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

篇1

选题意义

个人投资理财是个人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投入到金融或非金融领域,使其保值增值并达到计划所要求的目标。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居民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理财行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我国金融业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理财师们往往只是在自己专业的方面有所擅长,这与个人理财是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出现了背离,加上理财师们所针对的都是高端客户,收取相对较高的佣金,使个人理财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就个人理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来讨论个人理财的对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家庭个人理财的含义

巨荣良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提出建立我国居民投资学,于胜道、谢志华、汤谷良于1995年后先后提出或研究了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的概念,他们对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深入阐述,对居民理财研究颇具启发性。柴效武认为,家庭金融主要指家庭内部及参加外部社会的金融活动,如家庭与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典商行,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之间发生的种种金融活动。总之,家庭理财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参与金融活动,对其财产进行财务规划与经营,有效地控制财富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地引导消费和财富积累等活动。

虽然专业性的家庭理财服务是一种在国外十分普遍和流行的金融服务,国外很多家庭的理财计划和执行都有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导;虽然在国内也已有许多保险、银行以及证券公司推出“理财规划师”的服务举措,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家庭理财还是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因此,通过自我学习,对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各种投资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行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计划,对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来说至关重要。

三、家庭理财投资的主要类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F.夏普认为,投资是一个富有学术味道的定义。他认为: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价值(可能是不确定的)而牺牲一定的现在的价值。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投资涉及两个不同的属性:时间和风险。时间属性是指可投下去的价值或者说牺牲了的消费是现在,而能获得的价值或消费是将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风险指的是现在投下去的价值是确定的,而将来可获得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价值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变。而风险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价值的不确定性越大。作为家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式和机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投资方式可以分为证券投资和是实际资产投资两大类,证券投资又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证券投资

(1)直接投资

①银行存款

②国债

③股票

④金融债券

⑤企业债券

(2)间接投资

①投资基金

②保险

2.实际资产投资

(1)未开发土地:荒山荒地,可以倒手转卖,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开发,然后卖出。

(2)房地产:指住宅,商务中心的开发。

(3)商品期货:指商品期货的买卖。

(4)艺术品:名画,雕刻等。

(5)贵金属和珠宝:如金,银,玉,珍珠,钻石等。投资者选择投资商品的原则是:资金的多少,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投资目标,时间长短的要求,自己对投资商品的熟悉程度,投资商品变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本金是否安全,收益的前景如何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考虑。

五、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有序进行的保证,可以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约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护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传统理财业务的规范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不完善和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因此,加快立法建设,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参与主体各方的权益是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入与发展,使其成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社会公信力远远高于普通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提高理财人员素质。无论从商业银行角度还是独立的理财服务角度,人才的缺乏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资产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必需的。

(四)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投资者要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正是目前我国广大理财投资者所缺乏的。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内容,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文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集中阐述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在我国道路未来的方向,剖析了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制约我国理财行业发展的因素,就理财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个人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并预测了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广阔市场。

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探讨了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了个人关于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论文框架

一、研究背景…………………………………………………………4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

(二)我国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4

二、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5

三、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5

四、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中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发展前景……7

主要参考文献………………………………………………………………11

后记…………………………………………………………………12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美)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圆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适合我国工薪家庭阶层的理财建议》

[3]郑建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2期。

篇2

工薪阶层是以较为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论文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作为社会经济群体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阶层有了投资证券的经济条件和现实需求。因此,基于各类证券品种的特点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研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具体策略问题,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工薪阶层资产的增值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

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四)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五)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六)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篇3

第一,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的期望出入较大。现有教材基本上都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忽视了实体投资的重要性,教材设置缺乏国、内外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环节。同时,一些教材的章节之间缺少逻辑关系,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整体脉络的把握,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重复讲解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投资理论没有多少兴趣,对于老师单纯讲解理论知识非常反感,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与未来职业规划和个人投资理财有关的经验和知识,也希望投资经济学课程能够与项目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成为一个更为系统的课程群体系。第二,青年授课教师普遍缺乏投资实践经验。现代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本硕博直读,进而进入高校任教,对于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等内容虽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只能通过网络、书籍和短期培训,大致了解一些案例。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方式也使得青年教师无暇去系统搜集和深入了解各类投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质量。第三,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迫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于其他课程,投资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但是传统的考核形式往往局限于闭卷考试或者交课程论文,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结合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我们认为当前投资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要求,需要调整宏观投资理论教学的比重,将授课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投资理财的能力,培育学生的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也要改进教学方式,引入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形式,改变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我们以2012~2014年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评估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成效,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结论,与同行分享。经济学是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下设的本科专业,2010年被列入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投资经济学课程在2012年被湖北经济学院列为校级优质课程,这门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一般在本科三年级时开设。

第一,更换授课教材。过去投资经济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罗乐勤,陈泽聪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投资经济学》,这本教材虽然知识点涵盖范围广,但是知识点较为浅显,缺乏投资理论的前沿知识介绍,也没有案例设计。这本教材比较适合作为财经类专业专科学生的教材,但是对于大三本科生来说,这本教材已经无法适应需求。因此,近年来我们选用了张中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投资学》作为授课教材。选择这本教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本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投资总论、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宏观投资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现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由于这本教材的信息量很大,一个学期难以讲解完,因此,我们尝试将教材内容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课后兴趣阅读部分。同时,预留课堂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阅读部分的心得,逐步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二是这本教材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教材,而近几年来我校考入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选择这本教材也可以帮助我校有志于考研的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一专业的特点。三是这本教材里设计了一些案例和习题,便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使用这本教材授课3个学期以来,学生对这本教材的反映良好。

第二,引入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每次上课即将结束的五分钟时间里,教师一般会向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些话题,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做五分钟的主题发言。如在学习中国投资体制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诸如双轨制、国退民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信息;在学习证券投资知识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诸如股权分置改革、大小非解禁、原始股大案等信息;在学习马克维茨模型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马克维茨、威廉•夏普等学者的生平趣事;在学习证券市场及其运行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去搜集纽约、伦敦、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区证券交易所的特点,等。对于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或国际投资事件,教师会引导学生成立多个研究小组,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分析案例,并要求各个研究小组提交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做主题发言,主题涉及大学生创业、中国的期货市场现状、中外投资监管体制的比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等。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扩展;而教师在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后,再进行系统教学,教学效果也有显著提升。

第三,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的投资经济学课程主要由一位教师担任所有教学任务,为了给课程改革的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近两年来该课程尝试由多位老师分别承担授课任务。对于任课教师的人选,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系,而是与我校金融学院合作,聘请金融学院的资深教师来讲授投资经济学课程,强化学生对于金融实务知识的理解。通过比较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授课经验和心得。近两年来,学校也非常重视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师素质提升,每年暑假都会选派这一课程的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课程培训。第四,调整课程考核的方式。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学生参与资料搜集、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的效果进行评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将学生围绕投资经济学课程主题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和公开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改变期末考试的试题结构,试卷里不再仅仅是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等具有标准答案的题型,而是引入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投资案例分析,投资项目设计,资产组合的选择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反馈信息,调查结果反映出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首先,大部分学生普遍认同这本教材,但是有12%的学生认为这本教材偏难,希望能够降低数学推导和统计模型的难度,而这些学生大多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其次,92%的学生赞同采用课堂讨论和课后资料搜集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但是只有54%的学生愿意花费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准备一次课堂发言或者课题讨论,这些学生的发言一般都非常精彩。最后,有63%的学生认为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虽然有助于个人知识体系的完善,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个人理财没有什么帮助,他们或是认为自己无财可理,或是认为个人投资理财是工作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三、对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篇4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从概念可以看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涉及到多种银行业务的综合性的新型金融业务。论文百事通按照监管部分确定的分类方式,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监管当局也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风险控制给予了高度关注。自2005年以来。监管机构了多个专门规范个人理财业务及其风险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和《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性质界定的法律障碍

2、1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卞商业银行法格局对商业银行理财的制约

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体制。虽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全面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只能部分、代销部分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这就使得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只能停留在信息服务、咨询建议、方案设计等较低层面上,并导致银行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打造有效的投资组合,客户进行投资计划的实施,这些高层次的个人理财服务更是无从谈起,个人理财业务保值增值的功能大大降低,产品附加值低并且银行利润空间有限,使得银行个人理财对部分客户难以形成吸引力。

2、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定位模糊

《暂行办法》第27条的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计划汇集的理财资金,应按照理财合同约定管理和使用。国内银行最近开发的一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越来越复杂多样,尤其是一些与股票指数、利率、汇率、期货指数、美元信用、特定股票价格等挂钩的理财产品。这种趋向使得人们无法从产品的名称去清晰地把握具体投资标的物,客户在签署认购协议后也难以准确地知悉自己资金的最终去向。另外,对于与股票指数、期货指数以及实物价格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由于银行直接投资这些领域有关产品的法律限制因素的存在。不少理财产品对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准确、不清晰,也就是说银行与客户之问到底是委托关系还是买卖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践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签署的协议通常是“认购协议”或“认购书”而不是“委托协议”。尽管协议使用了“认购”的表述,但双方建立的却不是买卖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对于这种协议不仅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而且监管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没有规范,更没有直接的司法解释。然而,当银行和客户不得不直面因这种协议的模糊性而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必然给银行与客户预见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3理财产品民事法律责任难以确定

不同法律关系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各方权利义务的安排。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是个人理财业务受托人,接受理财服务者则是委托人,并没有规定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是委托关系还是信托关系,法律关系定位模糊。从深层次的法律关系来看,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一方面当银行破产时,理财产品认购人(客户)的权利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理财资金的所有权的归属并涉及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对个人而言,定位模糊导致的问题还有:银行有无保本的条款不明确,尤其是对于客户可能因为违约赎回的违约金机制不明晰;收益率不确定且提示不充分,有的淡化收益率的“预期”提示,甚至有意进行模糊化处理,结果导致客户误解预期收益;在以存款关系为基础的理财产品中故意淡化存款关系,将认购协议或产品说明书中的描述更多地侧重收益的预期以及挂钩指数或价格;有的认购协议未能清楚理顺存款关系与附条件的关系;有的产品将委托关系中的委托授权故意模糊化等。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法律风险,并可能给司法裁判带来过大的裁量空间,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可预见性。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定位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性质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而《暂行办法》第36条的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中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而《暂行办法》没有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定性,导致目前入理财关系的法律性质模糊,因此,只有修订《暂行办法》,明确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委托性质或者信托性质,最终解决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问题。

针对银行个人理财合同的法律性质,目前专家学者、司法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仍然存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凡是约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所有的,与民问借贷无异,应将其认定为借贷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自己开立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委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委托合同;凡是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认定为合伙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行纪合同。商业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认定为信托关系应该是可以的,但商业银行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否是约定收益的信贷合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否是委托合同或行纪合同;正如学者所言,无论是将个人理财法律关系定为借贷或者存款、行纪还是信托,都面临巨大的疑问。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把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银行业务融为一体,重塑和再造银行业务流程,适应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务发展变化的潮流,是对在原有银行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笔者认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本质上是信托、和咨询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业务。对于理财顾问服务,这是以咨询顾问合同为基础的顾问型理财服务,这一点目前争议不大;对于综合理财服务,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委托关系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宽泛的空间,将银行理财产品(包括部分信托产品)纳入委托关系视角来考虑,可以初步应对理财产品民事法律责任难以确定得难题,并为最终明确其法律性质奠定基础。并且可以根据基础合同的不同,将综合理财服务暂时划分为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和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新晨

3、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的性质类型

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大致分为顾问型理财服务、存款型理财服务和委托型理财服务三类。

(1)以咨询顾问合同为基础的顾问型理财服务。这种理财业务蕴含的法律关系属于咨询顾问合同关系,即银行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客户设计投资方案、提供投资的有关信息,除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外,银行与客户之间并不存在具体的资金往来关系,银行也不为客户决定具体的投资方向或具体的投资行为。

(2)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具体包括下列两种形式:①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立足存款合同中银行与储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由客户让渡部分权利给银行,银行基于此给客户以高于存款收益的回报,如一些银行所推出的“外汇可终止理财产品”;②存款合同附条件(挂钩各种价格或指数)的理财产品,其特征仍然是立足存款合同,并且银行往往保证本金安全,当其附条件一旦放就,客户即可获得一定的收益。

(3)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具体包括下列三种形式:①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业务是经客户与银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由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去购买某种特定的投资产品,有关投资风险和收益均由客户承受,银行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或管理费,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典型的委托合同关系,银行既不对投资提供保本承诺,也不对收益提供保证,即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②以委托合同为基础附带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并授权其投资某类产品,银行对该投资给予保本承诺,但是其他收益风险银行不分担。③以委托合同为基础附带银行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银行则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并单方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单方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E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

[2]曹晓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篇5

(东北财经大学职业继续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通过讨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起源、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阐述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情况,论文集中分析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重点讨论了发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和建议,并说明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23-04

一、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述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产品组合、业务咨询与投资顾问方式,为具有高价值的个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隐秘的金融服务、以达到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并为高价值的客户保存财富和创造财富的目标实现商业银行和高价值客户的“双赢”。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起源于瑞士,只要为高净值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瑞士银行拥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和稳健的经营管理制度,非常注重客户的利益,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高价值客户,尤其是二战期间,许多富裕人士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纷纷将资金以匿名的方式存入瑞士的银行,从而极大促进瑞士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盛行于美国,1929年10月,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全球股价大滑,投资者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人们开始萌生了综合规划个人财产与生活的需求。同时,百业凋零,保险却因其独特的“社会稳定器”功能而受到了空前欢迎。美国一些保险营销员为推销本公司的产品,开始向顾客提供投资收益分析、资金安排和代办有关手续等服务。这种营销策略被认为是现财业务的起源,而这些保险营销员也被称为“经济理财员”,即现财师(Financial Planner)的萌芽。

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社会财富的积累,美国人民逐步意识到个人理财的重要性,并扩大了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一些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开始在日常业务中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当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在保险、信托、银行等机构悄悄盛行之时,保险和信托投资行业的营销员开始探讨并整理系统化的理财概念。

与此同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时代背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个人金融财富不断膨胀、金融自由化浪潮风起云涌、社会机构尤其是人口结构不断变迁等方面。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对金融理财的需求急剧增加。在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风险不断加大、金融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个人金融理财市场快速发展。

70年代,混业经营金融改革浪潮的出现使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为个人理财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投资产品,也使个人越来越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实现个人财务目标,使人们迫切需求理财师的帮助,从而推动了金融理财业的快速扩张。独立的理财咨询机构开始出现;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理财师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80年代,银行管理理论的转变和电子信息系统的使用,使融合了传统存贷款业务、投资业务和咨询顾问业务的“组合式”理财产品开始成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同时,财富管理顶峰——传统的私人银行业务也开始向80年代出现的富裕新贵扩张,使个人金融理财客户范围更加宽泛。

90年代,金融管制开始松动,各类投资工具和衍生产品市场、场外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使理财产品的投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组合方式、投资对象、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模式呈现多样化,保证收益(保底)、浮动收益、有条件转换收益等各类理财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促使了理财门户网站等新型理财机构的产生,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独立理财机构等理财业务的开展更加方便与丰富。90年代末期,美国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使理财业务进一步与信托业务、商业银行的基金管理业务等结合起来。到20世纪末,体系完整、制度完善的理财行业在美国已经形成并在欧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与发展。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原因

首先,顺应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内部也在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将公司客户转为个人客户,经营的资产负债业务转向中间业务,“以产品为中心”理念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个人理财业务也顺应了这一趋势,以新型的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有效的培养了银行的目标客户。以交通银行为例,2007年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的财富管理银行,这一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交行的战略构想,随即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交银理财”、“沃德财富”等财富管理品牌。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赢得了大量的高端客户。

其次,拓展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传统盈利手段逐渐丧失优势,风险增加,收益将会减少,商业银行将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中间业务正好符合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目前,我过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70%-90%来自利差收入,中间收入只占10%。截止2007年上半年,即使是在国内中间业务收入最高的招商银行也只占15.23%,而在国外银行的利润构成里利差收入只占50%,剩下的有中间收入构成。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以及个人理财业务占中间业务的收入可知道,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再次,有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我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出口的增长,净出口的增长为GDP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中金公司的报告,2005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9%。2006年为22%,2007年虽然受到了紧缩经济的影响,仍然为20%。净出口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其突出问题是强制结汇制度带来的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截至2008年1月末,货币和准货币(M2)为41.78万亿元人民币,而在2007年1月末只是35.15万亿元人民币,而在2004年12月末,仅仅只有25.32万亿人民币。显然大量的基础货币流入到经济中去,加上民间投资渠道狭窄,居民观念保守,使得银行吸收了大量的储蓄存款,存款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贷款速度,造成了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面临着利率风险。银行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将居民手中的储蓄存款投向货币市场基金、国债等低风险投资品种,实现储蓄分流,缓解银行内部的流动性压力。

(二)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外部原因

首先,有利于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纷纷涌入国内,由于国内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处于初级阶段,外资银行充分利用它们的竞争优势,开展理财业务,赢得很多了优质客户。在我国80%-90%的个人财富主要集中在10个大中型城市,居民对于财富的管理也日益强烈。根据国际“二八法则”,20%的客户为银行创造80%的利润,争夺20%的客户对于银行至关重要,所以我国银行必须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其次,满足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2006年,我国居民人均GNP复合增长率达到12.2%,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1.4%和8.7%。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从2000年的6万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的17.7万亿元人民币。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很多富人,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富人总数稳居亚太区第二,仅次于日本,财富总值达到1.73万亿美元,占据亚太区财富总值的1/5,中国的富豪共34.5万人,人均资产达到100万美元。越来越多的高净值客户需要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但他们的财务知识相对缺乏,这就迫切需要专业的队伍为其服务,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出发,制定一系列的理财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再次,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近年来,巨大的贸易顺差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大,宏观经济平稳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股市的发展。上证综指从2005年不到1000点飙升至2007年5月29日的4300点,那时A股的整体市盈率高于40倍,直追日本80年代泡沫经济的顶点,之后国家出台紧缩措施,但收效甚微,直到“5.30”的下跌行情,才使过热的股市降了下来,但也冲击了宏观经济,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股市的大起大落,显示中国股民的投资非理性,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的投资品种欠缺,投资渠道狭窄,而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弥补了这个断层。这部分投资既保证了投资人的利益,又保证了股市的稳定,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1996年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率先推出“私人理财中心”的招牌,同年工行上海分行推出理财咨询、外汇买卖、存单质押等理财产品。1998年,工行在上海、天津、浙江等城市进行理财业务试点。1999年,建设银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出各种理财产品。2001年,农行推出“金钥匙”金融超市,为广大客户推出“一站式”服务。2005年,中国银行在全国开始实行统一的金融理财中心模式。

自2004年以来,光大银行率先发行“阳光理财B计划”以来,各家银行相继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品种和资金规模急剧膨胀。2008年,各家主要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7799期,募集资金23005亿元,募集的资金位居市场第一位。2009年12月末,发行理财产品的机构增至86家,产品发行数目超过7000款募集规模达到5万亿以上。截止2011年2月,全国49家银行发行1098款金融产品,其中普通类理财类产品936款,结构性理财产品162款,发行数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71%和122%。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广阔。据统计,74%的人对理财业务有兴趣,41%的人表示需要这项业务。同时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个人理财业务的广阔前景,并把这项业务当做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财品牌,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 ,浦发银行的“卓信理财”。

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在银行利润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仅为8%,理财收入比率更低,而发达国家理财收入占经营收入约为40%到50%左右,并且高收益理财产品所占比率较少。以中国银行2008年销售业绩为例,受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低收益甚至没有直接收益的货币型、债券型基金在全行代销基金产品中占了很大的份额,直接导致了“份额低,效益减”的非正常现象发生,并直接影响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规范的理财售后服务体系,重产品销售,轻售后服务,相关人员在产品销售阶段的职责不明确,导致产品的具体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客户投诉渠道不畅,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加大了理财产品销售的难度。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加大了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财业务的发展。同时,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准入标准,客户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才能进入,极大的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

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限没有规定,信托理财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风险,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的限制,降低了借款人的成本。此外,商业银行的信托贷款和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的表内核算,不需要计提资本,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信托理财资金对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此种情况下,银行一般不会进行授信调查,对贷款的用途也不会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担保人不能履行担保责任,这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将面临声誉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政策和体制是分业经营

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相互不能交叉,各有各的的监管机构,三个市场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不能实现银行代客户的组合投资,也不会替客户承担相应的风险。分业管理的现状还使银行的理财成本和不可控风险上升。

(二)国内的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衍生金融产品方面:缺少产品设计、运作平台等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良性发展。我国也不具备衍生产品的发展平台和对冲技术,国内目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是和国外联合推出的,只赚取一些佣金和手续费,大部分利润被国外机构获得。

(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对单一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不仅仅是销售理财产品而已,而是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客户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理财方案。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理财计划,服务内容仅仅限于简单的财务规划上,根本没有全方位的人生财务规划设计,根本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四)高素质的理财人员缺乏,理财业务高端化程度低

目前,国内理财市场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已成为制约我国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财业务是一项技术性和知识性很强的综合业务,从业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它也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业务,例如,在花旗银行,理财贵宾室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理财人员才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理财人员中有国际名校的mba的占7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只有获得CFP的人才能从事理财业务。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从一线柜员岗调过来的,虽然比柜员能力强,但还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只停留在产品的营销上,离真正的理财业务还有很大的距离。

(五)个人投资与理财意识淡薄

中国人不太具备投资与理财意识,不愿意将财产交给别人打理,并对理财的内涵、业务范围、流程不是很了解,同时商业银行也由于种种原因对理财产品缺乏认同感。在银行理财人员的引导下和客户追求高收益的情况下,客户只能被动的购买理财产品,最终形成理财业务的发展不稳定的局面。

(六)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较大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性的恐慌,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受到了严重打击,各国股市大幅下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至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处于亏损状态。中国的理财产品受到了较大影响,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下降。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树立金融安全感,银行推出了结构性产品,全都附加了保本或利息的各种条款。此时,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不稳定期,以美元为中心的西方发达国家将金融风险转向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对金融形势的发展难以判断,产品的创新设计更趋于保守,极大的影响了产品设计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进行市场细分,确定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

当前,个人理财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商业银行要获得市场,抢占高端客户,就必须逐渐转变意识,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客户的需求与利益出发,创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有差别的、有选择的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首先,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多元化战略。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产品开发的投入,推动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这也符合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了理论,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其次,个人理财产品最主要的就是实行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风险偏好、工资收入,为相应的客户设计符合其特点的产品。最后,以客户为中心,提升产品的透明度。银行要建立留住客户、发展客户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思路。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吸引客户很重要的方式,合理运用会给银行带来长期、稳定的客户。

显然,从国外银行的发展来看,理财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单一的理财产品,而是将客户进行细分,根据客户的综合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虽然我国的理财业务发展很快,但仍停留在销售理财产品的初级阶段,与理财业务的全方位、个性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长远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也应遵循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

(二)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提升理财的层次

人力资本主要是以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核心人才,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依赖性更高。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情况,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解决我国银行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要立足的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现状,还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多渠道,多方面培养人才,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首先,在现有银行员工中选拔优秀员工,进行银行、证券、保险知识的综合培养,满足业务对人员的需求。其次,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将优秀的员工送入高等院校进行深入学习,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第三,与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委员会进行交流,开展理财规划师资格考试,提高理财规划师的个人能力和职业道德,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创新观念,优化客户观念

首先,银行要充分理解理财业务的本质。个人理财就是根据客户不同阶段的目标,对个人金融资产在不同的金融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理财的目的不是向客户销售理财产品,获取利润。银行应结合客户的风险偏好、生命周期和收入水平,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其次,帮助客户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和风险观念。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银行根据客户的委托,以指定的方式进行投资,而风险却又客户承担。目前市场中,银行为了争取存款,赚取利润,进行虚假宣传,承诺收益,降低了风险的意识,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客户就可能会遭受损失,使得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降低,大量的客户就会流失。

最后,深化客户市场细分,完善客户资料的数据库管理。正确的市场细分,有利于银行根据客户提供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商业银行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客户,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首先对市场进行细分,细分的维度和方式包括,客户的金融资产规模、风险偏好、财务目标、个人客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银行应建立信息的反馈机制,获取全面的客户资料,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实现对客户的准确分类。

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方式,针对具体业务的特点,制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防范市场风险,保证理财产品的运行有重要意义。

(四)从体系上健全和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

此制度要充分结合业务发展的特点,在产品研发、销售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

在具体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必须保证理财业务的合法合规。首先,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将理财经理与一般的营销服务人员、大堂经理区分开,对各自的职责进行界定,避免声誉风险。其次,强化风险提示制度,对客户进行充分风险提示,在柜台业务操作、理财产品推介和理财规划制订时,需要将风险类别和风险承担方式给予明示,并要客户做出书面认可。再次,通过各种渠道向客户披露理财产品的管理和运用情况,保证客户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最后,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和投诉分析系统,及时发现客户投诉较多的问题,尽快整改,迅速反馈,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范围广泛、容量大、风险较低、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但就规模和内容来说,仍然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财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明确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战略、客户定位和服务定位。银行应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要做好个人理财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研究,根据不同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提供个人理财方案。同时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的不同特点,加大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量身制定金融产品,使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注重培养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争取更多的高端客户,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国峰.《银行个人理财体系、策略与政策》.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 李红英、冯晓宁、韩宇.“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2期.

[3] 陈琼.“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金融经济》.2010年第1期.

[4] 李东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风险及对策”.《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5] 吴世亮.“制约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十大因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第1期.

[6] 霍文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版

[7] 张鹏.“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现状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第2期.

[8] 张云峰.“我国银行业的明日之花”.《银行家》.2007年第11期.

[9] 王文胜.“个人理财的定位与误区”.《现代商业银行》.2007年.第2期.

篇6

【关键词】证券投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证券投资课程作为投资学科的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及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我国证券投资课程的开始,是在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开始的。全国高校纷纷设立证券投资课程。证券投资是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很多高校也作为选修课程,用来拓宽学生的市场经济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投资理财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对这们课程的期望值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如何提升证券投资课程的教学质量,就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了,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的重要环节。

一、学习证券投资课程的意义

1.全面认识认识证券市场与证券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或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进行证券投资首选要证券人士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顾盼盼?什么是债券?股东有哪些权利?为什么要进行证券投资?还有《公司法》、《证券法》的主要规定,证券交易的规则等等,世界证券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证券投资者投资是效果如何?哪些人成功了?他们的投资经验是什么?有哪些经典案例?哪些人失败了?他们为何失败?表现在哪些方面?等基础性问题。

2.学会正确的评估证券的投资价值,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之所以对证券进行投资,是因为证券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证券的投资价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债券的投资价值受市场利率水平的影响,并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因素更为复杂,受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和公司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某种证券前,首先应该认真评估该证券的投资价值。只有当证券处于投资价值区域时,投资该证券才有的放矢,否则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败。证券投资分析正是对可能影响证券投资价值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可能会对证券投资价值带来的影响,因此它有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估证券的投资价值。

3.学会降低投资风险

投资者从事证券投资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预期收益),但这种回报是以承担相应风险为代价的。从总体来说,预期收益水平和风险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预期收益水平越高,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预期收益水平越低,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然而,每一证券都有自己的风险——收益特性,而这种特性又会随着各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某些具体的证券而言,由于判断失误,投资者在承担较高风险的同时,却未必能获得较高收益。理性投资者通过证券投资分析来考察每一种证券的风险——收益特生及其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哪些证券是风险较大的证券,哪些证券是风险较小的证券,从而避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4.为进行成功的证券投资打下基础

证券投资的目的是证券投资净效用(即收益带来的正效用减去风险带来的负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和在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是证券投资的两大具体目标。证券投资的成功与否,往往是看这两个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影响证券投资目标实现程度的因素很多,其作用机制也十分复杂。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和科学的专业分析,才能客观地把握住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证券投资分析正是采用专业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对影响证券回报率和风险的诸因素进行客观、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揭示这些因素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某些规律,用于指导投资决策,保证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二、证券投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证券投资作为现代公民投资理财主要渠道,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是进行证券投资的前提。而我国目前个人投资者的现状是大部分投资缺少必要的证券投资基本知识、没有证券的投资观念、投机心理很强、短线操作。比如有的投资者不认真研读招股说明书、公司基本面等信息,盲目热衷于“打新”“炒新”,结果遭受很大损失。据上交所2010年以来的统计显示,沪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逐年减小,新股上市后短期内股价跌幅超过大盘。新股上市后30个交易日至70个交易日期间,剔除上证综指涨跌幅影响,股价较首日收盘价的跌幅从6.51%扩大至10.65%。在参与买入的账户中,99.7%是个人账户,且首日买入者多为博取短期收益,这种“追涨”行为加剧了新股炒作,尤其在个股大幅上涨后,追高买入的账户中高达94.7%的亏损。

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证券投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2.证券投资基本分析。3.证券投资技术分析。4.证券投资大师投资思想与经典案例。5.证券投资观念与策略。6.证券投资风险控制。

证券市场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世界证券市场的产生于发展、股票、债券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历史,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股东的权利,证券市场参与者,股票价格指数,证券交易的程序,证券市场监管等。证券基本分析基本面是指对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基本情况的分析,包括公司经营理念策略、公司报表等的分析。它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反映出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也为上市公司进一步的发展确定了背景,因此宏观经济与上市公司及相应的股票价格有密切的关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体制、人才构成等各个方面。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主要包括道氏理论、形态分析、成交量分析等。证券投资观念与策略主要介绍正确的投资观念,如长期投资的观念、价值投资的观念、自由资金投资的观念、组合投资的观念等。在讲授证券投资观念与策略时,着重强调证券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要从根本上防止学生在学习证券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投机倾向,立足价值投资,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风险控制部分主要介绍风险的概念、证券市场风险的类型、识别与控制等。最好部分证券投资大师投资思想与经典案例,全面分析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成长经历、投资思想的形成和经典案例。分析我国主要证券投资成功者的成功过程和心路历程。并分析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主要不同点,为学生将来进行成功投资打下基础。

三、提高证券投资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1.精心组织实施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开头部分介绍,中外证券投资成功者经典案例,以提高学生对证券投资课程的兴趣。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部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除了理论讲授外,要进行实例分析。首先,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指标计算,分析判断。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安排同学对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寻找最具竞争力,最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其次,几家典型的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案例,从这家公司的成立开始,分析各年度的经营情况,尤其从上市年份开始,历年经管业绩变化,和股价和总市值的变化,从而上学生认识一家公司经营业绩和短期的股价与市值变化的关系,经营业绩变化和长期的股价与市值变化的关系。

在理论性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方式,以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也节约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证券交易软件演示想结合可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把难于在黑板上演示的典型的案例、复杂的图形及比较抽象的专业术语通过电脑画面表述清楚。

2.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上,采用模拟投资的方式进行,模拟投资分几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课堂模拟投资,由教师选择一家消费垄断型上市公司泸州老窖。规定的投资方式为,首先投资一定数量的资金,然后,每年年末投入定量的资金,这样的投资方式是未来模拟生活,现实生活中普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一定量的资金,以后因为有工资收入,可以把生活结余的资金用于投资,要求同学资金建立两个账户,即股票账户和资金账户,分别记录股票数量的变化和资金数量的变化。我们选择一家所谓的消费垄断企业,从上市开始股价开始变化,当然,股票的价格是每一个月变化一次,选择月末的收盘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长期投资的思维。泸州老窖从1996年上市,到现在利润有几十倍的上升。股价整体上市也很大。同学们经过两节课的模拟实习,没有一人是亏损的,许多同学账面资产有100多万,甚至及百万。这是教师开始进行点评。从投资者入市时的市盈率,到泸州老窖上市以来利润的增长。从短线交易的获利与亏损到长线投资的获利与亏损。从现实投资者多数人亏损到模拟投资者人人赢利。从优秀投资者的思想到普通投资者的行为。全面透视和分析证券市场长期变化规律。真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投资观念和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投资观念和行为。第二种形式是通过国泰证券公司的扣富网,建立上海海洋大学证券投资课程实习平台,要求每位学生进行注册,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账号,并比较其投资的绩效,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当然,这种实习,投资的效果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短时内股价的变化,和企业业绩的变换几乎没有关系,所以,这种投资网络投资平台进行的模拟投资,主要是让学生增加兴趣,提高感性认识。对其短时的投资成绩不能看的太重。

通过这样的学生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客体转换为主体,不再是被动的听、机械式地记,而是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较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撰写投资分析报告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撰写小型投资分析报告。投资一家企业,从企业的基本面到技术面,全面分析一家企业的投资价值和面临的风险,因为投资决策是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事情,只有研究清楚了,才能提高投资的效果。对于优秀的论文,组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发言,由老师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提问,开展课堂交流。

四、结论

通过20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对证券市场规律的学习认识,我们探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券投资教育的模式,就是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立足点、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根本、以成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为指引、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抓手,全面提高证券投资课程的教学质量。20多年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证券从业人员、许多学生在个人理财方面成绩突出。

参考文献

[1]庞海峰.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2]罗欣.价值型投资分析法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财政监督,2012,12.

篇7

[论文摘要]证券『订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将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以获取更大程度的利润,本文将以中小城市居民的投资行为切入点,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和建议。

1近年证券投资市场概况

证券投资就是指有价证券投资(Quotedsecuritiesinvestment),是狭义上的投资,是个人或企业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以盈利为怒地的投资行为。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

近年来,证券市场随经济周期波动,2006沪深股市领涨全球,上证指数从2005年底的i16l点强劲上扬至2006年12月29日,终盘报收2675点,累计上涨高达l5l4点,涨幅超过l30%,沪深股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6年上证综指、沪深300、深成指等9项指数同比涨幅翻番;股票市场筹资总额出现大幅增长,本年度深沪两市股票筹资总额逾2200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证券市场也随之受到了一定冲击,进入了个低沉阶段。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消除,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2中小城市居民收入分析

2009年上半年,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lI.2%,这一数据超过了GDP涨幅。而,这一收入增加幅度也高于去年增加幅度,居民的实际收入增加。

中小城市居民收入的实际增加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投资理念的改进,居民开始选择出了银行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方式,于是更多人加入到证券投资行业中。虽然证券投资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性,但是其风险伴随者高收益,于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中小城市居民也开始进行这种具有风险性的投资,并且伴随着更高的热情和自主学习性。

3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现状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2009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涉及55家证券公司、350家营业部的28000名投资者,采取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800个样本,该调查显示,今年前1O个月,我国占比三成五的个人投资者实现了整体盈利;多数股民对未来3个月、6个月大盘向上表示了信心,但近期买入意愿有所下降。

调查还显示,股民主体的年龄段是25岁至55岁的适业人群,占68.27%,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股民所占比率为13.65%、18.08%,且这两部分人群所占比率有所提高。从入市资金量上来看,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两个群体投资在五万元以下的占21.38%。而在适业群体中,投资在五万元以上的占56.27%。从职业上来看,所占人数比例较高的依次是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作者、工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但在投资二十万以上的股民群体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所占比例最高。股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年收入在两万以下的占33.87%,年收入在两万至五万之间的占47.52%,年收入在五万以上的占i8.61%,不同收入群体的投资规模在各个档位均有分布,年收入与投资规模的比值反映了股民投资的高杠杆性,股民投资总额平均占家庭总资产的46.32%,。而4.28%的股民曾经或正在举债炒股,该现象降低了股民的市场风险承受力,增大了股市波动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

4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心理分析

股市的波动往往引领者股民的思想动态,股市波动导致人心波动,人心波动导致社会波动,社会波动则往往引起‘些社会问题。可以说,股民的细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股民资深,也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了解股民的思想与行为状况,为加强股民群体的教育引导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完善而高效的股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市场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借鉴。

相关调查显示,对多数投资者而言,多数投资者的求胜心理过强,投资绩效与内心期望差距悬殊,风险承受能力依然较弱,股市波动甚至开始对股民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且,多数中小城市投资者自身权利认知非常有限,权益保护状况主观感受不良,证券市场监管状况和相关法规建设令股民不满意。但多数股民对股市波动有客观的认识,对中国股市未来发展基本持乐观态度。

5对与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的建议

由于中小城市大部分证券投资者处散户和中户的投资水平,其投资具有一定很大的群体特点,针对其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笔者对中小城市居民投资行为作出如下建议。

5.1不要过度迷信专家

很多投资建议是来自专家本人的判断,虽然专家具有更深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但是盲目跟随往往不是股市的明智之举,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各方面知识和信息,作出充分而明智的判断。

52适度补充专业投资知识,避兔盲目投资

中小城市的投资者构成和居民普遍专业水平都不能达到专业水平,很多时候往往出现跟风盲从现象,最终无法盈利反而亏损。一定的专业知识会增强投资者的投资理性,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53坚持对个别股票的中场期投资

不少个股股价不断攀高,新股民追高获利机会很大,但还是应注意风险,股市也会发生预期之外的跌损。从实际回报率来看,选择好的股票进行中长期投资往往能超越短线操作的业绩。

84进行基金投资,降低风险

基金投资是一种间接股票投资,它可以对资金进行集合理财,专业管理,是‘种“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方法,对与收入水平偏低,风险承受力较弱的中小城市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种良策。

篇8

关键词:数字电视;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核心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63-02

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广播电视行业,数字电视以其高质量、高容量、交互性好、增值业务承载力强等优点成为电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面临的现状

应该说数字电视的发展,对观众来说可以享受更加个性化、信息化的生活。但电视的数字化对城市电视台来说,这种挑战更大,因为其总体的办台规模、实力、覆盖范围受地域限制,无法与中央、省级台抗衡。

目前,城市电视台确立了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节目评估系统。新闻类、生活类、娱乐类、财经类等都在一个收视率的水平基础上进行考核。根据尼尔森的收视调查统计表明,央视晚间《中国证券》的收视率一般只有0.3%左右,《中国财经报道》也只有0.2%~0.3%之间,可同期的《非常6+1》和《幸运52》都在他们的10倍以上。由此,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的处境可想而知。如何在电视数字化浪潮中得到发展,找到一条出路,这是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问题症结的归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也好了起来。通过电视获取财经信息和资讯已成为广大观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目前,财经报道已是城市电视台重点打造的频道或者栏目,但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内容的模糊

经济学认为,作为经济人,分别有三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传统的经济新闻是将生产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报道的主体通常是厂长、经理、政府官员等少数人。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改革后,以消费者为核心受众的市场新闻出现。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新闻在市场新闻之后,主要是关注财经动态,守望与监督经济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

现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财经新闻就是当地发生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新闻简单地等同于财经新闻是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的通病。之所以造成这种“大杂烩”现象,主要就在于受众的定位不准。投资者不能从这些资讯中得到信息,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信息已经从其他渠道获得。面对数字电视众多频道和节目的选择,长此以往,原有的受众群将会流失。

(二)节目设置简单

大部分城市电视台都会自办证券节目,而节目设置的形式大多是“行情+股评”,采访嘉宾提供的信息“通用性”太强,让股民感到“不痛不痒,可有可无”,时间一长,就会对节目失去兴趣。另外,在证券节目中出现分析师、股评家的水平不高,推荐个股易被人利用和误导,这样也会导致投资者对节目的不信任。

(三)记者水平欠缺

财经记者水平的欠缺也是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的一个通病。财经报道普遍会出现三种现象:浅进浅出,就是任何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界动态只是简单消息,没有深度性、调查性报道;深进深入,就是采编的财经新闻写得像学术论文,一大堆专业术语,不断引证分析;浅进深出,任何一个金融现象,都会联系到国际大背景,国内小气候,言必“全球化”,动则“制度化”。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记者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节目内容质量的好坏。有调查机构已经得出结论,财经记者将成为未来中国十大紧缺人才。

三、应对之策

应该说,在数字电视的时代,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要找寻一个有效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方法,否则,生存空间缩小甚至淘汰出局。那么,如何找到支点,扩大生存空间呢?

(一)内容专业

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要抢占收视市场,就必须对自身节目进行准确定位,财经节目的核心受众就是投资者,这是前提。有了准确的受众定位,才能使节目针对性强,从而稳定自己的受众群。在财经节目的内容性质上,不管是投资信息、上市公司状况调查、国内国际财经大事、财经动态、股市行情,还是股市评析、财经管理、企业资本运作等等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内容。在专业性基础上,还要有真实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例如:美国的CNBC就是由两家传媒公司――道琼斯公司和NBC(全国广播公司)合作,拥有了强大的编辑阵容和全球性网络资源,从而使其专业性、权威性得到了保证;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财经在线》是一场经济学家与财经记者的座谈会,参与节目的经济学家有茅于轼、程秀生、温铁军等。当然,对于城市电视台也许做不到像这些有实力的电视媒体操作财经节目的做法,但是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邀请当地比较有权威的财经方面的专家做节目嘉宾和采访对象,或者高薪聘请国内知名经济学专家来做节目总监,这样,力求展现给投资者的财经信息是真实的之外,还是专业的、实用的、权威的。

不可忽略的是,节目内容的专业性离不开财经记者专业水平的提高,一个称职的财经记者,既要懂新闻传播规律,又要懂财经,而且要把两门学问融会贯通,因为财经新闻报道在真实、及时的基础上,还要求准确,达到深入浅出,内行人喜欢看,外行人能够看。如何对记者进行财经知识方面的培训或对从事金融业的人士进行新闻业务培训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节目生活化

节目生活化主要基于电视财经节目制作的劣势来考虑的。电视的长处是展现画面,而财经报道中大量的事实都存在于数据、图表和统计中,就是有少量画面也不免单调和枯燥。即使像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造假这样引起社会震动的事件,电视所能拍到的无非就是一些厂房和一堆报表而已,这些都使得财经报道在讲究视觉形象的电视荧屏上显得沉闷。如何把沉闷的数据、图表和统计变得有色彩和亮点?那就要节目的生活化。

首先,生活化的表现手法――讲故事。无论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还是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可以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故事,将抽象的财经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其次,选择的财经报道内容也要生活化。在当前个人理财的时代,强调满足个人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更有生活化、实用化的财经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合电视数字化进程下城市电视台财经节目的需求。结合前面强调的故事化表现手段,如果一个投资者讲述其理财经历、收支情况以及理财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就会与受众达成强烈共鸣。

再次,生活化体现收视时间应“以受众为本”,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收视习惯,财经节目是给投资者看的,那么,节目播出时间也要随着投资者收看的需要而改变。一般认为电视的收视黄金时间是从18U30到22U00,所以新闻类、娱乐类、生活类等节目都挤在这个时间段,城市电视台的财经节目也不例外,应该说,这也是其得不到长足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财经节目的核心受众投资者是缺失的,或者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设置是漠视核心受众投资者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CNBC财经频道得到启发。CNBC定位全球,其理念是为受众创造价值,为投资者服务。根据频道定位,CNBC打破一般电视的“黄金时间”收视概念,将“黄金时间”定在白天,定义在股市开盘后最紧张的8小时之内,以第一时间报道股市信息。开盘前对全球一整天财经活动进行热身的报道,开市后,记者和编辑就进入了最繁忙的工作时间,与股市交易现场进行同步报道,快速反映整个股市指数和当天变化幅度最大的各股情况,并将这些股涉及的公司背景资料和造成的动荡及企业经营行为的变化快速传送给受众,闭市前还有对一天股市的总结回顾,晚间还有预测性节目,为投资者展望第二天的股市发展趋势。节目播出全部以每天股市的运行为杠杆调节和安排,最大限度满足投资者对股市信息的需求,其深入的财经分析和实时的报道赢得了全球企业界的信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NBC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节目经营多样

首先,城市电视台要对财经节目进行扶持,该节目收视率的考核不能与其他节目做简单同等比较,而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在核心受众投资者中统计节目的市场份额,而不能放在整个城市收视群体来统计。

其次,打破广告盈利的唯一模式。财经节目是财经信息的传播者,投资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如果改变一下角度,不仅作为财经信息的传播者,还是财经信息内容的提供商,自然可以依靠信息服务来盈利,改变单纯依靠广告盈利的传统模式,提供增值服务,以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具体做法就是财经节目通过量身定做的多媒体电脑资讯平台――财经数据终端机,每天实时传递大量的市场行情、专家分析评论、历史资料数据等等,采用租金的方式拥有终端客户。通过提供财经数据、财经信息服务获取利润,而电视只是一个平台和窗口。

篇9

论文摘要:加入WTO,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面对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的支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内部调整并作出战略选择。

2001年12月1113,我国经过长达15年之久的艰苦贸易谈判,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银行业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大幅度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国内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将直面冲击,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银行业务所受的种种限制将逐步缩小。今后,在各项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中外银行机构的政策待遇将逐渐“趋同”,外资银行机构也会像国内银行机构那样得到“国民待遇”。由于货币和金融服务都属于标准化的产品,任何银行都难以将其服务与其他的银行区别开来,与一般的工业或商业相比,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小,更易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如何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龙头老大”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但是,比较国外同类机构,不论在经营方式上还是内部管理体制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为了更好地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需要对内部现有状况进行调整,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同时也需要运用战略策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调整

(一)内部体制的调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政策影响大,自主经营相对较弱,其金融安排总体上由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然而,这种特殊的金融安排从本质上不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从而造成了经营机制的呆板和大量的不良资产,整体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价机构一份有关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金融竞争力大大低于竞争力的综合·

水平,金融方面呈现退步趋势,这与中国银行体系在整体上的垄断性、计划性、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发达、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等具有直接关系。”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全国银行资产的90%,存款的90%,贷款的92%以及营业收入的89%,但税前利润却只占全国银行的47%。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益低下,资产质量不高,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国有银行还仅仅充当着国家的出纳,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面临外资银行高效率,高利润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对内部体制进行调整。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特征,是资产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要建立清晰的银行产权制度,最佳的选择就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公司制现代企业。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首先要对各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评估、清产核资,从而使资产主体清晰化、人格化,使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然后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惯例,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三权分立”的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体系,确保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实现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与制衡。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可先将整体资产质量较高,经营管理水平较好的分行包装上市,总行则变为控股公司,全资拥有股份制分行,享受和承担控股者的权利与责任。

(二)服务对象的调整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这种情况使国有商业银行面I临如下问题:1.国有大型企业受政策影响普遍经济效益不高,还贷能力差。国有大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有经济目标又有社会目标,有时为了达到社会目标会损失部分经济利益,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还债能力弱。同时在开放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国内的许多产业如汽车业、家电业、化工医药、木材、造纸业等都将会面II缶外国产品大量涌入的巨大压力,国有大型企业同样也会面I临资产重组问题,增加国有大银行的呆、坏帐。2.大量优质客户被外资银行吸引。按中国加入世贸的日程表,在加入WTO两年以后我国将取消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从事批发业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在进入初期将主要侧重于批发业务,大量优质客户将被吸引过去。3.从目前趋势看,我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将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我国银行业也将面临西方国家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脱媒”现象,优质客户进一步减少。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过去将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的做法,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所占的比重。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远发展来看,也必须在服务对象上进行上述调整。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经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银行业务重心也必须随之进行转变。目前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放宽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等金融服务方面的限制,扶持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个人客户方面,主要是增加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一些中间业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家庭理财等需求逐渐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阶层设计出更方便、限制性更小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金融服务业务的调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一直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目前各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都在80%以上。消费信贷、衍生金属工具、资产证券化、咨询、管理信息等新兴业务不足l5%。而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5%,欧洲银行为50%左右。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必将会使存贷款方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银行利差会不断下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进行调整,开拓各种金融中间业务。这些中间性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结算、信用卡等)、管理(保管、等)、咨询(财务顾问等)及表外业务(担保、承诺、衍生工具交易等)等等。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争夺我国国内市场,大量的外资企业、产品不断涌入,同时也会带来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区际、城际金融业务往来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利用其经营网点众多的优势,更要加强中间业务的服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按业务的币种分,在外汇业务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相同,在业务功能上,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品种较小和灵活性较差等方面。如外资银行可以办理非居民个人离岸业务、手续简便的统一授信、异地放贷、利率市场化等,这些国有商业银行都无法做到。虽然差距明显,困难多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程度将进一步增大,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趋势大大加深。国内企业向海外拓展业务的同时,要求银行提供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等服务,并要求银行为其提供本外币信贷资金或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由于国内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形成的良好信誉关系,在办理外汇业务时,国内企业更倾向于直接从自己的开户国有银行办理,由开户行直接从企业帐户上划转资金买卖外汇。由于具有本土经营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的优势项目国际结算、外汇打包收款和出口押汇等业务上均不能放松,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不断改善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房地产业务,以及委托、基金托管、清算等。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失去一些优质客户,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但国有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众多的优势更易于进行个人金融服务——这项“黄金业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向个人发放一系列消费贷款,面向个人的工资、代收电话费、代付社会养老金等多种项目的中间业务。随着金融业分业经营政策的放开,国有商业银行更需积极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

(四)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极大地减弱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负债方式上,

我国商业银行被动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高达80%。在金融市场的主动借款(如发行债券、商业票据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存款,这种负债结构使银行面临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在资产方式上,流动性极低,风险程度较高的贷款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的70%左右,高度流动且具有盈利性的证券资产所占比例不到5%,这使银行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变得十分困难。1997年底美国参加存款、保险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在总资产中,贷款资产占62%,证券资产占23%,在总负债中,存款只占64%,在金融市场主动借款占ll%。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调整。在资产方面,应大幅度增加证券资产所占比重,降低贷款资产和现金资产的比例,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在负债方面,应大幅度增加主动借款所占比重,改变单纯依靠被动存款的局面,实现负债的多元化。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内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现存的资产负债结构下能够得以继续发展。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以及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存款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我国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必须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调整。

二、面对入世的战略选择

以上论述的主要是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对现存状况的调整,从长远发展及目前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需要实施长远战略计划。

(一)“以客户为中心”战略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由于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客户的选择性大,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银行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按客户需要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本来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重新组装,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满意程度以较低的成本定制更高的价格,提高商业银行本身的利润率。

在批发业务中,将客户、客户的关系企业和海外机构、当地法人在内看作一个集团,建立以客户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银行不再按传统的存款、贷款、外汇业务等进行分工,而是将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全面地向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在这一体制下,同一客户的所有业务都要集中在往来客户综合管理帐户下进行。这种制度可以形成客户的综合性情报系统,还可为客户提供各种查询、咨询服务。在零售业务中,设立专职销售人员直接与客户单点接触,根据客户个人的财务状况提供理财方案,并把客户具体要求的事情交由辅助人员操办。这样客户在需要多项金融服务时,无需在众多的业务柜台之间来回奔波,而只需与一位专职销售人员单点接触即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并获得了很多理财建议,满意程度自然提高。

(二)核心业务规模化战略

核心业务规模化战略即是要求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业务能力,关注于战略环节,使之达到规模经济,而把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它与银行的多样化经营不同,多样化经营能使商业银行变得“庞大”,但这种“庞大”不会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多样化经营能使银行分散风险这一点,目前还持怀疑态度。“将十个鸡蛋放在十个蓝子里也许会降低风险,但用两只手拿十个蓝子打碎鸡蛋的风险更大”。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一些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业务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具有高附加值。一般性业务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以及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处理。这一战略避免了银行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将注意力集中于最核心的业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专业银行转轨而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按照城市、农村、外汇、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分工。但在相当范围内允许业务交叉,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竞争。也即在建立初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就各自具有不同的核心业务。目前的重点就是将这些业务规模化。如对城市工商企业的贷款申请受理上,工商银行可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经过初步信用审核以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的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使核心业务的处理效率提高,以吸引对此类业务有需求的客户。

(三)建立战略联盟战略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互补资源的国有商业银行,从自身战略出发,通过协议或契约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的联合体。由于各银行占有资源的有限性,任何银行总会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领域内受自身拥有资源的束缚。另外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不同,不可能为一个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因此,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已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组建战略联盟,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逐步发展的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当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开户客户需要其他银行的业务服务时,其业务可在银行之间相互委托办理。这样做即可提高银行的办事效率,又节约了客户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建立战略联盟使国有商业银行更灵活地处理各项业务,当客户需要的服务中有部分为非本银行核心业务时,也能通过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受理此项目服务,从而扩大了客源。

(四)金融服务电子化战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与国际接轨,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势必要融入国际金融业的电子化时代,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电子金融服务。

1.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这种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包括银行面对众多客户的标准化服务网络和面对单一客户的理财方案服务网络。面对众多客户的标准服务网络是银行在网上提供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如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客户帐户往来查询等)和有限定范围的帐户操作服务(如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等)。面对单一客户的理财方案服务网络是将单一客户的投资、储蓄、信托等信息加工处理,为客户提出最佳理财方案,并在客户确认后进行操作。

2.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可加快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速度。另外还能利用国外联盟银行的金融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3.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即将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从而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为用户服务的时间。

(五)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外资银行抢滩登陆以后,必然要吸纳一批我国的从业人员,它们针对的重点对象是我国商业银行为数不多的人才:优秀的中高级管理者,具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骨干,以及具有众多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为了留住人才以及从银行的长远发展考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人才在商业银行竞争和经营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商业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创造一种强烈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评体系。改革原有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科学、全面地考核员工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及职务晋升挂钩,使员工具有长久的积极上进的工作热情。

3.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引进外资银行科学的员工培训机制,针对各类员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培训,重点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股票市场;行为经济学;非理性选择;家庭理财;卖空;羊群行为 一、中国股市目前一些现状的简述

2007年11月之后,港股也好,内地A股也好,发生了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整个股市的心态产生重大变化由于这种兽性冲动的心态变化,变成为不讲理智,并且更为观望的心态。现在的股价从去年11月15号的触底小幅反弹到现在的一直盘整,可以看出本来就不太发达的资本市场快要引来一场深刻的转变,无论是自身从上至下的改革还是市场对此的促进,其方向一定会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通过资本市场的再分配而促进市场的继续繁荣与稳定。信息不对称,政府的过强干预,监管手段的缺乏,投资者的短期投机严重,也是这个市场不健康的几个重要原因。其中政策干预导致的投资者认知偏差,主导了这一市场群体的不理。

二、市场不理性的主要动因分析

1.对于个人而言

中国的股市一直存在着过度交易,即高换手率,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江晓东在他的博士论文“非理性与有限理性: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实证研究”中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a、处于集体主义氛围中的中国投资者由于可获得亲朋好友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更倾向于过度自信;b、中国股市投资者普遍股龄短、经验少、风险意识较弱,在投资心理上显得不够稳定和理性,容易过度自信;c、与保守而谨慎的女性相比,男性投资者更加过度自信,由于他们在中国股市占有多数,因而主导了中国股市的整体行为风格―过度交易。

框架(framing)效应:框架指呈现和描述事物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对同一问题进行描述时,个体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但是,Tversky&Kahneman (1981)却发现人们对一个备择方案或风险方案的二择一决策会受到言语表述的影响,他们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被试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中的局部账户(topical account):局部账户又称为框架狭窄(narrow framing),即人们将一个单独的赌局与其他财富分开对待,换句话说,当面临一个赌局时,人们只是孤立的把它当做一个赌局来评价,而不会把它同前面的赌局合在一起综合评价。尤其是当股票震荡时的激励不够,导致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而使行为更加偏向非理性。

家乡偏差(home bias)French&Poterba(1991)的论文中指明美、日、英三国投资者的证券投资总额中分别有94%.98%和82%的资金投向了国内证券。这一现象无法用理性的视角去解释。事实上,基于理性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建议人们卖空国内股市,因为它与投资者的实物资产高度相关。这说明人们不喜欢不确定的情形,同时对熟悉的情形又表现出过度的偏好,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个投资产分散度不够,风险加大。

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 Odean(1998)的研究发现相对于账面亏损的证券,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卖出账面盈利的证券。这种现象很难用理性人的角度去解释。如果是出于税收考虑,投资者卖出的应该是账面亏损的证券,而不是账面盈利的证券。那么是投资者能预测到账面盈利股票的未来表现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Odean(1998)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卖出的股票的平均表现好于投资者买入的股票的平均表现。中国股市年末的处置效应要强于美国。要探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可以用前景理论和框架狭窄来解释。由于笔者基础有限,故不作更多赘述。

注意力效应 Odean(1999)提出投资者的买入决策部分取决于注意力效应。当要购买股票时,人们不愿意对上千家的上市股票进行系统地筛选,他们一般买入那些引起他们注意的股票,最引人注意的股票是过去大幅涨跌的股票。这也就同时对下面即将要提到的羊群效应做了一个补充。

2.对于整个集体而言

从整个集体而言,在这方面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要说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在这个名词的提出前后,人们都一直对其感到困惑,一段时间以内,投资者不约而同地买卖相似的股票或进行相同方向的买卖,理智、信念、常识都失去了约束力,人嬗变为一种疯狂的动物。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Rajan ,1994) 、机构投资者运作中的委托- 关系(Maug &Naik ,1996)以及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Devenow &Welch ,1996) 等角度来探讨羊群行为的内在产生机制。如William(1995) 的研究表明美国股市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羊群行为,而Chang(2000) 的研究则表明,美国、日本和香港等成熟市场不存在羊群行为,但作为新兴市场的台湾和韩国股市却存在羊群行为。

我们来谈谈中国,首先他是处于转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另外中国的市场受政府政策干预频繁,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等特点,可谓给羊群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相对也是绝对可信得信息就是政策,投资者对政策方向产生了高度依赖,机构,散户以及分析人士都在竞相猜测政策的倾向和底线,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往往根据交易情况,技术分析指标等因素来推测他人掌握的信息,容易受到市场氛围的影响,从而在操作上广泛存在跟风行为,在投资决策上表现出典型的羊群效应。

对于以上问题,一是由于市场不成熟,而是由于政策引导不科学,那么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存在哪些问题呢?

对于市场没有从分享市场成长红利的角度引导,导致了大量的投机行为,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赌博,并不产生任何价值。

资本市场不够开放,从金融市场融资人存在较高门槛。

三、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以上个人的不理,不要跟风,做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其实最重要的还要看国家层面的改革:

首先、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运行机制逐渐成熟以及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监管机构应改变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而应将重点放在改善股价运行机制和市场信息效率上,真正让市场机制和经济主体的理性决策来决定股市运行。

像从07年开始铁道部的大量建设,到现在2.2万亿的负债,还有许许多多的公共项目,都应该适度放宽限制,让一部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让老百姓持股,每年都有客观分红,一,解决了政府单方面融资压力过大的问题,二,让市场这只手充分的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作用,缓解了短期投机的冲击。我想说这才是股票应该具有的灵魂,难道不是吗?

【参考文献】

[1]江晓东.非理性与有限理性: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