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寄语范文
时间:2023-04-02 10:3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新生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在于他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别人如何看待他。很多时候,别人眼中的“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假如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行,你怎么能做成一件事?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暗示自己要胜利,你又怎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当你失去自信的时候,就是你真正失败的时候。
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并着力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事。人生中有些限制是真的,不是靠你的毅力变可以改变的。
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不佳状态,那是我们把问题扩大化了,所以,要多看美好的一面,不去苛求,换个思维的角度去想。着手解决你能解决的问题,忘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
生命中,总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换个角度看问题,结论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为什么我那么倒霉?”那是因为你的搜索“我是一个使者蛋”的证据。与其千百次地追问自己“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不如改问自己“我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不必后悔过去,不要强求未来,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刻,“当下”才是生活的真实状态。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等待拿到一幅好牌,而是怎样将现在的牌打好。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坚持下去。
一切播种总会收获结果,一切走过的“弯路”都有价值,一切努力迟早会有回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一切。
如果总是抱怨别人给自己找麻烦,或者抱怨环境不好、没有机遇,其实是放弃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主观努力。抱怨越多,麻烦越大,麻烦越大、抱怨越多。摒弃抱怨,以感恩的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对自己狠一点,“管得住”自己,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养成节制和自律的习惯,才能拥有更充分的自由。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那是因为没有养成管理时间的好习惯。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被惰性这只蚊子不痛不痒地叮上了,千万不要觉得“无所谓”、“不是什么大事”,拖沓是万恶之源,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
找出无数的借口,不如一次勇于“说干就干”的行动。成功地完成一件任务,没有更多的窍门,只须记住: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立即做!
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但用心去“改变自己”,却是可以马上做到的。当别人都在固守自己的缺陷无法改变时,请你率先做一个改变自己的人。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里程的马拉松比赛,每个人都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看你是否有速度,更要看你是否有耐力。只有能够忍受磨难、忍受寂寞、忍受诱惑的人,才可能获得令人敬仰的业绩。
人不要只知进、不知退,一味往前冲锋。压力太大了的时候要学会弯曲,适当的“示弱”,可以保护好自己,也可以转移注意力,给大脑“放假”,准备下一次更快地冲刺。
向别人请教,请求别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最终人要用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不要指望他人为自己解决一切的问题。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学策略
纵观近年来的社会新闻报道,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已然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伤害,同时也给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已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而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积极的生命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生命教育中,往往在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能切实有效的帮助其明确生命的重要意义,且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也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其提高自身在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所表现的心理特征
1.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认识世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教育的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身的自我意识。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给予自身的转变充分的关注,并且在认识事物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以及极大的兴趣。也因此,对于社会现象的了解大学生总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主动性。2.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渴望生活独立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多方面约束。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形成自主意识,他们渴望生活的独立、渴望能为自己做主,更希望自身得到完善的发展。3.有较强的交往意识渴望人际关系的构建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多年来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因此其自身并不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交往意识,并且渴望能与周边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我国大学生现阶段在生命观方面的现状
1.生命价值意识的缺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教育的不断强化,我国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然而,也正由于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强化,使得其在自我认识方面出现了分化,而这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产生,如果这一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则会导致大学生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而这些消极情绪的不断深化,将会造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消极懈怠的现象出现,并且还会通过一些不良的行为来逃避现实中的困难。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生命认识方面价值意识的缺失。2.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不足就现阶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往往有着错误的认识,甚至有部分学生在生命的认知方面产生了一定扭曲的心理,而这往往是导致大学校园中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现象的产生。这些事件的本质都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不足,以及他们对待生命的漠视,而这些事件的产生不仅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同时还将给学生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害,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3.当代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生存能力我国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强化自身的社会及生存能力。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在社会生存方面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薄弱,不仅不具备有效的风险处理的技能,同时还缺乏良好的风险规避的意识,这不仅造成了其自身的能力无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也可能将其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中。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1.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积极心理学提倡以发展性的眼光来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传统的问题修复式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强调通过发展人的积极品质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始终坚持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时刻保持发展性的眼光,并已发生的或潜在的危机进行及时地干预与预防。2.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积极心理学注重运用已有认知从积极的角度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既要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认知生命,以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价值,也应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其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生命中积极情感态度的生成。3.系统化教学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并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聚合优势,在学校中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系统,营造出良好环境氛围。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应当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当中,以共同完成这项系统化的教学任务。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教学策略
1.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不断优化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不断的优化是能保证大学生生命教育切实有效落实的基础条件。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能与学校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之间形成有机的结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断的对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以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为目的,来对学校的生命教育师资团队进行优化,强调教师自身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提升。而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实现不断的优化就要求教师能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加强自身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进而在实际的生命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2.科学合理的对生命教育的课程进行设计课堂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也能有效促进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落实。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我国的大学生培养也应充分利用课堂所具备的积极作用,对课堂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保证教学针对性的同时强调理论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进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要注意的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等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将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生命教育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等进行更加积极的培养。3.运用新媒体来完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新媒体所具备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条件。这也就要求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教师能充分对新媒体加以运用,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对以往的教学进行转变,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互联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表现出了对互联网络极大的兴趣,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络喜爱的优势而将新媒体充分的运用到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利用新媒体获取更多的生命教育信息,并深入的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进而是生命教育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4.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培养工作中,能对大学生情感体验加以激发,并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这也就要求我国大学的教师能明确人文关怀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自身的教育中对人文关怀充分的利用,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对学生的积极思想进行调动,以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而要将人文关怀理念切实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能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生命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依据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强调学生引导中的积极性,进而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加以强化。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3(6)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而不是前期心理学的精神病人和变态等,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正向而不是负向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的、鼓励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绝大多数的正常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
1、自身职业规划意识弱。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回收的778份有效问卷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接近63%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2.8%,12.2%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2、职业决策取向急功近利。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发达地区、政府机关、知名公司企业等单位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名声好、条件优、待遇高。以笔者所在财经类高校为例,根据问卷调查,毕业生有7成以上都希望进入国有银行、金融、证券、保险公司等机构上班。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滞后。目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抱佛脚”,在学生大四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大一到大三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4、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由于职业规划课程起步晚 ,教学硬件建设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课堂讲授 ,大合班大讲座大帮哄 ,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实践实习环节少。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
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职业规划中具体包括自身因素、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环境、以及社会资源因素。了解职业生涯自我、接纳职业生涯自我、发展职业生涯自我,是个人职业生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就是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了解自我的性格与能力,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社会相关的职业资讯,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从而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为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作出积极的探求与准备。
(二)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拒绝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功利性和自我发展成了大学生的主导需要,道德化和理想化的“职业不分高低和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传统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个人服从集体”等集体主义价值观已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引导高校以学生为本,拓展其潜在的心理能量,促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 具有积极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 ,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中 ,通过培养大规模的职业规划师 ,采用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在实践中根据每个对象的具体问题进行区别对待,为各自树立自己的生涯目标和实现路径,创造一种多样化人才的和谐。
(三)培养积极的职业决策情绪,正确处理就业压力
心理学家Seligman认为,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包括的因素有欢愉,自我认同,专心而就业压力会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自我体验冲突,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学习或就业等方面遇到压力产生沉迷、逃避等行为时,可以教育学生通过情境训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压力事件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以积极的压力应对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压力时,要学会找到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对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我派遣的方式,并掌握积极主动与外部沟通的技巧, 寻求父母、教师、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成功的职业体验
心理学家Bandura认为,在自我效能感的4个信息源中,个体的成败经验对其影响最大。一般说来,成功经验能够提高个体的择业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尤其是连续多次失败的经验,往往会导致择业效能感的降低。而择业效能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迁移强化。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企业考察、实地调查、岗前见习、岗前培训、专业实习等形式,有意识地增强职业角色意识,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就业心理,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活经验, 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效能感。大学生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也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 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自主创业可以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北京: 中国国家图书馆,2003
篇4
大学新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为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当前高校新生学习状况,选取青岛部分高校2007级大一新生,围绕新生学习基本状况,展开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从青岛某3所高校随机抽取了2007级600名大一新生,在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7份。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辅以访谈法,主要围绕大一新生基本学习情况,列出15个题目,进行信息收集。调查之前告之笔试,本次调查目的是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因而,调查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2.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4个维度,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新生学习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学习目的呈多元化趋势,学习目的非常务实,其主导因素的是对未来就业的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究其原因,许多学生中学阶段为升学而学习,刚上大学,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总体上是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开始厌倦学习,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例如是迷恋网络游戏等。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新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良好学习方法,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原因是大学教学相对于中学来讲,在特点、方式和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学生没有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
以上数据表明,大一新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一般或较低的学生占相当比例,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新生学习兴趣不高原因有多方面,既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来自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自身偏好等。
激发大学新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大学新生学习动机激发有多种途径,简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类。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通过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科学有效奖罚、适当开展竞赛、进行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通过学生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激发其学习动机。
1.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的激发可以通过科学有效奖罚、适当开展竞赛、教师期望、进行合作学习等方法,给学生以适当的外部动力,这是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手段。
(1)科学有效奖罚
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一定的奖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以引起愉快情绪,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反之,则给予批评,以引起苦闷情绪,督促学习。通常认为,奖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但研究表明,奖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教师实施奖罚要注意几点:
一是无论表扬或批评,都要用之有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否则会产生副作用。
二是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条件。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肯定。
三是奖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大学新生更需要他人和集体的称赞等社会性强化,而不仅仅是物质性强化。
四是表扬与批评要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
(2)适当开展竞赛
大学新生追求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关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竞赛能够为大学新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确定其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因而对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有积极作用。竞赛可分为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个人竞赛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比较,团体竞赛指个体所在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的比较。在教学中开展竞赛要注意几方面问题,第一,竞赛虽然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但运用不当,会造成过度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负担。第二,团体竞赛效果虽不如个人竞赛,但仍要倡导一定团体竞赛,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3)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大一新生缺乏中学时教师的悉心关怀与要求,而教师期望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内在压力和动力,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个体自我意识,形成鼓舞性力量。对于未能考上理想学校而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从思想、行动上使学生解放出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明示”和“暗含”两种形式。明示期望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激励与要求,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提高内驱力。暗含期待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采用比较委婉的,让学生能够感知、领会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影响。暗含期待避免了教师简单命令,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4)进行合作学习
大一新生的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过分强调竞争容易造成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负担。为此,应倡导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的课堂气氛淡化了人际比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旨在引导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进行合作学习,可采用如下措施:第一,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气氛。第二,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干自己想干、愿干和能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三,提倡互助与协作,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也是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
2.合理利用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激发内部动机
在学习生活中,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的作用有所不同。外部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景刺激,一旦情景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若要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才会为学习进行努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显得更为重要。对大学新生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包括:明确学习目的、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兴趣、培养良好学习态度等。
(1)明确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学习动机水平低,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目的和学习价值的认识不明确。因此,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对大一新生来讲十分必要。它可以使学生摆脱学习盲目、无目的状态,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激发学习内驱力。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设置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引导学生向目标不断前进,激发不懈学习动力;向学生说明学习活动的具体意义、学习要求,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活动和学习价值所在,才能把学习活动视为自身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
(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大大促进学习的愿望。要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念。自我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其中两个信念要解决:一是自身能否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自身能力可否改变和提高。班杜拉认为,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动机激发途径。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尽可能让他们在胜任的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其次,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让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来激发自信心。再次,让学生在自我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和胜任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我能行”。
(3)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果。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培养学习兴趣也是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通过日常观察、家访、个别谈话、学习周记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大学新生直接兴趣。其次,要通过课外学习活动小组、举办有关知识讲座、推荐有关课外读物等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注重发现学生直接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如教师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中的愉悦感、自豪感等;同时还要尽量消除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厌烦、害怕等消极情绪。
(4)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大学新生对学习任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学习任务的态度更多的是呈自我卷入倾向。即引导学生从自我卷入倾向转向任务卷入倾向,是改变新生畏学、厌学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景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归因倾向指个体的一种社会认知,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很大。例如,将成功归之于内部的能力与努力会使人感到自豪、骄傲;将失败归之于不可控的因素或外部因素,会使人感到灰心丧气。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其次,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即让学生承担“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教师若一味让学生去应付低水平任务,不可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为过分容易的成功不具有强化的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其自身特点,综合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其内、外部动机,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殿坤.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2] 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05).
[3] 吴燕,李雪.大学新生学习动机浅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4(04).
[4]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
篇5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相继推出了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高校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改变育人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和择业观念,实现由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的转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关乎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又关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容
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成为“创业者的熔炉”。1997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3月我国政府又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它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和创业心理教育。
2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必然目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也决定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要以培养出色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练就过硬的本领,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高校不仅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更要着力培养创业型的复合人才。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我国就业总体现状:1、劳动力供大于求。权威资料显示,今后若干年内,全国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在1200万-1400万人。2、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3、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较低。消极等待就业已不合时宜,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实现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
(三)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不仅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且是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职业、行业不断变动,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创造的。新创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际潮流 创业是指创设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高等教育大会上,会议文件指出“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1998年,德国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可以聘请更多有实践经验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
2、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核心。实践环节不但可以使当代学生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要求高等院校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由此,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培养创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的基本技能。
3、加大创业教育宣传。
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宣传,建立教育部门、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网络,努力让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用好政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使用海报、图表等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宣传解读国家出台的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要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形成突出和强化创业意识的人文环境,形成提倡大学生创业的舆论氛围。
4、政府应大力推进。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还需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并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方面等予以特殊优惠;构筑创业宣传、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指导服务等平台,不断拓展“创客空间”,鼓励和支持更多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机制
时下但凡涉及‘大学生’的问题都是热点问题,有关大学生各类问题的研究专家与学者也层出不穷,笔者在这里将‘大学生诚信问题’作为个人研究课题绝非一时冲动亦或‘赶时髦’,笔者以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及有关教育主管机构有责任重视大学生诚信问题;有义务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机制建设着手规范与引导大学生诚信体系的良性发展。
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算数,讲信誉。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是人的良知在客观环境中的一种外露,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代表性观点很多,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新闻报道: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的处分;网吧老板找人代抄作业;“”替考广告满天飞;用家长给的学费“潇洒”,却跟学校说家里困难无法缴纳学费;助学贷款只贷不还;简历注水,签约草率等等。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倘若今天的诚信缺失,将意味着其今后的生活、就业、担当重任期间也存有潜在的诚信缺失问题,那将对社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每年全国有接近500万的大学生毕业生,如果有1/10的人群出现诚信缺失,就会有50万问题人士充实到社会建设中,可以设想是什么结果。因此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视应是教育机构、团体、参与人员必须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虽说大学生这个群体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但在寻求解决办法,做好机制建设时,应正确剖析其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首先,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与目前整个社会体系诚信的缺失密不可分。相对于整个社会体系中诚信或是信用问题的空前缺失,大学生诚信问题相对而言倒是“佛门净土”了,大学生是社会人初级阶段的称呼,周期有4年、7年、9年等分类,其之前或之后均要融入社会集合体中,哪怕是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躲在校园里,他也必然会受到舆论、媒体、家长、周围成员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旦是不良、不诚信的,就很有可能让大学生本身的诚信信念受到冲击或使之动摇。很多朴实的孩子、以前在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善良、诚信问题并未缺失,可将他投放到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紧的影响,其内心慢慢发生了化学反应,价值观开始向于之前状态相反方向的发展,最终出现‘虚荣、欺骗’等问题。这里不是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归罪于外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目前的整个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客观影响,只有看到这些问题,才能在机制建设过程中客观考虑问题,使方案或办法更加科学和具有可行性。
其次,大学生诚信问题不能简单理解,它应该是外延极其广泛的一个概念总和。很多人在谈到大学生诚信问题时喜欢概念简单化、单一化,常犯笼统理解的错误,将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说谎、不还款、毁约等表象对等,如果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根本性错误,何谈后期的机制建设。我以为大学生诚信问题应该概括为:凡是与社会文明相悖、与国家宪法精神相左、与已被认同为真理规范相去甚远的做法均可理解为诚信缺失。例如考试舞弊、无端旷课、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的无故毁约、欺骗校方申请本不属于个人的援助或支助、在校期间挥霍浪费及对异性对象的欺骗等一系列问题都可归结为不诚信。总结起来,不诚信的表现形式有两点:一个是对个人的不负责;另外一个就是对他人及社会的不负责。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缺失就是大学生责任心的缺失,对责任感的教育将是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最需要解决的。
鉴于以上分析,在进行机制建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诚信是社会人的一个素质,可以建设和培养,同时,诚信品质是种相对品质,在某些条件下,这种品质会忽隐忽现,很难用量化指标去评定。目前银行等信贷系统所建立的信用评价等级,只能看作诚信评定综合指标中的一项,然而更广阔的诚信问题是不能简单的用数字进行量化的,它应该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应该提倡、宣传,工作中可以多运用树立典型供学生效仿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计算、惩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典故应该是诚信的一种至高境界,可以想见,每年通过计算得出的案例又有多少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在诚信机制建设中将精神文明层面的东西多参悟而后教之。目前一些学生不容易接受精神层面的教育,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强传道、受益、解惑的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身应具备健康而阳光的心态,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要深信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或解决的。
其次,在谈及大学生诚信问题时不能、甚至要刻意规避将视角第一时间投向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嫌贫爱富”不仅是银行家常犯的错误,有时我们在工作中也会犯惯性思维的毛病,尽管人们常常从行动上同情着“贫困生”等校园弱势群体,但却不经意的从一些细节上表现出对这些人员诚信问题的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会对这些群体人员的心理产生巨大压力。事实上,弱势群体的诚信问题有时还要优于所谓具有强烈优越感的人群,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俭朴节约、对待同学上热情友善、对待未来的工作上努力把握每一个可以把握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尊重他们就是要平等对待这个群体,甚至可以从情感上照顾他们的感受。
最后,在我们意识到大学生诚信问题机制建设的紧迫性时,可又有多少人从自己的工作入手,去关注、启发、启蒙这些尚未完全开窍的孩子们呢?这些问题也是在问自己,机制为何物?机制是社会人通过实践检验,自觉采纳并固化接受的行动规范,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就是机制,教育者最便利的诚信机制建设渠道就是从教育本身入手,让教师成为确实可以教书、行为师范的社会人;教育机构也要屏弃追求规模、追求赢利、追求学校办企业等本末倒置的做法,回归到“大学”本身的内涵中去,用包容自己的心态去看待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132-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进一步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不断丰富新内涵,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诞生后,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偏向了心理疾病的评估与矫治,在“疾病模型”驱使下,心理学主要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品质为研究对象,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传统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的消极品质为研究对象,美国积极心理学家赛利格曼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正式诞生。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领域中的普通人,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传播及影响力方面将具有更广泛性和深远性,必将促使心理学家从人性积极方面思考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例如幸福和安宁、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以及流畅和快乐;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良好的人际关系、美感、智慧等;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公众品质,例如责任、关爱、文明、自制力、容忍力,以及职业化道德”。[2]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传统心理学理论主要致力于消除问题,认为心理咨询或治疗就是将各种心理问题消除。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一个在心理维度上符合健康标准的人;而积极心理学则把自身的关注焦点聚焦在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上。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医学治疗模式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基于传统心理学范畴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理念带有较为明显的消极色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归结为疾病治疗是传统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潜在的消极影响。医学化模式下将学生基本分为两类即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没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心理咨询矫正和药物治疗。这种模式教育下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本能抗拒心理咨询与治疗。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疾病矫正咨询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归结为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学校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中,这种模式的确有利于问题学生的心理成长。但此模式的困境在于只是满足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广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性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和提升。这种模式的宗旨是解决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服务资源提供能力有限,实际上并不能达到防患未然的效果。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为德育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到德育教育机构下,将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队伍直接移植为心理咨询与教育队伍,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德育教育模式部分原因是由于相关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理解上不够深入,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同类项”。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下,这种机构设置能充分发挥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指挥作用,比如部分高校依靠辅导员开展的心理普查、心理排查。在心理专职教师队伍不足、相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行政管理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形式,但这种模式不能长期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人的积极情感及其体验,是发展优秀品质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情绪带来创造性和生产力,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正是大学生应具有的积极品质。
1.引导大学生追寻幸福,不断提升主观幸福感
追求人生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如何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需要引领、指导大学生追寻幸福、发现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大学生个体内在和谐发展,不能远离了对幸福生活的追寻。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3]积极心理学界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幸福感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幸福正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与认知。
2.帮助大学生学会乐观,培养积极品质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过程和思维认知过程。情绪理论研究已经表明,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应的、特别的行为即“特定行为倾向”,消极情绪与逃避、排斥倾向相关,积极情绪与接纳、合作倾向相关。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不但要取长补短,还要扬长避短。对受教育个体而言,教育的目的不但是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即个体能动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学生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同时,学生又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其特定的问题,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关注与科学引导。学生还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受教育的客体,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4]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积极、正面、能动的人性观,引导、教育学生勇敢面向未来,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5]
3.指导大学生树立希望,不断提升心理弹性
美国堪萨斯大学克里·斯奈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始人,他将“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途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6]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清晰的目标(远景思维);明确的策略(路径思维);启动并实施该策略的动机(动力思维)。目标、路径和动力是希望理论的三大要素。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路径和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相互加强,呈正相关,对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中的希望理论,促进学生建立合适的目标,探索多种可行的途径,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不断自我正性强化,最终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 Siligman,P.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
[3] 郑木越.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13.
[4] 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8.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传统心理学首先定义了人体心理疾病概念,以此针对消极的、病态的研究思路,进行治疗辅导,而积极心理学“反其道而行之”,它侧重于激发人体潜在积极能量,以提升自我内在的幸福感与快乐指数为目标。健康的心理是基于主观性的改变与提升。积极心理学便是引导主体的自我存在感、价值感,通过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构建内在与外在的和谐,提升满意度,逐渐消除负面情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多层面的,覆盖面亦非常的广泛,它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深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有效地构建、预防和治疗。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践不能契合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历史较短,相对于心理学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所关注的要点,还是基于一般“心理健康学”的概念,因此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2]。理论的缺口,同时也造成了实践工作中所出现的阻碍与不足。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与其他主要科目相比,显得可有可无;相关的组织活动不够活跃,在热闹缤纷的大学活动中,这一重要领域却被忽略了;通常学校开办的心理健康讲座,或设置的心理咨询室,由于基础理论的薄弱,并不能切实深入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2.2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容易造成负面心理能量的暗示
当学生出现心理或情绪的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压抑和缄默,因为被确认“心理出了问题”,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传统的心理学通常会从消极理论分析下手,触碰学生的低落点或痛感点,反而加深了负面情绪的渲染。而积极心理学恰是从相反面激发学生的快乐潜能,将他拉回阳光中,而不是提醒他正身处黑暗[3]。当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首先要帮助他消除和缓解自身的情绪焦虑,恢复平常心,客观的看待周遭环境与自身状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逐步调节正面情绪的体验,达到健康的心理素质。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策略
3.1积极心理学帮助大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既是高等教育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型人格品质,包含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客观认知能力、对负面情感的处理消化能力,塑造出超越现状的更美好的心灵世界[4]。积极潜力的开发是一个长久且具体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与修正,如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塑造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反复打磨,以及精雕细琢的刻画。当量变发生质变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焦虑情绪逐渐减少,自身压力得到缓解,处理问题的态度得到改善,抱怨在减少,幸福感在提高。
3.2积极心理学帮助大学生深化积极情绪的感知体验
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需要学生调动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情绪的体验,自然指向是阳光的、正面的、充满爱与感恩的情感体验。它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抒感,产生友谊或消除隔阂,这样能带给学生或温暖或释然的感受;也要为学生创造走进社会的机会,多参与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验自身价值的幸福与满足;也可建议学生亲近小动物,比如喂养一些流浪猫狗,人在面对弱小时,总会生出悲悯之心,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就是不会生病的心灵。
3.3积极心理学帮助大学生营造生活环境的和谐美满
大学时期是学生的品格塑造,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谐友善的成长环境,会养生学生和谐友善的性格,反之,一个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会影响着他周遭的氛围。积极心理学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理念,应当贯彻到学校、家庭以及每一个学生心里,凭借科学系统的心理知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定能营造出更加和谐美满的生活家园。
篇9
关键词: 创新实验室 创新实践团队 建设研究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高校的办学三大支柱之一。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门场所,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培养高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必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开放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一、实验室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把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正逐步为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纷纷开始从理论上进行探索,一些高校教学管理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积极的实践。
实验室建设中对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老师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理论和见解。传统实验室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并将其引入实验教学;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按实验指导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缺乏互动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没有广泛的交流。
2.实验教学大多附属于理论教学,很少形成独立的体系;实验内容往往滞后于最近的科研进展;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应用性实验偏少,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比如课程设计、集中实习和实训的学生成绩评价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
3.某些实验设备、仪器使用效率低,一些专业实验室或者创新实验室空闲率较高,没有充分发挥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实际上已经打破学科之间、理论研究与实验之间的界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高校进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以一定的实验室为载体,实验室具有丰富的创新教育功能。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基础,但只有在不断完善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中才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析问题,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分析大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结构,内容主要涉及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反思和评价能力,得出具有建设性的结论。另外,为了正视现实问题,解决目前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论的视野和高度是至关重要的。再者,勃勃兴起的非线性机制的自组织理论、从自然科学的新视角出发,成为指导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理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室建设策略。
三、资源整合,全面发展,打造复合型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
1.创新型实践团队的涵义
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指的是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这个群体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也有部分教师参与。目前在国内高校,一般以课外团队形式存在,主要有四种:一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就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二是以参加某种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合作团队。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EPR沙盘模拟对抗赛参赛团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参赛团队。三是以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这种方式在本科生中以引导为主。四是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组建团队,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团队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团队合作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对于一些学科前沿的研究来说,没有实力雄厚的团队,是很难取得突破的。而实践也证明,团队研究有利于交叉学科的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很多高精尖科研成果往往来自于团队研究。这一趋势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培育,打好团队研究的基础,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需要。其二,在大学生创新团队中,因为有明确研究方向与有效的领导组织,团队将课堂知识、科研实践及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获得更广泛的创造机会和发展空间。并且产生出一大批先进性、实用性的科学成果,如在“挑战杯”大赛中,每年都有很多参赛项目与商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收获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三,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团队中,成员一般由来自不同年级、学科的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组成。这种合作模式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知识基础宽厚,学术环境宽松,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其四,基于统一目标牵引的团队合作,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在创新团队中,团结与协作是基础,每一名成员都要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体差异性;才能使整个团队产生聚合力,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有利于成员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2.打造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团队的途径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综合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围绕本专业而建立起来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依托学科专业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强化合理布局。优化实验室师资结构,按照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的总体培养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型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实践研究和教师的课题、项目提供优质平台,重点围绕实践教学改革、管理机制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加快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使创新实验室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先锋,成为打造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团队的主力军。
四、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践团队建设实践
1.搭建基于分布―平等式管理模式的教师团队
指导教师既包括校内教师,还包括来自合作公司的负责人和技术总监。他们能及时交流指导校内教师和团队里的学生,能为团队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团队建设规划。探索分布――平等式指导教师团队模式,该模式能够促进成员之间产生深层次的对话,进而促进信任建立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团队的效率。在这种结构中体现了校企合作,融合了企业元素,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和资源共享。
2.组建了基于项目的学生梯队
项目来源于教师申请立项的各类省、市级课题、校级创新项目和教师指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中小型项目,开展常态化项目培训,让每个团队都有项目,形成良性竞争,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宽进严出”的选拔与晋级淘汰机制,保持整个正式团队成员人数始终保持在10人左右。选拔、测试与晋级测试中根据入口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要求参加选拔赛和晋级赛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相应层级的项目制作。
总之,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要深化复合型创新实践团队的建设,拓宽学生发展通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由“个别参与”到“团队协作”的转型是创新教学组织、方法和载体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搭建基于分布一平等式管理模式式的教师团队、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梯队、承办校级比赛、确立不同层级的训练项目及建立信任,促进知识共享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帮助。总之,复合型、创新实践团队的建设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兴亚.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2]王宝中,贾晓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包装工程,2003,(5).
篇10
关键词:学习 学风建设 大学一年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来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学生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尽相同,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大学生教育体系应朝着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一年级大学生可塑性最强,因此一年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其内涵,内容,形式均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
1、大学一年级新生同学特点
1.1 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引起的失落感
在许多新生看来,大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上大学之前,他们或多或少地从电视、电影及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有关大学生活的描述,留下的往往是绚丽多彩的印象: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没完没了的考试和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唠叨”。在他们眼里,大学生活是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当新生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间的差距时,容易产生某种失落感,带来思想情绪的波动。
1.2“优越”和“自卑”的情感交织
新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后,往日的紧张、担忧顿时消失,一种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经过一段大学生活,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又使其发现四周“高手如林,群英荟萃”,有的又很快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意志不坚者则可能放弃努力,随波逐流。
1.3 成才目标的抽象性引起的无所适从
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普遍思想活跃、关心社会,有立大志、成大才的愿望,有报效祖国、献身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但是他们的成才目标一般都不明确、不具体。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成才的设想,没有成才的“蓝图”,主观上极想有所作为,客观上却不知从何做起。
1.4 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大学新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既感到新鲜、好奇,又有许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有的表现强,有的表现弱。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较快地克服自身的不适应;但也有少数思想幼稚、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长时间被种种不适应困扰,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无法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2、树立大学一年级良好学风的建议
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环境。
2.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伟大的力量来自伟大的目标。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是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根本,是推动学习的有效力量。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建设祖国、强盛祖国的重任,应该树立起“为中华之富强而学习”的目标和理想。要利用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这一最佳教育时机,积极地从正面引导,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育。如,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对社会有贡献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做报告,开座谈会等。尽量多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大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觉的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习力。
2.2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而他们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全凭自己的经验摸索着学习,急需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要及时向他们介绍本专业课程的内容及特点,介绍大学教师的授课特点,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在“如何学习”方面提供切实服务,使他们在这一阶段少走弯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好的学习方法有许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各自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但应掌握几个主要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就像盖房子,要从基础学起。预习是基础,听课是关键,复习是归纳和总结,作业是掌握和应用;理解运用原则。学习知识要重视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领会实质,灵活运用;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课后还要进行整理;要提高自学能力。大学生校内的自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自学贵在坚持,并要讲求方法。
2.3 加强班风舍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和舍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不可能完全自发地产生,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一年级班级建设的任务尤其繁重。但班风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了很大的教育力量”。应抓住新生入学后的有利教育时机,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尽快在心理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业余活动上,尤其是在学习上适应大学的环境。努力做好大学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学习上进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教育,在生活上进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奉献的教育。积极组织第二和第三课堂活动,将学生不知如何度过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适。加强学习纪律,对于一年级出现的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要抓住苗头及时处理,逐步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总之,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各方面尤其是学习方面的适应则直接影响着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对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这种适应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将适应过程减少到最短时间,走好大学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