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语范文

时间:2023-03-27 00: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标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量标语

篇1

1、得到顾客的满意和喜欢,就是好品质。

2、整理整顿做得好,生产管制难不倒。

3、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4、质量第一,从我做起。

5、事事有程序,人人守程序。

6、百句空言不如一个行动。

7、每项振作求质量,产品质量有保障。

8、人人有专职,工人有程序,检查有标准,做好留证据。

9、多流一把汗多操一分心,多创一批优质产品。

10、树立自我信心,把握各工段流程;消灭疵点起因,管理操作是关键。

11、我的岗位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吗?

12、以放心、称心、舒心为出发点,向社会推出“零风险”服务。

13、爱惜原料一点一滴,包装很重要。

14、企业要兴旺,质量是保证。

15、做工作就是要把所做的工作让自己满意,而不是“做了”。

16、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是员工的成果和自豪。

17、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8、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19、平日精耕细作,来时五谷丰登。

20、包装是产品质量的最终保障。

21、企业的兴旺,就要从我做起。

22、严师出高徒,精工出细活。

23、质量靠大家,情系你我他。

24、“上帝”在您心里,质量在您手中。

25、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26、创造世界级质量的产品而不懈努力。

27、创名牌、夺优质,全厂员工齐努力。

28、没有质量等于没有效益。

29、加强质量意识,端正质量态度,规范质量行为,树立质量风气。

30、抓好产品质量,必须从我做起。

31、提供一流的服务,树立一流的品质意识。

32、追根究底,消除不良因素。

33、小事能确保完美,而完美无小事。

34、工厂好似常表藤,产品犹如藤上 ; 好才能卖好价,工厂效益全靠它。

35、质量意识在我心中,产品质量在我手中。

36、处处讲质量,贯彻生产线。

37、宁愿事前检查,不可事后修改。

38、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是员工生活的保障。

39、严谨思考,严密操作,严格检查,严肃验证。

40、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命要职工来爱护。

41、当价格被遗忘后,质量还将永存。

42、用户是上帝,下道貌岸然工序就是用户。

43、质量来自精心操作。

44、全员用心做得好,企业提升跟着跑。

45、遵守百次不如处置一次。

46、质量就是效益。

47、质量放松,劳而无功。

48、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就生产出好产品。

篇2

1、用心呵护,塑造金牌品质

2、比技能比质量比服务比协作

3、日常记录好习惯,追溯分析利改善

4、没有挑剔的客户,只有不完美的产品

5、工作效率要提高整理整顿先做好

6、想一想,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

7、百分之一的失误,百分之百的损失

8、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没有计划如何工作

9、进料出料要记清,数帐管理更分明

10、自主检验做的好,生产顺畅不得了

11、一丝之差,优劣分家

12、尽职——是团队合作的基础

13、发展为纲,创新为魂,市场为先,服务为源

14、累积点滴改进,迈向完美品质

15、安全源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遵规守纪确保安全,违章蛮干招致祸端

16、培养优质素养,提高团队力量

17、提高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对象,优化服务体系,营造服务文化

18、规划是方向,执行是保障

19、用我们的真心,换用户的放心

20、品质,企业未来的决战场和永恒的主题

21、三不原则:不接受不良品,不生产不良品,不放行不良品

22、创新发展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23、以人为本,和谐共赢

24、技术体现我们的智慧,质量体现我们的尊严

25、优质产品,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26、技术是基础,管理是保障

27、优质产品--走向世界的桥梁

28、全员参与力量大,产品控制靠大家

29、产品若要无缺点,全面品管不可免

30、建设诚信组织,赢得顾客忠诚

31、成就团队辉煌,助我人生成长

32、检验记录要可靠,统计分析才有效

33、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创百分之一工程

34、把想做的都做到,把要做的都做对

35、每天自我检讨,品质自然更好

36、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靠检验出来的

37、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率,零缺陷

38、优质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完善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39、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40、没有品质,便没有企业的明天

41、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会失败

42、立足岗位抓质量,一丝不苟出精品

43、一个疏忽百人忙,人人细心更顺畅

44、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展的根本动力

45、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46、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发展

47、推动全员品质活动,提高全员工作士气

48、质量上,成本降,占领市场有希望

49、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50、精打细算降成本,千方百计提效益

51、质量不仅由生产者决定,更由顾客决定

52、加强现场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53、每项操作求质量,产品质量有保障

54、工艺出精品精品出品牌品牌出效益

55、提升服务技能,营造服务氛围

56、品质管理标准化,ISO成功靠大家

57、今日的质量,明日的市场

58、老毛病,要根治;小问题,要重视

59、有品质才有市场,有改善才有进步

60、实施成效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

61、品质意识加强早明天一定会更好

62、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为用户服务

63、宁愿事前检查,不可事后返工

64、安全当头,质量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65、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

66、服务锲而不舍,品质力臻卓越

67、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68、质量放松,劳而无功

69、内部审核定期做,系统维持不会错

70、立足岗位抓质量,一丝不苟见精品

71、品质改善,我们需要全员参与

72、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已

73、自我检验不放松,质量标准记心中

74、企业管理,人人有责

75、为别人鼓掌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鼓掌

76、贯彻ISO系列标准,树立企业新形象

77、质量——企业亘古不变的制胜之道

78、品质管制人人做,优良品质有把握

79、创新是提高企业活力的根本途径

篇3

1、等待是失败的源头,行动是成功的开始。

2、企业接受市场的挑战,员工接受公司的挑选。

3、马虎是追求品质最大的障碍。

4、质量第一,从我做起。

5、讲求实效,完善管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

6、老问题,小地方,常是品质致命伤。

7、质量连着你我他,企业兴旺靠大家。

8、正常的加以保持,异常的予以纠正。

9、创质量第一让顾客满意。

10、顾客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提供一流的服务,让顾客完全满意。

11、得到顾客的满意和喜欢,就是好品质。

12、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有最好的质量和最大的效益。

13、当价格被遗忘后,质量还将永存。

14、只有优秀的企业,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15、小事能确保完美,而完美无小事。

16、专心工作为首要,质量安全皆顾到。

17、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18、无严师,没高徒;不严格把关,难出优质产品。

19、立优质精神,构世界蓝图。

20、“上帝”在您心里,质量在您手中。

21、卖真品、标真价、送真情。

22、产品批次能鉴别,问题产生能解决。

23、只怕不改善,不怕改善少。

24、质量意识在我心中,产品质量在我手中。

25、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创效益,凭服务树立形象。

26、ISO9000不是口号,是实际的付出,行动的配合。

27、诚信为本质量佳,优质服务誉天下。

28、创造舒适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29、9000推行无难事,同心协力好办事。

30、培训要付出,不培训将付出更多。

31、要求要明确,执行要坚决。

32、天长地久有时尽,9000推行无绝期。

33、客户标准至上,力争完美无缺。

34、严师出高徒,精工出细活。

35、用对自我的永远不满意,来换取顾客的永远满意。

36、管理始于训练,止于训练。

37、团结、开拓、务实、求精。

38、一流的质量来源于一流的管理。

39、要想效益好,就要质量高。

40、用户就是上帝,下道工序就是用户。

41、质量前进一步,管理花十分努力。

42、检验记录要可靠,统计分析才有效。

43、质量创造生活,庇护生命,维系生存。

44、质量做得好,错漏自然少。

45、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46、质量就是效益。

47、作业不正确,顾客受连累。

48、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就生产出好产品。

49、质量意识加强早,明天一定会更好。

50、ISO9000不只是目标,而是坚守的原则。

51、自主检验做得好,生产顺畅不得了。

52、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53、作业标准记得牢,架轻就熟除烦恼。

54、居安思危,提高责任感,坚持不懈抓产品质量。

55、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努力是无限的。

56、忧患图自强,荣誉思奋进。

57、重视合同,规范运作,确保质量,信誉承诺。

58、作业标准合理化,品质保证国际化。

59、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60、我们创造质量,质量满足顾客,顾客惠顾我们。

61、质量—最好的推销员。

62、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63、若要产品好,个人品质要提。

64、人人有专职,工人有程序,检查有标准,做好留证据。

65、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来自至高的品质境界。

66、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67、你的品味,我的品质,好的搭档,你我都需要。

68、事事有程序,人人守程序。

69、该说说到,说到做到,做到有效。

70、深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71、时时讲质量,树立生命观。

72、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之。

73、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没有最好的伯乐,只有一流的疆场。

74、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75、认真细致,高效低耗,追求完美,顾客满意。

76、优质灌溉,缔造将来。

77、没有措施的管理是空谈的管理,没有检查和计划的管理是空洞的管理。

78、如果你知道怎样去控制,你就能控制一切。

79、要把质量保,管理不能少;要想质量高,管理要更好。

80、整理有心做长度,处处整齐好管理。

81、追求至善。

82、实施9000须趁早,无谓浪费必然少。

83、质量提高一点点,工作少很多风险。

84、人人把好质量关,经济收入能翻番。

85、同质商品价不高,同价商品质更优。

86、全员培训,同步提高,创新进步。

87、眼到、手到、心到,一个不良也逃不掉。

88、实施成效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

89、质量是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90、清扫给油照基准,设备精度合标准。

91、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籍口。

92、使用一流的人才,创办一流的机构。

93、开展“5S”活动,形成良好素养。

94、建质量效益之路,创质量效益之业。

95、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96、严谨思考,严密操作,严格检查,严肃验证。

97、以放心、称心、舒心为出发点,向社会推出“零风险”服务。

98、精益求精,铸造产品质量。

篇4

在质量管理中,常常要在公司内宣传质量、生产及安全等,标语口号是必不可少的。标语口号的选择、编制还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一些标语口号的主要要求和标语口号示例。编制的一些原则如下:

一、不要只说“不”

标语口号要提供正面的要求,要尽量用正面的陈述,避免用否定句式。要明确告诉该怎

么做,而不是叫不要做这,不要做那。因为标语口号是正面的宣传,要告诉员工应该去怎样做,是正面的要求,而不是底线的要求。

二、要有系统性

无论是自已编写还是在网上找来的标语口号,要进行仔细的筛选。不要只是操作式的,也不要光是原则形的,要理论和实践都有一些。

三、要有针对性

根据宣传的时机、场所进行张贴。办公场所要选择原则性的标语口号,生产场所选择操作性的执行性的标语口号。当新公司时,可选择简单明了的,老公司可以考虑针对特点管理要求的。如新推行TS16949体系,新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就选用贴合新标准的标语口号。

介绍一个以质量八项原则编制的标语

顾客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互利共赢是我们长期合作的基石

领导作用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全员参与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系统管理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前提

过程方法是绩效顺利达成的保障

数据分析是我们决策的依据

持续改进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介绍一些安全及生产管理类的标语口号;

安全:

1.安全教育常常讲,事故隐患时时防。

2.广泛动员,强化监督,确保安全第一

责任到位,常抓不懈 坚持预防为主。

预防:

1.失败者总是心存侥幸-- 忙于事后补救

成功者始终脚踏实地--- 善于事前预防

执行:

1.标准明确 责任到位 迅速反应

协调一致 执行到位 立即行动

细节:

1.态度决定高度,细节成就完美

篇5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西标准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5200

国内刊号:45-1153/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6

关键词:水泥强度,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TU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常用水泥的强度指标

常用水泥的定义与强度等级如下。

1.硅酸盐水泥定义: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哽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

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称I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I。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粉磨时掺加不超过水泥质量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II

2.普通硅酸盐水泥定义;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哽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代号P·I。

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计:当参加活性混合材时,参加量

3.矿渣硅酸盐水泥定义;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哽性胶凝材料,称为矿渣硅酸盐水泥(简称矿渣水泥)P·s。

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70%.

允许用石灰石、窑灰、粉煤灰和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中的一种来代替部分粒化高炉矿渣,但代替数量不得超过水泥质量的8%

4.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定义;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火山灰质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哽性胶凝材料,称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简称火山灰水泥,代号p·p;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50%

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定义;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粉煤灰、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哽性胶凝材料,称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简称粉煤灰水泥,代号P·F;

水泥中粉煤灰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40%

6.复合硅酸盐水泥定义;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两种或两种以上规定的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哽性胶凝材料。称为复合硅酸盐水泥,简称复合水泥,代号P·C;水泥中混合料掺加总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15%~50%。

二.常用水泥的质量指标

1. 氧化镁:熟料中氧化镁的含量不得超过5.0%,如果水泥经压蒸性试验合格,则水泥中氧化镁含量允许放宽到6.0%。

2.三氧化硫:水泥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3.5%(矿渣水泥不得超过4.0%)。

3. 烧失量:I型硅酸盐水泥不得大于3.0%,Ⅱ型硅酸盐水泥不得大于3.5%,普通水泥不得大于5.0%.

4.细度: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普通矿渣、火山灰、粉煤在水泥80/um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0%.

5.凝结时间: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10h(硅酸盐水泥终凝不得迟于 390 min)。

6. 安定性:用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7.强度:水泥强度等级安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近强度来划分,各强度等级水泥的各龄期不得低于表数值。

水泥各龄期强度指标

三. 判定水泥的质量标准

1.通用水泥质量等级(建材行业)

水泥产品质量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1)优等品:水泥产品标准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水泥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5年内的先进水平。

(2)一等品:水泥产品标准必须达到国际一般水平,且水泥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

(3)合格品:按我国现行水泥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水泥实物质量水平必须达到产品标准的要求。

2.废品水泥

氧化镁、三氧化、初凝时间、安定性中的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水泥均为废品水泥。

篇7

去年,我参加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高端学术研讨会”。

说实在话,作为一名专业标准化工作者,宣传标准和标准化是我的责任和本分,可是具体到教育质量的标准和标准化,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完全崭新的题目。

标准和标准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今天要在中国教育界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始成长了,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我所掌握的标准和标准化方面的知识、规则以及在教育方面可资借鉴的意见做一点介绍,供有志于从事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同行们在工作中参考。

标准和标准化的由来和发展

说到教育质量标准,不能不首先说说什么是标准。在我们标准化工作者看来,标准对于人类而言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只不过,我们每天都在喝水,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却常常忽略了它们的真实存在。

其实,标准不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如果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还会发现,它与人类的文化教育也息息相关。在《质量标准化计量 百科全书》中,说到标准的起源时是这样表述的:“在远古时代,出于同大自然搏斗和群居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吼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清晰易懂的声音和能够互相理解、相互认同的语言,进而又创造了记录各种信息的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融合,不断摸索和改进,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器物的规格、形制、使用方法也逐渐趋于一致。这种不断走向一致化的语言、文字、工具、器物等。便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或无意识的)标准化成就。”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最初的、朴素或无意识的标准化成就,就与符号、记号、语言、文字等教育要素密切相关。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人类从积累和沉淀教育要素的那一刻起就与标准和标准化的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纵观标准和标准化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蒙陇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十分漫长,发展也十分缓慢。此时,人类社会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探索和追求是朴素的、无意识的。例如,人类在造字和造数的过程中,就已产生了标准意识和标准化思想。字和数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除自己以外的更多人在更大范围内了解事物,统一行动。第二个阶段是古典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逐渐产生了计量的概念,并研究出了专门的标准计量器具,产生度量衡。度量衡就是把标准和标准化的思想和原理同测量手段紧密结合并牢固地绑定在一起的产物。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和计量的紧密结合,标准就是计量,计量也就是标准,二者不可分。第三个阶段是传统的标准与标准化发展阶段。真正把标准和标准化的理念、原理和方法整理出来并独立加以应用的正是在这个阶段。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文明史中,这一阶段应该是从宋朝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开始的。活字印刷实现了字体的统一、一致,也充分体现了重复和互换的标准化原理。不但如此,无论是造字还是印刷,都不再需要把度量衡手段绑定在一起,至多也只是用其作为测量手段的技术支持,标准从此开辟了自己的专有领域,体现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即一致、互换和简化。这一阶段保持了近八百年以上,其最辉煌期是从19世纪大工业出现到20世纪初国家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诞生的这一时期。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标准和标准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量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评价标准相继产生,涉及的领域有贸易、环境、服务业(金融、物流、电信)、教育、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等。这些方面的标准都不再需要经过计量器具和量值的精准度量后再作出准确无误的直接规范了。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任重道远

所谓标准,按照我国和国际上通用的定义应该这样表述:“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世界贸易组织(WTO)除了作出类似的规定外,还特别强调了标准的非强制性。

标准化,简单地说,就是使标准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使不够标准的状态转变成标准状态的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标准的编制,也包括标准的和实施的全过程。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育规划纲要》还特别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我国,教育部正在组织研究制定100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报道说:“不同于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方法,此举将为本科专业教学提供一个‘云层’范围的标准,可能为未来高校扩大专业设置自提供更大的空间。”报道还介绍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领导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整个标准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制定完毕。”

将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等概念和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引入教育领域,这是一项创新的举措,既是教育系统的创新,也是标准化工作的创新。正如我在前面叙述的那样,标准和标准化的兴盛发达是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标准和标准化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工业领域。只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标准才以现代管理领域为突破口,逐渐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所以,当我们在教育领域引入和应用标准、标准化原理、方法来规范教育质量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何理解教育质量和标准、标准化的关系;如何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教育质量方面的标准体系;在标准制定之后如何实施;实施后怎样检验或评价标准化的实际效果,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也都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认真设计,认真尝试,循序渐进。

为了说明我国在教育界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从我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所属的国家标准馆中,认真搜索和查询了相关资料。我们对标准题录库中含有“教育”、“教学”、“专业”和“学科”一词的所有现行国家标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一)标题中含有“教育”一词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共有9项,其中有3项与教育质量有关,分别是:1.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总体要求。2.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指南。3.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

(二)标题中含有“教学”一词的标准共有5项,为“教学视听设备及系统维护与操作的安全要求”、“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总则”等。可以看出,这5项标准只和教学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有关,而与教育质量无直接关联。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在现有与教育和教学活动相关的为数不多的国家标准中。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设备和设施方面,几乎没有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相关的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艰巨性。

对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一些建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实施条例之规定,制定标准必须由用户、生产单位、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有关政府部门的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负责标准草拟和参加标准草案技术审查的技术组织来进行。之所以做这样的规定,是因为从本质上讲,标准是一种技术性文件,并且这种技术性文件必须是由各利益相关方一致认同后,才能提交公认机构审查批准的。

标准不同于法规和部门规章,法规和部门规章是由行政主管部门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法律性文件,而标准则是由技术组织认可的具有自愿实行性质的技术性文件。由于有些标准涉及到安全、环境、人体健康、财产保障等重大问题,在我们国家依法规定为强制性标准,除此之外其他标准一律是自愿性标准。自愿性标准在我国定义为推荐性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涉及教育质量方面的标准或标准体系,一般来说应该是自愿性或推荐性的,这与由政府主管部门下达要求执行的指令性文件性质完全不同。按照国际普遍实行的标准化工作规则,政府行政部门只能是标准的用户或利益相关方。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即使有政府部门的代表参加,哪怕他是在政府部门中有相当职务的领导,也只能是以专家个人身份参与意见,在标准通过表决时也只占他代表的个人投票份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决定权。标准要经技术委员会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成员同意之后才能通过,即使是标准化主管部门也必须尊重专家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可能与我们现行体制的运作方式有许多不相协调之处,这就是标准与行政法规的区别所在。但是这种机制并不排除政府部门以规章或指令的形式要求贯彻执行某项标准,这样就可以把自愿性和强制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标准从其本质意义上讲具有技术属性,而国民教育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就要考虑公共服务中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体系。

首先从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教育设施、教学工具等,这一类装备的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是必须的。但相对于教育质量标准来说。它不仅包含硬件范畴的、比较容易制定、规范的内容,也包含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不易规范的内容。后者属于“软件”范畴,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各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特长也不尽相同,而标准要求的却是统一和一致,按照同一规范能在越大的范围内实行越好。可见这样的要求与教育质量这种软性目标相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一定要下功夫搞清楚哪些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规范的。哪些内容是不能统一而要放开搞活的。要请各方面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本人一起参与研究,要做很深入的功课。标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才可以建立起来的统一、一致的行动。

呼吁把标准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标准和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还是管理标准都已成为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尽管标准化工作如此重要,以至于教育系统本身也要引入标准和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但遗憾的是,关于标准化知识的教育却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这种情况不单在我国如此,在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如此。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认为,这与标准化工作长期以来定位为“研究应用技术”是分不开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过去标准化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标准化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依靠业内组织的培训或再教育来完成的,并没有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现在不同了,现代社会对标准和标准化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不但工业企业需要懂标准和实施标准化的人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对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就连教育界本身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大声呼吁:标准化教育也理应提上国民教育的日程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服务;SERVQUAL模型;四分量表;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087-05

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走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要求下,必须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理念。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内涵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所谓教育服务是指“教育劳动者向社会家庭等提供教育机会”这一劳动过程。从教育服务质量观上说,学生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的“顾客”,而高等学校提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则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主体内容。高等教育产出观念认为,“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但这样来看,就忽略了在人才形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例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等。

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服务提供的产品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者而言的,评价的标准是基于教育需求者对高等教育期望的满足程度而言的,是对教育本身的质量评价,而非针对受教育的学生的综合评价。

二、新时代下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的发展

第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即高等教育需求者以及消费者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其中包括与预期情况的差异度以及对教育服务的感知度。若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预期质量低于实际感知质量,那么消费者有可能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较高;反之,则有可能认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较低;如果预期质量与实际感知的质量持平,那么也有可能认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较低或者无法确定其质量水平。

第二,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指现阶段提供高级专业知识教育的高等学校以及其他学术机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品质培养、生活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服务对象的主体应当指学生个体及其所在的家庭,而教师则是教育服务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服务生产者和参与者。

第三,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无形性、同步性和差异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教育受知识经济的影响,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服务产业,但区别于一般的企业生产,教育服务是无形的,不能用简单的标准化统一规格来衡量;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这样就使得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高等教育服务的差异性表现为不同个体对高等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个人具备的客观能力素质是不同的,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对知识的领悟、思考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教育服务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过程,并且除了高等教育外,个人的发展成长还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具有差异的个体特征。

(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发展的新内涵

第一,对高等教育服务的评价可以包括服务过程质量的评价和服务结果质量的评价。1982年,芬兰的格鲁努斯教授对企业服务质量进行了分类,将服务质量分为技术性质量和功能性质量两类。[1]功能性质量就是服务过程质量,而技术性质量就是服务结果质量。在高等教育服务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将高等教育服务分为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来研究,这样更加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服务过程质量主要是指教育服务中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可以包括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管理服务、后勤保障服务三个方面;结果质量则可以通过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自我评断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这些评估因素可以通过更多的指标特征来进行具体测算。

第二,教育本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需要很多主体方面共同参与合作,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也应当综合考虑这些不同的主体因素。[2]在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应当包括教师以及学生,而对教育服务结果的主要评断者应该是学生、家庭以及社会。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将学生当作了最直接的顾客,而社会、教师、家庭也是高等教育服务中重要的组织参与者,对高等教育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更加合理准确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应当分别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教育教学过程,教育管理机制、政策,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作出合理评价;家庭、社会应当对高等教育服务结果的知识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同时,学生还应当有合理的自我评断,对自我提升实现程度的满意度有准确的判断。

第三,重视教师评价。在企业管理双满意理论中,员工满意度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之一。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应当做到员工满意,如果员工不满意,就很难制造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更难以提供优质的、令顾客满意的服务。[3]95同理,在高等教育服务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对教育服务过程的感知程度会影响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过程中,应当同时重视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共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

三、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

(一)服务质量评估的SERVQUAL模型

早在1983年,服务营销领域的美国学者A. Parasuraman, Valarie A. Zeithaml 和 Leonard L. Berry三人组成了一个PZB小组,对服务质量模型开始了概念性的探究。他们首先提出了服务质量的差距分析模型,认为顾客实际感知到的消费服务质量与其预期的差距是来自于企业生产的一系列活动[4],同时,通过数据的分析提取了能够影响服务质量的一般化维度,这些维度包括可靠性、保证性、反应性、移情性和有形性。这5个维度又细分成22个具体条款(见表1),构成了衡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SERVQUAL量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是符合要求的,SERVQUAL为英文“Service Quality”(服务质量)的缩写。

此模型一般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每个指标分值分布在1~7之间,1代表“完全不认同”,7 代表“完全认同”,而顾客预期质量用E表示,顾客实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用P表示,服务质量Q就可以表示为Q=P-E,当Q越高时,则表示服务质量越高。这种方式较好地解释了服务质量的产生过程,较为全面地评价了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活动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可以说是大部分顾客满意度测量的基础。

(二)SERVQUAL 模型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中的新内涵都显示了与服务产业的密切联系,但也同时强调了高等教育自身具有的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实践,SERVQUAL模型被证实可以运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但对具体的维度指标以及计算方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具体的量表维度应当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以及参与主体的特征进行合理修正。 Abdul Raheem Mohamad Yusof和Za’faran Hassan等学者认为,在顾客满意度基础上,研究公立大学等教育机构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应当在SERVQUAL量表的基础上符合函数ESQ=f(AQUALD, NONAQUALD),在这里ESQ代表教育服务质量(Educational Service Quality),AQUALD 代表学术质量维度(Academic Quality Dimensions),NONAQUALD代表非学术质量维度。大体上可以表示为:

1.学生分量表和教师分量表的构建

根据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进一步研究,针对不同高等教育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分别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价。Vieira在1996年的“促成学生学术成就以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里发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学过程会影响学生对教育和教育机构的满意度,而教师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6]67,对教师工作满意度以及学生对教育过程满意度的关注会使他们感觉到教育过程有价值,可以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进步。

在考虑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估时,Napaporn Khantanapha对SERVQUAL和QUALED进行了综合分析,在SERVQUAL量表基础上提出了EDSERVQUAL量表,将评估维度分为管理、教师及其支持服务、教室及其设备、学生需求、质量指导5个维度,而Soekisno Hadikoemoro在研究雅加达公立、私立大学时,利用了一个修正后的SERVQUAL量表,它的5个维度是:学术服务与设施、准备性与关注性、公正与公平、有形性以及一般态度。[6]69结合他们的研究,不难发现在教育服务中,由于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学生量表可以被合理修正:服务的有形性应当包含教育教学的服务和设施、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的条件;服务的可靠性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上;服务的反应性则应当包含教育服务中教师的反应程度、反应态度以及服务员工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本身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着“问答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包含大学、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等,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还包括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他们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感知;服务的保证性则主要体现在准备性、关注性以及公正公平度方面;另外,由于教育教学的特性,服务的移情性可以渗透在其他几个评估维度之中,加上对自我成长的认知,构成了新的5个维度。因此,结合SERVQUAL量表的22个条款,可以说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应当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前后自身发展完善程度的评价认知。指标内容包含教育管理机制、政策,后勤保障服务方面,借鉴英国学者Qwlia等人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属性特征研究之后,具体可以表示为5个维度、24个指标内容(见表2)。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者,教师对教育服务过程的感知程度会影响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7]在企业管理的员工满意理论中,影响员工满意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报酬结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工作条件、管理状况、人格特征等。[3]95教师是教育教学人员的重要构成者,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员工群体,但又受到教学过程不可分离性的影响,因此,在对教师的分量表进行修正时,需要将这些影响因素和教育特性相结合。综合考虑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教师需要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评价,也需要对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而教育教学环境包括硬件设备和相应的教育制度。根据员工满意理论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征,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评价量表将主要集中在3个维度上,即有形性、反应态度和保证性,包括10个具体内容(见表3)。

2.家庭分量表和社会企业分量表的构建

家庭和社会企业都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应当对高等教育服务结果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群体成了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与教师形成教学互动。但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为学生提供了经济和物质支持,并且在学生发展过程中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动力和精神支持,作为家庭本身而言,也应当有权利表达自身对学生个体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期望,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评价也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感受的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消费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等学校本身,它应当是一个多方的复杂系统。

在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中,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将主要集中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学生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前后个性、素质以及能力的转变上,而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可以根据PZB小组的分析研究进行,在高等教育的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态度上进行评价(见表4),但在这些方面的评述将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结果来进行,因此,在对此部分的评价进行权重赋值时,应当对此有所体现。

对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而言,更倾向于用外适性质量观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它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要求。[8]社会企业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阶段性,对于考核招聘环节而言,最直接的评价内容来自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所表现的一般能力和素质。而又由于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系统性,因此,这一部分的具体指标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能力、技术、素质上,即人才完成工作任务的可靠性以及能够胜任工作要求的保证性(见表5)。

四、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四分量表的应用

在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四分量表较好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四个主要参与主体,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旨在能够更加有效地判断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水平。在应用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四个分量表应当注意:

第一,在运用中对各个评价等级要进行具体的特征值描述,避免凭简单的主观感受,应当更多地是一种客观描述性的评价,可以结合定性分析等方法,让评价者有所参照,当然,对各个具体指标的评断应当有具体可靠的标准内容,并进行效度和信度的科学检验。

第二,在确定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时,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具体要求来确定,运用科学合理的权重指标方法,对各个评价主体在服务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进行科学的分析,尽可能地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述。当然,具体情况应当根据学校发展的阶段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定。

第三,要建立相应的、合理可靠的评断监督机制,对各个主体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统计,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不公正现象[9],尽可能完善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BRADY M K, CRONIN J. Some new thoughts on conceptualiz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3):34-49.

[2] 张顺涛,朱志媛.对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几点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教育理论探索, 2012(32):1-2.

[3] 李剑锋.组织行为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BERRY L 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2):35-48.

[5] YUSOF A R M, HASSAN Z, RAHMAN S A, et al. Educational service quality at public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 proposed framework and importance of the sub-dimens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udies, 2012(2):36-49.

[6] 洪彩真.国外高等教育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考试,2007(6).

[7] 丁锦宏.教师作用观的回顾与后现代审视[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21-124.

篇9

关键词:绩效考核 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管理者发挥价值、员工自我实现的重要载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它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而是贯穿企业战略、资源、人力、行动的一个完整、系统、循环的管理过程。一个绩效管理循环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绩效计划(Plan)、绩效辅导(Do)、绩效考核与反馈(Check)、绩效结果应用(Adjust),简称PDCA循环。

很多企业片面理解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等同为绩效考核,认为引入绩效考核就可以接近企业战略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是指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

绩效管理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强调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绩效合作,立足于未来绩效提升;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部分,具有阶段性,侧重于对过去绩效表现的回顾。然而,绩效考核的确是绩效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绩效提升提供依据,没有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就无从谈起。因此,绩效考核也是目前最受企业重视的绩效管理环节。而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是有效实施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是连接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桥梁,对人力资源计划、配置、培训、薪酬乃至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它既是绩效考核乃至绩效管理可操作性的基础,又具有战略导向性。它着眼未来,又落实现在,将企业远期的、概念化的战略目标落实和细化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为工作如何开展及如何改进提供具体的标准和参考,激励员工做出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本文从考核指标的质与量角度,浅析绩效考核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适用性问题。

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考核指标是可以用数据计量的指标,比如销售额、费用、利润、成本、生产产量,生产产值,合格品率等;定性考核指标是不可定量的,只能用文字描述的指标,多是各项能力态度类指标,比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责任感、主动性等。

1.绩效考核定量指标

随着定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定量指标和定量考核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甚至有些企业过度使用定量考核指标,偏离了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定量考核指标因其可以用数据形式计量,而天然具有一些优势:直观明晰,简单明了;比较客观,数据独立性较高;易于实施、比较(横向、纵向)。然而,定量指标的适用性也比较有限。

第一,定量指标侧重考核工作结果而非工作过程,侧重考核现象而非本质。无论是财务指标还是生产指标,都往往体现工作完成的结果和数量,而非过程和质量。例如以完成一项市场调查为例,定量指标能考核到调查报告的发放数据量,覆盖范围,调查报告完成时间等信息,但是却无法考察到发放对象人群的针对性,覆盖范围的有效和非重复性,解释和宣传的详尽与否以及信息回收反馈的效果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市场调研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过度定量考核,会误导员工的行为方向,使得员工容易忽视对企业发展很重要但不进行定量考核的工作,甚至可能以欺瞒和恶性竞争取得较高的绩效评价。

第二,定量指标较生硬,缺乏人文关怀,可能造成与企业文化的冲撞。虽然绩效考核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追捧,然而,绩效考核是手段,但绝非目的,更不是解决企业问题的灵丹妙药。事实上,有很多企业因为不切实际,不顾时机地引入绩效考核指标,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定量指标的设定往往没有统一原则可循,往往靠主观认识或借鉴行业经验引入,很容易脱离企业实际和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缺乏考虑。因此,过于定量的考核指标可能会引起员工心理压抑和情绪紧张,降低工作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创立之初就逐步建立的,其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没有竞争性的企业文化,大量使用定量考核势必造成巨大的冲撞和混乱。

第三,定量指标容易偏离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企业的中长期目标中很大一部分是相对抽象、模糊、高度概括化的表述,比如社会贡献目标、行业认同度、核心竞争力等,本身就是很难以用数据度量的,将这些目标分解成可定量的指标时,就会与目标本身出现偏差。即使部分企业发展目标值能用数据度量,也很难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测算转换为具体的定量指标。固守定量指标,个人的绩效表现与组织发展目标将出现偏差。

第四,定量指标不适宜用于某些方面和某些岗位的考核。绩效考核定量指标无法对员工的个人品德、沟通技能、管理能力、领导力、价值观等无法定量的素质进行考核,而这些素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此外,对于非生产性部门,如办公室、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以服务性质的为主的职能管理部门,其工作成果虽然可以间接地影响企业效益,但与直接经济效益产生的相关性不大,加之其经常面临非计划性、临时性的事务,缺乏能用数据表达的绩效指标,所以定量考核指标不适用于此类部门和相关岗位的绩效考核。

篇10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包括人本身和社会)需要的性质与程度,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从价值的角度看,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实际上代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学术性价值取向与职业性价值取向。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而发展的。约翰・S・布鲁贝克还认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政治论哲学越来越呈现出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一时期,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性价值取向被完全抛弃,而是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院校当中。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中国的高校,数量众多,目前大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三大类。这三类高校在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上应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所谓学术取向,“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3]。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已任。虽然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无论是从生源质量,还是毕业去向来看,研究型大学仍然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任务。而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主要遵循学术性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所谓职业取向,“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看出,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完全是由社会、由市场来检验,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也以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学习主要是为生活做准备,对学术本身的追求并没有太多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等方面都主要遵循职业性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技术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类型,既要遵循“学术性”价值标准,又要遵循“职业性”价值标准。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追求学术价值、坚守学术规范、传授高深学问仍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与目标。另一方面,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又必须直接面对社会与市场的挑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满足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它的教育质量既要接受学术价值的评判,又要受到社会的评判。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把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学业评价、教师要求等方面,都要同时体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少部分能够继续深造,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劳动力市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因此,虽然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同时并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但职业性价值要更突出一些。

当然,学术性与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5]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职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时期,任何一类大学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只是冲击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标准: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统一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标准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6]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一标准,即作为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达到的基本学术标准,也就是本科不同于专科、硕士等层次教育的标准;二是特色标准,即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个性化标准。对于统一标准,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好把握;但对于特色标准,则比较难体现和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两个层面实际上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学术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基本标准来体现,职业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特色标准来体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任何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应该达到的标准。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做了不同的规定。从《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看出,无论是学术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都应该达到本科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也包括学业成就方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达到这些基本标准,就必须从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成就评价、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去落实和执行。如果这些方面达不到基本标准,就不能称其为本科教育。这些基本标准由于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且已经执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在办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特色标准是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标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为基本办学范式,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7]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发展中的瓶颈,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而同时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来办学,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雷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特色标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特色标准应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一些地市级区域,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知识方面,虽然理论知识弱一些,但专业实践知识要强,现场操作经验丰富;在能力方面,虽然科研能力弱一些,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在素质方面,合作意识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应该通过建立特色标准来得到充分体现。

标准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具有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分类性等特点。[8]从标准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可看出,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以文件的形式,由权威机构,并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标准才能发挥导向与监测作用。当前,基本的学术标准已通过《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文件加以明确规定,对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起着有利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特色标准却仍然属于理论界研讨的范畴,而办学者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这就难免会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茫然,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因此,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标准是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目前,我国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针对普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本科方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以下简称新高职方案)。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同,但却忽视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质量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当前的本科评估方案无法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无法展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甚至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些院校研究者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开始探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在这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江小明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教授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教务处长娄斌超。而这三所大学正好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但这些指标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融合,必须体现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可以保持一致,以达到本科的基本标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可以通过观测点与等级标准的不同来体现。如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1.1 学校定位”的主要观测点是“学校的定位与规划”,A级的标准是“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可以不变,但A级的标准改为“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这就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体现了差异性。通过这种方法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既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而且由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更容易理解、区别与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观测点层面增加了“实践教材”和“产学研合作”两个观测点,减掉了“双语教学”,其中“实践教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合作开发教材,实践教材建设较好”;“产学研合作‘要求’产学研合作紧密,效果好”。第二,在具体标准方面,有很大的改变,重点突出了应用特色。如“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具有先进的应用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整体结构状态”强调“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强调“具有行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强调“近三年均有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教学水平”强调“理论联系行业实践紧密”;“专业结构与布局”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强调“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应用特色明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调“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强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情况”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成功”。其它的观测点和标准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目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实质上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从而会产生误导,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陷入误区。”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办学者要探索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引导自己的办学实践,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制订宏观政策,加以分类指导,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2][6][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3][4]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5]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