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31 21: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尊老爱幼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尊老爱幼格言

篇1

老奶奶笑了

今天放学后,我坐在回家的公交车,正悠然自得地看着车外的美景。忽然,我眼前出现一个景象:有一位老奶奶上了公交车,她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躬着腰,还拄着拐杖,艰难的走上了车。

这时,我想:我是一名少先队员,老师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孟子不是有一句格言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到这里,我立即站起来,走到老奶奶身边,搀扶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座位。老奶奶坐到座位上后,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拉着我的手,亲切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在哪个学校上学?”我回答:“奶奶,我叫红领巾,今年九岁了,在民主路小学上学。”

老奶奶又笑了,这次她笑得是那么的甜,那么的蜜,多么的灿烂,多么的和蔼可亲,仿佛是阳光照耀下的美丽鲜花,又像那慈祥的月亮婆婆,照顾着每一颗正在闪烁的小星星。啊,不仅母爱伟大,所有爱着我的人,他们的爱都是伟大、无限的,就像一片片无私奉献的树叶。

篇2

关键词:蒙古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华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它标志着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民族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它主要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且富有道德情感的民族。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蒙古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大致可归纳为英勇顽强、诚实善良和敬老爱幼、团结助人等美德。这些显然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敬老爱幼、团结助人

敬老爱幼、团结助人是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也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蒙古社会中,长辈受到普遍的尊重,晚辈受到普遍的关怀,困难者要受到普遍的帮助和关爱。小孩不能在老人面前直接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能与老人并排而坐。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要称呼“您”。走路、上车、吃饭、进屋等都要以长辈为先。长辈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无私的帮助,常使青年人受益匪浅,请教和遵循长辈的教导已经成为蒙古社会的一种传统习惯。在有关咸言或谚语中,都强调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在《蒙古秘史》中也记载了阿阑豁阿母亲五箭训子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世代继承团结互助的美德。蒙古民族的这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道德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成吉思汗就曾说:“人们根据妻子的美德来认识丈夫的美德。”蒙古族妇女操持所有的家务活儿,敬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等都由妇女来承担。【1】可知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团结互助,早已成为普遍遵循的民族道德品质,每个人要自觉遵守。赡养孤寡老人,接济贫困者的事情等种种道德风尚保留至今。

二、诚实善良与与人为善

当我们仔细分析《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便可以发现古代蒙古人的一个美德正值、善良、诚实。在伦理学中,善是道德的,恶是不道德的。善的性格做出善的行为,恶的性格做出恶的行为。这种具体的追求和生活目的,就直接表现善恶的本质。而善良、诚实、正值等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着古代蒙古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不畏邪恶的势力和黑暗势力,表现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无一不是善良,诚实,正值的行为。这都充分表明了古代蒙古人所追求的最基本,最淳朴,而且也是最高的美德。

在道德标准上,蒙古帝王们把“仁慈”作为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传统美德。成吉思汗在他的晚年,为由谁继承汗位曾大伤脑筋。他意在让三子无阔台继位。但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继承人应该是长子。然而长子术赤表现粗暴;次子察合台性格烈如火,而且很鲁莽;四子托雷性格幼弱,对任何事情都优柔寡断。因此都不宜继承汗位。唯有三子无阔台被认为具有最高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仁慈”的美德,于是,成吉思汗把汗位交给了他的三子。可见统治阶级在选择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人选时,往往把是否具有“仁慈”的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无阔台执政期间,实施仁政于天下,德才兼用,对巩固和发展新兴得封建社会的伦理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成吉思汗本身也是一位仁慈的合汗。他虽然也有残暴,狡黠、多疑,带有强烈的复仇心理,但这些几乎都是针对敌人和敌对势力的,而对他手下的朋友、伴当乃至老百姓是仁慈,诚实,正值的。

这些美德在蒙古社会流传过程中,其教义思想,特别是在教义中关系到人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伦理思想,逐渐的吸收、融合、适应蒙古人传统思想、传统道德、民间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三、宽和仁厚与慈悲为怀

蒙古人好战尚武、英勇顽强、坚忍不拔是世所熟知。同时蒙古人又是以宽和仁厚为重的民族。蒙古社会自古以来就鄙视私斗,而把忍让、信义、宽和、仁厚当作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成书于13世纪中期的 《蒙古秘史》亦体现了当时蒙古社会的道德原则。书中根据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对各种不同的人物进行了道德评价。特别是对成吉思汗以大量的事实高度评价其政治道德和宽和仁厚的性格:他不仅性格坚忍不拔,而且能够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宽以待人;他不仅英勇善战、具有雄才大略,而且能够关怀下属、团结将领、人爱民众,使人归向。《蒙古秘史》里,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民族和蒙古帝国的缔造者,被称赞为集蒙古统治阶级政治道德、社会伦理思想要求于一身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但自己坚守忠诚、信义、宽和仁厚,而且对于不忠、不诚、不信、不义、不和、不仁的人和事急恶如仇,严惩不殆,使自己成为忠诚、信义、宽和、仁厚的一面旗帜。可见当时的蒙古社会把是否具备“宽和仁厚”的道德作为选择自己“合汗”的最高标准。可见,宽和仁厚的道德风尚是古代蒙古社会人伦关系的一个道德原则。它形成于古代蒙古社会,成为古代蒙古人宽以待人,互相忍让,互助相爱的道德关系。但到后来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后便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和道德思想、道德修养。后又反过来影响和驾驭蒙古社会的道德原则。

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的行为规则。道德品质是人们对道德理论原则认识、把握和实践的集中反映。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俗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和人际关系的一系列的原则。道德形成为一种思想观念,必然会渗透到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的心理、性格、习惯和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这种道德文化是一种入世,用事的文化,一种讲等级、有差等的文化,一种讲究实用的文化。

总而言之,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李询.弘扬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J]. 实践(党的教育版),2009,(07)

【4】宝力格.草原文化概论[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尊老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如今,这些文化思想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其思想精髓已然嵌入到当前多元化养老保障方式的思想中,并成为后者的深层文化基因。无论是国家养老还是社会养老亦或是家庭养老,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尊老文化,是中国尊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化”问题日益彰显,其影响不亚于“人炸”给社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由此,老龄问题作为全球性的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对老龄问题的各种策略。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障方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学术界为此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人从走养老保障社会化之路的角度进行探讨,有人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中国尊老文化的历史传统

中国有着丰富的尊老文化和悠久的敬老传统。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原始社会早期由于食物的缺乏以及迁徙生活的特点,导致人们按照孕妇—儿童、青少年、妇女—长老—成年男子—老人的顺序分配猎物,那时,杀死老人和赡养老人同样具有合理性。但是,自从原始社会晚期直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来,老年人都备受尊重。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进入磨制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有所提高,人类婚姻形式进入对偶婚制,社会组织以氏族公社为主,老年人熟知氏族传统,而且集智慧与权威于一身,因而备受尊崇。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状况,那是一个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鳃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说,从那时起,中国就初步形成了尊老养老的传统。到了思想极其活跃丰富的春秋战国时期,养老文化更是以典籍和制度的形式呈现于世。特别是儒家思想更是以“孝”为先,倡导“孝、梯、忠、信、礼、义、廉、耻”,重亲情,张扬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从敬老称谓和养老制度中即可看出这一点。《礼记》中按不同的年龄段称谓老人,并给予对应的待遇:“六十曰奎,七十日老,八十、九十曰髦……百年日期颐。”(《礼记·曲礼上》)对普通百姓来说,善待老人是孝道在家庭内的体现,子孝则家齐;而天子养老,就等于养天下之父,是以孝治天下。从养老制度角度来讲,《礼记·内则》里面提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可以由不同层次的政府养护:“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警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对老年人的重视,在其他思想流派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如《墨子》从家庭伦理和人际和谐的角度提出父爱子,子爱父的兼相爱思想,通过分析“父自爱也不爱子,子自爱也不爱父”将导致的后果来倡导养老的重要性;《管子》从政府责任和社会稳定的视角提出国君出巡时要行九项惠政,其中第一就是安老,即凡国都要设掌老一职负责养老事宜。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尊老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梯,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弟子规》更是把“首孝梯,次谨记”放在了篇首。由此足可以看出尊老、养老、终老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种尊老、养老、终老的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华儿女的代际关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子女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开始生活在以家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老年一代不仅传授给子女或孙子女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向他们灌输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拙的是非观念,这其中就包括以孝顺、报恩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伦理规范,这些观念随着个人成长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价值观中,成为不容置疑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绵延几千年,渐渐超越了养儿防老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们尊奉“百事孝为先”的理念,真心实意地把养老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心甘情愿地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行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事情,这样一来,即使无法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使老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那么,传统尊老文化何以存在几千年?它是如何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呢?

二、尊老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

人是文化性动物,人创造文化并通过文化重塑自己,而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存在的根基和规律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隐藏在中国尊老敬老文化背后的规律和根基就是中国社会。因此,研究尊老文化必然要研究中国社会,以此分析尊老文化滋生的土壤,进而探讨其在新形势下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人是以社会性为根本特色的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客观系统,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文化精神系统、交往系统以及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民族发展等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能获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教化、技能的培养和规范的训练,进而从一个蒙昧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这就是说,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个体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提升都是在后天逐步形成的,即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习成而性与成”。所以,尊老文化必然是在中国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中形成、发展、积淀、升华、传承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经济方面,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生产方式上,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即使封建社会后期出现工业文明的雏形,也都是以小作坊为主,所以,家长不仅在生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产品分配中居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家长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必然是决定与服从的关系,这种经济基础中的家长制为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制为主,尤其是“家国同构”和“宗法制度”表现得非常明显,家长和国君在权力和地位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家庭中的论资排辈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在生活方式上,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以家为中心,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差距格局”,在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下,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圈子是以家为中心的,人们感受、认识、同化、创造社会的渠道都是通过代际传递和经验摸索来实现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途径。

所以,老年人必然会有较高的地位和话语权威。因为老年群体曾经作为客体接受过上一代人传递下来的关于对社会生产力、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本身又作为主体在从事社会劳动和生活活动中积累着丰富的经验,对世事和人情有着广泛的阅历和深刻的体会,对社会活动和劳动有着深厚的认知和较多的锻炼,具有全面的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在他们眼里,“人的生殖喂养,渔猎采集,他们与周围世界发生关系,他们如何养育后代等等都不是基于自然,而是源于某种习惯和约定。正如萧伯纳所说的“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对此,黑格尔也曾颇为深刻地指出:“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裹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因此,他们往往易于以其“学富五车”和“老马识途”的威望和能力,按照自己获得知识的方式像接力赛一样地把习惯和约定传递给下一代,让下一代强烈遵从尊老、孝梯、不忘本的思想。所以说,中国的尊老传统和养老观念是以中国社会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根基的。

三、养老保障方式彰显了尊老思想的文化基因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生产现代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导致老年人固有的生产技能和社会经验已经不再有优势,老年人的权威以及对老年人的重视渐渐弱化,尤其是随着社会组织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家庭养老的局限,进而探讨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很多人提出要走养老保障社会化之路,有人据此得出“中国传统养老文化在衰落甚至在消失”的结论。那么,绵延了几千年的孝道传统是否真的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而终将被替代呢,

尊老文化在中国绵延不衰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有其现实必要性,这可以从当前的养老保障方式中体现出来。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养老方式,但无论哪个视角,从养老主体来看,都是包括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三个方面,无论哪种养老方式,都传递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

国家养老的思想,很早就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国家养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三代王都很重视养老,无论养于上库还是下库,东序还是西序,不同的老人都有不同层次的政府养护。古代社会,国家对老人的敬养一直没有间断,其方式也较多,包括建养老院、赡养孤老,赐官予爵、提高地位,赏赐钱物、改善生活,颁授鸿杖、赋予特权,宽肴免刑、减役轻赋,举行仪式、礼敬老人。甚至有的官府试图通过免除赋役的方法来鼓励民众收养孤苦伶仃的老人,重建家庭,即对孤独老人,“有旁人养谨者常养扶持,复除之”。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出国家对老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且彰显出政府重民利民的重要责任。这些思想今天已经被传承下来,实际上,当人们在研究政府责任和国家救助时,或者说,当人们研究三方共担的养老保障方式时,仍然是在延续传统的养老思想,现代社会甚至并没有超越古代国家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

对于社会化养老,也可以从《史记》中找到理论源头,所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鲤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正是提倡通过社会共担的渠道去养老。今天,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发展壮大,我们不难发现“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家庭养老,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思想渊源,本文提及的“孝道”思想多数都是针对家庭养老而言的。今天,人们在提出家庭依赖型的社会支持网仍然是当前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时,无非是表达了中国的养老方式仍然离不开由近亲(包括子女等)构成的家庭纽带。虽然这种赡养支持网呈现出规模小、密度大的特点,但是,秉承“百事孝为先”的传统理念,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仍是老年人幸福的伊甸园,过去如此,现在依旧如此。所以,一味地诱导老年人走出家庭,把老人完全推向社会也是不现实的。

篇4

关键词:传统道德 小学品德 扬弃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应当明确的。

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

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也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 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 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 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 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正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痛莫大于不闻过,如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等。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许多。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一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风格。

2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

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今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华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还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

3. 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 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 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篇5

节目中,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

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

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

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

所以今天,我们也想给大家抛出这个问题,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我们追问家风家训,就是回过头来寻找自己家庭的主流价值观。

也许你当场不能给出回答,但回头会思考;

也许你看到了其他小伙伴们的故事,也会去总结一下自己的家风。

希望我们的这次提问,可以让你反思:我有没有让父母失望?是不是无愧于我的家风?

在这个新学期到来之际,希望大家不带过多的行李,不带相互攀比的苹果N件套,

而是带着你们的家风家训前来报道吧。

家风就是……

也许,你对“家风”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视剧中,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家训,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几句格言,也都承载着一段关于家庭的记忆。

中国有记载的家训始于距今3000多年的周公《诫伯禽书》,之后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家训》更是为世人所知。家训的初衷是端正门风,因其情真意切,容易让人有所触动。《家书》字里行间督促晚辈“勤、俭、谦”;摘编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180多封书信的《傅雷家书》,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教心得展现得淋漓尽致。钱学森赴美求学,父亲钱均夫在临别之际掏出一张纸,上书: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钱学森说,这一留言让他受用终生。无论时光如何推移,诸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它们早已不是某个家族规范族人的守则,而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综合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家庭。

口述史中的家风家训

2015年5月,汉口学院近现代史老师朱曼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跟长辈交流,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完成“我家的近现代口述史”报告。谈起布置这个作业的初衷,朱曼老师说:“之前我年过八旬的父亲住院,我照顾他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很多平时没怎么提过的往事。长辈真实地讲述个人史可以有效地展现历史的细节,父亲的经历也使我更近距离地认识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因此,朱曼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经历过的风霜雪雨,从中找到自己的根。

在探访家史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才发现自己的家人也曾经是谱写历史的那一份子,也对家人口中常念的几句“老掉牙”的家训有了新的感受。张文君爷爷的故事让她感受到的残酷和老百姓的不易,让她明白了“生命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本”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所在。邹子豪曾对爷爷的“吝啬”非常不解,直到听完爷爷一家因为穷只能眼睁睁看着叔公病死在家里的故事后,才知道“节约”二字对爷爷来说有多重要。黄金丽了解了她的爷爷由于时代原因没上成学,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终身学习的故事后,那种努力的精神更是让她有了继承爷爷的梦想继续奋进的动力。完成作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真不知道我们的祖辈竟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与个人命运微妙的关系。”

但凡了解一些自己家史的同学都知道,长辈们几乎都是“苦”过来的。他们经历过生命受到威胁的年代,经历过没饭吃饿肚子的穷日子,也经历过什么都得“计划”的特殊时期。也因此,许多家庭的家训虽然不那么“成文”,却会在长辈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中透露出来。他们也正是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影响着晚辈们,甚至有时候连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践行着家风和家训的教导。扬州大学王春元的奶奶为了家操劳了一辈子,让现在的她深知“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并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浙江工商大学钱珊珊的大姑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医生岗位,让她明白了工作的背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许多家庭还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比如江苏职业建筑学院王冠文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钱是挣来的,不是攒来的”这样的金钱观,又比如西北师范大学陈子明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但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霜,处于什么样的时期,长辈们这种以小见大、以身作则的示范,都是传承家风家训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某国际小学招生,面试与家长面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的家训是什么?”为的就是考察每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以及性格养成的影响。往小了说,从中可窥孩子们是否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大了说,其汇聚而成的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汇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篇6

一是宣传发动深入广泛。矿党政先后召开会议,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制定美德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责、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美德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形式,积极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彩、意义深远的宣传活动,采取悬挂标语、张贴宣传画、印发宣传提纲、播出公益广告等形式,拓展宣传的广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媒体,展开立体武的组合宣传,组织千人签字、设置宣传咨询台、举办宣传图片展、组织宣传流动车、征集美德格言、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美德文化建设征文、美德文化建设演讲等形式加大宣传的力度,集中开展了深入广泛、贴近职工的宣传活动。要求基层单位利用班前班后会、政治学习日加强对职工美德意识的灌输教育。

二是美德教育有理有据。职工美德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对职工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培养。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编写了一套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料,同时选取优秀职工的事迹材料编印成书,用他们在工作岗位典型事迹体现了传统美德和创业风采,展现出了时代精神。《我的岗位我的职责》是由一线班组长和一线职工的家属用感情写成的文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爱岗、爱矿、爱家庭,在不同岗位上勇于奉献,付出爱心;《传统美德系列故事》选取了千百年来传颂不朽的100个感人的美德典型事例和故事。传统故事也好,优秀员工也好,意在为职工提供学习的范本和榜样,美德教育有根、有理、有据。同时还把美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党员培训、干部培训、青工培训、政治培训之中。

三是扶贫济困营造和谐。开展美德建设的任务不仅是教育职工,还要感化职工。用关心职工、爱护职工、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的行动是对职工最好的美德教育。开展了走访困难职工、看望离退休老工人、领导干部每月捐款助困、职工生日话安全、“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让每个遇到困难的职工和家庭都能得到帮助和支援。同时组织开展送安全祝福、送亲情慰问进区队、进家庭活动,并为全体职工退休职工安排了免费健康查体,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称赞与好评。这些活动体现了组织的关怀、领导的亲情、集体的温暖,促进了和谐发展。

四是孝老爱亲忠诚家庭。孝老爱亲是美德文化建设的基础,家庭稳定才能企业稳定,企业稳定才能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才能国家稳定。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妻子儿女都不爱,何谈爱集体、爱企业、爱国家?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家庭美德,在矿区居民楼开展小黑板评议、板报提示、散发美德格言传单等活动,组织评议勤俭贤淑好媳妇、团结友善好家庭等活动,广泛发动职工群众推荐和学习身边的好妻子、好丈夫、好母亲、好婆婆、好儿媳和好邻居等优秀家庭角色,在全矿范围内形成了学习、宣传家庭美德和争做家庭美德模范的热潮,家庭的“小和谐”汇聚成社会的“大和谐”。同时在家属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场、消夏广场、健美健身等社区文化活动,营造了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篇7

关键词:礼仪 课堂教学 途径

一、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职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坐、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校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

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之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同时也靠社会舆论来监督。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将礼仪要求纳入其中,如制定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职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将礼仪表现作为学校各类评优的一个内容等。这对于规范职校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南开学校的创始人严修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并使其制度化,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基本的仪表举止做起,加强礼仪修养。总理在南开中学上学时,便是以此镜铭为言谈举止的规范,养成了举世公认的非凡气质和令人折服的优雅风度。

四、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五、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篇8

一、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1.创新德育工作理念。中职学校要全面发展,必须创新德育工作理念;要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必须要有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要有较高的德育素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培育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才能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如近年来,我校坚持“学生为本,严格管理,规范行为,培养习惯”的教育理念,确立“立德、尊师、勤奋、创新”的校训,“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崇德、砺志、苦练、勤学”的学风,这些理念,成为学生磨砺意志、志存高远、陶冶情操、勤奋学习的精神动力。我校教师经过对德育工作不断摸索、创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教学能力到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升华。为此,中职学校一定要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使每一个教职工的思想理念深入到“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之中。

2确定德育实践主题。在完善德育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职学校要把德育实践主题确定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如我校每年以元旦、清明、五一、五四、中秋、国庆等节日确定为主题教育活动。元旦是一年的开始以文明礼貌教育为主题;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以缅怀革命烈士为主题;五一劳动节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五四青年节主要以感恩教育、爱心捐助为主题;中秋是团圆节以尊老爱幼为主题;国庆是纪念日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主题。我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图片展、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方式,围绕“知荣明耻,健康成才”、“文明礼仪从我做起”、“青年志愿者行动”、“民族精神代代传”、“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等主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3突出德育五大教育功能。中职学校学生要以“成长、成才、成功”三成教育为主线,加强理想信念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立志成才的信念,突出德育五大教育功能。①诚信教育: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精神,开展建立“诚信班级”、“诚信考场”、“诚信之星”等活动,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遵守规范、言行一致的品格。②感恩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重点围绕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社会关爱我,感谢自然赐予我五个方面开展作文竞赛、诗文朗诵、短信祝福、主题班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守护母亲河”等系列感恩活动。③养成教育: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广泛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矫正”、“爱惜生命,远离”和“文明上网”讲座及签名等系列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④自我教育: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行“班干轮换制”、“班级值日制”,创建“特色班级”,让人人参与管理,体验职责和义务,感受理解与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要求。⑤成功教育:通过征文、演讲、才艺展示等形式,以及邀请事业有成的学友回校作创业事迹报告,请本校技能大赛获奖的同学谈成功经验,树立学生“我也行”的自信心和“我也可以成才”的理念。

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1.形成文化建设定位发展模式。中职学校要以文化建设定位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如我校近几年各方面得以蓬勃发展,学校文化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校从社团自愿者、德育、管理、理念、班级、环境、行为七个方面入手,经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德育体系。德育文化—搭建起学校培育人才的平台;社团志愿者文化—张扬了职专学子的个性特色。班级文化—闪烁着学生五彩斑斓的个性创造;管理文化—包含着激励竞争的管理特色;理念文化—浓缩了学校追求的精神价值;行为文化—夯实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文化—彰显校园教书育人的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定位学校发展模式,使教师的教书育人积极性得到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遵纪守法品德得到大大提高。

篇9

一、家园结合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家庭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的激励

南斯特娜夫人说过:“孩子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的格言。孩子模仿力强,他们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举止言行。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识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把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作为相处关系的行为原则;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的人物或幼儿身边的人为其提供效仿的榜样,使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影响,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如:为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孩子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孩子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孩子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孩子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洗手,当孩子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三、 开展亲子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结合班级开放活动,我们设计幼儿为家长剥橘子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手的动作,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劳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爸妈做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如: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陶冶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幼儿社会交往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变得更爱集体,更爱他人。在“新年向福利院献爱心”的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共同把自己家里的图书,玩具等物品带来幼儿园,还出钱进行购买或直接捐款,表达了孩子们的一片爱心,使幼儿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四、 持之以恒。

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们需要时间――家长的时间,大量的时间。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可能一段时间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结果全盘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

篇10

在我们家没有什么成文的规定,大家也不会把家风这个词挂在嘴边,我认为家风并不一定要书面化、固定化。长辈们虽没有说,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为子女树立榜样,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的好家风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我的好家风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1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一代代的人几回更替,物,也许留不下多少,但精神却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祖宗们生产生活的智慧,留给后代就成了后代人的财富。家风家训更是甚为重要,它是多少代人共同的观念结晶。

每每看电视剧的时候,都被那严苛或是浮夸的家风所震惊。上面演的那祠堂,祖宗们的牌位俨然地排列着,不敢有一丝马虎,它留给后人以精神上的振奋和灵魂上的告慰,后人因自己前辈的兴旺感到骄傲。家法家规更是神圣,做完什么事总会有厚厚的一本家规来评判你的对错,祖宗之名不敢违。当然,这是电视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

不能否认的是,每个家庭中即使没有厚厚的一本家规,也会有几句代代相传的话,或是几项作人的原则。我们家丝毫不会例外。爷爷是退伍军人,爸妈都是中员,这家风门训自然少不了。我一个调皮捣蛋的九零后熊孩子,哪里受得了这番禁锢!但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祖国的花朵,我当然得修正品行,多攒着点人品。所以有些家规门训还是会对我的为人处事发挥着积极作用。

小时候爷爷陪我成长,他总会跟我讲一个人的沉稳冷静有多么多么重要。小时候的我毛毛躁躁,根本不会把这话当回事。但越长大才越发现沉稳冷静对我是多么的重要。这四个字说的低调点,其实就是从容,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从容,它不仅会缓和坏事情的影响,还会提升你的人格魅力。毛躁逐渐远去,冷静让我百战无敌。其实这种沉稳冷静先是转化为从容,最后升华成风度。可能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练,它会让我变得优雅、知性。这些东西不比矜持,他们是装不出来的,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学会的。它们给我铺了一条略微平坦的女人路。

沉稳冷静映射到了生活中的另一面——说话。别看话每天得说,但说话里的学问太多,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拿捏好分寸。这话说的太多,显得特碎,特啰嗦;这话说的太少,就显得你人太木讷,不会变通。这话的分寸若是能拿捏好,你在别人心里的价值分会更高,也是你能力的一种展现。是生活中说话,做事的从容造就了更好的我。这就是家规门训带给我的作用,也是很感谢它。

家风门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不经意间它就发挥了作用。被岁月洗练了这么久的家风门训,依旧熠熠闪光。

我的好家风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2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我家的家风是:“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家人们从小就教导我要好好做人。爸爸教育我要守信。记得二年级的一个周末,因为我表现好,所以,爸爸准许我玩一小时电脑游戏。

但是,我玩游戏超过了时间,爸爸很严肃地收起了电脑。之后,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棠林,要守信,不然,长大后你到社会上是会很麻烦的!”姐姐告诉我要诚实。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年级的一天,我不小心把姐姐最爱的玻璃杯打碎了。

我很怕被挨骂,不过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向姐姐道歉。但是,姐姐原谅了我,并且对我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杯子打碎了不要紧,如果你因此失去了诚实,就没有人会相信你了。”妈妈教育我要谦虚。四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我考了全班第一,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得告诉了妈妈。

妈妈和蔼的对我说:“棠林真棒!再接再厉,不过要记住:‘谦受益,满招损。’”家人们不仅教导我好好做人,还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五年级,我因沉迷网络,所以期中考试只考了八十几分。回家路上,我很害怕妈妈会怎样对我。

但是回到家,妈妈却对我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跌倒!你要以此为起点,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妈妈和我分析原因,为我解答难题。经过妈妈的辅助和我不懈的努力,我的成绩直线上升。在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学习上,我有个好习惯:爱读书。

从我跨入了小学的大门,我便开始读一些故事书。后来这几年里,我开始接触一些文学书,例如《骆驼祥子》、《城南旧事》、《窗边的小豆豆》。我一有时间就拿出一本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而着称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这些孩子,也一定要发扬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于我们的祖先,不愧于是一个继承人!

我的好家风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3“诚朴、向上,尊老爱幼;勤劳、调和,家和万事兴”——走进马鞍山乡民张龙兴的家,案角这块特别的“家训牌”很是有目共睹。这些年,杨王村乡民鼓起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的做法,已在奉贤蔚成风气。

跟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尽管大家对家风并不生疏,可是终究啥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家风即是诚信做人,也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

从前史渊源看,家风起源于农耕社会的古代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家风仍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齐家”在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须得有好家风,家风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

年代在开展,家风的内在也在不断改写,变得愈加丰厚,多了些现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颜色,这也是前史的前进。可是咱们也大概看到,在产品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再加上因为遭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无视品德,不讲诚信,或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为了自己意图不择手段。尽管这些仅仅法令或品德层面的表象,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家风损坏、家教缺失的成果。

从表面上看,家风仅仅一个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也与国家无关,其实不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家庭具有好家风才干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

从广义上说,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力力气,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详细表现。因而只要家风正,才干民俗正,结尾才干政风清、党风端。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我的好家风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4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每次饭桌上的话题都是最多的,我总是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对一天的总结,当然饭桌上的礼仪是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1、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2、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3、不能翘腿。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束缚着我让我更好的成长。而我和妈妈之间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法则。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母亲嘴中也总是挂着这句话。是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我和妈妈做了一个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无疑问的是学习,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加上课外的练习。该玩的时候玩:每个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虽然名义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会遇上一些形形的人,这也算是让我“长了见识了”。

常常会听到旁边的人会被这么赞扬“这个孩子真有修养,看上去就很乖的样子。”我想之所以这个孩子会被人这么夸奖是因为她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一个人的修养是一时装不来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们何尝不是处于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他们大多数家中都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才会导致他们这样,相反如果他们的家人更多一点关爱他们,家中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风气,他们也不会迈出小混混的这一步。

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

我的好家风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