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4-02 16: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论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学习,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明确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做到知行合一。
为了避免政治理论学习中“空对空”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避免“照搬照读”宣言式地说教,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搞应付等现象,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确定学习内容,注重突出了“三个结合”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一是注重学习与了解党的知识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避免学习时带着两只耳朵听,无事一身轻现象。三是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促进了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暑期政治学习。
三、努力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如何作为才能实现“中国梦”呢?首先,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对外界的辨别能力。“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为实现它提供强有力的先锋力量基础。
其次,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时时刻刻在思想上要有为“中国梦”奋斗终身的准备。“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个人的理想不应与“中国梦”相冲突,而是为“中国梦”服务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必须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工作,发挥好“螺丝钉”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会很快得到实现。
总之,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必须要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教师要时刻保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成为引领广大教师努力工作,提升教育质量的有生力量。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通过本学年的教育实践和政治思想品德的学习体会,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
二、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一历史使命上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为培养更多的有素养的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行,爱一行"。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其次,爱就不能放弃,假如你放弃一位学生,对整个社会来说,只有千分之几,对一个班来说只有百分之几,可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毁灭,所以,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活,一个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个能动的人,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整天只活在抱怨中,有的抱怨学生基础差,有的抱怨学校条件差等。如吴一凡教师说的,当你不能改变环境,你就适应环境;当你不能改变别人,你就改变自己;当你不能改变事情,你就改变看法。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核心。十几年的教育工作,我一直努力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与不足,用真挚的情、浓浓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四、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五、更新育人观念,引导学生把做人放在首位。
只有学生的文明习惯形成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学生自然会有求知的渴望和内驱力。更新教育方法,让人人获得成功。面对后进的学生,老师要关心和爱护,要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从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入手,实行分层教学,分层达标,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取得不断进取的力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有经验的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不论是课堂管理或是学生问题解决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会虚心向他们学习,也会努力总结自己的教学。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做个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民教师。
六、加强自身学习,自我修养。
一学来,我们不怕吃苦,不懈努力,争做模范,起好带头作用,发扬了奉献精神。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践行诚信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相信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篇2
李立新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院八届二次职代会确定了"强科研、抓成效"的工作主题,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年度工作的新突破。结合最近的理论学习活动,我认为这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企业发展要求不谋而合,作为一家科研型企业,我们就是要努力做强科研骨架,促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提质,就是全面提高企业各层面的决策质量、经营质量、管理质量、发展质量,提高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各类项目开发和执行的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效,则是不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努力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提质是增效的前提,增效是提质的目标和结果,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质首先就要做强科研,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实施精细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风险管控为保证,以提高员工素质和优化员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科学决策抢抓机遇敢于负责为关键,构建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将提质增效贯穿于经营、管理各领域,决策、运行、监督的各环节,以及各级经营部门、项目团队和员工等各层面。
对于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企业,依靠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更是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核心内容和有力支撑。要有效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就要做强科研骨架,大力加强企业各层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在有优势的细分领域多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成果,并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既要积极进行自主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又要积极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做强科研骨架的关键是人才,优秀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根本依托。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要扎实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促进干部和人才队伍观念变革、素质提升、结构优化,为转方式、调结构、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篇3
核心概念是理论体系本质的标志。提出各种方案的人都声称自己的方案最符合哲学的本质,又同时指责其他方案不符合哲学的本质。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争论各方都不曾对哲学的本质作层次分析。这样,对哲学的理解就不免带有抽象性。为了将讨论推向深入,我们先对哲学的本质进行层次分析。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当我们说哲学的本质如何时,实际是将哲学分成了两个层面,即本质和现象。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当前,关于哲学体系的讨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在这里,本质是作为和现象相对立的统一整体而存在的。
假如我们不限于把哲学看作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而且还看作普遍、特殊和个别的统一,那么哲学就有了三个层面,即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现象层面和个别性、偶然性相当。本质层面,在后一种分法中就成了两个层面: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
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都是对象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它们都贯穿对象的一切方面。对对象来说,它们都是不可动摇的。它们一旦变化,对象就不再是自己。所不同的是,普遍本质不是对象所独有的,而是和其他对象共同具有的,特殊本质则是对象所独自具有的。例如,新陈代谢是哺乳动物所不可缺少的属性,但又不为哺乳动物所独有;而胎生、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儿,却不仅为哺乳动物所必须具有而且为它所独自具有。对哺乳动物来说,前者为普遍的本质属性,后者则为特殊的本质属性。
任何对象的本质属性,都分作普遍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本质属性。哲学也不例外。哲学之作为哲学,和其他任何哲学一样,是一种世界观,和其他任何唯物主义哲学一样,在哲学的路线斗争中同唯心主义相对立I和其他辩证法哲学一样,在发展观上同形而上学相对立。哲学具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哲学的普遍本质。
哲学之作为哲学,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哲学,它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
重复地说,哲学之作为哲学,不能不具有哲学的普遍本质,否则,它就不是哲学、不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辩证法哲学;哲学之作为哲学,它又不能不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否则,它就不是具有独立形态的哲学,就划不清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多年来,人们一直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唯物主义。近年来,人们更强调他们(特别是马克思)对实践原则的贡献、对主体性原则的贡献。原则上说,这些都是正确的,应该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哲学唯物论,是他们“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挽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3页)。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恩格斯却把它归结到一点:即创立唯物史观。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形成的理论前提。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一个因素,无条件地被包含在哲学之中。哲学不能不是唯物论的,也不能不是辩证法的。何唯物论作为一条哲学路线早巳存在,近代自觉的辩证法是黑格尔所创造,并非哲学所独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哲学的普遍本质之所在。
相反,唯物史观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不仅是哲学本质的一个层面,而且为哲学所独有。唯物史观使哲学成为它自身并把它同其他任何哲学区别开来,它是哲学的特殊本质之所在,是哲学质的规定之所在。
唯物史观是以唯物论、辩证法为理论前提的,它天然地包含着唯物论因素、辩证法因素。唯物史观既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法的。人们不是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吗?唯物史观就具体体现了这种统一。
既然哲学的本质分作哲学的普遍本质和哲学的特殊本质,那么也就有了一个哲学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的相互关系问题,也就有了一个是把哲学的普遍本质还是特殊本质放在首位的问题。这是解决哲学理论体系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关于哲学体系的讨论,恰恰是在没有明确区分哲学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混乱,也就不奇怪了。
哲学既是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统一,那么在其构成上,也就有三种概念,即普遍概念、特殊概念和个别概念。
所谓普遍概念,就是标志哲学的普遍本质的唯物论概念、辩证法概念,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矛盾、同一性、斗争性、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等等。这些概念是哲学和其他哲学学说所共同使用的概念。它们的存在,表明哲学和其他哲学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共同的哲学本质。所谓特殊概念,就是标志哲学的特殊本质的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唯物史观概念,为哲学所独自具有。它们的存在,表明哲学具有独特的本质,区别于其他所有哲学。
普遍挺念和特殊念,是贯穿哲学一切方面、一切环节的全局性概念,在它们之外,是个别概念。所谓个别概念,是在哲学局部起作用的概念,如民族、家庭等。它们在哲学中居次要地位,在关于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很少涉及它们。
作为普遍概念的唯物论概念、辩证法概念和作为特殊概念的唯物史观概念,都表现着哲学的本质。从哲学中,不论取走一个唯物论概念(如物质”),还是取走一个辩证法概念(如矛盾”),或者取走一个唯物史观概念(如社会存在*),哲学都将不再是它自己。唯物论概念、辩证法概念和唯物史观概念,对哲学来说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唯物史观概念的内涵要比唯物论概念和辩证法概念丰富得多。正如唯物史观无条件地把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一个因素包含于自身一样,唯物史观的每一概念无不同时包含着唯物论因素和辩证法因素。例如“社会存在”这个概念,它的唯物论性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它被界定为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被界定为一个静止的物,其辩证法性质也是明显的。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唯物史观概念同唯物论概念和辩证法概念的这种差异,对于确定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包含有普遍、特殊和个别三种概念,到底那种概念可以成为它的核心?核心概念,在理论体系中居中心地位,是理论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之所在,也是一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根本标志。欧几里得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就其概念构成而言,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仅仅因为作为它们的核心的“平行线”概念不同,形成三门性质不同的数学科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有许多概念都是一样的,仅仅因为41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使它们成为性质不同的理论。在哲学中,个别概念只在局部起作用,它显然不能成为哲学的核心。这样,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以它的普遍概念为核心,或者以它的特殊概念为核心。
在哲学中,普遍概念和特殊概念作为贯穿一切的东西,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同其他一切概念、一切原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可以看作它周围概念彼此联系的中介。由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出发,都可以引出其他所有概念。因此,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作核心,去构造自己的体系。这就是为什么在哲学体系的讨论中,会同时出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人学、实践唯物主义等一批建构方案。这些建构哲学体系的方案都是以哲学的普遍概念或特殊概念为核心的,它们都可以由自己的核心概念引出哲学的一系列概念。应该说,它们都抓住了哲学的某种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是的,普遍和特殊是统一的、彼此关联的,人们既可以由特殊概念引出普遍概念,也可以由普遍概念引出特殊概念。但普遍对特殊的关系和特殊对普遍的关系并不是均等的。普遍性对特殊性来说具有必然性,特殊性必然把普遍性作为一个规定包含于自身(例如“人”和黄种人"相比较,人”是普遍,黄种人是特殊。黄种人’必然具有“人”的普遍性,它一定是“人”);相反,特殊性对于普遍性只具有偶然性,不具有必然性(“人”作为普遍,它可以是作为特殊的“黄种人”,也可以不是作为特殊的“黄种人”,甚至没有黄种人",“人”还可以是“人”,因为它还可以是黑种人”、“白种人”)。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哲学的普遍概念,对于作为特殊概念的唯物史观具有必然性,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唯物史观的每一概念必定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法的。相反,唯物史观作为哲学的特殊概念,对于唯物论概念和辩证法概念只具有偶然性。唯物论概念(如“物质”)、辩证法概念(如“矛盾”),在哲学产生以前已经存在,它们不一定是唯物史观的。正因为如此,假如以普遑的哲学概念为核心去构造体系,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独特贡献的唯物史观就成为非质的、可有可无的。本世纪30年代,由原苏联学者所賦予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就是一个典型。
这种教科书,分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自身又分成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部分。其中唯物论部分讲述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辩证法部分阐发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认识论部分阐发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阐发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法。在这里,物质世界是全体,辩证法是这个全体的普遍规律,认识和社会是这个全体的局部,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法是普遍辩证法的局部表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是普遍辩证法的反映。这是一个以“物质”概念(或者说以“存在”概念)为核心的本体论体系。它在形式上包含唯物史观,但在实质上是排斥唯物史观的。它把自己规定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而自然被看作物质世界本身,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的一个局部。其逻辑结论必然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是物质世界的局部问题,不是世界观问题,不是哲学问题。国内外有一批学者正是以此为口实把唯物史观排斥在哲学之外。而抹掉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的创造,还有什么哲学?当前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弊端有种种,但就其体系构成而言,最根本的弊端就是以一个普遍性的概念为核心去建构哲学的理论体系。哲学有,而且只有普遍、特殊和个别三种概念。既然个别概念不会成为核心,又不能以普遍概念为核心,剩下只有一种可能,即到哲学的特殊的唯物史观概念中去寻求哲学体系的核心,欧几里得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黎曼几何,以自己特殊的“平行线”概念I四胃为核心,政治经济学以自己特殊的“剩余价值”概念为核心。哲学也只能以自己的特殊的唯物史观概念为核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创造,以唯物史观的概念为核心建构体系,首先可以把握哲学的特殊本质I其次,又因为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唯物史观的概念同时具有唯物论的性质和辩证法的因素,以它为核心建构体系还可以把握哲学的普遍本质。
在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提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坚持以哲学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概念为核心建构哲学的理论体系。当马克思着手制定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一开始就强调实践的革命性、批判性,指出人们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合理解决,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的错误,公开申明哲学的使命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哲学的生长点和灵魂,以它为核心去建构理论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哲学的本质。
“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提法把握了哲学的根本,划清了哲学和其他任何哲学的界限,应当坚持。但是假如抛开关于哲学的称谓问题,仅就其核心概念而言,我们认为把“社会存在”称为哲学的核心也是可以的。“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是最根本的社会实践。“社会存在”的其他任何内容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无不包含有“社会实践”这个规定。把“社会存在”作为哲学的核心,和把“社会实践”作为哲学的核心,并不矛盾。另外,“社会存在”这个概念是由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存在”概念、“物质”概念发展来的,它包含着“存在”、“物质”的一般规定。“社会存在”是哲学的特殊概念,但它是包含着普遍的特殊,以它为核心建构哲学的理论体系,既可以反映哲学的特殊本质,又可以表明它同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这样,以“社会存在”为核心不仅不会丢掉“实践”,反而会制止对“实践”作唯心主义的解释。
篇4
[关键词]现象学; 方法论; 西方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59 ― 02
一、心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论涵义
20世纪初期,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诞生,是其创始人胡塞尔在继康德和斯顿夫之后创立的以先验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现象学,又称为“先验现象学”,它要求人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就像第一次看到该事物一样。〔1〕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排斥任何来自权威或是来源于习性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实本身。它要求人们在思维和描述时必须是严格地、精确地,并把纯粹经验作为对象,对其进行所谓本质的观察。总的来说,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其涵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
与实证主义的观点相对立,现象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实证主义以可观察、可被实验证实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现象学反对这种观念,并把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现象学的现象,指的是人的意识经验,这种观点把心理学从简单效仿自然科学方法、疏远人性的危机中解放出来,真正的成为关于人的科学。格式塔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受到现象学方法论的影响,主张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而直接经验包括人的意向、理解、体验、目的、价值、需要等,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2〕总之,现象学强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实证主义则以科学为研究终点,这也是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纵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现象学的观点正与之相符。
(二) 如实描述意识经验
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这一点现象学与之相似,但他们对描述的理解并不相同。实证主义将心理现象的描述作为研究任务,而现象学则强调对现象真实的描述,这是一种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不需要任何前提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胡塞尔主张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是依赖直觉的,而不受逻辑思维干扰,是一种本质的直观。如实描述是现象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规定我们应不受任何前提、成见、假设的扰乱,在面对意识所呈现的事物时,对其直接地进行描述。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最能体现出这一方法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主张对主体经验的如实描述,他提出的高峰体验理论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即让主体对体验进行真实的描述和感知。
(三) 坚持整体性原则
胡塞尔不赞成将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人文科学中,他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现象本身无需通过外部的观察和分析,而是可以被主体直观、整体地描述的,绝不是若干部分的机械结合,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受此观点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整体心理学,而且“格式塔”一词本身就具有整体的涵义,它是在反对“元素主义”理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将本质的观察化作自然的观察,以整体观与原子观相抗衡;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样坚持从动态的整体观点出发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四)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原则
实证主义认为研究对象应是可观察和可证实的,因此将许多难以实证的问题排斥在外,体现了明显的方法中心论的原则。而作为反对实证主义而出现的现象学方法论在这一点上同样表现出了相对立的原则,即问题中心原则。现象学主张把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放在中心位置。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就曾对方法中心和问题中心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在他看来方法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其意义受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问题所规定。〔3〕
(五) 坚持先质后量原则
许多心理学家因受实证主义思想所影响,主张把可证实性和精确性作为科学的目标,在研究中过分强调定量分析,产生了大量零散的数据,并且实证主义不赞成对经验现象进行因果解释和理论建构,造成在研究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无法整合,使心理学缺乏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反,现象学将发现与揭示先验本质作为其目的,因此受现象学所影响的心理学家大多把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放在质的分析上,但并不绝对排斥定量分析,只是主张以质为中心,当质的经验反复出现时,再从质走向量的研究之路。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质的分析,注重把质的经验变成量的数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主张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然后一步一步趋向“越来越高的确定性,越来越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客观的外部证实运动”。〔3〕
(六) 非还原论
受实证主义观点影响的心理学家,强调运用还原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胡塞尔的现象学也主张还原,但胡塞尔的还原与实证主义的还原有着本质的区别。胡塞尔认为既不能采用传统的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该采用特有的现象学还原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对事物进行直接把握的一种直观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面向事实,如实描述。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提倡对心理现象本身进行如实全面的描述,来发现现象本身的结构和关系。〔4〕
二、现象学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一) 现象学与意动心理学
现象学与意动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布伦塔诺作为胡塞尔的老师,胡塞尔必然会受其老师的影响,认为“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具有意向性,反对内容心理学,以意动心理学概念和方法为基础创立了现象学。反之,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影响和指导了意动心理学。胡塞尔现象学中对意向性的重视,正是布伦塔诺对意动关注的延续。
(二) 现象学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以批判原子主义的面目出现,“格式塔”一词本身就具有整体的涵义。首先,格式塔心理学派以整体性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感觉元素是抽象的产物,而非直接观察的现象本身。例如,苛勒认为只有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先验本质的揭示;考夫卡也强调应把人格和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人格,而且在解释人格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用场内力状态的变化进行解释;而曲调的知觉,空间图形知觉的完整与闭合原则、相似性原则,运动的知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整体组织”的客观实在性。〔5〕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组织”思想是通过实验研究的经验概括,受客观素材所支撑的。其次,格式塔心理学采用自然观察法进行研究,即要求个体在特定时间内对观察到的经验材料不加任何修饰,而直接、如实的进行描述。而且在使用内省法对经验进行观察时,研究者应注重感觉经验与当时环境的互动,并尽量使自然经验的原貌能够完整保留。格式塔心理学家重视对经验作如实的描述,用现象学的方法把事物的存在问题悬置起来,存而不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象还原,直接描述经验以保持经验的原样。
(三) 现象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行为主义将人看成机器,把客体的人当作研究对象,而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之相对立,对行为主义的观点持批判态度,认为研究的应是主体的人,强调从人的潜能、尊严、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体研究。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它使我们从对外部的行为的观察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内部的经验世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理论指导生活。胡塞尔的现象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胡塞尔把他的研究中心转向了哲学以及人生观实践方面,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意向性学说强调对“自我”的主体及其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并对这种对象赋予价值和意义;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强调现象学就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哲学,它应该为人类提供高的价值规范,使人更富有人性,使人类生活的更好。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研究整体的人、人的本性、潜能等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向性学说和生活概念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二是作为方法论探求知识。现象学家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个直接的命题:心理学是对环境里的人的科学研究。这要求直接面对人的现实问题,不被实验室的程序安排所局限;在强调主观性的同时,不把客观性排斥在外;更加重视内部事件,但也不忽视外部因素。如罗杰斯提出的现象场方法,这是让个体对自身的意识体验予以直接描述,使人们获得主观个人世界的方法。〔6〕
(四) 现象学与精神分析
胡塞尔现象学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中心,主张应以先验的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为对象。纯粹现象学的意识概念并不仅仅指心理学中的意识层面的心理现象,而是包含了如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层面所有的心理现象,所以说,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非常重视对潜意识的研究,潜意识是其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概念,但是他并不排除对意识的研究,只是他看来意识处在次要的地位。现象学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其的延续。另外,胡塞尔强调自我的先验维度,认为自我处于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而弗洛伊德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提出了心理发展理论,并针对每一阶段详细叙述了其发展特点,这种动态研究的主张也正体现了现象学“生成性”的特点。〔7〕
三、简评
现象学发展初期,其针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过度强调元素分析和经验实证,提出了用整体观取代原子主义,使心理学从疏远人类心理生活实际的危机中摆脱出来。到了50年代,行为主义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而排斥对意识进行研究,漠视人和人的主体性,针对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受现象学影响的心理学家更提倡心理学要重视人的经验,特别是触及人性的领域,并制订了以问题中心、整体性研究等相应的研究原则,在心理学中掀起人本主义思潮。然而,现象学方法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过于极端与不全面,对于实证主义的错误,现象学方法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导致心理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3〕
总之,以实证主义的对立面登上历史舞台的现象学,扭转了实证主义的偏差,抑制了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消极影响,拓宽、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取向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冯建军.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论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3〕 陶宏斌,郭永玉.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
〔4〕 石春,贾林祥.论现象学视野下的西方心理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5〕 朱宝荣.心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信息加工 地理学习 地理记忆
信息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和便捷,许多信息不需要人脑记忆就能找到,运用方便,搜索时间短。但是作为学生,地理的基本知识还是需要记忆的,不可能事事依赖网络。在现行考试制度下的背景下,学生不能够完全求助网络。有的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很快、保持时间长,并且能迁移运用,效率高,有的学生则事倍功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学习有层次的表现,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学习活动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内容、动作,学习者这里主要指在校中学生个体,刺激情境是指刺激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环境条件,记忆内容是指学习活动的内容,可以被学习者提取并使用的学习内容,动作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作出的刺激反应[1]。
一、地理学习的内外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常地理基础知识牢固、广泛,地理读图、绘图、信息获取等技能熟练的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比那些地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应该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开始就牢固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地理学习动机,学生的内在动机就是学习的心理倾向,内在动机强,学习效果较好。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基于考试的压力、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或鼓励,基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兴趣、价值的动机较少,鉴于内在动机的效果好于外部动机,应当使学生重新认识地理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习能力,即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不是所有地理知识靠单纯的记忆就能达到好的效果,要达到有意义地学习。地理科目有别于其他科目,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典型特征,学生平时要做地理的有心人、善于积累地理知识、学会看地理的图表,学会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强化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
(二)外部条件
刺激物的结构,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其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是否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形成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初中地理的天气与生活的学习和高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之间,前者是基础性的铺垫,后者是综合性的提升。
刺激物呈现的形式,即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表现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地理教师应该以直观性的、实物性的、体验式的方式呈现更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二、地理学习的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要经历一段过程如图所示:
学生接受环境中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受器,信息就进行感觉登记,被感器登记的信息会保持二三十秒钟的短时记忆,如果要将知识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中间还需要信息的编码,通过编码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长久储存在信息库中,当将来要运用这些信息时,需要检索这些信息即反应效应器,这里的反应是一系列反应动作,然后进入效应器,最后执行操作去影响环境,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2]。
通过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有两个阶段。
一是如何使短时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编码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这里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提供几点建议如表所示:
二是如何检索信息进入反应阶段。大量地理知识被储存在信息库中,不运用于实践中等于白费,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应当善于把握情境信息,不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信息,反复思考、联想已学地理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程度,必须反复强化、练习。
三、结语
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将外界的地理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编码信息达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编码,强化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海英,成云,李雪平.现代心理学[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方法
能否创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无数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奠定创新基石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导课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提高形象思维层次,培养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创新行为
篇7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21:566+812.
篇8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一、中学信息技术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人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信息技术知识是当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同时,“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提出把科学教育摆到了首要发展的位置,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换周期日益减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志如是说。近年来人类文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结果。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体现。
二、中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理念,这种旧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21世纪强调的是人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翁。因此,学校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转变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上台授课,教师从旁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挑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网上查询或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来找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当堂掌握,又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适度引入网络游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创新能力
高中的学业繁重,但依然阻挡不了学生爱玩的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们的首选。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堂适度引入网络游戏,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战,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游戏的同时,穿插对游戏制作的讲解,为学生解开网络游戏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型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综合素质评价是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和成绩设置的考核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有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日常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与之沟通,并协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在进行学生个人评价时,教师要客观公正,着眼点要全面完善,如把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讲状态和考试成绩等分比例计分,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多样化教学,激发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多样化教学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大部分来源于对学科的好奇和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针对要授课的内容制作PPT进行讲解,并在结束时让学生参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既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在开始时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结组讨论,为激发创新能力奠定思维基础。
(五)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硬道理,所有理论的验证都来源于实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别注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进行EXCEL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平时测验的成绩制作表格,提示学生可以插入统计图表,让表格看起来更加直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乐趣,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加强高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做出贡献已成为教育事业一项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亮.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J].现代交际,2011(12)
篇9
关键词:自杀;心理学;文化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自杀已成为我国全部人口第五位、青少年人口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人/10万人,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按照此统计结果推断,一个有约8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约有1600人死于自杀。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结束生命这么简单,它同样给亲朋好友等人群带来巨大伤害。据统计,一般一个人的自杀至少能够对6个人造成巨大影响。此外,自杀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
一、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一般都认为,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和睡眠等。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能力丧失",这种心理能力的丧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溃的信号,这种行为的异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响。
二、自杀的心理过程
2.1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的案例反映:自杀者将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的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他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他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2.2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2.1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转三、自杀的原因
3.1自杀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样具有青年期的特点。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在很多的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3.2自杀的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对自杀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大学生本身就是处在时尚潮流中的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不仅常常是时尚的先锋,还是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拥有者,然而他们也是自杀的高危群体。他们拥有无限美好的明天,但他们却选择结束自己年青的生命。他们拥有爱自己的亲人,但却选择了让自己的家人尝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为什么呢?玛格丽特•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曾说:青少年青春期的不安不是生理原因,而是文化的原因。那么大学生由抑郁、不安而导致的自杀现象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原因呢?
首先,从家庭方面看。今天的大学生多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们从改革开放政策中获益,纷纷脱离了以前的贫困。然而在这个什么都离不开科技的年代,他们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不过没关系,他们有孩子,孩子可以弥补他们的这种缺失。法国名人拉康曾说,孩子的欲望就是父母的欲望,这句话在中国的父母亲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自己曾经没有实现过的愿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学习成绩永远是最好的,上的大学也要是名牌大学,每天孩子的三餐都要准备得妥贴,心理才觉得踏实,每年高考考场外面焦急等待的家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自己以前家里穷,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有这个能力就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种想法固然没错,但是,这个好的环境若是包括早晨为孩子在图书馆占座位,中午为孩子在食堂排队打饭,晚上陪孩子上自习。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能健康吗,能承受得住吗?有个案例中,一位大学生便是因为这样的一位父亲而自杀了。所以从这点出发,我们在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本身时,或许也应该把视角转向他们的父母亲。
其次,从校园文化看。现在的手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校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单就网络而言,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就带来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可以在这上面看到许多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且社会性和规范性比较弱。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在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也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诸多烦恼,这样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许多时间用在网上冲浪,而疏远与身边同学的联系。然而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它并不能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困惑,这也使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孤独,在郁闷时、遇到烦恼时觉得找不到人说话。网络一方面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孤独与冷漠。而本身郁闷与孤独常常是自杀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君厚译.拉康.[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1 概念的界定
国际体操联合会制定的健美操竞赛规则,对健美操的“创新”定义为:“成套健美操动作的创新是指成套动作的设计、过渡动作、组合动作的编排、队型的变化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预见的,通过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来的。”学校健美操教学创新是指学生对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和基本手臂动作的组合,方向的变化、手臂动作的变化,在学生掌握的健美操基本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的创新性活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
2 在健美操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的健美操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2.2 现代教学法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新形势,教师必须确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打成一片,平等相处,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且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在自我完善中养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3 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每个人在学生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强,有进取精神,其创造力正处于发展黄金季节,如果教师科学引导、善于启发和注重激励,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主动介入一些运动领域,认知一些运动规律、熟悉一些运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科学发展。
2.4 拥有健康体质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着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形成和健康体质的拥有。因此健美操教学,就应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健美操的锻炼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管学生未来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从事何种工作,都能积极锻炼,为自身服务、为社会服务。
3 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教师整天循规蹈矩,学生也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更不能创新,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提倡师生“良性争吵”,多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犯错”,让学生自由编排或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组合动作,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健美操的健、力、美的特征,学生个体自身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融合促进,将会促进创新意识的升华和凝固。
3.2 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新技能。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是技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的技能创新是该项技能知识的学习过程和积累过程,学生的技能创新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教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材施教,科学指导,调动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创新的动作技能。
3.3 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新能力。健美操学习是知觉、思维、语言三维智力活动,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等五到。通过健美操学习,培养学生能坚持从思想上重视并拥有能够战胜困难的持久力,帮助学生提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探索知识、勇于思考、善于发现、富于想象的创新力。
4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4.1 情景教学。在教学前可以播放一些健美操的比赛或表演,以运动员匀称健美的体态、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充满激情的音乐来渲染情境,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追求美的欲望,创造美的能力,加深理解健美操动作、直观体会健美操的美,选取添加与教材的基调、意境和情境发展相对应、相协调的特色音乐,借助它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4.2 轮流领操。在健美操课中,在学生掌握一些健美操基本动作之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轮流领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动作的理解,对原来的动作进行灵活地重新组合或创新,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创编出新颖别致的组合动作,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创新动作,在学习中提高。
4.3 角色互换。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因人而异,科学组合,开展“一对一”学习,一人演“教师”角色,一人当“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利的环境气氛中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4.4 协同创编。①分组创编。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群体互助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好差搭配),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变换队形、伴奏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参加,分工合作。②组成成套动作。各组合理排列连接每个人创编的动作,构成节、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重点解决动作与动作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相互连接问题,然后组成成套动作。③修改和定型。每组要对成套动作反复研究,进行修改,最后定型,要求各节之间连接和谐,音乐和动作风格一致,具有健美操的艺术性、连贯性和科学性。④交流与展示。每组编排的动作要开展评比交流,并选出较优秀的套路在全班进行推广,这样,学生既能领悟和加深对健美操运动规律的理解,提高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健美操永葆青春活力的关健,只有教师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主动创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才能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目的,才能让健美操的发扬光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课题名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2534046)
参考文献
1 公小晶.浅议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
育与探索,2006.4
2 马艳芬.健美操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J].西北
民族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