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惩罚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09 02:2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游戏惩罚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游戏惩罚措施

篇1

关键词:油田企业 成本控制 方法 措施

前言

成本是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油田效益、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石油企业应该通过控制重点项目支出、严格预算、科技创新、健全制度等成本控制策略降本增效,获得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油田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对于油田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

一、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石油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问题

1、成本控制管理分工不明确,信息失真严重

传统的观念惯性影响着成本控制管理的主体认识问题。多数油企员工认为,成本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领导和财务部门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负责,与车间、部门的技术工人等生产者无关,使技术与财务对立起来,影响了广大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无法调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成本控制管理的研究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性

在很多石油企业仍不能认识到全面管理的重要性,忽略其他相关企业、领域的成本管理。依然只是将成本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尽管目前有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探索,但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

机构管理成本过高

机构管理成本过高一方面是石油企业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一方面是石油企业内部的分工精细化。这些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高强度的协作管理,由此引发了较高的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另外由于石油企业精细的分工引致的企业管理复杂化,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浪费和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二)石油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1、成本否决法

实行成本否决制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成本指标在奖金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严格考核。基本内容是: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经济指标完成得再好,也不能得奖。在考核中,成本考核不仅与奖金挂钩,而且与职工晋级挂钩,成本指标完不成,不仅不能得奖,同时也不能晋升。这样,促使各分厂把成本当作重点来抓,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从而把成本指标摆在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首位。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较高效益下预计产品所耗费的原料、人工及制造费用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是通过详细的调查、认真分析和精确计算来制定的,用于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在这些决定因素变化时,需要按照改变的情况加以修订。标准成本可以作为成本计划的依据。一般来说,原油生产的各项成本费用计划与实际相差10%左右属于正常范围。

3、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目标成本的制定从企业的总目标开始,逐级分解成基层的具体目标。制定时强调执行人自己参与,专业人员协助,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成本管理法强调授权,给下级一定自,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发挥下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4、效益成本法

效益成本法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效益项目出发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如决策效益成本、挖潜效益成本和投资效益成本。第二、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成本的发生。耗费效益系数是指每元耗费可取得多少可计量的经济效益。一般用成本效益分析、专家调查、历史数据测定等方法确定。耗费效益系数多用于决策效益成本、投资效益成本两种情况。第三、设置专门帐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途径进行结转。

5、档次成本法

档次成本法是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为几种档次,然后再将各种档次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出各种档次下的材料消耗、费用支出定额,并以各车间、管理部门为责任中心,核定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以达到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油田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

(一)实施科技降本、科技增效战略

实施科技降本、科技增效战略。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的最根本的途径,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的经营管理办法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十分重视技术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因此,实现降本增效,必须从组织上实现以经营管理人员控制为主转化为以生产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员成本控制,真正从成本源头上进行控制。

深化改革、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以效益求生存、图发展,自担风险,参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所以石油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效益观念,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三)全面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1、成立预算委员会

成立以油田主要领导为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预算委员会,通过考察、研究和讨论,决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这与以往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统一“砍一刀”的预算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严格落实目标责任

油田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责任制度的管理,对于成本控制好的部门,要实行奖励措施,对于成本控制不达标的部门,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否决全部的奖金,并且实行当期否决,后期不补的原则。同时,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合理的成本考核与分析是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如为约束下级单位领导的行为,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为防止下属单位的短期行为,实行专项资金制度;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实行奖金与成本挂钩、工资与成本挂钩的制度等。

细化管理层次,实施全员成本控制

实施纵横多层次成本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成本目标责任体系,将审查批准后油气成本费用计划指标逐级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各责任单位,甚至可以进一步落实到每个岗位和职工。加强对员工的成本教育工作,力争让每位员工从思想上重视成本控制,把节约成本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并要求责任单位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明确每项成本指标控制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成本责任体系,实现成本压力的有效传递。

同时还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在非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岗位责任不明确,工资激励机制不合理,工人很难有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从人事制度改革做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总结

伴随全球化趋势,油田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国际化,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成为油田企业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成本,把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篇2

校外美术教育主要是指以少年宫为载体的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即学校以外的能够被应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工具以及其他条件。此类资源在过去不受重视,然而事实上其是美术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基于性质分类法可将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艺术家工作室以及社区课程资源等,另一类是自然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当地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等。

1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1 对开发目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谈及为什么要开发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时,大多数美术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给出答案是:“拓展少儿知识面,激发少儿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术传统”。上述认识是正确的,但在全面和深刻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欠缺,如仅仅想到了少儿的可能需要,未能兼顾其他方面的现实需求。

1.2 对开发内容缺少有效筛选机制

谈及如何筛选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时,某位小学美术教师曾说过下面一段话:“主要是参考当地具体情况,看哪些材料可以很轻易地找到,还有就是结合少儿普遍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其他方面一般很少考虑。”由此可见,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筛选机制尚存在一定不足。

1.3 开发途径、方式单一

在开发途径、方式方面,几乎全部由美术教师来负责,而少儿们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另外,也没有针对开发问题制定具体步骤。

1.4 开发评价的手段单一

在课程资源开发评价方面,仍旧以传统评价方式为主,通过量化评价予以评判;教师是评价主体,少儿很少参与;往往采用事先设定的课程目标来充当评价标准。而上述评价手段均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不符,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以及持续变化的,能够有机联系少儿当前的学习状况。

2 措施

2.1 明确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目标

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必要的加工之后才能更好地融入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是达成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促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展现自身特色[2]。考虑到不同地区和学校均有其特殊性,同时兼顾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笔者认为明确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目标时应重点考虑如下问题:不断提升美术课程对不同地区少儿的适应性,从而更好地促使少儿个性化的形成。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政治以及地理环境,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自身特色的文化(包括美术文化在内),该文化是当地人们的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术属于常见的人类文化现象之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民族以及文化因素相协调与适应,校外美术教育同样应体现以及遵循美术的上述规律,尽可能地适应不同地域、民族以及文化的需要。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美术课程资源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情感、审美理念以及创造性。它可以培养和增强少儿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让少儿接触民间美术,同时应用于实践,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少儿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激发少儿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我国课程开发工作主要依靠少部分课程专家来完成,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课程专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美术教师应充分结合少儿身心特点,就地取材,开发那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校外美术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强化少儿的美术素养。

2.2 筛选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内容

各民族民间美术虽然各具特色,然而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够代表或体现其民族精神、特性以及艺术水平等,更难以百分百地符合现代艺术精神以及满足教育要求。有拙劣的作品,有片面的作品,有低级的作品,有不合时宜的作品。假若不经合理筛选便照搬到课堂上,非但无法达成理想的美术教育效果,反而可能带来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所以,在筛选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过程中,应取材于民间,同时又要适当高于民间。借助有目的地取材,选出那些能为少儿接受的、喜爱的、启人心智的精神财富,并予以必要的加工以及改造,拔高其艺术水平,然后再科学引导少儿学习、模仿以及创作。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主要包括:(1)建筑陈设;(2)衣饰穿戴;(3)生活器用;(4)生产劳动;(5)商业商品;(6)环境装饰;(7)戏曲表演;(8)城市文化等。

对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内容进行筛选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原则。除学习本民族文化之外,还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在继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族大家庭在经济和文化上共同走向繁荣;(2)课程理论原则。就课程理论视角而言,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前后至少要接受三道筛子的过滤之后才能判断其是否具备理想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分别是教育哲学的筛选、学习理论的筛选以及教学理论的筛选。

2.3 丰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基于少年宫活动视角

活动是少年宫开展校外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少年宫活力得以保持的基础。少年宫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适宜少儿身心特点的活动,让少儿美术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建立一个玩中有学的少年宫美术教学模式。

2.3.1 通过美术活动,让少儿在活动中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在讲色彩训练时,为有别于校内美术课堂教学,可安排少儿欣赏世界名画,了解色彩的不同表现形式。为进一步提高该活动的趣味性,可围绕“向大师学绘画”这一主题设计相关活动[7],包括临摹名画、浏览网站以及分析技法等,从而化枯燥为有趣。如此一来,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从少年宫美术教育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这对于孩子们未来的美术学习相当有帮助。

2.3.2 通过合作交流活动,提高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少年宫美术教学活动中,可积极融入合作交流的理念。如举行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要求孩子们相互合作,一起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此类活动中,孩子是活动主体,主体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将会得到深入发掘,将会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2.3.3 通过美术展赛活动,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如结合全国及市级的美术作品比赛,组织和指导孩子们创作相关作品,然后参赛,直到最后的奖项评出。整个参赛过程便是一个理想的学习过程,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迈向成功。

2.4 丰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评价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当地需要的建设性人才,少儿们的发展状况必须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得以验证。所以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效度不能仅仅由传统的量化评价来进行评判,尽管这种评价简便易操作,但它忽视了过程、忽视了人丰富的内在变化,而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代替单纯的目标取向评价,强调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田野评价、情境评价等评价方式,即在生产实践和生活情境中进行评价。

篇3

可是一说到“惩罚”教育,许多人都会把它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确,有时“惩罚”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工作更难进行。但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惩罚”也可以是种快乐的体验。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惩罚,在惩罚中接受教育。下面是笔者在班级实际管理中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天中午,午自修的铃声刚响起,我走进教室,同学们大都已做好了自习的准备。可小张和小王的位置还空着。“老师,他们可能在操场打篮球。”有同学小声的说。

“又迟到了,算上今天这周他们已是第三次迟到了。”我有些生气地想。

正想着,只听见“报告!”他们俩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其中一个还抱着个篮球,站在了教室门口。

我刚想训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用吗?有用的话,他们也不会又一次迟到了!”……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思索,怎样处理这件事?首先我分析了他们迟到的原因:喜欢打篮球忘了时间是直接的原因,经过上两次的说教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是间接的原因。通过前两次的谈心教育,道理他们是明白了,可是我单一的教育方式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我思考我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集体意识,以后不在犯同样的错误。明确了教育目标我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教育目标?我想先应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明白和接受老师的教育,同时让他们接受一定的“惩罚”也是培养他们责任心、集体意识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让他们乐意地接受惩罚呢?我突然灵机一动……

在下午的自修课上,我带着篮球把小张和小王叫到操场上,我说“老师,知道你们爱打篮球,现在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他们一听来劲了,忙问“是什么游戏?不会是老师和我们一起打篮球吧?”

我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你们每人有五次投篮的机会,但如没投进一次要做一天的值日。你们已因为打篮球迟到了三次,老师认为你们的球技应该锻炼得不错了。这就算是老师对你们今天迟到的小小惩罚?你们看可以吗?”

他们听得乐了,可能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想出这样的方法吧?都表示同意!

“但你们要遵守游戏规则啊,输了可要认真做值日的!”我又强调了一句。

也许是因为他们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惩罚”,也许他们觉得这样的游戏太“简单”了,结果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超级发挥失常”:小王投进了二次,小张只投进了一次。之后他们很守信用的留下来认真地做起了值日工作,而且以后也没有再因打球而迟到过!

之后有学生问我,如果当初他们都投进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老师必须是守信用的,我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值日,他们如果都投进了,我会马上肯定他们的球技,并告诉他们练球应该安排在什么时间才最合适?我想没有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拒绝老师真诚地肯定和建议的!

实践证明,“惩罚”教育也可以是快乐的。上述的故事中,通过游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可能因惩罚带来的逆反心理。曾有位心理学家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喜欢游戏的心理,即使成年人也不例外。我在和他们两次谈心都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之后,采用游戏的方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游戏中他们是有自主性的,能投进几个球完全是他们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会感到受到了尊重,体会到了“惩罚”的乐趣。之后,我尽量地避免单一的说教方式,开拓教育思路,艺术地应用快乐的教育法则,在教育实践中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快乐惩罚”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一、站在学生的立场,深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二、明确教育目标,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次的教育一劳永逸。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切记不要制定过高或模糊的目标;三、制定的措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所谓“因材施教”。要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切不可单一对待,强制执行。

篇4

【关键词】 皮亚杰 儿童教育 心理学 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19-02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1. 儿童对规则的态度

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有一种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行动的准则,否则的话,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皮亚杰明确地指出,我们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必须善于把只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和包含有义务的意识的行为区分开来。因此,义务的意识(有时也称之为义务感)是皮亚杰用来标志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皮亚杰又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规则的执行也有不同的特点。年幼儿童在一起玩弹子游戏时,他们虽然都在仿照着游戏规则进行比赛,但却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他们各自玩着“自己的”游戏,一点也不理会对方。他们会各自不顾规则的规定,突然说自己赢了。皮亚杰认为,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他们还不能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真正区别开,各儿童把自我与外界混为一谈,把外界的事物看作他们自身的延伸,他们是按照自己所想的去理解外界事物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已能接受游戏规则,但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是具有约束性的东西。之后,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儿童就不再把游戏规则看作是外在的法则,而把它看作是 大家同意应该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因而在游戏中就共同执行这些行动准则了。

2. 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

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皮亚杰把他的主要力量放在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的研究上。在这一方面,他首先研究儿童对行为的责任的判断问题。皮亚杰主要是从儿童对过失行为和说谎行为的故事情境的判断中去研究这类问题,他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他们从成人那里接受的道德标准,用直接询问法去研究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去剖析更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从儿童行为的观察和他们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去分析他们的道德观念。

因此,皮亚杰和他们的合作者就采用间接故事法。他们设计编撰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在对过失行为作出判断的对偶故事中,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完全是无意中或者甚至是好意干的,但却造成较大财物损坏的行为: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有意干的,但在财物损坏上却是微不足道的行为。在对说谎行为作出判断的对偶故事中,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意欺骗,但却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无意中说的,但却产生了不良后果。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把这些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要他们比较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行为,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结果发现,不论儿童在对过失行为,还是在对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中,都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年幼儿童往往根据主人公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即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年长儿童则往往根据主人公行为的主观动机作出判断。皮亚杰还发现,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这两种判断形式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并不是同时出现,也不是同步发展的。一般的趋势是:客观责任在年幼儿童身上首先出现,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主观责任则出现稍迟,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因此,这两种道德判断过程是部分地重叠的,但主观责任逐步取代客观责任而属于支配的地位皮亚杰把这两种判断过程部分地重叠的时期称之为道德法则的局化阶段。

3. 儿童的公正观念

儿童的公正观念是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主要课题。皮亚杰从教师和家长偏爱顺从他的学生或孩子的日常事例中设计了许多故事,讲给儿童们听,或根据这些事例与儿童们交谈,要他们对“偏爱行为好的孩子是否公平”这个问题作出判断。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这三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

促进儿童公正观念从服从向平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成人的榜样对儿童的公正观念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公正感发展的原因,因为公正感的发展要以自律为先决条件。”除非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有所发展,否则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不可能达到自律的水平的。因此,儿童的公正观念不但不会在成人约束或强制条件下得到发展,而且要以牲牺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儿童离开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也就谈不上公正观念的发展。

4. 儿童心目中的惩罚

皮亚杰对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也是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皮亚杰的这项研究是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的:

(1)在儿童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

(2)在儿童看来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

为了探明第一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一些关于惩罚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内容都是儿童在家庭或学校里常犯的一种过错行为。每个故事后面提出三种惩罚办法,要他们对三种惩罚中哪一种惩罚最公正作出判断。皮亚杰把儿童把作出的判断加以概括归类,发现年幼儿童往往认为应该用强制手段使犯过者遵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他们认为犯过者违反了准则,因而遭受成人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在年幼儿童看来,谁犯过,谁就该接受惩罚以抵罪。他们又认为,惩罚要严厉,最严厉的惩罚将是最公正的。至于犯过的内容和惩罚的性质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如童不听话就不许他看电视,说了谎就不给看小人书等等,他们是根本不予考虑的。皮亚杰把年幼儿童的这种惩罚观称之为抵罪性惩罚。

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增长,年长儿童已经认识到行为准则与同伴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犯过者所犯的过错行为是有损于别人的行为。谁犯过,无需从外部给犯过者施加强制性的惩罚,他的过错行为会被正常的社会关系所不容,会被同伴所嫌弃。而且犯过的内容和性质都是与惩罚有密切联系的,比如说了谎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破坏了集体利益和荣誉会孤立于集体的其他成员等。因此,在年长儿童的心目中,谁犯过,谁就会遭到同辈集体的回报。皮亚杰把年长儿童的这种惩罚观称之为回报性惩罚。

为了查明第二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两组故事,每组都包含两个故事,内容都是叙述一件儿童的过错行为。其中一个故事后面指出成人给犯过者以严厉的抵罪性惩罚,另一个后面只说明犯过者所犯的过错是损害别人的行为,并不给予任何惩罚。在儿童理解故事内容后,要他们作出建议,应该采取何种惩罚最为有效。所得结果与儿童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的趋势一样,年幼儿童几乎全部选择第一种惩罚办法,即应该给犯过者以严厉的抵罪性惩罚:半数以上的年长儿童则与之相反,选择第二种惩罚办法,即给犯过者以轻微的使其能够改过的回报性惩罚。

皮亚杰认为,抵罪性惩罚是儿童在成人的约束和强制条件下的产物,带有专断的性质,是他律道德的表现。回报性惩罚是儿童同辈问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产物、不带专断的性质,是自律道德的表现。皮亚杰又认为,抵罪性惩罚反映一种强制的、服从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德观往往使儿童的是非观念造成混乱,使他们只是一味顺从成人,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辨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行动准则。因此,这种伦理道德观对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回报性惩罚在性质上则是一种属于相互尊重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德观会促使儿童是非观念的发展,因为儿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相互行动,相互予取,他们的行动受共同的行动准则所制约,较易形成同辈间的相互尊重的情感。因而这种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

《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最后部分以大量篇幅议论应该由社会学家去探讨的社会哲学问题,而没有专门去谈及道德教育问题;一些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对此都感到遗憾。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在皮亚杰的著作里,还是可以找到不少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有关论述的。

首先,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些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不同年龄儿童在道德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家长和教师们都是直觉的、觉察到的,但是他们对这些特点却并不理解,因而在采取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时往往不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思维特征,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皮亚杰看来,成人理智的教育措施要同儿童道德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如能做到这点,那么,这种措施就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其次,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有一个不变的顺序。在道德发展的整个连续过程中,前面的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组成部分,儿童必须经历前面的所有阶段才能发展到下一阶段。绝不可能任意跳过一个阶段,跃进到一个不相连续的阶段。这就是说,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必然地由单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过渡到包含有义务的意识的行为。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必然地由客观责任内化为主观责任;儿童的公正观念的发展必然地由服从的公正依次过渡到公平的和公道的公正。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必然地由抵罪性惩罚逐步发展到回报性惩罚,等等。皮亚杰承认良好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但是教育的作用却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制约。

[ 参 考 文 献 ]

[1] 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

[2] 张世富.《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理论》 .西安教育网,

2007-06-11.

篇5

大家中午好(合)

甲:看着各位同学笑盈盈的面孔,想必每个人都过了一个热闹非凡的

圣诞节。

乙:是呀。但是此时,我们即将迎来属于我们自我的传统节日——元

旦。

丙:孔子云:有朋字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天,我们相聚在那里,享

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

丁:这天,我们相约在那里,那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甲:时光荏苒,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元旦活动主持词乙:这一刻,是完美的。这一刻,是温馨的。这一刻,是充满激情的!丙:相信在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我们将会记住这个个性的元旦活

动。

丁:没错。心有灵犀猜词语。吹牛皮大比拼。这些妙趣横生的游戏,

我真想每一个都试一试。

丙:好啦好啦,看把你给急的。这些宝贵的机会,我们还是留给在座的每位同学吧。你只要专心主持节目就能够啦。

甲:呵呵。想必我们的同学也和东北哥一样,等不及了。那么,下面,我宣布:20xx年法学系趣味元旦活动,此刻开始!(合)

乙:在我们活动开始之前,有请我们的Rap王子李焕之为大家带来的

说唱《ThewayIam》。掌声有情!

活动一

名称:晕头转向

人数:六人。分两轮比赛。

活动形式:每组选两个人,分两组进行比赛。首先,每组各派一名代

表上场。主持人喊出“开始”时,选手头抵木棍连续转七圈。然后立刻奔向终点拿饮料。分出冠亚季军。

奖惩措施:最先奔向终点者即冠军。将得到芬达饮料一罐。亚军棒棒

糖一根。季军则会受到惩罚。

具体惩罚措施:三杯均为透明的液体。分别为糖水,盐水,白醋。被

罚者透过目测,自我选一杯然后喝完。想必也会让你回味无穷。

(王庆宇)

活动二

名称:心有灵犀猜词语人数:十二人,分两轮进行

活动形式:每组各派两名代表,务必为一男一女。每组将会有十个猜

词任务。一人比划,另一人猜出是什么。比划者能够决定放下某个猜不出来的词。最后看哪组猜的最多。正确率相同者,看谁的时间短,即为胜者。

奖惩措施:赢家说明双方配合默契。此搭档将各得到小洋人酸奶一瓶。

输者将理解与上个活动相同的惩罚,现场品尝我们的自制饮料。

(宋元)

活动三

活动名称:吹牛皮大比拼人数:十二人。分两轮进行

活动规则:每组各派两名代表。各吹一个气球,直到气球吹破为止。

最先完成任务的一组为赢家。但我们务必提醒各位参赛选手,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每个气球里都装有彩纸。选手吹气球时,不能用嘴巴吸气,以防吸入彩纸被呛。同时每个气球都装有小纸条,分别是奖励和惩罚。如果赢家得到的两张纸条均为惩罚,那么很遗憾,将没收本该赢得的奖品,不理解惩罚。仅有一张为惩罚的,则奖惩抵消,仍然能够受到奖励。如果两张均为奖励措施,那么在赢得奖品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奖励。如果输家两张纸条均为惩罚,那么在喝下自制饮料的同时,还要按纸条要求受到惩罚。如果仅有一张为惩罚,那么奖惩抵消,仅喝自制饮料。如果输家很幸运的抽到两张奖励。那么两人不仅仅能够摆脱喝自制饮料的厄运,同时还能够获得奖品。

奖惩措施:冠军获得芬达饮料一瓶。亚军获得棒棒糖一只。季军即输

者,同样喝下自制饮料。

(汤文新)

活动四

名称:动作接龙人数:六人。分两轮进行

活动形式:每组派一名代表,抽签1,2,3,表示顺序。第一个人先做出

一个动作,第二个做出第一个人动作的同时,再做出一个新的动作。第三个人不仅仅要做出前两个人的动作,也要再做一个新动作。以此循环,看最后谁会将动作做错或没有做动作,即输家。谁能坚持到最后便是冠军。

奖惩措施:冠军芬达饮料一瓶。亚军棒棒糖一根。季军喝自制饮料。

(王雪丹)

活动五

名称:齐心协力跳大绳

人数:每组六人,分组进行。共十八人

活动形式:每组选出六名代表,依次进入绳中,从第一个人开始跳为

算。看哪一组跳的最多,即为胜者。

奖惩措施:获胜一方的参赛人员可各获得芬达饮料一瓶。亚军获得棒

棒糖一根。跳的最少的一组即输家,务必每人头抵木棍罚转五圈。

(汤文新)

结束语

甲:愿您的笑容迎接青春的岁月和火一般的年华。

乙:愿人世间梦幻般的鲜花和与绿叶永远陪伴你温馨的回忆。丙:愿我的祝福如朵朵小花开放在温馨的季节里为你点缀欢乐四溢的佳节

丁:这天的活动更体现出我们是一个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群众。甲:没错。这天的趣味元旦活动就要结束了。纵然我们有着千言与万语,纵然我们有着太多的不舍与留恋。但我们无法挽留时间匆忙而过的脚步。

篇6

一、正确认识“多动症”与“多动倾向”的区别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简称,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与同龄儿童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多动倾向指的是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持久地从事某些活动,过于好动的行为表现。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注意力的方面

多动症儿童在任何时候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即使是感兴趣的动画片或游戏,都无法较长时间地专注于该活动。多动倾向的幼儿对自己有兴趣的事件能全神贯注地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时间会逐渐加长。

2.行动目的性方面

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是冲动、杂乱的,有始无终。多动倾向的儿童在某些行为表现上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在某些环节上也懂得安排先后与场地。

3.自制力方面

多动症儿童的自制力较差,他们的兴奋和冲动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多动倾向的儿童能自我控制,会依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在严肃的场合会比较安分守己,偶尔的不安分也会在他人的提醒下有所收敛。

4.动作发展方面

多动症儿童有运动不协调的现象,在快速轮替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显得笨拙、不自主,并有习惯性抽动等表现。多动倾向儿童在动作轮换时则表现得灵活自如,也没有动作缺陷。

5.药物治疗方面

儿童服用镇静药物可产生催眠作用,而多动症儿童服用后则会更兴奋和多动。

二、对幼儿多动倾向行为的干预

(一)家庭干预措施

1.优化环境,减少多余刺激

家长应提供安静、舒适、简单的环境,引导幼儿尝试静心做某件事,如画画、看书等,当幼儿出现注意力转移或要做其他事情时,家长不要用“不要”“不能”“不许”等词呵斥幼儿,而应想办法引导幼儿把注意力转回刚才做的事情上,并教会幼儿如何集中注意力。

2.建立律制度,培养良好习惯

家长应帮助幼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幼儿明确每个时间段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同时帮助幼儿合理安排活动,注意动静交替,让幼儿在静的时候培养自控能力,在动的时候释放过多精力,从而达到和谐发展。

3.采用教育技巧,循序渐进引导

家长应适度约束幼儿的行为习惯,可利用与其他幼儿的比较来激发幼儿的攀比心,也可用鼓励语言和适当的奖励来激发幼儿专注的欲望。家长在约束幼儿的行为时切忌让幼儿长时间从事某一件事情,而应根据幼儿已有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延长注意时间,逐步提高注意力。

(二)学校干预措施

1.正视幼儿行为,营造良好氛围

有多动倾向的幼儿常被冠上调皮、不乖的“骂名”,因此幼儿更加放任自己的行为来发泄不满或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教师应关心幼儿,教育其他幼儿多帮助他们,营造充满快乐、温馨、关心的气氛,让幼儿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从而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2.以游戏活动为主,释放多余精力

在游戏中,教师可让有多动倾向的幼儿当示范、当领队、当裁判……充分发挥其精力充沛的特点,让他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习得游戏规则。

3.正面强化教育,适时给予表扬

教师细致又充满诱惑力的语言能激发幼儿完成的欲望。当幼儿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完成某个活动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强化幼儿做得好的行为,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从而让幼儿逐渐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

4.针对个别差异,多种方式结合

(1)游戏引导法。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一对一的引导,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幼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这对提高幼儿注意的持久与稳定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2)环境调节法。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在不断发展。对喜欢大自然的幼儿,教师可带其到室外,让其闭眼倾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在安逸氛围里集中精力慢慢享受,学习集中注意从事某件事情的习惯。

(3)自制力锻炼法。有多动倾向的幼儿自制力较差,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体育游戏来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控制意识。如“木头人”“你说我做”等,反复游戏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自制力。

篇7

这些问题尤其表现在素有“精神上的体育课”之称的信息技术课上。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过度兴奋,课堂纪律很难调控。本文试图在课堂秩序的调控方面做一些探索,以期为新一轮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规矩促方圆,以规则抓秩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秩序来自于一定的课堂规则。埃默在《初中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文中指出:“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研究显示,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都会在学年的开始花一定的时间来制订课堂规则和程序,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上的捣乱行为,从而增加教与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和程序。

信息技术课也是这样,我会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专门跟大家讲清信息技术课的各种要求。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喜欢上网或者带U盘来玩游戏的情况,我会让大家讨论出一个详细的惩罚措施,并且言出必行。有了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以合理清晰的任务管理课堂,增强学生专注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经常会发现无所适从的学生。教师询问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都做完了或我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必须以合理清晰的教学任务管理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口头的信号来管理课堂,如“这一点很重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或“老师演示的第三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仔细来看这个过程”。在一个有趣的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说“学好这项内容,你也可以自己设计Flas了”或者“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吆!”这些陈述能增强学生的专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难看出,教师可以在重要的教学步骤或过程中直接提示学生关注,以合理清晰的教学任务来管理课堂。

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小组活动组织不好会造成课堂的混乱,以至于不少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没什么实效性。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给予学生指导,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讨论、记录,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具体措施如下:

教师要组织好分组,在安排分组时每组人数4~8人不等,最好每组既有优生,又有潜能生。组长可由优生和潜能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是管理者。

教师要制订好规则,活动前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在活动前一定要讲清规则,比如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令或手势。只要听到老师的口令,大家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下来。

教师要给出明确任务,不能任由学生瞎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太简单太难都不行,可选一些以互相监督检查为主的,需要集体智慧来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四、以恰当的奖惩措施为依托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篇8

2、给予适当的奖励:规矩定下来了,如果孩子做的好,自然要给与一定奖励。史芸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四岁的孩子如何锻炼自控力?可以给他一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15分钟之内不吃掉它,那么15分钟后,你将得到第二颗棉花糖。同理,对于上了小学的孩子,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一天背2首古诗,就要告诉他如果你背下来,能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多背了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奖励。

3、给予适当的惩罚:有奖当然得有罚!比如:上课插嘴说话,破坏学校公共财产都是不良的行为。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控制呢?打一顿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作为家长应该善于诱导。再用上文中提到的例子,当家长想让孩子一天背2首古诗,孩子却一首都没有背下来,一整天都在玩的时候,就要用到惩罚了。方式可以是体力劳动、也可以是更强烈的限制游戏时间、或者是没收手机。总之,家长的惩罚措施应该针对自家孩子的特点。

4、提高孩子的效率:如果一年级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只有15分钟,那么就集中让孩子在15分钟内完成一件事,下个15分钟再完成另外一件事。

篇9

创新发展的助推器,是中国走向世界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新年伊始,记忆犹新,去岁金秋时节,高端发出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一经面世,立即赢得民营企业的热情点赞。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只因《意见》反映了“民意”。一个时期,精英出走,资金外流,法人移民,成为国人的心病。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话说,“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对自己的财产财富缺乏安全感,对企业前途没有稳定的预期,因而投资兴业的意愿低落”。“心病还需心药医”,“欲安其身,必先安其心”。“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意见》的出台,婉如一副“定心丸”,“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读罢这迟来的“同样”二字,尽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却具有千钧之力,让民企掌门人充满希望。舆论给出的评语是,“既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又体现了法治精神”;企业家看到的则是奠定百年基业的“现实意义”。

“财产权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载体”。简言之,产权可分为“硬产权”和“软产权”。前者系指看得见的财产,后者则是看不见实物的知识产权。业界专家认为,当下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受到的打压更为严重。不仅受到国际企业巨头的强势“打压”,还面临国内不重视游戏规则竞争环境的“挤压”。一“打”一“挤”,情何以堪,必须为之减压,这正是《意见》出台的社会背景。

鉴于此,由京都律师事务所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平等保护论坛”应时而生,其目的就是贯彻落实《意见》中的各项宗旨。云图智库理事长云关秋先生明确提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硬保护’迫在眉睫”,不乏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云先生眼中的现实是,部分不法分子对侵犯品牌权毫不在乎,其实质是对法律后果毫无敬畏。他用自身遭遇的实例说事,“云盟集团有3个关于商标权被盗用的案件,尽管全部胜诉,可是只有一例得到执行,另外两例法院的判决都成为一纸空文……”云先生所强调的“硬保护”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侵犯了知识产权,而没有惩罚性条款的判决,是不完善的公正,是有待升级的公正”。二是“必须加强对已经已经胜诉的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法律将成为一纸空谈的游戏。云先生疾呼:当下,对产权保护最薄弱的领域,就是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就是知识产权。

篇10

关键词:约翰・洛克;绅士教育;家庭德育

约翰・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思想的合理延伸。洛克十分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作用,虽然其教育思想主要针对当时资产阶级上层家庭培养绅士的需要,但其育子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家庭德育方面谈下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

树立正确合理的家庭德育观念,采取合适的家庭德育方法。道德教育是洛克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从而使过去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道德教育学说前进了一大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然后才能针对每一个儿童的兴趣、个性、气质、过失、体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道德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心性和年龄特点,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儿童学会专心、努力、思考和节俭等品质。道德判断能力对于儿童也极为重要。导师与父母可以通过说服的方法教育儿童识别美丑善恶,以明辨是非。洛克还十分注重道德练习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要求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反对让儿童死记道德规则与口头说教。当我们的许多德育工作者为德育的实效性较差而苦闷时,或许可以从洛克这里找到打开儿童心扉的一把钥匙。

二、给予孩子合适的爱

用合适的方式爱孩子,教导孩子让其欲望服从理性。洛克认为,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本来是一种天性和义务;但他们却常常因为这种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嗜好要加以禁止,要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来克服欲望。在家庭关系中,父母要在孩子婴儿时期时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孩子敬畏自己,使之成为顺从的臣仆,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则应当逐渐与他亲近,和孩子做朋友。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如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正当的语言、行为等,家长一定要坚持底线,坚决对孩子说“不”。如果孩子明知故犯,家长要严厉批评,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家长还应给孩子创造一些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克服适度困难的环境,引起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意志的紧张,激起进一步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经过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孩子自身的行为习惯,孩子才会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正确的惩罚方式

合理地实施惩罚措施,尤其注重发挥惩戒的改过迁善作用。洛克反对体罚,呵斥和体罚在洛克看来,都是教育过程中一项十足的败笔,过分的体罚会使儿童容易陷入两边极端的境地。不但无助于儿童实现自治.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会使他们丧失掉应有的锐气。“我们人类的天性倾向于迷恋肉体与现实的快乐,而极力避免各种程度的苦楚,但体罚不仅不能克服这种倾向,反而会给予鼓励,从而增强其作用于我们身上的力量。那是一切邪恶及生活中反常行为的产生之源。”洛克形象地将体罚比作“锡拉礁及卡律布狄斯大漩涡”。体罚只会使我们的教育陷入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无奈境地。洛克指出,“我们若想使儿童变成明智、贤良、机灵的人。将鞭挞及其他奴隶性的、肉体的惩罚运用于他们的教育中。不是合适的方法。只有在万不得已的场合与极端的情景之下,才能偶尔使用。”因此较之于体罚,洛克极力推崇惩戒在于儿童道德建构之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树立父母的权威。反对自由和放纵,正确地实施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将儿童当作有理性的动物去对待。对于规则的制定也要慎重,否则也将影响父母威信的树立。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孩子主动学习。洛克强调要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与自觉性的发挥,反对强制塑造子女。洛克认为,孩子应学之事,绝不可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也不应当作一种任务去强加给他们。儿童和成人一样,拥有崇尚自由独立的自尊心,他们不喜欢在成人营造的压力氛围下从事这项强制塑造的任务,哪怕是一项他原本喜欢的游戏成人应当及时发现到孩子脾性的转变.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恰当地把握孩子资质和性向的有利时机,适当而灵活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游戏和学习的关系上.洛克反对传统的简单粗暴的教鞭教育,主张培养和引导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发挥。让从事学习与请教教师问题成为孩子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与孩子之所以喜好畅快淋漓的游戏的原因相一致。从而达到学习与游戏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良好目的。

五、结语

洛克始终认为,在具有健康的身体前提下,德行居于首位,学问只是居于第二位的因素,智育是“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的”。家庭教育将伴随孩子一生,对其终身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俗话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注重家庭德育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真正使孩子成龙成风。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英)约翰・洛克.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M]海呜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3]平丽.英国绅士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