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公报范文
时间:2023-03-18 04:4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中全会公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落实到位,成立区物价局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领导小组。
二、工作部署情况
1.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传达贯彻全区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和《区2013年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等;加强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并通过他们的宣传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动员大家共同做好测评调查工作,确保本单位和干部职工家庭的电话测评满意率达到100%。
2.开展群众联系走访工作。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深入挂点村——居委会、村,进村入户,座谈走访,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向村民宣传公众安全感基本知识,讲解自我防范技能,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填写民情手册,掌握村情民情,收集情况,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工作落实情况
1.4月12日我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传达贯彻全区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和《区2013年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区物价局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
2.根据全区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促进会精神和吉青综治办字【2013】12号文《关于开展公众安全感状况问卷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于5月9日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职工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区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促进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并通过他们的宣传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动员大家共同做好测评调查工作,确保本单位和干部职工家庭的电话测评满意率达到100%。会上下发了《区公众安全感工作问卷调查表》,组织全体7名干部职工集中填写,现场收集调查表7份,达到了机关干部职工全覆盖;并指定办公室主任进行汇总上报,填写问卷调查统计表,将收集到的建议与意见进行了简要归纳,相关材料及时报送到区综治办。
3.扎实开展党员干部进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我局先后于4月9日、4月23日、5月14日组织工作组下乡到居委会、村,与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发放公众安全感宣传资料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扩大宣传覆盖面,主动搜集民情民意,为群众释疑解惑。
四、工作效果情况
各项工作的开展,增强了本单位干部职工和挂点村群众对安全感测评工作的认识。同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综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典型做法,营造出“人人知道综治、大家支持综治”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疏理意见,查找问题。建议共3条,归纳如下
1.进一步抓好社会管理和服务。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2.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一步整合力量,健全机制,更加有效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和化解工作;
3.进一步解决好治安突出问题。要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及时整治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平安就在身边。
六、对下步全区公众安全感提升工作的建议
篇2
为配合《关于〈证券公司统计报表制度〉(试行)的通知》(证监信息字〔2000〕3号)的实施,现就证券公司、未完成证券与信托分业的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统称“公司”)的业务资料报送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业务资料编报工作,由一名公司主要负责人分管,并指定专门人员经办。
二、本通知所称业务资料包括定期报送资料和不定期报送资料两类。定期报送资料是指《证券公司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报送内容;不定期报送资料是指以下重要或变更事项:
(一)公司改制或增资扩股及章程修改;
(二)公司业务范围重大调整;
(三)公司前十名或持股7%以上股东变动;
(四)公司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变更;
(五)公司名称、地址、住所及营业地址变更;
(六)公司合并或分立;
(七)公司收购或转让营业网点;
(八)公司联系电话、传真变更;
(九)公司资金、财务、人员等管理制度及各类经营业务风险控制制度的重大变化;
(十)公司发生重大亏损及重大债权、债务事项发生收回或支付困难;
(十一)财务指标已达到有关规定的风险预警状态;
(十二)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十三)证监会,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其他事项。
三、公司应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报送业务资料;其证券营业部应向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业务资料,具体报送要求由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规定。
四、定期报送资料应按照《证券公司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内容、期限报送。公司应将报表文件以电子邮件方式通过互联网发到中国证监会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时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因联网报送故障或无网络条件等原因无法发送电子邮件的单位,须将拟报送电子文件拷贝后以软盘方式邮寄报送。
未完成证券与信托分业的信托投资公司除按《证券公司统计报表制度》报送证券业务资料外,还应于每季度终了后15日内以书面方式向中国证监会,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报送公司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就公司与其证券部门当期资金往来的金额、性质、余额等做出说明。
五、不定期资料的报送,各公司应当在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准本通知第二条所述(一)、(二)、(三)、(四)、(五)、(六)、(七)项变更事项的批复后3个工作日内报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上述(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项重要事项发生后的3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本通知中未规定报送格式与方式的业务资料,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具体要求报送。
六、各公司应对所报送业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承担责任,不得有任何虚假、伪造、隐瞒或重大遗漏,并不得拖延或拒绝报送。中国证监会将对各公司业务资料报送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将进行公布,并记入档案,作为考核证券公司经营状况及公司有关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参考指标。凡违返本通知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将视情节对公司处以警告以上直到暂停部分业务资格的处罚,并可对有关责任人处警告以上处罚。
证监会派出机构应督促辖区内各证券公司及时准确报送业务资料。
篇3
摘 要: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深得政府政策支持 。2015年,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共享经济”首次被提。 2016年,更是首次将共享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支持共享经济发展”,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央对“共享经济”的看重,还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由此可见,ofo企业未来很长时间内将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得一席之地。如今中国共享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正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如今共享单车成为中国共享经济下的新热点,已是年轻用户的新宠。
关键词: ofo企业;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
一、引言
共享纬翟谛T啊⒐园、公交站点、居民区、等公共场所提供自行车单车,这是企业通过跟政府的合作对用户进行共享的一种新形式。如今共享单车的两大巨头分别是ofo和摩拜。它们通过手机端GPS进行定位,提供给用户进行定位查询,然后进行骑行使用,使用完的用户通过手机支付等手段进行付费,有效的解决出行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本文在基于共享经济的单车盈利模式上,以ofo共享单车为例试分析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的途径和具体方法。
二、新环境下OFO共享单车的可盈利性分析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深得政府政策支持 。2015年,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共享经济”首次被提。 2016年,更是首次将共享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支持共享经济发展”,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央对“共享经济”的看重,还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由此可见,ofo企业未来很长时间内将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中国共享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正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如今共享单车成为中国共享经济下的新热点,已是年轻用户的新宠。
(一)OFO共享单车可持续盈利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对服务的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ofo企业最初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这一群体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使用习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启用智能软件,共享经济市场风起云涌出行更受用户的关注,打开手机,用户能找到一百种出行方式,其中单车共享最近甚嚣尘上,关注度颇高。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今天用手机即可完成借车、还车、缴费等全过程;全国通用、车辆动态GPS定位;可预约用车、可随时随地借车还车等持续性盈利方案有效的节约了时间成本。ofo共享单车的运营收益成为ofo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
共享单车平台对传统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诸多“颠覆”让人感到新奇,随着ofo走出校园、共享单车市场的持续扩张用户激增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盈利不能只看交易本身,更不能只看C端用户。盈利需要找到最合适的市场,帮助市场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市场为自己盈利。ofo企业可以通过汽车市场进行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首先ofo企业背后没有类似微信支付这样的功能支持,其次ofo没有和GPS企业合作,它的数据是通过用户手机得来,与GPS相比数据的精准度就弱了很多。但ofo背后的投资方是滴滴出行。如今滴滴的试驾、租车,甚至保险业务都与汽车的交易和后市场有关联。手里握着如此大量的用户人群,ofo通过滴滴拓展自己的交易市场也是其持续盈利的目的。
企业管理的效益原理中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如今共享单车的普及深入到内地各个地方,不在局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共享自行车出现在各个公交站点及居民小区。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2017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ofo以51.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同时数据显示ofo用户使用ofo单车时,基于用户使用目的分布,上下班通勤作为交通补充最多,达65.9%;市内短途出行为57.1%;高校内出行38.7%。数据表明共享单车的使用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同时出行更加便捷和环保。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对产品营销手段是持续盈利的关键。一方面企业对付费方的消费需求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在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上要有所提升,不断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革新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ofo企业应更注重社会效益,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企业效益。例如打出绿色环游的概念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积极和慈善机构合作,公益出行!都有利于积攒好的社会效益为ofo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综上而言,当实体经济的红利减弱,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找新的“血液”,可是有一部分企业在尝试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深层的价值,从而找寻更加丰富的盈利模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印证了共享经济的美好未来。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把握是决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大环境下以人为本,创新理念,不断革新。在企业管理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使经济效益最大化。ofo共享单车目前还处于一个品牌积累的时期,当它的品牌价值越来越大,它的可持续盈利也就越来越长。
篇4
[关键词]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发展
一、孝感市财政社保支出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孝感市经济发展状况
孝感,临近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其综合实力在湖北省名列前茅,在武汉城市圈中与武汉同城化的条件最好[1]。自进入21世纪以来,孝感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谋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平稳增长,发展的质量也不断提升。2004到2014年11年间,孝感市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5倍,前3年的增长速度不够明显,后8年的总体趋势近似线性,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提高了182%、317%和231%。尤其是在2014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孝感市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7%)的同时,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6:48.6:31.8到本年18.6:49.1:32.3的调整。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图1所示,孝感市的GDP总量虽在稳步上升,但其占湖北省GDP的比重却在下降。2004年孝感市GDP占湖北省GDP的比例在6%左右,而2010年跌破5%,2011年下降到最低点,之后虽略有回升,但并没有呈现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①这表明就横向而言,孝感市的经济地位有所下滑。
(二)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状况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高、增长速度放缓
由图2可知,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额在不断增加,2010年到2014年间增长了近3.5倍,但其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自2011年起却基本保持不变,一直在15%左右,还略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版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额一直占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由此可见,孝感市的财政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果有所增强
衡量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果显著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增加保障覆盖面的情况。2010年到2011年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从93409万元增长到178829万元,增加的绝对额是85420万元,这部分资金带来的五项社保②增加的人数为3.05万人,而2014年增覆扩面后新增参保9.3万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额却是56317.7万元。对比两者,后者能用相对较少的支出使更多的人得到保障,表明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果在增强。
3.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较大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保障体系,这是由我国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所决定的。目前,城镇已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在内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而广大农村却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建设,存在覆盖面小、各地区保障水平差异大等多种问题。尽管近几年孝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总体看,发展不够仍是孝感的最大实际[2]。
二、计量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决定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选取孝感市地区生产总值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取用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表示其社会保障水平,分析社保水平对经济水平的影响。
(一)数据获取和变量选择
数据来源于孝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时间维度为2010年到2014年,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这样既消除了数据的异方差性,又保留了时间序列的实际意义,即选取InY和InX作为变量,其中Y为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X为孝感市地区生产总值。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要考虑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即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具有平稳性且又没有协整关系情况下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那么此回归可能是伪回归,没有意义。
(三)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由于InY和InX是平稳的,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协整检验,可以直接根据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三、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以上结论表明,孝感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但经济与财政社会保障的发展明显放缓,城乡差别较大。经济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弹性很小,表明财政社保对GDP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经济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轨迹趋同,表明经济对后者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强调了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改革财税体制的重要性。孝感市应该把握好当前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保持地区经济平稳增长,增加地区财政收入
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孝感市的经济增长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轨迹趋同,表明经济增长对财政社保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社保支出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经济平稳增长是首要前提。只有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支出结构才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孝感市财政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力争达到100亿元,而这一目标在2014年底已经实现。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支出按法定(政策)要求到位,社会保障支出投入进一步加大。这样,财政就有能力在从“积极”转向“稳健”之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逐步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提高[3]。
(二)加大财政对社保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是其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的公共财政支出自21世纪以来,每年以平均18%左右的速度增长,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额一直占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由此看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仍然是捉襟见肘。虽然宏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很稳定,但财政对社保支出的增长速度却未能跟上社保需求的增长速度,财政对社保的支出仍然有限。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政策性的提高财政对社保的支出外,还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逐步降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充实社会保障资金;二是适当压缩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节约财政支出,支持社会保障[4]。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资金使用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但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对此可以借鉴抚州市财政局的管理经验。一是加强财政社会保障基础管理,严格社会保障待遇的资格审核、收入核实和领报手续,建立享受对象进退机制;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资金预算公开,扩大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的公开范围,细化公开科目及公开级次,建立群众利益诉求平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对重大社会保障项目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规范资金分配;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社会保障重大资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将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三)缩小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
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地区。首先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其次要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在增加财政社保投入总额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升级,增强孝感市经济增长的后劲。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明确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中的责任,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要提高对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项转移支付水平[5]。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以补助和保障为主,并辅以脱贫政策;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在完善新农合和新农保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截至2014年末,孝感市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525.7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486.1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232.1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7.75%。而这部分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这也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吸纳低收入和贫困群体方面,政府可提供一些补贴或一部分供款;在吸纳农民工和农村群体方面,可针对农民工、农村居民的特点,适当降低缴费率,减少最低供款期限,提高统筹层次,构建全国一致的制度框架,明确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或接续办法等[6]。
(五)政府投入与个人缴纳的机制设计
除了增覆扩面外,还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制度内的方法包含延长退休年龄、减低养老金的调整系数等;制度外的方法包括财产资金补偿、税收融资、发行认可的债券和福利彩票等。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说明了可以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孝感市也应在宏观的政策框架内,积极寻找更多的方法。
[注释]
①文章的数据主要来自孝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下同。
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建议
“老有所养”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总的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中国人民群众的养老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制度建设和完善。只有制度先行,才能助推我国养老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和壮大。按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经验,养老保险体系应该至少建立三个支柱,即第一支柱由国家强制建立,作用在于保基本,确保国民老年基本生活水平;第二支柱按职业强制或自愿建立,实现生活锦上添花;第三支柱由个人自愿建立,实现幸福养老;其中二、三支柱的发展情况主要取决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现状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在国家“广覆盖、保基本”方针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在完善城镇职工制度基础上,建立了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正在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并轨,进一步进行体系内部整合。到2015年三季度末,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8.52亿人,征缴收入2.32万亿,支出2.05万亿;按照2014年累计结余3.56万亿计算,三季度末累计基金结余约3.83万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从2004年出台相关办法以来,在人社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委联合支持和推动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成为商业机构对养老金基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探索和成功实践。在年金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原行业代管和社保经办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基本转移为企业年金,实现了原有补充养老保险的规范运作;同时也推进了一批新兴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目前年金制度正在从企业向机关事业单位扩展,预计2016年机关事业单位将全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年金制度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7.51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覆盖2314万职工,基金积累达到9007亿,较2014年底增长1318亿,显示了企业年金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支柱,目前主要以个人或家庭自愿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储蓄养老为主,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据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底约有1万亿个人商业年金保险,而其它储蓄、理财产品由于目的不确定性,无法具体估算可以视为个人养老储备的规模。
二、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在制度建设和覆盖范围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成熟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上看,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1、制度体系不健全
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三个支柱是必不可少,三个支柱分别承担者不同的职责,缺少就意味着制度不健全;三个支柱是合理划分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责任,是实现三方共担养老责任的集中体现。但目前我国养老体系过度依靠第一支柱政府养老,第二支柱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还缺少国家政策支持,基本处于空白;三个支柱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对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带来极大挑战。
2、整体养老储备过低
我国养老三个支柱发展的不均衡,按照2015年三季度末数据,整体储备约为5.7万亿人民币,仅占GDP比重8.3%,人均储备仅4191元;其中第一支柱结余仅占GDP比值5.6%,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结余仅占GDP比值1.3%,参加职工数约占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6.6%。3、投资运作效果不均衡目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投资,主要关注安全性和稳定性,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基本保持3%左右收益率,难以抵御通货膨胀,对整体储备水平提升效果有限;第二支柱企业年金采用市场机制多元化投资方向,07年以来年均收益率7.87%,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规模也从2006年910亿增长到2015年三季度的9007亿。
三、加快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建议
1、第一支柱要加快改革
首先,要加快基本养老统筹层次,在目前部分省级统筹基础上通盘考虑提升到全国统筹,实现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应保尽保。通过统筹层次的提高,一方面可以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流动的需求,实现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制度可持续性,提升统筹调剂能力,更加体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其次,要加快基本养老金结余市场化运作步伐,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委托市场上优先商业机构进行多元化投资,提升结余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通过投资来改善养老金储备水平,增加基本养老金的保障功能。再次,要考虑改革现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账户管理制度,通过账户改革来进一步调动个人参保和缴费积极性,强化个人缴费和个人退休水平之间的关联度。最后,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基本养老制度内部整合力度,打通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将第一支柱真正打造成为全覆盖、保基本的全国统一制度。
2、第二支柱要提升覆盖
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二支柱在整个养老体系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第二支柱年金制度不管是在覆盖面还是积累规模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国家要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提高现有年金制度税优比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税优制度是促进第二支柱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建议在现行税优基础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从工资总额5%提高到8%以上,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从工资4%也提高到8%以上,通过释放对企业和个人政策红利,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已经年金制度企业的缴费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调动新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扩大年金制度覆盖面。其次,要进一步放宽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条件限制,允许合法登记的企业都可以自愿建立,不受社保、盈利等限制,最大限度提高中小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积极性,让更多企业和员工享受到年金福利;最后,要加快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建立步伐,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支持商业机构在管理企业年金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参与职业年金管理,力争能在16年全面开展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运作。
3、第三支柱要尽快破冰
目前从国家层面看,第三支柱还没有具体政策出台,第三支柱处于自生无序状态。因此,建议国家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调研基础上,尽快出台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搭建国家意义上的第三支柱。首先,要尽快推出EET模式,即缴费、投资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征税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通过税延政策来调动社会和国民个人对自己养老的重视,提升个人自我养老保障的意识。其次,考虑在EET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推出TEE模式产品,即缴费阶段征税,投资和领取阶段免税;引导广大居民通过合法税后收入进一步加强自身养老储备;最后,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中国版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允许税前和税后收入都可以进入养老金专门账户,明确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使用,实现个人养老第三支柱的全面建立和快速储备,发挥第三支柱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综上所述,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对养老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实现十五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同时要出台新的激励政策,通过制度来推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快我国养老三支柱发展速度,提升我国养老金整体和人均储备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只有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建立起三方共担机制,发挥三方各自的作用,才能实现我国养老三支柱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解决好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的终极目标。
作者:肖海晴 单位: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2015年前三季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数据.
篇6
关键词 人才派遣 行政人员 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09
Surviv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alent Dispatch System
ZHOU Min, SHANG Weiwei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s an indispensable group in universities. It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t present in universities are generally adopted the Talent dispatch system,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not optimistic.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care for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to achieve personal caree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lent dispatch;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professional identity; career development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的讲话,把人才强国放在了突出位置,他指出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①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专任教师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的分工也愈发明确,岗位任职要求也更加严格规范。②人才派遣机制作为一种灵活的使用机制,在这一趋势下,在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③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学校教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行政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他们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社会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高等困境。为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有关高校应采取措施关心爱护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亦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的职业进步和发展。④
1 人才派遣制下的行政人员岗位设置
根据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的岗位分类,一般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学校管理岗位主要包括校部机关、院系所、直属单位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党务或行政性工作岗位。⑤专任教师是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素质高、业务精的优秀人才是学校宝贵财富,为了留下宝贵的事业编制名额,各高校在实际操作时,海内外招聘的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直接有事业编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后,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管理人员的处境介于专任教师和工勤人员之间,一般采取人才派遣方式,保证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和动态平衡。人才派遣在事业单位中待遇差别较大,而民办三本高校中因为都是没有编制的,采取的人事方式不涉及事业编制问题。各高校对人才派遣的实际叫法不同,有叫人事,或直接叫人才派遣,在人事中,还有分为校级人事和二级单位人事。从实际情况看,基本属于上述人才派遣的概念和操作方式。目前各高校对新进行政人员采用人才派遣制的管理模式。作为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大部分为首次应聘的年轻人,以应届硕士毕业生为主,因此,这部分群体是本文重点研究对象。
2 人才派遣制高校行政人员的生存困境
在高校中实施人才派遣机制,是为了激发员工工作动力和竞争意识,让人才有序流动,保持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又动态平衡,进得来出得去,减少单位的用人成本。因为属于新生事物,在高校中就同时存在事业编制人员和人才派遣人员,而人才派遣人员的福利待遇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从面影响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价值认同。
2.1 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对前途感到迷茫
高校人才派遣人员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其次工程实验等其他专技人员、专任教师采用人才派遣方式的情况较少。在编在岗行政管理人员一般是老员工,有部分人员还可以评职称,而新聘行政管理人员则彻底关上评职称的通道,行政人员流动性大,未来工作岗位有多种可能性,有部分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的人员没有职称而在未来离开高校,完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就严重影响个人以后的职称晋升,而要从头开始。
专业技术人员在专技岗位上升通道受限,学校将其分流转岗,占用了相应管理人员职位,影响基层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职员积极性,难免造成其他工作做不好的人都可以来做行政工作,行政人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消极,从而追求走专技路线,才是实现人生理想目标。
2.2 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和进修机会少
因为行政人员的管理中存在编制之分,而没有编制的管理人员,在福利和进修等方面失去很多机会。以上海某学校为例,新进专任教师因为基本为博士学位且有事业编制,新进行政人员则基本为硕士研究生,在高校的人文环境熏陶下,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发展,他们很想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但没有事业编制学校是不允许在职攻读学位的,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辞职,二是转成事业编制再向单位申请。一般只有先工作四年以上,年终考核要评上一次优秀,才有资格申请转成正式编制,后面有了正式编制,才有可能在职攻读学位。如果是人才派遣员工在专业上追求进步的想法很执着,就要舍弃工作脱产全日制去读书了,这导致辞职现象的不断发生,而这部分人员恰恰是工作努力、追求上进的那类人,他们刚刚参加工作,没有结婚,而且没有家庭负担,工作也不是领导岗位,正是有精力读书的时候。
2.3 对辅导员重视程度高于行政人员
高校对同时拥有职员职级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有不少支持措施,对于处在同一工作环境下的行政管理人员会与其对比。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到校内外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访问,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进行业务进修,并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有机会挂职交流到地方政府,步入仕途,也可以申请转岗到教学科研专任教师岗位,积累学术成果评职称,往学术方向发展。
在辅导员的待遇与保障上,辅导员可以评职称,设立与学校各级行政级别相当的辅导员行政职级经济待遇制。学校根据实际,适当提高辅导员待遇,设立岗位津贴、带班津贴及奖励津贴,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每年设立研究课题基金,对辅导员开展研究提供资助。学校把这支队伍既作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主力军,又是学校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后备军,而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不太重视。
3 高校行政人员生存困境的解决路径
3.1 高校应有实际举措关心爱护行政人员
(1)加大对行政人员的培养力度。一个人的成长一是需要自身努力,二是靠组织培养。行政人员是高校教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高校在今天中国高教系统领域的地位,更决定学校在未来高教系统的位置。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激励措施,以支撑高校未来的发展。人事部门要为行政人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沟通平台,在政策制定和举措推出上充分听取基层意见,为行政人员转正入编、在职进修创造条件。
(2)提供舞台公平竞争。行政人员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学校的相关岗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给有能力肯付出的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要更多地重视长期在行政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人员,他们吃苦在先,担当在先,人事处和组织部要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选拔优秀行政人员,与其他教职工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行政人员自己也希望身上担子重一点,贡献多一点,进步快一点,待遇好一点。
3.2 行政人员要做好自我管理
(1)对自己合理定位。高校中基层行政人员的个人上升途径比较狭窄,转岗机会有限。处在同一环境下,看到其他专任教师出国访学,申报各类人才计划,难免心里有落差,但自身能力有限,心有向往却难以奢求。行政人员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领导有时候画的大饼只是鼓励你,你不能当真。不要给自己设定超出自己工作范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到乐趣,才不至于感到有很多的失望与不满。
(2)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基层行政人员业务学习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类培训,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如教育管理理论的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公文写作的培训、办公室工作流程的学习等。第二,可以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三,可以通过和其他行政人员相互交流经验,通过吸收其他行政人员好的工作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注释
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J].中国金融家,2015.11:13-16.
② 戴以勉,杨华春.面向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称薪酬均衡化问题探究[J].价值工程,2012.21:235-236.
③ 黄剑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派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118-119.
篇7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从目前的公告来看,战略新兴产业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一个长期的主题,值得持续的关注。通过与行业的沟通,我们关注以下领域的投资线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含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网络,应用环节机会多多,如物联网。
投资者对于“物联网”概念其实已经并不陌生。这个在近两年时间才兴起的名词,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市场资金的关注。而随着管理层在物联网项目上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利好政策亦随之向其倾斜。统计显示,中国RFID市场需求已形成规模,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美两国。
在机会的把握方面,申银万国表示,具备丰富行业经验、领先技术优势,已有大量用户积累的信息化提供商,将受益于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推进,并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结合国内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我们认为智能城市、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厂商值得关注。推荐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提供商:银江股份、辉煌科技、赛为智能、东华软件、东软集团。
而日前物联网领域出现的另一个投资机会亦值得关注:即在物联网应用领域,业内一般愿意参考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方向。业内预计,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智能电网、移动支付等行业应用将率先普及,成为物联网最先商业化的应用。东兴证券的报告认为,信息采集领域的相关公司在未来两三年内的确会挣钱,但不是最赚钱的,而信息传递领域的企业,特别是电信运营商,由于直接涉及到下游应用,将有望直接分享收益。而物联网应用的相关企业,比如长城开发、卫士通,在未来几年都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华力创通:北斗后续服务商。
新大陆:物联网走势的龙头。
节能环保:关注工业节能中的变频器和余热锅炉,以及脱硝、脱氮除磷、重金属污染等方面。主要研究公司有:
荣信股份:产品线丰富,未来3年业绩年均增长40~50%;川润股份:上半年风电和余热锅炉订单增长迅速,公司介入余热锅炉总包(EMC领域),收益节能政策;碧水源:是MBR,因脱氮除磷在“十二五”期间快速普及的直接受益者;九龙电力:火电行业十二五强制脱硝的直接受益者;龙源技术:火电行业十二五强制脱硝的直接受益者;格林美:重金属污染“十二五”规划的间接受益者。龙净环保:环保龙头之一。
生物:创新药物研究、先进医疗设备制造和干细胞研究。主要研究公司有:
N沃森,新上市公司300142以及创业板的300119瑞普生物。
恒瑞医药:四个具有化学专利的一类新药:阿帕替尼、瑞格列汀、艾瑞昔布、卡屈沙星;恩华药业:一类新药:埃他卡林;乐普医疗:无载体支架。
高端装备制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主要研究公司有:
中国一重:公司业务主要涉及冶金成套设备及其配件(轧辊)、发电设备(水电、火电、核电大型铸锻件)和石化设备(重型压力容器)。2008年冶金成套设备占到营业收入的66.6%,但未来占比将下降;而石化设备和核能设备是公司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在08 年至2009年上半年新签合同中(225.53亿元),重型压力容器、大型铸锻件、核能设备分别占19.7%、30.8%和18.1%。国内只有公司具备核岛整套设备(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堆内构件等)的制造能力,目前是国内制造核压力容器时间最早、数量最多,也是目前在手订单最多的企业,占有国内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约80%市场;核锻件市场方面,公司占有率约在90%。
二重重装:大型铸锻件的加工和生产能力处于国际顶尖水平;整体加工能力已经跻身全球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第一阵营。核电设备业务快速发展;集团的航空模锻件业务蓄势待发。
中集集团:中集目前正进入海工、能化装备、重卡配套件等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领域。通过收购兼并、吸引人才公司已具备上述行业的技术要素,配之以一以贯之的优秀的营运能力,公司在上述领域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新能源:自从去年巴菲特买入比亚迪的股票后,二级市场就掀起了一波“新能源”汽车投资热,不仅如此,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替代品的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核电等,相关上市公司亦受到了资金的强烈追捧。太阳能3~5年仍有巨大空间风电行业看好前端接入相关领域和零部件国产化率较低的短板;核电看好在手订单充沛和具有国产化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包括央企重组的000777中核科技。
乐山电力:多晶硅持续涨价(乐电弹性最大),长期收益太阳能行业增长,天威保变:多晶硅持续涨价,太阳能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浙富股份:收益水电行业恢复,对抽水蓄能弹性较大;东方电气:受益于核电、风电的快速增长;久立特材:核电中的弹性品种,看好核级蒸发管未来增长。
新材料: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主要研究公司有:
金发科技:全面向上游阻燃剂及新材料高温尼龙、生物完全可降解塑料、碳纤维等发展。
巨化股份:公司拥有业内相对最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目前盈利较佳的是拥有10万吨产能的R22(二氟一氯甲烷),实际产能1.8万吨的R134a,近期R134a设备改扩建完毕,产能提升至2.8万吨,为下半年业绩增长提供新的支撑。
新能源汽车:看好碳酸锂,正极材料和充电桩等子行业.汽车厂商仍处于概念炒作阶段,真正实现盈利厂商较少,预计还有5年左右尚能成熟。主要研究公司有:
篇8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模式、就业及人口政策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积极应对老龄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化服务事业和产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指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及历次全会精神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化作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特征,如何有效应对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级智库均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讨,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人口红利”衰竭、“未富先老”等观点以及如何调整完善我们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一度成为学界争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预测,2013-2021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700万老人;2022-2030年是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1 260万老人,接近当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积极的老龄化社会政策。“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是一个巨大考验。
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照料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大
根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亿,占总人口的10.5%,其中2.22亿的老龄人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此外,高龄老年人口以年均增长100万的态势上升到2 4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到3 500万;我国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目前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达70%,①慢性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规模持续上升,均已突破1亿大关。“银发潮”不仅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速全球第一
从人口增速来看,我国已属于人口增速最慢的国家之一。“六普”数据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6亿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8%。我国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如今我国人口的增速已非常缓慢,如果低生育水平持续下降至2027年,我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而从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速度发展来看,我国已居全球之最。根据中国老龄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方面的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也许将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如此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他相关政策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受到极大制约
一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 0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是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我们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养老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我国加快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予以支撑。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总体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现象,即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六普”及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失能比例高于城镇地区,整体上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失能的比例为2.45%,而农村老年人口失能比例则高达3.32%。此外,由于农村老人普遍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金领取的水平还较低,导致老年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农村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有效服务和照料,部分老人患严重疾病或丧失生活能力得不到及时治疗,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五)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对人们的生育意识和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呈现日趋小型化趋势,“四二一”结构模式的家庭日益普遍。家庭规模小型化直接导致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传统代际支持的能力逐步削弱,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如何加强和创新的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及机遇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改变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导致适龄劳动人口大量减少。此外,对我国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倒逼我国的产业结构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挑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体系。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有近4 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保障,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课题。
第三,养老服务模式的挑战。老年人不仅需要得到生活照料,还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传统养老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
第四,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急剧增长,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此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导致对养老服务需求大幅攀升,养老服务供给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三五”时期,能否为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做好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准备并保持长期精算平衡,能否为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将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第五,对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挑战。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使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目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目前,这一状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新课题。目前,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已开始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十三五”时期,如何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等,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保障国家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产业也被称为“银色产业”,“银色浪潮”的到来,使得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快速增加,只有大力发展以老年服务业为主导的老龄产业,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老年服务业的大发展,相应地也会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现有的就业结构,进而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政策的对策建议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我国政府坚持民生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及其他各项社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三五”时期,要有效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不仅需要加强现有社会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更需要对一系列事关民生的社会政策予以创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以企业(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当前,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养老保障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有序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替代率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整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急难救助等救助制度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帮扶。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医疗护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支持建立以社区医疗机构和护理院(站)为依托的基层医疗护理体系;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打破城镇公办养老福利院与农村敬老院城乡分割现状,使老年福利事业的公共资源在城乡间能够得到均衡配置。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高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失独家庭救助政策,加大对失独家庭的经济救助和精神慰藉。
三是推进基金投资运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进行精算预测。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和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
四是提升商业保险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第一,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开发各类适老保险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第二,推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出资新建等方式新办医疗机构等健康服务机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
应对老龄化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及相应的健康需求也有差别,需要差别对待,要依据不同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出多种制度安排,满足不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针对社区的重点人群,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有特殊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建设家庭病床,进行社区护理,开展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基本服务。推进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并着重在一、二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需要进一步探索服务内容、项目、收费标准等,把服务内容和流程规范化,使无论是机构助养,还是在家养老的老年人,都能够便捷地获得服务,对于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
(三)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合理发展养老机构。首先,要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老年人口普遍认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养老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同于养老机构建设,导致很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适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系统,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场所以及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稳步发展机构养老,弱化养老机构床位数考核,注重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其次,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空间。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出资的办法,建立小型老年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有闲置学校、卫生院等资源的,鼓励支持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老年互助养老院;没有闲置资源的,可将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建设,也可以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饭桌。同时也可以整合危房改造资金,采取个人拿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养老院,解决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生活困境。
篇9
[关键词]齐齐哈尔;社会事业;民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82 ― 02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优先,将成为我国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导向。齐齐哈尔作为地处北国边陲的一个边疆城市,更要把民生建设作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工作的重点。
一、齐齐哈尔民生建设的显著成就
齐齐哈尔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十一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文教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340亿元。民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适应人们生活、休闲而采取的公交线路的延时运营,为适应汽车时代的高速发展而进行的停车场(位)建设,为解决老城区居民住房问题而进行的棚户区改造,为改善低保人员生活而进行的保障房建设,为满足人们对休闲健身的需要而在劳动湖沿岸建设的全民健身长廊,为解决居民冬季采暖温度低而进行的低温楼房改造工程,实施了天眼工程,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新能源汽车在出租车行业里全面投入使用,尤其是在2010年底,“为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更好地服务市民、解决民生难题,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在市广电媒体开办了《关注・沟通》栏目,成立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改版升级了政府门户网站,构筑了信息化平台。”〔1〕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所采取的这一系列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惠民行动,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但是,也应当看到,齐齐哈尔是老工业基地,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城,经济发展水平低,民生建设还相对滞后,需要市委市政府下更大的力气来解决民生问题。
二、齐齐哈尔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民生问题
1. 学前教育资源较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根据《齐齐哈尔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显示,2010年,齐齐哈尔市学前三年、一年儿童入园率分别达52.7%、93.8%,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我市学龄前儿童的入园要求,学前教育薄弱。据报道,截止2010年底,“我市894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只有187所,占幼儿园总数的21%”,〔2〕公办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
2. 高学历人员就业难,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就业是民生之本。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齐齐哈尔市实现城镇新就业139753人,完成年计划10万人的139.8%,〔3〕取得了较好的就业业绩。但是,如果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要求看,用人单位对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需求较大,求人倍率达到了1.3以上,对高学历者的求人倍率却非常低,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求人倍率是0.63,高学历人员在我市就业难现象普遍存在。另外,齐齐哈尔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我市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050元,与2010年全国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147元相比较,差距有1万元之巨,我市职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3.医疗资源短缺,缺乏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齐齐哈尔卫生局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医疗资源方面,2010年,我市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2.98张,而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3.49张,可见,我市的医疗卫生资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据《齐齐哈尔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三级医疗机构仅6家,这对于拥有近570万人口之众的城市来说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短缺严重。
4.公共交通拥堵,停车位少
截至2010年1月,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共有道路228条,道路总长约200公里。其中,2009年新建道路总计6.09公里,公路建设里程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与此相对应的,2009年齐齐哈尔机动车保有量却递增了21%,每公里道路上机动车的密度为500辆,远远超出了270辆的国际饱和容量标准,公共交通拥堵严重。与此同时,停车位的供应也跟不上,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非常普遍,给本已拥堵的交通以更大的运营压力,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
5.物价上涨较高,通胀压力较大
2011年在国家CPI比上年上涨了5.4%的形势下,齐齐哈尔的CPI同比上涨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这对于在采暖、能耗等生活成本本身就很高的北方城市来说,无疑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齐齐哈尔地处北国边陲,寒冷天气持续时间较长,自产自销蔬菜水果能力有限,而我国物流成本还较高,这种情况无疑会增加人们的日常生活成本。国家统计局齐齐哈尔调查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齐齐哈尔市区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319.58元,同比增长10.1%。〔4〕齐齐哈尔物价上涨较高,通胀压力较大。
6.文化活动场所少,满足不了群众的休闲健身需求
据《齐齐哈尔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末,全市共有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156处公共文化设施。这一数据相比于570万人口来说,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齐齐哈尔市民的健身休闲活动主要以户外为主,缺少户内健身休闲场所。这对于年平均气温在0.7至4.2摄氏度之间,冬季时间长的北国边陲城市来说,给人们的健身休闲带来诸多不便。而室外的诸如滑雪等适合冬季运动的健身活动收费又过高,使人们的休闲建设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齐齐哈尔民生问题的解决思路
1.政府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从事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活动,才促成了人类自身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要想发展,也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即要求各级政府要强化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样做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更是提升党的公信力,促进齐齐哈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政府要加大在民生建设上的财政支出,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财政投入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呈正相关关系的。齐齐哈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在民生建设上的财政支出,提升民生保障能力。齐齐哈尔市政府应针对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在继续实施“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着重搞好公建配套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建设,并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规范办园,努力使学前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末实现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8.5%,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70%的目标;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加大财政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低保上的投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加大在公共交通上的财政投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3.政府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状况的改善
面对齐齐哈尔市高学历人群就业难的状况,政府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多,即包括可以容纳低学历就业人群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可以容纳高学历人群就业的智力密集型产业。近些年来,齐齐哈尔第三产业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2009年,齐齐哈尔市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37.6%,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应当看到,在齐齐哈尔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服务业还没有被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相当低,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水平较低,而且现代服务企业还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品牌。因此,政府仍需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制定倾斜政策,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状况的改善,解决更多高学历人群的就业,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政府要做好“菜篮子”工程,确保物价稳定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齐齐哈尔市区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319.58元,比上年增长10.1%。〔6〕,可以说,2011年是齐齐哈尔市食品价格“涨声”不断的一年。食品支出是一种刚性支出,它的增加将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影响到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因此,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好“菜篮子”工程,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坚决治理流通环节的乱收费、乱涨价行为,规范农贸市场秩序,平抑物价。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关注特困人群的生活,在高物价情况下,及时对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努力降低食品支出较高对其生活造成的影响。
5.政府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齐齐哈尔市政府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政策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针对人民群众冬季文化活动场所不足的实际状况,大力兴建室内文化体育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休闲需求;其次,要加大文艺演出次数,要为齐齐哈尔特有的话剧、马戏等演艺文化搭建演出平台,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要出台政策,积极培育民间文艺团体,为其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最后,要积极发展自己的职业体育组织,参加全国型的职业比赛,并积极承办大型的体育文化赛事,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覃华,张亮,吕天生. 齐齐哈尔多措并举有效解决民生难题〔N〕.黑龙江日报,2011-04-17(01).
〔2〕马玉梅.齐齐哈尔2015年公办幼儿园数量将达到535所〔EB/OL〕.〔2010-12-17〕〔2012-03-10〕. news.省略/news/2010/12/17/20102517112547.shtml.
〔3〕齐齐哈尔人社局.齐齐哈尔市2010年就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EB/OL〕.〔2011-02-08〕〔2012-03-10〕.qqhr.省略/Information_doFindAndUpdateNe-wsNB.action?newsId=5473.
〔4〕国家统计局齐齐哈尔调查队(国调队).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实物量消费影响度的实证分析〔EB/OL〕.〔2012-02-24〕〔2012-03-10〕.qqhr.省略/Invest_doFind-AndUpdateNews.action?newsId=32558.
篇10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国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同时,经济社会的日益向前发展,也急需加强能源统计工作。作为一名与能源统计渊源较深的统计人,深感能源统计工作之重要。现结合县级实际,从一个能源统计业务人员角度,谈谈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县级能源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一、能源统计历程及现状
1、能源统计工作历程
我国的能源统计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80年代至9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能源统计指标,并建立了能源统计机构,隶属于物资统计。至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
(2)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制度改革与调整,相继撤销了能源统计机构,能源统计作为工业统计的一部分,归属于工业统计管理。
(3)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统计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到20xx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特别是20xx年以来,在省辖市以上统计部门逐渐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配备了专业统计人员,县以下能源专业统计机构也正在逐步建立。
2、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在工业能源统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只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等。统计内容为能源产品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等情况;设置的报表周期为年报和季报,主要表种有: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和工业企业水消费表。
除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没有完整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只能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推算和估算。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还没有建立能源统计制度,有关能源资料是根据经济普查或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推算的。
二、县级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到位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能源统计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然而现在的状况基本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到县级则变为任务的简单分解,没能从思想根源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往往还在考核工业用电量指标,无疑就造成了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能源统计工作的忽视。“节能降耗”的重大责任,最后简单地落到了专业人员身上。可现有的能源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统计任务,除了常规统计任务外,又增加了全面小康监测、服务业、能源等统计任务,统计部门的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级及县以下统计部门,基本没有能源统计职能科室,大多没有专职的能源统计人员,能源统计力量极为薄弱,矛盾更加突出。本人所在的县统计局已多次向县政府的编制部门打报告,要求增设能源统计科,增加能源统计编制,可在短时间内依然未获批复。
2、县级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对能源统计工作未能建立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仅有规模以上工业报送季度报表,一产、三产、规模以下工业单位均没有报表制度,尤其是对煤、电、油的生产和运输企业未能建立健全报表制度,无法掌握全县的煤电油运等全面情况。仅靠编制能源平衡表来编报数据,其数据来源,除了规模以上工业能提供一套基层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是推算、估算、测算数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目前,县级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由于部门能源统计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社会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薄弱
一是企业基础资料不够健全。调查发现,大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能提供一些较为完整的能源资料,但一产、三产、建筑业等其他行业的能源统计基础工作尤为薄弱,几乎没有能源方面的统计资料。如石油、煤炭等经销部门和商业企业,经过改革、改组、转制后,规范完整的统计机构已被削减,能源消耗统计几近瘫痪。二是能源管理不严,管理渠道多头。在一些能源消费相对较少的企业,如电力消费由财务部 门管理,油料消耗由运输部门管理,其他能源品种具体由相关的使用部门管理,整个企业没有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人员只在填报能源年报或能源季报时搜集指标数据,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产量能耗等参考资料。三是能源统计人员不固定、不专业。目前普遍存在基层单位能源统计人员不固定、不专业的情况,操作技能比较欠缺,还有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的现象,“双基”工作亟待加强。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明显不协调,使能源统计工作无力深入开展。四是基层单位工作量大,资料精度不高。能源消耗统计的基础在企业,企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不能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对于各种报表也是疲于应付,加之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能源统计核算机构,能源消耗资料采集困难,统计数据填写随意性大,精度不高。
4、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及基层企业大多没有专职能源机构和统计人员,且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在现有能源消耗统计人员中,大都为“半路出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极需加强。加之上级业务部门在能源统计知识及业务上培训较少,兼职的统计人员平时工作又较为繁忙,以致对能源统计知识不熟悉、不全面,在报表中出现差错。这将严重影响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和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三、几点建议
1、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加强能源队伍建设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给予支持,充实和强化能源统计队伍建设,要给机构、给编制、给人员。要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消耗统计机构和网络。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发改、经贸、交通、建设、电力、石油、统计等部门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配备业务精湛的专职统计人员,各尽其职,切实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基层能耗单位是能源数据的源头,是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各能耗单位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能源统计工作,为圆满完成能源统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能源统计工作。
2、完善能源统计方法,构建能源统计体系
建立全社会能源消耗统计体系是获得全社会能源消耗量和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主要大类行业能源消耗量的基础,是编制地区能源平衡表的先决条件,是掌握地区能源降耗指标的关键。一要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数据采集体系。在现有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的基础上,将能源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加大对一产、建筑业和三产的能耗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统计方法分类调查,科学搜集有效的能耗资料。二要逐步建立部门能源统计制度,以重点部门统计为骨干,将部门统计延伸至相关企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建筑业、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在能耗普查的基础上,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要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能源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总体把握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3、规范能源统计基础,破解能源“弱基”难题
政府统计是“节能降耗”目标实现的统计者和检验者,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也是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一要成立县级统计部门能源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增强能源统计工作力量。二要规范企业原始资料,统一台账格式,严格上报制度,力争数出有据,来源可靠。三要落实企业能源统计机构和人员。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按时上报各种各类能源调查表,确保企业的能耗数据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