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评定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23: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师评定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在工作中, “德高为师”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为人师表”是我的行动指南,并时刻以《师德规范》这面镜子来要求自己。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英语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英语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英语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篇2
【关键字】地铁车站;应急演练;四级体系
随着南京地铁步入网络化运营的新时代,运营里程由原有的一条线路,21.72公里,16座车站,增加到三条线路,85公里,57座车站。到2014年,更将达到7条线路、200多公里的规模。与此同时,站务中心员工队伍急速扩充,已由300多人增加到1000余人。面对这些情况,做为站务工作者,如何有效应对车站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保证事件发生时车站一线快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确保车站各个岗位、各位员工对各种突况下的处理流程都能了然于心,成为站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处乱不惊,沉稳应对,就需要通过平时针对各种突况的应急处置演练来锻炼员工队伍,不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长期以来,地铁的演练模式基本上是有公司统一组织,各相关部门及中心参与。这种演练虽然统一性强,规模大,协调性高,但形式较为单一,考验的更多的是各部门中心之间的协作水平。且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小,平均一个月才能轮到一次与车站相关的演练,如此一来,大多数车站员工参与不到其中去,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随着网络化运营时代的到来,站务中心线更长、站更多,员工队伍更加庞大,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更高,仅仅依赖原有的这种演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车站安全工作的需要。
因此,需要形成以公司级演练为指导,中心、站区及车站分别组织,全员参与,持续提高。确保中心级演练覆盖所有站区,站区级演练覆盖所有车站,车站级演练覆盖所有员工,建立公司级、中心级、站区级、车站级四级演练体系,将演练的覆盖面扩展到每一条线路,每一个车站,每一名员工,每一项预案。通过高频次、大覆盖面的演练切实提高一线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具体组织实施方式如下:
一、公司级演练
组织形式:运营公司统一组织,各相关部门中心参与,在车站范围内开展的应急演练。由公司领导担任演练小组组长,各部门中心领导担任组员,负责现场指挥和评定。
演练重点:主要侧重一些对地铁运营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需要多个部门中心共同参与完成的演练。如道床伤亡、列车火灾、车站火灾、SICAS信号联锁系统故障、车站大面积停电等突发事件。
演练周期:每月1次。
演练形式:实做演练。
参与人员:各相关部门、中心人员、车站当班人员。
演练效果评估:公司及中心领导现场考察、评估员工表现。
二、中心级演练
组织形式:站务中心制定月度演练计划,包括演练时间、演练地点、演练项目等。由中心领导担任演练小组组长,中心工程师及各站区站长担任组员。负责现场指挥和评定。
演练重点:主要侧重对地铁运营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站务中心可协调完成的演练。如突发性大客流、道岔设备故障、AFC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
演练周期:每月2次
演练形式:实做演练
参与人员:站务中心工程师、站区站长、车站当班人员,各站区员工代表
演练效果考查:中心工程师及站区站长现场评估,总结问题。
三、站区级演练
组织形式:各站区制定月度演练计划。包括演练时间、演练地点、演练项目等。由各站区站长担任演练小组组长,各站工长担任组员,负责现场指挥和评定。
演练重点:主要侧重对地铁运营影响不大、但对乘客服务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车站客伤、车站可疑物品、乘客纠纷、电梯困人等突发事件。
演练周期:每月3次
演练形式:桌面演练或实做演练,以实做演练为主
参与人员:本站区所有工长,站区所辖车站员工代表
演练效果考查:站区站长及工长现场考查评定,中心工程师不定期抽查。
四、车站级演练
组织形式:各站于每月底,制定本站下月的演练计划。包括演练时间、演练项目等。由车站工长担任演练小组组长,当班值班站长担任组员。
演练重点:涵盖车站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可采取桌面演练、口述流程的方式进行。
演练周期:每日1次
演练形式:桌面演练或实做演练
参与人员:本站所有当班员工
演练效果考查:工长现场考查评定,站区站长、中心工程师不定期抽查。
五、演练的记录及监督
在各车站建立《站务中心应急演练记录台帐》,用专用文件夹进行归档管理。台帐的填写责任人为各班组值班站长,负责对本班组每次开展的各类演练进行详细记录。站长和工长负责对台帐定期进行检查。并对每名员工参与演练的情况进行跟踪,对员工应急处置能力掌握情况进行抽问和检查,确保演练不流于形式。
六、考核与激励机制
站务中心工程师负责对车站各级应急演练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及检查。从三个方面对各站应急演练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应急能力掌握情况、台帐填记情况。每月对检查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和评比,并根据《绩效考核办法》对表现突出的车站及个人进行奖励,对应急演练工作未达标车站落实考核。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8-01
西南科技大学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1年作为试点单位,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本培养方案。
“3+1”培养模式,是指对本科学生而言,前三学年在校内学习,学完本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并完成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最后“1”学年根据学生志趣或学习的特长,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校内强化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培养。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三个要求:一是知识要求,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工学、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素质科学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二是能力要求,要求具有能适应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需要的较强自学能力,解决制造业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素质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
由此,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在图书信息、校园文化、过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辅助,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最终目的。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制定应总结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增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培养方案突出机械专业导论、制造科学与工程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成绩考核计算体系;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运行模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学习所得学分不少于36学分,累计40周。制订三门校企教师联合授课的主题特色课程6学分,顶岗实习16周(获得8学分),在企业制订的选修模块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设置六个工程项目实践模块(设计、制造、控制、材料、过控、工业),每个模块6学分,第七学期进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构建由“课堂实验—专业实验课—核心的课程设计(校内或企业都包含)—机械金工专业实训(校内或企业)—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生产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校内或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上,我们采用开放型的运行模式,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将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并形成局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特定的企业角色在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基于工程项目而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学院选派2~4名青年教师在第7、8学期带队参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教师在企业带领学生全程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意识,早日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大纲,会同企业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执行具体计划,拟订日程表,提前印发给学生,报教学办备案;企业学习阶段结束前,应与企业导师一起认真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并将全面考核的学习成绩提交教学办。学院给予带队教师全年满工作量的待遇。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4 加强企业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指派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教师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针对所学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生产实践概况,特别是学习了新的工艺内容,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重大问题提出参与讨论。
要妥善处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与学生找工作、报考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培养中,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如有松有紧,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因素加以思考,加以探索和改革,而且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学校多方面的政策、经费的支持,才能达到培养实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冲破层层阻力,临沧机场高速施工项目部竣工资料成功收尾,合同与计量工作也基本接近完成;积极参与了香德路面二标竣工资料的整理及归档;还参与了景文高速竣工图的部分绘制;完成了香格里拉新项目的投标文件编制。一切开始得那么完美,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记号。
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整个一年里,我除了学习到工作中的知识外,还学习了新版评定标准,学习了招投标知识,学习了竣工资料编制指南,学习了造价相关知识,学习了咨询工程师相关知识。虽然我懂得的知识还相差很多,但我会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相信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做得更好。
总结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发现自己的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向其他同事学习,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学过的知识,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平时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地方的知识都曾经学过,但在实践时却大多都忘却了,或者即使没有忘记,也很难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注意总结,争取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二、要保持随时沟通
大家在同一片蓝天下,互相的帮助与沟通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有时候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要依靠大家共同的关注。为了能将工作做的更好,我也会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工作要仔细、不得马虎
在工作期间,我一直努力告诫自己,做事要专心、仔细。在完成一项工作后都要再检查一遍,以防止出现错误。但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漏洞,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四、对事情要有长远的计划
处理问题的时候,总觉得有什么就做什么,而不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提前的计划,所以常常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影响事情的解决能力。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提前规划的习惯,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充分估计和分析事物发展的结果,使得自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发展。
五、对事情要有积极的态度
在工作中对待事情的态度非常重要。在我看来,态度决定一切,个人的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加重要,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能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并可以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其实,个人工作能力的大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才能发觉,但工作态度的好坏,一眼就能可得出来.
六、明年的工作计划
1、加强自身修养。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加强对评定标准、竣工资料编制范本等相关规范、标准的学习,用理论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报名考试咨询工程师,努力提升自己。
篇5
二、勇于创新,总结经验。专来技术工作水平在实践逐步提高
一九九七年八月参与了南平至章庄二级公路路面改善工程建设,在该项目中,任技术负责人,总结并编写《水泥稳定砂砾层机械化施工要点》,对在水泥稳定砂砾机械化施工中,机械配备,材料用量及控制,工艺流程及工程质量控制起到了良好效果。在一九九八年孟溪大垸水毁调研工程后,总结了《沥青路面春季翻浆处治方法及要点》,在春季雨水过多,不利于沥青路行车的状况下,主要采取三种处理措施:(1)开挖路肩明沟:春初翻浆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6-8开挖一道横向明沟。及时排降除路面水份。(2)挖横断面或路基明沟,不致使路面积水。(3)挖渗水坑,在易于翻浆的路段,挖成直径20-40cm左右的坑,人工定期掏出坑积水。同时还在市养护工作经验流会上作了《浅谈公路水毁的成固与防法》,总结经验。近几年工程水毁主要有路基沉陷,路基坍塌,桥梁破坏,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等类型。公路水毁要以预防为主,及时清除水毁隐患,防患于未然,只要能从公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重视水毁,采取措施得当,公路水毁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三、敢于探索,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技术工作成绩显着
一九九八年十月,担任水泥路养护工程队技术员,在公安县公路管理局列养里程中,国道二级水泥砼路面有49km,省道公石线有49.5km,为了交通行车舒适,找出一条即经济又合理的水泥砼路面破板修复办法,通过实践观察发现破板的主要原因是基层不稳定造成的,影响基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雨水渗透到基层,在荷载的作用下,基层开始变形发生唧泥,对这种现象,我们为市养护科提出要加强对水泥砼路面进行缝养的建议,采用科学的缝养和高密度缝养材料,对遏制水泥砼路面的破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市局的领导表扬。
xx年2xx年国道黑狗当大桥工字梁生生位移,桥面铺装板破裂,桥梁伸缩缝损坏,被省市专家确定为危桥,需要加固维修。我担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针对大桥各种病害,通过近十天观察,报省市批准,采用简支梁稳定工字梁,重新布筋进行桥面铺装,通过四个多月的维修加固,经省市检测为合格优质工程,大大的提高了桥梁的通行能力,行车安全有了保障。该项目受到了省市领导好评,市养路科在此召开了全市桥梁维修加固工程现场会,个人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xx年四月完成了207国道二级路面改善工程j标段施工任务。我担任技术负责人,在老油路基础上进行加铺砂砾下基,在施工中发现老油路路面呈块状,且极不稳定,上报给市局,经实地察看,本人建议挖除块松动油路基础,进行局部挖一补一措施,通过弯沉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合格,此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xx年三月担任沙刘接线改建工程技术负责人,在处理软基时,k00+300-k00+500有200米软基无法处治,因路基旁为一水堂,在下挖无望的情况下,结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石灰桩处冶后,再进行底标号砼下基施工,三天后通过弯沉检测,容许值在标准范围内,完全合符二级公路建设标准,受到监理和业主的表扬。
xx年八月参加了省公路局与长安大学科研项目试验工程建设,任公石d标技术负责人。因为公石线是连接我市至湖南岳阳107国道的主要干线,对我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湖北省公路局和长安大学科研项目要求,其主要是目的在于比较旧水泥砼路面上不同结构加铺层在相同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及相同交通量情况下各种加铺层的使用寿命,防止反射裂缝的能力,找到适合于湖北实际情况,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施工方便的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改建的典型结构。在湖北省公路局和市局主管部门的领导,在长安大学陈教授和杨博士的指导下,我参与了项目技术科各种承载力试验及cbr值检测,对板块不同部位进行了弯沉测量。参与了初步测量,设计到实际施工放样,水准点恢复及中线测定,为长安大学科研项目提供了第一手数字依据,在几次省公路局和长安大学的经验交流会上,受到了省局和长学教授好评,该项工程初步评定为省优质工程。
四、严标准、严要求,力求专业技术工作迈向新台阶。
篇6
关键词: 质量; 管理; 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84-02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市场强手如林的经济形势下,作为以项目承揽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市场主体,如何提高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不仅直接关乎当期经营成败,而且是摆在各设计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从目前国内的设计单位运营情况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之所以热,是因为各设计院都面临质量问题频多、“常见病”屡禁不止、业主投诉多、意见大的“挠头事”,管理层对质量管理跟不上深有感触,颇有热情;之所以难,是因为虽然当事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在项目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任务急、进度紧的情况下,质量控制实在是难,大有难以突破之艰。
纵观国内化工设计单位目前的运营状况,主观认为:大的设计院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强化质量控制,靠的不是哪个人,而应该是一系列科学严谨、切合实际的制度和规范。为什么在项目管理上国企性质的设计院与外企设计院相比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国企管理是靠个人,而外企则靠集体,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国情造就的。为什么国内设计院的同一个毛病会屡犯不止,外企在这方面会好很多?是因为外企在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历史资料这方面要比国内强得多;对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他们会及时进行总结,制定新的规定和要求或更改原有规定,以健全的制度规定保证员工下次不犯类似错误。这种制度化了的项目“事后总结,报告评审”方法,不仅能给员工搭建技术和工作水平提升的阶梯,促使大家不断学习提高,促使新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而且对设计院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外企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指导性文件和质量控制规范,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总结积累下来的。可以试想一下,就算中国工程师的个人能力再强,能和人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集体智慧相比吗?保证产品质量,外企靠文件、靠规定、靠规范,而国企是靠人的素质、靠个体水平和责任心,所以国企的产品质量问题多、控制难度大、可靠性比较差,外企的产品质量则能始终如一。
最近因项目合作有机会与外企人员接触,感觉外企工程师素质并不比国内工程师高,但对他们的文控印象颇深,很佩服他们规范、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善于总结、注意积累资料的作风。回顾国企人员的工作作风,觉得有时太随意,在工作的严谨性方面,我们差距确实很大。对于工作上的经验教训,外国人注意积累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而国内以口授方式传续的做法是很容易失传的,我想这就是造成质量管理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结合工作实际,国内化工设计院实现质量管理上台阶的关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设计规范等基础文件的制定,重视管理基础建设的强化
在最近的一个项目设计中,由于合同是按照国内标准订立的,在看到我们的设计规定,外籍工程师看了直摇头,认为太粗糙了,仅仅是一些图面的规定等。比如软管站、洗眼器和疏水器等细节的规定,我们国内化工设计院的手册基本都有,但都不是很系统,有的仅仅只有几句话,与外籍工程师的要求差距很大。反观外企的规定,每个部分都有几十页的详细说明。如果我们要面向国际市场,承揽国外项目,就必须重视基础建设,必须从细节做起,这样才能符合国际要求,适应国际规定和规范的约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二、要重视施工现场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反馈
这几年,由于项目比较多,设计院人员紧张,设计院在项目管理上已形成了只管出图、不管施工的不良习惯。对于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反应迟钝,无正常的信息反馈收集机制。致使施工方无奈,业主没办法,现场问题无人了解调查。有些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业主,把设计的问题解决了也不告诉设计人员,设计人员下次遇到同类问题,照样犯错。反观外企,不仅十分重视设计资料在施工中的应用,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非常重视施工信息的收集,注意知识的积淀、规范的更新和传承。在与国内企业合作中,往往我们的项目成了人家的试验田,对于设计反映在施工中问题和好的改进,他们都会总结后搬到自己的工艺包。这就是我们时常说的“中国人教会了老外,老外反过来赚中国人钱”的所在吧。因此,我认为要做好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提高设计质量,不但要重视办公室的设计过程,而且必须去现场锻炼,现场才真正是发现问题、获取真知、提高设计质量的地方。有些人做了很多年设计,连项目中的有些产品见都没有见过,更有甚者连自己设计中用到的设备都未见过实物,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离,对提高设计质量极其不利。
如果一个设计院的大部分人能够做到认真总结经验、以错误为师,并共享经验及教训之结晶,再形成公司内的学习和提高资料,不愁设计质量不提高。
三、要重视技术交流机制的建立
国外的工程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员工平时将个人的经验教训都写成文件、论文等资料存入数据库,以书面形式进行技术交流,供大家分享技术陈国和经验体会。而中国人都是个人记在脑子里,师傅传徒弟,小范围运用,既没有比较,没有矫正,又无法让更多人知晓,致使错误的东西在项目设计中屡屡出现,纠错学费年年在缴。因此,建议公司应重视技术交流机制的建立,在遇到设计问题时,应组织敞开讨论,集思广益,让更多人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从而能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四、要重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事前控制的重点是技术方案质量的控制。质量控制,方案先行。好的技术方案,可有效避免重大返工、重大事故、重大投资损失等,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重大、总体性的技术方案,如可行性研究、开工报告、策划书、初步设计等,必须经由总工程师级(技术委员会之类)进行评审通过。其他各专业的方案评审应该由各专业主任级工程师进行评审通过。当然,因进度的紧急性,在评审的效率上要注意有效把握。另外,为提高评审的实效性,对参与评审人员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包括评审费、评审发现重大问题的奖励、建设性意见的奖励之类。
事中控制的重点在于质量体系建立、质量检查。质量体系建立的关键是责任落实。每一个项目中应设有兼职质量管理员(质量工程师)对项目质量体系的贯彻执行进行跟踪,检查相关质量政策、质量计划是否贯彻落实,检查质量评审、验证记录是否齐备等等。虽然该控制方法会出现诸如:仅限于表面、形式,偏重质量控制方式方法的检查,不能检查具体执行效果,实际操作中签字人员闭着眼睛签、请人代签等问题。但从实际操作中,放弃和坚持该环节控制的结果来看,该环节的存在还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的过程控制,还可以通过设计、检图、审核逐级负责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在检图环节中,通过统计设计合格率来对设计者进行考核;在审核环节中,通过统计检图合格率再对检图者进行考核;通过重大质量问题、重大设计变更、质量事故继续对审核人进行考核。
事后控制的重点在于质量问题的发现和及时解决、质量事故的责任追究和事后总结。通过收集项目现场返回的客户投诉、施工方原因造成的重大变更、质量原因造成的返工、客户损失、客户索赔等重大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等信息,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处罚的方式可采取直接处以罚金或纳入考核与奖金挂钩的方式进行。
最后,质量控制必须与考核挂钩,考核与个人奖金发放、职位变动等方面挂钩,否则,质量控制仅为一句空话,无法落到实处。
五、要重视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从设计人员来讲,员工个人素质和责任心应该算最关键的。缺乏责任心,必然无法做好事情。犯错误的原因除了疏忽外更多的是麻痹,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重视员工培训和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管工作多么忙、项目进度多么紧,都要抽出时间培训提高员工,要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使员工明白,既然接下这个活就得做好,这既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其次是薪酬制度问题。如果项目奖金分配不均,报酬给的少的项目,自然会让许多人提不起兴趣,没有了工作的动力自然也就容易得过且过了,更别说那些薪水挣的少,却要付出很多的人了。所以解决好薪酬分配问题,建立由项目部科学评定、合理分配,根据项目耗费人工安排的项目奖金制度十分重要。
第三是进度问题。进度是个双刃剑。面对化工市场相对较好,业主对项目进度要求很紧的问题,如果一味的追求进度,要在十分紧张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肯定是有难度的。片面抓进度,很多人就会抱着“东西先交出去再说,大不了再升版修改”的态度去工作,设计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项目经理、业主和计划工程师应该制定出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进度计划表,在进度和质量上取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进度的要求。
还有一点就是,要重视推广利用网络系统。
1)可以按项目建立信息共享群,将各种具有共性的文件资料及各专业的条件共享在群里;并由文控人员负责更新共享区域的资料,通过公告哪些资料更新及更新日期,或者一些项目信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推广无纸化办公。各专业条件可以通过文控在网络平台上执行,这样既可以解决因的纸板条件看不清,且接收条件人员不在,代签者不能及时告知其本人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省去许多发条件的时间。
以上仅是对改善质量管理工作,实现设计质量水平提高的一些建议,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7
负责通风、空调、给排水、消防等专业的创优工作,协调业主及物业公司,组织原相关专业施工单位,依据“北京市竣工长城杯”标准对工程实体及内业资料进行整改、完善,并同步完成了对 “凯晨物业”的移交工作。
2012年7月,经评定,凯晨世贸中心获“北京市竣工长城杯金奖”。
a.配合商务部门完成光华世贸中心d座通风专业的对业主方的竣工结算工作。
b.协同赤几前方,完成“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通风、空调专业初设图纸的会审和空调水工程量的统计工作。
c.协助机电经理,完成《项目策划――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机电部分)》的编制。
3、 赤几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2012年7月3日到达赤几)
a.协助机电经理,协调中建国际c板块(采购部)及其它相关部门,依据赤几公司及会议中心项目部的要求,完成第一批进场物资的请款及相关工程物资及施工机具申请计划的编制或审核。
b.协调西南院设计,对设备参数等设计图纸细节问题进行协商、确认。
c.鉴于成本角度考虑,建议西南院设计调整了部分管材、保温等材料。
d.协同中建国际qs板块(成本、测算部),完成《机电固定总价部分成本预算初稿》的编制。
e.协助会议中心项目商务部门完成第一批机电到港物资的清关手续的办理及到港物资的清点及运输协调工作,并针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公司采购部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详见附件1《对船运物资控制的几点建议》)。
f.建立《机电第一批物资进场台账》,并依据同江苏建兴劳务分包合同中的约定,同步完成了对分包的移交手续,明确了劳务分包对进场物资的保管职责。
g.组织机电各专业工程师会同土建技术部门完成第1~4批精装图纸的会审工作,并形成《图纸会审纪要》发相关单位。
h.组织机电各专业工程师完成《机电结构预留洞综合图纸》、《机电综合吊顶天花检修口排布图》、《会议中心b 区管廊部位机电管线综合剖面图》,并报相关单位审核。
二、2012年工作心得体会:
1、 召集会议
开会之前,缕清思路,具体工作合理分配、落实到人,敲定完成时间,会上把整个思路清晰的传递下去,细节交代清楚,责任明确,不能模糊,这样大家干着才有劲。
2、 技术工作
抱着真正要解决问题的心态,逐项一步一步落实,不能仅局限于发函、“踢皮球”。发正式文函只是解决了法律上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跟踪解决,真正做到有始、有终、有成效。
3、 成本控制
贯彻领悟以成本控制为管理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将技术控制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优化技术措施及施工工艺,全方位、多角度降低工程成本,创造实现“阳光下的利润最大化”。
4、 团结同事、努力营造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
首先学会让自己快乐,然后用自己的快乐影响周围的人,也一定让别人也快乐,从而创造出快乐、高效、和谐的工作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完成工作、成就项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三、2012年工作展望:
2012年将是“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机电工程真正进入角色的一年,预计在7、8月份进入攻坚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前期物资材料的准备和技术方案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到位,要把问题想在前面,常规问题提前准备,难点问题则要群策群力,用创新思维来解决。
主轴:以保障工期为第一要务,技术管理和成本控制为辅。
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1、技术管理
a.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尽的《机电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在计划中要能够发现问题,提早想出解决办法。
b. 在结构预留阶段,组织机电深化设计的工作。结合精装图纸,重点部位出综合管平、
剖面图。深化图纸要务实,“求准、求好、不求多”,对施工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c.分项工程技术方案要详尽,要有创新。争取在项目结束时,能过出2~3项技术方案(如《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噪声控制》、《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大会议厅弱电系统的控制》等),报公司技术部,争取入选公司优秀技术方案。
2、成本控制
a.依据《机电项目成本预算》,进行成本的分解。分解、落实到相关工程师,让每一个人都有成本意识,大家共同努力,在过程中实现成本控制。
b.将技术方案与成本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技术与成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争取在项目结束,形成正式的总结――《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技术方案对成本控制的支持与影响》。
c.以工期保障为核心,以整体成本控制为主线。单项成本让位于整体成本,整体成本让位于整体工期。工期缩短,同样可以节约成本。
篇8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薪酬分配 绩效考评 问题 解决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的两大核心――薪酬分配、绩效考评,一直为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所关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调动与激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大多数国有企业正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改革,认识清楚并着手解决薪酬分配、绩效考评以及其他方面中存在的痼疾,建立公平、公正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和制度体系。结合在企业工作七年多的工作体验,笔者在这里仅就国有企业中薪酬分配、绩效考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思路,以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企业经营者借鉴和思考。
一、薪酬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1.岗位等级工资制
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岗位薪酬的构成元素如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奖金等,实际上只和职务等级挂钩,与具体工作的职责、工作特点、岗位的价值等无多大关联,企业各部门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级别(如行政管理级别和技术级别)采用统一的标准。如部门经理与部门经理、主管/主办与主管/主办之间、普通员工之间,助理工程师与助理工程师之间、工程师与工程师之间、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之间,只要行政级别或职称级别相同,岗位薪酬基本相似。虽然经过薪酬调整和变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体制约束等因素的影响,薪酬制度在市场适应性、灵活度、激励性等方面仍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
2.平均主义
由于实质上是传统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度,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违背薪酬分配的内在公平性原则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平均主义。因为即使同一个职级的岗位,工作难度、工作负荷、责任、风险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在职级上处于同一级别的人员所拿的岗位工资与奖金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首先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不利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对于某些岗位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来说,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与风险,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3.薪酬通道狭窄,只有“当官才能发财”
员工的薪酬档次一般只有一个具体的数据或者1~2档,员工如果不升到管理岗位,工资、奖金一般就只能维持在一个大致固定的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但是管理岗位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刺激员工在自己专业领域发挥出出色的水平而不是让他们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大多数国企在这方面的激励措施却缺少,以致员工一心只想当“官”,忽视了专业技术上的上进,有的甚至荒废了自己的专业。
4.岗位价值的市场适应性不足
在薪酬分配中,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确定不同的价值范围,再在这个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员工绩效表现和能力表现区分不同的个体价值。为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对企业每个岗位的价值进行科学、公正的薪酬价值评估。对企业现有岗位、职责和定位进行重新核定与评价,明确各岗位的相对重要性和价值,并参照外部数据,确定合理的薪酬幅度和上升空间。对关键岗位采取竞争性的薪酬水平(如采用75%分位值或更高薪酬标准为基准),一般性岗位则采取一般的薪酬水平(如中位值25%分位值为基准),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各类关键岗位的薪酬幅度和起伏空间,形成“薪酬阶梯”。同时建立统一的薪酬分配体系,保障各岗位薪酬的可比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使薪酬真正体现人才的价值,体现工作的绩效,起到激励作用。
二、绩效考评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性强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每年都会进行考评,最常见的就是每一名员工都要写工作鉴定、年度总结等,由于没有有效的考评组织,常常都流于形式。考评要素定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考评者主要凭直觉、印象、随意的观察以及凭简单的成绩记录对被考评者的工作情况做出评定,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因而很容易造成评定上的失误。
2.缺乏人性化,绩效考评是控制工具
这是将绩效考评从一个极端引入另一个极端,这些绩效考评方案的理论基础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麦戈雷格的“X理论”是吻合一致的,那就是认为员工作为普通的人都有懒惰心理;尽可能少工作、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求漠不关心、不喜欢承担责任;喜欢被人领着走等等。因此,这些员工与装备线上被检验的一件件产品没什么两样,所以,管理这些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必须对其加以奖励、惩罚、控制。绩效考评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控制、惩罚员工的有力工具或称之为“大棒”。这种绩效考评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绩效考评的发展功能,绩效考评单纯成为上级控制下级的工具,而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绩效发展,必定引起员工的反感与对抗,因此,这种绩效考评从长远来看,是注定要失败的。
3.没有将工作业绩考评与综合考评分开
一般说来,员工考评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员工薪酬决策、员工选择(即如何晋升、淘汰员工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员工个人发展。结合不同的考评目的,考评应该分为不同类别。不同的类别应该有不同的考评要素。因此,应根据不同考评目的制订不同的考评要素。大多数企业的考评体系显得过于单一,使用同一类考评很难实现多种目的,就可能造成考评结果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发挥不了考评应用的重要作用,达不到考评目的。因此,适当地对考评体系分类是很有必要的,最常见的是“考评分开”,即工作业绩考评和员工综合考评分开,分别达到薪酬决策和员工选择与发展的不同目的。
4.员工考评体系没有与公司考评体系的其他层次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学把企业考评有关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如下表。
大多数国有企业现有的员工考评体系以第3、4层次水平为主,但在建立员工考评体系时应与第1、2层次的考评有一定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员工个体的努力方向不偏离整个企业或部门的目标,通过个体的努力实现总体目标。
5.考评要素指标缺乏合理化
考评体系的指标标准由企业统一制定,没有顾及不同类别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设计考评要素时,应当对企业人员进行分类,常见的可分为中层领导、事务管理、后勤保障类员工和技术/操作人员,对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考评要素和标准,使考评要素指标合理化。
6.考评者、被考评者、人力资源部门、直线经理角色不明
员工考评的主体是考评者和被考评的员工,最常见的即上司和部下,二者的互动是考评的基本原则。企业现有的考评主要是由考评专项小组考评员工的。被考核人先提供书面工作总结,考评专项小组然后举行考核初次会议,熟悉考评制度、把握评分标准、安排考核计划、明确注意事项,接着考核专项小组再访谈了解被考核人的员工,从他们那里了解被考核人的工作表现,获得综合信息后再进行打分,最后汇总,算平均分。直线主管和下属在考评时没有进行面谈,而考评专项小组凭借几个员工给予他们的信息打分评价被考评的员工,由人力资源部门和考评专项小组取代直线主管负责该部门员工的考评,这样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是否真正了解该部门员工的工作和表现及其产生的考评结果的准确性都是受到怀疑的,另一方面,考评应有的对加强部门领导与部下沟通总结和改进工作绩效的作用也无法实现。因此,为了能够使考评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考评工作的组织者,它除了提供一些员工的人事资料记录外,更多地是扮演规则制定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接受员工的申诉,是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的裁判。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应是直接主管与下属的关系。只有直接主管才真正的了解自己下属的工作表现。当考评下级的任务被移交给其他人时,直接主管的管理和威信就可能受到削弱。考评的效果好坏与否主要在于部门领导与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这是企业各个管理者应该清楚的一个原则。
7.考评没有及时反映员工的绩效,考评周期过长
大多数国企考评是半年考评一次或者年底算总账。实际上,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考评应该加大考评频度,可以考虑季度考评。企业人力资源部人手够的话,可以实行月度考评,以更好的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好坏。这样,可以使考评更加及时、准确,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的作用将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8.考评结果只是用于绩效工资或奖金发放,而很少运用于培训、晋升、淘汰以及员工个人发展
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大多数国企的绩效考评结果还未能很好地运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没有与晋升淘汰很好的结合起来,致使员工对考评的重视度和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当然,国有企业中薪酬福利、绩效考评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之道。前面所述,只是笔者提出的一些思路,供大家借鉴。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为解决薪酬、绩效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岗位工作分析,做好岗位说明书。在瞬息万变的企业工作环境中,一个适当的工作分析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新的工作不断产生,旧的工作要重新设计。工作分析在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体系搭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企业编制定员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企业聘用和考核职工提供客观标准,而且为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和进行培训提供了客观基础,有利于员工明确努力方向,改善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做了工作分析,有了规范、实用的岗位说明书,进行科学的岗位薪酬评估,参照外部同行业薪酬数据,合理调节薪酬,使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真正体现人才的价值,起到激励作用,而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激发,必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 剑 叶向峰: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2]王 强 陈亦难 胡汉辉:人力资源管理十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3]张 锦:国有企业的薪酬和绩效考核路在何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2007年
篇9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共2页:1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篇10
关键词:生产实习;卓越工程师;道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2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卓越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道路勘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生产实习4周,是仅次于道桥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
对道桥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生产实习参与到生产第一线,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在实习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体会道桥工程师的工作特点,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实习熟悉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常用的建筑材料,道路和桥梁各部分的构造特点,道路桥梁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获得道桥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现场工人师傅的接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生产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道桥专业的生产实习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了实习效果。
一、道桥生产实习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 实习基地少
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不同于建筑工程等专业,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作为生产实习基地。道桥专业生产实习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情况来制订生产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地点。而大型桥梁和道路工程项目往往又远离城市,就近寻找有价值的工程项目相对较难[2]。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建立了部分实习基地,但是这些施工企业对学校安排的生产实习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担心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事故,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会影响施工企业的名誉和经济效益。因此,有些实习单位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往往让学生只在办公室看图纸,规范、整理内业资料,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习深度,影响实习效果。第二,学生人数较多,施工企业安排实习难度较大。以我校为例,道桥专业两个班,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两个班。如此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实习,企业安排起来确实困难重重。第三,参加生产实习的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不够牢固,到企业实习期间不仅不能给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管理上的诸多不便,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所以施工企业一般不愿意或只同意接受少量的实习生,这就给我们安排生产实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实习经费短缺,实习时间短
道桥专业的生产实习地点一般多为远离学校市区的施工现场,实习经费往往会出现严重超支,不能满足实习内容的需要。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适当缩短生产实习的有效时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生产实习的时间一般为3―4周。而土木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较长,少则数月,多则1―2年,甚至更长,且工程项目受项目规划、工程规模、复杂程度、施工条件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在4周的实习时间内,工程项目一般只能完成部分分项工程,学生只能到实习单位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看看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不能参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导致实习内容不够全面。
另外,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而生产实习多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进行,适逢高温、多雨季节,很多工程都无法顺利展开,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任务就很难全部完成。且这个时期考研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这使得考研的学生无心实习,在实习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习过程中走马观花,甚至逃避实习,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3]。
(三)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习过程监控力度不够
由于高校扩招,每年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均达到一百多人,而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只有3―4人。指导教师人数少,精力又有限,难以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和现场考核。如果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实习场地分散在全国各地。因为实习经费等原因,实习指导教师不可能深入每个实习现场进行深入指导,只能通过电话网络解答咨询学生的疑惑问题[4],学生的实习质量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来保证,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往往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另外,由于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数都是直接由高校走上讲台,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指导效果。目前高校具有“双师型”的教师数量较少,而且青年教师也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深入生产一线锻炼和提高,因此生产指导教师的水平很难短时间内得以提高[5]。
(四)实习考核方法不科学
目前,对生产实习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为主,同时参考出勤情况,由实习指导教师来评定成绩,一般为五级制的评分方法。虽然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是实习的主要成果,但是学生的实习报告往往不会选题,就其内容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每天的实习任务再加上一些实习体会,有些同学甚至照搬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内容,实习报告内容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也没有自己归纳总结的内容,内容乏善可陈。这样导致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往往感觉是在阅读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规范[6],不得不从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规范与否上进行批改,写一些套话评语。这种主要以实习报告来评定实习成绩的评定方法,既不能反映学生在现场的实际实习情况,也不能体现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道桥生产实习
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障生产实习效果的基础性工作[7]。实践证明,由指导教师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如同学、朋友,往届毕业生等)临时联系的实习工地,一方面加大了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临时安排往往也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应由学校领导出面,与有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高校除了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如人员培训,工程硕士培养等),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实验设备,或通过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甚至以此为契机,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学校除了选择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施工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外,还可以与监理单位、设计研究院和检测机构等单位加强联系与沟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因为这些单位往往同时管理着不同类型的施工项目,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施工项目,可能其施工进度也不同。企业可根据实习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项目,或在各个项目间轮换实习,使学生在4周的实习期限内,以一个工地为主,其他工地为辅,尽可能使他们对各种工序、各种施工工艺都有所了解。如我校2012级同学中就有一些同学被派往天津某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实习。
(二) 改革实习模式,鼓励自主联系实习
鉴于目前生产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实习经费短缺的情况,提出了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变集中实习为部分分散实习[8]。这种实习模式,鼓励学生按照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及个人特长,自行选择或由教师协助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鉴定。这种实习模式的关键在于制定严格的过程监管程序,确保学生实习效果。
在这种模式下,联系的实习单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另一种是由指导教师推荐到一些急需实习生的单位进行实习,这些单位由于短期内骤增的生产、科研或检测任务,需要招聘实习生。大部分学生以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居多,一部分学生由指导教师负责推荐。如2014年天津某道桥设计所,由于道路设计任务比较紧急,我校推荐了10余位优秀的学生,经过培训后都能胜任设计工作,最后圆满完成了设计工作和生产实习任务。这种实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检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招揽人才的平台,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习过程控制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实习任务的完成质量,甚至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外,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横向项目研究或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平台,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工程实践经验。
另外,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除了校内教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之外,高校还要在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担任现场指导教师。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实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并对年轻的实习指导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而且可以加强实习效果[5]。
除了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还应重视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实习过程的指导是生产实习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近几年来,生产实习采取校内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向指导的方式。每个工地都安排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每人带3―5名学生,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现场向其咨询和探讨。现场指导人员负责记录学生的现场表现,并给出实习鉴定。指导教师采取抽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学生每周应通过电话、邮件或其他方式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工地的技术工作。
(四)完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的生产实习考核,应该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生产实习的考核应体现多主体参与考核、全方位、全过程的实习考核[9]。
多主体参与是指生产实习考核应包括学生自我鉴定、指导教师考评和现场指导人员或实习单位鉴定。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是指在实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的监控和考核。生产实习中,现场指导教师或工地负责人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和现场表现,为最终考核提供依据。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每次学生的汇报内容,通过问答的方式简短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评分依据。实习结束,由指导教师答辩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答辩。学生可以以PPT等方式进行汇报,主要反映现场的实习内容,主要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心得体会等内容。评委除了对学生实习情况给出评价外,还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这种答辩方式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也能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同时对实习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最后,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综合上述考核内容,确定出勤、现场考核、过程考核、实习答辩、实习日志和报告等各个环节所占比例,经综合评定后给出生产实习成绩。增加了实习现场考核和过程监控,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杜绝了学生谎报的可能性。强化答辩环节,使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新形势下,如何改善生产实习的效果,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对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实习环境,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发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脱离的地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自主联系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提高学生就业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初步构建了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了生产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上措施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2]廖玉凤.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实践与
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3]崔诗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探索[J].聊城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4][7]刘剑,马世媛.道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面临的问题及
改进建议[J].时代教育,2015,(5).
[5]曹伟军,欧蔓丽.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
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建筑,2011,(1).
[6]徐雷.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