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标语范文
时间:2023-03-14 22: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庆标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终生无悔。
3、重言教重身教严以律己,学知识学品德宽以待人。
4、一百载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新征程鲲鹏展翅,人才济济。
5、热烈庆祝**学百年华诞。
6、想当年承恩师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看今朝拜母校桃李满天五湖四海。
7、枝繁叶茂承先启后六十载春风育桃李,天高地阔继往开来新世纪振翅展宏图。
8、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十秩春秋创伟业,同心同德向未来!
10、忆往昔同窗数载书生意气,看今朝欢聚一堂各路英豪。
11、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
12、一百年风雨征程,新世纪再谱新篇!
13、弘毅明德,成就六秩基业,笃学创新,铸造百年辉煌。
14、欢迎您——尊敬的嘉宾,周南中学的发展凝结着您的真诚关爱!
15、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16、新世纪,新周南!新机遇,新发展!
17、欣逢周南百年庆,校友嘉宾八面来!
18、继承优良传统,坚持正确方向,办出自身特色,再创新的辉煌。
19、万千桃李庆华诞,莘莘学子展宏图。
20、重德重才潜心造就新一代,重教重学全面培育栋梁材。
21、27秉光荣传统,莘莘学子追求卓越探求人生真理;沐时代春雨,菁菁校园壮志满怀开创教育伟业。
22、南北校区亦歌亦舞祝学校再辉煌。
23、浓墨重彩写不完母校业绩,千言万语道不尽教师恩情。
24、真诚献出一份爱,我为校庆添光彩!
25、培育英才,建百年大业;与时俱进,创三湘名校。
26、昨天你以周南为荣,今天周南以你为荣!
27、向关心长安大学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28、年年谱新曲,岁岁出英才!
29、女学先锋,英才摇蓝!
30、时光如水,忆往昔岁月峥嵘;岁月如歌,看今朝再谱新篇。
31、壁立千仞,承前启后走特色发展之路;海纳百川,继往开来谱创新教育凯歌。
32、实施素质教育,勇立时代潮头,落实科学发展,谱写绚丽华章。
33、展百年风采,树千秋伟业!
34、一百年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跨世纪艰苦奋斗,栋梁遍神州。
35、向支持**大学建设发展的领导和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36、欢迎您——亲爱的校友,周南中学的辉煌记录着您的往日情怀;
37、秦岭巍巍阅盛世,渭水潺潺迎嘉宾。
38、数湖湘名校,看我百年周南!
39、重踏校园故土,再叙师生情谊。
4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1、立足现代,放眼未来,创建高水平现代化示范中学!
4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新局面。
43、甲子萃俊秀同擎薪火书史册,满堂聚硕彦共奏弦歌谱华章。
44、热烈庆祝**大学建校**周年。
45、热烈欢迎广大校友荣归母校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46、诚信严谨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再创辉煌。
47、发扬剑凡精神,再铸周南辉煌!
48、辛勤耕耘喜结硕果,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49、师恩浩荡不忘书山岁月,学子情深永怀花样年华。
50、知识沃土育英才,硕果六十载,长大学子献社会,辉煌耀九州。
51、热烈欢迎各位校友荣归母校共商发展大计。
52、新老学子同喜同贺,愿周南更美好。
53、育桃李芬芳,创国际名校!
54、六十如歌岁月,桃李争春,杏坛织锦,万千有志师生,鲲鹏展翅,神州蜚声。
55、走进周南,关爱周南,成就周南!
56、春华秋实无言播种园丁意,地灵人杰有口皆碑桃李情!
57、新老学子同喜同贺,愿长大更美好,南北校区亦歌亦舞,祝母校更辉煌。
篇2
小肠经就好比一面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经的表里关系,我们不但能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
有的人总是爱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辄要与人嚷嚷。这时就一定要按摩三焦经和小肠经。
天天守在电脑旁的朋友们通常都会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动―下,很快就恢复如常;而另―些人则会日渐加重,先后背痛,然后脖子也不能转侧,手还发麻。医院通常诊为颈椎病。其实多数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也虚弱了。观察―下小肠经的走向就会发现,从脖子到肩膀,再从胳膊到小手指,一路下来,正是你平常出现症状的部位。
有的人不从事案头的工作,肢体也总是在运动之中,那么他们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又怎么考察呢?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我们知道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小的时候打闹玩耍经常会碰到它,总会过电般一麻到手。这条“麻筋”就是小肠经的线路。你现在用拳头打一下这“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如果一麻到底,证明你的心脏供血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脏已经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了。另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测试法,只要行个军礼,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会不会很松弛,松弛就是此处气血供应不足了。这里正是小肠经,而小肠经是靠心经供应气血的。
记得有个朋友,总是胸闷、胃堵,尤其是一紧张或看了点文章和电视新闻,就堵得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一样,呼吸费力,说是精神因素,可实在憋闷得厉害。去医院检查、总以为他是胃炎,心脏也查不出任何毛病。于是吃了许多治疗胃的药物,可憋闷还是常常不请自来,去不了根。有一次聚会,他任何东西都没吃就已经开始胸闷憋气。我帮他按摩三焦经和小肠经,三焦经只有些酸,可当触及小肠经上臂的部分时,发现他那里的肉松弛若棉,里面有许多网状的黏连的东西,手还没用多大力,他已经刺痛难当,直叫我轻点。我问:“胸还憋闷吗?”他惊喜地说:“奇怪啊,不憋了!胸闷和胳膊还有关系啊!”“是啊,心血不足啊,当然憋闷了!”“可我没心脏病啊!”我说:“这团肉再松下去,你离真正的心脏病也不远了!”于是叫他回去好好修理小肠经,几个月后复查,那团松松的棉花已经有弹性多了,按摩也不刺痛难忍了,当然最主要的是胸闷对他来说已经是稀客了。
篇3
关键词:情景对话 口语表达 合作交流
一、小学英语口语现状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怪现象:许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分数很高,可是在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时却张口结舌说不出来。更有些同学,表现的扭扭捏捏,很难为情,不愿意开口用英语表达,参加口语训练活动也不积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综合起来分析有这么几点:1、对口语表达的轻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多的重视了书面测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口语表达的训练。2、口语练习较少,学生心理素质差。有些学生自由对话发挥不错,在正式场合就会变得吞吞吐吐,言不达意。这是平时口语对话练习较少造成的。3、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对话提出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英语课堂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英语的学习是为交流而准备的,作为交流主要手段的口语表达,其地位就凸显而出。
英语口语表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就成为了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情景对话是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实际的社会情境,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的社会情境,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脱离了社会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的表达,难以发挥其表达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倾向。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泼的成分,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
三、情景对话在英语口语中的运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对话打下基础。
2、创设实际情景进行对话练习
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导演和设计师。情景对话应该设计的场景丰富而有趣,形式多样,唱、画,赛、答等不一而足,照顾每个学生的特长,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张口说话。例如:一上课师生的口语对话自然展开:What day is it today? It is Friday.
教师手里提前拿好一件学生可以用所学单词表达的物品问:What is this? 学生回答,像这样的问题可以设计很多个。
再有,当用到“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这些问话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个学生扮演刚刚转来的学生,然后让全班学生对这个学生用英语提问加深相互间的了解,也让这名学生一一回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发言,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所教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简单地编剧,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游戏创意。如打电话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邀约成功后可以模拟朋友到家来后的情境,如:May I come in ? 回答:Yes,please come in.或者是其他的,例如:Who are you? What is your name? 等等,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极大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英语不是空泛的字母和单词,而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3、在游戏中进行情境对话训练
游戏永远是小学生的最爱,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天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游戏中,我们可以把单调枯燥的死记硬背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减少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人体器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在黑板上根据参赛小组的数量画出没有五官的人头像,教师念出五官单词,学生在相应的位置画出形状并标上数字,直至结束。也可以教师让学生指出单词所代表的身体部位,教师画出学生判断的部位,完成头像后,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单词表达的意思,就会出现五官不在原来位置的可笑结果。学生也会笑声不断。这样,学生为了赢得比赛就会努力去记忆单词,也就避免了枯燥单调的记忆产生的倦怠感,在游戏中达到了教学效果,强化了记忆。当然,游戏的设置也要根据所应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设计,它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成为单纯的游戏。
四、情景对话对小学英语口语的促进作用
首先,情景对话促进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情景对话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进来,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适合他表演的情境和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用表格进行对比说明: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显著提高,运用英语对话情况显著增加,同时对单词的机械记忆也有所改善。
其次,学生的英语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对学生经常使用情境对话训练以来观察,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增强,生活中能运用英语进行会话,如,校园中同学之间的问好,和老师打招呼,有些同学能看简单地英语漫画和故事,并能在课上用英语讲给同学们听,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学生之间能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老师、查词典进行解决。教师通过情景对话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水平,使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英语问题,使课堂更趋于全英化教学,这样促进了学生的听觉记忆,同时这些又反作用于英语课堂,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新的提升。
最后,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情景对话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小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需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在完成会话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五、在情景对话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参差不齐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兴趣低下,信心不足。也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基础较好的学生比基础差的学生更易获得训练的机会,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设计有层次的情境面向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虽然情景对话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使英语课堂充满说话声,使英语课堂变得异彩纷呈,每个学生都充分调动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紧张刺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和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晓燕. CAI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03,(9): 46-48.
篇4
居民收入:迎难而上,图景更加浓墨重彩
2011年,国内外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强,面对居高不下的物价,工薪阶层更加关注“薪情”的变化,“晒奖金”、“晒福利”日益流行;而收入微薄、积蓄不多的低收入弱势群体更多的是在默默承受着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购买力的下降,以及原本就相对较少的财富的再次受损,急需改善生活质量。这两个群体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前者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后者的收入则主要来自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帮扶。
目前,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其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占比达到67.8%。由于涉及面大,往往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2011年,北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960元提高至1160元,提高幅度超过20%;而个税调整方案几经周折终于尘埃落定,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对广大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行业工资的调整也是可圈可点,铁路、公交、教育、社会组织等行业一线职工的工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受多种有利因素提振的影响,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5161元,同比增长8.9%。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占比27.1%,是居民家庭收入的第二大来源。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础养老金等标准的上调、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临时生活补贴的发放等政策的落实,对于主要依靠转移收入生活的居民家庭来说都是雪中送炭。在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推动下,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同比增长19.4%,达到10075元。
就这样,民众诉求与政策组合纵横交错,将2011年居民收入的图景浓墨重彩地演绎出来。可以说,上述各项政策都是在近年来“民生为本”的主旋律上奏响的一个个强音。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高调结束了年度乐章。
居民消费:波澜不惊,信息与服务消费风景独好
如果说2010年的居民消费以突出的热点表现出明显的抑扬顿挫,那么2011年的居民消费则似乎更有一种波澜不惊的味道。受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刺激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1984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从全年的情况看,消费增速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年底受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即将到期、两节临近、物价涨幅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有所回暖。受机动车“摇号”限购政策的影响,前两年一直领军居民家庭消费的家用汽车消费在2011年明显减少,带动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速放缓,在类消费中从2010年的增速最高降至增速最低,仅为2.9%。占居民消费支出40%以上的吃和穿类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仅为8.0%和8.5%。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属居住支出,22%的同比增幅也主要由房租价格上涨所推动。
短期内的价格上升对即期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2011年物价的上涨让许多家庭不得不收紧腰包。然而看似平静的背后,却萌动着新兴的力量,与传统消费项目热度不高相反,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消费形态却“风景这边独好”。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深度植入,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方式正悄然转型,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时尚奢侈品消费表现不俗。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3.8%,比消费支出增速高3.5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9.0%,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2011年,与信息相关的消费增势强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移动电话的支出同比增长24.5%,购机档次明显提升;人均购买家用电脑支出同比增长15.7%。此外,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催化大众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网上购物逐步兴起。2011年,北京市有19.7%的城镇居民家庭通过互联网购买了商品和服务,这个比例较201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同比增幅则高达62.2%。
收支分布:上小下大,“金字塔”型格局明显
与多数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产阶级比例超过60%的“橄榄型”结构不同,我国居民的收入分布依然整体偏下。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群体依然集中在中低水平,分布均呈现出“底座庞大,塔尖细小”的“金字塔”形状(见左图)。从收入上看,分布最集中的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万元的家庭,占总调查户数的3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76.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家庭比例较小,仅为12.9%;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占比仅为1.1%。从消费上看,分布最集中的是年人均消费在1~2万元的家庭,占比达到44.0%;年人均消费在3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高达82.5%。
以人均32903元平均收入水平和人均21984元的平均消费水平为标准,2011年北京市有63%的城镇居民家庭其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有66%的居民家庭其消费达不到平均水平。“平均数”具有“削峰平谷”的效应,“中位数”或许更能代表中等阶层的水平,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中位数”分别为29609元和18616元,也就是说有半数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低于这个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中位数”分别同比增长12.1%和8.0%。收入和消费的“中位数”绝对值和增幅都低于“平均数”,但却更加贴合普通民众的实际感受。从绝对值看,“平均数”高出“中位数”的部分主要由极值所致,二者的偏差幅度越大,层次分化越明显。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比“中位数”高329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人均消费支出平均数比“中位数”高336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5.3%。在类消费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发展享受型消费的“中位数”比平均数偏低幅度较大,而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的偏低幅度较小。从增幅看,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中位数”增幅低于“平均数”,主要由于中间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相对较慢所致。将居民家庭按照相对收入等距分成五组,其中中间2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4%,比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来说,中间阶层有利于形成稳定而持续的消费市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石。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强调民生导向,在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消费上进行了许多积极尝试。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依然任重而道远。
篇5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石皇冠,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教师进修学校,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11-03
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党三尧学校开始了为期六年的教学改革试验。六年来,教学改革实验得到区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教育测量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谢小庆教授前来考察,并用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标准化测验工具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检测,做了非常详尽而先进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基础知识方面、书面表达方面,都明显高于平行班级,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异最显著。中国教科院戴汝潜教授和赤峰敖汉旗教师进修学校王丛老师,用白话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转述为白话文等方式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测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显著高于平行班级。六年前,学生随机分配,六年后差异却如此之大。
一、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从“课标”到教材,从专家到名师,异口同声地说“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反对题海大战,也反对分析内容。从题海大战到分析内容,是一次进步;从分析内容到大量阅读,是第二次进步。当大家都在努力实现“大量阅读”时,有位名师提出“海量阅读”。通过学习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笔者发现,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认为,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阅读教学仅靠“阅读”不行,要以“学阅读”为主,主要是“学阅读”而非“阅读”,这是和普通的新课改班级最大的不同。从学习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开始,直到学会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尝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习材料的难度。通过模仿、尝试,学习基本阅读技能。简言之,就是认识汉字未必会阅读;阅读是阅读中枢对书面文字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取语义信息;阅读中枢的阅读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会的;在听话中枢、说话中枢的协同配合下,模仿教师或录音朗读,从而学会加工书面材料;阅读中枢加工书面材料的外在证据就是切分语义单位,最明显的莫过于阅读无标点、无句界文章;其实,学生平时朗读中也能表现出是否在加工信息:能否用语音停顿正确切分词界、短语界。也就是说,念字和念句子、念文章不同。从学生的朗读停顿可知,识字之后的自主阅读,其实不是读句子、读文章,而是念字。念字,无信息加工,不是真正的阅读。在小学,这种念字(伪阅读)非常普遍。这就是为何要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尝试“不识字”
以“阅读”“大量阅读”“海量阅读”为重点的语文教学框架内,低年级必然以识字为重点,识字之前通常是拼音教学。而我们的教改实验的核心是“学阅读”。在“学阅读”这个大框架下,尝试重新安排教学序列。好多小学生,学会拼音之后、认识常用汉字之后,朗读简单材料依然不会正确停顿,常常把词和短语读破。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学拼音之后、识字之后还需要模仿老师和录音学朗读,识字为重点的教学阶段是不是值得怀疑?于是,在教改实验的第一阶段,跨过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大胆尝试模仿朗读。实验告诉我们,多少年来,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耗费大量心血研究识字教学,似乎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识字教学其实很简单:根本不必编写识字教材、不必花专门的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即可捎带认字。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讲,为阅读服务的主流的识字教学,把汉字当作陈述性知识的符号来教,记忆―复习―遗忘,反复循环;以“学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框架下,完全不必专门花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即可不知不觉捎带识字。这时,识字属于辨别学习。辨别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按辨别学习进行识字教学,就是把认识汉字按程序性知识传授。阅读的起点是识字,而“学阅读”的起点和是否识字无关。学阅读,学的主要是停顿规则,规则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这完全符合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的观点,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教语文,主要是传授程序性知识。识字教学就是把主流的按陈述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变革为按程序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
三、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尝试“教规则”
课标规定,小学生要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教材,都采取随课文分散学写字的教学策略。这样编排其实是把“写会汉字”当作“记忆符号”来教。会念,是达到“再认”水平;会写,是达到“再现”水平。也就是说,主流的“写会汉字”教学,依然是把写会汉字按照陈述性知识来教。其实完全可以把“写会汉字”当作程序性知识来教。汉字虽然多,但是构字有规则。比如:“青,清,蜻,请,情,晴,精,睛;尚,倘,躺,淌,趟,堂,党,掌,常,赏,裳。”在模仿朗读基础上,学生认识大量汉字,完全可以归类学习。归类学习,学的是一组一组汉字的构字规则。教学目标不是汉字本身,而是蕴含在一组一组汉字中的构字规则。目前主流教材教写字,学生的学习以记忆陈述性知识的符号为主。我们应当时时处处尽可能把语文教学目标按程序性知识来设计,时刻铭记韩雪屏教授的话,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为此,设计了“尝试学字法”,专门教授汉字构字规则和用字规则。
四、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尝试“粉笔字”
书法教学就是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用尝试学字法向学生传授构字规则,可以提高“写会汉字”的效率,节约“写会汉字”的时间。这样,才能腾出时间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学习书写,属于动作技能学习,还要按照动作技能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动作技能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某套规则支配筋肉活动,核心是规则。只有把规则提炼清楚,以学生能迅速领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上现场及时指导,才能掌握某一书写技能。为此,笔者设计了黄金练字法,即用黄金格小黑板粉笔字教学生学习书写技能,学生也用粉笔在黄金格小黑板上练习。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文言文”
目前,主流的小学语文教材也编了几篇文言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古文”。上面说过,主流的教材,核心是“阅读”而非“学阅读”。站在阅读为主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小学生读文言文,当然是短小的容易。而我们这的教改实验,和主流的语文教学体系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学阅读”为主,而不是以“阅读”为主。阅读,学的是陈述性知识。“学阅读”,学的是程序性知识。既然是“学阅读”,还需要教师专门辅导。实验班采取的教学策略不是“自主学习”,而是“模仿・尝试”。笔者推荐的学习篇目来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简体字标点横排本)。截取“秦末天下大乱――汉武帝交班、去世”这段史料,也就是说,尽可能压缩、限定所学篇目涉及的“陈述性知识”的量,凸显程序性知识的主体地位,这就是“限量学阅读”。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就是把教师教读的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整篇朗读下来。因为有模仿朗读,所以,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停顿规则,就是按语义单位切分语音停顿。学生学会有标点白话文的停顿,也学会了无标点白话文的停顿,在此基础上,不是花时间在“阅读”中学习“陈述性知识”,而是继续学阅读,在学阅读中继续学习难度更高的程序性知识:有标点文言文的句内停顿规则。也就是说,小学六年,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直处于“学阅读的爬坡状态”,而非“阅读的走平路状态”。因为在“阅读的走平路状态”中学到的“陈述性知识”不是语文技能。
六、在小学文言教学中尝试“断句读”
学会正确停顿、流利朗读文言文,学生的书面信息加工(理解)还是模糊的,还需要进一步培训学生掌握精确的信息加工技能,也就是更复杂的程序性知识:无标点、无句界文言文的语义停顿规则。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中枢掌握精确加工书面材料信息的技能。为了这种技能更加精确而不是停留于模糊水平,我们尝试教学生学习阅读无句界文言文。具体做法是,把念熟的有标点文言去掉标点印发学生,学生两两一组,甲念无句界文言,乙对照有标点原文负责检查停顿,并及时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即可给没念过的浅易文言文断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模仿为主,过渡到尝试为主。实验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和专家前来听课。如果笔者选定材料给听课者展示这种“尝试断句”课,听课者十有八九都会怀疑,小学生怎么会给文言断句呢?小学老师都未必会,这一定是提前彩排好演戏给我们看。于是,无论谁来听课,笔者都把上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听课者。临近上课前几十分钟,笔者才能得到上课内容,而且在听课者眼皮底下备课。学生当然无从知道上什么,也谈不上预习。展示在听课者面前的不是一盘“炒土豆丝”,而是从“洗土豆、削皮、切丝”开始的全过程,当然也包含了“炒菜油烟熏”的过程。
中国文言文的历史很长,无标点、无句界文言的历史也很长。清代乾隆时期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都是无标点、无句界的文言文。教育部2014年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断句,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掌握这一基本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条件。只要语文教学坚持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的方向,只要教学得法,凭借有限的语文课时,本着限量学阅读的原则,小学生也可以掌握文言断句技能。
七、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尝试“文转白”
写作技能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一类是高级技能。请假条怎么写,写人的文章怎么写,记事的文章怎么写,写景文章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中间如何写,结尾如何写,如何选材,如何突出中心等布局谋篇的技能,属于高级技能。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把句子写通顺,把信息写明确,把意思写准确,句子之间语气连贯,行文语句衔接流畅等驾驭句段的技能,属于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分类,可以使用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二维框架;基本技能的分类,可以用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框架;只有使用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才能使教学目标清晰化,才能分辨清楚教学设计中把哪些教学目标当作程序性知识对待。写作高级技能教学,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写作基本技能教学,往往被忽略,大多附着在高级技能教学中捎带进行。一次作文教学课,如果同时兼顾高级技能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往往是一只手捂不住两耳朵,照顾了这头,忽略了那头。我们的教改实验,把写作基本技能单独拿出来教,在翻译文言过程中教学生提升写作基本技能。翻译文言过程中,学生不必搜肠刮肚去想“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绞尽脑汁去琢磨布局谋篇(高级技能,程序性知识),学生关注重点就是写作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实验班学生已经升入初中,据某些语文老师反映,来自笔者实验班的学生(作文)语言基本功明显高于来自普通班的学生。
有人会提出疑问,教小学生翻译文言文,如何操作呢?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①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然后仔细看专家的翻译,而后收起别人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②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③选择未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反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训练要求,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分阶段提出:写通顺,写明确,写准确,写连贯,写流畅。这种训练,学生不必考虑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考虑布局谋篇(程序性知知识),只管把句子写好,把意思表述清楚,把句子之间的衔接处理好。这些基本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学生的翻译作业,需要精批细改。学生根据老师的批改写出第二稿,接着批改第二稿。可以说,好多人会写文章,写不好句子,原因就是学生时期没认真学过写作基本技能。
篇6
盛世迎国庆 实惠在**
魅力金秋迎国庆 时尚友谊献真情
金秋豪礼,红动中国
十一乐翻天,购物休闲两不误。
精彩华诞,举国同庆
服装国庆节促销活动标语
特价服装,只限五天,只限国庆!
情满月圆 举国同庆 **好礼重重送!
与你一起同领时尚潮流
金秋十月,您准备好了恩平婚介网[*]节同庆、倾情打造手机抢购盛宴
抽号购买,手机免费送
双节购机有礼,(xx手机城名称)十分满意。
**手机,为之“折”服!
化妆品国庆节促销活动标语
为您的出游尽我所能
十一带着我恩平婚介网[enping168.net],晒不黑,晒不干
篇7
一、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1.利用实物激发兴趣。运用实物充当教具,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乐于接受,印象也较为深刻。
2.利用图片激发兴趣。教师应拥有大量的词汇图片,一面是图,另一面是单词在四线三格中的规范书写。可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图片充当老师的教具或自己的学具,当在教学中老师用到了某位同学的图片时,他会兴致很高,学得很专注。
3.利用肢体语言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爱模仿的特点,利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现情感(如愤怒、悲伤、疲倦等)。例如:教学生演唱歌曲“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时,可以一边唱一边做手势,还可将歌词换为“Ten Little Fingers Dance”,“ Ten Little India Boys ”学生在不断的变换手指中很容易掌握数词1-10的发音。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他们喜欢。
4.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不仅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还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以及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示范作用,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环境中,体验英语实际运用、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由老师的身份转变成孩子们的朋友。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互动者、激励者,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情感交流、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共享生命体验的过程。其次,尊重学生。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的课堂。尊重个性,尊重人格。第三,唤醒学生潜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使情感目标水到渠成,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 This is my day! 时,课堂中先演示一段学生上学日的flas,再围绕一张时间表展开进行情景教学, 完成“ When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替换训练。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常用听、说、唱、演、玩、画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高年级学生适于听、说、读、写、演、玩的教学方式。
四、应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但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任何学生或大或少的进步,教师应适时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下面做一概述:1.言语鼓励。对每次孩子回答问题,我们都要毫不吝啬的给与赞扬 “Good,Very good,Great,Wonderful”、“Good job”、“You are excellent!”,完成一项活动后马上说“Well done!”。 2.手势鼓励。体态语言是教师的一种上课艺术,当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说“good!”“great!”的同时,伸出大拇指表示高度赞赏,全班学生做手势并一起有节奏地说“Good,good ,very good!”。3.贴画鼓励。人教版PEP版本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贴画,小卖部出售各种琳琅满目且价格低廉的粘贴画,活泼多样、层次分明的表扬形式和奖励机制,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拓展每一课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个具有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那么如何使英语教学“活”起来,利用情感化的拓展性教学将是“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措施。1.单词联想。当学完一课新授单词后,教师要不拘泥于本科的教学内容,找时机加大扩充学生的词汇量。2.短语联想。教师处理教材内容中词组短语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举一反三。3.造句。在学完一节课的主题句后,教师引导学生除了反复操练外,还要学会造句。学生说得越多,获得成就感越强,兴趣越浓厚。4.自编chant.英语教材chant涉及较多,学生朗读易于上口,教师不但要常用chant,还要自编chant, 这样才能使知识量扩大。
篇8
关键词:“以表扬为主”;道德情感;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1-0101-05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比较流行。表扬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受此影响,许多人提倡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诚然,与学生以往经常受到责骂、得不到肯定的教育方式相比,这有一定的进步。然而,教师经常的表扬能使学生变得更善良和充满爱心吗?学生的善良能够通过教师的贿赂而培养吗?一些成绩优秀、经常得到教师表扬的“好孩子”往往情感淡漠,缺少同情心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长大成人之后,他们表现得过于理性和冷漠,他们关注的是自身名誉、公共关系和社会影响。有的人甚至冷血和缺少人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对待他人的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听不进批评意见,不愿意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情感是德行的首要心理因素。缺少道德情感的人,在缺少外在利益的条件下,不会做出道德行为,甚至有可能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来。因而,在今天表扬流行的时代,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表扬可能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产生的消极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表扬不利学生同情心的培养
在道德教育中提倡“以表扬为主”,忽视了学生天生具有的道德情感。孟子认为,良心是道德评价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它可通过内心鞭策而纠正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荣辱、辨善恶,根本上不需要外界的表扬。斯密也认为人天性具有自爱利己与同情心,即使自私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同情或怜悯的本性。克里雷则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互惠互利似乎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本能”。[1]64在涂尔干看来,我们人类身上既存在着自私的冲动,也存在着利他的冲动。“利他主义的冲动与其他冲动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在快乐或满足的程度上,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们把利他主义的冲动与其他冲动区分开来。”[2]将表扬用作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忽视了儿童身上存在的利他主义倾向,而是追随着儿童身上具有的潜在的利己心,当然不能起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教师经常的表扬会使得学生总是考虑自己利益,不利于对学生同情心的培养。然而,人的道德发展离不开同情心的培养。“情感是激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因素,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以情感认同为必要前提,在很大程度上,道德的利他行为是同情体验诱发的结果,因此,情感是道德的心理前提,情感学习是道德学习的重点。”[3]也就是说,缺少同情心、在外界的压力下做出的行为,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道德行为,也不能使学生获得道德学习。例如:当一个人在特定的场合出于道德要求被迫做出仁慈的行为,他(她)虽然有仁慈之举但毫无仁慈之心。[4]同情心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经常进行内省才能得到。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提到,人类道德本性中的仁爱心,可以通过内省形成更为普遍的同情心。但表扬不会让学生学会内省,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它注重的是外在功利。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在口头上奉行的是一套规则,而在真实的生活中,遵循的是另一套规则。教育并未培养学生向善的神圣感和在践履道德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的崇高体验,而且,就连个体基本的人格稳定性也难以保障,造就的只是虚伪的和多变的人格。[5]
从表扬的理论基础来看,它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将人等同于动物,它排斥行动中情感的参与。这是对人性的误解。例如,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指出,“我们可以按照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途径,直接探讨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必去理睬臆想的心理中介状态。”[6]他认为,新的科学的行为分析不需要发现什么是自主的人格、心理状态、情感、个性特征、计划、目的、意图等。行为主义这种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完全将人的情感排除在外。把人完全看成是自私的,需要外界的批评和表扬。这是一种古典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对此,著名教育管理专家萨万乔尼批评道[7]:
当前盛行的管理和激励理论是借用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生来自私,驱动人的是这样一种期望,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自我利益,因而要不断地计算行动路线和不同选择带来的利益,要选择或成为赢家或保持不败的行动。在这一种思想中,在决定为何去做、去做什么时,自利处于如此支配的地位,以致爱、忠诚、义愤、责任、善行、奉献及愿望几乎均无助于(我们的)考虑和算计。情感被当作一种货币的形式,人们用它来获取某些东西。举例来说,爱的关系简直就等于合同,在这种合同之下,两个人交换感情和承诺,以获取在这种关系之外难以获得的利益。工作关系和工作承诺被看成根源于甚至更为自私的欲望。
李先军:论表扬对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消极影响
对于人的一种道德行为,必须给予表扬,实际上是一种道德需要回报的观点,这是用一种过于理性的观点来看待道德。但在德国哲学家鲍曼看来,回报说假定“思先于行;解说先于工作;辩护先于责任。……假定行为是理性决策之物,但是,道德是地方性的,并且不可避免是非理性的。”[8]因为我们受我们所相信是正确的、好的,受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受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中所出现的种种规范的驱动。我们受道德责任、情感以及社会义务的驱动。人类会把道德判断传递到他们的个人需求上,这使人们常常因其他理由牺牲自利。人们所作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种种偏爱和情绪。虽然,对于道德行为的实施来说,仅仅只有情感显然是不够的,但一个人的同情心有利于他做出道德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如果给孩子更多的情感呵护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感受自我,反过来有助于他们了解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只顾自己,情感淡漠。”[9]
二、表扬不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教师过多的表扬会使得学生过分关注外在的回报,学生在这种所谓的教育中,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如何,而忽视自身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影响了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责任感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关注他不得不做的事情的价值。
现在,“责任感”已成为全球人民所重视的仅次于“礼貌”的第二位道德品质。责任感是个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如果个人不能承担起责任,就会失去信任,而失去信任的个人无法立足于社会,从存在意义上说自我存在的根基也就丧失了。[10]道德责任感也是民主社会的基本素养之一。民主社会是建立在公民高度自治的基础上的,但公民必须有尊重、爱护、公平和诚信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责任感的内在驱使,公民不仅很难主动承担基本权利和义务,而且还会因责任感的缺失而成为社会秩序、社会公德和社会正义的破坏者。而在“以表扬为主”的教育实践中,学生被要求服从既定的规则,最终导致学生只需为封闭的、单一的规则负责,而无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其结果就会出现在学校里助人为乐,而在社会上对他人冷漠,在学校里热心公共事务,但在家里四体不勤的学生。这也是强制的必然后果。这说明在外在表扬下形成的他律道德,道德主体在外力的强制下被迫藏匿起自己的真实想法,被迫去遵守行为规范。久而久之,形成了对外力强制下的规范约束的惯性依赖,即在外在氛围管束下奉行规范、循规蹈矩,外在约束一经解除,即超范越轨,自行其事。
教师经常的表扬势必削弱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削弱儿童的道德责任感,因而在不道德的动机的支配下做出一些合乎道德规则的行为。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过于重视和强调对既定的道德义务、道德规则的服从和遵守的具体体现。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作为现实需要的个体内在自觉的道德责任感却缺少关注。采取表扬的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听话教育”。但这种听话最多就是一种策略性的服从。所谓策略性服从是指[11]:
在外部压力或利诱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多数成员一致,而态度却未真正改变的从众现象。外部压力包括社会规范或群体规范、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多数成员的一致努力,也可能是预见到的惩罚、威胁等。利诱因素包括从众可给个体带来利益或保全个体现实利益等。这些情况一旦不复存在,策略性服从就消失。
教师利用表扬激励学生去做好事、以提高他们道德水平的做法,最多训练的是学生的服从意识,并不能使道德教育收到实效。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培养一些伪君子,或者是只服从外在规则,而没有道德责任感、没有灵魂的人。表扬也使得所谓的道德高尚者多了一个炫耀的资本。很多学生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他们要装着一副有道德的样子,成为两面人,形成分裂型的人格,长大以后更有可能成为伪君子。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时,目的要是为了培育学生行善的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的意义,而不是关心外在的表扬如何。学生的行为只是表面现象,关键的是他为什么要作出这种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的价值,从而追寻道德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行为的兴趣,转向行为本身给受帮助者带来的快乐,以及自身从中获得的自豪感、神圣感、满足感方面。其实,“真正自信的儿童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12]当学生为参与某项挑战所吸引时,不管成败而专注于活动本身,他们至少在那一刻能沉浸于迎接挑战,优化他们的反应策略,发展自身技能,享受一种控制和成功的感觉。这就是一种高峰体验。实际上,孩子们一开始就希望理解这个世界。教师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感觉不到被控制,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的价值,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并对挑战充满希望。学生在做成一件事情后,其内心会充满喜悦和满足,然后深化为自尊心和对能力的自信心。教师要促使孩子们自我激励,让学生思考真正意义的回报是什么。教师要告诉学生做好事因为它是对的,坦言做出道德行为有时并不是有趣的,但它是成为一个人必须的,它是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回顾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帮助孩子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身的认识,以此来鼓励孩子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内在意义,并逐渐形成内在行为的奖励制度。这样帮助孩子获得自我控制的方法,获得一份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对自身责任感的崇敬之心,从而为自身的良好行为感到骄傲,帮助其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应鼓励他们超越昨天或上周的表现而不要跟同学相比。让学生为别人提供帮助时仅仅考虑到是因为他们需要帮助,而不考虑自己的所得。他们做出道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充满关爱、乐于助人的人,从助人中得到乐趣。教师不应仅去发现学生高兴的是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以及按照这些去管理孩子,而是应该发现怎样引导孩子对适合于他的正规的事物的兴趣,不是在儿童不遵守规则时予以迁就、原谅,而是应当引导孩子重视规则,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敬仰道德原则,承担自己的责任,有时还可能让学生牺牲个人的利益。表扬让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让人追随快乐,保全自己的利益,往往使学生看不到责任行为的真正原因。学生对道德原则的敬仰,而非外在的表扬能够他们克服困难,去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教育者应把学生自身成长的目的而不是他本人的自利,作为心中谋求事物变化的首要缘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我激励者和有道德的人,而不是依赖外部表扬的人。
三、表扬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中缺少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过程是对人的情感需要的引导、提升的过程。道德教育要注重体验和感悟,要通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道德情感的力量才能把人引向道德上的自律。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情感提供了做出正确行为的动力。如果有人能够设计出一台具有道德推理能力的计算机的话,那么它最大的缺陷很可能在于它对道德问题的忽视。[13]包尔生也认为,所有的实践科学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人生的完善。他说[14]:
什么是完善的生活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要由直接的、无可争辩的感情来决定,人类存在的最深刻本质在这种情感里显示着自身。运用逻辑的证据去使一个人的舌头感觉某种特殊水果的甜或苦一样是不可能的。……同样,我们不可能通过逻辑的证明强迫每个人都接受一个理想,或者至少,它只能在意志本身,在所有个人那里根本上是一个情况下才是可能的。
道德的产生要求人类天生就具有负罪感和移情能力。与动物相比,“具有复杂的情感是人类的特性,因为具有情感,我们才不会舍弃受伤的伴侣,才不会原谅别人的蓄意冒犯。”[1]141没有持久的情感,缺少自觉意识,当外界的控制源不复存在,学生履行道德行为只能是偶尔的、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当教师对学生的监督鞭长莫及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因为道德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内在的精神需要,而是外在的命令使然。因此,表扬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爱、同情、对道德责任的敬畏感,也不能培养学生对道德感受性、兴趣、态度。表扬使学生学会的是精打细算,他要在付出和回报之间寻找平衡,结论是“利益最大化”,如果遵循这种“边际效用”,做100件好事和做10件好事对增加教师对他的好感差别不大,那另90件最好不做,因为“边际利润递减”。一些得不到教师表扬的小事也不用做,因为没有“收益”。那些不能被教师发现的良好行为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学生为了表扬所做出的行为是冷冰冰的、例行公式似的缺少情感,这样作出的行为也难以称为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希望孩子们的利他行为不仅是来自理性思维,还要发自内心。他们不仅要有对道德准则的理性理解,还应该同他人有情感联系。[15]情感有助于我们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帮助我们认同他们,去了解什么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而什么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学生要理解他人的痛苦,了解他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们的观点出发去体验生活,而只是简单地承认对他人的价值和尊严表示尊重,这将不会有任何意义。外在的道德规范如果不转化为个人主观的积极态度,即达到情感上的认同,个人即使遵守道德规范,也只是处于他律水平。没有情感方面的渲染,外在的道德原则和个体自身的道德知识就会失去生机,就会蜕化为语言的外壳。如果一个人失去所有情感,他将变成“理智的傻瓜”。[1]150
表扬缺少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作用。学生在教师表扬的控制下,关心的是能否得到教师的表扬,或教师表扬的方式或程度,而非考虑怎样做才能使被帮助者乐于接受帮助,或者被帮助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帮助。道德教育变成了另外一种“应试”教育。教师经常的表扬贬低了道德行为的意义,难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因为如果把一件事情视为另一件事的先决条件,即作为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时,那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降低了。表扬利用人的自利心,来培养人利他的情感,实际上是一种以功利来言道德的做法,这难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学生应该在其道德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成功感。马斯洛指出,课堂学习往往以教师满意从而得到奖励为目标。那么,“由于课堂学习的中心在行为而不在思想,学生学习的也正是如何行动,同时保持他自己的思想不变。”[16]也就是说,由于外界的压力,学生只是外显的行为被迫发生改变,而他们道德品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自身的进步与成绩、自己行为的意义。
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在人行动中不断强化获得。表扬使得人关注的是行动的结果,而非体会到自己的成功感,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分享到他人得到帮助后的快乐。在道德教育中“以表扬为主”,会使得学生在实施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在乎的是外界的表扬如何,而缺少这些情感体验。体验就是指主体把个人独特的情感喜恶、热情、同情感、亲近感、自豪感、内疚感等融合在具体的道德情感之中,从而获得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并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需要,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17]长期如此,学生会变得麻木不仁。表扬让学生学会了演戏,所谓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具有了更多的道具,让他们形成双重的或畸形的人格。学生必须在体验中成长。个体生命的道德形成与发展并不是理论灌输的结果,而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命中的生命经历、生命经验和生命体验的产物。[18]个体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同情关怀感、体贴仁慈感、友谊真诚感、善解人意的挚爱感,都需要学生用心去体悟、去感受。通过同情去理解他人,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丰富。在行动过程中,他人痛苦的消除,学生会受到感染,进而坚定他们成为做一个好人的决心,即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学生的成长应受惠于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在行动过程中养成一种对他人的冷漠态度。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除了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之外,还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种成就感。表扬让学生关注的是教师的满意程度,学生在作出行动过程中以及在行为完成后,没有体会到其中油然而生的成功感、自豪感和神圣感。这种做法难以培养起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从而高度发展人性,健全他们的道德意识。它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其行为也难以持久。
“以表扬为主”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工具化的道德教育,它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是不同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以情动人,而不是把道德教育作为政治或经济的工具,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工具化的道德教育将道德作为了一种理性计算的最终结果来看待,忽视了道德属于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这种道德教育是有“脑”(判断和理性)无“心”(情感和动机等非理性)的怪物[19],而且这种“脑”还是不健全的脑。
参考文献
[1]里德雷,M.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涂尔干,E.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6.
[3]吴俊.对道德学习内涵的一种解读[J].现代大学教育,2007(6):77-81.
[4]马克斯韦尔,B.雷岑巴赫,R.模仿、想象和重新评价:道德情感的教育[J].孙陆,译.中国德育,2007(2):7-13.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
[6]斯金纳,B.F.超越自由与尊严[M].王映桥,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3.
[7]萨万乔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5.
[8]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9.
[9]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M].杨韶刚,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20.
[10]周书俊.选择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44.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39.
[12]斯特娜,M.S.M.S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M]. 张艳华,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32.
[13]斯特赖克;索尔蒂斯.教学伦理[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8.
[14]包尔生,F.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6.
[15]科恩,A.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216.
[16]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81.
[17]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57-258.
篇9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表现 原因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1幼儿教育重视智力教育
从幼儿教学内容来看,幼儿教育以智力教育为主,缺少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为了在今后课程学习中,让自己的孩子能比其他人优秀一点,对理论知识学习扎实一点,不少家长在幼儿教育时就要求自己的孩子理论学科要达到一定水平,要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满足家长这一需求,目前幼儿教学内容则多以理论学习、智力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育。这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关注理论知识教育,综合能力不强。
1.2幼儿教育注重知识传授
从教育方式来讲,幼儿教育多注重知识传授,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学生灌输新知识,缺乏游戏活动,使儿童在该玩乐的时候却在学习,严重抑制了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也未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很多时候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给学生增添了学习负担,当下幼儿的思想程度还不足以接受太过复杂的知识,过多的知识传授只会让儿童感觉厌倦,缺少游戏也难以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目前幼儿教育将重心都放在了知识教育上,学生不得不游戏中体会到乐趣,对身心都造成很大影响。
1.3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
从教育评价来说,幼儿教育比较重视结果评价,而轻视过程评价,只管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习成果如何,卷面分数高低,而不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是否高,是否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只用一纸分数就鉴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对教育过程未能评价,不能判断出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学生正常发展的需要,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目前幼儿所能承受的范围,只管最后卷面分数如何,这很难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2.1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
大多数父母的教育观念模糊,崇尚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过度教育是提升自己孩子能力与水平的最直接途径,知识教育也是孩子需要接受的主要教育内容,忽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不科学,甚至不合理,从而导致幼儿园等早教中心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以提升学校本身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盲目增加幼儿学习范围,使得幼儿小学化倾向严重。另外,开展幼儿教育中心的相关部门也缺乏一定的教育价值观,为了盲目提升经济而不顾学生的健康成长。
2.2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不健全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也是因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不健全所导致,没有建立健全的教育系统,使得对幼儿教育概念模糊,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设定该如何进行幼儿教育,使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人总是为形式所影响,总是为了迎合顾客即家长的要求而不顾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规律。
2.3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低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低,未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内容是否合理,相关教育工作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强,缺乏监督,使得幼儿教育学院这种小学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扩大。很多幼儿教师也都是只要有教师资格证就能开始进行对幼儿的学前教育,根本不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也是幼儿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3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措施
3.1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管理
在幼儿教育政府管理这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监管力度,严禁一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发生,加强教育系统的内部协调管理,创新出既能满足家长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新理念。提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加强如何正确进行幼儿教育的宣传。
3.2遵循幼儿成长规律,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相关幼儿教育基础单位要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制定能符合幼儿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不能一味为了达到升学率或者增加学校经济效益而采取违反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学手段,这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大大影响。幼儿缺少游戏、缺少对正确事物的认知在未来生活工作中很容易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这将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3.3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只是单纯的附和学校与家长的要求,不能真正实现一个老师的职责,没有站在自己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不了解幼儿教育的精髓,也未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要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其专业能力,让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做主,不去理会其他过分与不正确的要求,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教学氛围。
4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目前社会发展表露出的一种病态形式,太多家长急功近利,过多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分数更高,而忽略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才是关键,导致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身心俱乏。不仅仅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大部分学生都处在超出他们年龄所能承受的知识教育范围外,学业承重,缺少课外活动,未能全面发展。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为了让花朵健康成长,未来希望改善幼儿教育现象,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吴绮薇.试论幼儿园健聋合一办园特色的建设[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2] 杜晓燕.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幼儿园管理 提高办园质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
篇10
一、情感的激励与培养
认知感应和动力启动主要表现于情感的适应,它是教学活动的开始和前提。学生的认知活动需要情感的密切配合,但这种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情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它需要教师去激发和州心培养其方法主要有:
1.目标激励
这是指诱发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追求实现学习目标的欲念和情感。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的开始。我这样引导:“通过前两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已经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同学们可以用0除外的‘自然数×3’的办法,自己‘生产’一批3的倍数,然后进行观察比较,看看有什么规律,老师相信大家能够发现特征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即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动机的诱发自然产生了求索的欲念和情感。
2.情境激励
不同的情境将引发不同的情感,但只要是对学生认知活动有益的都将成为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设置矛盾情境、疑惑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有时可以让学生受到一点挫折,给学生造成一种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间的焦虑感。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认知的不平衡状态。这种情感能激励学生探索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在探索过程中,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理与学习数学的乐趣。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向学生提供体验这种愉悦心情的机会越多,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就会越浓,而且更加持久,也有利于锤炼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如,由于受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知识迁移。不少学生开头也套用了看个位数字的方法来判断3的倍数的特征。老师有意先设置426,339,153等一组数让学生判断。使学生暂时误入歧途。当再出现319时,矛盾产生了,学生发现此路行不通。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惊讶、疑虑的情感,迫使学生要作出重新考虑,另辟蹊径。
创设情境也可以设疑、激趣、猜想。课堂上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或者猜疑。这种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也会表现为热烈的情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出示1~100的数表,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发现3的倍数个位0~9都有可能,那肯定不能根据末尾的数字来判断。先让学生作出猜想,可能跟什么有关。接着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子验证猜想先用6颗算珠拨出3的倍数,让学生发现所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后改用5个算珠,发现拨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改变算珠的个数继续尝试这样的教法,既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地灌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向我发现、概括、探索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情感的维持与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持续性的认知过程,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就能完成,需要不断克服困难、锐意进取才能达到目标。所以更应该注意维持和发展学生这利,积极的情感,使之逐步趋向热烈和稳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精心设计练习,使每一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核心精神。如,在口内填上一个适当的数字,使它符合要求。
①45(3的倍数)②6(3的倍数)
③7(3和5的倍数)④8(2和3的倍数)
⑤1(2,3和5的倍数)
⑥5(2,3和5的倍数中最大的一个)
练习时,不仅要满足于填出一个数字,而且要考虑题目的要求具有什么特征,针对题目要求,每个口内有几个数字可填,选填什么数字合适,等等。做到真正理解,巩固提高、灵活应用。这样既使能力较高的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又能使能力较低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名学生根据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训练与发展,那种甜滋滋的成功体验必然转化为学生继续努力探索的动力。
2.培养师生亲情
小学生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怕困难怕挫折数学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师生情感的融洽也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特别在课堂教学小教师以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学生,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和语言引导学生,随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只有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产生融洽的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提高深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一位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存判断“1365”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时,提出只要看1和5两个数字和的简便方法。我及时表扬这名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使全体同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感染。
3.构建思维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