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04-05 04:1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算法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算法实施条例

篇1

按照《2017年度临高县预算部门(单位)财务管理考评工作方案》规定,我校认真组织自评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务内控管理

我校按照县财政局要求配备一名报账员、一名财务专管员。我校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上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有关预算管理的规定,预算编制数据准确,无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各项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财务人员使用电脑连接财政专网,做到一台电脑一条专线。同时电脑上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使用账号密码一般按照数字、字母、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学校印鉴由报账员专门管理。

二、预算执行

1、通过自查,我校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上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有关预算管理的规定,预算编制数据准确,无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各项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

2、通过自查,我校不存在弄虚作假、多报多领财政资金虚报项目,擅自提高支出标准等问题。

3、公务卡现金结算率≦5%。

4、通过自查,我校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到了专款专用。

5、不存在私设“帐外帐”、“小金库”的现象。

篇2

关键词:国库业务;监管职能;国库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5-0054-03

一、新形势下国库监管工作内涵和外延均发生明显变化

国库监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依法经理国库、执行预算收支任务的过程中,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对国库资金核算和使用的全过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行为。包括对财政预算单位、征收机关、国库经收处等部门在执行预算收支任务中涉及国库工作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其他业务进行的监督;对国库业务机构办理国库业务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对辖内国库业务办理的合规性进行管理,对国库资金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等等。

国库监管大体可划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对国库内部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外部监管主要是对财政机关、征收机关、国库经收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等部门执行国家预算收支有关规定的监督管理。会计核算是国库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按照预算资金的时间流程,可以确定国库监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国库监管工作范围是预算资金收支整个过程中与国库工作密切相关的包含于国库监管工作上下限在内的全部工作。

国库监管范围上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国库监管应该从经征收机关确认的预算收入资金从付款人账户划出之时开始,此为国库监管范围的上限。国库监管范围下限:按照《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五十七条和第六十二条之规定国库监管范围的下限,就是按地方预算、根据财政部门开据的库款支拨凭证将预算资金拨给指定的用款单位。用款单位若不按预算合理使用资金,则主要由财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二、当前基层国库监管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国库监管法规制度相对滞后,不利于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国库监管工作的上位法规定不够详细,指导性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对国库工作规定的相关条文比较原则笼统,均未对国库监管工作做出明确、详尽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监管工作开展发挥的参照借鉴作用不大。二是《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虽然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出相关规定,但由于其制定于1985年,当时的一些相关规定与当前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有的甚至明显过时,很难适应国库监管新形势的需要。三是国库部门出台的制度规章法律层次低,且不够系统,外部监督监管约束效力有限。当前国库监管的工作部署主要出自人民银行系统内部,相关制度规定也仅限定在对国库内控制度建设、国库业务处理风险要害环节、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等国库内部监管范围内。国库人员在对外监管工作方面缩手缩脚,甚至退化到了“柜面监督”的微小领域,形成国库内部监管日渐严格、外部监管依旧乏力的尴尬状态。

(二)对国库业务机构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增大日常监管难度

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整合力度的加大,基层国库业务不可避免,但由于相关管理机制没有得到相应完善,对国库机构的监管相对薄弱。在管理权限方面,《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未设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区,由上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商有关的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后,委托有关银行办理。依此规定地方财政部门在决定国库业务机构方面享有重要的协调、督导职责,但由于人民银行和地方财政部门分属不同行政序列,加之相当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国库分支机构的设置是人民银行自己的事,机构存撤和日常管理完全依赖人民银行,互相协调、共同管理的工作变成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内部唱“独角戏”,工作的有效开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经费拨付方面,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国库支库的代办业务费,按受理各种原始凭证的笔数,以适当标准计付,具体计付标准和拨付办法由上一级人民银行与当地财政部门商定后,由当地财政拨付至人民银行,再由人民银行拨付至行。这就决定了在支付支库的代办业务费方面地方财政部门应履行义不容辞的付费职责。然而,由于缺乏操作性好、约束力强的相关制度规定,加之部分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相对紧张,机构代办业务费拨付不及时甚至拒绝履行付费义务现象时有发生,大大影响机构业务开展的积极性。

(三)国库监管形势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多

一是国库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面更广。目前国库业务涉及到财政、国税、地税、海关、国土资源、环保、财监办、社保、商业银行等多个部门,国库监管范围随之大大延伸,地方财政的国库单一账户业务、国税部门的出口退增值税业务、财监部门的一般增值税退税业务、地方财政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业务、地方环保部门的排污费征缴业务、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审批业务等等,都是政策性强、牵扯面广的业务,业务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国库工作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国库政策性资金受到商业占的可能性更大。随着商业化经营意识的增强,国库经收处受利益驱使,延压税款结算资金,以适当方式增加预算资金结算周期的倾向更加明显,截留甚至挪用资金现象屡禁不止,国库结算秩序不能得到很好维护。其他如地方财政以“往来款”方式将大量财政存款从国库划至在商业银行开户的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形成客观存在的“第二国库”,已经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被大量人为滞留在各家商业银行机关团体存款账户不能及时入库等行为,大大削弱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预期效果。

(四)监管主体间沟通协调不够,监管效率大打折扣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对国库财政性资金征收、报解、使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监管,国库、财政、征收机关、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均有一定监督管理权力,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地方财政部门的工作重心更加侧重于督促各征收机关完成预算收入入库进度,侧重于预算单位按预算使用资金,至于预算收入资金在入库过程,以及国库资金在地方财政存款账户上滞留情况,则很少问津;征收机关重纳税申报,轻税款缴纳。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国库部门各管一段,互不相干,职责权限的划分不尽明晰,客观上造成了各部门都应对国库资金进行监管,但又都不能彻底实施监管的“可管可不管”的不正常局面,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现象并存,职责既存在交叉又有断档。各部门间缺乏政策沟通意识,加之尚未健全稳定的定期信息交流沟通机制,相互之间对其他部门政策规定知之甚少,监管合力难以有效发挥。

(五)现有国库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

从人员数量方面看,目前在一个地级市中心支库管辖范围内,国库经收处一般超百个,多则数百个,而基层国库人员定编一般只有10多人,完成日常核算报解任务尚十分紧张,更无法对属地国库资金合法合规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管理。从人员素质情况看,当前国库工作对内部控制、资金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要求更高,懂金融、懂财政、懂税务、懂核算、懂调研、懂监管几乎成了国库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当前从国库干部队伍远远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国库业务量成倍增长,使多数国库人员整日忙于日常核算业务工作,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的机会极少,人员素质与业务形势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国库外部监管工作尤显乏力。

三、提高国库监管工作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立法

建议结合国库工作的发展状况,对《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关于国库监管工作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和完善,站在不断提升整个预算执行效果的高度,充实、丰富各预算执行部门在配合国库部门业务开展中的职责作用,有效提高国库的外部监管工作效率。合理确定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商业银行在预算资金收纳、报解、入库、支拨等各个环节中应负的主要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奖惩处罚机制,体现立法功效。

(二)树立财政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规范各预算执行部门的业务操作

一是真正维护地方财政部门在国库机构选择上的决策权力。充分体现地方财政部门对国库业务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本着利益共享原则,在充分谋划财政管理预算工作、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考虑国库机构的经济利益,使其权力、义务与经济收益趋于平衡、对等。调动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积极性,使其对地方财政真正负起责任来,从而实现财政、国库、银行等部门的利益双赢、多赢。

二是全力加速财、税、库、行横向联网推广进程。最大限度地减少预算收入入库中间环节,加速预算收入无纸化办公推广速度,取消纸质凭证在征收机关、纳税人、银行、国库等部门的低效传递,以横向联网的强大功能优势,影响国库经收处及早撤出纳税大厅,削减预算资金在途风险隐患,提高国库监管工作可操作性。

三是加快库款支拨电子化推广进度,积极拓展单一账户业务覆盖范围。推广财政库款支拨业务在财政与国库部门之间的远程控制与操作,实现库款支拨业务电子化、无纸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功能优势,实现库款按预算直达最终用款单位。逐步变商业银行直接支付业务和授权支付业务,为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直接受理直接支付业务和授权支付业务,拓展单一账户业务覆盖面,取缔财政集中收付中心中间业务操作,消除预算资金在商业银行的人为滞留,为区支库业务最终收归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经理创造先决条件。

(三)加强财政、征收机关与国库部门的政策沟通与配合,规范业务操作

一是建立法规、政策沟通机制。地方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在预算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管理作用,加强与上级财政的政策沟通与联系,保证财政政策执行效果;组织征收机关与国库部门之间的政策传输与辅导,在加强国库外部监管方面多倾听国库部门的建议和呼声。最大限度地让国库部门能够及时、准确获得相关部门最新的政策、制度信息,以增强国库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增强预算管理政策公众透明度和国库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国库监管工作的作用范围可上至国家机关,下到普通百姓。特别是退库业务,政策依据繁多,涉及各类经济主体,国库、征收机关、纳税人等各方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标准。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优势,搞好对服务对象的政策宣传,增强预算管理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提升国库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强国库监管工作力度和实施效果。

(四)搞好国库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现场指导

首先,定期举办横跨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业务的高层次国库业务培训。把加强国库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国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工作制度化,以增进国库工作人员对国库相关业务知识和各项政策的认知程度。

其次,合理利用国库业务交流网络平台,拓宽国库工作人员异域业务交流领域。定期梳理国库规章制度,建立内控制度交流机制,实现国库工作人员智慧共享。打造应急业务快速反应团队,为全体国库在岗工作人员提供远程即时业务支持。筹划国库监管电子预警系统,实行国库监管站位前移,发挥事前监管群体优势。

参考文献:

[1]黄红梅,2005:《当前国库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金融》第3期。

篇3

2001年,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颁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开始推行,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10多年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建立完善,逐步取消了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设立的多重账户,收支账户过多过滥状况得到彻底改善;收入收缴程序得到规范,政府所有资金纳入收缴范围,并采用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缴库,收缴不全面和不及时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支拨程序得到优化,设计了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财政授权支付为辅的支付方式,建立了财政集中大额支付为主、授权预算单位分散支付为辅的支拨主体,款项直达收款人,“以拨代支”现象已经消除。

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我国国库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这是对央行经理国库成果的再次肯定,从法律上保障了央行经理国库的体制。同时,新《预算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这不仅是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成果的肯定,也将这一制度提高到了法律的层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这对于积极推动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从2001年出台,一直沿用至今,正式的改革方案始终没有出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对立法的要求较高,现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家金库条例》等法律制度尚不能满足改革的法制要求。一是随着国库业务的逐渐变化,现有法律法规的很多条款已经不再适用,如《国家金库条例》自从颁布以来一直未予修订,其中完全没有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内容,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国库服务社会效能的发挥,也与建设现代化服务型国库的目标相悖。二是有些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又未制订指导实际工作的配套制度。新《预算法》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对于账户的建立以及财政收支的流程设计并未进行阐述,《预算法实施条例》也尚未修订完成。

(二)财政资金分散管理严重

由于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改革点引入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概念,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收支过渡账户(非税收入专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等),造成大量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根据2010―2014年国库统计数据,2014年地方财政专户存款利息收入为495.85亿元,较2010年增加412.68亿元,年均增长56.3%。根据某市国库统计,包括结算和非结算账户在内,2014年末游离在全市国库外的财政资金是国库库款资金的9.5倍,到2015年底甚至高达21.6倍。游离在外的财政资金,不仅不利于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也会带来资金风险。

(三)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模式问题日益突出

在改革方案出台时,由于处在业务模式探索阶段和系统上的约束,采用了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模式,银行先支付,国库后清算,即“先支付、后清算”模式。商业银行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既无权限也无意愿对支出进行监督,同时对财政资金具有天然的偏爱,当库款不足无法清算,商业银行未支付、先清算或商业银行未将退回资金及时汇划国库时,商业银行垫付或占压财政资金的问题就会出现。有关调研结果表明,银行长期垫付财政资金,并且垫付时间长、金额大并呈扩大变化趋势。调查显示,垫付时间30天以上的占比约10%,部分垫付长达4个月,平均每笔垫付1286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平均每笔垫付2013万元,单笔垫付最高达4.74亿元;财政授权支付平均每笔垫付304万元。除此之外,银行占压财政资金呈普遍化态势,平均每笔占压130万元,单笔占压最高达1.39亿元,占压时间从1天至120天不等,其中,7天以上笔数占比为16.3%,资金占比为57.4%。

(四)违规调拨财政资金呈现普遍化态势

由于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国库无法做到对每笔支出进行实时、逐笔、全面的控制,只能事后进行汇总资金清算,事中监督作用难以发挥。人民银行国库总局对2014年前三季度地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运行情况的调查发现,地方财政部门存在将库款大量调往财政专户问题;地方预算单位存在通过银行将库款间接调往其他实有资金账户问题。违规调拨财政资金问题比较普遍,其中,西部地区最为严重(金额与笔数分别占比为93.93%、45.16%),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相对较少。违规调拨财政资金成为地方财政随意调剂收支的重要手段。

(五)国库现金管理具体工作有待完善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发展缓慢,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还处在试点起步阶段。国库现金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推进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国库库存资金大量闲置,致使财政资金运行效率不高;二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防控运作风险。采取硬堵的方式,不仅导致暗箱操作,增加国库资金风险,也容易对地方金融秩序产生不良影响。从目前一些先行以隐蔽或变相的方式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地方来看,对国库现金管理投资产品选择单一,大多数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于商业银行,同时基层商业银行缺乏投标抵押物,国库资金存在潜在风险。

二、国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一)国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国际上很多国家在财政管理制度中采取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探究其制度改革情况,对我国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国库改革路径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 国库职能已经由最初的简单对政府资金进行管理发展成为全面履行财政管理的职能,更加突出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还肩负着为政府筹集资金、发行管理国债的职能。

2. 国库机构的设置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国库机构,主要以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为典型。另一种是非独立的国库机构,通常设在财政部内,隶属于财政部。

3. 单一化、集权化的国库账户运作机制。(1)单一化的账户设置,不允许政府在其他类银行开户,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集中存在中央银行账户。(2)集权化的支出模式。为规范政府现金支出行为,加强对政府资金的管理以及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西方国家大多数采用集权化的政府支出模式,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将款项支付给为政府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供应者(收款人)。

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及社会文化的不同,再加上原先早期的国库管理制度的差异,以及在实行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为适应本国国情和政治文化需要,各国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不同的差异。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各国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在改革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方面,由于国情不一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2)国库机构的设置没有统一的原则。尽管他们大多采用了我坏恼嘶Ч芾恚但是在机构的设置上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有些国家的国库作为单独的机构而存在,有些国家的国库则设在财政部下,作为附属机构,有些则采取国库制。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健全法制。从法律层面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外比较成熟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就很难保障这一制度改革的成功。二要严格完善单一账户设置。从内部管理层面强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核心。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对政府财政的控制能力与管理能力。国库单一账户要求对政府财政资金进行公开化、透明化的管理。所以,建立完善严格的单一账户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要实行央行经理国库制。央行经理国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制度、技术和组织保障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我国当前制度下,有利于形成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相互协作又互相制衡的格局,保障国库资金的安全。四是加强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从运行层面保障改革的有效进行,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系统以及现代化的国库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会计分析系统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

三、新形势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库法规制度

对于《国家金库条例》、《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中不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发展需要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为确保国库部门行使监管职能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通过制定《国库法》切实保障国库部门依法履职。为切实提高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中依法行政的能力,可以研究制定《国库监督和处罚办法》。

(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实现国库集中收缴和拨付

国库单一账户是现代国库管理大厦的“基石”,更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关键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所有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收支。因此,要逐步清理财政专户和各类收支过渡账户,严控新增财政专户,确有必要的需开设在国库。同时,在国库单一账户的基础上,加快国库直接支付模式工作进程,逐步取消商业银行集中支付模式,彻底解决“先支付、后清算”模式弊端,真正实现由国库集中办理支付业务。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国库现代化信息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有效整合优化库、财、税、银的相关系统,尽快实现各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财政和国库“双中心”模式,即国库分别与财政和商业银行联网,财政分别与预算单位和国库联网,从而实现四方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提升国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建立现代化服务型国库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库信息化服务水平。

篇4

1、挖潜增收确保财政经济平稳运行。

认真做好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实事求是组织财政收入,严禁虚收空转等行为,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加强收入分析调度,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力争实现财税收入首季“开门红”,为完成全年收入预算打好坚实基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及省过紧日子思想和要求,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支出,积极盘活用好各类沉淀资金,把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需要,兜牢全县“三保”底线。宣传并贯彻落实好《预算法实施条例》,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财政收支工作,统筹编制好2021年全县财政收支预算。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推动绩效评价提质扩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落实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积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债券资金使用,扩大有效投资。用足用好“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担保、农业担保等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抓好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尤其是抗疫特别国债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加强直达资金支付的跟踪问效,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撑作用。

篇5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环境建设任务,对**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进行环境整治,规范市级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各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市级补助资金暂行规程》(以下简称《暂行规程》)。

第二条本暂行规程适用于**市“20**”环境建设指挥部确定的与奥运场馆和奥运签约饭店周边地区、奥运比赛路线整治项目不重合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

第三条**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第二章资金补助原则和范围

第四条补助资金按照总量控制、定额补助、市区分担的原则筹措。市、区两级财政部门按照1︰1的比例分担。

第五条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中的拆除破旧房屋、废弃烟囱、废弃线杆、临街商铺整治、绿地新改建、清运垃圾渣土、围挡墙修复、必要的金融机构手续费支出。

对确需实施的住宅楼体和立交桥景观照明、更换门窗、拆护栏、首层内置防盗窗、空调移机,经“20**”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市政管委批准后,可纳入补助资金范围。

第六条资金补助标准按照市财政评审中心评定的定额标准执行。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项目在**市“20**”环境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各市级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区县政府组织项目实施,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20**”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1、负责制定下达全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任务。统筹协调解决市、区政府部门在整治项目之间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二)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1、负责核实“**”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工作量,会同市财政局审核项目预算。

2、负责汇总编制项目预算,并向市财政局提出资金申请。

3、负责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会同市财政局对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三)市财政局

1、根据“**”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的整治任务,按照确定的比例落实市级补助资金。

2、负责审核项目预算,并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资金拨付。

3、会同市市政管委对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四)各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

1、负责编制上报环境整治工作项目的预算、决算。

2、负责落实整治项目的区专项资金。

3、负责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与管理。

4、负责组织项目实施。

第四章资金使用程序

第八条项目申报及预算下达

1、各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责任部门编制项目预算,经各区财政局审核后上报市市政管委。

2、需市级财政补助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中,已有定额标准的补助项目,其工作量需由**市市政管委委托的中介机构核实;没有定额标准的补助项目,项目预算应经市财政评审中心评审。

3、由各区整治项目责任单位编制的项目预算经各区财政局审核后上报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审核汇总。

4、市财政局会同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审核确定项目补助资金后,将专项补助资金预算的80%下达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同时抄送各区财政局和银行,并将预算资金拨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专户。各区财政应在市财政资金到位15日之内将等额专项资金拨入专户。其余20%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及决算评审后,办理市级补助资金结算。

第九条资金的支付

1、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项目资金拨付到位后,银行按照项目合同、监理公司出具的支付证明、区市政管委的用款申请办理付款手续。

2、各区项目资金不到位,市级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能支出。确需项目启动资金的,专户中的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可根据各区财政实际到位的资金等额支出。

第十条项目的决算与市级补助资金的结算

1、项目完成后,由市市政管委组织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

2、项目验收合格后,各区市政管委应及时编制项目决算。

3、市财政局会同市市政管委对项目决算进行审核。

4、市财政局和银行根据项目决算审核结果办理项目市级补助资金结算。在补助标准以内的实际支出,按照规定的市级资金补助比例结算,超范围的任务量和超定额标准的部分不予补助。

第五章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各区必须在财政支付业务中标银行开设**市重点大街整治项目专户,用于核算**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资金的收支业务。各实施单位要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补助资金年度预算一经下达,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和预算执行。在执行中如确需调整,应按本办法规定的项目资金申报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各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整治项目责任单位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和工程监理制度,并与区财政局共同委托审计机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

第十四条各区财政局和市政管委要加强对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篇6

【关键词】国库体制 经理国库 国库监督

经理国库是《人民银行法》授予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库监督作为国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赋予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一项重要权限,也是经理国库体制的重要内容。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对预算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履行中央银行“政府的银行”职能出发,从维护国库资金安全完整和广大纳税人的利益角度出发,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工作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监督职能,确保国库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国库监督的定位

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核心内容是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高效运作国库资金的收纳与支拨,并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国库监督是指人民银行在办理国库收支业务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对国库收支事项实施的适度的事中监督,这既包括国库内部控制与管理,对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的监督管理,也包括对财政及其他征收机关与国库资金运行紧密相关业务的监督,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性、准确性。国库监督作为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预算资金为直接对象,以预算资金收入和支出的各个环节为主要内容,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为基本依据,以确保预算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为根本目的。在具体的监督业务环节,国库不参与税政管理,在纳税人完税后,开始执行对预算收入收缴的监督;国库不参与预算支出计划的制定和分配,在财政部门签发支付指令后,开始实施对预算支出执行的监督。国库监督主要体现在对不合规业务的拒绝办理,例如:对于财税机关擅自调整预算科目、预算级次、分成比例、缴款方式以及随意调整库款账户之间存款余额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对于征收机关不按国家规定的退库范围、审批程序办理退库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对于国库经收处和其他征收机关拖延、违法不缴预算收入等情况,国库有权督促检查;对于违反财政制度规定开立财政存款开户和办理财政库款支拨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等。

在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实质上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于一身,目前只有人大、审计负责预算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层面,人大部门的监督主要涉及预算编制的审批,属于事前控制层面。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对财政的外部性监督不同,国库监督是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国库部门在办理国库收支业务的过程中完成的,人民银行系统真实记录、及时反映各级政府收支存数据,并能够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预算收支的合法性、准确性、及时性审核把关,进一步规范各级预算执行,属于事中监督层面。可见,国库监督是连接人大事前控制、审计事后监督的桥梁与纽带,既有利于增强各级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也为各级人大部门、审计部门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提供有益的补充。只有有效实施国库监督,才能实现国家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

二、当前国库监督面临的新形势

篇7

《国家金库条例》颁布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事业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保证了我国国库事业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作为基层央行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履行好国库职能作用,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仍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国库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自1985年《国家金库条例》颁布,确立了由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委托国库体制,1994年分税制实施,设立了中央金库与地方金库,20__年开始了国库直接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试点,20__年6月在全国推广,实现了库款支拨和财政资金上划的实时清算。经过20年的建设,基本建立起了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独立的资金清算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库职能定位一直没有根本的改变,对国库职能的认识也长期停留在预算的收支及一些简单的管理职能上,如保证税款及时入库,按时、按预算计划拨款等。显然这样的国库职能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基层央行国库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经理国库职能既要能及时安全、快速地收纳和支拨资金,也要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各类信息,保证财政资金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在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的职责更加突出了金融管理部门的宏观化、服务化、大众化色彩,对国库部门作的金融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基层央行经理国库的职能作用。

二、履行国库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职能定位不准、内容不新、手段落后

1、服务职能定位不准,经理国库职责不能正确发挥。首先表现在对国库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全面发挥国库职能在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确保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忽视了经理国库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以为国库只是“税务的会计、财政的出纳”,经理国库就是接受地方政府、财政、税务部门的要求和安排,缺乏积极应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2、服务内容缺乏创新,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国库服务内容上,注重日常会计核算,局限于“帐平表对”,向财税部门提供静态“数字”和报表,忽视了整个国库业务流程所承载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缺乏对规范税收入库环境、监管预算资金拨付、预算收入退库、国债管理等管理职能的发挥;缺乏对国库核算数据的再利用;调查统计分析不足;横向、纵向动态交流不足等。

3、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对国库资金的实时监控。自推广运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以来,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但国库会计核算与业务管理中手工操作比例仍然较大,财税库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与数据传递、对帐等工作仍是手工操作。国库资金详细统计分析刚刚起步,目前运用的《国库收支统计与分析系统》也仅限于地方预算收支、库存统计和汇总报表功能,不能提升到分析运用层次,尚难以就预算执行情况及国库资金使用情况为政府各决策部门提供更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二)监管职能执法依据不力、思想认识缺位、监管力量薄弱

1、现有的国库政策、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和滞后性,使国库的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地实施。目前,国库监管依据的主要是《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实施于八十年代,国库法规仅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了原则性规定,条文过笼统,没有明确国库的监管职能,虽然《国家金库管理条例》赋予了国库有一定监督权,《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之一是“经理国库”。国库作为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据《会计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因此演绎下来国库对其服务业务和服务对象的相关行为有实施监督与管理的权利,但《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都没有赋予国库监督的职能,国库监管处于从属地位。

2、不同阶层、不同部门认识上的不足,制约了国库监管工作的开展。一是由于各阶层、各部门对国库处于何种地位、国库监管处于何种地位的认识均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认为国库是财政、税务的服务部门,只是财政的出纳,税务的会计,国库部门履行监督、反映作用职能是国库争权、要权,极力强调自身有利的理由,因而,对国库部门履行正常的职能不支持、不配合;二是有的国库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认为,国库工作只要账平表对、不出差错、不出案件就行,“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特别严重,没有把国库监管工作真正摆到议事日程;三是由于国库一线人员本身综合素质低,缺乏财、税知识,对开展监管工作尤其是对财税部门的监管有畏难情绪。

3、国库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国库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长期以来,国库人员配备不足,变动频繁是制约国库业务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多的基层国库只配备2-3名国库专职人员,2.0版《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上线后,岗位要求多,人员配置增加了不少,但大部分是兼职人员,一人身兼数职,每天紧张应付日常税票处理业务,很难开展国库监管工作,特别是县支库处在国库工作的第一线,同时又担负着管理乡镇金库和辖区国库经收处的任务,根本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履行国库的监管职能。

(三)综合反映职能滞后、资源单一、分析不透

1、国库统计分析数字堆积化,不深不透。近几年国库统计分析和综合调研工作起步较快,为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发挥了信息反馈和参谋的作用,但远远还不能适应现行的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国库的调查统计分析仅仅是数据的罗列,上下年度同期数据的比较,没有辖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建立起统一、科学的指标体系分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库的反映作用。

2、财、税、库、行(社)横向联网进程落后。《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的推广、使用是适应财税改革和国库加入支付系统所必须的技术支撑,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国库业务核算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讯系统网络化,增强了上下级国库之间纵向联网,但与财、税之间横向联网还未实现,不能形成资源

共享,致使国库反映有骨无肉。

3、分析调研反映滞后,质量不高,在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由于基层国库人员少,人员素质不高,手段落后的影响,以及缺乏信息交流等因素制约,各支库的分析调研工作在分析反映的及时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可信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就数据论数据的现象,分析调研材料质量不高,难以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认可。

三、有效发挥国库职能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首先要建立健全国库法规,按照金融财税体制的新要求和国库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在现行《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制定《国库法》,《国库法》要与《预算法》、《征管法》相配套,明确各级国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及权限,明确国库部门办理预算收入、支出及收入退付的监督范围,以建立国库服务体系的法律支撑,提高国库服务的法律档次;明确国库部门的监管地位、监管范围及违规处罚条款,要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国库管理权威性的法规。其次要颁布国库资金收纳、支拨监管章程。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要在组织深入调查研究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国库监管章程。再次要制定统一的退库操作规定,消除财政、税务通过放松退库审批这一环节,达到互惠互利的目标。

2、加强国库组织管理,健全完整核算体系。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遵循“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单设国库部门,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县级支库的组织管理。建立完整的国库核算体系,形成国库会计独立的帐表系统。尽快实现财、税、库、行等部门间的横向联网,以实现国库资金核算现代化、高效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革措施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之前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不断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对于国家财政国库收付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其更加符合符合市场的需求。我国对于财税制度已经经过几次重大的调整,但是对于涉及到的国库管理制度方面则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革,传统的国库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其进行创新性收付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的必然要求。

一、新形势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其建立必要性与可行性

1.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国库所采用的支付制度依然是传统的分散支付制度,此制度对于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部门开设多账户,使资金分散,形成各个部门争抢的局面,国库资金没有包含预算外资金,不利于国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等。而当前我国各项经济数据纷纷下滑,经济形势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乐观,甚至出现了很多经济数据标红的现象。因此,对于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更加需要进行改革,以保证国库资金的有效利用。

2.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可行性

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持。首先,其具有委托理论支持。我国的委托理论已经比较完善,而在现阶段的国库管理制度中,各个阶层均会遇到关系,需要理论的支持。其次,需要社会福利理论做后盾。我国的福利理论已经相对完备,在此基础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缓解资金紧张与资金需要间的关系。第三,需要制度创新理论的维持,我国从法律、宣传、贯彻等方面已经为新制度的创建做好了准备,这极大地降低了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的风险。

二、建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面临的障碍

1.人员与技术因素的制约

当前阶段,国库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还依然保留着传统支付的观念,这对于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集中支付制度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而部分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还没有达到所需要的程度,并且,在信息操作系统上还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这也使得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进受到一定阻碍。第三,部分部门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其在制度改革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消极情绪使新制度的改革停滞不前。

2.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的前身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其依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影响,很多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得以改变,预算支出依然沿用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并且,现阶段纳入国库管理的资金并不完全,不仅影响了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使得国家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难以做到全面、精准。

3.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的其他因素

(1)国库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均设立了国库机构,但是因为部分基层人员对其并没有引起重视,难以发挥国库的积极作用。比如国库设置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已经成为其一个内设的机构,而对于其人员的配备并不充足,商业银行对于设置的国库也没有作为一个重点工作进行开展,各级工作中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2)现行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法律中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最大的目前只有预算管理制度、预算会计制度和银行计算制度。其中,于2014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但是其中对于集中支付制度没有进行创新与改革;而所使用的《国金库条例》则是在1985年实施的,其他关于会计制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是多年前制定实施的,陈旧的法律条文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更难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3)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预算单位所开设的零余额账户难以适应收入款项,其在水、电、暖、气、税、话等银行代收款方面实施受挫,单位所开设的基本账户与集中支付制度也不相符;其次,国库实行集中支付将会涉及较多部门,系统操作量增加,操作过程中稍有失误就会使整个工作进度受到影响;第三,集中支付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目前还无法实现无缝连接,增加会计核算系统录入量,如果支付系统出现不稳定情况。

三、建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预算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将国家所有资金全部纳入到我国国库的管理中,不再对预算内、外的财政资金进行区分。其次,国家层面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一般来说,需要提前大半年时间对下一年的财政进行预算,编制三年的滚动预算,促进预算的磋商;预算要进行跨年制,使预算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同时,预算工作要做细致,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避免闭门造车。

2.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监督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良好实行离不开有力、完善的监督体系,构建集中支付制度需要一支健康有序、富有力度的监督体系作为支撑。首先,要完善其内部责任制度,制定相应的追责制度,防止权力的滥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制度,审计部门对其进行严格事前审计、财务审计、正当性审计、资金效益审计。人民银行履行好国库资金使用的监督职责。

3.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

改变我国当前关于支付制度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的现状,重新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税收征管法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保障法律成为国库管理的有力保障。

4.完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具有记录财政信息、查询功能;第二,使用统一编码体系,以统一数据为平台,构建预算编制系统,实行国库统一管理;第三,做好事前控制;第四,对资金流动予以严格控制,改善资金管理;第五,为预算的编制和实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报告;第六,为相关部门及公众提供适应的财务报告;第七,参照国际新模式,进行与国际结果的总体设计;第八,做好系统维护,保证系统安全。

5.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

资金在流出国库之后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其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其具体包括:第一,制定政府收支类系统配套制度,对其绩效做出评价;第二,对其绩效评价主体进行确定;第三,确定财政收支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第四,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建立绩效评价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

结语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其需要各个基层的努力和配合,需要国家中央大刀阔斧的创新与探索。只有做好收付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才能让国库资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国内经济沿着更加健康、繁荣的道路前进。

(作者单位:辽阳市文圣区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春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商,2015,26:178.

篇9

【关键词】政府预算;监督;现况;问题;对策建议

一、我国政府预算监督现况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公共预算监督体系也基本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政府的收支行为,使得财政资金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政府预算监督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从预算编制来看,预算编制不科学性,降低了预算监督的效能。从目前情况看,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明显滞后。从预算监督机构来看,各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此外,人代会的预算审查监督力度也不够。

二、我国政府预算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低,难以监督

现在,有些部门的政府预算仍被视为高级机密,而有些部门虽然公布了预算信息,但信息过于简明和专业化,内行人尚且看不懂,对于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公众来说就更加摸不着头脑。除此之外,我国政府提交的政府预算报告比较笼统,在审查中也很少有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就形成了表面形式上的程序性监督。从日常监督来看,监督队伍普遍缺乏专业水平,监督力非常有限,从而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政府预算的了解和参与程度。由于预算的透明度低,新闻、舆论和媒体对预算信息的获取程度也有限,也影响了舆论和媒体对政府预算有效的监督。

(二)政府预算编制不合理,约束性弱

我国《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从1月1日起到12月31日为止,但《预算法实施条例》又规定预算年度开始的1月份才要求省、市、自治区政府财政部门汇总上报本级总预算草案,预算经人大审批通过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而经过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案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预算年度开始后,预算还处在编制和审批中,待预算获得正式批准后,预算执行差不多已过去三、四个月,在有些地方已过去半年。财政在较长时间里的无预算运行,形成先执行、后编制、再审批的局面,使预算从立法上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客观上限制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

我国预算编制使用的方法是基数法,即在上年收支基数上加上本年的增减因素,以此确定本年的各项预算收支。各部门获得预算经费的多少,不是取决于发展状况,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基数的大小对于预算经费的多少至关重要,预算单位原有的支出基数很难打破。

从内容上看,我国预算的细化程度不高。尽管预算单位编列了部门预算,但部分预算支出仍没有细化到具体单位、项目和用途,一些专项补助尤为如此。甚至许多资金不作预算,起不到预算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预算的收支科目分类标准也不统一。目前按经济性质、支出功能、部门设置进行交叉分类的做法,使性质上相互交叉,以至于区分的界限模糊不清,内在逻辑关系不够严谨,导致预算收支科目体系比较松散,不便于统计和分析,也与国际不衔接。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

抓紧制定和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批监督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明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批监督预算的范围、内容、程序,并对预算编制、初审、超收收入的使用,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以及按时提交预算草案和预算违法责任追究等重大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为预算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公开预算

在政府预算的全过程中,应在全社会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公共财政的本质是委托理财,在民,政府受托实行公开预算,就是要把政府预算的全过程公之于世,让所有的社会公众都有渠道了解和参与政府预算编制和决策过程,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偏好,有权利监督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这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公众主动纳税的意愿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不仅是保证政府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公共性的要求,也是杜绝以官员意志代替公众意志,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的根本措施。

(三)完善预算的编制

调整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一个细致的工作,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针对我国的情况,应将预算的编制时间进一步提前,以保证最终形成的预算准确。

强化部门预算。要按标准支出预算法来编列部门预算,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和历史资料,建立标准定额指标体系,以此来编列各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对于预算单位的人员支出,宜根据统一的人员支出定额标准来编列预算:对于预算单位的公用支出,应依照预算单位规模、职责、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的不同,建立分类、分档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来编制预算。

(四)建立刚性预算

一是立法机关的监督。其目的是要使预算收支活动符合法定程序和规则,尤其是要解决政府预算频繁调整的问题。从长远看,应对人大代表的构成和职能作出一定调整,要增加人大代表中非政府代表的数量并应逐步使人大代表职业化,从而使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更加具有民意基础和代表性。

二是财政、审计机关的监督。要强化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要对重大预算收支项目进行审计监督,防止和发现政府预算执行中不严格执行预算约束的不法行为。

三是公众舆论的监督。在公开预算的前提下,公众与媒体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如果预算中出现的问题被曝光,舆论压力大,代价高。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政府预算方便易读,对普通公众来说变得易得、好懂、清楚、详细。

(五)建立预算全过程监督机制

注重事前监督。重点是防患于未然,对预算单位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通过预算编制审核,实现监督检查,阻止非法的或没有效益的资金安排。为此,各级人大可以提前介入预算编制过程,监督预算编制的合法性。

篇10

(一)设置科学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要想推动企业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不断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以董事会为主要领导的专业委员会,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主要对企业的预算目标进行明确,制定完善的预算方法,加强预算方案的审批,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制定预算考核评价体制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针对企业相关预算矛盾纠纷实施仲裁。企业应设置财务部门或者计划部门,主要负责企业的预算组织管理工作,对企业预算实施科学汇总、审核,确保预算平衡。企业内部生产职能部门以及投资职能部门应联合基层单位共同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并对各项预算制度进行有效贯彻和执行。此外,预算编制部门以及执行部门作为预算责任主体,一定要对预算工作的开展和执行结果全面负责,深入研究造成执行效果不佳的因素,进一步明确企业预算组织体系,避免因为人为控制预算影响预算工作的客观性。

(二)完善企业预算考核评价制度

企业预算考核评价在整个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是企业预算循环的终结,同时也是企业预算循环的开始,预算考核评价能够发挥一定激励作用,促进良好的人员沟通,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企业不但要定期针对不同预算执行部门、人员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工作表现进行全面考核评价,还应该要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及时挖掘和分析预算执行结果与企业预算指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实现动态考核评价。此外,综合分析考核评价对象的特点,在对个人实施考评的同时还要进行集体评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综合考虑企业具体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开展直接作业考评以及间接作业考评,实现对不同作业类型的差异化考核评价。

(三)加强企业预算监督管理

企业必须不断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监督机制。企业相关预算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根据《预算法》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等的要求,认真实施预算监督,针对企业预算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举措。另外,必须深入研究财政预算编制的常用方法,尤其是那些公开性手段,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保证良好的透明度。企业预算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政府职能机构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肯定。财政方面,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配合政府相关工作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提高财政预算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四)完善企业预算管理相关制度

要想促进企业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要制定科学、系统的预算管理体制,综合考虑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保证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需要相符,针对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约束管理,制定科学的约束标准及规范,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企业总体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细化,保证预算相关制度具体而详细,充分发挥其对于基础性管理活动的监控作用,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准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决策失误。最后,企业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岗位责任制度,并完善相关奖励惩罚机制,开展科学的预算管理,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培养良好的工作责任感,挖掘员工潜力,实现员工的价值,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提高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企业预算工具越来越先进,技术革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开发预算系统潜力。一些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可引进并充分利用ERP全面预算系统,为企业预算工作提供良好硬件条件,提高企业预算工作有效性。ERP全面预算系统的应用能够为成员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以及预算分析工作提供有效的管理平台,该系统支持滚动预算以及零基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途径,ERP信息化预算系统的使用能够根据业务流程针对整个预算编制进行动态指导,促进业务系统以及预算系统的有效结合。在采用业务系统实施业务处理的过程中,ERP预算系统会自动按照预设条件动态监控预算工作的执行状况。通过使用ERP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企业能够激发成员企业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及分析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预算编制效率的提高,缩短编制周期,保证良好的预算管理质量。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