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18 02: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随着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污水等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个别条款涉及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原环保总局于20xx年专门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这些规定对于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当前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畜禽养殖生产布局与农村环境保护统筹协调不够。一方面,有的地方为追求增加畜禽养殖量,盲目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导致局部地区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有的地方为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随意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二是畜禽养殖者的污染防治义务不明确。目前有关环保规定没有体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特殊需要,没有考虑不同规模畜禽养殖者的实际承受能力,规定的污染防治义务过于笼统,致使大量养殖者未切实履行环保义务。
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最佳方案是通过制取沼气、还田利用等进行综合利用,但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目前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还很低,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在总投资成本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法制保障。
问:条例在统筹畜禽养殖生产布局与环境保护、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生产布局、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是实现促进畜禽养殖业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双赢”的前提和基础。对此,条例明确,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要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要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同时,条例还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划定禁养区、对污染严重的养殖密集区域进行综合整治等措施,对不合理的畜禽养殖生产布局进行调整,并对整治中遭受损失的养殖者依法予以补偿。
问:为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答:条例规定,考虑到我国的畜牧业发展相对较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势又比较严峻的现实,条例明确其适用范围是养殖场、养殖小区,并要求省级政府根据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确定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具体规模标准,同时明确牧区放牧养殖不适用本条例。要求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已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代为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可以不自行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要求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之外的其他养殖户,采取措施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并及时收集、贮存和清运畜禽养殖废弃物。要求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域,由市、县政府进行综合整治。
问:对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及其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条例规定了哪些激励措施?
答: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是调动养殖者积极、主动进行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条例规定,一是各级政府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装备研发提供支持。
二是针对畜禽养殖活动的特点,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并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支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费用给予补助。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明确建设和改造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的,可以申请环境保护等相关资金支持。
四是对制取沼气、天然气、发电、生产经营和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等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给予相关税收、资金、运力、价格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发电的,还要求电网企业提供无歧视的电网接入服务,全额收购多余电量。
五是国家鼓励和支持对染疫畜禽、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畜禽尸体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处理费用、养殖损失给予适当补助。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原则,按“畜地平衡、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协调发展”战略思路,划定畜禽养殖区域,逐步实现畜禽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坚持畜地平衡、总量控制原则。
(四)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优先的原则。
三、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三)《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四)《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
(五)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六)市农业局、环保局《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四、目标要求
通过畜禽养殖“三区”划分,可促进我县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畜牧业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力争2016年底达到禁养区无各类畜禽养殖场;限养区内只拆不建,并对已存的畜禽养殖场限期建立配套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可养区畜禽养殖场实行规模上限控制,配足配齐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相应基础设施,切实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为创建中国秀美乡村—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五、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的规划
(一)禁养区范围
(二)限养区范围
(三)可养区范围
除上述规定的畜禽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外,由县人民政府根据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畜禽养殖可养区范围。在可养区范围内要合理规划和适度发展,达到区域密度、规模和结构的合理配置,养殖畜禽应当遵守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其排放的污水和废渣不得污染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六、具体要求
1、禁养区内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新建、扩建、改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2、禁养区内畜禽场不予申报项目和政策扶助。
3、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乡镇(场)负责限期搬迁或关闭或转产,县相关执法部门应密切配合。
4、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
5、可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须经县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畜禽养殖实行养殖规模上限控制,开展生态养殖模式,实行污染物集中处理和利用,实现污染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统一部署,严格考核。乡镇政府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负总责,环保部门负责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农牧部门负责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的生态指导和服务,其它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二)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三区”划定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广大养殖户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生态养殖,增加效益。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渔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户效益。重点扶持发展畜禽粪便加工利用企业,鼓励畜禽粪便加工成生物有机肥还田和沼气发电。
篇3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18
1 九龙坡区农村面源污染及防控体系现状
1.1 农村面源污染防控体系
九龙坡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主要由区农委、区环保局负责,各镇街配合。区农委主要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2 九龙坡区蔬菜及养殖业基本情况
九龙坡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9km2,常年播种面积53km2。基地主要分布在白市驿、走马、西彭、金凤等4镇(占总面积的60.5%)。九龙坡区无畜禽养殖适养区,存栏生猪0.92万头、牛羊0.18万头、家禽 18.21万羽;养殖总面积408hm2,养殖规模最大的是西彭镇(占全区总面积的45.43%)。
1.3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蔬菜生产上农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等几个方面:
蔬菜生产上早春蔬菜底肥采用悬耕机耕翻的方式,以减少人工的代价,增加了肥料用量。据2007年九龙坡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九龙坡区施用化肥5920.04t。肥料流失总量62.32t,以表径流流失为主(占总氮流失量的81.05%);总养分流失184.10t,其中氮流失169.91t(占流失量的92.29%),磷流失14.19t(占流失量的7.71%)。表明九龙坡区蔬菜种植地施用氮肥和磷肥是肥料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九龙坡区散养殖户畜禽养殖污染经过治理后已实现0排放;限养区内14家畜禽养殖企业有12家采用干清粪处理工艺,其中8家未配置固液分离;13家企业已做雨污分流;5家未修建沼气池,3家未修建沼液池。养殖企业的治理工艺为“种养结合”,均不在控制区内。
九龙坡区水产养殖饲料使用总量7808.32t,药物使用总量15.42t,肥料使用总量600.37t(水产养殖普查单元共排放化学需氧量67.88t、总氮7.33t、总磷1.41t、氨氮1.56t、铜34.92kg、锌9.72kg。
2 九龙坡区农村面污防控措施及成效
2.1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分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0―2013年启动了共2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涉及8个镇51个行政村。通过整治,实现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保护目标水体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60%;强化污水治理。建有10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完善6个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中梁山以西片区日处理生活污水3.83万t。
2.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技术培训3000人/a,开展试验示范200多个,完成3100个土壤样的采集分析化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引进水肥一体化核心技术比例施肥器,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融合,节肥50%~60%,肥料利用率提高40%左右;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3 推进养殖污染治理
九龙坡区2008年开始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整治。2011年投入1432.2万元专项资金,对禁养区内存栏量20头以上生猪、5头以上肉牛、3头以上奶牛或200只以上禽类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取缔或搬迁,共取缔畜禽养殖场478户,处置存栏畜禽131.54万头。2013年又取缔养殖场2家,处理牲畜240头。
3 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措施不完善,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行后《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尚未修订完善,给高毒农药监管造成不便;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历史欠账多,在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以及科学种、养殖技术推广、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投入不足;农村面源污监管难度大。农村面源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区、镇2级农技推广、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环境意识不高。农民群众对农业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防治意识。
篇4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2013年全市COD排放量11498.06吨,氨氮排放量1392.23吨,其中农业源COD排放量5537.38吨,占全市总量的48.16%;氨氮排放量866.93吨,占全市总量62.3%。农业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市水体状况,尤其是饮用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1.1 种植业
2013年,全市拥有114万亩耕地,其中水田1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5%。农药、化肥、秸秆和少量农用薄膜是种植业生产中农业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2013年,全市秸秆总量81.09万吨(夏熟作物31.90万吨,秋熟作物49.19万吨),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量37.93万吨,机械化还田38.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4.25%;农用化肥使用量为4.74万吨,其中氮肥2.31万吨、磷肥0.84万吨、钾肥0.47万吨、复合肥1.12万吨,氮肥、磷肥占化肥使用量的66.46%;全市农药使用量为1617吨、农用薄膜使用量1103吨,其中地膜使用量684吨,覆盖面积32430亩。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户一味的追求产量,过量的施用化学肥料,造成肥料流失;在种植过程中不注意农用薄膜的回收,使部分薄膜残留于自然环境中;某些地区农作物秸秆随意堆放,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物流入水体的重要因素。2013年全市因种植业而排放氨氮156.97(表1)。
1.2 水产养殖业
高邮市是苏中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依靠高邮湖及密布的河网、水道,已形成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超过45万亩,其中精养池达到27.5万亩,2013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3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在水产养殖生产中,需要向养殖水体投入一定量的化学肥料或畜禽粪便来增加水产品产量及质量,但也因此使得水体营养物质含量上升,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这些多余的营养物质无法被水产品和微生物吸收消耗,最终随养殖尾水流入附近水体。结合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在水产养殖业影响我市水体环境的主要是养殖废水、肥料和渔药三个方面,其中养殖废水年产生量31674.82万立方米、肥料投入量37555.23吨(其中有机肥30458.24吨、无机肥7028.44吨)、渔药使用量1753.87吨,全年因水产养殖而排放化学需氧量1131.2吨,氨氮59.2吨(表1)。
1.3 畜禽养殖业
高邮市的畜禽养殖主要有养殖场、养殖专业户两类,共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43家,畜禽养殖专业户296家、养殖小区1家,全市畜禽养殖量共计1229.94万头(只),以饲养生猪为主,其次为家禽及奶牛。据统计,2013年全市生猪饲养量65.83万头、奶牛978头、肉牛239头、蛋鸡324万只、肉鸡840万只,每年产生粪便100.59万吨,尿液124.28万吨,污水21.92万吨。产生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一些农户散养及部分养殖场畜禽粪尿未做防渗措施随意露天堆放,经地表径流、地下渗透所致。每年由畜禽养殖而排放的化学需氧量906.9吨,氨氮46.64吨(表1)。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18个水体承载畜禽养殖污水和粪便的污染,污染程度最大的三条河从大到小依次为:北澄子河、向阳河、南澄子河,北澄子河污染程度最大,未利用量达58482.9吨,占全市未利用量的51.5%,另2个水体未利用量均在万吨以上。最轻的河流是六安河,未利用量只有35.5吨,其次是南关大沟,未利用量785.5吨,其它河流未利用量在4386.7―1010.9吨之间。
2 农业污染防治对策
农业源污染种类多,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大,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笔者认为,应该从源头开始治理,集中力量对违背科学种植、养殖进行整治,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确保达标后排放,拓宽农业源污染物治理渠道,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2.1 种植业
2.1.1 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采用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可以减少农户的盲目用肥、用药,特别是重大病虫统防统治,有利于控制农药用药次数和数量,因此要积极向上争取配套项目和扶持资金,着力培植和扩大多功能、多服务性农民专业化服务组织,完善引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在秸秆机械还田耕整作业、测土配方供肥、重大病虫害社会化统防统治为主线的链式专业化服务领域求突破。
2.1.2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养分平衡的施肥技术,可以较好的根据作物生长养分需求平衡施肥,能够提高化肥使用率10%,有效的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测土配方,以点带面,在有代表性的区域准确的测定科学施肥量,辐射周边相近土质地区,以此作为参照,合理制定施肥计划。2013年,我市测土配方技术应用面积达160万亩次,相比2012年,减少氮肥使用量200吨、磷肥100吨、钾肥100吨、复合肥110吨、农药230吨,减少氨氮排放量5.66吨。
2.1.3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极少的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通过“有机稻-鸭-肥料”的循环养殖方式,不仅减少了农业种植生产的面源污染,改善了水质,形成了养分的良性循环,还提高了粮食和禽类的质量,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应坚决执行“防治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采取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大力推广诱虫灯、防虫网、昆虫性信息素等无害化的防治手段,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试验、推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1.4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力度。虽然我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形势依然严峻,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效益不配套,企业消化秸秆的能力不足,导致大量麦秸堆存在地头、沟渠和路边,形成巨大的隐患;二是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因难以找到合适的秸秆出路,在禁烧工作的强大行政干预下,少数农民直接将秸秆推入河里,秸秆腐烂造成水体环境严重污染。对此,应加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力度,同时争取更多的政府配套资金,增加秸秆收贮项目的基础设施投入,调动收集利用企业的积极性。
2.2 水产养殖业
2.2.1 普及科学养殖方式。将宣传发动作为节能减排的首要切入点,千方百计的动员群众、养殖户参与。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橱窗、海报等形式,深入宣传科学养殖、合理施肥用药的重要意义和好处,尤其在渔药、渔肥施用的关键时刻,实现天天有报道、日日有宣传。在宣传发动前,首先选取参与热情高、基础条件好的养殖户,按照科学养殖标准进行养殖,用实实在在的典型带动其余养殖户。针对个别认识不足、等待观望、条件有限的养殖户,可以组织他们到效果明显的案例学习,通过现身说法和现场演示,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养殖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水产品质量的重要影响,激发养殖户推行节能减排项目的推行。
2.2.2 开展人工生态净化池项目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人工湿地工程:将水产养殖尾水排入人工生态净化池,利用池内所种植的水葫芦、莲藕、茭白等水生植物以及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生活习性,达到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目的,不仅解决了水产养殖尾水处理难的问题,同时生态净化池内的蔬菜、鱼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3 鼓励混合养殖。在同一个池塘、同一个养殖周期内放样几种不同的鱼种和不同规格的鱼,称为鱼类的混合养殖。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在池塘不同水深养殖不同的鱼类,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扩大养殖面积,充分的合理的利用饵料资源,对饵料达到充分利用,减少尾水中COD、氨氮排放量。
2.2.4 控制罗氏沼虾养殖数量。高邮市拥有全国1/4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是名副其实的罗氏沼虾养殖大市。但是在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高COD、氨氮排放量的饲料,这些饲料不能完全被摄入,最终随养殖尾水流入周边水体,成为COD、氨氮的重要排放源。因此,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了解水体环境容量,结合水体自净能力,设定养殖面积红线,超过面积的养殖户通过给予补贴的方式劝导其养殖其他种类水产品。
2.3 畜禽B殖业
2.3.1 规范养殖方式。国务院颁发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结合“条例”要求,统筹考虑保护环境与促进畜牧业房展的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激励引导。鼓励与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对不符合“条例”要求的应督促其整改,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生产,对拒不履行的应协同有关部门对其作出处理。
2.3.2 推广沼气工程。以畜禽养殖为主,配套相应规模的饲料生产线和消纳土地,采用干清粪工艺,利用养殖场畜禽粪便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渣、沼液、沼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对于散养户可采用沼气池生态庭院模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建设户用沼气池,使沼气池与畜禽舍和厕所相连接,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做饭、照明,沼渣、沼液用作有机肥。
以一座年存栏5000头的生猪养殖场为例,建设一座300m3规模的沼气工程,每年通过对粪污厌氧发酵可产生沼气45000m3,用于生产生活用能,根据养殖场实际用能可创收12.96万元,同时每年可处理10950吨粪便污水,产生10950吨沼渣、沼液,可作为有机肥用于 农作物种植,全年可减少COD排放量24.29吨,氨氮排放量2.04吨。
全市2010年至2013年期间,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26处,总规模达到12450 m3,2013年全年最少可处理各种畜禽粪便186760吨,可削减COD排放量1243.08吨,氨氮排放量104.55。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5家企业通过国家农业源减排核查认定,核定有效COD减排量367.56吨,氨氮减排量81.932吨,其余养殖场也正按照农业源减排要求进行整改。
2.3.3 改善养殖模式。改善传统养殖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模式发展,采用“生物发酵床”饲养工艺。在猪舍内建发酵床,并铺设80-100cm厚的谷壳、锯末和一定比例的发酵菌种,猪群的粪尿在发酵床中经微生物发酵迅速分解,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同时也改善了养殖区环境,消除异味排放。发酵床基料一般一年左右更换一次,更换下来的基料则被用于农作物有机肥。
篇5
关键词:畜牧业;污染防治;治理
中图分类号: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05-03
随着天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津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对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掌握天津畜牧业发展和污染治理基本情况,特选择代表性区县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设计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情况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涉及8个区县,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2份;设计了有机肥厂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份;走访了市畜牧局粪污治理办公室、市农业局土肥站、5个区县的粪污治理负责部门、22个养殖场(其中蓟县13家、滨海新区2家、西青2家、静海4家、武清1家)和2个有机肥厂(蓟县1个、西青1个)。
一、天津畜牧业污染防治基本情况
(一)针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粪污治理工程
1.纳入粪污治理工程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占46.9%,畜禽数量占75%左右。2013年天津实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市级财政投资3.8个亿,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718家河道附近规模养殖场粪污进行综合治理。按计划,2013年治理160家,2014年治理265家,2015年治理293家,在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71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工程。2013―2015年纳入粪污治理的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46.9%,畜禽养殖数量占规模化畜禽养殖数量的75%左右。在完成河道附近718家规模养殖场治理基础上,水务局河道清理办又选择了河道附近的300家畜禽养殖场,计划于2016年进行污染治理。治理对象以规模养殖户为主,其次是养殖合作社(小区),养殖企业较少。例如,静海粪污治理的69个规模养殖场,养殖户48个、合作社16个、养殖企业5个。但养殖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大,粪污治理力度强,种养结合也较好。
2.治理重点地区为环城四区以外的六个区县,治理畜禽重点为生猪、奶牛、蛋鸡和肉鸡,治理顺序由大牲畜到小畜禽。纳入粪污治理工程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在100家以上的有宁河区、蓟县和武清区,分别有169家、143家和139家;50家以上100家以下的有宝坻区、静海区县、滨海新区,分别有79家、69家和67家;处于环城四区的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和津南区粪污治理的养殖场数量相对较少,分别有30家、19家、2家、1家,这四个区总计52家。治理畜禽种类重点为生猪、奶牛、蛋鸡和肉鸡,涉及的规模化养殖场分别有346家、142家、133家和76家,治理的肉牛和兔子规模化养殖场少,分别有19家和2家。粪污治理顺序上由大牲畜到小畜禽。奶牛是粪污排放最大的牲畜,天津市2013―2015年纳入粪污治理工程的奶牛场142家,占全市151家奶牛养殖场区的94.4%。
3.粪污治理模式为种养结合,其中种养一体占比达98.75%。环保部主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模式有种养一体、生态养殖、循环利用、沼气工程、污水纳管和达标排放六种模式。目前天津没有推行达标排放和污水纳管模式,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模式成本高,例如,达标排放由环保部实行在线监测,养殖企业不易接受和实行。在六种模式中,种养一体是目前天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的最主要模式。纳入粪污治理的71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实行种养一体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循环利用模式和沼气工程模式的分别为709家、8家、4家和2家,占比分别为98.75%、0.42%、0.56%和0.29%。
在种养一体模式下,根据本地区养殖特点、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按照产生污水的水质水量,天津积极探索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模式。奶牛养殖场主要有奶牛牧场循环利用处理模式和奶牛小区的一体化处理模式;生猪养殖场主要有大规模猪场深度处理模式、中等规模猪场生态治理模式和小猪场三级沉淀模式。
粪污治理实行种养一体化模式的养殖场,粪污去向主要是还田。一是堆沤腐熟制肥自用,很多养殖户有一定的承包地,是粪污消纳的场所之一。二是销售。在销售地域上,以当地销售为主,也有少部分售给周边的外地。由于粪便的特点,再考虑运费支出,不易远途运输。据调查,在粪便销往的外地,静海和汉沽主要是河北省,蓟县主要是河北和北京。销售渠道方面,有的直接卖给用户,有的卖给中介。销售后的用途主要是用于设施农业(蔬菜等)、制作有机肥、制作蕈菌栽培基质、制作蚯蚓养殖基质等。
(二)加工成有机肥是畜禽粪污深度资源化的最主要方式
1.目前天津共有47个有机肥厂,年产能50多万吨。天津市有机肥生产起步于1998年,据市土肥站提供的统计资料,截至2013年共有38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产能为30万吨左右。为促进天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进一步上水平,2014年天津市畜牧兽医局、财政局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高标准商品有机肥生产基础设施,打造延伸粪污治理的有效载体和引领商品有机肥发展的行业龙头,有13家有机肥厂获得财政补助,其中,改扩建4个,新建9个,全部建成后年产商品有机肥26万吨。
2.大部分有机肥建有养殖场,粪源自给率高。对2014年财政补助的12个有机肥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个有机肥厂建有养殖场。12个有机肥厂中,粪源完全自给的8个,其中自给量最大的是天津市绿地源有机肥有限公司,达到7万吨,完全外购的3个,其中外购量最大的是天津绿之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到8.8万吨,自给和外购结合的1个,是宁河多多农家畜养殖有限公司,其中自给为2.6万吨,外购为1.4万吨。
(三)粪污治理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一定经济效益
天津粪污治理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提升养殖场硬件水平,集成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畜禽养殖环境和养殖户生活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据对调查问卷结果分析,92份填了生态效益情况的调查样本中,认为治理工程有明显生态效益的89份,占96.74%,认为治理工程没有明显生态效益的5份,占3.26%。粪污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污染排放减量化。据监测数据分析,预计减少重污染废水排放量约200万吨/年,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悬浮物(SS)去除率高达90%,氨氮去除率达到70%,有害物的排放量明显减少。二是水质污染状况好转,地下水污染情况改观。纳入治理工程的71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大都位居于河道旁,通过实施粪污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了周边河道水质污染事件高发态势。三是提高空气质量。通过治理,粪便的存储真正达到防渗、防漏、防雨,能有效改善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天津市畜牧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加强粪污治理的全程和全范围服务,特别注重对散养户的服务
1.加强治理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培训服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104个规模养殖场,需要服务的有47个,其中需要服务但没有提供的有20个,需要服务又有相应服务的有27家;不需要服务但有服务的有10家,不需要服务又没有服务的有47家。需要提供服务的畜禽种类中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均有涉及,要求服务的内容大多是治理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的简单内容。
2.加强畜禽粪污运输销售服务。经过治理的养殖场粪污最终要资源化,回归农田。从使用上看,目前粪污的去向有自用和销售。目前粪污销售的养殖场很多,据对106个养殖场的问卷调查,粪污完全销售和部分销售的养殖场有79个,比例为74.53%(如下表所示)。
为适应粪污通过销售实现资源化的需要,目前在西青等地自发出现了一批年龄在40岁左右的畜禽粪便销售专业户或经销商(俗称粪贩子),每个经销商有各自的粪污收集和贩运范围,养殖户按年、按车或养殖量确定粪便价格,粪贩子从中赚取差价。粪贩子既为寻找到就业机会和增收来源,也为畜禽粪便资源化提供了便利,减轻了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提高了粪便的利用价值,增加了养殖户收入。但因运输工具落后,运输距离较短,一般不超过50公里,路上还易产生渗漏、交通罚款和安全等问题,尤其是一辆车装几个散养户畜禽粪便,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建议加强对粪污运输的支持,例如,配备防渗漏的专用自动装卸车,可以提高畜禽粪便处理的及时性,扩大畜禽粪便的销售半径,增强粪污消纳能力,促进粪污的资源化,减少或避免路途上的渗漏,提高运输人员行驶的安全。
3.加大对散养户粪污处理的服务力度。虽然对散养户在畜禽规模和养殖方面不予支持,但考虑到散养户将存续很长时间和污染点多的实际情况,在粪污治理和资源化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支持。一是按国务院“水十条”规定,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二是专门配备服务于散养户的粪污运输工具,减轻散养户粪污的污染和防止畜禽疫病交叉传染;三是为散养户提供环境清洁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在夏季炎热季节对散养户畜禽养殖场所进行集中灭蝇、消毒等环境清洁服务。
4.加强粪便养分综合管理和粪肥施用技术的培训服务。1999年3月美国农业部(USDA)和环保局(USEPA)联合“畜禽养殖国家战略(Unified National Strategy for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制定和实施CNMP,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不强制实施,自愿行动。美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由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管理,综合考虑农作物对氮或磷的需要量、粪便中氮磷供应量,据农作物养分需要,计算畜禽饲养量,根据畜禽粪便氮磷供应量,确定施肥所用农田面积,使种养真正有机结合。目前,我国江苏等地已在探索粪便养分的综合管理。
实行种养结合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利于增加种植业经济效益。但如果畜禽粪便还田利用不当,会造成作物减产,水体污染和公共卫生威胁。要加强对农民施用粪肥技术的培训、指导服务,促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发展农牧结合。
(二)完善和落实粪污治理政策,加强粪污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加快区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1.完善和落实粪污治理政策。一是对粪污治理设施设备严格执行农业用电政策,降低粪污治理的运营成本;二是制定有机肥生产和使用方面政策,参照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对有机肥生产企业和施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在饲料基地建设项目扶持上,优先考虑有可消纳本场粪污的土地,实现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养殖场;四是加大对牧场沼液还田施肥设备购置方面的投资支持。
2.加强粪污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加强粪污治理技术的研发,开发减轻养殖户粪污处理的劳动强度的粪污处理技术和病死畜禽尸体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技术。
3.加快区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从生态文明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年底印发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依托养殖场、屠宰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建设病死畜禽收集网点、暂存设施,同时鼓励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场。要加快蓟县、宝坻、静海、武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和相关乡镇区域性收集暂存点的建设。
(三)完善污染防治有关制度和标准,加强对粪污治理的监管
1.制定畜牧业准入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建场必须报批,要获得环境许可。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大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针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加工企业必须达到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现有养殖场工艺、设施不合理的要逐步改造。
2.由环保部门牵头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1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环保部门要牵头编制天津畜牧业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天津畜牧业污染综合治理率目标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目标。
3.制定抗生素和有机有害物质使用标准,加强对粪污检测和还田的风险评估。针对畜禽养殖场滥用抗生素和粪污存在有机有害物质等情况,要制定养殖场抗生素和有机有害物质使用标准并加强监管。不同国家的相关机构均提出要强化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2011年11月,欧盟呼吁成员国确保抗生素只能作为处方药,并加强对耐药性病例的追踪和报告。2012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表示,要禁止养殖牛、猪、鸡和火鸡的农场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另外,要加强对粪污检测和还田的风险评估。将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用作肥料的,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农田,污染环境和传播疫病。要出台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加强风险评估。
4.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管,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监管。一是加强区县畜牧主管部门对粪污治理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如环保工程容积、工艺、治理效果等方面技术指导和监管。二是加强环保部门对污染防治的监管。主要是对新建、改扩建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备情况和粪污治理工程验收合格后的养殖场治理设施利用情况的监管。国务院颁布的“水十条”明确规定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2015年10月的《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也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应当同步建设畜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绿色;畜禽产业;农业;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1-0023-02
近年来,邹城市突出将畜禽养殖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实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保障等措施的深入实施,加之畜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业企业和农民群众发展。
畜禽养殖业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生猪、肉鸭、肉牛和蛋鸡等畜禽养殖规模迅猛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有生猪养殖户823家、存栏42.4万头,牛养殖户114家、存栏4.5万头,羊养殖户225家、存栏39万只,家禽养殖户1797家、存养875万只,畜禽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
1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滞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成为当前农村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每头(只)猪、牛、羊、家禽的日排粪便量7.30kg、42.88kg、5.95kg和0.15kg计算,全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316万t。如果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病死畜禽、孵化残余物等,污染物数量将更加庞大。由于畜禽粪便是畜产废弃物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如果粪便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处理和利用,将严重危害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破坏生态环境。
1.1污染空气
粪便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氨、醇、甲烷等200多种有机恶臭物质,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刺激人畜呼吸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并降低畜禽生产能力。
1.2破坏水质
粪便的淋溶性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既无法饮用,也无法灌溉,还会导致水中的鱼类及其他生物死亡。
1.3侵蚀土壤
畜禽粪便以及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氮、磷化合物,尤其是在饲料中氨基酸不平衡、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含量更高.
1.4危害生物
畜产品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尤其人畜共患病发生、蔓延,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2 造成污染的原因
2.1防污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养殖观念影响,大部分养殖户仍以家庭作坊式组织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并且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经过长期风吹日晒,造成臭气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人居环境恶化。
2.2防污制度不健全
尽管国家环保部于2001年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防治要求,但其条款多是原则性的,缺乏操作性、强制性,加上国家没有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尤其是对上述标准以下的中小型养殖场的法律监控基本处于空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依法治理工作难以规范有效开展。
2.3治污设施不齐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目前全市19家畜禽养殖企业办理环评手续的仅6家;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负担过重,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污染处理设施不规范,除个别养殖厂建设化粪池和沼气池外,多数未配套建设专门的治污设施,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2.4环境监管不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更多的是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养殖户小而散、环保执法力量有限的影响,养殖业重发展、轻监管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单靠环保部门一家之力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2.5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户为集中防病和促进畜禽快速生长,在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等,药物残留进一步加剧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3 治理污染的对策
3.1要建立严格的环境监管体制
对现有养殖企业和规模大户实行环境污染评估,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手续,按照审批要求,对没有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或设施简陋、排放不达标的养殖厂,实施限期治理并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对选址不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影响周边人居环境和水质安全的,责令限期整改或者转产、停产。对申请新建、改建、扩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认真落实镇街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在重点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口集中区建设畜禽养殖场。
3.2要大力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一是大力推广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应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二是大力推广厌氧发酵等生物技术,大力推行沼气处理畜禽粪便,在产生大量沼气清洁能源的同时,沼渣、沼液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三是大力推广粪便再利用技术,提倡干清粪工艺,或者循环水清污,减少污水排放量;四是大力推广畜牧业生态工程技术,采取生态综合防治措施,对营养物质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五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自然养殖法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综合养殖技术,也是环保养殖、规模养殖、高效养殖相结合的一类新型养殖方式,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对该养殖法要加大宣传引导和推广力度,通过示范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予以全面推广。
3.3要实施绿色环保养殖
充分整合散养户所占的有限资源和资金,通过集中规划、集中建设、集中使用、集中服务,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尽量减少农村一家一户的养殖,并逐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循环利用养殖模式,促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集畜禽养殖-沼气生产-沼渣沼液利用-有机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庭院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以前没有化肥,田地里泥鳅黄鳝很多。如今,田里连吸血的蚂蟥都没了。”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的杨大妈如此感叹。生物链的改变很大程度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据介绍,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至2009年底,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县已达72个,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19.43万亩(次),建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60多个;建立农药减量工程示范区436个,推广实施面积638万亩。
执法检查组发现,由于我省复种指数高,每公顷播种面积平均施肥、施药量分别为373.65公斤和26.11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又都在30%左右,大部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污染水体。
除了化肥以外,畜禽粪便是氮磷的又一重要来源,对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不断扩张的畜禽养殖业对农村水环境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0年6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明率领的执法检查组来到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陈良村、新簧社区检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情况。
据介绍,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凤桥镇,平湖市曹桥街道,海盐县西塘桥镇地处三县(市、区)交界,水系相互贯通,简称“新三桥”,当地百姓戏称“猪三角”,是嘉兴市生猪养殖最密集的地区,仅占全市7.8%的耕地上饲养了全市近1/4的生猪,年存栏生猪62.27万头,年出栏生猪118万头。
生猪养殖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粪便污染也成为当地环保部门头疼的事情。陪同检查的当地领导坦言,经过近几年来的整治,该区域畜禽养殖污染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常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的散养户直排现象仍然存在,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统计显示,2007―2009年,嘉兴市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66个,全面完成了5208家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但对小规模、家庭分散式养猪户的治理工作,仍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监管难度很大。“农民要增收,我们也不能明令禁止散养户。”当地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此颇为无奈。
省农业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畜禽规模场排泄物综合利用任务繁重。“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有4596个,为前4年治理总量的一半多,涉及79个县(市、区),分布广、规模小、治理难度较大,且今年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治理工作进度及养殖场的治理积极性。”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浙江省已经开始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了集中“手术”。在陈良村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空旷的生产车间里,执法检查组的成员们看到,二三个工人正用铁锹将堆积的干粪便铲入均翻机。经过打碎、翻匀,采用生物技术的处理,这些原本让村民头疼、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畜禽粪便将摇身一变,成为畅销的有机肥。
据悉,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禁、限养区,完成年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牛20头以上养殖场治理7894个,累计建成各级生态畜牧小区675个,其中省级204个,入区从事畜禽养殖的经营者达5287户,并带动3.59万农户发展畜禽生态养殖。全省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已超过80%,全省采用农牧结合型治理模式规模场占85%以上,落实配套农田果园鱼塘12万亩,创建了宁海、南湖等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
检查中,检查组也发现,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已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被农户随意堆放或倾倒于河道两侧,河道成了天然的排污沟和垃圾场。
材料显示,目前,已有13000多个村庄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占全省行政村的40%以上;在平原地区,普遍推行“户集、村收、镇(乡)中转、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不过,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省环保厅的同志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讳言。
“相对工业污染治理来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起步较晚,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造成面源污染的主体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在认识上没有面源污染的概念,面广量大点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浙江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篇8
尽管乐山市现代生态畜牧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近年来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已达50%左右,产生的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量十分巨大,同时因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畜禽养殖饲养量相对集中,造成了畜禽粪污排放量相对巨大,给治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据统计,全市去年规模养殖COD排放量达到了7110.85吨,氨氮排放量达到了581.09吨,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污水污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工厂化养殖在乐山刚刚兴起,由于缺乏环保观念,为了省钱省力,大多都采用水冲式方法清理畜禽粪尿,造成排污量大,有的猪场未经处理或经过沼气池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污水渗透到农田,烧死农作物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全市畜禽养殖排放到溪沟、河流污染水体现象比较突出,渗透到地表浅层污染地下水也十分严重。
(二)空气污染
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但同时养殖设施设备简陋,大多采用开放式圈舍,一个村里每家都养,或者一户养上千头猪、万只鸡,数公里之外都能闻到畜禽粪便的恶臭气味,一些村遇到雨天粪水到处乱流,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还引发纠纷。
(三)规划滞后
在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市区。而产业规划的滞后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中村。在这些地方搞养殖,不仅污染环境,与城市的整体发展也是极其不协调的。
(四)利用不合理
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主要收入不依靠农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现象。由于没有耕地吸纳,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随之出现。有的猪场、鸡场的粪便,即使经过发酵处理、晾干后做成有机肥料白送都没有人要,大量的畜禽粪便堆积无法处理。
二、促进现代生态畜牧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明确治理目标
“十二五”期间,乐山养殖环节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量应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减排10%,新增的畜禽养殖量产生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量要在当年消化掉,到2015年,畜禽养殖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控制在19125.9吨以内,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224.8吨以内。所有新建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零排放或农牧综合利用,70%以上旧规模养殖场通过省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或农牧综合利用。
(二)理清治理模式
经充分调研,以下四种模式比较适合乐山实际:1.农牧结合模式。即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应与可利用土地资源配套,做到畜禽粪污就地利用消纳。今后兴建规模养殖场,应参照每亩地消纳3个猪单位粪尿配套农田、土地,并根据土地规模修建足够的粪尿储存池,满足植物季节性施肥的特点。积极开展“畜-粮-草-果-蔬”等种养循环模式,就地解决畜禽粪尿,变废为宝,生态循环,健康发展。2.集中处理模式。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量巨大,在局部区域、养殖密集区,仅靠当地土地可能难以消化。因此,采取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料模式,集中进行生物发酵、亚临界等先进技术生产绿色有机肥料,用于土地种植绿色蔬菜、水果等。3.林下养殖模式。即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按照合理的饲养密度(每亩林地不超过50只)饲养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地方土鸡,达到资源利用与生产发展以及森林(竹、果)共生的目的。乐山市马边、峨边、沐川、峨眉山等地的养殖实践证明,该模式是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有效方法,也是打造地方优势特色畜产品的有效途径。4.干湿分离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域,土地无法配套,不能实现粪污就地农牧综合利用,且养殖场在修建时其清粪工艺采用的是水冲式清粪,因此,采取干湿分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模式是一条好的路径,即粪污用机械先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用作有机肥料,污水经过建立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排入生态塘,再经过水生植物和水体自洁后达标排放。但此模式是在附近河流有排放容量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其处理水只能用于灌溉。
(三)强化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畜牧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相关,如何既稳定畜牧业发展,又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美丽乐山,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将畜禽粪污治理、环境保护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惠民工作来抓,深入调查研究,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逐步推行养殖准入制度。根据《畜牧法》、《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二是强化养殖场环保设施改造。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逐步对重点江河流域的规模养殖场按“雨污分流、干粪清理、沼气处理及综合利用”等综合治理的要求,进行粪污治理设施改造,提高养殖场粪污治理能力。三是严格审批制度。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关,对新建适度规模养殖场,必须严把环境评估关,依法按规定完备相关手续。凡是未经环保评估备案批准的,畜牧部门一律不得进行前期备案登记发放手续;发改部门未见畜牧、环保部门意见的,一律不得予以立项。
3.强化执法,规范行为。一要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环保意识。要通过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开展广覆盖、高密度的持续宣传,采取“零距离”交流服务的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条例》、《畜牧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养殖场(户)认识粪污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要着力执法督查,加大惩治力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工作力度,采取专项督查和日常监督等多种方式,依法查处畜禽养殖场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要强化农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逐步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纳入环保部门监测范围,对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不到位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责令限期完成治理。要强化社会监督,对群众举报的擅自向水体等外环境排放畜禽养殖污染物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依法进行处理。各级环保与畜牧部门要联合成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联合检查组,定期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
4.科技领先,示范带动。要依托大专院校和畜牧科研单位,结合乐山实际,加强生态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组织实施科学养殖、废弃物循环等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广畜禽粪污生物发酵还田(地、林、果、草)与集中工业化亚临界技术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有机肥利用,建立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篇9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1 引言
三明市畜禽养殖业经历连续20余年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牧业产值达289197万元,比1978年猛增了60.3倍[1]。蓬勃发展的畜禽养殖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畜禽粪尿、污水产生量及使用情况
2.1 畜禽存栏数
2005年末,三明市畜禽存栏总数为1536.14万头(只、羽),其中猪115.37万头,占全省畜禽存栏总数的7.5%;肉牛12.66万头,占0.8%;奶牛0.2456万头,占0.015%;羊20.92万头,占1.4%;家禽(蛋鸡、肉鸡、鸭、鹅)1243.86万羽,占81.0%;兔143.08万只,占9.3%。全省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家禽、兔、猪,三者存栏数之和为总数的97.8%。
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点。三元、梅列、永安、沙县4个县(市)猪存栏数约占全市的2/3。肉牛养殖集中在明溪、宁化、清流、建宁一带,4个县存栏数占全市的3/4以上。肉羊养殖集中在尤溪、大田、清流、永安、将乐一带,5个县(市)存栏数占全市的4/5以上。肉鸡、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永安、宁化、尤溪、泰宁,4个县(市)合计占全市的80.3%。兔养殖业主要在大田,存栏数约占全市的3/4。
按统计部门规定,凡生产单位分别饲养猪年存栏数200头以下,奶牛年存栏数40头以下,肉牛年存栏数80头以下,蛋鸡、肉鸡年存栏数2000只以下,鸭、鹅年存栏数1000只以下,兔年存栏数100只以下为散养,反之则为规模化养殖。据此,全市畜禽散养总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50.2%。
2.2 畜禽粪尿、污水产生量及使用情况
2.2.1 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2],并向有关专家咨询,确定了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结果见表1、表2。
2.2.2 畜禽粪尿产生量
2005年,三明市畜禽粪尿产生总量为294.57万t,畜禽粪占56.9%,畜禽尿占43.1%。永安市、沙县畜禽粪尿产生量居全市前两位, 2个县(市)约占全市总量的1/3。各类畜禽中猪粪尿产生总量最大,为145.37万t,占全市总量的49.3%,肉牛和家禽(鸭、蛋鸡、肉鸡、鹅)分列第2、第3位。以上3类畜禽粪尿产生量占全省总量的90.7%。
2.2.3 畜禽粪尿使用情况
三明市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总量为182.63万t,综合利用率达69.2%。利用方式以还田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还田),占使用总量的93.2%;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占1.2%。家禽(蛋鸡、肉鸡、鸭、鹅)粪尿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2.0%;其次为兔和羊,分别为78.8%和76.3%。
畜禽粪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负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等于区域畜禽粪尿使用总量除以该区域耕地总面积。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为11485kg/hm2。不同畜禽粪便的使用水平差异很大,猪粪尿使用水平最高,为7511 kg/hm2,占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的65.4%。
2.2.4 畜禽污水产生量
畜禽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冲洗及养殖场所的地面冲洗。2005年,三明市畜禽污水产生量为938.86万t,其中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的产生量占全市的32.6%,近1/3。各类畜禽中,猪污水产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产生总量的49.2%。
2.3 畜禽污染物处理情况
三明市共有畜禽污水处理设施102套,总投资1290万元,年处理能力为199.04万t,处理率为21.2%。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占全市畜禽污水处理设施总数的88.0%,其处理能力占全市处理总量的95.1%。
畜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116套,其中猪养殖业占92.2%。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总投资744.5万元,年处理能力为53.61万t,处理率为18.2%。
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状况的特点如下:一是数量少,投资额小。二是多为小而简陋,平均单套污水处理设施投资不足4.50万元,单套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投资仅为2.30万元。三是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四是治理设施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污水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占全市总数的62.1%,以厌氧沼气技术处理为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明溪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数的90.5%,以填埋处理及生产生物有机肥为主。
3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特点
3.1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三明市畜禽养殖业排放畜禽粪尿37.12万t,污水912.43万t,化学需氧量4.3万t,五日生化需氧量3.17万t,氨氮、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为0.39万t、0.44万t和0.75万t。永安市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居全三明市之首,占全市的19.4%,畜禽粪尿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也居全市首位。猪粪尿排放量居各类畜禽之首,占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的60.9%;其次为家禽和肉牛。三者粪尿排放量合计超过畜禽总排放量的4/5。,
3.2污染特点分析
3.2.1 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2005年, 三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586万t,氨氮排放量为0.22万t。而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3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2.71倍;畜禽养殖氨氮排放量为0.39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1.78倍。全省畜禽养殖污水、粪尿处理率仅为21.2%和18.2%。
3.2.2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三明市畜禽养殖业遍布于各乡(镇)、村,规模化程度不高,虽有利于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但对集中治理带来了难度。
3.2.3由于各地养殖规模、品种结构及污染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不同,因而污染程度差异较大。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是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3.2.4污染主要集中在猪、家禽、肉牛养殖业。
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建议
4.1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制订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建议分步实施,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工程措施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4.2 强化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2.1切实抓好源头控制,根据《三明市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引导养殖业走持续发展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报批。
4.2.2 畜禽场的建设,应尽可能地实行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畜禽场的选址,要考虑周围有足够的土地对其粪便进行消化。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城镇中的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和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禁建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
4.2.3 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环保部门在“三同时”检查验收时,应包括这项内容。
4.2.4 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其地面要进行水泥硬化,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及其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4.2.5 在政策指导和宣传引导上,明确在城镇周围不宜建设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提倡发展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和农村畜禽养殖专业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4.2.6 严格控制国外畜禽养殖企业在境内盲目发展,防止污染转移。
4.3 加强对现有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督管理
4.3.1 对现有的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依法实行限期治理,对处在环境敏感区的要坚决采取关闭或搬迁措施。
4.3.2 严格执行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监督畜禽养殖企业做到达标排放。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4.3.3 禁止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畜禽养殖场应采取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4.3.4 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的清洗废水。
4.4 研究和开发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建立一批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
4.4.1 研究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实用技术。三明市现阶段许多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已有的一些治理设施治理效果也不好,难以做到达标排放。而且同一治理技术在不同地区适应性差异较大,故建议建立一些经济适用的示范试点工程,在各地推广应用。
4.4.2 研究开发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由于化肥使用方便,而畜禽粪便又臭又脏,影响了畜禽粪便的推广应用。将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来生产有机肥,是减轻畜禽粪便污染的重要途径。但这类产品与化肥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对这类减轻污染的环保型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来促进该类产品的发展。
4.5 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工作
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一些地方的地表水甚至地下水直观上已经污染。但至今没有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典型监测,不利于对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建议选择一些典型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现状调查和环境监测,这对强化畜禽养殖行业的环境管理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宁国市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全面推进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宁国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市生态农业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农业环保站承担。2012年3月,成立了宁国市农村能源生态局,为市农委所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内设能源科、农业循环经济科、农业环保科。主要负责全市的农村能源生态工作,从实践看,领导组的成立及市农村能源生态局的设立,对全市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是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源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分类分年开展年存栏生猪50 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修复和标准化提升。在禁养区关闭11家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小区通过了国家环保部门农业源减排台帐资料的核查及现场核算验收,为宁国市完成全年减排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程序,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防止滥用、错用。通过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配方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促进了肥料养分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化肥减量。通过病虫害测报预报、绿色防控、高效农药替代、统防统治等路径和技术,促进农药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农药减量。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办法,建立“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贮运、专业环保单位集中销毁”的回收处置机制。
三是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并出台《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宁国市2014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奖补办法》,随着配套政策的出台和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步伐加快,涌现出三鼎生物质公司、凯迪生物质发电、金鑫牧业等多家秸秆着利用典型。
四是以沼气为纽带,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得到新提升。全市共建成户用沼气池14200口、联户沼气40余处,整合乡村服务网点22个。建立多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1、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主,坚持治理与利用并重。如宁国博农公司。2、以稻――鸭共育为基础,推行水稻绿色清洁化生产。如宁国市方塘粮油专业合作社3、以精致农业生产为单元,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如宁国市一滴水家庭农场和荆虹家庭农场。4、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如宁国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以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为抓手,发展山核桃、香榧等优质林特产品。3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山核桃、香榧等优质产品产业化程度高,基地环境良好,为走出“产品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之路,我市着力在宁国推广畜禽粪便上山,不仅解决了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同时为优质林特产品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源。如詹氏公司和山里仁公司。6、为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找出路,变废为宝,生产生物质燃料。如绿拓公司、三鼎公司和常乐林公司。世行贷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猪-沼-稻”、猪-沼-果” 生态模式示范区建设分获省模式评审一等奖、二等奖。实施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港口镇山门村山门中心村、青龙乡龙阁村东风桥中心村被列为农业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五是认证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市先后制定了《宁国市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宁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等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宁国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全市共有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30万亩山核桃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还有一大批农产品正在申报待批中。这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认证,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方面的作用未充分显现。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引发严重的面源污染。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成为农业面临污染的一个重大污染源。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首先要加大机械化还田力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秸秆农业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和主攻方向。应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是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循环利用为主,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全面推进以秸秆养畜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秸秆有机肥、秸秆优质饲料商品化生产,提升秸秆循环利用水平,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是积极发展秸秆新能源和秸秆原料工业。结合村镇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需要,推进秸秆致密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炭化等分布式能源化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13.5万亩,比上年增10%。
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面源污染普查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领域面源污染减排。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田生态拦截等项目为重点,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源氮磷污染排放。以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契机,推进畜禽清洁养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减排工作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步伐;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建立农业土壤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体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从而推动我市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