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标语范文

时间:2023-03-28 11: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食堂标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食堂标语

篇1

1、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2、为了你和他人健康,不要在饭堂内吸烟。

3、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4、爱护公共设施,尽你我应有责任。

5、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

6、节约就是美德。

7、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9、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10、相互礼让,自觉排队。

1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2、饭菜穿肠过,礼让心中留。

1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4、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15、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

16、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

17、滴水凑成河,粒米凑成箩。

18、敬业修德强能健体。

19、病从口入,请讲卫生。

20、病从口入,饭前洗手。

21、一粒粮食一粒汗。

22、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23、一粥一粒,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

24、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25、浪费犹如河缺口,节约好比燕衔泥。

26、饮食是文化,请从窗口文明做起。

27、敬人容人,助人爱人。

28、节约是美,浪费是丑。

29、文明礼貌,秩序井然。

3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1、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32、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

33、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34、全面发展,提高素质。

35、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36、当患有传染疾病时,应避免共同进餐。

37、用膳后应自觉清理剩菜残羹。

38、知青的年代已过去,请勿再“插队”。

39、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4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41、食堂饭菜香,买饭多谦让。

42、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43、有序用餐,文明用餐

44、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45、《锄禾》不止是诗,知辛苦,更需要行动。

46、知行一致,行胜于言。

47、学校食堂可真大,干净整洁靠大家,来买饭时请排队,争先恐后真不对。

48、耐心是一种美德,意味着许多的等待。

49、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 表格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59-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渐渐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扎实的方法去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但面对班量大,课时少(且多在下午和上午的三四节),教学内容繁重且无后援的教育现状,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和一周的三节英语课是远远不够的。长此以往,不但教师疲累,且容易造成班级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形成或推出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1]

一、“表格教学”的意义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慢慢发现表格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教学形式。它不但运用在教学中能化解教学的难点,而且也能用此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尤其是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中效果十分明显。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学生们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而且教师也能通过表格对学生们的学习现状一览无余,让教师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们的学习动向。

二、“表格教学”的运用方向

表格的运用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巧用”,以此化解和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评价中“活用”,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后管理中“妙用”,用此培养小助手,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三、“表格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表格在教学中的“巧用”

表格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应用表格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且能化解学习的难度。它能用在词汇的认读上,对话的操练上,语篇的输出上。它也能整合所学知识,用在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上。而且通过表格提供的信息点,能让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从某种程度上,它也能消除学生们的畏难心理。例如:PEP四年级下册Unit 2 What time is it ? Part B let’s talk一课,可以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要素制作为主题是“My day”的表格,让学生反复运用“Hi, I’m…, I’m 12.I get up…”等常用语进行练习。这样,通过填写这一表格,首先,能让学生准确认读,理解这些短语,同时对自己的一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框架,为对话操练和后来的语篇输出做了准备,而且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诸如此类的表格,在我们的教学中随处可见。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需求设计出各种形式的表格,并用其辅助教学。

(二)表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活用”和课后管理中的“妙用”

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甚至是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利用表格这一形式我们可将课堂评价延伸到课后管理,让学生为了一个目标而能坚持努力。好的课后管理,将能成为我们的“第二课堂”,从而能整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四、“表格教学”的操作方式

制定表格张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表格内容以加分、减分的形式设计。分为课堂评价和课后管理两块。课堂教学多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如:积累小彩旗、男女分组竞赛等形式。最终获胜的小组可以为该组的每位同学加十分并将其积累到表格上。课后组长负责检查组员单词的认读和对话的读背,并按要求加分,签字。而后组员找班长出示课本上由组长所加的分值,由班长统一加到表格上。每四周算一次总分,积到120分的组员,可得一张“英语小博士’奖状。积分最高的小组,全体组员都要受到表彰。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表格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这种主动性不是随着下课铃响而结束,而是一直在坚持。这种坚持解放了教师,锻炼了学生,巩固了学生们的学习。教师通过表格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动向,学生可以通过表格看到自己、组员和同学的积分进度并会进行对比,有对比就会有进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动力。而今我们在运用表格时已得心应手,学生们也以习惯和喜欢上了这种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总之,通过不断的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在以后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还会继续采用,继续加以拓展和改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认定目标”这个环节,我们过去称为“展标”。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改用了“认定目标”。“认定目标”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目标。这一环节,对学生自己来讲是一个认可的过程,是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为自己学习定向的目标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起动认定,粗知目标。

就是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激励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就是随着新课的进程,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就是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常

三、导学达标,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

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讲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学科达标模式,要遵循这样三个要求:

1.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这主要是:

――教育观。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质量观。教学质量不再是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和优等生发展的情况,要看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全面达标。

.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主要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都要经过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两个阶段。再如,学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把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展智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

篇4

关键词: 美国大学 大学英语 评价标准

一、美国大学教师评价标准简介

在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理工大学访学期间,对当地的英语课堂评价标准进行了简单的调研。美国大学教师的职称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讲师属于非终身制的,而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则属于终身轨制(Tenure-Track)。年度评估将根据教职工所上交的信息由各学院教授或者部门主管主持实施。评估包括大学教授或同等职务者对教职工进行评估,同行评估,对于教学型的教师,还应包括学生评价及实习生评价。评价记录将由学院或学校及教职工同时进行保留。评估体系会回顾自前一次评估期至今教师所取得的成就,评定是否之前确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以及目标未实现的情况下会面临的问题。对于评价结果满意的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可推荐加薪、奖赏,或对其他形式的表现褒奖。对那些需要额外的制度资助的教师,可根据评估确定需要哪种资助,比如教学效果、心理咨询,对研究或服务期望提供指导,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教师可考虑终止聘用。美国加州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语言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系主任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评估由终身教授指导,主要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进行客观的反馈,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中国和美国的大学体制有着非常多的不同。美国大学历来是“宽进严出”,每届大学生的毕业率不足50%,而中国的大学则是“严进宽出”,只要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四年本科的毕业率几乎是100%。这客观上造成美国与中国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努力程度的不同。

二、美国大学教师评价标准对我校大学英语课堂评价标准之启示

1.美国大学的社区服务

美国学校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第二科研,第三社区服务。中国大学教师没有社区服务考核这一项。美国大学教师的社区服务很有特色,包括教授跟新生家长的见面,以及每年4月份开放日、与学生家长的交流等。美国大学特别强调大学应该服务社会这一核心价值,认为大学并非躲进“象牙塔”做研究,还应该关注现实、服务于社会,将研究应用于现实世界。因此,分析和考查美国大学的社会服务使命的起源及演变、表现形式及其实现路径,对我国大学树立正确的社区服务理念、实现服务于社会这一重要使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美国大学的宽松课堂氛围

我国高校及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中,往往非常严格地对一堂课如何上,以及应该具有哪些课堂教学文件,甚至对文件的格式等做出规定。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扼杀了教师授课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材在学生课后的作用,也造成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过于迷信,由此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性思考。相比中国大学,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显得非常宽松。营造这样的宽松氛围,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即学生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并且对本课程所介绍的知识或许有一些了解。因此,课堂上所要做的是深化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或者部分学生)解决疑惑的那部分。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哪些帮助,以便及时调整讲授内容。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我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人数过多,大部分课堂学生人数都在50人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应减少学生人数,实行小班教学,教学形式可以是课堂授课或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实行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化学习,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应相应调整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3.美国大学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

在美国,学生课后作业任务很重,一门课,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往往需要花上1天的时间,且布置作业的频率很高,作业的完成情况会被记入成绩。因此,学生要获得A不容易。同样,大学英语学习是语言教学,有其独特性,英语学习主要是听说读写译,这其中每一项技能都离不开大量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够,需要课后相配套的大量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我校大学生而言,课后作业应如何布置,课后作业的量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课后作业的布置量和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真实度需要进一步调研。

三、结语

美国高等教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一。调查表明:就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来说,美国在世界排名仅为30位左右,而到大学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学生开始凭借他们的创造性大显身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扩招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现在教育部正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各高校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引导作用。因此,如何评价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已经不是一个学校或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涉及我国整个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如果评价标准有失合理,将贻误一代大学生的培养,进而影响我国的自主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发扬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中优秀传统的同时,认真借鉴国外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梁国力,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篇5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学者提出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纲要》中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是: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师较熟悉的,也是多年来教学中一贯重视的。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怎样制定?教学中怎样实施、落实?这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困难,在课题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就更难了。有时教师制定了三维目标,也想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来,但一到课堂上,由于受以往计算机教学偏重技术教学观念的影响,就又变成了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单纯模仿练习的模式,三维目标并未能真正地落实。教学过程与制定的教学目标脱节,拟定的教学目标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现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出现,既和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全面或不明确、不合理有关,更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及其意义有关。

《纲要》是一线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但《纲要》的要求通常指的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性要求,而不是某一节课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所授内容,分析其在一个学习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点、课型等因素,再对纲要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分解、细化,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一节课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新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基本每一节课的开始都有一个导学牌,有部分教师认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导学牌仅仅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提示,并没有完全涵盖这节课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信息的价值;

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

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

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2.初步形成有目的的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的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

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是没法“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时是显性的,易于操作,如教学内容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有联系;有时却是隐性的,不易于操作。情感目标的制定不能一蹴而就,关键还是落实,要让学生真正从学习的内容中,从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教学《图片的处理》时,我们可以借助照相机镜头从校园中、社区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利用刷子、铅笔、吸管等多种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整节课并不需要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而刻意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应该在学生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行为与创新

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

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注意点

在学科教学总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分析课时的内容,提取出其精华,把各知识点列出来,并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取出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添加自己的独特见解。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考虑目标的全面性,但不必面面俱到。课时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科总目标,从四维度体系加以考虑,但受教学内容制约,某一课时不一定要涉及教学目标的全部四个维度,而只能在某方面有所侧重。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三维目标;制定与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8-01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中的归属。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我们探究三维目标的价值在于: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①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3、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4、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5、教学指导的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篇7

摘要: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效率低下的“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打造适合学生的成长路线。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高效课堂要发展成为一种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形式丰富、教学现代化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新课程;高效课堂;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11-02

课改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逐渐将被动式的“填鸭”教学转向积极有效的引导、开放式教学。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入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目标多元化、实施策略人性化的特征。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日益显现的缺陷

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学国语言,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语文学习的社会智力背景相当宽泛、学习范畴也日益加大,再加上学生的学科兴趣分化,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1.轻视基础知识,不重积累,缺少学习方法的引入。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的掌握至关重要,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较少涉及基础字词、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情况是,学生在听或读一两遍之后就进行讨论交流。这显然是不可行的,这样的讨论交流缺乏相关的阅读基础,学生只能进行或片面或肤浅甚至错误地感悟。

2.缺乏科学求实的精神,盲目追求形式的创新。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法对课堂效益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仅仅追求形式创新,不讲科学实际,反而会南辕北辙,离最初目标越跑越远。有些表面热闹的教学,各种探讨交流,配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排场铺张,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影响学习能力的养成。

3.一味褒扬,评价不当。语文教学提倡各抒己见,但是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最好中肯、恰当一些。恰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恰到好处地指正错误,也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一味褒扬,认为“什么样的答案都有道理”,会使学生得不到客观公正的指导,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增强效果,就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新方法,高效课堂的推进势在必行。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学的过程要力争做到有效、最优,这也是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总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要达到牢固基础知识、做好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这几个目标。

1.牢固基础知识。教师如果意识不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疏于教导,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轻视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下降,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掌握,最后形成写白字、表意不清的态势,严重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将教学立足于应用之上,并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1)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熟练使用字词典;正确地书写和运用常用汉字。

修辞: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在阅读中识别并在写作时熟练运用。

语法: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准确无误地运用。

(2)实施策略。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教学活动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策略。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善于累积、善于运用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累积,在多次运用中才能逐渐掌握,比如,工具书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的掌握等。其次,长期累积不能等同于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减负。第三,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书法、作文比赛、成语接龙等。第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立足于文本,有利于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并有效地巩固和提高。

2.做好阅读教学。注重做习题而不重读书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用加强阅读的方式来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爱不爱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样的书、会不会读书、能收获什么等这样一些关于阅读的问题甚至可能决定语文教学的成败。

(1)教学目标。首先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用标准普通话朗读,到用浏览的方式拓展范围,再到一定速度的默读,都要循序渐进。利用馆藏、网络等资源搜集所需材料也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部分,利用多种资源的能力有助于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扩大知识面。其次是阅读数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要有相应的阅读计划,如每学期要看多少名著、多少散文等,在量上达标才能在质上突破。最后是阅读质量。阅读质量一方面指学生阅读的内容要适合相应的年龄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阅读从课本和课堂延伸到方方面面,学生能否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结构、体验文章表达的感情,能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语言魅力也是阅读质量的重要指标。

(2)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如此。要形成先学后教的阅读模式,在学生读完、思考完之后再教学,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其次,要注重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字词的推敲、对篇章的理解能锻炼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最后,树立良好的阅读理念,使学生认识到阅读不仅是为读书、为学习而阅读,读书也不仅限于课堂。

3.提升写作能力。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写作心态,启发兴趣使之勤于写作、善于写作。

(2)实施策略。首先要明确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以实际生活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使学生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想。其次,写作思维的更新。以往对学生要求“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可能还是写不出来。利用学校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调动写作思维,尝试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看问题。再次,注重写作方法:一是谋篇布局的方法要掌握,二是文章结构的巧用活用,三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4.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要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水平,就要练好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双重提升。

(1)教学目标。在生活和人际沟通中的运用是基本要求,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态度、倾听能力、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培养。

(2)实施策略。一是技巧和方法的培养,在听与说的不同状态下应怎样表现,在不同场合和对象又该怎样等。二是将听和说与读和写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共同提升。

5.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属于语文综合性活动学习范畴,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筹划等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中掌握和巩固学习语文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2)实施策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健康活泼的综合性活动。

三、高效课堂的启发

高效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也给教师的教学艺术带来新的转机,可以说高效课堂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良好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推进脚步必将越来越快,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志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范桢.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问题;策略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历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哪些问题呢?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的转变缺乏引导

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中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2004年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专题模块史。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以考学为目的的应试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还是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然而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以应对高考为主,在课堂上只让学生记忆考试内容知识点。对于一些非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一概不讲。据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课本上拓展的知识没有进行讲解,或者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的全面性,记忆的效果也就不是很好。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以考纲为基础,不重视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这无疑会降低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的特点,有着众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背诵,因而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实践证明,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地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历史才能给他带来极高的热情。但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以应对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并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激发学生兴趣缺乏经验,没有掌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果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进而也就无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处理策略

1.实现初升高教学形态的转变

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学习观念转型要从开学之初就开始培养,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使学生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观念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观念。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要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考试观念对于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影响很大,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是文科必考科目,对历史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应该注意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拓展知识面。

2.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应对高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如果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应对高考展开,那么就很难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要求历史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与情感三方面的教育。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满堂灌”,而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标,高中历史新课标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对学生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其次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成为主导者。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学生活和学习内容的好奇,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魅力,提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同时,努力发展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活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1)活动的主体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计划,选择活动的方式、时间、地点、伙伴。(2)活动的互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身边的历史故事、人物、民间传说)相结合,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能发掘学生的潜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新时期,为了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充实自我。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新课程才能焕发出活力,历史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真正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学生才能在认知、能力与情感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评价;维度;提升;效能

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去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来教,是课堂观察的主要内容。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性,教学评价时怎样明确区分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呢?我们把课堂评价的视角定为两方面: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和教师的教学状态观察。这里笔者将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维度的观察和分析,来探讨实效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1第一维度:学生学习的状态观察与分析

1.1参与状态。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或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参与,所以是完全的 “要我学”。所以,需要教师来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拥有一种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和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参与是学生满足自主需求、能动需求、创造需求的体现,没有这个需求感,学生是不会自觉地进行参与的。因为学生只有面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才会想去深入地认识它,进行探究。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状态:主动思考,积极质疑;有自己的认识、观点,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较强的兴趣等。

1.2交往状态。

交往意味着人人的参与、平等的对话和合作的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单方面的“培养”活动,而新课程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又是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需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用体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交往还可以促使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帮助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服务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平等互动的具体表现:教师由说教者变为促进者、辅导者;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学生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交流合作,努力营造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等。

1.3思维状态。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部环境也不可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平衡和静止状态。一旦受到外部教育条件的刺激,它才会由潜伏状态转化为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起学生好奇;注重给学生的思维创设无限的自由空间;不断诱发思维兴趣,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见解、新设想,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目的。学生激活思维的具体表现:思维方式是否被转换或提升;是否给创新思维留有下足够的空间;智力潜能是否被发掘;有没有质疑的机会;是否能表达独创性见解;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等。

1.4达成状态。

学生之间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心理要素也是发展不平衡的。教师就是要面对差异和不平衡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使各类学生都有能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思维、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学习达成状态的表现:学生是否获得了成功和喜悦;不同的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将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情景中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新课程有效教学学生活动课堂观察量表(附表1)

2第二维度:教师教学的状态观察与分析

2.1教学准备充分。

评价时主要看教师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灵活地对教材进行过整合与开发,是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丰富和拓展教材资源;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教学情境;能否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等教学有效手段。

2.2调控与指导灵活。

评价时主要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灵活,能否适应学生的实际和要求,保证各个环节的实效性;教师能否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控制与调整;教师能否尊重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平等参与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2.3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评价时主要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融洽和和谐,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能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能否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共同分享个性化的不同见解。

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师活动课堂观察量表(附表2)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评价教师设计思想、组织能力和指导作用,而且还要对学生的探究方法,交流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学效益是否得到了最优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否做到了轻负又高效,要看“三效”的达成:效率、效益和效能,也就是说看投入、看产出、看能力增长了多少。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虽然可以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来考虑,但中心必须指向学生,每个环节必须注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教学评价新视野》北京未来教育科学研究所

篇10

关键词:目标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一、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三原则

1.目标中心明确

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整堂课的教学课程应紧密围绕设计好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可临时变更课程目标,以防教学过程中各项环节搭配不合理,学生思维混乱。

2.确定学生为主体

在目标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作为主体出现,虽然教学过程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起到点拨的作用,学生才是掌握整体学习过程的人,一切课程的进行要以学生为中心。

3.及时反馈改正

在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偏差或知识点残缺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指点,防止问题变异或积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

二、初中体育目标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比

根据初中二年级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实践部分要求,我们拿出球类中的篮球做投篮教学对比。

1.讲解示范

将投篮动作中各项基本要领对学生进行传达、讲解,并进行示范演练。按照每节课程时间为45分钟计算,传统式教学中讲解过程时间为25分钟左右,约占总体课程时间的55%,而目标式教学中讲解过程时间只占10分钟左右,约占总体课程时间的25%。

2.练习阶段

传统式教学:学生进行机械性投篮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紧密跟随,对学生动作、技巧、方式等予以点评、讲解。目标式教学: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由进行投篮练习,由学生间进行沟通、互动,自由分析、讨论课程目标要求,思考如何达到课程目标的最好要求。教师只在必不可少的部分进行简单指引,时刻把握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3.反馈评价

传统式教学:因在练习过程中紧密配合学生讲解,综合评价已为二次点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到达预想效果,同时也会对二次总结失去兴趣。目标式教学: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只对特殊事件部分起到点拨作用,最后教师的反馈评价便为总结性结语,先由学生将练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分别反馈上交给教师,由教师将问题进行汇总,结合教师发现在学生自由练习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总结。

三、对目标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考核的模式查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首先将40名篮球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对两组学生教学前的水平进行学前测试,根据结果综合统计,第一组能够投进篮筐人数为8人,距篮筐偏差较大的人数为4人。第二组能够投进篮筐人数为6人,距篮筐偏差较大的人数为3人。对第一组进行传统式教学,对第二组进行目标式教学。教学训练时间为4课时。

传统式教学:根据已有的课程设计方案对第一组学生进行传统式教学,每堂课程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全面听从老师的指挥,由老师对投篮技巧及方法进行详细讲解、教授。学生以听为主,待老师讲解完毕后,学生进行机械性投篮练习,在投篮过程中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

目标式教学:根据已有的课程设计方案对第二组学生进行传统式教学,每堂课程教师强调当堂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由学生进行自由训练,自由创建交流小分队,同学间相互讨论有益于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方法,通过不断尝试、训练寻找每种方法的益处与弊端。课程结束前由教师将学生想法汇总并结合已有经验、方法向学生进行总结。

通过4课时的训练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多次投篮考核。汇总后数据以下: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学习的学生投篮命中人数提升不大,但是偏差较大的学生有显著提升效果。通过目标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投篮命中人数同偏差较大的学生均有显著提升。不难看出,应用目标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