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肃纪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4 12:4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正风肃纪剖析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正风肃纪剖析材料

篇1

一、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不主动。平时主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自学意识不强,有时在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才主动的学习,做不到耐心和坚持,因此,学习收获较浅,未能跟上形势和工作发展的需要。

2、工作还不够主动。工作大多是承办领导交办的事项,经常处于奉命行事状态,超前思维少,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欠缺,对细节问题考虑不够,业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

3、联系群众不够紧密。平时总为自己找借口,工作忙,事情多,时间少,很少同领导和同志交心谈心,缺乏交流沟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习不够重视。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未能培养起自己的学习兴趣,致使学习形式单调,学习面窄,没有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

2、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不与时俱进就不能解放思想,更不会有创新。不改造思想,日常工作就会受到掣肘,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老经验办事,容易造成自身缺乏思考精神、创新意识,影响本职工作效能。

3、深入群众不够。想做一名服务型组工干部,就要多深入群众,充分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措施。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今后,我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突出学习重点,创新学习方法,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实践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本职工作的灵魂,切实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篇2

尊敬的李县长、各位同事:

7月24日,全市召开了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今天城建系统召开作风整顿大会,为了确保把这次大会的精神落到实处,下面由我代表城管局做表态发言:

一、认清形势,时刻绷紧政治弦,充分认识开展作风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整治“”。近期,省市纪委又相继制定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将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作为重点。

由于工作的需要,城管系统经常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大企业打交道,时刻存在各种诱惑。在此,我代表城管局郑重承诺,坚决杜绝以下行为:1.违规接受下属单位或管理服务对象公款宴请。2、将吃喝费用转嫁到下属单位用公款报销,或者由管理服务对象支付。3.在私人会所中组织或接受私人或企业老板宴请。4.接受管理服务对象、下属单位工作人员的私人宴请。5.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私人或企业老板宴请。6.在国(境)外接受私人或企业老板安排的宴请或让企业老板安排应由个人负担费用的宴请。

我局一旦发现本系统工作人员顶风违纪。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当事人顶格处理。

二、找准差距,对照整改,坚决破除阻碍作风建设的顽症。今年以来,县城管局在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环卫保洁、城市综合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县城容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市民的认可。但一些作风顽症,特别是个别人员执行力不强、纪律不严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结合这次作风整顿活动,城管局将认真排查,对照标准要求迅速加以整改。一是开好““检查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城管局各科室在7月底前召开一次查摆剖析会,每个人都要认真查找自身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否存在作风散漫、吃拿卡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群众不热情、不关心、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二是召开“促进会”,重点整治:不用心、不务实、不亲民、不自律、不诚信等现象,进一步落实整治措施,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定时召开“点评会”,开门纳谏,听取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四是经常办“表彰会”,表彰先进,放大典型示范作用。每月对各中队上报的优秀队员进行评比、表彰,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方向,强化激励导向,掀起作风整顿活动新。

三、强化领导,督促检查,把作风整治贯穿工作的始终。今后城管局一要大力开展效能督查。围绕城区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市容整治、规划稽查等工作重点,加强各项监督力度,提高管控力和执行力。借鉴其它部门、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有序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二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提出的批评意见、曝光的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篇3

本次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深刻剖析了过去一年中的工作失误,全面部署了二0__年的重点工作,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既是一次全面深入细致的总结会,又是一次二0__年工作开局的鼓劲加油会。会议期间,各位代表畅说预言,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议案,局里将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落实。春检、营业普查工作及其间的安全措施,局里也作了详细安排,各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现在大会就要闭幕了,各位职工代表和单位负责人在回到工作岗位上之后,一定要把这次会议的精神传达到每位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以这次会议精神团结和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完成二0__年各项工作任务而扎实工作。

二0__年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展望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为武都电网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城、农网改造进入攻坚年,由于“12·26”事故而被取消的“双达标”创建工作又将拉开序幕,城乡同网同价对我们电力经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种种有利的、不利的因素对我局的每名管理者和每一位职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应对挑战的能力,促进二0__年安全生产、城农网改造、生产经营、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完成,局里决定利用今年春检工作开始之前的一周时间,从机关到基层,以各科、所、厂、司为单位,以各级管理人员为重点,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以整顿“三风三纪”为主要内容的作风纪律大整顿,从严格作息时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入手,整顿“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整肃“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劳动纪律”。使全局的作风纪律有一个大的转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更好地完成二0__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作风纪律保障。

我们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已经在向我们挑战,即使我们不停地学习,仍然赶不上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一个人,是不是重视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反映着这个人是不是对自己负责任,是不是对单位、对社会有用。世界管理大会曾提出“建立学习型企业”是未来世界管理变化的趋势之一,认为学习型企业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而一个企业的学习风气浓不浓、正不正,体现出这个企业是不是有发展前途,是不是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等时代要求,从而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所淘汰。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一些职工和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对当前不断深化的电力体制改革的形势认识不清,或者浑浑噩噩度日,不思进取,或者自我感觉良好,满足现状,对局里的规章制度不深入学习,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研究,学习上搞形文秘站:式主义,应付差事,工作之外的时间不学文化,不学业务,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开会发言结结巴巴,写个材料只言片语,甚至胡言乱语。业务上这个不懂,那个不会,考试不及格找这个理由那个理由。不管你是什么理由,总的来说就是你不会,不会为什么不学?我们有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业务技术学不会,但在“拐三”场中、麻将桌上却是无师自通,技艺日精,业务知识一窍不通,歪门邪道样样精通。把赖以生存的业务置之脑后,日日不务正业。个别单位甚至在正常上班期间聚众赌博,有的更是领导带头!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样的学风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了!这次“学风”整顿就是要刹住这股不务正业的歪风,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在全局上下,尤其是在中层管理人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带动全体职工,在全局上下营造一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学氛围,培养出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端正,积极进取的职工队伍,去从容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此次整顿的第二项内容是思想作风。过去的工作当中,一些管理人员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抱着一种等待观望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没有一点工作责任心,甚至等着看别人的笑话;或者不能从自身挖潜力,不会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工作无计划,无安排,推一把动一下,不推不动,有时间甚至推都不动!等、靠和依赖思想极其严重;有的对工作任务不是从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上去动脑筋,不去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强调工作难度,推三推四;有的管理人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作风严重,不以身做则,对上级的工作要求理解不深不透,遇到问题不实事求是地解决,盲目蛮干,出了问题向上一推,这些都是严重的不称职现象。还有的职工和管理人员,思想动机不纯,把思想不放在工作上,学习上,而是挖空心思琢磨人事,两面三刀,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或者搞小集团,闹不团结,给单位造成很大的内耗。这次“思想作风”整顿就是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彻底消除各种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克服工作中的情绪化和惰性,提高中层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

整顿的第三项内容是工作作风。我们的一些科长、所长思想上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是干什么用的,忘记了如何正确运用权力,一天不干工作,到处乱转,具体工作上不深入细致。一些所长、甚至一些班组长都成了“脱产干部”,自己把自己当成太上皇,高高在上,不干工作,不负责任,赌博、喝酒讲享受,有的重担子不挑,责任不担,惹人的事不干,好事争着抢,难事躲避,小恩小惠拉拢人,工作原则不顾,思想消极,无所作为,遇到问题一筹莫展,连自己管辖范围内最基本的情况都搞不清楚 ,不知道变台多少,表计多少,线路多长,多少杆基等,甚至连自己是干什么的都忘了,汇报工作一问三不知。有的管理人员作风霸道,唯我独尊,没有一点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水平,对职工不一视同仁,以自己的爱好看人对待人,不讲原则,职工意见很大。一些职能科室工作责任心差,浮在上面,不深入基层,不干工作,传播小道消息,制造混乱,对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落实不力,安全防事故措施不严不细;一些科室职工不干工作,自由散漫,上班期间胡乱串岗聊天,或者上班迟到,或者中途早退,就是不干工作。工作干完了,为什么不学习?我看“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将会成为这些人的写照!这次整顿,就是为了要求大家端正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彻底杜绝各种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不良风气,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二0__年的各项工作中去。

这次整顿作为今年全局各项工作的基础,对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各科、所、厂、司要认真对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一是要认真组织全体职工,结合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局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规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这次作风纪律整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开展整顿工作;二是要组织职工认真总结二0__年各项工作,深入分析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彻底解决问题;三是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抓好整改。各单位都要针对这次整改工作写出专题总结报告。局里将组成作风纪律督查领导小组,深入基层,认真检查,严格考核,及时通报整顿情况。对于考核不及格的要从头开始重新补课,对于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的单位负责人要给予严肃处理。

通过这次作风整顿,要进一步严肃组织纪律。彻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的问题,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谁也管不了的不良现象。彻底消除机关工作人员中上班时间串岗聊天,不干工作,上班迟到,中途早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等不良现象,要采取精减岗位等有效手段,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将无所事事的岗位精减掉,尤其对于那些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不谈工作,搬弄是非的作风要坚决予以整顿!真正使全局上下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团结一心,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通过这次作风整顿,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彻底解决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不比工作,只比享受;不讲责任,只讲权力,工作中不落实各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不到位,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使各级管理人员做到接受任务愉快,完成任务坚决。工作做到超前管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项工作要有新思路,上新台阶,各项工作不能顺其自然,要制定目标,努力争取。

通过这次作风整顿,要进一步严肃劳动纪律,彻底解决职工中劳动纪律松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事不请假,上班出勤不出力,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的问题。杜绝一些基层单位工作无计划,管理无目的,职工宿舍脏乱不堪,管理无序,职工私自留宿外人,晚上喝酒,赌博到深夜,早上睡懒觉。工作之余不抓学习,而是聚在一起喝酒、赌博等现象的发生。杜绝工作人员对客户态度蛮横、不耐心细致以及吃拿卡要等不良工作风气。

篇4

一位西方人曾这样把中国菜和日本菜加以对比 : “日本菜似乎只是为眼睛而做 , 而中国菜却真正是为了舌头的。”的确 , 中国不愧为“饮食大国” , 在这个国度 , 好像人人都可称为“美食家” , 不但讲究吃 , 而且舌头的味觉也似乎分外发达 , 吃东西特别讲究滋味。更使西方人感到惊奇的 , 是中国人不仅用舌头来品尝食物 , 也用舌头来欣赏文艺。不论文化水平高低 , 人们在读了一首好诗、听了一首好歌 , 或看了一场好电影之后 , 其评语往往是“有味儿”、“够味儿”、“味儿足” , 而且那副情态 , 也俨然像一个美食家尝了一道精美的菜肴那样怡然自得 , 心醉神迷。“味” , 作为挂在我国人口头上的艺术审美标准 , 因为它太普通平常 , 所以不论是听者还是说者 , 都不太容易想得到它竟会是一个美学概念。而实际上 , 如果我们从理论上把它稍稍分析一下 , 就可以看出它具有相当深刻而独特的内涵。首先 , “味”是一个徒具客观形式的主观性概念。因为它不是一种东西 , 而是一种感受。换句话说 , 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一个叫做“味”的客体 , 离开了人的舌头 , 任何东西中也不存在“味”这种独立自在的性质。它不过是客体中的某些自性作用于我们的味觉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罢了。因此 , 当我们说“蜜是甜的 , 梅是酸的”时 , 甜的 , 酸的并不是蜜和梅 , 而只是我们自己。实际上 , 不但甜酸苦辣这些“味”一定要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才能成立 , 甚至连“无味”之成立也是这样。我们说一杯酒“有味” , 而说一杯水“无味” , 那是因为酒和水都是可喝的。而面对着冶炼工人从炉中舀出的一勺通红的铁汁 , 我们是既不能说它“有味” , 也不能说它“无味”的。它根本与“味”无缘 , 因为它绝对排斥舌头。食品的“味”是主观的感觉 , 艺术品的“味”亦然。当我们中国人说一件艺术品“有味”时 , 实际上是“我被它陶醉了”的意思。“某某作品有味” , 这句话表面上像是对该艺术品的客观性质的评价 , 而实际上却是欣赏者对自己主观感受的抒发。它不是阐释性的 , 而是表现性的。这就是说 , 中国人不但以表现性的方式来创作艺术 , 也以表现性的方式来评价艺术 , 这与西方人那种再现、摹仿的创作方式和单纯去考察文本的客观意义及结构的品评方式正成鲜明对照。

其次 , “味”不但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 , 而且是一种封闭性的感受。“味”不等于“色” , “色”虽然也可以说是人对客体光波的主观经验 , 但因为刺激源外在于我们 , 一朵红花 , 你看我也可以看 , 大家可以同时看 , 它向众人开放着 , 故人们在那同源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色觉就可以相互印证 , 印证的共同凭藉就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那个公共的对象物。而“味”却不然 , 它的刺激源作为对象物完全是私有的、排它的。这口酒 , 我喝你就不能喝 , 酒过舌根的辣烈和下咽后的香醇 , 那是只有饮者自己才知道的事情。从感受的性质上来说 , 眼睛的观色是外向的感觉 , 而喉舌的辨味却是内向的体验。换言之 , 人在辨味时 , 并非是在感受着它物 , 而是在感受着自己的感受。以自己为对象的思维叫反思 , 以自己为对象的感受就叫体验。“味”既是排它的、体验性的 , 也就决定了它是封闭性的。它是一种“只可自怡悦 , 不堪持赠君”的东西。对于体验者 , 它像光天化日一样实在而真切 , 而对于他人 , 则如哑人之梦一样无从印证。《吕览》载伊尹所谓“鼎中之变 , 精妙微纤 , 口弗能言 , 志弗能喻” , 禅录中所谓“如人饮水 , 冷暖自知” , 都是对“味”这种感受的封闭性的确切说明。因此 , 我国人以“味”评艺 , 也反映了我们欣赏艺术不重认识而重体验、不重语言剖析而重无言默契的特征。

总之 , 可以这样说 : 如果要寻找一个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人艺术审美立场和态度的字眼 , 那实在是非“味”莫属的。

流长由于源远 , 末茂缘于根深。“味”这个审美观念已普及到成了人们口头禅的地步 , 那一定是因为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因此要考察它的缘起 , 就需要把目光尽量投向遥远的过去。众所周知 , 千百年来 , “滋味”、“韵味”等等一直是我国人评艺的标准 , 而学界溯其源头 , 则多将“滋味说”的提出者归于六朝时的钟嵘。实际上 , 即使单从文学评论的角度上说 , 汉人的以“味”评文已远在钟嵘之前 , 更何况在我国人审美意识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 以味评文也已经是“流”而不是“源”了。

我以为 , 中国之所以用“味”作为艺术审美概念 , 与我国人的审美意识本身即起源于味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先从“美”字说起。这个字 , 早在先秦就已经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概念了 , 不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外形上还是内质上 , 凡能引起人美感的东西 , 都称之曰“美”。而这个字在创轫之初的原始意义 , 却只指味道的美 , 亦即好吃。《说文》 : “美 , 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后来的徐铉对这条注释又有一个补充 : “羊大则美。”这就是说 , 许慎认为“美”是个会意字 , 古人觉得羊肉最好吃 , 尤其是大羊的肉 , 故将“羊大”二字合而为一来表示味道的甘美。所谓大羊 , 也就是肥羊 , 《仪礼·公食大夫礼》 : “士羞庶羞 , 皆有大 , 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治宾。”注 : “大 , 以肥美者特为脔 , 所以祭也。”扬雄《太玄·玄冲》 : “大 , 肥也。”故训美的初义为甘 ( 味道好 ) 。提起“肥” , 我们又想到“肥”与“美”在古音中同属旨部字 , 也就是说 , 它们是同韵的。古音韵学者告诉我们 : “凡同一韵之字 , 其义皆不甚相远” ( 阮元《释门数》 ) 。“美”与“肥”义近 , 是因为牲畜肥了之后肉味才好 , 故古人以肥羊肥牛为馈赠佳品 , 《诗·小雅·伐木》 : “既有肥 ?, 以速诸父 ; 既有肥牡 , 以速诸舅。”古人每以“肥”字代好味 , 所谓“肥甘”、“肥脓”等等是也。正因为“肥”、“美”义近 , 故“肥”不但可以代“美” , “美”亦可以代“肥”。《礼记·月令》 : “烧雉行水 , 利以杀草 , 如以热汤 , 可以粪田畴 , 可以美土疆”。所谓“美土疆” , 即使土地变肥沃也。《周礼·地官·载帅》郑玄注 : “家所养者多 , 与之美田”。又 , 《列子·说符》 : “王以美地封其子”。美田、美地 , 肥腴之田地也。后世谓俸禄丰厚之官职为“美官” , 能获厚利之事由为“美差” , 亦即肥官 , 肥差之意。古音中 , 与“美”同韵的还一个字 , 那就是“旨”。而“旨”字从甘 , 它在古代指美味 , 历来是没有争议的。《诗·小雅·甫田》 : “攮其左右 , 尝其旨否” ; 《小雅·鱼丽》 : “君子有酒 , 旨且多。”所谓“旨”都是味佳的意思。因为它与“美”的本义相同 , 故正如“美”字到后来引申为抽象的美义 , “旨”到后来亦可概括美的事物 , 如《诗·陈风·防有鹊巢》 : “防有鹊巢 , 邛有旨苕。中唐有甓 , 邛有旨贎”。苕与贎皆草名 , “旨苕”与“旨贎” , 皆美草之意。又 , 扬雄《太玄·居》 : “凡家不旨” , 注 : “旨 , 美也。”这都是以旨代美的例子。而最能说明“美”字的本义是指味道的 , 是“美”、“味”二字古音的相同。查中古韵书 , “美”与“味”各自有两个读音 : 美 , 《广韵》注为“无鄙切” ( 读若味 ), 《集韵》注为“母鄙切” ( 读如美 ); 味 , 《广韵》、《集韵》、《韵会》皆注“无沸切” ( 读若未 ), 而《集韵》又标为“莫佩切” ( 读若昧 ) 。而这两对读音正好互相对应。这显然是因为 , 美、味在上古读音本来为一 , 只是到了后来 , 它的声母才分化为轻唇 [v] 与重唇 [m] 两种。清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 , 曾举过大量例子 , 有力地证明了“古无清唇音” , “凡清唇之音 , 古皆读为重唇”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 , 则“美”、“味”二字在上古皆为重唇明母字 , 发音都近似于今天的“美”或“昧”。“味”字古读为重唇 , 亦可从古人的训诂中见出 , 《礼记·檀弓上》引孔子的话 : “竹不成用 , 瓦不成味” , 郑玄注 : “味当作沫 ( 读作昧 , 黑色光也 ); “味”、“沫”相假借 , 可见读音相同。《白虎通义·礼乐》 : “西狄之乐曰味。味之为言 , 昧也”。汉人训字义 , 每借同音字来比附推衍 , 则“味”在古代读“昧” , 当不成问题。又 , 《汉书·地理志》载益州郡有味县。注 : “孟康曰 : 味音昧” , 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 , 从先秦人的用韵情况来看 , “美”与“味”在韵母上有时存有细微的差别 , 故章太炎将“美”字的古音定为脂部 , 而将“味”放在队部。但上古时脂、队二部每相出入 , 所以章太炎说 , 脂、队二部在最古时同居一部也 ( 参见《国故论衡》上 ) 。“美”、“味”在古时声韵皆一 , 亦即为同音字 , 这是证明它们的本义相同的有力证据。因为最古时的语言是以声为用的 , 阮元云 : “古音相通之字 , 义即相同” ( 《释门数》 ); 刘师培云 : “造字之源 , 音先而义后 , 考字之用 , 音同则义通”也 ( 《文章源始》 ) 。古时还有一些与“美”发音相近的字 , 诸如作为食物的“米”、“麦” , 作为调味品的“梅” , 皆同纽而韵近 , 其命名皆与味有关也。从古文字的发掘材料来看 , “味”字的产生较“美”字为晚 , 它在金文中才开始出现 , 而甲骨文中只有“美”字 , 尚无“味”字。这就是说 , 最早时人们提到美味 , 都以“美”言之 , 只是由于后来的“美”字由味道的意义逐渐生发扩展 , 终于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泛指 , 故人们才又根据这个字的字音 , 重新造了一个“味”字来专指味道。实际上 , 尽管在有了“味”字之后 , “美”指美味的这一本义还是没有被人忘记。《礼记·祭统》 : “三牲之俎 , 八赑之实 , 美物备矣。”《国策·燕策》 : “为之远行 , 故为美酒” ; 《孟子·尽心下》 : “脍炙与羊枣孰美 ? ”《吕览·本味》 : “肉之美者 , 猩猩之唇 , 獾獾之炙 ; 鱼之美者 , 洞庭之鲋 , 东海之鲕 ; 菜之美者 , 昆仑之萍 , 寿木之华 ; 饭之美者 , 玄山之禾 , 不周之粟 ; 水之美者 , 三危之露 , 昆仑之井。”其所谓“美” , 都用的是这个字的本义。甚至到了隋唐时期 , 人们还是这样用 : 崔弘度 , 隋文时为太仆卿。尝戒左右曰 : “无得诳我 ! ”后因食鳖 , 问侍者曰 : “美乎 ? ”曰 : “美”。弘度曰 : “汝不食 , 安知其美 ! ”皆杖之。 ( 《桂苑丛谈》 ) 刘仆射宴 , 五鼓入朝 , 中路见卖蒸饼之处 , 使人买之 , 以袍袖包裙帽底赻之 , 且谓同列云 : “美不可言 , 美不可言 ! ” ( 《嘉话录》 ) 诸如此类 , 都是这样的例子。既然“美”字的初义本指味道好 , 那么也就是说 , 中国人的美的观念本是从口腹的中生发出来的。这一点不光是中国 , 恐怕整个人类都是如此。吃 , 是人类生命的第一需要 , 故人对作为吃的的美味的意识 , 一定在听觉的、视觉的之前。此沈约《需雅》所谓“人欲所大味为先”也 ( 《隋书·音乐志》引 ) 。然西方人在美的意识产生之后 , 即强烈地意识到它与口腹的区别 , 以至于将味觉从审美的领域里放逐出去 ; 而中国人却一直未肯忘记“味”这个产生美的母体 , 以至在美的观念成熟之后 , 人们说起美听与美视 , 也往往与美味相提并论。比如 : “声一无听 , 物一无文 , 味一无果。” ( 《国语·郑语》 ) “目之所美 , 耳之所乐 , 口之所甘。” ( 《墨子·非乐》 ) “口之于味 , 有同嗜焉 ; 耳之于声 , 有同听焉 ; 目之于色 , 有同美焉。” ( 《孟子·告子》 ) “目好之五色 , 耳好之五声 , 口好之五味。” ( 《荀子·劝学》 ) “美色不同面 , 皆佳于目 ; 悲音不共声 , 皆快于耳 ; 酒醴异气 , 饮之皆醉 ; 百谷殊味 , 食之皆饱。” ( 《论衡·自纪》 ) “清趐之美 , 始于耒相 ; 黼黻之美 , 在于杼柚。” ( 《淮南子·说林训》 ) “虽云色白 , 非染弗丽 ; 虽云味甘 , 非和弗美。” ( 《抱朴子·勖学》 ) 在这些例子中 , 美味与美视、美听的联系 , 绝不是某个人发挥创造性联想的结果 , 而是“美”字的原始意义在人们审美观念中的自然留存。换句话来说 , 中国人以“味”论美感 , 它是从历史中“长”出来的 , 而不是从头脑中“想”出来的。它压根就没有现代知识产权意义上的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