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17 01: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有利于贯彻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条例施行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体制问题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单位)要在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协调、监督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单位)要在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单位)的领导下,在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统一指导、协调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行双重领导的部门(单位)要在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单位)的指导。
二、关于建立政府信息协调机制问题
(三)各级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有关行政机关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形成畅通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行政机关拟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要与有关行政机关沟通协调,经对方确认后方可;沟通协调后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拟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报请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四)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政府信息,要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执行。
三、关于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问题
(五)行政机关在制作政府信息时,要明确该政府信息是否应当公开;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要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单位)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凡属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七)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但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应经法定程序解密并删除内容后,予以公开。
(八)已经移交档案馆及档案工作机构的政府信息的管理,依照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关于主动公开政府信息问题
(九)各级行政机关特别是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机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等各种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并逐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网上查询功能,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十)因政府机构改革不再保留的部门(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继续履行其职能的部门(单位)负责。
五、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问题
(十一)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要切实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特别是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直接面向基层群众,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服务大厅、行政服务中心等行政服务场所,或者设立专门的接待窗口和场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在做好本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下级政府和部门(单位)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不直接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十二)行政机关要按照条例规定的时限及时答复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当事人。同时,对于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在答复时提供具体内容的,要同时提供;不能同时提供的,要确定并告知申请人提供的期限。在条例正式施行后,如一段时间内出现大量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行政机关难以按照条例规定期限答复的,要及时向申请人说明并尽快答复。
(十三)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以不重复答复。
(十四)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对申请人申请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规定不予提供,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六、关于监督保障问题
(十五)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的原则、内容、标准、程序和方式。要建立社会评议制度,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并根据评议结果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十六)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分层级受理举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向本级监察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对本级监察机关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处理不满意的,可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十七)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20〕54号)的要求,落实业务经费,加强队伍建设。
(十八)国务院各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条例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施行条例的具体办法,保证条例的各项规定得到落实。
七、关于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
篇2
提供利用属于原生政府历史信息范畴的机关档案,应遵循《条例》规定
《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无论政府信息还是机关档案,都是信息内容和物质载体的有机统一。
从政府信息生成的角度划分,政府信息包括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文件材料及归档后转化而成的档案,属于原生政府信息;刊载于各种出版物和社会媒体之中的政府信息,属于派生政府信息。原生政府信息是派生政府信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从政府信息时效的角度划分,政府信息包括政府现实信息和政府历史信息。机关文件材料和刊载于新闻媒体之中的政府信息属于政府现实信息范畴;机关档案属于政府历史信息的范畴。提供利用属于原生政府历史信息范畴的机关档案,显然也应遵守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
行政机关等单位具有向公众提供利用机关档案的职责和义务
根据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在档案室阶段,现行、半现行文件大多处于对形成者有用的第一价值状态,缺乏对社会的第二价值或第二价值很弱。基于此,《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是现行档案,主要供本机关和上级主管机关使用,不属于开放范围。对外提供利用需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五款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保存的尚未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以及中国公民需要利用的,须经档案保存单位同意”。根据规定,机关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在交由本机关档案部门归档保存期间,以机关内部利用为主、不对社会开放。尽管也规定了公众有权利用机关档案,但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档案保存单位及上级主管机关的意志,公众没有监督和制约手段。
根据《条例》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第三十六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以及第三十七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三类主体。
《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实行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条渠道。根据《条例》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的规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其表现形式大多属于派生政府现实信息。根据《条例》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的规定,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其表现形式大多属于原生政府现实信息的机关文件材料和属于原生政府历史信息的机关档案。
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如果缺乏有效的救济渠道,则无法真正实现。《条例》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受阻提供了有效的救济渠道,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可见,政府信息公开已经转化为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了。
笔者认为,在机关档案是否对社会提供利用方面,档案法律法规赋予档案保存单位不受公众制约的自由支配权。但根据《条例》规定,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和公共企事业单位这三类机关,对于本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属于原生政府历史信息的机关档案,必须依法履行对公众公开的职责和义务。
国家档案馆应按照《条例》要求加大档案开放力度
《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可见,对于形成满三十年的档案,开放是原则,不开放是例外;对于形成未满三十年的档案,不开放是原则,开放是例外。提前开放馆藏档案并非国家档案馆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且提前开放仅限于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
根据《条例》第十八条“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的规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机关必须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机关的答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根据《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的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外,其他政府信息必须予以公开。
篇3
2007年4月5日,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492号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5月16日,国家档案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实施《条例》工作的重要意义。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健全惩治腐败体系,从制度上、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
《通知》指出,现在距《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各级国家档案馆要抓紧时间,全面、充分地做好实施《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一要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设置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室,要以设立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形式公开政府信息;配备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通过现场查阅及互联网等手段,为社会各界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查阅环境,提高利用服务水平,为实现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保障。不具备相应设施、设备条件的档案馆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情况,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尽快解决政府信息公开需要的场所和设备问题。二要切实保障行政机关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齐全完整和及时送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本级行政机关向国家档案馆送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规定,并具体督查指导有关单位,确保本地区行政机关以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公开信息齐全完整地及时送交。有条件的国家档案馆要在电子文件中心平台上建立政府公开信息目录和全文机读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用需求。 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当地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地报道国家档案馆向社会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项目内容及开馆时间,宣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实例和效果,为档案馆服务政府信息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送政府公开信息进社区、街道、乡镇,印制宣传品等形式,为公众查阅和获取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便利。四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利用服务制度。要把档案馆服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本地区政府信息公开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利用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用政府公开信息的权利,使档案馆服务政府信息公开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通知》指出,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是《条例》赋予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档案馆要提高对做好《条例》实施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把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作为档案部门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把此项工作列入本地区档案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通过考核、评比、奖惩,把工作落到实处。
篇4
一、概述
《条例》自*年5月1日施行以来,我市政府按照*委省政府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条例》的各项要求,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市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详细安排和部署落实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确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全力推进*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2、明确重点,坚持原则。
依据《条例》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务公开条例》的有关文件要求,我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参考文本的通知》(四府办[*]135号)文件,编制了《*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流程表》及相关标准文书样本,规范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相关程序和审批流程,明确我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内容、形式和公开、受理、回复的反馈机制。严格遵循政府信息公开基本原则,本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公开不,不公开”的信息公开要求,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力监督”。
3、结合实际,督促提高。
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过程中,我市做到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提高依法公开水平,严格依法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监督,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强化责任,严肃纪律,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连续性。积极贯彻实施信息督查检查制度,严格把握公开程序,边学习、边修改、边完善,广泛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我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妥善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合理界定信息公开范围,做到积极稳妥,及时准确,公开、公正、便民。*年重点公开了以下政府信息:机构职能、政策法规、政府文件、计划报告、工作总结和要点、统计数据和分析;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行政许可的项目名称、政策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有关民生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监督、检查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行政复议诉讼事项、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等内容。*年公开各类政府信息500多条。
三、依申请公开信息办理情况
*年,我市政府办公室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4宗,主要涉及投资优惠政策方面的信息,已全部答复。接受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咨询22人次,主要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的编制等。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市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公开政府信息,没有收取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任何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
*年,我市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公开政府信息,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发生。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年,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条例》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力度仍需加大。部分信息公开义务人对学习培训不重视,只是简单学习,没有深学弄通。建议市人事部门继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更多单位和有关人员对《条例》进行实实在在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学习,务求取得更大实效。
二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意识不够“强”。按照《条例》规定,绝大部分政府信息要主动公开;但仍然有部分单位认为自己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是保密信息,不愿意公开或者是不及时公开。建议各信息公开义务人,按照《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编制本单位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上报和公开。
三是公开的形式不够“多”。各信息公开义务人比较重视通过网站公开政府信息,但真正通过网站获取信息的老百姓比较少。建议更多地采用适合社区、适合农村,并方便人民群众容易获取信息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如在社区、村组设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等。
篇5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行为 司法审查
2007年4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首要立法宗旨就是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此,《条例》规定了对政府信息申请人以及第三方的权利保护制度。申请人和第三方在认为其权利受到政府公开或者不公开信息侵害时,诉诸法院寻求保护,从而引发法院对政府相关行为的司法审查。与传统行政案件相比,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在原告资格、被告资格以及合法性审查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的原告主体资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本条是对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规定。关于何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有学者认为:“其含义是指相对人或相关人应受司法所保护的利益受到或可预见的将受到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其法律地位已经或将受到限制或剥夺。’,[1]按照这一解释模式,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要件之一是相对人或相关人有应受司法保护的利益,这种利益可以归结于公法上的权利,例如参与权、知情权以及受益权等等。而《条例》第1条就规定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情权的保护,故尔,可以认为相对人或相关人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根据《条例》第33条第2款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这一规定,原告资格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起诉人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这与《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是一致的,其权利主体限于本国人,并不像有些国家信息公开法规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包括外国人。[2]
第二,起诉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关于哪些人具有《条例》规定的原告主体资格,《条例》第13条规定:“除本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根据上述规定,第一类可能的原告是第三方认为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侵犯了其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第二类可能的原告是针对行政机关根据第9条到第11条规定应主动公开信息却不公开的行为,而提起诉讼的人。第三类可能的原告是应申请公开信息的,对于行政机关的公开或者不公开行为提起诉讼的申请人。
从上述分析来看,第一类起诉人的原告主体资格和《行政诉讼法》以及《解释》的规定比较一致,争议不大,但是对于第二类起诉人,即不服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却未公开的,对于是不是所有的要求公开的人都有权提起诉讼,可能会有不同认识。因为,如果赋予任何不特定主体起诉资格,则原告主体资格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告“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不相一致,此类案件有可能成为类似公益诉讼,只要是对政府有关信息感兴趣的人,都可能提起诉讼。但是,如果不赋予起诉人原告主体资格,则《条例》对公众政府信息知情权的保护就不完整、不彻底。第三类起诉人的原告资格一般也没有什么争议,但对于申请公开与自己无关的信息,行政机关拒绝公开,申请人不服起诉的,是否有原告资格,可能也有不同理解。《条例》第13条规定对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系“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而第20条第2款规定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的内容:(1)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2)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3)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从这一规定看,并没有要求申请人表明其和需要政府公开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申请公开的理由是什么。上述两条规定之间,似乎存在一些矛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部分第14项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这种理解和《条例》第13条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这里是关于政府对申请人申请无关信息不提供的规定,和原告资格问题还是有区别的,这类申请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也有不同理解。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应当放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起诉人原告资格。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条例》第1条规定制定条例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根据这一规定,《条例》的立法宗旨有三项: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二是促进行政公开和依法行政;三是实现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看出,在三项立法宗旨中,保障公众知情权居于首位,而实现政府信息的经济作用的有效发挥居于末位。《条例》第13条规定的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应属于实现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其重要性要低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为保障公众知情权,一般信息公开立法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条例》虽然未明确规定这一原则,但是,如果仅仅规定公众有知情权,但无司法救济权,则所谓的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规定,不一定能够得到真正落实。第二,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表明,在此问题上,放宽原告资格限制是可行的。例如,韩国新修改后《信息公开法》放宽了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范围,以前是请求人对有关信息公开的公共机关的处分而受到“法律上的利益侵害的时候”才具有原告资格,但新修改后的《信息公开法》吸收学界意见和司法审判经验之后,在法律条文上删除了“法律上的利益”的规定。[3]
但是,如果把原告主体资格放得太宽,不加任何限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起诉请求公开时,如果没有限制,实践上也不可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关于情报自由法的相关做法。在美国,“任何人请求行政机关提供文件遭到拒绝,都可以作为原告,没有诉讼资格限制。但法院认为应在联邦登记上公布的文件和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文件,行政机关违反法律规定,公众请求公开起诉时,限于受到不利影响的人。请求公开其他政府文件,原告资格没有限制。”[4]可以参考美国的这一做法,对于此类案件,规定原告限于受到不利影响的人。
二、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当然,这里的“作出”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情形,不作为的应当以有作为义务的机关为被告。在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多数为申请人申请公开,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作为的案件,被告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是谁来确定。
《条例》第2条使用的是“行政机关”,第3条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地位,第4条创设了一个新的机构叫“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条例》第9条至第13条将公布主体确定为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条例》第17条规定:“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据上述规定,可以明确适格被告应是具有公开职责的行政机关,包括信息制作机关和保存机关。另外,是否可以依据第4条的规定,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看作条例授权的组织,对于一些程序性事项,如不受理公开申请,原告可以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作为被告起诉。
篇6
政府信息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地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两个层面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规定了获取政府信息的救济途径,并规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条例》的施行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随着《条例》的施行,信息公开案件成为一种新型行政复议案件。在工商机关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该类案件的审理带来一定难度。亟待解决。
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主体
《条例》将政府信息分为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两大类。对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向社会公开。无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通过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这时,如何确定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主体就成为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
所谓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主体,是指有权向行政机关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并且当该申请未被接受时有权获得行政或者司法救济的主体。《条例》第13条规定,除本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该条文将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条件限定为是“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但是,什么是“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没有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标准,在实际案件中很难界定,办案人员在理解上也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应当将申请人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存在利害关系作为判断该信息是否应当对其公开的标准之一:也有人认为,既然《条例》没有明确将利害关系作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前提条件,那么只要申请人认为需要,该信息又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就应当对其公开。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信息公开申请人必须与申请公开的信息具有利害关系,因此将“利害关系”作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之一似有不妥。但是,既然《条例》将“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作为申请信息公开的条件之一,那么其本意也非只要申请人认为需要,就应当对其公开。在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制度对此予以明确前,行政机关应当具体考虑申请人申请信息公开的理由以决定是否对其公开。
二、关于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客体
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客体,是指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人可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也就是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通过案件的办理我们发现,关于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客体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哪些信息属于政府信息。例如针对具体问题的法律咨询是否应当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笔者认为,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程序公开的信息应当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既成信息,如规范性文件、行政处罚决定书等,需要通过思考、归纳才能得出的结论不应当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又如企业登记书式档案信息是否属于政府信息,有待探讨。
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应当如何把握。例如有的申请人要求公开下级向上级汇报案件处理情况的材料,有的申请人要求公开案件的调查终结报告、现场笔录、证据材料,有的申请人要求公开企业登记工作人员的受理审查意见。这些信息是否应当公开,是否应当区分不同申请人以决定是否对其公开,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明确。笔者认为,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文不能作为最终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依据。因此也就不应当划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
三是何为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难以判断。《条例》规定,除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形外,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由于关于商业秘密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往往难以判断相关政府信息是否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使得该条规定在实践中难以运用并容易引起相关当事人的异议。
三、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条例》第21条规定,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条例》第26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这两条规定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实践中,有的申请人在行政机关按照《条例》第21条的规定,对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告知其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后,又提起复议申请,认为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条例》第26条的规定,按照其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而不应当仅告知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行政机关告知申请人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就已经履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职责,不应当要求行政机关一定要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因为政府信息公开程序设置的目的是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只要申请人通过行政机关告知的方式和途径能够获得其申请公开的信息就达到了政府信息公开程序设置的目的。
四、关于工商机关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查询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企业登记档案查询的规定,企业登记档案查询分为机读档案资料的查询和书式档案资料的查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向各地工商机关进行机读档案资料查询:书式档案资料则只有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律师事务所诉讼活动时可以查询。《条例》施行后,涉及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查询的行政复议案件有所增加。这类案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是否应当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二是哪些主体可以查询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应当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程序查询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其理由为: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属于《条例》第2条所称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因此应当划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程序进行查询。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不应当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仅特定主体根据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可以进行查询。其理由为:1 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是承载企业有关登记管理信息的纸质媒介,其中所记录的依法应当予以公开的信息已通过机读档案资料向社会公众公开。也就是说,工商机关通过将企业机读档案资料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方式,已经严格履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责。此外,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作为企业登记管理的原始档案,涉及企业账号、经营情况、高管人员个人信息等内容,这类信息如果公开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害,带来相关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因此,无论从法理依据角度。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都不应当将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列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2 根据《律师法》的有关规定,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材料,也就是说,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未明确赋予普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调取书式证据的权利,因此,即使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作为当事人的普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亦没有对工商机关存档的企业登记书式档案资料进行查询的权利。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篇7
一、概述
㈠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开发区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管委办公室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向新闻单位、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牵头组织管理机关其他形式的信息公开工作,负责编制我区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以及其他同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的各项工作。
㈡认真编制公开指南和目录。参照《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规则和标准文书格式,结合我区实际,组织专人认真研究编制了《开发区信息公开指南》和《开发区信息公开目录》,作为推行、指导和监督我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并在开发区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
㈢落实和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一是迅速制定相关工作计划。根据《条例》和省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办关于做好施行《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及时印发开发区《关于认真做好施行<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二是落实公开载体及工作经费。在开发区门户网站中单独开辟“政府信息公开”板块,并在首页的显著位置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板块标识和入口链接,按要求设置“指南和目录”、“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公开意见箱”等4个二级栏目;整合政府公开信息,并规范公开信息格式,切实把开发区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同时,努力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其他平台。建设政府信息公布平台,把《简讯》作为公报载体,并结合政务公开工作在农行分理处门口设立政务公开专栏,公布公开政府信息。建设政府信息查阅平台,在开发区办公大楼一层大厅设立政府信息公开电子屏幕系统,切实提高政府信息查阅场所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开发区已经下拨专项经费3万元,切实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㈣严格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公开信息送交办法”、“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网络链接办法”等,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主体内部的申请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办理环节具体要求,完善规范政府信息工作流程,畅通公开渠道,确保人员、措施、责任落实到位。
㈤积极开展条例学习、宣传、培训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开发区信息办人员学习。管委办作为全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管部门,也是宣传发动信息公开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首先在办公室内部加紧学习,学深学透《条例》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并上网浏览省、内外政府门户网站,搜集相关材料,了解、学习先进地区工作情况和工作方法,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全区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召开了全区信息公开工作会议,对经办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条例》和市政府办转发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编制等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区域代码机械代码的通知》等文件,使全区各相关部门深刻领会《条例》施行的重大意义,深入了解和熟悉信息公开工作操作流程,提高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坚持“新账坚决不欠,旧账逐步还清”的原则,由近及远,对年以来的政府信息进行了认真梳理。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工作方针,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职责和法定程序,科学界定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免于公开的政府信息,并指定专人予以审核把关。对属于应当主动公开的严格按照政府信息模式和规定的程序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在开发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对属于免于公开的涉秘信息,严格把关,杜绝保密信息泄露现象。目前,对—年所有政府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审查后予以上网公开,共计63条。同时,对最新制定的政府信息,严格审查后立即予以公开。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年度我区无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本年度及历年均没有发生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收费情况。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本年度没有发生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
篇8
一、2019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工作。政策解读方面,按照“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三大攻坚战”领域做到政策性文件与解读关联同步,并采取多种形式,将群众关注度高的政策用图片、新媒体等形式展示在网站上,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回应关切方面,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专人负责,及时解疑释惑,正确引导舆论,并针对住房保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养老服务、脱贫民生等问题,设立专门回应栏,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及时做出回应。目前,召开新闻会x场,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出席x场,办理群众留言x多条。
(二)强化权力监督,着重做好决策和执行公开工作。
1.推进决策和执行公开。决策制定前,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并将征集反馈及时公示,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保证制定切合民意的政策文件。及时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决策落实等重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内容、项目进展、过程成效等信息,由传统的信息引导型转化为服务型。
2.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公开。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x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要求相关部门强化行政执法事前公开、规范事中公示、加强事后公开。
(三)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出台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文件,新增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专题栏目。依据省、市出台的各领域主动公开标准规范,根据2019年政务公开目录规范调整栏目设置,按照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要求,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全流程公开。今年以来,主动公开财政信息xx条,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信息xx条,三大攻坚战、“放管服”改革相关信息xx条,公共监管、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xx条。
(四)扎实开展新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宣传贯彻工作。x月x日,新条例正式实施,x县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贯彻活动。县政府第三十四次常务会议上学习新条例,召开了县直重点部门条例学习研讨会,各单位、各乡镇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学习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加强条例的宣传和解读,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政务公开专题宣传展板,发放条例单行本x本、政务公开宣传材料x份。梳理修订本级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及时更新公开指南、完善主动公开目录,进一步修订了依申请公开登记、审核、答复等工作规范,确保新旧条例顺利过渡。
(五)强化考核培训。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培训x次,参会人次x人。带领政务公开工作人员逐条学习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政府信息的定义、工作制度、公开的主体和范围、信息公开年报、依申请公开办理程序和时限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针对实际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一些建议。及时传达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要求各单位于x月x日前上报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并向社会公开。采取第三方机构测评、专项测评和日常工作推进情况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考核工作。
(六)实施目录升级,完善公开平台,推广国家基层政务公开试点成果。按照全省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基本规范(2019年版)和x省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政务公开目录升级和网站迁移工作培训会,从主动公开目录新增、隐藏、删除、合并以及代码编制等方面,到新旧后台信息的迁移,并详细讲解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后台操作,指导县直x家单位和x个乡镇开展目录升级和信息迁移工作。目前,全县目录升级和网站平台迁移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关于推广国家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果的通知,召开国家基层政务公开试点成果推广任务分工会,并建立“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果推广”专题页面,集中展示国家部委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基层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工作推进和成果展示。
二、存在的问题
1.制度机制尚需健全完善。围绕贯彻新条例,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信息等制度规范不够,健全公开工作机制不够,推进公开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2.政府信息公开深度不够。信息公开时效性不强、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内容不全等问题,在各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3.落实力度不够。部分单位信息公开意识不强,群众关心关注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具体,公开方式单一,与真正畅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还有一定距离。
4.信息公开工作队伍能力建设需加强。政务公开专门工作机构较少,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整体专业化、理论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规范各单位和乡镇政务公开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保障措施,推进五公开专栏建设,将“五公开”落实到办文办会程序,进一步明确“五公开”的主体、内容、时限、方式等,不断提升主动公开的标准规范化水平。
2.加强新条例的宣传贯彻。继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条例宣传活动,进一步学习好、理解好、运用好新条例,加深群众对新修订条例的了解程度。同时,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制度,推进新条例宣传贯彻工作深入落实。增设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查阅点,并运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社区公开栏等多种方式,为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5月1日正式实施。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我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工作机制,编制公开指南,开展宣传培训,加强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现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电视习,明确任务
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保证《条例》的全面正确实施,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全市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原原本本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宣传、贯彻《条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载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营造《条例》实施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明确职责,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领导重视,起步规范
为了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起步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安政发〔2008〕10号)。6月18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政府信息公开会议,8月上、中旬,市政府办公室组织力量按照《条例》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与要求,对全市实施《条例》和落实《通知》要求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
三、明确了专门的工作机构
为了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了市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四、编制了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
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工作,针对我市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情况,于2008年7月在政府网站上发电视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指南等栏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具体详尽的规划,提出了指导意见,明确了任务和责任。
五、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去年市政府网站实行了升级改版,从改版的效果来看,较之往年有了明显的改观,形象得到了提升。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确定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方便群众查询。尽可能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办事信息”;市政府还要求充分利用政府网站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认真了解、听取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行网上监督,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提升政治文明程度。
目前,全市纳入《条例》规定公开政府信息的10个县区政府、56个市直部门和有关单位中,已有9个县区(仅紫阳县未发文明确)、15个部门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导机构。9县区、市直15个部门都安排布置了各自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良好局面,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快速推进和电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梳理工作相对滞后;二是县区和部门的目录编制有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三是专栏建设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甚至还有4个部门(审计、农综办、招商、外事办)至今没有建立信息平台。部分地区和部门的依申请公开功能有名无实。
篇10
一、概述
2013年,衡水市审计局认真贯彻实施《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做好相关政务公开工作,努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审计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确保了全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运行正常运行。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结合本局实际,修订了信息上网管理规定,明确了相关科室、岗位职责,使信息公开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坚持“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按照职能职责的要求把好关,确保公开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三是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凡条例要求向社会公开的、不涉及秘密的文件内容和政策等都通过政府网站等平台向全社会公开。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衡水市审计局主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衡水市审计局子网站、机关政务公开栏等渠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年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本局子网站共公开41条政府信息,其中,政府门户网站15条。内容涉及机构职能类信息、计划总结信息、规范性文件信息、工作动态信息等,具体包括规范性文件2条、计划总结3条,工作动态类信息36条,全文电子化达100%。公众可通过衡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衡水市审计局网站查阅并全文检索;通过市审计局机关政务公开栏公布政府信息主要有机构设置、机关职能、业务流程等,全面展示我局机关建设、办事程序等情况。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及咨询受理情况
2013年,本局未收到个人、公司、企业或社会团体要求公开政府信息及咨询的申请。
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2013年未接到针对本局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举报、投诉,也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而被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费用情况
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受理的工作人员来源于本局的相关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有关费用纳入本局机关的财务管理,2013年,衡水市审计局没有因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或减免费用情况。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3年本局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条例》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信息公开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有待强化;三是信息公开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有待加强。
为此,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条例》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作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局人员参加培训,重点学习《条例》等有关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