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4 20: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1

一、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曾经指出: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鼻祖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生大脑图示中的平衡,由同化到顺应再到同化,学生在这个循环往复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积累。长久以来,高考指挥棒指引着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一直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开展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只是一味地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教育和教学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被动地形成。一味地忙于教,缺少对教的过程的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活动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形成固有的经验,就在这样的经验支配下,进行简单的重复或沿袭传统的教学,所以大量的学生成绩很高,能力很低;知识很多,思维很差。自从新课改以后,教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改理论和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和积极的教学实践探索,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其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的总结就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对教学观念的及时反思,既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表现,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使自己能够在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同时应用反思后的结果指导教学实践。

如,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以矿产资源为例,首先利用搜集来的实际资料向学生说明,我区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同时说明矿产分布对工业布局的区域影响,依托矿藏促进工业的发展,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也呈现发达态势。这些内容是在向学生说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涵义。当然,一些特殊案例也是存在的,一些大型钢铁公司虽然成为著名工业区,但周围并无铁矿山,如我国上海宝钢等。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自然环境可影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但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完全能够影响的,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这样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念和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篇2

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反思,勇于探索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地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地理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地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中的行星背景时,我就先出示了一段天体运动的动画,栩栩如生的画面,浩瀚无垠的宇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产生了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师随即把“天体运动的特点”“及日地关系”“地球特殊性”等问题抛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做法改变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行端品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篇3

1.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各版本地图册中的“中国政区图”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

2.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在地图三要素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1)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2)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的深圳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3)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

学生3:…… 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深圳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

3.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反思能力 培养

许多同学在学习中都会有这样一些困惑:如地方时的判断或气候分类型析等,教师一讲就会,而遇到问题就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各种问题在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出现就在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的问题之间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联系,要建立正确的联系就需要有一定的反思技巧。在地理教中注意采用以下主要措施。

一、激发反思动机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的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支持,因而有无反思动机非常重要。例如,在地方时判断这类问题中,由于问题形式或情境变化很大,许多同学都感到困难。但可通过学生反思结合教师按步骤提问,从而很顺利地解答出。这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地球上某点的时间,一般是找12时、0时或6时、18时

第二步,确定该点与已知时间地的经度差

第三步,按照每15°差1小时计算时间

其它一些地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总结规律,让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来确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反思,急切的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新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联系,学生求知欲最大程度地得到了满足。

二、通过写提纲,建立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

一个知识点在中学教材中,由于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如果不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把握教材,就可能只见树不见林,各知识点零乱分散,难以形成体系,知识的迁移局限性大,在回答问题应用这些知识时,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或不得要领的现象。

例如,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一节教学结束后,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名词—地壳变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侵蚀、沉积、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让学生讨论整理成一个知识框架,理顺这些名词的相互关系,哪些是从属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等。实践证明,学生的整理过程比较困难,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三、教给反思方法

(一)掌握反思形式的步骤

具体问题的反思形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如下表)。这个过程反映了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即首先要知道活动的内容及目的,然后是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知识解题,最后是得出结果,它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我提问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哪一种方法更有效简单”?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试题中,直接的、隐形的图形转题、图文转化题比比皆是,如太阳度角,就可以有旗杆影子、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角度、窗户光线等多种题型。所以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不断归纳总结,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四)自我探索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行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两种方式。

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时,课前教师可先提供几个网站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各种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观点、资料,形成本组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别派代表汇报,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已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然后再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学生能更快的提高自已的分析水平,在评价他人也正是自身在反思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答案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

篇6

1.反思教师自身的素养

在上课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地理知识,还要用自己的地理素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中感受地理的魅力,从心底爱上地理课。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课素养不重视,认为教地理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这是教师所要反思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书,更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并认同地理这门学科。

2.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共同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在现在的教学中更注重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互相查缺补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量储备相同的教师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在地理教学课堂上要如何高效地上课以及如何解决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反思有效提升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及时反思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让自己掌握更好的地理教学方法。

3.反思地理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

课堂本身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但是作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越多,学生不一定越会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授正确而有效的知识。例如,教师从高三到高一教学的时候,对于“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就会无意识加大难度,让学生畏惧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

二、利用教学反思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于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才能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通过上文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按如下方法改革地理课堂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培养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阶段的地理教学。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很有必要。比如,在学习“中国雨带”的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新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中国雨带概念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2.利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疑问,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中国雨带”如何推移,学生可以先根据之前的知识整理出推移规律,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时,也会跟随雨季的变化而产生好奇感,从而自由进行想象,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进行提问。

比如,“中国雨带”的推移是受什么影响的呢?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主要是受夏季风强弱的变化以及移动速度快慢的影响,而这也是取决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势力。夏季风势力强、推移速度快,就会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而夏季风势力比较弱、推移速度慢,就容易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这样的学习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的一个大难点,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高效、有质量的。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而且可以通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欲望。高中的学生对任何知识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多媒体这种新颖、形象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智能培养;高中地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智力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一定要结合地理教学特点,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此来适应时展的需求。其中观察能力是智力的源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中枢神经,记忆能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能力是智力的翅膀。

一、培养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研究一些地理环境,通常是把宏观的地理事物以及现象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因此其观察方法比其他科目更加全面。经常使用的有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解剖观察与对比观察,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直接观察与实验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1.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之前,教师应当确定所要观察的对象以及目的,教给学生相关的观察方法以及步骤,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相关的程序。比如观察地图的时候,应当先确定其方向,然后查看其比例尺,再看相关的图例,之后才可以阅读地图上的其他内容。

2.进行全面的观察。所要观察的对象比较复杂的时候,就很难形成整体概念。比如观察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是以兴趣为重点,有的关注地名,有的关注地形,有的关注交通线,往往都不善于全面观察以了解其总体的特征。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示范,教给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自然以及人文条件,进而概括其相关的特征。

3.进行有关对比的观察。部分地理事物仅凭借概念是不能将它们真正区分开的,采取对比的观察方法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对五种类型的地形进行区分,仅知道概念是没有用的,必须进行实地对比区分。利用一些图像手段同时显示出这五种类型的地形,进行对照与比较,这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的事物进行间接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所以,培养以及提高相关的思维能力是培养智能的关键。

1.有效使用地图。对于地图的识别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培养。由于地图是形象的,而地图上所标注的各种符号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通过详细阅读地图,综合地图上的各种要素,总结其地理特征以及地理演变的具体过程,不仅能提高形象思维,还能提高抽象思维。

2.合理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认识。辩证思维核心指的是怎样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利用有关的地理事实案例,说明人类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资源在利用的同时还要实行节约措施、环境不仅要进行改造还要进行保护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记忆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之乐于记忆相关的地理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结合一些有趣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

2.根据学生的记忆特征,培养其记忆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意义记忆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能力,还要运用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进行意义记忆的能力。

3.完善记忆方法。建立概念系统,学生了解了概念系统,也就知道了地理知识的主线内容,将一些零散知识聚集在一起组成知识链,并编成知识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培养想象能力

1.强化形象的感知。教师应该让学生阅读大量有关地理景观的图片,增加地理表象知识。比如在讲解山脉的时候,不是给出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山脉的图片或者录像,使学生可以先想象一下山脉的具体特征,然而再进行总结定义。

2.按照观察图像总结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的地图或者景观图片总结区域的特征或者景观的特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比如大陆的漂移,可以先说明动物分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各抒己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思路一定要坚持培养国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承担着时代的使命以及国家的重任,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施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辉.论课堂教学目标向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1,(02).

篇8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篇9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引言

“地理概念”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地理概念,如果学生记忆不清或混淆就很难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将地理学科中概念的含义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相互的联系形象的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更好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的优势

1.符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各个章节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分支又非常复杂,只有对所有的知识很好的组织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人文地理的知识与人类社会又有着紧密的关联。高中地理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而借助概念图就能将地理知识系统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掌握。

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不能提高他们进行地理学习的热情,导致整体效果效率低下。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关联起来,让教师的教学预设更加清晰,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知识分散的缺点,使整个地理教学更加系统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3.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课堂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对地理知识及概念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并重复机械的训练,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课堂参与度偏低,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知识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效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还能以此为基础组织他们开展合作学习,提升他们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概念图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地理教师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运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清晰简洁的目的,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快速的呈现教学内容中的主要概念以及框架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的“火候”,避免在一些“非重难点”环节的教学上花费过多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能将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设计的更加详细,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井然有序,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师在进行《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设计时,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将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因内力、外力以及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用概念图形象的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对地表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一目了然,进而轻松的理解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以及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紧密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概念图理清各个概念的重要程度,从而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环节紧凑,提高整体教学的效率。

2.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新知学习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非常少。而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进行提示,让学生可以自己开动脑筋学习,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掌控人。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课时,我运用了概念图将全球划分为五带,旁边提示是利用“温度”这一尺度进行划分的,再根据空间尺度划分为海陆分异,然后构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沙漠气候”等概念图运用到教学中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

篇10

关键字:论述高中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与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可以很好的学习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概念图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进而不断的去创新,去发现更好的知识,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从高中地理教学出发,对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让概念图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概念图的概念

概念图是一种框架式的思维呈现。概念图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建立概念图的方法是:先确立内容的中心思想与主题,确定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把级别高的放在最上面,依次向下,建立概念D网络。不同的层次之间用线连接起来,最后再进行修饰,完善概念图,使得它能够被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及其教学效果

(一)概念图教学法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寻找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人格。概念图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

(二)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表达地理知识

概念图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辅助学生整理地理知识与概念,能够清晰的展现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网络。学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概念图将零碎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从繁多的知识中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很好的表达地理知识。

(三)概念图教学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概念图教学法因其自身的直观、形象等特点,开始被广泛到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很好的掌握概念图的建立方法,要合理的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很好的学习教学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针对在建立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地理学习本身是枯燥又难懂的,一直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学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就可以改变这种现在,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学习,从而主动的去学习地理。概念图可以使得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的展示出来,学生利用概念图可以分析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这种直观,形象,又生动的概念图教学法,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进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教师很好的去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没有兴趣去听课,老师也没有精力去讲课。概念图教学法就可以很好的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这样老师也有动力和热情去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概念图教学法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地理专业素养,让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使用概念图,可以更加方便的完成教学任务,快捷的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绪,最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措施

(一)要注意概念图教学法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概念图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去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而是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学习到知识,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要培养学生的概念图思维,多进行概念图技能的训练

概念图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多进行概念图技能的训练,让学生都能掌握有效的概念图建立方法,从而更好的把概念图思维运用到平常的学习中去,帮助自己很好的去了解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概念图的反思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建立这种教学方法的思维,引导学生去进行反思,分析自己概念图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进行交流,要让学生不断的吸取他人的优点,对自己的概念图体系进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及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哲学理念,有利于让学生建立起层次化的学习体系,有利于改善人们对于传统地理教学难的看法,真正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学习,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素养,促进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薇雯;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年第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