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18 11:1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篇1

发达国家就业状况继续恶化。美国劳工部3月6日的报告显示,今年2月份全美新增失业人员65.1万人,失业率上升至8.1%,创25年以来新高。美国减少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

日本厚生劳动省2月27日发表的报告显示,今年1月份日本的有效求人倍率是0.67倍,比去年12月下降了0.06%,是15年来的最大降幅。2008年日本人均实际劳动时间是1792小时,创18年来的最短记录。据预测,日本汽车及相关产业受全球销售、减产的影响,到2009年底失业者将达到36.3万人,导致失业率上升0.6个百分点。

德国1月份失业人数上升至327万人,失业率上升至7.8%。德国劳工和社会事务部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预测,2009年新增失业人口有可能达到50万人,2010年失业率将升至9%。

英国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英国失业总人数达到197万人,失业率为6.3%,创11年来的新高。今年1月份申请失业补助的人数增加了7.38万人,全国累计达123.3万人,为10年来最高水平。据预测,到今年底,英国失业总人口将达到290万人,2010年将突破300万人。

韩国劳动部2月12日的报告显示,1月份韩国失业人数为84.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5%,失业率升至3.6%。其中青年失业率为8.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同时,就业人数降至2286.1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3万人,就业率为57.3%,下降了1.0%。2008年底失业金申请率达84.4%,比同年1月的40%大幅增加。

俄罗斯和东欧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就业形势严峻。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俄罗斯经济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失业人数也不断攀升,近几个月,新增失业者50万人,使登失业人数达到173.5万人。东欧各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预期骤降、失业率也明显上升。

欧盟委员会2月17日的报告预计,到2010年底,欧盟失业率将从2008年的7%升至10%。报告指出,机械制造、汽车、金融、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就业所受冲击最大。

应对危机,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日本大幅增加公共事业投资拉动就业日本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政府财政支出将达到15万亿至20万亿日元,方案总规模可能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合1.08万亿美元)。考虑到就业等情况,方案将大幅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应对危机、促进就业,日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成立“紧急雇用对策实施本部”,推出创造就业岗位项目。

日本政府于去年底成立了“紧急雇用对策实施本部”,今年2月6日再次召开了“紧急雇用对策实施本部”会议,整合了206项地方自治团体的“就业创造示范项目”,涉及看护、子女培养、医疗、环境、低碳项目、教育培训、青年就业援助等十个领域。在看护、子女培养、医疗等领域主要为失业的非正规劳动者、大龄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所用资金由“雇佣创造基金”支付。去年底,日本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全国知事紧急雇用对策本部”。到目前,29个都、府、县通过紧急雇用对策项目或临时援助招聘已经创造了超过2000个就业机会。

二是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经济产业省为了减少雇用不匹配状况,于2月底为正在进行招聘的1400家中小企业提供在其网页上张贴企业介绍及招聘信息的服务,并在全国职业安定机构、就业援助中心、工业高中发放宣传小册子。经济产业省还计划组织求职者实际参观工厂并参加求职讨论会。丰田汽车工会近日宣布,将对劳动合同期满的员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他们计划3月份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4月份正式开始介绍活动。

三是为促进就业募捐。日本劳动组合总联合会3月3日宣布开始“雇用及就业自立支援募捐”活动。募捐为时3个月,募捐款主要用于援助在看护、福利等领域创造就业机会的团体或用于援助无力支付住宿费的失业者的团体。

四是发放失业人员商品券。日本大分县杵筑市开始对失业人员发放能在本地使用的商品券,每人5500日元。资金来自各地为帮助失业者的募捐款。

英国政府采取三大促进就业措施

1.实施国家的和地区性的“就业伙伴计划”

国家计划由布朗首相亲自主持。就业伙伴计划是政府发起的一项政府与企业联手的就业援助计划,旨在通过动员公共和私营机构的雇主帮助被就业市场忽视的失业者,通常是那些长期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让他们学习新技能并获得新工作。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2月份宣布,地区性就业伙伴计划已经帮助超过10万人重新找到工作。从今年4月起,地方就业伙伴计划将向那些新的失业者开放,他们将可以获得与长期失业者同样的就业帮助。今明两年的目标是通过地方就业伙伴计划帮助20万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

2.推出大学毕业生带薪实习计划

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英国政府在今年1月推 交流平台 出了一项“国家实习计划”。政府为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三个月带薪实习的机会,以便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政府直接与一些大企业协商,要求他们尽量吸收大学毕业生实习就业。

3.为失业者提供培训机会

就业和养老金部还与一些高校协商,提供为期12周的课程,帮助最近失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技能。同时,任何失业超过2个月的失业者,都可以领取500英镑的培训券用于参加再培训。另外,就业和养老金部还与招聘机构签署协议,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专门帮助。

俄罗斯把就业作为首要和优先任务

总统梅德韦杰夫今年初表示,保障就业是当前国家最首要和最优先的任务。俄罗斯采取的促进就业措施有:

1.制定规划,多方式促进就业

规划涉及的措施包括:加大再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力度,鼓励失业者异地就业,创造临时工作岗位,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等。为此,联邦政府将投入437亿卢布(约12.48亿美元)。

2.加强就业服务,实施补贴就业

俄罗斯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开设劳动力市场网站,及时收集并就业信息;对于搬迁到实施联邦级投资项目地区生活就业的人员,政府负担其搬迁费用;对于就业不充分人员的薪酬达不到最低工资的,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

3.加强对企业用工情况的监测,保护劳动者权益

政府要求企业在决定停产或实行不完全工作日后三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就业部门通报;政府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企业非法裁员、强迫员工休假以及工资拖欠等行为。

韩国30个大集团达成“共享就业机会”协议

韩国劳动部为促进就业采取了多项对策措施。一是加大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2月底劳动部公布,已经制定了1.9万亿韩元的补充预算。其中,补助失业救济金9110亿韩元;对不裁员,进行休业、休职,维持雇用的企业补助雇用维持金2983亿韩元;援助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失业家庭和用于就业培训3000至4000亿韩元;补助社会公益岗位项目100~200亿韩元;补助中小企业青年实习项目200亿韩元等。二是针对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和失业人员提供低息贷款。劳动部于1月21日公布,将对参加职业培训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和失业者提供维持生计和培训的低息贷款项目,旨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高就业能力。非正规就业者最多可以申请300万韩元,失业者可以申请600万韩元,贷款的年利率为2.4%。考虑到这些人员的担保能力不足,由“勤劳福祉公团”为其做信用保证(另收1%的信用保证金)。劳动部计划为此项目总投入596亿韩元,对4000名非正规就业者、1.2万名失业者进行援助。如想申请这笔贷款,非正规劳动者需参加一个月以上的“劳动者援助金课程”、劳动者能力开发课程,或在技术类学院参加以获取国家技术资格为目的的3个月的培训课程。失业人员也要参加3个月以上的劳动部援助失业人员培训课程培训。三是“个别延长支付”失业保险金。劳动部在2月4日公布对再就业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延长支付失业保险金不超过60天。四是对就业特别困难的地区,实施特别援助。劳动部将有高失业危险或失业问题严重的地区指定为“就业开发促进地区”,对其制定特别的失业救助方案,如进一步放宽就业维持援助金的申领条件,并通过和地方自治团体的合作迅速开展对失业人员的救助等。另外,韩国经济人联合会(全经联)属下的30个大集团达成“共享就业机会”协议,决定对新员工降低25%以内的工资水平,并用省下来的资金雇用更多的失业青年。

国际劳工组织采取行动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在2月份举行的欧洲区域会议上强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应集中在六大领域:确保信贷流动,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社会保护覆盖面,提高就业政策效力,对脆弱群体给予特别保护;支持企业发展,尤其要采取特别措施保障中小企业投资和发展环境;确保尊重和促进工作中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加强社会对话;继续向低收入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和其他投资。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造船企业 应对措施

1 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在全球造船市场供求关系无法出现逆转,以及各种融资渠道持续受阻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著名船厂纷纷宣布停工或破产。日本Kanasashi重工因无法获得所需贷款资金支持,于4月7日宣布停业,这是迄今为止日本第一家在金融风暴之下停业的船企。4月10日,Swan Hunter,世界上最著名的造船企业之一,在把最后的起重机撤离泰恩河后,结束其145年的造船史。

我国船企虽有“振兴规划”鼓舞士气,订单任务也大都排到2011年,但依然遭受着新船无人下单、船东弃船等现象的影响。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船厂新接订单仅为7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4%。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国内船厂被撤消订单110艘、274万载重吨,约占在手订单总量的1.40%。其中,今年1-2月共撤消订单13艘、66万载重吨。随着BDI等航运指数形成“L”形后震荡起伏,目前许多船东与船企正在就是否撤单博弈,撤单浪潮在今明两年还将有第二波、第三波。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增强船企抗风险能力,抵御金融风暴,企业必须眼睛向内,苦练内功。

2 造船企业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积极沟通,确保按期交船是根本

我国船舶工业的外向化程度很高,80%左右的造船订单都是供出口的,因此“保交船”对船厂十分重要。

在实际中,船东可能会基于各种原因,如船厂还款保函未及时出具、各造船文件相互冲突、质疑船厂建造质量和造船能力,提出各种借口来主张弃船。因此,船企应从各个方面注意做好相关工作。

1. 保证船厂具有足够的造船条件和许可证照,包括造船设施、人员、资金及相关的造船所要满足的政府和行政许可、批准等要求。例如,要配备足够的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师、焊工等人员。

2. 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及相应规范来建造船舶。

3. 完善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对造船合同内容的审核、对造船技术规格书的确认、对各造船环节的控制力和执行力、原料及设备的采购计划与造船的进度相匹配等。

4. 要切实加强“三沟通”。船市不好时,工厂车间做好船东现场沟通,生产副总和营销副总经常要与船东驻厂负责人沟通,营销副总和总经理要经常与船东老板沟通。必要时,集团领导要出面沟通,使矛盾及时化解。

5. 明确船东人员的授权范围和期限。在准备弃船的情况下,船东甚至会指派有关专业人员偷偷对船舶进行检验,出具对船厂不利的报告,进而以此为据质疑船厂的建造质量、造船能力及按时交船的可能性,为其弃船寻找合理借口。船厂应控制船东所派无关人员接触船舶。船东进场人员、船东代表和监造必须提供授权书。

6. 所有重要的文件都应经双方书面确认,以免给双方就是否签署此等文件留下争议空间。

7. 建立和保持完整的档案,对双方往来函电、船东违约、供应品拖期、变更和不可抗力等情况保持完整的文字记录,并就这些情况及时对船东提出主张。

8. 随时关注船东公司或单船公司的母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一旦发现船东公司或单船公司的母公司丧失履约能力,应对船厂的造船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如了解船东有弃船动向,应及时为该船找出路,另找东家。

9. 船东要求先交船,拖欠款由船东公司或其他公司担保后交船,原则上船厂不能答应交船;船东要求拖延交船,按合同把罚款罚足,还要从船价中扣除一部分钱,才能罢休交船;船东希望由银行担保之后交船,船厂一定要认真、小心对待,因为受金融风暴影响,有时银行担保也难保证,万一银行破产,钱也收不回。

同时,“保交船”要求船企一定要选择战略合作的老船东、有实力的大船东和值得信赖的好船东,要与他们多接触,经常拜访和沟通,通过新老关系去承接船,要加强稳定“大船东”、“老船东”和“好船东”等为主要客户对象,力争承接成熟船、批量船、后续船。

2.2 加强企业资金运作,增收节支,在危机中求发展

造船前期投资大,生产周期长,如果后续接不到新订单,预付款减少,前期的船又卖不出去,船厂的现金流将出现断裂。再加上汇率变化、人民币升值和设备及人工费上升,给工厂雪上加霜。因此要有措施去化解。

1. 政府要支持造船,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植。如在出口退税、国内减免税、银行贷款利息优惠与贴息、汇率升值部份进行补贴、外汇保值等政策上扶植。政府要继续支持国轮国造、国货国运,只要政府政策到位,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同时对拉动内需和建立和谐社会大有益处。

2. 银企应携手共度船市危机。以前,船舶融资基本都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做;后来船市好的时候,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都在做;现在,又基本只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做了。近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分别签订了授信1 000亿元和6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还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在贷款、保函、结算等方面为船企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国银行应坚持控制产能与优化重组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对造企和船东扶优扶强政策,力保企业按期交船、船东按期验收付款。

3. 用好资金,管好资金,节约资金,在船市不好时尤为重要。在设计上动脑筋想办法节约原材料,设备选型标准化,如宽厚板改用中厚板,则价格减少很多,钢材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话,节约资金是可观的。在船舶建造中减少人力资源、设备、场地、物资清仓查库、物流、动能、行政支出等,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对聚财渡难关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4. 建立船舶基金。在造船市场不旺时,使得企业有船造和资金不断流。韩国政府宣布成立4万亿韩元(约29亿美元)船舶基金,救助当地面临财政困难的船公司。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中船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企业组建方案。设立船舶基金,目的在于用直接融资方式向陷入财政困难的船公司以合理市价购买船只,建立以基金为一方主体的船舶运营模式。

5. 利用企业的财力和国家的支持,可低价收购一些在金融危机时倒闭的船厂,来发展壮大我们企业,形成低成本的扩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 在危机中求发展。一方面政府鼓励拉动内需,另外经济不景气使得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投资成本下降,再加上企业有财力,因此要快上,但在实施过程中,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留有发展空间。同时,今年1-2月我国承接新船订单虽同比下降91%,但占世界市场份额51.1%,同比增长19.2%。在全球造船订单都在萎缩的时候,如果我国船企能抓住机遇,就意味着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2.3 提高设计与开发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设计开发是企业生存之源。特别是造船行业,不管船市的好与坏,开发新船型和优化船型很重要;尤其是在船市不好时,市场所需的船品种也多,单一品种的船比较多,不能形成批量和小批量的船,要提高设计与开发水平。

1. 按新的规范规则和巴拿马运河扩宽之后开发新船型和优化船型,特别是今后的环保型、节能型、复合型船的开发,要加强研究,并付之于行动,来满足船市的需求。

2. 开拓与船企相关的产业,增强企业的实力。造船行业是一个多工种行业,具备技术种类、大型设备齐全,场地大,码头长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开发改装船、钢结构、压力容器、地铁盾构、风力塔、港口机械、吊车、造船设备的集成、陆上电站等,这样可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 要培育品牌,发挥品牌优势。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用品牌的技术和产品获得市场。

4. 要推进厂、所联合开发,厂与厂联合开发,厂、所与船东和船级社联合开发,厂、所与国外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国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成为企业的品牌产品。

5. 收购国外公司和吸收技术骨干。这次经济危机中,有些国外设计公司会倒闭,我们可趁机进行低成本收购和吸收部分技术骨干,使开发能力与水平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

2.4 降低对建造低附加值船舶的依存度,谋划业务领域多元化,提高非船业务比重

为了应对市场的深度调整,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大型造船企业纷纷推出企业结构调整举措。欧洲大型船企向来以建造豪华邮轮、客货两用船和休闲类船艇,以及海工项目为主,目前他们借着市场调整的机会,向特殊船、专用船、海洋油气项目设备的关键核心装备转产,以此在国际造船市场上以攻为守,进一步攻占技术和力量相对薄弱的亚洲市场;日本大型船企,如三菱、三井、日立和川崎等均投资几十亿日元研发生产新一代节能船机,其目的就是抢滩国际船市新一代节能船机市场;韩国船企中,现代重工将风力发电设备列为重点,并投资新建太阳能电池厂,向新能源领域进军;三星重工和STX造船准备进军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海上油气田项目的开发。

目前我国对海洋工程、LNG船和豪华邮轮开发更要下工夫,这些船今后国内国外均有需求。尤其是要发展海洋工程,其附加值高,价格平稳。随着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三艘FPSO(浮式生产储油轮)的完工交付,更多国内船企正积极尝试这个被誉为最有前途的海工产品的建造。但我们的技术开发与储备很不够,依赖国外设计技术与制造技术,自主开发与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差,不能很好满足船市的需求。

篇3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一、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原因

次贷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演,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绝非偶然,它是现行国际金融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政府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金融监管,未能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调控体系等矛盾不断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现行国际金融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根源。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加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实行贸易、金融自由化,表现出了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旧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矛盾,尤其是现有的世界金融体制和经济全球化间存在矛盾。现有的世界金融体制脱胎于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由黄金和美元构成。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家可获得巨大的货币发行收入,通过发行美元,通过信用扩张与收缩,美国可操纵国际金融活动,干预他国财政金融。同时,由于各国美元储备大多采取美元存款、国库券、债券、短期票据的形式,这使美国可利用这些资金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强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并通过美元汇率的变化输出风险、转嫁危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欧元区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全球经济格局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相应调整,要求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整个经济系统已分为以金融资产为标志的虚拟经济和以商品和劳务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两个部分,并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立。在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虚拟经济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的粘合剂、推动力和支配力量,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一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客观上需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大体保持均衡状态,不能出现二者发展的严重失衡。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均衡时,虚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而一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时,这种失衡就极有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已出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片面过度发展的趋势。大量虚拟的金融资本急剧增长,必然表现为金融资产的总量及其增长率大大超过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而经济的稳定归根到底是以金融资产能否变成实物为前提,一旦这个前提发生动摇,只要有某个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制因素的引爆,人们就会对金融资产丧失信心,金融危机就会突然发生,并且很快影响到其他国家。

(三)对金融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这虽然使金融创新日趋活跃,但也逐步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了金融监管,未能使二者协调一致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虽然与金融创新有关,但不能说明金融创新是错的,而恰恰告诉我们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带来高风险。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未能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体系。各国银行直接或间接介入风险行业,盲目的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等非生产性领域,造成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推动了“泡沫经济”恶性膨胀。当“泡沫”破裂后银行的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大量呆帐、坏帐。一方面动摇国内储蓄者的信心,引发了挤兑风潮,加速金融机构的倒闭;另一方面,巨额的不良贷款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加速了资金的抽逃。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首先,金融危机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目前在欧美等国,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美国和欧洲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和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出现经济衰退。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经济放缓及由此带来的外需减弱必然使中国出口受到影响,从而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其次,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从宏观上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本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个危机起因在美国,但全球股票市场的下跌幅度最深的却不是美国。从全球看,美国从危机爆发到现在,下跌幅度不过40%,欧洲大约50%,亚太地区60%多,日本达到了61%,香港的恒指甚至达到了67%,其他的新兴国家也都超过了60%,而中国的股市更是跌到70%以下。不仅如此,中国拥有约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约60%为美国国债、“两房”相关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美国国债大约为6000亿美元,“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美政府接管“两房”对中国具有正面影响,但美元未来的走势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极大,如果美元大幅贬值,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将不可避免的显著缩水。再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在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由于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美等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进口需求,从而导致我国出口减缓。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广东、浙江等地沿海企业已受到巨大冲击,且影响在逐渐加深。

(二)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有利于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抓住机遇,将我国的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这次金融危机会带来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随着人们对欧美经济进入衰退忧虑的不断增加,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的趋势短期内还不会发生逆转。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对延缓和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约束,降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成本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国应审视度势,待机而动,在合适的时机动用外汇储备到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去购置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再次,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走出去的投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样也决定中国必须走出去,必须走向世界。我国已成为全球出口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且还前所未有的开始了由资本净流入国向资本相对过剩国转变的过程。这些过剩的资本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国民储蓄率的基本事实表明:我国只有走向世界,才能造就一大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才能为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腾飞,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要扩大有效需求,政府应及时调整需求结构。一方面,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原来较多依赖出口向注重扩大内需转变,由进一步启动内需来带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显示,消费需求占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80%的贡献率,而投资需求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左右百分点,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针对这一现状,当前扩大有效需求应重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发展起来,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一个内生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

篇4

关键词:煤炭;金融危机;影响;应对措施

        1 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影响

        1.1对国内煤炭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目前,由于钢厂生产不景气大幅度减价,市场对冶金煤需求量大幅减少,市场销售形势不乐观。炼焦煤由于价格倒挂,一些焦化厂面临调整价格甚至处于半停产状态,市场销售回款很困难。因此可以预见,东北煤炭市场价格在年底前已涨势乏力,受供需关系变化,东北市场前景将不再乐观。

        1.2对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的影响

        2008年是煤炭业异常活跃的一年,共有1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较重要的并购重组活动,其中围绕母公司资产注入的有11家,成为行业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煤炭整合出现了新特点,跨区域的整合较少出现,而以区域范围内整合的并购重组活动占据主体,2009年煤炭行业整合还将围绕注资整合和区域整合两条主线展开。

虽然上市公司收购煤炭资产溢价较高,但这是由于采矿权的历史增值所造成的,收购煤炭资产优良,能增厚上市公司EPS,吨煤收购价格较市场价格低,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

        1.3对煤炭产业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对外了《煤炭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对外的《煤炭产业政策》。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1.4对煤炭需求的影响

        2008年10月27日从中国煤炭市场网获悉:国内最大的北煤南运港口秦皇岛港库存仍然在900万吨上下徘徊,疏港效果并不明显,港内存煤结构不合理,下海南运的煤炭交易需求减少。过去到这阶段,存量很少的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缺煤问题。而今年电厂存煤量达到15~17天,暂时看,电力对煤炭需求不会成为焦点问题。

        然而,火电发电量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长不大等四方面因素,已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减缓。

        1.5对煤炭产量的影响

        据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第四季度煤炭供需形势将会发生变化,煤炭需求的增长幅度将低于煤炭产量的增长幅度。10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报的这份报告称:”种种迹象表明,耗煤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趋缓,甚至出现萎缩的可能。”

        2 我国煤炭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

        2.1政策角度

        2.1.1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调整

        (1)整体经济政策。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全国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卫战。中国政府2008年11月公布的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应。此举将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有效扩大内需,弥补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足。

        (2)煤炭行业固定投资减速。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煤矿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放慢。固定投资减速促进了行业向高端建设和产业链的深度发展,加大了行业的集中度,利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2.1.2煤炭产业政策调整

        国家通过整合、淘汰中小煤矿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方式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效抑制无序竞争。调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产量,从而调节我国未来煤炭供需平衡状态,保证整个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2企业管理角度

        2.2.1定价、成本策略

        2007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于2006年12月27日在京召开,全国29个省市的分会场参加了电视电话会议。50年来一年一度的“赶集”式全国煤炭订货会结束,再度确认了煤价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政府需要煤炭资源价格变动这个市场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达到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大型煤炭企业在具备充分市场供应能力的情况下,会与用煤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以防止煤炭价格的大起大落。煤炭资源加大集中的同时也强化了煤炭行业的定价权。因此,煤炭价格将高位稳定运行。

篇5

关键词:铁路;辅业;应对危机

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铁路局辅业投资管理集团企业所属企业,既涉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公共设施管理业,采掘、加工业,又有仓储物流业,影响空前,本文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铁路局辅业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法人企业数量多,骨干企业少,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铁路多经企业小、弱、散的现象较为明显,法人企业数量众多,2009年末,全路17个铁路局法人企业近2600家,哈尔滨铁路局辅业企业有225家,截止2009年底,铁路局辅业企业中实现“双超”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利润超千万)企业4家,实力较弱。

2 管理层级过多,业务相关相近的企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

由于业务相关相近的企业经营同一项目,形成了内部竞争,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内耗,且大部分企业掌握的资金少、经营内在质量差、缺乏积累、实力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独立生存发展能力,难以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3 思想观念陈旧、体制结构不完善

铁路局辅业企业所属企业对主业的依赖性较强,观念陈旧,市场竞争的经验欠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

4 产业链结构不完善、人才匮乏

铁路局辅业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虽然逐步开展了物流服务,但铁路路网的延展服务还不具备“门到门”的网络化服务能力。人才匮乏和缺乏流动机制,更是铁路局多元经营企业发展的障碍。多年来,路局辅业所属企业大量吸纳安置运输主业分流人员,也形成人才进入的壁垒,铁路局辅业企业的从属地位限制了人才的选择范围和自主性,加剧了铁路局辅业企业人力资源恶化的局面。

二、铁路局辅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1 结合哈尔滨铁路局辅业特点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

(2)要不断提升支柱产项的竞争能力。支柱产项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支柱产项,不断巩固和提高支柱产项的竞争优势。

(3)压缩法人数量。实现企业整合,特别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对内部资源进行调整,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经营结构和战略模式,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公司,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消除企业内部重复和自我竞争的业务,二是,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业务。三是,实施业务地域分布调整。

2 实施转型发展,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在调整产品结构上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减少市场保有量低、经济效益差的产品。采取差异化战略,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从而赢得用户和市场。

(2)在调整产业结构上转型,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铁路辅业企业,就要将主导产业改变过去简单的仓储、换装等单一的经营结构、依托战略装车点、经销基地,开发多品类、高附加值的综合物流服务,并向物流整体外包转型,是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得以升级。哈尔滨铁路局呼伦贝尔先隆瑞威物流集团与相关联的企业华能集团五牧场煤矿专用铁道及大唐群力电厂专用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在调整组织结构上转型,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企业的通病。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

3 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1)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不能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的意识。

(2)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价格竞争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在质量、服务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三是、想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控制固定资产投入、差旅交通费的支出、招待次数和标准的降低、节能产品的使用、电话费用标准的降低等。

(3)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4)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控制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如内部风险很多来自乱决策、乱投资、乱担保等,

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1)建立本企业的独特企业文化。在铁路文化的大背景下,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规模、战略重点,创建出适合企业的文化特质的企业文化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并提升企业品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路局辅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在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6

摘 要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为拖累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步入持久性衰退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全球的社会保障基金带来了巨大损失。国内股票的大幅下跌,导致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8年来股票资产首次出现浮亏。本文通过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盈利性,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不断增值。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 影响 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许多国家将实行已久的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出现了大量私有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保障基金,这些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促进了资本市场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但是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受制于波动起伏的市场收益率,而且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社会保障基金出现了大幅缩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冲击,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冲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投资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美国的损失最重,约为3.3万亿美元,占整个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损失的一般以上。从分布上看,股票类风险投资份额越高的国家,损失也越为惨重。例如,爱尔兰的养老金投资回报率低于-34%,其投资股票比重超过了66%。尽管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有大量亏损,但总体上仍低于证券市场上的资产投资损失,这得益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一)对基金征缴方面的影响

(1)由于改革开放 3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外贸和投资拉动,尤其近10年来,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减少了从中国进口,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主要是工业。2008年以来,长三角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严峻挑战,近10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其他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导致企业停止缴费或拖延、减少缴费。

(2)受金融危机影响,长三角等经济外向型地区,企业大都减产和半开工,甚至有些企业经济破产,大约有2000多万人处于失业,很多职工停止缴费。由于经济环境的恶化,大量企业效益下降,职工收入下降,缴费额也相应的降低。少部分职工收入不变,缴费额也没有太大的变动。

(3)政府减少了对积累性社会保障基金的拨款。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口公司以及为出口提供服务的公司业绩都会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当地就业情况。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影响扩大,政府需要更多的基金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使得对积累性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补贴减少。

(二)对基金给付方面的影响

(1)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或减产,农民工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明显,需要政府支付大量失业金,以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2)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每年退休的人数不断增加,也需要支付大量养老保险基金。

(三)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影响

(1)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完全积累性的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个人账户的基金正遭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同程度出现贬值现象。

(2)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基金,要以短期收支平衡为目标,重点满足流动性。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需要留有结余,以支付大量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基金。

(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金融机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主要投向债券,美国这些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其债券及其他投资品的价值就急速下滑,市场风险极大。同时,许多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有投资的公司和项目。很多美国银行在中国有法人银行、合资银行、参股金融机构等。在华尔街的母公司出了问题,肯定会影响到中国的投资合作项目。如果这些公司大量出售在中国的资产,大量资金从中国汇出去的话,短期内对我国外汇市场冲击也较大。

另外,投资者的心理受到影响。尽管我国对外资直接进人金融市场有管制,但是心理传导是割不断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针对金融危机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障基金是从事社会保障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本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实施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资本形成效率,为国民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不仅需要开源节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寻找基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法律法规环境和体系必不可少,今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规,严禁挤占挪用基金,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纳入法制化轨道,真正使社会保障基金走上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法律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保管、投资营运以及保险金的给付都必须纳入法律监管体系。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强制性、社会政策目的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全过程,均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做到有法必依等。并制定《社会保障法》等专门法律,严格规范企业、个人的费用征缴,并对基金的保管、调拨、投资营运、监控过程、风险控制及保护机制等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发挥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的重要作用。通过该委员会对基金的安全营运以及风险控制做出科学评价等;三是构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规则体系;四是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规则体系。审计部门需要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支出、结存和营运等变化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评价。财政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对基金收入户、支出户及财政专户基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二)合理安排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比例

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限制是:1.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2.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3.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表1所示,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资产结构呈现出投资多元化的特点。基于风险分散及对投资收益的平衡,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不应仅局限于如股票、债券等,需要引入其他的投资渠道。投资组合不是证、股票、国债或者房地产类投资的简单随意组合,它体现了投资者的意愿和投资者所受到的约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策略的合理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同时还会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组合应力争多元化,可以通过“均值――方差模型”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确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上的比重划分,分析各类资产的期望收益与风险水平,充分考虑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来确定其最优配置权重。

(三)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合理方法

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投资行为很不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一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海外发达的资本市场或具备社会保障基金所需要的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产品的新兴市场。这样,不仅可以使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而且也降低了投资产品之间的相关度,既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规避和分散在国内投资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又可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在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应尽快研究制定社会保障基金内部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分配方案需要制定相匹配的资产管理策略;同时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确定基本的投资政策和战略资产配置。此外,根据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目标,出于风险控制考虑,确定各基金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持有数量、持有比例等明确投资限制,包括禁止买入股票名单等,以最大限度规避海外投资的风险。

(四)加快经济发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发展是硬道理。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增加,反之,经济衰退生产规模萎缩就业就会减少。我国已经受到危机的严重冲击,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受到的冲击要小。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发掘机遇。由于参与了全球化,我们无法独善其身,但并没有完全融入全球体系,仍有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积极完善资本市场,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应尽快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为失业人员和尚未就业人员提供政策环境,对困难企业进行帮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必须努力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经济的大幅下滑和衰退,同时又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有就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邹加怡.扩大内需是战略的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09(01).

[2]云南支部生活.2009(01).

[3]李,杨一帆.金融危机中养老基金投资的反思与启示.上海保险.2009(06).

[4]赵丽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浙江金融.2009(04).

[5]郭晓霜.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02).

篇7

内容提要:在金融危机应对中,欧盟在出台系列产业政策措施的同时,坚持竞争政策执法,合理地协调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我国在金融危机应对中,更多地强调了产业政策的作用,而忽略了竞争政策的实施,不恰当地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加强竞争政策执法,合理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自2007年年中开始,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继1929-1933年“大萧条”后的又一噩梦。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欧盟和中国作为与美国联系紧密的两大经济体,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频频出台各种产业政策措施,试图以加强政府管制的方法化解危机。然而,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更是政府失灵的恶果。政府应对危机的管制措施必须受到实体和程序上的约束才能真正起到化解危机的效果,其中,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拟以欧盟在此次危机应对中的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我国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冲突与协调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欧盟的冲击及其救市应对的产业政策

(一)金融危机对欧盟的冲击

传统上,欧洲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统计,欧元区10家最大银行杠杆率平均为33倍),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1]同时欧洲金融机构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大幅介入美国房地产次级贷款市场,在美国多次升息的背景下,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次贷市场泡沫破灭直接导致深陷其中的欧洲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下降,资本大幅减少。

(二)危机初期各自为战的欧盟各国产业政策及其效果

危机初期,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欧盟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向本国金融机构注资,比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联合向Dexia银行注资64亿欧元;英国对NorthernRock实施国有化,暂时缓解了上述银行危机。二是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冰岛等国家纷纷宣布对本国所有个人银行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存款人信心。2008年10月7日,欧盟27国财长例会,决定在至少一年时间内,将欧盟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三是欧洲央行(EuropeanCentralBank)和英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联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这种各自为战,单独应对危机的做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因彼此策略的不协调而陷入了混乱,甚至还因各自采取的措施影响他人而引发争议。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德国三个欧盟主要国家。英国和法国立场基本一致,认为本国财政状况已经相当紧张,希望实力雄厚却手头相对宽裕的德国能够更多地出力化解危机。他们认为一旦德国经济上去了,势必会拉动英法产品的需求,欧盟的经济必然会重新步入上升通道。但德国认为本国经济刺激规模已经超过英法,也达到了欧盟委员会建议的水平,已经尽到了欧盟大国的责任,因此,德国并不乐于再花大力气承担更多的救市责任。

(三)寻求共同行动的努力、行动方案及其效果

2008年10月4日,在法、德、英、意四国首脑巴黎峰会上,德国和英国拒绝了法国提出为欧洲银行组建一个共同救助基金的建议(类似美国金融救助计划)。会后的联合声明称,各国共同承诺确保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危机应对措施将由各国自行决定。然而,随着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不断加大,欧盟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协调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加强欧盟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协调,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在2008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了欧元区历史上的首次峰会,寻求为共同应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而采取联合行动。法国在一份声明中说,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欧元区成员国和欧洲中央银行拟定一份应对金融危机的“联合”行动计划。

随着一系列金融救市和经济刺激行动的奏效,在经历了第一、二季度的迅速下滑和持续负增长的困难局面后,欧盟经济出现复苏势头。11月中旬,欧洲统计局发表的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7个成员国经济增长最新数字证明,欧元区经济增长0.4%,欧盟经济增长0.2%,均开始呈现走出衰退的迹象。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从各自为战到联合行动,欧盟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始终坚持贯穿竞争政策,使得各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受到了合理有效的约束,避免了过度扭曲市场机制的危险,堪称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欧盟举措的最大亮点。

二、金融危机应对中欧盟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一)金融危机应对中的欧盟竞争政策

显然,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给欧盟委员会竞争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各国经济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金融危机占据各大报纸的头条,各成员国为应对危机纷纷通过国有化、增加注资、提供贷款、提供债务担保等方式挽救本国金融企业的紧急和混乱形势下,如何在坚持竞争法的基本规则,维护统一的欧盟市场和公平的竞争秩序的同时,灵活高效地实施救市措施,使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相协调成为竞争总司当下面临的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欧盟委员会成功地把握了两者之间的平衡,使竞争政策的执行贯穿了金融危机应对的全过程——从产业政策的各自为战到联合行动再到逐步退出,也涵盖了竞争执法的各个领域——从救援及重建援助控制到合并控制再到卡特尔控制。毫无疑问,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欧盟竞争政策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欧盟竞争委员会委员尼莉·克罗斯所说,“竞争法,尤其是国家援助法,是金融危机应对方法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8]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盟处理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关系的理论分析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欧盟坚持竞争政策执法,在处理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时坚持了竞争政策优先的原则。

1.欧盟层面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

作为介于国际组织和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政体的欧盟,其产业政策指的是欧盟层面的产业政策,是超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而不是对欧盟成员国产业政策的总体概括。由于共同农业政策作为欧盟的核心制度之一具有独立的制度体系,这里所讨论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政策。虽然欧洲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都具有较长的产业政策历史,但在超国家水平上,实施欧盟产业政策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尽管这种超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煤钢共同体框架下对煤和钢铁业的干预,但是当时的那些产业政策更多地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主要是为了控制德国的重工业以避免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而不是为了发展煤和钢铁业。

从与成员国产业政策的关系上看,一方面,欧盟产业政策是辅的,是作为对成员国产业政策的必要的补充、指导与协调性政策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欧盟产业政策又通过竞争政策对各成员国的产业政策形成了一种有力的约束。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缺乏独有的制度工具的欧盟产业政策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欧盟有较强行动能力的竞争政策的实施来实现的。可见,从欧盟层面上来说,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

2.各成员国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

尽管欧盟最终对其成员国的各种金融危机应对行动进行了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同行动,但相比之下,各成员国自身的产业政策显然在危机应对措施中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和欧盟产业政策不同,各国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性,更加强调和追求效率,同时更多地考虑本国的利益,因而,与以维护统一的欧盟市场内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为目标的欧盟竞争政策具有更明显的冲突性。危机初期,由于缺乏欧盟层面的统一协调,个别成员国为求自保所采取的一些金融业救助措施便体现了这一点。例如,从危机原因上看,中东欧国家的金融业基本为西欧金融机构所控制,而西欧金融机构为缓解自身流动性短缺问题,选择大量从中东欧撤资,从而引发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

从各自为战到统一行动,欧盟的实践再一次表明了作为一个超国家的特殊政体,欧盟在协调各国行动上的重大作用以及这种协调的重要性。其中,竞争政策的实施是欧盟行动力的重要体现。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在金融危机面前和各国政府的压力下,仍然不肯放弃原则、坚持竞争执法,使各国产业政策必须在欧盟竞争政策的框架内实施,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体现了欧盟坚持竞争政策优先的理念,维护了竞争政策的连续性与权威性。

三、欧盟应对危机举措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对竞争政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联系日益加深,其中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尤为紧密,这必然导致我国无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并且在之后不断蔓延恶化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全然无法独善其身。

由于我国的资本管制还比较严格,金融业相对封闭和金融体系相对独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由于中国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65%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这为美国人高消费高借贷模式的维持创造了条件,也使中国很难摆脱对其的依赖,[20]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的贬值,造成我国外汇资产巨额的贬值。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再次降低了投资者的预期,这为我国股市的下跌增添了一个加速度,在因“财富效应”的逆转影响而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同时,也使企业投资因融资受限而被抑制。

总体而言,和虚拟经济相比,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更为突出,这使得我国救市措施的重点从开始就是救实体经济,包括4万亿元的政府财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刺激民间消费需求(发放消费券和家电下乡补贴)等。而在这些救市措施的实施中,与欧盟在金融危机应对中坚持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并重的做法不同,我国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基本忽略了竞争政策的实施。

篇8

目前,以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或被注资,或被接管及资产、商品、食品等价格大幅度下跌为特征的全球金融危机即将过去。而后金融危机阶段即将到来临。

在这个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仍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并催生市场主体浴火重生或大规模兼并重组。因此,明智的企业将会采取整体变革、借势政策、优化结构等战略措施,积极应对,走向未来。

“熬”不是办法

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系统的重大事件,直接冲击了市场经济的传统模式,引发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大变局。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2008年9月的一次讲话中认为,这是其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金融危机。危机的核心在于美国的金融系统出了毛病,金融业风险的迅速扩散表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过时,出现的制度破裂性风险深不见底。

依这样的判断,我国部分企业目前采取简单的“熬”的办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位企业家朋友说,既然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既然提倡“过冬”,那么准备点“棉衣”就是了,熬一熬“冬天”自然就会过去,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未来的冬天到底有多冷,冬天持续的时间到底有多长,目前还没有人敢肯定。这需要我们重新估价这个“冬天”的影响,随便准备件“棉衣”就能“过冬”吗?也许不大可能。高度重视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在精神上、业务上作好应对危机充分准备的企业,有可能在危机中率先走出困境,并获得可持续成长。海尔集团张瑞敏说要“冬泳”,要在“冬天”保持自己一定的体力和活力,通过锻练来保持自己足够的能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保持企业在冬天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系统应对就是提倡以主动变革的精神,从战略调整、管理控制、文化理念教育等方面入手,通过“控成本、借政策、强核心、优结构”的综合性战略部署,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控成本”就是要积极地、主动地控制总成本,降低总风险;“借政策”就是要善于学习和把握各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所隐含的发展机遇;“强核心”就是要全面地检讨现有业务和团队的优势、劣势,促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业务、优秀团队集中;“调结构”就是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阶段性、过渡性等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未来的利润增长点。

超越“拧毛巾”

降低总风险是当前所有企业包括全球500强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首要策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特别是欧、美、日经济全面步入衰退。在收入增长下滑的背景下,控制总成本、降低总风险、保存实力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措施。

中国部分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仅仅采取经济常态下减成本、“拧毛巾”的管理套路来适应形势的变化是有很大缺陷的。传统“拧毛巾”式的应对之策不是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良好药方。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这个程度,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心脏出了问题。这需要动大手术,需要作整体治疗,需要变革管理系统,需要变革经营模式。在目前形势下,华尔街在变,跨国公司在变,欧美日主要经济体也在变。而我们的企业本身就存在着品牌、创新、资本等方面的弊端,面对如此规模的金融危机,如果不对现有的经营系统做彻底的调整与变革,仅仅采取优化战略、优化管理这样低层次的应对策略,对多数企业而言,将面临重大战略风险。因此,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需要调整战略,而不是优化战略;需要变革管理,而不是改善管理;需要重塑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完善价值观。也就是说,面对空前的金融危机,如何增强体质,如何适应巨变的经营环境,需要从全局性、系统性的高度来制定应对策略,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而传统“拧毛巾”式的应对之策,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搞不好在煎熬中会被淘汰。

总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需要采取系统性的变革策略。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关闭不赚钱的生产线,收缩非核心业务,强化核心业务,放缓新投资,调整经营计划和企业预算,裁减富裕人员等措施已成为必须之策。

借势政策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破坏了原有的西方金融系统和秩序,使其无法发挥正常的融资、信贷功能。这场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各国投资者、消费者、储蓄者的信心,这在美国、欧洲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挤兑”潮就是其重要的表现。

在这种形势下,单纯依靠传统商业调整力量已经不大可能。巴菲特呼吁美国投资者“抄底”,最后的结果使股神深度套牢。各国基金曾一度重手“抄底”华尔街,也落得深度套牢的命运。因此,挽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任无可避免落在各国政府的身上。

西方各国政府离经叛道,纷纷放弃经济自由主义理念,倾国家之力,采取注资、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刺激消费、做大政府信用等措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挽救市场信心,恢复金融功能和秩序。美国、欧洲等国家出台的应对措施主要集中在挽救大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大型保险公司、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等方面,它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金融泡沫破裂。而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措施主要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就业压力比欧美国家还大。

现在,许多企业包括跨国公司等均在各国政府启动内需、产业振兴的政策或计划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前些日子我们在南京调研,有一家德资家电企业的总经理说,2008年该公司经营业绩预计比2007年会下降30%。但2009年的经营计划比2007年要增长30%。这种现象很奇怪。他后来解释是公司主要产品线已通过我国政府“家电下乡”准入审核,预计企业在2009年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聚焦未来增长点

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也需要站在明天的立场构造未来。尽管未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在部分企业的战略棋盘上,需要抽调必要的资源,为明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优化业务结构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梦想,毕竟大家都想争取产业链的优势地位。这就像汽车替代马车,像电灯替代煤油灯一样。但是,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艰难。尽管全球管理专家都拿IBM说事,说它的结构调整如何彻底,效果如何好,如何获得了未来的竞争力。但IBM转型案例仅仅属于个案,现在还很难找到同样成功的复制者,更不用说批量成功地复制。这说明它的成功调整也许是和当时的时代机遇联系在一起。十多年前,美国思科公司也大力提倡优化业务结构,但直到2007年底,它的路由器、交换机等传统业务收入仍占总收入比重接近70%。它所加强的服务业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未超过20%。美国零售业的结构优化也很缓慢,并以早期大多数零售业被淘汰为代价。优化结构确实不容易,但这是走向未来的基础。毕竟企业的业务有弱有强,成长潜力有大有小。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采取优化、调整、升级等战略部署非常重要。

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系统风险在短期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没有主动应对,最后在拖下去的过程中逐步被变化了的环境所消耗。企业需要提倡主动变革的精神,加工贸易型企业可以采取优化地区结构的方式,如可以将沿海的生产线向内地转移,也可以向海外发展;生产型企业可以延伸产业链,也可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

毕竟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和阶段性。这也是优秀企业应对危机、实施转型的机会。

篇9

四川作为一座经历8级大地震的省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其经济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但四川经济外向度不高,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对四川经济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汶川地震使由政府主导的灾区基础设施、民生投资快速启动,而工业企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后,我国可能实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内资本流动性减少很可能使工业企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减少。

(二)工业企业效益问题突显,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机遇

在买方市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将挤压企业利润。尽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使工业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在国际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国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必将对工业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三)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四川外商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从2月份的0.5%上升到8月份的6.8%,2008年8月,投入房地产的外资占全省外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5.8%,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欧美等国资金严重匮乏,全球投资减少,将使四川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

二、四川省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往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四川省已有的一些应对措施和思路虽曾发挥过一些效应,但此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四川大省在防范方面出现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受额度规模限制,根据财政部文件规定,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培训、信用、创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川内其他服务业务,如信用担保、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还没有财政资金支持。

二是补助标准不明确,造成相同的服务业务在川内不同地区补助额差异较大,甚至收费较多的业务得到的补助额高于收费较少的同类业务。

(二)产业转移力度不够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西部省区相比也不具优势。

二是外资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投向不尽合理,由于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外资的区域性扩张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作为西部的四川为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十分薄弱。

(三)企业并购跟进过于滞后

一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并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目前川内企业并购运作中,某些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过多,以政府目标代替企业目标,充当并购的主体,不顾企业的意愿,包办企业并购。

二是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不规范。在企业并购运作中,如何确定企业产权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四川省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建议

针对四川省面临损失的具体情况和其在防范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防范措施建议:

(一)加大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受外需减少、成本上涨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一批中小企业已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将有利于减少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四川中小企业虽外向度不高,而且流动资金紧张、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收到有效解决。

(二)抓住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面对东部工业加速产业转移需求不断增长给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规划的研究与实施,重点解决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

(三)抢占先机,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并购潮

工业企业“剪刀差”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将使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增强企业市场定价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将加快企业并购步伐。四川应积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时度势,抢占先机,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并购潮。

参考文献:

[1]盛毅.陈映.王学人.国际金融风暴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分析[J].经济视点.2008.

篇10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进及其对绍兴的影响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出现,最初只局限于房产领域。2008年后,随着雷曼、美林等金融巨头的破产,美国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并迅速危及实体产业,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全球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金融危机的巨浪,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或多或少都会受其波及。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初逐渐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寒流,并在2009年遭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而作为一个外向度很高的城市,国际金融危机对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1.经济增长持续回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绍兴下行调整的趋势基本确定。2008年一季度,绍兴全市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约11%,上半年实现增长10.2%,第三季度为9.5%,全年实现增长则为9%,呈明显逐季回落的趋势,低于全国、省的平均增速。2009年是绍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承接经济下行态势,工业生产、外贸出口、投资增长、财政收入等指标持续大幅回落,一季度绍兴生产总值增幅更是回落到4.3%。

    2.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下降,2008年为8.3%,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消费虽然是一个亮点,2008年达20.1%的增长,但总量较小,仅为618.89亿元,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而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9年的增长也趋于放缓,回落了大约4个百分点。同时,绍兴市外贸依存度在2007年高达72%,〔1〕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冲击最早、最大,企业产品订单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下降21.7%,出口下降16.8%。

    3.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生产订单周期明显缩短,资金链收缩,企业资金紧张,亏损面逐步扩大。2009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036家,同比增加25.6%,亏损面超过1/5。同时,绍兴中小企业居多,企业互保关系错综复杂,“担保链”过长。金融危机爆发后,绍兴市部分龙头工业企业,如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出现经营困难,影响到大批的关联担保企业。在上述的情势下,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下滑,一时难以恢复。

    4.衍生社会问题突出。经济下行,财政增收困难,民生相关支出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也相应带来了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另外,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不景气氛围在社会蔓延,也相应影响了市民对社会生活的心理预期,不稳定因素增加。〔2〕

    二、对经济形势的研判与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涛,2009年初,绍兴市委市政府深入调研,对绍兴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了基本判断。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趋势基本确立,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困难比较多、压力比较大。中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期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会越来越突出。而绍兴市呈现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放缓趋势已日益明显,实现经济稳定的压力空前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困难的形势面前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发展,绍兴市不仅培育了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绍兴虽然受到极大冲击,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没有动摇。同时,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绍兴市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另外,市场的倒逼机制对经济结构调整会是一个有力推动,有利于全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总之,绍兴市对形势的判断是“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认为只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绍兴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是可能的。正确的形势判断,是出台有针对性政策措施的前提。正是在2009年初,对危机影响准确、全面、科学的认识,才有了应对危机一系列正确的思路和措施。基于上述对形势的判断,针对具体困难和重点环节,绍兴市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总体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以推进“三年建设计划”为基本手段,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状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具体工作部署:

    推进项目建设,力保经济平稳增长。2009年初,绍兴市出台“三年建设计划”,即围绕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改善民生问题等方面,计划三年实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00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投资1000亿元。根据上述目标,绍兴市全力推进了嘉绍大桥、绍诸高速公路、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曹娥江大闸工程、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休闲中心、绍兴国际汽车城、市奥体中心、市科技馆迁建等项目建设。2009年全年完成项目投资23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5.03亿元,同比增长15.2%,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镜湖区块开发,布局滨海新城规划建设,扩大中心城市规模。

    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9年五大产业完成投资437.3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投资的78.4%。同时,出台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意见,明确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出台政策,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生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

    强化服务企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将企业帮扶解困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2009年全市支持企业发展资金194.8亿元,至年底亏损企业减少了50%左右。致力缓解企业融资难,2009年全市新增贷款805.88亿元,比2008年增长32.35%,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运营监测,妥善处理华联三鑫、纵横集团的经营危机,规范企业担保链,消除企业发展隐患。

    坚持民生为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3〕289启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新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参保人数共26万余人。新建经济适用房21.7万平方米,旧宅改造171万平方米。分析绍兴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路与做法,其政策措施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其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着重加以解决。一是解决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绍兴是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城市,出口对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贸需求骤然萎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衰退,因此动力问题成为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因为中心城市规模总体不大,消费总量偏小,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所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中,投资的地位开始凸显。要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必要手段。回顾应对危机的举措,从国家、省到各地市,加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普遍措施,绍兴市的“三年建设计划”也是此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进行平台建设,扩大城市规模,还是以项目为抓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着力于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为经济平稳渡过困难时期提供拉动力。二是解决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绍兴企业经营困难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企业对外贸的依赖所造成的市场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互保关系繁杂造成的连锁反应。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决定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2009年对企业帮扶解困成为绍兴市重中之重的工作。处理困难企业,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规范企业担保链,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通过一系列服务企业的措施有力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效地保护了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对稳定经济、稳定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三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近几年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此次金融危机中,绍兴在全省受影响最大,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的问题。许多企业属于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橄榄型”企业,原料、订单受人掌控,又缺乏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面对宏观经济形势骤变,往往不堪一击。2009年浙江省将绍兴列为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对绍兴转型升级工作的认可和督促。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绍兴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得以大幅推进,成为绍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亮点。

    三、应对金融危机主要政策的成效与启示

    绍兴市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全市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起到了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2009年下半年,全市经济从一季度的低谷徘徊、全面负增长中摆脱出来,呈现逐渐回升、加速上扬的势头。

    经济企稳回升。2009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滑落至新世纪以来最低点,但第二季度后,各项政策措施开始发力,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上半年经济增长6.8%,全年实现经济增长9.3%,GDP总量达到2375.46亿元;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60.58亿元,增长4.7%;全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55多亿元,占总支出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