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台词范文
时间:2023-03-30 18:0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脱台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超脱》;局外人;人生三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1-01
《超脱》英文名为《Detachment》,习惯上把它翻译成《超然》,在英语里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受他人影响,独立客观;二是缺乏情感,冷静漠然。《超脱》完美地诠释了它。@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两面,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导演将爱伦・坡、加缪等人的名句嵌入台词,通过纪录片式的影像效果描绘人物心理,对每个人物不评价、有距离地关注。这种处理手法独特,又有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思考:如果我是亨利,又当如何。这是一种震撼,也是“共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治学必经过三种境界,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超脱》的主题意境。
一、身份――教师・学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本应该有着友好关系的两类人,冲突不断。“你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去引导一个孩子,避免他们走向支离破碎的结局,碎成粉末,散落路边。”这是亨利的一句独白,身为教师的他明白这群看似乖张的孩子需要什么。在亨利的尝试下,学生们走出了内心的困惑。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他也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影片中,另外一位老师长期被人忽视,认为自己像空气一样存在;没有露过脸的答录机老师成天抱怨被学生奴隶,最后选择自杀;对教育事业怀有热情的校长都被大BOSS逼到退休。他们都衷心想去改变一些学生,但是复杂的现实击垮了他们。影片中展现学生们对老师、家长的叛逆,不是让我们厌恶这些孩子,同情辛勤付出的老师。老师是人,不是神。“每一天我走进这办公室,听着你们这帮孩子自甘堕落。我完全可以不在乎,却忍受着,鼓足勇气去关心你们!”一个人可以轻易学会不在乎,但学习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勇气和努力。
二、孤独――存在・超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影片开篇便引用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Detachment,绝对孤立,和一切脱离了联系。
亨利在日记中写到:“我是金钱,是流动在无望之人手中的一张钞票,隐忍在暗中无法哭泣,噤声沉默。”钞票在被不同人摸过之后,必定带上每个人的指纹、体温、汗渍、细菌……忧郁如诗人的亨利,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质疑。他的解决方式是寻求“超脱”。课堂上亨利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这句话亦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这种“空”的境界就是亨利的“超脱”――努力让自己达到“空皮包”的状态。只是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人毕竟不是皮包,无法用这种手段达到超脱。这样的迷惘令人苦不堪言,“我们都需要一些事物帮助我们分散,用于思考现实的复杂性,去思考某些事物从何而来,或多或少去思考一个人需要多努力才能脱离苦海,我们都必须从那里脱离出来。”因为“存在”所以寻求“超脱”,可是这种“不存在”是解脱么?
三、局外人――生命・死亡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局外人》中有句话:“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亨利也好,《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影片里一共提到了三次死亡:教师的死亡、小猫的死亡和肥胖少女的死亡。以少女的死亡最为突出,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受到同学的嘲笑。亨利在课堂上念他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女孩的文章里虽然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却几乎没有对孩子的死感到悲伤,全篇都是对她的指责和不满。绝望的少女最后真的选择了死亡……加缪在他的《西西西弗神话》中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影片结尾,亨利接回了流浪的少女,选择和她一起迎接新的生活。我们不清楚亨利是否真的“超脱”,只是看到了希望。《超脱》的优秀之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诠释生命,敬畏死亡。当周遭都在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传销式精神屠戮”时,怎样做才能让生命有价值。亨利告诉学生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系统。”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维护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断地拷问自己:我到底该如何生存下去,又将去往何方。阅读,学会思考,并按照自己生命的路线去探索。
作者简介:
篇2
成长五句话
真实五句话
读书五句话
成长五句话
真实五句话
读书五句话
成长五句话
真实五句话
成长五句话
1.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年少的轻狂、白日放歌、纵意,随着尝遍世间毒草而克制、温润、收敛。不再向似水流年索取,而是向光阴贡献渐次低温的心。那些稍纵即逝的美都被记得,那些暴烈的邪恶渐次被遗忘。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任意东西,风烟俱净,不问因果。
――路遥
2.人的修炼和树的成长一样,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要有知识的积累,二要有思想的照耀,三要有人格的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典礼上,文学教授晓苏以《桂子山上的树》为题致辞,迅速走红
3.在你改变世界之前,你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电影《戏梦巴黎》台词
4.少年人听不进长者的劝诫,是健康也是疾病。就是明知道前方有坑,也要睁着眼跳进去;明知道身后有虎,也不愿加快脚步远行。不是不知情,而是携带着年轻里生长出的信念,不这么做,就不能称其为自己的人生。少年人身上有种美丽的愚蠢,不掩饰,也不着急改正。因为总有一天,这蠢态会跟着年轻一起失去。
――@是俊
5.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也就踏实了。
――柴静
真实五句话
1.我们都喜欢炫耀自己,都想显示自己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你知道,一朵水仙或是一朵玫瑰,它是从来不假装的,它的美就在于它本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2.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周国平
3.痛则大哭,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露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毕淑敏
4.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承认不完美,我们就能找回真实的我,虽不完美,但却完整。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5. 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周国平
读书五句话
1.阅读让人心生苍凉,是因为听见了水声遥遥而来。一个人,漂流在大江大海中,临时寄养在这个地球上,都是小小的命。而阅读,最终让历史沉淀中最顽强的DNA得以延传,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个人史都可能是发生在你身上的历史。这样,阅读史才成就了自己的精神发育史。
――李晓
2.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文学的阅读更是如此,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3.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歌手李建在《人民日报》撰文《读书的“有用”与“无用”》,谈读书以及读书的意义
4.对于如何读书,我们有选择的标准,有品位的判断。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梁文道
篇3
“好想赢,就算赢一次也好”。
当我瘫在沙发上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颓废与进取的属性同时存在我身上,但我并不想去具象化某一种状态,这只是我生活的又一次小确丧。
这就是丧文化的二相性。拖延以上,颓废未满。
丧文化几乎是所有典型负能量的集合,拖延症,运势差,不想学习不想上班等等。它伴随着动荡的外部环境与挥之不去的内心压力蔓延开来,而“葛优躺”的横空出世,将这样的“暗物质”第一次放置于主流文化的观察下。
不同于另一种青年亚文化的类宗教属性,丧文化虽然也有代表形象与语言体系,却更具网络文化的快速消费属性。
一个葛优站起来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懒蛋蛋和咸鱼躺下。而“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也一定会被更丧的话语代替。
传统的鸡汤告诉你“生活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们还是要追求梦想努力生活”。丧文化的主旨却永远都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也不要太难过,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丧。”
这种升级版的鸡汤习惯被称为马汤。
鸡汤和马汤是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即人生本元气还是人生本就丧。后者更多带有一种认清生活本质后的无力感,接受生活和自己的不完美,并尝试用自嘲来和解。
压力与负面情绪总要有一个出口,我每天假装热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已经够累了,就让我丧个五分钟,再自习两小时。
丧文化的兴起还表现在影视作品的日渐颓丧上。
《马男波杰克》便是这种致郁系作品的代表。这部系列动画片如今深受各大营销号的喜爱,因为随手截句台词就是反鸡汤的。生活本身太沉重了,看得太透彻未必就有光明的未来,还不如丧一会儿继续滚去上班。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美国日本到英国法国,丧文化真的不是偶然。
日本各种亚文化层出不穷,自然不用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求上进的玉子》光听片名就很丧。《百元之恋》中大龄女青年被被劈腿,生活如烂泥浑浑噩噩了三十几年,突然想要学拳击了,到最后还是一场都没赢。但生活仍旧得继续下去啊。
最近很火的英剧《伦敦生活》,所有人都选择装糊涂来维持表面上的岁月安稳静好的时候,女主却无法假装闺蜜的死与自己无关。最后的善意竟是来自一个陌生人。
这的确是一种在全世界都存在的青年亚文化,但还不至于上升到“垮掉的一代”这种历史专有名词的高度。因为丧文化具有颓废进取二相性。
小确丧就是这种二相性的典型体现,一种微小而确定的颓丧。
微小而确定让人不至于太焦虑,反而有种可控甚至可改进的期许。
不管丧的姿态如何负能量,它都是困在生活中的一种无奈的自我疏导。毕竟如果你真的超脱了,也就没有必要丧了。
篇4
关键词:生;死
引言
海明威一生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出版了许多优秀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则是其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如何回首往事和感悟人生:对被毁灭人生的绝望,在真正面临死亡时内心再次燃起的渴望。引导人们去反思人生,探寻人生的意义。
一、虽生犹死
无论是从以往的生活来说,还是就哈里等待死亡前所处的环境而言,哈里都是虽生犹死。
(一)醉生梦死
本是才华横溢的青年,却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他把这种才能作为寻求安全舒适生活的工具。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吸引富有的女人为他提供金钱,过着他所鄙视的生活。文中提到“他一生都在出卖生命力,只是方式不同,当你没有投入太多感情,就会把金钱看得更重。他发现了这一点,但如今他也绝不会写这些了。不会写了,尽管很值得一写”。①对现实的一切,哈里看得明白,但堕落的生活让他懒得去明白,因为他出卖了自己,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题材的积累成了他取悦情人的工具,他已忘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最初的理想,一步步堕入了深渊,虚度了大量光阴。追求安逸生活时,他依靠女人,放弃理想;当他对这种生活表现出厌恶时,仍依靠女人生活。可以说荒废才华的奢靡生活使他麻痹,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最终对这种毫无梦想、毫无目标、迷失自我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彻底地绝望,在这样的生活下哈里虽生犹死。
(二)心如死灰
哈里到了非洲――他在人生的美好时光中感到最幸福的地方,所以来到非洲重新开始。这是一次重新寻找自我的旅行,可是似乎上天要让哈里对生活彻底绝望,就在一切似乎看似可以重新开始时,哈里不小心划伤了左腿,并且由于疏忽生了坏疽,加之汽车抛锚,飞机未到,哈里感到情况越来越坏,他刚开始对死亡充满着恐惧,后来看到了秃鹫,他和妻子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卡车抛锚那天起,这些鸟儿就一直盘旋在那……”②我们不难感受到哈里已经感受着死亡的临近。“秃鹫”象征着死亡的狰狞和不可逃脱。从哈里的潜台词中我们似乎可以体味到他觉得秃鹫在等他离去,然后就他的尸体饱饱美餐一顿,似乎哈里已经开始绝望。并且在痛到没有知觉的时候,对一切都感到了厌倦,后来尽管妻子告诉他喝酒对他没有好处,但他却回答“喝酒对我有好处。”可见他已开始自暴自弃,此时的酒对哈里来说就是一剂解药,它可以使他麻痹,不再畏惧死亡,因为他真的感到了死亡的迫近,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哈里可谓心如死灰,开始对“生”彻底的绝望了。
二、虽死犹生
从小说的结尾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哈里的离去,但他在弥留之际的内心活动则能充分表现他对生的渴望,但是这个生已非昨日,而是哈里的“新生”,无论是弥留之际的幡然醒悟还是最后的精神超脱,我们都可以说哈里是虽死犹生。
(一)渴望新生
当哈里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当他开始等待死亡使时,他还只是在绝望、甚至于厌倦,但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他才开始意识到失去了太多太多,因为贪图安逸,磨钝了自己的才能,松懈了自己的意志,浪费了一切上天给予他的恩赐,他才悟到“现在一切都完了,再也没有机会来结束这一切了”③,似乎他已经绝望了,然而意识到一切的他不仅仅是绝望,更有一份遗憾,这就使在最后弥留之际的哈里产生了新的渴望,渴望他向往的新生活,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哈里曾经向妻子表示他想写作,说明哈里还有着对生活的留恋,我觉得这句话完全可以理解为哈里在说我还想活着,我想要去实现我的理想。而当死神挨近他的身体时,他喊道“叫他走开”④,可见这时的他对死亡的恐惧,对新生的渴求。在死前幡然醒悟,这使哈里的死不禁多了一丝“生”的期待。
(二)精神永生
哈里渴望新生活,可是当这一想法无从实现时,精神上的永生成了哈里的唯一希望。小说结尾描写了哈里梦到飞机接走他,他看见“他极目远眺看到了乞力马扎罗山的方顶,像这个世界那样广阔无垠,在阳光下显得巍峨雄伟,洁白无比,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他知道那就是他正在飞去的地方”⑤。他要飞去的地方,正是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的西峰,被视为“上帝的庙殿”,是让人在精神上得到净化和升华之后获得重生的地方。而在本文中乞力马扎罗山也“象征着永生与完美,它是哈里的精神家园”⑥,虽然哈里出卖了自己的才能,出卖了自己的信仰,出卖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在这样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主人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对哈里来说可谓是虽死犹生了。
三、生死同一
主人公已然离去,飞向了他神往的乐土,然而他的生与死却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认为哈里的生死同一,活着的时候,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而离开尘世的时候,却得到了解脱,精神获得了新生,所以,总的来说,哈里是生时似死,死时胜生。通读全文会很容易发现,全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豹子”,而且豹子爬到那么高寒的地方寻找什么,在字面上找不到明显的答案,但是随着哈里生死状态的深入解析,不难发现,豹子是一种寄托,是主人公哈里的理想状态,为了远大抱负,虽历经磨难仍不断攀登,虽然没有到达山巅,但是豹子的尸体风干后保存下来,成为永不言弃的力证。豹子的肉身虽然死去,但是精神永生,因为它倒在的是寻求理想的路上。而现实的哈里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他没能在现实生活坚持自我,甚至连去实现理想的一步都没有迈出,最终只能在梦中飞往自己心中最圣洁、最辉煌的理想殿堂,在最后一刻得到了解脱,获得精神上的永生,所以哈里生时似死,死时胜生。
结语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作者海明威通过意识流手法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阐释、生死状态的深刻描写,表达的生命意义更加凸显。有人曾评价说“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读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无疑都会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⑦确实,我相信无论从小说的主人公,还是小说的情节、主题,都向我们诉说着,让我们感悟着。总之,他是海明威最为出色也最为警示后人的短篇小说。
参考文献:
[1]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 王余.《中的意象与主题》[J].北方文学.2012.
[3] 王丽.《解读中的象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
注解
①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2.
②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
③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
④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5.
⑤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9.
篇5
光棍节的歌曲10.可惜不是你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作为一首分手快乐的歌曲,把它写到光棍节最该听的歌曲里是有点牵强,但是光棍们内心肯定也有这样的感觉,可惜不是你,陪我过光棍,只有冰冷的电脑,或者好基友,或者无尽的电视剧。
9 暗恋
来自陶吉吉。这首歌是处在暗恋时的好青年内心最深刻的写照和呐喊,”告诉自己要冷静,却又无法不想你,我的懦弱已经开始让我讨厌我自己“光棍们应该鼓起勇气,不要为人生留下遗憾,20xx说不定就世界末日了。
8 越长大越孤单 这首歌必然会引起很多感性的人的共鸣,关于成长,我们总是无奈的。这无奈地成长呵,让我们的理想不堪一击,让我们的人生观,爱情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期待,改变了我们的个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得不到理解,知己难求。
7 一辈子的孤单 从开头刘若英的一句”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就爱上了首歌,鲜明的节奏,”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其实这样的爱情生活会发生许多光棍的身上,”宁缺毋滥“成为他们的借口,借口来伤害自己,借口来伤害别人。”当孤单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是不是爱情来临的时候还措手不及呢?
6 一个人的精彩 伤心的故事,描述了”我爱的人不爱我“这样的悲剧,这样的光棍其实占大多数,其实这首歌还是挺治愈的,欢快的节奏让光棍们找到台阶,不在爱情中纠结,活出自己的精彩。
5 K歌之王 这是一首来自分手了的光棍,陈医生的歌曲向来说是治愈,其实我在这首歌里没有听到出治愈,只听到一个分手后的光棍放弃了自尊撕心裂肺的挽回这一段感情,其实这样还算是在爱情上的稳拿,至少有过没好的回忆。
4 开不了口 其实这名义上不算一首单身的歌曲,但是其实暗恋的痛苦很多人都尝过,关注着TA的一颦一笑,关注着TA的一举一动,无聊的时候点开空间,或者人人,一直刷新有没有TA的动态,点开QQ看看TA在不在,在的话,只会纠结如何才能和TA搭上话,不在的话,寂寞又会袭遍全身。脑海里还时常想着要是能才一起的日子,“我一定会呵护着你 也逗你笑,你对我有多重要”。这些都只是假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光棍会变得敏感,易伤。
3 我一个人总是练习一个人 来自林宥嘉的歌,浅唱低吟。林宥嘉的声音本来就柔软,加上这样寂寞的曲子,把寂寞揉进这缓缓道来的歌词中,“一个人去上班,有一个人去吃饭,再和更多的一个人纠缠,话才说一般,没有人听完,我不孤单,孤单只是情绪泛滥。”每个人的孤单都只是情绪泛滥,你忙碌了生活,生活就充实了你,所以光棍们练习一个人吧,没有伴的日子,只有情绪泛滥的时候才会觉得孤独。
2 我寂寞寂寞就好 来自HEBE的歌,我寂寞寂寞就好,请不要来我回忆里微笑。不爱我就别来打扰我,让我一个人面对这个寂寞的光棍,惨淡的人生。寂寞的你听着这首歌是不是觉得突然一下超脱,这是一种境界,看破红尘,独自生活,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自嘲,渴望的不就是更多的关怀,“我寂寞寂寞就好”其实内心的潜台词是,“若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1 单身情歌 这首歌作为TOP1当之无愧,不管你是70后80后还是90后,这首歌必然是单身的最佳情歌,不管一个人,还是一群好友在一起都可以表现自己内心极度渴望妹纸或者一朵男子的蛋蛋的忧伤。林志炫告诉所有没有对象的光棍朋友,爱要越错越勇与肯定执着,并且每一个单身的人得看透,想爱就别怕伤痛这句真理。无所谓最爱的、深爱的、相爱的还是亲爱的,宁可爱过悔过了,总要比错过好。
光棍节歌曲歌词歌曲名称:黯淡的夜
歌手:范晓萱&100%乐团
专辑:赤子
编者:
范晓萱&100%乐团 - 黯淡的夜
又是个暗淡的夜 想为你弹一曲
旋律是我的心意 代表着我爱你
可是你对我从来都没有自信
我~让你不满意
到底什么才能让你开心
我~woo
又是个寂寞的夜 想为你跳一曲
舞步是我的痛苦 代表着我孤独
可是你对我从来都没有自信
我~让你不满意
到底什么才能让你开心
我~woo
可是你对我从来都没有自信
我~让你不满意
到底什么才能让你开心
我~woo
必点的经典光棍节歌曲林志炫《单身情歌》
刘若英《一辈子的孤单》、《爱情买卖》
梁静茹《分手快乐》
萧亚轩《一个人的精彩》
刘文正《单身汉》
姜玉阳《我想找一个女朋友》
陈升《把悲伤留给自己》
迪克牛仔《我这个你不爱的人》
洪一平《单身》
阿桑《寂寞在唱歌》
张志林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篇6
[关键词] 电视剧;《大明宫词》;审美意蕴;剖析
一、“诗化对白”的戏剧表达
《大明宫词》区别于其他历史剧乃至电视剧的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华丽的、戏剧式的对白语言。
在整个社会文化潮流沿着诗――散文――小说的轨迹前进的过程中,真实感、生活化、故事化渐渐取代了崇高和优美,人们进入了审美生活化的平庸时代。然而,《大明宫词》的确以其诗化的人物语言在众多同质化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该剧的对白和独白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诗意取向,如:弘“活得隆重而典雅”;“旦的痛苦是纤细的,他说鸽子是神明游动在人世间的眼睛”;“爱得最深的人,本身就是一尊神,具有与神明相匹配的力量”……太平公主的旁白以极其华丽而优美的辞藻使观众沉浸在一种单纯而明净的愉悦中,将观众紧紧地留在一个梦幻的世界中,人们既可以从中捕捉到莎士比亚式台词的铺张和洋溢,也可以感受到当代新诗的意象和通感修辞的美丽。诗化语言的运用使电视剧叙事的节奏被极大地放慢,没有什么外在的戏剧冲突、热闹与刺激,但有的却是更加深沉而持久的人物的内心风暴。整部《大明宫词》缓缓地让主人公在权欲纠结中进退维谷,展示他们的内心痛苦和矛盾,使观众在生活表面的热闹中重拾麻木的思维、失去的感受、忘却的人生和遗落的爱情。
黑格尔曾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音乐,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大明宫词》通过诗化的语言,创造出诗化的意象,即“作者或鉴赏者想象中不定型的形象,或比较成熟但最后未被表现在物质形式中的形象”①。当然,诗化的台词也有单薄的一面,如“花一样”,“春天般的”之类的比喻一再重复;过多的西式长句用于大唐也不妥;有些段落修饰的句子太多,显得生硬。
二、深邃的哲思情怀
传统的历史剧往往在追求历史真实的过程中陷入审美上的误区,即丧失了留白的可能,观众到最后了解到的只是这一桩“史实”。然而,《大明宫词》从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历史剧固有的宏大叙事的特点,序曲中没有“国家”的字眼,而是“长相守”的缱绻。开篇的第一场,在隐约的编钟里,一个暮年女人迟缓的独白似乎在最初就定格了《大明宫词》这部电视剧与众不同的叙事视角和诗化的表达手法。此外,《大明宫词》通过对主要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展现了人性中复杂多样的心理、真诚、欲望、善良与罪恶,从而以人性为桥梁直达具有超越性和形而上意味的哲思境界。
在大明宫,爱情这个美妙的字眼不得不与权势、阴谋这些词捆绑在一起。所有骄傲的皇嗣们,都必须服从一个阴郁的共同命运――权力。与生俱来的权力赋予他们辉煌和骄傲,但他们也必须付出代价,无论他们是热爱权力还是痛恨权力,他们都被困在牢笼里。
《大明宫词》把主要焦点集中在了武则天的身上,夫妻间的微妙扶持和貌合神离,与贺兰的明枪暗箭,对太平的溺爱器重,对儿子的期望和戒备,对男宠的迷恋和晚年的孤寂……武则天最大的优点在于对每个人入木三分的洞察,使任何人都无法在她面前耍弄什么伎俩或隐瞒什么,同时她还拥有强大的驾驭能力,在任何危急时刻都能处乱不惊,轻易地将一个个对手击败。然而,这样的一种性格也使她失去了很多。高宗临终前,对武则天竟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她对太平公主的爱,用霸道和权力来实现,到头来换回的只是女儿一生的怨恨。她一生只爱过两个男人,李治和薛怀义,但是对权力的渴望却使她失去了女人的很多东西。
太平公主是《大明宫词》的线索人物和另一个中心,电视剧详细描写了她成长的全过程和悲剧的一生。从刁蛮的小公主,到长安集市上巧遇令她一生魂牵梦萦的薛绍,再到由她母亲造成的不幸的婚姻,她对薛绍至死不渝的爱恋以及“长相守”的爱情理想。她对薛绍的爱、对叶儿的爱、对薛家父母的爱可见一斑,而这一切最终破灭。出于和母亲怄气,她嫁给了她所不爱的武攸嗣、一个毫不了解她却对她死心塌地的纯朴农民。他们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在数次沟通失败后,武攸嗣被冷落了数年后的一次酒后乱性,使太平失去了第二个丈夫。
在大明宫里,爱似乎与权力相矛盾。权力需要的是理智、冷静、强硬,而爱,这柔软、冲动、不实际的华丽情感就成了奢侈品。权力,这个危险又充满诱惑的字眼永远是大明宫惟一的主题。爱可以是手段,可以是计谋,然而只能是权力的附属品。大明宫需要的只是表面的爱,不能太多,不能太深,否则就会招来危险。对于皇帝身边的人,如果想让“爱”成为保护自己的武器,那么就必须小心翼翼,把握好“爱”的尺度。皇帝只有一个,他能给的爱有限,而要的人太多,很多人稍有差错就会坠入无所不在而又看不见的深渊。
《大明宫词》不像是一部历史剧,而更像是一个故事,一个盛唐的繁华旧梦,历史或年代只是为它提供了一个奇观的背景,而这个关于权利与爱情的故事本身却跨越了时空,存在于人性世界的社会本质和永恒之中。
三、大写意的美学风格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②《大明宫词》独到的美学意蕴还在于它大写意的气魄和雄壮,因而造就了意味深厚、境界多层的诗化传奇和流动的乐章。“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树桃花”。那些激情、艳丽、浪漫和极端,显示了盛唐文化的辉煌气象,渗透着热烈奔放和追求自由的性格,也留住了中国女性那种天生丽质的万种风情。
(一)音乐
林海采用民族音乐体现这个朝代的繁华旧梦。全剧最为突出的是视觉和听觉相辅相成的部分,是这段关于皮影戏的对白:
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这段皮影戏多次在剧中出现,在不同的爱情故事间穿针引线。魏国夫人和李治之间,太平和李隆基之间……
萦绕着这段皮影戏的,是一曲《死亡》。作为西北曲艺的皮影戏,最常运用的是秦腔和板胡,然而,林海为这皮影配上的却是一曲如泣如诉的笛曲,隐约交织着敲打的编钟,缓缓的节奏敲出主题曲,好似电视剧里的人物在自我设置的困境中步履维艰。原本皮影戏的民间风情荡然无存,没有了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嘶吼,也没有了原本唱词中的轻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在华美中的。反复慨叹因为与生俱来的身份导致爱情渴求的艰难。为爱情迷茫惆怅的人,自言自语念着皮影对白,沉浸在自我的忧伤世界里,旁若无人……视觉的影像和听觉的感触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互相转换间,催人泪下。
片尾曲有一种勃然的大气,颇似太平自身命运大悟后终结的有力收尾。
其他的配乐也同样精致。
《母亲》洋溢着无可奈何的怅然。无法付出,对方无法真心接受,或害怕接受,都成了怅然的来由。一个母亲处在一定的地位,并不是没有爱,而是有些东西阻止了她去爱或者有些东西导致了她变态的爱。淡淡的箫声衬托着这股无奈,从内心扶摇直上。
《温泉水》里有少女春日的情怀。最初的曲调略有些幻影的诡异,是少女内心的不确定,黑暗中的蜕变不知何处是方向。摸索中一切渐渐明朗,光亮如昼。
《背叛》里有决绝和深受命运摆布的挣扎。曲调相对前面两首的缓和,变得诡异匆促。
《长相守》配合了太平一生对于爱情的渴求。对于太平而言,长相守便是薛绍面具下那张永远不褪色的灿烂笑容。尽管世间情迷云雾弥漫,她还是在这里找到了人世间甚至天地宇宙间最宁静、最美、最终的归宿。
(二)画面
水墨画代表的是男子的服饰。美男子张易之一席飘逸的白衣,而白衣上则有诗词腾蛟起凤。他在一颦一笑间迷倒众女子。这素白的衣服在绿水红花间成了一抹亮色。白色原本是素洁的象征,可是在色彩艳丽到奢靡的后宫里,这白色便是突兀的彩色和欲望的象征。张易之穿着他素白的欲望之衣,在几个女子间游刃有余。
油画自然是女子繁芜的装束。宫廷的服饰多以红绿金为主,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同时因为其绮丽而散发着梦一样的气息。有时候服饰的变迁又是人物成长的标志。少年太平不谙世事,她的服饰面料轻盈薄透,如纱一般投射她内心青春的萌动。浓烈艳丽的赭红是其成长后身份的象征,可她的眼部下方的一抹淡淡的金色又透露她虽然处在高位,但却磨灭不了她年少时对爱情憧憬的浪漫。事实上她的爱情也如衣服上红色的泼墨,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是破碎留下的痕迹,是杀戮背后的成全,是欺骗背后的自虐挣扎。最后,太平的服饰以沉稳庄严的褐色和黑色为主。纯色的回归,象征她洗尽铅华后年岁的老去,泄露了她超脱后遁入思想空门的觉醒,也为她最终选择离去的方式埋下了伏笔。
荧屏上古装戏层出不穷,可似乎在大多的剧中,人物的服饰设计往往缺乏创意和内蕴,唯独《大明宫词》借用现代面料的多样化表达功能,既迎合了当今时尚的审美意趣,同时又与剧中繁冗华丽、略显西化的台词相得益彰,让影像变得“秀色可餐”。
在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如《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中,她都是让女性成为演绎权与情的主角。剧中的历史既不是为了恢复史实原貌,也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观众一笑而改编,历史提供的仅仅是个舞台,一些现实中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在这个舞台上演,各色人物自由穿梭其间,创作者的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辨充溢其间,欢乐与哀愁得以寄托。作为第五代导演之一,李少红独特的影像风格在于:精美的造型、风格化的影像、诗一样的对白,音乐、插曲、服装、道具以及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从而创作出堪称精品的雅作,并打上她个人的风格烙印。
“‘意境’的特点是突破有限的象,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但这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观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是不同的。”③《大明宫词》正是以精致的诗化对白、深邃的哲思情怀和大写意的美学风格,引导着观众去触摸、咀嚼、聆听和品味,以当代的眼光审视了历史,它的感人和动人之处在于它的诗意、哲思和美丽的意象。
注释:
①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篇7
一、身体的救赎
纵观美国的历史,可以找到一条关于自由发展的线索。从华盛顿到奥巴马,从罗斯福到马丁·路德·金,虽然“美国民族精神”一直在变化与扩充内容,但是实质上美国民众对于自由的追求却没有改变。许多美国好莱坞电影中都表现出美国民族对自由无限渴望的主题,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符合这一主题的经典美国电影。主人公安迪本来生活一帆风顺,但是知道自己的妻子与其情夫约会后,他虽然愤怒,但也努力克制住自己。当他被误判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他感受到人世间的凄凉。但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不动声色地坚持着对于自由和希望的追求。
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是一个黑暗压抑的环境,囚犯们对其严格压抑的制度感到畏惧与窒息,甚至监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比被管理者还要低下庸俗,警察们的残暴、典狱长的邪恶腐败与变态的“三姐妹”让人们看到肖申克监狱中的暗无天日的地狱景象。囚犯们在这里度日如年,失去了尊严与自由,安迪曾经衣食无忧的生活与这里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只能靠勇气与毅力来对抗这里的压制,为自己的自由而不断反抗。因为安迪知道:“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安迪不只是局限于让自己逃生获得自由,还不忘好友瑞德的人身自由,他帮助瑞德精心设计了获得自由的路径。当瑞德被监狱批准假释后,由于在监狱中生活了四十年,在获得自由之后对社会极不适应,他甚至想再回到监狱中。但是后来瑞德按照安迪暗地安排的指令,到一个庄园的墙边,找到了安迪写给他的信。正是这封信让瑞德转变了重返监狱甚至轻生的念头,满怀希望与对自由的憧憬找到了安迪,走上了新的人生旅途,重续两人感人至深的友情。
二、灵魂的救赎
虽然在监狱中安迪失去了身体自由,但是他的灵魂并没有停止追求自由的脚步。在电影中,有两个因素限制了囚犯的自由,一个是肖申克监狱,一个是监狱的体制化。肖申克监狱压抑的环境是物质环境上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而监狱的体制化直接从人们的精神与内心上限制了自由。“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ing.”(这些墙十分有趣,当你刚进去的时候十分痛恨它们。但是慢慢地你会逐渐习惯,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十分依赖它们,而这就是体制化。)人们由于已经被这里的体制化所摧残,肖申克监狱中许多囚犯慢慢成为活着的行尸走肉。被关押在监狱中几十年的囚犯布鲁克,在获得监狱的假释后,却难以适应外界的生活,不到一年就自杀了。但是主人公安迪却从未停止过追求内心自由的脚步,同时他还尽全力去解放其他囚犯被束缚的心灵。为了能够让人们在图书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他坚持给议会写信,最终在监狱中建起了一座图书馆。当安迪靠着自己努力为每个囚犯争取到典狱长批准喝的三瓶啤酒时,他感受到了短暂的精神自由,并且让其他人也领略到了灵魂自由超脱的感觉。安迪在监狱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插曲,虽然这次的代价是被关在禁闭室两周,但是安迪并不后悔,他一直认为“有音乐的地方就有自由”。安迪给人们带来的音乐与书籍能够让他们内心渴望自由的信念得到完美释放,唤醒了所有肖申克被囚禁人们精神上的独立意识。他的行为,救赎了每一个在他身边的人,因为他的到来,朋友们有了欢乐,有了对自由、信念的向往。因为他的越狱,朋友们有了无尽的开心的话题。
三、希望的救赎
“不管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与腐败,我们依然要对它虔诚而服从,这是因为社会的黑暗腐败根源于每个人心里的黑暗与腐败,只有内心不肯屈服,才能出现拯救世界的一点希望。”压抑而牢固的肖申克监狱中,残暴的警察,严格苛刻的体制让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逐渐磨灭,这让安迪的救赎道路也显得举步维艰,但是希望的种子一直深埋在安迪内心。有一次典狱长查房,看到安迪手捧《圣经》,说了句“救赎之道,就在其中”,这句话点醒了安迪,赐予了他无限的希望,他用藏在书中的小铁锤打开了自由希望的大门。“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被石头围起来的,有些东西我们的内心不能到达与触摸到,也不是随便就属于你”,而这就是希望,正是抱有希望,安迪保持着一种平静的状态与坚强的意志去追求自由。依靠十九年的艰苦挖掘,他挖出了逃出监狱的隧道,趟过五百码的臭水沟,最终看到了自由的天空。安迪一直保持着心中对希望不灭的火焰,认为希望是实现自我救赎的惟一途径,而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电影里安迪对瑞德说的一句话感动千万人:“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失。)
篇8
1、许多西方的生态哲学家已经提出警告,整个西方文明的走向根本就是错误的,长此下去,势必将会超出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谈的不只是环境污染与破坏这些具体的问题。他们宣称,西方的思想形态根本上就有一些谬误。
2、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3、“所以当你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你自己的利益——你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4、有一种男女干系叫灵魂相交,不分男女,他们只是个别的人,由于相互取暧而在一起,这就够了。
5、我们几乎可以说一头大象(或一个人)事实上是一群单细胞生物的集合体,因为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同样的遗传物质。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由这些隐藏在每一个小小细胞里面的物质决定的。
6、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7、“迷信”,多么奇怪的一个名词。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术或十三号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谁有权利说别人相信的东西就是“迷信”呢?
8、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愚妄。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9、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10、除了语言之外,我们会有哪一种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没有人和这类背景之间能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你也许还记得这种观念也是雅典哲学家的重点。没有人民,固然就没有国家,但如果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人民。
11、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我们可以发现时常有成年男子做出种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却把这样的行为归咎于“男人天生的坏毛病”。可是世上没有“男人天生的坏毛病”这种东西,那只是我们用来避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借口罢了。
12、没有比向往爱情更贪婪的事情,有了一想二,有了二想三,总嫌不够,已经够饱了,可是还是觉得饿,是饿吗?其实是馋!
13、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么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14、意识是什么?它难道不是宇宙的一个大谜题吗?记忆又是什么?是什么东西使我们“记得”我们所看到、所经验到的每一件事情?
15、佛洛依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我们时常会忘记某个人的名字,在说话时摸弄自己的衣服,或移动房间里随意放置的物品。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依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16、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生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
17、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18、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19、人类的意识只是他的心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意识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顶端,在海面下,也就是在人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20、“但是这种物质又是什么呢?数十亿年前爆炸的那个东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种物质。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的一点火花。”
21、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过的各种经验。但那些只要我们“用心想”便可以记起来的想法或经验,佛洛依德称之为“潜意识”。()他所说的“潜意识”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经验或想法,也就是那些我们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当”或“丑陋”的经验。如果我们有一些不为我们意识(或超我)所容忍的欲望或冲动,我们便会将它们埋藏起来,去掉它们。
22、“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篇9
【关键词】武侠剧;暴力美学;唯美主义;侠文化
从1983年《武松》开始,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内地的武侠电视剧如今已自成一派,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和形式的电视剧类型。由于大部分武侠剧都改编自小说,其背景往往都是中国古代朝代政权交替或社会跌宕混战之际,因为此政治背景不涉及敏感话题和它江湖的奇幻故事,使这类电视剧既充满了家国山河的磅礴大气,又充满了恩仇情恨的个人情怀。在这些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刀光剑影中,充盈着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和人文关怀,更随时代的进步借鉴了西方美学中的理论,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理论进行交融,提升了武侠剧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高度。
一、武与侠的溯源
“武”字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止戈为武”,[1] “武术”一词早见于《文选》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指的是偃武修文的意思。从“武”字衍生出的词,除了“武术”,在武侠电视剧中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武林”,是“武术界各门派的一个泛称”。“侠”在《说文解字》中是“以力辅人”的意思,后才发展为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
追溯这二字的历史渊源。可发现“武”、“侠”的精神涵义,自古以来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民间流传到神怪故事,都对它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可以说“武”和“侠”也几乎揽括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对于自我的追求和升华和东方泱泱大国的精神历史风貌,而这恰恰也正是构建武侠电视剧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灵魂与核心。
二、武之美:文化土壤开出暴力之花
在武侠电视剧中,打斗堪称为剧的魂魄,是武侠剧经典的元素之一,“武术”本身展示的就是人体美和力量美,而武侠电视剧的武术,在武术指导刻意地编排之后,完全已经超越体育运动的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刀枪剑戟、拳脚功夫这些暴力性的工具、手段被提升到一种文化、道德、美学的境界。” [2]尤其是在电脑特技突飞猛进之后,其行云流水般的武打招式堪与舞蹈相媲美,成为武侠剧中“暴力美学”最鲜明的象征。在武侠剧中,“暴力美学”可以从“暴力”的仪式化、浪漫化、舞蹈化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暴力的仪式化,不同于现代的法治社会,在武侠剧中,使用暴力是合法的,最常见的台词有“血债血偿”“拿命来”,且由于武侠剧的主角大多身负血海深仇,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就连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古龙也曾说过:“浪子为君歌一曲,劝君切莫把泪流。人间若有不平事,纵酒挥刀斩人头。”然后是浪漫化,中国人讲求含蓄,内敛,在《论语・八佾》有“乐而不,哀而不伤”之说,意为快乐和悲哀皆应当有所节制,即推崇中和之美,凡事过犹不及,不可太过极端。而深受儒家文化浸的中国武侠自然也是极具文化底蕴的,所以裸的屠杀自武侠电视剧中很少出现,最典型的代表当属《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在剧中他身着红衣,面上贴花,把雌雄莫辩的中性美散发到极致,武打时身体轻盈的飞在飘满花瓣的空中,动作十分优美、浪漫。最后,武者,舞也,武之美除了“武”所富含的文化美之外,“武”的动作之美,对观众而言则是最直接的视觉享受。武侠电视剧中“武”的受欢迎程度折射出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人们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而武侠电视剧中的“武”的超能力使世人在观赏的同时,将内心的抑郁和情绪得以宣泄,在虚幻与真实交替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使人超脱在世俗中的平庸,以武侠剧《天涯明月刀》为例,傅红雪和叶开在湖边打斗,动作一招一式十分精美。即展现了傅红雪纵横武林的雄浑气魄,又展示了叶开的活泼豁达,整体营造出一个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武侠世界,颇有东方美学意境上的造诣。故可以说暴力作为武侠剧中必不可少的噱头和视听元素已是十分鲜明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先锋电影、话剧,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剧对暴力“度”的把握应当在道德范畴和美学范畴上做到良好的结合,进而做到再给观众以审美的体验同时,获得心理慰藉。
三、侠之美:生命与爱情浇灌悲壮之花
观武侠电视剧,品的是侠肝义胆,叹的是国恨家仇。武侠电视剧中的江湖,无风平浪静之刻,充满了刀光剑影,尔虞我诈。除了“武”,武侠电视剧中最令人向往的乃是“侠”,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侠的载体“侠客”,类似于类似于美国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蜘蛛侠”“蝙蝠侠”等侠,武侠剧中的侠客自大陆第一部武侠电视剧《武松》开始,其形象以武功高强的忠义之士,且以男性为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权、夫权的体现,他们追求肉体和精神的自由,将生死钱财视为粪土,甘为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的个体生命,这一点与西方文学中追求享乐主义和世俗爱情的骑士相仿,武侠电视剧中的“侠客”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劫富济贫的忠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
但武侠剧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有暴力就有牺牲,有牺牲就有悲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悲剧的背后,武侠剧还赋予了它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相互转化,这在武侠剧中侠的使命与爱情中最为明显。例如《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李莫愁一生为情所困,她为与陆展元双宿双飞被逐出古墓派,后被陆抛弃,性情大变,最后在绝情谷中毒被大火烧死,弥留之际仍对陆展元念念不忘,这位“赤炼仙子”的一生都在追寻她在剧中常年的一句诗,那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由此在李莫愁一生的悲剧色彩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爱情追求的悲壮之心和结局的悲壮之美。与李莫愁自身的死亡悲剧和爱妻悲剧不同,武侠剧中还有一种讲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悲剧,例如《天涯明月刀》中的傅红雪,傅红雪为人十分冷酷,恪守报仇和孤独一人的准则,在最后关头杀死雁南飞的战役中,他失去了至爱明月心,在那一刻,傅红雪已经从一个复仇者变为一个充满了人性之美的个体,如果是痛失至爱是傅红雪心路历程中的悲剧的话,但是明月心之死是为天下大计,爱人的牺牲由悲剧转换为崇高,而傅红雪最终也认识到爱才是世间的众多纷扰的消弭之道。这与武侠的精神主题为突破束缚和枷锁,追寻人性的自由是不谋而合的。
结语
武侠剧“反映着每一时代意识形态的转型和价值观念的变动”[3],但如今,中国武侠电视剧随着新武侠派小说的衰竭,面临素材枯竭和多次翻拍这一大难题,同时为满足当下的“大众狂欢”下决绝经典、感官刺激等潮流,如今很多武侠片在特效等技术方面十分精致,却缺乏对精神文化的意蕴追求,如何把握中国武侠电视剧商业与艺术的比例均衡,将古代的遁世情怀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进行交融,真正的反映出后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人文关怀,做出兼具东、西方美学意境的武侠剧,最终达到真正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学境界,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篇10
【关键词】:导游语言 导游艺术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F7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76-01
中国的旅游文化已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断地涌向中国的旅游市场,走进悠久、浓厚、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地理,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引领着各国旅游者想一睹文明古国的风采。而导游员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通过导游语言来传达给旅游者,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这可谓是一项艰辛而又光荣的使命。由此可见,导游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种艺术体现。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的基本功之一,正确运用导游语言,会提高导游员的魅力和素质,使导游员变得更加地亲切和蔼,甚至一句话能让客人记住了你。导游讲解能将死物,例如石头,大风,甚至是风沙都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还能把柳树变成美女,把大海变成母亲,把大山变成英雄,把星星变成眼睛,把月亮变成嫦娥的广寒宫,把沉睡了千万年的文物古迹犹如电影一般重现眼前,导游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亲和力和生动力,可以说是妙趣横生。
一、恰当清楚、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恰当、准确的导游语言能增加旅游者对导游的信任。准确性一定不能是顺口开河,杜撰史实,一旦被游客看穿,游客就不再相信你了,而且会造成游客对你的反感,所以导游在使用导游语言时一定要正确无误,这样,游客才会尊重你。比如有的导游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信口开河,用一串最高级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世界上”、“全国最”、“天下无双”,结果使游客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反差。《中国旅游报》曾登载过一位游客对导游书用词不准确的投诉,该游客在导游书上看到有关天平山红枫的介绍,特意前往天平山观赏红叶,只见少数枫树散植山前,与所写的“每到金秋,满园红叶万紫千红,不愧有‘万丈红霞’之称誉”相差甚远。可见,用词不准确,滥用溢美夸大之辞,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地传达美感
善用精彩描写,使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在雪山环绕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这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骏马成群,特别是中旬县的大小中旬,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五月的中旬草原,碧绿的草地和山坡上的杜鹃花、格桑花和数不尽的各种小花争相怒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宛如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骏马奔驰,牛羊滚滚,雄鹰翱翔,牧人在白云蓝天下唱起牧歌,挥动长鞭,这就是人间仙境的生活,一幅活生生的美丽图画。这段讲解把人带入诗画般的意境,获得一种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又如在中国各地的园林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形状怪异,美不胜收的太湖石,但它往往不能引起外国旅游者的注意,有的游客看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美。这样太湖石就丧失了它的审美价值,这时,也许只有导游的嘴才能挽回它的审美价值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可以赋予死的景物以生命,注入感情,引导游客进入审美对象的意境,让游客获得更加多美得享受。
三、富有节奏、激发审美情趣
导游语言表达着导游的心态和感情,所以导游语言要求语音语调语气流畅适当,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求语言优美自然,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达到传情传神的效果,从而激发游客的游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导游对景观对象审美意味和价值的描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会唤起游客的共鸣,导游要具有对情感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工作时使自己处于愉快而冷静的心境之中,讲解和谈话时,应做到轻、和、慢,并适当配合无声的态势语言,来增加讲解的效果和魅力,一位在风光胜景面前无动于衷的导游,仅用干巴巴的程式化“台词”毫无表情地进行讲解,是很难打动激发游客情感的。比如,来杭州的人都会慕名前往岳王庙,导游讲解时在语言和表情上流露出对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就会使游客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唤起民族心、爱国情。
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说出来的语句畅通连贯、琅琅上口、和谐顺耳,能使人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欢欣之感,这就是语言的音乐美。汉语特有的声调变化在形成平仄交错抑扬美的同时,也关联着情绪的起伏变化,喜者的激昂,悲者的沉郁,都会对语调产生直接影响。此外,语句的整齐与长短错落也是形成语言音乐性的重要因素,如《大理苍山洱海导游词》:“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竞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句式长短错落中不乏整齐,语言和谐,节奏明快。又如把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用诗a来概括:“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读来琅琅上口,既便于记忆,又颇有情趣,有一种音乐的回环美。
四、浅白易懂、妙用口语化语言
以下是一段非常口语化,令人明白易懂的导游词:“这座大佛高17米,他的头发就有14米长,10米宽,头顶中心的螺髻可以放一个大圆桌,大佛的脚背有8米多宽,站100个人,一点也不拥挤。”句子短小精炼,说起来轻松自然,听者也不会因为句子太长太复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导游语言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趣,言之有喻,言之有情,言之有神,言之有礼,让游客听得“赏心悦耳”,生动易懂,倍感亲切。总之,导游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艺术,要做到导游语言艺术美,光掌握方法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强自我修养,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做一名受人欢迎的心美、言美、行美的导游员。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