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04-04 12: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灾难无情,平安有爱,对此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要求与职责,积极开展“抗暴雨、夺双优”工作。各机构充分认识防雨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相应理赔、客服、安全保障领导、工作小组,准确把握当地水情发展形势,及时了解当地暴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交通状况及房屋、财产损失情况,密切关注公司员工及家属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应急准备,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将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查勘方面,各机构查勘理赔部门、后援相关部门协调做好查勘理赔服务,开通绿色理赔通道,为暴雨受灾案件打开“简单”之门。各机构对查勘人员进行暴雨行车安全及雨灾自救知识培训,并为查勘车准备足够的查勘用具保证查勘时效及查勘质量,优先处理受灾区域案件。查勘人员在确保个人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救助受灾客户。
车险理赔方面,全力践行“快易免”服务承诺,梳理明确水灾车“快处快赔”流程,主要包括:尽可能减免现场查勘、免事故证明、免气象证明;协助调度施救车辆;车辆入厂后尽快协调进行拆检清洗;加快中轻度受损车辆的定损和快赔;对于重度水淹车辆做好登记,与集中作业中心做好整车损失的核定和残值询价;提供一袋式上门收单、合作厂简单快赔服务,无需客户垫支修理费用,提升理赔处理时效。
财产险理赔方面,对已确定部分损失提供主动预赔、上门送赔款等服务;客户无须提供气象证明、原因鉴定等资料,公司直接根据查勘认定情况简化处理;小额案件客户不需要提供财务账册原件、维修合同、维修发票等损失凭证;客户可在收到赔款后再补充提供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身份证(个人)、预赔申请书等相关资料。
篇2
一、演练目的
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以应急预案为依据,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检验疾控机构应急队伍的技术水平,提高组织协调、有效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事件发生后,人员、车辆、药械、物资等及时到位,处置有效。
二、演练原则
遵循统一领导、反应迅速、措施果断、分工协作的原则,加强对演练工作的组织领导,简历演练工作责制,将演练各项务分解到人,责落实到人。在演练中突出重点与亮点,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整个演练务圆满完成。
三、组织领导
成立县2014年汛期卫生应急演练现场领导小组,负责本次演练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组,具体如下:
四、演练形式和内容
演练形式为模拟实战演练,即模拟突发洪涝灾害后场景,从接报灾情信息开始,对信息接报、应急指挥、应急集结、赶赴现场、搭建营地(帐篷)、物资保障和模拟现场消毒杀虫灯环节进行演练。
(一)信息接报:2014年7月中旬,持续暴雨侵袭华北地区。受局部强降雨影响,省市县某河道暴涨,引发洪涝灾害,致使多个村庄被淹,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县卫生局通知应急救援队立即奔赴现场救援。
(二)集结出发: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急指挥系统敏感,接到指令后,紧急调度应急队员,并准备现场救援所需物资,集结完毕后,迅速向指定地出发。
(三)物资清点:到达指定现场后,车辆统一排放,对携带的应急物资进行清点。
(四)搭建营地:迅速在指定区域搭建营地帐篷,完毕后待命接受务。
篇3
国发1号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办函【2013】35号文件提出的坚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的历史机遇下,贵州毕节市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详细的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及减灾技术及其措施。
1.洪涝灾害的特点
季节性强。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 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局部性洪涝为主 贵州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频发率高 贵州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
2.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
(2)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
(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3.我国目前小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设计标准低
目前我国的城市现存的小型水库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国家与城市的财力、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部分小型水库的设计标准完全达不到目前城市的防防标准,无法满足防洪要求,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经过多年的运行,老化损坏严重,相当一部分工程带病运行,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这就需要国家水利部分发挥积极高效的行政水利管理。
3.2施工质量差
我国城市中的小型水库大部分始建于年代,当时采取大兵团作战施工方式,坝体填筑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先天不足,普遍存在坝基、坝体渗漏,坝体单薄,溢洪道窄浅,存在安全隐患。
3.3工程设施不配套
城市中的大部分小型水库部分大坝无护坡,经过多年运行,坝体冲刷严重,有的坝脚已出现陡坎,危急大坝安全。另外,大部分水库未开挖非常溢洪道,个别水库虽然开挖了非常溢洪道,但是标准较低,断面窄浅,无法满足泄洪要求。更为突出的是,大部分水库处在无照明、无通讯设施、无防汛路、无防汛抢险物资、无人看管的“五无”状态。
3.4管理经费投入不足,难以进行正常维护
城市的大多小型水库,由于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存在诸多隐患,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维修、养护、加固,工程破损日趋严重,隐患逐步加剧,防洪效益大大降低,个别水库已失去防洪能力,每到汛期被迫空库度汛,即浪费了雨洪资源,又阻碍了自然优势的开拓。
3.5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的部分城市的小型水库,仅小部分水库日常管理工作初具雏形,其余大部分水库的各项指标均达不到我国防重汛的标准,而享有管理权限的乡镇政府仅汛期组织几次现场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上报主管部门,便不了了之,平时根本无人问津。
4.防洪措施及对策
(1)当堤防和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决口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上级堤防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
(2)防洪减灾投资与集资政策研究。我国现有的防洪减灾投资应主要靠财政拨款,但从长远看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防汛抢险实用现代技术研究,在防汛抢险过程中,及时发现险情是抢险成功的关键环节。
(3)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4)非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贵州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
5.健全政策法规
(1)要尽快修订和完善防洪规划。
篇4
一、未雨绸缪、准备充分
在进入汛期前,县电信分公司就积极做好防大汛、抗大涝准备工作,对汛期通信保障工作作出了工作部署并提出了要求,网络部门根据公司领导的要求,一方面对交换、传输、电源等设备进行了全面的预检预修,对汛期期间可能危及网络安全进行排查和处置,同时组织技术骨干学习并完善了应急预案,确保在灾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调通电路,设备维护中心对储备的备品备件进行了清理和补充,客户终端服务中心、各电信所对党政军、防汛指挥部、水利、气象、交通、水库等重要部门的通信设备、线路进行隐患排查,确保汛期期间以上各部门通信畅通,物资供应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准备了通信线路抢修时需要的各种应急材料,为夺取抗洪抢险保通信工作奠定基础。
二、科学组织、保障有力
在罕见的洪涝灾害面前,通信保障工作不仅考验电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同时考验公司领导的智慧和能力,在灾害面前,公司领导科学决策,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公司员工通力协作,众志成城是取得抗洪抢险保通信畅通的关键,6月17日以来,县境内连降暴雨,防汛保通信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县电信及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后端员工全部进入应战状态,6月23日,根据汛情变化,将三级应急响应调整为一级应急响应,成立了由郭吉勇总经理为总指挥,贺日诚副总经理为副指挥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后端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抗洪抢险保通信指挥部,指挥部下设设备抢修小组、线路抢修小组、技术保障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硬实力的抗洪抢险通信保障力量。汛期期间实行由公司领导带班,技术骨干24小时值班制,密切监视全县网络设备运行情况。6月18日,官田乡山洪爆发,官田电信所被洪水包围,处在一楼的油机发电机组和48V蓄电池组被洪水侵袭,6月20日下午17时,县城经曲濑至的传输光缆杆线被洪水冲断,灾情就是命令,保通信畅通就是责任,公司领导迅速组织抢修队伍并亲自带队以最快的时间赶赴障碍点,放缆、熔纤、调电路,各抢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冒着倾盆大雨有条不紊地进行线路设备抢修,以最快的时间恢复了传输光缆的畅通,同日晚,经固江的过河传输光缆被凶猛的洪水冲断,抢修队伍不顾疲劳,带上光缆和熔接设备连夜赶赴障碍点进行抢修,经过一夜的奋战,于21日早上将中断的光缆恢复,随后,抢修队伍带着疲惫的身躯和饥饿,背上沉重的设备继续在重灾区巡视灾情,24日晚,由于万福桐江河上游泄洪,导致桐江河水位猛涨,肆虐的洪水和上游漂流下来的杂物将通往万福方向的杆路冲毁,随时有中断通信的危险,接到险情后,公司领导郭吉勇、贺日诚连夜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抢险工作,抢修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看管杆线。在山洪爆发现场、在洪水冲到杆线地带,在C网电力中断的基站旁、在网络监控中心、在各交换网点设备障碍点…..到处有电信员工战洪魔保通信的身影,在这场洪灾面前,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亲历亲为,科学组织,科学实施,抢修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的精神,用最短的时间恢复通信畅通,为各级党委、政府指挥抗洪抢险,为广大的灾区群众在关键的时候对通信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和服务,树立了关键时刻还是中国电信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级党政部门,广大客户对中国电信的信赖。
三、几点思考
篇5
一、汛期应急准备
(一)成立汛期救灾领导小组,落实救灾工作责任制。市民政局成立由高世远局长任组长,各位局领导参加的汛期救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汛期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查灾救灾组、灾情报告组、转移安置组、物资调运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组(名单附后),其职责是:
1、查灾救灾组:会同有关部门迅速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安抚灾民,开展救助工作。
2、灾情报告组:会同水务、农业、气象、电力、城建、统计等有关部门,及时上报灾情。
3、转移安置组: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工作。
4、物资调运组:会同粮食、供销等部门做好灾民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
5、救灾捐赠组:根据灾害发生程度以及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同时负责外地捐赠物资的接收。
6、宣传报道组:负责与新闻部门协调联络,做好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二)做好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根据今年自然灾害的趋势预测,搞好救灾物资储备。建立救灾物资社会动员机制,与有关厂家和商家签订食品、饮用水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紧急购买和使用协议,确保灾害发生后各类救灾物资调运渠道畅通,保证特大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将第一批应急生活物资运送到位,并安排好后续生活物资的供应工作。
(三)快速反应准备。
1、救灾组织机构从6月底起进入应急状态,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2、救灾专用车辆到位,做到昼夜有值班司机,车辆保持良好状态。
3、汛期救灾工作坚持昼夜值班制度,节假日及夜间值班电话为2801527,工作日白天值班电话为2802551、2822749(传真),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救灾工作机构相关人员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汛期严禁外出。
二、中灾、大灾或特大洪涝灾害应急行动
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汛期救灾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会议,根据灾情采取相应决策,对救灾工作做出部署。查灾救灾组、灾情报告组、转移安置组、物资调运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全部到位,投入救灾工作中。
1、查灾救灾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核定受灾人员数量及灾害损失情况,安抚灾民,并迅速向局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为领导小组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灾情报告组:迅速收集各灾区的灾害信息,根据查灾救灾组及各县(市)、区上报的灾害情况,会同水务、农业、气象等部门,在灾后2小时内形成灾情报告上报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
3、转移安置组:迅速赶赴灾区,配合当地政府将处在危险地段或被围困的灾民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并开展自救和灾民互助。
4、物资调运组:根据受灾县(市)、区政府的申请,经救灾领导小组批准,在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将第一批救灾物资调运灾区,确保灾民生活需要。
5、救灾捐赠组:根据救灾需求,经市政府批准,迅速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负责接收救灾款物,为救灾领导小组及时提供救灾捐赠情况。
6、宣传报道组:协调新闻单位及时对救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三、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和灾情报告制度
1、各县(市)区要制定完善本辖区汛期救灾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的要求开展必要的演练,体验预案质量,通过演练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自然灾害发生后,按报灾程序各级必须立即向上报民政部门和政府报告初步灾情。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灾害后果,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等。各级民政部门接到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政府主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根据灾害等级确定灾害救助应急措施。
目前,我市已进入主汛期,为做好汛期救灾工作,保证我市今年汛期各项救灾工作快捷、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特制定汛期救灾工作应急预案。
一、汛期应急准备
(一)成立汛期救灾领导小组,落实救灾工作责任制。市民政局成立由高世远局长任组长,各位局领导参加的汛期救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汛期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查灾救灾组、灾情报告组、转移安置组、物资调运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组(名单附后),其职责是:
1、查灾救灾组:会同有关部门迅速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安抚灾民,开展救助工作。
2、灾情报告组:会同水务、农业、气象、电力、城建、统计等有关部门,及时上报灾情。
3、转移安置组: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工作。
4、物资调运组:会同粮食、供销等部门做好灾民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
5、救灾捐赠组:根据灾害发生程度以及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同时负责外地捐赠物资的接收。
6、宣传报道组:负责与新闻部门协调联络,做好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二)做好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根据今年自然灾害的趋势预测,搞好救灾物资储备。建立救灾物资社会动员机制,与有关厂家和商家签订食品、饮用水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紧急购买和使用协议,确保灾害发生后各类救灾物资调运渠道畅通,保证特大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将第一批应急生活物资运送到位,并安排好后续生活物资的供应工作。
(三)快速反应准备。
1、救灾组织机构从6月底起进入应急状态,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2、救灾专用车辆到位,做到昼夜有值班司机,车辆保持良好状态。
3、汛期救灾工作坚持昼夜值班制度,节假日及夜间值班电话为2801527,工作日白天值班电话为*(传真),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救灾工作机构相关人员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汛期严禁外出。
二、中灾、大灾或特大洪涝灾害应急行动
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汛期救灾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会议,根据灾情采取相应决策,对救灾工作做出部署。查灾救灾组、灾情报告组、转移安置组、物资调运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全部到位,投入救灾工作中。
1、查灾救灾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核定受灾人员数量及灾害损失情况,安抚灾民,并迅速向局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为领导小组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灾情报告组:迅速收集各灾区的灾害信息,根据查灾救灾组及各县(市)、区上报的灾害情况,会同水务、农业、气象等部门,在灾后2小时内形成灾情报告上报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
3、转移安置组:迅速赶赴灾区,配合当地政府将处在危险地段或被围困的灾民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并开展自救和灾民互助。
4、物资调运组:根据受灾县(市)、区政府的申请,经救灾领导小组批准,在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将第一批救灾物资调运灾区,确保灾民生活需要。
5、救灾捐赠组:根据救灾需求,经市政府批准,迅速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负责接收救灾款物,为救灾领导小组及时提供救灾捐赠情况。
6、宣传报道组:协调新闻单位及时对救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三、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和灾情报告制度
篇6
关键词:城市洪灾;城市防洪规划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城市受到来自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城市洪灾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及生命。由此可见,加强城市防洪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就要抓住城市防洪的特点,加强城市防洪规划,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城市洪灾的发生,最终促进整个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1.1.1 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城市约有50%处于江河中下游两岸的平原地形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面低于江河水位,洪水来袭时,蓄泄能力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得该城市出现洪灾。
1.1.2 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于城市洪灾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台风、大潮等气候条件都会造成洪灾发生,而且我国临近海洋,发生台风的次数可高达每年7次以上,并且台风的强度很大所以造成的损害也是非常大[1]。
1.2 社会因素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是引发城市洪灾的主要社会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密集,水泥沥青马路也比较普遍,但是这类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很弱,使得水土交换工作大大降低。而且,有些城市共用雨水排除管道与排污水管道,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当大量雨水入侵时排水系统却达不到排水需求。
2 城市防洪特点
2.1 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相对突然、灾害损失重
城市洪涝灾害严重主要表现在:①城市建设规模化的扩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的暴雨发生率逐渐增强。②暴雨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所以防洪难度高。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能够渗流的地面以及植被减少,地表径流比较严重,雨水聚集速度非常快,远远领先于城市的排水能力,洪涝灾害就极易发生。城市洪水次生灾害的损失比较大。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化严重,而且相关程度高,使得城市的脆弱性以及易损性程度加深。洪灾发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中断水电、交通瘫痪等次生灾害严重[2]。
2.2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社会管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比较低,而且工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未能达到规定的城市防洪要求,而且城市排涝的规范指标缺乏统一性,排水能力还是比较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些城市的排水能力则会更加薄弱。另外,有的城市不具备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洪体系与排涝体系的衔接不到位,严重的还会出现二者相互隔离,独立成体系的状况。再者就是城市防洪规划和预案编制落后,落实难度大。当前,我国编制并实施完成城市防洪规划的城市只占约六分之一,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城市还没有实施防洪规划的编制。而还有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完成编制或者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还没有报批,或预案太过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城市发展速度不能保持一致,而且预案措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比较差。城市社会管理薄弱,导致人水争地现象严重。近年来,湖塘洼淀被大量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大减少了行洪断面,同时也使得蓄洪容积大大减少,另外有的单位和个人在河道里随意弃置工业以及生活垃圾,造成泄流和排水通道的堵塞,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调蓄与排泄暴雨洪水的能力。而且缺乏防灾宣传教育,群众避险自救的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城市对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缺乏,而且居民们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对于洪灾的警惕性缺乏,导致相应的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严重匮乏。还有的城市对于容易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带以及下凹式立交桥处没有相关必要的警示标记,从而很容易在突发性暴雨灾害的情况下引起人员伤亡事故。
3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
3.1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邻的河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将城市的短期以及长期发展情况考虑在内,对于城市防洪保护和城市洪水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科学划定,满足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还要基于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的合理范围内制定不同区域城市防洪排水的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城市防洪排水规划,要致力于促进城市堤防,河边,管道系统和泵站建设,提升防洪、排水工程的凝聚力,促进二者链接的紧密性,确保彼此相适应。在区域防洪和流域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协调城市附近的堤防,河上游水库,蓄滞洪区和分洪河道等,科学制定城市防御洪水之外的洪涝、山洪、山体滑坡、风暴潮等灾害工程系统,还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排水管道系统和泵站、城市排水通道网、内湖、洼地等城市排涝存储系统;努力构建城市防洪排涝非工程系统,促进其预测、预报、预警、调度、操作和应急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3.2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对于选择规划土地使用、土地布局以及道路的网络结构等都会存在重要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城市的结构形式也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对水系统规划在城市土地早期重要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它不仅使城市土地布局具有了合理性,还能充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水系统规划应当满足城市防洪的需求,并确保安全的城市防洪[3]。城市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排水系统的紧密连接,通过转换,使其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和城市排水规划水连接,一方面,对现有的排水系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确保顺利排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雨水排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拦截污水排水通道,减少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系统规划不仅需要满足城市防洪安全,还要充分满足城市排水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城市防洪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防洪能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忠.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4:249.
篇7
一、xxxx年主要工作总结
xxxx年,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全市“东大门”建设、气象工作“三化”、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及基层综改等重点任务,扎实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一是服务“东大门”建设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了汛期气象服务和10余项重大专题气象服务。市政府下发了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资金落实开局较好,工作稳步推进 。人影多次开展了大规模防雹增雨作业,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所产生的损失。公共气象服务短信、电话拨打量稳中有升,气象影视节目质量和数量有所提升,部门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效果显著,雷击风险评估等防雷业务增速较快。二是气象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本业务的百班、250班获得突破。全市成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综改试点澄城县较好的完成了试点工作。 “火车头”计划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综合实力建设迈上新台阶。项目建设方面落实地方资金1353万元,同比增长33%。完成省局创新基金项目3项,自立项目13项。文化建设方面市局新获国家级文明台站标兵,富平局获省级文明单位。建成“华山气象精神教育基地”,举办了庆祝华山建站六十周年座谈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管理进一步规范,完成了xxxx年市政府绩效管理考核各项任务。宣传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二、xxxx年全市气象重点工作
(一)需求牵引,做好 “东大门”建设服务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以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强化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继续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应急服务。全面做好汛期及重大气象服务。完成全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做好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加大人影作业力度,推进跨区域联防,科学实施常态化作业。推进防雷减灾示范村建设。出台《渭南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办法》。进一步发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作用,举行指挥部联席会议,开展全市预警信息应急演练。
篇8
***地处***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由于降雨集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2008年7月14日大雨,2010年6月30日大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情。目前,**已进入主汛期,洪涝灾害随时可能发生,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汛指挥水平和防汛抢险的反应能力,确保汛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洪涝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汛指挥部特组织这次防汛演练。
一、演练目的
以演代练,检验***防汛抢险的应急反应能力。
二、演练背景
本次演练模拟***遭遇特大暴雨。24小时雨量达到200毫米,暴雨中心雨量达到300毫米。***某水库出现超警戒水位,随时有漫坝和溃坝的危险,直接威胁下游村庄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汛指挥部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3、演练内容
1、应急队伍集结;
2、水库大坝加固;
3、群众疏散。
四、演练时间
2012年月日上午,9:30时演练正式开始。
五、演练地点
*****
六、演练指挥
总指挥:
防汛抢险队伍总队长:(由人武部领导担任)
七、参演单位及其任务
1、**乡
组织40名抢险队员参加大坝抢险。同时负责向水库下游各村发出紧急疏散转移的通知,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按疏散方案向预定的安全地点转移。
2、**镇
组织40名抢险队员参加抢险。同时负责向水库下游各村发出紧急疏散转移的通知,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按疏散方案向预定的安全地点转移。
3、人武部
集结参加演练的队伍,指挥参加演练的抢险队伍,进行大坝加固。
3、武警中队:组织20人的抢险队伍按要求参加演练。
4、消防大队:组织20人的抢险队伍按要求参加演练
5、水利局
组织抢险技术人员5人,负责对雨情、险情进行不间断观测和上报;负责对大坝抢险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准备抢险用编织袋300条
6、公安分局和交警各20人
组织警力,负责抢险现场和群众转移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和交通管制,制止无关人员进入洪水影响区域。(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演练现场入口处设立值勤点负责管制交通和指示道路;2、维持演练现场的正常秩序;3、设立流动值勤人员负责城区至演练现场的道路畅通等)。
7、卫生局
组织不少于5人的应急救护队1支和救护车2辆,负责演练现场和转移群众的医疗保障。
8、行管局
负责组织运送车辆运送武警消防官兵。
9、宣传部
负责对本次防汛演练进行宣传报道。
10、供电分局
组织5名抢险队员组成的电力抢险队,调配电力抢险车1辆,进场断开威胁区电源,防止发生群众触电的次生灾害。
11、移动**分公司
组织应急通讯车一辆到场保证通讯畅通。
12、民政局
负责在临时避险点搭设帐篷5-10顶安置转移群众,安排抢险人员和受灾群众生活。
八、演练原则
1、以人为本,立足于抢的原则;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3、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4、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九、演练过程
(一)准备阶段
1、2012年月日上午9时20分,上级领导和邀请嘉宾就位,
2、9时30分,防汛指挥部指挥长宣布演练开始。
(二)实施阶段
1、防汛指挥部指挥长下达集结命令。各级防汛抢险分队到指定地点集结。有抢险队总队长(人武部领导***)整队后向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报告:"全体抢险队员集合完毕,请指挥长指示"。
2、指挥长作动员讲话并宣布演练开始。
(1)抢险队伍演练安排:
抢险人员共60人每2人一组,一人拿铁锨,一人拿编织袋,负责往编织袋内装填沙土;
**乡**镇各40人,每两人一组负责把装好的编织袋送到需要加固的位置。
武警、消防各20人负责把运送到的编织袋码放好阻挡洪水。
(3)公安部门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抢险现场,并维持抢险现场秩序。
(4)卫生、民政、电力、通讯等有关部门立即向现场派出应急工作组,配合应急抢险工作。
3、抢险任务完成,抢险队员列队集合。由抢险队总队长向指挥长报告:"抢险演练课目全部结束,请指示。"
篇9
关键词:防洪预案防洪堤防洪排涝安全监测
广西梧州市地处浔江、桂江和西江的交汇处,是珠江流域西江的起点,上游总集雨面积32.98万平方公里,约有700多条江河溪流,占广西85%以上的水量流经梧州市进入西江出海。由于上游的红水河、柳江、郁江和桂江均为洪水多发河流,造成该市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平均每10年就有7年受洪水之害,因而被列为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历年的防汛抗洪任务十分繁重。
1、梧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现状
目前,梧州市已建成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有河东、河西、长洲岛、平浪、高旺、德安防洪堤等,还有长洲岛二期防洪工程正在施工当中。其中,河东、河西防洪堤为主城区防洪工程,共12.4公里,其中,河东防洪堤堤防全长3.70公里,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水位25.50m(珠基),保护市区面积2.25平方公里;河西防洪堤全长8.739公里,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水位为25.50m(珠基),保护市区面积12.03平方公里。河东河西堤共设有8座排涝泵站,负责防洪堤保护区内的排涝工作。
河东、河西防洪堤在建成后的历年汛期均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成功地抵御了2005年“6.23”超标准特大洪水袭击;在2006年“6.8”特大暴雨灾害中,河东、河西的排涝设施及时发挥了排涝减灾作用,使洪涝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防洪排涝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梧州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的主体为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管理主城区的河东、河西防洪堤及泵站。该单位下设有四个管理所分别管辖八个排涝泵站和堤防,负责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及运行,每年洪水达到警戒水位后,科室及市内其他单位都加入到防洪排涝工作中去,共同抗击洪水。
3、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梧州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经历了2005年“6.23”洪水及2006年“6.8”特大暴雨及近年的洪涝灾害,也突出了一些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总结。
3.1城市防洪预案尚有待完善
在制定梧州市城市防洪预案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历年抗洪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所制定的预案也经过了“98.6”、“05.6”等大洪水的考验,总体上日趋完善,但在预案的动态管理方面尚待加强。一是目前的预案侧重于洪水防御措施,而对如排涝泵站出现问题时的应急措施、二次设防等洪水后措施缺乏详细方案,甚至存在内容上的“真空”;二是预案对指挥机构各职能组和相关实施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规定的职责,存在有交叉的地方,职责区分不够明确,有时容易引发部门间相互推诿现象;三是在人力资源的安排配置上,预案尚有需与时俱进的地方,四是近年在建防洪堤的渡汛问题没有比较详细的预案。
3.2灾情科学预测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受当前灾情预测技术、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气象、洪水预测预报的精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对重大洪涝灾害预报的超前性不足,影响了防汛决策机构对水情、雨情、灾情动态变化的及时、准确的掌握,不利于指挥机构及时作出指挥决策。
3.3防洪堤安全监测系统方面的问题
目前,城区防洪堤中的河西堤设有堤防沉降观测设施,用二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河东堤设有水平位置、沉降和渗漏等观测项目。其中,水平位置观测用视准线法,沉降用二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渗漏观测用测压管法,测压管易堵塞,目前基本用不了。河东堤由于洪水期堤前后水位差较大,变位也较大,而观测系统全凭人工观测,不但精度易受环境影响而精度降低,且水位高时观测数据的采集时间较长,基本失去实时监测的作用,对决策作用不大。
3.4城市建设与“水”争地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区开发开发导致大量的开山填洼行为,致使原来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具有调蓄、拦沙功能的内河、水塘、涌沟等不复存在,原有山地植被被破坏后水土防护措施不到位,大量泥沙流失,直接导致了内河蓄洪能力的急剧减少,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运行构成了威胁。如在2006年“6.8”特大暴雨地质灾害发生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前池蓄容调沙,河东的下关排涝泵站储水池被泥沙积满,机组不能运行。
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考
4.1与时俱进,加强防洪预案的动态管理
每年汛前要及早进行城市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工作,认真总结防洪预案在历年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防汛抗洪实际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修订完善预案。具体做法:一是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不断汲取历年防汛抗洪工作的经验教训,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杜绝预案过于宏观,职责规定要唯一、明确,以避免实施过程中由于责任不清而出现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三是要建立抗洪抢险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确保抗洪抢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汛前准备的防汛物资、机械设备储备和人员落实等工环节,须作强制性规定,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制订相应的分预案,进一步细化措施,确保抗洪抢险紧急关头抢险人员到岗、机械设备到位、物资储备充足;四是要在完善洪水防御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排涝泵站应急预案、主城区遭遇特大暴雨的应急措施、在建防洪堤渡汛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防洪预案的动态管理,用防汛抗洪工作实践来检验防洪预案内容的完整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建立对防洪预案管理的动态、长效机制。
4.2加大非工程措施投入,不断提高灾情科学预测水平
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河东堤的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分步实施河西堤的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水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提高预测预报精度,及时准确地掌握水、雨情动态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防御灾害的指挥决策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为防御洪涝灾害赢得宝贵的准备时间。
4.3加大资金投入,对防洪堤安全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堤防的沉降观测现状为仅设工作基点和位移基点两级,且工作基点河西河东均为两点,设于城市街道内,基点易于损坏,且由于没有校核基点,观测数据有异常时,难以判断是堤防还是点位异常;河东堤的水平位移观测也是两级基点:堤上的位移点和街道内的工作点,工作点高程基本与堤后路持平,一旦河东遭遇特大洪水而堤内充水,充水和退水阶段特别需要观测堤的变位,可这时因工作基点已被水淹,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就不能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可以考虑增设工作基点,另设校核基点;河东的基点可考虑在堤两头地势高的地方或在桂江西岸、西江南岸设工作、校核基点,彻底解决水淹基点的问题,也可以考虑采用GPS观测,这些都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
4.4加强管理,坚决杜绝城市开发建设与“水”争地现象
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与防洪规划同时考虑,城市开发建设必须预留防洪排涝内河蓄容;优先考虑雨污分流等最新城市排涝工程措施,减小暴雨对泵站的抽排压力;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扭转城区开发与“水”争地局面,缓解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内涝压力,确保防汛抗洪排涝设施的安全运行。
篇10
一、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按市局的统一部署,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协调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从村、乡、县民政部门到市民政部门的逐级报灾体系,实行灾情零报告制度,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内逐级上报灾情。全市各地救灾联系电话24小时畅通。并从今年6月份开始全市实施了市县两级救灾联络员工作日适时在线、随时沟通情况、重大情况视频部署会商的信息化工作制度。通过实施效果来看,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果。同时,各级民政部门积极与气象、水利、农业、地震等有关部门配合,进行适时的灾情会商和预报预警,做好应急救灾工作。此外,在民政部门的积极协调部署下,各地通过救灾应急预案的制定,对易险乡镇、村屯进行重点监控,尤其是沿江容易发生洪涝和山区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村屯进行重点监测,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安全预警工作。各易灾乡村在救灾预案中已经明确救灾应急联络动员群众转移的联络组织和方式,一旦发生险情各村屯按照预警内容用广播、电话、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分头入户动员等有效形式发出通知组织群众迅速转移避险,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落实灾情应急预案制度
2003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之后,各县(市)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救灾应急预案》。2004年市民政局又制定了《市特大自然灾害灾民紧急转移安置预案》(草案)下发各地,要求各县(市)区、各乡镇分别制定《灾民转移安置预案》,细化到组织机构、具体人员、明确转移安置地具体地点等。确保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各级政府适时启动预案,由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按照预案做出应急反应,在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预案实行市、县、乡三级管理机制,做到自然灾害分级响应、分级处置、分级管理。要求做到“四个第一”即第一时间组织灾民进行安全转移,第一时间上报灾情,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并执行灾情动态的24小时零报告制度。在今年宁安沙兰镇洪灾的第二日,市民政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市)区立即指导乡镇修订出台《灾民紧急转移安置预案》,市民政局还专门下派工作组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前一段县镇的洪涝灾害组织灾民转移工作的实施效果来看,收效明显。
三、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市救灾仓储库在市民政部门的重视和积极运作下,于1999年开始筹建,由于没有地方财政投入,仓库是利用福利院破旧仓库修缮而成的,后经两次改建成为全省6个救灾物资仓储转运库之一,仓库容量600立方米。此外,市、县、县各设有一处小型的储备库。目前,全市储备库内存有省级救灾周转帐篷30顶、棉衣被和捐赠衣物3万多件。2004年,全市按照省民政厅的要求,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了1处“慈善爱心超市”,也储备了相当数量的衣物和生活用品等。此外,按照市《救灾应急预案》的要求,各地政府在本级的《预案》中明确责任,对救灾车辆、救灾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落实储备调配工作组织和责任部门,确保在发生灾害的时候进行统一调配、统一运输,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加强应急救灾队伍建设
市、县两级《救灾预案》已经明确将当地驻军、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编入救灾抢险、转移群众、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组织,并安排驻军领导担任救灾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同时通过各级《灾民转移安置预案》的制定实施,相关乡镇、街道积极落实责任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作为灾害应急工作队伍的补充。并积极向群众进行减灾、防灾宣传。在救灾应急队伍中,各地将充分发挥驻地部队、武警官兵、预备役民兵在应急抢险中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积极构建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主体,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为基础的防灾救灾队伍体系。随着国家《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的颁行,救灾工作队伍建设将会更加完备。
五、及时妥善转移受灾群众
为掌握全市易险地段情况,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开展调查。据统计,全市有易险乡镇49个、易险村屯181个。在汛期,各地对易险乡镇、村屯进行密切监控,一有险情立即由具体人员逐级预警,适时启动预案,组织村民进行转移安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洪涝灾害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