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22 12:5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防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97-01
助产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外阴备皮、会阴冲洗、接生、会阴缝合、新生儿复苏等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利器损伤而引起血液传染性疾病,威胁最大的是乙肝、梅毒、艾滋病。其次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理化因素也导致助产士各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产房人员少,分娩量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助产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这些是影响助产士职业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流程,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受伤,调整心理状态等防范职业危害的措施。
1 常规措施
1.1 树立标准预防概念,对所有患者采用普及性防护,严格掌握手卫生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都隔离待产.分娩.所用的物品严格按照传染性医疗垃圾单独处理灭菌,房间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 产前检查时,详细了解病人的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检查结果,对阳性患者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被HBV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乙肝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0.1月-6月间隔)。
1.3 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锐器盒内,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向针头,采用单手套针法,以免刺伤。
1.4 器械消毒严格按照“去污染一清洗一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1.5 选用适当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浓度配制准确,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加强自我防护,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等。
1.6 多选用空气消毒净化机,减少紫外线灯的使用。
1.7在临床的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在接生.会阴缝合时,带双层手套,新生儿复苏时,如需进行人工呼吸应尽量擦净新生儿面部的血液.羊水.并垫双层纱布,当发现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一旦发现被污染,立即采取措施,并做定期检查。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增强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定期组织助产士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
2.2 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 医院应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变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创造减少职业暴露的个人保护装置,给暴露在危险中的工作人员注射乙肝疫苗,定期做体检。
篇2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关重要,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的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物理性危害
1.2.1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噪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噪音等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感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擦拭。遇有刺伤、破伤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4采血环境的防护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采血车或采血屋成为采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故对车上或屋内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监测。选择无噪音的空调机及冰箱等设备;紫外线消毒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结束后进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圣,袁伟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
[2]成宝玲,李英.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应对[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孙淑芳,张慧.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 .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1-212.
[4]赵静,徐玉良.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1,7(5):651-652.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6-0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易于受到职业伤害的问题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笔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伤害进行探讨,以找出发生伤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防护方法,以供临床提供参考。
1易于发生伤害的因素
1.1生物性危害护理人员操作中碰触了患者的污染器械、呕吐物、分泌物、体液、血液等,其会导致护理人员感染疾病,尤其为血液性疾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血液溅入眼内,急诊手术的抢救等均容易被感染。
1.2空气污染
1.2.1麻醉机挥发气体麻醉使用的异氟醚、乙醚的外漏,造成空气污染,对人体产生刺激。
1.2.2化学消毒剂手术室物体表面的消毒、标本浸泡、消毒机的化学剂、甲醛熏蒸对人体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1.2.3废气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泄露、碘伏纱条释放的气体、肠梗阻肠坏死释放的腐臭气体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1.2.4臭氧臭氧在没有还原时,对眼、粘膜和肺组织有刺激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并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
1.2.5紫外线如不注意防护,可损伤眼睛及皮肤。
1.3物理性危害
1.3.1噪音如层流手术机器、无电时的发电机,长时间的噪音,可影响人体心身健康。
1.3.2X射线骨科手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射线,长时间小剂量接触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疾病。
1.4心理性危害护士每日高度紧张,注意力过度,精神压力大。长期的疲劳有可能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
1.5生理性危害器械护士长时间超时站立,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值班时晚间基本上均有手术,长时间睡眠不规律,可造成失眠。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2.1.1加强防护意识,在患者入手术间进行传染病筛查时,有传染病者首先要做好防护措施。戴双层手套、护目镜及脚套,严格要求急诊患者未做出筛查报告者,按传染病进行防护。
2.1.2规范操作在传递器械时严格按手术器械护士操作规范进行,以减少意外损伤。练好基本功,以减少在穿针引线断线时损伤手指。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废物放在利器盒内,在清洗器械时防止污水溅入眼内。
2.1.3每年进行手术室护士的体检,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体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2.1.4损伤后干预措施若发生锐器损伤,要立即脱去手套,将伤口旁轻轻挤压,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创口擦干,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在24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进行随查,在6周、12周后复查。
2.2空气污染的防护
2.2.1提高防护意识,改善手术室通风条件。
2.2.2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做好自我防护。
2.2.3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
2.2.4禁用甲醛熏蒸的方法消毒,以减少对护士的危害。
2.2.5合理安排臭氧消毒时间。
2.2.6使用电刀、双极电凝尽量及时吸尽烟雾。
2.2.7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露。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2.3.1尽量从多角度减少噪音,给予安静的环境。
2.3.2骨科使用C臂机进行X线摄片时,远离,达到时间。
2.3.3使用紫外线时,注意眼睛和皮肤的防护。
2.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护士的医疗技术水平,必要时增加护士的人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2.5生理性危害的防护器械护士为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术中可穿弹力袜,同时在原地轻轻活动双腿。如遇时间长的大手术时,可配备高靠椅,以减轻护士的站立时间。
篇4
【关键词】 护士;职业性损伤;防护;感染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与患者接触最多,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
1 护士职业暴露造成损伤的现状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针刺伤最多见,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
2 常见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护士认为面临物理因素的伤害,主要是来自一些医疗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和噪声刺激,如:X线、超声波、紫外线、针刺伤、锐器割伤等。
2.2 化学因素
护士认为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护士在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剂,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变和致癌性。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细菌。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为主。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4 生理、心理、社会性因素
主要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值夜班、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调整自己的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护患关系。
3 护士应如何做好防护
3.1 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3.2 护士要重视洗手环节,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行卫生洗手。
3.3 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应积极采取措施,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随访观察。如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预防。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严格按操作规则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疗药时一定要注意防护,要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圆帽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操作时,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注入抽吸药液时尽量减少外溢,若不慎溅入眼内及皮肤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对撒在桌面、地面的药液,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如不慎溅入眼睛和皮肤,应用流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起灼伤;另外,定期进行空气采样,以检测化学品的空气浓度;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6 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合理休息和营养,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损伤及其防护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6(13):1562.
[3]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2(204):49.
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77-02
现代手术室的护士处于多种有害因素包围之中,手术室护士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因素,职业危害逐渐呈现隐匿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其危害也向以远期、慢性作用、多发病转变,所以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做好手术室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对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1.1.1 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因素,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而且还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因此受感染的机率很高,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为主。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1]。
1.1.2 细菌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手术中、巡回中污物及污染物、标本物等)常遇见的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广泛存在术野中,手术使用过的器械、手术器皿中、被单及各种标本中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护理人员。
1.2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1.2.1 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往往处于被动的,长时间站立操作,身体重力均集中于下肢,久之造成下肢V曲张、水肿。
1.2.2 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曲约15―20度,长期此姿势工作导致颈椎疾病的发生,我科有13名护士,患有颈椎病的有3人。另由于长期处于不动的相对强迫易疲劳及劳损导致肩周炎及腰肌劳损等[2]。
1.2.3 手术室工作具有连续性、无规律性、节奏快等特点,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2.4 护士的女性特殊生理心理状况,家庭负担及手术室的工作压力,经常在应急情况下配合完成各项急救(诊)手术抢救,需全身心持续紧张和刺激。体力疲劳,有影响全方位健康状况。多年来对医护人员只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不怕累精神,自我防护问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防护意识淡薄等。
1.2.5 医疗环境的不协调,医患关系的紧张在各地的出现,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精神负担的加重,易致人疲乏等。
1.3 化学因素
1.3.1 2%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
1.3.2 环氧乙烷、手术室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太多,经其消毒灭菌,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杀菌的同时在物品上残留物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毒害(本身的毒性及灭菌后一次生成物的毒性),其本身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的作用[3]。目前手术室使用得比较多及常用。
1.3.3 臭氧 其是眼和肺最危害的刺激物,长期接触可导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3.4 乳胶手套,能致各种过敏反应、皮肤的损害、粘膜的损害等[4]。
1.3.5 其他化学因素: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眼及皮肤、粘膜有刺激及损害或引起过敏及变态反应等。
1.4 物理性因素
1.4.1 随着诊疗技术的深入发展,手术室护士接触X线、激光、红外线等明显增多。“C”臂、激光碎石机(钬激光)激光刀及各类腔镜光源,特殊热源治疗仪等。
手术室直接应用“C”臂,使其频繁接触X线,又无任何防护措施(大多数医院的手术室内无防护设施),X线的长期累积过量接触会使人们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长期照射性接触还可使影响造血系统,致使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的引起免疫系统的疾病,或致癌或致产生放射性白内障等[5]。
1.4.2 手术室是许多工作是在接触粉尘和纤维,如橡胶手套的滑石粉,手术布类和各类敷料的纤维,纤维可在空气中漂浮,如不注意防护,长期累积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1.4.3 高频电刀的大量推广使用,术中电刀使用时、电凝产生的烟雾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
1.4.4 麻醉废气 主要是安氟醚和异氟醚,可从面罩及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空气。据报道长期接触麻醉气体对生育方面有不良影响。
1.4.5 噪音 手术室噪音来源于吸引器、高频电刀、监护仪、空调设施、电锯、电钻,这些噪音可引起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方面的生理改变。使人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及工作出现差错现象。
1.4.6 手术间为全封闭式,空气中氧的含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困倦乏力等。
1.4.7 各类设备仪器、各电源线、插头、插座的老化损坏致漏电使医护人员电击伤或烧灼伤。
2 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
2.1.1 接病人前一定要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有乙肝、丙肝、艾滋病阳性者要做好严密的防护措施,严格终未消毒,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2.1.2 操作中不慎被刀或针刺伤必须立即在流水下把血液挤出,冲洗干净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事后通知院感染科进行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眼罩,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医务人员应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以防一些传染性疾病。
2.2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2.2.1 护士长在工作安排时应合理安排洗手及巡回护士的工作次数,既要保证手术的连续性,又要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
2.2.2 洗手护士上台前一定要进食高热量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免在台上晕台。
2.2.3 防止医疗法律纠纷
工作上要集中精力,各司其责,清点器械纱条(垫),缝针要认真仔细准确,输液、输血应准确无误,核对无误,做好病人压、烫、灼伤防护及避免工作,保管好病人的标本,防止弄错、遗失等。抢救病人要做到快而不乱,并做好手术中必要的各种记录,平常要学会自我放松、减压等。
2.2.4 正确认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防护方案。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3.1 在接触戊二醛时要戴口罩及眼罩,消毒灭菌时要加盖,减少在空气中暴露。
2.3.2 环氧乙烷的危害:环氧乙烷随温度升高,解析作用加速。残留情况随放置时间延长而量下降。半月以后基本下降致99%以上[6]。使用经其消毒的一次性物品时据生产批号、日期以及将所领物品放置在高温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及半个月后使用,即可使其对人的毒性降至最低。
2.3.3 臭氧消毒期间尽量避免直接进入被消毒区域,定期测定空气中的浓度。
2.3.4 选择使用质量较好、无玉米粉末的手术手套,使用时动作要轻柔等。
2.3.5 尽量避免使用甲醛等毒性、挥发性较强的消毒剂,必须使用时应在无菌箱中进行,在消毒后使用排风系统排放。
2.3.6 配制各种消毒液,要加强自身防护,先戴口罩、帽子、手套及眼罩,动作应准确、熟练、迅速,并注意通风及排风换气等
2.4 物理因素的防护
2.4.1 做好X射线的防护,建议医院在装有“C”臂机的手术间安装铅板防护,并应配有防护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对激光设施应用佩戴防护镜,室内避免氧浓度过高,防止火灾的发生。X线使用的手术室及激光使用时应最好装有防护设施,相对固定,孕期避免接近。
2.4.2 在术中术后摘脱手套及整理敷料布类时动作要轻柔,减少空气中粉尘及纤维的漂浮。
2.4.3 使用高频电刀时,装好负压吸引,把废气抽出。
2.4.4 手术间应及时开放空气净化装置,使用密闭性能良好的麻醉机,保证泄露量最小,防止气味排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2.4.5 仪器应尽量购置低噪音的,仪器设备输出和报警系统应调节到适度的音量,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许在手术间嬉戏打闹,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间歇性术中工作的仪器,尽可能在不用时关闭电源,减少杂噪音。
2.4.6 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定期检查、维修保养更换各类电器设备及附属配件(电线、插头、插座等),遵守用电管理原则及制度,避免发生电击伤及灼伤等。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要求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更应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2]谢红珍等,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
[3]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确定原则[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2):35
[4]刘海英,乳胶手套引起的过敏及对策[J],国外医疗护理学分册,2006,19(2):65
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着整个医院的消毒物品回收、清洗、分类、灭菌、储存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人员会经常接触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污染物品。因此要提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医务人员健康。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1.1噪声 压力蒸汽灭菌器、自动清洗机及超声波清洗机等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相关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此环境中,容易导致亚健康状态,使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紊乱。
1.1.2高温及烫伤 消毒清洗烘干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等工作过程中会使室内温度显著升高,相关人员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完毕后锅内温度可达130℃,消毒清洗烘干机使用完温度也达90℃,操作不慎即会烫伤[1]。
1.1.3粉尘 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道功能。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含氯消毒剂及酶 由于消毒供应室的很多物品是采用人工清洗,手工清洗时需接触具有腐蚀性、挥发性的多酶清洁剂、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皮肤、眼结膜发炎,对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
1.2.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对消毒物品损害轻但穿透力强的消毒灭菌剂,过量吸入或长期接触会导致急性中毒,表现出头痛、头晕、呕心、呕吐,严重的甚至出现生殖病变、癌变等。环氧乙烷蒸发的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角膜和呼吸道黏膜有一定损害[2]。
1.3生物性危害
1.3.1消毒供应室回收的各种被患者分泌物、血液、排泄物、体液等污染过的器械、物品,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如操作不当,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伤口、呼吸道进入身体,感染上各种传播性疾病,损害身体健康。
1.3.2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清点、分类各类剪刀、缝合针、注射器针头、穿刺针等器械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刺伤。
1.3.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在清洗污物过程中,尤其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呼吸道被传染疾病。
1.4生理性及社会性危害 送运灭菌物品、回收污染器械及物品、长时间站立工作等,较容易导致肌肉劳损、关节病等。由于工作强度大、繁琐,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心态不平衡,长此以往使事故率增加。
2防护措施
2.1组织全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操作技能培训。牢固树立职业防护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院感染。
2.2物理性防护 减少噪音措施首先要加强对噪音危害的认识,工作间应宽敞,对各种设备设降声器,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和调试,减少噪声危害。
在使用消毒清洗烘干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时,要戴隔热且无菌的棉纱手套,以免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避免烫伤。尽可能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纱布、棉球、棉垫等无菌物品,减少手工操作产生的各类粉尘对人体的损害[3]。
2.3化学性防护 供应室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消毒剂及洗涤剂的配制,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手套等,避免溅到皮肤等。使用易挥发的消毒剂时要注意加盖,避免挥发到空气中[4]。环氧乙烷消毒柜应单独安装在供应室通风良好、僻静的地方,远离火源。使用环氧乙烷消毒时,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和管理,并定期进行保养维修[5]。
2.4生物性防护 回收、清点、清洗污染器械及物品时,应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免刺橡胶手套、袖套、长筒靴等。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时,要立即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使污血排出,同时可用流水冲洗,并及时消毒包扎,并根据具体情况注射相关疫苗。尽量采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器械,可以减少人工清洗带来的危害,避免了职业暴露的发生[6]。
2.5生理性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善于调节和消除负面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业务水平[7],正确客观认识自身价值,战胜心理疲劳。
3讨论
消毒供应室由于其重要性、特殊性,工作中相关人员会经常接触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污染物品,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知识教育和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7):153.
[2]马岩,肖国锋.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范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8):843-844.
[3]江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安全防护[J].全科护理,2011(32):2972-2973.
[4]刘敏.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1117-1118.
[5]杜琳莉,田海霞,孙彦永.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8(32):104-105.
篇7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了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称为职业暴露。这类职业暴露,包括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线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等。在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中,尤其是助产士在进行各种接产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及锐器刺伤,从而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因此助产士熟悉职业暴露的危害并加强防护尤为重要。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感染因素 助产士每天接触产妇的血液、体液和羊水,较多的急诊产妇未来得及做常规化验检查,就开始分娩了,随着各种血源性疾病的增加,比如HIV、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被各种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就增加了。
1.2 锐器刺伤 接产过程接触手术剪子、缝针、注射器等锐器,易造成职业暴露。
1.3 化学因素 分娩室属于医院的重点部门,按手术室Ⅱ类环境管理,室内物体表面、地面、诊疗用品使用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对助产士的呼吸道有刺激,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1.4 心理因素 分娩过程漫长复杂且技术含量较高, 助产士的工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又经常会遇到紧急的突况,例如难产、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等,使机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2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的预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医院建立完善的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建全分娩室各级人员工作职责、流程、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等。
2.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对急诊和已知的传染病产妇,在诊疗操作时戴双层手套、使用一次性防渗透手术衣,配带眼罩、面罩等用品,防止血液、体液、羊水飞溅而造成的污染[1]。科室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将可能引起职业暴露的因素,逐项进行预防教育、规范操作,反复考核,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2.3 预防锐器刺伤 熟练掌握锐器的技术操作规程,接产时使用后的缝针、针头等锐器,直接放置于锐器盒中,养成用镊子夹取污染针头和锐器的习惯,绝对不能徒手处理污物和破碎的安瓿,装量达到3/4时即旋盖密封回收焚烧处理。在工作中一旦发生有血液或羊水溅入眼结膜,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用聚维酮碘局部冲洗黏膜;若有伤口,立即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伤口,如被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感染过得污物或锐器损伤的,则应在24 h内注射相应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和疫苗[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表,及时送感染管理科存档备案,并且定期追踪随访,及时发现是否被感染。
2.4 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以50~60%为宜,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 min。室内空气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每日2~3次;根据污染的程度使用相应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室内物体表面、地面、诊疗用品等,30 min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减少对环境和诊疗用品的危害和腐蚀。每周对工作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和终末消毒,并做好记录。
2.5 提高助产士的综合素质 医院给予充足的助产士人员配备,合理安排工作,良好的工作氛围,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可以缓解各种压力。助产士自身熟练掌握各种操作规程,提高紧急突况应急能力。
2.6 免疫接种管理 我院尤其重视从事高危助产的医务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注射相应的疫苗,例如乙肝疫苗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当抗体滴度下降到
随着助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助产士已成为感染各种病原体的高危人群,在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把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降到最小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任娟.助产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486.
篇8
关键词: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1]。因此,加强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与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
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
(1)皮肤有破损时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2)抽血(将血液注入试管内时)、注射、输液、器械传递、清洗器械过程中被锐气刺伤、割伤;
(3)整理操作后用物及手术后器械、分离输液器针帽重新套回时等刺伤;
(4)在操作时病人或其他人突然转移时刺伤操作者。
(5)不正确的废物处理。
(6)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机会多,经常接触手术刀片、缝合针和各种利器,加上术前刷手造成皮肤保护层的破坏,为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供应室接触污染物品的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8)产科护士出于经常接触产妇的恶露、羊水和血液,而被感染机率也增大。
2、化学性危险因素
(1)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
(2)化学药物: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是细胞毒制剂。在配置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颗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月经紊乱、脱发、致突变、致癌、致畸形等毒性反应。
(3 )各种毒性垃圾
(4 ) 各种废气、污染物体,医院的工作环境复杂,多种废气、污染气体对护士均可构成职业威胁。
3、物理性危险因素
对护理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线、各种辐射、噪音(电话铃声、机器声、病人的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粉尘、锐气伤、负重等。
二、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又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2注重特殊人群的防护教育
2,3预防防护过度:不要因防护过度耽误病人的抢救,否则将要负法律责任。
2,4加强护士自身防护
(1) 疾病防护(2) 划、刺伤防护(3)正确洗手(4 ) 污染防护(5) 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6) 重视终末消毒(7) 个人保护措施
3、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加强职业暴露处理
3.1医院要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组建职业防护安全管理领导组,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护士工作中各种应该意识到危害的存在,树立一种全面预防的观念,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
3.2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暴露环节: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少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 。特殊操作如内镜的清洗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利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
3.3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护士工作中操作较多,接触病人的频率高,手污染的机会最多,经计算护士洗手应不少于35次/d。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减少90%,那么洗手技术是关键。水龙头是护理人员经常接触的设施,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应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手的接触,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原则,每步都要在活水下认真清洗,了解洗手的指征和合格率,加强自我防护,据国外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以降低30%的院内感染,大量研究报告证实了院内洗手是有效性
总之,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随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48-02
1前言
急诊科部门是医院接待患者重要窗口,在医院占据重要位置,属于疾病种类最多、突发性疾病、抢救管理、患者医护人员走动最为密集的科室之一。由于该科室大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缓解痛苦进行治疗时,忽略自我保护,由于此类患者检查内容较少,停留时间较少,了解患病情况较少,设备等不断变换,护理工作者会受到各种危害,同时还会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生理造成影响;该职业感染疾病概率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合理措施进行自我保护,严格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确保生命安全。
2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性分析
2.1暴露性感染
护理人员对急诊病患进行抢救时,会零距离触碰病菌,导致护理人员成为高危性患者,属于潜在性患者。同时护理人员会在未完全了解患者实际情况时进行抢救工作,进行急诊抢救时,时间较为紧迫,是没有时间让护理人员实施自我保护工作,所以会提高病菌感染的可能性。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的感染病毒有:禽流感、流感病毒、HBV、流行病菌等。
2.2不规范操作
由于急诊科中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工作比较繁琐、忙碌会违反护理原则,以及会存在不规范操作,还有部分新来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经验较少、操作方法不够熟练,进行紧急护理时未有足够时间带口罩、手套以及不使用相应的防护用具。给予患者使用的针管、针帽或存在弯曲的针管,未按照相应规定洗手,还存在用护理服擦手等不规范行为等,都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损伤。
2.3生物感染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工作时,时常触碰到各种细菌、生物细菌等,如护理人员不重视自我保护,不但会形成直接感染,还会形成传播介质。生物感染主要途径是:空气传播、手、口间接性感染;直接接触受到感染。
2.4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质
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抢救工作时,面对各种疾病患者,进行抢救工作时,常常不能进行较好的预防措施,如:突发性流血等。抢救时,患者血液有可能会溅到护理人员眼、口、鼻等部位,同时护理人员手中的细小伤口也会对身体造成直接影响,使细菌直接感染到身体,危害身体健康。
2.5防感染意识较为薄弱
护士人员薄弱的防感染意识也是造成职业感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或抢救工作时缺少防感染意识,又由于医院按防感染措施不健全,导致护理人员在开展急救工作时未形成良好的防护习惯,也不熟悉各方面防感染程序,出现意外性职业暴露事件也不懂得怎样处理,导致不安全原因不断增加。
2.6物理性影响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因素中物理性影响因素较多,如:①利器损伤,利器主要指治疗所用的医用设备,有剪刀、手术刀、缝针等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针伤同时也是急诊护士职业常见危害因素,其中包含有血液、液体病原体接触,该传播比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危害要大,利器损伤可以传染二十几种疾病。但部分护士进行工作时都会受到针扎的可能性[1]。我国属于HBV疾病较高区域,如被该病原体触碰到,至需要微小病菌就能将病毒传染到人体中。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护士整体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工作压力较大,从到导致针刺几率逐渐加大。所以,针刺对护理人员危害性较大。②非电辐射带来的危害,护士进行救治工作时,时常用到的心电监护设备、呼吸设备以及除颤设备,如存在操作失误或机械老化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被烧伤或电击。除此之外,进行消毒工作时,除了要与紫外线进行接触,还要与臭氧进行接触,其对皮肤都会带来较大损害,会致使眼角膜受到伤害,皮肤出现红斑等。如长期吸入过多臭氧,会引发呼吸系统过敏,严重会出现肺水肿、胸闷等症状。
2.7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是救治患者的主要窗口,同时也是抢救生命的按主要干线。这里的患者患病情节较为严重,患病凶猛,患者家属情绪较为暴躁、急躁,如患者抢救较为渺茫时,家属就会将救治责任退给急救人员,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治疗人员或护士上,导致护士人员心理、生理遭受较大伤害。长期情况下,会让护士对工作环境造成恐惧感,工作压力加大,会导致急诊科人源流失。
3暴露性防护措施以及应用进展
3.1提高护士操作意识
要加强护士操作意识首先要提高利器防护意识,此项措施较为繁琐,急诊护士人员工作时要谨慎对待,尽量采用一次性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结束后利器应将其放在相应收容器具中,放置时不得把利器头对准容器外部,不能把利器头部这弄弯、折断[2]。帮助患者换药或开启药物时,切忌双手要带上手套或垫上纱布,预防因玻璃割伤手部,致使病菌入侵。护士操作利器时,如:针管等,头部方向不应对准人体,防止出现损伤[3]。护士人员需要进行急救工作时,要穿戴整齐,如:鞋子、衣帽、口罩物品,预防患者可能发生流血现象,血液溅到口腔、眼睛内,同时还可以防止体液喷撒,如醉酒患者意识不清晰,出现呕吐现象,此时就要佩戴防渗漏医用口罩,隔离衣服。
手部清洁防护操作,护士接触患者、分泌物质、血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佩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即可脱掉手套清理手部,如护士人员手部存在划伤现象时要佩戴双重保护手套。由于抢救患者数量较多,检查室、放射室、治疗室等各个科室都要放置医用手套,便于护士人员更换[4]。护士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前期都要清洗手部,清洗次数应在5次以上,并使用肥皂进行清洗,清洗结束后用消毒纸去擦拭,如护士被利器弄伤,应使用清水或肥皂进行冲洗,并在受伤部位的近处或远处进行按压,切忌不能在受伤上方位置进行按压,这样有助于挤出按血液,然后使用含量为3%碘伏实施消毒,并贴上无菌药物按,防止伤口感染[5]。
3.2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急诊护士工作环境,结合急诊部门工作特性,改善护士人员的工作环境,缓解其工作压力,在工作中给予护士最好的工作环境,合理调配医院资源,多增加护理装置,通过有效、合理的安排上班时间,体现工作制度的科学性,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休息[6]。同时医院要给予急诊科护士工作上的支持,多鼓励、激励,在实际生活中要多问候、关心,还可以利用放假时间组织活动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护士人员工作激情,确保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7]。
3.3加强心理辅导
医院陈佩、王伟、马杰等医院人员[8][9][10]应加强急诊科护士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其应变能力,如护士人员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无法获得缓解,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11][12]。欢快的心情是工作的动力,相关管理人员应给予护士更多的关爱,消除其工作压力以及各种不利原因,给护理人员建立沟通桥梁,舒缓内心压力,提高身体免疫功能[13][14]。教导护士学会自我调节、放松,保持最好状态投入工作中,降低职业暴露因素,严格进行护理操作工作,转换砸工作条件[15][16]。尤其要注重新护士培训工作,降低职业暴露风险[17][18]。
3.4提高职业暴露培训工作
①提高急诊科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成立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预防职业暴露性制度、估量风险、预防程序等等[19]。并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将相应制度落实到现实中,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医院要给予重视,重视护士教育工作,并改善工作环境,配置合理预防设备,合理安排工作[20]。降低患者非必要放射性治疗措施,避免护士因工作忙碌出现错误,以及引发不必要的损伤,降低职业危害因素[21]。②提高护士教育培训工作,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护士职业暴露因素时常伴随在身边,因此提高职业暴露培训工作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明确培训内容,如:国外护士防感染手册、急诊室基本防护知识、职业暴露防护制度等一整套防护理论知识,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医疗人员进行防护解说,开办讲座,同时可以派遣部分护士人员对外考察、学习,学习规范性护士操作手法,并为培训新人奠定基础,详见图1[22]。
出现事故后观察实际情况纠正错误因素,降低危害
制定防范措施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因素填写相关报告
图1危害因素培训流程
4结束语
目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因素越来越多,逐渐受到社会关注[24]。医院相关管理人员也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应对,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利器因素、物理因素、疾病感染因素、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生物感染、液体感染的因素[25]。护士职业暴露性因素以及各种损伤,都需要医院与护士人员相互配合,重点加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培训工作,加强护士人员心理素质,规范护士操作步骤,完善工作环境,将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冬华等.外科护士对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12).
[2]杨振华.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1(04).
[3]李秀芝等.加强感染科实习学生职业防护教育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4]庞月芳等.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
[5]付芳等.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0).
[6]姚娟.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2(01).
[7]朱琴芬等.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
[8]陈佩等.急诊科护士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5).
[9]王炜等.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6).
[10]马洁等.护士职业暴露因素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1(10).
[11]马春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01).
[12]王月丽.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减少针刺伤[J].中国实用医药.2010(06).
[13]周卫等.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09).
[14]陈小等.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5).
[15]席晓凤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医疗前沿.2010(03).
[16]朱琴芬等.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
[17]徐丽.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26).
[18]梁柳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0).
[19]黄绍容等.急诊护士潜在的职业暴露及防护[J].海南医学.2010(03).
[20]李文莲.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08).
[21]王亚娟.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0(36).
[22]裴义.临床护士针刺伤研究现状与防护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3).
[23]梁柳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0).
篇10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3)05—005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技术给医疗领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护士每天对医院各种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进行回收、清洗、消毒和灭菌,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之中,因此正确识别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暴露因素,采取积极、科学的防护措施,可有效规避危害因素,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各种血源性及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感染性病原体。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回收的医疗器材大多被患者的血迹、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直接污染,带有大量致病菌。护士在回收、分类、清洗等操作过程中,病原体可通过受损皮肤、粘膜进入人体或因高压水枪清洗管道时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化学因素化学性因素指强酸、强碱以及化学消毒剂存在的毒性、刺激性、腐蚀性污染等。消毒供应中心对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这些消毒剂对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戊二醛对皮肤、粘膜、眼睛有刺激性;甲醛有致癌作用;环氧乙烷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超标,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痛、恶心,若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等。
1.3 物理因素
1.3.1 高温伤害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干燥柜和全自动清洗机在工作时都对外界环境产生高热。工作人员高温操作时易发生中暑,在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易发生烫伤。
1.3.2 噪声危害噪声主要来源于预真空蒸汽灭菌器、超声震荡机、纯水机、排风扇、干燥柜等,这些设备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声强度在90-98 dB之间,超过了对工业区噪声标准55~60 dB,长期反复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失眠、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1.3.3 锐器伤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容易被针刺伤;对器械、穿刺针进行清洗、精洗时受伤的机会较多;在检查刺针是否带钩、弯折、是否畅通时以及测试剪刀的锐利度时,如操作不当,就可能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造成感染。
1.3.4 其他危害制作手套时上粉、翻手套、配对、包装;整理、折叠各种布类辅料时,大量的粉尘和布类纤维在空气中弥散,对呼吸道和眼睛都有不利的影响。紫外线对人的眼睛、皮肤均有强烈刺激,照射时产生的臭氧也对人体不利。
1.4 心理、生理因素心理危害多来自职业压力,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于临床,无法直接创收,长期以来待遇不如临床科室;而且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中长期处于站立状态,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易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问题。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制定暴露后处置程序(1)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制定岗位操作流程、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和体检制度,将职业防护、健康管理纳入日常管理。(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如果被污染锐器损伤,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挤出血液,同时用肥皂及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填报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
(1)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可能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因素。护士学校均未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工作岗位上强化基础护理各项操作,而忽视、淡化了对职业防护的教育。(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多数相比临床护士年龄较大,工作年限长,自我保护的意识薄弱,社会也没有对她们的职业防护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文献报道,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认知水平低,在回收清洗工作中穿戴整套防护用品的人较少,发生锐器损伤后做血液检查率仅7.14%,向上级汇报率为2.68%,说明工作人员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淡漠。(3)组织学习卫生部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并实施的三个强制性的卫生行业标准,严格按标准穿戴,强调标准预防,执行手卫生制度。重点加强检查去污区护士的防护穿戴:圆顶帽、口罩、护目镜或面罩、防水隔离衣、胶鞋等。
2.3 职业暴露因素防护(1)规范、正确地保存、使用化学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配置时做好自身防护。使用房间尽可能宽敞,各区内安装通风换气系统、空气净化装置等,保持空气清新,减少对人体的伤害。(2)对环氧乙烷的防护:环氧乙烷消毒柜应安装在供应中心的最高点,排气管道安装在室外并高于建筑物;环氧乙烷消毒剂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对环氧乙烷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的监测,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器时,工作间要打开排气扇,保持良好的通风;卸载时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环氧乙烷的机会,减少整理、翻动灭菌物品的次数;取放灭菌物品时戴口罩、眼罩、手套。(3)预防烫伤:开启设备舱门时,人应站在门后,避免烫伤。夏季不要手臂,卸载物品时,戴棉纱手套,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4)预防锐器伤:接触锐器时要戴手套,明确为感染性疾病时戴双层手套,清洗时动作轻柔,防止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划伤皮肤。执行安全技术,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回套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禁止用手分离使用后的针头、针筒;将锐器盒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