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接收函范文
时间:2023-03-23 23: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市场接收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填写申请表申请接收函,提交申请之后由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审核,审批;1-3个工作日拿到接收函;
3、快递“暂缓协议书原件和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到广东省人才市场后;
4、由广东省人才市场代办取消暂缓就业,并开报到证;
篇2
第一条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人事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国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辽宁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人事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人事,是指市人事局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依据人事管理的法规及有关规定,受单位或个人委托,承办人事局授权的具有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各类人才的人事业务的全部活动。
第三条凡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公民个人办理人事业务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人才市场服务活动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尊重人才择业自,尊重单位用人的自。
第五条市人事局是我市人才市场及人事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培育、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责。
人事局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中心)受人事局的委托,具体负责人才市场和人事业务。
第六条计划、财政、教育、劳动、工商、公安、机构编制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协助人事局做好人事工作。
第二章人事对象及内容
第七条凡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人员均为人事对象:
(一)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辞职、辞退的工作人中;
(二)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要求流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外商投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中方人员;
(四)除我市定向师范教育类以外的各类待业大中专毕业生;
(五)尚在国(境)外的自费出国(境)人员;
(六)外省、市驻兴单位的*籍雇员;
(七)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干部;
(八)农村乡土人才;
(九)人事部门认为可以接受人事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人事内容:
(一)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确认和保留委托人员原干部身份并连续计算工龄,办理人事关系及其他手续;
(二)为待业、自谋职业或到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人事服务,在委托保管档案的同时,按有关规定办理就业及户口、粮食关系等手续;
(三)按规定为委托人代办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评和专业外语考试的归口申报与证书发放;
(四)按规定为委托人办理按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档案工资,在期内按此类工资标准进行工资晋升等工资管理;
(五)人才中心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中职务考核合格的专任教师进行教龄认定;
(六)为流动人员办理有关合同鉴证;
(七)为委托人代办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险业务;
(八)为委托人办理因私出国(境)的政审;
(九)受用人单位委托,为其招聘各类人才;
(十)为委托人出具自然情况、工作简历、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十一)为委托单位或个人提供人才流动的咨询服务。
第九条人事实行有偿服务,其收费标准严格按国家和省现行规定执行。
第三章人事关系
第十条人事采取单位或个人委托的方式,委托范围包括单项、多项和全权委托。
第十一条委托方要求方办理人事业务时,应向方提交有效证件。
(一)单位委托人事需提交下列证件:
1、委托人事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3、委托人员的身体证及复印件。
(二)个人委托需提交下列证件:
1、委托人事申请表;
2、个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3、辞职、辞退、解聘证明;
4、无就业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交本人毕业证书;
5、其他人事关系变更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人才中心接到人事申请15日内审查有关证件、材料,并调查核实委托单位或委托人的情况。经审查同意,方与委托方应签订《委托人事合同》,明确委托期限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按合同书规定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十三条委托人事合同期满,委托单位或个人欲继续委托的,应在期满30日前携带《委托人事合同》及相关材料续签合同。逾期不续签的,双方关系解除,合同自行废止。
第四章人事档案管理
第十四条各类流动人员的档案必须由市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其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留存管理。
第十五条人才机构凭国家规定的人员流动有关文书,向委托人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15日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人才中心。委托人事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档案可直接转入人事机构。
第十六条人事档案转递,应通过机要途径或派专人送取,不得交流动人员本人或他人转带。
第十七条人才服务机构接收人员档案,由专人负责签收、登记、清点,经审核无误,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
第十八条查(借)阅人事档案,应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索取有关档案证明材料须经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审核,并经主管领导审批。
第十九条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直系亲属档案。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档案材料。
第五章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条人事局应加强对人事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定期进行检查。
第二十一条人事发生争议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一)擅自管理流动人员档案的;
(二)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流动人员档案的;
(三)擅自公布,泄露档案内容的;
篇3
我很早就决定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所以在正式找工作之前,我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我第一次参加校园招聘会是在去年11月23日,福州一家外贸公司来学校招聘。此前几天,学校已举行了好几场招聘会,应者甚多。我没有去,原因很简单,现在看来也很天真:当时来的企业几乎都是外企或者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英语好或者是计算机好,这两者都不是我的强项,也不是我所希望从事的;另外,我听说学校的大型招聘会在元旦以后,所以打算在元旦后寻求工作,因而我选择了放弃。当天参加福州那家公司招聘会的同学不是很多,我去得较迟,那时招聘会正好结束,几个同学与招聘的人事经理正在交谈,我递交了自己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并向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大学时的学业情况、自己的优缺点和工作意向。那位经理表示满意,答应尽快给我回复。我带着一份喜悦离开了招聘会。
此后的一个星期,我每天都要参加几次招聘会,而且四处散发简历,但是结果不太好。毕竟,我的专业属于冷门,而且自己不希望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我是乐观的,也很有自信,井没有因为前些日子的应聘无果而懊丧,也不担心由于自己专业冷门而找不到工的工作。11月底,我收到了福州那家公司的接收函。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继续着自己的求职。毕竟,每个人都想找一个更好的单位。我仍是频繁的参加各种招聘会,递交简历,等待回复,参加面试、笔试。我曾经去北京人才大市场应聘,带着一大叠个人简历,结果是连吃闭门羹,不是说专业不对口,就是说需要有工作经验,看来这种人才市场不太适合应届毕业生求职。
篇4
一、__市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截止20__年底,我市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455人。其中: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有3238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78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127人,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3396人,其中:正高级资格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2副高级资格9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82;中级资格133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39。(其中:事业单位1276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5人,企业27人。)初级资格196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7.74:在岗未评聘的共有59人。今年副高及中级资格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是由于昆钢及云化实行剥离企业办社会,将两个企业的学校并入__。
2.从整个分布情况看,我市有中级、正高、副高级资格的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统计表上的数据已具体表现出来,全市共有正高、副高级资格的97人(正高1人、副高96人)。其中:教育系统占了67人,占副高级总数的69.07;卫生系统24人,占副高级总数的24.74;农业系统有4人,占副高级总数的4.12;企业占2人(聘请退休人员)占副高级总数的2.06。全市共有中级资格的1338人。教育系统有1034人,占中级资格总数的77.27;卫生系统的有111人,占中级资格总数的8.29;农业系统有34人,占中级资格总数的2.54,占中级资格的88.1。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截止到20__年底,我市专业技术人员有3455人。正高级职称1个,副高级职称96人所占比例太小,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80。而且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林业系统、水电系统、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经济及经营管理等行业没有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分布与结构不合理。
从行业分布看,我市各类人才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其中人才量大的主要是行政机关、教育事业、卫生事业单位;物质生产部门表现出人才匮乏,高层次的人才更为紧缺。市属企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9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2。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占全市正副高级职称的2.06;中级职称27人,占全市中级职称总数的2.01;初级职称109人,占全市初级职称总数的5.55。
3.人才断层问题突出。
从20__年的统计报表上看,正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我市97名正副高人员中,35岁以下的有2人,35——45岁的有26人,46——55岁的有20人,56——60岁的有10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不注意中青年高级人才的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将出现严重的短缺和断层问题。
4.人才结构方面存在几多几少问题。
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国有单位人才多,非国有单位人才少;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
5.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多年来,由于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机制,规范的人才市场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人才流动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旧体制仍然在阻碍着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人才被压抑、闲置或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紧缺人才引进思路
针对__市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在不断调整现有人才合理分布、合理的年龄结构,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优惠政策,大胆引进高层次、关键性、创新型人才,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含量。
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放在物质产业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即放在医药卫生、水电、交通、农业、城市规划、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及经营管理等方面。
(二)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实现高级化。
人才引进必须以重点人才、高精尖、紧缺人才为主要对象,以人才质的提升弥量的不足。以引进智力为主要内容,从本质上实现引才的目标。注重项目引才、课题引才,搭建人才的创业平台。实行招商与引才相结合,在招商引资、扩大合作、对外交流过程中学会招才引智。实施“零门槛”的人才准入制度,设立引进高级人才专项资金,以及坚持行政调动与柔性流动、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招商引资与
招贤引才、形引才与虚拟引才、相结等措施,建立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三)营造人才集聚的新环境
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就是对人才环境的开发。必须千方百计营造人才集聚的新环境。
1.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根据人才资本的特性,制定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相匹配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的政策,并做到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当前尤其要在人才的引进、配置和激励政策上所突破。要突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和配置人才,并把人才资本即期计酬和长计酬、短期激励与永久激励有机结合起。要对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前瞻性进。
2.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办法,形成广纳群贤的良好氛围。要激发个性、激励创新、增理解,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要倡导“谁先成才谁先富,人人在才人人富”依靠诚实劳动和智慧致富的风气,为种类人才致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营造广阔的发展环境。能否有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创业环境,对人才来讲至关重要。留住和吸引人才,首先必须为其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要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为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提供广阔的创业空间。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该管的确实管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干事业、施展才华的大环境,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4.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要千方百计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妥善处理诸如住房、两地分居、生活困难、医疗保健等实际问题。要不断改善生活设施和出行条件,加强法制、信誉、人文环境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各级人才营造一个居住舒心、出行放心、工作顺心的人居环境。针对一些人才工资收入不高、家庭负担较重等实际困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满腔热情一给予关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妥善解决各类优秀人才在科研经费、户籍、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安心创业。
(四)完善鼓励政策,放手引进急需的人才智力
1.完善引进人才智力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国内外人才通过调动、兼职、讲学、咨询、科研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各种方式来我市工作或提供服务。各级各部门要为用人单位引进急需人才智力做好服务工作,并依法保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对引进的人才实行来去自由政策。
篇5
文章旨在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以厦门市执行的若干政策为例,分析政府如何更好促进本地生源就业,营造和谐社会;并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政策主要针对愿意就业的生源而言。对于学生自主性失业、过分依赖父母等思想上的问题,我们不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地生源 就业 支持举措
一、背景
近年来,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一大难题。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专业设置又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机关从严增编进人、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历年来未就业沉淀的毕业生也需就业等因素,使得待就业的队伍日益庞大。像厦门这样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厦门与本地的生源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
二、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认识
很多人对于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问题提出若干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就业的歧视和不公平。解决好本地生源就业,本身就是解决好一个个家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从具体的实践上看,促进本地生源就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策倾斜,而是由政府牵头,利用地方财政,为本地生源就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为他们就业提供辅助和引导,加强在就业问题上的管理与投入。这和政府大力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开放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不矛盾。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政府在解决本地生源就业方面的若干举措,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本地生源的就业状况。我们也相信这些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所借鉴,帮助他们部分解决本地生源的就业问题。
三、厦门就业形势总体呈现的特点
1、毕业生增长速度高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厦门为例,2007年毕业生需求数与2006年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相比,仅增长3.45%,远远低于今年厦门生源高校毕业生14.3%的增长速度。
2、毕业生的专业、学历和社会需求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
厦门生源毕业生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社会对工科各学历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的54.5%,而厦门生源工科类毕业生仅占厦门生源毕业生总数的38.9%。而管理类、财经类等长线专业毕业生数量却远远高于需求总量。而师范生也有类似情况,如06年体育类专业岗位需求12人,毕业生64人;07年毕业生56人而需求仅8人。
3、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与企业需求有差距
企业招聘人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大部分要求2-3年工作经验。经验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加上毕业生较浮躁,跳槽频繁,挫伤用人单位招用毕业生的积极性。
4、毕业生期望值较高
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岛外、到基层、到小企业、到艰苦的岗位上就业锻炼,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5、毕业生寻求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相对于非厦门生源毕业生,厦门生源往往表现出依赖、等待观望、害怕竞争等心理,主动到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积极性不够,也没有用好、用足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规定和服务措施。
四、厦门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主要举措
为了加强就业方面的引导,促进本地生源就业,厦门出台了若干政策鼓励本地生源就业,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应。
1、开展毕业生职业见习活动
厦门联合市劳动局、财政部门从2004年起开展毕业生职业见习活动,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今年,我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将毕业见习补贴标准提高到厦门市最低月工资标准的1.5倍,即每月可达975元,并同意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所需经费从市就业再就业资金中支付。职业见习活动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开辟了供需双方互相了解的渠道,降低了企业培养毕业生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用工积极性。2006年共有189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2103个岗位,有617名毕业生上岗见习,已有339名毕业生完成见习,其中211名在见习结束后被用人单位录用。师范类学生方面,通过职业见习制度,2007年,厦门为本地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了169个岗位,现在已有128人到岗报道。
今年厦门拟加大力度,推广职业见习制度,并希望能够与外地人事部门联动,使厦门市生源在外地就业也能够享受职业见习制度的相关优惠和补贴。
2、组织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
人事局联合劳动、财政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厦门生源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凡参加培训且通过技能鉴定的,可享受一次性的培训费用补贴,其中初级600元,中级800元,高级1200元;参加市场急需(紧缺)的技能培训项目,取得劳动部门核发的证书并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可按实际培训工种的费用给与相应补贴,提升了厦门生源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为非师范类的学生提供了教师技能工作培训,以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在政策的指引下,许多高校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更好就业。比如厦门市属厦门理工学院,就通过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营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并大胆开发一些新的专业培训,如汽车公估专业,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3、强化就业平台建设
2002年起,我市人事局就开通“毕业生就业申报服务系统”,为用人单位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本地生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实行“即时自动审批”,同时将审批结果以短信的方式放松到毕业生手机上,开辟了一条“网上人才绿色通道”。2005年,依托市政府金宏网在人事局和公安局之间开通毕业生报到落户信息互联交换系统,1分钟就能够办理1名毕业生报到手续。在毕业生报到高峰期一天能办理1400多人,毕业生随到随办,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每年第四季度人事局向用人单位广泛征集下年度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对毕业生需求及本市生源毕业生供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年度毕业生供需报告,实施在厦门人事网。在厦门人才网开通“毕业生就业频道”,设有需求信息、交流会动态、就业政策等10多个栏目,毕业生可免费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另外,市人事局坚持每个月举办一场本地生源招聘会,为本地生源提供免费服务,在厦门人才网开辟“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窗口”,毕业生可免费求职信息,用人单位可免费招聘信息。
4、营造就业环境
厦门市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努力营造就业促进环境。在政策方面,通过新闻媒体、信件 和在线交流等形式,介绍就业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别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同时,政府向用人单位寄发《关于帮助促进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函》,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认识毕业生人才,大胆使用毕业生人才,并设立招收厦门生源毕业生专项奖,给用人单位一定的奖励。
5、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厦门生源自主择业,可凭营业执照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办理人事及户口迁移、职称评聘手续;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执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到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的,最低注册资金可放宽到3万元,并允许3年内分期到位;有创业贷款需求的,参照我市下岗失业人员扶助政策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6、实施就业援助制度
对我市“零就业家庭”或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发给《厦门生源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优惠证》,用人单位招聘这些毕业生,市政府按实际招聘人数给与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3年。
五、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建议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当前的政策虽然较好地解决大部分本地生源就业问题,但依然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努力:
1、就业理念和专业选择
结构性的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观念上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从学生高中毕业的专业选择时已经产生了。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已经基本定下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和发展思路。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和家长交流,对专业和未来专业就业形势进行介绍和宣传,根据本是未来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宣传,让学生和家长在进入高校之前就能够拥有比较明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生涯发展轨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业时出现结构失衡。
2、提前见习时间,培养择业观
政府应该在现有毕业见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参与该计划。同时把学生的毕业见习时间提前,和企业探讨建立正常的学期见习计划,设计适合在校生见习的岗位和责任,让本地生源从入学开始便有机会利用寒暑假参与见习。同时,在职业见习岗位设置上,不拘泥于长期的职业,还可以提供各种短期就业岗位和分段就业岗位,以便适应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方便学生进行选择,安心工作。
3、走出厦门就业的观点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本地生源会选择在外地就业。政府也应该关注这类学生的实际需求。政府应该积极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本地信息和主要大中城市的就业信息与学生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并且进一步利用网络,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方便外地就业本地生源的档案管理。
4、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与引导就业
虽然政府多次宣传,但是宣传的效果和手段并不理想。鉴于现代大学生对人事政策方面关注不够,对人事制度的理解有限,政府应该改变宣传方式,将宣传重点从学生转向家长,通过社区服务,加大在社区的宣传和对学生家长的引导,由家长指导学生。同时,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改变其对就业的认识。
5、引导学生到外就业
最后,随着近几年第二产业向岛外的专业,大多数的就业机会出现在岛外。通过政策优惠来促进岛外就业,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本地生源就业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为岛外工作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通过岛外租房解决交通问题,使毕业生安心工作;对岛外就业的本地生源给与一定的政策补贴,减少岛内岛外同一工种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推广“本地生源看岛外”活动,将其常规化,将该项目发展成为岛外企业的宣传窗口,改变本地生源对岛外就业的看法。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升本地生源的岛外就业率。
篇6
在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人守株待兔似地等待机会老人眷顾,每天陷入“机会怎么总不来”的抱怨之中,而在一次次地错过机会之后,却一厢情愿地以运气不好等客观因素来宽慰自己,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有人则以积极的心态做好迎接机会到来的准备,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着铁杵磨成针的执着和韧劲儿。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
在北京,大部分上班族都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在欧洲,姚见炜的工作时间却是下午四点至晚上十一点。为便于记者的采访,姚见炜提前一小时来到单位,将采访时间定在下午三点。
环境在人为
环境塑造人――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习语。虽然,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然而,个人的作为也可以创造出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姚见炜就是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一路走过来的。1973年出生的姚见炜30岁时就已经成为嘉鑫船务期货主要创始人,负责公司的市场研究和风险管理,是全球船务期货业务的先行者之一。回首姚见炜的职场经历,我们发现,环境在人为。
历经十年寒窗,1990年姚见炜以名列上海市高考前茅的成绩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招生的国际会计专业。这种联合招生的模式有着鲜明的培养特点:大学前两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主修英语;后两年则在上海财经大学主修国际会计及经济学相关课程。姚见炜从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中获益匪浅。两所全国知名高校的强强联合,使他在会计和英语专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时代,具备一定的优势。大学时代的姚见炜身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在感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国外企业、职业机构纷纷进入中国拓展市场。ACCA就是较早进入中国的会计职业机构。姚见炜在大学时就开始报考ACCA,并在大学毕业后不久成功考完了ACCA的全部课程。
1994年7月,姚见炜大学毕业时,恰逢德勤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举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姚见炜在毕业前夕顺利签约当时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大半年之后,姚见炜又辗转去了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财务分析、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企业管理咨询等业务领域,姚见炜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由于工作出色,仅一年后就获得了难得的去永道事务所英国伦敦总部锻炼的机会。
1996年11月,姚见炜来到伦敦。大学时期打下的良好的英文基础使其很快突破了语言障碍。身在他乡,姚见炜感受着不同的文化氛围,伦敦良好的金融环境也使其大开眼界。永道伦敦总部可谓是“多国部队”,在这里,既有英国本土同事,也不乏来自美、法、南非等国的同事,姚见炜表现出了较好的亲和力与极强的适应能力,与各国同事融洽相处,并注意吸收这些异国同事的优点。最令姚见炜兴奋的是,在这里,他所从事的是在国内没有接触过的保险审计业务。经过一番实践,姚见炜的能力得到了伦敦总部的认可。半年后,姚见炜开始担任审计项目负责人。就在姚见炜在伦敦总部做得风声水起之时,永道上海事务所和伦敦总部围绕姚见炜的“人才争夺战”悄然打响了。上海事务所希望姚见炜能尽快回国工作,而伦敦总部为他安排了更大的计划,希望他能在英国多呆半年或一年。
就在总部与上海分所为姚见炜“争夺”得不可开交、姚见炜处于进退两难之际,一家猎头公司推荐姚见炜去LucasVarity汽车零部件公司担任内部审计经理。当时,LucasVarity汽车零部件公司正需要一名既了解英国文化又熟悉中国业务的内审经理负责亚洲业务,而具有ACCA会员资格,有过永道伦敦总部从业经历的姚见炜非常符合公司的这一角色。面对着多种选择,姚见炜陷入了深思:自大学毕业至今一直从事社会审计相关工作,4年左右的从业经历,自己已经对这一行业非常熟悉了,而在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企业工作正是自己毕业时的设想,现在正好是一个好机会。再三考虑之后,姚见炜辞去了永道事务所的工作,经过面试,于1998年初顺利走上LucasVarity公司内部审计经理岗位。
LucasVarity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分、子公司,有着多年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历的姚见炜深知熟悉公司业务流程对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上任之初,为了更好地熟悉公司业务,姚见炜将自己的主要重点放在了解各分公司业务上。为此,他经常辗转英国、中国内地、香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飞机上渡过的。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姚见炜感觉自己很充实。勤奋加实干,姚见炜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企业在分享这一趋势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残酷的商业竞争。在全球,企业兼并、收购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1999年中期,正当姚见炜参与LucasVarity公司在韩国收购一家公司的谈判时,第二天早上却收到了LucasVarity公司被一家美国公司TRW收购的消息。姚见炜真正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风云变幻。不过,姚见炜在LucasVarity所做的成绩还是得到了TRW的认可,该公司在收购完成后邀请姚见炜继续担任公司内部审计经理职务。对于这份邀请,姚见炜认为,两年来自己已经熟悉了公司业务,如果继续呆下去,可以清楚地预计到自己在该公司的未来,缺乏挑战性。于是,姚见炜选择了婉拒。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久存的目标等待着他去实现和超越。
创新的价值
在永道伦敦总部工作期间,姚见炜接触了大量的保险业务,对金融这一极具创新意识和观念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在金融领域中有所发展。而美国是世界商业最为发达的地方,因此,去美国一所知名商学院学习MBA成为姚见炜心中久存的梦想。
当LucasVarity被TRW收购时,姚见炜也在认真考虑着自己的未来。思忖再三,他认为现在正是实现自己去美国读MBA的好时机。此时,姚见炜再次受益于自己时刻准备、积极向上的心态。由于早在永道伦敦总部工作时,他就提前参加并通过了托福和GMAT考试,因此,当他想去美国读MBA时,大大缩短了准备和等待时间。1999年下半年,姚见炜如愿获得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MBA入学通知书。
收拾起行囊,26岁的姚见炜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在航班上,姚见炜可谓思绪万千。一方面,即将踏上全球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度,接触到世界上最发达的商业实践,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另一方面,对于读完MBA两年后自己的前途会在哪里,他心中也有些许迷惘。在工作中已习惯于辗转世界各地开展业务的姚见炜,对于新环境有着极强的自我调整能力。进入达顿这一美国排名前几位的商学院,姚见炜很快将自己从繁忙的工作状态调整为虚心求学的心态,边求学边实践。在此期间,姚见炜在TRW公司实习了半年多时间。
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转眼到了要找工作的紧要关头。无心插柳柳成荫,起初,姚见炜并未想去Capital One这家公司,而是受一位同学之托帮其报名参加该公司组织的录用考试。然而,面试前一天,该同学因为有事情不能参加。在美国,报名之后不去面试,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信用,也会给母校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姚见炜补充这个名额去参加了这次面试。丰富的业务实践加上扎实的理论功底,姚见炜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意外获得了Capital One公司的录用函。当时,曾经工作和实习过的TRW公司也向姚见炜抛出了橄榄枝。姚见炜认为,Capital One所处的金融服务行业是一个自己想进入却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激发自己的斗志,加上该公司CEO的个人魅力,姚见炜最终选择到Capital One公司工作。
Capital One是一家专门提供信用卡服务的公司。姚见炜担任美国总部主营业务的业务经理,领导着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韩国、南非5个国家6名成员组成的“多国部队”。初来Capital One,姚见炜即听说一名哥伦比亚同事利用创新思想在4个月内为公司创造了5000万美元收入,这件事让姚见炜认识到创新的价值有多大;不仅如此,公司每半年对所有职员进行一次评级,各级别分别有10%的淘汰率,这让姚见炜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挑战性。
只要去思考,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在崇尚创新价值的Capital One,姚见炜也不甘人后。他用敏锐的眼光审视着公司业务,经常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其具有什么样的习惯,怎么样才能让用户使用信用卡更为便捷,从而推动公司的信用卡销售。在当时的美国,网上购物已比较普及,用户在网上可以很方便地申请到信用卡。然而,用户从申请到最终收到信用卡一般需要两周时间。在此期间,用户不能使用该信用卡进行网上消费。两周时间内,各种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该用户有可能首先拿到的是竞争对手的信用卡,而用户在使用信用卡时存在一种使用习惯,即先用哪张信用卡,以后用该信用卡的可能性也较大。姚见炜注意到,顾客使用信用卡在网上购物,不需要现场刷卡,关键是输入信用卡号码和相关口令。经过认真思考后,姚见炜认为有必要对原有的信用卡申请流程进行变革,即用户在网上申请信用卡后的30秒至15分钟内就可以得到一个信用卡号码和信用额度。接收到该信用卡号码后,用户就可以用该卡号在网上购物。姚见炜将自己的分析写成报告,递交给公司,经过技术测试后获得了推广。此项创新为公司带来了几千万美元的盈利增长,而这只是姚见炜利用创新观念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一个案例而已。
在Capital One呆了一年多,姚见炜对金融创新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这时,他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美国开创自己的事业。辞去Capital One的工作后,姚见炜与一位合伙人开始了在美国的创业之为旅。由于一些未曾预料的原因,这次创业很快就夭折了。但姚见炜没有被失败击倒,他认为:“创业很艰辛,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但还有更多不成功的例子。对于年轻人来说,即使创业失败又能输掉什么呢?不尝试永远不知道创业的辛酸。通过失败可以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身处异国他乡,姚见炜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2003年,姚见炜在雅虎网上看到中国的TCL集团先后收购德国百年品牌施耐德、法国汤姆逊的新闻。这则新闻如同催化剂,使姚见炜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对姚见炜产生了超强的吸引力。此时的姚见炜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回国的冲动,当时就给在国内认识的一位老板打电话,彼此交流了看法。这位老板也盛情邀请姚见炜回国加盟其公司,俩人在越洋电话中达成了口头约定。在处理完自己在美国的相关事务后,姚见炜踏上了归国航班。
回到国内,姚见炜很快与那位老板会面,了解其所经营公司的未来发展动向。该老板表示想在船运领域发展,但又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这次见面后,两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于是,姚见炜开始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考察船运业务,也考察了陆地运输业务。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使姚见炜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船运期货这一新的领域,成为全球船运期货业务的先行者之一,公司也成为亚洲第一家从事船运期货业务的公司。谈到这一新兴行业,姚见炜认为,前人的做法只是一种参考,而不应成为自己的约束,天空才是自己发展受限的地方。
短短十年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发展成为嘉鑫船务期货共同创始人、世界船务期货的先行者,姚见炜的成长之路似乎很顺、成功之途似乎很短。在其职业生涯中,似乎总有机会眷顾,运气相伴。然而,机会、运气的背后,是姚见炜的努力和执着。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当机会出现时,我们能否牢牢掌握,更多的还在于平时的积累。正是平时的不断积累和锻炼才成就了姚见炜今日的薄发之势。
往上走,天地宽
从中国的社会审计到英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再到美国的金融行业业务经理,直至现在的全球船运期货的先行者,姚见炜的职场发展轨迹非常清晰。然而,姚见炜却笑称,“自己大学毕业时既无出国留学深造的想法,也没有向金融领域发展的雄心,路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职业发展如同一场马拉松赛跑,取得最终胜利的必定是训练刻苦、准备充足、毅力坚强的选手。对于每个人来说,机会是永远存在的,关键是一旦机会来临,你能否抓住?”
如今,又到了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奔赴工作岗位的时刻,不禁让人想起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姚见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