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专业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22:2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金融专业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篇2
经济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7 出纳;
篇3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二)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同样需要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比较难以监控,学生实操的立体化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一)结合实际,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既然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是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技能,辅助其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们就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金融活动的相关职业技能,熟悉常用国际金融工具、业务特点和运用方法;正确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现象,了解国际金融发展新动态和国家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促进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拓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
(二)深入浅出,优化精选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分析提炼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属于国际金融方面的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基础;最后从国际金融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搭配组合,构建国际金融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公司业务和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如果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现有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要补充进来;反之,如果现有教材和学科中的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在实际业务中不需要,则应考虑适当删除。除了强调实际操作性,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宏观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也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1-2:根据近年数据总结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原因,对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形势和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讨论。2-1:出口国际收支申报(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项目三:汇率行情的查找、解读、分析与运用1任务一:外汇行情的查找、解读和运用任务二: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分析任务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讨论会11-1:查找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并进行解读。
1-2:查找各大商业银行最新人民币外汇牌价,并进行解读。
1-3:查找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外汇币种汇率行情,并进行解读。
实训2:不同情境下成交价的选择和折算。2-1:查找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图及外汇评述,结合所学对其近期及未来走势进行一定分析。3-1:分小组完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3-2: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交流。项目四:外汇业务操作与运用1任务一:结售汇业务办理11-1:人民币远期汇率行情的查找和解读。
1-2:远期结售汇业务办理。实训3:远期结售汇的运用。任务二:套利和掉期交易模拟操作12-1:为企业选择资金运用方案并计算相应的盈亏。任务三:即远期进口报价折算13-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
3-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进口价格折算,选择较有利的报价,或进行还盘。任务四:即远期出口报价折算14-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4-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出口报价折算。实训4:出口报价折算。项目五:外汇风险管理1任务一: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任务二:运用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1-1:根据材料分析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1-2:分析不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利弊。2-1: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对合同涉及的币种、期限、结算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汇率走势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
2-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各种金融交易设计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项目名称1任务名称1具体内容项目六:国际贸易融资操作1任务一:出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二:进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三:保理业务操作任务四:福费廷业务操作11-1:办理打包放款: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签订《打包放款合同》。
1-2:办理出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押汇申请书、签订《出口押汇合同》。
1-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2-1:办理进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进口押汇申请书、签订进口押汇合同。3-1:办理保理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4-1:办理福费廷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三)教学做一体,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W模式下,各个任务均按照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准备、操作示范、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实训练习等步骤展开。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尽量使用视频、图表、图片、真实业务案例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设置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具有职业代入感,激发其完成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多元评价,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重点考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可分为个人实训项目和小组实训项目。其中个人实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适合于一些单据、表格的填制、计算等,此类项目的标准比较明确,答案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小组实训项目则是由多名同学共同完成,涉及环节多,项目成果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小组实训项目的分数构成采用以下方式:
100%小组项目成绩70%教师评价70%成果评价
30%学生评价
30%组内成员互评
其中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使学生在给其他小组评分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发现问题,更好地巩固自身能力。组内成员互评则体现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本组成员所做工作的认可程度,从而避免个别同学的“搭便车”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机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设计了《小组工作项目成果评价表》以及《小组项目工作记录单》,从而使整个评价过程有据可依。
篇4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人才;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8)02-0168-03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appliedfinancialtalentsandtheimportanceofInternationalFinanceonappliedfinancialtalentstraining,thestudytakesRongzhiCollege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asanexample,analyzestheteachingproblems.Teachingcontentislackoftheoreticalandapplied;singleteachingmethodcan'tinspirestudents'thinking;teachingeffectassessmentisdifficulttoreflectappliedtalentstrainingtarget.Italsoproposestoimprovetheteachingmodeintermsofinstructionaldesign,practicalteachingandteacher'sownquality,soastopromotethegoalofcultivatingappliedfinancialtalents.
Keywords:appliedfinancialtalents,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reform
一、《国际金融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点
戴小平(2009)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备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熟悉金融法规和金融政策,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金融市场状况,熟悉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以及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等七个方面的特质。李佳颐(2013)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大多供职于经营服务部门,他们遵循“服务创造价值”理念,金融智慧形态注重知行合一,具备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二次创新能力,同时还拥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可见,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供职情况使得无论是对其专业知识还是对自身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首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其次是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强,同时应用分析能力要强,尤其是营销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最后也是必须要具备的是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要好。
(二)《国际金融学》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银行、证券和期货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先行课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汇率制度和内外经济的政策调节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几个部分。从课程模块来看,无论是从事初级的柜员还是证券销售,都要具备对汇率知识、外汇兑换、国际金融形势了解和把握的能力;而且从事分析师或规划师,更需要具备了解国际金融动态、分析国际金融事件、管理国际金融风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因此,《国际金融学》课程模块中的汇率解读、外汇交易、政策搭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有极强的应用性,对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非常重要。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既欠缺理论性也少有应用性
一方面,《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晦涩难懂,知识点覆盖面较广,需要对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比较好的掌握。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好先行课程,也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国际金融经典案例很多,同时国际金融时事更新较快,需要教师对国际金融形势有比较深的了解,还需要教师能结合理论知识并应用分析国际金融案例。因此,《国际金融学》的教与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实际上无论是学生的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偏向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忽略理论基础,国际金融案例也只是一笔带过,很难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如果不能很好的将课程内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用来解释国际金融现象,教和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会比较薄弱。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及理解应用能力
《国际金融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理解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汇率的计算、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解析等,都要学生首先理解原理然后进行应用分析,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专注力并能主动思考。目前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很难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原理理解不了;其次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容易导致讲授内容以及讲授过程过于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畏难的情况下丧失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最后,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不足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课外的学习既没有主动性也没有效率,学生一般没有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而一周才上一次课,不预习也不复习不仅使学习知识点没有连贯性,还可能导致每次都重头再来。因此,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都是零碎的认知,无法融会贯通,不仅难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更加无法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对课程体系没有什么概念,到最后可能学生只知道学了这样一门课程,对于学了些什么、如何学以致用基本不清楚,能记住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知识点有些印象就算是不错的了。
(三)教学效果考核难以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是多方位的体现学生的成长,既能体现学生从基础知识记忆到案例分析以及金融时事的解释能力也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主要采用70%考试成绩加30%的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易导致学生大多通过考前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对考试争取及格,对知识点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和应用,难以促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同时也无法科学的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堂内的表现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比如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课堂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师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学评价的方式体现教学效果,更多的使教师完全适应学生的口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而很少同时兼顾课程教学目的和学生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为后者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较高。
三、《国际金融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要让《国际金融学》教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使用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打好基础。
(一)通过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教學设计包括从教材选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习题集和案例集的编写更新等一系列课堂内外教学的准备和过程及其效果检验。
1.教材应选用最新及应用型教材
教材应该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材,当然,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给学生一个思路和蓝本,还需要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来进行参考。最好是可以由课程组编写一本教材以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要注重应用性
一方面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设置时应强调汇率解读、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危机解读等应用性知识的教和学,在相应的章节加上案例分析课、小组讨论课以及专题延伸等课时;另一方面修订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比如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比50%,但必须明确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比如将课堂提问、课内讨论、小组发表、课后作业甚至课程论文等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范畴,再赋予相应的权重,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衡量学生在整门课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能力,以体现其理解应用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3.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在PPT的制作和设计当中,首先要考虑PPT的页面设计,字体的选择、重点内容的突出、版面的设计包括动画和艺术字等;其次应更多插入图片以及适宜的短视频,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能吸引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生动。
4.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堂课除了讲授以外,尽可能的多采用课堂提问导入教学、课堂讨论加深理解、反转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由于一般采用合班授课方式,人数比较多,课堂把控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中尤其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的分组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课堂提问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引入正题,因此提问要清晰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反转教学可以是一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点,但又要求掌握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可以采用反转教学,给学生机会自主学习并以其所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教师只需适时的补充和纠正即可,这样往往在学生接受知识上会有更好的效果。案例讨论一般需要提前计划和布置,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对人民币国际化、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某一个主题或者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之后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能帮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国际金融时事,又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当中去,是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能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勇气、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5.编写习题集和案例集
编写习题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配套资料,帮助理解重难点知识点,但仍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能力为主,所以题型应多有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而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之类的主观题;案例集应以经典案例和国际金融时事为主,并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内容,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应用的素材,以促进更好的教与学。
(二)通过实践教学辅助教学
将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以及国际金融时事案例分析等以外汇软件操作、专家讲座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开设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既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更重要的使学生会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外汇软件分析和判断外汇走势并能模拟交易。同时通过讲座和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资料查找、案例分析、报告攥写以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任课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多参加培训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名师讲座,多学习国际金融前沿,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及国际金融相关主题的科研项目,参与外汇实践交易等。最终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水平,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2]李佳颐.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
[3]吴燕.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在线,2016(4).
篇5
(一)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由于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国内外的一些媒体和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一些信息,即调查近几年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什么次贷危机在美国开始爆发,很快从金融危机转变成经济危机,从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蔓延,很多国家都没有逃脱这场厄运,甚至全球经济都受到影响。人民币汇率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屡破新高,升值幅度之间加快,2008年4月10号人民币汇率开始了“6”时代的大门,中国如果迫于美国的压力继续对人民币升值的话,中国经济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外汇储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么高的外汇储备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影响?怎么样优化外汇储备的结构。由于上述一些热点问题学生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对上述内容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这样为老师的授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机会和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传统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学生没有短期和中期学习的目标,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课程内容,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考试后就忘的不良学习后果。
(三)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有新观点、新问题和新成果、新动向,现有的国际金融教材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要求老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把选用的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及时了解和吸纳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些新方法和新观点,并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另外受教材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实践学习相关教学内容显得格外稀少,甚至连一点实践方面的素材都没有,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苦闷。(四)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师资、设备和教学规模等多方面的限制,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设备十分缺少,一般的教学设备都是大多是基础课程的。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活动较少,学生没有机会去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参与实践活动,自然无从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难以建立直观的想象。
二、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往往学生自以为很认真的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很贫乏或者理论和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低下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1.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和现实的问题紧密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老是不能空洞的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与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检验,培养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汇率的基本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来,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教材没有的内容,而这些知识的传授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比如要求制作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宏观经济走势趋势图,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其相关性,提出汇率政策应该如何调整。这种类型的作业既充分体现了专业的基础性,也较好的了解和分析了我国汇率政策的演变过程,有效的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最近20年国际金融理论发展迅速,例如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特别是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可以结合这些具体理论编写国际金融的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收集国际金融的优秀论文级,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的最新理论有更深入地了解。
2.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如果只有老师的讲授效果都不是很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笔者在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就曾让案例教学惯川始终,选取这样一些案例让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形成课件给大家汇报,比如我国2005-201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探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等等,一学期过后,学生普遍反映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既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通过交流讨论这些知识点加深理解,在通过集体的协作制作PPT给大家汇报,汇报后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对每个问题充分准备,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和挑战。
(二)教学手段的改进
1.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的讲授和实习,但同时要利用经济学实验室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实践活动,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建立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最近20年国际金融理论发展迅速,例如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特别是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外汇交易模拟系统采用宽带接受实时传输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交易行情系统,使学生熟悉外汇交易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国际结算模拟教学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付汇、托收和信用证等国际结算业务的业务流程,通过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教学相结合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授课程内容,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的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和新动态。其次可以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建立国际金融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课程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通过公布老师的电子邮箱,教师在网上开设教学平台等方式,使学生和老师保持互动,学生可以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向老师提出,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够保持连续,并且答疑问题和老师的回答分析被记录下来,可以形成独立的教学知识库,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课外视频教学,提供一些视频,比如一些专家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访谈,中央财经频道跨国公司并购的专题的视频等等,通过这些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有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现实国际金融活动。
篇6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时展的大背景。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虽然该计划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但是,该计划同时也指出“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会引导其他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多元的金融机构以及创新性的金融制度。而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开放,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金融”时代,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另外,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必须要承担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任。在上述时代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目标。从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快速发展的金融深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确定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把握三个关键点。(1)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深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大金融”时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通用型金融学人才。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这是必然趋势),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一定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加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需求的金融内需型人才,缺乏国际化。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满足新时期金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符合卓越工程教育的理念。
(一)调整教学内容
1.体现学科交叉性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学已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而“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我们能够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金融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并据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金融学课程与数学、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会计学、外语等交叉融合,金融学专业分别开设了金融工程概论、金融计算与建模、博弈论、经济法、金融法、银行营销学、电子金融学、商业银行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及一些双语课程。这种交叉性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2.体现微观化趋势在“大金融”时代,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大量处理微观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在这种金融微观化趋势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转变过去以宏观金融为主、忽视微观金融的状况,重视和加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教学。在对过去宏观金融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的同时,增加了微观金融课程。在共24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了14门,占比达到58%。3.课程内容调整与自编教材、参考书相结合过去,金融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为此,在组织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研讨的同时,对重复和过时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并根据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编写一系列金融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包括1)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材:《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和实验》、《房地产金融》和《中央银行学》等;2)高等院校精品课教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3)教学参考书:《合理节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汇市冲浪———如何进行外汇投资》和《沙里淘金———如何投资黄金》等。这些教材已经在多届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课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1.“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主题辩论法。就一些重要的、热点的理论观点或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微型报告法。每章内容讲完之后,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去思考、研究,做成小论文或报告,下次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做约10分钟的微型报告,之后对报告内容、PPT质量和报告方式进行简短讨论。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在学生中间组织学习小组,引导组内和组间的学生分析、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激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报告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建立教学网站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课下,老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包括外网和内网建设),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一些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已通过学校课程中心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生可通过该网站获得PPT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及答案等相关教学信息,并可与教师在线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过去,学生的考核方式采用“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考核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不再主要以笔试的试卷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更加注重平时的综合表现和综合素质,学生平时分占总成绩之比甚至达到4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小组成员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幻灯的质量、交流发言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三)构建一体化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教育计划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金融学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实验模拟、校外实践拓展和毕业实习环节的强化管理,建立了一套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1.开展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通过事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分配角色,模拟时要求其以角色身份完成一定的活动或任务的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一定的金融业务能力。如,在金融概论(A)课程中,结合金融市场相关内容,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拥有项目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以及投资银行等,就创业者如何吸引资金投资、VC和PE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投资银行如何辅导项目上市等情景开展模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2.建立实验室的实验模拟(1)进行金融模拟实验教学及模拟方案设计是金融专业实践训练的基本环节。本专业依托国家级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筹建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开设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金融理财模拟等实验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设计各种业务模拟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2)申请并获得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教学型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本专业以两个金融实验基地为依托,把金融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起来,促进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3.拓展校外的实践通过校友网络,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财政金融系通过组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界校友沙龙”活动,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基地。4.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电话与实习单位联系,以了解并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必须交一份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格式及规范进行严格评阅、打分,最后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搭建了一体化的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还是在一些沙盘推演竞赛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由金融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分别获得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半决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上海赛区决赛二等奖等,另外,他们还获得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小额农贷营销风险管理演示系统。
(四)开办金融学第二专业
从响应学校的卓越工程教育计划、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学第二专业学位教育,并根据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特点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高了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自2007年开办以来,本专业已经连续招收了四届学生,总人数达39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目前,已毕业115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显示出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成效。
(五)开设金融讲坛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尝试开设金融讲坛,实行定期讲座制度。要求财政金融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做一场学术报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设法邀请校外的金融学专家和金融实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至今,相继举办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风险投资等多场报告。场场报告都是座无虚席。通过开设金融讲坛,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六)多方并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1.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外汇管理、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介绍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和业务的课程外,还开设了金融外语、金融文献阅读、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等双语课。2.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交流处的协助下,开展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财政金融系首次建立了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学生互换交流平台,并在2010年下半年,摩德纳大学派教师和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学习交流;2011年度,金融学专业派学生作为国际生赴摩德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到国外进修、访学以及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方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派教师于2010—2011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InstituteofTechnology,KIT)、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还有的教师即将出国访学。同时也引进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充实国际化师资队伍。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7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学教学也面临挑战。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诚信危机、风险恐惧,是将来从事金融工作的学生必须要克服的。信用是金融市场运作的根本,一定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的培养是为了防范区域风险的聚集效应;还要坚持创新,创新理念是确保金融创新步伐与市场变革相适应的前提;更要培养所有主体要遵法守法,金融人才的法治理念是规范金融市场与维护国家金融利益的根基。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在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理念培养上,应着重树立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创新理念和法治理念。
一、诚信理念的培养
2008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是信用关系中“伦理责任”缺失的后果。在现实金融活动中,诚信就是遵守承诺契约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即包括各种形式的诚信。一般来讲,培养诚信理念包括下述这样三种形式。
1.培养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所谓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就是金融活动中应该信守自己的承诺,按照自己的承诺办事。承诺实际上就是当事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因而任何参与主体都必须遵守。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已经和客户拥有了各种形式的契约,那么就应该全方位地自觉地遵守这些契约,而不是去设法逃避契约的约束,更不能曲解和修改契约的内容,甚至于去毁约。
2.培养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所谓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就是指有的当事者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阻滞性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信息中的全部内容,从而不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的情况;而另外的当事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以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更多地拥有信息的一方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可以说,那种较多掌握信息的当事者,可以借助信息拥有的优势地位而欺骗信息不全的当事者,但是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却并没有去这样干,而是诚信地对待信息不全的一方,这种状况就是信息非对称下的诚信。
3.培养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也就是说,一方当事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并没有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当事者的另一方的利益,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利益才最大。这种考虑对方当事者利益的诚信,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诚信。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这种诚信,往往是当事者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这种诚信可以说是一种很高形式的诚信。
二、风险理念的培养
金融是资金的聚集地,也是风险的集合体,金融创新和发展总是伴随着风险。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金融风险具有可测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受益对称性等特征,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这是由金融过程内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针对金融学学习,必须培养金融运行的风险理念。
1.培养认识风险的能力。广义的金融风险指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事物或其他原因导致金融资产价值、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则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其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金融过程的网络化和金融关系的多样化,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联动性、广泛的渗透性和自我增强的传播特性。如果金融风险超过了承受能力,局部、个别的风险就会蔓延、传播开来,从而影响到区域、国家甚至国际范围,形成金融危机,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范围广,影响大,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危机和动荡不但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2.培养防范风险的能力。目前,就国内金融市场而言,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类资金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资金回报率高的区域会吸引其他地区资金的流入。如果该区域的资金高回报是源于投机性的泡沫化,那么该区域会很快成为金融高风险区。我们要加大了对金融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力度,并重视金融风险的评估、预警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设,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创新理念的培养
1.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或引进的新事物,从而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金融创新的内容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转移风险的创新、增加流动性的创新、信用创造的创新、股权创造型创新、运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
2.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全面而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效应。通过对金融工程学等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既要培养金融创新思维、掌握金融创新的技巧和方法,又要把握金融创新的路径和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金融创新既具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丰富金融交易品种、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强经济主体应对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等积极作用,也具有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降低金融体系稳定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削弱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等负面影响。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便是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以至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滥,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次贷衍生品业务及其交易的放任自流,助长了衍生品风险的积聚和爆发。
3.创新需要监管,强化金融监管理念。对中国而言,既不能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视金融创新为洪水猛兽,抵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对金融创新监管过死。明智的策略应该是:一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中国现阶段由于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应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创新,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途径。二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应切实加强跨市场、跨境风险的监管,确保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创新步伐和市场变革相适应。同时,要弄清楚金融创新中的产品结构、层次和风险特征,研究金融创新规律,适时、适度地引导金融创新活动,把握监管力度,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缺位,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由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由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等转变的途径。
四、法治理念的培养
1.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法律知识。在依法治国及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必须确立法治理念。在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风险加大的形势下,政府的“政策规制”只能发挥短期效应,只有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安全的长效机制。无论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衔接,必须有金融法律制度加以有效调整。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挑战,二是金融业发展国际化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法滞后,特别是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金融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流动性不强,以及金融交易的不规范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法律调整”相冲突,这也是西方国家以国际贸易平衡为由干涉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定借口”。因此,无论是金融专业或任何一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国内金融立法的动态与金融法律制度,熟悉国际金融体制、规则及其相关法律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运用法律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中国正处于金融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完善金融立法,健全金融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其一,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和自主创新会使风险叠加,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甚至是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只能应对而不能消除。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对安全金融创新、加强系统性风险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制度的确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与根本。其二,有利于维护中国的金融利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在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干涉下,人民币处于缓慢升值状况中。境外短期投机资金乘机而入,如果没有很好地运用法律来防范金融风险,势必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充分运用好各种法律切实维护中国金融利益。
参考文献:
[1]郭建新.论金融信用与伦理责任[j].财贸经济,2010,(8).
[2]曹廷贵.对于金融及金融教育理念的一点看法[j].财经科学,2002,(增刊).
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技术支持
金融系目前开设金融学、投资学和保险学三个专业,这些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更需加强实践教学。在构建金融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符合从业实际情况。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应符合银行、保险、证券实际,与金融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强调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突出实验课程体系的代表性。在课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课程构建特色实验课程体系。
经过努力,我们对多门实验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二是个别实验课教学方法不明确,缺乏完整的实验方案等问题。
一、构建特色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特色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三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子系统。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包括:银行业务、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国际金融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金融期货与期权学和网络金融实务;保险学专业包括保险业务、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国际金融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学;投资学专业包括期货与期权交易、证券投资技术、国际金融学、金融工程学。
鉴于实验课程对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各门独立实验课均已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另外,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组织资深教师讨论和审核各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实验方案以及教学的模式、方法,避免重复和遗漏。形成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规范化的实验教学环节。
二、形成特色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金融系三个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自身的特点,实验课教学可采用以下符合金融学、保险学和投资学实验教学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法。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聘请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专家走入学校,介绍实践中的案例,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校企合作基地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通过切身体会,了解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模拟仿真教学法。通过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操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网络开展模拟教学,如模拟证券市场交易、模拟网上银行业务、模拟电子货币支付结算。
3.经典案例教学法。通过对金融、保险、投资专业领域中的经典案例的分析,既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对理论进行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分析案例时既需要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又需要教师动员和总结归纳。通过案例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增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打造特色实验教学技术支持平台
1.加强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专、兼职实验教师政策倾斜,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以保证实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支持实验教师牵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中;为实验教师提供培训和考察活动的机会;不断优化实验教学队伍,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
2.加强对金融实验实训中心的软硬件支持。硬件方面,通过卫星接收器与外界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应用服务器安装各类应用服务软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储存行情数据;PC机供学生实验使用;其它硬件还包括防火墙、交换机、电子显示屏、投影机等。软件方面应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专业软件、自主开发软件四部分。目前已经安装使用的软件有商业银行业务软件、保险公司业务软件和证券投资分析软件。自主开发软件,目前正在开发证券投资模拟账户软件。数据库资源,目前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已实现与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购买专业数据库,如Wind等;自主开发数据库,把搜集到的金融数据、金融项目以及学生写的金融类论文等都放到数据库系统中,形成特色数据库资源。
3.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实验教师为学生开展各类金融社团活动提供支持。比如支持证券协会、理财协会、期货投资协会等展开金融活动;举行一些金融学论坛、辩论赛、模拟炒股等的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
4.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长安期货、招商银行、银河证券、巨丰投资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实际金融部门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金融系实验中心也可以成为金融机构员工的培训基地,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
篇9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篇10
关键词:混业经营;分业经营;一体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77-02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金融业务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自1993年12月国务院做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分业经营政策。这一政策是在我国金融业处于发展初期这一背景下制定的,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当今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国际金融业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分业经营,将会削弱我国金融市场效率,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方面互相渗透,融合趋势不断加大,成立了诸如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大型金融集团公司。我国金融业务渐渐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应该说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的发挥,依赖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当前,现代金融理论侧重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由于微观金融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分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业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弊端
1.专业过于细化,忽视金融业务资金融通的内在联系。传统的金融专业分为银行、保险、金融工程和投资理财等专业,实行专业模块教学。模块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忽视金融知识的融合性。比如,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分专业设置课程,这会导致银行专业课程很少开设保险专业课程,使得银行专业学生对保险学知识掌握得较少,不利于银行专业毕业生未来在保险行业中发展。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充分显示了金融各行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现在所谓的“专才”培养模式不符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2.学生实践教学过于模块化,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前瞻性。一些本科院校,甚至是“211”和“985”院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也缺乏前瞻性,过于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教学与一些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没有多大区别,进行的金融实践活动基本上属于操作性、验证性实验。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前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块化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较快地适应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但明显不适应日益创新的金融业务对学生的更高素质的要求,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
3.传统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内容不适应金融业务混业经营的需要。传统的分专业的金融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学校金融实践室完成的,一种是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实习。现在,大多数院校的金融专业实验室还处于初级金融实验室阶段。虽然金融专业实验室模拟了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业务,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金融业务与现实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且不断创新发展。金融实践室的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传统金融的业务上,由于缺乏对前沿和创新业务的引进,不适应互联网金融等诸多金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紧跟金融业不断创新的发展新步伐。到金融机构进行实训,目前是众多高校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业务能力。综合我国目前金融机构业务方面的具体情况,大多数高校学生是自己联系单位去实习,多数是为了找工作才去实习的,学校并没有具体的组织和管理,也没有相关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实习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实习后也没有系统的总结,这样的实践活动,其整体效果可想而知,不利于学生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未来金融业混业经营人才的需要,要改变传统所谓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一些“211”和“985”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金融行业高端人才为目标,通过金融高端人才来引领金融学科和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不是“211”也不是“985”院校,但为了培养能适应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势的金融专业人才,学校进行了如下改革:①单独成立金融学院;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懂专业、会管理、通外语、强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③金融专业的招生实行大类招生,在大学前两年实行金融学通识教育,增开诸如《专业写作》、《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④将金融学本科专业申报为国家标准建设项目,以更高的标准规范实践教学这一环节;⑤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单独成立金融实践教学教研室,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2.在实践教学目标上,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发展。为了适应金融业不断融合和日益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在设置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时,应该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发展。为了使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学生具备适应金融业不断融合和日益创新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包括:①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具备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修正、拓展和创新的能力;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阅读等多种形式来培养职业素养及创新能力;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
3.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学内容规定着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即以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为主的实训,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方面,即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如案例分析、金融文献阅读和金融建模竞赛等。
4.在金融教学中,积极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使教育的目标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可以采用这种经过实践证明有效且可行性较强的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进行互补,达到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还可为学生提供到金融企业实习的机会,使其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中,了解当前金融企业的发展动态,从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江日初.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实践、理论与制度变迁[J].经济师,2004,(4).
[2]袁凯.反思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