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16 09:1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篇1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审计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在规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应当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根据需要,国务院可以依法调整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

有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个人,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由监察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违反规定设立财政收入项目;

(二)违反规定擅自改变财政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

(三)对已明令取消、暂停执行或者降低标准的财政收入项目,仍然依照原定项目、标准征收或者变换名称征收;

(四)缓收、不收财政收入;

(五)擅自将预算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三)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四)不依照规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

(五)违反规定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条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延解、占压应当上解的财政收入;

(二)不依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核拨财政资金;

(三)违反规定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四)将应当纳入国库核算的财政收入放在财政专户核算;

(五)擅自动用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

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四)违反规定调整预算级次或者预算收支种类;

(五)违反规定动用预算预备费或者挪用预算周转金;

(六)违反国家关于转移支付管理规定的行为;

(七)其他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九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截留、挪用国家建设资金;

(二)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国家建设资金;

(三)违反规定超概算投资;

(四)虚列投资完成额;

(五)其他违反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有关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损失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有关账户管理规定,擅自在金融机构开立、使用账户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没收违法所得,依法撤销擅自开立的账户。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十二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挪用、骗取的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滞留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三)截留、挪用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四)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行为。

第十三条企业和个人有下列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截留代收的财政收入;

(三)其他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的行为。

属于税收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四条企业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违反规定使用、骗取的有关资金,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被骗取有关资金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或者被违规使用有关资金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挪用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三)从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中非法获益;

(四)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行为。

属于政府采购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但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销毁非法印制的票据,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违反规定印制财政收入票据;

(二)转借、串用、代开财政收入票据;

(三)伪造、变造、买卖、擅自销毁财政收入票据;

(四)伪造、使用伪造的财政收入票据监(印)制章;

(五)其他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属于税收收入票据管理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私存私放的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十八条属于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会计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九条属于行政性收费方面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有关部门依照其规定处理、处罚、处分。

第二十条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规定的财政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被调查、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阻挠、拖延。

违反前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向与被调查、检查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查询有关情况,可以向金融机构查询被调查、检查单位的存款,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配合。

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在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查询存款时,还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签发的查询存款通知书,并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在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二十四条对被调查、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正在进行的财政违法行为,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停止。拒不执行的,财政部门可以暂停财政拨款或者停止拨付与财政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责令其暂停使用;审计机关可以通知财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暂停财政拨款或者停止拨付与财政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责令其暂停使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

第二十五条依照本条例规定限期退还的违法所得,到期无法退还的,应当收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所列财政违法行为,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可以公告其财政违法行为及处理、处罚、处分决定。

第二十七条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所列财政违法行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及其他有关奖励的,应当撤销其荣誉称号并收回有关奖励。

第二十八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监督检查机关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依法进行调查、检查后,应当出具调查、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机关已经作出的调查、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机关履行本机关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机关应当加以利用。

第三十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机关应当加强配合,对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受移送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机关。

第三十一条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和处分决定的程序,依照本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单位和个人对处理、处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讼。

国家公务员对行政处分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所称“财政收入执收单位”,是指负责收取税收收入和各种非税收入的单位。

篇2

 

    关键词:财政违法行为;责任;法律后果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evaluated new releasing "financial illegal activity punishment punishment rule" in the financial illegal activity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egal consequences aspect stipulation, through with "the state council about violates financial laws and regulations punishment temporary provisions" the comparison, pointed out that new "rule" in responsibility way classification, legal consequences aspect science adjustment, simultaneously has also analyzed the neglect third person of benefit question which "rule" exists.

    key word: financial illegal activity; responsibility; legal consequences

一、引言

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已于2004年11月公布,并即将于2005年2月1日开始施行,198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 将同时废止。《条例》对《暂行规定》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容、执法机关、审查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而作为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条例》与《暂行规定》的核心即在于对作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范。本文将集中分析、比较《条例》与《暂行规定》对于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规定,讨论其思路与依据,并指出《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

法律责任主要由两方面要素构成,即责任主体与责任方式 ,也就是由什么主体来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与《暂行规定》相类似,〈条例〉中规定的责任主体主要是两类,即实施了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由单位和个人作为承担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首先源于财政违法行为本身的特性。财政行为的作出大多以国家公权力为基础,从广义上来说属于国家行为 ,因而财政违法行为通常是以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的名义作出的,如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国库机构、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等,这决定了这些单位是承担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另外,《条例》中将企业、事业单位的某些行为也归入调整范围 ,但同样这些行为也是以法人的名义作出的,单位自身应当是责任主体的一部分。

但同时,尽管我国立法实务中采用法人的独立人格论,认定法人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但行政处罚、处分的性质与普通的债务、侵权责任等民事责任不同。民事责任基于主体之间的平等,以对价或补偿损失为原则,目的在于实现对等的利益或恢复原状,责任的承担方式最终归于财产;而违法行为的责任则带有追究性质,以惩罚、警诫为目的,责任的承担不仅以财产为基础,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惩戒。因而民事责任可以由单位独立承担,而行政处罚、处分的责任则要归于以单位名义作出违法行为的个人。

但具体分析,《条例》对责任主体的规定与《暂行规定》又有着根本的变化。《暂行规定》中认定的财政违法行为基本上均属于国家行为,除公务员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一项外,均为特别的国家财政机关才能实施的行为。而《条例》中则增加了很多普通企业、事业单位的也可能从事违反国家财政法律法规的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第十七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即所谓的“小金库”问题,另外还有企事业单位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骗取财政资金、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等行为。应当说,将这些行为一并规定在《条例》中,适用同样的审计、监察制度,对于加强对此类的行为的监察强度有相当的益处。

对于承担责任的方式,《条例》和《暂行规定》均混合使用了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手段。具体说来,《条例》较《暂行规定》在单位的在单位的责任方面基本一致,行政处分主要是警告或通报批评,行政处罚为罚款;而对个人则很大的转变。《暂行规定》对个人的行政处分分为记过以下处分和记过以上处分,分别适用于同类违法行为的不同严重程度,同时处以相当于若干月工资的行政罚款。而《条例》则将个人的违法财政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国家机关作出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这一类个人由于并不直接从违法行为中获利,因而只处以行政处分,通常规定为“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另一类则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违法行为或个人从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对这一类个人则只处以行政处罚并直接规定罚幅,如果同时是公务员则并处行政处分。这样的区分显然比《暂行条例》要明晰科学,尽管国家公务员以国家机关名义从事财政违法行为必然是为获得某种利益,但毕竟不是通过其行为本身直接获得而是通过其他途经收受非法财产,应当以其他规范公务员行为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而不应与财政违法行为混淆处理。

三、财政违法行位的法律后果

《暂行规定》的一个严重漏洞在于,只规定了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而没有规定这种行为导致怎样的法律后果,也就说,规定了如何处罚违法者而没有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行为造成的问题。

《条例》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对于各项财政违法行为均规定了事后处理的方法。如对于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要“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要“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违反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要“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 等。

尽管《条例》对每项违法行为均作出了规定,相对《暂行规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条例》的规定还是存在重要的弊端。问题在于,《条例》只规定了追回、退还国家被非法侵占、使用的财产,而没有考虑这些财产于发现违法行为时所处的状态,更进一步说,考虑了违法行违法者与国家两方的问题,而没有考虑潜在的第三人。例如,《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要“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却没有考虑,如果已经有第三人善意的取得了该“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又该如何处理?国家或者该违法行为人是否有权向第三人主张该财产的返还?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又如《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擅自提供担保的”,要“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却没有规定该担保是否有效?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案例,企业出于对政府信用的信任才接受其担保作出投资决定,事后发现该担保行为属超越职权,投资的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强调信赖保护原则,政府作出的行为即使存在错误也不能轻易改变,即使因重大的公共利益而改变也要给予相对人以合理补偿。 而由于法律法规往往有意无意忽视第三人这个重要的问题,只规定国家追回财产的绝对的权力,而不规定对第三人的补偿方法,实际上造成第三人因政府的过错行为而遭受损害却又无法通过复议、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篇3

【关键词】 预算法 法律责任 预算违法行为 立法完善

我国现行《预算法》自实施以来,在规范政府预算行为,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行《预算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对于预算违法行为的规定过于宽泛和不足,预算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是导致现实中频频发生预算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正着手《预算法》的修订工作,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预算法律责任的性质、构成要件与责任形式,以及我国目前立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完善预算法律责任的建议。

一、预算法律责任的理论分析

1、预算法律责任的性质

在国家预算中,预算编制(实际分配财政资金)、预算执行(实际使用和运营财政资金)的决策者和财政资金的来源者(亦即所有者)是分离的。从法律的意义来讲,支配他人的财产就意味着责任,拥有权力也必然要承担责任。预算法律责任,即预算法主体在预算活动过程中违反预算法所规定的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力而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我国预算法虽明确规定了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算、决算,但并未规定人大审查通过的标准以及审查未通过的法律后果。现实中如果政府的预算草案履次没有被人大通过,说明政府作为公共财产的受托人偏离了人民信托利益的要求,此时政府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承担何种性质的法律责任,《预算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一旦预算草案由人大审查批准后,预算案即生效并进入执行阶段。《预算法》的目的不仅在于限制和约束政府的财政权力,同时也授予政府通过预算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在我国《预算法》已经成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部门法。因此政府作为预算活动的主体,其违反预算法而承担的法律责任应是一种政府经济法责任。由于经济法责任的包容性,它的责任形式可以包括行政责任、经济赔偿责任、刑事责任等。

2、预算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责任主体。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被赋予权力和承担义务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成为预算法律责任的主体。具体而言,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政府、政府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各预算单位、国库及经理国库的银行以及行使预算管理职权部门的直接责任人员。但我国《预算法》中法律责任主体仅规定了“各级政府”,对其他主体的责任并未提及。

(2)主观过错。大多数情况下预算主体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具有过错,如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预算,擅自动用国库库款的行为应当然推定其具有过错。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政府预算草案未被人大批准时政府可能主观上并无过错,只是由于其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计划未达代议机关的要求。因此,主观过错并不是预算法律责任的当然构成要件。

(3)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预算法律责任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包括预算主体违反预算法所规定的义务和不当行使预算法所赋予的权力。现行《预算法》仅规定了三种预算违法行为,分别是擅自变更预算、擅自动用或以其他方式支配国库款、隐瞒预算收入或将不应在预算支出的款项列为预算支出。然而这远远不能涵盖纷繁复杂的预算违法行为。2005年国务院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预算违法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预算法》规定的不足,但是由于其法律位阶不高,效力受到一定限制。下文中将详细论述。

(4)损害后果。笔者认为,损害后果也不是构成预算法律责任的当然要件。首先,某些程序性违法行为并不当然导致损害后果,但又不能因此而不追究法律责任。其次,政府预算草案未被人大通过时也没有产生具体的损害后果。因此,即使没有损害后果的发生,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承担预算法律责任。

二、我国目前预算法律责任的不足及分析

1、预算违法行为规定过于简单

我国目前对于预算违法行为的规定体现在《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之中。然而这两部法律法规对预算违法行为的规定过于简单。首先,《预算法》对违法行为的规定不够明确,适用上易造成疏漏。其次,违法行为的种类规定不足。而且,《预算法》对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经理国库的银行的预算违法行为也缺乏相应规定。虽然《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列举了4类23种财政违法行为,其中大部分也涉及到预算违法行为,但该条例仅仅是行政法规,因而效力不高。再次,对于违反预算程序的行为,如违反批准程序,备案程序等,两部法律法规也几乎没有涉及。

2、法律责任形式单一,处罚力度过轻,威慑力不足

在预算法律责任的设计中,存在着权力大而责任轻的现象。例如擅自动用国库款的行为,仅仅由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退还或者追回国库库款,给予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这类行为实质上属于侵犯国有财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完全可以上升到刑事犯罪层面,而《预算法》仅仅使用行政处分,违法成本和收益之间比例明显不对称。另外,目前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责任规定,依然是形态模糊、主体抽象,落实到个人的责任也仅是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可以说,仅仅对预算违法行为主体追究行政责任而缺失刑事责任、经济赔偿责任间接助长了预算违法行为。

3、程序性规定不足

《预算法》中几乎没有涉及到预算法律责任追究的程序性规定。首先,责任追究主体过于单一。我国预算法忽略了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在追究程序中的作用。而此问题涉及到国家权力架构与运行,属于宪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层面的问题,只能在宪法规范确定基本权力运行框架后再由法律进行规定。其次,人大在责任追究中地位的缺失。《预算法》只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权力,而没有赋予其追究政府预算违法行为的权力,也未规定追求的形式和途径。

三、国外有关预算法律责任制度借鉴

综观各国预算立法,俄罗斯2000年生效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典》是目前世界上鲜有的几部在预算立法中对预算违法行为种类、预算法律责任形式做了详尽规定的法律,这样的立法例较为符合我国成文法特点和现行立法逻辑结构的惯例。该法典共五个部分,关于预算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四部分“违反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律的责任”中。该部分的内容可以大致可以分为:预算违法行为;对预算违法行为采取的措施;联邦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权限;实施强制措施的程序四类。其中对预算违法行为采取原则性规定与列举式规定相结合的方式。总体上俄罗斯的预算法律责任以经济赔偿责任为主,因此该部分中还规定了有权采取强制措施主体的权限范围,以及各种情形下从各用款单位预算帐户上强制划款的程序。

俄罗斯预算立法例值得我国借鉴之处在于:对违法行为种类规定具体详尽,严格依照责任法定原则追究法律责任;责任形式多元化,以经济责任为主,兼具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实体性规则与程序性规则兼具,责任追究可操作性强。

四、完善我国预算法律责任的若干建议

1、强化各级人大的监督权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活动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预算、决算草案及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和批准;二是就重大事项或特点问题展开调查、提出质询和询问,听取报告等。当政府的预算或决算草案被人大否决,意味着权力机关对政府的不信任,除现有的责任承担方式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预算立法实践,赋予人大对预算案的修正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调查或质询发现有关单位存在预算违法行为时,违法行为主体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预算法》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人大监督权力虚置。因此,在《预算法》修订中,应该明确人大对相关责任主体的问责权力和问责程序。此外,《预算法》修订后,还应明确有关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对人大的调查和质询没有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材料以及及时答复是应承担的责任。

2、细化预算违法行为的种类

针对我国《预算法》对预算违法行为规定过于简单的现状,应该在《预算法》修订时进一步增加预算违法行为的种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法治水平的提高,预算法的价值功能也从过分强调保障财政收入向保障财政收入与实现财政公平效率、规范限制政府权力并重转变。相应地,认定预算违法行为时不能仅仅考虑是否完成预算收入或者超过预算支出,而应更多地从规范预算职权行使、强调预算程序合法、切实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与应有福利等方面考量。首先,《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规定的预算违法行为可以在修订《预算法》时纳入,以提高效力层级。其次,对预算违法行为的列举可以采取行为性质列举与主体列举并重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界定预算违法行为。当然也要注意区分预算资金的合理调节和违法行为。

3、拓宽预算法律责任的形式

要落实法律责任,首先必须明确责任的承担主体。由于政府的预算行为部分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的可诉性问题尚存争议。且政府的职能角色具有多重性,既是经济管理主体,又是行政管理主体,无法使其歇业或关闭。而政府资金的财政补偿性,又决定了对其处以经济处罚,最终后果仍由纳税人承担。所以现行《预算法》只规定了由相关的直接责任主体先行承担具体责任。这一规定有其合理性。但是政府并不能因此而免除责任,可以对相关单位采取冻结支出、停止划拨预算资金等责任形式,以使其付出“合法性减损”或“信用减等”的代价。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形式也应有所突破。首先,将某些严重的预算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通过设置相应的刑事责任,更有效地威慑行为人。其次,引入经济赔偿责任。对以谋取非法经济利益为动机的违法行为课以经济补偿或惩罚性赔偿,不仅有利于提高违法成本以遏制预算违法行为,也可以弥补不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

4、明确预算法律责任的追究主体

预算法律责任的追究主体应主要由以下几个部门构成:各级政府,负责追究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专门监督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负责追究各预算单位、国库及经理国库的银行的责任;各级权力机关,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追究同级政府的责任。司法机关能否成为预算违法行为的追究部门,涉及到预算违法行为是否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预算作为宏观调控行为的一种,并不适用传统的三大诉讼制度。在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司法途径追究预算法律责任缺乏现实基础。目前司法机关要作为预算责任追究主体,较为可行的介入途径只能是在《刑法》中增设针对个人预算违法行为的刑种,从而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淑杰: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陈婉玲:经济法责任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3] 王永礼:预算法律制度论[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4] 刘剑文:财税法学案例与法理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朱福惠:宪法学原理[M].中信出版社,2005.

[7] 刘剑文:财税法学案例与法理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财政部预算司:部分国家预算法汇编[M].外文出版社,2005.

[9] 托马斯.D.林奇著,苟燕楠、董静译:美国公共预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朱大旗、何遐祥:预算法律责任探析[J].法学家,2008(5).

篇4

民政局:

2009年6月10日至6月12日,根据县政府安排,我局对力昌县2007年~2008年低保资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一条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审计决定。

县财政配套的城乡低保资金436万元,其中有411万元未及时拨付下去,属于滞留财政资金行为,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规定,应当追回,上缴国库。

如果有人告诉我上述审计决定书是真实的,我不会相信。因为上述审计决定事实不清楚。城乡低保资金未拨付下去,资金怎么会在县民政局,制度规定低保资金在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财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支付,结余留在财政社保资金专户。“县财政配套”提法不妥。该省财政厅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低保资金来源包括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上级财政补助的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的资金、其它资金。城镇低保条例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筹集资金是县财政部门的职责,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是当地政府的义务,不存在“配套”之说。从目前现状来说,低保资金大头来自“上级财政补助的资金”,结余的资金怎能说是当地财政安排部分,从道理上说本级不足才谈得上“补助”。“属于滞留财政资金行为”定性不正确。应当拨而没有拨才谈得上“滞留”,该县不存在哪个月哪些人没有发放低保金,应该说该县财政局已据实拨付低保资金,留下的应该说是结余。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要处理的是应当下拨而没有下拨的财政资金,该县账上的436万元城镇低保资金是不需要下拨的资金。从实际情况看,低保工作是一项日常工作,资金有一定结余是必须的,也是各县普遍现象,没有结余才是特殊现象。

如果有人告诉我审计决定书上的日期是杜撰的,该局没有履行任何审计程序,仅有一份审计决定书,我更不会相信。因为审计工作已开展二十多年了,《审计法》也颁布十几年,怎么还会有执法不走程序的事。审计是执法部门,依法审计是审计的灵魂。审计从立项、组成审计组、下发通知书、实施现场审计、草拟审计报告、下达审计结果、最后文书归档,是最起码的审计程序。审计决定书的引言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一条作出审计决定,审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这里面就有程序之说。程序错误或没有走程序,审计决定书就是无效的。

篇5

一、加强学习研究,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条例的学习与研究。20*年是《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实施的第一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我们全员参加了通化市财政监督检查局组织的学习班,认真地学习了条例的全部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国家现行的各项财税法律法规和条例,我们制定了适合我办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通过统一组织、个人自学、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先后对《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吉林省财政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并实行办内每人讲一个专题的形式丰富了学习内容,加深了大家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通过对各项财税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了全办人员税收质量检查的工作能力,为做好这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拓性地开展了税收质量检查工作

税收质量检查工作,是督查办20*年各项检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对此项工作,我们全办人员都给以高度重视。在分管局长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后,提出了比较适合我市现实状况的《20*年税收质量检查方案》。为尽快进入检查工作的实质性阶段,我们及时草拟了《关于拟报20*年财政监督检查项目计划的函》上报市法制局并得到了批复,起草了《关于〈关于开展税收质量检查的通知〉的请示》报请市领导,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这些法律程序的履行,为我们实施检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利的法律依据。

为了搞好税收质量检查工作,我们非常注重与税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工作。通过与地税局沟通,我们取得了税收质量检查工作所需的税务方面的相关资料,如纳税人的纳税定额,纳税人的区域划分及各行业纳税定额的核定情况。根据掌握的资料,按照市领导的要求,我们首先对39户各类工商业主20*年1至5月份的纳税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

为进一步加大税收质量检查工作力度,结合上一阶段的检查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又制定了更加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工作方案》。在方案中一是提议成立财政收入征收督查领导小组,下设以财政、税务部门人员为主组成的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长担任,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自的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举报制度、举报保密制度和奖惩制度;三是为便于开展工作,提议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办公室成员单位由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国税局、地税局和工商局等部门组成。本方案经局领导审定上报市政府并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后,我们又代政府起草了《*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工作的通知》,以梅政发[20*]27号文件下发。

为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工作成效,我们放弃了国庆节休息日,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全办同志开动脑筋,冥思苦想,想方设法积极寻找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工作的切入点,经过研究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分两个检查阶段的《财政收入征收督查办公室工作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在节后正式实施。

(一)探索性检查阶段。我们从10月11日开始组成3个检查小组历时5天对中心街、春天商业街和江山市场的589户工商业户20*年的纳税情况进行了挨门逐户地检查。经查,正常申报纳税和有下岗优惠证件的391户,没有正常纳税的业户有198户,占被检查户数的34%。

通过对589家业户纳税情况的检查,我们发现歌厅、舞厅、足疗按摩等行业的业户纳税情况尤为不好,为确保对这些行业的业户检查取得明显效果,我们建议对这些行业采取突击检查方式,并草拟了检查方案上报市政府。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以规范财政收支运行、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以振兴县域经济。

二、监督检查对象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与专项资金或地方政府性基金(含防洪保安资金)相关的中央、省属、地直驻县企业和单位。

三、监督检查内容

1、财政法规执行情况检查。开展《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重点是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挪用、骗取、冒领财政资金行为的检查。对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综合预算、部门预算进行清理,有效查处单位人员吃“空饷”问题。

2、对主要收费单位的收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以公安、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城建部门、土管部门等单位为重点检查对象。

3、开展契税、政府调控基金、国有资产收益等征缴情况的专项检查。

4、对全县各乡(镇)**年度的财政决算及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开展县直单位财务收支执行情况检查,重点查处**年度单位财务收支存在的突出问题。

6、继续开展非税收入收支情况检查,重点是对罚没款项的征收与解缴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以捐赠名义收取的各类款项。

7、对专项资金进行一次专项检查。重点对转移支付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水利、水保资金、国债资金、政法专项资金、住房公积金、社保资金、校建、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阳光工程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8、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其他各项检查工作,对有举报的案件进行重点查处。做到接待一起,查处一起,结案率达到100%。

9、对县域内各类企业主要包括邮政、通讯、各专业银行、供电,中央、省属钨矿、钨业公司和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等地方性政府资金、防洪保安资金征缴情况进行一次清算。

四、监督检查要求

1、时间安排:从现在起至**年12月底止。重点检查**年1月份以后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同类问题涉及到以前年度的或重大违纪事项可追溯到以前年度,专项检查中发现的其他违纪问题将一并处理。对各单位的检查,原则上年内只安排一次(特殊情况除外)。

2、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监督的工作质量。要求对每一个监督检查项目要有财经法规依据,按照“程序合法,材料齐全,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手续完备”的要求,做到准确无误,监督到位。

3、严格执法,依法检查。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要强化措施,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突出财经监督管理职能,提高监督成效。对专项资金的检查,要从资金源头查起,跟踪资金运行和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做到内外结合,资金与资金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逐项检查。对财政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要按照财政部等四个部门《关于严格追究扰乱财经秩序违法违纪人员责任的通知》(财监字[1998]4号)的精神及其他有关规定,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加大对违法违纪责任人的处理力度,提高监督检查质量,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加强理论业务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财经监督检查工作水平。围绕规范财政财务收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揭示矛盾,提供情况,要在检查中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篇7

一、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农网还贷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一)农网还贷资金是对农网改造贷款“一省多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指该省市区的农网改造工程贷款由多个电力企业承贷)电力企业征收的政府性基金,专项用于农村电网改造贷款还本付息。农网还贷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

(二)农网还贷资金由财政部驻****监察专员办(以下简称****专员办)负责执缴入库。

(三)农网还贷资金由****电网公司和****水利电力有限公司统一组织征收,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均不得重复征收。其中,****电网公司向其直属供电局及全资、控股和代管的89个县征收农网还贷资金;****水利电力有限公司负责向水利系统28个县征收农网还贷资金。

(四)****电网公司、****水利电力有限公司应在每月终了15日内,按上月实际销售电量向****专员办足额申报和缴纳农网还贷资金,不得延期缴纳,不得隐瞒、滞留,不得截留、挪用。

(五)****电网公司和****水利电力有限公司如延期缴纳农网还贷资金,****专员办除责令其按期足额缴纳外,应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六)未经国务院和财政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减免农网还贷资金,不得擅自调整资金征收标准,不得擅自扩大社会销售电量的扣除范围。

(七)农网还贷资金按年清算。由****专员办、省财政厅、****电网公司和****水利电力有限公司按照销售电量、征收标准和减免范围进行清算。****电网公司和****水利电力有限公司应在次年第一季度内将已征未入库的农网还贷资金一次足额补缴入库。

二、加强预算管理,确保农网还贷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八)****电网公司和****水利电力有限公司必须按照规定编制《农网还贷资金年度使用预算表》,于预算年度前一年10月20日前报****专员办,****水利电力有限公司同时报省财政厅。对经批准的农网还贷资金使用预算,由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根据农网还贷资金缴库进度办理拨款手续。

三、加强使用管理,确保农网还贷资金专款专用

(九)****电网公司和****水利电力有限公司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财政部门核拨的资金及规定用途安排使用好农网还贷资金。上述两公司若未完成年度入库计划,对****电网公司系统,上报财政部处理;对****水利电力有限公司系统,省财政厅将相应调减农网还贷资金收入预算,并扣减当年应返还的农网还贷资金。

(十)农网还贷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网还贷资金规范安全有效

(十一)农网还贷资金的征收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监督,纳入审计范围。

(十二)****专员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应定期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农网还贷资金征收、入库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十三)对检查中发现的擅自减免、擅自扩大免征范围、虚报实际销售电量、延期缴库以及截留、挤占和挪用农网还贷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加强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我省农网改造工作

(十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专员办负责农网还贷资金的征收和使用监管;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农网改造项目的审批管理和对电价执行情况的监管;省财政厅负责省级农网还贷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审核拨付;省经委作为全省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电力企业认真执行农网还贷资金相关政策;省水利厅负责督促****水利电力有限公司认真执行农网还贷资金相关政策。做到足额征收,规范管理。****专员办应按月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提供农网还贷资金征收月报,并将农网还贷资金检查处理决定抄送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应将审批、管理农网改造项目和监督价格执行的相关情况抄送****专员办、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拨付农网还贷资金时,应将相关文件抄送财政专员办、省发展改革委。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设立“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隐瞒收入设立“小金库”。有的单位将罚没收入、资产出租收入、资产处置收入,赞助、集资收入,下设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既不上缴财政,也不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而以个人名义存放、使用。

(二)虚列支出、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一是部分单位采取编制虚假“经费决算明细表”办法,扩大会议费、接待费、培训费、车修费等开支范围,将资金转移到宾馆、培训机构、修理厂等处,开支在这些地方报销或报销后将资金转出;二是虚列基本建设支出。在修建办公楼、通村水泥路、农村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工程中,与施工单位串通,高额支付工程款,而施工单位以支付工程管理费等办法将资金返还建设单位“小金库”。三是有些单位一方面采取虚假立项、制造假报表、假名册等办法,套取项目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利用资金缴拨关系,将资金拨给项目单位,然后抽走一部分,单独存放。四是列支不相关单位支出。一些单位采取列支与本单位既无业务联系,也无管理关系项目支出的办法,将资金拨付给其他单位,然后在这些单位报销费用。

(三)利用往来账设立“小金库”。有的单位将往来账作为“小金库”的“跳板”,一是将实际转入“小金库”的资金,长期挂在应收账款中,最后以各种理由核销,不了了之;二是对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实际收回后不入账,单独存放,形成账外资金。

(四)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一些单位钻发票管理的漏洞,采取少支多开、大头小尾、真票假事等办法将资金转出账外;有的通过虚构事实,代开发票,或者购买发票,甚至购买假发票来骗取、转移资金。

(五)资金账外循环形成“小金库”。与相关单位、人员串通,将租赁收入、管理费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应收不收,直接在这些单位进行非正常消费,用消费支出抵顶应缴收入,双方都不在账上反映。

二、“小金库”产生的原因

(一)私欲作祟,诱发了趋利行为。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由于世界观的改造不够,再加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渗透与影响,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把自身价值、单位贡献的大小与“回报”的多少等同起来,相互攀比,心理失衡,于是打起了设立“小金库”的歪主意。

(二)法制观念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及财会人员不懂法、不学法,或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认为设立“小金库”是为了解决职工福利,是“搞活”关系、方便工作的需要,不是什么大问题;或认为设立“小金库”大都是经过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出了问题集体承担责任,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或推卸自身责任,把设立“小金库”认为是财政经费预算不足,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对“小金库”的惩处力度不够。《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私存私放的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对“小金库”有“认同”心理,或碍于面子、人情,多以收缴“小金库”余额,或对单位罚点儿款了事,很少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和纪律责任。

三、治理“小金库”的措施

目前,一些单位的“小金库”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私房小钱”的性质,有的“小金库”已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长期游离于财会部门监督之外。某些人用它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大搞不正之风;有的将“小金库”资金花光分尽,装进少数人腰包,据为已有,中饱私囊,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因此,对“小金库”的治理,已到了不下重药,难以遏制的地步。治理“小金库”,要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针对发现问题,制定整治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免疫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经常性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深入学理论、学政策、学形势、学党纪政纪,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广泛宣传财经法规,提高防腐拒变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断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在金钱诱惑面前的“免疫能力”。

篇9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关于扶持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京政农发[20**]27号)及《市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滚动预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京财农[20**]31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扶持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资金(以下简称扶持资金)是指:对符合(京政农发[20**]27号)文件要求,并分别经市农委、区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按照规定的扶持标准对个人或项目单位,给予扶持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扶持资金由市级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第二章项目管理

第四条扶持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凡各乡镇、区县及市级单位申报扶持资金的项目,均需纳入**市财政局支农项目库,实行统一申报和管理。

第五条经区县政府审批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区县财政部门应汇总后做为一个项目,按照市财政支农项目库的有关要求录入支农项目库,同时上报市级财政。

第六条其他需由市农委主任办公会审批的区县项目,在上报市乡镇企业局和市农委企业处之前,应由区县财政部门按照市财政支农项目库的有关要求录入支农项目库,同时编制《区县二三产业资金情况表》(见附件1)上报市级财政。

第七条其他需由市农委主任办公会审批的市级项目,在报送市乡镇企业局和市农委企业处之前,应由项目的市级主管部门先将申报项目按照市财政支农项目库的有关要求录入支农项目库。

第八条上述项目在进行支农项目库录入时,在政策类型选择上应选择“**农业”下的“**农业政策资金项目”类型。

第九条以上纳入支农项目库的项目,除符合有关项目库申报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材料:

1、农民个体工商户:工商注册登记;资金到位证明;连续3个月的纳税证明;区县政府审批证明。

2、其他各类项目:资金到位证明;固定资产竣工验收证明;经区县级劳动部门核准的新增劳动力就业名单。

第十条乡镇财政部门负责农民个体工商户的资料保管及档案管理工作。区县和市级财政部门分别负责本级除农民个体工商户以外其他各类项目的资料管理工作。

第三章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扶持二三产业资金列入第“07”类“农业支出”类下第“0709”款“其他”政府预算收支科目。

第十二条市财政局分别根据市农委、区县政府(农民个体工商户)的审批情况,结合支农项目库中项目的申报,经核对后,分别将扶持资金拨付到市级项目单位和区县财政部门。

第十三条区县财政部门在接到市财政预算指标通知单后,分别将扶持资金拨付到本级项目单位或乡镇财政部门。

第十四条乡镇财政部门在收到区县财政拨付的扶持资金后:

农民个体工商户的扶持资金采取直补的方式,由乡镇财政部门直接将资金兑付给个人,同时填写《农民个体工商户资金发放情况表》(见附件2);

其他项目的扶持资金,由乡镇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第十五条扶持二三产业资金的审批截至到当年的9月30日。9月30日以后注册成立的上述企业或改扩建项目、农民个体工商户可纳入下一年度扶持范围。

第四章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扶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拨付给项目单位或个人,严禁挤占和挪用。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有权对项目执行情况、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资金安全。

第十八条对在执行中存在虚报、冒领情况的,一经查实,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

第五章附则

篇10

第二条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国资办)具体负责市属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市国资办授权经营的市属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公司和未授权经营的市有关部门所属的国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以下简称为企业)。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国有资产收益主要指国有资产的转让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其转让性收入是指:国有企业改制、调整、重组等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收入和改制中的剥离资产转让的收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公司)中国有股权的转让(含配股权转让)收入。其资本性收入是指:国有独资公司的税后利润;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公司)中国有股应分得的股息、红利收入;其他国有资产经营性收入。

第五条国有资产收益实行按比例分类收缴。对市属国有授权经营资产范围内的转让性收入在扣除转让资产成本后余额的80%收缴;对未授权经营资产范围的转让性收入实行全额收缴。上述转让收入由企业在转让收入到账后一个月内划入财政改制专户。对资本性收入,根据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按税后净利润的30%上缴,由企业在年度终了审计后一个季度内划入财政改制专户。

第六条国有资产收益按照“统一收缴,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由市国资办实施国有资产收益收缴专户管理。所收缴的收益主要用于:支付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费等改革成本,市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国有资本再投入、补充和增加国有资本金及市级国有资产经营监督管理费用等。

第七条国有资产收益的支出审批。凡属职工安置费方面的支出,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后,由市国资办核准;凡属补充、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支出、项目投资性的支出和其它支出,由企业提出申请,经市国资办初审后,报市政府批准。

第八条市财政根据市政府批准或市国资办核准的支出计划,直接从财政专户中划拨。市国资办负责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