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05 21: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篇1

春季传染病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常见传染病知识一、麻疹

麻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仍会发生4000万例麻疹,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从20xx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xx年麻疹发病达到20xx年来的最高峰。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20xx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尽量少到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成人600mg/12h;儿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xx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xx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各领域人员传染病预防:(一)一般民众

1. 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 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 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 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 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 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 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 接种流感疫苗

2.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 建议使用护目镜

7. 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 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 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 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 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1. 接种流感疫苗

2.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护目镜

4.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 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 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 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 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 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4. 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篇2

【关键词】 幼儿园;传染病;儿童保健;健康宣教

【中国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39-01

幼儿园时群体聚集地,其中包含的人群以幼儿为主、而幼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其抵抗能力较低,因此更加容易被疾病侵袭[1]。因此,一旦发生传染病,就可能会在幼儿园内广泛地传染开。因此,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幼儿园内传染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2]。我们采用健康知识宣教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传染病的发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天桥地区虎坊路幼儿园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以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为实验阶段,以2008年为对照阶段。两阶段幼儿园的人数、学生年龄、教师、教师年龄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实验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加强幼儿的晨检和午检的工作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幼儿园的每一位幼儿中。对幼儿进行“摸、看、问”和检查的工作制度。摸:对幼儿的皮肤进行触摸,以判断幼儿有无发烧,观察其皮肤有无异常的红疹等;看: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异常,有无精神萎靡等情况,口腔内有无异常;问:询问幼儿的饮食情况。一旦发现幼儿有异常,需要立即将幼儿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

幼儿园内要定期开窗通风,并注意保持空气清新。尤其注意活动室、卧室、更衣室、厕所的通风换气。

注意每日对虎坊路幼儿园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消毒内容包括幼儿园内玩具、桌椅、门窗、把手及地面。消毒时要注意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消毒浓度,一般教室内可使用含氯消毒剂1:1000,但是卫生间要使用1:500[3]。幼儿使用的毛巾等要做到一人一个,用后消毒。而幼儿使用的餐具,更要求用完后及时消毒。被褥要在定期到太阳光下暴晒。对提供给儿童的瓜果要清洗干净、去皮。每天及时倾倒幼儿园的垃圾。

此外,由于传染病往往有一定的潜伏期,其发病较快。而幼儿园要最好积极的防病工作,定期检查幼儿计划免疫的情况,一旦发现有漏种,要立即补种。

积极开展各种讲座,向幼儿和幼儿家属讲解有关防病和治病的知识并发放传染病预防传单手册,普及健康知识的预防。将家长与儿童一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注意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过多到的冷食,不吃零食,营养均衡。注意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地吸收,并注意保持双手的清洁卫生。此外,定期检查幼儿园厨房卫生,和家长一起合理地给予幼儿充足的营养,并保持儿童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1.3数据处理: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幼儿机构的健康知识讲解,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内工作人员均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幼儿园内传染病的发生,2009年内无一例传染病出现。而2007年猩红热1人,手足口2人,腮腺炎2人。2008年该幼儿园水痘4人,手足口2人,猩红热1人。2010年,手足口3人(输入型)。

实验阶段与2008年比较,差异明显,χ2=6.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幼托机构是儿童较为集中的机构,幼儿在此期间接触较为紧密,因此一旦出现传染病,将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而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机体免疫力不够成熟,面对疾病时更容易被感染[4.5]。

因此,幼儿园预防传染病至关重要。我们对幼儿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方法,注重健康宣教内容。对教师讲解常见幼儿传染疾病的临床表现、积极的预防方法,幼儿机构的注意事项等。做到早期发现传染病患者,向的家属提供健康指导,做好日间的各种检查。控制外来人员,由门卫严格把关,外来人员不要随便地进入幼儿园内,来访者要做好登记,在家长送孩子时,只能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门口。

尤其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我们还协助幼儿机构制定书面健康指导,告知家长在近期内减少幼儿去公共场所,并不要与来自疫区的人员接触。

通过这些方法,幼儿园内的人员均能够重视传染病的发生,并积极采取各种方法,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蔡月华.杭州市西湖区托幼机构1996~200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6):26-26.

[2] 江小虹,于洋,张桂芹等.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工作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0-111.

[3] 韩佳音,林立丰,黄仙钟等.广东省部分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及消毒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3):293-296.

篇3

【关键词】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幼儿园是幼儿集中进行保育与教育的地方,一般接纳3-6周岁的幼儿。幼儿园的任务就是让幼儿的身体、智力以及心情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1]。但是由于幼儿的抵抗力较差,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加上在幼儿园中的传播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幼儿健康问题[2]。为了保证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健康成长,本文加强对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的幼儿园儿童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30例男童65例,女童65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12±0.11)岁。对照组130例男童70例,女童50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13±0.09)岁。两组幼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组采用全面的预防控制措施,具体措施:①幼儿园成立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落实每个部门、每个班级的具体职责。该领导小组由园长、保健老师、后勤组成。②全园需要提高对疾病控制的认识,重视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定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而研讨,将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纳入到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幼儿园需要加强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通风,必要场所需要每天消毒。尽量避免组织幼儿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教育幼儿在注意个人卫生,要使用流动的水洗手,嘱咐幼儿在打喷嚏、咳嗽时要清洁手,不可共用餐具。如果发现幼儿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3]。幼儿园保健室需要定期消毒[4]。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使用合理均衡的饮食结构,加强幼儿的户外锻炼,保证足够的休息。③建立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各班班主任需要每天了解幼儿健康状况,发现疑似传染病的幼儿需要立即通知保健老师和幼儿园领导。发现幼儿身体不舒服或者出现高热立即隔离并通知幼儿家长。记录好每日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患儿的家访工作。加强幼儿园消毒。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出现传染性疾病的例数,包含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皮肤粘膜感染、腹泻、手足口病。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照组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疾病4例、皮肤粘膜感染4例、腹泻5例、手足口病3例,实验组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1例、皮肤粘膜感染1例、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幼儿园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自身免疫力低下,群体性的学习与生活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幼儿园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加上身体原因,容易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因致病因素感染疾病,加上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加强对幼儿园儿童的传染性预防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为了能够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减少疾病对幼儿的干扰,在幼儿园相关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到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将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考虑到幼儿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含环境、药物管理、饮食管理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管理。针对幼儿园部分特殊区域需要做到定期的消毒[5]。药物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免疫力。饮食管理也是希望通过从食物的角度提高幼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日常生活习惯管理是培养幼儿具备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等等,有效遏制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中的传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疾病4例、皮肤粘膜感染4例、腹泻5例、手足口病3例,实验组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1例、皮肤粘膜感染1例、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对照组总发生率14.62%明显高于实验组4.6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过程中采用全面的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高幼儿抵抗力有着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英杰.儿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5,52(25):3569-3570.

[2]张秀莲,刘宇春.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04):162-163.

[3]虞晓燕.儿科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52(17):2369-2370.

篇4

关键词:流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8-02

长期以来,人类从未放弃同传染病做抗争,到现在为止,人类已能生产多种疫苗,而这些疫苗能有效避免这些流行性传染病传播,如乙肝、天花等。但是流行性传染病病毒的变异特别快,旧的传染病刚刚得到控制,新的传染性疾病可能又出现了,如普遍流行的艾滋病等,至今仍不能根治或有效控制。所以,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球、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1流行性传染病的诱因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因为一些地区的经济还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可能导致健康不良,人口大量增长和流动等问题,这也将增大流行性传染病发生、传播;大城市中过度拥挤和不良环境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精神颓废,而产生不正当的、吸毒和不合理饮食结构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其次,环境破坏。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比如兴修水利,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行为使原来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大量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离开了它们的原住地,与人类之间的距离缩小,有些动物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就被传到了人群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和人的接触也更加频繁,任何国家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都可能导致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并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传染病预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第三,我国的监管机构对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测措施都不到位。但是通过流行性传染病工作者的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我国一些地区对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的松懈,专业预防传染病机构减少,相关防疫人员的专业训练培训不够,可能导致新传染病发生或者传染病发生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病及预防方式

2.1常见流行性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流行性传染病主要包括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H1N1、结核等,这些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为唾液传染、接触传染和血液传染等。为了加强预防、控制,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我国对流行性传染病进行了分级划分:甲类、乙类和丙类。

2.2流行性传染病进行预防

2.2.1接种预防:预防接种,通常称为人工免疫,这种方法主要是把生物药剂接种到人身体内,使机体对流行性传染病产生特定免疫力,这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的免疫能力,有效预防该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2.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提高大家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有效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方式。健康要从学校教育做起,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许多证据表明流行性传染病得以广泛传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人们对健康知识知道得越多,预防传染病的效果越明显,这是一项高效益低投资的措施。

2.2.3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对水要消毒,保证饮水卫生;做好污水、粪便排放的无害化处理;完善致病性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医院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积极作好各机构、社区、学校消毒、杀虫和灭鼠工作。

3如何对流行性传染病进行控制

3.1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传染病监测的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动物宿主种类和媒介昆虫、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 病原体型别及其特性;人体免疫水平和人口资料等。有时还需开展对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因素的研究, 并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目前,国内的传染病监测包括哨点监测和常规报告。常规报告包括甲、乙、丙3大类共39种法定的报告传染病。另外,国家还在各地区创建了上百个艾滋病监测点。

3.2针对易感者采取措施

第一,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分为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其中主动免疫又称为计划免疫,是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主要方法。另外, 对于流行性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可以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应急接种的方法提高群体免疫力以遏制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

第二,药物预防。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也可以选择药物预防作为一种应急措施。然而,药物预防的作用时间较短、效果不稳定, 容易产生耐药性,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等。因此,通常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药物预防这种措施来预防。

第三,个人防护。对于需要接触传染病病人的医务人员以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机会接触到传染病生物病菌的相关人员必须穿戴如手套、护腿、口罩、鞋套等防护用品,在疟疾流行的地区可以使用个人防护蚊帐。我们还必须对那些被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杀灭病原体。由于,各种肠道传染病常常通过粪便等渠道污染环境, 因此还要强化对被污染物以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痰传播或呼出的空气来污染环境, 因此加强通风和对空气进行消毒也至关重要。

4结论

综上所述,人类对大自然地开发和探索可能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为传染病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必须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从源头切断病源,人类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本文对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的简单阐述,应该采取以切断其主要的传播环节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进行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在预防中需要控制每个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并且采用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流行性传染病。

参考文献

[1]吕元聪,谭春梅.新发现的传染病与应急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5(02):35

[2]雷仙育,李立壮,金忠平.2001~2005年遂昌县法定传染病重点疫情动态分析[J].疾病监测,2006(05):36

篇5

【关键词】 学生;传染病;预防控制

近年来, 各级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相互合作, 改善学校卫生工作, 加强学校预防传染病管理措施工作。这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并不明显,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卫生管理、卫生宣传工作不到位, 卫生设施以及卫生意识不强, 一旦到了春夏季节传染病开始蔓延, 学生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害[1]。所以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以预防为主, 重点加强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 防治传染病在学校蔓延。

1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其来源

学校人群密度较高, 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乙肝、风疹、血液传染病、动物性传染病等。这些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来自学生、教师、外来办事人员、临时劳务人员等, 这些传染源携带的传染病有潜伏期、不典型症状期、健康带菌者等, 非常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流行。

2 学校传染病发生的特点

2. 1 年龄性 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20岁左右, 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学生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比如, 小学生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 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基础免疫水平不高导致的;中学生较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 这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所决定的。

2. 2 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和社会上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一样,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但是学校传染病还与寒暑假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另外, 寒暑假学生开学时也是传染病高发的时间段, 因为学生和老师一起集中到学校, 很可能把各地的传染病病菌带到学校来, 致使传染病急剧增加。

2. 3 易发性 学校的人群密度高, 通常情况下, 很多人聚集在一个教室里, 每天一起生活、学习, 接触密切。如果学校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不好, 就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传播途径, 再加上传播源、易感染人群, 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传染源越多、易感者的密度越大、传播途径越有利,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就越严重。

2. 4 流行性 学校主要是由学生组成的,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千家万户汇集到学校里来, 又从学校分散到各个家庭里去。病菌传染非常容易从某一个角落被传播到学校里来, 而后又从学校流向家庭和社会。可见, 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地, 具有扩散性的特点。

3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3.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3. 1. 1 加强学生卫生知识教育 针对比较容易在学校发生、传播的传染病, 比如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等, 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卫生知识竞赛活动, 增加师生的卫生知识和意识, 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自我防范。

3. 1. 2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现代学校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给学生注射防病菌疫苗。与此同时, 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完善卫生设备, 引导学生不随便扔垃圾, 保持教室、宿舍的卫生条件和室内空气流通。俗话说“病从口入”, 所以, 学校应特别注意食堂卫生管理工作, 定期检查学校食堂的卫生条件, 如:食品原料的检查、炊事员是否定期体检、食堂售票工具的卫生情况等等, 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

3. 1. 3 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学校常见传染病传播根本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 增加自身的抵抗力。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常锻炼身体, 除了平时的体育课外, 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猜[2]。另外,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到勤洗手、勤换衣、勤晒被褥, 不随地吐痰;作息时间规律、饮食均衡, 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果发现身体不适或者类似传染病反应时及时向老师反映。

3. 2 传染病的控制管理

3. 2. 1 及时发现传染源 在日常生活中, 只有及早地发现传染源, 才能有目标、有计划地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扩散, 具体做法有很多种, 可以成立疫情报告网, 以班级为单位, 由校医担任学校的疫情报告员。校医一旦发现就诊的学生是传染源, 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在进行病情处理时, 对不同的传染源进行不同的处理, 比如:对于呼吸道传染源病的传染源, 应该立即隔离, 并做好消毒工作, 并且对于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 做好登记。

3. 2. 2 及时隔离 隔离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将携带传染病菌的患者与健康患者隔离开来, 防止病原体随着空气传播扩散, 同时便于管理与消毒、治疗等。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安排不同的隔离方法, 起到真正隔离的作用。对于受到感染而成为潜伏期病人或病原携带者, 也需要及时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一直观察到潜伏期过去, 仍没有发病症状, 才可以解除隔离[3]。

3. 3 及时消毒 控制学校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除了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外, 还要进行及时的消毒, 以彻底摧毁病菌。对于患者居住的宿舍和生活场所, 进行彻底的消毒, 可以采取有效的化学或者是物理消毒法, 消除学校内外的病原体, 从而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消毒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类型进行具体的安排, 比如:呼吸道传染病的空气消毒可用漂白粉上清液进行喷雾消毒;对于生活饮用水的消毒, 可采用每50 kg的水加0.5~1.0 g左右的漂白粉, 加药后搅匀, 等漂白粉晾晒20~30 min左右以后方可进行消毒工作。

4 小结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祖国的未来, 学校要认识到学生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传播。总之, 学校传染病的的预防和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学校领导高度关注, 不停监督与观察, 做好卫生管理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另外, 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魄, 提高自身免疫力, 增强健康意识, 从源头上减少或清除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白燕.学生常见传染病防控与管理.中外医学研究, 2010, 08(17): 142-143.

[2] 鲁小凡.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神州, 2012,26:226-227.

篇6

每年的冬春1-3月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一些病毒性传染病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手足口病、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了增强学校师生对传染病的预防保健意识, 让全校师生远离传染病, 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1月5日,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务人员到华阳街道中心幼儿园学校开展了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活动。

在讲座过程中,我中心张医生从“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流行过程”、“如何预防传染病”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还例举了手足口病、水痘、流感等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同时还发放了传染病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

通过此次知识讲座,让学校幼师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知识及预防措施,对种类繁多的传染病,只要重视预防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此次讲座又一次为师生们拓宽了视野,为学校广大师生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7

【关键词】常见传染病学校预防

学校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场所之一,一旦出现传染病,则极有可能大肆蔓延,引起学生感染,对校园内部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近年来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各类传染病在不同学校内部的暴况有所上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校园内部的管理,给大部分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双重折磨。

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比如春转夏、夏转秋的季节,天气多变,少年儿童若不注意健康保养,很容易患上流行性传染病,如:流感、流脑、水痘、风疹、、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把带有病菌、病毒的唾液喷向空气,又被其他学生吸入得病,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为了减少常见传染病给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困扰,维持校园内部良好的教学秩序,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了解传染病及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一)、有关传染病的简述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传播。以流行性感冒为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1、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⑴、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⑵、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⑶、保护易感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2、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⑴、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⑶、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休闲。

⑷、常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⑸、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是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⑹、合理安排好休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⑺、不食、不加工不清洁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

⑻、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⑼、出现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二)、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与预防

1、流感也就是流行性感冒。流感是感染了流感病毒后发生在呼吸道以及中耳的急性病毒感染,比感冒来势更凶猛,持续时间也更长。流感还会引发身体多系统病变,包括中耳炎、支气管感染和哮喘。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因此预防流感要做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物。

(2)、教室、寝室里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3)、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平衡心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4)、接种流感疫苗,提高身体免疫力。

(5)、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如网吧、商场、游戏厅等。如果学校发生流感爆发疫情时,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

2、流脑。“流脑”是一种经呼吸道感染和传播的一种疾病。它可使患者出现高热、头疼、精神减退,甚至出现喷射状呕吐、嗜睡、昏迷、抽风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险情况。预防“流脑”,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春天是流脑多发的季节,气候冷暖不定,要注意增减衣服。

(2)、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场所去。

(3)、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

(4)、要坚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

(5)、要按时接种流脑疫苗。

3、少年儿童也是水痘的高发群体。水痘可伴发热,体温38摄氏度以上,头痛、咽痛等症状,部分可并发脑炎、肺炎等。怎样预防呢?

(1)、注意平时空气流通,做好日常隔离消毒,加强晨检。

(2)、对易感儿童亦可接种水痘病毒疫苗。

(3)、发热时要让病人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4)、嘱咐孩子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

(5)、患者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

4、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经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的早期明显表现为低热、头痛、乏力、咳嗽、打喷嚏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的症状,可持续6-7天。发热一两天后,面、颈部首先进入出疹期。皮疹很快蔓延到全身。学校该如何预防风疹呢?

(1)、加强晨检,一旦有发热和出疹的症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发现病情班主任应立即向校医疗保健室报告,并做好隔离措施。有病例的班级,应对其教室、寝室进行彻底地消毒。

(2)、寝室、教室要保持开窗通风,尽量到空气流通处活动。

(3)、疾病流行期尽量减少寝室间窜门、聚会、聚餐等室内的聚集性活动。

(4)、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5)、注意均衡饮食、经常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5、手足口病。近年来,手足口病也开始在学校蔓延开了。它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该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虽然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疫苗,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6)、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以上是校园内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学校除了做好预防与控制,也应从监督、制度、管理等层面上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学校如何预防控制传染病

(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1、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

2、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即“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

(1)、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2)、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

(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

a.晨检应在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b.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教师或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

c.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学校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类型,及时采取隔离、通知家长将病人送至定点医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等措施,以保证传染病不蔓延。

d.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应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e.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疫情。

f.学校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对病人接触过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接种或服药,对所在场所进行定期消毒。

g.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与班主任教师要严格掌握学生病愈返校的时间。病愈返校学生须经医师证明已无传染性后,方可准许复课。

篇8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4.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5.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做到食物新鲜卫生,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食堂人员都有健康证。

7.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8.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

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

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应急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

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课的紧急措施。

三、监督和责任:

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校医要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94

近年来,各种的传染病疫情在社会上时有发生。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一旦有传染病发生,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更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较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要制订各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健全领导机构及组织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管理小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领导小组要由校长、校医、教务处主任及各年级组长组成,负责本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及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学校应该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教师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小学生入学查检接种证制度等传染病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各部门、各教职员工的防病工作,做好学校传染病管理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措施,防止病从口入,避免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做好学生入学体检和免疫接种工作,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免疫接种情况,对未参加计划免疫者应及时补种疫苗,在一些传染病流行高峰时期,校医要掌握学生的免疫状况,如果学生免疫水平低下,可以集体接种相应的疫苗,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患者接触,有发热、咳嗽、出疹、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他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坚持晨午检制度,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

疫情报告:学校坚持晨午检制度,由班主任每天早晨对到校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对有发热、出疹、腹泻等症状的学生督促其及时到校医务室及医院就诊,对请假的学生及时查明原因,并做好因病缺勤及追踪记录,加强对学校流动人员的管理,对从外地返校的学生要做好登记,并做好健康监测工作。学校设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接到学生或家长的患传染病报告后,要立即报告校医务室和校领导,在由校领导报告给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时限:当同一宿舍、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有多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患者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患者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出相关信息;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定期举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重点培训:①学校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学生是易感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学校容易成为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场所、学校的传染病发生有季节性的特点;②如何做好学校的传染病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③学生中集中常见的传染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流行性感冒等。通过培训提高全体师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了解了传染病的特点,掌握一些简单易懂的传染病的症状。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传染病的管理:学校的校医发现传染患者后,应立即嘱咐患传染病的学生到医院或居家隔离治疗,传染患者隔离期限应根据患者所患传染病的传染期而定,待患者恢复后凭医生痊愈证明才能返校就读。

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或药物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对患者所在的班级及学校公共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配合卫生防疫部门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利用广播和宣传栏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必要时对学生进行药物预防或免疫应急接种。

总之,认真做好传病的监测,控制好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搞好学校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医院传染病;控制管理;解决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3-02

1前言

传染病作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必须给予有效的管理,为此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治疗以及护理时,避免直接、间接携带病原菌或者成为病菌的传播者。应积极采取对传染病的预防对策,进一步完善病菌的消毒与隔离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促进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医院传染病病感染的途径

医院传染病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组织管理措施不当、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污染区与清洁区没有分开管理,同时污水以及污物设施、物品的管理疏忽也会导致传染病的感染。此外病人用过的餐具、被服等物品未经严格消毒,造成细菌的污染与传播[1]。

3医院传染病管理控制面临的问题

3.1处置室的消毒不彻底医院处置室的消毒不彻底,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导致病原体或者是生物媒介的肆虐传播,大大提高了病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医院病房内的相关消毒设备尚未完善,患者进行衣物的更换与清洗时,也增加了病菌传播的几率。

3.2对传染病的病源未进行很好的控制传染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医院中的传染源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上就诊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感染人数的突增;此外,各病人的流动性很大、医院的各门诊尚未分开诊断,传染病的感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医院传染病感染的几率。

3.3护理人员防传染意识不强此外,医院的医疗以及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地进行无菌操作,未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导致传染病通过各种敷料以及器械等进行传播。

4解决的对策

4.1医院的污物需分类处置医院的污物需分类处置,例如,医疗与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处置,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污染与扩散。为此,可设置几种不同颜色的袋子对分类的垃圾进行处理,例如黑色的朔料带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红色袋子用于处置放射的垃圾,黄色袋子可用于处置医疗垃圾,并且要求袋子的耐用、坚韧以及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此外,用过的输液器以及注射器应分开放置;血压计以及听诊器应每日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避免使用时出现感染现象[2]。

4.2加强对医院传染病的管理监测按照相关的规定与要求,对医院传染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测,重视对流感病例、肺炎、以及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测。此外,病患患有麻疹、流脑以及狂犬病等情况时,应该重视加强监测工作,对于有威胁的传染病应该建立及时的预警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发现,进而早控制、早管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有效预防医院出现传染病感染的现象,提高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

4.3重视消毒管理工作消毒管理工作是减少医院传染病感染的有效方式,同时有利于降低医院传染病的感染几率。例如,对用于侵入人体组织的器械以及器具等医疗物品应该进行灭菌;严格根据病房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度进行操作,做到认真消毒、规范操作。此外,还应制定各项消毒与规章管理机制,并且制定有效的预防传染病感染的方案及措施,有效减低医院传染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院消毒的工作质量。

4.4处理好个人的消毒卫生工作医院传染科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工作时,应努力做到严格要求,讲究卫生与重视消毒的预防工作。例如,医护人员离开病区时,应该及时更换裤子、衣服以及鞋帽等物品,并且做好洗手与消毒工作;同时医务工作者进行各项操作之前,尽量用肥皂水对双手进行冲洗,操作技术后,需对双手进行消毒[3]。

4.5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加强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加强自身的培训与学习。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对全院医护者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医院的各科室人员也应进行学习;每年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以及进修人员给予传染病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等。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因此进一步提高医护者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5结束语

总之,医院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安全管理、对医护人员与病患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效控制医院传染病的传播与感染应该需要全院人员的重视,做好各项消毒工作,保障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医院感染与护理对策.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02):68转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