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20: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课题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篇2

一、课题的确定

无锡市小学英语课程从1975年在全市开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发展比较 平稳,教育质量比较稳定,在省内外有较好的影响。为了总结经验,认真推广,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们对 92年所听的100节课进行了分析(见表二)。

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情况尚好,课堂教学方法好、较好占58%;课堂教学效果 好、较好占52%;教师素质基本功好、较好占67%。有值得推广的经验,但也不容乐观。因为事实上还有40% 的课教学效果一般,另有8%教学效果为差。 这说明在当时我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表象后面,还有相当比例 的教学成绩的获得是依赖于课后师生的加班加点。另外,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基本功一项尚有31%属于一般 ,甚至有2%属于较差。显然教师素质的差异,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国家教委和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指示,我们确定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解决如下认识问题:(1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2 )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3)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4)优化课堂教学与实施英 语素质教育的关系。

2.实践研究

总结筛选出我市小学英语教学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制定出 可供操作的教学工作常规以及主要教学方法的模式,例如:(1)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修订稿),(2)小学生 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3 )探索出适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种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4 )总结推广 一些学法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过程

1.成立专题研究组。研究小组由市教研室吴建琛书记、李振权主任以及市、区教研员、直属学校英语学科 组长组成。各区根据研究总课题,结合各自的子课题,确定实验学校,挑选实验教师组成相应的专题研究小组 。

2.确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 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分设以下8个子课题:(1)优化教学目标,(2)优化教学内容,(3)优 化教学过程(环节),(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5 )优化学法指导,(6)优化教学评估与反馈,(7)优 化作业布置,(8 )修订教学常规。

3.分阶段分层次探索实践各子课题。各区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组织实验学校教师按照总课题研究的要求,先 从学习《课堂教学理论选编》、《英语教育学》以及《英语教学新概念》等教学理论书籍开始,提高对本课题 研究的认识,增强积极参与实验的自觉性;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现状着手,总结出教学中比较成功的经验,在 实验学校实践,并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去再认识,从实践中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样式,并在向面上学校推 广的过程中,求得完善。

4.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认真贯彻实施《小学英语教学常规》(试行 稿),以此确保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在这过程中,我们又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情 况,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使修订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观,适应新教材 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等诸方面的教学要求。

5.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 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分 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的关系,从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与复习 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方面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在试点学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向面上推广。

6.定期小结。五年来我们组织了10次市级专题研讨会,开了42节市级研究课,各区还结合子课题共开了约 180节示范课、研究课。 教师从听课、说课、评课、议课中去思考自己怎样改进课堂教学,及时总结,从而使 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研究的成效

1.确立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观。

教学质量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高。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单位时间 内输出信息量的多少。 一般说来,一节课内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2 )单位时间内学生接 受的信息量的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教学效率越高。一般说来,只有当学生接收的信息 量与输出的信息量的比值达到70%以上,才算高效率的课。(3 )单位时间内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般说来只 有当70%的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比较高的。总之,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 达到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70%以上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让尽可能多的 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这是我们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努力方向。

2.修订了《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使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常规中的规范要求,推进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是根据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的关于英语教学的规范要求。在本专题的研究过程 中,为了使我市在91年制订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反映新大纲新教材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常规》 成为每一位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原有的《常规》进行了认真的 修订。修订后的常规充分体现了现代外语教学的新观念,对小学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尤其在认真上课方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操练的密 度、广度、深度等方面,作出更为科学具体的规范要求。

3.制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在本专题的子课题优化学法指导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研究,从上课习惯、作业习惯、 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至为重要的方面,制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并 通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可供操作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因学习得法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 得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逐步显现,请见表一。

表一 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调查

(锡师附小)

时间 95年 96年 97年

等级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调查项目 每天听录音和自觉朗 读不少于15分钟 53% 45% 2% 75% 23% 2% 78% 20% 2% 在老师进行教学示范 时, 做到认真听老师 的读音, 仔细看老师 的口型, 不急于插嘴 模仿 74% 20% 6% 76% 18% 6% 80% 15% 5% 能按老师要求进行复 习 48% 45% 7% 63% 32% 5% 75% 21% 4% 初步学会制作学习卡 60% 34% 6% 67% 28% 5% 70% 25% 5% 收看英语电视节目或 收集生活日用品上的 英文商标等 74% 80% 90%

4.形成了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操作简表。

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河埒中心小学、塘南中心小学、花园弄中心小学、沁园小学、泗堡桥小学等10所小学 对情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五步教学法等5 种小学英语学科中最常用的教学方 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充分领悟各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索其操作原则,拓展了可供广大教师在 教学中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操作简表。这些操作简表以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为纵向系列,以教学目的、 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为参照要点,明确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操作细则,这样帮助教师 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愿望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知 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初步总结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

五年来,各区子课题组以及试点学校的全体老师通力协作,归纳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要建立在由英语学习态度、语言知识和智能三方面组成的目标体系上,使每一堂课 都有培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要求。同时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所教班级学生的接 受程度,将传授语言知识以及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目标具体化,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能力的目 标也要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和能力结构,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和关键,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化、技能训练的程序化,并且科学地安排教学 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 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 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 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 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 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 学会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 学英语的认识规律和一般教学原则;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创造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利用各种感 官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加速语言材料的吸收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恰当合理地运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积极 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喜学爱学。

(5)优化学法指导

优化学法指导要从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 将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传授知识、指导学法和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技 能、掌握学法的过程,就要保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有序性。即从教学内容整体、课堂教学结构整体 出发,设计一个科学有序的学法结构,在各个环节上设计学法“点”,并把学法“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环环 相联,以利于学生循序领悟,掌握学法,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学习。

(6)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 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 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的反馈要适时、具体。学生练习正确时,表扬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练习出错时,要讲出原因 ,并提供同类练习,及时强化训练;对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提供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努力方向。总之,教学评估与反馈必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优化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要体现巩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要反映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此英语作业应包括书面、口头和听 力三部分。作业内容要紧扣所学的语言知识,作业的形式要精心设计,作业的要求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业总量要控制;作业时间要合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其中听力约5分钟,口头作业约10分钟,书面作业约1 5 分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五年来由点到面的研究与实践,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识大大增 强,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在1997年中所听的100节课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效果 好和较好的由实验前(1992年)的52%提高到71%,研究成效显著(见表二)。

表二 实验前后100节课情况分析表

时间 1992年 1997年

类别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项目 教学目标 19 42 30 9 25 50 21 4 教学结构 17 40 33 10 21 51 25 3 教学方法 12 46 35 7 18 50 28 4 基础训练 13 27 52 8 20 49 26 5 能力培养 14 36 41 9 21 50 23 6 教师基本功 18 49 31 2 21 53 25 1 教学效果 15 37 40 8 20 51 26 3

6.促进了教研员和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

五年的研究与实验,促进了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体现在:(1)更新了教育观念。(2)学 习了教学理论,积累了教育科研的经验。(3)教研员、 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能力以及撰写文章和 实验报告的能力有所提高。先后有5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有14位教师被评为青年教学能手,有40余篇教学 经验论文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在《无锡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刊登。

五、启示

1.优化学法指导与优化教法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努力确保学生在课堂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数教师往往在研究教法方面功夫下得较多,而 对学生是如何学的研究甚少,甚至不重视。外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法时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法为基本点,即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方法、习 惯研究制定教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练习的设计、教学手 段的运用等都符合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法,并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从而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和谐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五年来 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 ,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对实验后100节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还有25 %的教师基本功一般。所以建立一支合格的新型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 保证。

3.树立永远追求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培养为交际初步 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 优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 统。也就是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过程、方法、评价以及课堂 教学的情景、语言和教学技能等。在本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等七个方 面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五年来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 工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而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通过了鉴定,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不能就此止步,形势要求我们把已经总 结出来的经验有计划地向面上推广,并进一步完善已经形成的情趣教学法教学模式和五步教学法等操作简表, 争取更大的成效。

1.章兼中 《小学英语教育学》

2.凌国伟 “让所有的学生都扬起前进的风帆”

3.江坤才 “集体教育操作的实验研究报告”

篇3

(1)淘宝一枝独秀。从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排名图(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出,淘宝一枝独秀,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各在线销售网站,所有问卷回复者中,有51.91%的被调查者选择淘宝作为“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而国际电子商务网站巨头易趣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受欢迎度一般,只有12.20%的被调查将其作为“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远低于淘宝的51.91%。另外排名靠前的还有卓越、携程和当当,比例分别为7.73%,7.08%和6.50%。

(2)市场欢迎度较低的网站。其他排名比较靠后的在线销售网站的市场欢迎度比较低,如Paipai拍拍网、Chinaticket中票在线、Chinapub、Soit搜易得和6688,甚至没有被调查者选择6688作为其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这些在线销售网站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都相对较低。

(3)麦考林和东方CJ备受青睐。除了以上所列在线销售网站外,在“其他”选项所列最喜欢在喜欢在线销售网站中,有27.3%的被调查者选择麦考林()作为最喜欢的在线销售网站;有21.8%的被调查者选择东方CJ()作为其最喜欢的在线销售网站。

2.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Hatemostly)

易趣中国和贝塔斯曼最不受欢迎。从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排名(如上图)可以看出,易趣中国eBayChina和贝塔斯曼BOL成为“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的前两名,分别有19.77%和18.40%被调查者选择易趣和贝塔斯曼作为“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两家网站以相对较大的比例领先与其他各在线销售网站。虽然淘宝以巨大的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在线销售网站”,但同时也可以发现,仍有8.08%的被调查者选择淘宝作为“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其它“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比例相对较大的还有为当当(7.79%)。

3.差距分析(GapAnalysis)

(1)重要性分析(Importance)。从被调查者对22个子流程的重要性评分中(详见上图X轴上方图示),S12(产品质量可靠),S21(退换货服务)和S22(客户投诉和反馈)分列前三名的位置,用户在进行在线购物时,他们非常看重各在线网站销售产品的质量,是否有方便的退换货服务以及客户投诉和反馈。这三个子流程是整个体验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三个子流程。

(2)整体差距分析(GapAnalysis)。请见上图X轴下方所示,计算所有被调查对所列在线销售网站的满意度平均值(综合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和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的满意度,计算被调查者对22个子流程的满意度评分)。通过计算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差距,首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着色的三个差距最大的子流程刚好也是重要性得分排名前三位的流程S12,S21和S22,用户在S12(产品质量可靠),S21(退换货服务)和S22(客户投诉和反馈)这三个子流程上的体验最差。最重要的三个子流程恰好是体验最差,满意度和重要性之间差距最大的子流程。

而差距最小的子流程分别为S15,S16和S14,虽然这三个子流程并未成为最重要的子流程,但用户在这三个子流程个性化页面设置、个人定制促销信息的和个人购买历史回顾上获得了非凡的体验。

4.典型分析——淘宝VS.易趣中国

(1)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淘宝(Taobao)

从前面分析可知,淘宝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51.91%),但同时也可以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将其选择为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8.08%)。

1)两条满意度曲线走向一致。如上图中选择淘宝作为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和最不喜欢在线网站的被调查者的满意度曲线可以发现,两条体验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有几乎相同的“峰”和“谷”。

2)体验最优流程。从满意度曲线和重要性曲线的差距分析可以得出,在选择其作为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被调查者中,淘宝在S14(个人购买历史回顾)流程上的满意度高于重要性,在这个流程上,淘宝为用户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在线体验。

3)重要流程仍需改善。上面提及,虽然淘宝的被欢迎程度较高,但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被调查者仍然将其列为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从计算可以得出,在淘宝满意度和所有流程重要性评分差距中,差距最大的三个流程分别为S21(退换货服务),S12(产品质量可靠)和S22(客户投诉和反馈),具体差距分别为2.44,2.38和2.22。也是重要性评分排名前三位的子流程。虽然淘宝成为用户最喜欢的在线销售网站,但在重要子流程上并未为用户设计最佳体验。

另外,很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淘宝操作非常便利,页面友好简洁,特别提到支付宝的使用,方便快捷,而且还有没有手续费,也节约了部分费用。因此有如此多的用户如此青睐淘宝,把淘宝作为其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

(2)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易趣中国(eBayChina)

从前面分析可知,易趣以19.77%的比例成为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选择被调查者对子流程评分——最喜欢、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满意度曲线与重要性曲线进行差距分析。

1)两条满意度曲线走向一致。如上图中选择易趣中国作为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和最不喜欢在线网站的被调查者的满意度曲线可以发现,两条体验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有几乎相同的“峰”和“谷”。

篇4

[关键词] 课题研究 攀登英语 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英语教学成绩差。

其二,小学生英语口语差。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2005年9月,我校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攀登英语”的实验研究。

五年来,整个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起步探索阶段。主要跟随总课题组,进行初步研究尝试,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深化研究阶段。逐步扩大研究规模,覆盖全校每个年级,并尝试启用班主任教师担任攀登英语的教学任务,初步巩固运用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整合提高阶段。不断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以“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的整合”为抓手,加强专题研究,争创优秀学科。

第四阶段(2010年9月开始),普及推广阶段。总结五年来攀登英语课堂研究取得的经验,并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切实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巩固和扩大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逐步规范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组建了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一至三年级7个教学班为实验班,并逐步扩大到全校15个班级;同时,学校逐步健全完善了“集体教研”、“年级组月汇报”、“学期展示”等制度,有效保障了课题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

2.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不断规范常规教学

从常规教学入手,突出“四有八落实”,严格执行过程化管理。几年来英语组非常重视课后反思环节,逐步形成了“研讨――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尤其每学期,英语组教师在参与“校级评优课”时,都以组为单位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前大家集体钻研教材、集体探讨教法、集体备课,课中认真听课、思考,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撰写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强化设计,积极引导,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学校就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室、楼道等场所张贴了英语宣传画。学生入学时,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英语名字,让孩子们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制作成胸卡每天佩戴,课上或课下学生与老师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课间用英语问候;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实施每天十分钟早读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会话能力,并把好语音关,掌握好发音;运用词汇积累本、百词竞赛、作业评比、朗读比赛、课文短剧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今年我校又引进了英语口语外教,受到师生的好评。

4.深化研究,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校英语教师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末学校组织英语展示活动,各种节日都会由孩子们自己表演,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担的两次区级展示活动,不仅扩大了知名度,而且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结果与分析

五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不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攀登英语课题研究与日常英语学科教学的交融点,突出“两大特色”,取得“四项成果”,成效显著。

1.突出“两大特色――评价的整合突出阶梯性、内容的整合突出互补性”

(1)评价整合――突出阶梯性

借鉴攀登评价体系优化常规英语课堂教学。攀登英语的评价机制就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每个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使评价真正地发挥了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2)内容整合――突出互补性

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优势,我们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整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取得四项成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英语、用英语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广大家长纷纷来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交流、精彩表现而惊喜万分。

(3)建立了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

通过试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习者,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成绩

2007年,学校荣获攀登英语基地校称号;2008年,学校英语学科被评为优秀学科;2009年,学校荣获英语实验优类校称号。并在全国及市区论文比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案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而且在市、区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学校还会在固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探索小学攀登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机衔接,力求共同促进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译林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4]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体育保健课程;成就感;信心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般认为是指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困难,发展能力相对不足的人的概称。高校弱势群体,即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等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

一、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大体分为:由于经济原因形成的经济弱势群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形成的心理弱势群体,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等原因形成的学习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生理弱势群体。

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政府及学校应对贫困生充分支持及帮助,防止贫困生因为生活的种种压力产生心理问题,成为经济弱势与心理弱势的兼容群体。

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般是焦虑、抑郁、追求完美和交往障碍等等。据统计,北京高校的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的退学生中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高校学生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

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如果将以上四种主要类型的弱势群体比做四个圆,它们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相离”的,可能是“相切”的,也可能是“相交”的。高校对于弱势群体应当重视起来,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校园的稳定,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二、体育保健课程简介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新时期赋予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合理组织教学,形成一种快乐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积极情绪,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并能促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的心境欢快愉悦,潜移默化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些体育保健课程运用运动手段(结合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康复和预防身心疾病,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运动功能,达到恢复自信及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手段有预防、治疗、康复等之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运动项目、练习强度、幅度、时间等方面的选择,注重教学对象的个别化、具体化等问题,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力争用有限的时间获取较佳效果。

三、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特点设置体育保健课程

体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此项权利与经济是否优越无关,与学习好坏无关,虽然身体上的缺陷和某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制约某些体育活动的实施,但在人的主观意愿上,与是否有身体缺陷或心理问题是无关的。体育崇尚“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体育活动具有规则性,这种规则性制约和调控参与者的行为,在过程中能促使参与者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获得成就感。

对于学习弱势群体,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人笨或聪明,智力更是一种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在学习上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智力及开发大脑的潜力。这是因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常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动作。以足球为例,在足球比赛中要求参与者根据球场上的瞬间情况快速地完成传球、带球及射门等一系列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神经细胞变多,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灵活性变强,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课程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记忆力,提高大脑的灵活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可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信心,体育保健课程会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体育活动具有竞技性和群体性,正因如此,进行体育活动时,会使参与者形成团队,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常常不是言语的交流,而是心灵的沟通,使参与者无形中增强了心中的安全感,产生对人的信赖感,尤其是对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参与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弱势群体除了在政策上、心理上、经济上给予直接帮助,更应该找到方法进行辅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真正从主观上产生积极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真正从内心到外在都变得强大。

参考文献:

[1]张宝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

[2]钱志刚.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教育领域理论的视角[N].晋中学院学报,2008(5).

[3]王玉娥.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46).

[4]江月兰等.增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研究[N].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

篇6

关键词:课题研究基本情况;尚存问题;已获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74-2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目前镇江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习题的教学现状以及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

研究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我校,我们在研究之初就对目前镇江市高中学生开展抽样调查,调查的重点是课本例题习题教学的现状。我们编制了科学的量表,然后开展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深入开展研究。

2.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是否重视课本例题习题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老师教学的方法、态度、侧重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老师的课堂组织形式、老师课堂所选择的例题、课后选择的习题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一些陈旧的就题论题的模式,将课本例题一样教得有声有色。教师要多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少制造沉闷的课堂;要多让学生说和做,少个人一言堂。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个有研究任务的任课老师每学期详细记录针对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学生课题研究过程,编成研究性的案例集,并开展典型的个别学生(或小组)和典型老师追踪研究,从这些个案中较深入地把握真实情况及前后变化的归因。

3.探索出课本例题习题教学的基本模式

(1)累积教学中的例题、习题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积极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例题、习题教学策略,改进例题、习题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3)初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策略,指导课堂教学,形成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的新模式并对周边学校产生辐射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将本课题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成果,使之融合在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形成全校教师的共识,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题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晰研究内容

课题组先后对课题方案进行了多次认真的学习和研讨,通过学习和研讨确定研究方向,撰写课题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通过论证,我们确定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研究如何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丰富内涵,通过拓展、类比、延伸、联想等方法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结论,并利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实现课本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探讨课本例题、习题教学的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在学校教科室的积极指导下,从课题立项的前期准备,到课题立项、再到课题实施,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中,特别是立项后我们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课题实施前的必要环节,并且确定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研讨方案。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数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结构的力量》等名著,并订阅了《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讯》等一线教育教学杂志,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三)理论结合实际,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了分期研究目标和研究的重点。考虑到课题对教师学科知识整体建构及系统整合的独特要求,在理论学习和骨干示范的前提下,我们推出了“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确定一个课题,通过集体研讨确定处理课本例题、习题的两种不同方式,然后由两位老师就同一课题各自独立备课,课题组成员集体听课,研讨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之间的优缺点。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读懂教材、提升自己。

在一些示范课例的引领下,我们还积极鼓励课题组成员带着每一次活动后的收获和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自觉研究,不断优化课本例题习题教学的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课题活动与教研活动联系起来,将课题研究渗透到数学教研活之中,推介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听取一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课题成立以来,我们以公开课和研究课等形式共上课十余节。

三、目前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研究取得的共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相应的行为,要改变教师的行为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认识。通过研究,我们就课本例题习题达成了一些共识:课本例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数学教科书中概念、命题与习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科书设置例题的目的,是引导与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搞清基本概念,启发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疑,疑有所思,从而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课本习题是为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因此,例题、习题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都必须通过例题习题的解决来实现;教科书中的例题、习题具有示范引领、揭示方法、介绍新知、巩固新知、思维训练和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调查得到的结论

1.教师普遍不重视例题、习题的教学,大部分老师没有认识到课本例题习题的价值和作用,对教学中课本的例题,教师经常是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课本的习题也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很多习题被老师放弃,如应用题、探究拓展题、实习作业等。

2.教师对待课本例题、习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课本例题、习题的态度,教师普遍不重视课本例题、习题,学生也就把时间都放在了参考书上,课余时间学生研究课本的少,由于课堂上缺少教师对课本例题习题拓展研究的示范,学生想研究课本也无从下手,所以课后学生钻研参考书上难题的多。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态度、侧重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老师的课堂组织形式、老师课堂所选择的例题、课后选择的习题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老师积极围绕课题方案展开研究,就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经过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获得了不少全新的教育理念,积累了不少鲜活的教学案例与经验。开题至今在杂志上发表或在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有近二十篇,教师的研究意识更强了。

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该课题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创造信息的潜能。

(四)提炼了课本例题、习题拓展教学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同一个例题、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的启迪,因而可用不同的解法,进而延伸解题的思维触角,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解题策略。

2.利用例题、习题的结论进行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利用例题、习题已经得到的结论去解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跨度,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其他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3.变换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材上有些例题的问题背景和解决方法有类似之处,甚至有些题目就是同一题设条件,只是求证的结论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进行一题多变是很必要的。这种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严谨性及灵活性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对例题、习题进行推广,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例题、习题进行推广的前提是理解例题、习题的本质,挖掘例题、习题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课本的例题、习题。

总之,课本中每一道例题、习题的设置都有其目的和作用,体现着本节知识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因此,重视例题、习题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潜在功能的挖掘和应用,特别是对课本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自己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实际是部分教师的角色转变不到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求把例题讲完,布置好习题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还有存在。

2.教师对教材例题、习题拓展研究的意识还不强。教师在备课中不能对例题、习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再创造,在授课时也往往出现一笔带过、草草了事的教学现状,根本没有很好地利用例题、习题所潜在的价值。

3.教师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对例题、习题多少也有点改动,但是,这种改动只是基于经验和直觉,远未达到理性和自觉的认识。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和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外部课程的被动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开发者。教师对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与习题进行拓展研究,就能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课程知识,创造着新的课程经验,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主人,同时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五、今后研究的方向

1.为最大限度地对例题、习题进行研究,教师还需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灵活运用和开发教材的能力,加强自己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等。当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了,对数学课本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就会游刃有余,一方面教师的自身素养会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课堂会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究数学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对教材例题、习题的研究,通过研究理解例题、习题再巩固、拓展课本知识中的作用,熟悉课本例题、习题的编写意图、来龙去脉,进一步熟悉、理解、把握教材。教师通过研究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意图,从而可以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串,以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学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搞好课本例题、习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篇7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发展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

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设想主要观点: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点;②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方法;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本课题分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研究(分别简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子课题。其中,理论研究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理论性的研究,为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课题研究周期为1~2年)。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5.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7.学校发展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区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视角开展实践性研究,适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性研究。包括区域整体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例如:h省(l市、n区)、区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例如: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质化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等。

篇8

关键词: 写字(书法)教学 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写字(书法)课是全日制高等师范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师范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写字教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环境因素,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写字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不到重视而备受冷落,以至于有人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业,直至大学毕业仍写不出一手像样的字来。近几年被录取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真正受过正规写字训练的仅占2%,写字的基础极其薄弱。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写字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育已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写字教育蓬勃发展,先进地区、示范学校、优秀写字教师不断涌现,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修养,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师范院校建立起一套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实践和推广的有效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书写水平,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书法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字教材的编写,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从教的反馈,建立起一套集教学、科研、训练、评价、反馈的有效体系,以及所辐射的地区小学、幼儿园教师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的科学系统。

2.渗透性原则

在写字练习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智育、体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静心、耐心、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

3.直观性原则

写字是笔画、线条和结构的强化训练,生动有趣的教学,形象具体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展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励性原则

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练习写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创造一切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学兴趣、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树立自信心,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书写意识,强化艺术效果。

5.持续性原则

在整个课题操作系统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将这一系统贯彻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并不断发现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一)调查分析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应用体系的现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参考国内外有关写字(书法)教学的参考文献,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为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二)科学整合写字(书法)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对受教群体进行全方位影响。

(三)规划调整写字(书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内外辅导方法、作业批改的方法、成绩评定的方法和写字基本功验收的形式、作品展赛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和从师技能。

(四)反馈获悉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写字(书法)教学能力的整体状况,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书写水平。

(五)整体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区域性推动书法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组自2005年12月申请立项以来,经过广泛调研,实施考察,查阅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充分论证,完成了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等任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展览比赛、毕业验收等契机进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稳步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为学校写字(书法)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校写字(书法)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尖子。但是,把写字基本功训练、考核纳入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却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随着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写字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针对成员科研经验欠缺的问题,课题组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选送课题负责人到省教育厅参加课题骨干培训班。针对学生不重视写字训练的问题,课题组举办了写字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了高校书法教授到学校为师生进行书法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

(二)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改革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课题组内举办了写字教学实验课评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了教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加强课外训练,延长了学习区间,增加了学习跨度,从而促进了学法的优化。针对学生练字盲目的问题,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师范院校写字基本功钢笔字和粉笔字同步练习册》,学生利用早自习进行粉笔字训练,晚自习进行钢笔字训练,训练强度明显增加。写字基本功考核由从前的毕业验收调整为“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核形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系统的毕业基本功验收方案,避免了学生毕业考核验收前才突击训练的局面。

(三)教师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课题组通过教学研究、强化训练、课外辅导、督促检查、阶段考核,完善了写字基本功训练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师生写字的整体水平,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刊登与发表,入编几十部作品集,几百人次在国家、省级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五、课题研究的延续及展望

(一)加强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写字(书法)教师队伍。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顺利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课题组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进修,鼓励教师自修。再由书法教师的培训,扩大到各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书写水平,“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强化制约机制,保障写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开展。

为保证写字基本功训练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将协同教务处推出新的制约机制。除了在写字基本功毕业验收时采用“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评机制,还要协同教务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使学生熟练笔性。写字训练单纯依靠写字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各学科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重视,是写字基本功训练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

(三)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篇9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将基础教育课改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一)五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新课程背景”: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关键词之一“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指小学双语(1―2)年级课堂教学中以识字为主的教学;(3)关键词之一“能力”:指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即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4)关键词之一“做法”:指组织识字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5)“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能力的做法”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识字教学所运用的能增强学生主动识字愿望,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双语班的教学重点。目前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情况。一方面是低段识字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约3500字,而低段识字量是1800个,占识字总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汉字结构复杂,字符抽象。再加上识字本身又很枯燥,学生总是一味地被动识字。学生觉得识字难,教师深感教字难。本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段双语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做一些研究。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识字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研究识字教学的资源。

3、探索适合低段的识字教学方法。

4、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出目前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主要障碍及内在原因。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提供依据。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以得出最佳方法。

4、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写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

选题,申报,设计实施方案,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3年6月)

按方案与计划具体操作,在实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完善方案,积累资料,定期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反思提高。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对操作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组的鉴定与评估。

七、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辉;张辉负责本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诺依红、许辉娟、张膑云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和总结报告等;赵桂花、张月华、蔡逢希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成果展示

1、《调查材料集》。

2、《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

3、《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反思集萃》。

4、《识字有效教学优秀论文集》。

九、课题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组织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加强集体学习,加强课题学习的管理,利用好网络学习,在自我学习和集体研究学习的基础上,互动交流,建立健全课题开展和课题学习制度,及时提供和交流学习信息,使课题研究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

篇10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目标:(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5)促进学校全面发展;(6)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7)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 我校现状及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现状:我校6个语文教师,5个第一学历是中专,1个是大专,为了学历达标,通过自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等形式达标,现我校语文教师6个中,有2个是中文系毕业,占30%;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占60%。由此可见,科班生少,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体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做为一个从教17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放眼语文教学要研究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多,语文教学艺术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范围,专之愈深愈有趣,亦愈艰难。就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积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怎样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中的三维目标怎样确立;怎样实现;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涉及的范围之广之多,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网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沉浮,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而老师们也会以研究的心志工作学习,享受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走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收山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教学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正是我校语文老师迫切解决的问题,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忙于备课,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缺乏教研氛围,工作处于低效状态。我深切地希望通过小课题研究不但能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而且能使我校的语文老师以研究的心态工作学习,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享受的乐趣!

2.小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大、空”等不良现象,效果自然不理想。中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小课题“课堂小测的意义”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开展,区域推进差异教育实验)使我们的教学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相比较于5年一个周期的规划课题,小课题研究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与个人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也是我们有切身体验的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明确一点说,小课题研究就是“自己研究,研究‘自己’,最后在创造新的自己”。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我们有着潜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

小课题研究者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教师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感受科研的能量,为将来进行省、地、市(县)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思维想问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三、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研究者选题时要考虑到小课题的选择,强调“以我为本”,也就是直接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小而精”,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搞得好的具体实在的题目。

四、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经验总结、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最常见,最适用的小课题研究方法有: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又称实地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上午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