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格言范文

时间:2023-04-01 01: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尊严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尊严格言

篇1

1、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

2、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爱默生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5、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6、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陈家琪

7、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尼克松

8、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汤因比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贫莫贫于无方,贱莫贱于无志。()

11、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巴斯葛

12、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桑塔亚那

13、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14、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

15、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蒙田

16、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

17、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伊谢科恩

18、于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19、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

篇2

他手足无措地站起来,叫了一声“老师”,因为嘴里还有未来得及下咽的东西,他的两腮鼓鼓的。

“知道学校不让在宿舍里吃饭吗?”我很严厉地问他,我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决不心慈手软。

“知道。”他低着头,嗫嚅着说。我看到他的喉结一动一动的,他在悄悄吞咽嘴里的食物。

我加重语气声色俱厉地说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违反纪律?为什么不去餐厅吃饭?!”

他的头低得更厉害了,沉默着不说话。我坐在床上,火气一点点向上窜。学校三令五申不让在宿舍里吃饭,只能去餐厅吃饭。总有不听话的学生偷偷在宿舍里吃饭,把剩饭剩菜倒进下水道,弄得下水道经常堵塞,给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搞得我这个后勤主任很是被动。校长下令:再抓住违纪的学生,一定要严惩。我已经想好,他再不承认错误,我就通知他的班主任停他几天课,或者把他的名字写到小黑板上通报批评,杀鸡给猴看,看谁以后还敢乱来!

我正为自己的想法得意时,眼睛的余光落在了他的饭盆里。那里面是一块腌萝卜、半个馒头,没有食堂里炒的热菜。一瞬间,我就明白了——这应该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舍不得买食堂里的菜,又怕别人笑话,所以偷偷躲在宿舍里吃。

我站起来,轻轻拍拍他的肩,语气缓缓和下来说:“以后,不要在宿舍里吃饭了。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可以找我。”他很意外,吃惊地看着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然后,使劲地点头。

后来,从他的班主任老师口中了解到,这是一个苦命的娃。“他父亲去外地建筑工地打工,不慎摔断了腿。母亲独自一个人支撑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家。没过几年,不堪重负的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这个孩子靠着暑假去给人家打工,挣了钱,交学费。前几天,他要请假,我问他请假干啥,他不说。后来才知道,是种枣树的人家雇人打枣,他请假去帮人家打枣,两天挣了一百多块钱。这孩子宁肯自己受苦,也不和别人张嘴。”班主任说完,叹了口气。

我没有声张,悄悄地按贫困生的标准免收了他的饭费。他可以踏踏实实地坐在食堂吃饭了。

一年后,我收到了一封历经辗转回到身边的来信。因为,我已调离那所高中,成了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是他写来的,他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他在信中写道:老师,感谢你用真诚和善良,保留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尊严。当时,我以为我完了,我害怕同学们的嘲笑。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但被通报批评,大不了,我就辍学。

最后他写道:老师,真得谢谢您!是你给了我一个台阶。我的眼睛有些模糊。

篇3

现在想来,这在时处“”时期的年代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外祖父是地主。当时我还很小,为此常常不解地问母亲。母亲告诉我,还有一件事在外祖父家也是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均贫富的时候,村子里时兴穷人抢家。意思就是政府圈定了地主和富农的人家,就要敞开大门,任凭村里的穷人把财产拿光,然后再把房子分给他们。村子里把外祖父的土地分给了穷人,但是到了抢家的时候,外祖父也敞开了大门,却没有一个人来抢。我们家现在还有铜盆、红木家具、瓷器,要是被抢过就不会有了。

母亲跟我说,外祖父家最兴旺的时候,有将近2万平方米土地,有两进两出的院子,仓库里的粮食有几十囤。正巧在解放前后的那几年,天灾人祸多,村子里有很多人家吃不上饭,外祖父的粮食自然就成了那些穷人偷盗的对象。母亲说,她记得,有时一个晚上有几个人来偷。偷粮食,偷地窖里的地瓜,偷家什。外祖父都知道,他甚至因而辞退了帮助看家的雇工。来偷粮食的,他就假装没看见。偷家什的,他就悄悄对人家说,不要拿家什,拿粮食吧。有一次临墙的邻居来偷地瓜,结果装得多了,自己怎么也翻不过墙去,外祖父干脆自己从后面托他过去。

母亲说,因为外祖父的慷慨,外祖母与外祖父生气过好多次,但是每一次都以外祖父的胜利结束。因为外祖父的哲学是,他们因为没有办法才来偷的,要是还过得去谁愿意做贼。来偷我们的,知道我们发现了他,却没有声张出去让他丢人,保全了他的面子,他不会再来偷了,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啊。

外祖父用这种办法资助过多少穷人,连母亲也不知道。母亲说外祖父这样做的原因源于一件事。在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做生意,有一次他的父亲病了,急需用钱,他趁老板不在的时候偷了5块大洋,结果被正好回来的老板看到了,外祖父极其尴尬难堪。但是老板说,我忘给你了,那正是你应得的红利,赶快拿去吧。外祖父知道他刚刚拿了红利不久,而最近的生意不好,哪里还有红利啊,那是老板保全他的面子啊。外祖父从此卧薪尝胆,终于创下了一番家业。外祖父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懂得了面子尊严的时候,还能够沉沦,还能够再不奋起吗?后来,外祖父的村子里盗贼几乎绝迹,外祖父的家里几乎夜不闭户也没有人来偷了。村里人家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这个故事,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年。我在每一次回老家陪母亲给外祖父上坟的时候,还常常听到那个村子里的老人说起。素材运用:

篇4

涉嫌消极比赛的8名羽毛球女双选手被取消继续参加伦敦奥运会比赛资格,其中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于洋和王晓理,四名韩国选手及两名印尼选手。

中国羽毛球队为了算计最后的金牌,不顾现场球迷的不满,一意孤行,最终自酿苦酒、自食苦果,让人痛惜不已。

中国女排在2002年世锦赛上为选择对手而故意输球,遭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严厉批评,代表团团长和主教练也发出“致歉公开信”。但是不服的人相信也不在少数。中国体育界长期存在着一种“金牌至上”、“合理利用规则无可非议”的思潮,也得到了一些人的附和。

“合理利用规则”,从字面上看并没有错,像举重选手称体重前减体重、称体重后适当增重,就属于“合理利用规则”。但其前提是遵守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和人们的认知底线。虽然奥运会从迈入市场化、职业化以后,就有一种“奥林匹克已死”的哀叹,但越这样我们就越应该细心呵护奥林匹克精神,自觉捍卫最起码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在卖门票尤其是门票卖得还不便宜的奥运会上,“争输”比赛可以说是一种商业欺诈。没有消费者愿意买含毒食品,没有影迷愿意进影院看垃圾电影,同样球迷们买票看球,希望看到的是货真价实的高水平对抗,而绝对不是松松垮垮的假球、默契球和争输球。球迷的花费与他们得到的“商品价值”严重不符,他们是“被骗”看赛,这不是商业欺诈又是什么?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韩国、印尼选手的行为已经不是“合理利用规则”,而是公然违背了各国普遍实行的市场法则。

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引领下,结果决定一切,过程则无关紧要,为了金牌可以不计成本、不择手段、不管影响。金牌就是话语权,金牌就是遮羞布,自以为拿了金牌,就可以让天下人闭嘴!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国内颇有市场。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规则饱受质疑,被认为是诱发此次消极比赛的起因,世界羽联必须反思和整改。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自我开脱的理由。在奥运圣火的映照下,中国体育人应该坚守信仰,分清是非,恪守底线。

金牌背后,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品格更加重要!

后续

篇5

《金贵的月饼》讲述的是一位父亲用宽容和爱替儿子构筑起一个男子汉的尊严的故事;《紫色葡萄慈父心》讲述的是一位父亲与瘫痪的女儿一起栽种葡萄,帮助女儿的心灵“站立”起来,从而使她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的经过;《尊严》讲述的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坚持用汉语作即席演讲的故事,表现出其极强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感。

金贵的月饼

陈志宏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月饼,过中秋节,门前树上长的柚子和一把地里刨的花生,就算是赏月的吃食了。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一家,家家大抵如此。在村里,中秋节只有邻居黄小旦家才有月饼吃,因为他爸爸在矿上工作,月饼是单位发的福利。

吃第一块月饼的时候,我已经是一名初一学生了。人生的第一块月饼,居然是花了天价,用一对金耳环换来的。

对月饼,我向往已久,每年都会缠着黄小旦分一点尝尝,但都毫无所获。这年,我仍和往常一样缠着他:“小旦,给一点点我吃,好啵?”他一反常态,大方地说:“不要分一点,我从家里拿一个完整的给你!”我当然高兴,谁知他提了一个条件:“你要拿你妈妈的耳环跟我换。”妈妈的耳环?我知道那是妈妈的宝物,是姥姥送给妈妈的陪嫁礼物,她只在重要的场合、重要的节日才戴,平时都是放在衣柜里面的。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妈妈藏藏掖掖的,等她不注意,我蹑手蹑脚地去掏,才发现那是妈妈从耳朵上取下来的一对金耳环。

我没有马上答应小旦,而是一个人溜进里屋,察看妈妈的耳环还在不在。我搬来凳子,站在上面,伸手一掏,把一个红包掏了出来,打开一看,果然是那对金灿灿的耳环。这时,我的口水流了出来,我分明闻到了月饼那股诱人的浓香。

我把耳环递给小旦,他马上从兜里掏出一个圆圆的月饼来。我一把抓过,三口两口狼吞虎咽起来。啊,真是太好吃了,甜甜的、香香的,吃完后看一眼天上的圆月,觉得那月光都分外的皎洁。

我转身要走,小旦的妈妈又递给我一个月饼。这一回,我没有吃,心想,爸爸妈妈从来都没有吃过月饼,一定要让他们尝尝月饼的滋味!

月夜下,家人在屋檐下支起一个小方桌,爸爸妈妈指挥姐姐剖柚子,大簸箕里盛满了新煮的盐水花生。我把那块月饼伸到妈妈眼前,兴奋地说:“妈,吃月饼!”妈妈没有接,而是追问是怎么得来的。当她得知是拿金耳环换的后,气得不行了,直骂我是败家子!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爸爸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如在以往,他非把我揍扁了不可。

妈妈领我到邻居黄家,要求退回月饼,并追回耳环。黄小旦的妈妈质问道:“你儿子已经吃了我一个月饼,怎么能追回呢?除非他吐出一个完整的来!”爸爸从家里追了过来,把我们拉了回去。他说:“儿子都已经是中学生了,既然做了,就要承担责任,怎么能反悔呢?”

爸爸没有打我,妈妈一个人躲在屋里哭了起来。爸爸问我:“月饼好吃吗?如果想每年中秋都能吃到月饼,就要好好读书。你知道你拿去换月饼的金耳环值多少个月饼吗?再不好好上学,你还会犯这样的傻!”我哭了,为自己的愚蠢、为自己的好吃而哭泣!

月光如水,爸爸把那个月饼切成几块,给我们姐弟几个分了,他自己带头吃了起来。姐姐也给妈妈送了一块进去。妈妈当时吃没吃月饼,我已记不起来了,但是,那个有月饼的中秋节,一直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内心。

从那时起,家人就开始把我当大人看了,并用宽容和爱,替我构筑起一个男子汉的尊严。这块金贵的月饼,一直香甜着我的少年梦,香甜着我人生的每一个中秋夜。

【思考】

1. 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2. 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3.当母亲得知月饼是我拿金耳环换的后,她的表现如何?

4.当父亲知道月饼是我拿金耳环换的后,他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5. 试说说你对文章标题“金贵的月饼”的理解。

紫色葡萄慈父心

卫宣利

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愿望能实现,它就能长得茂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捏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盈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

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无比诱人。

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下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地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我看着盘子里晶莹剔透的葡萄,泪水不知不觉地就流了出来,父爱无言啊!

每次吃葡萄,无论我怎样劝说,父亲都不肯吃。他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怕酸。我拣了最紫的葡萄,送到他嘴边,强迫他吃,他拗不过,只好吃两颗,却立即做出酸得不可忍受的样子,绝不再吃。其实,父亲哪里是怕酸呀?他有高血压,为了控制血压,每天都要喝几口陈醋,而那已经熟透的葡萄,哪里还有一丝酸味?他是舍不得啊!

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茂盛,一到夏天,它那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的上空。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也许当初许的愿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思考】

1. 文章第一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2. 父亲栽种葡萄时和我一起许下了什么心愿?他的这一心愿后来实现了吗?

3.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的具体含义。

4. “我”不能走路已成为现实,父亲的眼角眉梢为何还会都挂满了笑意呢?

5. 文章标题“紫色葡萄慈父心”富有诗意,含义也非常深刻。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并说说“慈父心”的具体内涵。

尊 严

苇 笛

1976年,鉴于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他。按照惯例,颁奖典礼上,获奖者应即席发表演讲,而且使用本国的语言;也就是说,作为美籍华人,丁肇中应当用英语演讲。

然而,尽管已在美国生活多年,丁肇中仍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只不过生活在美国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平时,他在研究工作上取得成绩后,总要到中国餐馆尝一尝家乡风味的饭菜,同餐馆老板聊一聊祖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

在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奖的那一刻,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丁肇中的心头升起,他要让自己的母语――汉语回响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厅。于是,他向瑞典方面提出申请,要求用汉语进行即席演讲。

瑞典方面很快便同意了丁肇中的请求,但他们同时也为难地表示:瑞典方面没有汉语翻译,而且他们也没有中文打字机,无法将丁肇中的演讲稿打印成中文。丁肇中的答复十分爽快,他说他自己就可以现场翻译,至于中文演讲稿则无需打印,他可以手写一份,拿去复印即可。

遗憾的是,得知丁肇中的决定后,美国多方进行阻挠。美国驻瑞典大使亲自找到丁肇中,要求他演讲时使用英语,因为丁肇中是美国公民。对此,丁肇中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确实加入了美国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领奖,用什么语言是我个人的事情。”丁肇中的回答令大使无言以对,只能讪讪而去。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时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内,丁肇中和其他获奖者一道,在受奖席上就坐。军乐队奏起瑞典王室音乐,典礼开始了。诺贝尔基金会主席简要介绍了丁肇中的贡献后,在庄重、悦耳的王室音乐中,丁肇中走到讲台中央的扩音器前,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演讲。

这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问世以来,第一次有人用汉语在颁奖大厅进行演讲。丁肇中那流利、清晰的话音在大厅里回荡着,通过电波,传到世界各地。

而从那第一次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汉语里,我们听到了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尊严。

【思考】

1. 按照惯例,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即席演讲时应用何种语言?

2.丁肇中为什么要求用汉语进行即席演讲?

3. 试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参考答案】

《金贵的月饼》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作铺垫。(大意相同即可)

2. 我花了天价,用母亲的一对金耳环换来了人生的第一块月饼。

3. 母亲气得不行了,直骂我是败家子,领我到邻居黄家,要求退回月饼,并追回耳环。

4. 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我们追讨耳环时,他从家里追了过来,把我们拉了回去。他还把那个月饼切成几块,给我们姐弟几个分了,他自己带头吃了起来。

5. 一是指“我”人生的第一块月饼是用一对金耳环换来的,所以金贵;二是家人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来的宽容和爱,让“我”感到“金贵”,他们替“我”构筑起了一个男子汉的尊严。(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紫色葡萄慈父心》

1. 解释说明。

2. 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心愿未能实现,“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3. 指“我”拿起了笔进行写作。

4. 虽然我未能站起来,但父亲从“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中看到了“我”“心灵的站立”。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5. 文章标题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紫色的葡萄中蕴含着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意。栽种葡萄并许下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的心愿;精心伺弄葡萄树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为女儿采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给女儿吃,自己却以怕酸为由舍不得吃;对女儿心灵的站立备感欣喜,“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尊严》

1. 按照惯例,在颁奖典礼上,获奖者应即席发表演讲,而且使用本国的语言;也就是说,作为美籍华人,丁肇中应当用英语演讲。

2. 尽管已在美国生活多年,丁肇中仍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只不过生活在美国而已。

篇6

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在互相尊重之下,才能和睦相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我已经被折磨得很痛苦了。刚开学的第一个学期,班上的那群男生就围着一堆地说粗言烂语。还帮同学改花名。只要是不影响到别人的,就算干什么,我都不会理。但是,这偏偏要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第一次带读,有点问题不懂,问同学。那群男生就在指指点点。我想:“任由他们说,不答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再说难听的话。可是他们后来不仅为我改上花名,早上一回到班,一群人就走上来踩我的凳子,踢我的书包,把发下去的作业揉成一团再给你。还趁着我带读英语的时候,把凳子的螺丝钉拆出来,用涂改液写上花名。

尽管我向老师说过了,但是也不能总是去投诉,而且我不想常常麻烦老师。我把事情告诉了爸爸,他跟老师反映了。虽然,现在他们不会再像以前去欺负我,但我一回想起那些痛苦就很害怕。

本来我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生,自从被他们欺负后,我变了。变得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地上学,每天都胆战心惊地想像今天会发生什么。难道你们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不知道吗?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自己。

篇7

    由于重权力、轻权利的法律传统和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在相当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护,表现为还未将人格尊严上升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和核心来认识。宪法上的规定倾向于将其仅仅视为一项具体的公民基本权利,尊重人格尊严还未成为一种国家的法律或宪法义务,立法上未预料到国家对整体上的人的可能侵犯。目前,我国宪法和法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保障人格尊严置于宪法核心地位,以揭示人格尊严的最高价值。人格尊严与人权息息相关,又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性前提。笔者认为,应将人格尊严条款定位为基本人权条款之一。在确立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之后,将人格尊严作为宪法保护的核心人权加以规定,并将其确认为其他列举与未列举的基本权利的一般化概括条款。概括条款具有承接规范的功能,当具体规范在规定上有缺漏导致功能不足时,由概括条款承接并加以弥补,由此发挥宪法保障人格尊严的完整功能。进而确认人格尊严不仅是个人对抗公权力不当干预的主观性防御权,而且成为整个法律秩序中的“价值判断之原则性规范”。其适用于法秩序的所有领域,是立法、行政及司法活动的准则。

    二、运用宪法解释学确认人格尊严条款的地位

    西方国家宪法中“人的尊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哲学传统,因而我国对“人的尊严”的理解很难达到西方国家的认识深度。如果非要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宪法规范和宪法学理论中,笔者认为可行的途径是,在我国现有历史和理论背景下,讨论“人的尊严”的下位概念——“人格尊严”。即借助宪法解释者的解释,将人的尊严价值注入我国现行文本。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确认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的内涵实质为“人的尊严”的内涵,使得人格尊严作为基本人权得以回归。而且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确认人格尊严条款的核心地位具有现实可行性。正如德国学者卡尔?拉伦茨所言,“法律人的思维,或者法学家的思维,应该在于针对当下、特定的法秩序,法学必须取向于现行法秩序的基本原则。亦即一切从现行法出发,而不是根据现行法秩序之外的伦理典范而针对现行法进行批判性,相反,法学则是致力于在具体的细节上,以逐步进行的工作来实现‘更多的正义’,由法学本身借着不断检讨其于实证法秩序中一再遭遇的法律思想及评价准则而发展出批判标准。”

    三、增加人格尊严权利诉求的宪法救济

    因而,增加人格尊严的宪法救济就成为必要。实现宪法救济,首先要解决的是目前横亘在司法实践中宪法条文不能适用的障碍。宪法虽地位、法律效力最高,却被长期虚置于司法实践中。因为缺少适用性,人民法院对于宪法争议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其最高规范的作用,当然更不能受理当事人以宪法为依据提起的宪法诉讼等。其中,对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和1986年的两个司法解释的理解偏差,被认为是宪法进入诉讼程序的障碍。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指出,在刑事判决中不宜引用宪法作为论罪科刑的依据。笔者认为,该批复并没有限制在民事、经济和行政判决中引用宪法。论罪科刑必须依据刑法,而不能依据宪法,这是符合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同时,定罪量刑时不能引用宪法并不能排除在论述判决理由时不可以引用宪法。最高人民法院1986年《关于制作法律文书应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批复》,笔者认为其只是指明了法院可以直接援引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并没有排除引用宪法的可能性。是否引用宪法不在于是否有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确认或首肯,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引用的必要。宪法适用性的命运不能寄托在几个批复上,宪法的法律属性和最高法地位决定了宪法应该具有司法适用性。其次,宪法的救济问题涉及到宪法基本权利的效力问题。为体现宪法权利的价值,应该可以“直接引用基本权利之规定,不必透过民事法律来予以审判,使得基本权利之规定,得以在民事之个案中,获得实现”。人格尊严作为基本权利核心的绝对权利,为国家权力和一切社会主体提出了必须遵守的义务要求。当然,直接适用宪法的基本权利必须遵循“低位阶规范优先适用”原则和“穷尽救济”原则。司法机关在审判时,应优先适用下位阶规范,只有在没有下位阶规范或者下位阶规范明显抵触上位法时,才可以适用上位法,只有在普通法律穷尽救济的时候,才能直接适用宪法予以裁决。最后,“人格尊严不仅是一项主观权利,而且还是适用于政府的客观规范,即政府提供合适条件与环境,以保证人格尊严的理念获得实现。”为保护人格尊严还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和程序,积极保障与人格尊严息息相关的基本权利。由政府为人格尊严的落实创造条件和环境,如保障生存权、社会权等,使每一个人最低限度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保障,使人格尊严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得以建构。

篇8

这位可怜的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是个当官的,二儿子是个接二手广告的,小儿子是打工的,还有一个女儿是商人。

他们都成家了。因为这位老人没有读过书,身世背景也不好,所以遭到老公的打、骂,也遭到大儿子的嘲讽、憎恨,在同事面前就当是没有这个没文化的妈,怕她丢自己的脸,也从不把这个没文化的带在身边。从大儿子成家以来就没有和这位可怜的母亲见过一次面,就连母亲的生日也不打一通电话……

因为总是和老公闹不和,所以跑到二儿子和小女儿家。

二儿子还好,至少还养他的母亲,但是她的夫人被大儿子的一番"恶话"不过只是嘴上功夫说母亲怎么的,但是心里还是喜欢母亲的。这也叫“刀子嘴,豆腐心”啊!

小儿子更糟,本来和小女儿来往很是要好的,就因为生意上出了点问题,所以闹不和。大儿子趁热打铁去勾结小儿子,俩人策某,不让老人过好日子。其实老人从小到大都没过上一个好日子,她每天都在算她自己还能活多久。算得疲乏了就告诫自己:这就是我的命,我不埋怨别人,只怪我没有读过书……

小女儿很爱她的母亲,憎恨那个把自己看的很高傲的大哥。大儿子也瞧不起她们母女俩,因为他觉得她们穷,就因为这个穷字,可以让他六亲不认。

篇9

日前,新华社等媒体捅破了这个伤心脓疱:一边是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边是国内有关部门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而类似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

这不仅仅是一种难言的尴尬,这种胳膊肘往外拐的事早把国民给气坏了。在这批实行双重标准的人眼里,似乎是国人的胃特别贱,能享用“二流品”已经很不错了。想想也是,这“二流品”毕竟在90%左右的“国标”范围之内,而“春风吹又生”的各种“毒食”,却也一不留神,抑或在这国标的掩护下吞进了我们嘴里,而我们的胃也已久经历练。

我们今天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双重标准二三十年不变,一直在侵蚀并损害着国民的健康。原来不是我们胃贱,而恰恰是我们的标准贱。不是国外的食品安全标准太严,而是国内的标准太宽了。一“宽”之下,国内的不良企业见隙就钻,问题食品一发不可收拾。而一些在国外行不通的跨国企业的“垃圾食品”,因有中国这低标准“护航”得以长驱直入。为什么国内白血病等癌症患者呈低龄化趋势,这难道与我们食品链的“病变”没有一点关联吗?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语境下,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我们的血液和细胞里流经着毒素。

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外有别”,不仅让人困惑,更让人愤怒。为什么我们可以长期容忍食品进出口合格率的这种差距?我们一直在喊着“与国际接轨”,一些无关紧要的、一些地方屁大一点的事,也都嚷嚷着要与国际接轨,可轮到这关乎重大民生的食品安全标准,却没见哪个部门要去跟国际接轨,相反甘愿矮人一截,或者宁愿做阿Q先生,这无论如何让人想不通。是我们肚太大、心太软,还是就一副崇洋的贱骨头相,抱守着残缺落后的固有标准,把好东西朝贡给人家吃,把差东西甚至坏东西留给自己的同胞?果真如此的话,那我真的很受伤,哥伤的不是胃,是权利与尊严。

【原载2011年4月22日《黑

篇10

成师附小金堂分校六年级四班 唐庄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的本意是指没有圆规和尺子就不能做出方和圆来。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由无数个方和圆组成的,而做出这些方圆的便是法律法规。

刘备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们常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一语便言中了那些不加强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小错不改而越陷越深,最终铸成大错的人的悲哀!

在我的老家,便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爷爷经常拿他来警示我。他叫唐XX,从小家里娇生惯养,可谓无法无天。比如:在学校和同学起了矛盾,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向。经常随意拿别人的橡皮、铅笔等小物件,家长不仅不制止,当老师告知家长时,家长更是包庇再三,无理取闹,说什么“我们家的孩子拿了好多东西嘛?我赔一大堆给你!”就是在家长这样毫无原则地纵容之下,唐XX毫无法律意识,逐渐超过道德的底线,凌驾于法律之上。长到十几岁时,经常在外和一些狐朋狗友鬼混。诸如偷邻里乡亲的鸡鸭,几乎偷遍全村子。后来,更是发展到偷别人家的电瓶车、摩托车,变卖之后胡吃海喝。这些行为,导致他先后几次被送进少管所教育。谁知,他竟毫无悔意,出来后,更加为非作歹。直到有一天,终于因抢劫路人的钱财,落入的法律的大网之中。而此时,他也年满18周岁,被判刑8年之久。至今,这个家庭教育不正,自己也不悔改的唐XX,仍然在铁窗内自食其果。从原本的恣意妄为,到今天的失去人生自由,都是他们一家人无视法律法规的后果。

同学们,平时,大家可能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在家孝顺父母长辈,在校遵守校规校纪,出门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法,知法,守法,甚至用法。让大家一起努力,做一个遵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