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调动申请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17:2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调动申请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调动申请报告

篇1

您好!

首先感谢您两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感谢领导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申请报告!

我系xx小学教师,在领导的关怀下我非常热爱本职工作。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校领导出于对我的培养和爱护,让刚踏出校门的我连续两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及校大队辅导员工作,并先后从事了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三四年级的英语等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单位我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中兢兢业业,与同事和睦相处,并且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取得各项荣誉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家在马渚距离单位较远, 工作两年来,我从未迟到早退,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

父母年岁已高,身体都不好,均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常年靠药物维持,奔波于各家医院。妹妹在外求学,家中只能靠我一人来照料,给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困难。所以,希望能够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对工作地点进行适当的调整,调往离家较近的马渚镇中心小学,这样也有利于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为本系统多做一些贡献。

因此,请求领导考虑到我的实际困难,同意我的工作调动。谢谢!

此致

篇2

本人于2019年由XXXX学校调入XXXX小学,这几年间,我服从学校的安排,认真工作,尽职尽责,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只因本人工作的学校离家较远,导致夫妻长期分居,加之年幼的孩子无法照顾等实际困难,特向领导提出调动申请。

家住XXXX的我去学校乘车要转车,加上XXX大桥每天路阻,家校往返十分不便。再则夫妻长期分居导致诸多矛盾,影响感情。一周岁多的孩子暂时由六十多岁的母亲照顾,但毕竟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孩子急需本人照顾。由于交通不便,长期在家校间奔波,真是费神劳心啊!

为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免除后顾之忧,更好地投身工作,我希望调入离家较近的学校,衷心地恳请上级组织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篇3

和石俊一样,新学期一开学,通道县就有30余名农村教师主动将请调申请报告撤回。这一切都源于该县出台了一个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指数的办法——《农村教职工补贴发放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再拿出480万元补贴农村教职工,不包括国家、省、市发放的补贴,农村教师每人每月最多可获县财政补贴700元,全县工作地点在县城以外的农村学校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特岗教师、城区学校下乡支教教师等1295人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

为了鼓励优秀教师到更偏远的地方去,通道县还按偏远程度将农村学校分成四类,确定补贴标准。一类学校教师补贴每月从40元增加到200元,二类学校教师补贴每月从60元增加到450元,三类学校教师补贴每月从90元增加到500元;各类学校的村小或教学点教师补贴每月可再加150~200元。偏远村小或教学点教师补贴每月可达700元。

这只是通道县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通道县还制定县直单位联系学校制度,全县120多个单位为学校作后盾,从资金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给予支持。近两年来,该县共投入910余万元,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师生食堂进行改建、扩建或维修,并申请中央、省资金2880万元为播阳中心校等20所农村中小学校修建教师宿舍,计划2014年建成600余套住房,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说起教育部门对自己的关心,独坡学校13位新进老师最有发言权。由于学校没有住房,为了让老师们安心农村工作,县教育局不仅为他们聘请厨师开办食堂,还租用酒店免费让他们居住。

为了改善农村教师的办公环境,去年该县还投入280万元,为17所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了近900台电脑用于教学,而在偏远的溪口中学,每个老师还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通道县还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农村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使农村教师感到有奔头。该县每年评选出“十佳乡村教师”进行奖励和通报表彰;在评选“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评优晋级上也向农村学校倾斜。通道县一完小教师刘东初到农村学校独坡完小支教,支教期满后自愿留在该校任教。

篇4

关键词:加拿大;学习考察;报告;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1-02

2013年7月18日至8月14日笔者随江苏省教育厅苏安学院考察团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百年理工学院进行了考察、访问和学习。在为期四周的交流与访问过程中收获颇多,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多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访问考察的基本情况

这次为期四周的考察交流大部分时间是在多伦多进行的。多伦多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首府,坐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南安大略地区。根据2012年7月的加拿大人口普查,多伦市人口达279万人,是加拿大最大城市,超越芝加哥成为北美第四大城市。

考察团主要参观访问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百年理工学院,百年理工学院是依据1964年10月7日教育部门法案条款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立法机关的规定于1966年成立的安大略省第一所公立学院,是由安大略省学院和大学及培训部资助的。百年理工学院其实并没有一百年,只是成立的那年是加拿大国庆一百周年,由此得名。学校主要由四个校区组成,培养五种类型的学生:培训、大专、高级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校由校长、3个副校长、5个校长助理进行管理、1400多名教职工、15800多名学生,还有更多的兼职学生,4500多名在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有1/3来自中国。相比国内的图书馆,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并不大,但是氛围很好,在这里学习舒服、随意、自由,里面的学生也很多。随后,考察团又参观了通信设备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

在考察过程中,百年理工学院同时也安排了有关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学生的学习培训过程等方面的演讲等。

二、加拿大高校的办学启示

1.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加拿大高职教育中强调学生须具有“适应就业的能力”。这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萌生于加拿大,而后传播至西方各国并获得发展,它注重实际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宗旨。

“能力本位”理念强调的是直接面向具体行业,在具体执行时须首先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然后通过所得信息来组织教学。这种理念也可用“择业本位”来概括,它与我国近年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职业素质的教学理念有相似之处。

2.培养目标由企业专家主导

学校把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比作企业制定产品规格。其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取决于教师,而取决于用人单位。具体的课程开发研讨活动包括设计师讨论、企业领导评估、专家讲座、专家评估和组织课程开发委员会讨论。通常是以行业、企业专家的意向为主导,通过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的分析、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形成动态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以确定学生须具有的职责和技能,从而为课程设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在研讨会中,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一般只是列席会议,而委员会的核心成员都是产业界的权威代表。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新生入学熟悉环境后,要求学生了解职业能力分析,然后进行入学水平评价,学生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成了学生的得力“助手”,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并对学生进行考评。学生按教学指导书逐项学习,且与评估同步,学时不限。达到标准即可拿到学分否则重学。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4.科学严格的教学评估

学院有着科学而严格考核体系。首先,学院的教学评估还必须参照KPI(College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其所在的安大略省对社区学院的通用评价指标,包括在校生满意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职业的满意率、雇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满意率等。

学校根据通用评价指标制定严格的标准。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强调学生实践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各种考核都有合理的考核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标准:专业课要综合学生平时成绩、中途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来进行考核;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并不以多少学时的课程量为标准,而是要看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本专业研修成果

在学校里,笔者主要承担的是电子技术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这次在百年理工学院,我们听取了电子工程专业概述和电子技术实践科学学院概述的报告,了解了百年理工学院新课程设置的流程、校企合作的情况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收获很多。要提高电子专业的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行课程改革

电子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时性。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一门新课程流程相对简单,由教研室或任课教师提出课程开设需要,经过教研室相关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讨论,主要讨论该课程对学生能力上有哪些影响、是否具备开课条件等方面,然后向学院提出开课申请,申请成功后教研室将课程制订到教学大纲中去,然后把相应任务分配给某个或几个教师实施。

百年理工的Chhara女士介绍了如何开设新课程的流程和方法,让笔者受益匪浅。开设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很高,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开设一般要经过以下8个步骤:一是初始概念的形成。二是初期讨论。在初始概念形成以后,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学术相关性与迫切性;资源需求(实验室、软件、教材方面);是否与学校的战略方针相符;财政预算、花费是否可以满足;开设课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进行;可以提供哪些职业服务。三是明确实施计划。确定开设课程开设所需要的支出、预算其收入情况以及明确开设课程以后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会有怎样的改变与提升。四是提交申请报告。所有课程必须提交申请报告,有些课程是需要学院批准的,有些课程要到学校进行申请。五是未来市场测试。六是公布课程。但此时只是申请,还没有到注册阶段。七是进行最终审批。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及其他内容进行课程的最终审批。八是当通过最终审批后,该课程正式设立成功,学生开始进行注册登记,确定课程编码。

百年理工学院在开设一门新课程之前,要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考察、测试,在这期间不但学校和教师进行了参与,更主要的是进行了市场需求分析。这样,开设的新课程更加实用。显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完全照搬,要结合学校和中国的国情不断完善新课程开发的步骤,使新课程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之更加实用。

2.加强校企合作

关于校企合作是很多学校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电子专业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是目前很多学校都会遇到的问题,从百年理工学院的参观与专题讲座学习,结合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加强互惠互利机制。校企合作的对象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要能够进行校企合作,必须要能够给双方都带来利益。在校企业合作时必须确定与遵循互利与互惠原则,才能够使校企合作能持续良性地发展下去。

第二,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校企合作。现在正在实施校企合作,也有部分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校企合作的任务做了一些表面文章。要切实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学校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投入更大的财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让校企合作这项工作给学校、企业、学生都带来利益。

第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目前我校的教师主要是从高校直接毕业,没有企业的相关工作经验,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了解较少。所以要做好校企合作,还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四,建立一定的校企合作组织。在加拿大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关系,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评估,确定企业是否有能力完成校企合作关系。然后组织学院的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并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考核形式一般是形成性考核,而不是最后进行一次性考核。

总之,校企合作是今后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寻求校企合作有效的、双赢的方法,为学校、企业带来实惠,从而最终将合作的成果带给学生。

3.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但要学会书本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操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必须都要跟上。目前笔者在教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课程的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则难度更大,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进行大胆尝试,需要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就教学环境而言,目前学校已经配备了环境优美、实验设备完善的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开放给学生使用,学生在实验室有独立的工作台,可以完成各种单片机相关的实验任务。

通过分析和对比,笔者认为现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一般都是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这种模式。百年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由讲授、演示、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评价(案例研究、学生作品分析)等组成。课堂教学模式常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中心,如模拟职业情境,提出一个或一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共同体。

教学管理也十分灵活,强调岗位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课程的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由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安排决定,毕业时间也不要求一致,这样显然有利于因材施教。

总之,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通过本次培训考察了解了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从课程的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这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将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鹏飞,李桃.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及与政府间关系[J].成人教育,2008,(11):87-88.

篇5

[关键词] 大型仪器设备 共享 措施

一、引言

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工具,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各高等学校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购置了许多大型仪器设备,使设备从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高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和人员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重复购置、设备使用效率低等与高校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尤其在大型仪器设备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效能,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迫在眉睫。

二、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复购置、放置分散、封闭使用、效率较低

长期以来,大多高校对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多以院系或学科为单位进行分配和制订,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也由各院系或学科使用和管理,客观上一方面造成了仪器设备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财力分散、重复购置、高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使得已有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共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用效率较低。此现象的存在,实际上是高科技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学科研的开展和学科的发展。

2.实验技术队伍不健全

(1)缺乏理论素养高、研发能力强的仪器专管技术人员。目前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他们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仅停留在“保管”层面上,难以真正实现仪器的日常保养及维护,仪器的基本功能得不到合理和充分的运用,更谈不上对仪器新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2)缺乏技术精湛、精通仪器维修的实验技术人员。仪器出现故障,一般实验技术人员解决不了,需向仪器厂家求救,这样,仪器得不到及时维修,而且维修周期过长和维修费用高。

(3)高校在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上与教师管理方式大致趋同,没有能够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与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不愿在实验技术岗位工作或工作积极性不高。

3.仪器设备运行机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共享激励和约束机制

(1)学校对于仪器设备一般采取个别占有、分散管理的模式而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共享共用的平台和机构。

(2)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有偿使用机制,设备占有单位缺乏提高利用率的压力。

(3)对于仪器设备的考核没有明确的对外服务指标,缺乏对外服务的约束力。

正是由于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上全局观念的缺乏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占有该仪器设备的院系(学科)对外服务热情不高,设备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益差。

三、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措施与建议

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与共享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应顺应潮流,转变观念,打破教学科研之间、院系学科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区域之间的壁垒和界限,积极采取措施,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思想下,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具体措施与建议如下:

1.成立大型仪器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大型仪器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全校大型仪器及其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型科学仪器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效益评价体系,对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实行集中统一配置和管理,督促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2.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学校统筹规划,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界限,根据不同的学科研究需要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特点,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归类组合,搭建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将大型仪器的信息(包括:仪器型号、性能、用途、可测试内容、放置地点和实验技术人员等)输入共享服务平台,各单位或个人在任意一个端口都可以查阅任何一台仪器的基本状况。做到大型仪器“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3.建立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

为了激励大型仪器积极参与到大型仪器设备网络服务平台中,由学校大型仪器管委会审定,为进入的大型仪器设备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即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大型仪器设备对校内开放服务的配套运行补贴费。以补贴大型仪器的设备日常所需的损耗品及配件购置费的支出。

4.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及奖惩制度,促进大型设备共享

拥有足够数量的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是基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明确责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仪器管理和实验队伍,逐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是管好大型仪器设备、提高使用效率的关键。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新购大型仪器联合评议机制

新购仪器必须报送专项申请报告,凡申请购置单价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的单位,在报送项目申报书时,同时报送《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申请报告》。然后,由教务处、科研处组织相关行业专家与使用单位,本着急需、先进、实用、节约的原则,对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行联合评议。对不能保证其使用绩效的单位,其设备计划暂缓执行,从源头上进行监督控制,杜绝重复购置和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出现。

(2)建立以共享服务为核心的内部绩效评估体系

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评估细则,以此为依据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实行定期检查评比,并对结果进行网上公示,强化监督管理。对设备利用率不高、管理不善的情况,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3)设立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及优秀实验室奖。

为促进实验技术人员加大实验开放力度和资源共享,每年评选若干名优秀实验室技术人员,并发放一定的奖金;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不限定数量),并予以奖励,同时在设备购置上予以政策倾斜。采用以上奖励措施必将对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突出实验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

设备投入是基础,实验队伍是关键,对此应加大培训、引进力度,提高大型贵重仪器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大型贵重仪器的管理人员坚持“人要少而精,待遇要高”的原则,设立重要岗位。坚持学术培养与技术培训并重原则,吸引、聘请一批懂技术、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实验室。转变重教师培养、轻实验人员培养的局面,创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四、结语

总之,要搞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重要的是对于人的管理和使用。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强化监督考核,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其次,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引导,拓宽思路,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从而,使建立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与措施,真正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黄小斌,朱志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22):171-173.

[2]刘嘉南,潘信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8):284-287.

[3]黄天为,白德成,张文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的共享机制与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5-158.

[4]李光岩,壬一柏,邵强等.加强管理,提高大型设备和利用率充分实现资源共享[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78-79.

[5]黄琳,丁宏刚,彭小平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1002-1004.

[6]夏春阳,袁欲彬,王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3):18-20.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实用性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以及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任,教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主导力量。因此,建立以公平和效率为核心,突出其实用性,并与学校的使命和任务相匹配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是有效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专任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实用性的内涵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涵

绩效(Performance),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绩效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即“既要考虑投入(行为),也要考虑产出(结果)”。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其绩效应体现在教学、科研、职业道德、社会服务等四个维度。因此,对教师而言,绩效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而绩效考核则是由上级、同事、专家、学生以及本人按照职务、岗位的要求,对具有相应职务的教师进行考察和评价,判断其是否胜任本职工作,并以此作为其职务升降、奖惩和能力开发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实用性的内涵

实用性是构建绩效考核体系要求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实用性的内涵体现在:一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应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和标准;二是设计的考核指标和标准要明确、具体,符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三是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使命和任务;四是在组织实施绩效考核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五是使教师能够及时获得考核结果的反馈,便于改进绩效;六是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聘任、提升、薪酬、培训、专业发展挂钩,使其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因此,评价教师绩效的指标:一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包括教学课时数、教学质量、学生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指导毕业论文等教学和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二是教师的科研业绩,包括科研教研的项目(级别、经费)、发表的论文(刊物级别)、出版著作等。三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用来衡量教师的政治表现、师德、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心、团队协作意识等。四是社会服务,用来衡量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的其他贡献。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从这四个方面来设计考核的指标,只是由于学校的使命和任务不同,设计指标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考核指标和标准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考核指标过于笼统,考核标准不明确,使可操作性不强;考核指标权重分配不科学,考核重点不突出;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考核指标设计没有突出教师发展的要求等。

第二,缺乏绩效结果的反馈。主要体现在:缺乏对考核结果的反馈,考核不了了之;缺乏绩效面谈的环节,这就使得教师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怎么改进,使考核起不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第三,考核组织实施过程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考核前缺少对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动员和培训,造成总体重视程度不够,打分随意,不负责任,结果可信度差;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考核过程中缺少监督机制;考核过程不公开、不透明;考核保密性不够等。

除此之外,还存在考核方法不科学、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考核结果没有合理应用、不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重视年终考核,忽视平时考核等问题。

三、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实用性的设计思想,并结合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其他院校的实践经验,笔者就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的设计要以所聘岗位的职责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得考核具有可靠性和具有可操作性。

1、定性考核与定量打分相结合

由于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的绩效不能仅仅体现为教学、科研等各项可以量化的指标,还要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教学态度等不宜量化的方面。因此,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宜量化的方面进行定性考核,对容易量化的部分实行定量打分的办法进行考核,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激励性。

2、采用目标管理

考核标准的确定要以教师所聘的岗位职责为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分级分层制定科学规范的岗位职责,让教师明确今后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有了岗位责任书,考核标准就有了依据,同时也能使得考核标准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3、建立多层次立体性的评估考核体系

评价教师的绩效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确保评价的客观和全面。同时,教师的工作也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采取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督导(专家)评价以及本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所谓的360度绩效评价。

基于以上的思路,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仅供参考:

方案一:合格考核+奖励考核

合格考核:年初教师签订岗位责任书,年终教师提交有关业绩方面的详细材料、自我总结等,这些材料完全可以证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岗位职责,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然后由系部考核小组进行审核。如果事实证明教师履行了其岗位职责,则评价为合格,获得合格级别的相应奖金。合格考核的内容依据岗位职责来确定,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参与专业建设情况、继续教育情况、承担班主任工作情况等。

除了合格考核之外,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设立额外奖励考核项目。首先由教师提交相关申请报告和详细材料,然后由学院考核小组进行审核,予以审核通过或不通过。奖励考核的目的是在确保教师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关注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和学院的发展。奖励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科研奖励、社会服务奖励及其他奖励等。

方案二:360度绩效考核+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60度绩效考核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运用此种方法考核时,考核主体包括领导、同行、学生、本人和专家(教学督导)。

文章从定性、定量和加减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其中加减分项目体现了对教师的激励性特点(见表1)。

在上述考核方案中,定性部分主要由教师本人、学生、同行、教学督导、领导参与评价,所占的权重分别为:10%、20%、20%、30%、20%。其中学生评价的项目包括政治态度、职业道德、讲课水平、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态度。同行评价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这样不仅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和公正。定量考核部分,主要由考核小组依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二)有效组织绩效考核的实施

在实施考核前,应进行全员的动员和培训,让各级领导和教师充分重视考核工作,明确考核的意义和目的,了解指标的内涵和标准,掌握评价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和公平公正。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考核指标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考核结束后,还要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进行绩效面谈。在学生进行评教时,同样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监督,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促进考核的客观性。

当然,在绩效考核流程中,还要制定申诉程序,允许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或不理解的教师进行申诉。申诉不仅是体现考核民主化的要求,也是绩效考核发挥作用的必要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发现考核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或问题,另一方面及时纠正偏差和弥补不足,为下一次的考核提供借鉴和建议。

(三)切实加强绩效反馈与面谈

绩效反馈和面谈是指领导与教师就绩效考核结果、如何提升未来业绩而进行的沟通过程。通过面谈,教师不仅了解自己的考核结果,而且可以明确自己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领导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在下一个绩效周期如何改进提高自己的绩效。

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提升绩效和促进教师发展,从而实现学院整体的战略目标。通过绩效考核-各种激励-绩效水平的提升-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总之,学校要把绩效考核工作、岗位聘任工作、薪酬管理工作、培训工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卫平.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09(20).

2、冯延超.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10(6).

3、秦晓芳.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探析[J].经济师,2010(7).

4、刘诚芳.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篇7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32-03

实验教学是实验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个途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够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获得新知识的源泉。本文针对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进行研究,如何依托课程实验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的重点。

1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的转化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验证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还能起到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敢于创新的精神,引发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1]。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车辆工程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加强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该课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而该课程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克服了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验证性实验逐渐向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与学生实验条件的不同等因素的存在,使课程实验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距离,教与学之间不能形成目标的共鸣效应,这种差距被称为教与学的“目标鸿沟”,如图1所示。为了缩短目标鸿沟,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化。

1)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设计应从验证性向探究创新转化。在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设计是让学生验证已有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仅此而已,这种被动的方式不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机械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该课程验证性实验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甚至将结论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照猫画虎进行实验即可。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但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却不利于思维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目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化,不仅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注重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3]。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建立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材的内容,应该按照车辆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建设一批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指引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系里应该开出多门课程的开放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获取实验成果。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学生做创新性实验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查资料,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大有益处。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实施应从“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化。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对实验教学做了精辟论述: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起着课堂理论讲授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在验证性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常使用讲授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一边讲解实验过程,一边向学生进行实验示范,使学生获得对实验的形象性认识[4]。实验教学的效果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做出来的。立足于让实验本身说话的原则,强化目的,讲清要求,明确目标和任务。只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再详细讲解具体步骤,更不给最后答案或结论。有时可设多种疑问,甚至颠倒顺序和步骤,为学生提供机会,以求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澄清事实。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此,在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感动心和自律心[5],使它们融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结合课程的基本目标,循序渐进地加强指导,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2 改革实验室模式,有条件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课是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进行的,学生只能在实验课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其余时间很难进入实验室。即使是实验课期间,进入实验室也是教师把实验仪器等都准备好,学生只按照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步骤被动地做一些验证,很难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实验室模式需要改革,在课余时间实验室向学生有条件开放,鼓励学有余力、有创造激情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可以自带实验项目,也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列出实验方案并写申请报告,如果实验方案有意义而且可行,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立探索、自主研究的良好氛围和空间。

另外,可以增加开放型实验。学生接到题目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经教师审阅批准,独立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在这种体系中,可以完美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探讨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和结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实验时间,选择实验地点,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而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促进理论课程学习的效果。

3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应有针对性、前沿性

由于实验传统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本科生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对于存在争议、理论体系尚不十分完整、逻辑体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还不是十分成熟的知识,在教科书中很少见到,有的甚至是丝毫没有涉及。然而学科前沿问题,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研究者对传统的观念、思想和理论的扬弃,是突破和发展,其理论不可能马上成熟起来;从不成熟到成熟往往是很长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必然会造成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的脱节(鸿沟),形成学生知识发展的断层,如图2所示。目前开设的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中,只是有关液压与气压传动基础的实验,而针对汽车方面的还没涉及,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有针对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例

综合性、设计性、有针对性实验实施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资料查询、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如一组学生的实验题目是“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通过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实验,总结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由于该题目与车辆工程专业息息相关,实验题目贴近工作实际,实用价值大,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助力转向系统的视频,并向学生提供部分参考文献资料并讲解其查阅方法,然后学生明确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学生可根据文献设计实验步骤,分为方向盘不动、方向盘左转、方向盘右转三种情况,根据不同情况下各个泵和阀的工作状态确定的油路的通断状态,确定油液压力的作用方向。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提出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以及在该应用中应该改进的方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该实验项目既应用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又涉及车辆的有关知识,能够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在汽车方面应用的特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消除目标鸿沟,形成目标共鸣效应,缩短知识与学科前沿、实际应用的距离,为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应用铺平道路,实现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有针对性的实验,这是摆在所有实验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笔者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特点,针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应该分步走:首先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积累后,进行全开放的自主实验,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起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65-166.

[2]张小林,周美华,李茂康.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7):94-96.

[3]周学君,赵亮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体系的探讨[J].实践教学,2011(1):111-112.

[4]郭艾侠,万艳春,潘春华.《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的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09(1):2-5.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0-03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改进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提高素养,成为大学英语教改的又一个新的课题。开设一些有专门用途的或者素质拓展型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实用翻译等,供不同兴趣和需要的学生选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选课的前提条件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通过者,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可以自主选课修读大学英语课程群里的一门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组织教学。拓展课程一览表在每学期初公布,根据学生自主选课情况组班教学。从一个学年的实践来看,这些拓展课程特色鲜明,能发挥学生情感的促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以及差异发展的水平。

一、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的设置依据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第三部分的课程设置中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由于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提高后,80%左右的学生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测试,他们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具备了相当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第二学年,过了四级的和没过四级的学生仍然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要求、由同一教师用同一个模式教授同一内容,不但教师觉得课不好上,深浅快慢不好把握,学生也觉得没有进步。为了设计适合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一种新的尝试正在进行中:没过四级的学生仍然按照一年级所学的系列教材继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过了四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大学英语课程群里选择一门拓展个人语言素质的新课程。课程群如下表:

课程群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课程的开设采取弹性制(课程可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增减),致力于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获得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课程群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的一切社会功能和价值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人的发展由于先天禀赋、家庭教育、内化过程千差万别,导致了不同的人在身体、心理、智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不同学生的发展上,课程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另外,人的发展有其独立性,有根据自身特点而产生的个人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这种个人发展需要又决定了教育的着眼点还应放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上,要为每个人提供一个他所需求的、有效的教育机会,只有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智慧、兴趣和特长,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因此,教育应该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和特色,能够为每个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差异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及和谐发展。

三、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的特点

1.实用性

经济的发展给英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了使学生多一分职业准备,素质拓展课群里设有一些专门用途的英语,以满足专门交际的需要。课群的课程正是紧跟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技能为目标,与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一起,构建一个了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语言成为能运用于实践的有用的工具。

2.丰富性

个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个体都有某一或某些领域内的较大的发展可能性,但却不可能是同一个体在任何领域均有所长,也不可能所有个体都能在同一领域存在相同的发展可能性。时下课程改革总的发展趋势是: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结合。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使课程适应学生。通过设置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语言教育也应允许学生有差异的和谐发展。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程涉及听、说、读、写、译,涵盖语言知识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需要,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个体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需要。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3.拓展性

一年级的综合英语课仍然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为后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课群里的课程都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的、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课程。拓展课程强调课程间内容的科学配置,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优化。拓展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用渠道。

课群里的课程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

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以往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什么内容,教师只管上什么内容,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全校的学生无论英语基础如何、兴趣如何,都按同一本教材、同一个要求、同一套程序、同一个模式,学习同样的内容,“单词――课文――练习”周而复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教师与课程的开发、编排没有什么关系。拓展型课程使课程结构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使用者,而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会利用现成的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评鉴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等等。

2.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篇9

受训者特征指影响受训者学习效果的受训者个体特征。受训教师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果。如果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是抱着一种“既然让我去,那么去学学也没有什么坏处”心理,或是只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或取得相应的学分,以便将来能因此获得晋升或技术职称的提高,而没有去思考学过之后如何把受训所学用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的话,这样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即使某些受训教师主观上愿意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准备,因而只能进行一知半解而非深度理解的学习,这同样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指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心理与行为情态。培训动机影响着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强度取决于受训者个体对于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结果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以及自己取得这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对受训教师而言,其个人需要是多元化的,但教师普遍珍视的一些需要有:提高教学成绩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得到奖励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果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满足上述需要,且受训者认为通过个体努力能够取得这些结果的话,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就高。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成人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即对直接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当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可应用于其工作或其他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时,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培训既没有严格的学员学习评价,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兴趣,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成绩,且在解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也无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唯独参加培训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教师还有一点直接利益,因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关联。对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理想的需求调查中,平均6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然而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把培训作为一个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这表明,许多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如兴趣、成就需要等,而不是外部,如各种奖励措施等。因此,在培训无力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靠培训学分这项激励措施往往无法激起受训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受训教师是否取得学分往往与出勤率、作业完成与否等较为简单的量化指标有关,至于受训者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则很少被理会。在这种培训目标价值较小,且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受训者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知识准备

受训者的专业准备指受训教师在参加具体培训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技能方法掌握与情感价值观达成的状态。受训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与培训学习的效果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各有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对受训者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他们具备适度的学习动机之外,还需要他们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准备。对于那些准备适当的受训者,在同等的学习动机下,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准备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师训教师必须照顾到受训者的个别差异,而这在当前的许多培训活动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了使受训者在培训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准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者会在受训教师名单基本确定了以后,在培训前告知学员应该做好哪些培训准备,譬如学员理论书籍阅读与思考,课堂教学案例的准备,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培训工作的反思。

(三)学习风格特征

学习风格指受训教师对不同培训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学习方式与学员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与其经验和文化背景一致,那么此种培训往往有效,但未必对来自另外一种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学员有效。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提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聆听讲座”的学习,另一种是“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偏好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受训教师喜欢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偏好“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的受训者喜欢亲自体验、实践方式。调查显示,有的学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得较好,有的学员则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的较好。教师的学习方式归纳为活动家、沉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四种类型。其一:活动家。受训者总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活动而且不存在偏见。他们喜欢沉浸于直接的经验中;他们思想开放,对新事物不抱新的怀疑态度,这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抱有热烈的欢迎态度;他们的宗旨是:任何事情都想试一下。他们趋向于先动手做,事后再考虑结果;总是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中心。其二:沉思者。沉思者擅长在冷僻平静的氛围中静思、善思。他们会详细而耐心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验和事情的数据资料,并尽量推迟作出最后结论的时间;他们的宗旨是小心瑾慎;他们在会议场合下,常常选择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倾听和记录他人的声音,结合其要点,构思出自我的观点;他们的行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别人和自己的观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三:教育家。教育家把教育现象加以梳理,并使其融合为复杂但更完善的理论。他们往往以垂直的、程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通过运用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把似乎不相关的教育现象同化为教育理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不把事情搞得妥帖、统整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就不罢休;他们擅长通过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即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架构的创建。其四: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他们想要在实践中试行的新念头;他们喜欢践行与操作,遵照想法迅速而自信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反思、思考和商讨极不耐烦。具有上述极端表现的人可能很少,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一种或两种类型的风格为主,同时综合了其他类型风格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了解他们对学习、教学方式的偏好或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受训者的需要。

二、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指依据一定的理念,对本次师资培训方案及实施策略作具体的规划。当培训方案的规划注重受训者的主体参与,以对受训者培训需求的深度调查为基础,同时培训方案的内容与实施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时,培训设计最能促进受训者的学习,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然而,自上世纪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至今理论界对此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解释的拼图。”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描述为这样的人。

1.成人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知道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培训者要从传统培训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角色,转移到围绕培训对象的“学”而给予引导和服务为主的角色上来。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培训者要避免单向讲授的培训方式,而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受训者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培训的设计以受训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

2.成人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即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学习特点对师资培训的启示在于:师资培训要充分利用成人带来的大量的个性化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作为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如何以受训者的某些经验作为培训教学的案例,用这样的案例进行培训,可以使培训更具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切感。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者可以采用学员间互动学习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等促进受训者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成人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

成人的学习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需求什么学什么。学习需要既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书育人岗位的必然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满足岗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国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能力中,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培训者应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按照受训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培训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培训。

4.成人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的实践应用倾向

成人的学习是任务导向的学习,当学习主题对成人具有直接价值时,成人学得最好。这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培训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在设计师资培训的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应用性的目标;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尽量与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关,突出实用性;在培训模式上,应多采用“做中学”的实践性形式,让受训教师在体验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讲”轻“学”,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的倾向;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受训者要督促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为其学以致用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5.成人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的诉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兴趣、成就需要和个人利益。他们的学习动机因对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与增长。这点对于师资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发现与识别受训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然后设计相应的培训,培训设计要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二)教师学习特性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综上所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学习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

教师受训是以提高绩效为导向的。培训之前,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衡量参加学习的利弊所在,考虑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哪方面的问题。教师这种学习特点具体地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实效的愿望,即一种十分执著的学以致用的追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适应组织、社会的要求而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所学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去。因此,这一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

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存在社会关系及工具的现实社会情境。学习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来自于与社会中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情境的学习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观摩、模仿、操作以及反思改进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情境的学习。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专家的引领以及个人的反思性实践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是:教师培训要给受训教师提供适当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加强受训教师间的交流,以及受训教师与培训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受训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提高。因此,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其建立在一种共享的文化基础之上。

3.教师的学习是主体自我完善与践行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学习。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量丰富的个性化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任何教师培训如果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受训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特性对教师培训设计的启示是:培训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培训要注重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受训者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注重受训者间的合作学习与对话、交流;培训应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受训者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应发挥帮助、促进、支持与引导等作用。

(三)有效的培训设计的原则

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外培训的特征如下:(1)培训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2)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且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解决普遍存在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具体的方法。(3)培训形式是与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场示范或实践,有探讨及相应的专家指导,有相辅的沟通渠道,有充分的时间在培训后及时讨论。(4)培训结束后,在本职岗位上尝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培训专家愿意并能够提供后续指导或帮助。(5)培训是免费的,在教师工作较为宽松时进行且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本培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关照全体教师均急欲了解的新思路或教法等;针对具体的专业、班级和问题开展个别化的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分享工作中取得的关键经验;提高教师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2)在培训形式上,培训后有及时、充分的讨论;采用“研究课+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上门指导;领导得力且全程参与;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培训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培训设计的原则如下:

1.培训要重视主体的参与性

在规划培训方案前,培训者要充分调查、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征求受训者对培训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规划培训方案实施中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来;无论在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要重视了解参训者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调整。课题调查表明,越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培训活动很少关注到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训教师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期以来形成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受训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强烈,视培训为负担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培训要重视实践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有助于启发或帮助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思路。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的实践性培训形式,通过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的观摩、模仿、练习与应用等,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培训的实际效果满意度不高。课题组曾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的各类培训进行过调查:有61.9%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16.7%的受训者认为培训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没有效果,持积极态度的仅占19.5%。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不实用。各类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方面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名目繁多,难于应付”等问题。

3.培训要遴选好优质的培训师资

受训教师期望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来充当培训教师。我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不能较好地组织贴近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讨论;因为担心讨论“冷场”,在培训方式上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遴选优质培训师资的机制,按程序来挑选优秀的师资,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结果。

4.培训要安排适切时间与地点

受训教师期望校外培训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要完全安排在休息日,培训的地点不要离工作地点过远。校内的面向全体或部分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安排在他们工作较为宽松的时候。在职培训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虽然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接受这种培训安排,但他们也反映这种时间安排占用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缘由是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日要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日还要参加培训,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充分安排工作和调整心态,长久如此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参训压力也就自然出现。

三、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是培训活动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它包括物理、人文;教学、社区等。培训环境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质量。

(一)培训的教学、生活环境

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如大小适中的培训教室,强弱适中的光线,冷暖适中的教室温度,舒适的、易于移动的座椅,数量充足、易于移动的桌子,有茶点、休息的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可口的饭菜,舒适的住宿条件等,均会使教师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享受培训的过程,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

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文件要求之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体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还提出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学分不低于继续教育学分的50%。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这也使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训师资的选用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校外培训中,教师学院和师范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占据主体。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从理想上来说,一个专任的教师培训者既应是教学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人员,又应是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培训者应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给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从最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即使有些教师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但由于过去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及促进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制的缺陷,他们已越来越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故他们作为培训教师越来越不自信。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改变培训教师的任用与培养体制,充实一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教师、校长到专职和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打破培训教师终身任用体制,找准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2.培训课程的开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能否贴近受训教师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能否为区域教育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实用、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不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课程与内容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还与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审定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国家规定课程设置方向,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确定学时、学分,科学地配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然而,实际课程的配置是否科学,具体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则缺乏有效地的监控与审定机制。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3.培训活动的运行

教师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落实措施。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培训方案制订的运行机制。培训方案一般包括背景说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保障条件、师训及受训教师情况分析。培训方案审批的一般流程是师训教师小组向教师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初审,然后交给专家指导小组指定,再然后是培训机构下达通知,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师训教师申请课程任教的运行机制。首先由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申请,任教申请报告应包括本人介绍、研究专长、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内容组织设想、受训教师分析报告和师训教师所在小组鉴定意见;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初审,分管领导核定;最后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核定。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培训机构向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提出申请,然后由培训专家指导小组初审,培训领导小组核定,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通知。四是培训课程考核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考核人员安排申请;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做出核定同意,及时考核要求;最后由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五是受训教师选择的运行机制。程序是:首先培训机构核定受训教师学习考勤情况,并对受训教师作出考核评定;最后,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培训考核情况反馈给受训教师和其所在学校。

4.培训质量的评估

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包括办学机构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的评估,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办班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实际的培训效果,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培训方法,使教师培训更好地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强调,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很少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师训教师任教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估。据了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目前也只是对各区和市属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还没有组织对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评估。在教师培训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校本培训,其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校长领导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学校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校本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并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全面的教师培训评估机制。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

篇10

根据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我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根据国家教财司(2019)12号文件的要求,根据教财司函(2019)15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的具体要求,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拟申请“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简介

伊春林业学校是国家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9年晋升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9教育部2019(1)号文件批准首批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省级花园式单位,省教育厅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伊春市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先进标兵单位。2019年,伊春林业学校被伊春市政府授予“伊春市就业培训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评估优秀单位。学校是国家CEAC认证考试定点单位。设有林业生产类技能鉴定站,是国家计算机水平与资格考试考点,伊春再就业教育培训中心。

学校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小兴安岭红松故乡,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始建于1958年8月,隶属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由伊春林管局(市政府)进行管理,是我省森工系统目前仅有的唯一一所林业中等职业学校。建校近50年来,累计培养各类林业人才两万余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96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9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有各专业实验室40个:多媒体电教类5个、林业及多种经营类10个、工艺类10个、基础类10个、机电类5个;实习工厂5个;有信息网络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生产实验中心、产品展销中心、装备维护中心;有光明集团、侨艺公司、郎乡林业局、北药集团、北山植物园、迴龙湾旅游度假村等校内外实训基地14个,有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一处,300平方米花卉温室一处、实习林场一处,林地2,583公顷、木材蓄积近10万立方米、耕地面积200亩,并建有我校的药材花卉基地,与同类职业院校相比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现有在校生2388人,教职工156人,专任教师12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6.92%,具有高级职称80人,占教师总数的51.28%(教授1人,高级讲师66人,高级实验师10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20人,中级实验师13人),双师型教师57人(高级实验师10人,注册会计师3人,会计师9人,经济师3人,律师4人,网络工程师3人,家具与木制工艺品设计与制做方面的高级技师8人,中级技师8人,高级营林工程师4人,园林规划设计师1人,高中级计算机程序员各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名,省森工系统带头人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研究生5人(其中3人是经济类,1人是林学类,另有工程硕士园林方向1人在读)。本科学历117人,专科学历3人,教师队伍整体师德高尚、思想进步、业务过硬、技能熟练,在我省我市职业教育界享有盛名。学校党政班子成员9人,内设机构23个,中层干部32人。

学校现有13个专业。形成了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业培训需要的,包括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园林、数控技术、机电技术、财会、家具设计与制造、木制工艺品设计与制做、木工机械、工美装潢、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为主体,重点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

(二)办学方向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四个一流”(建一流队伍、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创一流业绩)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以服务经济为依托,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办学渠道和功能。办学方式上,坚持四个结合:1、全日制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相结合;2、短期技术培训快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企业委培与市场潜在用工培训相结合;4、实用技术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职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功能,为地方建设培训了大批生力军。2019年,由我校牵头,由企业和同类院校参加,组建了区域性职教集团。发挥辐射作用,与光明集团、朗乡林业局等开展校企合作,与友好、铁力、伊春职高等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辐射办学,为培养一线急需短缺人才做出贡献。

(三)就业导向

一是突出职教特色。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办学、突出职教特色和职业特点,采用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顶岗实习、强化技能训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岗位工作能力,毕业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有课时安排、有专职老师讲课、有成绩考核,并与职业生涯设计课紧密结合,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建立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三是加强就业服务。学校建立了就业服务中心,有主管领导、专职人员、专项经费和就业信息网络,组织招骋洽谈会等,保证为每名学生提供两个以上就业岗位,近年学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

二、学校的改革与管理

(一)人事制度改革

我校从1998年起进行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教师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各方面的管理科学、规范、务实、高效, 2019年以来,在我市8所大中专院校历年综合工作业绩评比中,均获得优秀级别的好成绩。2019年被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校,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

(1)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乔巨文,研究生学历,2019年获全国百名杰出职教校长提名奖、全省十佳职教校长称号,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党委保证监督校长独立行使职责,并坚持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的重大事项须经校务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党政联席会议或教代会讨论通过。副校长协助校长做好分管工作。

(2)学校实行全员聘任制。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科室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搞活分配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实行评骋分开,人随岗定、薪随岗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实行了社会化改革,实习林场、校办公司、伙食科、浴池、托儿所实行了委托经营或租赁经营,学校负责监管,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3)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各部门年初根据岗位职责和学校总体目标任务,制定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年末通过述职汇报、实绩考评、群众评议和领导评价等形式,进行科级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二是实行督导考核制。每学期按教师工作考核标准,对每个教师进行百分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金分配、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相结合。

(二)实验、实习、实训管理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建立了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建设和管理体系,发挥了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和产品研发的功能。

(1)管理体制 我校实验室主要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由计算机教研室管理,教务科有一位副主任主抓实践教学,有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管理,学校聘任企业人员参与实习管理工作。

(2)管理规范 有健全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管理制度。有要求、规则、须知守则和考勤等制度,有各项实训实验的记录、报告,以及备品管理的卡、账、薄等。实验室实行实验员管理责任制,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的车间主任管理责任制。同时聘任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指导教师,配合学校专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实践教学严格按计划执行,按制度进行,授课教师认真做好学期实验和实训计划,主管科长和实验员根据教师提出的计划认真做好实验和实训的各项准备。

(三) 教师实践

学校定期指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1-3个月的能力培训,同时加强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培训。教师已经全都通过了CEAC认证,85%的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政府重视和投入

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伊春市委市政府、省森工总局教育局,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召开一次职教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职教工作,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省政府每年拿出巨额资金用于职教投入;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由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带队的调研组,来我校进行调研,并积极支持以我校为龙头组建市职教集团,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社会支持、资金投入、校企联合、学生就业、扶贫助学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19年省为我校投入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市政府2019年拿出地方教育附加费的20%重点用于我校建设,近三年我校共获得专项资金1000万元。

四、申报基地的基本情况

当前国家“天保”工程和林区的资源转型战略措施实施后,东北林区已将木材精深加工业作为林区支柱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市林权制度的改革,职工家庭林场的普遍建立,对林木的综合利用精度深度加大了,这方面的人才的短缺就更加突出。不说我省,仅以我市为例,全市现有家具及木制加工企业5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全省共有1300户,从业人员29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人员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急需培训,同时每年企业对家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达2019人。学校近年来实行“定单式”培养,与光明家具集团、大连雨生集团等大型家具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标准,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为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和熟练劳动者。目前仅光明一厂就有我校毕业生127人。

1、专业设置情况

(1) 招生培训 1997年我校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木材科学利用、精深加工、变废为宝、增加林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木材的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及新兴木制品企业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组建了木制工艺品制作专业。经省教育厅职成处评估批准,1997年当年招生47人,1998年又批准增开了工艺美术与装潢专业,1998年两个专业招生91人,1999年两个专业招生87人,2019年两个专业招生86人,2019年招生85人,2019年招生123人。五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19人,该专业的学员绝大多数被光明集团、侨艺木业、美溪工美厂录用,部分毕业生已经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了企业的骨干。

从2019年开始,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部分企业订单,我校在原有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木工机械和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四个专业2019年招生170人,2019年招生172人,2019年招生178人,在校累计专业人数520人。

(2) 实训基地 1998年建校内800平方米实训工厂一个,购进木工机械和木制工艺品加工机械40台套,学生产品展示室一个。2019年我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省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家具生产厂和木制工艺品实训厂。我校建有校外大型实训基地两个(光明集团和侨艺公司):光明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家具木制品生产企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研发队伍、市场开拓能力。与我校相距500米,地缘关系紧密。光明集团的部分高管有4人、中层管理人员有26名是我校的学生,人缘关系密切,为联办学校奠定了基础;侨艺公司是我省较大的专业木制工艺品生产企业,经济实力和科研生产力量强大,多年来始终是我校的实训基地。

(3)职业技能鉴定 我校设有家具设计与制作行业的技能鉴定站,林业行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鉴定站,可以开展对学生和生产一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学校还是国家信息产业局批准的国家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资格考试考点,CEAC认证考点考试单位,并负责伊春地区考点CEAC认证考试技术支持工作。

我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基本技能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鉴定证书后方可毕业。通过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了学生参加实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水平,木制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学生的作品先后参加了长春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哈尔滨国际木工节、冰雪节、教学仪器展及职业教育成果会、小兴安岭森林节、小兴安岭家具及木制工艺品设计制作大奖赛等赛会的展示,获得了特殊贡献将,一、二等奖、优秀奖等,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90%获奖,2019年王斑同学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19年在全省职业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工艺品设计二等奖,计算机操作二等奖各一人。通过不断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和考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各类鉴定考试中证书获得率100%。

2、专业师资情况

学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加认证考试,获得专业技能证书。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和生产单位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指导实验实训。学校现有家具木制工艺专兼职教师24人,其中专职教师16人,兼职教师8人。有双师型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侧重于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的教师14人,该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没有明确的区别,该专业的专业教师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学校与光明集团、侨艺公司是共建实训基地单位,教学需要时可以随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指导实验实训,学校有5名家具专业教师在我市的家具与工业品类企业挂职,同时这些企业也有10人在我校任兼职教师,实现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

3、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用“三化一本位”的教学模式 (即以能力为本位,基础课专业化,专业课技能化,技能课产业化,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衔接),探索出“突出一条主线、强化两项培训、注重三个结合”的培养模式。

“突出一条主”即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以需要为准、够用为度、适用为先,让学生学会理解;专业课以技能训练为主,突出岗位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学校依托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岗位技能标准,调整教学计划,缩减文化课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合理选择和整合教材,开发自编校本教材。学校自编了木工机械、家具设计与制造、工艺美术装潢、木制工艺品设计与制做等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和32 种实训指导校本教材,我校教师承担了省教育厅布置的《家具与木制品专业设置标准》的开发任务,已经通过省教育厅专家验收。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校教师还开发出教学培训用多媒体课件62个,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做到有大纲不唯大纲,有教材不唯教材,一切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出发,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小而全”,大胆改革,合理组合,提高了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学习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指定年度得到相应学分即可毕业。

“强化两项训练”即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训练和职业岗位训练,一方面技能训练课程化,增加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开放计算机房和实验室,实训室,设计室,鼓励学生业余实践和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计算机CEAC认证和职业岗位证书。近几年我校家具类专业的毕业生100%通过计算机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而获得双证。

注重“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学校以“下基层、进企业”的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目前有80%的专业课教师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次在教学中调整理论与实践课之比,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整合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二是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因需施教,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受到必要的岗位技能培训,毕业时获得一书多证,增强尽快适应岗位的能力;三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岗位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我们一方面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职业意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学生适应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实施“三项工程”,即 “四自五爱”教育工程; “党员育人责任区”育人工程,德育评价工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已毕业的学生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和能手,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自己创业,成为身价百万的企业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4、合作与交流

一是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我们与伊春光明集团、哈尔滨市鹏程园林公司、大庆市园林公司、北京林源时代家具有限公司、大连雨生集团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二是联合办学采取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方式拓宽办学渠道,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松花江林管局广播电视大学、佳木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大众工业学校、青岛海人学校、黑龙江省金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哈尔滨东方花卉学校、五营林业局职业高中,铁力市职教中心等学校,实行了校校联合,拓宽了办学渠道,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优势互补,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办学效益。

三是对外交流,取长补短。我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到目前已有五批共10人赴美国、新西兰、新马泰、俄罗斯考察办学。并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我们借鉴国外办学和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产教结合。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产学结合,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主课堂。因此,我们依托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力量优势,联合兴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一是利用建设省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的有利契机,与光明集团共建高起点、大规模、功能全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二是坚持科学筹划、突出重点、合理分布、优化配置的原则,集中林区优势资源建立了以朗乡林业局、光明集团、北药集团、侨艺公司等大型企业为龙头与我校专业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基地14个,把教学与实训实习紧密结合,学生可自主选择订单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

2、主动服务,互惠双赢 在校企合作中,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就业岗位,技术支援,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我们为企业培养了实用人才,培训了员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我们都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专业教师组成服务小分队,深入林场、企业、社区免费开办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班,适用技术短训班、企业员工短训班等。以家具类专业为例,2019年,为光明集团培训一线家具装配人员165人,为光明集团培训一线木制工艺品制做人员140人;2019年,为侨艺、美江等6家大型工艺品公司培训工艺品制做人员305人,为17个林业局轮训中级家具木制品设计人员185人,初级操作人员560人;2019年为嘉荫、铁力县轮训家具木制品设计人员80人,初级操作人员285人,培训再就业人员学习制作木制工艺品240人;2019年为光明集团轮训高级设计人员50人,中级技师72人,初级操作人员226人。2019年为汤旺河、新青、友好、上甘岭、五营、南岔6个林业局培训行业一线人员650人,中级管理和设计人员40人,2019年来我校家具类专业共计培训2998人。年平均培养599.6人。另外,三年来我校非家具类专业累计为企业和各行业培训4684名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为伊春21个林业局、150多个基层企业、单位、个体业主解决种植养殖、森林资源管护、家具与木制工艺品制造技术及工艺、育苗、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等技术难题120余项、为企业增收节支约300万元,例如:我校家具专业教师2019年在光明集团顶岗实践过程中,发现“220卧室套装家俱”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了外形刀具改造方案,被采用后使生产流程减少了一个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该项技术改进成果为企业年创利润28万余元。

我校的这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有为换有位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好评,表扬信和锦旗接连不断,伊春林校在林区人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工学交替,现场教学 依托我市两县、14个林业局,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方式改革。在我市的广大区局厂县,有许多在岗人员由于工作关系,不能到学校学习,我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工学结合,分段教学和现场教学方式,一方面利用淡季集中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当地和企业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和技能训练。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广大学员兼顾了工作。

六、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目标

1、建设项目内容

建设“黑龙江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该基地包括家具与木制品信息网络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生产实验中心、装备维护中心、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建成后将具有家具与木制品行业网络信息传递功能、产品设计研发功能、新产品生产实验功能、装备维护功能、产品展示功能、教育培训功能,是一所集六大基本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2、建设项目组成

第一、信息网络中心。

为实现信息搜集与传播功能,在我校原有网络设备、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更新部分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使其功能更加完善,能够履行基地运行所需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任务,如完成学生的实训、对社会人员培训、远程教育、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任务。

第二、产品研发中心。

从2019年起,以我校家具木制品专业师资和光明集团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外聘人员为辅助,组建了我国一流的专业研发队伍;以我校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光明集团的部分设备和厂房为主体,构成了研发中心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国内唯一的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该中心具有一流的人员、一流的数字三维研发手段、一流的研发速度与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三、生产实验中心。

家具与木制品生产实验中心是家具基地的主体部分,包括实习工厂和生产实验中心两部分。

第四、装备维护中心。

该中心建设包括机电技术中心和电子数控中心设备装备维护中心设备采购一览表

第五、产品展示营销中心。

中心包括产品配送系统、贮藏系统、销售系统、售后服务系统;中心包括300平方米仓库,营业展示厅400平方米及其运输工具。

第六、教育培训中心。

主要功能用于学员教育培训。用于专业信息搜集与服务,培训考试,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实现校园网与互联网的资源综合共享;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制板、新产品的内涵与外观设计的教学,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培训。主要包括CAD微机室、多功能培训教室、 制图实验室、样品室。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的林业政策使基地建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国家“xx”规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把小兴安岭列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我们要抓住机遇,结合黑龙江省家具行业和伊春林校的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高新技术带动基础工业发展的道路,将科学教育事业与家具制造行业的结合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伊春林校教育资源优势与光明集团在家具行业的知名度和技术优势,建设黑龙江省家具及木制品实训基地,培养家具行业专业化人才,促进全省家具行业共同发展,加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

2、家具行业的内在发展决定了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据专家论证目前我国家具行业呈现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家具产品也形成了 “艺术化、时款化、系列化、个性化、民族化”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家具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缺少家具科技培训基地,没有专业化家具人才培训场所,家具设计人才缺少,设计手段相对落后,家具生产技术和工艺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东北家具企业在这方面表现的更突出。因此,加强家具科技培训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有利于森工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家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实施项目的人员条件、资金条件和基础条件

伊春林校家具木制品专业教师结构合理,师资水平较高,先期已投入资金987万元,用于建校内实训工厂、信息研发中心、师资培训等。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政府和光明、侨艺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环境。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把学校建成为以林为主、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基地,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培养经济建设、林区和林业建设方面急需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解决林业经济和林区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是林区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2、人才需求

“天保”工程实施后,大量的林业职工下岗,需要再就业。同时很多林业木材加工企业产品转型,向精深加工发展,向产品多样化、系列化、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伊春地区部分家具制造和木制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从业人员70%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专业技术性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投入低产出。随着家具行业标准的提高和与国际市场接轨,每年有50%左右企业和从业人员将被淘汰,家具行业将出现专业从业人员荒,急需补充。伊春地区现从事木材精深加工和家具生产人员1万余人。但中高级专业人员仅占3.3%,且大部分集中在大企业。家具设计、林木产品精深加工、检验人员大量缺乏。随着该行业企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在家具木制品企业的应用,迫使企业必须大量吸纳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人才需求将逐年增加。全省家具企业的30000余人从业人员,35岁以下的19000余人需要技术培训。仅伊春地区现有家具制造业和木制产品业将专业人员比例上调达到27%,就要有3500人需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在全省范围内,在结构比例上看,至少有6000人以上急需提高,同时将有新的从业人员加入该行业,所以具有生源保证。

3、培训模式与教学内容

(1)高级技师层次培训,培训期为1年,每年120人。

(2)中级技师层次培训,培训期1年,480人。

(3)一线操作工培训,培训期30天,每年2019人。

(3)下岗、转岗、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培养目标为操作工,学制1年。

(4)岗前培训,培训目标为专门操作工学制3个月。

该培训基地每年可平均培训人员600人,短期培训每年可达2019人。

教学内容:执行国家教育部2019颁布实施的中职学校教学指导方案,并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实际加以调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实施性方案。

4、项目实施后对改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分析

(1)将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场所。

(2)实现技能培训的四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传统手段向现代手段的转变,二是由实验室模拟操作向实训基地现场实地操作转变,三是由纯教学型培训向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转变,四是实现教学由纯支出型向获取经济效益型转变。

(3)将改变以往学科性教学的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做法,同时也为实现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提出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提供实践场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4)是林区资源转型的需要,是保持林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5、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功能

一是示范功能。基地以它的先进性为林区林业经济研究和林业科技发展做出榜样;二是教育培训功能。面临全面经济转型的林区经济,大批转岗职工,基地科研提供种植养殖、北药种植、珍稀野生动物养殖、林木产品综合加工等培训;三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基地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发技术,为林区企业及家庭自营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6、风险预测与对策

我们对项目进行了科学的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分析,根据国家 [1993]530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对本项目运行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分析。

6-1风险分析与对策:

市场竞争风险与对策

(1)市场竞争风险

木制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华丰家具、天坛家具、华鹤家具,以及北京木材厂、上海安信、立德、四合,天津美克、吉林新元等已经构成竞争。做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存在与对手争市场的现实。

(2)对策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此我们拟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保证产品质量,生产用户信得过的合格产品。同时,公司按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生产管理体系,生产100%合格产品;二是加强新产品开发工作,用新产品占领市场,始终保持产品的领先地位;三是实现基地发展的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四是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信誉美誉度,增强在家具与木制品市场竞争的能力。五是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用品牌占领国际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原料涨价风险与对策

(1)原料涨价风险

物价上涨是国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调减,随着中国木材资源的持续缺少,木材涨价在所难免,将会导致产品可变成本的升高,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对降低了产品利润,所以原料涨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风险。尤其是木制工艺品常用的硬杂木涨价的可能性更大。

(2)对策

为了回避原料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基地坚持在每年的1-3月,收购实训与生产用原木、板材,与夏季相比也就回避了原料涨价,同时争取政府给予优惠价格政策,利用好实习林场的林木资源,相应降低原料涨价风险。

技术风险与对策

(1)技术风险

目前,世界上木制品生产技术最好的国家应该属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从事木材加工行业比较早,设备功能比较先进,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科学合理,所生产的产品款式新颖、外观典雅,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实训基地的产品面临着世界先进国家技术的竞争,同时我国的木制品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产品设计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着一定的技术风险。

(2)对策

选用国际先进的木工机械设备,科学、合理地编制生产工艺流程,经常去国外学习、参观和考察,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技术。努力培训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产品设计研发队伍, 随时掌握国内外产品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做到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我校就有能力克服在技术方面的风险。

财务风险与对策

(1)财务风险

前两年是项目建设期,需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财务不可避免处于紧张状态。2019年项目进入投产阶段开始盈利,资金状况开始好转,但如果融资不到位,或市场发生变化资金运转有可能遇到困难,遇到财务风险是有可能的。

(2)对策

积极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作好融资前的准备,优化资金配置策划工作,募集大量资金,作为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的资金后盾,可以抵御财务风险。

完工风险与对策

(1)完工风险

在项目建设期间,存在着施工、工程质量和延长施工时间的风险,由于某种因素可能导致项目建设期的延长,可能造成项目完工风险。

(2)对策

为了避免项目建设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完工风险,在项目建设前期,聘请有资质的工程设计部门对工程进行规范设计。同时实行工程招投标,聘请有国家二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施工,并聘请监理公司对工程施工全程跟踪、检查和监督,保证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按时完工,避免项目完工风险。

管理风险与对策

(1)管理风险

实训基地处于创业初期,尚未形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摆脱不了对核心人物的依赖,因此存在管理风险。

(2).对策

积极探索基地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用懂管理、品德好、会经营的人做基地各部门的领导。

不可抗力风险与对策

(1)不可抗力风险

由于水灾、火灾、战争、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抗力的损失,多数具有猝发性,令人们不可预测,是人力难以避免的意外风险。

(2)对策

为了避免因水灾、火灾、战争、台风、海啸、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风险,学校将加强防汛、防火、预测等方面的专项管理,并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投保,确保财产万无一失。

6-2经济投入分析

(1)、经营规模:本项目经营规模前面已经进行了论述。

(2)、经营期及计算期:计算期2019年,其中建设期2年,经营期2019年。

(3)、经营、费用投入:1)本项目燃料动力费:水:2元/吨;电:1元/度;供热费35元/平方米;2)定员、工资及福利费:本项目全部劳动定员52人,其工资标准每人平均1000元/月,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工资及福利费共计71.14万元。3)固定资产折旧费及摊销,建筑工程折旧年限为30年,机械设备平均折旧年限为2019年,残值率5%。摊销费按2019年平均摊入总成本中。4)、修理费按折旧费的20%计算。5)借款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中。6)其他费用,是在管理费用中,扣除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后的费用。。经计算,正常年总成本费用为199.66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52.47万元,可变成本47.19万元。

(4)、收入及税金:本项目正常年收入340.00万元。按现行税制的规定,本项目享受免税待遇。

(5)、利润总额:正常年利润总额为140.34万元。

6-3财务评价分析:

经济评价指标

(1)投资利润率:11.77%

(2)投资利税率:11.77%

(3)全部投资回收期:6.97年(含建设期)

(4)财务内部收益率:15.33%

(5)贷款偿还期:5.83年(含建设期)

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

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25.16%

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只要达到设计能力的25.16%时,项目收支平衡,超过此生产能力,项目即可盈利。

(2)敏感性分析

影响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有旅游价格,经营成本、建设期延长等。

敏 感 分 析 表

从敏感性分析结果看,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的变化对项目的效益影响最为敏感,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