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31 12: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2、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求学到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
(2)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孩子上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长,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也较强。
(3)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
(4)自由放任型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样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
2、家庭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单亲家庭可能因离婚、丧偶、夫妻分居两地等因素而形成。对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面对家庭的破裂,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从而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继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抑郁、焦虑、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得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是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抢劫、行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而他们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在西方国家,崇尚家庭教育方式的“八字”方针,即管束、期望、教导、关爱。研究表明,遵循的父母,最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最利于子女健康成长。身为父母,就要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1、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做什么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也会跟着模仿。如果父母做出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很诚实。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给孩子的教育就失去力量。作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2、赏识孩子,适当期望
父母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无论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是进步还是失败,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赏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凡事都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父母不应该想着事事担心和代劳,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感受生活,学会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父母还应当引导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要帮助孩子理顺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关系,制定计划,坚持执行,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习惯,让孩子形成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3、感受关爱,适当挫折
关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而成长中孩子更是需要关爱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作为父母应当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从而让孩子学会热爱父母,热爱集体和自然。另一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感受一些挫折,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忍受一下饥锇感、失败和批评等,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篇2
一、提高教师心理教育能力
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学生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当首先要保证教师具备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的培训,重视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要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避免不恰当的教育手段对学生造成再次伤害。为了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应当对初中班级的环境进行改善,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文体竞赛,积极鼓励特殊家庭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应当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耐心的开导和鼓励,他们与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共同享受学校提供的一切服务。同时应当教导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尤其是对一些有困难的同学,更要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要能够组织并主持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这样教师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学校可以进行关于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问卷调查,这样方便学生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师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开展过程中充分落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当保持自身的思想与学生思想的一致性,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换位思考,保证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辅导都是有益的。
二、抓住根源进行心理干预
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要能够抓住根源,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实现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的目的。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进行讨论。学生小松在学校的表现为经常迟到,在课上爱睡觉,但是课间却跟同学说笑打闹,各科成绩均不及格。有时候,小松会做出一些比较怪异的行为,如果老师指出他的错误,他还会顶撞反驳老师,对老师表现的不屑一顾。这对是小松的基本情况的描述,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有效的处理小松的问题,那么可能他的学习成绩以及心理问题在初中阶段很难得到改善。对此,我们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首先为了消除小松对教师的抵触心理,或者是逆反心理,我们应当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而进行心理疏导的教师应当选择一位小松不那么反感的教师,甚至可以是不给小松教课的老师。通过与小松的谈话,教师要注意从谈话内容中获取他的家庭信息,不要逆着小松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小松理解教师的工作是为了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避免谈话内容涉及到心理问题的相关词语。其次,教师以及学校应当采取措施让小松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例如,小松的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学校应当对其学费进行适当的减免。并且如果小松在学校用餐的话,学校应当免费提供用餐,并且安排相应的老师定期对小松的生活进行关心照顾,循序渐进的指导小学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阳光的男孩。最后,教师应当对小松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要与其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帮助,并且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对小松的心理问题有所帮助。
三、增强自信乐观处世
篇3
【关键词】同理心;场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16-02
同理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成分,它对我们合理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成功地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发展亲社会行为有重要意义。随着心理模式加入现代医疗模式,同理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1 对同理能力的研究进展
同理心一词于1906年由Titchener首先由德语‘Einfühlung’翻译引入,意为“神入”,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中,国外心理学界不断深入和拓展有关同理的研究,补充和完善“同理”概念的阐述和分析。
Alligood (1992)提出存在两种类型的同理能力:后天训练得来的与先天形成的[1]。Raile (1983)通过文献整理,提出虽然研究者们在叙述差异的时候所用词汇不同,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存在两种类型的同理能力[2]。其他学者也有过类似的研究,如Zderad曾经确定了关于区别常态和临床同理心的需要,Forsyth提出有存在两种同理能力:常态的和专业化的。
与本研究相关且较具代表性的国内研究有台湾学者林秀华(2007)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团体同理心训练[3]及山西医科大学邱玉芳(2007)对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等。
2 同理能力与场认知风格的关系研究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概念认为,当呈现一个具有支配作用的场时,比较独立的个体倾向于克服场的组织,或者重新构建场;而比较依存场的个体则倾向于依附于既定的场的组织(Wittkin 1977)。向来有观念认为,护生与其他健康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更高的场依存性。场依存性与同理能力和开放性人格这两个方面有关,场独立性的学生显示出较少的同理能力。
Stephen(1981)发现场依存性与同理能力和开放性人格有关。DeVore(1989)对认知风格与同理能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场独立性的个体同理能力较低。
Arthur(2006)在一次研究中(Empathic Understanding scale, EUS)所得结果显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被试在同理能力上有差异,场依存性的被试同理能力要优于场独立性的被试。
3 同理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所采用的一贯的一系列方法,是家长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Sally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理能力的影响尤其重大[4]。
Eisenberg及其同事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社会功能与儿童消极情绪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同理能力与一个人在怎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长大有密切关系[5]。
Barnett等人(Barnett, Howard, King & Dino, 1980) 的研究结果显示同理能力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相关。Helen Williams则认为父母适度的惩罚,可以教育子女学会自我保护、自尊、自控和同理他人[6]。其它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理能力有意义深远的影响(Dekovic & Jannsen, 1992; Berk, 2000)。
由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心理学界对同理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在理论、测量及其与各心理维度的关系研究方面均已有所建树,而国内对同理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较为单调,较少考虑到与同理能力有关的心理特质,对个体同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未闻及报导,在该领域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Alligood, M. R. (1992). Empathy: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two type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30(3), 14±17.
[2] Raile, M. (1983). The relationship of creativity, actualization, and empathy in unitary human development: A descriptive study of M. Rogers’ principle of helicy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 449B. (University Micro? lms No. 83±13, 874).
[3] 林秀华.护理人员团体同理心训练成效之探讨.长荣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 罗学荣,苏林雁,万国斌.儿童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994,8(6):249、261-262.
篇4
一、激起正能量,全校师生互相欣赏
1、从校领导做起,寻找身边正能量的教师。
(1)在课堂上提升。课堂教学中,教英语的乔娜老师,她的课堂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各个活动的组织,孩子们在老师的调动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教数学的史忠秋教师,课堂教学严谨扎实,每一节课后五分钟都组织学生进行当堂检测,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便有了及时的反馈。还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领导班子在随堂看课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教师的优点,便组织全校老师们有针对性地看课,看课过程中多关注老师课堂上的优点,从而针对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借鉴。
(2)在班级管理中提升。在平日的班级管理中,领导们发现肖迪老师管理很有特色,她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定期引导孩子互相欣赏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她的班级班风纯正。还有低年级的鲍文华老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也很值得借鉴。领导们让这些老师在全校进行经验交流,老师们互相交流讨论,彼此学习对方的优点,每个人的班级管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特殊做法促提升。领导们在平日的观察中发现,梁海燕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从一年级开始,她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月,她都会向学生推荐一到两本经典书籍,定期组织交流,经过几年的培养,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领导们将梁老师的做法在全校推广,老师们积极响应,如今,格致新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从老师们做起,寻找身边正能量的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老师们都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对孩子采取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最棒的。因此,格致新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阳光的,幸福的,从学校的笑脸墙上可以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3、从学生们做起,从同伴身上汲取力量。正能量的教育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学生们互相欣赏,找出自己的优点,找出别人的优点,从而,自己变得更自信,也更上进。
正能量是把“美的种子”播种在学校,学生的心中,如荷塘中的荷叶将新绿铺满荷塘。既清新了自己,又在绿意中释放清香,他们感染、启迪、陶冶了了更多的人,教育的正能量不断发散出去,已经成为格致新校教育中的一个个“最新最美的篇章”。
二、释放正能量,各种形式促成长
1、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的舞台。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也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展示的机会,格致新校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课堂模式。即每节课的前3---5分钟为专门给学生展示的时间,每一学科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展示内容各有不同。如音乐课每节课可以让孩子们或唱歌,或跳舞,或演奏乐器。英语课可以讲英语小故事,也可以介绍西方文化。美术课,孩子们可以展示自己创作的一幅画,自己亲手制做的手工,讲述自己喜欢的画家……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表述能力越来越强,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2、利用德育校本课将“正能量”教育落实下去。
(1)班级采取每日每事人人负责制。格致新校以“日事日毕,日新日进”为校风,即每一天都要要求每一位师生把当天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不拖沓,不积欠。在“人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每一个班级的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孩子们的责任感也更强了。
(2)每周两次德育校本课,每一个孩子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每周二,同四的第四节课,为学校固定的德育校本课时间,在德育校本课上,每一个孩子都要反思自己在这两天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继续保持,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并把自己发现的同伴身上的闪光点讲述给伙伴听,从而将这种好的行为发扬光大。
3、格言的积累,为正能量找到理论依据。每一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累一条格言,这些格言或者关于热爱读书方面,或者关于学习做人方面,或者关于珍惜时间方面,或者关于锻炼身体方面……每学期有每学期的格言内容,从一年级积累到六年级,共背诵格言600---700则。这些格言不仅端正了学生的思想,也为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传递正能量,让家校合作更和谐
1、以家长会为主渠道,向家长宣扬。利用家长会,每一位老师都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跟家长讲明什么是正能量教育,并请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学校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采用赏识教育法,多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长们纷纷表示,换一种教育方法,孩子变得更懂事了,更上进了。
2、聘请专家讲座,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正能量。请专家定期给家长做讲座,让家长明白正能量的作用,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性能量,如何能使自己的家庭更和谐,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走向精彩。另外,请家长也尽一已之力进行宣传,传扬,从而使我们的社会都充满着活力与阳光。
3、借助社区的宣传,人人了解正能量。学校与社区通力合作,将学校的思想,做法跟社区及时沟通交流,让社区和学校一起宣传,从而形成积极、阳光的社会风尚。
篇5
关键词:家训 家风 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此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清张履祥《训子语》: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交友?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无论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杨震“四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一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
[2]诸葛亮《诫子书》。
[3]清・张履祥《训子语》。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修身;八德
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到经邦治世、修身进德,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无不涉及。并将做人、读书之道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施教思想体系。其中对于修身思想的阐述对于当时以及之后的子女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修身思想的渊源
毕生服膺程朱,以理学为宗,同时又不废汉学,还博通诸子百家,兼容并蓄,体大思精,为他经邦纬国、修身齐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传统家训的思想影响。
家训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准则,它是中国传统守法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其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色彩。的《家书》、《家训》应是这林林总总家训中的佼佼者。作为晚清时期一代通儒的,他自然懂得家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传统家训的影响。
其次,曾氏的世传家风。
清末,曾氏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或是在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的。的高祖应贞(字元吉)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其曾祖父竟希一生克勤克俭,祖父玉屏(字昨冈)“少耽游惰” ,但却能“立起自责”,幡然悔悟,“自是终身未明而起”,“讲求农事” 。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 ,决心让自己的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对其祖父非常崇拜,祖父的言谈笑貌,一举一动无不对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传统的儒家思想。
自幼“受学于庭,诵读颖悟”,九岁时读完五经,十五岁时受读《周礼》、《仪礼》成诵,兼及《史记》、《文选》等书籍。后又先后求学于湘乡涟滨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阅历,对《大学》中的思想心领神会:只有人人依据儒家经义注重“自身修养”,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只有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其自修的过程中,对于修身有了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将修身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德”,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可以视为是修身的一种道德品行标准。只要“八德”得以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
此外,“八德”还被其作为家训示人。在给曾纪泽、曾纪鸿书中就提到:“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
三、修身思想的现代启示
1、在传统中超越
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因此他的文化思想既有对传统的固守,也有向近代的转变倾向。体现在他既是“一宗宋儒”笃信程朱理学,又能博采众长吸纳百家;他既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这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新风。
2、重德教
看重道德在社会中的力量,即先做到自我的道德完善,再以此来感化他人。对此,阐述,“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悠悠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他本人所立志向,“其大者,欲行仁义于天下;其小者,欲寡过于自身”。他的格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说是这一人生态度的精炼概括。
3、求和谐
人生思想的中心是创建理想和谐的家族社会。他在自我立身方面,坚持并追求“刚”以业,“柔”以立命,刚柔相济以求内和。在人我交往方面,他诚信处事,宽恕待人以求人和。在居家方面,崇勤尚俭兴家持家,谦逊忍让保家卫家以求家庭和睦。在政治方面,他认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但以得人为先,得人强,则国家强;他识才用才,知人善用,人存而后政举,才能政和。
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容,有新的发展,其家庭教育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大大地超越了他的家庭和时代,不断地被人们所推崇和借鉴。可以说,的家庭教育中修身思想,无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家书·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 熊吕茂.肖高华.文化思想简论[J]中南大学学报,2001,9(5).
[3] 周玉珍.伦理思想的渊源[J]湖南社会科学,2005,6(3).
[4] 梁景和.论的家教术[J]孔子研究,2000,(2).
篇7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2、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3、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4、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5、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6、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7、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8、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9、所有纨绔子弟都是富裕子弟,尽管并非所有富家子弟都是纨绔子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11、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12、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13、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14、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15、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16、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17、平时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8、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19、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0、谁能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
21、体罚是一种单纯的“棍棒+粗口”的原始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极其不利。——许传利
22、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23、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24、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25、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26、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27、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28、谁能让孩子有主见又懂得妥协,既果敢又懂得顺从,谁就遏住了教育的关键。
29、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30、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31、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32、父母唯有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获得孩子的钦佩和敬爱。——姜晶
33、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34、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35、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36、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37、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成一种游戏的。
38、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39、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4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41、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42、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43、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44、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45、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46、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47、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48、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49、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50、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51、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5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必须警惕“人穷志短”。
53、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54、孩子的祖父母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有限的教育经验又因为祖父母的溺爱和放纵而派不上用场。
55、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56、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57、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58、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59、换一种眼光看孩子,你将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增长点”。——时金林
60、一个会爱父母的人,将来才会更好地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赵静波
61、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62、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63、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64、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65、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66、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67、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68、让孩子在艰苦的地方体验他人的苦难,让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改变孩子自暴自弃的坏毛病的唯一办法是既让他面对他人的苦难,让他为苦难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69、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70、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
71、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72、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73、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74、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75、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76、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77、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78、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79、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80、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篇8
一、对教育习俗的理解
教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经历中,对社会的理解中捕捉到的对教育的认识。什么是教育习俗,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从概念的渊源来看显然是从民俗学衍生而来,民俗学的专有名称最早出现在英国,原名为folklo,民俗(folklore)最早是指“民间传说”,后其内涵不断外延扩展,现包括很多历史遗留物。我国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第一次运用“民俗学”一词,其实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使用了“民俗”一词,如在《礼•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指民间习俗的概念,此外在《史记•孙叔熬传》、《汗书•董仲书传》、《韩非子•解老》等书籍中也出现了“民俗”字样。在我国所谓民俗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我国学者石中英认为:教育习俗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延绵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它专门涉及民间教育事项,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等[1]。可见教育习俗是人类生活中看似松散却培养着人们基本的教育信念,告诉人民基本的教育方法,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变得简单、清晰,使日常教育生活成为可能的人类教育经验的结晶,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影响个体行为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是教育习俗,而不是教育的理念。这些隐性东西的存在,往往真正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这些习俗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因为人随时随地都处在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扮演着满足周围人期待,自身角色认知和各种规范的言行,由此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教育习俗也正是如此存续和承继到现在的。
二、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做人教育缺失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长都具有“望子成龙”之心,但由于对人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其在教育孩子中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这一看似“老生常谈”但又不能避开的一个现实而严肃的话题。古今中外对这一话题的陈述不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展现与陈述上,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其深刻内涵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因此在延续人类生命的历程中祖祖辈辈不能或缺的各色各样的家庭教育应运而生。当今现实中也不难发现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制定目标,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都可放弃;有些父母替代子女做学习以外所有的事情;有些家长把孩子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夸大,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过度的爱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压力,从而出现了“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极端的期望”、“孩子反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出现家庭教育的矛盾和误区,导致这些孩子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心、同情心,缺乏对他人良好心理品质的欣赏和赞扬,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消沉、退缩,自暴自弃,形成自私、易冲动,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自虐、自残的极其偏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变成只会学习,不会生存的、新型的“边缘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其实发生在我们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并不都是按照所谓科学的教育理论一步步实现的,更多的是按照看不清,摸不透的理解和观念来进行的,而这正是我们忽视的教育习俗问题。如在一个家庭世代的性别教育往往重复着这样一个模式:“你是女孩子,应该温顺、听话”;“男孩子要勇敢、不怕苦”;这些观念存在于其成长的生存背景之中。生活中诸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蛇与农夫的故事”等这些充满着生动寓意和教育潜在功能的习俗,不同的人凭借着自己生存文化环境而阐释和解读着,从而勾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底蕴。人的生存魅力不仅来自于才智,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人格和生活。家庭教育中应该通过诗歌、谚语、格言、神话等文化集合体,来传承人生路途中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与挫折,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塑造做人的性情和道德,从而锻炼生存适应能力,为民族与社会发展带来光明和希望。
2.生存教育忽视
一个人的生存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家庭作为个体生存最长久的场所,从小培养良好的生存技能和适应教育非常重要。在历史上成功的教育习俗不断扮演着特殊“教育者”的角色,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难以更改的教育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等著名童话故事人人熟悉,代代相传。现实生活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道德思想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压力,使教育习俗更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地域性。令人痛心的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些教育习俗的功能逐渐弱化,出现了听故事不懂得其教育含义的后果,没有真正发挥出教育习俗的功能。熟知《孔融让梨》故事的儿童,在现实中并不懂得尊重父母。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不会系鞋带,中学生不会洗衣做饭,大学生还需要父母陪读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特色”现象。多少次我国与国外儿童的假期生活体验较量中,我国孩子表现出惊人的低生存能力,使人们困惑和感叹。教育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忽视了实际生存教育。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娱乐与游戏活动,通过我们身边的教育习俗,结合社会、学校等机构来挖掘和积极渗透各种生存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个性,获得能力发展。
3.家庭角色错位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习俗的意义更多在于潜移默化,而且还附加了原先经验形成的束缚。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儿童不同的个性本身代表着不同家庭教育的痕迹与结果。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维系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传统,具有正确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反之,父母无条件地为子女服务或者家长专横造成子女胆小怕事等家庭环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地位的错位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特殊家庭暴力投诉案件呈增加的趋势。即青少年受暴力游戏、黑帮电影等不良影响,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时,对身边的父母或长辈发泄情绪,进行施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家长对独生子女唯命是从,过分溺爱,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失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诸如《孔融让梨》、《龟兔赛跑》、《夜郎自大》等从古至今承继下来的民间教育习俗,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只是被很多家长忽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缺少了家长关注积极健康的教育习俗素材并加以示范和运用,不能正确定位家庭角色和地位,而出现了“子女左右父母”或“父母包办子女一切”的不良现象。家长和子女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要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心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充当既是家长又是朋友的角色。子女要懂得尊敬和孝敬父母,不能做到“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只有建立温馨、和谐、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才能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解决的几点建议
1.积极挖掘生活中良好的教育素材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所谓“差生”,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导致的,而这种失败往往是家长的“双重标准”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育素材需要我们的家长去挖掘和利用,而且家长的表率和以身作则更为重要。如待人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表里如一,不能说谎等家长的示范作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记忆里。例如不少家长往往忽视如何管理孩子的压岁钱问题,其实这本身是渗透如何理财的非常好的生活素材,如果压岁钱数额较大,鼓励孩子适当储蓄外,也可用压岁钱购买邮票、纪念币甚至字画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不但能培养儿童对人文艺术的良好兴趣,还知道理财的艰难与风险,懂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再如通过《灰姑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渔夫与金鱼》等童话故事,积极渗透如何做人,做好事,好人有好报等道理,培养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
2.培养爱心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缺乏爱心的行为表现,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观动机导致,而是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原因,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中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偶发的行为若形成稳固的习惯之后就难以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友善行为,就要及时地赞扬和鼓励孩子,受到鼓励后孩子会容易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则表现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降低。当孩子出现不友好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当机立断地予以制止,与孩子讲道理商量解决办法,告诉孩子错误在哪里。因为孩子有自尊心,在批评的同时维护他的自尊心是他健康成长的保证。儿童在社会群体交往中,特别是与同伴交往中,可以得到无拘无束的欢乐,还可以磨练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否则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通过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否定感,通过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来培养和增强孩子的爱心。但在现实中出现有些孩子因把座位让给老人而被父母责骂,想捐款被父母拒绝等令人心痛的现象,这些行为与童话、格言中的深刻寓意背道而驰,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3.积极渗透生存教育
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生存适应的速度与生活的质量。薄弱、低下的生存能力,很难顺利完成较高水平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积极渗透各种生存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不仅指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技能技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心理适应能力。所谓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即要具备了解自身特点、学会倾听和表达、认识和调节情绪、理解和支持他人、具有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言行等生存技能。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孩子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围绕“成人本位”营造的社会而进行的。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充当“学习的工具”,可选择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因此建议应建立一个“孩子本位”的环境。其实教育习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存在于生活周围。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睿智的教育家、思想家们呼吁人们把目光和理智的触角伸向似乎被人遗忘的“生活世界”中,启示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充满风采的教育习俗。在家庭教育中挖掘和开发教育习俗的功能,体悟“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童谣,诗歌,成语,传说等方式,渗透和传递人类文明与智慧,创造快乐,培养更多的自尊与信心,从而拓展活动空间,为儿童社会生存奠定扎实的基石。
4.塑造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心理品质。心理学意义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声誉和尊严等,也称为个性。可见,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更是社会化的结果。一个人的人格教化更多根基于其成长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人格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在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特征,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是人格的完备结合。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学校,社会和家长们都非常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的人格培养更多受长辈、父母、家庭成员的示范影响。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家庭成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遇到各种变故和困难时的调控能力;家庭成员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都对儿童形成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的日常琐事中始终贯穿这些教育理念: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平等、公正地评价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要给孩子独立处理家庭事务的机会,安排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也是人格展示的舞台。团队心理是健康人格塑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影响源。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体环境,离不开团队精神。家庭就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团体,这种独特的团体教育力量,促使家庭成员具有无比的推动力或摧毁力。儿童作为一个积极发展中的社会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学校和社会,创设有利环境,培养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使儿童能够按照社会规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渗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及时调整人格结构,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篇9
但凡班里收钱,我都是交予中队长负责收取和登记。结果有一次收钱时中队长告诉我少了15元钱,但不知是谁没有交,问了好多遍也没有结果。自从我接班以来,一直在强调诚信,平时的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也是用有关诚信的格言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我不相信会有学生故意不交钱或拿走了钱。于是,有一天快下晚自习时,我特意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谈了我的想法,我说,中队长收费时缺了的15元钱,可能是谁忘记交了,老师马上要上交了,如果谁忘记了,请私底下直接交给我。说过那话后好几天没有消息,我也慢慢淡忘了这个事情。到了下一个周的周一晚上,我准备下班,出办公室门的时候,看见班里的小调皮鬼小迪在门外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他找我有什么事。小迪涨红着脸,吞吞吐吐地说,是他忘记交15元钱了,说着拿出了钱交给了我。当时的我真是喜出望外,但是表面上仍旧若无其事地拍拍他的肩膀说:“张老师都忘记了,你还记得,表扬表扬!” 第二天,我在班里慎重地说起这件事,我说我为同学们感到骄傲,不管是谁,承认是自己忘了交钱,都得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提议同学们为咱们班同学的诚实和战胜自我的勇气而鼓掌。顿时,教室里一片热烈的掌声。
随后的几天里,我看到了小迪写给我的日记。我才知道他这些天来的心路历程——他在交钱的时候中队长只登了记忘记收他的钱,一时之念,他便把钱拿去买画片玩了。撒了谎做了错事本来就忐忑不安,又如何向家长承认错误重新拿了钱来上交?找我交钱的时候又该如何解释?同学们知道实情后对他的看法将会有什么改变?经过了好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鼓起勇气找到父亲拿了钱,又找到我,把钱交给了我,并做好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的准备。“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而且微笑着说自己都忘记了。第二天,老师还让全班同学为我鼓掌,而且没有提到我的名字,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您,老师!”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听话懂事,而且学习也开始勤奋起来,六年级毕业考的时候,他跻身到了年级前三十名。
评析:
小迪在班里属于年龄偏小的孩子,聪明伶俐,思维活跃,但是小毛病很多,和男同学相处很好,和女同学经常有矛盾,性格直率,敢作敢当,上课小动作多,成绩不稳定,在群体生活中是属于刺儿头的那种。从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直率的个性以及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但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被一时错误的念头所左右。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学生实际上是很大的一个群体,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该做怎样的思考?该采取怎样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孩子的发展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思想教育是一种感情的艺术。老师给学生的爱,应该比母爱更细腻,更纯洁;应该比父爱更广博,更高尚。要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之树常青,老师必须时常输之以爱的甘露,而这种爱必须要细腻而具体。在与学生的摸爬滚打中,我深深意识到,和孩子相处,既要抓住他们的心,更要放开他们的手。
1、做善于观察的教师
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个体有差异的孩子,教师细微的观察、适时的点拨、热情的鼓励是孩子成长历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都十分清楚这样的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我们同样也清楚孩子的目光是纯真的,目光中折射出的是孩子的心声。因而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教师除了要及时接过孩子抛出的语言信息之“球”外,更要适时的接收孩子发射的无声的心灵之“光”,正确解读孩子目光中的瞬间所折射出的“心声”。
2、解读行为背后的故事
案例中的小迪当他得到老师的赞许后,在日记中袒露心声,从这里,我看到了他背后曾经许多的隐忍。我想每一个行为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产生的缘由,为此,我邀请案例中小迪的父亲来学校,向他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寻找行为背后的故事。原来孩子出生在单亲家庭,从小就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在香港机场负责运输工作,文化层次较低,脾气暴躁,加上生活的压力大,因此和孩子相处时没有多少耐心。孩子从小就是在看父亲脸色行事的环境中长大的。在与父亲的交流中,我们也隐隐的感觉到,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的家庭中,孩子的言行、性格必然会有所扭曲。因此我建议小迪的父亲多看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同时也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方法来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律的个性,例如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按照陈鹤琴先生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尊重孩子的意愿,使孩子敢想、敢做的同时,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就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减少家庭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同时希望父亲多与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支持和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去实践。以此改变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3、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篇10
1、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2、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3、赏识使孩子成功,抱怨使孩子失败。禁止意味着引诱,压抑反而是强化。
4、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5、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6、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7、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孩子面前树立老师的威信,请家长务必做到。
8、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9、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10、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11、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12、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13、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14、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15、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1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17、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18、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19、素质教育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20、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
21、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22、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3、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24、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5、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26、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27、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28、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29、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30、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31、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32、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33、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4、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35、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6、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7、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38、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39、专家曾经指出: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自己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
40、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
41、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比得上一百个老师。
42、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43、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44、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45、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46、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47、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48、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49、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50、孩子都想得到尊重、赏识、掌声和认可。
51、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52、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53、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54、要看孩子将来素质如何,那就要看家长现在素质如何。
55、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56、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57、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58、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意识。
59、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60、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61、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62、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63、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64、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65、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66、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67、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68、一切变坏都是从不劳动开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