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4 20:2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批评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批评意见

篇1

1.在机关工作制度的建设上存在畏难思想,刚履新时努力推动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后续工作不足,没有深入优化;

在选调干部方面,过分挑剔,动作迟缓,干部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因循守旧,人才培养上对女同志存在偏见,总认为女同志个人事情多,加班不方便,不能适应办公室工作节奏,就要少给她们锻炼的机会,工作上要求上也不能一视同仁,影响女同志的能力提高和进步。总之在推动机关自身建设上精力投入少,属享乐主义。

2.存在官僚主义倾向。与班子成员交流较多,与一般干部交流少、对干部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了解不深入,知之不祥;

与兄弟部门直接交流沟通少,特别是对部门和镇街的办公室工作,指导不足、考核没有、人才培养不问。

相互批评意见清单范文对XXX同志批评意见

1.对区情认识理解还不够深刻,决策参谋不够,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2.过分纠缠于文字工作,协调、调研和督促落实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助手作用发挥不充分。

3.安排部署工作多,自己亲自抓落实少。在办公室时间多,下基层较少。

相互批评意见清单模板对XX同志的批评意见:

1、创新意识不够,有凭经验办事现象,应加强对全局新知识指导和辅导。

2、进取心不足,涉及全局性工作时有畏难情绪。

篇2

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经常反其道而行之。情况往往不是苹果听我们的想法,而是我们听苹果的。我们常常是在等待苹果的新产品上市时,像个孩子般带着兴奋的心情,期待惊喜,拿到之后感到欣喜若狂。

苹果新的操作系统iOS7,做法却好像不同往常。苹果自认为是很好的体验,但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却意见不一。许多人抱怨下载新系统的时间太长,而且对产品各项功能的反应好坏不一:虽然对于新功能,正面评论不少,却也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评意见。抢先试用iOS7的专家,更是不留情面。

像苹果这样的企业在新产品时,应该在意早期的负面评价吗?

在产品之后,听听用户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像苹果这类公司更是如此,因为它们在推展新计划之前,不是非常依赖使用者分析(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做这种分析),而总是根据自己对人们会喜欢什么作假设,设计新产品。因此,产品推出之后,就该好好倾听使用者的意见。重点不在是否应该倾听,而是面对顾客的批评,该如何行动。

如果顾客反映产品发生错误(例如有些人表示iOS7有安全漏洞),那么毫无疑问,应该着手处理并且修正这个错误。但是,顾客若是针对公司的设计选择作出负面评价,例如有些产品功能十分完美,而有些使用者就是不喜欢,那么公司该如何处理?

首先是仔细阅读分析评论。面对社交媒体上不请自来的评论,这么做尤其重要。觉得满意的顾客通常声音较小,发表评论的可能性低于抱怨的顾客。社交媒体出现的负面批评,所占百分率通常比较高。

一开始出现的批评,尤其是创新性产品时引发的批评,可能夸大其词。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习惯使用旧版本的人,必须养成新习惯来使用新产品。起初,他们可能觉得新产品比旧产品要差,因为他们需要花点时间,才能理解所有的新好处。

其次是化解可能的负面反应。如果公司担心使用者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新的功能(或者不习惯某个旧功能被取消了),它应该先行化解他们的疑惑,解释“为什么”选择那样的设计。也就是说,公司不只应该解释新功能如何运作,也应该说明该公司为何那样设计。

苹果公司在2008年推出MacBook Air时,就是这么做的。Air和其他笔记本电脑不一样,没有配备光驱。乔布斯当时这款新产品时,说明了选择这种设计的理由:苹果同时也了一组服务和系统(例如可以从iTunes下载电影),因此光驱不再是必须。

接下来需要倾听首次使用者的意见。如果顾客批评的重点是公司始料未及的问题,而公司又来不及化解,那就应该正视这种意见。分析新使用者的意见,有助于判断新的功能是否不良或不妥。

保有产品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即使某个功能遭到强烈批评,公司在作出回应时,务必记得产品不是由一堆独立的功能所组成,而是个完整的体验。改变某项特性,有可能会让整体的产品功能大打折扣。

举例来说,许多人抱怨苹果笔记本电脑的视频连接器。标准的视频图形数组(VGA)连接器并不适合MacBook Air 轻薄的造型。采用标准的连接器很简单,但会破坏产品的完整性。我现在就能想象,会有人建议在iOS7的控制中心加入许多功能,结果将出现大杂烩式的按钮,损害用户的体验。

最后需要考虑问题是否来自于妥协。有些时候,设计团队想要加进某个非常激进的新功能,但因为担心顾客的接受度,所以退而求其次。若出现这种情况,使用者会体验到改变或适应崭新功能或设计的麻烦,却享受不到它的完整好处。

篇3

为了进一步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拓宽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新渠道,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树立政府为民、务实、清廉和可亲、可敬、可信的新形象,区政府决定开通政府门户网站“区长信箱”和“政务信箱”。现就认真办理群众通过“区长信箱”和“政务信箱”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问题如下: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办理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的重要性

设立并开通政府门户网站“区长信箱”和“政务信箱”,是新形势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是对群众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传统渠道的延伸和拓展。认真办理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快建设服务型、落实型政府的高度,主动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充分认识办理“区长信箱”“政务信箱”有关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能观念,认真办理每一条建议、批评和意见,努力把“区长信箱”和“政务信箱”办成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和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平台。

二、专人负责,及时阅读,全面领会群众反映问题的真切要求和愿望

区信息办负责,安排专人,每天及时阅读群众通过“区长信箱”“政务信箱”提交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并报区政府办公室,分类呈相关领导阅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阅读群众通过“区长信箱”“政务信箱”提交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收到的每一条建议、批评和意见,都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领会反映人的真实意愿,必要时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详细征询反映人的要求,为搞好办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落实责任,认真办理,确保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件件有着落

对收到的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工作职责,制定措施,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认真办理。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办理工作亲自安排,经常过问,加强指导,督促办理。对群众的批评、意见,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对待。凡批评、意见属实的,要虚心接受,深刻反思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认真加以改进;对合理化建议,要从善如流,及时在工作实践中予以采纳;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凡符合政策规定、能够及时解决的,要不推不拖,于收信后5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可以解决,但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迅速解决的,要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明确时限,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不符合政策规定和工作实际,解决不了的,要及时耐心地向反映人说明情况,征得理解。凡反映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承办部门之间要主动沟通,密切协作,协商制定解决方案,分头抓好落实。对区政府办公室转办的《区长信箱摘要》《政务信箱摘要》承办部门要及时办理,务必于5个工作日内分别向区政府办公室和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书面反馈办理结果。

四、明确时限,及时回复,促使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事事有回音

对已经办结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部门要在办结当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回复反映人,并报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网站上回复;对需要逐步解决以及不能解决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部门要在收信后5日内向反映人说明情况,取得谅解,达成共识。之后要及时回复办理工作的进展情况,保证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事事有回音,努力让群众满意。必要时,可通过媒体公开部门办理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典型事例,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4

一是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拼搏精神欠缺。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干部,相对接受党内生活历练和经历不多,多侧重于干实际工作,往往对自身的党性修养提升和主观世界改造重视不够。走上处级岗位以后,听表扬多,听批评少,自我感觉良好,放松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种能力的增强,时常会自我满足、自我陶醉。有时思想深处还掺杂着一些私心杂念,觉得新常态下少惹事、不惹人,少冒险、不出事,不敢负责、怕得罪人,缺乏“敢抓敢管、敢作敢为、敢闯敢试”的担当精神和魄力勇气,缺少焦裕禄同志那种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和敢于担责的担当意识,自身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

二是降低了党员自我要求,严以律己不够。随着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职务的升迁,错误地认为追求生活质量、工作条件的提高无可厚非,不知不觉中淡化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工作中对自我定位不高,满足于一般化,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多了一些暮气,少了应有的朝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往往既想坚持原则,又想照顾人情,廉洁自律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

三是放松了个人素质修养,工作方法欠缺。有时脾气急躁,特别是工作压力大或者事情紧急的情况下,批评人不注意方式。工作中也还存在不细致的地方,思想观念有时跟不上时代步伐,显得见识迟、行动慢,有时候有懈怠情绪,有畏缩不前,缺少勇气现象。

二、对同志们的批评意见建议

XXX同志:抓大事顾大局,关心同志,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敢于批评,促进同志的健康成长。

XXX同志:能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开展创新性的工作,但步子不够大,希望进一步加强开拓精神。

篇5

在全球范围内,翻译课题研究备受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一项理论就是功能翻译理论。从理论层次上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功能翻译具有跨越交际、文化及民族的特点,在实际开展功能翻译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翻译人员、作者及读者三大主体,应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性的把握各方面的因素,使各个主体都得到照顾。本研究主要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以期进一步加深对翻译批评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升文学翻译整体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应用

1引言

自1950年起,我国翻译行业中文学翻译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翻译标准非常高,形式也比较特殊。将功能翻译理论有效的应用到文学翻译领域中,能够使翻译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拓展文学翻译的发展方向,促进翻译的动态化发展。所以对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增强文本翻译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2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在1970年经过大量文学翻译研究学者的探索,正式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位要属赖斯,该学者在其研究论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明确指出: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应使文学翻译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更新理念,有机地将读者、原作者同翻译人员进行整合[1]。在该观念的引导下,功能翻译理论更加完善和健全,掀起了文学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地研究。直至1990年诺德研究学者站在全局性的角度,统筹性地归纳了功能翻译理论,将多位研究学者的成果和经验综合起来,阐述了忠诚原则在功能翻译理论中体现。文学翻译研究初期,翻译人员过分重视作品单词的翻译,这种逐字翻译的结果会使译文过于生硬和死板,只适用于翻译理科文本或文献。在处理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性体现的重视,充分的体现出文字的美感,还要对原作品语言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促进国际范围内文学作品的交流,扩大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2]。功能翻译理论正是翻译人员针对遵循读者习惯、保持同原作品一致性这两大问题所形成的,对文学翻译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功能翻译理论的优势之处在于综合性研究读者、原作者及翻译人员三大主体,提高了文学翻译要求,促进了文化交易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3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应用研究

文学翻译批评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内文学翻译批评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完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步,没有打破原有挑错模式的约束和限制。在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中,不能始终在文本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阻碍文学翻译批评的进步,要加大研究力度。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功能翻译理论应遵守忠诚的原则

针对研究学者提出的忠诚原则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的体现,可以将该原则视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一项根本性原则,要求涵盖和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文学翻译批评中落实功能翻译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要秉承忠诚这一原则,这就对作品的翻译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学作品翻译人员不仅要意识到自身在道德层面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对读者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另外还要把握好原作品中作者寄予的情感,确保译文可以真实的体现出与原作品相一致的情感,保留原作品的精神和思想,使原作品与译文二者达到一种相互协调的程度[3]。作为文学作品翻译的主体,翻译人员不能私自对原作品进行改变,在改动后也要将具体的原因解释给读者,尊重读者的感受。鉴于此,文学翻译批评中忠实原则没有偏向一个特定的主体,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三个主体的关系协调方面上。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下读者习惯、文化背景是翻译者的重点考虑因素,要保证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译文来揣摩和体会原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尊重原著。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文学翻译批评,能够客观的评估译文的质量,更好的指导文学作品翻译批评,增强读者与文学作品翻译批评的协调性。

3.2功能翻译理论要关注目的读者的重要程度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层次进行研究,发现目的性较强是翻译的一大显著特点,本质就是对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开展这种全新文化交际活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为译文的阅读者服务,这些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为文化的要求和自身的世界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在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显著的提升译文读者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让广大研究人员意识到尊重读者感受的必要性。在该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翻译人员的意志重要性大大降低,读者逐渐成为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对整个文学作品翻译领域的发展带来到了极大的影响[4]。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会根据本地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对原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好容易出错的文本段落,选取正确的表达方式,便于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呈现出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过程中,功能翻译理论的体现并不单单要求翻译人员应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对翻译者的专业能力也并不是唯一的要求。为了实现对文学作品的高质量翻译,翻译人员应从文化角度方面,把握好原作品同译文直接的不同,结合实际翻译状况应用合理的翻译手段来缩小译文和原作品的差异,将原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创作出更加出色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罗薇.简论翻译批评标准与翻译标准差异[J].经营管理者,2012,(18).

[2]朱明霓.文化在翻译及翻译批评中的地位与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8).

[3]杨自俭.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篇6

[关键词] 李健吾 印象主义批语 审美鉴赏 批评个性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立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YKZ042。

很多人都认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印象主义批评有诸多的相似性,但问题是李健吾为什么会形成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相似的批评风格?对此问题学界虽多有研究,但很多研究者对其原因的探讨往往偏向于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如温儒敏认为:“诸如王尔德的创作与批评同一说、圣・佩夫的批评‘情操’说、黑兹利得的‘艺术神采’说、勒梅特尔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例’说,等等,李健吾都有所研究,并作过介绍。李健吾考察和参照了诸多印象主义者从各种不同侧面提出的观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做了融汇综合。”[1]如果问题的全部答案与此说如出一辙,那么我们又并不牵强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即李健吾为什么能够实现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人认为是由于李健吾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幸运,因为他有留学法国的经历,而法国又是印象主义批评曾经最盛行的地区。如欧阳文风认为“李健吾长年研习西方文学与文论,1931年至1933年间还在法国留学,对印象主义批评曾经做过全面的考察,诸如勒麦特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例’说,等等,他均有过较深的研究和涉猎。”[2]尽管李健吾留学法国的经历与他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有重要的关联,也是形成其批评风格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认为这样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其实以上所说的原因仅仅是外部原因而已,而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学生态与批评现状,这一切都是形成李健吾批评风格的外部原因。当然外部原因只是李健吾批评风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影响李健吾批评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其内部原因即李健吾自身的因素,诸如审美观、审美心理、批评观和个性禀赋等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偏重于“二元合一”的立场。这种立场使人们在面对认识对象时,往往把认识主体的意识自觉地投射到认识对象身上甚至达到“物我混融”的状态。这种文化传统,使追求批评家投身于作品的印象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李健吾的《咀华集》与《咀华二集》写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时某些人把文学批评工具化、政治化甚至庸俗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如李健吾所说“我厌憎既往(甚至于现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批评变成一种武器,或者等而下之,一种工具。句句落空,却又恨不把人凌迟处死。谁也不想了解谁,可是谁都抓住对方的隐匿心,把揭发私人的生活看作批评的根据。大家眼里反映的是利害,于是利害仿佛一片乌云,打下一阵暴雨,弄湿了弄脏了彼此的作品。”[3]这些文学批评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不注重批评家的阅读体验,而假文学批评之名行非文学批评之实。在这种情况下,李健吾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特别是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对阅读体验的倚重,无疑是给当时的批评界吹来了一丝凉爽的风。因此,李健吾当时在文学批评中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对于纯化文学批评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时,由于作家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也给批评的多元化预置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印象主义批评在此时进入中国也就有了可能。

李健吾是一位批评家,更是一位作家。因此,他深知写作的辛酸,所以他不主张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对批评对象不中肯的颐指气使,而是主张尽可能地尊重作家的劳动,批评是批评家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对话过程。他认为批评是“重新经验作者的经验”。如果“和作者的经验相合无间,他便快乐;和作者的经验有所参差,他便痛苦。快乐,他分析自己的感受,更因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书的成就;于是他不由自己得赞美起来。痛苦,他分析自己的感受,更因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自由便是在限制之中求得精神最高的活动”[4],根据法国学者蒂博岱把作家型的批评家所做的文学批评称之为“大师的批评”的论断,我们以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大师的批评”。这种批评与学者的批评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注重批评家个人审美经验的传达,而且批评的过程也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后者注重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不赞成批评家在批评过程中脱离原作而自由发挥。由于李健吾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并不可能完全忘却自己的作家身份与经验,所心他特别重视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和再创造。李健吾认为“我的工作只是报告自己读书的经验。如若经验浅肤,这至少还是我的。批评最大的挣扎是公平的追求。但是,我的公平有我的存在限制,我用力甩掉我深厚的个性(然而依照托尔斯泰,个性正是艺术上成就的一个条件),希冀达到普遍而永久的大公无私。人力有限,我或许中道溃败,株守在我与世无闻的家园。当一切不尽可靠,还有自我不至于滑出体验的核心。”[5]李健吾“大师型的批评”及其在文学批评中对个人体验与感悟的倚重,对批评再创造性的重视,使他很容易与印象主义批评产生共鸣,这也是他能够借鉴印象主义批评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李健吾非常推崇批评的再创造性,所以他在文学批评中就极力地主张批评的独立性。由于推崇批评的独立性,所以李健吾在文学批评中就非常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看来,只有作家摒弃了非文学的因素之影响而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创作,才能保证文学创作趣味纯正;只有批评家抗拒了个人利害得失的干扰,才能使批评真正向自身回归。他说“批评家不是一个清客,伺候东家的脸色;他的政治信仰加强他的认识和理解,因为真正的政治信仰并非一面哈哈镜,歪曲当前的现象。……他明白人与社会的关联,他尊重人的社会背景;他知道个性是文学的独特所在,他尊重个性。他不诽谤,他不攻讦,他不应征。属于社会,然而独立”[6]。

作家身份及其在批评过程中对审美再体验的倚重,对批评过程中个人感悟的重视,对批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强调等,使李健吾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产生了共鸣。这种跨越时空和民族文化的共鸣,使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成功对接的批评景观。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李健吾批评个性的形成仅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任何人接受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都是有原因的。对李健吾来说,这个原因就是我们以上所谈到的外因与内因。当然,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了我们的分析将会遇到的质疑。我们现在立足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本去分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个性与印象主义批评的相似之处,进而证明李健吾接受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内因,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概念循环。因为他们会认为李健吾的批评个性是在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以李健吾批评个性与印象主义批评的相似性来说明李健吾文学批评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抹杀批评家主体性的看法,批评家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批评作家、批评作品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批评家接受别人影响的方面。以上所提到的质疑,实际上只是看到了李健吾接受影响的一面,而忽视了他选择接受对象的一面。因为这种影响的发生与存在,不仅与印象主义有关,也与其能够和李健吾结成一定关系有关,特别是与李健吾愿意接受其影响有关。对李健吾来说,他自身的批评个性和西方印象主义的影响如同双翼,使他的文学批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繁星点点的文学批评时空中实现了展翅翱翔。而且这两个方面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是相得益彰,混融统一的。一方面李健吾的批评个性不但是他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内因,而且也是其中国化的关键原因,这也是李健吾没有误入民族虚无主义歧途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接受又无疑使他的批评个性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李健吾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西学而接受西学,而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批评个性。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李健吾的批评个性主要来自于他的审美观、审美心理、批评观、个性禀赋、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中国古典文论也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身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李健吾难免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与古典文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9.

[2]欧阳文风.一种准现代感悟诗学――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J].文学评论,2008(3):164-168.

[3] [5]李健吾.咀华集・跋・咀华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158,157.

[4]李健吾.答巴金先生的自白.咀华集・咀华二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5:16.

篇7

[关键词] 原型批评;灰姑娘;经济;精神

一、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他认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由意向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构成。他主张在发现作品叙述和意向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的同时,揭示出连接每一部作品之间的原型结构。[1]

原型有强劲的继承性、传播性和无限生成转换性。如同词语、音符和几何图形,原型在不断的组合排列中产生无穷的既似曾相识又陌生的语句、文章、音乐、图案和绘画。《灰姑娘》是个很好的例子。“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学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学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

在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身上有着灰姑娘的影子。因此,《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就是灰姑娘的故事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两个变体。但是由于两部作品的作者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不同,故事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对她们各自灰姑娘式的命运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简单模仿和传承,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二、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的不同之处

文学根植于原始文化。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经常是模仿神话和传奇里的原型。为使得神话和传奇中的结构和角色在现实主义小说中被人们所接受,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置换(displacement)。

作为神话故事中的小女孩,灰姑娘没有话语权,只能接受别人的安排。但是伊丽莎白•班纳特头脑敏捷,言语机智,她勇敢地拒绝了格林斯先生无爱的求婚和达西居高临下式的求婚,丝毫没有因自己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卑微而感到羞耻。在凯瑟琳干预她对达西的态度时,她坚定地回答“他(指达西)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2]243灰姑娘只知道忍受,而伊丽莎白知道反抗不平等的对待。这是她们的不同之处。

简•爱没有灰姑娘那么漂亮,她甚至为自己的长相感到自卑,就像夏洛蒂。除了外表上的区别,简•爱还具有灰姑娘所缺乏的反叛精神。在她小时候,她就知道“当我们没有理由地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反击,狠到让侵犯我们的人永远不敢再这样做”。[3]20

置换使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的形象生动,令人信服。她们两人都具有反叛精神,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婚姻和个人价值的态度方面。

(一)经济上的独立和依赖

灰姑娘故事中一个关键点是其经济地位的提升。王子是解放者和财富施予者,而灰姑娘是财富的接受者,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王子。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是由偏见逐渐转为爱慕的。在这个过程中,金钱起了重要的作用。达西第一次在舞会上出现时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人们认为这样一个人肯定会吸引伊丽莎白的目光,因为同其他女孩子一样,她参加舞会的目的也是物色一个丈夫。然而,他却说她不够漂亮,无法打动他的心。更让伊丽莎白恼火的是达西无礼的求婚。一方面,他承认无法抑制对她强烈的爱,另一方面,他却说向她求婚降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参观了达西的宅第――雄伟的彭伯里之后,伊丽莎白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她惊喜于看到的一切,甚至情不自禁地想“在彭伯里当个主妇也还不错吧”。[2]166她对于物质舒适的追求一目了然,而通向这些物质的路就是结婚。伊丽莎白很明白金钱在婚姻里的作用,因此当她接受达西的爱时是把他的财富考虑在内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她仍然是一个传统的灰姑娘。

简•爱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孩子,伊丽莎白是被房子吸引而开始去爱达西的,而简•爱是因为罗切斯特给了她平等和温暖。在爱上简后,罗切斯特送给她很多贵重的东西,但都被拒绝了。她觉得接受罗切斯特的礼物“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3]227。她从来没有想过要依靠男人,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简•爱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出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桑菲尔德庄园被烧成灰烬,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分文全无,而简则继承了5 000英镑的遗产,当听说他的不幸之后,她立刻回到他身边,他们结了婚,靠着简的财产过着幸福的生活。到此,他们的位置发生了转变,原来的王子变成了财富的接受者,而原来的灰姑娘则成了施予者。

(二)精神上的独立和依赖

灰姑娘习惯于依靠其他人,在父权制社会里,这样的女子被视为楷模。

结婚前,伊丽莎白生活在父亲的保护下,她的时间都用在和姐妹们闲聊和跳舞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她所受的教育,其所受教育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物色丈夫。教育的缺乏让她只意识到表现魅力的重要性,而不是职业的重要性,而后者才能真正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同伊丽莎白相比,简•爱表现得勇敢、独立、质朴。她在一所慈善学校里接受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而不是物色丈夫,即使在同罗切斯特相爱之后,她仍然做着家庭教师的工作,因为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赚钱去开办学校。她没有虚荣心,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一直保持冷静。然而,一旦她爱了,就会勇敢地表达出来,不像伊丽莎白,只会等待达西的求婚。当她误解罗切斯特会和英格拉姆结婚,却仍让她留在桑菲尔德庄园时,她的愤怒爆发了,她不知道如何去隐藏内心真实的情感。在父权制社会,女人被期望要羞怯,在爱情面前要等待,但简•爱却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因为她的独立精神使她坚定自信,不受传统束缚。

三、伊丽莎白和简•爱的不同之处的原因

伊丽莎白是一个传统的灰姑娘形象,而简•爱则是非传统的,一个原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置换,每一个原型的置换原则是基于作者的性格和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一)社会背景的不同

在简•奥斯汀生活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没有人看到她们接受正式教育的必要性,她们所受的教育只是促使其在婚姻市场上成为畅销品,这样的教育和期望使得女性没有能力进入社会谋生。

同奥斯汀经济能力相当的大多数单身女性只能选择那个相对来说受人尊敬的职业,即做家庭教师,然而家庭教师的生活也很悲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她们只能通过结婚或继承才能得到金钱,然而根据当时盛行的继承法,通常只有最大的儿子继承绝大部分财产。

一方面,女性不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用知识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她们几乎继承不了多少财产,因此上层和中层社会的女性只能依靠男性。出于实际考虑和社会压力,如何为女儿物色到一个有钱可靠的丈夫就成了上流社会家庭永恒的话题。顺应潮流,父母通常会花很多钱去培养女儿们在唱歌和跳舞方面的技能,以增强她们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婚姻是惟一的出路,因此同王子结婚的灰姑娘受到了所有女孩的羡慕。

这样的社会背景显然对奥斯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害怕失去金钱的忧虑一直笼罩着她和她笔下的女主角,因此她在自己的婚姻和女主角的婚姻的选择上都把钱看得很重。[4] 在伊丽莎白身上看得到奥斯汀的影子,可以说她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夏洛蒂的少年和青年跨越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苛刻的工厂纪律、微薄的薪水、周期性的失业和高昂的物价使工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次次的农作物歉收增加了农民的痛苦并把他们推入了工人的抗议队伍。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强烈要求政治经济改革,并暴发了著名的运动。这个运动的主题就是要求和贵族的平等。这种精神影响了夏洛蒂,她认为女人也有要求和男人平等的权利,就像工人要求和贵族平等一样。因此,我们发现简渴望同罗切斯特平等,不愿意处于从属的位置。

很早夏洛蒂的父亲就意识到女儿们同有钱人结婚的机会的渺茫,因此他把她们送到学校去学习谋生的本领。父亲的决定在客观上给夏洛蒂后来的求职和独立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19世纪40年代初期,做家庭教师对贫穷的女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受人尊敬的职业。勃朗特姐妹计划出去赚钱谋生,这样在她们的父亲去世而她们还没有结婚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她们还曾打算自办学校。因此夏洛蒂的第一本小说《简•爱》就关注女家庭教师这个职业和她们的生活状况。

(二)性格的不同

作者的不同性格对两个女主角的创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奥斯汀对金钱有着本能的敏感,把钱在婚姻中的地位看得很高。在给侄女的信中,她悲叹说要找到一个理想的丈夫太难,即使他具备她所要的体面、精神和礼貌,但却不是有钱人家里最大的儿子。那个时候只有最大的儿子才能继承家里大部分的财产,其他的儿子只能依靠自己。奥斯汀把她对于金钱的观念渗入了她的小说中,因此人们会很自然地发现她的小说在开篇都提到了钱。

同奥斯汀不同,夏洛蒂更严肃、保守,她想到的更多的是责任。母亲去世得早,19岁时,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她去学校教书,后来又做了家庭教师。尽管她很厌恶这个职业,但为了补贴家用她不得不这样做,这也表现出了她忍受苦难的能力。

夏洛蒂是一个充满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人,正是这样的精神影响了她的婚姻观。她的爱人一定是一个让她感到强烈的爱意并心甘情愿为之去死的人。在爱情中,人们应该只考虑付出而不是索取,这是夏洛蒂的爱情原则,也是•爱的爱情原则。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简•爱同伊丽莎白是完全不同的。

夏洛蒂认为工作对一个人的精神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谋生或实现理想的手段,更是精神支柱。女人应该工作,这样她们才能过上健康独立的生活。显然,夏洛蒂把这个观念也灌输给了简•爱。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背景和性格的不同,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对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持不同的态度,因此两个灰姑娘对女性在婚姻中的经济地位和生活价值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伊丽莎白依靠男人生活,希望通过得到男人的爱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最终失去了精神上的独立,所以她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灰姑娘。而简•爱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她总是追求与罗切斯特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平等,同时她也憎恨加在女性身上的限制,希望通过工作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她是一个非传统的灰姑娘。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 [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黄源森,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篇8

某班黑板写着布置作业情况:

语文作业:①背诵课文“兰亭集序”(明天抽查);②《××讲堂》同步完成。

数学作业:①90页T5、91页T9题(明天早上交);②《××讲堂》同步完成。

英语作业:①《××讲堂》必修1Unit 5单元;②英语周报第44期完成(明天讲解)③准备听写。

化学作业:①《××讲堂》同步完成;②化学试卷完成(下节课评讲)。

历史作业:①《××讲堂》同步完成;②《××讲堂》第五、六单元测试题写完(下节课评讲)。

地理作业:发下的试卷题完成(下节课评讲)。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1. 当前存在问题:作业太多,学生任务重;作业不够具体,任务不明确;作业不精选,随意性强:完成时间模糊,学生不紧张;上交时间不明,学生拖拉。

2. 问题导致结果:不交作业、不按时交作业、作业交不齐、字迹潦草、交错作业本,没有固定的作业本,一本作业本做几个科目的作业,作业本不统一,教师面对一堆五花八门的作业本,所订教辅资料根本没法完成。

3. 作业过程观察:早读晚修抄作业,边聊天边做题,边听MP3边做题,边吃口香糖边做题,抄同学作业或抄参考答案,不打草稿,不会使用草稿纸,先把题目抄到作业本上后解题,碰到不会解的题立刻问他人或找资料或手机上网,不清楚何时交作业。

4. 学生反馈情况:基础太差、进度太快、无奈无助;作业太多、顾此失彼、无暇顾及;要求不严、批改滞后、无惧无趣;不批不改、随意批改、无情无效;讲评不精、不表彰先进、无成就感。

(二)教师层面

1. 教师缺乏学情调查。教师备课重教学内容,轻作业精选,上课满堂灌,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不走进学生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分离,魂不附体,从而导致课堂上不断制造差生,再指望到课后补差,结果只能是越补越差,收效甚微。接着,搞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为何课堂上有学生会开小差,不愿听讲?其实,那是因为学生拿到的作业他根本不会做或他们听课没听懂、甚至听不懂。显然,只有让每个人在课堂上真正有事能做,学生的注意力才可能集中。其实,学情调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广义地说,教师的一生都在进行着学情调查工作。作为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时时刻刻都处在学情调查的状态,否则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难以做到高效的反馈、评价和引导。有些班级学生数学、英语成绩基础太差,教师没有切实有效的学情调查与分析,还在继续满堂灌,只能是越上课越糟糕,差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2. 教师缺乏系统思维。对考纲的把握对试题的研究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课堂目标重难点课后反馈反思适时复习巩固;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中时间要限定上交要按时反馈要及时,这些都是系统工程。各科作业太多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无法统筹协调,难以分配时间,更何况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作业任务。同时,学生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点在本科目的知识网络系统中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学习无整体规划,盲目适从,造成学生手足无措,学生身心不和谐,精神备受煎熬,学生势必失去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平衡。班级科任教师没有统一思想,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政,要使学生日常学习中做到时间的最优化将是困难重重。此外,教师抢时间,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亦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方向不正确,教师越努力犯错误越大。时间加汗水取得好成绩精神可嘉,但行为不值得提倡。教师比成绩,成绩背后要比减负,减负取得的成绩才是真正的成绩,才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3. 教师缺少身心投入。一是缺少时间投入、选题不够精练;教师缺少情感投入,批改忙于应付;教师缺少智力投入,做题过程缺少监督,批改缺少策略,讲评不够得法。要使分数不再苍白不再是冷冷冰冰的数字,让一个个学生的分数充满情感充满爱,就要明白只有真正的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明白成绩背后是作业,作业背后是情感,情感背后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背后是良好的师德。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亟需教育体制、人事制度、工资体制、福利制度的改革,唯其如此,才能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遵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大方向,学校自身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模式;而一线教师也完全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在小范围内进行探索实验。

三、“三变”:让作业“有效”起来

1. 变重备教学内容为重备课堂作业。备课不但要重备教学内容,更要将重心放在备作业上。学生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做到少而精,要求要具体清晰,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布置作业,年级组长或学科组长要主动协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只有做好量的控制才能为教师的精心批阅和及时反馈提供可能。很多练习册上的题与上课内容难以吻合,题量过多,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学生做这种作业,只会是恶性循环。教师要多买几本教学参考书或多上学科网站,从中精选、精练、精评,“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试题,提高自身的命题能力。

2. 变盲目批改为高效讲评。教师布置一道练习,学生就要像考试一样及时地完成一道,教师认真地批改一道,并认真地评讲一道。这首先要求学生要有一本心爱的作业本,从一次次作业中与老师进行一次次沟通,从而找到一种情感寄托,而这种情感寄托其实就是学生对老师批改的期待,特别是书写的评语的期待。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写上鼓励的话,找出优秀和典型,总结共性与个性。课前表彰优秀,展示优秀,特别是优秀思维的展示,包括解题切入点、独特的解法、新颖的表述、答题步骤和语言表达中严密的逻辑思维,当然还有典型错误的纠偏、错误思维的解剖、题型的拓展与变化、答案的升格与拔高。让学生的思维从优秀走向卓越,就要让优秀者上台去给他人讲解与表达,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内驱力。

篇9

[关键词] 中医;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 R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22-03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在现代节奏紧张的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一组以长期疲劳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症候群[1]。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制订CFS诊断标准,以持续或反复发作不少于6个月严重疲劳为特征,伴有头痛、睡眠障碍,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抑郁、肌肉骨关节疼痛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2]。1994年CDC将该指标进行了修订,认为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3],是目前诊断CFS的通用标准。

临床上,CFS患者的物理和实验室检查通常无特异性表现,CFS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依然是个迷,因此通过实验的方法建立较理想的CFS动物模型是研究得以深入的关键。目前,CF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从西医动物实验的角度研究CFS很少,仅见个别通过注射病毒而建立的病毒感染模型[4]。然而,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只是CFS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大部分CFS患者在发病前曾有过长期精神刺激、情绪低落、脑力体力过度劳累、生活不愉快及不规律等(即与心理、社会等应激因素有关),发病后常伴有急躁易怒、精神抑郁、紧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神经症状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所以病毒感染模型不能客观反映CFS的发病机制及症状特征。因此,有必要继续改进并创造新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本项目通过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CFS动物模型,来探讨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CFS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BALB/c小鼠,SPF级,体重18~22g,雄性36只,雌性10只。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合格证号为SCXK(湘)2011-0003。所有实验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湘)2009-0001。

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小鼠尿素氮ELISA试剂盒、小鼠乳酸ELISA试剂盒、小鼠肝糖原测试盒,均由长沙市佳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主要设备有:小鼠游泳池:长120cm、宽80cm、深60cm,低速自平衡离心机,半自动生化仪,电子天平。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将36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游泳组、正常组,每组12只,雌鼠作为与雄鼠合笼所用。

2.2 造模方法

所有实验动物在SPF级实验室适应性喂养3d后,首先对游泳组和模型组动物进行3d的适应性游泳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随后开始正式实验。游泳组:每日在常温下游泳,每次30min;模型组:单日让期雌鼠与之合笼(且每次合笼都新换一批雌鼠);双日让其在常温下游泳,每次30min;每日用夹尾激怒法刺激小鼠,开始刺激的时间不固定,每次30min,连续14d。在游泳过程中,当小鼠运动协调性明显下降,出现反复下沉时,将动物取出游泳缸休息3min后,再放入池中继续进行游泳。当小鼠浮在水面不运动时用木棒驱赶,使其维持运动状态。正常组小鼠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不参与游泳运动。

2.3 指标检测

2.3.1 一般状态观察 于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测量一次体重,每日观察小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及睡眠、粪便等情况,并记录。

2.3.2 实验室指标检测 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摘眼球取血1mL,装入10mL离心管中,室温静置2h,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装入1.5mL离心管中,于-20℃冰箱保存,按照试剂盒方法检测乳酸及尿素氮浓度;另取肝脏迅速以滤纸吸去附着的血液,称取约50g,按照试剂盒方法检测组织中糖原的含量。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方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s T3方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以P

3 结果

3.1 一般状态

实验结束后,模型组小鼠出现反应迟钝、于空瓶刺激后(饮用水用尽后)易怒、皮毛光泽度减退、便软、采食量和饮水量减少;游泳组小鼠出现精神欠佳、活动度下降、皮毛欠光泽、便稍软、但采食量和饮水量尚正常;正常组小鼠行为表现正常,体重较实验前明显增加。

3.2 体重

实验期间,小鼠由于游泳力竭死亡2只,其中游泳组和模型组各1只。表1数据显示,实验前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实验后,游泳组体重低于正常组体重,但结果无明显差异;模型组体重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现代医学多认为导致CFS的主要原因包括:(1)生理疲劳:如日益积累的疲劳、严重睡眠不足等;(2)心理疲劳:如繁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安全感降低等;(3)个性因素:如性格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神经质等;(4)生活方式:生活没有规律、无节制、自我放纵等[7]。另有研究发现:应激也是导致或诱发慢性疲劳的主要因素。其中又以长期的慢性应激较急性应激更为多见。而众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又表明,慢性应激能导致机体行为改变、多种功能失调,甚至会引起组织结构的改变[8-9]。

目前,国内外对于CFS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多采用以下的方法:(1)单因素造模:游泳法、跑台法、慢性束缚法等;(2)复合因素造模:悬吊游泳法、束缚跑台法、力竭游泳加剥夺睡眠等;(3)药物诱发型模型: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停药法、氢化可的松肌注-冷水游泳法[10]等。

基于目前中西医对于CF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改进造模方法,采用中医的房劳、形劳、神劳等复合因素刺激,构建CFS动物模型。冷水游泳可以消耗小鼠体力,形成躯体的疲劳;合笼次数增加可使小鼠耗竭肾中精气,造成房劳;夹尾可使小鼠躯体活动受限,产生暴躁、愤怒甚至绝望等心理变化,造成神劳。此种方法,基本涵盖了导致CFS发病的各种因素,是一种比较可靠且操作性较强的造模方法。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的疲劳症状:体重明显下降、反应迟钝、于空瓶刺激后(饮用水用尽后)易怒、皮毛光泽度减退、便软、采食量和饮水量减少等;模型组肝糖原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说明机体能量不足可能是导致疲劳的发生原因之一;模型组血乳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血乳酸是糖酵解的主要代谢产物,其堆积可能是慢性疲劳的原因之一;模型组血清尿素氮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随着机体运动强度的增加和负荷的适应性降低,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代谢作用会加强,作为蛋白质重要代谢产物的尿素氮显著升高,说明蛋白质消耗增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用房劳、形劳、神劳等中医复合因素构建出来的CFS动物模型是成功的,符合中医理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曲长江,刘白露,解坤,等.多因素诱导建立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2):2554-2557.

[2] Holmes GP,Kaplan Je,Gantz NM,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working case definition[J].Ann Intern Med,1988,108:387.

[3] Fukuda k,Straus SE,Hickie I,et al.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 Intern Med,1994,121:953.

[4] 杜婧,李世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1,22(4):369-370.

[5] 石世德,周民伟,李建军,等.安可梦口服液对慢性疲劳模型动物行为和神经内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6):47-50.

[6] 王天芳,张翠珍,季绍良,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特征及中药的治疗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0(4):60-62.

[7] 村上正人.如何看待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主诉[J].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33.

[8] Aragona M,Aragona F.Chronic stress and histological effects o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other organs[J].Funct Neurol,1994,9(3):121-131.

[9] Animan H,Zacharko RM.Depression as a consequence of inadequate neurochemical adaptation in response to stressors.Br[J].Psychiatry,1992,15(Supp1):36-43.

篇10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论文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女性主义批评者们十分认同这种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方式。认为“她们的作品中确确实实有和男人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些不同于男人的话语方式,比如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感受方式……”然而有些批评家却将性别写作泛化和绝对化了.她们强调每一种写作、阅读和批评都必须联想到性别,女作家必须自觉的运用女性意识,性别立场去写作,甚至要求作品必须写女性的独特经历与体验,女人一定要用女性的视角对传统价值观念保持警惕。对男性至上的东西进行批判。“把很多个体生命和那种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突现出来,对传统的宏大叙事产生颠覆作用,是更加深刻的。张抗抗对此提出了疑问:“那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在一种很细碎、很细微、很局部的一个写法上呢?”“没有谁去定位.因为她的生活就是这样。”女性主义批评家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