示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群众监督,要在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常规公开形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公开公示形式,充分利用各门户网站,将各项资金的分配过程、发放过程、项目的规划、审批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使财政资金更加透阳光。进一步细化公示内容,补资金将补贴项目、政策依据、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补助数量及金额、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项目类资金将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实施范围、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建设内容、责任人和受益人、工程预决算、资金来源及数量、建设时限、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同时确保公示时间原则上不少于7天。
4.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篇5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项中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之一,是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纲领和政治理念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制约资源节约、影响环境友好的制度环境和个人行为中的绝大部分也是存在和产生于经济系统中,因而可以说,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核心任务。而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结合点、全面协调发展与保护关系切入点、规范和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主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为的有力准则和长效机制,其建立和完善又是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最主要任务。据此,本文以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制定和实施的进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结合新时期、新阶段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赋予的新要求、新任务,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下一阶段研究和制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议。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环境系统对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提供的服务的公共品特性和长期性是自然资源过快损耗和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设计使用正是针对上述基本原因,以内化环境成本为原则,力图通过政府规制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经济激励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向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方向转变,并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具体来讲,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根据环境经济学原理,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节或影响有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而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组合。
“十一五”时期,基于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环境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均出台了大量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费政策、环境资源定价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绿色贸易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行业类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经过政策实践,环境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保障了“十一五”环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污染减排、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群众利益的新机制初步形成,政策成效初步显现。但是,应该看到,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第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过程中若干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仍有待明确。
一是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本身的定位和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仍未明确。首先,应主要通过环境经济政策来解决的环境问题不明确。环境问题是多维度、多角度的问题,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非常多,包括常规污染物减排、重金属、持久有机污染物、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问题,哪些应该主要或辅以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这种“内在约束、低成本”的政策手段来解决,尚不明确。其次,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政策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不明确。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行政、法制和技术政策共同组成环境政策体系,虽然从世界各国环境政策发展的潮流来看,均是向规制工具和经济手段并存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手段仍旧只是作为直接管制的补充而形成所谓“混合”模式,并不能代替直接管理类手段。因而,环境经济政策究竟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展到何种程度,其目标不明确。应该说,不同的环境问题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和发生发展机制,不同的环境政策有不同的前置条件、运行机制和适用范围,因而,环境经济政策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哪些污染主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何种污染行为和环境问题,与环境行政、法制和技术政策如何分工协同,是一个奠定环境经济政策定位、指明环境经济政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是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政策作用客体缺乏深入分析。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也是制造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环境经济政策作用的最主要的政策客体,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图1),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上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信任、管制到信任、支持和消极、抵触到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政策工具的选择。而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又因存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所以导致企业对政府的环境管制同时存在着“抵触、跟进、积极和主动”的不同态度,而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多将企业视为有“抵触”的敌人,未能有效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三是对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协同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以绿色金融政策为例,其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创投、绿色证券和公众(投资者)监督等
四条途径对企业的环境守法、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和工艺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环保绩效(图2)。而其他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类似长逻辑链的作用机理和关键节点的多种环境经济政策协同作用效果的分析。上述三方面问题,是制约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有机整体和系统体系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环境经济政策在若干基本制度和关键领域上尚未取得制度性突破。
一是现有环境经济政策种类虽然丰富,但多是基于政策工具的易得性和易用性构建和开发的,制约和影响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若干关键领域和制度尚未突破。例如,全面反映资源开发、环境破坏和安全生产成本的重要资源全成本定价机制,反映污染治理及损害以及生态恢复成本的排污收费体系等重要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这就产生了扭曲的价格信号,使得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忽视环境保护、偷排漏排的现象普遍。
二是一些由于格式差异造成的、制约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融合的关键制度尚未破除。以绿色贸易为例,基于产品口径的税则号(商品编码)系统是整个贸易体系的根基,而虽然确有部分应该全部予以淘汰或限制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税号),但是,从环保角度来讲,更多地是应该鼓励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出口、限制重污染工艺生产的产品出口,如此一来,环保层面的基于工艺口径的政策需求就与外贸管理上基于产品口径的政策供给间产生了差异和障碍,影响了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可以说,目前的多项环境经济政策,只是基于工具的易得易用性向相关经济管理政策中添加了些许环保元素,远未达到将环保内化成相关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环境管理体系与经济管理体系融合的目的。#p#分页标题#e#
第三,环境经济政策在研究、制定和应用的实践中也有若干关键技术性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种类少、作用小。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能够有效促进先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受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践不广。目前上述政策的应用基本仅停留在通过限制落后来倒逼污染治理和环保升级上,而对能够通过环保优化发展的鼓励先导类的贸易、信贷和金融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应用还非常少。
二是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政策效益的评估尚待深入。区别于传统的直接管制类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界限不清晰、作用机理复杂、政策协同运用多,导致其政策效益较难评估。具体体现在:首先,缺乏对部分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效益的评估,比如绿色信贷政策,对其效果的评述仅局限于“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7000余条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其次,缺乏对大部分环境经济政策经济效益的评估,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减少了多少污染、减少了多少资源消耗等资源环境效益,相对来说较好估算,但是,其具体减轻了多少环境代价、取得了多少的经济效益、相对备选的直接管制类政策的成本效益究竟如何,这些研究较少;再次,对环境经济政策效益的定量化评估,整体上进展缓慢。
第四,一些重要的配套措施尚未建立。例如,一些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补偿和环境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尚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政策在试点后的全面推行将面临着法律障碍。
新形势对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新时期的资源环境新问题给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是我国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形成了“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产生了资源透支、产能过剩、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2010年,我国分别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551.7、264.4、2267.8和2273.6万吨,均居世界最前列,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系列以资源的大量消费和废弃为特征的城市生活型环境新问题。如2011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5亿辆,排放各种大气污染物近6000万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东部地区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出现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汞等新型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气频率普遍提高,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天津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现在每年至少产生电子垃圾230万吨,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砷、汞、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几百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表面活性剂壬基酚(NPE)和表面防污剂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等具有遗传毒性、雄性生殖毒性和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新兴污染物污染范围越来越广、污染程度也在加重。
第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给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是环境经济政策应着力抹平我国区域、城乡和群体间的差距,促进和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一方面,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目前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协调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环境需求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在降低、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在增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发展的进程和发展的环境,该阶段资源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就环保政策来讲,需要通过环境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着力缩小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差距,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前瞻性的、主动性的战略调整,可通过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协助降低各类矛盾的峰值水平,促使各类矛盾水平提前下降、提前缓和,保障发展的进程、稳定发展的环境。
二是环境经济政策应着力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促进和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我国目前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进入了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爬坡过坎期,该阶段会逐渐失去在劳动密集行业的比较优势,必须努力提高人力资本、加强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进增长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新的增长。波特假说指出,环境管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创新,并进而建立竞争优势。因而,应着力通过适当、有节奏、有重点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规制,促进企业开展生态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
第一,设计和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框架。
一是在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同时推动环境友好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在经济领域,推广和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采购;在非经济领域推广和建设绿色社区、绿色交通和绿色设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绿色制度、绿色激励机制,树立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二是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推动环境友好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在生产领域,建设绿色产业(包含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研发和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投融资机制等,并进一步鼓励节能和新能源开发、鼓励治理污染减少排放,并鼓励资源循环再利用;在消费领域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行为。如图3。
第二,明确环境经济政策的定位和建设目标。
研究明确环境经济政策所应着力解决的哪些污染主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何种污染行为和环境问题,及其与环境行政、法制和技术政策如何分工协同;明确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第三,推动环境制度和政策体系与关键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相融合。
推进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其关键一点就是环境制度和政策体系与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融合,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作为融合的连接点,是最为关键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是一个脱离现有的环境政策体系和经济政策体系的纯新构建的政策体系,而是现有的环境科学技术体系和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与已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相融合、相结合发挥合力的一个结合体的政策体系。因而,在纯新建立政策体系和融入现有经济政策体系中时,必须考虑与其衔接。#p#分页标题#e#
一是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明确环境资源及其产品的各种权属关系,划清环境权、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界限,建立环境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环境资源所有权组织对全国环境资源资产的调查和统计,明晰资源所有权。实行环境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市场,使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规范化、制度化。寻求能满足环境资源持续供给要求的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资源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编制资源资产负债表。
二是加强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把自然资源的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用环境会计来核算环境成本和收益,因为根据平衡原则,既然把环境纳入经济系统,那么生产活动中对环境数量的消耗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就要以价值形式作为固定资本消耗计入生产成本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综合经济效益的投入方面,必须包括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和环境降级的花费,应使这部分货币化,并记作成本;在产出方面,除包括经济的有效成果之外,也应包括有效保持自然属性的成果,同时使生态效益、资源效益达到最大。
第四,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
及时评估和总结环境公共财政、绿色金融、环境税费改革、绿色贸易、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价格、环保综合名录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实践证明成熟的环境经济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第五,建立绿色产业采购链。
参照染料-纺织、皮革和玩具产业链建立的供应链生态控制理念,由专业公司(如天祥公司)依据欧盟REACH法规以及较为流行的各行业标准,针对各类消费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是否含有禁用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评估,对通过评估的产品可以获得该公司出具的测试报告、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在有效期内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可以用于已通过认证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当中,从而通过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的配合逐步建立化学品生态数据库并进行有效沟通,真正降低整个供应链生态风险和生态控制的成本。可在若干行业开展试点,建立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的生态供应链。
篇6
关键词: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制度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42―03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
[作者简介]王继权(1973-),安徽合肥人,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汤斌(1969-),安徽旌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科研人员。
一、已有的关于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架构的讨论
(一)关于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的讨论
中央银行成立之初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防止金融不稳定的发生(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目标定位证实了这一点),其手段则是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向金融市场或特定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有西方学者较早明确地将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作为金融稳定政策工具进行讨论。Frydl&Quinty(2000)认为,中央银行在确认银行危机的系统性特征之前,就对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这种融资通常蕴涵着高风险。Powell(2001)、John Chant(2003)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视角将一国金融稳定的政策措施划分为危机预防、危机管理政策,或者更具体的预防性政策、遏制性政策和纠正性政策。
欧洲央行Tommaso Padoa―schioppa(2003)从广泛的视角,将中央银行及相关金融部门的政策工具加以梳理,概括出一套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体系(如表一)。
IMF专家Aerdt Houben Jan Kakes&Garry Schinasi(2004)在系统探讨金融稳定框架构建时,主张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预防型、援救型和处置型政策。每种政策类型须采用不同弹性和力度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搭配(如表二):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指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政治保障;利率、汇率、流动性支持、资本账户管理、舆论引导或道义劝告等工具;支付体系支持、法治支持、审慎监管、投资者保护制度、监管协调机制等制度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利用这些政策、工具和制度,共同维护金融稳定。
(二)关于金融稳定制度构架的讨论
国外关于金融稳定制度构架的讨论,主要侧重从宏观层面对金融稳定进行制度分析,或日探讨制度视角的金融稳定框架。在外延上,包括了金融稳定的管理构架、金融体系规则和标准、金融监管框架和效率、金融结构和公司治理等。
Litan(1997)认为,应摒弃“预防―安全网”制度模式,而实行“竞争―遏制型”制度模式。该制度模式更多地关注于鼓励竞争,同时也有赖于及时校正行为、消除支付清算系统的时滞现象,建设性地运用市场力量或近似市场的方法以预防和阻止金融危机发生。Das、Quintyn和Chenard(2004)等选取了有关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体系结构、制度和治理环境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监管治理与金融体系稳定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Llewellyn(2001)认为,要着眼从整体角度考虑金融稳定制度框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他提出的金融稳定制度框架包括6个方面:制定规则;监测和管理;激励机制;市场约束;政府干预;公司治理。Oosterloo和De Haan(2003)也概括了金融稳定制度框架的组成部分: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金融稳定风险评估;目标和评估不一致时使用的政策工具;金融稳定的决策程序;负责维护金融稳定机构的责任。
二、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组合
本文侧重探讨金融稳定政策工具体系(与各种政策类型相对应的工具组合)及其应用。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笔者将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分为以下几类:
(一)独立性工具
这种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主要使用的、基本不需借助其他部门协助就可实施的政策工具体系,主要包括:
1.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分析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于监测全局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种宏观层面的分析方法。中央银行肩负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具有前瞻性地运用宏观审慎分析手段来度量整体风险及风险冲击影响的能力。利用宏观审慎分析,可以识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键风险点、脆弱性和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在具体的工具运用方面,中央银行要引入前瞻性的宏观审慎分析手段如压力测试、事先预防以及全周期风险评估等技术,来提高度量整体风险的能力。
2.金融风险预警。通过设计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预警方法,对收集的宏观经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获得量化结果及相应的稳定性评估结论,并以适当形式向有关金融机构或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提示,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危害。
3.监测支付清算系统。各国中央银行把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放在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位置,力求使中央银行对支付结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中央银行需要重点监测:主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充足状况;各类创新支付手段及银行卡类业务的资金交易风险监测;加强监测大额、可疑支付交易及其他异常支付交易活动。
4.紧急流动性援助。最后贷款人融资可能是中央银行用于处置金融不稳定的最传统的工具。它包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整个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和对个别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当显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存在不足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一定量的基础货币,缓解市场整体的流动性压力;
个别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主要针对缺乏流动性、具有偿付能力并且其倒闭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机构。
5.征信管理。中央银行通过征信管理,及时监测企业和个人的各类违约情况,防范银行信贷集中度和不良信贷过高所隐含的风险,进行风险提示或实行其他风险矫正措施,直接为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服务。
(二)辅工具
辅政策工具,是维护金融稳定辅助使用的政策工具。大多属于在实现其他政策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的、辅的政策工具。大致包括:
1.货币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恰当履行货币调节职能,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而宽松的货币环境,是从宏观、整体角度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方面。货币政策最核心的是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而金融稳定又以保持币值稳定为重要前提,因此,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兼容性。这意味着,当出现重大的外生冲击导致货币环境恶化时,中央银行要及时进行对冲操作;或者当观察到经济和金融体系存在着某种自身无法修正的扭曲时,中央银行可采取先发性(Preemptive Policies)的政策操作,消除风险隐患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长期运行的影响。
2.短期利率。短期利率反应当期的资金市场价格。它主要受物价水平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反应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重要经济变量之一。一定时期内保持利率的相对稳定,对维护金融稳定有重要意义。应以短期利率为市场风向标,综合调整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达到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
3.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中央银行主要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对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有直接的影响。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是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最有效手段。公开市场操作还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扩张性或收缩性影响。
4.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补充性政策工具。它本质上是中央银行运用行政手段间接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当金融风险苗头出现时,中央银行通过实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舆论引导等,公开或非公开地与投资者、金融机构及有关各方及时沟通,传达政策意图。
5.汇率。无论在固定汇率制、还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中央银行为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或有意识地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制定稳健的、前瞻性的汇率政策,采取适度的直接干预措施,可以确保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三)协调性工具
协调性工具是中央银行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信息交流和共享。由于职责定位不同,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信息收集的范围、标准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金融风险的关注点也不尽一致。因此,应建立中央银行与其他各职能部门(主要是各行业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存款保险机构等)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通过定期的信息交流和互换,定期举行座谈会和进行工作磋商,以及对金融重大、紧急、突发性风险事件进行通报,来交换对金融稳定状况和政策取向的看法。
2.协调管理。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往往归属不同的政策主体,各行政主体关注的政策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各职能机构对金融稳定形势的判断难免存在差异,所推行的政策可能有交叉重叠或相互干扰。金融稳定政策协调管理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分歧,从而在使用相关政策工具时,各方既明确自身分工、承担相应的职责,同时兼顾与其他职能部门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
3.风险协同处置。中央银行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应与相关部门建立金融风险协同处置机制。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在风险加大或资产质量变差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压力尽快得以纠正;另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爆发时,中央银行与相关管理部门协同对高风险金融机构采取接(托)管经营,资产、负债或机构重组,对于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进行市场清算退出等处置。
(四)补充性工具
补充性工具是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相关部门使用的、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
1.审慎管制和审慎监管。金融审慎管制和审慎监管(Prudential Regulation&Supervision)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金融运行不协调和低效率的一种调整。金融审慎管制和审慎监管通过设定市场准入门槛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限定业务范围,设置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偿债能力以及银行信贷集中度等监管标准,或者通过设计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对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进行预警和提示,防范和及时遏制金融机构风险。立足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金融管制和监管措施,有利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防,从而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2.风险补偿机制。国际经验表明,存款保险等风险补偿制度,在形成规范有效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减轻政府救助负担、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既有利于防止金融挤兑风险的蔓延,在正常金融机构和有问题金融机构间建立一道隔离墙,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力量,防范金融机构的高风险经营行为。
三、健全金融稳定制度体系
本文侧重讨论狭义的金融稳定制度体系。它是指与金融稳定法规政策相对应的、用于规范金融体系运行并具有金融基础设施性质的一系列规章及规则体系,在外延上大致包括金融监管框架、支付结算规则、公司治理准则、会计和审计标准、信息披露体制、社会信用制度等;而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广义的制度范畴,在此不作具体探讨。
1.金融监管框架。金融监管框架基本涵盖两方面核心内容,一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二是金融监管标准厘定。关于金融监管体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加剧,混业经营所具有的综合竞争能力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金融监管也显示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监管的转变,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金融监管标准是决定金融监管成效的重要标杆。IMF等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各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评估,按照IMF等国际组织的观点,金融监管标准的核心原则包括:(1)监管治理;(2)监管实践;(3)审慎框架;(4)金融操守和安全网。
2.支付规则。支付规则是确保支付结算体系安全、高效运转的基础性制度设施。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颁布的《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提出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法律基础、支付系统的制度和规则、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时最终结算、多边轧差等内容。
3.公司治理准则。经济合作与发展国家(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准则》已成为各国评估和改进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该准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公司治理框架应当保护股东权利;应当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应当承认利益相关者的法定权利,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应当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所有的重大事项,包括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所有权和治理状况;应当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董事会应当向公司与股东负责。
4.会计和审计标准。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国际会计准则》(IASs)等构成,由36条有效的IAS-IFRS准则、11个解释公告以及解释具体条例的指引组成,为披露财务报表信息提供了完整框架。该框架定义了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突出定性特征使得报表信息更加有用,规范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以利于确认和计量。
篇7
卢正雨:改档这样的重大调整当然不是导演一个人决定的,是投资方综合考虑的结果,但其中确实有我的原因――特效、声效等后期制作真的做不完,我之前高估了自己的速度。特效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复打磨,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创意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有些花了很多钱的国产电影,特效也是一般般,这带给观众不好的印象。中国的特效是有能力做到跟世界媲美的,关键是要用特别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综艺报》:如何评价你的搭档范伟?
卢正雨:非常荣幸能与我心目中最合适的前辈合作。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并不认识。合作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是厉害的人物就越包容。范伟老师饰演的“百变爷爷”有很多造型,他都能接受,甚至还会自己想出一些更夸张的表演和形象。他的原则是,只要这样的设计本质是为了讲好故事,无论做多少个造型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的合作很顺利,没有任何问题。
《综艺报》:从电影的热爱者到新晋导演,你觉得是性格中的哪些特质引导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
卢正雨:我认为是追求完美。我是处女座,注重细节的完美,往往一件事情“一条路走到黑”。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我觉得这是优良的品质,可能会招很多人烦,但最终会为作品带来好结果。
《综艺报》:你觉得当下中国观众对于喜剧的口味有什么变化吗?
卢正雨:观众的口味没有变化,只是观众的年龄在变化。不过没关系,我的年龄也在跟着变化。
《综艺报》:你私下也是非常幽默的人吗?
卢正雨:是的。我会跟很多朋友聊天,遇到一些很有趣的话题,还有自己胡思乱想的一些东西也会马上记到手机上,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
《综艺报》:导演、编剧、演员这几种身份,你更喜欢哪一种?对于未来,你有什么目标?
篇8
关键词:正确指导;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6-01
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于是许多中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语文成绩仍旧得不到提高。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病症还是由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指导,采取积极的措施,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培养习惯,有效阅读。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等等。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为此,我们要实行适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即可以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又可以课后自由读,提倡学生持续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辅导,形式多样
学生爱读休闲书,爱读同龄人的习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这类书轻松省力,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课外阅读,不能将课外书单一化或者将课外书一发就算完事。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最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好在学生阅读前作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就辅导形式来说,也是很多的,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印发相关材料,可以出黑板报,等等。辅导,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的工作,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必要的辅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高质量、高难度读物的兴趣和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是有益终生的。
三、组织交流,奖励优胜
课外阅读之所以随意、无序和低效,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没人指导或指导的方法不得当,指导面不广。老师毕竟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由于年龄和理解上的差异,有些指导可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弥补这个不足,本人认为可以用组织交流、奖励优胜的办法。同学间的交流是最直接的,较贴近的思想传递、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读什么或应该怎样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学校可每学期都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活动,或演讲,或征文,或办报刊。交流可按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的层次进行。对其中的优胜者,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把握个性,分别引导
中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他们的阅读个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有计划地分别引导他们阅读。在具体引导时,我们既不能采取他们爱读什么就让读什么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采取不管兴趣爱好如何,硬性规定的绝对命令式阅读。要坚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给予合理引导。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再多读一些书,争取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严重知识倾斜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感觉阅读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知识缺陷,争取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指导,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整体质量。
五、名作欣赏,美感体验。
篇9
关键词:财政支出;原因分析;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各级财政收入逐年上升,财政支出规模相应增大。但近年来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普遍较为缓慢,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政策的滞后效应。现就柳州市财政支出的情况,对财政支出进度缓慢问题作些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柳州市近三年来支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总额在年内各月份之间不均衡
2009-2011年柳州市财政支出的分月支出金额的变化轨迹是:二月份的支出金额比一月份要低一些,原因是二月份春节放假影响;三月份回升,到四、五月份略下降,六月份支出金额增多,通常为三、四、五月份平均月支出额的2倍左右,原因是为了完成半年支出进度任务;然后七、八月份又有所下降,九月份支出金额增加;十月份下降,十一月份支出金额开始增加,到十二月份急剧增加,通常为前11个月平均月支出金额的3至4倍。
支出情况对比表: 单位:万元
(二)财政支出进度年内前慢后快
2009-2011年,柳州市财政分月支出完成预算进度情况的变化规律是: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比例不足50%(其中2011年1-6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67.21亿元,完成全年支出进度43.41%;2010年1-6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4.6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48.59%;2009年1—6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2.8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0.2%),而每年的九月份以后,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直到十二月份达到最高峰。
(三)部分专项支出进度较慢
如:截止2011年10月,教育支出、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增长缓慢;2010年支出进度较慢的支出: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执行进度为11.67%,其他支出(类)执行进度为67.83%,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执行进度为78.01%,环境保护支出执行进度为78.52%。2009年文化体育与传媒、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支出完成年度预算的进度比较慢。
(四)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缓慢问题突出
据统计2011年1至10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4.01亿元,为年初预算的70.2%;但有的部门项目预算支出进度仅完成20%左右。
二、财政支出进度缓慢的原因
财政支出进度缓慢和支出不均衡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也与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不相适应,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预算编制的缺陷是造成财政支出进度缓慢的机制性因素
1.预算编制时间与年度计划脱节。目前是在上一年度的10月份左右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由于年度结余情况还不能确定,且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目标计划等仍未进行布置,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由于目标任务不够具体,使预算编制难以细化。而且,由于不可预见性支出的存在,部门和单位往往在部门预算中不编或尽量少编历年的结余数字,预算执行中追加追减的情况也经常发生。2.经济预测缺乏准确性导致预算支出的变动。对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收支状况进行预测,是编制部门预算、制定用款计划、确定政府债务发行计划的基础。但目前的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基数法”,财政无法根据机构、人员和职能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致使预算缺乏准确性。具体表现在:超收财力过大,衍生出年底集中分配,集中结转的问题,在会计报表上就出现了年末集中支出和预算单位结余结转过大的现象。3.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拖延财政支出进度。一些部门和单位预算基础工作薄弱,在报送预算时,未能将项目预算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一些有预算二次分配权的部门为了增强部门的调控能力,过分专注于设立项目争取财政资金,但在涉及具体项目和单位的预算时不够细化,有的没有明确到具体项目,只在用途上简单列为专项经费等,保留了许多部门预留资金从而影响支出进度。
(二)预算审批下达时间较晚造成财政支出进度“前慢后快”
财政支出进度偏慢与现行政府预算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代会审议通过当年预算一般都在当年3月份以后,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财政部门只能参照上年同期的拨款情况安排支出,并且只安排维持单位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新增项目支出基本上是不安排的,大量新增项目支出只能在预算批复下达之后才安排。由于支出需要一个过程,新增项目支出很容易拖到下半年才能得到执行,最终影响了全年支出进度。
(三)预算资金分配迟缓导致财政支出进度滞后
1.专项资金来源多元化导致资金到位慢。专项资金的来源渠道复杂,既有中央部门的补助,又有同级财政部门的补助。专项资金的安排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的逐级申请,然后自上而下审批安排,通过一次性追加的形式下达项目实施单位。按现行财政体制和财政年度,专项资金基本在下半年甚至在10月份以后下达。也就是说,此前地方不知专项资金能否落实。因此,年初地方财政无法将这部分资金编入本级财政预算,在支出安排上难以作出一个系统的、稳定的计划;往往使得地方政府项目前期工作不够完善而仓促上马,影响了项目顺利实施和支出进度。2.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财政支出进度。在安排预算时,财政部门往往要考虑到政策变动、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般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超收收入预算支出项目安排常常具有不确定性,执行中需要根据年度内突发事件等情况进行安排拨付,不具规律性,无法实现均衡支出。3.预留资金分配方案滞后导致资金使用进度延后。使用为部门应对突发事件以及资金缺口而形成的部门预留资金,需要预算部门首先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由于部门资金分配方案制定滞后,延缓了财政支出进度。
(四)项目实施进度延误导致财政支出进度缓慢
1.项目实施管理缺乏科学性与前瞻性。项目实施要协调多方关系,涉及项目前期准备、施工管理、资金管理等多个环节。一些主管部门项目实施经验不足或管理不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实不细,导致资金下达后项目无法顺利实施,或者资金缺口过大而延缓工程进度。2.政府集中采购时间长影响财政支出进度。由于政府采购采购手续和流程较多,招投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往往导致采购时间过长,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三、财政支出进度慢问题的解决路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绝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哪一个预算管理环节的责任,而是需要在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改善制度环境,重视各单项改革的逻辑性和衔接性,从财政管理全局出发,结合财政管理职能,以资金流向为主线,紧紧抓住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与财政监督这三个重要节点,按照权利制衡、流程简便、公开透明、自动化程度高的原则,重新梳理业务流程,着重考虑如何使各项改革形成互动,构建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框架。具体包括:
(一)进一步争取省委省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
预算部门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主体,既有根据自身工作目标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的职责,也有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和加快支出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部门的支出进度既是对该部门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性的检验,也是该部门执行力的反映,是一个部门工作好坏的晴雨表。因此,建议省政府进一步明确各预算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并将财政支出进度、支出绩效等情况作为考核部门首长的指标之一,进一步增强预算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尽快推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跨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和项目库预算,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可监督性和可调剂件性。
(三)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环节效率
梳理和缩短各业务流程;整合支付局和国库处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研究和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解决会计核算基础与改革不匹配的问题;推动结算方式的转变,研究和实施电子支付;建立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通过该系统与GFMIS系统的衔接,把单位的每笔收支与财政指标信息和支付信息衔接起来,并对单位账务进行自动比对和纠错,从而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满足财政预算执行监督以及信息循环使用。
(四)深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积极推进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考评试点,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机制。一是推进和扩大试点工作,改进现有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方式,建立激励惩罚互动机制;二是根据绩效考评目标和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部门年度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真正将考评绩效反映到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去;三是规范部门结余资金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财政支出进度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加强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从而让财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xx县禁毒委员会:
我镇根据你委《关于禁毒工作专项督导情况的通报》〔开禁毒委〔2020〕17号〕文件要求,结合反馈问题,迅速安排部署,制定了整改措施,细化整改任务,明确了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禁毒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部门、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7名精干人员负责整改任务落实的日常跟着督办。
二、细化工作,落实措施
1. 动员部署,责任落实。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了全镇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村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把禁毒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落实了任务,责任到人。
2. 认真排查,摸清情况。镇禁毒领导小组组织力量积极配合派出所、企事业单位、村社进行全面的拉网式排查。通过分组包干,逐人逐户逐单位的全面排查,建立相关台账,尤其针对中风险吸毒人员做到全面排查,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并做好管控措施。共排查闲置房18处、出租房29处、快递点4处、奶茶店3处、旅店4处、网吧2处,通过排查,我镇辖区内未发现制、贩毒窝点和吸毒人员。
3. 大力宣传,提高防御。分别利用有线广播、微信群、QQ群、标语、墙报、会议等形式对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广泛宣传。在“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宣传日活动期间,由领导带队,司法所、禁毒办工作人员等组成宣传教育队伍,开展以“禁绝,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LED宣传和横幅标语27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同时,针对我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春节前后返乡期间进行禁毒宣传,增强抵御的能力和远离的自觉性;与派出所、学校密切配合,深入推进“警校共育”,大力开展“不让进我家”、“不让进校园”、“青少年远离” 等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广大师性及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确保了我镇师生和青少年无涉毒人员、案件的发生。
4. 加强对精神类药品、麻醉品、易制毒化学药品的管理,防止其流入非法渠道。今年,镇禁毒办、综治办配合有关部门对镇卫生院、中学实验室的上述药品实施检查,从源头上防止了这些药品流入吸、贩毒人员手中。
5. 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力度。镇禁毒办、综治办配合派出所不定期对流入人口进行排查,防止了涉毒案件的发生。同时,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巡逻队、协管员、联络员的作用,配合派出所对辖区内有吸毒史的人员和可能存在有涉毒的区域进行不定期巡查,使我镇有效地杜绝了“涉毒”案件的发生。
6. 发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作用,进一步完善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机制。通过充分利用吸毒人员动态管理数据库,密切关注各类吸毒人员的动向,严格落实了管制措施,与上级相关部门建立了无缝街接,做好后续管理;配合公安机关加大对流动吸毒人员的查控力度。对戒毒人员定期进行尿检,提高了对在册吸贩毒人员的发现和控制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抓早、 抓小、抓实”的禁毒工作思路,以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面加强各项禁毒工作。
一是最大限度地扩展禁毒预防宣传面,坚持防线前移,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在校学生的禁毒预防教育工作,强化治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