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范文
时间:2023-03-30 21:2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在的我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的烦恼,现在的捆绑,现在的虚伪,现在的我,现在的现在,都是那么的真实。真实的让我喘不过气。
曾经的我们,依偎在父母的怀抱,曾经的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曾经的我们,快乐的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曾经的我们,不用担心是对是错,曾经的我们……
现在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怀抱,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不公的世界,现在的我们,悲哀的享受着命运的不公,现在的我们,为了是对是错而纠结,现在的我们……
曾经的我们,拥有着无限的快乐。
篇2
我们根本没有娱乐的时间。每天只能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除了学习根本没有娱乐和休闲的时间,以至现在的我们不是长成了小胖墩儿,就是长成“豆芽菜”。我想,现在爸爸妈妈累了、烦了的时候都需要轻松一下,也有劳逸结合的需要,可是为什么却好像认为我们就根本没有娱乐的需要似的,打从上学那天起,“学”就成了绝对的核心,我们孩子的天性很少能进入家长们的心,“玩”也需要一定家庭地位。
我们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整天忙于学习上课做题的我们,根本没有了学习的时间。我们不应该成为被管理的机器,我们应当成为时间的主人,自由独立的运用我们生命中的时间。
每个人都很清楚,人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哪怕是机器,也需要有定期检修的时间可以“休息”,获得一些“补给”。可看看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呢?不少课外实践的的缩水,假期被各种补习所占据。休息是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如果没了健康,就算学习是拔尖又有何用?
我们基本上处在了圈养的状态,被圈养在一个名叫“学校的地方”。在欧洲一些国家,给动物的自由都要比学生的自由要多得多,那里的动物每天都要保证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还要听音乐、一天洗两遍澡。
篇3
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因5岁患有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都瘫痪了,不能够踏进校园之门,但是她渴望学校;渴望学习;渴望生活啊!比起她——张海迪来,我们应该想到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住她,没有什么能够让她放弃学习。因此,她便自己在家中学习。热爱生活的张海迪自己在家中学完小学、中学的课程,便自己学习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自己学习针灸,而且是拿自己当实验啊!15岁的时候,她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们当起了老师,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她还当过无线修理工呢!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并没有沮丧和沉寞,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以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英文小说,并编著了《身边天空敝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三次了,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有颁发给散文作品呢!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面对张海迪,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珍惜生命呢?就让我们珍惜生命,把握现在吧!
篇4
每天清晨,我们踏上单车,来到教室看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便开始了一天。我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抢答老师的问题,有时候还和老师开几句玩笑;下课了,我们赶忙起来跑向自己好友的地方“串串门”,把憋了一节课的话统统说出来,从厕所洗手后回来还不忘给同桌的脸上洒洒水;可能还被老师请客到办公室;偶尔的,我们跑去超市,还不忘给前后桌的同学捎带点东西。我们听着上课和下课的铃声一遍又一遍的重播,直到最后一遍,我们再次振奋起来,我们收拾好书本,轻快的走在操场上,而这时,西斜的日暮早已映红了一切、和你的面庞,轻言廖语中我们又结束了这一天。每逢周末,我们经常会在网上聊聊天;有时还会约好一起出去玩。我们的一天就是这样简单而又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曾经,不、现在也是,经常会想,如果有一天这样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毕业了,我们平时转头就能看见的黑板上也换上了毕业的祝福语,骊歌轻声响起,我身边的人也许都会渐行渐远,往日欢笑的我们将不曾会面,留给我们的只有那空荡荡的教室。我们就这样从此各自离散,即使见面也略去了打闹,剩下的也仅有几句寒暄。我该怎么办,不,不要。我想保留住现在纯真到没有任何杂质的我们,我喜欢谈笑聊天时偶尔互相骂骂,却不会生气的我们。也许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声音,忘记了笑容,但是每次想起的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吧。也许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但也许有些什么,每天的回忆会成为习惯,回忆那些在一起的时光,友情的岁月,是记忆力最美的画面。我们微笑着说,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葛然回首——才发现也许是我站得太久、想得太多了。
记忆中,我跟着你开心而难过,只是你一直站在现在而我却永远停留在过去。
也许我会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
当终有一天,我们老了,躺在藤椅上回想着一幕幕现在的故事,有你们在真好—都是没有遗憾的精彩。
篇5
为什么要读马奇?
2006年,马奇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提到学术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差别。他说,学者们主要是关注那些形塑管理历史与现实的基本机制,而管理者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则针对特定时空下的个体经验。学术知识难以解决具体和专门情境下的问题;但在新涌现出来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经理人员们面临大量未知与不期而至的问题时,这些学术知识恰恰变得重要而有用。说到底,它不提供答案,却提供给我们认识(新)问题的思考框架。一定程度上,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发展渗透、全球化高歌猛进、跨国企业蓬勃扩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再读马奇、再思考马奇的学问,也变得必要。
与西蒙、塞尔特等学者一道,马奇是组织学中影响深远的卡内基-梅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这一学派的重要主张是“有限理性”,即由于人们获得信息及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理性选择因而有其局限性。有限理性的基本认识,颠覆了传统经济理性假设下的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马奇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的重要命题。他犀利独到的见解持续荡涤人们关于组织的思考,长久以来被奉为圭臬,成为当今组织分析的基础。
马奇的独辟蹊径让人叹服和着迷,他对于传统、主流组织模型的挑战和颠覆,一面激荡人们关于学术的“唯美”的想象,一面却又持续逼近深层而被扭曲的现实。无论研究者还是管理者,都能于此受益。
组织决策的陷阱
与传统组织模型所描摹的理性、秩序等大相径庭,马奇直言组织是“有组织的混乱”(organized anarchy),充满“模糊性”(ambiguity)。马奇这样描述我们所处的复杂并让人困惑的组织:
“许多事情同时发生,惯例和技术在不断变化,并且令人难以理解;偏好、身份、规则和观点都是不确定而不断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机会、情境、人和结果都混合在一起,难以解释他们的联系;不同时点的决策似乎有联系,但却非常松散;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似乎也不密切;政策未被执行;决策者在决策时徘徊不前,而且似乎总是说一套做一套。”
在这样复杂、动荡以及模糊的组织世界里,马奇对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并使用了颇为形象的“垃圾桶”模型来比拟和把握现实中的组织决策。这种弥漫于组织的模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模糊与不一致的偏好。组织中的决策者常常是在行动中觉察他们的目的,而非在决策前已经明了“自己想要什么”。而随着组织的规模与复杂性相伴增长,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之间也容易产生冲突,其实现的优先次序也会随机多变。第二,模糊的技术手段。所谓理性定义中的“手段-目标”的因果关系并不总是明晰的。人们常常只抱有模糊的认知,而在“试错”的学习机制下去获取知识,但却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尽然像理性决策模式所主张的依逻辑思考的决策步骤去解决问题。第三,决策参与者的流动性。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常常来来去去,随时点而变,不同的偏好、利益、冲突等因而被卷入到决策中。由于决策参与者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被模糊性定义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问题、解决方案、参与人员和决策的机会。它们之间的消长互动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会浮上台面,成为热门的议题,然后进入到决策来试图解决。换而言之,问题、偏好以及解决方案之间并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组织决策是一个被偶然性左右的过程。
马奇笔下的组织决策中,理性的没落是一种警醒。
《德意志银行十分钟的悲剧》一文讲述一个令人惊异的故事,引述如下:
2008年9月15日上午10点,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转瞬间疯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德国国家发展银行10点10分居然按照外汇掉期协议的交易,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雷曼兄弟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了3亿欧元。转账风波曝光后,德国社会各界大为震惊,舆论哗然。因为此前一天,有关雷曼破产的消息已经满天飞,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应该知道交易的巨大风险,并事先做好防范措施才对。人们不禁要问,短短10分钟里,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导致如此愚蠢的低级错误?
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奇・施罗德:我知道今天要按照协议预先的约定转账,至于是否撤销这笔巨额交易,应该让董事会开会讨论决定。
董事长保卢斯:我们还没有得到风险评估报告,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董事会秘书史里芬:我打电话给国际业务部催要风险评估报告,可那里总是占线,我想还是隔一会儿再打吧。
国际业务部经理克鲁克:星期五晚上准备带上全家人去听音乐会,我得提前打电话预订门票。
国际业务部副经理伊梅尔曼: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时间去关心雷曼的消息。
负责处理与雷曼业务的高级经理希特霍芬:我让文员上网浏览新闻,一旦有雷曼的消息就立即报告,现在我要去休息室喝杯咖啡了。
文员施特鲁克:10:03,我在网上看到了雷曼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马上就跑到希特霍芬的办公室,可是他不在,我就写了张便条放在办公桌上,他回来后会看到的。
结算部经理德尔布吕克:今天是协议规定的交易日子,我没有接到停止交易的指令,那就按照原计划转账吧。
结算部自动付款系统操作员曼斯坦因:德尔布吕克让我执行转账操作,我什么也没问就做了。
信贷部经理莫德尔:我在走廊里碰到了施特鲁克,他告诉我雷曼破产的消息,但是我相信希特霍芬和其他职员的专业素养,一定不会犯低级错误,因此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公关部经理贝克:雷曼破产是板上钉钉的事,我想跟乌尔里奇・施罗德谈谈这件事,但上午要会见几个克罗地亚客人,等下午再找他也不迟,反正不差这几个小时。
理性的神话,不过是对现实的讽刺。
组织目标的陷阱
1962年,马奇提出:企业是一个“政治联盟”,首次将政治分析机制引入到组织研究中,超越了之前在组织研究领域盛行的“理性选择”,也拓展了他和西蒙等的“有限理性”的分析视野,塑造了一个更为逼近真实的组织模型:不同的个体和人群,都是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进入组织。组织运行和决策因此体现为一个冲突过程、一个政治过程、一个讨价还价不断博弈的过程,以及一个利益联盟构造的过程。与德鲁克、巴纳德等管理学大师都强调共享的组织目标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不同,马奇的政治视角挑战了一个基本假设:究竟有没有单一的组织目标?实际上,在马奇的政治视角下,任何组织都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合而成。组织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对决策施加影响,决策和决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策略互动”的博弈过程,这种“策略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以各方“利益”而不是组织效益最大化为基础。因而,所谓共享的组织目标,实则被分化的、各方利益集团自己的目的所替代。
马奇的政治分析视角,使得对目标的设定从“领导者设定组织目标”的判断中跳脱出来,强调领导者本身可能只是利益联盟中多种力量的一支。在多方博弈中,谁的目标能成为组织目标,不是一个设定过程,而是一个政治过程。因此,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或许是:如果不是领导者,那么谁在控制组织目标?在马奇看来,企业天生就是冲突的场所。现代企业建立之初,就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聚合:投资方、管理层、员工、顾客,包括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等。任何一方在企业治理过程中都会试图通过权力手段(包括:强制、资源依赖、意识形态等)来努力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如此看来,组织本质上都不可能再用单纯的经济学或管理学视角来解释,而必须用政治的眼光来琢磨。这个时候,理性逻辑恐怕得让位于强权甚至暴力逻辑。
前不久,一封《致全体大娘人的公开信》在网上传播。此信正是出自“大娘水饺”创始人吴国强,暴露出品牌创始团队与资方管理团队之间的深刻矛盾。吴国强作为创始人却被拒之公司年会会场门外的情景,不能不说“悲凉”。此类权力争夺的冲突,如俏江南、万科等,多少折射出马奇的组织政治观的犀利!组织不是那一贯温情的奋斗共同体,却是短兵相接、激烈肉搏的权力场。所谓的阴谋阳谋,或许是一种渲染,却更戏谑地直指组织的血肉本质。我们可以被愿景、使命、共同目标所激励,但却不能不思考:我们被谁的权力之手在操纵?
组织学习的陷阱
马奇不断质疑:要不要对学习怀有无条件的热情?与鼓吹学习的流行观点不同,马奇引导我们关注“学习的短视”、“胜任力的陷阱”、“适应与适应能力的悖论”等重要命题。
学习是一个过程,组织在此过程中监控经验,并据此改变行动倾向。经理人的一项任务就是,监控自己的经验并从中学习,另外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大家学习并且运用从自身和他人经验当中获得的知识。但这种组织适应过程中却具有隐性的短视。在组织的学习过程中,短期局部看似成功的行动往往被作为“成功”经验复制。而恰恰由于“成功”,经验和胜任力互相积极反馈:越擅长的活动,组织越经常从事;越经常从事的活动,组织越擅长。学习的自我强化导致组织只聚焦于现在的领域,其结果就是组织的某些“特长”被放大,组织变得特别精通能够产生具有即时优势的业务活动。由于组织对自己现有特长和优势的专注和钻研,作为一个学习者,就会越来越疏远其它领域的经验和知识,越来越难应付其它领域的环境变化。当“成功”嵌入到组织中成为经验、知识甚至是规章制度时,这种对于学习的保存沉淀也就可能会成为未来组织适应的桎梏。
学习作为一种适应过程,也包含两种活动和机制:一是利用,一是探索。利用是指短期之内将既有的想法、技术、战略或知识常规化、完善化、精细化,利用其来努力提高效率。探索则是指尝试新事物,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可以替代旧事物的新事物。组织在这两类活动中分配注意力和资源。对于成功的企业而言,利用性学习的回报显然要比探索性学习的回报更确定、更快、更近,偏向“利用”的组织学习在组织的实际决策和行动中也就更占优势,但也更易招致我们所说的“胜任力陷阱”和“成功陷阱”。
马奇所倡导的组织学习其实是一个平衡:利用与探索的平衡。组织适应既要求利用,又要求探索。专于利用的系统会发觉自己越来越擅长一项越来越接近于废弃的技术;专长于探索的系统永远不会实现其探索的优势,因为即使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在积累足够的胜任力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如何实现这种利用与探索性学习的平衡,以及什么状态的平衡是最佳平衡,都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灵活的组织结构设计、独立子单元或部门的设置来构造组织的二元能力。但也有人指出,个体组织一定是短视的。从长期来看,即使存在探索性的单独部门,这些探索性的单元也会逐渐走进“胜任力”陷阱,变成“利用”性学习:如果他们有成功的探索经验,那他们就会遵循那些经验,甚至提炼成为创新法则,其实阻碍了新的环境中的探索。
成功的陷阱以及学习的困境是每一个企业巨头面临的挑战。创新者如苹果,仍然要思虑iphone极其成功之下却多少有点乏善可陈的尴尬。当下的互联网创业热潮似乎更让“成功”变得触手可及,一批新的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创业企业迅速崛起。如何审慎对待自己的成功,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
篇6
如今一切的一切尽逝,那窃取了我们理想的过去,不想,不思,不念。
理想将有新的记忆。
如今的我们,努力的找寻着温暖,回忆,诧异。熟悉的校园却丢了我们的梦。
放弃的放弃终逝,不悲,不亢,不怨。
篇7
类型1:有关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例1】 已知F1为椭圆的左焦点,A、B分别为椭圆的右顶点和上顶点,P为椭圆上的点,当PF1F1A,PO∥AB(O为椭圆中心)时,求椭圆的离心率.
分析 求椭圆的离心率,即求ca,只需求a、c的值或a、c用同一个量表示。本题没有具体数值,因此只需把a、c用同一量表示,由PF1F1A,PO∥AB易得b=c,a=2b。
解 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F1(-c,0),c2=a2-b2,得P-c,b2a,
AB∥PO,kAB=kOP,即-ba=-b2ac,b=c,从而e=22.
点拨 由题意准确画出图形,利用椭圆方程及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决离心率问题应合理地寻找a、c的关系,其实a、b、c中任何两个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来确定a、c之间关系,同时要注意准确运算。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类型2:有关定点与定值问题
【例2】 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F1(-3,0),F2(3,0),且椭圆短轴的两个端点与F2构成正三角形.
(1) 求椭圆的方程;
(2) 过点(1,0)且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两点P、Q,若在x轴上存在定点
E(m,0),使PE•QE恒为定值,求m的值.
分析 方程中含参数的动曲线(含直线)过定点的问题,常常有两类处理办法,一是将曲线方程整理成关于这个参数的方程,运用恒等式的有关知识求得这个定点的坐标;二是先给定参数的特定数值,求出对应的几条曲线的交点坐标,再代入动曲线方程中逐一验证。
解 (1) 由题意知c=3,4a=8,即a=2,b=1,椭圆的方程为x24+y2=1.
(2) 由题意得:直线l的斜率必存在,设其斜率为k,则l的方程为y=k(x-1),联立方程消去y整理得:(4k2+1)x2-8k2x+4k2-4=0,设P(x1,y1),Q(x2,y2),由韦达定理x1+x2=8k24k2+1,x1x2=4k2-44k2+1,则PE•QE=(4m2-8m+1)k2+(m2-4)4k2+1
=14(4m2-8m+1)-14(4m2-8m+1)-(m2-4)4k2+1,
要使上式为定值,也就是无论k取不为零的任何实数都成立,即14(4m2-8m+1)-(m2-4)=0,
篇8
食物一直被人类思考、谈论和概念化,味道当然更是。每一种味道都代表着人类的一种情绪,它们先是影响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后来又被人类用来定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甜味以及甜味的承载体――糖,在人类的意识变迁中,始终意味着美好、幸福和欲望。
只要甜,不要糖,这却是当代社会的流行逻辑。这个逻辑的背后,是人类试图剥离欲望和道德的努力。
糖的欲望战争
《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对门徒们说:“你们是世上的盐。”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转载,道尽了一种调味品所能达到的哲学高度。事实上,人类的调味品向来具有着某种象征意义,盐是其一,香料又是其一。在杰克・特纳的《香料传奇》中,他再现了香料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在世界上流转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人类的阶层、世界视野的变化,甚至还有宗教、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变迁。
在这些具有改变人类历史作用的调味品当中,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糖。《圣经》只提到盐,没有糖的存在,即使是在耶稣诞生的时候,东方三圣带来的宝物中也只有黄金、乳香和没药。糖的神圣地位要到公元6世纪左右才确立:阿拉伯人把蔗糖带到了欧洲,欧洲的贵族们立刻被这种洁白的晶体迷住了,就像早些时候,盐罐要放在地位尊贵的主人席前一样,能够摆上糖罐让客人随便添加糖成为新的奢侈风尚。
盐,几乎是所有食物的必需品;香料,让欧洲人带着可以保存的肉品开始海上征途;那糖呢?
糖,从来都是欲望的象征。在西方的文化、神话体系里,蜂蜜――糖的前任,向来是众神的食物、富足乐土的标志、优美的诗歌意象、性的起源。糖,自然也继承了这一切,而这一切象征无一不是非实用的,充满享乐、奢靡和欲望澎湃的气氛。甜味从来就不是人类的必需味觉,糖对食物也没什么实用价值,人类享受糖完全就是享受一种舒适、愉悦而且尽情挥霍的感觉。何况对于欧洲人来说,糖就如同香料一样,代表着神秘、古老、糜烂的东方。
以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以血腥的奴隶贩卖来保证他们可以享受糖。实际上,从18世纪末开始,欧洲兴起抵制糖的运动也正是以糖生产中的不人道、有违道德为主要诉求的。
就这样,糖从开始时的欲望象征到后来的道德批判,涵盖着人类对欲望的渴求和摒除。直到现在,喜欢吃糖的人似乎很容易被性格定性,而却从没有人界定过喜欢咸味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有杂志可以做专题报道《四川人是天下的盐》,颇含褒奖之意,却不会有人讨论广东人是否是天下的糖。
糖,背负着太多的欲望成分。
无糖的商业逻辑
糖是奢侈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悉尼・明茨(Sidney Mintz)的《甜味与权力:近代史中糖的地位》(Sweetness and Power)一书中,他着重研究了糖是如何从1650年左右开始渗入英国普通民众的饮食习惯,并因此推导到现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发展的结果。
“英国人喝下第一杯加了糖的茶,是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悉尼・明茨郑重地写道:“因为它预示了整个社会将要转型,社会与经济基础都会脱胎换骨。”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蔗糖的价格不断下降,从1650年贵族宫殿里的异域珍品变为1750年富人餐桌上的奢侈品,最后变为1850年劳工阶级粗茶杯里的一勺调味料。糖的象征意义的变化,在历史进程中和英国的社会阶层变化嵌合在一起。
正如明茨所说,“为了了解商品与人的关系,我们得重新挖掘我们的历史”。当糖越来越大众化,而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又被发现的时候,无糖又开始成为时尚的主流。最早发明无糖饮料的海曼・赫希(Hyman Kirsch)最初的想法是想让不能吃糖的糖尿病人也能尝到甜味,他于1952年发明了无糖的汽水。赫希的想法分析起来很简单,满足欲望,摒除危害,针对独特人群开发产品。这正是现代商业逻辑的要义。
现代商业的法则就是让欲望成为产品的驱动力,让每个人享有自己的独特性,让消费成为一种本能――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浪漫主义,让选不选择糖的这个生活细节变成现代生活的重要元素。拒绝糖,意味着更健康、更有意志力、更有生活态度,拥有能和别人有所区别的生活个性。而购买无糖产品,则意味着你在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奖赏自己、满足欲望。正如我们看到可口可乐的“零度”可乐,就完全采取了以个性为主的宣传策略。
耶稣对他的门徒说的那句名言其实还有后面一句:“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成呢?”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把糖和甜分离开来。
糖是时尚之敌
正如之前所说的,糖在历史早期是上流社会的时尚之选。但当医生们发现了它对健康的影响之后,它立刻成为时尚之敌。
在现代社会的时尚话语里,影响健康是第一原罪,影响身材是第二原罪。不幸的是,糖一度被认为既会导致疫病又会在腰部囤积脂肪,虽然现在又有医学发现为糖抹去了一些罪名,但糖的名声已经被定性了。
前现代的时尚是加法,后现代的时尚是减法。在以前,人们的时尚是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质,添加进自己的生活,以此证明自己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成功:而现在,人们热衷于减去生活中的各种物质,以比拼谁的生活更单纯为时尚标志。可笑的是,在使用减法的时候,人们并不想减去自己的欲望,并不愿意就此过着苦行僧的生活。现在的人们向往的是一种“干净的狂欢”,既要欲望、又不要麻烦。
好在科技昌明,所以我们有了没有咖啡因的咖啡、脱了脂的奶粉、低胆固醇的油脂、过滤了“大分子成分”的山泉水、专门内容的有线付费电视、可以假装不在服务区的手机,当然还有没有糖的“糖”――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
篇9
很开心,我出生在现在的家庭里,没有纷争,唯有幸福!
很开心,我是你的孙子,每次吃饭,都是你给我碗里不停的夹菜,说我在长身体。
很开心,我是你的儿子,你疼我,爱我,任何时候把我放在第一位!
很开心,我是你的弟弟,在你面前,我不会拘束,因为你懂我,你总是让着我,你总是看着我微笑
篇10
(主持人
xx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xx)
同志们,现在咱们开会。今天,xxx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局xx在我市x局长的陪同下到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到来!此次x局长一行来我局考察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县公车改革、资产管理、公务接待、机关事务保障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希望我们的工作人员借此机会认真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希望刘局长和x局长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的座谈会共有四项议程,一是我局汇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二是xx市管理局x局长及其他各位领导讲话,三是x局长讲话,最后进行交流探讨。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市及我局参加这次座谈会的领导和同志。
市局各位领导和同志有:
市管理局副局长xxx同志;
市管理局后勤科副科长xxx同志;
市管理局房产科副科长xxx同志;
市管理局资产科副主任科员xx同志。
我局各位领导和同志有:
我局副局长xx同志;
我局副局长xx同志;
我局工会主席xx同志;
我局后勤服务中心主任xx同志;
我局公车服务中心主任xx同志;
以及两名办公室工作人员。
下面,让我局副局长xxx向各位汇报我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接下来,我们请全局长讲话,大家欢迎。
(请全局长看其他各位领导有补充讲话的没?)
下面,请我市管理局x局长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最后,请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看xx市管理局的各位领导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回答的,让我局相关负责人给大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