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标语范文

时间:2023-04-09 02: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驾标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驾标语

篇1

1、拒绝酒后驾驶,共享美好人生。

2、席间贪杯,路上添“悲”!

3、平安新昌是我家,酒后禁驾靠大家!

4、全民拒酒驾,平安你我他。

5、好山好水驾车游,酒瓶酒杯莫相留。

6、酒后禁驾记心头,幸福路上安全走。

7、宴席桌上把酒推,平安驾驶比酒贵。

8、饮酒痛快一阵子,闯祸悔恨一辈子。

9、平安出行始于心,拒绝酒驾践于行。

10、远离酒驾,平安回家。

11、开车滴酒不沾,出行一路平安。

12、美酒可以重倒,生命不能重来。

13、司机好一口,危险时刻有。

14、树喜雨后栽,车怕酒后开。

15、车技千般好,杯酒失安全!

16、酒桌上一杯再一杯,车轮下一悲接一悲。

17、当你酒后准备驾车时,你是否想起过父母慈祥的面容和家人深深的爱。他们希望你一生平安。谨记:切勿酒后驾车。

18、儿行千里母担忧,酒后禁驾记心头。

19、劝亲劝友,不劝司机喝酒!

20、酒后禁驾人人爱,有你参与更精彩。

21、推杯换盏添加喜庆,酒后驾车徒增伤悲。

22、饮酒一分醉,驾车千分险。

23、驾车的朋友,端起酒杯前,可曾想起那一幕幕因酒而成的,惨不忍睹的揪人画面;可曾想起殷切的家人正盼望您平安早归;可曾想起若饮下这酒您将可能背负的后果?

24、驾前贪杯,驾后伤悲。

25、亲朋相会聚一桌,有酒不劝司机喝,杯下留情真呵护,一路平安幸福多。

26、与酒精说再见,和幸福手相牵。

27、开车拒酒,幸福永久。

28、一滴酒一场祸一起事故一身过

29、无数次的痛,千百次的爱,汇成这句温馨的告白: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

30、我爱我家,酒后不驾。

31、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驾车一口多。

32、滴酒不沾,人车平安。

33、酒后禁驾,从“心”开“驶”。

34、醉酒驾车雾里看花,幸福家庭水中捞月。

35、拒酒千里外,安全万里行。

36、绷不紧酒后禁驾弦,弹不出平安和谐调。

37、司机贪饮一滴酒,亲人悲流两行泪。

38、金樽清酒斗十千,安全驾驶直万钱。

39、酒后禁驾,获取生命保障;遵纪守法,造就文明新昌。

40、生命多美好,酒后别上道!

41、不喝酒,多睡眠,行车上路才安全;守法规,遵法纪,生命保障最实际。

42、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中。

43、远离酒精考验,争做平安“驶”者。

44、千金万银,难比生命之贵;千悔万恨,难补酒驾之祸。

45、为了不让亲人牵挂,你我共同拒绝酒驾。

46、平安新昌诗配画,和谐交通锦添花;文明“驶”者行天下,酒后禁驾你我他。

47、酒后禁驾人人参与,平安新昌共同营造。

48、真正好朋友,开车不劝酒。

49、牢记事故“杯”(悲)剧,不做千古“醉”(罪)人。

50、心系家中老小,远离酒后驾车。

51、驾车滴酒不沾,一生平安相伴。

52、生命无价,酒后禁驾。

53、拒绝酒驾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54、有一份习惯是酒后禁驾,有一份收获是平安归来。

55、桌上的一杯酒,轮下的离别愁。

56、酒能助兴,也能败兴。这幸福时刻催化氛围的玉液琼浆,在驾车时可能就是葬送幸福的罪恶毒汁。为了大家的幸福,请三思而后饮!

57、滴酒不沾,出行平安。

58、明知驾车还劝酒,绝对不是好朋友。

59、酒后驾车拿命赌博。

60、车行千万里,拒酒零距离。

61、“醉”出事故,“让”出平安。

62、有酒即无舵,早晚要闯祸。

63、拒绝酒驾从心开始,文明交通从行开始。

64、赌,败家的源头;酒,肇事的祸首。

65、若要亲人勿牵挂,酒后不要把车驾。

66、酒后不驾是口号,贵在行动最需要。

67、喝酒过多伤肝,酒后驾车要命。

68、跟酒杯分手,和平安交友。

69、开车酒不沾,大家就平安;酒“若”穿肠过,开车就出错。

70、万水千山总是情,酒后禁驾伴我行。

71、驾车不是儿戏,酒后别当司机!

72、司机一杯酒,亲人几多愁。

73、酒后驾车生命打折。

篇2

关键词:招投标;公路工程;风险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9202

1 风险因素识别

公路工程招投标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政治风险。

国家相关政策有时候会对招投标质量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招投标政策的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律程序不规范;②招投标政策的稳定程度:这主要是指国家在招投标政策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政策的变动给各方带来的损失;③政府行为影响:由于大部分公路工程规模都非常大,很多都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如果政府官员的行为不良,这将直接影响到招投标质量的高低。

(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涉及技术风险和施工技术风险。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实施的龙头,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无从谈及招标及合同。设计变更时造成工程索赔的重要原因,因而只有避免在设计方案不确定时招标,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每一个施工方案,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新创的,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业主必须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考虑和评估。如果更改施工技术方案可能会大大增加工程变更与索赔的风险。

(3)自然及环境风险。

自然及环境风险包括不可抗拒自然力和可抗拒自然力。不可抗拒自然力包括洪水、地震、火灾、台风和雷电等自然灾害,对不可抗力的界定是工程实施过程中风险分担的一个重要啊问题。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潜在的风险因素。工程投标方案应对其如何处理可抗力自然风险进行说明。

篇3

【Abstract】Procur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l enterprises, procurement mode is now mainly price comparison purchasing and bidding purchasing, two procurement method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we need to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i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procurem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物资采购;比价采购;招标采购

【Keywords】material procurement; price comparison purchasing; bidding procurement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4-02

1 引言

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几十个大类上万种物资,煤炭开采、储运用的物料,企业运营用的物资等都是需要进行采购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物资采购效率,就需要综合企业发展需要,对比价采购和招标采购的优势和缺点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方案。

2 物资比价采购与招标采购的基本含义

物资比价采购是指采购人员邀请各个物资供应商提供报价清单,并对报价清单中的物资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合理的物资供应商的物资采购程序,在一般的企业管理中比较适用,尤其是采购单个物料、小型物料时十分便利。

物资招标采购指的是根据企业采购需求,制定基本的采购条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邀请物资供应商参与到公平的竞标活动中,然后由采购方一次性地选择性价比最优的物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正式的物资供应合同。在能源企业采购大型的机械设备及生产用精密设备时十分有效。

3 比价采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1 比价采购优势

比价采购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材料供应商注重经济利益,经常肆意地哄抬价格,或者在竞价过程中恶意降低价格。比价采购可以帮助企业寻找最合适的物资供应伙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比价采购方式还可以有效防止企业中的及一言堂的现象。通过各供应商的直接报价,将物资的价格清晰地呈现在决策者的面前,既避免了因自身业务不熟悉草率决定的情况,也减少了采购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内外勾结的腐败贪污现象。

比价采购除了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外,还可以促进卖方市场良性发展。通过比价采购,能够促使供应商关注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有效的产品的结构调整。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努力,以保证自身不会被其他更优质的物资供应商所取代。

3.2 比价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比价采购询价的供应商范围有局限性。在企业长期的运行当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物资供应商,采购员的询价也只在固定的几家中进行,没有实质的对比作用。

其次,比价采购的物资采购范围界定不合理。采购人员一般基于物资的数量、大小来确定物资采购的方式,对几百万元的O备与几元钱的工具采取同样的采购程序,甚至出于操作的简便性,将需要进行公开招标的物资采用比价采购方式。既增加了询价的工作量,又不利于提升物资的采购效率。

最后,只注重物资的价格。采购员只关注所采物资的价格高低,而忽略了对物资质量及供应商经营资格及售后服务的监察,在物资的性价比选择上有所欠缺。

4 招标采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4.1 招标采购的优势

物资的招标采购是批量性的,在采购的价格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能够在采购过程中占据主动权,避免因为分批次采购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获得采购的规模性效益。

物资的招标采购有利于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密切联系,使物资供应商可以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物资需求内容与标准,规避物资采购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减轻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

物资的招标采购,可以满足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个性化物资需求。招标采购选择的供应商更便于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及满足售后服务的持续性,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活动顺利开展。

4.2 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不足

招标采购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公开招标,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公开招募应标单位;另一种是邀请招标,即企业主动邀请符合物资供需要求的单位参与到招标中来。在实际的招标采购中,这两种形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首先,物资招标采购标准制定不合理。在招标文件中,对所需采购的物资规格、质量、工艺等标准阐述不清,无法满足实际生产所需;或者大批量的指定物资供应品牌,造成无法公平竞标。

其次,物资招标采购评标评委资质参差不齐,部分评委缺乏法律意识及专业技能不强,评标过程敷衍了事,或者评委间分歧大,影响工作进程。

最后,采购招标缺乏事先的计划性,对物资的采购需求紧缺性估计不足。物资招标采购的组织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紧急物资的实际需求,对生产的有序进行产生阻碍。

5 比价采购与招标采购的具体优化策略

5.1 比价采购与招标采购的共同优化措施

首先,要做好采购物资的合理分配工作。从需要采购物资的类型、数量、紧急程度、是否需要定制等多方面对需要采购的物资进行综合考量,选择适合的采购方式。

其次,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审查机制。采购人员一般是办公室人员,很少深入到煤炭生产第一线去切实了解生产生活所需内容,在采购标准的制定上会存在一定的疏失,在制定采购计划时要深入了解各个所需产品的性能、技术指标等,确保采购标准制定的合理化,加强计划制定后的审查机制[1]。

最后,加强采购人员的廉政建设,避免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内外勾结、的发生,确定比价采购与招标采购都是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的。

5.2 比价采购的优化措施

首先,要做好供应商的群体调查,扩大报价供应商的辐射面。改变传统煤矿物资采购中小范围固定的物资供应商的局面,扩大供应商的辐射面,尽可能选择更大数量的供应商进行比价,同时要对供应商的从业资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调研,确定合理的选择范围。

其次,制定公平的询价规范,尽量不采取电话报价、网络报价这样的非现场报价形式。编制规范的询价书,在询价书中表明采购清单、供应商资质要求、报价方式、地点、截止时间、联系方式等,给各供应商发放统一编制的询价书。在询价比价过程中,可以采取任意抽取三家供应商的形式,针对统一规格的产品进行报价考核,确定是否有供应商进行恶意低价或者抬高价格情况的发生。成立专业素质健全的比价小组,不指定固定的比价小组成员,对于比价结果要经过集体商议决定。在比价结束后,对所有的比价过程留有详尽的记录,以备后续资料查找。

最后,实行比价采购后的有效验收机制。比价采购不是一锤子买卖,要对比价采购的产品从进场到使用的全部过程进行验收监察,既是为企业结算工作做准备,同时也为企业选取合适的物资供应商提供依据。

5.3 招标采购的优化措施

首先,要在年初制定好当年需要采购物资的内容,对于急需采购的物资优先安排招标采购,确保其不会由于招标采购的时间影响投入使用。

其次,制定合理的招标文件,在文件内对物资的规格、标准进行明确的标注,对需要定制的产品的定制需求工艺、技术提出合理的要求等。强调物料描述的标准化、统一化、合理化,避免唯一性、独特性编码出现。

最后,组织构成合理的评标委员会,并建立评标委员会的评价监督机制,将该项内容列入该员工的年终考核内容当中去。加大评委的法律法规及评委评标技能的培训,贯彻管理要求,增强法律意识。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炭企业比价采购及招标采购的效率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活力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认识到当前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物资供应商到物资质量选择等多方面进行物资采购改善,选择符合物资需求要求的采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环境审计是社会相关审计的一种,需要对环境管理情况做出有效评价。参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定义框架,环境审计是:“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

一、环境审计的现状

国际上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环境审计研究,目前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普遍关注环境审计的定义、评价指标等。环境审计向更关注环境政策的方向发展;绩效审计成为环境审计的重点之一;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增强,跨国联合审计也是环境审计发展的趋势。

我国审计署成立伊始即围绕各类环境保护资金和项目开始环境审计的试点,理论研究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于环境审计指标、准则方面。1998年,审计署成立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启动环境审计实务工作~2003年,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机构,同时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对重点环境保护项目及其专项资金等的审计,环境审计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逐渐成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审计领域从生态环境审计逐步拓展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环境、大气污染、工程建设环保审计。支持国家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审计署2009年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并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计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规定的六种审计类型之一,明确其审计目标、内容和要求,提出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力争在2012年初步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审计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审计类型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内容以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为主,环境绩效审计并未全面开展,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较薄弱;2.政府主导,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参与程度较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环保方面投入较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滞后,使环境政策执行经常遭到抵制,审计实施方式多是强制审计,审计项目确定以现实存在的重大环境问题为主,多是关注环境方面重大事故和已暴露的突出问题。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会计为主,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

二、环境审计评价依据的重要性

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审计评价意见是政府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也是审计人员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判断是非优劣,作出审计结论的尺度,包括审计准则、标准和指南等。审计评价在环境审计报告中具有特殊地位。

当前我国环境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相比传统审计,环境审计更系统、复杂,涉及审计、管理、环境、生态、工程和计量等广阔领域,审计内容多样,评价起来更困难,更不易为普通社会大众接受。科学评价体系的欠缺,既会大大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潜在风险及盲目性,也会削弱审计结论与审计建议的可理解性和可信度。加强对环境审计评价依据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能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还可以为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及企业评价自身环境状况提供指导和依据。

三、国际环境审计评价依据和指标概况

一些国际环保组织、会计和政府机构已对环境审计评价依据和指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一)B$7750体系标准——全球首个环境管理标准

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作为世界环境管理标准的先行者,由英国标准协会(BsI)1992年,用于指导英国企业建立稳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保证遵循其制定的政策及目标,做出符合规范的环境行为。其核心部分管理体系的要求分为10个方面:环境方针、组织与人员、与环境效果有关的活动、环境目标与指标、推行环境管理活动方案、环境管理手册与文件、具体环境作业、环境管理记录、环境管理审核、环境管理评审。

(二)IS014000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成立了环境战略咨询组(SAGE)和ISO/TC3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并于1996年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该标准综合了世界上很多先进国家环境管理的经验,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和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评估、保持和检查调整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IS014031将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业绩指标(包括管理业绩指标和经营业绩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况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组织规划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经营业绩指标包括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数量、资源消耗总量及废弃物排放总量等,涵盖组织生产操作全过程,有利于企业对环境进行控制;管理业绩指标包括环境守法、环境内部管理、安全卫生和外部沟通指标,有利于提高企业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效率。

(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开罗宣言》制定了一个包含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环境审计框架。其中财务审计偏重财报中涉及环境资产、负债的披露是否公允,审查环保用资金使用情况;合规性审计偏重被审计单位是否符合各环境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条例;绩效审计则偏重在环境方面的方案、措施等管理活动的效果。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常设机构之一,其在2001年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指导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该《指南》第一部分介绍国际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的具体运用;第二部分介绍三类环境审计的实务与方法,重点阐述了环境审计中效益审计的5种情况;第三部分介绍构建环境审计评价标准。

(四)其他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生态效益一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强调既要经济地生产产品和服务,又要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影响:包括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破坏臭氧层气体的排放;wBCSD还提出了财务价值、排放到空气中的酸化物、排放的废物总量三个辅助指标。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的环境指标包括了生态系统、水、空气和土地,反映了组织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包括16个核心指标和19个附加指标。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环境业绩报告》(1994)中列出了共7种行业15个方面的环境指标,涉及水、空气、野生动植物保护、固体废弃物管理、污染预防、遵守相关法规及与相关利益者沟通等方面。

总体而言,一些重要国际组织由于对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早,其研究成果较完善。但很多评价体系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还未给出具体可操作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在实际中有待审计组织具体选择应用。

四、我国环境审计评价依据及指标概况

(一)我国环境审计准则、依据、法律法规情况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备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环境审计指南。审计人员在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套用其它类型的准则和标准,这主要涉及:

1.以《审计法》为主的审计法规体系。包括《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

2.以《环境保护法》为主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颁布了包括《水污染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包括《土地法》、《渔业法》、《森林法》等8部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包括《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等30多个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规章和600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还有我国加入的一些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定,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海洋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等。

3.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基础、环境方法等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审计评价的主要技术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制定的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标准,也可作我国环境审计的参考。

从目前看,我国的环境审计依据还较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强。审计准则没有将环境审计同环境保护直接联系起来,更没有明确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职能和工作内容,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特殊性,也不能对具体实施进行指导。也使得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开展的环境审计会受到审计延伸范围的制约,难以取得直接关键的证据。

(二)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方面代表性研究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力推广IS014000体系;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指标解释》,其中包含了6个环境指标、4个产品指标和12个管理指标;2005年颁布了《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其中包括了污染排放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社会影响指标三部分,具体的环境行为评价指标则由17项指标构成。

林逢春等(2006)提出了由环境守法、内部环境管理、外部沟通、安全卫生和先进性等主要指标组成的企业环境绩效模糊综合指数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下分设合计27个二级指标。

仲生辉(2007)将环境指标体系从横向分为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个体系;从纵向分为高层综合(反映总体概况的综合性指标)、中层分析评价(反映具体环境要素的指标)以及基层实测描述性(基层实测数据)三个层级。

张宏亮、肖振东(2007)认为环境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评价”比“审计”更重要,并构建了公共环境投资项目审计的一般指标体系框架,将环境项目的综合效益划分为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种,每一种效益下又下属多个具体指标。

吴东发等(2008)初步构建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指标,环境管理内部控制指标,财务收支指标(如环保资金到位率、专款专用率等),环境保护治理的成本效益指标(费用、收益、经济效益、治理效率等)及可持续发展指标(如年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塌陷土地面积等)。

王如燕、丁日佳(2008)通过实地调研建立了北京市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种指标:压力型指标(指对环境造成积极或消极效果的行为评价)、状态型指标(反映环境自身状况)以及响应型指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考虑)。

丁艳秀(2009)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政府及公众)、内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房巧玲等(2010)区分构建环保部门财政支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型指标(调查资金费用的使用情况)、合规性指标(调查专项资金具体运行情况)、资金配置效率性指标(反映资金是否合理配置的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指标(环保经费的使用效率);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合规性指标(同上)、环保效果指标(专家及社会公众对运行效果的评价)和资金使用效率指标(同上)。

王学龙等(2011)以环境价值链为载体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所有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二层次指标包括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系统、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回收共6个;第三层次包括22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五、我国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篇5

一、浙江省智慧养老社区架构体系

从技术实现上,智慧养老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其中,五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保障体系包括标准规范保障和信息安全保障。

(一)感知层

智慧养老社区技术框架的感知层主要指物联网感知层,包含数据采集设备和传感器网络及接入设备。感知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感知和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等,并实现数据短距离传输到接入设备。

(二)网络层

宽带网络是智慧养老社区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支撑。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接入是实现5A(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能得到任何服务)的基础保障。同时,随着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更廉价、更丰富、更便捷的上网手段,是智慧养老社区实现的重要体现。

(三)平台层

智慧养老社区的平台层包括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社区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和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个部分。

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是社区的云计算中心,实现社区内应用的动态部署及不间断运行服务保障,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和服务的持续性。数据中心以数据交换、数据抽取的接口规范为标准,对不同应用子系统的数据采用集中、分类、一体化等策略,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应用服务平台由业务支撑平台(中间件平台)、网络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等组成,完成协同、管理、计算、存储、分析、挖掘以及提供面向行业和大众用户的服务等功能。

(四)应用层

智慧养老社区的各业务应用系统构建于平台层之上,为政府管理部门、居委会、企业、居民提供政务服务、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服务等方面应用功能。

(五)用户层

对于居民个体而言,对社区服务的访问通过一个唯一的用户ID,可以实现在手机智能终端、家庭智能终端和网站终端等不同终端的登录和访问。

(六)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是智慧养老社区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保障。

(七)信息安全保障

智慧养老社区信息安全保障主要由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信息安全处理规程等内容组成。

二、浙江省智慧养老社区标准体系

(一)感知层标准体系内容

感知层标准体系包括传感器接口标准、通信与网络标准、网络管理标准、移动支持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标准、信息服务支持标准、服务质量标准、中间件功能标准、网络安全与隐私标准、一致性和互用性测试标准等。

其中,传感器接口标准涵盖了传感器的接口标准、数据类型和格式标准;通信与网络标准包括物理层、MAC层、网络层和主干网接入层标准;网络管理标准包含网络管理协议标准、拓扑管理协议标准、不同协议协同工作标准;移动支持标准包含网关移动标准、设备移动标准、用户移动标准、环境移动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标准包含性能公告实体标准、协同策略规划实体标准、通信需求定义实体标准;信息服务支持标准包括信息描述标准、信息存储标准、信息标识标准、目录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包括通信质量标准和信息处理标准;中间件功能标准包括支持功能子层标准、通用服务子层标准和区域特定服务子层标准;网络安全与隐私标准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安全评估标准、隐私策略标准;一致性和互用性测试标准包括一致性测试标准、互用性测试标准和性能测试标准等。

(二)网络层标准内容

网络层标准包括互联网标准、电信网标准、广播电视网标准、移动通信网标准、卫星通信网标准、专用网标准、泛在网标准和三网融合标准。

其中,互联网标准、电信网标准、广播电视网标准、移动通信网标准、卫星通信网标准和专用网标准在国内外已有大量成熟的标准,浙江省的智慧养老社区标准完全可以参考这些已有标准实现;而泛在网标准在国际和国内则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我们认为,该部分标准应包括基础通用标准、网络构架标准、信息感知延伸标准、应用服务标准、接口标准、数据处理标准和安全标准;三网融合标准则是在技术、资源、业务、产业和监管5个层面上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在技术上,引导三种网络走向技术融合;在资源上,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在业务上,促进新业务繁荣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在产业上,实现跨行业的顺畅合作;在监管上,确保信息和网络文化安全,保护用户权益,满足监管要求。

(三)平台层标准体系内容

平台层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库管理标准、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共享、在线服务、运维、更新、备份恢复等标准。

篇6

关键词:文化产品 云模型 评价体系

如今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而滋生了一些文化怪现状,这些文化产品变得功利化,其教育、娱乐、审美和整合的整体功能被弱化。引导大众文化走出粗俗化的文化怪圈,治理文化“病症”,从而引起文化、艺术界,尤其是文化艺术交易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成为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纵观学术界,对于艺术品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中国文化品商业价值的评价体系,就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品市场的急需之举。本课题对此展开研究对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方法—云模型

云模型是用来描述非确定性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所谓的云由许多云滴来具体实现定性值的定量描述,整体的形状描述了定性概念的重要特征,云滴形成过程显示不确定性的定性概念和量化值之间的映射。模型中的横坐标值代表与定性概念相对应的量化值,纵坐标值代表的定性概念的定量值的隶属度。云模型的数值特征有期望值Ex、熵En和超熵He。期望值Ex是定性概念预期值的最佳代表,它通常是x值对应的云,反映了对应的定性概念的中心值,是云滴所在数域的重心位置。熵En是用来反映定性概念的变量,其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可以接受的、在域上的定性概念的元素的数目,也反映出了定性值的模糊程度和概率。超熵He表示不确定性测量的熵,而这是熵的熵。超级熵的大小间接反映了云计算的厚度。超熵越大,变量隶属度的随机性越大,云的离散度也越大。

云模型和模糊评价方法相似,既包含有因素集U={x1, x2……, xn},评判集V={v1, v2……, vn},单因素评判等要素;主要的是要通过云模型,反映综合评判的过程。还要利用正向的云发生器和逆向的云发生器,以及数字特征(EX,EN,HE),来实现定性与定量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转化。这整个综合评判方法,较模糊评价方法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更贴近人们的思想。 逆向云模型算法:

(1)

其中mean(xi),stdev(xi)分别为求均值和标准差的函数。

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评价指标是一次综合的、全面的评价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评价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繁荣,也为鼓励和促进出精品、出力作。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指标的建立,应以按照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以人为核心。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宣传正能量作为文化产品评价的最高标准。还要突出社会生活质量的时代性;将和谐社会、信息化、时代化等纳入到指标体系设计范围,系统地给出艺术产品的指标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以文化产品价值评价主体的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取出几个关键评价指标。依据反映艺术品的特点,增删一些相应效益指标,进而建立的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指标模型。

(二)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体系

由于影响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因素众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本文根据指标选择原则,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首先把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为目标层;而准则层分为: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载体价值和资源价值等四部分。

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是指产品本身的社会影响;使得使用者在思想、艺术、和知识等精神上获得的价值。文化价值就是指产品本身的艺术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的价值。文化载体价值就是指文化产品所依附的、所承载的具体实物的价值,例如:电视、网络媒体、书本等。而文化资源是通过产品的制造者们的劳动体现出的产品的价值,如:时间、资源等。在各准则层中,有按其特性和特征,建立指标层。依据上述原则,及专家评议、市场调查等综合考虑,建立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综合考虑专家意见、经验知识,评价标准设定为:因素集U={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别对应于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用模糊的语言值表达。这5个定性概念在评判集V={v1, v2……, v5},vi=C(EXi,ENi,HEi)采用一维正态云方法:v1=C(95, 5/3,

0.05),v2=C(85,5/3,0.05),v3=C(75,5/3,

0.05),v4=C(65,5/3,0.05),v5=C(55,5/3,0.05)来表示。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文化产品实例,应用云模型来进行评价。

(一)确定评价因素权重

对某文化产品利用Delphi法,由专家打分评议,综合和整理。建立评价因素权重如表2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定性定量转换及综合评判

完成以上步骤之后,云发生器将把指标层的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再由逆向云发生器生成数值特征(这里通常采用均值法算法),并由正向云发生器产生评价指标的云图(见图1)。如此反复进行多次计算,直到得到满意的云图像和取值。由此获取评价结果,及每项评价指标的量化值如表3所示。

最后本文由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得出结果,表明为该产品的商业价值属于较好等级,该产品的商业价值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性、资源丰富、人才素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提高文化产品价值的策略

综合我们的调查及以上分析,应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 :

(一) 提高文化产品中的社会价值

文化建设要人本化,不能经济化。文化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文化产品的根本性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它对个人、团体,甚至整个社会,存在着经济意义和作用。

(二) 提高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

提高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因为它是产品的商业价值的核心部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文化产品的质量会降低,而文化产品的低俗、粗疏、平庸甚至更低。虽然文化产品应该具有交换价值,没有经济价值的不能称其为“文化”;但不负载文化蕴涵的产品,就不是真正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中应包括:积累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能。正是这个文化价值,才使得文化产品的价值能长久的保存、使用、升值。

(三)努力提高文化载体价值

努力提高文化载体价值,虽然它在文化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少,但它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价值所依附的价值,缺少了它,文化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以文化载体的多样化、繁荣化为必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文化产品的载体要能反映:客观性、承载性、传递性、异化性等基本特征。对公益性文化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扶持,实行相关文化的补偿机制。将公益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对待。公共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尤其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继承等,不能把一切都推向市场。

(四)增加文化产品的补充价值

增加文化产品的补充价值,并将文化产品中潜在价值给它显性化。利用现代知识和技术,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知识内含。其中的隐性知识也会使得产品的价值增加。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不问市场,不问观众,势必使艺术不为观众接受。这样它将失去了展现其思想、艺术内涵、审美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

(五) 努力提高文化创造者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来自创造主体,他们是文化价值的源泉,正是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倡文化创造者的科学的价值理想,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创作者所创作的产品,要着眼于产品的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共同规范。

(六) 提高广大文化产品受众者的素质

文化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受众的感受来体现的,更依赖于受众者的认知与再创造。我们要以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来实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对产品的评估也不能简单地以消费量为质量标准。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倡道德教育,宣传正能量,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型农民的鉴赏能力,激发农民的自豪感;帮助、扶植农民文化。

结论

一个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的评价,从表面上来看是模糊的,但本质上这个价值是也可以量化、计算的。由于研究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定模糊集的隶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利用云模型、特尔斐法等工具,将云理论应用于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评价中。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随机的,云模型方法充分考虑了这种情况,因而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对一个文化产品价值评价的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各评价因素权重分布是合理的,评价结果可靠。说明基于云模型的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石元,姜昕,丁家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云模型评价方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雍龙泉.一种基于云模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2)

3.李庭新,李书.文化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3)

篇7

关键词:工程招标;报价;策略技巧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日益规范的时代,工程施工企业必需通过招投标才能取得项目。报价必然是工程投标的核心,是投标单位根据工程性质、范围、技术规范、工期要求、拟采用的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以及所需人、材、机预算价格,各种管理费及利润等计算出的企业投标价格。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第一位,企业的主旋律就是盈利,施工企业要想在投标中获胜,而后又能从承包工程中盈利,就需要认真研究、灵活运用投标策略和报价技巧,才能在投标竞争中赢得先机。“策略”与“技巧”来自施工企业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同时也少不了决策者的能力和魄力。为了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决策前应注意分析研究。

1招标与报价的关系

在招标报价工作中,工程造价是人为的“入场券”,也是核心。工程建设投资者,通过工程招标的形式,择优选定承包的施工单位,以投标单位可以接受的价格、质量、工期获得施工任务的承包。目前,招标工程的工程造价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标合同价包死,却在投保报价中考虑一定的风险系数,在中标后签定合同一次包死。另一种是中标价加上设计变更、政策性调整,作为结算价。招标工程报价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估价法,这种方法常用,即依据设计图纸套用现行的定额及文件而计算出的造价。二是实物法,即依据图纸和定额计算出一个单位工程所需的全部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使用量乘以当地当时的市场价格,价格随行就市。这种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量”“、价”分离。这样确定的工程造价基本贴近市场,趋近合理。目前在招标过程中,有部分工程的招标是“走过场”,招标单位以“议”标的名义明招暗定,把招标看成办理开工手续的例行公事。

事实上,工程造价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因此,真实、合理、科学地反映工程造价是招标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必须尽快规范建筑市场,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标制度,是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培育规范市场,消灭建筑市场内不正当竞争,形成有利于建筑产品质量的市场体系,加大建筑市场的执法力度、执法监察,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只有形成了规范的建筑市场,才能保证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工程造价比较合理、公正。

2招投标方法及基本操作程序

招标人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对招标工程项目依法进行实施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人是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1招投标形式

建设工程招标有以下几种形式:全过程招标,包括工程设计任务书、勘察与设计、材料采购、工程施工,直到工程竣工投产、交付使用,实行全面招标工作;其中又可分解为勘察设计招标;材料设备采购招标;工程施工招标等。

2.2招投标工作的分为现场实地勘察与市场调研

2.2.1编制招标文件,发出招标公告或招标通知单书

2.2.2招标方对申请投标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

2.2.3招标方组织投标企业勘察工程现场,解答招标文件中的疑点

2.2.4投标方密封报送投标书

2.2.5当场开标、议标,审查标书,确定中标单位,发出中标通知书

2.2.6招标方与中标企业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3招标的策略与技巧

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目的是为了缩短建设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合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3.1审查投标人资质

目前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转包、分包及无证挂靠和越级承包等问题。首先,投标方要根据招标文件仔细研读招标文件,对投标建设项目所要求的资质等级方面的限定是否符合自身单位的资质等级。这样可减少投标的盲目性。其次,作为招标方在审查资质时,应首先考察投标人的资质及投标方近二年内工程业绩,质量监督部门验收证明报告,用户对已经交付使用情况的评价;投标方企业的财务情况、公司职员构成、主要设备机具等作为初步考察对象。然后,经过对投标人各项指标的专项考核和论证,并根据工程规模大小,确定招标方式和参加招标人评审人员的数量。

3.2委托工程招标机构

目前,对于规模比较小的招标单位来说,可以委托工程招标机构招标活动。机构是专门从事招标投标活动的中介机构,各方面专业人才比较突出,在招标经验方面具有优势,规模比较大型的招标项目招标工作通常是由专业工程招标机构来进行招标。招标方委托机构进行招标,可以保证招标工程的质量,使招标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进行;并减少招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4报价策略与技巧

4.1分析信息渠道,确定报价方案

每一个招投标工程信息都有着它的来源途径,从获得工程信息的途径就可以了解到工程的基本情况,从而决定企业的投标决策和报价方案。本工程是哈尔滨市的重点工程,投标竞争的对手实力都较强,在这方面,笔者所在企业在调查对手投标习惯方面下足了功夫,这也是在此工程取得中标的关键所在。

4.2充分利用对我有利的有关合同条款

如在某水电工程投标过程中,招标文件的有关合同条款写到“当施工过程中,某单价项目的实际工程数量与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数量相比,增减在25%以上时,承包单位可以提出修改投标单价”。经我们对招标图纸工程数量的仔细核对,发现钢筋砼衬砌中的钢筋制安的数量仅为工程量清单中该项目数量的10%。根据这种情况和合同条款的规定,钢筋制安的单价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肯定是要调整的,因此在投标时,将该单价大幅度降低,报出单价只比材料原价略高,这样做使得投标价大幅度降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降价,并且为工程中标后进行合同价格管理时的价格调整和索赔留下了活口。

4.3采用先亏后盈进行报价

有经验的投标人对招标人工程量清单特别关注,每一项工程清单的描述及工程内容会进行特别详细地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即使确认招标人的工程量清单有错项、漏项及施工过程中定会发生的变更及招标条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也不会正面变更或减少条件,而是利用招标人的错误进行不平衡报价等技巧,为中标后的索赔留下伏笔,中标后以求得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熊建友.浅谈建筑工程投标中的预算和报价技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2]闫丽君.浅析工程施工投标的预算和报价技巧[J].价值工程,2011,(18).

[3]王 华. 工程招标与投标报价实战指南 [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4]方志耕.决策理论与方法 [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宝玲,高晓升.建设工程投标实务与投标报价技巧[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含义;信息;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81-05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ffective Teaching ofPhysical Education

HU Yong-hong1,ZHOU Deng-song2,WU Shao-lan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2. Graduate School,Capital University of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teaching conducted by th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eaching process to successfully arouse, stimulate, maintain and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so as to achievethe desired teaching effect. It is of great implication to set up th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of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After analyz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idea of th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4 one class index, 14 two index and 44 three index by apply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going through 3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experts,and determined the weights for th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by adopting the hierarchy analysis method. After the above, the concrete meaning of each index and the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was illustrated.

Key words: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index system;meaning;information;way

投稿日期:2011-03-30

作者简介:胡永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于是,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即在此背景下得以提出[1]。有效体育教学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成功引起、激发、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和“有效体育教学”概念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即在体育教学效果中由师生共同活动引起的学生参与、技能掌握、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是对有效体育教学做质的规定,强调体育教学追求的实质。

本研究的选题基于三点考虑:新体育课程改革之需;贯彻中央精神,增强青少年体质之需;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之需。本研究拟通过中学单元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提供操作工具,也为体育教师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供指南。

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

1.1 研究对象 以中学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以一个单元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具体考察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学校体育理论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等进行访谈,就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问题,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访谈。

1.2.2 德尔菲法 通过德尔菲法对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包括指标的筛选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包,计算各级指标的分析参数并对其进行检验。

1.2.4 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

1.3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国内学校体育界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全国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专家学者系来自京、闽、沪、湘、辽、吉、陕、豫、渝、粤10省市的学校体育界权威人士,共25人。他们10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50%以上具有教授职称),8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77%具有博士学位),95%以上具有硕士生导师以上资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骨干教师系来自京、吉、琼、晋、浙、赣、湘、豫、苏9省市的参加首期全国骨干体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共30人。

2 有效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2.1 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

2.1.1 体育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念义 体育教学“有效果”,主要指学生有进步。学生对所学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体能的提高程度、技能的进步程度、心理素质的改善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的加强程度等方面的总和,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最终依据;体育教学“有效益”,指通过教学活动,既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达成了教学活动的目标,且教学结果吻合预期教学目标,符合社会与个人的教学需求。更关注好的、积极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学习的良性收益;体育教学“有效率”,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量多的教学产出。教学效率同时包含着学生的实际效果,而对于同样的教学效果,还考虑时耗问题。如两位教师教授“学习三步上篮”一课,他们都能使学生学会。一位在课堂上讲解示范了45 min,学生只听讲解、看示范而未练习,不能真正掌握,教师通过课外“小灶”,最终让学生学会。另一位在讲解示范之后让学生练习,教师适当纠错点拨,在课内就能熟练掌握。此时,两位教师教学效果一样,但教学效率明显后者优于前者。

体育教学效率、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效益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彼此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其中,效益是最高目标[2]。但是,强调效益并不排斥效果和效率,三者都是构成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维度,其关系如图1所示。

2.2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

2.2.1 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要求教师将体育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3],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及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实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体能、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均衡发展,包括体育知识、健身知识、健康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有效体育教学必须促使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大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培养,更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2.2.2 有效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 有效体育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练,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是为了让学生乐学、会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基础。要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适应等方面不断获得习得和进步,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为宗旨。

3 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3.1 研制步骤 研制包括4个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第1步,根据已有的教学理论,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得出指标体系的初步模型,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

第2步,向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界权威专家学者进行首轮专家问卷调查。其中,骨干教师代表方面,笔者于2008年2月在北京向其共寄出问卷30份,于3~4月之间相继回收23份,22份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7%,有效回收率为73.3%;专家学者方面,采用当面发放和回收、邮寄回收、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等形式,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2份,(有效)回收率为88%。通过统计问卷结果可知,教师和专家对初步模型高度认可。

表1 各级指标统计分析参数

注:A、B、C分别代表一级、二级、三级指标。

第3步,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及结果分析。第一轮调查结果得出后,结合骨干教师和专家的意见,重新拟定指标体系,然后将各级评价指标制成问卷,各指标按照“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给予5、4、3、2、1的分值,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以便筛选指标。筛选指标时主要依据有三个:1)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2)专家的评价结果取得一致性检验,即p

表2 第二轮专家调查各级指标一致性检验统计

表3 “学生时间分配”的三级指标判断矩阵

(某位专家赋值)

各级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专家评价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5、0.903、0.478,且p值小于0.01,说明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较高,也说明由经验筛选得来的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所选指标均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4步,有效体育教学综合指标体系的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数值,包括4个亚步骤:1)建立评价模型;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出每一层各要素的权重值,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便于行文,该步骤将在下文中专门说明);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2 权重值的计算过程

3.2.1 计算各指标单项权重值 第三轮调查中,共发出6份“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专家赋权值表”专家调查问卷,回收6份,回收率100%,所填数据全部有效且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全部为有效问卷。本研究在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采用EXCEL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表3显示的是以其中一位专家判断矩阵的数据,以其为例,对二级指标“学生时间分配”(B6)的4个三级指标(C16,C17,C18,C19)的权重进行计算。

3.2.2 计算指标体系综合权重值 在收集并计算出6位专家的权重值后,以几何平均数求得各层面与各指标的平均权重值,得出各层指标相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值(表4)。

4 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构成指标释义及评价信息的获取途径

4.1 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4.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6]。包括“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规律”两个三级指标,是体现过程的有效性的指标。1)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要考虑诸多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如年龄、性别、学段、体育基础等,要符合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规律。按照有关理论,运动技能的掌握一般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教学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此两项指标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

表4 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综合权重

4.1.2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7]。课堂管理包括“平均课堂管理时间”和“平均课堂管理次数”两个体现过程的有效性的三级指标。1)平均课堂管理时间:指某单元中教师用于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课堂事务管理的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平均课堂管理次数:指某单元中教师用于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课堂事务管理的总次数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两项指标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1.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判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发展[8]。包括“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全面、客观”以及“评价及时有效”三个三级指标。1)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的实施要有利于体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和进步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形成;注意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预先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合[9];2)评价全面、客观。体育教学评价既考虑学生的现时表现,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条件、运动基础、性别、兴趣等方面的差异;3)评价及时、有效。评价要及时提出,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自己的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能够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此三项指标均通过课堂观察和等级式打分来获取信息。

4.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10]。

4.2.1 教学内容的量 指教学内容的数量多少,即通常所说的“有几个内容”。内容的多少对体育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包括“教学内容总量适中”和“教学内容有效量多”两个三级指标。1)教学内容总量适中。教学内容的总量控制是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前提之一。内容过多,学生“消化不了”,内容过少,学生“吃不饱”,达不到体育课基本的强身健体、技能掌握、愉悦身心等目的。其操作化定义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总量能够让70%~80%的学生完成;2)教学内容有效量多。体育教学内容中真正能够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技能进步的,具有较强迁移性的内容比较多。此两项指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

4.2.2 教学内容的度 指教学内容的实用易学程度、能够适应学生的现有的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基础的程度以及难度和时新程度。包括“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体能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技能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等六个三级指标。1)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体能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考虑学生现有的体能情况,体能消耗不能过大或过少。让至少70%~80%的学生在既有体能情况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技能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技能情况,或者让新旧教学内容有较好的衔接性,让70%~80%的学生在既有技能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3)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情况,符合70%~80%的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水平,以便完成教学任务;4)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体育教学内容要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或者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关联性,或者即使是新内容,也要让70%~80%的学生完全能够理解其目的、价值、动作结构和练习方法等;5)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要能让70%~80%的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和练习的积极性;6)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时新性,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社会流行的某些运动项目适量引进课堂,不学习过于陈旧、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前五项指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第六项通过等级式打分获取信息。

4.3 课堂时间分配

4.3.1 学生平均练习时间 指某单元体育课中学生所有的练习时间之和与单元课时总数之比值,包括“平均体能练习时间”、“平均技能练习时间”、“平均比赛练习时间”和“平均适度活动时间”四个三级指标。1)平均体能练习时间:指某单元中学生所有体能练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平均技能练习时间:指某单元中学生所有技能练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比赛练习时间:某单元中学生所有比赛练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4)学生平均适度活动时间:某单元中学生从事的除了体能练习、技能练习、比赛练习时间以外的而又和教学活动相关的时间,如听讲解、观看示范、队形调动、等待练习、整理放松等活动的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四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3.2 教师平均教授时间 某单元体育课中教师所有的教授时间之和与单元课时总数之比值,包括“教师平均讲授技术时间”、“教师平均动作示范时间”、“教师平均指导纠错时间”以及“教师平均讲授比赛规则时间”四个三级指标。1)教师平均讲授技术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讲授技战术总时间和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教师平均动作示范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动作示范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3)教师平均指导纠错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指导纠错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4)教师平均讲授比赛规则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讲授比赛规则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四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 教学效果

4.4.1 学生参与 指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包括“学生平均练习次数”和“学生平均练习时间”两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练习次数:某单元中学生练次数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练习时间:某单元中学生练时间和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两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2 技能掌握 指学生知道、熟悉、理解和自如运用运动技能情况,包括“学生平均动作完成次数”、“学生平均比赛中运用技能次数”、“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种类”和“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速率”四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动作完成次数:某单元中学生完成某新学或复习动作总次数与总课时比值;2)学生平均比赛中运用技能次数:某单元中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能总次数与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种类:某单元中学生掌握技能的总项数与总课时的比值;4)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速率:学生掌握所有运动技能所用的时间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此四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3 健康促进 指学生的体适能发展、健康水平的提高情况,包括“学生平均运动负荷”、“学生平均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提高率”以及“学生平均受伤率”三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运动负荷:学生在某单元各课时的平均运动负荷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与运动项目相关密切的身体素质提高率:学生在某单元中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的提高百分率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受伤率:某单元中受伤学生的总人次数与总课时的比值。该指标数目越小,教学有效性越高。第一、三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第二项指标通过单元教学前后两次测试计算来获取信息。

4.4.4 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是课堂里教师和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系统互相交流倍息和沟通情感的过程[11]。本研究将师生交往行为分为教师的指令、指导、提问、赞扬和鼓励、暗示、批评、共同活动、评价等以及学生的听讲与观察、观察与模仿性练习、寻问与应答等[12]。师生交往可以分为包括“平均交往次数”和“平均交往时间”两个三级指标。

1)平均交往次数:指某单元中师生交往的总次数与总课时的比值。2)平均交往时间:指某单元中师生交往的总时间与总课时的比值。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5 心理促进 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因神经系统承受一定强度的刺激,使之引起的紧张和兴奋,导致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以及随之产生的心理改进状态[13],包括“学生平均注意力”、“学生平均情绪状态”和“学生平均意志表现”三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注意力:指某单元中学生在各课时中注意力的平均值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情绪状态:指某单元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各课时平均值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意志表现:指某单元中学生的意志表现各课时平均值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均通过课堂记录和等级式评分获取信息。各个指标单节课的测试标准见表5,具体评价参数见表6,每隔2~3 min评分并及时记录。最后将单元中各节课的各项得分之平均值加和再除以课时数,即为单元各项平均心理促进值。

表5 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测试标准[13]

4.4.6 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 指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知道、理解、熟练或者运用情况,包括“学生平均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数量”和“学生平均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速率”两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数量:指某单元中学生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总数量与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速率:指某单元中学生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所用的总时间与总课时的比值。第一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和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第二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获取信息。

4.4.7 整体效果 指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的全部收益,包括“学生兴趣保持或增强”、“学生有运动后的愉悦感”、“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受到了某种良性教育”以及“学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五个三级指标。1)学生兴趣保持或增强: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仍然维持在较好状态甚至得到提高;2)学生有运动后的愉悦感: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体验到由运动、由体育课所带来的身心快乐的感觉;3)学生有成就感: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体验到由运动而带来的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或进步的自我感觉;4)学生受到了某种良性教育: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感受到由于体育课给自己带来的某种有益的启迪或熏陶;5)学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合乎行为准则。此五项指标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

表6 体育课心理负荷指标评价参数表[13,14]

上等>2.93>1.85>1.99>2.22中上等2.70-2.931.63-1.851.49-1.991.91-2.22中等1.83-2.691.53-1.620.95-1481.45-1.90中下等1.40-1.821.20-1.520.76-0.941.13-1.44下等

5 结 论

1)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包括体育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个方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包括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两个方面。

2)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学科特点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体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原则。

3)中学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主要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去衡量中学单元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5-25.

[2] 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等.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30-34.

[3] 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07-109.

[4] 毛大庆.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175.

[5] 向德全.教育评价的技术与方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161.

[6] 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161.

[7] 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0.

[8]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12.

[9] 编写组.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23.

[10] 王美德,安之璧.现代护理学辞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0.

[11] 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144.

[1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87-88.

篇9

关键词:冗余度;结构体系;桥梁结构;评价指标

引言

美国1967年银桥(Silver Bridge or Point Pleasant Bridge)的垮塌和1983年米阿纳斯河桥(Mianus River Bridge)的垮塌事故,对AASHTO规范有很显著的影响。在1996年AASHTO的首版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规范中,首次在设计原则中明确提出冗余度的要求。

1 桥梁结构冗余度的定义

桥梁结构的冗余度是指结构在局部破坏的情况下,整体结构继续承受荷载的能力。更确切一些也可以理解为结构系统的承载能力储备率(或者称为强度储备率)。桥梁结构的局部破坏形式可以是构件或连接突然的脆性破坏,也可以是桥梁局部发生大变形后的延性破坏;破坏的原因可能是严重的活载超载、构件的疲劳断裂、水流冲刷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或是突发事故如车撞、船撞、地震等。

2 桥梁结构的冗余度分析

冗余度分析的主要目的不是判断桥梁失效在损失一个构件后能否继续服务,而是研究桥梁系统在失去一个构件后,在相关部门发现损伤并采取处理措施(如关闭交通、维修、重建)之前的这一时间段内,能继续安全承担交通荷载的能力。

评估桥梁冗余水平,首先要理解桥梁系统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桥梁系统的性能可用图1表示。该图反映了不同荷载水平下的桥梁的响应,以及桥梁构件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冗余评估的相应准则。桥梁响应用临界截面的最大位移来衡量。

图1中的A线表示某一完好、延性桥梁系统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最大挠度,“完好系统”指桥梁结构未经受破坏性荷载或事件。

在M行承载能力分析时,最初只考虑桥梁恒载,然后在此基础上逐级施加瞬载。当瞬载达到LF1时,第一个构件失效,LF1反映构件安全水平。LF1代表结构系统在第一构件达到极限承载能力之前能承受的荷载,可以用实际荷载值衡量,也可以用基本荷载的倍数衡量,如设计货车荷载的辆数。

通常,荷载达到LF1后,整个桥梁还可继续承载加载,直到瞬载达到LFu。LFu可衡量桥梁系统安全性。桥梁挠度过大,则其功能性不满足要求,不宜继续使用,LFf用来衡量系统功能性,荷载达到此值则桥梁失去功能性。

如果桥梁因一个或多个构件发生了脆性破坏而经受了大的破坏,其行为可用图1B曲线“受损桥梁”表示。瞬载达到LFd时,受损桥梁达到极限承载能力,LFd衡量受损系统的残余安全度。

因为冗余的定义是结构在失去一个主要构件后继续承担荷载的能力,原始完好桥梁系统和受损桥梁系统的总承载力分别用图1中的LFu,LFf,LFd衡量。这些值与最关键构件的承载力LF1的比值,即是桥梁冗余的度量。研究者将其定义为“系统储备率”或者“冗余率”,强度极限状态对应的冗余率表示为Ru,工作极限状态的冗余率表示为Rf,受损桥梁的冗余率表示为Rd。

冗余率Ru,Rf与Rd为桥梁冗余提供了非主观的、确定性的评价指标。例如,如果Ru=1,(即Lfu=LF1),桥梁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等于桥梁关键构件的承载能力,该类桥梁是非冗余桥梁。桥梁冗余水平随着Ru的增大而增大。

为了检查桥梁系统是否有足够的冗余水平,只需利用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计算LFu,LFf,LFd及LF1,以验证Ru,Rf和Rd是否足够。如果系统构造不能提供足够的冗余度,则应改变构造。需要注意的是即使Ru,Rf和Rd低于预期,只要LFu,LFf,LFd及LF1值比较高,桥梁仍可能具备较高的构件、系统安全水平,而有些桥梁虽然冗余水平足够高,但由于构件安全水平LF1太低,在一些情况下仍然不安全。

因此,桥梁设计规范的目的不是提供足够的冗余水平,而是保障足够的系统安全水平。如果桥梁系统的冗余水平低,应提高桥梁构件的安全储备,即提高LF1,LFu,LFf,和LFd,降低构件失效的概率,更重要的是,降低系统坍塌的概率。

3 结束语

评价构件和系统安全性,需要借助非线性分析方法,计算LF1,LFu,LFf及LFd,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计算桥梁结构冗余度的方法是用3D有限元软件(如abaqus,midascivil),建立桥梁模型,先计算桥梁在初始(完好)状态的承载力,然后分析不同破坏工况下桥梁的承载力,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桥梁的冗余水平。但是,系统安全与冗余分析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不适用于常规桥梁的常规评估。因此建议针对常见类型桥梁的设计与安全评价,引入系统因子,简化系统安全与冗余分析,对于冗余水平低不满足要求的桥梁,提高其构件的安全储备。

参考文献

[1]GB/T50283-1999.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

[2]AASHTO.AASHTOLRFDBRIDGEDESIGNSPECIFICATIONS,6THE

D.WASHINGTON,DC.2010.

[3]尹德平,邓宇.桥梁设计的冗余度[J].桥梁建设,2013.

篇10

关键词:贝叶斯;目标分割;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4-0866-04

在视频流中检测和分割前景目标是后续处理如目标分类、目标跟踪和行为理解的基础。人脑智能所谓的前景通常是自已感兴趣的目标,其他场景成分一概归入背景。固定的摄像机,分割前景常用的方法有帧差法、背景减除法等,这些方法假设背景都是由静止的物体(其颜色或强度缓慢变化)构成。然而,当背景中含有目标物体的阴影如车影,运动物体如晃动的树枝,水波以及光照变化给前景目标的正确检测和分割带来挑挑战。当背景处于或场景缓慢变化时,单高斯就能较好的描述背景像素的噪声。对于周期运动的背景如摇动的树叶,像素在叶子和叶子后面的地面两种颜色为均值的分布中变化。像素呈现双峰状态。基于背景中可能有周期性动用的物体,近来,人们又提出了采用高斯混合模型(多个高斯的线性组合)来描述每个背景像素。高斯的权重、均值,方差迭代更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方法不能处理光线的缓慢的变化和突变。如从早到晚的光线变化和开关灯的全局背景光线的突变。此外,存在前景目标与背景的相互转换的情况如移动背景物体而产生的背景局部变化(如移动凳子)及开车停在停车位,车成为了背景物体。在某些情况下,背景像素可能有多种状态,因此,对于复杂的场景,背景的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特征来描述。

本文中采用基于贝叶斯框架目标检测方法。首先求相邻两帧之差,通过自适应阈值把帧差图二值化为变化部分和静止部分。每个像素维护两个表分别对应静止和运运两种状态,表中表项记录像素最近最重要的概率信息,检索这些概率代入贝叶斯公式,求出当前帧像素点的最大后验概率,根据贝叶斯分类原则,对当前帧的像素进行分类。

1 贝叶斯分类

假设[vt]是序列图像中t时刻, [s=x,y]位置,像素的特征向量。由贝叶斯规则,[vt]的后验概率是

[PC|vt,s=Pvt|C,sPC|sPvt|s] (1)

式中的分母

[Pvt|s=Pvt|C,sPC|s] (2)

其中[C]为前景或背景,这是两类判别问题,由贝叶斯决策论,比较后验概率[Pb|vt,s]和[Pf|vt,s]的大小,如果满足

[Pb|vt,s>Pf|vt,s] (3)

则把[vt]分类为背景。将式(1)、(2)代入(3)中得

[2Pvt|b,sPb|s>Pvt|s] (4)

这个公式说明,我们只要知道了当前像素的三个概率:[Pb|s],[Pvt|b,s],[Pvt|s]就可以判定像素的类别。

2 特征统计表示

背景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出现感兴趣目标的场景,由无生命的物体组成,静止在原地不动,背景像素的状态稳定。而感兴趣目标经常在场景中移动。因此,所选取表达背景的特征,在像素s,特征向量会集中在一个特征直方图很少量直方块内。而前景的特征向量会分布在较宽的范围。这种意味着,选择好的特征,可以覆盖大部的特征向量(背景在s处的像素,在时间域上的直方图,少量的柱块,就能反映大部分的像素变化),比例为[M],如[M1]=90%,[M2]=10%。设[Pvt|b,s,i=1,…,N1],是[Pvt|b,s]的降序排列的前[N1]个概率值。[N1]是经验值,稳定的背景特征相对集中,[N1]取较小值,而对于变化较大的背景,取稍大的值。

[i=1N1Pvit|f,s>M1], [i=1N1Pvit|f,s

每个像素,在t时刻都维护着一个统计表[Ss,t,ivt],记录[N2]([N2>N1])个最重要的值的概率信息。表中的每个表项,由三项组成,这三项对就于(4)式中的三个概率。

[Ss,t,ivt]= (6)

此表由特征直方图的最重要的部分构成,表中的元素以[pt,iv]降序排列。同时[ps,tb=Pb|s]要据场景的变化,迭代更新。表中的前[N1]个元素足以覆盖背景特征向量绝大部分。所以在表的前[N1]个元素中有,[pt,iv≈pt,ivb]。

3 特征选择

静态背景的像素,采用颜色的三个分量(r, g, b)做为特征向量,[vt=ct=[rt,gt,bt]]。对于运动的背景物体,虽然像素的颜色变化很大,但相邻两帧间运动物体上的颜色发生相似的变化。据此,采用前后帧两组颜色分量做为特征向量,[vt=cct=[rt-1,gt-1,bt-1,rt,gt,bt]]。为了表达背景中的像素具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每个像素维护两个记录表[Ss,t,ic]和[Ss,t,icc]。

4 算法描述

4.1 变化检测

前后两帧求差和背景减除得到两副帧差图[FDjs,t=Fjs,t-Fjs,t-1]和[BDjs,t=Fjs,t-Bjs,t],其中[j=r,g,b],[Bjs,t]为参考背景图。分别对[FDjs,t]和[BDjs,t]求灰度直方图,直方图求区间[255-i,255]上的方差[δ2i],其中[i=1,…,255]。 [T=maxδ2i] 。对[FDj]及[BDj]二值化,图像静态区域置0,变化区域设置1。

(7)

(8)

[T]取最大方差,考虑的是只有当像素灰度变化很大时,才把像素分为变化部分,提高了静态背景的搞噪声能力。

4.2 细分类

二值图把图分为静止区域和变化区域。应依像素状态的不同选择的相应的描述像素的特征向量。属于静止物上的像素,采有特征向量[vt=Ct=[rt,gt,bt]],变化的像素采用特征向量[vt=CCt=[rt-1,gt-1,bt-1,rt,gt,bt]]。当前帧的像素的特征向量[vt]与该像素维护的对应表的前[N1]元素的向量比较,如果向量对应分量差的绝对值均小于预定义阈值[δ],则认为它们匹配,[M=1],否则[M=0]。把表项中所有匹配(即所有与[vt]相似的向量)的相应概率相加,求出当前在[s]处的像素的两个概率[P(vt|s)]及[P(vt|b,s)]。因此,根据贝叶斯判别式(4),可以把像素分类为背景或者前景。如果表中无匹配的项,则令 ==0。

(9)

4.3 联合时空域信息的分割

通过像素的邻域约束关系可以减少目标的破碎或孔洞的情况,提高分割的质量。为了进一步剔除被错误检测为前景的背景像素和填充漏检的前就像素,我们联合像素时空信息来对目标二值化模板进行处理。对于第t帧,由前面方法检测的目标区域,统计当前二值图像目标外接矩形框内各像素在前面[L]帧中属于前景点的情况,计算像素的累计值。令[ps,t]表示当前帧中像素[s]基于时域特征属于前景的概率:

[pus,t=1Li=t-L-1tFtds,t] (10)

[pus,t]反映了各像素在时间轴上的相关性,即如果一个像素在序列图像前若干帧中的对应像素属于前景,则该像素在当前帧中属于前景的可能性会比较大,相反,该像素属于前景的可能性就小。

考虑第[t]帧二值图像中像素[s]的[3×3]邻域,如果一个像素邻域内有若干个像素属于前景,则该像素属于前景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反之,属于前景的可能性就小。

[pvs,t=19k=-11j=-11Ftdx+k,y+j,t] (11)

令[pmaxs,t=maxpus,t,pvs,t],当[pmaxs,t]大于预定义的阀值[Tp]时,表示像素属于前景。

4.4 模型更新

4.4.1 渐变时表更新

表的更新采用迭代等式同时进行。

其中[Ms,tb]为最终分割出来二值图像在[s=(x,y)]处的值。当[vt]与[Ss,t,ivt]的[vit]最匹配时,[Ms,t,iv=1],[Ms,t,jv=0,j∈1,…,N2,j≠i],由上式可以看出当等式右边的匹配项[Ms,tb],[Ms,t,iv],[Ms,tb∧Ms,t,iv]为1时,等式左边的[ps,t+1b],[ps,t+1,ivb],[ps,t+1,ivb]分别略有增大,否则,减少。[α]决定背景的更新速度,[α]越小,越稳定,越大,越来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会对噪声敏感。当在[Ss,t,ivt]中找不到匹配项时,令[Ss,t,ivt]的第[N2]项[ps,t+1,N2v=α],[ps,t+1,N2vb=α],[vN2t+1=vt]。表项更表完后,要对表项以[ps,t+1v]降序排序,保证最常出现的特征排在前面。

4.4.2 突变时表更新

背景稳定时由(5)式,两边乘[Pf|s]得

[Pf|si=1N1Pvit|f,s

由此可以得出,当由于背景突变时,存在关系式

[Pf|si=1N1Pvit|f,s>T] (14)

将式(3)代入式(14)中,变换得

[i=1N1ps,t,iv-ps,tbi=1N1ps,t,ivb>T] (15)

此式为检测到背景突变的判断标准,当检测到背景像素有突变时,每个像素维护的表以下方式更新

4.4.3背景更新

根据像素s是否是变化点,采用不同的更新方式如下:

5 实验结果

拍摄了两个视频:视频1:一个人在室内来回走动,室内光线强度发生变化。

视频2是户外的以晃动的树为背景,两个人在树前来回走动,稍后,其中一个人停在原地不动,另外一个人,继续走动。

从以上视频处理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文中提出的算法,对树木摆动,光线变化,以及运动目标转变为背景等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目标检测方法。首先求相邻两帧之差,通过自适应阈值把帧差图二值化为变化部分和静止部分。每个像素维护两个表分别对应静止和运运两种状态,表中表项记录像素最近最重要的概率信息,检索这些概率代入贝叶斯公式,求出当前帧像素点的最大后验概率,根据贝叶斯分类原则,对当前帧的像素进行分类。最后,对室内、室外拍摄的两个视频做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表明该方法在较复杂环境下,也具有较好的目标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Wren C, Azarbaygaui A, Darrell T, et al. Pfinder: Real-time tracking of the human body[J]. 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7,19(7):780-785.

[2] Rosin P. Thresholding for change detection[J]. In Proceeding of IEEE Int’t Conf. on Computer Vision, 1998:274-279.

[3] 葛庆国.基于自适应背景更新车辆检测算法[J].电子测量技术,2004,27(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