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29 00: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书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读书格言

篇1

3.读书好似一只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4.大海如我家。书籍如我心。挤时间在书海中畅游吧!

5.书就好比海洋,我就好比漂泊在大海上的一只小舟,在大海里快乐地遨游。

6.通过读书,使我深刻地领悟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道理。

篇2

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2、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痛苦来临时,不要总问:“为什么偏偏是我?”这是不公平的。快乐来临时,你就从没问过这个问题。

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7、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

8、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10、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1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2、悠闲读书,意在怡情,情之所致,灵魂可随着书的脉络而神游,或领悟诗词的豪情浪漫,哲学的玄妙精深,逻辑学的机巧善变,小说的峰回路转悲欢离合;或寻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草;如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雅之士谈心,同良师益友交流,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升华。

1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14、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5、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

1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7、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1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21、读书是要有点意境的。一个清闲的早上,选一处幽静的所在,如杭州的运河公园,悠长悠长的公园游人寥寥,你可以独占湖边的石椅,隔着树丛传来的车水马龙之声早滤去了喧嚣。这时宜捧一卷散文。景闲人闲若文亦闲,则旷野清风山泉松子幽香……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读书中得到。

2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3、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4、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2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6、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2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

3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3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32、人啊,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抗拒地走向平庸和衰老。

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6、为什么我总在试图用言语来掩盖自己的渺小,总在试图为自己减轻负担,又总在为自己的低能寻找托辞?糟糕的是,我似乎已经相信了自己编造的借口,心安理得,得过且过,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是蠢人,从此我要靠自己的双脚前行,永远抛弃那自怜自贱的拐杖。

37、一个智者可以同时拥有两套思维,同时又不影响自己的为人处世。

3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9、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40、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4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2、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4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4、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4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6、书到用时方恨少。

47、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48、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5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1、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52、有创见的书籍传播在黑暗的时代里,有如太阳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是凭着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

5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55、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

56、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57、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去跨越。每跨越一步台阶,将得到不可估量的财富,而下一步台阶,又将带我步入一个新的境界,获取新的知识。

58、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59、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60、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6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6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3、书读得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可是,当你读书而思考得很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

64、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65、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66、生活是残酷而美好的。人生之所以短暂,是因为它从不给你彩排的时间,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6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68、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70、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7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7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74、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75、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76、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篇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4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富兰克林

5、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篇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篇6

伟大诗人伏尔泰曾经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虽然我带着厚厚的眼镜,但请大家相信,镜片后的我的双眼,还是非常明亮的。那么,读书究竟有哪些益处呢?在上周的读书交流会上,我们的市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红延送给我们一段话,在此,就让我引用这段至理名言,作为开场白吧。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没错,读书的好处就是这么多,可谓是开卷有益。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我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更收获了因为读书而建立起的独特的友谊。三十而立的我初为人父,站在人生之交,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时常令我窘迫,于是图书室的一方恬静空间,便成了我工作之余最向往的地方。张虹老师是我们市局图书室的第一任管理员,由于曾在同一间办公室共事半年,自然多了一份亲切。看到我经常来借阅图书,她似乎读懂了我,向我推荐了作家余华的系列丛书——《活着》、《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三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平凡的近乎冷酷的世界,余华用极其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在社会底层挣扎、喘息、隐忍但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顽强的人们。在阅读的开始,剧情的急转直下和画面的流离惨淡一度令我想要放弃,但我相信,博览群书的张虹老师给我的推荐一定另有深意,于是我坚持了下去,在一段段或昏暗或浑浊或阴郁的时光浮沉中,我似乎隐约看到了一丝光亮,在一个个或无奈或惨烈或荒诞的故事背后,我依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没错,人活着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一能够战胜苦难的只有顽强,而毁灭的尽头必然是灿烂的重生。合上书本,我已是泪流满面,闭上双眼,浮华往事流光飞舞,反思自己的彷徨和浮躁,我实在过于奢侈,我们的每一步旅途,都在追寻人生的答案,想要解开这个谜题,钥匙是珍惜,而这终极的答案,叫做平凡。当我把这三本书归还给张虹老师时,我的脸上也拥有了和她一样的平静的微笑。

对于人生的答案,也许我们已经略窥端倪,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我遇到了我的至交好友张晓光,他是我们工商系统注册领域的业务骨干,与此同时,也是一个科幻迷,在名声大噪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上映后,我和晓光找到了共同语言,当我感叹中国没有像样的科幻作品时,晓光向我推荐了刘慈欣先生的《三体》系列丛书。从我打开书的第一页起,一个宏大的崭新世界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在惊叹宇宙之无限的同时,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在我们生活的蔚蓝星球之外是否存在别的文明?黑暗森林中的猜疑博弈究竟鹿死谁手?在黑洞的另一端等待我们的究竟是友好的微笑还是冰冷的猎枪?我追寻着笔者异想天开的思维轨迹走进了宇宙深处,在浩瀚的星空中接受科学的洗礼,用有限的生命体会无限的时空。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追寻星空的梦想,而正是这些梦想推动着我们对未知世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股科学的原力让人类文明骄傲的矗立在宇宙之林,并不断向前跨越。《三体》这套丛书圆了我的中国科幻梦,他让我明白,即使再渺小,我们也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解放思维的束缚,打开我们的脑洞,让《三体》带领我们来一场精神上的“星际穿越”吧!

篇7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色调;构图;升格镜头

《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影片的摄影手法与吕克·贝松其他作品一样,保持了丰富的,甚至是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体现了贝松本人对富丽堂皇、绚丽多姿的影像世界的极度偏爱。

一、影片的色调和视觉效果

影片的视觉效果体现在“幻”和“动”上。所谓“幻”,当然是指画面中渗透出的梦幻般色彩。滤色镜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其画面中的梦幻色彩。全片以黄色为主基调色,都市的外景是中低调,显示出昏黄的颜色,尤其是在后半段以及斯坦出场的场景别明显。内景则多采取中高色调,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两种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昏黄的外景代表了外在世界的昏暗与阴冷,金黄色的内景象征着两位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两种对比并非真实世界的本相,而是人为着色,显现出了银幕影像塑造出的幻觉魅力,并直接为影片的主题服务。

广角镜头的频繁使用是本片“幻”的另一表现特征。最具标志性的运用即是开场时的众多大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本身展现的是较为狭小的空间,而在影片中,大广角与大特写镜头配合得几乎是天衣无缝,极大限制了观众的视野,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了强大的张力,由此生发出悬念。在中景或运动镜头时使用广角镜头,则使人物显得更加张扬、卡通化,富于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人物运动的速度,进而加快了影片的整体节奏。斯坦出场时使用的大广角、大特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疯狂和扭曲,而且扭曲的程度更多,使用几率也更大。广角镜头的运用让影片里的人物造型更加得突出,特点更加明显,悬念感更强,画面也更加夸张。

同吕克·贝松的其他作品一样,此片所使用的是235∶1的宽银幕比例,这种比例的使用,一方面让影片的动作场面运动空间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与环境更好地结合。当莱昂和玛蒂达走在城市中时,他们像是被包围在房屋之中,画格的宽度保证了这种“包围”效果的实现。在表现单独或人数不多的时候,要么是利用广角镜头,要么是运动镜头来拓展画内空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运动感。至于“动”即是运动镜头的使用。运动镜头是吕克·贝松钟爱的电影拍摄手法,使他的影像呈现出强烈的立体动感。这种运动是贯穿全片的,片头和片尾的航拍与升降镜头显示出一种平缓的、具有深长意味的运动格式。中间枪战戏时的摄影运动则更加灵活自如,摄影师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或推或拉,或摇或跟,与银幕上的人形成了有效的互动,使动作场面更加得行云流水。在镜头运动时,景别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很少有从中景推至近景或特写,也很少有这样相反的摄影机运动,更多时候是由一个景别推拉摇移至另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景别,这体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空间环境的统一性。

片中人物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同样引人注目。无论镜头的运动如何,是怎样运动或者不动,人物总是在行动当中,这又让影片运动的感觉更强烈,人物也更加具有活力。人物运动的快慢也是左右影片节奏运转的又一重要方面。快速的运动总是配合快速切换而产生强烈的紧迫感,而人的行动突然从快速慢下来,那么这时就会产生一股张力,使观众去猜想,而慢的同时,画内空间就变得有悬念、有意思了。

二、影片的画面构成

在取景时,影片采用的多为特写与中景结合的方式,很少出现全景。取景的角度也并非一定,更多的时候是在不停变换之中。一些特殊的取景具有其画面自身的独特功能,如仰俯拍摄更多的时候不是表现人物的地位与处境,而是体现空间的方位感以及某些被忽略掉的重要细节。对斯坦进行的高角度拍摄通常是表现出他异样的、疯癫的样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于城市的取景,其构图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多是以倾斜的或是不规则的构图方式,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都市仿佛成了歪斜的、变形的,给人以强烈的压迫之感,高耸的楼群看上去像是要倒塌下来似的。城市的镜像是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全景,这无疑更增添了它在整个影片里的象征意义,这一象征意味又赋予了其表现对象以一种奇异的幻象。

三、巴洛克艺术在影片摄影中的体现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首先是具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极强调运动。

商业电影的开场一般是要引出悬念、生发出剧情。本片亦不例外,但法国人的精明在于他在进入情境之前首先做的是引出主题。

全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那个著名的航拍镜头。摄影机从湖水、森林掠过,接着镜头摇至远处耸立着的高楼大厦。从开始的俯视湖面到森林,直到最后与远处楼群的平视,这一系列镜头是蕴含深意的。当镜头与城市外观平行时,我们感觉到的是摄影机与城市的一种对视。这种对视在这儿成为“对立”,摄影机被导演赋予了情感,也成为影片里的一个角色而存在。这种“对立”便将本片的主题以最视觉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这个航拍镜头里,湖水、茂林和楼群被放置在一起,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物质本身上讲,湖水、树木是自然的生物,而远处的楼群则是人为建筑的,是无生命的,与大自然比起来,它显得冷漠、麻木。从运镜上看,对自然界采用快速划过的俯拍,而对城市则用的是近乎于定格的极远景,一种拍摄距离较近,也更加亲切,一种很远,立即产生了疏远的感觉。从声音上讲,在画面出现水和森林时,音乐是清脆的、活泼的,但当镜头摇至城市外景时,背景音乐马上低沉了下来,有种工业社会里的轰鸣感。

开场第一个镜头以清楚的视听语言,表达出了全片的主控思想,并完成了从原始活动、自然的世界向工业都市的转化,为下一个镜头作了铺垫。

紧随着第一个镜头,第二个镜头便从城市外部进入到了城市里来。接下来的三个镜头是三个街道景,这三个镜头用构图的连续性放置在一起,表现的是城市街道景观。在这里,画面是被蒙上了一层滤色镜,昏黄阴暗,显得冷漠麻木。在表现街道的最后一个镜头里,摄影机把焦点对准在一条印有“欢迎来到小意大利区”的横幅上,预示了接下来的场面。

在第五个镜头里,摄影机快速地由街道进入到一家餐馆。这里用了抽格,让节奏突然快了一会儿,色调也由暗黄变成了暗黑。接着,镜头一转,一双手和一杯牛奶出现在了画框中——人物登场。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几个镜头里,人物始终未以正面形象示人。总共十九个短镜头里,又几乎全是大广角大特写:一只圆形的眼镜片里映射着对面的人;用打火机点着的香烟;一张在说话的嘴;一只手和一张照片;一只眼睛;一只手和一个杯子……一系列的局部展现具有多重的功能:(1)未过早表现人物,把这一悬念留在了后面;(2)通过对话和照片,清楚地交代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3)通过频繁的大特写切换,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不至于让观众看起来乏味,这便是吕克·贝松的高明。

有一段莱昂和玛蒂达在一起的蒙太奇组接片段,在这个片段里面,画面几乎没有固定的,再加上连续性剪辑以及动作视觉相匹配,使“生活在流淌”的意象立即展现在观众眼前。并且,镜头运动的快与慢也时刻同人物的心境保持着一致。

升格镜头被运用在影片中几个重要的环节里。玛蒂达走过血流成河的家门口,径直往莱昂家走的一段中,升格镜头有力地烘托了现场的紧张气氛,把整个画面的张力拉得满满的。影片最后,莱昂走向光明时同样用到升格,这里也具有一定的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是在挖掘人物内心动向,将时间和空间放大,让观众感觉着主人公从生到死时的运行轨迹。吕克·贝松的慢镜头讲究的是深入人物内心,挖掘视觉张力,这与吴宇森等人追求视觉上的纯粹美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另外,摄影机的运动还造成了亦真亦幻的效果,这与“谎”是相得益彰的。因为摄影机描述的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摄影师一般会借助运动的画面表现出梦幻效果,这一点在莱昂与玛蒂达的生活片段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画面本身是梦幻般的金色,流畅的动态画格加强了梦幻的效果,这时的摄影机运动一般是中速或者慢速,在缓慢的运行过程中,生发出生活的宁静、恬美。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摄影为影片制造了介于真实与虚幻的双重效果,它是在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之间的一种创造,即它反映了现实,又为现实抹上了一层主观色彩,这亦是本片摄影最吸引人之处。

影片场与场之间的连续经常是带有很强跳跃性的。空间转换的幅度较大,而且中间的过渡很少进行交代或者只是作简单交代。这让观众很快便进入状态,而且空间的大幅度跳跃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困惑,而是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在影片的一些蒙太奇段落里,构图上的连续是被屡屡使用的,这形成了快速有力的叙事格局。而对节奏的把握更是本片剪辑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在枪战戏中,节奏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影片第一场动作戏,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枪战一直持续,当进行到三分之二处时,声音和动作好像在一时间突然停止了。之后,随着一连串的枪声,整个节奏又开始快了起来,镜头的切换也在瞬间加快了。同样的,戏的激战也同样用到了这样的手法,激战——暂停——引出新的情境——再激战。在剪辑里,基本上是直接切入,没有淡化等技术手法,对空间的把握则多以运动镜头作交代。动作戏里交叉剪辑运用较多,在最后一场戏里面,莱昂、玛蒂达、斯坦、警察、战斗之外的街道这五条线加以运转,显现出复杂剪辑模式的熟练运用。开场的快速分切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它和大广角的大特写镜头一起,突出了影片的漫画色彩,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感。

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称得上是90年代的电影杰作,它具备了富丽饱满、华美炫耀的影像特征,有“巴洛克”式的神奇与激情,它的风格本身便有着很强的情绪特征。《这个杀手有点冷》也能说得上是“作者的电影”,吕克·贝松对影片有着全权的操控,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他的笔触。它继续发扬了贝松电影许多一贯的主题,又有一个鲜明的外框架,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零件,都在为影片的核心服务。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是真正属于吕克·贝松一个人的世界。他的摄影手法带有鲜明的个人化倾向,既吸取了现实主义又吸收了表现主义的种种特征,但又对二者双重背离,这一方面体现了导演张扬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巴洛克”电影人对自我的执著。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这部电影中有太多元素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史林平.构图决定一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邵亮.巴洛特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在祁门县召开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这是在全市林改工作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其目的在于认真总结前一段林改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精心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在这次会议之前,书记和市长专门就林改工作听取了汇报,并对下一步林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今天上午,我们看了四个村在进入林改第二阶段以后现场操作的一些情况。下午七个区县就当前的林改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这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好方式。刚才同志代表领导组在传达全省林改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市林改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与以前我们的布置有了明显的变化,有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我就当前林改工作简单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简单回顾今年以来我们林改工作的基本情况。这段时间以来,各区县党委、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实施林改的过程当中,领导重视,部门协同作战,宣传广泛,措施有力,制定方案详尽,推动工作有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得到省里的肯定。在全省林改工作会议上,赵树丛副省长重点表扬了市,并且省林改领导小组几乎全文刊发了市林改的一些经验做法,尤其是有几个区县在我们这次林改当中,一直走在全市前面。区是全省林改试点,目前工作已基本结束,而且配套出台了五个方面的政策规定,现在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其他区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无论室内室外工作,还是采取的措施方面,祁门县做的不错,所以在祁门县召开这次会议,也是对其前一阶段工作的肯定。县是一个大县,自6月份以来,加大了工作力度,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乡镇,各项工作都尽力往前赶,还有一些独到的做法,特别是通过这次林改,解决了久拖未决的林业站聘用制干部待遇问题。黟县和徽州区到了中期以后各项工作也抓得非常紧,屯溪区山场面积较少,但各项工作也基本落实到位。歙县是大县,村组最多,压力最大,从8月份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比其他区县在进度上还存在一定距离。前不久,我们市里7个督查组对各个区县的工作进行了督查,从汇总的情况看,全市林改工作开局顺利,进展有序,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这个转变期间,尽管区县间有些不平衡,总体上还是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而且有的区县还走到了前面。然而在整个林改过程当中,确实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刚才同志把问题也点到了,各个区县在交流过程中也提得很准,有很多都是有共性的问题,比如认识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乡镇中层以下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就林改整个过程来说,应该正确地来看待,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一点问题不出现也不现实,但对待这些问题我们要有个积极的态度,在我们确定下一步工作时候,加以纠正和完善。

第二个方面,就是下一步的林改工作,刚才同志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这里我讲三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林改是通过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在惠农、爱民方面所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关键问题是,林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这一级是非常重视的,相关部门也是尽责的,而乡镇以下这个层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死角,所以我认为,认识问题要贯穿林改全过程,在乡镇、行政村、村民组这一级,要把深化认识与宣传工作贯穿始终,让林农真正了解林改、支持林改,让部门同志对其有更深更进一步的认识。下一步工作中,在人员组织和力量调配上要进一步强化,林改工作小组一定要加强,这是做好下步工作的关键,如果这个小组综合素质高,不仅能够解决现有的外业操作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解决很多纠纷问题,否则林改工作肯定会浮在面上。党委政府在加强对林改工作全过程领导同时,一定要把重心前移,干部要深入一线,帮助解决问题,配齐配强外业工作小组,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把握政策,尊重民意。林改是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的工作,如何把政策把握好,是指导林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委4号文件经过几个月反复推敲,吸取了各方面意见,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各区县的方案大同小异,把握政策非常重要,尤其是尊重村民意愿,这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在关键环节上,要召开村民大会来决定。操作过程中,要规范运作,层层把关,不要随意地删除简化,该做到的程序不可少,要走完规定的程序,再去搞创新,再去搞灵活变通,否则要出现问题。要注意做好建档立卷工作,这是今后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从现在起就要抓好基础工作。

第三,强化措施,加快推进。一是经费和人员的保障。一方面市里积极争取省里的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以区县、乡镇现有的财力做最大努力,这是主渠道,对于条件比较差的乡镇,区县支持的力度就大点,不能一刀切。刚才部分区县提到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林改工作小组部分劳务费,不是不可以,但注意不要行政命令,必须把握好这个环节,在一些条件比较好,村民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解决部分费用,但不能作为主要渠道,不能因林改工作变相增加林农负担。经费问题是下一步要做好的关键工作,各区县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必要的经费要保证到位,不能光靠林业部门,政府要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二是要加强指导和督查工作。市里将根据林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督查。区县也要加强对乡镇的督查,充分发挥乡镇的作用,现在难度比较大的就是乡镇这一级,如果乡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区县工作就好做了。三是要加强纠纷排查工作。目前林改工作还没进入到关键时候,全市勘界确权面积只有1%,接下去矛盾纠纷就会显现出来,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要分门别类,先把面上工作铺开,先易后难,待完成70%-80%进度后,再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纠纷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矛盾纠纷排查,要在第一时间就地解决,不要等到矛盾激化,造成群访或者乱砍乱伐。

篇9

1英语朗读艺术课与传统的英语语音课的区别

1.1教学内容不同

传统的英语语音课程主要是局限在纯语音的体系范围内,现在我国学生所使用的语音教材主要是按照音素、语流、语调的结构来编写的,这就使得教材的内容很少能够超出句子的范围。但是,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句子的范围,所以我们应该将常见的散文、小说等的朗读技巧和朗读的规则引进课堂中,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艺术的能力。

1.2教学形式不同

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是同一的,一旦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也应该发生变化。传统的英语语音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老师带读、学生跟读等一些机械性的联系为主的,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无味,这就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朗读艺术课程的形式多样,并且比较灵活,例如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故事、诗朗诵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多模态模式下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

2.1创新教学方式

在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老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句型、语法点的讲解与练习,对于英语语音的练习却很少。所以,我们在多模态模式下对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其实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老师在课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来介绍课程的一些相关背景,然后再通过一些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进行英语朗读,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2利用现代技术

我们可以在传统的英语语音课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就可以构建由图像、声音、视频、肢体和语言融为一体的多模态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教学情境。它与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相比,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教学的内容与之前相比,教学内容丰富而新颖,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课堂话语形式、课堂设计和组织策略等方面都体现了由单向教授知识向复合型的师生互动模式的转变。”多模态模式下的英语朗读艺术课程,老师主要是通过多模态强化对学生信息的输入,这样有利用学生在英语朗读中理解语境中非语言因素如眼神、手势、语气等诸多模态对构建话语意义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英语朗读的能力。

3多模态模式下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

3.1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备,但是使用效果不好

在现代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学校所提供的教学设备比较完备,但是一部分老师对电脑操作以及一些教学软件的使用比较生疏,这就使得在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多媒体等的使用比较少,并且由于一部分老师不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一直沿用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不愿意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制约了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改革。

3.2滥用多媒体技术

在多模态模式下对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使得一些老师机械地照搬多模态模式,在英语朗读艺术课程中滥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环节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进行幻灯片课件的放映,手点鼠标,眼盯屏幕,或者是让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非常少。这样的教学,看似使用了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模态教学,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与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是没什么分别的。

3.3学生的因素

在多模态模式下对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虽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但是有的学生由于受到电脑与手机的影响,上课的时候缺乏学习热情,并且对老师组织的朗读活动积极性不高,这就影响了老师教学的激情。

4结语

多模态模式下对英语朗读艺术课程进行改革,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英语朗读艺术课程的优化发展。

作者:毛反骄 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员 职业资格 资格认证

[分类号]G251.6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队伍一方面良莠不齐、人才流失,状况令人担忧;另一方面,社会又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的政策、法制等都在逐步地完善。于是,政府部门、图书馆界和相关人士针对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笔者利用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结合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及相关引文,检索到这一领域的论文86篇(截止2008年8月)。在对上述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对该制度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述评,以便为今后同仁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的背景

我国这一制度研究的兴起有它特定的主客观因素。问题。有些是由图书馆自身造成的,有些是由社会造成的。表现在:图书馆上岗无统一标准,没有专业要求;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界限不清;服务质量不高;社会地位和形象差;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萎缩,致使图书馆人才后继无人;职称制度的种种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等。

客观因素则是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政府早就提出:要制订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此后,1994年的《劳动法》、1995年的《职业资格证书暂行办法》、2006年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视。近些年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医生、律师、教师等行业均已成功实施并得以完善。在图书馆领域,2004年7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文化部共同颁发了《图书资料馆员》、《古籍馆员》和《文献修复师》三个试行的国家职业标准。这都在客观上推动业界展开对该制度的研究。

2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内涵

其定义,吴慰慈说,就是“按照国家或图书馆协会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考核机构,对图书馆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考核和鉴定,对考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证书。获此证书者,就获得了从事图书馆职业的资格。”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是从业人员任职的资格凭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该制度是图书馆招聘、录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是图书馆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王增红认为它是一种激励和监督机制,也是恰当的,它有利于馆员的重新定位。持不同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如牛敏就认为它是国家行政管理权的一种形式,并说它实质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限制,它在限制大多数人权利的基础上仅赋予部分人以特权。这未免有些偏激。制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限制公民的权利,恰恰相反,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以使知识受众能更充分地享受他们的权利。

3 国外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情况

3.1 国外这一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该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分为“协会准会员”和“协会正式会员”两种。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英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机制:大学专业教育认可、注册专业人员和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是分州实施的。美国图书馆协会负责对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的认证,其余各类图书馆员(如公共图书馆员、大学图书馆员等)的职业资格,则由各专业图书馆协会和各州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认证。资格一般分为专业馆员、支持馆员和学生助理。专业馆员的学历要求较高,要求有图书情报学的硕士学位。专业图书馆如法学图书馆还要求有法学博士学位;《日本图书馆法》规定,日本图书馆员的专职资格分为“司书”和“候补司书”。要取得这两种资格,必须在规定的大学修满一定的学分。在学校图书馆,还必须取得“教谕”资格;韩国《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规定,韩国图书馆员分为三级:一级正图书馆馆员、二级正图书馆馆员、准图书馆馆员。他们修完规定的课程,可以取得相应的资格。取得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的同时,也取得了公务员资格;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也都实施了这一制度,在此不一一赘述。

3.2 国外这一制度的类型

关于类型,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它主要有三种:等级制、学历制、考试制。持这种观点的人有郁笑春、范开宏;其二认为它有四种,即在前者所述三种类型后,增加一个立法规定。这最早是由吴慰慈提出来的。

3.3 国外这一制度的特点

从各国实施该制度的情况来看,概括起来,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有法律这个强力的后盾。如韩国《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日本图书馆法》等。

・该制度的实施在不同国家的要求不同,在同一国家也要求各异。如美国,各州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要求也不一样。

・图书情报教育与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关系密切。例如,日本、韩国的做法是:要取得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必须修满相应的课程,取得一定的学分。

4 我国实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探索

4.1 实施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改革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和专业素质,维护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4.2 实施的必要性

图书馆目前的工作队伍现状是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必须进行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图书馆行业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正如唐淑娟所言,这一制度是解决图书馆人事制度各种弊病和专业分工的有效措施。只有改革,才能为这种垂死的机体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4.3 实施的意义

人的因素是图书馆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这一制度将根本地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推行该制度后,对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专业馆员基本上都是高层次的人才。他们普遍被认为是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我国(除台湾省外)目前还没有实施这一制度,但它一旦实施,必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表现在:有利于图书馆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有利于图书情报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的国际化。可见,该

制度的实施,无疑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胡京波极肯定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4.4 实施的可行性

庹中静认为在我国实施这一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国外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我国众多行业已成功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界已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笔者很赞同这一观点,国内外图书馆界所取得的成果已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做了借鉴和充分的准备。当然,图书馆员和律师、医生等行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4.5 实施的原则

实施这一制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逐步推行。业内人士对此也各抒己见。孙海英认为应该遵循:依法构建原则、平等竞争原则、强化激励原则、承认差别原则、特色实用原则和国际可比原则。此外,金雯、光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是无论何种原则,都不可能是一以贯之、永远生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必一一执行,而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4.6 实施的措施

各国这一制度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实施该制度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建立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来看,有望出台一部图书馆法。

・建立全国性的认证机构,或让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此责。胡京波还撰文具体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实施该制度中的优势和作用。

・制定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的标准和种类,如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等。当然,也有反对这种做法的,如温树凡”就认为不应分级。

・采取学历制、考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而终身认证和非终身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笔者是不赞同的。

・借鉴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先局部后整体逐步推广。

此外,范开宏说应建立与获得专业职务付出相适应的可预期的职业回报制度。孙海英也提出,应该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待遇,可以大大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和形象等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图书馆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4.7 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主要工作

中国图书馆学会从2001年起,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就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8月,学会根据周和平副部长的指示,向文化部起草了《关于中国图书馆学会申请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报告》。2003年2月,又提交了《世界主要国家图书馆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调研报告。同时,组织在京专家召开“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专家座谈会”。2003年3月,组织专家起草了《图书资料馆员》、《古籍馆员》和《文献修复师》三个图书馆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底完成了该三个标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2004年3月,又向文化部起草了《关于申请承担图书资料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的函》。同年,《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课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

另外,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也完成了几个课题,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还有国家图书馆孙蓓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 几个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5.1 该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关系

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也必然面临岗位设置的变革。这一制度和岗位设置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该制度的建立,正如初景利所言,将从根本上促进图书馆岗位设置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岗位的竞争力”。但该制度必须和岗位设置的内容和要求合理地衔接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5.2 该制度与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关系

在业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曾经带头取消了职称制度。业界对职称制度的争议也颇多。王青云详细地介绍了职称制度的优缺点,比较了它与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同,认为在短期内虽然推行这一制度难度较大,但最终它将代替职称评聘制度。胡京波强调两者应建立有机的联系,职业资格认证是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条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达到条件者才可以聘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比较合理可行的。如果单以工龄来排资论辈,这对那些年轻的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李嘉琳又认为,在实行按级别划分的资格认证前提下,取消职称评定比较切合实际。相比之下,笔者更赞同王青云的观点。在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取消职称制度,而且实施资格认证也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在我国,医生等行业虽已实施了职业资格认证,但也保留了职称制度,两者之间并没有产生任何冲突。

5.3 该制度与图书馆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

陈波认为,这一制度将促进图书情报学教育,扩大图书馆人才的就业出路。从日本、美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它还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创新。在专业教育上,董焱主张取消本科教育,注重高层次的的研究生教育。这又显得脱离了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教育水平毕竟还远不能与日本、美国相媲美;从国内取消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来看,其结果也并不乐观。

5.4 该制度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关系

人是事业的根本。人才的教育、招聘和录用与人事管理制度息息相关,而该制度正是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可以避免图书馆“收容所”的局面,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刘新民建议,图书情报行业的资格认证应该打破门户之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资格认证进入图书馆行业,从而充实和壮大图书馆队伍。这也有利于原有的图书馆人员重新定位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形势的发展。蒋弘则更深入地探讨了图书馆馆长的资格认证问题。笔者认为,要胜任图书馆馆长之职,除了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外,最要紧的则是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学术能力。

6 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业界专家学者对国外这一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首先,在对国外该制度的研究中,只有初景利、李吉子等人利用第一手的外文资料或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他们的资料比较新颖,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绝大多数论文,从引文来看,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外文资料。既然是研究国外的,那就只有亲自调查取证、检索浏览法规条例的原文和其它相关的外文资料,才能从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单纯引用别人的结论,就无法体现学术的创新性。

其次,对国外这一制度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英美等几个发达国家,覆盖面不广。笔者认为还应当多渠道查阅外文资料,对其它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调研,博采众长,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