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3-04-02 13: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学习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新学期开始之际,我有了很多新打算。最大的打算是希望在新学期里能继续当副班长,为老师和同学多出一份力。最高的打算是能在学期末当上光荣的“三好学生”,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另外还打算为班级多争光,坚决不为班级抹黑!在做值日的时候要认真,再不把扫帚弄坏,和玩扫帚了。前几天我还光荣的当了班级的“窗户管理员”,管理好窗户是我的责任。
同学们你们也有类似的打算吗?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二、
真是光阴似箭,一眨眼,一个快乐的寒假又过去了。新的学期就要来了。在这个新学期中,我对学习生活又有了新的打算。知道是什么打算吗?还是听我说说吧!
在这个新学期中,我打算在语文课上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在数学课上不做小动作,不懂就问老师,当然也不能装懂;在英语课上认真背诵每一课,每一个单词。这样才能和外国人谈话呀!在美术课上画好每一幅画;在体育课上做好每一项运动;在微机课上学好每一项程序;在科学课上了解每一只动物。
我还打算与同学们和睦相处,没有争吵,交到的好朋友。
篇2
第一,学习计划,具体如下: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诵。
3.预习六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4.预习六年级上册英语的课程,默写有关单词,听磁带。
5.每天看课外书,报纸,还可以看看动画片,但时间不能太长。
6.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练好钢笔字。
第二,生活计划具体如下:
1.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2.要注意个人安全等方面问题,不私自下河游泳,不能私自外出,不做危险违法的事。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篇4
【摘 要】小学生的课堂应该避免生硬教学,应该尽量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去探讨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只有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依托,将深奥生疏的知识简易化、生活化,实现知识的深入浅出,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一、寻找生活案例导入课堂,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和爱好。在备课时,要努力精心挑选与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匹配的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作为课题导入或教学内容,并以学生兴趣爱好及知识基础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相互融合,常能收到既化难为易,又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的效果。例如在“计算机病毒的防御”教学中,“计算机病毒”对小学生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直接讲授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我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把“病毒”生活化。课题导入可设置为:教师走进教室后,假装打喷嚏,打喷嚏的同时用手或纸巾捂住嘴巴。然后发问:“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打喷嚏吗?”,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打喷嚏是感冒的征兆。教师继续发问:“那打喷嚏的时候老师为什么要用纸巾捂住嘴巴呢?”部分学生会答出:“因为不能让病毒扩散。”“对了,如果老师打喷嚏的时候不拿纸巾捂住嘴巴,病毒就会在空气中扩散开,然后随着呼吸进入同学们的身体中,同学们吸入病毒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会生病”。教师就可顺着这学生的话题进入课题:“对,其实啊,计算机也跟我们人一样,一旦感染上病毒就会生病。我们人类染上病毒生病后会出现打喷嚏、咳嗽、发烧等症状,需要找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那么电脑感染上病毒后会出现怎样的症状?电脑染上的病毒与人类感染上的病毒是不是一回事呢?需要谁来给它进行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呢?”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将抽象、生硬的电脑知识同生活实例有机融合,用类比、有质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将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设计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声、图、做三者有机的结合,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做”。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便捷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生活化的关键环节。只有让学生多“做”,才能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教学过程生活化,要求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灵活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使教学过程生活化。例如Excel教学中,我将一份虚拟的班级考试成绩单作为样本,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发送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样本对成绩进行排名、统计合格人数等。在学生电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有问题的学生答疑解惑,去引导学生掌握Excel基础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扮演职业角色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起职业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掌握技能。
三、改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生活化
根据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更具灵活性,多样化。我们知道,只有贴近生活、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教学才得以顺利推进,从而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的累累果实。对比或类比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例如在教授计算机基本构造时,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就经常将生活中孩子们易于理解的事物来类比生涩的概念:大脑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它支配着我们的意识和活动,而CPU就如同计算机的大脑,它控制并指挥者计算机的一切程序和运作。如果失去了大脑,我们人体就会失去生命,计算机如果没有CPU就如同一堆废铜烂铁,无法进行任何有效的工作。教师简单明了的比对,学生就能豁然开朗,了然于心。
四、关注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建立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传统教学评价往往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展现出来的闪光点。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独具慧眼,从多角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发现学生亮点,挖掘学生潜能。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认真听课和记笔记的学生可获评“听课模范奖”;课堂上用于举手发言的学生,可获评“课堂小勇士奖”;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获评“作业小标兵奖”等。又如在Word文档的艺术字插入教学中,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我们的小家”的作业题,让学生用各种艺术字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简单介绍各成员的工作、性格、特长等。然后我将一些完成得较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并对作品作者进行相应的正能量的评价和指导性的建议。生活化的评价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可有效增添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充分激发小学生率真、活泼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将散见在生活中、融合于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生活实例集中到信息课程中,使生涩、枯燥、深奥的信息技术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它完全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让生活进入课程,让课程贴紧生活,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原动力。生活化了的信息技术课,会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小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发挥优势 信息技术 提升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集成功能,可以有效地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广角度、深层次的化学知识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辅助资料,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人文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科的热爱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催生情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知识一时难以理解,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采取课件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之中验证化学知识,指导学生对照实验要求进行认真观察,将一些重要现象与关键环节摘记下来,便于课后复习以及自身实验操作。让学生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教学成效。如笔者在讲解“分子”内容时,由于分子不为学生亲眼所见,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我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采用模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了化学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增大信息容量,拓宽教学渠道,发挥多媒体在化学实验中的辅助作用,增强实验演示效果。让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过程、结果,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回顾、巩固所学知识。不但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优化方法,指导学法,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从培养知识接受型、积累型人才向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转变。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过程,拓宽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使信息资源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化学教学的生动性。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究、归纳小结、课题延伸”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圆满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在预习中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将预习中遇到的一些“搞不懂、摸不清”的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一些暂时没有掌握清楚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补救,提高教学成效。
三、电化教学,利用媒介,提升教学过程的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快捷”的特点,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素材,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优质、高效地完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化学学科所反映的内容多数是事物的微观世界,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效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繁杂为简单、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世界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展示,对瞬间变化进行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看到液态的氮、氧,看到固态二氧化碳烟雾缭绕的效果,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过程。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调节图像的大小、远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亲历化学的变化过程,提高教学成效。
篇6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没有生活作为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就是死学校”。这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将其生活化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又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1.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发展
课堂教学生活化,顾名思义是将课堂教学当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学生生活的常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指的是小学生的生活化,它与成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它所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是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的。
2.课堂生活是改造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虽然要求将课堂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生活化绝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它是学校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之上,对生活进行再加工,改造了之后的生活,是适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生活,它的重心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的途径
1.教学内容:从科学的世界到生活的世界
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许多知识,虽然在成人看起来过于简单,与一些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科学技术相比,毫无科学性可言。但是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却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如在学生学习“制作课程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程表的制作方法,科学地制作一张业余兴趣表,将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合理地规划,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样小学生就不用担心自己每天放学回家之后该做什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举一反三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地用到生活中,使自己的生活更便捷。
2.教学过程:从教师传授到学生体验
在传统教学观中,一般会将教师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上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只需要配合教师默默地听就好,这种教师方式便于教师管理课堂,却有不少的弊端,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容易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个人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有效体现。这种知识的传授方法,只是使学生接受知识、了解知识,但是具体如何运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
课堂教学生活化,对于知识的传授提出新要求,它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教师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逐渐演变为学生的自主体验,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它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学会体验。
如学生学习了“编辑声音”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个即兴歌唱比赛,让学生利用课堂上的设备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进行现场编辑,比一比谁编辑的声音效果最好,这种与学生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趣味。
3.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多元
小学教学课堂,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替小学生做决定,同时由于师生间的年龄差距大,教师有时候也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些原因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与学生有较大的隔阂,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他们习惯于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格局,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平等、民主、多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走下权威领导的“神坛”,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如果课堂教学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就可以真正落实,而不是在教学中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生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学习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更多的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发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只有在教学中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事业才可以得到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雅竹.例谈信息技术教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J].中国电化教育,2005(04).
篇7
一、进行自我分析。
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人的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
二、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
1、可以和全班同学比,确定看自己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
2、是和自己该学科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三、确定学习目标。
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学习目标要定的适当: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学习目标要定明确,便于对照和检查。
四、科学安排时间。
1、全面。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又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篇8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游戏辅助法
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成绩,掌握知识情况总是不一样,“学困生”是每一所学校里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学困生”中,绝大多数都是既是成绩差,又是行为习惯差,作为一个教师又不可能不面对,如何面对是每个老师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我近30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得出: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在此我作简略分析,供同行参考。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自身因素
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因而相对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常常是三年级的学生就连简单的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
学法不当,缺乏信心。特别是低年级学困生还不懂得如何学习,上课总是静不下心来,下课一走了之,久而久之,学习无信心,惰性越来越强。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学困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喜欢找借口不学习。
学习遇难而退。往往表现在学习上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
1.2 教师因素
师生情感不融洽。由于课堂守纪较差和受考试竞争等影响,学困生一般来说不受老师们的欢迎,认为拖了班级后腿,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成绩,导致教师冷淡学困生,甚至有时会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学困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样师生的距离一拉一远,关系不融洽,学困生就越来越困,甚至会导致辍学。
1.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不到位。一方面,部分学困生父母整天迷于赌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放任自由,认为自己孩子成绩差,破罐子破摔。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和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使部分学生缺乏关爱,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越学越困。
2 解决的办法途径
由于上述诸方面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我在教学和工作中是作如下处理的:
2.1 融洽师生感情,是提升学困生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困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学困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2.2 善待学困生,消除学困生自卑感
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热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2.3 解除学习压力是学困生起死回生的欲望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可谓是比比皆是,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都需要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经历相互结合。当前的《新课标》也对数学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即必须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兴趣浓厚的事物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与实践机会,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蕴含在生活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与功能,从而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感。通过这一规定可以发现,教师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存在与具体应用,发现数学的趣味特征,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把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知识进一步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一、教学生活化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把数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严格遵循数学教学原则的教育意义比较深刻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汲取到重要的技能与相关知识,处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学生活化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把培育学生具备优秀的数学能力作为目标。
数学教学生活化则是指通过在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将数学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分的发挥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本质。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对周围的生活事物与环境的浓厚兴趣,把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以便学生从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真正的感受身边的数学,找到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情境过于复杂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是必要的,然而没有选择性的大量情境设置,不但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没有效果,部分数学教学甚至成了看图对话课。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数学学习确实和现实生活情境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生活情境,的确能够促进知识的构筑。但是,这里所说的情境制造并非指简单的热闹表象,更不是将诸多的非数学知识拉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与弱化,并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另外,将生活情景设置的过于复杂化还体现在教学中的生活因素过多,从而无形之中把数学则放置于了从属的位置,过多的生活因素使得数学教学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汲取。
生活情境流于形式化。与生活情景过于复杂化完全相反的一种现象,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老师表面上支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融入生活情境,只是将教学与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挂钩,所以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把知识和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相关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感受知识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使用价值。在教学时合理的融入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强化他们挖掘知识的劲头,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这样才是从科学的层面进行的数学教学生活化,也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生活化观念。目前大量的教研人员认为,在一线进行实际教学的数学教师队伍只是单纯的对课本进行死搬硬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这种看法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是具备教学生活化意识的,只是其出发的角度出现了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惯于用成人的视角看待生活、审视教学资料,这必然会和学生看待数学的角度产生出入,从而影响到教学生活化的应用效果。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生活化观念,从学生的心理与视角出发,采用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方案。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们亲自进行出题或者辩题,这样即便是没有口头提醒他们要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们编出来的题目也同样会充满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与效果,让学生们把知识带入到生活实际当中。
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授新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进步的重要作用,而实践活动又包括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设想问题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探讨。这种模拟性的课堂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的接近,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亲身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意义。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其本省更加的贴近现实生活,所以也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诸如,在教授学生轴对称知识的时候,需要在课堂中采取一些对折动手操作活动,同时,引领学生去校外观察实际生活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轴对称现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了解、思考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促进数学教材的生活化。教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源泉,是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是,需要从学生的多种生活体验入手,科学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对知识越容易接受,掌握的也更加牢固。然而,当前学生们所接触的教材知识,其中一部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致使学生对之产生强烈的陌生感。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变,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去掉和学生实际活动相离较远的教材内容。例如,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均能够改编为和学生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相对易接受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创作思维。尤其是现代的小学数学教材,其部分应用题仍然存在固定化的例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之进行合理的调整,注重采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内容,促使教材内容进一步的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红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教育科学,2011(5).
篇10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校出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学生数量骤增。但是目前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其中有一部分是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笔者对960名职高一年级学生抽样后,设计了学情调查、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摸底测试、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问题和不足、对学生作业及练习情况跟踪检查、家庭情况等多个项目,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座谈、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主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阐述。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有的学困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学习,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学数学无用;有的学困生视学习为负担,读书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作业抄袭,应付教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太多的失败使他们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结构不完整,仅有一点数学知识也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题目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被动。他们只重视知识结论,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学困生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对实际问题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
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7.依赖心理强。学困生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教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不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数学学习困难,长期积累,导致恶性循环。
2.教材的原因。初中小学相比,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作业量大,学生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了数学课的学习,导致到职校学习更加困难。
3.应试教育的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在初中,部分教师初一重视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
戏厅的吸引,再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社会功利化思想对教师的冲击,致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产生心理偏差,体罚、讽刺、挖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家庭的原因。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一些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溺爱子女,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自私、蛮横的不良性格,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善意的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留守学生身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造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脱节。另外,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自然灾害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从而出现心理偏差,又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鉴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化学困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具体的转化策略如下: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本领”才会大,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普遍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他人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
4.根据学生和专业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目前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内容庞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从易到难,降低坡度,低起点,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在教法上采取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对于学困生,不求全会,但求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5.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这将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应对学情进行流动分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征集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等等。
实践表明,数学教师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