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5 14: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苹果树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苹果树的故事

篇1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苹果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苹果树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男孩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苹果,高高兴兴地走了。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苹果树很伤心。

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树兴奋地邀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我没有房子,”苹果树说,“不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树好快乐。从此,男孩又不来了。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树太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苹果树说:“把我的树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了,很久都没有回来。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

许多年过去,男孩终于回来,苹果树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苹果没了。”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

苹果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

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

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苹果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颗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小时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在那儿,倾其所有使你快乐。你可能认为这个男孩对树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

白天花些时间出去,独自倾听自己的心声。你可能想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沉思或祈祷。无论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关键是要排除周围所有的噪音,关注自己的内心深处。安静的时间进行深呼吸也能帮你集中注意力。我知道在特别忙碌的日子找到安静的时间很难,然而这很重要??即使一天只有10分钟,你也要溜开抓住它。安静的时间确实能使你的生命变得不同,它促使你倾听上帝与你的心灵对话,使你想起他赋予你的完美的爱。

篇2

关键词:美国黑人 奴隶制 黑人文化 口述故事

非洲黑人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口述文化传统,各民族的历史变迁、伦理道德、祖先遗训乃至工艺技术等都通过口述形式代代相传。口述故事是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美的黑人奴隶来讲,由于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不会读书识字,口述故事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启发教育的手段。奴隶制下黑人的故事是奴隶们应对环境、嘲笑主人和自己的缺点,教育子女在奴隶制下如何生存的一种途径。

离乡背井的非洲人和他们的后代并没有把他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新大陆,黑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非洲迥然不同,因此,他们的口述故事擅长就地取材,并进行创造性发挥,继承了非洲传统叙述方法的审美感,同时,又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黑人口述故事中最普遍的形式是动物童话。这些动物童话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强调弱小而机智的动物凭借智慧可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它们虽然身体弱小,但总是大胆,自信,充满反抗精神。它们都强调欺骗的策略,喜欢看到弱者智胜并羞辱强者,都具有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和教授生存技巧的双重作用。在动物童话故事中,现实与幻想错综复杂,可以充分表达深层的意义。

动物骗术故事的主题是骗子与其对手争夺食物与伴侣,在多数故事中都有关于动物之间彼此争食的情节。比如:在“兔子,狐狸和鹅”的故事中,兔子总是乘菜园的主人不在时偷园子里的东西吃,于是主人嘱咐他的女儿,如果兔子下次再来就不放它出去,同时告诉狐狸去吃兔子。但兔子对狐狸说如果它不吃它,它就告诉它哪里有味道鲜美的鹅。于是,狐狸就去追鹅,但兔子又告诉狐狸一只熊在追它,狐狸便吓跑了。最终兔子得以脱险。在菜园里足吃足喝却逃避了惩罚。在动物故事中食物不能共享,动物之间总是为获取食物而斗争。由此可见奴隶们很擅长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口述故事中体现出黑人奴隶的道德标准。比如“柏油娃娃”的故事就教育人们,如果拒绝帮助自己的同伴将会受到惩罚。历经一段干旱时期,只有兔子知道有一口秘密的井,但它不愿让其它动物共享井里的水,而告诉它们自己每天早起喝露水,所以其它动物们伺机报复兔子。有一天晚上,山羊发现了兔子的井,于是马上跑去告诉其它动物。它们决定给兔子一个教训,就在井边放了一个柏油做的娃娃。兔子去喝水时看到娃娃就跟它打招呼,但柏油娃娃没理它。兔子发怒了,对娃娃说:“你最好开口跟我说话,要不然我一巴掌打碎你的下巴!”娃娃仍没有反应。兔子就打了它。结果手被粘住了。兔子转而用另一只手去打,也同样被柏油粘住。最后全身都被粘到了柏油娃娃的身上。后来山羊和其它动物狠狠地斥责它之后才把它放开。因为兔子自私,所以其它动物才报复它;由于兔子的虚荣、自傲和愚蠢才使动物们的报复计划得以成功。从这个故事中奴隶们得到了许多生活的启示。

另一则关于“秃鹰大王”的民间故事说明出卖同伴的下场。故事讲了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屡次把自己的族人骗到贩奴船上,白人抓住他的族人,用铁链锁起来运到大洋彼岸卖为奴隶。当白人最后一次到这个地方时,他们把那个酋长击倒,用铁链锁上也带到了北美。但这个黑人酋长死后,天堂和地狱里都没有他的位置。因为他出卖了同族的人,害了千百条性命,上帝认为他的地位比所有人、兽都低,他的灵魂永远只能在世间游荡,没有固定的寓所,他死后在精神世界中也永远不得安宁,只能到处流浪,以腐肉为食,在精神世界中被称作“秃鹰大王”。

在奴隶的民间故事中还体现了一条道理:正确的道德标准在特殊情况下并不适用。例如,奴隶在现实中经常使用的欺骗方法――撒谎、偷盗、毁坏财物、装病等,显然与非洲传统的价值观和宗教的信条不符,但在奴隶制的特殊环境下则成了被认可的行为。偷了同伴的东西是错误的,而偷主人的东西并不算真正的偷,只不过是财产的“内部转移”,因为他们把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本身就看作“贼”与“赃物”的关系。这一点从上述“秃鹰大王”的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根据:非洲黑人是被“骗”到船上,然后用铁链锁起来贩卖到美洲作奴隶的。所以黑人有理由认为,奴隶“拿”一点主人的财产与白人的偷盗行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由此可见,黑人在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和与白人的关系时,使用的是双重道德标准。这是奴隶制下黑人为了寻求生存而形成的文化特征。

在黑人的动物故事中,还会体现出宗教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帝的信徒可以凭借智慧战胜强大的敌人。一则故事讲道:兔子在去教堂的路上遇到了狐狸。狐狸对兔子说:“我现在正饿着肚子,我要把你当作一顿美餐。”兔子急忙说:“不要吃我,我告诉你一个地方,那有很多小猪足够你吃。如果你不相信,就把我绑在这里,你到我说的那座房子里去看看。”于是狐狸把兔子捆上,自己朝兔子说的方向跑去。结果,不但没有找到小猪,却被一大群猎狗追了出来。狐狸径直往回跑。看到兔子就对他喊:“那里哪有什么小猪?只有一群猎狗。”兔子回答说:“你不是要吃我吗?现在轮到你给这群猎狗作美餐了!”结果猎狗把狐狸抓住吃掉了。最后兔子对那些猎狗说道:“上帝保佑!妨碍上帝的信徒去教堂就该有这种下场!”

这种角色颠倒的象征意义使奴隶在情感的压抑中得到精神上的缓解,使他们在想象中攻击主人和监工。更为重要的是,它提醒奴隶们现存的权力关系不一定是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故事在塑造奴隶的世界观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黑人民间故事的主人公除了象征奴隶的动物,还有真正的奴隶。这些故事中多数是关于主人与奴隶之间的斗智。相当一部分是奴隶偷吃了东西而凭借机智逃脱惩罚的故事,有两则笑话具有代表性。一则笑话讲到:有一次主人请一位客人吃饭,负责端菜的奴隶偷吃了一条鸡腿。客人发现后问为什么这只鸡只有一条腿,那个奴隶忙回答说:我们这里的鸡都是一条腿,不相信您可以到外面去看。饭后奴隶随着主人和客人到户外散步,看到所有的鸡都在金鸡独立地晒太阳,奴隶对客人说:怎么样,我没有骗您吧?客人朝着鸡“嘘”了一声,所有的鸡立刻两条腿站立。奴隶机智地说:如果您在饭桌上也“嘘”一声,那只鸡的另一条腿也会伸出来!另一则笑话是这样的:主人请一位牧师吃鸭子,但开饭前奴隶就把鸭子吃掉了。这个奴隶趁主人准备宰鸭子时对牧师说:我们的主人要杀你!牧师听了赶紧跑了。见到主人,奴隶马上禀告:牧师跑了,还带走了鸭子!

在奴隶制下,黑人常因在劳动中偷懒而受到主人和监工的鞭打,但是,在黑人的故事中,奴隶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幽默得到主人的宽恕。下面就是一个奴隶运用机智幽默使自己免于惩罚的故事。在弗吉尼亚,曾有一位奴隶主吩咐自己的一个奴隶把船划到半岛的另一端,自己从陆上走过去等他。当主人走到约定的地点时,还不见小船的影子。于是,主人沿着岸边步履艰难地往回走,以为能在半路与自己的奴隶会合,但走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奴隶把船划来。最后当他找到自己的小船时,发现奴隶竟在船里睡觉。被主人惊醒后,那个奴隶对主人说:“主人,早晨我正准备开船时,一条大鱼跳到了船里,好大的一条鱼啊!我很高兴,就想坐在船里等更多的大鱼跳进来。但是,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直到您来了我才醒。我知道我应该受罚,因为即使有大鱼跳进船里,它见我在睡觉也就又跳回水里了,所以我没抓到鱼,您打我吧!”奴隶这种解释显然是夸大的,但主人认为好笑,因此原谅了他。

在黑人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并不仅仅凭借机智获得一些小小的好处,还会获得自由。有一个故事讲道:奴隶约翰因为经常偷听主人和太太的谈话,总能预先知道主人想做什么,因此,主人以为他真能先知先觉。有一次,邻近的种植园主朱尔上尉和约翰的主人打赌说:“我今晚要带着狗去打猎。我以我的整个种植园外加七百块钱作赌注,我肯定约翰明天早晨猜不出我捕到了什么。”第二天早晨,约翰和主人一起来到上尉的种植园。上尉把捕到的猎物放在后门,用一只大盆扣着。主仆二人到了以后,上尉问:“这就是你的先知?好吧,约翰,告诉我盆底下是什么?”约翰仔细看,抓耳挠腮,苦思冥想还是猜不出来。最后约翰放弃了,无奈地对主人说:“老爷,跟您说实话吧,您真是难为老熊了!(原文“You caught the old coon at last”,双关语,约翰本意是“您确实把我老黑难住了”,但又可以理解为“您抓到了这老浣熊”)。”他原本是自称为“老熊”。主人把盆掀开,下面果然是一只老浣熊。于是,主人给了约翰自由,还给了他一所房子和一大块土地,从此约翰成了富有的人。(Joyner 186)

黑人的民间故事有着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对于奴隶来说,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奴隶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这些故事中,在故事中找到替身,由他来在假想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夙愿。

黑人的民间故事最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与恐惧。黑人虽然在他们的故事中人也获得胜利,但远不如动物的胜利更辉煌,人只是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与主人的交锋中以智取胜,但他主要是通过使主人出洋相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但是,从这些故事中奴隶们找到了抵抗奴隶制、宣泄被压抑的情感的一种心理手段。黑人继承了他们的非洲祖先通过口述故事教育后代的传统,使非洲的文化在北美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Joyner, Charles, Down by the Riverside: A South Carolina Slave Commun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4.

[2] Levine, Lawrence W., Black Culture and Black Consciousness: Afro-American Folk Thought from Slavery to Freed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Rose,Willie Lee,Slavery and Freedom. Ed. by William W. Freehl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Sobel, Mechal, The World They Made together: Black and White Valu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Virgin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篇3

关键词:德语 翻译教学 成就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与德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益密切,德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因此,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德语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语系前辈高年生老师就在其论文《改进翻译教学》中提出了他对于德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两点主张:即高年级必须加强翻译训练和翻译课应该以实践领先。[1]改革开放后,德语翻译教学研究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德语专业的重视。据笔者统计,从1985-2015年的三十年时间内,该领域共有64篇(论文来源:知网、万方、维普),根据年份划分如下:

一.我国德语专业翻译教学所走过的三个阶段:

1.1985-1995年德语翻译教学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全国德语教学单位已经达到21所[2],主要分布在专业外国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起步阶段的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尤为重视对德国高校翻译机构教学模式的参考和借鉴。《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一文[3]介绍了海德堡大学翻译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指出了我国翻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缺乏、口笔译脱节等问题和我国与德国翻译教学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重笔译、轻口译”的观念,非常重视德汉口译人才的培养。贾一诚《高年级口译教学刍议》[4]一文以“口译三部曲”,即理解、分析与表达入手,探讨了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口译员应有的素质以及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同德国展开了翻译教学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高级口译培训班[5]。该口译班的口译教学模式对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2.1996-2005年德语翻译教学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的高校德语专业一线教师在翻译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开始了翻译教学研究,尤其是外国语大学的德语专业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级翻译教学大纲。《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_方向_建设构想》[6]一文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高年级口笔译教学实践,勾勒了未来的口笔译教学设想,明确地确立了翻译教学在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德国翻译教学模式的借鉴,更多地将其投向翻译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一文探讨了翻译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师、教学法和教学目的性,厘清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等概念,并将一些语言学理论以及德国功能翻译学理论的精髓和盘托出。口译教学仍旧是各个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领域。天外董文博老师在本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口译教学中的若干原则:如译前的准备工作、抓住意群、口译的不同场合应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等等。[7]在口译教学蓬勃开展的同时,有关笔译教学的文章也相继发表。《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8]一文结合翻译教学实践,为笔译初学者提供了一些诸如词类转换法、语态转换法、长句分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语翻译教学新时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德语教学单位如雨后春笋一般,2009年已经有73所高校参加德语专业四级考试[9]。上世纪七八十年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学理论传入我国后也在这一时期获得普遍的认可。理论的提升带来的是高水平论文的不断涌现。《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10]一文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意义,在“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思维的指引下,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字词层面的对等,而是追求翻译目的的实现,因而有益于译者的培养。2012年,北外、同济、天外等高校在全国招收首批德语翻译硕士,这也成为中国德语翻译教学新的里程碑。《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11]一文中介绍了同济大学德语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提出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应是“通才”教育,唯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王颖频撰写的《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12]一文运用顺应论的四个维度探讨了顺应论对翻译实践活动以及翻译教学的作用,结论证明其对于MTI硕士生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提升。此外,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翻译教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大学结合理工科大学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重视“术语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技术语,以胜任日后的科技德语翻译工作。

二.从不同研究主题总结30年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三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参考了同类文章13中对研究主题的划分方法将64篇论文按主题做出如下整理,如图: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翻译教学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讨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主题,无论论文总数还是在不同的时期的数量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译课程设计与研究,尤其在2005-2015这一时间段里相关论文的数量迅猛上升,这和同一时期德语教学单位数量的上升趋势呈正相关。前两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几乎达到总数的一半,充分说明广大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关注。紧随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译教学理论和第四位借鉴德国翻译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译教学理念和翻译教学模式上多有建树。然而对于翻译教学改革和翻译教材研究却为数不多,这也是未来我国德语专业翻译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总结

三十年来,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高校德语翻译教师既注重借鉴德语国家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也不忽视结合自身实际走出比较有特色的翻译教学之路。无论是口译教学方面还是笔译教学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产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德语翻译教学论文的研究规模远不及英语等主要语种。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论文没有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该领域的绝大多数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基本都来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这点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来源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在我国仍呈现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高年生.改进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4):36-39

[2]贾文键.中国德语专业本科专业调查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的启示【J】中国翻译,1990(2):48-51

[4]贾一诚.高年级口译课教学刍议【J】外语教学,1994(3):50-53

[5]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刘纯德.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方向建设构想_【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10-13

[7]董文博.德汉口译技巧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1):25-29

[8]丁伟祥.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J】同济大学学报.2003(4):110-115

[9]杨.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113-116

[10]黄克琴.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德语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颖频.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5(1):73-79

篇4

会议采取征文与特别邀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邀专家将在会上做主旨报告。征文面向全国中国古代史研究学者,包括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会议筹备组将遴选符合本会主题、具有前沿性的论文选题,邀请作者撰文与会。会后将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特别优秀论文经作者同意后,将被推荐给《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或《古代文明》发表。

会议筹备组在会议基本主题范围内,提出若干方向性选题建议,供考虑与会学者参考。

一、晚近中国古代史资料新发现的学术意义;

二、电子文献、资讯扩展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

三、域外文献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发展的意义;

四、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实证方法及实证主义历史学的新认识;

五、对中国古代史研究诸视野的评价(如西方中心主义、全球史观、区域性研究、中国中心史观);

六、对域外中国古代史研究成就、特色、局限的评价;

七、对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各种模式性论说的评价;

八、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影响的分析;

九、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启示及相关评价;

十、历史研究的“宏大叙事”与“碎片化”――中道何在;

十一、中国古代史研究国际化对研究者素质的新要求。

拟参会论文者请在2016年11月30日前向会务组提交参会回执,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与职称、联系方式、论文题目及提要。会议组委会将在2016年12月31日前发出正式邀请函。正式受邀与会者请在2017年5月15日前向会务组提交论文全文。论文需用MS-Word打字,页下注,1.5倍行距。

会议为期2天、与会者旅行费用自理、会议期间食宿费用由会议承办方承担。

会议筹备组联系人:

篇5

关键词:管腔内支架;食管癌;吻合口瘘

食管――胃吻合术是食管癌和喷门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可达1.8%~20%[1]。吻合口瘘发生后会引起严重的胸腔感染、中毒性休克,易造成患者死亡。有数据统计,食管-胃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38.1%~53.6%[2-4]。即使患者保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致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已有成功应用内窥镜下放置管腔内支架成功的案例[5-6],但病例报告数量较少,尚需进一步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收集了我科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共14例,给予管腔内支架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科共行食管――胃吻合术患者63例,14例出现吻合口瘘,男9例,女5例,年龄59-68岁,中位年龄63岁。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术后仍吞咽困难;②饮水及流质食物时出现呛咳;③造影剂造影显示,纵膈、胸腔或腹腔存在外渗现象;④全身炎症反应严重(高热、WBC升高,CRP升高等)。⑤同意接受管腔内金属支架治疗的患者。

1.3病例排除标准 ①食管已发生严重坏死者;②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③不同意接受官腔内金属支架治疗者。

1.4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尚需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的患者,全麻下予以手术;已恢复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仅在镇静、镇痛药物作用下植入支架即可。具体操作为:食管缺损处用标记物标记清楚,方便连续荧光镜透视检查。将硬导丝插入十二指肠,在荧光屏下将镍钛记忆合金支架(UltraflexR,波士顿科学公司,那提克市,马萨诸塞州,美国)释放到渗漏部位,使渗漏部位局限在支架中间。如支架扩张不完善,先等待其自行扩张完全。而后,通过引流管,或手术以及CT引导下插入引流管引流吻合口周围液体。支架植入完成后,用胃管对患者进行肠道内营养支持。若患者有饮食能力,则开始自主经口进食,停止肠道内营养。根据患者吻合口恢复情况,在植入支架4~6周内,决定何时取出支架。

1.5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术后6周血常规WBC变化,吻合口瘘愈合情况,以及死亡情况,支架脱位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患者吻合口瘘愈合情况分析 14例患者均在6周内取出支架,12例患者瘘口完全密闭;2例患者坏死组织面积较大,6周内瘘口一直未能闭合,均接受吻合口切除和重建。

2.2患者WBC治疗前后变化 12例患者术后6周经积极治疗白细胞均得到有效控制,2例未封闭瘘口的患者术后白细胞持续高于正常水平。14例患者WBC治疗前后变化经统计学分析,P

表1患者手术前后WBC变化情况

2.3术后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12例成功闭合瘘口的患者中11例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出现支架脱位;1例植入支架未成果闭合瘘口的患者因严重感染引起败血症死亡。

2.4随访 13例出院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均未失访,随访时间为1.3~3.6年,中位随访时间2.1年。随访期间1例未成功植入支架的患者由于食管狭窄需进行内镜球囊扩张。6例成功植入支架患者肿瘤复发死亡,随访时间为1.6~2.7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9年。其余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仍然存活。

3讨论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复杂。如通过内科保守治疗,瘘口愈合缓慢,甚至不闭合,影响患者恢复,死亡率较高。由于吻合口瘘的存在,导致胸腔内严重感染,影响患者进食,极大限制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吻合口瘘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纵膈或胸腔脓肿,促进瘘口愈合,解除感染对于患者的威胁。

本次研究应用管腔内支架技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14例患者中仅2例瘘口未闭合现象,其余患者放置支架后,吻合口瘘均闭合良好,术中充分引流、围手术期的抗生素应用,使这12例患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死亡率大大降低。本次试验中因术后感染死亡患者仅吻合口瘘未闭合中的1例,其余6例死亡患者均由于肿瘤复发死亡,并未死于吻合口瘘引起的感染。术后吻合口瘘短期内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文献报道中的50%以上[2,7]。

对于应用管腔内支架治疗吻合口瘘的优势,我们认为:①支架植入及取出时,可将胸腔、纵膈内脓液、脓肿清除干净;②支架充分展开后可阻止胃液、唾液进入胸腔,减少胸腔的后续感染;③植入支架时,可放置营养管,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④可尽快恢复患者经口进食能力,使患者术后营养补充更全面,恢复更快速;⑤减少第二次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冲击。

综合上述结果和分析内容,管腔内支架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效果明显,可快速控制患者全身感染情况,促进吻合口瘘的愈合,降低死亡率,但本次研究收集病例有限,缺乏对照研究,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来证实管腔内支架技术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申斌,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像表现与临床处理

[2]张世伟 带 膜支架 置人治疗胸 内食管-胃吻合 口瘘 3 例

[3]baulieux J.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us.Anastomotic leaks after manual sutures-incidence and treatment[J]1998

[4]朱桥华。透视下 双导丝置管法在食管癌术后 吻合 口瘘治疗 中的应用

[5]陈俞 宏 管 腔 内支 架 治 疗 胸 段 食 管 吻 合 口瘘

疗 效 观 察

篇6

今天我读了《爱心树》这篇故事,书中讲的是一棵有爱心的苹果树很疼爱一个小男孩,孩子想玩游戏的时候,苹果树让男孩在自己身上做一个秋千玩;孩子饿的时候,苹果树让他摘自己头上的苹果吃;孩子热的时候,苹果树让男孩靠在自己身上乘凉。男孩很快乐,苹果树也很快乐。直到这个小男孩渐渐长大,他的想法和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不断地向苹果树要东西。最后苹果树只剩下一个树桩,但是苹果树还是希望男孩能在上面休息。苹果树给了男孩自己的一切,从不求回报,却依然很快乐。

我要学习苹果树的精神,做一棵小小爱心树。

临武县城关完小二年级:黄茗婧

篇7

《苹果树上的外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却把外婆、奶奶写得如此生动、温暖,当然也十分有趣。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苹果树上的外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书笔记1《苹果树上的外婆》写的是一个没有奶奶和姥姥的小男孩,他每天都很孤独,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奇迹发生了,他坐在苹果树上玩耍时姥姥出现在了面前,姥姥有一辆特别的车子,它可以自己端上面包和茶点,还可以自己烤香肠,有趣极了,姥姥还带小男孩去游乐场坐旋转木马、吃冰激凌,姥姥非常能干,她是一位马戏团的演员,有一次小男孩和姥姥骑在老虎身上跑,他们飞快地跑,显得自由自在。

再介绍一下小男孩的新奶奶吧,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小男孩正坐在苹果树上和姥姥做游戏,小男孩突然听见一声喊声,他向树下望去,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老奶奶问他是否能够帮助自己搬家具,他爽快的答应了,就这样,小男孩一有空就帮助新来的来奶奶干活,他还给她讲和苹果树上的外婆的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对生活不要失去信心,也许有一天你所期待的都会成为现实!梦想成真!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书笔记2暑假里我看了许多课外读物,印象最深的就是米拉.洛贝写的《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安迪的小孩。他和别的小孩子不同之处就是他从小就失去了外婆和奶奶,尽管家里有哥哥和姐姐,还有爸爸和妈妈,可安迪的心里依然感到很孤独,经常为自己没有外婆和奶奶而感到伤心。然而有一天,外婆从天而降,来到他家的苹果树上。外婆和他一起去游乐场、去套野马、去海上冒险......她允许他做一些平时不能做的事情,而且这个外婆很另类,总做些意想不到的事,就算被警察处罚也不在乎,几乎没她完不成做不到的事。

有一天,安迪正在树上享受着和外婆一起的时光,被一位陌生奶奶的问话打断,她是安迪的新邻居.这位奶奶有两个身在外地的孙女,老奶奶很思念她们.当小安迪对老奶奶讲述苹果树上的外婆时,引起了老奶奶的共鸣.他告诉奶奶:他的外婆和他一起打船秋千,射大礼帽靶。得到了玩具熊、巧克力、还有一个眼睛可以活动的娃娃。在别人的眼里,安迪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许多别人不理解的事,老奶奶全能理解。奶奶的腰不好,安迪经常去看她、帮她做事,奶奶忙着做衣服,没时间吃饭,安迪很心疼,他就尝试着做饭给奶奶吃,还把自家的花移植到她的空地,给奶奶说外婆和他的开心事。安迪感到幸运极了,因为他和别人一样也有了外婆和奶奶。

读了这本书,我好羡慕安迪。也希望自己能像安迪一样,有个想玩时,能陪自己疯玩的外婆,有个能懂我,帮助我做得更好的奶奶,那样的话,我不用每天被大人们指指点点,不会被大人们看得我一无是处。不会因作业没完成遭老师批评,不会因考试不好而被爸妈责骂。我缺点多,可我也想做好孩子,也想做个小大人,好想苹果树上的外婆和邻居的奶奶能帮帮我。那样爸妈能多疼我一点,老师会多夸我一点,真希望童话能变成现实啊!!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书笔记3《苹果树上的外婆》,一看题目,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就在今年暑假,我两天就看完了这本奇特的书。一个男孩,他体谅父母,乐于助人,以为外婆,她与众不同,富有童心。如果大家想认识他们,请跟我走进《苹果树上的外婆》,去探索他们之间的事吧!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安迪没有,这让他很伤心。可是一天外婆从天而降,来到安迪家的苹果树上,这位外婆打扮奇怪:羽饰帽子,白色鬓发,胳膊上的大挎包,裙子下面帅气的花边裤子。自从安迪见到外婆以后,他就和外婆做了一些很新鲜大胆的事情,去游艺场,去套野马,甚至还去了海上冒险……直到一天,邻居家搬来了一位新奶奶,因为奶奶有风湿病,所有安迪总是帮她收拾好屋子,采购好东西,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忘记了外婆……

现在我要给大家仔细介绍安迪的乐于助人,体谅父母,外婆的与众不同,富有童心了。首先,我认识的安迪,他是非常善良的,举个例子吧!那次,安迪见到从“魔鬼宫”返回的孩子哭了,他就把自己得到的礼物都送给了他,并让外婆给他们擦去泪水,多慷慨大方。而外婆富有童心,也要举个例子。一次在游艺场,平时外婆和奶奶从不吃芥末香肠和棉花糖,可这个外婆不一样,她会觉得芥末辣,就会吃棉花糖。如果觉得棉花糖太甜,就会吃芥末香肠,就这样反反复复吃了好多次,直到吃饱为止,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外婆像孩子一样逗人!

其实,我的外婆也是很与众不同的,大家想听听吗?我的外婆平时穿得很时髦,头上还扎着一个美丽的花夹子,像个小姑娘一样漂亮,她还在保险公司上班呢!记得有一次,外婆去广场上参加跳舞比赛,她还穿着一件红艳艳的纱裙呢!犹如一位新娘。你们说有趣吧?

阅读了《苹果树上的外婆》,我和安迪一样浮想联翩,我和安迪一样快乐!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书笔记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婆和奶奶,但安迪没有,他出生前,外婆和奶奶已经去世了。他现在只能看到照片上的外婆。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上发呆时,外婆突然出现了。安迪确信那就是外婆,他和外婆干了好多有趣的事,一起去游艺场,一起去套马,一起在海上驾驶帆船……

他还有了一个奶奶,只不过这奶奶是安迪的邻居。

相比之下,我现在幸福多了,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还健在,外公经常陪我下棋,外婆和奶奶会做许多好吃的,爷爷会陪我一起骑自行车。小时候,我基本上都住在东钱湖,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的,到了幼儿园的时候,我才回到市区的家。就算上了幼儿园,还是爷爷奶奶每天辛苦地接送,做晚饭,我要好好孝敬他们。

记得有一次,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去象山拜访一位朋友。到了那边,我们去乘了一次快艇,我特别地兴奋。由于风太大的缘故,爷爷奶奶怕我掉到海里,特意挡在我的前面,浪花打湿了他们的衣服,但他们依然保护着我,我很感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好好珍惜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光,要孝敬长辈。

我们几乎没个人都有一个外婆和奶奶,可安迪着个小男孩却没有,这让他很伤心。

安迪下午约他的两个好朋友去自己家玩,可一个说要去外婆家玩,一个说要去奶奶家玩,安迪很不开心。回到家安迪问母亲自己为什么没有外婆和奶奶,母亲说安迪的外婆和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接着妈妈拿出了外婆的照片让安迪看,安迪看完后就自己爬上苹果树去玩了。这时外婆突然坐在了他的身边。

他们一起玩了很多游戏,当然,这个外婆是安迪想象出来的。一天下午安迪正要爬上苹果树,一个老奶奶叫住了他,有事要他帮忙,安迪帮了老奶奶很多忙,老奶奶也帮了安迪很多忙。安迪有一个想象出来的外婆,还有一个邻居奶奶,安迪有了外婆和奶奶,这让他很高兴。

这本书我懂得,并不是没个人都有外婆和奶奶,如果有一定要好好珍惜她们。

昨天,我妈妈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苹果树上的外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文迪的小男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外婆和奶奶,唯独安迪没有,这令他很伤心。他做梦都想要一个外婆和奶奶,终于有一天,外婆从天而降,来到了安迪家的苹果树上。外婆和他一起去游乐场、去套野马、去海上冒险……但是外婆的打扮很奇怪,裙边下总是路出好笑的白色衬裙花边;她总有些大胆新鲜的注意,就算被警察处罚她也不在乎,外婆很爱安迪,自从外婆出现以后,他们两个就形影不离。

安迪和他的外婆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呢?我还没有看完,所以我还不清楚。但是,我希望他们以后还会象现在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等到以后我看到的时候,我会讲给你们听得。

自从读了《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我觉的安迪不是一个没有外婆的孩子。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他的奶奶对他也很好,虽然他让奶奶生气过,但他勇于诚认错误,这一点我很崇派他!安迪原来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因为,他以前没外婆和奶奶,所以说他可怜)。他的同学知道他没有外婆和奶奶还对他说一些让他伤心的话!

我给你讲了我的故事,你有的话也讲给我听哦!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苹果树上的外婆》。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安迪从小就没有外婆和奶奶。他一直想有一个外婆和奶奶。然而有一天,安迪就在苹果树上发现了他的”外婆“。

外婆带安迪去套野马,去游乐场玩,去海上冒险等等。

外婆特别好玩,尤其是她的打扮。裙边下面总是露出白色的衬裤花边。外婆还有一辆特别神奇的小汽车。她的汽车能睡觉,能听音乐,能喝饮料,还能吃点心。

没过多久,又搬来了一位老奶奶。安迪帮助老奶奶干活,种花,老奶奶帮安迪缝袜子,做李子蛋糕。他们之间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安迪以前没有外婆和奶奶,可是现在有了。他有一个能陪他去那么多地方的外婆,也有一个爱他的奶奶。安迪真幸福。我要向安迪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书笔记5因为绝大多的小孩都有外婆和奶奶,而安迪没有,他因此十分难过。突然,有一天外婆来到了安迪身边,虽然她是那么的另类,那么的与众不同,但他很喜欢。因为外婆给他带来了许多新奇与无穷的乐趣。

后来,邻居家的小孩的奶奶来了。她和外婆一起带他玩,教他好多知识。于是,安迪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读了这本后,我有如下感想:

1、没有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2、我感到作者从小缺少爱,尤其是外婆和奶奶的爱,所以作者的渴望。

篇8

在一个果园里,有两棵特别的树,一棵是梨树,另一棵是苹果树,它们都拥有一颗好强的心,每次都会发生冲突。

果园的农夫是两个70多岁的老人,他们跟树一起生活了30年,与梨树和苹果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这次,果园要举行一次比赛,参赛选手有:梨树、桃树、枣树和苹果树,评委是果园里的农夫,裁判是桂花树。比赛有两个项目:一是用自己本身的材料做一道沙拉;二是评委出题。比赛规则是:先分两组,每组两人,最后哪组胜出,哪组将会得到果园农夫的重视与照料。桂花树发话了:“各位请注意,比赛要开始了,经过抽签,我们分好了组,第一组是梨树与苹果树,第二组是枣树与桃树。下面跟我一起数1、2、3开始。”枣树与桃树配合很默契,不一会儿功夫就做好了一道枣、桃沙拉。梨对与苹果树却很不和谐,最后争了论半天,才决定各做各的,它们谁都不肯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结果第一项输了。第二项评委给第一组出的题目是:你们说谁的食物好吃?它们都说自己的好,争论得热火朝天,几乎都要打起来了,评委们很不满意。第二组也是一样的题目,它们却说,谁都有谁的特色,评委们满意地点了点头。最后,骄傲、好强的心使梨树与苹果树输掉了这场比赛。

这就是我们人的故事,人也会有像梨树与苹果树那样好强的心态,但这会使我们变得自私,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只会停留在原点,永远都不会进步。所以我们要让心中的红鸠鸟唤回我们谦虚的心。

湖南怀化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初一:向钱冲

篇9

偶然,听学管理的朋友讲了 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易拉罐玩,声音刺耳,但孩子们却玩得很高兴。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天,老人来到这群孩子面前,给了每个孩子2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踢易拉罐的声音非常美妙,像动听的旋律,我非常喜欢这种‘音乐’。这点钱表示谢意,希望以后你们每天都来为我踢。”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踢易拉罐玩。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孩子们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

第四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发誓再也不会为老人玩了!

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收入升高或降低时,当上司赞扬或批评时,情绪也会立刻随之起伏。它们好像成为了你工作快乐与痛苦的源头。而当得到的“美分”越来越少时,你愤怒、你牢骚满腹 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此时的你,是那么的在乎这些外部评价,已经忘了工作最根本的东西――成长的快乐。你就像这个寓言中的孩子们一样,被老人算计。将“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为得到美分而玩”。

还有一个这样的心理寓言,说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翻。”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苹果树为什么会拒绝成长,结的苹果越来越少?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故事不是比比皆是吗?某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意气风发,积极热情,相信“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没想到的是,最后却遭到现实的闷棍:或许是为单位做了重大贡献却没被上司赞许;或许是只得到口头重视但没有得到物质实惠:或许……总之,他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最终他失去工作的热情,生活在“拿多少就干多少”的信条中。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在乎这些外部的一时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忘记了在为什么而玩。就像我们一些父母总是用一些奖惩来诱导孩子学习,最终使孩子忘记了自己学习的原始动机――好奇心和求知的快乐。

其实,苹果树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结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当然,也很可能,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因为,我想说的是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被拿走的苹果将会是可以忽略的一小部分。

篇10

星期天的上午,小猪和小马约好一起去郊外玩。

它们走着走着,来到了大森林里,小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苹果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小猪对正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小马说:“小马,那有棵苹果树,咱们去摘苹果吃吧。”小马跟着小猪来到了苹果树下,小猪跳了起来,想摘苹果,可是怎么跳也摘不到,小马的个子高,但是它伸长了脖子,连最矮最低的苹果也摘不到。正在它们愁眉苦脸的时候,小猪眼前一亮,看到前面有一只小猫,小猪连忙招手,意思是让小猫帮它们摘苹果。小猫爬上树,一下子就把红红的苹果摘下来了,小猫对小猪和小马说:“我还有事,先走了。”小猪和小马吃着红彤彤地苹果,它们开心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