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17 14:3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篇2
2.活动时间:年12月5日
3.活动地点:社区
4.活动目的:将积雪清除,方便同学和市民的出行,减少安全隐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女孩,我对雪早已有了很深的感受,东北的每年冬天都会下好几场雪,白白的雪,软软的,会把整个城市变成一个白色的世界,小孩子们都会在这个时候堆雪人,当然,打雪仗也是常事。我很喜欢雪,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我愿自己像雪那样纯洁和高尚!
年12月4日早晨八点,我们化工试点全体同学齐聚在九星广场门口,在化学工程学院两名学长和一名学姐的带领下,一起出发到指定的小区扫雪。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接触,我们班的同学已经相处得很融洽,大家的关系都很好,这也是我们班集体进行第一次实践活动,我的内心里是很兴奋很开心的。我们班被分成了三组,每组大约有十三名同学,分完组后,各小组就去各自指定区域进行劳动。我们小组在去小区的路途中一直说说笑笑,也并不觉得累,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可是当我们真要热火朝天的干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都没有带扫雪工具,不过,庆幸的是,没过多长时间,别的班的同学就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于是就把扫雪工具借给了我们,呵呵,真是好巧啊!,可惜,由于扫雪工具的不足,女生便在男生的绅士风度下让在了一旁。男生们便开始了劳动。可是我们女生也并未闲着,而是前往社区的各户进行养生宣传。我们组的男生为了居民的安全与方便,力铲残雪,尽管踩过后的雪成了冰块深深扎进地面上,可他们依然用集体的力量一点点地将雪铲尽!他们的精神让我钦佩!后来,我们女生也主动帮了几个男生扫了一会儿,可是我们的力气太小了,没干多久,呵呵,还是由男生们接着干了!
不知过了多久,艰巨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同学们便开始了打闹,女生也加入了“大埋活人”,“集体作战”等,玩得不亦乐乎!一阵游戏后,又是劲头十足。更有一些女生也要参加。真的是太让人兴奋了,化工的女生果然巾帼不让须眉!渐渐地,道上的雪越来越少,不一会儿,就铲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此时的我们已经精疲力竭,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甩一甩胳膊,虽然很是酸痛,但仍旧很高兴!一切就当作是锻炼身体了!同学们都不觉得累,扫雪过程中我们充满了快乐和欢笑,我们看到居民的笑脸,我们让人们知道我们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觉得很值。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将路上的积雪终于清理干净了。同学们的头上也都渗出了汗珠,我们虽然感觉有点累但看到广大市民走在我们清扫干净的道路上行走却感到心里很温暖。居民脸上再没有行走在积雪之上的小心翼翼的表情就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活动总结
1.通过这次扫雪,大家都感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听到过老师、同学的赞许,我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
2.让同学们知道奉献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团结能力!
3.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再次参加类似的活动的信心。
4.同种性质的活动要提供足够的工具,以给于同学们足够的工具,来完成扫雪的目的。
篇3
关键词:劳动关系;改革;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103
1 引言
劳动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良好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动荡的劳动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完善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的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及其运行体制也已初步建立起来,然而在经过了探索和发展阶段,我国的劳动关系还有一些难题亟待解决。因此,对我国改革前后的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并建立行之有效地劳动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域之一,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快速的发展。
2 文献综述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称,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体制下,劳动关系又被称为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我国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劳动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赵泽洪和尤强林(2011)认为,应通过多渠道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内外兼修”降低中小企业劳动关系风险和完善“三方四主体”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举措解决劳动关系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李想(2007)提出,政府在劳动关系重塑中应负起责任、有所作为,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石,具体应该加快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劳动关系的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工会组织的建立,以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乔健(2007)提出,我国劳动关系当前的特征是: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基本完成,劳动关系的法制化逐步加强,劳动关系的全球化初显端倪。王长城(2006)在分析我国劳动关系变化中发现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终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劳动关系中利益的摩擦日益增多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推行集体谈判的制度,逐步建立起劳动关系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机制;改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建立健全三方、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董克(2001)从我国改革前后劳动关系的特征和调节机制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从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僵化特征、冲突的解决方式三个方面描述改革前的劳动关系,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劳动关系及集体协商机制四个方面描述改革后的劳动关系,并从法律调节、政策调节、经济调节、道德调节四个方面分析改革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节机制。
虽然一些学者对我国劳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在改革前后这一时间段方面的比较研究上还没有系统的论述。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工业改革模式、工会及法规等五个角度对我国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和研究,希望对构建我国劳动关系及其健康的运行有所借鉴。
3 改革前后我国劳动关系对比
3.1 西方经济学角度
在西方国家中,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市场导向,在图1中表现为矩形阴影,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则主要是政府导向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官员行为轴的建立,官员的行为对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不曾有学者论述过的,而在中国的经济中,则是多官员行为和政府行为,很少有市场行为,所以,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型是三维的,即立体的模型。在图1中表现为立方体,即官员行为对市场的主导远远大于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改革前,我国劳动关系直接表现为政府和职工的关系。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决定政府、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而改革后,我国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政府不再对劳动关系进行直接和全面的干涉,而是逐渐的淡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能干预劳动关系或在劳动关系中已无作为,而是要求政府重新确定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地位。那么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干预,干预的广度、深度,建立怎样的适应模式和机制才能使调节行之有效,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的立体模型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中国改革的目标即是将官员行为不断削弱直至消失,有立体模型不断恢复到平面模型,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来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向西方经济模型靠拢。
图1 中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型
3.2 改革前后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的变化
改革前,中国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三部分,即政府财政,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俗称“三块板”(如图2所示)。其中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非物质生产部门(科教文卫)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该分配模型的特点是:(1)政府(财政)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足额拨款。(2)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向社会收费。(3)非物质生产部门浪费严重。(4)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图2 改革前国民收入的分配模型
改革后,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四部分,即政府财政、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建设部门,俗称“四块板”(如图3所示)。其中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非物质生产部门(科教文卫)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设部门的加入对体制内的人影响较小,而对体制外的人影响较大。该分配模型的特征:(1)建设部门投入的资金充足。(2)非物质部门投入不足。
图3 改革后国民收入的分配模型
3.3 中国工业改革的模式
(1)广东模式:两头在外,华侨经济。
广东模式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两头在外、华侨经济”,即投资和市场在国外,由华侨兴起的,对外依赖性强一种工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工业在1997年经济危机中受到巨大的损失。广东模式作为一种历史过渡形态,其历史性格呈现三个方面的特质:从制度框架来看,它已经走出了一体化体系,但离国家、市场与社会结构分化与良性互动的理想格局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它仍然处于演变之中,还没有定型;从运行条件来说,它不仅有自身的优势条件(如地理优势等),而且有独特的时代机遇(如改革开放政策等),所以,它难以简单地复制;就运行成效而言,广东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环境恶化等),而且目前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2)苏南模式:,国资流失。
苏南模式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当时国家实行统购包销的经济政策,对企业放利让权,其后由于经营不善,国有商业企业破产,之后由个人承包企业,进一步国有工业企业破产,国有资产开始流失,国家进一步实行股份制改组,至此在一起。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国资流失。虽然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员工纷纷下岗,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温州模式:市场经济,精打细算。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其中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最初的温州模式主要由基层和农民创造的模式,其人力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在讲求功利,吃苦耐劳勇于竞争,敢于冒险,心灵手巧,善于经商等方面,此外,他们由于缺乏高技术人才和现代教育、先进科技、现代企业家精神和干大事业的雄心、重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家庭、家族观念强,缺乏普遍主义原则,个人自主性和冒险精神强,缺乏自律意识和自由契约精神,其人格化交易机制太强,所以逐渐随着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而被适度扬弃。
3.4 改革前后中国工会的作用比较
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职工的群众性组织,应以团体的形式为处在弱势地位的工人争取权益,在协调劳资双方的矛盾时发挥独特优势。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中国的工会组织曾经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承担着执政党的助手、执政党联系工人的纽带的特殊角色,在组织生产、关心工人生活、组织职工学习等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整个社会的劳动管理和运行完全由政府负责,国家和企业代表职工的利益。工会的主要工作是“配合”、“支持”行政工作,更多表现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组织,而非劳动关系的真正有机构成。因此,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身份很不明晰、工会定位不清、工会组成人员素质偏低、工会凝聚职工的力量不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引起了劳动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也直接引发我国工会职能和角色的变化。改革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主体开始明晰化,产生利益分化。随着劳动关系主体的明晰化和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的变化,现实劳动关系开始转型,并相应引起工会在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上的变化。由于中国国情和工会自身特点决定,我国工会实际上承担着既支持用人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根据新的形势和新修改的《工会法》,工会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来。总之,当前我国工会的定位开始由行政附属向真正的劳动关系协调者转换,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和集体劳权代表的身份越来越明晰。工会应在明晰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发掘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5 改革前后劳动经济法规比较
在改革前,中国的劳动用工采取了统包统配、以固定工为中心的终身就业的基本政策。统包统配和固定工政策的基本特征在于:(1)劳动者没有自由择业的权利,一切听由国家的安排。(2)企业没有自主招收员工的权利,甚至没有自主招收临时工的权利,一切按照国家下达的配额计划执行。(3)劳动者一旦成为正式职工,便享有了终身岗位与福利,除非有十分特殊的情况(如员工触犯了刑律),企业不得自行辞退员工。(4)政府代行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职能。显然,统包统配和固定工政策弊端极大。这种政策抑制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方的活力,增大了隐形失业的压力,增大了劳动者社会保障的成本,同时由于这种政策是单方面地面向城市招收员工,因而也固化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在改革后,劳动合同制政策逐渐取代了统包统配、以固定工为中心的终身就业的基本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中主体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劳动法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另一部分是任意性规范,由于这部分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中,称为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不仅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同时也是规范和约束双方行为的基础性文件。所以,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劳动立法上减少强制性规范,增加任意性规范无疑是改革的方向。
4 结论及对策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我国改革前后三十年的劳动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我国劳动关系现仍存在的问题,如劳资力量不平衡,劳动关系复杂,劳资矛盾加剧。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政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如今的劳动政策已经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和相对“独立”的领域以及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维护、每个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情并且事关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进程、事关社会和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数。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尽管中国的劳动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受种种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劳动政策仍然存在着大量明显的不足:劳动政策的体系化程度较低,劳动政策缺乏同一性和公平性,劳动政策的“实然”状况远远低于劳动政策的“应然”状况。这些不足,客观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亟待消除和改变。因此,中国的劳动关系,应该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继续从以上五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改变中国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郭军.中国劳动关系发展演变探析[J].中州学刊,2012,(04):3337.
[2]赵泽洪,尤强林.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其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1,(02):126.
[3]李想.论中国劳动关系重塑中政府的责任与作为[J].法制与社会,2007,(09):28.
[4]乔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2):28.
[5]王长城.中国劳动关系变化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28.
[6]董克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调节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04):3337.
[7]吕冰心.温州模式是我国改革的典型坐标[J].温州突围,2011,(05):94.
[8]赵华灵.工会与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38.
篇4
前段时间,学校大队委组织全校同学开展“五小”活动————“做个合格的小公民”。要求同学们在家作“小主人”,做个热爱劳动的老师“小帮手。”热爱家乡、举止文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在什么时候都胸怀广阔、与同学互帮互爱,做一个公共场所的“小卫士,”应该为社会道德建设出一份力量。开展这个活动以后,我不再是以前的“小公主”了,而学会了在家做一位“小主人。”
就在星期五的一个晚上,我回到家,本以为可以与爸爸妈妈过一个快乐的星期五。谁知道,门口贴得一张使我忧愁的纸条,写着:××,爸爸要到××工作,明天才回来。妈妈到了××要很晚回家。自己做饭或买方便面吃。千万不要买盒饭。看到这里,我毫不犹豫的拿起钱,不知为什么,钱三番四次的在我手中滑落,像不情愿似的。当我在想拿起钱的时候,脑子里好像正在放映者“五小”活动的电影,看着这电影,我坚决的放下了手中的钱,跑到了厨房。
我打开锅盖,看见有美味的鸡腿和可口的排骨,心想:还好没有去买方便面,不然就吃不到这美为佳敖。我戴上一顶小帽子,仿佛一个天才厨师似的作了起来。好不容易打开煤气炉,火苗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了出来,吓得我连退三步。并自言自语地说:“××呀××,你真是胆小鬼。”
篇5
一、中国和美国的劳动合同法的差距在80年
1938年,美国因为大的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出台了FLSA法案法令,叫做《公平劳动标准法案》(the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核心目的是用尽可能低的工资成本提供大量的岗位,以解决经济大萧条情况下的就业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FLSA法令明确规定了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准杓,通过限制工作时间等以增加劳动人数和解决就业,同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这个法令由联邦劳工部负责贯彻执行。
2008年,中国的新劳动法才有了类似的规定,比如把工作时间规定为40小时,之前规定的是44小时。这个步伐和美国差距了整整80年。
二、中美两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差距在6.6倍
美国政府公布的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显示,美国公民个人年收入低于45060美元或已婚家庭收入低于50270美元的,可以获得税收抵免即免税待遇。按美元和人民币比例1:6.22的比例换算,相当于个人年收入280273.2元、月收入23356.1元是可以免税的,而现在中国的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这个起征点是总收入减去社保和公积金缴纳等之后的数字。中美两国的个税起征点相比差6.6倍,这也是国民收入的差距体现。
三、结论
第一, 两国的经济实力差距是明显的,特别是在老百姓的层面。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中,目前能关注到的,就是就业率的问题,每年能解决多少人就业,而美国的劳工部则关注每年职工工伤人数的环比,关注每小时钟点工费用标准的核算,以2012年为例,美国最低钟点工标准为每小时7.5美元,换算人民币为46.65元,而中国同期钟点工每小时为13.5元,美国的钟点工工资标准是中国的3.45倍。这些细微经济层面的差距,是中国政府职能改进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幸福的量化指标目标。
篇6
生病看医生,这是常识。然而,专家建议,7种口腔问题其实可以不用看牙医,自己治疗就可搞定。
1.牙齿过敏。通常为牙神经末梢外露,牙龈萎缩所致。建议暂停使用美白类牙膏,这种牙膏中含有较多的研磨剂和导致牙齿过敏的磷酸盐。另外,刷牙不要过于使劲,否则会导致牙龈萎缩等问题。
2.牙齿松动。如果你出现这种情况,先想想你是否喜欢吃甜食或进行过篮球、溜冰等运动。这时可将松动的牙齿推回原位,然后用干净的软布或湿润的茶袋轻轻咬合,经过一段时间后,牙齿会逐渐坚固。
3.上颚烫伤。也许你认为这不会导致牙齿问题,但是口腔上颚烫伤会导致组织变软,更容易发生感染。可以用蜂蜜涂抹,减轻疼痛的同时还可加速愈合。
4.舌头烫伤。用一勺盐兑上一杯温水漱口,可有效缓解疼痛。盐具有消炎作用,也有助于中和适宜细菌滋生的酸性口腔环境。
5.下巴酸痛。可能由于晚上睡觉时磨牙导致,建议采用侧卧的睡眠姿势,或头部适当垫高仰卧,最好不要俯卧。
6.口腔溃疡。脆性食物和辛辣食物会导致或加重口腔溃疡,最好避免两种食物同吃。可以用棉球蘸菜油,压住溃疡处,每天3-4次。菜油有益溃疡形成保护层,防止口腔进一步受到刺激。
7.齿裂。刚吃过热烫食物,接着就大口喝冰镇饮料,很容易导致牙珐琅出现裂缝。牙齿上的细小裂缝会导致感染和龋齿。因此,吃东西时一定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反差,最好避免坚硬食物。当然,必要时及时修补也会大大提高保全牙齿的几率。(陈希)
热敷不是越热效果越好
热的临床效应是:促进血管扩张,提高痛阈,增加软组织的延展性,增加关节活动能力和促进肌肉放松。为了得到最好的效应,温度应该控制在高于人体正常温度5℃至8℃,也就是42℃至45℃,类似于淋浴的温度。过热的温度可能会导致身体烫伤,烫伤会导致身体组织的损伤,而且过多的热量并不能使你放松,让你觉得舒服。
就热敷的时间也并不是越长越好。热敷超过20分钟,其热的效果将维持不变,虽然过长时间的热敷并不会有坏的效应,但也不会收到更多的效果。为了让效果更好,您可以增加热敷的频率,比如一天四次或是两小时一次,而不是长时间采用热敷。所以,热敷应该在42℃至45℃,20分钟。
(李志瑞)
动动眼睛防老花
1、经常眨眼,利用一开一闭的眨眼方式来振奋、维护眼肌,然后用双手轻揉眼部,这样能使眼肌经常得到锻炼,延缓衰老。
2、经常转动眼睛,因为眼睛经常向上、下、左、右等方向来回转动,可锻炼眼肌。
3、正确掌握阅读方法,读书时要舒适地坐着,全身肌肉放松,读物距离眼睛30厘米以上,身体不要过分前倾,否则,会引发背部肌肉的劳损。不要在床上躺着看书,过度疲劳时不要强行读书。
4、从暗处到阳光下要闭目,不要让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眼睛。看电视、电影的时间不宜过久,保持好视力。
篇7
论文摘要:进入2l世纪,我国商业生产要素地位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劳动已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之一,也应是商品价值和商业利润的源泉。随着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智能劳动和创新劳动决定商业劳动价值,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对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商业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随着产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国有商业企业比重下降,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商业企业小型化趋势。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丰富,商业的快速发展,商业极度竞争使商业利润降到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商业集约经营成为商业改革新的浪潮。商业经营的变化,引起了商业企业诸生产要素对商业生产力贡献的变化和参与分配形式的变化。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商业劳动在商业企业诸要素中的贡献比重上升,成为商业利润的源泉。
一、从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认识商业劳动
对于商业劳动的认识,鉴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商业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利润的让渡。但是,与时俱进是活的灵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商业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首先,商业产业的发展,使商业从国民经济的末端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部门,商业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之所以把商业劳动划分为非生产性劳动是有理论假设前提和现实时代背景的。从理论假设前提而言,商业劳动虽然是再生产的要素,但是,商业劳动并没有增加产品的任何一个原子。可见,马克思区分的生产劳动是构成商品实体的劳动。从现实时代背景分析,十八世纪正处于工业革命阶段,也是“短缺经济”阶段,生产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商业劳动只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要素,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规模决定流通的规模。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一部分商品(生产资料)的流通由产业部门自行完成,另一部分商品(零售商品)才由商人或商业企业去完成。自然商品交换中的商品价值概念仅指生产商品、组成产品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未包含实现商品价值的商业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体现在商品价值中。
改革开放以来,“三多一少”商品流通新体制的出现,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进程,商业早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重稳步上升。理论界开始提出了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虽然生产决定流通,但是流通也反作用于生产,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夏兴园(1984)认为:“流通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生产条件的继续,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的具体劳动转换为抽象劳动,局部劳动实现为社会劳动的重要条件。”李斌(1986)认为:“生产性劳动不能等同于创造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使人们对商业劳动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产品的极大丰富,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比为1:9,商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刘国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社会再生产中的末端行业升为先导行业”。黄国雄先后提出“流通力”及其“流通业是基础产业”等观点[[3J。认为21世纪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出现使商业生产要素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业资本参与商业利润分配的比重下降,商业劳动参与利润分配的比重上升。商业投资者普遍认为“生意难做”,自己是在“赚工资”。
所谓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认识,首先要突破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认识,而承认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商品价值应拓展为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的劳动和流通部门组织商品流通的商业劳动的统一。(1)从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视角,生产企业生产出产品以后,必须交给专门化组织商品流通的商业企业去完成。(2)生产企业的产品卖给商业企业后,实现了产业的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商品的流通成为与产业资本“漠不相关”的事情。(3)商品生产的日益集中延长了商品流通空间范围,增加了商品流通费用。(4)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变,商品挑选性增加,延缓了商品流通速度,流通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商业资本的利息费用。(5)商品流通价值的重要地位表明,商品流通价值能否实现是商品的生产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可见,商业产业利润不再是生产产业利润的让渡,而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反映。承认商业劳动在商品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商业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多数学者仍主张通过拓展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来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卫兴华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承认物质生产范围内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与当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任务相关。他认为,当代需要既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又要超越物质生产范围,拓宽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他认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大体分为四类: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商业和服务劳动。其中,商业店员的劳动是一身二任的,它既生产和实现相当于劳动力价格的价值,又实现转让来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赚工资”的商业社会,商业职能的变化使商业劳动成为商品价值的源泉。生产时间的缩短和流通时间的延长,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商品流通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主体。商业部门的竞争使商品流通价值用商业劳动时间来衡量。商业劳动时间成为社会总劳动时间的独立部分。晏志杰把商品价值区分为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三个层次,生产价值反映的是生产商品的“自然价值”,交换价值反映的则是加人了商业劳动价值后的价值,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价值。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不同的地方在于:商业的职能是为卖而买。买是手段,卖是目的。商业企业的“买”,同时也是工业企业的“卖”,在这里,商品流通成为与“产业资本家漠不相关的事情”。在货币转化为商品阶段,依赖于商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在消费需求多变的商业社会,商业企业力求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卖的阶段,商业企业需要组织商品流通,并相应地发生商品运输、装卸、保管等与保存商品价值相关的劳动,这些劳动是被马克思早已证明了的生产性劳动。商业社会的特点是商品交易的难度加大,时间延长,商业贷款环境宽松,资金利息成为商业经营的主要成本。商品交易劳动更多体现商业领域的创新劳动。在买和卖两个阶段,不能实现商品“惊险的跳跃”,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经营者。因此,商业遵循的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商业劳动成为社会再生产总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符合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根据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层含义,如果商品交易职能不交由商业部门完成,那么这种劳动必然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成为个别劳动,从而有一部分劳动成为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所以,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当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将产品交由商业部门经营比自己经营要合算,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厂家积极培育大批批发商便是这个道理。根据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可以解释当前商业总量过度、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而使商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我国进人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以及商业企业数量上的超量扩张,大量商品被沉淀在商业库存中。《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流通业境遇尴尬。首先,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最大的停顿,最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竟然被吞蚀掉了”。
二、从商业产业生产要素对商业的贡献认识商业劳动
蔡继明(2004)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中所做的贡献,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参与社会价值的创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我国商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社会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生产要素地位的变化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方式的变化。从商业资本和商业劳动在商业生产要素结合的地位分析,“短缺经济”时期,商业利润空间大,商业资本处于商业生产要素的主导地位,资本参与价值分配是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商业社会,商业劳动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商业劳动成为商业的宝贵资源,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说明了这一事实。
(一)改革开放之初,商品信息参与分配是要素贡献的主要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初,刚刚启动的深圳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由于我国长期闭关锁国,内地对于外国的商品信息不灵,进出口商品信息成为商业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各类“信息公司”便运营而生,尤其以深圳经济特区的“皮包公司”为之最,商品信息资源作为商业生产要素,自然成了商业利润分配的主要形式。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商品信息的不断沟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各类“信息公司”和“皮包公司”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二)短缺经济使商业资本的贡献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他们从零起步,到了90年代中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80-1984年。个体经济发展之初最为活跃的是资金很少的饮食、修理摊点,这些行业成了个体经济生存的空间,难怪人们发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2)1984-1988年。日用百货发展起来了,个体经济以100 ^-1000元不等的资金开起了服装店及从事小额批发业务,由于个体经济有了资本注人,较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饮食修理业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他们的收人比雇请帮工的收人高出十余倍,原因是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3)1988-1995年。个体商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腰缠万贯的个体户成为私营企业,全国规模以上的私营商业企业发展到2000余户,如郑州亚细亚商场资本总额达1亿元。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商业日渐成熟,竞争加剧,卖方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由于私营经济资本相对雄厚,商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的贡献。资本大促使企业规模大,规模大也促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可见个体、私营经济短期内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要素参与分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商业社会是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社会,商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商业劳动成为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进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商业的竞争表现为比规模、比效益的竞争,商业经营效益的主要矛盾压缩为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竞争。例如:80年代初期,个体户是手提肩扛远跨省份进货,他们几天打一个来回,风餐露宿、赶汽车、爬火车饱含生活的艰辛,到90年代初中期是整车、合车、并车到附近批发市场进货。90年代中期以后是批发企业送货上门。这个变化反映了节约商品运输费用的趋势。商业利润空间的缩小被经营者誉为“刀上削铁”,人们感叹“生意难做”。大企业具有节约单位商品流通费用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商业集团、商业连锁以及超市、便利店等多种商业业态成为商业改革新的浪潮。江苏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19%年7月由江苏省果品食杂公司组建,9年多来,苏果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在连锁超市竞争激烈的近几年,也连续保持了年增长40%以上的增幅。大连商贸集团公司19%年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和股份制改造,将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商业企业组建为集团公司,2002年注册资本总额达10亿元。上海华联超市在全国十多个省份上百个城市开设连锁店,天津物资集团的发展……在我国不断打造出商业企业的“航空母舰”。近日商务部提出,力争在50—8年内培育出15 —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竞争rs;。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培育是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大型商贸企业的成功在于规模经济效益,规模企业有利计算机管理和商业现代化。在大型商业企业中,管理劳动、科技劳动和创新劳动逐步成为商业劳动的主要形态。季正松(2005)认为:“价值决定由劳动时间转向能动性和创新程度”。体力劳动向复杂劳动、创新劳动的转化比例由“算术级数”向“几何级数”转化,使商业劳动“创新程度越高,价值量越大”。
三、尊重商业劳动,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我国加人WTO后,迎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国外商业巨头纷纷在中国抢滩。要振兴中国的民族商业,除了不断打造出商业企业的“航空母舰”外,加速商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关键。当前商业社会的出现,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一)商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商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的竞争,企业需要造就各种商业人才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一个带倾向的错误观点是步人“个人英雄”的认识误区。在当时的一些理论文章中片面强调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一个高素质的总经理,这个企业就能救活。在这个认识误区下,我国1984年开始在国有商业企业实行经理目标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又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渲染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步步升级。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没有救活国有企业,而且把部分国有企业推到崩溃的边缘。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除了承包指标的不科学而导致“包赢不包亏”的体制因素外,忽视企业职工的主人公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诱导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这个认识误区实质上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映。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大型商业企业或集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团队”精神。随着计算机在商业企业的广泛运用,商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发展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团队精神,这个群体才具有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试想在一个商业职工普遍不懂计算机操作的大型商业企业中,单靠一个高素质的总经理行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摆正企业人才关系的认识,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既要重视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层人才在企业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要重视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宏扬企业团队精神。企业要大胆启用人才、招聘人才,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根据各种人才在企业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篇8
论文摘要:我们从劳动、自然、资本生产三要素之间通约的角度,沿着经济思想史的脉络,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两大经济学范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排除自然对价值体系的影响,集中分析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我们认为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是劳动的一般形态,复杂劳动之间的通约系数应该考虑它在再生产中的地位,按照它在下一生产周期生产的产量来进行近似折算。人力资本和复杂劳动之间有互相通融的地方,它们都含有时间和技术的因素。衡量价值的量纲应是时间与技术的复合单位。在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不能单纯用劳动时间计量价值。
一、自然之物与劳动、资本的通约——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
分工和交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起点,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分析层面。马克思经济学和以正统自居的新古典经济学都是从这里着手开始经济理论体系的搭建。两者都遇到了同样的技术性间题:为使交换成为现实,必须构造出相互交换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体系。除去两者所被赋予的不同意识形态,其实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决定财富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的三位一体;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从逻辑上讲只能是自然和劳动的产物,所以在这些要素中,只有土地和劳动才是有关财富形成的终极要素。
认为价值是由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的第一人是配第。配第在考虑价值量的决定时企图把土地和劳动通约,他用土地的面积、自然年生产力和劳动者的谷物工资及劳动时间来进行劳动和土地之间的换算。川但是他受到了重农学派的影响,没有解释作为土地之外的自然之物与劳动之间的通约。为克服这一间题,斯拉法也作了解答。假定商品是用商品生产出来的,即A商品的价格由生产A的劳动以及为生产A所耗用的B,C,D……Z商品来决定,这样就得到一个方程;同理B商品的价格又由生产B的劳动以及为生产B所耗用的A,C,D……Z商品来决定。依次推理,C,D……Z商品都可以作出如上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物质生产的投人一产出方程组。加上劳动变量,消去一元,求解该方程,就得到了一种相对价格体系,川也就是李嘉图苦苦追求的“不变的价值尺度”。这个理论完美地实现了劳动与物质的通约。斯拉法通过“标准生产体系”,用数学证明了利润与工资分割经济剩余的比例不会对价格体系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通约后的价格体系可以换算成以劳动时间计量的单位,并且不再受资本构成的干扰。这就提高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纯洁度,解决了李嘉图面临的难题。但是斯拉法的生产体系是线性的,意味着这种价格体系只是在固定不变的技术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在一个动态的技术可以变化的社会里,价值尺度将会受到影响。
斯密面对这一难题,干脆抛弃了自然之物。而马克思非常重视自然之物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他批驳了财富是由人类劳动唯一生产出来的观点,认为自然之物构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通过定义明确区分了财富与价值,排除了自然之物的原始价格对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的影响。但是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财富归根到底都可以分解为自然与劳动,而不可能分解为单一的劳动。那么这个“终极之物”是如何定价的呢?
人类社会之初,假设自然资源是充沛并可自由支取的,如阳光与空气,必定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它们不是交换的对象。一旦出现了稀缺,就会有先占权或暴力创制的种种产权。马克思写道:“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看作隶属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些产权的取得,显然是来自于先于生产和交换的非生产的制度因素,它赋予自然资源以垄断价格,使“不具价格的东西也获得了价格”。简化掉开采成本的影响,它是权力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再分配,它的量的决定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即维持资源产权的资本化费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从而获得地租的过程。所以诺思称赞马克思所强调的所有权在经济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贡献。
自然资源的资本定价理论是由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索罗较早提出的。他试图深究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把资源视为资本,扣除开采成本和供求的影响后,当预期的资源市场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利率时,业主就倾向于较早开采,反之亦然。这样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所达到的均衡,按照现实的开采量和利率,就可以倒求出现存资源的价值,完成自然资源与资本的通约。然而资源存量的勘察开采和转换替代取决于不确定的技术条件。一般来说,资源存量是未知量,而存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价格体系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使得情况更加错综复杂。
用现金流资本化的方法把资源与资本通约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要假设利率不变,还必须假定现金流是永续和稳定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垄断利润和租金在长期中不可能保持稳定。不确定的技术和自然资源存量的变化将对现金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两大经济学范式都试图把自然之物通约掉,使用的方法不同,是为了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新古典经济学把一切能够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的东西统统资本化,是为了论证给这种现金流带来保障的制度的合理性;而马克思要揭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增殖的社会过程中的矛盾,所以必须把规模报酬递增内生化。报酬递增的规律只有在价值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然世界受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制约,不可能产生报酬递增,所以马克思要抽象掉使用价值对价值的影响。无论如何,把自然之物通约掉,可以使我们集中讨论劳动和资本这个更为核心的问题。
二、不同劳动之间的通约—实践尺度与理论尺度的背离
劳动价值论必须解决不同种类的具体劳动之间的计量及可加性的通约问题。马克思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同质的抽象劳动,但对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的换算通约却没有过多涉及。
马克思排除了劳动者的察赋差异,认为人类抽象的劳动是同质的。斯密也是这样。他认为:“人们天赋资质的差异实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人们到了壮年,分别选择不同的职业,好象是由于不同的天资,但在多数场合,天资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因此他们的器官,即各个劳动力需要极不同的教育程度,从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工厂手工业发展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工资制度”。
马克思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来说明不同等级的具体劳动之间的通约,“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至于这种换算所必须的自乘系数又是什么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但是马克思没有详细论证这种“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从而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
庞巴维克对此进行质疑:“依照什么比例复杂劳动产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简单劳动,这是不确定的,不可能预先根据复杂劳动所固有的任何性质加以确定。它只是实际交换关系所决定的实际结果。”这个批评可以说是切中要害。要把现实中不断生成变化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在理论上用简单倍乘系数固定地表达出来,无疑是极其困难的。对此,希法亭辩护说,庞巴维克把揭示价值规律的“固有性质”的“理论尺度”同作为“实际结果”的“实践尺度”混同起来了。在希法亭看来,理论尺度似乎没有必要和实践尺度相吻合。希法亭为马克思的辩护,如同麦克库洛赫为李嘉图的辩护,并没有为劳动价值理论增添有分量的理论价值。这种价值尺度的两分法实际上等于承认了两种尺度之间的背离。要想取得理论上的进步,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理论尺度,使之与实践尺度相符合。
对于不同劳动之间的通约,新古典经济学用供求理论来解释,认为劳动力等级和工资体系,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均衡的结果。但是结构上的均衡无法解释总体上的非均衡—失业。虽然凯恩斯极力反对劳动价值论,他却站在西方经济学立场上第一个从总量的角度上思考劳动就业量的决定的问题,用失业的现实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的供求理论,从而与马克思有了相通的地方。
凯恩斯写道:“所以在讨论就业理论时,我只想用两种数量即币值量及就业量。前者是绝对齐次性,后者可变为齐次性。因为只要各种劳工以及助理员之间之相对报酬相当稳定,则为计算就业量起见,我们可以取一小时普通劳工就业为单位,而一小时特种劳工之就业,则依其报酬之大小加权。在凯恩斯看来,构成总量的不同劳动之间是可以通约的,这个通约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劳工”的劳动时间来作为劳动就业的基本计量单位;二是利用市场上形成的报酬体系作为加权来换算不同种类的劳动。以“新剑桥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凯恩斯的第一层含义,认为“工资率决定物价水平”,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只是使得工资率围绕一个基准上下波动,而工资率的决定力量只能在“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中寻找,从而把目光转向习俗、历史、法律等长期社会因素,以及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对比。他们不自觉地涉及了价值的“绝对尺度”,猛烈抨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他们并不赞成劳动价值论,但是沿着这些观点可以找到两大经济学范式之间关于价值理论的融通的线索。
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囿于市场理念和均衡思想,把目光集中在第二层含义上,就连以研究劳动价值论著称的米克也写道:“(各种不同的劳动)在理论上必须换算,在实际上换算不是根据准确的尺度,而是根据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米克认识到了不同劳动之间通约的理论困难,却又试图用理论和实践两种尺度进行调和。这个做法不过是对希法亭的回应。
三、劳动与资本的通约—价值尺度的两维刻度
资本与劳动是两大经济学范式的基本概念,而越是基本的概念越是深奥复杂。资本在不同语义里歧义颇多,没有统一的解释。本文认为,资本定义要满足下列条件:第一,完全抽象掉具体物质的内容,我们已讨论过对“终极之物”的通约问题。第二,包含有时间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利息的时间性质。第三,包含有生产力的技术性因素。这是资本的传统语义里的基本内容。
最传统的观点就是认为资本是实物资本,是机器设备、原材料、生产工具或是过去积累的物化的劳动。这显然不满足上述条件一。认为资本是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总和等观点,虽侧重历史的演化,但是内涵过于宽泛,无法做时间上的分析,不能说明利息的产生,不满足条件二。西尼耳的“节欲论”是纯心理的概念,节欲一年与一个月显然是不一样的,它包含了时间因素,并且排除了物质因素。但是单纯的“节欲”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储蓄不能够自动地转化为投资。所以,他的观点不满足条件三。庞巴维克的“迁回生产”是最接近满意程度的资本概念。他的迁回生产过程又是和时差利息论密切相关,迁回生产在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后能够带来更大的生产力,所以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按照他的定义,资本是一种迁回的生产手段,所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按照等级排序,处于迁回生产顶端的是高级资本。
虽然庞巴维克极力反对劳动价值理论,但是“迁回生产”与马克思的资本定义也有相通的地方。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处于运动过程中的价值,从自身出发并以加大的量回到自身”。资本在形式上表现为可变与不变资本,其实质功能却是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的循环来实现自身不断增殖的终极目的。马克思和庞巴维克都继承了欧陆哲学的思维传统,在资本定义中彻底排除了实物概念,重视时间和技术的因素,强调再生产循环的社会过程,认为资本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的更大产量或价值,而不是对已知的过去的盘点。
于是,迁回生产和复杂劳动也就有了融通的地方。劳动过程不是简单的物质能量的转换,最鳖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人类使用实物资本的生产过程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复杂劳动,也是迁回生产的开始。复杂劳动与经验、技能、知识、资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的知识越多,操纵的资本越高级,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斯密最早对此有所认识,他把“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也算做与实物等同的资本;而舒而茨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更加贴近了复杂劳动的概念。它们的形成都需要“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其目的都是为了递增的报酬或增殖的剩余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生产过程越来越“迁回”,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越来越大,“整体工人”的劳动程度也越来越趋于复杂,社会生产力也越来越大。马克思认为在劳动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紧密结合的,“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器官……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这种延长了的肢体,或者说,由人类所掌握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外在地转化的能够操纵的实物资本,就成为社会平均的复杂劳动程度的标志。不仅如此,个别劳动越是复杂,所能够操纵的实物资本也越高级。这里的操纵不是直接的操作,它指的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处于迁回生产过程中的较高地位,掌控着所有下游的低级实物资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在再生产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生产出更多的产量和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还担负着进一步技术创新的任务,使得迁回生产的链条继续延伸。因此,复杂劳动通约为简单劳动,应该按照它们在迁回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系数折算。
至于系数折算的具体方法,本文只能作出粗浅的尝试。如果按照复杂劳动所掌控的实物资本量进行折算,存在着上文讨论过的实物资本的加总悖论,使得这个方法并不可行。我们可以尝试按照复杂劳动在下一个生产周期所带来的产量和使用价值进行折算。产量和使用价值可以用货币量加总,同时在技术上也可以预期。通过技术上的统计,就能为实际折算提供现实资料。当然这只是近似地换算,是价值决定因素中的实践尺度。这并不意味着使用价值量决定价值量,归根到底,这个系数是在迁回生产的过程中复杂劳动的特性所决定的。诚然,产量和使用价值并不是再生产的唯一目标,理论尺度与实践尺度仍然有偏离;但是通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实践尺度,比在市场中形成的尺度较少地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理论尺度。
有人用复杂劳动所耗费的时间和培训、教育等费用为基数来进行系数折算。这些时间和物质耗费是一种沉没成本,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只有通过对复杂劳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衡量,才能够揭示动态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因为人类的学习、技术的进步是加速度的变迁过程,复杂劳动的折算不仅仅是简单的倍乘,而是非线性累积的指数乘积。也只有在扩大再生产的循环中,依据未来的产量和使用价值,才能够反映这种系数的指数特征。
复杂劳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在劳动价值论中占据关键地位。在迁回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劳动,是劳动的一般形态,反映了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特性和劳动对资本(生产资料)的利用程度,是劳动与资本通约的桥梁。所以,价值量是对复杂劳动的计量。对于同等程度的复杂劳动,可以用劳动时间计量;对于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必须先折算它们的换算系数。从以上论述可知,这个系数必然也包含了技术的因素。所以说,时间与技术是价值尺度的两维刻度。
四、通约的量纲——一种新的理论尺度
由此可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矛盾不能依靠单纯的时间标准来解决。如果以劳动时间为单位,则人寿期百年,所有人创造的价值就大致等同,这与现实显然不一致。马克思认为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并且不受技术变动的影响,但是这样就不能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间的通约。如果要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间的通约,就要折算它们之间的技术含量,承认技术对价值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利用综合时间和技术的复合单位来定义价值是惟一的出路。正如牛顿在自然哲学里对质量的定义表述为每单位加速度的力,价值的量纲应该表述为时间与技术的复合单位。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庞巴维克的话:“马克思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了一种思想,即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在交换的场合,事情是以商品所有权的变化为结束。这宁可表明存在某种导致变化的不均等和优势。当某些复合体彼此密切接触时,就会产生某种新的化学组合..…事实上,在现代政治经济学家看来,古代经院学者关于被交换商品中存在某种等同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庞巴维克的原义是批评马克思逻辑“三大步”的第一步,即相互交换的商品中包含有等量的质。他的意思是说,商品的交换,就像是能量的流转,总是由“不均等和优势”肇始,并且终结于这种“不均等和优势”的消洱。这个说法是有启发的。不同的分工造成了不同的技术和察赋差异,从而具有了李嘉图式的“相对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仅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同样可以解释国内的一般性的商品交换。价值的流通,正是基于这种相对优势,从而使得买卖双方有利可图。
这样,价值的复合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找到根据。在交换中,出于对相对优势的衡量和比较,人们一方面需要计算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相互之间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机会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马克思写道:“不同部门的生产力水平不能直接比较。我们不能因为生产一盎司金与生产一吨铁需要同量劳动时间,就说金的生产力低于铁。可见,时间与技术因素必须综合地考虑在一起才能在交换中进行相对优势的比较。当金与铁交换时,生产铁的工人会计算在自己现有掌握的技术下生产一盎司金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样生产金的工人也会计算由自己来生产一吨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当各自都估算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时,交换就发生了。估算中依据的时间和技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
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供求的数量、讨价还价的势力等等。但是它的决定性的因素,是能够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恩格斯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而生产费用,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显然是不同的。只有把劳动时间和技术条件结合考虑,才能判断出一宗交换“值不值得”,判断出该商品的价值能否保证它的再生产。
马克思定义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构造一种标准的社会平均技术条件。对于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这是合理的,而对于资本构成不同的众多品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就不太现实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斯拉法的“标准生产体系”一样,排除了技术变动的可能性,不能够反映动态的社会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也需要综合考虑时间和技术。
篇9
根据劳动部颁布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及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北京市气瓶充装站注册登记办法》和《北京市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规则》,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我局在1991年8月转发GB12135-89《气瓶定期检验站技术条件》时,曾就对现有气瓶定期检验站(主要为无缝气瓶和焊接气瓶)整顿工作进行过部署。现拟结合贯彻《北京市气瓶充装站注册登记办法》和《北京市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规则》一并进行,并开展溶解乙炔气瓶、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
二、为防止盲目建立气瓶检验站,保证气瓶的使用安全,气瓶检验站实行先规划后审查的原则。基本规划方案(已报劳动部)如下:
1.无缝气瓶和焊接气瓶检验站在现有站的基础上进行整顿,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站;
2.鉴于溶解乙炔充装站已由市化工集团公司规划且布局基本合理,因此溶解乙炔气瓶检验站每一充装站均可建一检验站。
3.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站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市液化气公司拟每个灌瓶厂各建一检验站,房山区规划建立3个检验站,丰台区、门头沟区、通县、顺义县、密云县、昌平县、平谷县、延庆县各建一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站。具体单位由我局会同区县劳动局审定。
三、溶解乙炔气瓶实行定点充装。不实行定点充装又不按规定补加丙酮的乙炔气瓶充装站不予注册登记,也不进行检验站审查。
四、小化肥厂外卖液氨,凡不具备充装条件的,不办理充装注册。
附件一:北京市气瓶充装站注册登记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促进气体充装单位确保充装质量和安全,实施气瓶充装单位注册登记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气瓶充装单位注册登记审查的依据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第三条 充装站按所充装介质,分为永久气体、液化气体、溶解乙炔气体和液化石油气体四个类别。充装站的注册登记按类别进行。北京市辖区内以上四种气体充装站都必须按本办法进行注册登记。
第二章 气瓶充装站基本条件
第四条 气瓶充装站应是国营、集体或乡镇企业,在独立的法人,或上述企业设立的气体充装站,并与其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个体企业一般不得从事气瓶充装。
第五条 应具有与生产充装的气体种类、数量相适应的厂房、场地、充装设备、检测手段、符合要求的工具器和安全设施。空、实瓶库应分别设置。充装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的单位,必须具有各自的充装场地、设备或装置、贮瓶间。
第六条 气瓶充装站的位置、建筑、充装设备、工业管道和安全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应设计规范、防火规定和有关防雷击、防爆、防静电等安全技术要求及环境保护规定。
第七条 充装易燃和有害气体的单位,应有残气残液的回收或处理装置,且应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
第三章 气瓶充装站技术力量和人员要求
第八条 充装站技术负责人应由具有助工以上职称的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并根据充装量和技术复杂程度配备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九条 充装站应至少有一名专职或兼职安全员,负责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工作。
第十条 充装站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与充装量相适应的气体充装操作人员,但每工班不得少于2名。气体充装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且取得市劳动局颁发的资格证。
第十一条 充装站应配备一定数量并经专业技术培训合格的压缩机操作人员,气瓶充装前检查员、充装后检查员、气体化验人员以及气瓶附件检修人员。
第十二条 充装站的气瓶装卸、搬运人员、收发等人员,应掌握与所充装气体及气瓶有关的安全技术知识、法规和标准。
第四章 对充装站的安全要求
第十三条 设备和管路应配置必要的安全装置。压力容器设备必须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的有关规定。计量仪器、仪表应在检验期内,且保证灵敏可靠。
第十四条 永久气体充装站必须配备能有效防止可燃与助燃气体错装的螺纹接头或其它防错装接头。
第十五条 采用电解法制取氢、氧的充装站,必须设置分析氢气和氧气纯度的化验分析仪器,在气体充装前分别对氢气和氧气定时进行检测分析,并宜在气体进入压缩设备前的输气管道上,设置氢气和氧气的自动监测仪表。
第十六条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必须具备达到额定充装量时能自动切断气源的充装设备。其他液化气体充装站必须具备达到额定充装量时能自动报警或自动切断气源的充装设备。
第十七条 易燃气体输送管道以及放空管道的必要位置上,必须设置回火阻止器。溶解乙炔气瓶充装站的灌瓶台上,应设置喷淋气瓶的冷却水管。
第十八条 站内必须设置运瓶通道和气瓶装卸平台。
第十九条 充装设备、管道、阀门、连接件等,不准选用与介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工作压力大于3.0MPa的氧气或氧化性气体管道应选用黄铜管,其化学成份和机械性能必须符合GB5232、GB1529和GB1530标准的规定。管道阀门应为铜基合金或不锈钢材质。
第二十条 输送气体管道的管径,特别是可燃和助燃气体的管道管径,必须按其管道气体最大流量,压力和安全流速选取。输送氧气或氧化性气体的管道及配件,必须经过严格脱脂,所使用的密封件,必须是不含油脂的不燃材料。
第五章 质量保证和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充装站应建立确保充装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机构。
质量管理体系应由组织系统、控制系统和法规组成,并附有相应清晰的图表等。
第二十二条 充装站应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各类人员岗位责任;
2.设备、管道维修保养;
3.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教育、安全生产、安全检查等内容);
4.质量信息反馈;
5.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管理及定期校验;
6.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
7.气瓶查收、登记;
8.气瓶贮存保管(如配带瓶帽、防震圈等);
9.资料保管(技术资料、设备档案);
10.不合格气瓶处理;
11.人员培训考核;
12.对用户宣传教育;
13.事故分析上报;
二、安全操作规程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瓶内残液(残气)处理;
2.气瓶充装前、后检查;
3.气瓶充装;
4.气体分析;
5.设备操作;
6.事故应急处理。
三、应有必要的工作记录和见证材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收发瓶记录;
2.残气(残液)处理记录;
3.充装前、后气瓶检查及充装记录;
4.不合格气瓶隔离处理记录;
5.气体分析记录;
6.质量信息反馈记录;
7.设备运行、检修和安全检查等记录。
四、有与充装气体气瓶有关的国家标准、规程、规范等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六章 气瓶充装技术要求
第二十三条 气瓶充装站所充装的气瓶,必须按规定配齐瓶帽和防震圈,还应做好使用中气瓶外表面受损漆色的修复工作。
第二十四条 溶解乙炔气瓶实行定点充装,且必须按规定补加丙酮。
第二十五条 气瓶充装前,应有气瓶检查员对气瓶逐只进行检查,液氯气瓶充装前,必须判明瓶内确无异物存在,合格后方可充装。无制造许可证单位制造的气瓶和未经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批准认可的进口气瓶不准充装。充装前检查应有记录,并由检查人签字。溶解乙炔气瓶充前,还必须逐个测定实际重量和瓶内剩余压力,并求出瓶内的剩余乙炔量,确定丙酮补加量。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气瓶,应先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
1.钢印标记、颜色标记不符合规定及无法判定瓶内气体的;
2.改装不符合规定的或用户自行改装的;
3.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4.瓶内无剩余压力的;
5.超过检验期限的;
6.经外观检查,存在明显损伤,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的;
7.氧化或强氧化性气体气瓶沾有油脂的;
8.易燃气体气瓶首次充装,事先未经置换和抽真空的;
9.溶解乙炔气瓶的实际重量减去剩余乙炔量后,超过乙炔瓶净重0.5kg以上的,或不足量超过3kg的。
不符合安全充装条件的气瓶,一经查出必须做出明显标记,立即隔离,逐只登记并妥善处理。发现到期未检的气瓶,由充装单位负责送到相应气瓶检验站进行检验,气瓶的产权单位或个人应缴纳检验费用。
第二十六条 气瓶应专瓶专用,如改作他用,必须由气瓶检验单位按《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要求进行改装。
第二十七条 液化石油气瓶及其它液化气体气瓶充装时,必须逐只对气瓶称重。
第二十八条 气体充装的质量检验、复验和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气瓶充装站必须由专人对充装后的气体质量按规定进行分析和检测,并做好记录。所充装气体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当发现气体混装、错装或发现其它影响安全使用的问题时,要立即妥善处理。
2.复验充装量:永久气体气瓶充装后,必须按照有关标准复验充装压力;液化石油气瓶和其它液化气体充装后,必须逐只复称重量;溶解乙炔气瓶充气后,必须逐只复验瓶内乙炔的重量和压力。超装的气瓶必须立即妥善处理。严禁气瓶不下车充装或数只气瓶连同运输车一起称重。
3.气瓶充装后,应逐瓶进行瓶阀试漏检验,如发现泄漏,必须立即处理,否则严禁出厂。
第二十九条 充装合格的气瓶(液化石油气瓶除外),应粘贴充装合格证,内容应包括:气体充装单位名称和地址、联系电话、充装介质、气体产品国家标准代号、充装量或充装压力、充装日期、检验员签章或代号等。
第七章 注册登记申请及审查
第三十条 申请注册登记的气体充装站,应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含县级)和区县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审查盖章后,向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提出书面申请(详见气瓶充装站注册登记申请表)。
第三十一条 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按注册登记条件对气瓶充装站进行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准予注册登记,并给《北京市气瓶充装站注册登记证》。
第三十二条 注册登记证有效期为五年。气瓶充装站在有效期满六个月前,向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重新申请注册登记。
新建和扩建、改建气瓶充装站须按本办法办理或重新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充装注册登记工作,只考虑与气瓶充装安全有关的系统,不涉及制气系统。
其它有关安全、消防、环保、卫生等要求,按相应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附件二:北京市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气瓶定期检验工作,保证气瓶的安全使用,根据GB12135-89《气瓶定期检验站技术工作》、劳动部《气瓶充装站注册登记和气瓶检验站资格审查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气瓶检验站整顿治理工作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无缝气瓶、焊接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溶解乙炔气瓶检验站的资格认可。
第三条 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的主要内容是:对气瓶安全技术性能检验与评定,气瓶改装、气瓶附件常规维修或更换的能力和管理进行验收和评价。
第二章 气瓶检验站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 气瓶检验站必须建立与所检验气瓶相适应,能确保检验质量的质量保证体系、规章制度,并有相应的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
第五条 气瓶检验站应是独立的检验机构,专业检验站必须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充装单位附属的气瓶检验站应明确隶属关系。
第六条 各充装单位附属的气瓶检验站原则上只承担一类气瓶的检验。专业检验站可以检验类别不同的气瓶,但必须有相应独立的检验场地,设施及安全措施。
第七条 检验站的设施、建筑必须符合有关的防火、防爆、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要求。检验场地应合理布置并能适应所检验气瓶工艺流程的要求,形成检验流水线,场地面积应与业务量相适应。溶解乙炔气瓶检验站应与充装单位建在一起,其它气瓶检验站也应尽量与充装单位建在一起。
第三章 检验站的检验人员
第八条 每一类气瓶检验项目应有一名技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应由从事气瓶检验两年以上的工程师担任。
第九条 检验站应具有与检验工作相适应的气瓶检验员。
1.无缝气瓶和溶解乙炔气瓶年检验量大于5000只,焊接气瓶年检验量大于2000只、液化石油气瓶年检验量大于20000只的检验站持检验员不得少于3人,检查任务量小于上述数量的不少于2人。
2.气瓶的外观检验、水压试验(气压试验)、气密性试验必须由持证检验员定岗工作,检验报告由持证检验员签发。
3.气瓶检验员的持证的项目分为无缝气瓶项(Qw)、焊接气瓶和液化石油气瓶项(Qh)和溶解乙炔气瓶项(Qr)。持有R2项目的压力容器检验员必须熟悉气瓶知识,并在具备气瓶检验的经验后方可独立上岗。
4.按所检验气瓶的类别和任务量,检验站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经过业务培训与检验工作相适应的操作人员和气瓶附件维修人员。
5.检验站应设专职或兼职安全员,负责检验的安全管理安全检查。
第四章 检验站的设备和工器具
第十条 气瓶检站至少应配备以下检测设备和工器具:
1.气瓶内剩余的有毒、可燃气体或残余液体的回收、置换和处理装置。
2.瓶阀、防震胶圈装卸设备:气瓶检验一般应有瓶阀和防震胶圈自动装卸机,检验小容积气瓶和检验量较小的检验站(日检量小于10瓶,下同)也可用人工装卸防震胶圈和用瓶阀装卸固定架以人工方法装卸瓶阀,但严禁用链钳或其他易于损伤瓶体的工具装卸瓶阀。
3.气瓶表面清理装置:气瓶检验前必须表面除漆、除锈。对内表面锈蚀的气瓶,还必须进行内部除锈。气瓶的外部除漆除锈一般应采用机械除锈装置,如除锈机、喷砂(丸)装置,检验量小的检验站可暂时用手提电动钢刷代替。
4.检修气瓶工具、设备和检查、测定气瓶表面划痕、裂纹、腐蚀、凹陷和鼓包等缺陷的量具、卡具等专用工具及样板、放大镜等工器具。
5.检验气瓶内部的内窥镜或电压不超过24V、功率不小于5W的照明装置。
6.超声波测厚仪。
7.称量气瓶重量的衡器,其量程应与所检气瓶重量相适应。
8.检修瓶口螺纹的螺纹量规和丝锥。
9.检修瓶阀的工具、量具及毒性、可燃性气体瓶阀气密性试验装置。瓶阀气密性试验装置应能够进行瓶阀在全开、全闭和开启任意状态时的气密性试验。
10.修磨气瓶外表面缺陷的修磨工具。
11.打印检验标记的钢字模及喷涂气瓶颜色、色环、字样的设备和工具。
12.处理报废用的工具或设备。
第十一条 无缝气瓶、焊接气瓶和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站还应有以下设施。
1.清除瓶内残留物、油脂、腐蚀产物的装置。检验内壁附有油脂的气瓶和不以氮气进行气密试验的液化石油气钢瓶的检验站,必须配备蒸汽吹扫装置,并保证吹扫后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内可燃气体浓度小于0.4%(体积浓度)。
2.气瓶耐压试验装置。气瓶耐压试验装置应符合GB9251《气瓶水压试验方法》的有关要求,试验装置上还应装设电接点压力表和时间继电器,用于控制试验压力和保压时间。
无缝气瓶和液化石油气瓶水压试验装置与瓶口的联接应采专用螺纹接头,禁止使用丝杠轴向压紧密封装置。
氧气瓶及其他有禁油要求的气瓶,必须配备禁油气瓶专用试压装置,装置上应有明显的禁油标志。
高压无缝气瓶检验站还必须配备测定容积残余变形的装置。对采用内测法测量残余变形的装置,应每三个月测量一次管路压水量(B值)和经常清洗玻璃量管。
3.气瓶倒水装置。检验量大的检验站应有动倒水架,检验量小的检验站也可用人工翻转倒水架以人工倒水。
4.气瓶内部干燥装置。
5.气瓶气密性试验用的气源及同试验方法相适应的装置的工器具。采用浸水法做气密试验时,应有水槽和吊运装置。
可燃气体气瓶的检验站,必须具备工业惰性气体气源和浓度报警仪。
第十二条 焊接气瓶、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站,还应配备检验焊缝用的无损探伤设备和一名Ⅱ级持证人员。如有协作条件,无损探伤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检验。
第十三条 溶解乙炔气瓶检验站,还应有以下设备和工器具。
1.用于气压试验的氮气源和充气装置、气体干燥器、水槽和吊运装置。
2.测量填料间隙的专用塞尺。
3.乙炔、丙酮回收装置与储存容器。
4.溶解乙炔气瓶填料含水率装置和水份烘干设备。
第五章 气瓶检验站的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 必须建立与所检验气瓶相适应并能确保检验质量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下简称质保体系)。检验多种类别气瓶的检验站,应按所检气瓶的类别分别建立质保体系。同类气瓶质保体系中应包含所检验的各种气瓶的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 质保体系应由组织机构、质量控制系统、法规标准等部分组成,并编制质量保证手册和质量控制图表。
质量保证手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检验站的基本概况;质保机构,质保人员及相应的职、责、权;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控制环节、控制点的质量指标和依据、控制内容和程序、工作见证材料。
第十六条 制定完善的检验工艺和相应的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以及完整的检验记录表(卡)和检验报告。气瓶检验站应对其检验工作质量和检验报告负责。检验报告须经持证检验员签字、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加盖气瓶检验站检验专用章方为有效,并在气瓶打上检验钢印标记和涂检验色标。液化石油气瓶在阀座与角间加设圆形标志环,标志环内应打印制造日期、检验单位、检验日期等。
第六章 资格申请与审查
第十七条 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分为:无缝气瓶、焊接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溶解乙炔气瓶四类。
申请气瓶检验资格的单位,填写《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申请书》(下简称《申请书》)一式三份。
由区县劳动局根据《申请表》中“气瓶检验站申请资格审查表”的有关内容,对其申请资格进行审查。合格后签署意见,由申请单位报送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
第十八条 气瓶检验站资格认可工作由市劳动局统一安排。经审查合格的气瓶检验站由市劳动局批准其资格,颁发检验许可证书并报劳动部备案。气瓶检验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第十九条 气瓶检验站接受区县及其以上劳动部门的监督。按有关要求向市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报告当年气瓶检验工作情况和气瓶的安全技术状况。
第七章 附则
篇10
浪费可耻
教学目标
认知:
l.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1.自觉爱惜劳动成果。
2.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着重进行节俭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节俭与浪费的关系,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并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惜劳动成果,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不论是从学生养成教育需要出发,还是从我国国情教育出发,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从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以焦裕禄生活节俭的事例,说明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节俭习惯,做到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大手大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曾经有过“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理。那时候,大人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能省则省。整个社会通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此,现在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如何让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又一代新人从小养成生活节俭的习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题,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虽然有人理智地提出“再富也要苦孩子”,但身体力行的时候,和困难重重。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生活上的过高要求的时候,常常会以下不为例来放纵孩子。有的家长显然收入不高,怕自己没面子,也常常用花钱大手大脚来打肿脸充胖子。因此,本课教学必须找准本班学生的活思想。
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阔气、大方与吝啬、小气的理解入手,把问题开门见山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作出判断和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看法。
教法建议
1.课文时节俭的含义作了一个界定,“节俭是指不该花的钱不花,不该扔的东西不扔”。为了表明这个定义的相对性,在这个定义前面,附加了“我们所说的节俭”。教学时要注意分寸,不能把节俭的含义说得太绝对。因为节俭的含义是相对的,其中的“该”与“不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倘若说得太绝对,学生一旦找到反面例证,教师便会作茧自缚。
2.浪费的对象是人、财、物以及时间。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课课文及练习只涉及了财和物,没有涉及人力、时间的浪费。是否补充及如何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酌情处理。本套教材有专门的惜时教育,教学时要注意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3.本课以明理为主,而激情是明理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对“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产生情感共鸣,可以把练习“写一写”提前进行。学生搜集、赠送有关节俭的格言、谚语、警句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具体安排、指导学生搜集时,可把学生按“古、今、中、外”或按“人、财、物、时”分成若干小组,一个组有一个侧重点。指导学生赠送格言、谚语、警句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所送格言、谚语、警句的意思,再提出自己对同学的希望,然后赠送。
4.如前所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在道理上,学生都能够说,问题在于口服心不服,或者是口服“行”不付。因此,教师要把本班学生在节俭、浪费上的实际状况看得明明白白,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或在教学本课之后,指导学生制订出本班的“节俭公约”,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要珍惜劳动成果。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能自觉爱惜劳动成果,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对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消息感触非常深,我想让同学们看看这则消息,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课件播放:一则消息。)
消息:2001年6月23日星期六某晚报
崭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
小学生“潇洒”为哪般?
本报讯几块钱一张的新毛巾,却被一些小学生当作了一次性抹桌布,在擦完了自己的课桌后当作垃圾扔掉了……如此情景,让本想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班主任大跌眼镜。
据某小学四(3)班班主任介绍,为了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要求每个学生从家里自带一块抹桌布,在6月20日大扫除时,将各自的课桌彻底擦洗干净,而后分别打分评比。不想,有5名学生带来的竟是崭新的长方毛巾,每块价值几元钱,在劳动结束后,它们都被扔进了教室一角的纸篓中。对自己此种浪费行为,5个孩子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我认为用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样做太浪费了。
师:可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和这5位小学生一样,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花钱大手大脚,就是阔气、大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一块毛巾也需要许多的制作工序,随意浪费掉的行为是不对的。
师:归纳学生的看法,揭示课题,板书: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二、合作学习,明白道理
师: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学习情况,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焦裕禄的哪些事?
2.焦裕禄为什么要这么节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师:口述合作学习的步骤: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2)组内发表意见。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4)组员补充说明。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生活上严以律己,勤俭节约,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让我们再听听他是怎样看待节俭与浪费的吧。(课件播放:“在焦裕禄看来,生活节俭并不丢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是光荣的;而浪费财物,不该花的钱花了,不该扔的东西扔了,则是败家子的行为,是可耻的。”)
师:我曾记得说过一句话:“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拥有巨额资产,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一定很奢华,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结合陈嘉庚的事迹,谈谈你对他说的“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能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费”这句话的理解。
3.课件出示:陈嘉庚的相片及他说的话。
师(学生回答后):无论是焦裕禄还是陈嘉庚,在他们身上都具有了节俭的美德;无论在生活困难时期,还是在经济富裕的今天,我们都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因为任何一种财物,无论它是国家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随意浪费就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不仅不是大方,而且是犯罪,是非常可耻的。”)
板书: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节俭习惯
三、联系实际,自我教育
1.师:请谈一谈你对下面三件事的看法。
课件播放:根据课后的“议一议”“评一评”拍摄的小品。
小品1:小丽常常浪费纸,一张纸才写几个字就扔掉了。小英批评她,她说:“一张纸才几分钱,用完了再买。”
小品2:小全与妈妈到饭店吃饭。饭后,妈妈要把剩菜带回家。小全说:“别这样!让同学知道了,会笑话我们的。”
小品3:小明与小刚给同学过生日,小明送的是自己做的小礼品,小刚却叫爸爸花钱买贵重的礼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小丽、小全、小刚他们的做法都是错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焦裕禄、陈嘉庚学习,生活节俭,不浪费财物,把钱用在应该用的地方。
2.师:学习完课文,让我们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以前,我在勤俭节约方面做的怎么样?再展望一下未来,今后,我该怎样做?(每组的小记者抽取一道题,现场采访同学。)
师口述采访步骤:
(1)每组的小记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采访本组的同学。
(2)小记者收集采访意见。
(3)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采访题目如下:
①你有没有浪费过电或看见过浪费电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②你有没有浪费学习用品或看到浪费学习用品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③你有没有浪费水的做法或看到浪费水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④你有没有浪费粮食的做法或看见过浪费粮食的现象,结合今天所学谈谈今后应该怎么做?
⑤过去你是怎样花自己的零用钱的?今后你怎样使用自己的零用钱?
师:同学们从节约水、电、粮食、学习用品、零用钱等方面都谈了自己今后的打算,我相信同学言出必行。为鼓励大家,老师赠送几条节俭的格言给同学们,让我们师生共勉。
3.课件出示节俭格言:
(1)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2)为人不知储蓄,则一生困苦,致死贫乏。
(3)节俭是一
大收入。
(4)以有余,补不足。
四、总结深化,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