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22 22: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标法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标法实施条例

篇1

商标法实施条例内容解读一是规定了声音商标的申请条件。修改后的《商标法》扩大了保护的客体,删除了对可注册标记的可视性要求,明确将声音商标纳入了可以申请注册的标记范畴。为配合这一规定,新修改的《条例》明确规定了以声音标志申请商标注册的条件。这些形式要件主要包括:

(1)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

(2)说明商标的使用方式;

(3)提交符合要求的声音样本。根据商标局的规定,这种样本应当是光盘形式,音频文件不得超过5MB,格式为wav或mp3。如通过纸质方式提交,声音样本的音频文件应当储存在只读光盘中;

(4)对声音商标进行描述,如果是音乐性质的,这种描述可以采用五线谱或者简谱的方式,还要求附加文字说明;如果声音是非音乐性质的,无法以五线谱或者简谱描述,则要求必须以文字加以描述;

(5)商标描述与声音样本应当一致。

二是明确了数据电文的含义及如何确定数据电文方式文件到达主管机关及送达当事人的日期。修改后的《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申请有关文件,可以以书面方式或者数据电文方式提出。新修改的《条例》明确将数据电文方式界定为互联网方式。

关于如何确定以数据电文方式提交文件的日期或商标局、商评委以数据电文方式将文件送达当事人的日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当事人影响很大。新修改的《条例》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以数据电文方式提交的文件日期,以进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电子系统的日期为准;商标局、商评委以数据电文方式送达当事人的,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当事人。

三是明确申请分割的操作程序。修改后的《商标法》规定了一标多类制度。为使申请人申请注册的商品或服务在部分遇到法律障碍的情况下,使未遇到障碍的部分不受到影响,继续下一步的注册程序,尽快确立商标专用权,《条例》特别规定了相应的申请分割制度。商标局对一件商标注册申请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予以驳回的,申请人可以将该申请中初步审定的部分申请分割成另一件申请,分割后的申请保留原申请的申请日期。

四是明确了通过快递企业递交文件的日期计算方法。目前,快递行业蓬勃发展,而申请人通过快递企业办理商标业务的情况日益普遍。原来的《商标法》和《条例》对如何确定通过快递企业提交的办理商标注册有关文件的日期,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看法。为维护当事人权利,使其对文件的到达日期有明确合理的预期,修改后的《条例》规定,除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外,当事人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文件或者材料的日期,通过邮政企业以外的快递企业递交的,以快递企业收寄日为准。

五是完善商标异议的具体程序。修改后的《商标法》完善了商标注册异议制度。为落实这一规定,修改后的《条例》增加了商标异议申请的受理以及不予受理条件,规定商标局作出不予注册决定包括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不予注册决定,明确异议程序法定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处理原则为:在期满后生成或者当事人有其他正当理由未能在期满前提交的证据,在期满后提交的,商标局将证据交对方当事人并质证后可以采信。

六是明确商标使用许可备案的具体要求。原《条例》规定,许可人应当自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订之日起3个月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商标局备案。一是要求将许可合同报商标局备案,二是要求备案申请应在3个月内提交。在实践中,很多当事人不愿将自己的商业合同交主管机关备案,认为涉及商业秘密。3个月的时限要求对双方当事人来说都相对较短,不便于其行使权利。此次条例修改,将许可合同备案改为许可备案,还将3个月时限取消,改为许可人应当在许可合同有效期内向商标局备案并报送备案材料。此外,还进一步明确了备案材料应当说明注册商标许可人、被许可人、许可期限、许可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范围等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

第三条 商标持有人依照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的,应当提交其商标构成驰名商标的证据材料。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依照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根据审查、处理案件的需要以及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对其商标驰名情况作出认定。

第四条 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地理标志,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控制该证明商标的组织应当允许。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依据其章程接纳为会员;不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也可以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无权禁止。

第五条 当事人委托商标机构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提交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内容及权限;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委托书还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国籍。

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委托书及与其有关的证明文件的公证、认证手续,按照对等原则办理。

申请商标注册或者转让商标,商标注册申请人或者商标转让受让人为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应当在申请书中指定中国境内接收人负责接收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后继商标业务的法律文件。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后继商标业务的法律文件向中国境内接收人送达。

商标法第十八条所称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是指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

第六条 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使用中文。

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证明文件和证据材料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文;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证明文件或者证据材料。

第七条 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要求其回避:

(一)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当事人、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的;

(三)与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有利害关系的。

第八条 以商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数据电文方式提交商标注册申请等有关文件,应当按照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互联网提交。

第九条 除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文件或者材料的日期,直接递交的,以递交日为准;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准;邮戳日不清晰或者没有邮戳的,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实际收到日为准,但是当事人能够提出实际邮戳日证据的除外。通过邮政企业以外的快递企业递交的,以快递企业收寄日为准;收寄日不明确的,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实际收到日为准,但是当事人能够提出实际收寄日证据的除外。以数据电文方式提交的,以进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电子系统的日期为准。

当事人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邮寄文件,应当使用给据邮件。

当事人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文件,以书面方式提交的,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所存档案记录为准;以数据电文方式提交的,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数据库记录为准,但是当事人确有证据证明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档案、数据库记录有错误的除外。

第十条 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递交、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以数据电文方式送达当事人的,应当经当事人同意。当事人委托商标机构的,文件送达商标机构视为送达当事人。

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向当事人送达各种文件的日期,邮寄的,以当事人收到的邮戳日为准;邮戳日不清晰或者没有邮戳的,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当事人,但是当事人能够证明实际收到日的除外;直接递交的,以递交日为准;以数据电文方式送达的,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当事人,但是当事人能够证明文件进入其电子系统日期的除外。文件通过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通过公告方式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该文件视为送达当事人。

第十一条 下列期间不计入商标审查、审理期限:

(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文件公告送达的期间;

(二)当事人需要补充证据或者补正文件的期间以及因当事人更换需要重新答辩的期间;

(三)同日申请提交使用证据及协商、抽签需要的期间;

(四)需要等待优先权确定的期间;

(五)审查、审理过程中,依案件申请人的请求等待在先权利案件审理结果的期间。

第十二条 除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商标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各种期限开始的当日不计算在期限内。期限以年或者月计算的,以期限最后一月的相应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期限届满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商标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的注册商标有效期从法定日开始起算,期限最后一月相应日的前一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

第二章 商标注册的申请

第十三条 申请商标注册,应当按照公布的商品和服务分类表填报。每一件商标注册申请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书》1份、商标图样1份;以颜色组合或者着色图样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提交着色图样,并提交黑白稿1份;不指定颜色的,应当提交黑白图样。

商标图样应当清晰,便于粘贴,用光洁耐用的纸张印制或者用照片代替,长和宽应当不大于10厘米,不小于5厘米。

以三维标志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说明商标的使用方式,并提交能够确定三维形状的图样,提交的商标图样应当至少包含三面视图。

以颜色组合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说明商标的使用方式。

以声音标志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提交符合要求的声音样本,对申请注册的声音商标进行描述,说明商标的使用方式。对声音商标进行描述,应当以五线谱或者简谱对申请用作商标的声音加以描述并附加文字说明;无法以五线谱或者简谱描述的,应当以文字加以描述;商标描述与声音样本应当一致。

申请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并提交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和使用管理规则。

商标为外文或者包含外文的,应当说明含义。

第十四条 申请商标注册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其身份证明文件。商标注册申请人的名义与所提交的证明文件应当一致。

前款关于申请人提交其身份证明文件的规定适用于向商标局提出的办理变更、转让、续展、异议、撤销等其他商标事宜。

第十五条 商品或者服务项目名称应当按照商品和服务分类表中的类别号、名称填写;商品或者服务项目名称未列入商品和服务分类表的,应当附送对该商品或者服务的说明。

商标注册申请等有关文件以纸质方式提出的,应当打字或者印刷。

本条第二款规定适用于办理其他商标事宜。

第十六条 共同申请注册同一商标或者办理其他共有商标事宜的,应当在申请书中指定一个代表人;没有指定代表人的,以申请书中顺序排列的第一人为代表人。

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的文件应当送达代表人。

第十七条 申请人变更其名义、地址、人、文件接收人或者删减指定的商品的,应当向商标局办理变更手续。

申请人转让其商标注册申请的,应当向商标局办理转让手续。

第十八条 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申请文件的日期为准。

商标注册申请手续齐备、按照规定填写申请文件并缴纳费用的,商标局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手续不齐备、未按照规定填写申请文件或者未缴纳费用的,商标局不予受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手续基本齐备或者申请文件基本符合规定,但是需要补正的,商标局通知申请人予以补正,限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按照指定内容补正并交回商标局。在规定期限内补正并交回商标局的,保留申请日期;期满未补正的或者不按照要求进行补正的,商标局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本条第二款关于受理条件的规定适用于办理其他商标事宜。

第十九条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分别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的,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提交其申请注册前在先使用该商标的证据。同日使用或者均未使用的,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自行协商,并将书面协议报送商标局;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局通知各申请人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一个申请人,驳回其他人的注册申请。商标局已经通知但申请人未参加抽签的,视为放弃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未参加抽签的申请人。

第二十条 依照商标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要求优先权的,申请人提交的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文件的副本应当经受理该申请的商标主管机关证明,并注明申请日期和申请号。

第三章 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

第二十一条 商标局对受理的商标注册申请,依照商标法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符合规定的,予以初步审定,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规定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不符合规定的,予以驳回或者驳回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商标局对一件商标注册申请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予以驳回的,申请人可以将该申请中初步审定的部分申请分割成另一件申请,分割后的申请保留原申请的申请日期。

需要分割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商标局《商标注册申请部分驳回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商标局提出分割申请。

商标局收到分割申请后,应当将原申请分割为两件,对分割出来的初步审定申请生成新的申请号,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 依照商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商标局认为对商标注册申请内容需要说明或者修正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15日内作出说明或者修正。

第二十四条 对商标局初步审定予以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的,异议人应当向商标局提交下列商标异议材料一式两份并标明正、副本:

(一)商标异议申请书;

(二)异议人的身份证明;

(三)以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为由提出异议的,异议人作为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证明。

商标异议申请书应当有明确的请求和事实依据,并附送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五条 商标局收到商标异议申请书后,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向申请人发出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六条 商标异议申请有下列情形的,商标局不予受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的;

(二)申请人主体资格、异议理由不符合商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

(三)无明确的异议理由、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四)同一异议人以相同的理由、事实和法律依据针对同一商标再次提出异议申请的。

第二十七条 商标局应当将商标异议材料副本及时送交被异议人,限其自收到商标异议材料副本之日起30日内答辩。被异议人不答辩的,不影响商标局作出决定。

当事人需要在提出异议申请或者答辩后补充有关证据材料的,应当在商标异议申请书或者答辩书中声明,并自提交商标异议申请书或者答辩书之日起3个月内提交;期满未提交的,视为当事人放弃补充有关证据材料。但是,在期满后生成或者当事人有其他正当理由未能在期满前提交的证据,在期满后提交的,商标局将证据交对方当事人并质证后可以采信。

第二十八条 商标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和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所称不予注册决定,包括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不予注册决定。

被异议商标在商标局作出准予注册决定或者不予注册决定前已经刊发注册公告的,撤销该注册公告。经审查异议不成立而准予注册的,在准予注册决定生效后重新公告。

第二十九条 商标注册申请人或者商标注册人依照商标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提出更正申请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更正申请书。符合更正条件的,商标局核准后更正相关内容;不符合更正条件的,商标局不予核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已经刊发初步审定公告或者注册公告的商标经更正的,刊发更正公告。

第四章 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续展

第三十条 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变更申请书。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的,还应当提交有关登记机关出具的变更证明文件。商标局核准的,发给商标注册人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不予核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或者地址的,商标注册人应当将其全部注册商标一并变更;未一并变更的,由商标局通知其限期改正;期满未改正的,视为放弃变更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向商标局提交转让注册商标申请书。转让注册商标申请手续应当由转让人和受让人共同办理。商标局核准转让注册商标申请的,发给受让人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

转让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对其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未一并转让的,由商标局通知其限期改正;期满未改正的,视为放弃转让该注册商标的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三十二条 注册商标专用权因转让以外的继承等其他事由发生移转的,接受该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当事人应当凭有关证明文件或者法律文书到商标局办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移转手续。

注册商标专用权移转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当一并移转;未一并移转的,由商标局通知其限期改正;期满未改正的,视为放弃该移转注册商标的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商标移转申请经核准的,予以公告。接受该注册商标专用权移转的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

第三十三条 注册商标需要续展注册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商标续展注册申请书。商标局核准商标注册续展申请的,发给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

第五章 商标国际注册

第三十四条 商标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商标国际注册,是指根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以下简称马德里协定)、《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以下简称马德里议定书)及《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及该协定有关议定书的共同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包括以中国为原属国的商标国际注册申请、指定中国的领土延伸申请及其他有关的申请。

第三十五条 以中国为原属国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的,应当在中国设有真实有效的营业所,或者在中国有住所,或者拥有中国国籍。

篇2

至今有些企业仍在积极做驰名商标申请工作,中介机构出媒划策,地方政府雷鼓助威。

生效不久的商标法规定了驰名商标受特殊保护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刚刚生效的《商标法实施条例》明确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既驰名商标由主动申请变为被动认定。

在介绍驰名商标的法律条文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认定驰名商标的历史。

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是“同仁堂”,1998年11月18日认定;1991年认定了包括海尔、五粮液在内的第二批准9个驰名商标;1993年7月和10月分别认定了“大白兔”和“张裕”为驰名商标;1995年4月26日第四批只认定了“双星”等四个驰名商标;1997年4月29日第五批驰名商标一下批了23个;1999年1月5日和12月29日分别批准了34个和43个,使我国驰名商标的数量猛增至壹佰多件;2000年9月20日批准了44件驰名商标;2002年1月28日批准了99件驰名商标。这是主动认定的最后一批驰名商标。

目前为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一共认定了293个驰名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企业,在广告中大力宣染自己的商标是驰名商标,在同行业中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确定商标局是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并规定驰名商标应应提供下列材料。

2001年12月1日生效的新《商标法》第十四条对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作出了规定,具体为:(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2002年9月15日生效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了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为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并规定在商标局注册,商标评审过程中产生争议,才可以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认定驰名商标。《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商标权认为他人侵害了自已已构成驰名的商标需特殊保护时,也可以向商标局申请认定驰名商标。

《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合乎世贸规则和巴黎公约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形式和原则,这就是“被动保护、个案处理”。也就是说,在商标确权或者商标侵权的案件中,当事人提出商标驰名的证据,商标行政机关根据驰名证据的事实和法律规定的依据,对其进行驰名商标的保护。这种保护仅仅对本案有效,不得针对第三者,也不能针对市场竞争者亦不能进行广告宣传,再有涉及该商标驰名度判定的案件发生时,可以作为曾经受驰名商标保护的记录,向商标行政执法或者司法机关提供。因为商标驰名度是动态的、变化的,所以只能作为处理下一个案件的参考。商标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根据该商标当时的驰名度和该案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驰名商标认定主体优其是主动认定变为被动认定,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欲申请驰名商标的企业应及时作出调整,在商标确权和侵权案件中主动提出驰名商标的认定申请,按规定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说服商标局或评审委,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享受特殊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有关对驰名商标的规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下面一一列出:一、认定的主体应包括司法机关。

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应扩及司法机关。《商标法实施条例》只规定了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可以认定驰名商标。这与TRIPS协议的精神相违背。TRIPS协议第40条、第62条都规定任何程序作出的终局行政决定,均应接受司法或准司法当局的审查,司法审查或司法终决是TRIPS协议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实中一旦商标侵害案件涉及驰名商标保护,人民法院必须中止诉讼,等待商标局的认定,这极大地妨碍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最终裁判者的地位。因此人民法院也应是驰名商标的合法认定机构。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认为,人民法院的驰名商标认定权应赋予省级以上人民法院。在认定效力上,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认定不具有终局效力,而人民法院的认定具有终局效力。事实上,在我国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过由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例。

二、驰名的标准《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列举到有关商标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标准,其实这才是商标是否驰名的最重要内容。TRIPS协议虽然没有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但它要求各成员国在认定时应考虑商标在相关公众领域的知名度,包括因商标宣传而获得的知名度亦可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充分条件。TRIPS协议这一规定表明,知名度是认定商标是否驰名的首选标准,各国立法和司实践都予以重视。法国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以公众的知晓程度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唯一标准,而在具体判别公众知晓程度时做法不尽一致;德国司法机关将知名度高低作为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具体操作时一般通过社会调查,以特定交易范围内的消费者所了解该商标的百分比为依据。一般说来,在法国有20%消费者知晓的可视为驰名,在德国则要达到40%左右。我国目前名类调查公司日益增多,完全可以胜任调查商标的知名度情况的工作,将商标的知名度作为商标是否驰名的重要标准,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三、应明确界定“相关公众”的范围。

《商标法》第十四条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这里的“相关公众”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界定。

TRIPS协议第16条中的“有关公众”时,也仅仅指本国的“有关公众”而不广延为“本国之外的公众”。为了避免对此问题的无谓争论,也为了使立法更加严密、规范,应明确规定“相关公众”为“本国公众”。

除以上所存在的外,下面一些具体问题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1、已认定的驰名商标是否继续有效?如果有效,时间多长?

2、已认定的驰名商标是否可以继续用于广告宣传?

3、商标局、商标法评审委员会认定驰名商标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模式是什么。

4、侵权人侵害驰名商标是否应加倍赔偿和处罚。

以上简单说了一下驰名商标的基本概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网友关心驰名商标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促进我国驰名商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驰名商标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且受到非常特殊的保护。所以,近几年企业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越来越多。企业不惜花重金获取驰名商标的头衔。由于某地区驰名商标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价该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标准之一,因此各个地区制定不同的奖励政策:如能评为驰名商标多则奖励上百万;少则奖励几十万。企业、中介机构、主管部门、政府都参与到了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中。学术界也不甘落后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我国目前驰名认定的主体、标准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促使立法机构对驰名商标进行立法。一时间驰名商标成为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至今有些企业仍在积极做驰名商标申请工作,中介机构出媒划策,地方政府雷鼓助威。

生效不久的商标法规定了驰名商标受特殊保护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刚刚生效的《商标法实施条例》明确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既驰名商标由主动申请变为被动认定。

在介绍驰名商标的法律条文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认定驰名商标的历史。

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是“同仁堂”,1998年11月18日认定;1991年认定了包括海尔、五粮液在内的第二批准9个驰名商标;1993年7月和10月分别认定了“大白兔”和“张裕”为驰名商标;1995年4月26日第四批只认定了“双星”等四个驰名商标;1997年4月29日第五批驰名商标一下批了23个;1999年1月5日和12月29日分别批准了34个和43个,使我国驰名商标的数量猛增至壹佰多件;2000年9月20日批准了44件驰名商标;2002年1月28日批准了99件驰名商标。这是主动认定的最后一批驰名商标。

目前为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一共认定了293个驰名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企业,在广告中大力宣染自己的商标是驰名商标,在同行业中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确定商标局是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并规定驰名商标应应提供下列材料。

2001年12月1日生效的新《商标法》第十四条对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作出了规定,具体为:(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2002年9月15日生效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了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为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并规定在商标局注册,商标评审过程中产生争议,才可以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认定驰名商标。《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商标权认为他人侵害了自已已构成驰名的商标需特殊保护时,也可以向商标局申请认定驰名商标。

《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合乎世贸规则和巴黎公约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形式和原则,这就是“被动保护、个案处理”。也就是说,在商标确权或者商标侵权的案件中,当事人提出商标驰名的证据,商标行政机关根据驰名证据的事实和法律规定的依据,对其进行驰名商标的保护。这种保护仅仅对本案有效,不得针对第三者,也不能针对市场竞争者亦不能进行广告宣传,再有涉及该商标驰名度判定的案件发生时,可以作为曾经受驰名商标保护的记录,向商标行政执法或者司法机关提供。因为商标驰名度是动态的、变化的,所以只能作为处理下一个案件的参考。商标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根据该商标当时的驰名度和该案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驰名商标认定主体优其是主动认定变为被动认定,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欲申请驰名商标的企业应及时作出调整,在商标确权和侵权案件中主动提出驰名商标的认定申请,按规定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说服商标局或评审委,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享受特殊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有关对驰名商标的规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下面一一列出:一、认定的主体应包括司法机关。

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应扩及司法机关。《商标法实施条例》只规定了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可以认定驰名商标。这与TRIPS协议的精神相违背。TRIPS协议第40条、第62条都规定任何程序作出的终局行政决定,均应接受司法或准司法当局的审查,司法审查或司法终决是TRIPS协议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实中一旦商标侵害案件涉及驰名商标保护,人民法院必须中止诉讼,等待商标局的认定,这极大地妨碍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最终裁判者的地位。因此人民法院也应是驰名商标的合法认定机构。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认为,人民法院的驰名商标认定权应赋予省级以上人民法院。在认定效力上,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认定不具有终局效力,而人民法院的认定具有终局效力。事实上,在我国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过由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例。

二、驰名的标准《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列举到有关商标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标准,其实这才是商标是否驰名的最重要内容。TRIPS协议虽然没有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但它要求各成员国在认定时应考虑商标在相关公众领域的知名度,包括因商标宣传而获得的知名度亦可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充分条件。TRIPS协议这一规定表明,知名度是认定商标是否驰名的首选标准,各国立法和司实践都予以重视。法国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以公众的知晓程度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唯一标准,而在具体判别公众知晓程度时做法不尽一致;德国司法机关将知名度高低作为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具体操作时一般通过社会调查,以特定交易范围内的消费者所了解该商标的百分比为依据。一般说来,在法国有20%消费者知晓的可视为驰名,在德国则要达到40%左右。我国目前名类调查公司日益增多,完全可以胜任调查商标的知名度情况的工作,将商标的知名度作为商标是否驰名的重要标准,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三、应明确界定“相关公众”的范围。

《商标法》第十四条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这里的“相关公众”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界定。

TRIPS协议第16条中的“有关公众”时,也仅仅指本国的“有关公众”而不广延为“本国之外的公众”。为了避免对此问题的无谓争论,也为了使立法更加严密、规范,应明确规定“相关公众”为“本国公众”。

除以上所存在的外,下面一些具体问题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1、已认定的驰名商标是否继续有效?如果有效,时间多长?

2、已认定的驰名商标是否可以继续用于广告宣传?

3、商标局、商标法评审委员会认定驰名商标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模式是什么。

篇3

关键词:合理使用 域外法考察 完善建议

一、商标合理使用概述

商标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不视为侵犯商标权。同专利权和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一样,商标合理使用是一种重要的侵权抗辩事由。①商标合理使用分为商业性合理使用和非商业性合理使用两类,其中商业性合理使用包括叙述性使用和指示性使用,非商业性合理使用包括在新闻报道以及新闻评论、滑稽模仿以及字典等中的合理使用。

商标合理使用是商标权限制的核心内容,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商标立法,大多都规定了商标权合理使用制度,如《法国知识产权法典》L713-6条,《德国商标法》第23条,《日本商标法》第26条,以及《欧共体商标条例》第6条等。

二、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关于商标行政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规定:善意的使用自己的名称或者地址,说明商标或服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说明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地理来源、用途、质量、价格及提供日期,以上行为均不属于商标侵权。该《意见》虽然是关于商标合理使用方面的规定,但毕竟仅是一部部门规章,不适合成为法院审判的依据。

2、《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规定:注册商标中含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理论界认为该条建立了商标权的合理使用制度,该条的规定是对他人叙述性合理使用的保护,但该条的调整范围有限,而且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不便于进行实践操作。

3、《商标法修改草案》第85条规定:注册商标有商品的通用名称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地名等其他特点的,商标权人包括立体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该条将《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的规定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而且还规定了立体商标的正当使用。但是该条"正当使用"一词的用词规范性值得深思,"正当使用"是否等于"合理使用"?

三、商标合理使用的域外法考察

商标权并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对商标权进行限制性规定已经成为目前各国的立法趋势。体现在合理使用制度方面就是多数国家商标立法中都有对该制度的规定。②

TRIPS协议第17条规定:在不侵害商标权人和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成员过就可以对商标权的有限例外进行规定。该条规定了成员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商标权的有限例外进行规定,本条的这种规定可以视为对商标权限制的一个原则性规定。

《欧共体商标条例》第12条规定:共同体商标所有人无权制止第三方在 贸易过程中使用商标,只要其使用符合工商业务中的诚实惯例。③

美国兰哈姆法第33条规定:将并非作为商标,而是有关当事人自己的商业上的个人名称的使用,或对与该当事人的产地有合法利益关系的任何人的个人名称的使用,或对该当事人的商品或服务,或地理产地有叙述性的名词或图形使用,作为合理使用;当然其使用必须只用于叙述该当事人的商品或服务的正当的诚实的使用。④

以上两部法律都规定了商标合理使用的"诚实使用"原则,使用他人商标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合理使用应当是一种诚实使用,否则就会造成侵权。"诚实使用"原则可以对商标的合理使用进行必要的限制,督促使用人在使用他人商标时要诚实善意,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L713-6规定:商标注册并不妨碍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与其相同和近似的标记:(1)用公司名称、厂商名称或标牌,只要该使用先于商标注册,或者是第三人善意使用其姓氏;(2)标批商品或服务尤其是零部件的用途时必须的参照说明,只要不致导致产源误认。但是,这种使用损害注册人权利的,注册人得要求限制或禁止其使用。该条规定了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范围。

德国商标法第23条规定:当第三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其姓名或地址,使用与该商标或商业标识相同或近似的,但与商品或服务特征或属性,尤其是其种类、质量、用途、价值、地理来源或商品的生产日期或服务提供的有关标志,或者必须用该商标或商业标识表示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用途,尤其是作为附件或配件,只 要不违背善良风俗,商标或商业标识所有人就无权禁止其使用。⑤

法国商标法中把商标合理使用分成叙述性合理使用和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此同时还规定了限制性条件,可见,法国的规定比较全面细致。德国商标法对姓名以及描述性标注使用、配件业务以及限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而且把限制条件设定为"使用在此却有必要为限",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四、我国商标合理使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1、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由于我国商标权限制立法层次低,法律层面的规定太少,大多出现在《商标法实施条例》、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中,对于司法审判不利。在前述域外法考察中,各国立法均明确规定了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所以我国《商标法》中也应明确规定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允许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商标的合理使用,该种使用不视为侵权行为。

2、扩大商标合理使用的范围。德国商标法第23条以及《欧共体商标条例》都有商标指示性使用的明确规定,所以,我国也应在《商标法》中规定指示性使用。对于非商业性合理使用,可借鉴我国《著作权法》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规定,如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只要报道评论是真实客观的,就不视为侵犯商标权;在研究成果、著作中的合理使用,只要不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用作通用名称来使用就不应视为商标侵权,因为如果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用作通用名称来使用会淡化他人的注册商标,损害他人的权益;其他合理使用的方式,只要不是故意贬低、歪曲、淡化他人的注册商标,不给权利人的利益带来损害,就不视为侵权。

3、明确规定商标合理使用的条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的商标使用行为都会构成对商标的合理使用,对商标进行合理使用时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否则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判案也因缺乏具体依据而困难重重。所以要明确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条件。借鉴美国《商标法》和《欧共体商标条例》的做法,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条件可拟定如下:善意使用,不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商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影响力;自己使用;指示性使用为必须的。另外,鉴于国外立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我国也可以学习,在商标立法中加入该类似原则。

4、《商标法修改草案》第85条的规定可看做是有关商标正当使用的规定,但"正当使用"一词的用词规范性值得深思,"正当使用"是否等于"合理使用"?国际惯例上是把"fair use"翻译成"合理使用"。笔者认为将"正当使用"一词修改成"合理使用",由此,《商标法修改草案》才算真正把《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的规定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另外,基于《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之规定的笼统模糊性,我国应该对商标合理使用的方式进行细化,明确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方式;基于该条立法模式采取的是列举式的,可以采取概括式立法模式来弥补列举式的不足,设计一个原则性的兜底条款;鉴于国外立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我国也可以在商标立法中加入该类似原则。

注释:

①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300页。

②冯晓青:《商标权的限制研究》,《学海》,2006年第6期。

③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458页。

篇4

个性化车牌借用著名商标是商业性使用吗要判定这种个性化车牌是否侵犯了商标权,必须查明商标法是否将其规定为侵权行为。根据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显然,个性化车牌借用著名商标名称的行为不在该条明确列举的前4种侵权行为之中,那么是否落入该条第(五)项的范围呢?根据2002年8月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所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一)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二)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可见,商标法实施条例对商标法该款项的解释和细化,仍然不能包括个性化车牌借用著名商标名称的行为。

笔者认为,个性化车牌借用著名商标名称,属于非商业性使用,因为使用车牌是为了服从国家车辆管理的需要,并不是为了营利。

个性化车牌使用著名商标侵权吗当然,商标法第五十条第(五)项所涵盖的行为并不限于上述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有的人认为,根据民法的规定,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应以是否实施了对他人权益的侵害行为,对于商标权来说,就是以是否使用了该商标名称来进行判断的。所以在车牌上使用像“IBM”、“TCL”等注册商标,尽管使用人未有获利,但在事实上已经实施了对他人权利的侵害行为。

如果认为使用了商标名称就是实施了对他人商标权的侵害行为,对商标侵权做出这样宽泛的解释,简直要把“商标权”变成“商标霸权”了。试想,如果将自己的小说取名为《长虹》,就构成对“长虹”商标的侵权,岂不天下大乱?因为照此推论,凡是被某一商标包括了的文字、字母、数字、图案、形状,他人在任何场合都不能再使用了。然而,即使对于驰名商标而言,也没有达到这样高的保护程度。根据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可见,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也没有扩及到:凡是使用了该商标名称,就会构成侵权。

有的人认为,个性化车牌使用著名商标名称,虽然不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对注册商标权侵权的行为,但依据民法的一般原则和商标法的原则规定,权利行使不得侵害他人的利益,对于使用他人注册商标造成损害的,或者造成公众误认的,应当认定其构成侵权,并承担侵权责任。

笔者认为,首先,个性化车牌借用著名商标名称的行为,不会构成产品来源混淆。因为车牌的使用不是用于营利,也不为了销售该车辆,因此没有商业销售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相关商标的产品构成来源混淆,因此也就不会造成商标权人的损失,更不会构成对商标权人商誉的侵害。比如在普通汽车上挂“BMW—002”车牌号,就认为会给“BMW”公司带来破坏性影响。这纯属主观臆测,车牌号码在车身上的位置、与商标是不相同的,公众不至于把车牌当作商标对待。

在我国车牌是不能单独买卖的,但是法律允许车和牌同时转让,在转让过程中,这些著名商标的价值就会显现出来。难道卖了一辆挂着“TCL—001”的车牌的轿车,TCL的产品就卖不动了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里,已经把商标侵权扩大化,却又没有说明究竟会构成什么损害。商标权人有什么理由在商标使用领域之外进行垄断使用。

篇5

2、写明商标授权范围;

3、附页说明商标标识;

4、写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乙方不得任意改变甲方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不得超越许可的产品范围使用甲方的注册商标;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乙方必须在使用甲方注册商标的商品上标明乙方的企业名称和产地;

篇6

一、驰名商标的产生及其法律保护体系在我国的演进

驰名商标(Well—known Trademark),也称为知名商标或者周知商标⑴。《保护产权巴黎公约》最早涉及驰名商标的问题,但在1883年签订的最初文本中并没有出现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直到1911年,法国最先意识到并率先提出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但是由于两个只保护注册商标的国家反对法国的建议,最终未通过。1925年荷兰和保护工业产权联合国际局再次提出了保护驰名商标的建议,经过激烈讨论,在公约中增加了专门保护驰名商标的条款,即第6条之二⑵。

我国1984年正式批准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原(93年第一次修正)《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没有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问题,2001年10月《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以后,才被写进《商标法》⑶。

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工作始于1992年,199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颁布使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和管理从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⑷,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下称《保护规定》),该规定于2003年6月1日实施,《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不论是《保护规定》还是《暂行规定》,它只是国家工商总局的自己制定的部门规章,人民法院在审判实务中,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对驰名商标进行认定⑸。

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机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200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保护规定》和《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及《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实践在我国的较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法律体系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如何更好地对待与处理依照《暂行规定》认定的驰名商标。

在2001年《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以前,《暂行规定》是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驰名商标的保护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法律保护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驰名商标的概念界定不符合《巴黎公约》的宗旨。《暂行规定》对驰名商标的定义为: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只有注册商标才有资格申请认定为驰名商标,而驰名商标的产生实质是国际上两种不同商标保护制度相互妥协的结果。即,当某一商标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被相关公众所知悉,而商标所有人没有在该国家或者地区申请注册,如果坚持“不注册,不予保护”的原则,对与商标所有人是不公平的,《巴黎公约》意义上的驰名商标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给予未注册且已驰名的商标的一种倾斜性的保护手段⑹。

其次,该规定确立了驰名商标的“主动认定为主,被动保护为辅”原则,对驰名商标进行批量认定,这种模式不符合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宗旨。《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二规定:商标注册国或者使用国主管机关认为一项商标在该国已成为驰名商标,已经成为有权享有本公约利益的人所有,而另一商标构成对此驰名商标的复制、仿造或翻译,用于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易于造成混乱时,本同盟各国应以职权——如本国法律允许——或应有关当事人的请求,拒绝或取消该另一商标的注册,并禁止使用⑺。依照该规定,只有在发生复制、仿造或者翻译等侵权事件时才能启动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程序,也就是“被动认定,个案保护”。

再次,“主动认定”的模式不能解决驰名商标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驰名是指被广泛知晓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要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的。必须以商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的商标,其被知晓的程度同样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一个驰名商标完全可以因为产品的淡出市场而被相关公众所淡忘,不再驰名,如果仍给予其特殊保护,对于其它市场竞争主体来讲则是不公平的,同样如果一个商标已经达到了驰名的状态,在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以前是不能获得特殊保护的,引起的后果同样不公平。驰名作为一种状态同样有其自身的空间性,一个驰名商标不可能在每一个地区和行业都被广泛知晓,如果该商标在案件的发生地不被知晓,给予其驰名商标的特殊法律保护,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否公平呢?

最后,《暂行规定》所确立的认定和保护模式,在公众中遭到了部分的曲解,被曲解为是一种荣誉,是一种提升品牌价值的手段,而忽略了它作为法律保护手段的实质,结果是部分忽视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提高,盲目的追求认定,使得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一定程度上掺入了许多主观因素,导致驰名商标名不符实,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⑻。

截至到2002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共认定了293个驰名商标⑼,但这些驰名商标的认定依据是《暂行规定》,并不是《巴黎公约》和《商标法》意义上的驰名商标,2003年6月《暂行规定》废止,那么,这些驰名商标的继续存在将形成一些法律保护上的缺憾和空档。

在现行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下,驰名商标仅仅是一种法律保护的手段,被确认的驰名商标其效力仅仅及于案件本身,一旦案件结束,驰名商标的使命即告完成,并产生两种法律后果:一是案件所做出的确认的法律效力即行终止,在第三时间、对第三事件均不发生法律效力;驰名商标归于普通商标,即和普通商标没有任何区别;二是本次认定作为下次维权时曾经作为驰名商标被保护的记录的证据。至于该商标是否继续驰名,应当由市场来评价。在现实中,有部分企业继续在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标识“驰名商标”的字样,这样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众对驰名商标的曲解,不利于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健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出台相应的规定,不论是依照《暂行规定》还是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认定的驰名商标,应禁止企业在宣传中或者产品包装上标识驰名商标的字样,对于那些依照《暂行规定》认定的驰名商标,可以作为“曾经被作为驰名商标被保护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遗留问题,而且对于规范驰名商标的管理也是有意义的。

三、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应当明确——驰名商标不一定是驰名商标。

如前所述,驰名商标的实质是一国的主管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或者准司法机关⑽)对商标驰名这一客观事实的法律确认,既然是客观事实,就存在时间和空间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所确立的“个案保护,被动认定”的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驰名商标的时间性问题,但是关于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笔者认为驰名的地域范围上尚有需明确之处。

(一)商标驰名的地域是否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

驰名商标是否必须在本国范围内驰名——这一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谈判的焦点。1999年9月保护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大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及其注释》(下称《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二条第二项(d)款规定:“即使某商标不为某成员国的任何相关公众所熟知,或所知晓,该成员国亦可将该商标确定为驰名商标。” ⑾虽然《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是一种建议和解释,并没有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但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应当履行入世承诺,国内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相适应。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的《保护规定》将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定为在中国,虽然相对于我国国情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与《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不符。另一方面,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第13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的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第14条规定的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因素,这些规定肯定了驰名商标可以突破地域性而受到保护的精神。而根据《保护规定》,国外的驰名商标在我国受到侵害时,却不能得到足够的法律救济。

(二)商标驰名的地域限于国家的一个区域还是所有的区域

根据《保护规定》,驰名商标是指在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商标,“在中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在全中国,也就是被全国32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另一种是中国的某个区域,只要是被中国的某个区域的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就足以认定驰名,究竟是哪种含义《保护规定》没有做详细解释。笔者认为取后一种含义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第一,符合《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

1999年保护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的《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二项(b)款规定,“如果某一商标被确定至少为某成员国中的一部分相关公众所熟知,该商标即应被该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c)款规定“如果某一商标被确定至少为某成员国中的一部分相关公众所知晓,该商标可以被该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两款规定不同点在于“熟知”应当被认定为驰名,而“知晓”是可以被认定为驰名,但两款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了“一部分”而非全部相关公众知悉便可认定为驰名,这“一部分”包括,商标为聚集在某一区域的相关公众广泛知晓的情况。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遵守国际公约是职责所在,因此将《保护规定》中关于“在中国”的含义,理解为中国境内任何一区域更符合国际公约的精神。

第二,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精神一致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域名的解释》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两个解释都赋予了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利,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法院按照行政区划又分为基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三级。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级别管辖原则和地域管辖原则,商标侵权案件一般由被告所在地、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侵权行为结果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或者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由此推知,只要一商标在人民法院所辖区域的范围内被相关公众广泛知晓,即可认定为驰名商标,而没有必要要求该商标在全国所有地区均被广泛知晓。

第三,符合产品市场推广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

我国幅员辽阔,一种产品要想占领全国的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企业一方面为了推广产品,另一方面要解决资金缺乏、规避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产品推广初期,往往先集中精力占领某一区域的市场,然后逐步占领全国的市场。市场推广的过程中,结果使得商标在我国一部分区域内十分驰名,而在其它地区默默无闻,如果不给予其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有碍于民族品牌的培植。

综上所述,驰名商标不一定是“中国驰名商标”,它可以是在外国驰名的商标,也可以是在地方驰名的商标。笔者认为,主管机关在认定驰名商标的描述中,应当驰名商标的前面加上“在某某省(自治区、市县等)区域内”等区域性修饰语,一方面解决驰名商标的地域性问题,另一方面适应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以及企业活动的实际情况。

四、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⑿的救济途径应当明确。

驰名商标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商业价值,事实上存在有些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自己的企业名称使用。《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1999年9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的《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5条第二项规定:“驰名商标注册人应有权请求主观机关裁决,禁止使用与驰名商标发生冲突的标志。允许提出此种请求的期限,应自驰名商标注册知道该发生冲突的企业标志的使用之日起5年”。该《注释》第1条(iv)款规定:“企业标志指用来识别自然人、法人、组织或者协会的企业的任何标志”。笔者认为任何标志包括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企业名称,因此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关于驰名商标企业名称禁用权的规定,符合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但是这项权利的行使在程序上却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行政救济途径缺乏程序上的支持

依照《商标法》等有关法规之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包括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工商行政管理局没有权利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驰名商标是一种法律保护的一种手段,主管机关所做出的认定的效力仅仅相对于本案,对于任何第三事件均不发生法律效力(前面已经有所论述)。而《保护规定》第13条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局。当遇到驰名商标所有人要求撤销他人企业名称登记时,工商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对驰名商标保护必须以认定为前提,而工商局无权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在商标驰名被认定之前就无法撤销他人的企业名称;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规定向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移送案件的程序。使得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在行政救济这条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该权利一旦被侵犯,也应当得到司法救济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该条只规定了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机关申请撤销,笔者认为,商标所有人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不经行政程序直接寻求司法救济。商标权属于私权的范畴,任何私权遭到侵害均能得到司法上的救济,《实施条例》也没有否定司法救济的途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2年12月制定了《关于商标与使用企业名称纠纷案件审理中若干的解答》,其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使用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者造成消费者误认为不同经营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或者对驰名商标造成《商标法》第10条第(8)项所述不良,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定停止使用该企业名称。这就意味着当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注册企业名称的行为无效时,其应当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注销或变更已注册的企业名称,同时也意味着人民法院可以不经行政程序直接对商标与企业名称冲突纠纷进行裁决,向商标所有人(包括驰名商标所有人)提供司法救济⒀。该规定的实施从侧面证明了司法救济途径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笔者认为主管机关应当出台相应的补充规定,在他人使用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时,权利人可以申请启动驰名商标认定程序,或者权利人可以不通过行政程序,直接请求人民法院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判定企业名称登记无效。

结论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履行入世承诺,加快规范行政行为的改革,修改规章制度步伐,进一步与国际规则与惯例接轨。知识产权的入世,实际上是知识产权法律的入世。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尚有可完善之处,笔者建议出台相应的规定,禁止在宣传中或者产品包装上使用驰名商标的字样,取消对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制,完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程序,将有利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

注释:

⑴黄晖 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P314

⑵黄晖 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P46

⑶黄勤南 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第1版P123

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载《中华商标》2003年第5期

⑸吴汉东 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P298

⑹黄晖 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P46

⑺黄晖 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P403

⑻郭宝明:《驰名商标认定新原则之思考》载law-lib.com(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库)

⑼载商标宝典网 http:marketbook.net

⑽《保护产权巴黎联盟大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及其注释》第1条(iv)款

⑾普翔:《对驰名商标界定的思考——兼评修订后的对驰名商标的规定》,《中华商标》2002年第1期

⑿《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规定,驰名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名称登记,有权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为叙述上的方便,本文称这种权利为企业名称禁用权。

⒀王振清《驰名商标的司法保护》,载sina.net 2003年1月15日新浪企业服务。

书目:

1、吴汉东 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

篇7

地址: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

职务:

商标组织名称:

地址:

被申请人名称:

地址:

评审请求:

事实与理由:

附件:

申请人章戳(签字) 商标组织章戳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本申请书副本 份

说明:

1、此书式是供当事人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商标异议复审申请时使用的申请书样式。申请人只需按此申请文书样式要求书写申请书,不受此文书样式篇幅限制。

2、申请人按此文书样式提交的商标异议复审申请书,应打印、印刷或者用钢笔、毛笔书写。

3、申请人所提出的"评审请求",应写明所依据的《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具体条款和具体请求。申请人对部分商品或服务提出复审申请的,须在"评审请求"中写明。

篇8

申请人名称:

地址: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

职务:

商标组织名称:

地址:

被申请人名称:

地址:

评审请求:

事实与理由:

附件:

申请人章戳(签字) 商标组织章戳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本申请书副本 份

说明:

1.此书式是供当事人依据《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对已注册商标的所有争议裁定申请时使用的文书样式。申请人只需按本申请文书样式要求书写申请书,不受此文书样式篇幅限制。

2.申请人按此文书样式提交的注册商标争议裁定申请书,应打印、印刷或者用钢笔、毛笔书写。

3.申请人所提出的"评审请求",应写明所依据的《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具体条款和具体请求。申请人对部分商品或服务提出注册商标争议裁定申请的,须在"评审请求"中写明。

4.申请人在阐述"事实与理由"时,应写明有关事实所依据的证据,并应另外提供证据目录清单,写明证据的名称、来源和要证明的具体事实。

篇9

北京业禄盛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称,2001年该公司设计了一枚印有“登长城、吃烤鸭、观天安门、逛秀水街”的旅游徽章。该公司于2002年注册成功“秀水街”商标。而秀水街市场大厦的开发商北京新雅盛宏房地产开发公司,擅自在其大楼显著位置使用了“秀水街”文字。

被告称,他们已准备应诉。被告认为,“秀水街”是一条北京特色街道名称,不应被注册为商标。

律师点评

北京市重光律师事务所秦伟:“秀水街”、“王府井”、“三里屯”等特色地名,由于市场化的经营使它为大众所知,可依照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作为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篇10

关键词: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特殊保护;制度完善

由于驰名商标具有无形财产性、强烈识别性、巨额财产性和长期使用性,不仅被视为企业的无形财产,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象征。在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驰名商标所起到的作用与日俱增。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驰名商标要比普通商标更容易招致假冒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害,正基于此,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刻不容缓。

一、进一步完善司法认定制度

1.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操作性更强的关于驰名商标认定的司法解释,以规范人民法院在认定驰名商标的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从而更好的指导法官认定驰名商标。

2.法院应对审理商标案件的法官加强专业培训,这些法官不仅要有法律知识更要有商标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个审理商标案件的法官仅仅知道法律是不行的,还要了解并熟悉有关商标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要求,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商标争议案件,从而更好的维护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经济权益。

3.法院在认定驰名商标前,要向国家商标局等主管部门汇报,多方咨询意见,获得更多全面的材料,以免出现“注水”的驰名商标。除此之外,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应该与行政机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驰名商标会由于“含金量”的不同而有可能出现公信力下降的问题。而且法院在审理商标侵权案时不要为认定驰名商标而认定,必须要考虑认定的必要性。

二、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途径须明确

驰名商标本身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工商业活动中有些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自己的企业名称使用。《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我国作出的这项关于驰名商标企业名称禁用权的规定,是符合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但是此项权利的行使在程序上并不顺利,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1.行政救济的法律途径缺少程序上的支持。

依照我国《商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仅包括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而工商行政管理局则没有这方面的权利。可《保护规定》第13条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依据此项规定可知我国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是指国家工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局。当遇到驰名商标所有人要求撤销他人企业名称登记时,工商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对驰名商标保护必须以认定为前提,而工商局无权对商标是否驰名作出认定,在商标驰名被认定之前就无法撤销他人的企业名称;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规定向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移送案件的程序。这样以来就使得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在行政救济这条路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2.权利被侵犯后应当得到司法救济。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该条规定了商标所有人只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机关申请撤销,但我们认为,商标所有人也可以不经行政程序而直接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知道,商标权是属于私权的范畴,任何私权遭到侵害均能得到司法上的救济,《实施条例》也没有否定司法救济的途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2年12月制定了《关于商标与使用企业名称纠纷案件审理中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使用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者造成消费者误认为不同经营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或者对驰名商标造成《商标法》第10条所述不良影响,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定停止使用该企业名称。从上述规定可知,当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注册企业名称的行为无效时,其应当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注销或变更已注册的企业名称,同时也表明了人民法院可以不经行政程序而直接对商标与企业名称冲突进行裁决,向商标所有人提供司法上的救济。该规定的实施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司法救济途径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主管机关应当出台相应的补充规定,在他人使用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侵害商标所有权人的权益时,权利人可以选择申请启动驰名商标认定程序,或者选择不通过行政程序直接请求人民法院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判定企业名称登记无效。

三、禁止和限制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自我淡化行为

市场经济活动中,假冒注册驰名商标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驰名商标一直是不法侵权者侵犯的主要对象。然而除了侵权者侵犯驰名商标外,驰名商标所有人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驰名商标不经法定程序任意使用于自己生产的其他商品之上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这样不仅使其所拥有的驰名商标受到淡化,而且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首先,驰名商标所有人自我淡化的行为必将使自己辛苦打拼数年而获得的商誉亲手葬送掉。正如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分会主席史密斯所说的,“表面上无关的使用,实际上会破坏商标同初始商品或服务的自动联系,以及同广告创造的有利形象的联系,并最终损害商品的销售力。”其次,驰名商标所有人自我淡化的行为常常会误导消费者,使其误以为新产品也属于驰名商标的商品,或者商品与驰名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关联,从而导致消费者误购。而消费者误购的商品有可能是质量低劣的产品,这样就相应的损害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再次,驰名商标所有人自己“搭便车”,不择手段地占领市场,也是排挤同类营业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驰名商标的自我淡化行为既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同时又危害了驰名商标所有权人自己的经济利益。据此,商标法应当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此种淡化行为加以限制和禁止。根据商标法的规定,注册商标的使用严格限制在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类别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而根据法理上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法律还应规定,驰名商标需要注册在其他商品上的,对其另行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严格审查,并予以量化限制,规定另行注册的商品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类别。

我国现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应该切实履行入世时的承诺,加快规范行政的改革,加快修改规章制度的步伐,进一步与国际规则与惯例接轨。知识产权的入世,实际上是知识产权法律的入世。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尚有可完善之处,笔者建议出台相应的规定,禁止在宣传中或者产品包装上使用驰名商标的字样,取消对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制,完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程序,将有利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6.

[2]黄勤南.知识产权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8.

[4]马治国.知识产权法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