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18 16:1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育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教育格言

篇1

1、给爱涂上爱的底色,爱是教育最有效的密码!

2、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3、智慧来自勤奋,成功来自智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让智慧为你打开成功之门。

4、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5、教师一字一句温馨和智慧的话语,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和欣赏,这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人性感召力。这是教师职业的大爱带来的人性美!

6、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知识的大量积累,犹如一本电脑字典,携带与运用都方便。

7、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8、所谓“教师成长”,第一个是生长智慧,第二个是增加快乐。

9、我们都随时处于正在学习的过程。

10、生活是平淡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快乐永远与你的追求同在,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11、只有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水的源头。

12、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3、“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忠于自己的选择,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14、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15、昨天已逝,明日是谜,面对今朝,尽力而为。

16、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17、一个人从事教师职业的起始标准就是敬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德的第二个核心,就是爱生。爱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核心,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召,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师德的第三个核心是师格,师格指教师的人格和品行,身为教师要严于律己。

18、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19、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1、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22、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担当着一种责任。教书育人,既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使命,也是对于自己良心的责任。

23、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到最后要当校长,因为优秀的他当校长后还能带动一批人优秀。

2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积累好你课堂上的得失,珍惜好你生活中的感受。

25、朋友般的窃窃私语,手足间的循循善诱,亲子式的谆谆嘱咐……温馨的故事里,学生老师是出色的主人公,师生情则是永恒的主旋律。

26、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27、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28、成人比成才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进步比领先重要。

29、获致幸福的不二选择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30、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31、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32、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33、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34、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求实的态度,崇高的道德情操,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

35、三寸粉笔三尺讲台育花苗,一颗丹心一生秉烛献春华。

36、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37、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要有甘做绿叶甘当园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38、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39、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坎坷。重要的是要能主宰自己。

40、好的种子,不怕埋没,总有出土的一天;努力的人,不怕寂寞,总有成功的一天。

41、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2、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43、老师糊涂一时,学生糊涂一世。

44、在逆境中要看到生活的美在希望中别忘记不断奋斗。

45、教师的几个不等式:有名气≠有水平,人缘好≠威信高,有点子≠有能力,资格老≠经验多。

46、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7、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48、掌握好的方法,是学业有成的前提;打下好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必需;养成好的习惯,是终生受益的伟业。

49、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深奥的书,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读懂每一本书。

50、空谈不如实干,踱步何不向前行。

51、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梦,让自己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

52、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53、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

54、用我的真诚、执着与爱心,点击学生智慧的键盘,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55、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飞。

56、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显。

57、做本真教师,教本色语文,育世纪人才。

58、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

59、决心决定成功。

60、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61、处处留心皆学问,肯学终为人上人。

62、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63、我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幽默去融洽和学生的感情,用勉励去点燃学生的自信。

64、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65、同谱育人新篇,共架理想金桥。

6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7、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68、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69、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70、“辨忽微于毫芒,察迹象于疑似”,成功的教学往往在于细微处见精神显功力。

71、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72、不要随便给一个学生定性。

73、为自己的心灵找一块净土,静下心来沉迷于育人花园之中。

74、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走半步。

75、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76、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77、只要你想象得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能梦见,你就能实现。

78、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79、时时保持敬业精神,处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

80、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81、凡是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有毅力地努力,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

82、当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时,要在暗示提醒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因为反思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磁性。

83、每天对着镜子微笑,并对自己说“你很棒”。

篇2

1、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2、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3、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4、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5、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6、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7、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8、学生眼中的您婚前比婚后亲;课下比课上活;校长比学生熟;假期比开学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9、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10、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11、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12、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13、一旦天下无智,唯有您来破天机因为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许有一天,老师在您再也站不起来的时候,我们都站起来了,在您的微笑中我们站成了一排排苍翠的大树

14、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15、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16、往曰,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DD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17、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18、敬爱的老师,您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把迷茫的孩子带向光明的世界。您的光芒柔和,令人温暖,亲爱的老师你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总是在孩子绝望的时候谆谆教导,你的绿色,温和耐心,好象一股芳香,沁人心脾。

19、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20、鲜艳的花儿,踮起脚尖亲吻你,甜美的气息,撩人心醉,沁人心脾。欢喜的泪水,倾诉着心中的甜蜜,幸福的笑靥,盛满了对事业的痴迷。

21、用我的真诚、执着与爱心,点击学生智慧的键盘,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22、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3、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24、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25、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26、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27、一双双清亮纯净的眸子里,汹涌着无比的崇敬与感激;干涸的心田里,洒下您辛勤的汗滴,您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了广阔天地。

28、做本真教师,教本色语文,育世纪人才。

29、我最亲爱的老师,你辛苦了!我只想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0、纵然岁月会重新塑造我们的容颜,我永远是您的孩子,敬爱的吾师!

31、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DD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32、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33、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34、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35、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36、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37、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38、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39、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40、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

41、我只对您说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我愿是一块轻柔的纱巾,为您擦去汗水和灰尘;我愿是一束夜来香,和星星一起陪伴在您身旁。

42、我们都坐着,老师只有您站着!您站着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树,您挥动的手臂摇落了满树的硕果。我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聆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43、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44、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45、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46、真空坚定谦逊朴素DD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47、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48、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49、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50、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51、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自己自豪吧,因为你是老师!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桃李满天下!只要老师快乐,我们就快乐!

52、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53、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一个迸射火花的身躯,肩挑着一个传诵至今的壮举,明天因你而美丽!

54、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篇3

英国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发展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因此解决教育机构之间的脱节是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在英国开展的“发展英语教学,助力实习学习”项目为例,指出大学的作用在于激发教师的批判性创新能力,因而要求教师教育者具有复合才能;同时建议为中小学教师创建学习环境和条件,重建中小学与大学的关系,将师范生个体培养与实习学校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

教师教育;学校改革;大学;研究;批判性创新能力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具有完备的教师培养体系,但也都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大学与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合作,为在校儿童、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创造最大的效益?一直以来,高校教师教育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都在为师范生培养辛勤工作,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师范人才。在英国,教师教育者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实习期间常常要跑遍一个地区上百所学校。以伦敦的布鲁耐尔大学为例,教育系的教育硕士课程学制一年,每年有300多名师范生,教育系教师需要到当地约300所学校指导实习工作。但遗憾的是,一旦实习课程结束,与这些学校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也就戛然而止。第二年只得重起炉灶,如此周而复始。显然,在教师培养方面大学与实习学校之间尚未形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机制。英国传统的师范生培养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随着大学科研竞争力的国际排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变得愈发重要。然而,教师教育工作者却不得不在现行体制下花费大量精力,“维持”[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运转。琐细的事务无助于学术研究,也无法提供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据,对实习学校未能形成应有的助益。在英国,高校教师教育者承担着师范生培养的重任,但工作现实对他们个人的学术研究、对教师教育体系并未产生价值,相反,却消耗了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者的“无产阶级化”。因为他们无法从工作中释放出更大的剩余价值,更无法利用这一价值提升个人,回馈学术。过去20年,实习学校教师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高水平的专家知识,然而现行的体制对此未曾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些教师指导每一位师范生,参与设计学校整体改革方案,采集并分析数据,对课堂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此间他们的专家知识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英国,至少有一代中小学教师接受过硕士学位水平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懂得如何指导师范生,身体力行参与校改,开展科研,与时俱进。实习学校本应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大有可为,可是现行体制忽略了其中的潜能。按照惯性思维,通常只有大学帮助中小学发展,而不是相反。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师在大学接受教师教育,参加硕士、博士培养课程或者校改项目,当然这一切的确推动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专家知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资源。为了整合实习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弥合个体与整体差异的构想,尝试将师范生个体培养与实习学校整体发展综合考虑,构建新型的大学与实习学校的关系,重新确立二者的工作范围,力求将各自的效能最大化;同时,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创造环境,为其科研助力,形成具有真正影响力的研究。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师教育者的学术地位模糊,潜能有待释放。据此,本文提出的论点是:教师教育课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空间,师范生培养本身即是一项混合型的社会实践。所谓“混合型的社会实践”,是指不同的活动参与者(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教育者、在校儿童等)拥有不同的知识和视角,这一多元复杂的社会实践特点对师范生培养最终能否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两个互相印证的视角来阐述以上观点。首先是模式2知识,它起源于科学社会学,关注知识产生的新方式。第二个理论源自列夫•维果斯基(LevVygotsky)的思想,即大家熟知的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学派方法论。虽然其他的方法也可以从理论上支持本文的论点,但由于大学普遍鼓励研究者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采用科学家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而非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法),从日常生活与学术理念的辩证关系出发,探索象牙塔之外知识产生的路径。

二、模式2知识的产生:教师教育与学校改革整合新思路

长期以来,关于教学实践知识(knowledgeinteaching)和为教学所用的知识(knowledgeforteaching)问题,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始终存在不小的争议。[2]“学科教学知识”[3]概念已经发展成为教师专业知识领域里的特殊门类,具有缄默、具体和情景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优秀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智慧,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这也是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理由。不过,本文提出的论点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复杂的社会实践特点更符合吉本斯(Gibbons)等提出的知识产出模式———“模式2”。[4]模式2理论强调高度复杂的社会中介作用,与本文的论点十分契合。现实社会中的教师教育情形复杂多变,相关科学概念的产生无疑离不开社会中介的影响。吉本斯和他的同事指出,伴随着人口、技术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传统的以实验科学为主的知识产出方式作出了回应,一种全新的知识产出模式———“模式1”悄然出现。按照他们的观点,模式1的知识产出方式取决于学术兴趣,“主要是认知”[5]取向,在等级分明的“同质化”社会组织中推崇自主性原则。相比之下,模式2在社会实践中则表现出多样性、跨学科、社会责任感和反射性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可能是工具性的,也可能是批判性的;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政府行为。因此,不同于以往的认知模式,教师教育领域的知识产出方式已经高度网络化,具有参与性、多元性和分散性特点。这种知识产出模式无论对新手教师还是对各类学校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教师教育可能是模式2知识产出方式的典型范例。诺沃特尼(Nowotny)等在论文“再论模式2”中注意到,他们的观点在各个学术领域有不同的解读,其中“获益最大的学科……正在努力摆脱成熟……学科屈尊俯就的倨傲态度”。[6]有些学科即便支持模式2,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在借用模式2理论时,往往剔除了这一概念中的经济环境因素,忽略了研究这项“生意”的经济属性,因为知识的成果或“产品”,至少部分取决于全球资本的兴趣(无论它来自公共研究机构,还是私人经费支持)。不管怎样,模式2理论无疑为知识概念的转变提供了有用的隐喻。大学的功能关乎职业、政策,具有评价和公共服务的特点,诸多功能交织渗透,知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产生。模式2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历史观:即知识的产生是一个“对话过程,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成果使用者之间的紧张激烈的(也许是永无止境的)‘对谈’”。[7]这一交互过程使得研究者、研究对象、成果使用者、“科学同行”之间的身份关系变得模糊,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而且也颠覆了传统的“研究项目”先收集数据,后成果的线性时间顺序。显然,如何理解知识的产生是一个挑战。诺沃特尼用“agora”一词阐释了这一挑战的实质。“agora”代表原创模式2理论的空间、讨论场所和共同体。[8]“agora”是个古语,指集会的地方,也指汇集了各类资本的交易场所。吉本斯等最初使用的词是“混合空间”(hybridspace),意指“形形的参与者会面开展公开辩论的地方”,[9]这个释义与模式2的第三项原则“组织多样性”相符。诺沃特尼等进一步明晰了“agora”的含义,指政治、经济意义上的最近发展区,字面意思是“社会市场”,即概念生成的空间:“agora”指的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知识就在这个语境和背景下产生。大量的“专家”、组织和机构汇聚于此,在这里竞相生产知识,交换知识。同时,这里还聚集着各色“民众”,他们也都争先恐后,互不相让。这是一个政治与商业交集的所在,人们在这里确定研究的优先顺序,然后给以资助支持;在这里人们研究成果,互相交换、使用研究成果。agora是知识产出的原生地———人们从这里进入研究程序,这里的人和项目就是“模式2”知识的化身。[10]前文谈到的实习学校与高校,以及二者间可能形成的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恰好构成一个社会市场(agora),他们的伙伴关系充满张力,有问题,有对立。从组织结构上看,至少三者之间存在着沟通的渠道,而且在英国已经实施了23年。不过,由于这一空间的最近发展区复杂而且分散,他们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还有待被系统地认识。泽克纳(Zeichner)与同事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中借用“横向专业知识”的概念,探索了实现更加平等、民主的教师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合作伙伴各方“不同的利益、价值观和实践方法”可由社会中介调解,达成新的、可以适时转变的共同目标。[11]泽克纳吸收了恩格斯托姆的“工作结”[12]概念,他指出,当一项活动涉及到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多重行为主体参与时,伙伴参与比传统的组织方式需要更大的灵活性,目标导向尤为重要。“结”表示多个机构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展的艰难的合作工作。在共同转换活动目标的过程中,新的知识在创新性实践中产生。由此也对学术界提出了挑战,因为一种新型的知识———来自社会市场的知识,而非来自雅典卫城(acropolis)的知识———在这里获得了优先权。这意味着为了整体的回馈和共同的抱负,参与活动的各方需要有所舍弃。就个体而言,从混杂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在一些人看来微不足道,因此要实现个人资本化(如发表研究,获得资助)更加困难。然而,从整体和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看,混杂实践中得出的知识更为牢靠,更具社会解释力,具有反射性,也更有利于形成民主繁荣,而这正是大学的使命所在。在园艺学中,杂交具有优势,它意味着植物可以生长得更加强壮,更有生命力,吉本斯等和诺沃特尼等关于模式2知识产出的论断在原理上与之异曲同工。

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实践探索

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合作方式不尽相同,高校大抵总是或多或少地起主导作用。通过考察英国本土中小学与高校在伙伴合作中各方责任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我们认为,伙伴合作方式已经悄然支持了模式2知识产出的观点。目前的合作方法比较随机,偶尔双方也会为了达成目标,组织起来协同工作。不过,显然这个混合空间(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在校儿童)的巨大潜力尚未开发出来,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家在教师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要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必须接受挑战。起源于前苏联学者列夫•维果斯基思想的文化历史方法论为我们带来启发。文化历史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对周遭世界持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只有当我们将个人观点与经过检视、认真研究后形成的学术或“科学”理论联系起来时,这些观点才更具说服力,才可为现实所用。维果斯基在《思维和语言》一书的第5章对此进行了阐述。如书名所言,只有通过语言,尤其是开放性对话,日常观点与学术思想才能彼此互腴,从而生发出成熟的理念。他认为,正如思维与儿童言语的关系一样,二者相生相长是人类心智发展理论的基础。[13]社会文化理论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因为互动本身构成了学习过程。不论是社会互动,还是文化机构如学校或者课堂上的互动,在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维果斯基的继承者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是赫尔辛基大学的恩格斯托姆(Engestr?m),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旨在改善当下的实践环境,促进教学从业人员间的合作。他认为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形成性干预”,因此称之为“工作改进研究法”(DevelopmentalWorkResearch)。[14]艾利斯(Ellis)采用恩格斯托姆的工作改进研究法开展了“发展英语教学,助力实习学习”(简称DETAIL)的实证研究。该研究在英国牛津大学进行,旨在通过该项研究为教师教育合作创建新的学习空间。[15-16]研究周期为一年,包括4个中学英语教研室、4名实习指导教师和16名师范生,研究设计并实施了恩格斯托姆的“变革实验室”,[17]中学指导教师、师范生和艾利斯三方共同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坊,并以活动理论为概念工具,分析取自教学实践环境中的数据。首先,各校英语教研室选出英语教学和学习中亟待改善的“实践难题”,然后由研究助理、师范生(作为他们的作业之一)和艾利斯将这项“实践难题”生成为研究数据,接下来对该实践难题进行识别和认定,这是研究的重头戏,因为在思考如何变革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各英语教研室的教学实践状况。研究发现,其中一个英语教研室的实践难题是写作教学,主要是关于写作模版的应用,这是当时英国语文教育政策鼓励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18]写作模版为学生提供写作体裁(例如句子启动词和语篇标记语)的篇章结构。在变革实验室的对话空间,大家以活动理论为中介工具,深入理解教学实践难题。在这个对话空间,每个英语课堂就是一个活动系统,通过考察写作模版的各项功能,大家得出新的认识。写作模版不只是教学工具,不只帮助学习写作的年轻人适应陌生的体裁,调解他们的写作活动。写作模板还具有规则功能,套用活动理论术语,规则功能体现了课堂这一社会组织的决定性特点。对话空间启发了大家对体裁概念的理解,中学指导教师和师范生开始认识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对体裁概念的阐释和合理运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英语课堂上,体裁只是被用来作为学生遵守模仿的范本,课本上罗列着优秀作文具备的种种语言特点,供学生写作参照,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体裁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模式。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教室、英语教研室乃至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组织,这个组织连同英国英语教学的政治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了体裁教学活动的目标。英语课堂上对体裁概念的理解尚嫌肤浅,有时甚至被擅用。由于课堂活动目标就是在绩效管理系统中评优,教师(特别是教研室主任)只对教学绩效管理系统负责,因为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可能得到奖励。尽管写作模版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工具,支持学生参与使用新的体裁,可现实课堂中写作模板被挪作他用,成为另一套社会分工(divisionoflabour)中需要遵从的规则,结果是本末倒置: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活动目标,学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绩效的数据。可见变革实验室即是一个混合的社会空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汇聚到一起,整合了几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大学与中学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相关政策知识(用政策强制推行写作模版,以此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案”)、以及来自于社会学、政治学学科共同体的学术知识。该项研究对中学教师教学颇具影响,同时激发了教师共同体的讨论和交流。不过,与大多教师教育活动研究一样,此项研究的不足是,没有就英国语文教育政策的方向同公众展开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未能融入语文教学实践的共同体知识。该项目研究虽未彻底“解决”教师教学实践难题,但却契合了本文提出的通过伙伴合作或者模式2设计改善教学实践、创造新知识的主张。自觉地发现问题本身就是研究的价值所在,因为问题是在重新平衡职业、政策、知识的批判性和公众的过程中碰撞激发出来的。毫无疑问,再平衡需要赋予英国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因为一旦活动中出现问题,他们可以自己对活动的社会组织进行重新组合,当然再平衡也要与他们的物质条件相符。否则,可持续性的变革就无从谈起。我们需要明确指出现存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历史条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使他们发挥潜能,自如应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指望用模式2、文化历史理论或研究方法论就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现实,不过,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明晰、有用的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在中小学和高校开展的教师教育,并对其适时调配重组。通常研究者以教师和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独自开展研究。我们则认为,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者、儿童、家长、政策制定者和出资人可以在同一社会市场(agora)合作生产知识。两相比较,后者比前者更具活力,而且这种认识已经得到了模式2知识生产理论和日常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证实。同样,文化历史理论否定了对心智和行为的二元论认识,要求我们关注人类活动的实体及其社会组织,真正理解人类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因此,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对参与活动的未来教师、中小学指导教师以及高校研究人员来说,社会分工(如在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在大学内部及其以外的社区)对所有成员可能获取和发展的知识种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化历史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以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干预工具,从各方的改进和发展来看,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当然,维果斯基还强调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历史传承与转型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法同样为文化历史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秉持文化历史立场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不会向“终端用户”传授“研究发现”,也不会对中小学教师一味说教。如恩格斯托姆在评价实验方法设计时指出,线性的知识传播观“忽视了社会学家对我们的教导:干预意味着抗辩与争论,会引发冲突与对抗,震惊与错愕,因此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19]相反,文化历史研究者承认自己与他人各有所长,拒绝扮演知识生产过程中最终仲裁者的角色。文化历史研究者将公众纳入研究视野,其目的不同于某些研究范式或学派,对后者而言,公众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提高数据收集的有效性。[20]文化历史研究者的目标在于:寻求“在各方参与者之间形成批判性创新能力,譬如在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或者在研究者、经理、工人和客户之间”。[21]就大学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关系而言,双方开展合作研究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在合作方式上的风险,恩格斯托姆称之为“家长式操纵”。[22]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通过积极参与生产新知识的过程,他们掌握了对自己的活动和发展更大的主动权,为此他们需要学会吐故纳新,在保留缄默的实践智慧的同时,甘愿放弃从前的个人“英雄主义”。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模式2和文化历史理论可以在教学实践和组织层面上为教学法的发展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合作式的跨学科研究把潜在研究用户的知识和专长植入到项目设计中,并筹划将知识发表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这是生命和工程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让工程师和生物化学家共同参与项目绝不只是面子工程,不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科研经费,而是为了使研究设计更具创新性,为了产生更具活力的新知识。恩格斯托姆的形成性干预是文化历史研究方法论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就目前而言,将形成性干预用好并非易事。文化历史观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干预,以便重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并且渴望未来发生变化。转变必然具有颠覆性,但关键问题是:我们(高校教师教育者和中小学教师)希望在多大程度上颠覆教学活动?我们是否对此乐见其成?这些是有志于挖掘模式2潜力,运用文化历史方法发展教师教育,促进学校改革的人士需要面对的问题。

四、对中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篇4

关键词:学群制 通识教育 教学组织改革

近期,教育部宣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20个问题征集意见,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引发热议。为什么取消分科?理由是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过早分科会削弱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其实,不仅仅是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被忽视也成为了中国教育界关心的话题。如何处理“通”和“专”的矛盾?有限的教育资源怎样分配到基本知识和专业学习上才是最合理的?

下面具体介绍筑波大学教育与研究组织的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以期能给我们以启示。

筑波大学建校于1973年10月,作为日本突破传统大学制度改革尝试下的新构想大学,其成立仅35年就已在日本甚至国际高等教育界和科学研究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筑波大学以新的教育与研究组织模式开创了全新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改革之路,而且它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增加课程来加强通识教育,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兼顾通识与专业、教学与科研、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教育组织改革――学群、学系制

日本大学传统的教育与研究组织是“学部――学科――讲座”,即学科制和讲座制两种形式。所谓学科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师上课:讲座制则是根据专业设置在同专业中开设一定的专业讲座,并根据讲座安排教师。其中讲座既是研究单位也是教学单位,通常由教授一人和副教授一人组成。若干讲座组成学科,若干学科又组成学部。讲座制因其良好的承继性、自主性、教授负责分工明确等优势一直成为日本大学主流的教育与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讲座所涵盖的学科领域过于狭窄,科研交流不足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讲座虽有良好的知识承继等特点,但它同时有着与学术自由、学术发展格格不入的一面。于是,筑波大学以“学群、学系”的设置,试图摈弃“学部――学科――讲座”这一模式的弊病。

根据1973年2月文部省的《筑波大学全体计划》,新成立的筑波大学下设6个学群26个学系,6个学群分别为:基础学群、文化,生物学群、经营,工程学群、体育专门学群、艺术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

2005年筑波大学规划今后10年发展计划,提议改组学群、学类,2006年7月21日召开的教代会通过了新的编制案,2007年报日本文部省,决定正式改革学群学类设置,2008年入学的新生按照新的学群被编制入校。新学群设置有:人文,文化学群、社会。国际学群、人类学群、生命环境学群、理工学群、情报学群、医学群、体育专业学群、艺术专业学群,

学群相当于传统大学的学部,是本科阶段学生的教育组织。它以一个大的学术方向将几个相近的学科领域统合起来。

筑波大学还设置了专业方向明确的如体育、艺术等专门学群,对专门学群学生实行一贯制教育。而所谓学类,是学群内设置的具体负责本科生教育的组织,学生隶属于各个学类。每个学类的课程都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潜在能力与适应程度,由该学类的课程委员会编制。学生除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综合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学群和学类是教育组织,而学系是研究组织,学系并非狭隘的专门领域,而是由相关学科领域共同构成的研究组织,教师按各自的专业分属某一学系。设立学群和学系遵照的是教育组织与研究组织分别设立的原则,这样有利于教师协调开展教育活动与研究活动。各个学系的教师按照所担任的课程参与相应学群的教学工作。而学群的课程编制、学生成绩认定、招生毕业等教育组织与管理工作则由学群内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师会议具体负责。

二、配套课程改革

筑波大学的学群类似于我国的学院,但是它所涵盖的学科范围比一般的学院更大,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下面不妨比较一下筑波大学人文,文化学群和中山大学人文学院,来看看学群制在课程改革上的特点。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但是这四个系之间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管理运营,彼此没有任何联系,各系有各系独立的教学、管理系统,人文学院只是对四个系的一个总称。我国的高校学院设置普遍采取的是与中山大学人文学院相同的模式。

筑波大学的人文・文化学群中各学系的教学工作被统一于学群的整体教学要求中。其教学关联性表现在:1、开设人文・文化学群共通科目,如历史――时间空间的探求、走进语言研究、学习跨学科研究等课程:2、承认学生在必要且适当范围内的不同学类间选修的专业课成绩;3、可由学群内其他学类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4、承认学生在必要且适当范围内选修的其他学群开设的课程成绩。

此外,筑波大学各学群在授课时,不是将基础课同专业课按学年截然分开的,其基础课学生在任何一个学年都可以选修。学群使得学科的交叉部分被系统化、综合化处理,同时科目灵活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调整选修科目,既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新的思维,又有利于跨学科合作研究。与我国大学各学院:学院下各系互不联系相比,筑波大学学群制这种综合性教学组织更适应当代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2008年筑波大学公布的《2008年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年度计划》中提到与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

1、在责任副校长领导下实施以学群教育为本的企划、方案。平衡考量综合科目、体育、外语、情报处理等通识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性科目的同时,编订、实施一年级以上学生的基础专业课程安排。

2、设置新机构――教养教育机构负责担任通识教育,加速建构良好的通识教育的同时,切实推进综合科目的改善问题。

3、继续在加强学生IT技术、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国际理解力等教育方法上下苦功。这一条上,2009年还特别加上“应准备实施英语教学改善计划”一项。

由这些具体方案可见,筑波大学教学理念的核心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举。学群制使得除了英语、体育等公共科目,各学群又有自己的专业基础相关科目,专业设置注重综合性。可以说这是筑波大学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所采用的一个创新教学组织模式。

对于课程形态、学习指导方法等筑波大学也采用了一系列相关的具体措施:

1、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性、教育目的,采取讲授、演习、实验、实习等多种恰当的授课形态组合搭配的形式,活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推进社会参与型学习;活用网络教学;研讨采用情报交流技术(ICT)的教学法等。

2、采用专业语言学习阶段的助教制,同一科目平行班授课。TA重点配置和延长授课时间、小班授课等方式,充实细节教学指导。

三、我们的难题与筑波大学的启示

我国大学现在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参照国外高校设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各种课程比例也日渐接近。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的现状依然是:专业课程多,通识教育课程少;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学科课程多,跨学科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方法类课程少。而且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含金量不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通识教育课课程目标不明确,素质教育变成了知识竞赛。解决当前学科建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首先必须改变课程设计以院系为单位、学科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转变到以大学科领域为单位、全面性知识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和培养环节。

面对人才竞争加剧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大学改革不加快进程,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落后于人,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当然,事实上。正如张维迎在其《大学的逻辑》中所说,中国的大学“其实好多学校都在改革。只是改革步骤有快有慢,措施有大有小,力度有强有弱,方式也不太一样”。大学改革的紧迫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所有这些正在进行的尝试,都必将或多或少为以后的改革积累经验。筑波大学作为新构想大学,在日本仅此一例,其改革也遭到了一些批评,日本文部省对这些批评采取了谨慎应对的态度。但它作为一种尝试,给别的大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借鉴,其本身良好的教学、科研口碑也使其成为跻身世界名校的日本大学之一。在大学教育改革上,政府如果能给高校更多自。一定会大大加快高校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郭石明著:《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 田茂二郎等编:《放送大学・学术体制》,日本有信堂,1973年9月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自从中国的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愈来愈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是无序发展的教育产业化所导致的,迫使大学教育进行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市场错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实验教学改革这一课题也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至今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很多高校也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经济建设需要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实验教学这种手段。纵观中国的实验教学改革,各地高校在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不少可操作性的实验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但是,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如何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及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坚持不懈地尝试和探索。

2.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2.1 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能力为基础(包括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以综合性、探索性及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强调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方法,并解决新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老师讲课,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可以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不盲从他人的观点,根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在设计新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求新求异,可以勇于质疑现有的知识、探索新的观点,从而发展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与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同,实验教学强调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最终掌握用到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摸索实验的方法,从而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为了完成实验就需要不断地分析问题,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并在实际的探索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团队意识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非常基本的素质,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团队协作,因为分组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为自己的团队努力,学生在进行的实验活动中就要和自己团队的队员友好协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实验,无论是工科类、医学类,还是经济管理类的实验,都往往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一般自己不能单独完成。因此,进化论是哪一个团队中,为了成功地完成实验,学生都要相互合作,这样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以及操作的时间就增多了。实验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依靠团队并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小组的成员之间也学会了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团队协作意识因此得到了培养和大幅度提高。

2.4 实验教学可以缩小中国高校与世界名校之间的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中,都对实验教学给予了充分重视。比如说麻省理工学院,强调通过实验教学及实践操作“努力培养麻省理工学院每一名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及热情,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明智地及有效地工作。而哈佛大学则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去探索、创造、挑战、领导”,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较晚,因此现在就需要更大程度地对教学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学习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通过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缩小与世界知名高等院校的差距。

3.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3.1 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中,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必须依托于实验室,一所高等学府的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建设档次也基本决定着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配备能够满足当前实验教学水平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建设开放、资源共享及仪器配套设施先进的实验室运行环境,制定高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以达到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及实验室效益的目的。

3.2 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改革质量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无法紧跟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各学科之间也缺乏相互交叉、综合化以及相互的渗透。这是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是一个辅角色,其教学内容是服务于理论教学的,所以开设的实验以验证性及经典性内容为主。在对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时,一定要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起来,所上的实验教学项目要体现现代教学的理念,具备应用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同时要大力消减那些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尽可能少地保留内容单一、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项目。

3.3 改革实验室的开放制度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多做实验,强调通过实验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长、开放程度高。传统的实验开放制度不利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所以,必须对传统的实验室开放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为了使实验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是必须的,要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开放方式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及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接触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把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中,也可以更好地充实、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最终促进实验教学水平大幅度地提高。

3.4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组织职能

满足社会需求、为生产服务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而改造实践教学的组织职能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在谈论大学生的素质时,通常会批判高等教育制度,因为大学生的通病是眼高手低且缺乏锻炼。很多大学的教育理念不完善导致的,不能全把责任推到大学生自己身上。现在大学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履行实践教学的组织职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任务之一。当前不少大学生都认识到了就业危机,很多学生也在努力尝试各实践,可是鉴于年龄及社会经验的限制,他们自发的实践锻炼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总体效果不尽人意。国家和高校应该共同承担这一职能,国家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密切合作,而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拓宽路径,这样才能确保为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4.结语

当前社会上大量需要具有实践技能强、综合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不但具有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更重要的,实验教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直接为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这就是说,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改革必须不能忽视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总之,实验教学的改革是长期的,只有不断深入地尝试、研究及开拓,才能提升整体的教育水平,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芳.金融管理与与实务实训室项目管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汤泉.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实验教改革[J].轻工科技,2013(10).

篇6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叙事研究;个案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9)09-0036-0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主要包括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师生观和自我效能感等。个人教育观念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特征,对它进行研究必须回顾当事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独特的生存境遇,并对它们加以细致描述与深入剖析。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的变化与教育行为的改善,因此,探究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与理论思辨研究的“宏大叙述”相对应,教育叙事研究所倡导的“经验叙述”强调教育实践中人的经验的重要性,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在教育中的经验、行为以及群体或个体的生活方式。它把有关教育的理论思想引入教育经验之中,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叙事的旨趣与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研究取向较为契合,是表达和揭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一种合适的话语方式。

(二)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选择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所谓专业发展成熟是指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服务角度、管理班级的行政角度和组织活动的专业角度上都有较好的业绩与声誉。专业发展较成熟的教师既达到了职称、荣誉等方面的硬件指标,又具备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软性内涵。本研究选择的三位研究对象都是女性,分别是张某(Z),45岁,在省示范园任教研组长,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并与笔者长期存在业务协作关系。于某(Y),41岁,实验幼儿园普通教师,是笔者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阶段的同学,多年来保持联系。费某(F),32岁,在乡中心幼儿园任园长,既是笔者昔日的学生。也是朋友。以她们为研究对象,笔者既有熟悉人的便利,又有局外人的距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描述与成长经历的叙述,不只是为了呈现纯粹的个人故事,我们更期望能够从叙述中获得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特质与专业成长的启示。虽然质的研究无以概括教师专业化的普遍规律,但叙事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具体性可以让我们看到鲜活生动的教师成长生态。

(一)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这里的专业学习经历主要是指职前学习和职后以学历获得与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脱岗或在岗学习。被调查的三位教师的学历水平与研修方式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承认这些学习及培训经历在推动自己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中师阶段学习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但工作中马上用得上的只有专业技能。在师范大学函授时,不少教师都是幼教各领域的专家,更新了我的观念,也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了解了很多新概念,如主题单元、多元智能、瑞吉欧等,对实际工作也颇有启发。

Z:中师对我而言主要是入门教育,为后来的专业发展作了铺垫,但那时年纪太小对幼教很懵懂,后来有机会到省幼师进修,那儿汇集了很多幼教专家,我在省城参观见习了很多知名幼儿园的活动,增长了见识。本科是自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历进修是对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一次系统集中的训练与普及。幼教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弹跳说唱画五项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精通水准常被用来评估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教育理论效能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实践经验的支撑,职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抵触教育理论,而职后拥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通常能领悟到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甚至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举一反三。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境遇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指对教师专业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他们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不同教师、同一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他人”不一样。

Y:我工作的第四年,很幸运和我们园的一位资深教师搭班,她的教学能力有口皆碑。我观摩了这位搭班师傅一年内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经历对专业提升是巨大的,边观摩边讨教,我在一年内的成长超越了过去迷茫的三年。

Y:在南京函授本科时我还认识了一位南京三八保育院的老师,她进取、博学、善思,也许是志趣相投,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不断地跟我分享她对教育、儿童的独特见解。她深深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在很多方面甚至颠覆了我原来的观念。毕业后我们仍经常沟通,她常常寄些好书给我,介绍她们现在的教学、科研动态,让我对外面的幼教动向保持一种敏感与熟知。遇到重要事情,我也会向她咨询,总能得到有益的指点。

Z:入职初期我没把专业发展当回事,常常放弃比赛,应付论文。后来,我慢慢发觉机会和荣誉都给了我的同学(同事),明显的落差让我很伤自尊,我开始发奋图强,做出成绩证明自己。所以,我现在的专业进取动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有一个好对手,她很优秀,我必须很努力才能保证有竞争的资格。

2 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访谈发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有:

(1)成功型事件。成功型事件使幼儿园教师获得专业认同感,增强专业信心。成功型事件主要有两类。

①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Z:我工作时恰逢新《纲要》试点研究。作为大专毕业生,我和业务园长搭班进行试点实验,她经验多、点子新、不保守,我和她在一起工作,成长很快。半年后省市领导审查,她汇报我上课,圆满成功,一举成名。这件事给了我一种信念,我那时就觉得如果我肯努力,特级教师也不是什么神话。更重要的是,自那以后,我的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那次成功让我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我觉得,前期努力获得的成功对今后的成长很重要。

②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Y:有个孩子转学过来很孤僻,和家长交流后了解到他是早产儿,父母是教师,期望较高,孩子较自卑。我就特意在班上让他介绍自己的本领,孩子说不全的,我就帮他补充,告诉其他孩子他的优点,比如他很有爱心等。当你真正尊重孩子时,他也会主动与你交流。后来这个孩子开朗自信,发展很好。这个孩子的转变给了我很多欣慰。

(2)挫折型事件。挫折型事件促使教师反思,进而改变其教育态度或理念。

Z:在一次公开课大获成功后,我被调到教育局从事市幼教行政管理工作。我既没有教育经验,又没有社会经验,年纪轻轻坐在机关里,成天无所事事,内心充满了焦虑、无助、孤独,完全找不到自我了,勉强混了两年,终于又回到幼儿园。回到幼儿园我马上感到脚踏实地,如鱼得水。这次曲折的工作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专业定位。我就是那种适合在田头劳作的实践者,我的天空只能在孩子们那里。

Y:我最大的一次失误是工作第二年的公开课,那次准备不充分,没想到第二天恰巧有人来参观学习,园长带着客人推门听课,我慌了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半小时的课15分钟就草草收场了,弄得园长和客人目瞪口呆。这次失败对我影响很大,有很多年我似乎能感觉到园长和同事不一样的眼光。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态度和教育理念。

(3)启发型事件。启发型事件能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增长教师的专业知识。

Y:我去上海参观学习得到的启发最大。老实说,他们的课很随意很放松,所谓公开课也就是教学的常态,远不如我们这儿的课语言精美、步骤严谨、设计周密。但人家的课理念新,教学内容考虑幼儿的兴趣,教学方式考虑孩子经验,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F:有一次听朱家雄教授的讲座,他说新《纲要》实施后,大家都有点不敢教了,动辄就让孩子探索。当时他举例说一位教师让孩子分组探究如何扎染丝巾,结果孩子们折腾了半小时也没做好。朱教授说,教与不教要理智,这样的民间工艺怎么可能指望孩子几分钟就探索出来,如果教师教他们扎染丝巾,一分钟就能解决,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动手扎染,探究布头扎多扎少、扎紧扎松、浸染时间长短和图案色彩的关系。这个讲座一下子让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茅塞顿开,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点矫枉过正了。

Z:可能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吧,做了妈妈后,我会比较注意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获得。对我而言,我真正的“革命”是从有孩子开始的。

3 制度文化

从以上三位教师的成长片断可以看出。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与文化。

(1)业务竞赛。制度化的园、县、市、省各种层次的业务竞赛,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高度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2)同行交流。无论是正式的搭班上课、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还是私下里的自发交流。这种同行交流通常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讨,不但贴近现实,也很实用,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

Z:我们幼儿园喜欢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老教师多出点子,新教师多做材料,定好的教案就是集体资源,大家共享。使用时各人根据本班情况微调。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园所整体的保教水平。

Y:我们园有随堂听课的惯例。这不但可以监督教学,还可以促进专业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比较积极,把听课当成学习、成长的机会,即使被批评了,还是心悦诚服、心怀感激的。

(3)情境学习。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反复多次的备课、试教、修改教案,被称之为“磨课”。对年轻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就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会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又能帮助教师领会教学理念,因此,磨课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直接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方式。

Z:参加比赛的人通常都是园内层层选的业务骨干,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调用一切资源和个人储备,是教师教育才智的一次集中展示。为了上好课,我经历了反复磨课的艰辛历程,先磨教学技巧,包括上课的语言、身体、形态、眼神等,再磨教学组织、进度、推进等教学程序方面的技术,包括情境应对、教学机智等,最后磨教学理念。一节课上了改,改了上,有时一个设计要经历3~5次的、修改。但个人在其中的成长是巨大的,有时甚至超过你按部就班工作3~5年得到的成长。

Y:比赛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为了能出好成绩,园长组织全园的骨干教师为我们参赛选手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在经历了创新、比较、论证的过程之后,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虽然我们的初稿到最后几乎面目全非,但我觉得这样的辛劳是值得的,它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非常大。

(三)在实践与理论的来回互动中不断修正与生成个人教育观念

任何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互动的过程。教师把普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其过程与效果会促使教师反思普遍理论,从而产生对普遍理论的坚持、修正或放弃,这时教师头脑中依据个人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普遍理论。也即形成了个人教育观念。

Z:我是一个不迷信书本、讲究实效的人。比如,很多教学参考书上设计《风筝》一课,都是先欣赏风筝,再谈论风筝,最后玩风筝游戏,而实际上孩子对谈论风筝的外形与结构并不感兴趣。我就改进为直接玩放风筝游戏,一节课玩下来孩子都兴趣盎然,想象、语言、动作能力综合发展。我觉得这样放弃既成预设、跟随儿童兴趣的做法应该就是儿童中心论。

(四)专业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

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教师会主动争取一切可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会有意识寻找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会利用专业发展平台锤炼自己。因此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专业自我认识,即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缺陷,对照自己的专业定位,明确自己在专业的哪些方面亟待修补与提高。

F: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还是有感觉有信心的,我常常有很好的创意和点子。如果说幼儿园教师有三种类型,教学型、管理型、科研型,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教学型。大家都说我上课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我觉得这样的风格驾驭科学、社会、健康领域的课堂,会更显优势。

Y:我觉得自己管理班级还是有一套的,家长的满意率全园最高,孩子也特别喜欢我上课。但科研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自卑,理论功底很欠缺,有时

有很好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特别渴望有人能在这方面指导我帮助我。我觉得科研能力的欠缺是我继续发展专业的瓶颈。

2 专业自我体验,即对自己专业发展评价后产生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如,对自己的常规管理能力感到自信,对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感到不满。有时不满、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对教师后续成长行为的驱动甚至要超过积极情绪。如有一位教师好几次奋发图强都是由无助感、比赛失利的挫折感等激发的。

F:刚入职时发现学校所学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备课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常规管理也没有信心,孩子都不听使唤。这一时期我的内心常常处于焦虑与虚弱状态,在这种压力下,我拼命地“充电”学习。

3 专业自我调控。即根据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进行调节控制。

Y:我是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的。我规定自己每学期必须读一本好书,读几篇文章,策划一次主题活动。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出去念个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如何做研究。

Z: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比如,我简单直率,适合做老师,不太擅长管理,所以我希望做教学能手。我知道自己思维还算灵活但欠深刻,所以我的课题只做行动研究,不做逻辑论证。

四、思考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是情境性与行动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指归,“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教育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成长的情境性与行动性。情境意味着生活世界,由纯粹观念世界或所谓科学世界向教师的生活世界回归,回到教室,回到现场。行动意味着解决问题,不是坐而论道,教师应该在具体教育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

教师的成长以反思研究为途径。在教育实践中如果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冲突或幼儿的消极行为,教师不是寻找客观理由去推卸责任,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尝试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教育的优化与自身的成长。

教师的成长以自我构建为形式。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教师的经验、省察、认识为媒介的“学会教学”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能动地把握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改造的对象。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是具备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

篇7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与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教育活动、生态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及趋势的科学。[1]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 ecology)这一概念,开启了运用生态学理论审视教育领域的先河,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工具。此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有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主的英国学者(Eggleston),也有注重对教育、文化和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研究的C・A・Browers,还有侧重于微观学校生态研究的古德莱德(Goodlad, J.I)等,其研究日益丰富并不断向纵深发展。[2]

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1990年吴鼎富在其专著《教育生态学》中借用了不少生态学理论、概念和术语,分析了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此后,任凯等人也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了教育现象。2000年范国睿从文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角度阐述教育生态问题。2006年吴林福在其所著的《教育生态管理》一书中对主体、环境、信息、课堂生态、危机的管理作了系统论述。

国内外众多研究的趋势表明,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用生态学的一些方法切实分析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决定着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适应时展的全新教育理念。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生态主体人数众多、个体差异大

在研究生英语课堂这一生态环境中,学生是最为重要的生态主体。随着我国研究生的逐年扩招以及研究生培养形式的日益丰富,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教学生态系统中生命体数量的增加导致教学资源短缺,班级规模扩大,课堂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为“因材施教”设置了障碍。

2教学生态环境失衡现象较为普遍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学生都很难充分接触真实的语境,课堂交际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过于单一,课堂环境(物理环境、课堂氛围、心理环境等)尚需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及价值观等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

3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失衡

研究生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生态环境。然而,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多仍采用“词汇讲解―――课文分析―――语法强化―――复习巩固”这种单向的、静态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被充分彰显,其语言运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足够提升。另外,研究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被提升到相应高度。这些都违背了课堂生态系统的规律,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生态学原理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针对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可借助教育生态学中的几大经典理论对目前的研究生英语课堂进行改革,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效能。

1尊重耐度定律及最适度原则,释放课堂压力

根据Shelford的耐度定律(the Law of Tolerance):生命体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的耐受度和承受力是有限的,超过或达不到应有的度,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这一原则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1)调整课堂规模,创造适宜的生态空间环境。外语教学公认的最佳规模为10―20名学生,不适当的密度将阻碍教育群体的正常活动,导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各大研究生培养机构应加大教育资源及师资的投入,尽可能将教学的规模向“最适度”状态调整;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如在大班授课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方式降低“超耐度”的负面影响。(2)调整课程任务设置的数量、难度及时间分配,使之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耐度,减少其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培养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轻松、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2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交际情境,降低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即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在人为创造的适宜环境条件下,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是,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顾,其生存能力就会大大削弱,可能出现枯萎甚至死亡。现阶段的研究生英语课堂,正是一个这样的“花盆环境”,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情境。在老师精心创造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利用书本系统地进行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的学习。然而,在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时,由于缺乏真实语境的操练,学生往往无法适从,难以完成有效的交际。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营造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

篇8

在8年级上册Unit7的诗歌Seasonsoftheyear教研活动备课时,有些老师觉得无从下手,甚至还有些老师抱怨这首诗歌的编写没有意义,往往在教学中一带而过,没有能好好深入研究这首诗歌,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对其中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这些都违背了教材的本意。新教材让更多的英语诗歌进入了课堂,我们就有责任让它们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细读这首诗歌,不难发现它蕴含着美,充满了美。为了让孩子们一步一步体会这首诗歌的魅力,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夏天的知了叫声,冬天北风呼呼的声音,春雨的缠绵,秋天的鸟鸣。听完声音之后,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并描绘一下他们心中的画面。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发现想象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引发他们和诗人的共鸣。

我问孩子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告诉他们,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美丽。春天可以有美丽的蝴蝶和花儿,也有恼人的春雨。我让孩子们想一想有哪些中文诗歌描写了春天。孩子们提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我让孩子们再读Seasonsoftheyear的第二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让他们比较哪首中文诗歌描写的情景更像这首诗中的情景。孩子们进行了小组讨论,认为只有部分像。有几个组把原来的中文诗歌进行了稍稍改编,就比较贴近Seasonsoftheyear中关于春季的描写。他们的这个做法得到我的肯定,也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一时间改编中文诗歌以贴近这首英文诗歌成了孩子们课余的乐事。

二、用诗歌放飞学生的心灵,体会中英文中拟人的修辞

新教材就像是一个宝库,这首诗歌就像是这个宝库里的珍宝,只要着力发掘,还会有更大的收获。我首先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Whatisyourfavouritesentence?Why?孩子们的回答起初从字面上出发,基本上集中在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上,我告诉孩子们我最喜欢的是: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孩子们很快发现原来是动词“play”用得好,使诗句一下子生动起来。我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发现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这首诗歌拟人的诗句都被找了出来。显然这首诗歌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从中文诗歌中发现点什么。孩子们展开了活泼可爱的想像翅膀,课堂成为了孩子们智慧的加工厂。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列入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其实情感策略与语言学习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学习的效果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孩子们在中文和英文诗歌中来回穿梭,乐在其中,不仅发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发现诗歌中比喻、夸张等更多的修辞手法。正如布卢姆认为的那样:“一个带着积极感情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节英语课成了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因为忘我的投入,孩子们求知的欲望高涨。

三、总结

篇9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认识,实验课程应与现代科技同步发展,从而制订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特点

通信原理是通信、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等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之一。课程主要讲述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性能,结合实际的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思想。该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对工程数学及其应用能力要求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偏大,很容易“畏难而退”。通过开设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大大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目前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的内容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效果一般,重新规划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从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整合改革。

2多种实验平台的整合

基于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以及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平台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现有条件下,适合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当中的平台主要有通信原理实验箱、计算机仿真平台以及设计平台。在操作不同类型的通信原理实验过程中,这些平台各有优缺点,应针对各种实验方式的特点进行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2.1实验箱平台

实验箱平台一直是通信原理实验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平台对验证性实验比较适用,有利于加深通信原理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对实验箱的使用,需着重考虑实验课和理论课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实验内容与理论内容脱节,超前或滞后的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课程组长负责制,由课程组长整体协调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2.2软件仿真平台

可用于通信原理实验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整体概念,是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可很好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3EDA的实验平台

EDA实验平台相对于传统的通过一些专用集成芯片搭建通信系统的实验方式,可以避免使用种类繁多的专用集成芯片,从而简化了电路。学生用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程序,可以在同一可编程逻辑器件上完成各种不同的通信技术,避免了连线的繁琐。并且可以在一个通用的基于EDA的硬件平台上,来实现所有的实验内容。而且要采用EDA技术,学生必须自己在充分掌握实验理论的基础上自己编写程序,这有别于传统实验中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实验。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而言,实验平台的选择主要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尽量在现有条件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3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实验开设是否成功和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融多种实验平台于通信原理的实验教学中,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及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转变,从仅1个学期的单一通信原理实验,向穿插于整个大学时期的多种方式的混合实验课程转变。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将通信原理实验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3部分。

3.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关键是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因此从实验时间、实验方式、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都应与理论课相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因此在验证性实验的改革调整中应贯穿这一原则,以期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针对这一情况,对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方式进行改革。

(1)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课应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紧密结合,实验时间应与理论课的主讲教师协调,灵活调整。实验内容应配合理论课的教学需要,着重对理论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实验方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以实验箱进行仿真实验为主,教师上课的过程可辅助以Matlab仿真结果,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箱除了验证通信原理理论知识外,还和通信原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譬如它还会要求学生对通信信号的时延和同步等问题进行分析,为实际通信电路的设计奠定较好的基础。

3.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的关键是让学生构建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能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综合应用。因此在综合性实验的改革调整中应贯穿这一原则,以期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1)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强调对通信系统整体的掌握。学生在理论课和验证性实验课上学习了通信系统各组成模块的内容,通过综合性实验,将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复用解复用、信道、滤波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构架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完成信号的传输,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2)实验方法: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一些简单的综合系统,可以利用实验箱完成,让学生利用之前做过验证性实验的模块,搭建一些简单的通信系统。对于大型通信系统,实验箱无法完成就可以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进行。其中Systemview软件平台对设计综合性实验具有操作简单、贴切实际的硬件实现。因此,对大型的难度较大的通信系统,可以建议学生采用这个平台。但是对系统架构较简单的数字通信系统,建议学生采取Matlab的模块仿真加EDA设计进行操作,EDA实验平台对数字通信系统有很好的优势,也是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的要求来进行。

3.3设计性实验

通信原理课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技术要求实现一些简单的通信模块,为以后的实际工作预演。

(1)实验内容:主要是按照要求的技术指标,设计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通信模块,比如实现一个用于普通电话机的话音信号编码器,或者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增益要求的放大器等。

(2)实验方法:模块仿真和EDA设计相结合。当前在实际通信模块产品开发过程中,大多采用Matlab仿真加EDA或DSP设计工具实施,其中DSP工具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一般可考虑采用EDA设计工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为学生提供EDA和DSP两种平台,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自愿选择设计手段。譬如卷积编码模块的设计性实验,可以采用Matlab对确定的卷积编码器进行功能仿真,如果仿真和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则说明设计思路正确。在这基础上,再采用EDA开发系统或DSP开发系统对卷积编码器进行系统选型、实验和测试,并对其运行速率等性能进行分析,以便重新设置参数,进一步提高它的性能等。该实验过程可以缩短开发流程,降低开发成本,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法,能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3)教学安排:这部分实验不在实验教学学时内安排,目前主要以两种形式开展,一是作为毕业设计,二是在高年级开设专门的设计性实验课程,此时学生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已经学习了,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以将各种知识整合,综合利用。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此时学生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可专心投入,收获较大,且对后面的就业非常有利。

设计性实验是偏重于应用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熟练地使用英语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对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很多专家学者对高职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很多建议摆脱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困境,如:使用“双主”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设施等等。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仍需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本课题组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调查表明:目前的“双主”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80%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是“教师倦怠,学生厌学”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的调查还显示: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过程忽视品格、情感的培养,英语教育活动缺少活力和创造力。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师生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生源基础薄弱,英语学习非常吃力。许多高职院校因此找出了所谓的捷径,即在授课内容上仅仅偏重职业技术所需要的英语词汇,技术术语,满足于学生掌握简单的英语句法,而不是通过英语学习,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理性推理、深度艺术鉴赏、时事评判等高层次认知能力,致使学生普遍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导致教师按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

第二,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我国高职英语大纲和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随着外语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提高,它们不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人文性和交际性特点。

第三,目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对熟练使用外语的高职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传统的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不能实现《基本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职人才的需求。

第四,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复合型高职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评价都采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这把尺子。然而,考试题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考核相对较少,使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局限于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内,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社会功能、人际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

三、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liberal education),最早是由美国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提出来的。1945年哈佛校长柯南特在《1945年哈佛报告书》中首次明确地指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和分辨各种价值。通识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凸现人格完善与修养,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积累的全部精神财富,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次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整人才。通识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应该具备一些“关键能力”,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通识教育也包括欧盟在2007年提出的四种基本能力,即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决定了通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仅给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成为他们了解外国文化、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吸收中西文化精髓的桥梁,这对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较为广博的多学科的知识,这将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并将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各高职院校中历时都比较长,一般都能延续三至四个学期,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有一年半至两年是在持续地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这大大地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充分证明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五、通识教育视角下改进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