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标语范文
时间:2023-04-02 09: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雷人标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类行为动力学 图书借阅 幂律分布 指数分布
[分类号]N94
1 引言
千差万别的人类行为驱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定量研究人类行为就是为了从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以便有效地控制和预测人类的行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吸引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但由于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一切科学的尝试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命题和结论都是定性描述的。
早期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均假设人类行为的发出从总体上看是随机和稳态的。据此,人类行为可以用泊松过程来描述,即相继行为发出的时间间隔是较为均匀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应用,有了更多的机会得到记录人类活动历史的大量精确数据,并从中挖掘统计规律,特别是人类行为产生的时间统计特性。Barabasi等人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暗示大量由人类活动驱动的系统具有明显偏离泊松统计的性质:人类行为的发出具有短时间内爆发和长时间内静默并存的特征。这些发现对传统的基于泊松过程的排队论提出了巨大的理论挑战。
Barabasi等人的工作开创了“人类动力学”的新研究方向。尽管这个方向问世时间很短,但是由于其理论和应用上的双重价值,很快就吸引了国际上许多知名科学家的关注。对现实生活、工作中人类活动的大量实证分析结果相继面世,如商业交易、网页浏览、电影点播、在线游戏、手机短信、邮件通信等,均得到了人类行为发出的时间间隔服从幂律分布的结论,且幂指数大多分布在1至3之间。纵观这些实证分析,大部分是单纯基于群体行为或者个体行为的分析。显然,个体行为无法代表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统计特征也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个体。因此,本文将从图书借阅行为出发探寻人类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图书就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图书借阅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象征了人类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追求。分析图书借阅行为有助于理解人类行为特征,进而为图书馆以及图书借阅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Vazquez等人对圣母大学全体教工的借阅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借阅行为的时间间隔服从指数为1的幂律分布的结论;傅林华等人和洪少春分别建立了图书借阅关系网,分析了度分布和聚类系数,结果各项统计值均服从指数分布N(k)∝ exp(-ck),而不是人类动力学研究中更常见的幂律分布N(k)∝k-1;李楠楠等人建立了图书借阅网的二分图,同样发现项目大小、节点项目度以及节点强度服从指数分布的统计规律。本文将从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两个层面上统计一次借阅过程中图书的借阅时间和读者借书、还书的时间间隔,由此进一步考察人类社会系统的标度特征。
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国内两所不同大学的图书馆数据库,以其中的真实借阅记录为研究对象。数据库A中的读者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教职工共13 866名,对图书借阅时间和个体用户的借书时间间隔的研究使用数据库中所有的772 504条借阅记录,对个体用户还书时间间隔的研究使用其中的647 048条记录(因为截止数据库的备份时间部分图书尚未还回),对群体的借还书时间间隔分布的研究使用其中的139 606条记录(由于早期记录未能精确到秒)。对于数据库B的分析,则跟踪3 852名05级本科生从入校到毕业四年中的借阅记录,共328 795条,较大的数据量足以反映真实的统计规律。为简便起见,对幂律分布的分析判断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最小二乘法得出拟合直线斜率即幂指数,拟合精度满足R2>0.97。
3 群体用户借阅行为的统计特征
人和人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他们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性,例如同学、同事或朋友之间会一起聚会、一起探讨问题、相互推荐自己看过的电影、网站和书籍,信息正是在这样的群体环境下传递的。因此用户的群体行为具有更直接的研究意义。
3.1 群体用户图书借阅时间的概率分布
这里的“群体用户”指的是不区分读者身份,把所有读者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图书借阅时间”指的是一次完整的借阅过程中图书从借出到还回的时间间隔,即借阅过程的持续时间,以天为单位。从排队论角度考虑,若将读者看作服务台,图书看作顾客,则借阅时间可以看作服务时间,对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服务台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强度。双对数坐标下群体用户图书借阅时间的概率分布,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图1中两幅图形都有平缓的头部和庞大的尾部,中段部分可以用斜率分别为-5.4和-6.7的直线近似拟合。但是考虑到图书馆对图书借阅期限的规定,图书的借阅时间最长为90天,因此该图形只有头部是有效的。中部和尾部点的数量虽然众多,但在概率上分别只占到总体的7%和不到1%,因此该曲线的头部能够真实的描述现实情况,如图2所示:进一步对图形的头部进行分析,在双对数坐标中进行曲线拟合,可以发现该概率分布服从指数分布,而不是近年来大量发现的幂律分布,两条拟合的指数函数分别是y=-0.0223e和y=-0.0543e。这说明在群体层面上,读者的图书借阅时间具有随机性和均匀性。两者在指数上的差异也反映了借阅时间分布上的不同特征,如数据库B中借阅时间较短的图书的比例明显高于数据库A,而借阅时间较长的图书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数据库A。经计算,两个图书馆中图书的平均借阅时间分别是33天和20天,这说明对于图书馆A来说,大多数图书都要办理一次续借,30天的借阅期限略短,而对于图书馆B来说,图书的流通更快,周转期更短。这也和两个图书馆的电子化程度和借阅制度有关,A馆允许读者在网上续借一次,操作十分方便,而B馆则必须在借阅处办理续借,手续较繁琐,因此缩短了借阅时间,但有利于加快流通速度。
图1和图2中都可以在图形主体的上方看到一些高高在上的“特殊”的点,即这些点对应的时间出现的概率要大。经过分析,这些点对应的横坐标都是7的倍数。究其原因是高校师生受作息规律、课程安排的影响,一般只能在每周的若干固定时间访问图书馆借还书,因此图书借阅行为表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这一
现象在下面的研究中同样会出现。
3.2 群体用户借、还书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
同类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布始终是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把图书馆看作服务台,读者所借的图书看作顾客,则借还书的时间间隔表示顾客到达服务台的时间间隔,即连续两次借书或者还书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群体用户借书和还书的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如图3、图4所示:
可以认为,群体用户借书和还书行为的时间间隔数据库分布服从幂律。数据库A的借、还书幂指数几乎相同,数据库B中略大,约为2.0,而数据库B的两个幂指数有一定的差别,且数值较大,达到了2.63和2.92。这样的差别反应了统计规模、读者借阅量及借还书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符合复杂系统和人类动力学的性质。
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群体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借、还书的累积概率分布(即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过连续两次借、还书行为的概率)。从图5可以清楚地看出读者连续两次借、还书的时间间隔具有很大的非均匀性,一周之内的连续行为占到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在四组数据中依次是87%、88%、81%和86%),只有极少数读者在一次借、还书之后便很久不再借书。正是时间间隔的极度不均匀性造成了幂律分布的形成。
4 个体用户借阅行为的统计特征
了解了群体用户的行为特征,个体的行为特征是否也具有相同的统计特征呢?下面的分析基于个体,即对每个读者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4.1 个体用户图书借阅时间的概率分布
由于数据库A中借阅记录的时间跨度较短,本文只对数据库B中个体的借阅时间进行分析。发现了大大不同于群体行为的统计特征,即个体用户借阅时间的概率近似服从幂律分布,不同个体的幂指数不尽相同,大致集中在1.5附近。如图6所示:
这说明对于个体读者来说图书的借阅时间分布非常不均匀,少数图书的借阅时间很长而大部分图书借回后在较短时间内即归还给图书馆。这样的实证结果容易用个体读者的实际借阅行为解释,所借阅的图书大部分只需仔细阅读其中的一部分,少数图书才需要长时间的仔细阅读,特别是一些教材、参考书。因此,借阅时间的非均匀性也就造成了借阅时间概率分布的幂律形式。
本文进一步统计了借阅时间排在前200名的图书,按照中图分类号对这200种图书进行了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
借阅时间长的图书集中在计算机通信、英语、经济管理和数学类别的工具书、参考书上。F、H、O、T这四个类别的图书的在前200名借阅量中占到总量的70.5%,在总的借阅量中则占到67.5%;若再把借阅时间只有15天的文学类图书考虑进来,这两个比例则分别达到72.5%和81.6%。借阅时间在不同类别图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均匀性也导致了概率分布呈现幂律。
4.2 个体用户借、还书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
这部分研究的是单个个体连续两次借书或还书之间的时间间隔。每次以读者证号为关键字从图书借阅记录中取出一个用户进行查询,统计其借阅记录,计算两次借书或还书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见图7)。
可以认为个体用户借、还书的时间间隔服从幂律分布,不同的个体幂指数有所区别。数据库A中幂指数分布在0.6~1.6之间,线性拟合度高的个体幂指数集中在1.2附近,因此可以认为个体用户借书和还书的时间间隔均服从指数为1.2的幂律分布,而该值在数据库B中约为1.4。
同时研究发现,幂指数和借阅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借阅量大的读者,其借还书时间间隔的幂指数也大。数据库A中部分个体借书的时间间隔的幂指数与借阅量的关系,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看出,虽然有波动性,但两者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周涛在文献[8]中将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度定义为“活跃程度”,并指出“在很大的范围内,幂指数和活跃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本文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读者的借阅量也是该读者作为节点在整个图书借阅网络中的活跃程度的体现。
5 结语与讨论
关于图书借阅记录已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研究,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点在于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上对人类行为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实证表明,对于图书借阅时间,群体行为服从指数分布,而个体行为服从幂律分布;对于借还书的间隔时间,群体和个体行为都服从幂律分布,但幂指数有所不同,大致分布在1至3的范围内,但在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即前者的幂指数要大于后者。所有的统计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离泊松分布的统计特征。可以认为人类行为具有多重标度特性。
篇2
关键词 技能认知目标 化学实验 教学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是实验者根据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实验条件、变革实验对象的条件下,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各种化学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训练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以实验能力为主的多种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和方法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更是突出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放大了学生实验探索的空间,但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调研发现在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中,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被弱化的趋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符合教学实际的实验分类和评价,则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目前的实验分类有以下几类: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启发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分类的标准分别从实验主体(实验者)、实验对象和认识过程的作用来分类,并未从教学的目标层面分类。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3个方面,一些学者已对中学化学实验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兴趣目标的分类进行了探讨,但是尚未对动作技能目标进行深入分析。鉴于实验教学的目标更侧重于动作技能领域,并且其他学者尚未对动作技能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笔者从技能认知方面对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问题的研究
2.1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基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的动作技能目标,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哈罗和辛普森分别对动作技能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1972年哈罗(A.J.Harrow)在《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以学龄前教育为视角的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他将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6类,即反射动作、基本一基础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同年,辛普森(E.J.Simpson)在《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提出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视角的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他将技能领域目标分为下述7类: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和创作。笔者结合两者的分类标准,提出了适合中学教学的动作技能目标分类,具体内容见表1。
2.2基于技能认知目标的化学实验分类和教学
根据技能认知目标的要求,笔者将苏教版高中化学1、2中的实验分为以下3类:体验型实验(体现感知、感悟两个层级的技能目标)、应用型实验(体现综合、应用两个层级的技能目标)、创新型实验(体现创新层级的技能目标)。
2.2.1体验型实验
该类别的实验是指有一定的参照标准的实验,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标准判断自己操作的适当性,具体的实验操作往往是重复教师的实验操作,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如:酒精灯的使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洗涤、托盘天平的使用、气体的收集、过滤、蒸发、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实验。还有各种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均属于此类实验。
对于这类实验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化,要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去做,要注意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如所用仪器要保证清洁透明,实验仪器药品摆放的位置要井然有序,实验台面要整洁,实验操作要有条不紊。基本操作实验往往是教师示范或是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再重复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因此,教师的示范也必须正确、规范,并且装置、操作、现象等必须置于全班学生的视野之中,使全体同学均可观察到老师的动作细节。此外,体验型实验必须要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也就是要设计为学生实验。如:在进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时,我们就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设计为体验型的学生实验,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和观察,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以后在做两者的鉴别题时就不会出错。此外,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根据教材中的信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氯化钙可用于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即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两者都出现了白色浑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同学们的操作有误,还是药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全班每个小组的实验中都是两者均产生了白色沉淀。我们又更换了药品,进行实验,发现结果还是一样,于是,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资料研究。通过资料的查阅发现,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浓度越低,越难产生浑浊。理论上分析当NaH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低于0.50mol/L、Ca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低于1×10-5mol/L,或调节两者的浓度都较小时,相互滴加就难以观察到浑浊。而中学化学中这一实验一般是定性实验,所配溶液的浓度都不会太低,因此,一般情况下两种溶液混合都有浑浊产生。
通过这次体验型的化学实验课学生不仅学会了了教材上要求的知识还拓展了自己的化学视野,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2.2应用型实验
该类别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取合适的动作操作,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学生的动作技能水平有较高的发展。例如,NH+4、SO2-4、Cl-、K+、Na+的检验;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探究;设计实验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探究氯化铁与碘化钾反应的可逆性;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镁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探究淀粉水解程度;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等实验均属于此类实验。
对于这类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条件的选定与控制、测定、实验现象、记录、分析等的方法,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下面笔者以设计实验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教学为例谈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如何贯彻上述教学方法的。在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前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Fe2+和Fe3+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且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了两者转化的可能性,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方案出来后,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改进、优化实验方案,最后付诸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我们的技能认知目标也渐渐达成。
2.2.3创新型实验
该类别的实验主要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学生依据具体的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的操作以满足具体情境的要求。创新型实验一般是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自己归纳和概括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理性认识。如: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实验均属于此类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设计实验的步骤是首先由学生设计出实验的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设计的需要做物质上的准备,即准备好仪器和药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实验并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以得出结论。它与应用型实验的区别在于:应用型实验已经给出基本问题,学生只需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应用、解决问题;而创新型实验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形成理性认识,解决问题为止,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拟定的作业思考题和实验习题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所看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的简单实验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的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品质,为以后的高层次创新实践打好基础。有条件的应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对各种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简约性等方面加以评价,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设计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在培养实验兴趣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科学方法,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求之过急,要求过高。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许多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入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
(2)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①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②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将工程实践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选题时,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以以往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十多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的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的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3)讲求实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课内教学活动一起构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一方面,努力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此,不但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列入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而且将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努力实行开门办学,尽量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参与各种高水平的设计大赛,如组织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一般课内教学难以收到的成效。这种实践经历不但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为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成功之路。
篇4
近年来,高等中医类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农村、基层和社区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中医人才,在提高人民卫生健康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中医类专业(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是各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应用Delphi法建立了高职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已构建的高职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量化,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价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并找出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籍以完善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AHP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若干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组成因素按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形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对各因素两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再利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其各因素的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排序。该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进行量化,定量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2]。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课题组通过Delphi(德尔菲)法已建立高职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层)、方案层(二级指标层)三个等级:目标层是最高次,用来描述评价的目的;一级指标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和扩展,主要为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层是对一级指标层的细化。按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的顺序,图示其递阶结构和层次关系,见图1。
2 构造判断矩阵
矩阵是用以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后,请专家对各层次中的准则层(一级指标层)、方案层(二级指标层)中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依据Saaty相对重要性标度含义表(表1)进行两两对比,并根据AHP法的求解步骤进行求解,导出权重。比较时采用标度法。AHP法在构建判断矩阵时,采用1~9比例标度。即,将两个对象区分为“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和“极端重要”几个等级。在相邻两级中再插入一级,共9级,构成一个判断矩阵,其标度见表1。
3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高职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了评价目标和指标后,必须确定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评价指标在判断评价对象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使每项指标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必须赋予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所谓的指标权重,是指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就是对应指标的权重系数,简称权重。权重系数是分项评分综合合成时的重要参数,表明各指标之间同评价结果之间的确定关系,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合理分配权重,才能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
确定指标权重是AHP法中的重要步骤。其确定过程包括三个内容:①构造各层判断矩阵。首先,把处于同一层次上的各因素,按其优良程度或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等级,赋以定量值,一般采用前述标度法表示。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对某一层次的因素,可以建立一个判断矩阵,矩阵中的数值表示甲因素对乙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赋值。②确定层次权重。③确定组合权重。组合权重是计算底层指标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权重。这一计算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的。
关于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几何平均法(根法)和规范列平均法(和法)等。本研究采用几何平均法(根法)确定权重向量W和相应最大特征值λmax。首先是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指标的积Mi;然后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值;最后将向量归一化得wi,即为所求的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值,公式如下:
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级指标层中四个指标相对重要度两两比较,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见表2。“认识能力”评价指标占25.2%,“思想道德”评价指标占16.1%,“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占10.3%,“专业技能”评价指标占48.4%。可以看出,四个一级指标中其重要性依次为:专业技能>认识能力>思想道德>人文素质。
3.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认知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认知能力”4个二级指标相对重要度两两比较,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学习能力”评价指标占39.3%,“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评价指标占23.4%,“自我调节与专业评价能力”评价指标占23.4%,“创新创造、就业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占13.9%。可以看出,“认知能力”包涵的4个二级指标中“学习能力”最为重要。
3.2.2 “思想道德”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思想道德”3个二级指标相对重要度两两比较,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见表4。“同情、关爱患者能力”评价指标占50.0%,“职业素养与适应能力”评价指标占25.0%,“与病患沟通能力”评价指标占25.0%。可以看出,“思想道德”包涵的3个二级指标中“同情、关爱患者能力”最为重要。
3.2.3 “人文素质”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人文素质”5个二级指标相对重要度两两比较,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见表5。“法律、伦理问题的解决能力”评价指标占28.6%,“信息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占14.3%,“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能力”评价指标占14.3%,“人际交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评价指标占28.6%,“团结协作能力”评价指标占14.3%。可以看出,“人文素质”包涵的5个二级指标中“法律、伦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最为重要。
3.2.4 “专业技能”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专业技能”6个二级指标相对重要度两两比较,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见表6。“病史采集及病历撰写能力”评价指标占20.7%,“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占34.1%,“常用疾病的防治能力”评价指标占20.7%,“康复保健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指标占12.2%,“中医养生指导能力”评价指标占7.5%,“掌握学科动向与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占4.9%。可以看出,“专业技能”包涵的6个二级指标中“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最为重要。
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了判断各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是否一致性,特别是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相互比较时,各判断之间是否协调一致,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其他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相比,AHP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一致性检验,保持专家判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一致性。为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具体公式如下:
此外,当元素很多的时候,判断矩阵的规模较大时,还需要引进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的值需要通过查表获得,一般文献上仅给出Saaty已计算好的1~9阶矩阵的RI值表,但均未给出实现过程,且各文献的各RI值表不完全相同。由文献[3]得到1~10阶正互反矩阵在1000次试验后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矩阵阶数n=1~10时,其对应的RI依次为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
CI与RI的比率称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当CR
4.1 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对成对比较矩阵A、B1、B2、B3、B4进行一致性检验,再利用概率乘法原理计算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对影响高职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指标权重进行排序,结果见表7。根据总排序可以看出,18项二级指标中,按其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病史采集及病历撰写能力和常用疾病的防治能力,这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4.2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完成后,要作一致性检验。如果C层次某些元素对于上一层次B中的某准则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相应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C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
二级指标C层次CR=(0.252×0.020+0.161×0+0.103×0+0.484×0.014)/(0.252×0.90+0.161×0.58+0.103×1.12+0.484×1.24)=0.011,CR
5 讨论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take "professional skills make talents, sprit makes quality" as the goal to practice the personnel education mode from computer specialties. The 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professional studio" and "social service" are form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ystem, professional studio is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social service platform is the sublima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mode has been applied to practice and has realize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hancement of overall quality.
关键词: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实践育人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 make talents;sprit makes quality;practice education;professional studio;social service;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33-03
0 引言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要求。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难状况,如何才能在职业教育阶段提高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自己成长为“知识、技能、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所谓“专业成才”:一是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走上社会后具有“安身”的根本;二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以较好发挥,走具有个性特长的专业成长之路,并能融个性特长于共性培养之中。
所谓“精神成人”:一是能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学会与人相处,进而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崇尚理性,把科学精神融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让理性成为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三是通过反复的阅读―思考―实践―升华,不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水平,丰富并构建起内心精神世界;四是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所处的团队或组织负责,进而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五是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有健康、正确的精神寄托。以此,使学生获得“立命”的根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大平台为支撑,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1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
各院校的实践育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执行情况都不尽相同,这期间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1 缺乏“实践育人导向”的一贯式总体顶层设计 实践育人在高校中不仅仅体现在部分教学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调整,当前“碎片式”的安排并未将专业实践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只体现在“实训室里教学+假期实习”,内容相对单一,且不同的课程和假期实习重复度高,缺乏整体的一贯式设计和建设。
1.2 缺乏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平台 目前各高校落实专业实践的平台主要是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使用往往是专业层面统一协调、安排,或是课程教学中集中开展部分项目实训,学生难以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使用率低。
1.3 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 在人才教育方面,目前行业、企业主要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以及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这远远不够。应该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利用企业、行业等信息资源,弥补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缺陷,切实增强实践教育水平。
1.4 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并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工作机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师与学生在专业教学中的关系趋向淡化,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鉴于此,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的。
2 构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议措施
围绕“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专业工作室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社会服务大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而构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2.1 顶层设计:形成“实践育人导向”的培养模式 实践育人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实践育人为根本路径,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校内外实践基地相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内与方案外相补充,形成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以“实践先行、理实相融”为特征的实践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理念引领: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旨在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服务换资源,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相结合,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达到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学用相长,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3 专业工作室: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基础平台 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地、有组织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是否成功的关键。专业工作室是各个专业教研室利用教师特长为学生建立的与本专业背景紧密相关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良好平台。计算机各专业从行业背景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建立工作室,学院为各工作室聘任专业教师及相关行业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将相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室能否自主地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一是离不开专业工作室的良好活动机制,二是离不开教师的良好指导,三是离不开二级学院、专业的宣传与引导。
2.4 通过建立社会服务大平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成“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总目标。
2.4.1 结合专业技能实践,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有了更多技能实践的机会。在学他们有所成之后,高校可以结合社会服务项目,应用于实践,培养其职业技能。专业工作室团队积极走出去,与学校周边社区及IT企业合作,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站设计、淘宝装饰、网站维护、平面媒体制作、计算机装配、调试、计算机维修、维护、网络编辑等社会服务项目,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2.4.2 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学生在服务中学会了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学会了团队协作。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服务中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有健康、正确的精神寄托。以此,使学生获得“立命”的根本。
2.5 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三大平台的建设开展实践育人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需要从质量考核监控、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保障实践活动开展质量和顺利实施问题。
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框架设计,如图1。
3 案例分析
信息工程学院为构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接受并认真落实上述建议措施,围绕“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践教学”方面,信息工程学院每年都会开展“电脑文化节”系列活动,其中有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比赛,比如办公自动化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大赛,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大赛,CAD制图大赛,网页设计大赛,DV作品大赛等,每年参加上述比赛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达到上百人次;“专业工作室方面”,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供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学生通过专业工作室的学习,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比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成立办公软件工作室向社会提供办公软件操作方面的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成立V多媒体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站、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服务、网络技术教研室成立篮网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络工作设计与实施的服务、计算机实训教研室成立尚未工作室向社会提供计算机维修及维护服务等,据悉学院内共有上百人次参加上述社会服务,并且外出社会服务的学生会带一张服务评价单,被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会要求填写此单子,用来对本次服务做出评价。据统计,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有不少学生通过工作室推荐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有资料显示,信息工程学院自从创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后,其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8%以上,且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的满意程度较高。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和“社会服务”三大平台为支撑,创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并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模式不仅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生.创新模式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
篇6
关键词:交通标语 语言特征
何为标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即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 朱自清 《论标语口号》:“〔现代标语口号〕不但要唤醒集体的人群或民众起来行动,并且要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标语口号往往就是这种集体运动的纲领。”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团指挥所的洞门口,贴着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标语在英文中所对应的单词为slogan。Slogan 在朗曼现代英语大词典中解释为:[countable]a short phrase that is easy to remember and is used in advertisements, or by politicians, organizations etc.无论从中文还是英文的解释,我们都不难发现,标语集中体现了文字简练,用于宣传的共性。
交通标语作为标语的一种,主要起着宣传交通法规,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的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和车辆都在不断上升,同时,交通事故也在不断攀升,人民的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在道路、街道、社区、学校等各种场合都可见到各式各样的交通标语。这些标语有的庄重严肃,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堪称经典,有的与时俱进。它们在宣传交通法规和保护生命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我们也在各地发现了各式雷人的标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比如类似于“酒后驾车者医院给你开好了房间”、“酒后开车是驶向死亡与坟墓的选择”等雷倒了众多过往驾驶员。如何能够制作出规范、文明、感染力强的交通标语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这也是对公安交警部门的考验。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交通标语进行分析,以求能充分了解交通标语的语言特点,从而制作出更高质量的标语,达到宣传效果。
一、语料分析
本文收集了248条交通标语,然后对这些标语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根据采样分析,248条标语中,针对驾驶员的有237条,占95.56%;针对行人的有11条,占4.43%;交通法律法规类47条,占18.95%;交通行为类201条,占81.04%;针对酒后驾车的有14条,占5.64%;针对肇事逃逸的有12条,占4.84%;专门针对非机动车类的有8条,占3.22%。
从以上248条标语来看,短语8条,占3.22%,如:“禁止掉头”(动宾短语),“礼让”、“慎驾”(状中短语),“疲劳驾车等于方向失灵”(主谓短语);句子形式18条,占7.26%;其中有语病或者不规范现象的标语有27条,占17.31%。所有标语中,使用命令禁止类语气的有5条,占2.01%;使用陈述语气的有26条,10.48%;使用委婉劝告语气的有215条,占86.69%。
二、交通标语的长度和结构特点分析
在248条标语中,以句子对称形式出现的标语有222条,占到了89.51% ,比如“狭路相逢‘让’者胜”、“宁绕百步远,不抢一步险”等;非对称形式的有16条,仅占6.45% ,主要以命令禁止类为主,比如“严禁校车超速、超员”;这体现了交通标语文字简练、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
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 双音节化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汉语词汇中的双音节词占总词量的73. 6%,而在我们收集的248个交通标语语料中, 主要以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即四字格、五字格、六字格、七字格为主标语( 这里的字数不是指标语的总字数, 而是指组成标语的每一部分的音节数)。
从主要以对称形式的交通标语来看,音节数量呈两头少、中间多的趋势。也就是说,三音节、双音节的标语数量和七个音节以上的标语数量较少。在所收集的248个语料中,三音节以下对称的标语为零,七音节以上对称的标语只有11条,只占总数的4.44%,这是因为三音节形式表达的信息量小,无法传达准确的信息,而七音节以上的标语音节数量较多,在视觉上显得太长,既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记忆。这些标语的音节数量主要集中在四、五、六、七个音节形式的对称句上,这是由于四、五、六音节形式能传递足够的信息量,字数相对多,前后可形成对仗、重复、顶真格式,能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形式美感, 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交通标语语言艺术
交通标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标语,比如环保、治安、计生类等主要以宣传国家政策为目的,所以只需要准确传达出信息即可,如“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保护深林,人人有责”等,无需太多考虑文字的使用。而其他则不然,交通标语除了传达信息外,更多的是给对方以劝告、警示,如何在较短时间类达到很好的效果是其重点,所以交通标语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一)词句选择
交通标语的词句选择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模仿经典标语的模式。典故、成语、格言、深入人心的名作名句以及广为流传的俚俗之语等等,都是交通标语模仿的对象。方式主要通过替换经典句中的关键字或词来完成。
比如: 狭路相逢“让”者胜。
大路朝天,请走右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平安。
良药苦口利于病,交通法规利于行。
让一让,海阔天空;抢一抢,寸步难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严是爱、松是害,发生事故祸患三代。
……
当然,经典表达中有替换关键字的先例很早就有了,比如:“逃之夭夭”是由《诗经》“桃之夭夭”而来,“每况愈下”是由《庄子·知北游》中的“每下愈况”而来,这种做法在标语中如此常见,几乎成了一种造句的方法和策略。
(二)语言亲情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交通标语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过去生硬、命令的口吻逐渐向亲和、关怀的语言过度。这些标语主要大打亲情牌,把交通安全和生命、家庭、团圆、幸福等联系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富有人性化。比如:握好方向盘,合家大团圆;儿行千里母担忧,遵守交规娘不愁;亲人盼团圆,切望安全归;生命需要阳光,幸福需要安全;爱妻爱子爱家庭,无视交规等于零;三双筷子三只碗 爱妻娇儿盼团圆;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 一路礼让一路安,一人安全一家欢……这些标语既亲切又充满人文关怀,容易让人引起共鸣。
(三)语言时代性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交通宣传标语的变迁可以发现,在市民心里,好的交通安全标语一直牢记,至今念念不忘。“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一慢二看三通过”,这些标语都堪称经典。只有那些真真切切地起到提醒作用,能引起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心理共鸣,达到倡导文明交通、普及安全常识的教育效果的标语才是好的标语。交通标语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变得时尚化、网络化。比如:“距离产生美,安全不追尾”;刘翔不好当!跨栏易受伤; 争做文明“驶”者 勇当文明“达”人。随着酒驾的增多,“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等意会式的标语开始出现,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网络语言也在被一些交警部门引入到标语当中,把日渐盛行的网络语和交通标语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了交通标语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当然这也对标语制定者提出了挑战,如何巧妙地融合恐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比如武汉推出的交通标语用上了网语,既有TVB体的“呐,不要说我没提醒你,酒驾呢,是违法的,罚款呢,我也不想的”,又有淘宝体的“亲,酒后不开车,要hold住哟”,还有海子体的“从今天起,做个文明人,不乱丢、不乱扔、不闯红灯”等。
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种交通标语当中,也有很多问题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暴力依然存在。何为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百科名片)。暴力标语在我国已存在好多年,在过去类似于“血流成河、偷税漏税”、“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谁偷电,就送谁下地狱”、“坚决打击挑脚筋”的标语随处可见。到今天,这种语言痕迹依然在交通标语中可见。比如:“低速货车人货混装,违法乘坐好见阎王”、“酒后驾车者,医院给你开好了房间”、“天堂不远,超速即到”、“酒后驾车,离死不远”、“违章就是自杀,违章就是杀人”、“酗酒开车是驶向死亡与坟墓的选择”等等雷人的交通标语。司机和路人看到这些冰冷的标语后,无不惊骇。相比之下,“听妈妈的话,莫开带病车”、“司机朋友,累了您就歇歇吧”这样的语言极富人性化,容易收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之效,既能让人引起共鸣,入眼、入脑、入心,又能使司机朋友们愉快接受。
(2)语言运用不规范。交通标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交通部门标语制作者疏忽大意,二是在一些地区确实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所引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语中错别字频出,往往会引起笑话;二是有的地方运用方言作为标语,方言对于当地人来说确实简单易懂,可对于外地人了理解起来就够呛,如“过期车着报废,勿到出事大驳季”、“醉驾机动车,害着亩仔害父兄”等等。
总之,标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载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交通标语更有对法律的宣传和生命的敬畏的意义,好的交通标语既要考虑到语言本身,又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标语的语言艺术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广莉.“暴力”标语口号的语言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7):171.
[2] 宋雪,管雨红.从语言学角度看标语文化与社会[J].文化与社会,1997.
篇7
1、垃圾箱的功能:1,装垃圾的容器 2,测试每个人公德心的工具 (旁敲侧击型)
2、“我是垃圾桶,垃圾往里投”(上海世博会最雷人的垃圾桶提示语)
3、垃圾也想有个家,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 (流行歌曲型)
4、未来人类的文明,将是绿色文明垃圾桶
5、垃圾丢进我嘴里,恭喜你,你在拯救世界!(大义型)
6、本景区的所有垃圾必须到我们这里办理合法的出境手续 (幽默恰切型)
7、垃圾儿女要分家,安居乐业靠大家
8、环境卫生100分=99个垃圾箱+你准确无误的一投 (最具创意的垃圾桶标语)
9、女士们先生们,如果你们有东西要丢,我希望成为你们注目的焦点。 (绅士型)
10、就算是扔垃圾,也能小窥品行之高下。 (暗示型)
11、垃圾要分类,生活变美好
12、哥不是摆设,哥饿了 (时髦网络型)
13、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
14、举手之劳,资源永续的源泉
15、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
16、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17、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
18、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擅长做家务的垃圾桶 (拟人型垃圾桶标语)
19、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创优美社区环境
20、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洁净的环境,看看我渴望的眼 (散文型垃圾桶标语)
21、感谢你的关照,我寂寞的心如沐春风。 (感激型)
22、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23、一纸一屑煞文明,一举一动显文明 (对称型垃圾桶标语)
24、公德比赛,今天正式开赛 (煽动型)
25、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分爱心 (真情打动型)
26、人人喂我,我为人人
27、配合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市民
28、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29、要是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
30、你随手丢的不仅仅是垃圾,也是公德心 (谴责型)
31、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
32、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
33、要是你无视我的存在,把垃圾桶乱丢,我生气了,这次真的生气了! (督促型)
34、我是默默无闻的环保卫士,只希望得到你片刻重视之举---扔垃圾! (诠释型)
35、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容呵护绿色家园
36、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
37、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38、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39、提高社区的品味,从垃圾分类开始
40、我是垃圾暂住的地方,不要让他四处流浪 (温柔型)
篇8
1、“凭栏静听潇潇雨”意思是我倚靠在栏杆上静静地倾听潇潇的雨声。
2、“凭栏静听潇潇雨”出自《七律·有所思》,原文: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3、白话译文:正当首都北京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我又来到祖国南方巡视。青松的枝干长势极为强盛,向上奋发,直指天空,衰败凋落的叶子纷纷随着绿水漂流而去。刚刚掀起的一阵革命风暴雷霆,震惊了整个世界,满街到处都是身穿绿色军装、举着各种组织旗号和标语的队伍在游行。我倚靠在栏杆上静静地倾听潇潇的雨声,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状况,古老国度的人民有所思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 共性 文化重合 个性 策略 不可译
一、文化翻译的意义
提起翻译,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部分反映,所以,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只是纯粹的语言文本代替,更是文化信息的相互移植。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翻译对于消除语言障碍,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类文化的共性及翻译的可行性
我们以英汉互译为研究对象。汉语和英语在历史起源、各种语法规则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也很不一样,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一些中英文化上明显的相似点。比方说,在描述或者解释某一文化现象时,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结构和修辞上会出现一些非常相似的地方,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文化重叠”现象。一些古老的谚语、俗语最能够反映民族特色,我们可以举以下例子来说明:
SL:to know sth/sb as a person knows his ten fingers/the palm of one’s hand
TL:了如指掌
SL:applause like thunders,numerous as the sands,as light as a feather
TL:掌声如雷,多如沙子,轻如鸿毛
SL: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城倾国之色。①
TL:Her beauty was such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②
中英两国人有这样一个共同意识:大海永远不会干枯,石头永远不会腐烂,用大海和石头来比喻爱情的天长地久再恰当不过:
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③
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
海枯石烂两鸳,只合双飞便双死。④
文化重叠现象的存在大大地便利了跨文化交际。
三、人类文化的特性与相应的翻译策略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文化有着自己的共性,但从微观上看,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实际上绝对的文化对等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给我们的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多障碍,以下是翻译家们在面临文化传递障碍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3.1融合模式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和方便了跨文化交际。目标语文化积极地吸收并利用源语文化的特征,造成源语言中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融合模式进入到目标语言文化。
英译中:
X光,B超、可乐,香槟、黑市,冷战、圣诞节
中译英:
丢脸-lose face,洗脑-brainwashing
由于一些源语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频繁出现,目标语最终理解并接受他们为本国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英语单词通过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中国人对这些单词不仅没有感到非本土的味道,甚至有些在字面意思及内涵上被扩展或深化。
英译中:
“打的、面的、的哥”来自Taxi(的士),“大、小、中巴”来自(巴士)。
3.2异化和同化(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异化要求目标语文本必须充分考虑源语民族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而同化则主张更多地关注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扫清理解障碍。面临一些文化交流障碍时,如何使目标语文本忠实和流畅成了翻译工作的重难点。
“同化”和“异化”之争可谓旷日持久,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基本上共同坚持的,那就是:不能生硬地采取一种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哪一个更适合主要取决于译者的交际目的。针对下面的例子,可能没有人会认为有唯一的翻译标准。
SL: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T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Trans.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Trans.by David Hawkes)
SL: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TL: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 the hang that feeds you.
歇后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这个例子里,前部分采用的暗喻,后部分用以解释,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好地结合了“literal translation”和“liberal translation”。前部分生动逼真,后部分简明到位,协调得非常好,很好地保留了源语的民族特色。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却很难做到如此完美。
SL:不能终奉箕帚⑤
TL:and I am not able to be your wife until end of your days
这句古汉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箕帚”喻指“老婆”,要获取“箕帚”的真正内涵,对汉语言文化历史了解甚少的英语读者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若译为“I am not able to be the dustpan and broom until the end of your days”,将使目标语读者非常困惑。
可能很多译者都听说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巧译为中国的“Romeo and Juliet”的故事,同化手法的使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勘称典范。但是,过分地使用同化法也将造成很多问题。譬如:
SL: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TL:不要班门弄斧。
SL: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TL: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SL:阿弥陀佛!
TL:God bless you!
这些译法曾为很多人称道,认为是同化法的典范,似乎在意义上也非常“等同”,但是如果我们过多给源语附上目标语文化特色将会违反“忠实”的翻译原则。“鲁班”、“诸葛亮”是中国独有的历史人物,盲目地把这样强烈的民族气息附着在英语中是不适合的,另外把“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you”更是荒谬,会给读者造成误解。
同化的缺点是很容易造成源语文化信息的强加或丢失,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情况,但是有时却会给目标语读者在理解源语文化时造成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异化”和“同化”问题,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探索出了更多有效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巧。
四、文化间的不可通约性及不可译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考虑某一词汇很多方面的意义。EugeneA.Nida将词意分类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及内涵意义。著名学者刘宓庆则认为任何翻译单位都应该有概念意义、文本意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有时候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样的翻译手段,都不可能将源语词汇的所有意义传递到目标语中。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译”。
如果我们将中文“鄙人,诎文,初探”这些词译成“I,my essay and my brief commentary”,大家会发现这些词汇里所蕴涵的“谦虚谨慎”的文化意义丢失了。另外一个例子:
SL:你夫人真漂亮!
哪里,哪里!
TL:Your wife looks very beautiful!
汉语与英语中都有许多用以加强文学效果的修辞手法,其中有一些是它们自身语言体系所独有的,自然是不可译的:
E:In a classroom,the students are very noisy.
Professor:order!
Students:Beer!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上述例子用到了修辞手法――双关,要通过翻译完全传递作者交际意图几乎不可能,尽管有些译者花了很大努力,绝大部分仍属不可译。文化翻译有着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五、结语
本论文通过引述翻译活动的现代意义、可实践性,总结一些翻译在处理文化因素时的对应措施,以及不可译现象,概括性地论证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不断地强化翻译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将有助于开阔我们视野,加深我们对翻译活动规律的理解,比单纯地训练翻译技巧会更有价值。
注释: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二回.②C.H.Brewit-Taylor.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③R.Burns.A Red Red Rose.
④元好问.西楼曲.
⑤严复.浮生六记,1990),70.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2001.
[2]李国楠.英汉修辞格对比.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篇10
追溯“三七”女生节的出身,起初气质还不错:发源于高校,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算得上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也因此得以风行。连白领们都被感染了,成了它的粉丝――“三七”粉。
如果这种气质一以贯之,也挺好。可惜过着过着,这个节日竟站到了“三八” 妇女节的对立面,意欲取而代之,甚至有人喊出了“不过三八过三七”的口号。
再看看那些女生节标语:“送你一套祖传染色体”、“如果不是有刑法,全把你们娶回家”、“平生纵有凌云壮志,今日甘为裙下之臣”……活生生就是一场集体性骚扰。这哪里称得上节,明明就是无趣的男性世界观,喝着女生节的“壮胆酒”,堂而皇之地出来打劫。
我们不相信女性喜欢这样的“劫”。她们喜欢过女生节,无非觉得“女生”二字呆萌傻白甜――不像“妇女”二字,让人一下联想到“不讲理、爱传瞎话、好管闲事”的大妈大婶――算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自我要求,顺便还可以享受一下赞美、示好和礼物带来的小小满足感。
她们可能想不到,对妇女的刻板印象正是男权主导的审美文化对年长女性的矮化、污化,直接反映出妇女话语权的陷落。
――即便是在新媒体时代,妇女依然未能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来为其形象辩白,反倒许多人不自觉地被男权主导的审美文化所影响,潜意识中就把“君子好逑”当作人生价值,而忽视了才智的发展和自立自强的意义。不然,岂会沉迷于“女生节”的小利,而对近在眼前的就业歧视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