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治家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28 10: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朱柏庐治家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篇2
8、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注释]
“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该说法源于明末顾炎武先生的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司马政治的黑暗,许多文人士大夫以清谈、服药、饮酒等行为,消极反对司马家族的统治,当时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一说。
[原文]
9、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注释]
该语出自宋代政治家、诗人欧阳修,原文为:“大衍之数,《易》之乎?学者莫不尽心焉。”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也。《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六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然则不足学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
这是学生问欧阳修有关学习《易》之事,所谓的“大衍”是《易》的数术方面问题,用数术五十,取一以象天等,属于知识阶层所不耻之小术,所以说是《易》之末也。但是,它也是文王所作,欧阳修的意思是说,占术是一种方法,并不是文王的事(文王是用它来正天地万物及人伦的),这是大端,所以,学《易》要学文王易的大,但是可以兼其小(占术),没有学其小(占术)而能达到大端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然后就知道怎么学《易》了。对于《易经》,儒家的态度是“经国”,而非“占术”,因此,易学有大小之分。
[原文]
10、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注释]
这句话出自清朝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原文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意思是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就得从全局出发。
[原文]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通常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感悟,就可以当老师了。说明复习的重要性。
[原文]
12、春江水暖鸭先知。
[注释]
这句诗来自宋朝政治家、散文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原文为:
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原文]
1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这首诗是清郑板桥所作,时在山东维县做七品小官。
[原文]
14、家贫子读书。
[注释]
这句话还有上句即“地瘦栽松柏”,宋代始流传的名句,传为宋人王大宝所为,但有争议。不过,“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成为激励贫子上进读书的座右铭。
[原文]
15、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注释]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是终极的,它自己取法于自己。天人合一,是道家提出的,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这个思想后来被各家所接受,成为主导中国人哲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原文]
16、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注释]
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原文]
1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注释]
此句源于明末清初教育家、思想家朱柏庐,江苏人,其著《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全文如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篇3
《颜氏家训》治家篇
《颜氏家训》系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颜之推所著,一共七卷二十篇,分为序致篇、教子篇、兄弟篇、后娶篇、治家篇、风操篇、慕贤篇、勉学篇、文章篇、名实篇、涉务篇、省事篇、止足篇、诫兵篇、养生篇、归心篇、书证篇、音辞篇、杂艺篇、终制篇,是其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主要用于教导子孙,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其“治家篇”中的崇尚孝、爱、义、俭等观点更是脍炙人口,为人效仿。在“治家篇”中,颜之推论述道: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爱就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就妇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吝啬,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妇女的习性,大多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妇,宠爱女婿那女儿的兄弟就会产生怨恨,虐待儿媳妇那儿子的姐妹就易进谗言。这样看来女的不论出嫁还是娶进都会得罪于家,都是为母的所造成。这是家庭里常见的弊端,能不警戒吗?”
“婚姻要找贫寒人家,这是当年祖宗靖侯的老规矩。近代嫁娶,就有接受财礼出卖女儿的,运送绢帛买进儿媳妇的,这些人比量门祖家势,计较锱铢钱财,索取多而回报少,这和做买卖没有区别,以至于有的门庭里弄来个下流女婿,有的家里主管权操纵在恶儿媳妇手中,贪荣求利,招来耻辱,这样的事能不审慎吗?”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系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它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它主张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权贵。朱伯庐家训中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教益: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家书》治家篇选段
《家书》共收录家书330余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等,基本包括了一生的主要思想,堪称家书典范。下面从其“治家篇”中甄选出的三则以观其治家思想。
诫诸弟教子侄总须有勤敬和三字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和三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能和,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不和,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此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逸,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诫诸弟子侄不可倚势骄人
“托魏荫亭寄百五十金还家,以五十金周济亲族,以百金作家用。军中银钱,余不敢妄取丝毫,故不能多寄。名者,造物所尊重爱惜不轻以与人者。余德薄能鲜,而享天下大名,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家中自父亲叔父奉养宜隆外,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要俭以自奉,不可倚势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故不能不详告贤弟。望时时以此教诫子侄也。”
篇4
早上好,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做品德高尚的文明学生”。
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流的设备,星级宾馆般的宿舍,全镇唯一的400米环形塑胶跑道。比起原来的中心小学、上华小学、葛岸小学、良教小学好多了。6000万的投入,我们在享受着,我们是乐从镇一万多小学生当中的幸福者。因为我们在一流的校舍中学习`生活`成长。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6000万元是从哪里来?有人说是镇政府出的。哪镇政府的6000万又从哪里来?天上掉?地上捡?当然不可能。这6000万是乐从镇劳动人民的血汗的积累,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的积累,也是同学们的父母兄姐长辈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的成果!头顶烈日,脚踏赤土,挥汗如雨,浑身湿透,从事劳业耕作的农民们要交农业税。在工厂里打工一站八个小时下班回家筋疲力倦,在商场售货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饭也要忙做生意,在灰尘滚滚噪音振耳的钢铁市场里忙碌的搬运工、切割工吊车司机以及经理们,在车流滚滚危机四伏的公路上驾车奔跑的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劳动者,都要缴交工业税商业税营业税车船税个人所得税,我们老师收了工资后也要交个人所得税。正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你们的父母兄姐的劳动创造了税收,一元十元百圆积累起这6000万圆政府用来建设我们的学校!有了6000万元,还要一千几百个设计人员`审核人员主管领导,以及建筑行业的土工水工木工电工装修工花工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劳动,用他们聪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滴滴汗水,一砖一石一木一铁,砌成这高楼大厦,打造出我们这所学校。
当我们踏进学校,踩在广场的地砖上,就要想起千万劳动者的辛劳。
当我们坐在教室,可不能忘记挥汗如雨的父母。当我们奔跑在运动场上,应当想起一天辛劳后劳动者们疲倦的身影。当我们享用着学校里一切设施之时绝不能忘记这都是劳动者的血汗成果!
劳动,是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区别的根本标志,世界上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是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我们将来也是一名光荣的劳动者。爱护校内所有的财产物品就是珍惜劳动成果,是我们全体师生的基本责任,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校风优劣的标志!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加紧教育,老师具体指导管教,绝大部份同学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他们珍措学校的一切财物,这是可喜的。但是极少数的学生破坏公物的现象令人痛心。你看,不少的课室门厕所门宿舍门过道的防烟门被乱推乱踢,一只只黑通通的鞋印脚印在门上墙上:卫生间的胶喉软管被恶意拧开;水笼头给弄坏了十多个;小便渠的水掣本己用铁丝固定还硬被扭开,大量的水流被白白浪费;两扇防烟门的弹簧门锁被损坏拆下,消防箱的封条被撕烂,有人甚至乱动灭火器,饮水机的喷嘴螺帽给拧走;课室内电教平台贵重的物品被随意摆弄,一个课室的遥控器被偷走,一个班的电教平台的后板门给碰坏,花草被随意践踏弄死,更为严重的竟把楼梯护栏的大玻璃板上的螺栓帽拧下偷走。要知道每块又厚又重的尖角的玻璃板就靠四颗螺栓固定,拧掉了螺帽,玻璃板掉下来肯定会砸伤人甚至砸死人,这些学生有没有想过,你偷走螺帽等于偷走自已的良知,可能会出人命的!椐统计被偷走的螺帽在40个左右,由于市面上没有这种螺帽卖,还有四到五个现在没装上!上述这些行为是在糟塌乐从镇人民的血汗,是在损坏全镇人民的劳动成果,是给我们全体师生制造安全隐患,这样做怎对得起所有辛劳的父母兄姐劳动群众!
几百年前一位古代思想家朱柏庐在他的[治家格言]中曾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是一碗粥一顿饭也应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12XX年前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同样体现了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是新时代的小学生,应当更能体念劳动人民的艰辛,更能珍惜劳动的成果。
篇5
家风家规德育功能被严重忽视,其根源在于家长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不够,学校德育未能将家风家规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体系。
初中生家风家规的践履状况不佳,其根源在于家风家规在内容制定上脱离学生成长实际,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忽略通过家风家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问题与方法
我国自古就重视家风家规教育,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袁采的《袁氏世范》,再到朱用纯的《朱柏庐治家格言》,都深刻体现出了家风家规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规蕴含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家风家规是家庭成员在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全面了解中学生对其家风家规的具体了解程度,我们在天津市南开区两所中学进行了半开放式问卷抽样调研和访谈。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家风家规重要性的认识,对家风家规的了解程度,对家风家规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对家风家规的践履情况等四个维度25个问卷问题和10个访谈问题,调研的年级涵盖初中三个年级。本次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1份,访谈50人次。问卷结果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的调查结果以百分比形式展现。
在此次调研过程当中,为了保证调研信息真实有效,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统一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并且在测试开始之前,由主试向被试口述了调查问卷的指导语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此来保证所有被试者都能正确理解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和具体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对家风家规的知晓程度不高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成绩只是衡量学生某个阶段或者某门课程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是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不论家庭还是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逐步异化为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标,使得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家风家规的教育引导存在严重缺失,从而导致初中生对家风家规的重要性认识水平和知晓程度不够理想。(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谈学生对于最初知晓“家风家规”一词的来源,23%来自于近亲,18%来自于媒体或书籍,9%来自于同学,只有28%来自于家长,20%来自于教师。同时,在访谈过程中,涉及家风家规的重要性问题时,只有25%的被访谈学生能够认识到“家风家规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和品德”“家风家规对我们的成长可以说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调节器”。不容忽视的是,有17%的被访谈同学认为家风家规并无必要,认为家风家规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法,不可能具体实施。在问及这部分同学对家风家规的理解时,他们认为“家风家规就是父母要求做的和禁止做的”“家风家规就是父母对我们生活、学习和行为上的束缚,让我们不能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都反映出初中生对家风家规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
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家长对家风家规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将家风家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来实施,也表明了学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家风家规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正是由于家庭对于家风家规教育的轻视和学校德育对家风家规引导上的缺位,使得初中生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家风家规对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家风家规德育功能被严重忽视
家风家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深刻地体现着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饱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对现代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教育中,家风家规的德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见图2)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有必要明确家风家规更具体的内容吗”这一选项,有58%的初中生认为是有必要的,39%的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家人的教导是潜移默化的。这个数据反映出在大部分家庭当中,家风家规的内容是不够具体的,而初中生希望父母能够将其具体化。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具体家风家规的内容时,25%的初中生觉得自己的家风家规内容比较具体,2%的初中生表示不清楚,73%的初中生回答自己的父母和学校都没有明确家风家规的具体内容,即使有明确的内容也都比较空泛,难以遵从。
调查访谈结果显示,85%的初中生认为家长对于家风家规言传身教了,15%的初中生认为父母对于家风家规没有言传身教。有31%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在家风家规的言传身教上有很好的榜样作用,57%初中生则这样回答:“我父母有时是言传身教的,但是有些规定他们自己都没做到,却要我做到。”1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做到言传身教。这种情况的出现,体现出父母在家风家规教育上的力度不够,言传身教的榜样做得还不够好,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反映出家风家规德育功能被严重忽视的状况,由于家庭没有制定具体的家风家规内容和学校德育也很少涉及家规家风的内容,导致家风家规教育并没有具体的操作实施要求,最终造成初中生不知从何做起,对家风家规的认识很难深刻。
(三)初中学生践履家风家规的状况不佳
篇6
关键词:诉讼时效 中断事由 起诉 请求
诉讼时效期间及开始计算的方法,必然会使债权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只要债务人拖延给付时间,时效期间就必然完成,进而影响自己权利的实现。因此,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必须赋予债权人对时效期间的进程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诉讼时效的中断制度便是对诉讼时效制度予以合理限制,以期有效实现其公平价值的典型机制之一。然而,与其他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相比,我国的诉讼时效中断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仅提出其中几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可见,我国民法所采纳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有起诉、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种。以下就以这三种中断事由为例逐一简要分析。
1.起诉
起诉,是指权利人在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于诉讼中行使其权利,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起诉是权利人行使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仅需要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且还需要通过司法程序加以支持,因此法律把他归为时效中断事由。
2.请求
请求,是指对于应受时效利益之人,于诉讼外主张其权利之意思表示。就请求能否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立法例。一是主张应将请求一项从中断事由中取消。二是认为请求作为一种绝对中断事由。三是主张保留请求作为中断事由,但其中断效力是相对的,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30条规定:“时效因请求而中断者,若于请求后6个月内不起诉,视为不中断。”
本文赞同将请求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对事由。首先这符合中国无讼、止讼的法律文化传统,清代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提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反映了中国人对诉讼的传统法律观念。其次,权利人在提出请求后,若在很长时间内不起诉,民法没有必要仍然对其加以保护,而以请求后一定期限内起诉为条件限制,又可避免权利人不断请求所导致的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长期悬而不决的局面。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是指义务人向权利人表示其义务存在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意思表示,也可以是具体的行为。义务人承认其所负义务或者表示愿意履行义务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稳定下来,因此法律将其列为法定中断事由。
二、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问题
1.国外相关制度规定及评析
将起诉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立法及学界一般不存在争执。如前所述,起诉是权利人行使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它打破了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的状态,似乎理应成为时效中断事由。
与传统规定不同的是,国际上开始出现把起诉归为时效中止事由的最新立法趋势。《欧洲合同法原则》规定:“(1)自司法程序开始之时,请求权的时效期间发生中止;(2)自作出有效的判决或者案件因其他原因而终止时,时效期间中止停止……”德国学者Peters和Zimmermann认为,在经诉讼产生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或驳回诉讼的情况下,该程序结束之后重新开始计算原来的时效期间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要么裁决支持债权人的主张产生新的请求权,由于该请求权为法律判决所支持,其时效期间较长而且必须重新计算该新的请求权的时效期间;要么法庭判决不存在此种请求权,则此时只能发生时效中止。《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第204条采纳了这种意见,将追诉措施规定为中止事实:“消灭时效因权利追诉而中止。提起给付之诉,请求权确认之诉、给予执行文句之诉或执行判决之诉……第1款的中止在裁判确定或在所开始的程序以其他方式终结之后6个月结束。”之所以规定此种6个月的期限,是因为在一些程序中,最终并不完全出现事实上的判决,因此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应当给予债权人一定的时间以寻求其他主张自己权利的方式。实际上,诉讼程序可能因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等原因而终止,此规定可以保证权利人有充足的时间再次起诉,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利益。
2.我国此项规定引发的问题
起诉,从世界各国立法来看,无非产生如下结果: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按撤诉处理、生效实体裁判文书的产生。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则表明其实体请求已被否认,不再发生诉讼时效计算问题。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得到保护,那么因诉讼的种类不同而有是否需要履行或执行之分。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已有关于执行期限的设置,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因此,在法院作出生效实体裁判文书,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情形下直接适用申请执行的期限,同样不发生诉讼时效的重新计算。
那么在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情形下时效是否发生中断呢?对此,《民法通则》并未涉及具体的适用,只在《海商法》第267条中规定:“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但是,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理由是在最长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可能为了达到中断时效的目的而不断地起诉、再撤诉。但是,这里没有考虑到的是,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按撤诉处理,当事人撤诉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例如,债务争端已和解、受诉法院无管辖权、证据不足等,并不是只有当事人在自愿放弃权利时才会撤诉。
3.对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或者中止事由的抉择
篇7
关键词:诉讼时效 中断事由 起诉 请求
诉讼时效期间及开始计算的方法,必然会使债权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只要债务人拖延给付时间,时效期间就必然完成,进而影响自己权利的实现。因此,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必须赋予债权人对时效期间的进程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诉讼时效的中断制度便是对诉讼时效制度予以合理限制,以期有效实现其公平价值的典型机制之一。然而,与其他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相比,我国的诉讼时效中断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仅提出其中几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可见,我国民法所采纳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有起诉、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种。以下就以这三种中断事由为例逐一简要分析。
1.起诉
起诉,是指权利人在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于诉讼中行使其权利,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起诉是权利人行使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仅需要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且还需要通过司法程序加以支持,因此法律把他归为时效中断事由。
2.请求
请求,是指对于应受时效利益之人,于诉讼外主张其权利之意思表示。就请求能否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立法例。一是主张应将请求一项从中断事由中取消。二是认为请求作为一种绝对中断事由。三是主张保留请求作为中断事由,但其中断效力是相对的,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30条规定:“时效因请求而中断者,若于请求后6个月内不起诉,视为不中断。”
本文赞同将请求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对事由。首先这符合中国无讼、止讼的法律文化传统,清代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提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反映了中国人对诉讼的传统法律观念。其次,权利人在提出请求后,若在很长时间内不起诉,民法没有必要仍然对其加以保护,而以请求后一定期限内起诉为条件限制,又可避免权利人不断请求所导致的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长期悬而不决的局面。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是指义务人向权利人表示其义务存在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意思表示,也可以是具体的行为。义务人承认其所负义务或者表示愿意履行义务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稳定下来,因此法律将其列为法定中断事由。
二、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问题
1.国外相关制度规定及评析
将起诉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立法及学界一般不存在争执。如前所述,起诉是权利人行使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它打破了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的状态,似乎理应成为时效中断事由。
与传统规定不同的是,国际上开始出现把起诉归为时效中止事由的最新立法趋势。《欧洲合同法原则》规定:“(1)自司法程序开始之时,请求权的时效期间发生中止;(2)自作出有效的判决或者案件因其他原因而终止时,时效期间中止停止……”德国学者peters和zimmermann认为,在经诉讼产生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或驳回诉讼的情况下,该程序结束之后重新开始计算原来的时效期间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要么裁决支持债权人的主张产生新的请求权,由于该请求权为法律判决所支持,其时效期间较长而且必须重新计算该新的请求权的时效期间;要么法庭判决不存在此种请求权,则此时只能发生时效中止。《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第204条采纳了这种意见,将追诉措施规定为中止事实:“消灭时效因权利追诉而中止。提起给付之诉,请求权确认之诉、给予执行文句之诉或执行判决之诉……第1款的中止在裁判确定或在所开始的程序以其他方式终结之后6个月结束。”之所以规定此种6个月的期限,是因为在一些程序中,最终并不完全出现事实上的判决,因此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应当给予债权人一定的时间以寻求其他主张自己权利的方式。实际上,诉讼程序可能因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等原因而终止,此规定可以保证权利人有充足的时间再次起诉,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利益。
2.我国此项规定引发的问题
起诉,从世界各国立法来看,无非产生如下结果: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
诉、按撤诉处理、生效实体裁判文书的产生。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则表明其实体请求已被否认,不再发生诉讼时效计算问题。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得到保护,那么因诉讼的种类不同而有是否需要履行或执行之分。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已有关于执行期限的设置,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因此,在法院作出生效实体裁判文书,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情形下直接适用申请执行的期限,同样不发生诉讼时效的重新计算。
那么在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情形下时效是否发生中断呢?对此,《民法通则》并未涉及具体的适用,只在《海商法》第267条中规定:“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但是,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理由是在最长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可能为了达到中断时效的目的而不断地起诉、再撤诉。但是,这里没有考虑到的是,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按撤诉处理,当事人撤诉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例如,债务争端已和解、受诉法院无管辖权、证据不足等,并不是只有当事人在自愿放弃权利时才会撤诉。
3.对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或者中止事由的抉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起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实质上仅仅涉及了诉讼程序终止时没有生效实体裁判产生的情形。如果在诉讼程序终止时没有产生生效实体裁判时,将起诉作为中断事由,有些人可能会为达到中断时效的目的不断地起诉。但是,如果认为撤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视为未起诉,不能影响时效期间的进行,在不可归责于原告的情形下,又可能使时效期间在司法程序进行过程中届满,剥夺了原告再次起诉的权利。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惩罚那些眠于权利之上者,实质上是对权利人行使权利在时间上的限制。但过多或者过少地限制权利人行使权利,又将违背民法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理念。
因此,我国未来的诉讼时效制度,应该顺应世界最新的立法趋势,将起诉作为时效期间的中止事由,如果司法程序终止时没有作出实体性裁判,则原告在司法程序终止后还将享有起诉前剩余的时效期间,可以再次寻求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同时,为了避免原告由于剩余的诉讼时效期间过短而错过再次起诉的机会,可以借鉴《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的做法,将中止的时间持续到司法程序结束后的六个月之后,以便为权利人留下继续行使救济权利的宝贵时间。
三、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种类及可行性分析
从我国现行的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法定事由的立法来讲,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的三种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二是《民法通则意见》第201条将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和第202条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补充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从以上规定可看出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种类过于简单,中断事由可行性差等。
在规定中断事由的方式上,各国立法多采取具体列举的方式,“类推扩张,则所不许”。由于时效中断事由的存在将导致原有的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因此中断事由应当由法律具体加以规定,以免给法官提供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我国法律的中断事由,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相比仍显单薄。台湾地区民法典将督促程序、申请调解、申报和解债权或破产债权、告知诉讼、申请强制执行的情形归为与起诉有同一效力。《日本民法典》将扣押、假扣押或假处分等行为也列为时效法定中断事由。在现实中,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的方式是比较复杂的,越来越多的非严格意义上的中断事由本质上与法定的中断事由一致。例如债权人向公证机关请求公证其已向债务人催收过债务等。而我国民法规定的中断事由过于简单、笼统,很难准确地指导司法实践。梁慧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编》第208条提出了时效中断事由的建议:“诉讼时效,因下列事由而中断:(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2)义务人以分期付款、支付利息、提供担保或者其他方式承认债权;(3)权利人起诉。下列事项,与起诉有同一之效力:(1)以督促程序送达支付命令;(2)因诉前调解而传唤债务人;(3)申报破产债权;(4)诉讼中的权利人,将诉讼告知与其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义务人;(5)开始执行程序或者申请强制执行;(6)提起仲裁。”这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适应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扩张性趋势提出的宝贵意见。
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存在种类过少和笼统等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可行性问题。在我国,权利人提出权利主张,义务人可能不肯以书面方式同意履行义务,那么在举证阶段,权利人很难举出曾向义务人主张过权利的证据。与此相对应,为了便于权利人及时中断时效,
英美法系国家的送达制度以发信主义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并不一定以义务人实际收到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为要件。只要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作出了以通行的方式向义务人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都可认为权利人主张权利的行为已经完成。在我国现行诉讼时效制度中,中断诉讼时效的方式大都要求义务人签收或书面认可,这对权利人是极不公平的,而且有时是不可行的。鉴于此,在修正诉讼时效制度时应引入发信主义的送达原则,切实可行地保障权利人的权益。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必然要求健全诉讼时效的立法,诉讼时效中断制度作为诉讼时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顺应时效立法的最新趋势,以诉讼时效的价值目标和理念为指导,尽快完善其中不合理的因素,更好地平衡和协调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的法律利益。
参考文献:
[1][德]迪特儿.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9.
[2]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