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推荐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3 00: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导师推荐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导师推荐意见

篇1

交换生导师同意推荐信 范例1x校长雅鉴: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唯愿一切康适。辛卯之秋,x月之初,贵我两校首度合作顺利完成,我校袁旭、代凤娇两位学生如期赴台。观其往来书信,学海徜徉,怡然自得,大师教诲,如沐春风。非兄慷慨盛情,不知何时方有今日。

为继续深化两校合作,第二批赴台项目近日启动。经层层遴选,反复斟酌,特推荐我院vxxxxx两位同学赴台参加奖学金研修生项目。

xxxx系我院机械工程系xxxxx专业学生。该生思想端正,在xxxx-xxxx学年度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年度平均成绩位列班级第一名,数控技术专业第二名,荣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其中,数学成绩获得满分,工程力学成绩获得99分,均为专业第一名。在我院xxxx年度校园艺术节的英语口语大赛中,他还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是一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xxxx系我院机械工程系xxxx专业学生。其学习态度认真踏实,刻苦严谨,xxxx-xxxx年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并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担任机械系学生会副主席,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表现突出,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实为学生之楷模,校园之骨干。故推荐此二人,望贵校予以接纳。

此番选派学生,是两校之再次牵手,惟愿精诚合作,勤勉共进,奠定互信之基础,拓宽合作之领域,在交流生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建立崭新的合作关系,开拓两校交流之新疆界。

耑此 敬请

学院院长

敬上

xxxx年xx月xx日

交换生导师同意推荐信 范例2尊敬的校领导:

我院XX级XX专业的学生XX申请到贵校去做交换生,我是他的专业课老师,愿意作为他的介绍老师推荐他去贵校交换。

XX同学自入校以来,学习态度认真踏实,刻苦严谨,善于思考,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并侧重自己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的表现良好,并经常主动与老师交流问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做事细心,团队意识强,敢于创新,在小组作业中表现出了他的团队意识及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XX同学综合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强,极具团队意识。且学习目标明确,基础扎实,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课外知识的积累,细心认真,责任心强。

相信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刻苦钻研。

仅此,诚挚希望贵校能同意XX同学的交换申请,我们不甚感谢。

XX大学 XX学院

篇2

曾经的我,在快过年的时候就像只快乐的小燕子,穿梭在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中,苦苦死撑说自己一定要撑到十二点,但从来没有做到过,现在的我,不必再像从前那样死撑便可以轻易等到十二点,可曾经那份快乐,我却再也没有拥有。

曾经的我,从来没有什么性别观念,只要能玩到一起,不管是男是女都会在一起玩,而现在,我却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男生念念不忘,我以为那就是喜欢,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喜欢的,不过是有他的那段时光,而并不是他。

曾经的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么真实,而现在,我会在难过的时候挤出笑容,在难过的时候咽下眼泪,面对讨厌的人,却笑脸相迎,那么虚伪,而却一次次伤害那些爱我的人。

曾经的我,天真的以为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别人对我恶语相加时我只会笑一笑装作不在意,我以为这样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错误,而现在的我,不会再像曾经那样天真的笑笑,我也会反驳,直到让那个人再说不出一个字来。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这么刻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笑的违心,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那么天真烂漫,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如此虚伪。

篇3

曾经的我,在快过年的时候就像只快乐的小燕子,穿梭在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中,苦苦死撑说自己一定要撑到十二点,但从来没有做到过,现在的我,不必再像从前那样死撑便可以轻易等到十二点,可曾经那份快乐,我却再也没有拥有。

曾经的我,从来没有什么性别观念,只要能玩到一起,不管是男是女都会在一起玩,而现在,我却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男生念念不忘,我以为那就是喜欢,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喜欢的,不过是有他的那段时光,而并不是他。

曾经的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么真实,而现在,我会在难过的时候挤出笑容,在难过的时候咽下眼泪,面对讨厌的人,却笑脸相迎,那么虚伪,而却一次次伤害那些爱我的人。

曾经的我,天真的以为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别人对我恶语相加时我只会笑一笑装作不在意,我以为这样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错误,而现在的我,不会再像曾经那样天真的笑笑,我也会反驳,直到让那个人再说不出一个字来。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这么刻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笑的违心,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那么天真烂漫,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如此虚伪。

篇4

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但是发展期间也遇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1 当前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1 师资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同我校的发展目标还不相适应

当前,我校教师依然紧缺,在数量上只能满足日常教学基本要求,在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人员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附属医院工作的教师比例偏高,本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部分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无暇顾及教研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截至2009年6月,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及未定级人数为1:1.3:2.1:2.7,呈塔型分布,部分学科教授偏少,个别学科甚至还没有教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博士:硕士:本科为1:3.3:2.4,本科学历教师仍占较大比例,博士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离教学研究型大学30%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年龄结构看,60岁以上年龄段的教师占1.57%,51~60岁的占7.01%,41~50岁的占20.05%,31~40岁的占42.82%,30岁以下的占28.55%,师资队伍整体年龄分布趋于合理,以中青年教师占主导地位。总体来讲我校的师资规模、结构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1.2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尚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校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科研创新能力也不够强。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高,与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落后,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外语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留学生课程和双语课教学任务。缺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名师、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没有国家级

的重点学科,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的能力不强,国家级的重大科研成果不多,不能形成较好的人才优势。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够,教师合作交流意识不强,科研主要以个人为主,还不能有效带动团队整体参与的热情。

1.3 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师资管理的体制机制也处在不断的变革过程中,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制约着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人才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作用不够突出,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多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初

步形成了教师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但编制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跟上,聘任条件也有待进一步科学合理化,“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师资培训与人才引进相比显得力度不足,教师主动进修深造意愿不强。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够规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发挥。职称评审标准的制定还跟不上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步伐,导向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新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微观层面,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在宏观层面, 就是要实行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最终实现师资队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

2.1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肩负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主要通过教师,尤其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切为人才服务的浓厚氛围,增加教师的荣誉感。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必要的仪器设备等硬件支持,营造民主、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给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增加教师的成就感。要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想教师之所想, 急教师之所急,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同时要关注教师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特别是要解决好教师所关心的住房、待遇和福利等,增加教师的稳定感。

2.2 统筹好五方面关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统筹规模和质量的关系。规模和质量是衡量、把握师资队伍建设的两个基本指标。规模增长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指标,而质量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2]。在当前,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教师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 打造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当然单纯的规模上去了,而质量达不到要求,也没有实质意义。师资数量再多,如果没有形成学术梯队,没有一批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学校就不可能形成优势和办出特色,也不可能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规模是基础,质量是保证,我们既要保持师资适度规模,更要注重师资质量。二是统筹引进和培养的关系。教师培养和引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培养是根本,引进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加大我校人才引进的力度,转变引才观念,从单纯人员的补充转到团队引进,形成新的学科方向或新的增长点,从引进硕士占较大比例转到重点引进博士、博士后出站人员为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使师资队伍高层次化、国际化、多元化。

另一方面还要实施“青年教师成才计划”,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基金、项目的支持,争取有更多的教师进入各类人才计划,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三是统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当前我校正在朝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努力,妥善把握、处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必须从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是要

坚持以教学为本,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充分体现现阶段教学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实行差异化聘任,在教师聘任体系中逐步推行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岗位考核和晋升体系等。再次是要创造各种学习条件, 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是高校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科研在高校的地位只会不断得到提升。对我校来说教学是立校之根本,而科研是发展之保证,两者不是对立或者矛盾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是统筹稳定和流动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稳定是相对的,而流动是永恒的。当前高校都在大力吸引人才,在高校竞争中,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我校因为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人才流动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将更加凸显。因此,应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通过创设良好的政策制度、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创新可持续的事业等方式,切实实行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使那些对学校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学术骨干稳定下来发挥作用,同时引导那些不适合在教师岗位上的教师流向新的岗位,从而保障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稳定和提高。并且要慎重对待引进人员和现有人员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待遇方面的关系,在重视引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避免因为引进人才而造成新的不稳定。

五是统筹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的关系。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基地。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3]。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不良现象冲击着高校的各个角落,一些教师的师德出现了滑坡,言行不能率先垂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负面作用;一些教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媒体曝光,对高校的社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要统筹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者不可偏废。除了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以各种手段通过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在专业、学科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师德规范和各种制度,对教师加强约束,杜绝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只有对教师的正面教育引导加上制度的严格约束, 双管齐下, 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从而培养出一支又红又专充满战斗力的教师队伍。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既应立足现状,又要展望未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本,统筹兼顾,正确协调处理好师资队伍建设中各方面的关系,采取切实效的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优化,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9-13.

篇5

关键词:道路运输;信息化;推动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road transpor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promote road transportation faster, bette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nly to catch foundation, the whole resources, promote application, a talent for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you can really promote road transpor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head,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ation, play to it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illar industry status, to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make its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road transport.

Keywords: road transport; Information; Promote road transportation; Health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我市“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智能化运营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抓基础、整资源、促应用、出人才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并制定了推广实施方案,确立了建设区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实现异地违章处罚信息共享的目标。为此还制定了《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十二五”期间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就要求我们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齐心协力,全面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为道路运输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目前我市道路运输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我市“十一五”期间,各级交通部门按照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了信息化组织机构,制定了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规范了信息化建设、管理、维护、使用管理等办法,道路运输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标准体系。“十一五”期间,依托西部科技建设项目“省域道路运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制定了《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指标体系》《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编目编码》和《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分类与指标》《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编目编码规则》《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数据交换格式》《IC卡道路运输证应用技术规范》等行业与技术标准,为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推动区域和全国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次,建立了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网络。“十一五”期间,我市各地加大了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力度,建成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及业务管理系统、道路运政监督检查和移动稽查系统、道路货运信息管理系统、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汽车检测管理系统、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交通规费征收管理系统、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监控管理系统、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系统、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区内外和区域内联网,建立起一整套覆盖面广、精确度高的动态、实时数据库,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起全新的监管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创造了经济效益,满足了运输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运输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营运车辆GPS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强了对客运班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监管,在预防和减少道路运输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建立了服务网站,推进了运输企业信息化进程。市运输服务网站的建设,实现了网络办公,日常手工操作变成了电子办公,方便了道路运输经营者,也提高了运输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如汽车客运站、汽车维修企业、驾驶员培训学校、出租车公司实现了信息化,提高了运输企业的运营能力,促进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尽管如此,但也应该看到,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提高对道路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健全信息化管理和运行制,规范信息化条件下的的业务流程,实现区域内外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整体效益。

二、我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

如前所述,要实现以道路运输信息化推动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就必须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建设以运输企业的业务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发和推广应用系统,构建覆盖区域内外的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实现交通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共享。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设区域内统一标准的运输业户、营运车辆、营业性驾驶员数据库,实现与区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融入全国道路运输信息平台,为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2、建成兼容全区的市县三级联网的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道路运输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方便广大经营业户,提高运政管理效率。

3、加快基于无线通信和远程数据库管理的移动稽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快速识别违法、违章、欠费车辆,提高路面执法高效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强化对运输市场的监管能力,并实现与公安、城管等其他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对运输业户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经营行为、安全状况、服务质量的考核和质量信誉的动态管理。

4、积极推广和使用GPS和行车记录仪,建立统一的监控平台,以约束驾驶员的不良驾驶行为,遏止疲劳驾驶和车辆超速等严重交通违章现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同时为车辆事故分析和鉴定提供原始数据。

5、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网站,实现“一卡通”“一网通”的服务模式和客运联网售票,为公众提供准确、实时的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开发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实时的货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货主在更大范围择优选择运力,同时也为车主配载,以及为中介服务机构更有效地提供运输服务创造条件。以网络为基础建立科学、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解决营运车辆和驾驶员身份认证问题,保障货物安全。

6、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现代科技水平。加强运输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在自主培养的同时,可以引进既懂交通行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行业中要开展信息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信息化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以道路运输信息化推动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文强;;试论加快转变道路运输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朱喜龙,刘宇熹;我国道路运输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篇6

[关键词]图书;信息化;图书馆;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93-02

1 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1.1 互联网信息化对图书馆的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互联网信息的飞跃式增长使我们目不暇接,网络上大量的搜寻引擎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这给作为知识集散传播地的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1.2 互联网信息化给图书馆带来的帮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完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图书馆大都引进了各种自动化的集成系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息体系和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自主查询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与借阅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3 互联网信息化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从被动满足逐渐发展为主动满足,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通过互联网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群中快速准确的搜寻自己所需的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2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

(1)缺乏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筛选与整合。虽然大部分图书馆已实现业务网络化,但许多图书馆没有把丰富的网络资源整合于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之中,没有把网络信息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没有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结合起来,缺乏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筛选与统一整合。

(2)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保障。虽然大部分图书馆已引进了相对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但整个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实现依赖于成熟稳定的技术支撑,而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结构不甚稳定,或者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缓慢,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与整体信息化进程。

2.2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1)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趋于多样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服务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服务体系由传统模式向开放式、自主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借还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明确现代化技术并未改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基本性质。因此,应对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科学创新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服务于广大读者。

(2)对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趋于高标准。以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掌握一点业务知识就可胜任本职工作。而在如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大量地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数据库,已成为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当代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并能熟练运用图书馆各种自动化技术设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着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质量,关系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未来,造就一支适应新环境需要的图书馆服务队伍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3 以图书信息化建设为指导,推动图书馆跨越式发展3.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图书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馆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地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未来发展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对于图书馆而言,各业务部门相互关联、前后衔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就更应该注重科学发展。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全面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更有效地发挥各项职能,使图书馆真正承担起文献信息中心的责任。

(1)制订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由于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各个部门,他们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且现代化的程度千差万别,从而产生了各部门信息资源如何共享的问题。这就要求制订科学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分工合作,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2)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特色信息化建设。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形成优势。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针对性、有效性等因素,在信息资源的采集时要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当前需求与潜在需求,针对用户群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收集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信息资源的优势。

3.2 与时俱进加强图书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变化一日千里,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理念,及时高效地与先进的信息平台接轨,加强图书信息化建设,才能为读者提供特色先进的信息,发挥图书馆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1)努力实现管理自动化。目前,我国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图书馆缺少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计算机和网络中心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还有的图书馆仍停留在手工为主的管理阶段。因此,要提高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

(2)努力实现信息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生产和获得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的联结使相互之间的协作变成了可能,使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网络化建设首先需要在服务区域内部实现局域网的共享,读者可以随时登录图书馆的网上主页、进行图书信息查询、资料下载,还可以通过链接其他图书馆和一些其他信息资源网站,并且可以自由下载网站中提供的数字图书资源,这样既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资源的共享,同时又节省了各个图书馆自身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平台,为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提供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场所,更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的作用。

3.3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图书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理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人的特性和本质,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而言,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现代化信息平台,发挥图书馆的特色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篇7

一、相对富裕型

对于这类经济发展较快、村集体经济相对宽裕的村要求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大加快发展的步子,努力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引导村民提高认识,组织村民代表到华西村、等地参观,回来后,利用闭路电视把参观的实况向村民反复播放,并组织村民进行讨论。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看到了差距。“过去总觉得咱村不赖,房子是新的,街道硬化了,路旁绿化了,跟人家一比,咱差远了。”大家的意见空前一致,村“两委”班子因势利导,发动大家提建议,订规划,确定了建设“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

二、相对贫困型

武安相对穷困的村约占全市总行政村数的9%,在建设中,要求这些村充分调动村支部和党员的积极性,摆脱“等、靠、要”思想,让党员引导和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在转变干部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动手办自己的事。西口村是徘徊镇南部的纯山区村,多是山岭薄地,自然条件比较差。村“两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带领群众大搞林果开发,让多年来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目前,全村果园面积发展到170亩,其中花椒110亩,核桃60亩。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旅游生态型

所谓旅游生态型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旅游事业。作为全国58个产煤县和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的武安,走过了数十年的开采之路,在为国家和地方做出较大贡献后,土地塌陷、山体开裂等现象也日益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武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庭院经济,努力构建生态链经济。

四、城镇集中型

所谓城镇集中型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的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五、城郊服务型

篇8

1.请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明确提出,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进一步提出,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

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国培计划”,深化培训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改革,加强培训团队和机构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培训机会逐渐增多,教师培训质量逐步提高。但是,当前教师培训仍然存在着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012年,教育部在辽宁、浙江、湖南、重庆等地启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经过3年多的试点工作,4省(市)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取得了成效,教师全员培训有序推进,培训专业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师参训动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为研究起草《意见》、全面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总体思路

答:《意见》是“十三五”时期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针对教师培训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和教师参训动力亟待激发的现状,《意见》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3.《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意见》共8条约2500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第1条)。明确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行培训学分管理的改革方向,并对建设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进行了重点阐释。

二是明确主要措施(第2-7条)。包括分层提供培训课程、建立学分认定规范、严格学分审核认定、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强化学分应用等内容。

三是加强组织保障(第8条)。主要就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职责等提出具体要求。

4.《意见》做了哪些制度设计创新?

答:《意见》以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持续成长为目标,对推动和规范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做了以下制度设计创新。

一是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学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各地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周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利于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广大教师按需开展自主选学。

二是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学时反映了学习的时长,学分则反映了学习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学时与学分简单换算,未体现培训层级和学习成效差异,不能对教师参训学习形成激励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在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上,实行培训层级不同、学员学习成效不同、承担培训任务层次不同,差异性认定培训学分的制度,体现了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三是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有力推动高等院校、区县研训机构、一线学校的协同,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四是注重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培训学分管理执行不到位、结果未有效运用、未能发挥激励功能等现象,《意见》提出,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强化教师培训学分的有效应用,将教师参与培训与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结合,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适时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对教师递进式、持续性、终身化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意见》出台后,对贯彻实施有哪些要求?

答: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是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和广大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培训学分管理作为推进教师培训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实施。

一是分级落实管理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培训学分的认定主体。要依据《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研制培训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培训学分标准研制,有效利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化系统,按规范流程做好周期性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市县的管理指导和监测评估。市县要制定本地培训学分管理实施细则,健全培训学分管理组织机构,做好培训学分审核工作,加对学校参与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学校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申报与管理,真实有效反馈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篇9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8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经中国科学院大学批准,中科院武汉物数所2018年普通招考的博士研究生采取“申请—考核制”。 现将报名具体要求公布如下:

一、报名要求

1、考生事先联系报考导师,获准后,导师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导师书面同意报考意见表》上签署意见。报考意见表由学生连同其它报名材料一起提交到武汉物数所研究生处。

2、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或admission.ucas.edu.cn/。)完成网报。系统开通时间预计在12月中旬。

3、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职工继续教育及培训学时登记管理细则》(【科物数字】2017年3号)要求,原则上我所不支持本所职工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申请材料

(1)两名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考博专家推荐书》;考生的硕士生导师写的推荐意见;报考导师同意报考的《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导师书面同意报考意见表》(均正反打印);

(2)考生个人简历及自述(包括科研经历、研究兴趣、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正反打印);

(3)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交攻读学位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学位论文全文;

(4)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在学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学生证复印件,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5)能证明考生学术水平的其它材料,如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等;

(6)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如四六级证书等复印件;

(7)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8)一寸彩色照片1张;

(9)考生组织关系或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签字、盖章的考生《政审表》;

(10)本科课程成绩单(复印件);

(11)报名费150元(可装入小信封,一同放在报名材料邮寄);

(12)境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上述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31日。邮寄报考材料以邮戳时间为准,直接送交报考材料以送交时间为准。

三、资格审核

(1)形式审核

研究生处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形式审核,包括对考生的报考条件及考生所提供信息和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审核,筛除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

(2)学术审核

研究所专家组对已通过形式审核的考生进行学术审核,重点审查业务能力和培养潜力,确定考生的准考资格。

四、笔试

笔试为两门专业课考核,考试时间预计在3月份举行, 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面试

(1)英语考核:英语阅读和口语的测试,满分为100分。

(2)综合能力考核:以考生报告形式进行。满分为100分。

面试时间预计在3月份举行, 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体检和政审

体检和政审由武汉物数所统一组织。体检在面试时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七、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27-87197829/87197806,李老师,蔡老师

篇10

梁启超看着曹祥云,抿嘴一笑说:“陈先生不是博士,他连个硕士也不是。”

曹祥云满脸诧异,又问:“那陈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著作?”

梁答:“也没什么著作。”

曹祥云一听梁启超如此说,立即皱眉摇头说:“既然这样,那吴宓就是胡闹乱弹琴!既非博士,也没著作,怎能在清华园与汝等大师同任导师呢?”

梁启超心知此时如果他稍再说两句微词,陈寅恪要当导师就没戏了!他爽朗地笑着把话题一转,又说:“可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啊!”

“嘿!既非博士,又没著作,怎能说他学问就胜过梁先生呢?”曹祥云有些不大相信。

这时,梁启超神情严肃地缓缓说道:“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典籍。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十分独到。再者,怎能以博士的头衔来论学问呢?我梁某人没有博士头衔嘛,不也照样当导师?至于著作,梁某人算是等身了吧?可我所有的著作,我自己以为,还没有陈先生写的寥寥几百字有价值呢!”

“这个?”曹祥云一看梁启超竟和吴宓一样极力推荐陈寅恪,便相信陈寅恪在学术上定有过人之处,要不,吴宓、梁启超两位国学大师能都推崇他吗?于是,他立即点头同意打破常规,聘请陈寅恪进清华研究院当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