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2:2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走进几家企业的生产车间,通过座谈,感到企业目前陷入困境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一是生产经营困难。金融危机削弱了市场需求,加上部分原材料(比如棉花)价格上涨,成本价格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产品的库存大幅上升;二是企业资金短缺。虽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放松信贷,但银行为规避风险,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爱莫能助”,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得不到根本满足,企业搞技改、上项目、扩能力的发展愿望难以实现;三是外贸出口受阻。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直接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企业出口减少,这也让一些出口外贸企业经营销售陷入困难。
在一个重大的危机时刻,“危”是大家都共同面对的,“机”却是要各自去寻找的,这就是商业的魅力。眼下的经济危机虽然来势凶猛,但对企业来讲也并不是束手无策,关键是我们要立足于自身努力,找到经济危机下正确的应对策略,针对时下局势,结合市场特点,努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力,调优结构,做大做强。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全新武装企业的抵御实力。针对成本上升的现状,通过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消化成本涨价因素。如互益精纺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更新工艺流程等措施中“保生产、增产量、降成本”,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出口政策,企业设备、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新产品产值率。同时阶段性增加存货,待价而沽,随着季节性成品价格上升,存货升值的潜在利润也正在逐步显现,以此来抵消一部分原材料上涨价格。如森达电器公司快速推进新上项目,引进新型先进设备和提升工艺技术,新购进的自动化、环保性设备不仅是降低了一定的机械用工需求,更创新了企业的生产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找到市场合适突破方法。企业只有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通过强大有效的执行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企业的市场经营策略,才能从中适应市场获得成功。信诺捷科是一家出口外贸企业,面对危机,该企业及时调头,针对国内市场回旋余地大,销售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研发新的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争取在危机中赢得主动,化“危”为“机”。同样是做出口外贸的企业红爱服饰公司通过采取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优化产品结构,走品牌发展战略,正准备与美特斯邦威、安踏等知名企业进行强强合作,使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加大研发、销售、管理投入,千方百计巩固市场。中天石化公司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根据调查分析当前石化行业销售市场领域分布,及时调整销售战略,加强科研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迅速的占领有利的市场领域。你要什么,我生产什么,为客户发现、实现和创造更多的利益点,真正为客户着想,让客户享受体贴的服务。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行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得到重用,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金运作平台,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银企对接平台,合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难题。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我们的金融业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务实措施;政府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抵押范围,降低信贷门槛,全力扩大信贷投放,尽可能降低利率水平。日前,__县为更好服务工业经济,召开银行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认真研究对策,进一步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题。
加强扶持政策措施出手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面对这样一些难以抗拒的困难,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快速启动应对机制,扭转局势,逆势飞扬,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我们园区的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因金融危机倒闭,不仅体现出真正的优胜劣汰,更说明了我们政府及企业所作出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坚固的防护壁垒,让我们有信心在希望中抓住潜在机遇走出困境,稳健应对危机。
篇2
为此,我们对开展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较早的浙江嘉兴海宁市、桐乡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对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浙江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探析
当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非经济性后果,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与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这一思路,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迅速形成了抓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的热潮,并纷纷建起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紧临*的浙江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和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等均为有代表性的园区。
有言道“十年磨一剑”,从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园区都经历了十数年的孕育与壮大,而且许多特色工业园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和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开辟并发展起来的。总结浙江各地成功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归纳为三句话:一是超前的建设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导;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设理念——将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区别于普通工业集中区
(1)内涵不同。特色工业园区,顾名思义,体现的是特色,是具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浙江特色工业园内的成员企业包括纵向的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横向则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区或工业集中区,则大多是经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由开发城市兴办,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
(2)建设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内已形成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建设程序是先有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然后再动工建园。因此特色园区一旦立项,可很快建成,形成规模。如浙江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破土动工到首期建成仅历时一年,目前已开发面积3.5万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60余家,投产企业130余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编制造业基地之一。而普通工业集中区或开发区多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通过招商,实现零的起步和突破。与特色工业园区相比,目前许多工业集中区建设因招商引资困难而进程缓慢,出现“有区少企”甚至是“有区无企”的空壳现象。
(3)建设任务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任务主要是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强调同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变粗,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如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为入园企业设立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即必须是与毛衫或服装生产相关的企业。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大多以招商引资为基本任务,允许多种互不关联的企业入区。
(4)优势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由于产业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园内容易建立起诸如质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则由于产业类别不同,只能通过提高企业污染度进入门槛来保证环境清洁,并主要依靠单个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
2、有序的政府引导——使政府成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推进者
在浙江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浙江省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本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部门有序引导,强力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场能办的事,政府决不替代干预;二是不缺位,当园区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千方百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有效化解发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园区的发展。
(1)明思路,以规划设计为先导。海宁与桐乡政府在园区建设之初,把找准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动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设。以规划先行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编制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并使其与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衔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个性化、专业化方面做深做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从而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载体。如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区被海宁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纳入统一规划控制范围,经编产业也被列入海宁市经济发展“1232”工程。同时,为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地政府以项目为依托,把园区内的工业项目捆绑成一体集中审批,或争取把园区建设纳入到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之列,加大对园区建设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为顺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园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这一核心,着眼于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不以行政手段搞企业易地搬迁式的简单“复制”。由于在新一轮园区发展建设中规避了“低、小、散”的传统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园区建设发展环境,吸引了特色主导产业向园区集成,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功能提升。经归纳,具体政策有括:
——园区布局:要求园区内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点地块必须体现园区特色和形象,其他产业入园企业统一集中布局,且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
——土地利用: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工业园区项目,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留用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由省单列解决;园区内企业发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分期缴款。
——财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市、县各级财政也予以相应配套投入。对于财政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封闭管理,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开发建设。
——规费减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工业企业,自企业实际上缴税收起,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予以奖励,连续享受3年。
——择优扶强:优选骨干或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或异地改造等方式进入园区,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建立并完善企业进退机制,园区外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要求集中到园区内兴建。
——品牌战略: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扶持,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对省批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对创名牌取得实效的企业,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政府奖励。
——考核办法:企业跨行政区划设立或举办分部的,以总部归口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分成归总部所在乡镇;企业整体搬迁、并跨行政区划发展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在一定时间内的分成按各50%计划,即原乡镇占50%,搬入乡镇占50%等。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推动要素合理聚集。
(3)强服务,以功能建设为核心。在建设和管理特色工业园区过程中,浙江政府实现了从“管企业”到“抓园区”的理念转变,坚持优化园区服务,营造招商引资中的比较优势。凡入园企业需办理有关证照手续,由开发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涉及市级有关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限期办理完毕,为企业集聚园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类园区管委会按照“先生产、后配套”的原则,相继启动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市场区块和生活区块,完善水、电、道路、通讯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真正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宁政府在致力于经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的深度开掘时,将园区分为行政区、生产区、商贸区等6大专业区,园区功能更细化、更深入、更专业,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资、人才、市场、核算、人脉通和特色产业发展平台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开发,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在特色产业园的开发过程中,浙江政府创新思路,坚持“市场化开发、公司化营运”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在设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开发建设公司,以经济手段驱动园区开发建设,实施企业化管理,负责园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低成本的运营目标。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2001年仅以700万元的政府资金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4.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20余家。2005年,用于园区建设的6.5亿资金中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余均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解决。
(5)促发展,以城市化建设为驱动。浙江政府牢牢把握特色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的有机结合,要求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城市、中心镇、工业重镇集聚,带动城镇发展,实现城市功能的延伸互补。因此,园区建设既满足了近期产业发展需求,又考虑到长远发展空间,既集中建设了科研、产业区,又配套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真正把特色产业园建成了产业化与城市化的最佳结合区。
3、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建成后的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应有效果
(1)成为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突出产业整合,注重把好入园关,要求入园企业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同类产业或相近产业,不做简单的企业搬迁和集合,鼓励骨干企业优先入园,强调其对面广量大的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度,通过产业整合与企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也因此,入园骨干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有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企业。如桐乡濮院为了巩固、发展和壮大濮院的羊毛衫产业,建设了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使市场发展由单一的羊毛衫交易转变为羊毛衫、针织服装产销研并举的格局,也为专业化协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硬件条件,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共享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海宁马桥(经编)、桐乡崇福(皮草)等都是在建制镇或中心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把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品位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实现以园区建设促进人口城镇化、建设和繁荣小城镇的目的。
(3)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高地。目前,浙江的特色工业园区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的生产方式以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把企业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生产,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仅解决了消防问题,还可以对污水等“三废”进行集中统一治理,控制了环境污染。同时实现了稀缺资源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各地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园区的实践及其路径,为*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带来了启发,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可以说,浙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走的是一条从初创阶段构建综合性工业园区,转而向依托专业化特色园区来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二次创业”,也代表了今后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新趋势。
二、*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比浙江的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集中区有不下20个(见下表示)。其中,有的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并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产业聚集刚具雏形,有的产业分布则仍然较为分散。为此,我们既要充分认清优势,又要客观正视不足。
全市各镇、区工业园分布情况表
1、优势:三大主战场产业特色鲜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按照“四沿”发展战略,适时提出了园区开发理念,重点突出*经济开发区、盛泽民营经济区、临沪经济区三大主战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区。目前,三大主阵地已形成特色产业鲜明、特色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
(1)*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3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近300家,主导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业占比在90%以上。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将是建成全市的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2)盛泽民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450余家,特色优势产业是我市的传统型支柱产业——丝绸纺织业,占比达95%以上。未来发展方向是打造成为世界级丝绸纺织制造业基地。
(3)临沪经济区:规划建设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全面整合芦墟、黎里两镇的优势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建设,接受上海辐射并承接其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其中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将是今后园区内的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工业区分为西部传统工业片区、东部现代制造业片区及中部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在上述三个工业区内,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程度较高,建设效率相对突出,园区配套及服务功能也日臻完善,已成为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2、不足:其他工业区产业集聚相对较弱
除“三大主战场”以外,其余各镇的工业集中区大多是在原“一镇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多元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规模相对较大、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园区。此外,工业集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区分工协作度不高,缺乏与城镇建设的关联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镇行政区辖撤并等原因,许多工业区的建设速度跟不上规划调整速度,各自为政的规划缺乏统盘考虑,使得各工业区产业链松散,分工协作度不高,一些企业沿路发展,“成串”布点,自由聚集,缺乏依托,降低了工业区应有的聚集和规模效益,也加大了今后规范、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区内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缺乏超前性与前瞻性,功能分区与功能分布较为零乱。此外,部分工业区建设与城镇发展不协调、不统一,表现在注重即期开发,忽视远期建设,注重企业数量,忽视产业对接,不仅影响园区后续开发潜力,也使园区难以提升产业层次。
(2)工业区平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类镇级工业集中区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分布广且积聚弱的特点。许多镇工业区未达到适度规模,且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和项目,加大了管理难度,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处理不到位。在企业入园标准上,部分工业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对入园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3)工业区产业层次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各镇工业区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也不平衡。部分工业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模仿、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工业区受资源要素制约,再发展遭遇瓶颈。各镇工业区用地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另一方面由于各镇规划调整等因素,部分工业区开发进程缓慢,甚至出现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现象。此外,市场化运作开发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各镇工业区投资主体仍相对单一,投资成本过高,滚动开发缺乏动力。
三、关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思考
根据《*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未来五年在沿苏、沿沪、沿浙、沿湖四大经济片区中,要围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进一步突出开发重点,强化区域中心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盛泽纺织科技园及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此,借鉴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着力点在于: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抓紧编制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思路,“十一五”期间要更加注重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和在重点领域的做强做精。因此,当前应着眼长远,选择最具自然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抓紧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的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继续以片区开发指导经济发展,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按照经济合理原则进行设置、重组或整合,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作用。
2、注重规划衔接。注重与“十一五”总规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的资源禀赋优势及区位交通条件。如在考虑园区用地布局时,要根据产业集群用地的集约性、兼容性、扩展性等特点,结合城市用地规划,为产业集群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3、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与分步实施计划,总体发展规划要以“资源共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特色园区发展的总体框架,包括体系规划、布局规划、管理规划、融资规划、资源配置规划等内容。分步实施规划则应当依托有潜力的特色产业,科学合理选择区位,根据不同产业特性,制定不同特色园区的发展定位、远景规划、绩效目标、用地规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招商引资等内容,有序引导,分步实施。如沿湖片区未来可发展光电缆特色产业园、缝纫机特色产业园等。同时,结合专业市场共谋发展,加大羊毛衫市场的改造力度,发展羊毛衫特色产业园等。
(二)发掘优势,有序整合
1、充分发挥现有开发区的优势。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主战场的发展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在现有开发区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础上,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项目,包括技术改造、研发平台等项目入驻,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更加良好的产业基地。三是利用现有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优势,考虑建设“园中园”或“区中园”,降低开发成本,推动园区建设。如可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设光电产业园,在盛泽经济开发区内建设服装工业加工园等。
2、整合现有工业集中区。整合部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工业集中区。一是对一些特色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进行“腾笼换鸟”。二是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向工业区聚集,并建设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同时,三是着力引进相关类型的重大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以此带动园区产业的规模发展,提升规模与质量。
3、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聚园区。一是培育现有成长型产业集群。如现有临沪经济区内的电梯、日化、汽车配件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着较强生命力,可积极培育为新的产业集聚园区。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引进相关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从而发挥其带动与吸附作用,形成新的优势产业群。三是要注重园区发展方向和策略调整,谨防园区内部因过度竞争,而导致富有效率的企业走向低效率或者衰亡。
(三)健全功能,完善配套
1、强化园区开发功能。要遵循“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树立起经营园区的理念,通过成立股份制投资公司或开发公司,承担经营职能,实现特色工业园区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园区发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投资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建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2、完善公共设施配套。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园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的优势,集中建设公共设施,通过完善生产区、技术开发区、交易区、物流区、生活区以及水、电、道路、通讯、环境美化和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交通、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使产业化链条中的每个企业能共同分担市场开发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机会与效率,增强特色工业园区对同类企业的吸引力。
3、建立配套服务体系。要多方位建立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园区的生产基地功能、形象展示功能、产品市场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和企业孵化功能,加速优势产业集聚。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权责利相统一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和以产学研等相结合的产业化开发体系,完善包括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等等。通过优良的配套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
(四)探索政策,加快发展
当前,省内鼓励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政策性文件尚未出台,但是勿庸置疑,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重要载体,将成为今后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沿阵地。对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探索加快资源聚集整合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途径。
篇3
一、*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成立于20*年6月,在20*年4月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自此工业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企业大批进入园区,外来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发展服务业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大面积的占用土地,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企业用工对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制约农民的就业,本地农民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和促进工业进程的必要手段。
目前工业园区服务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业基础较为薄弱。现有的服务业主要是传统行业,而且种类很少,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仅有小烟酒百货商店及小超市24家、小饭店10家,小裁缝店5家,信用社2个,个人运输货车100余辆等等。现代服务业刚刚兴起,企业服务公司1家,房地产企业2家,物流公司1家,物业管理公司1家,几家企业目前已经完成公司注册。
(二)服务业总量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小。20*年*工业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3%,与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总量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二、*工业园区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园区是新兴工业区,没有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平台,一直没有形成城镇居民生活集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不高,服务业增速严重滞后于GDP增速,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服务业发展本身的原因外,工业的加快发展使服务业的增长贡献份额相对减小。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两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园区服务业的比重达65%。二是现代服务业在园区起步较晚,才刚刚兴起,没有形成收入。
(四)缺乏知识服务业,需要进一步促进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律师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五)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没有外资企业进入。
三、*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设想
外地投资客商越来越多,大规模的企业招工即将拉开序幕,外地人口正在迅速增多,急剧增加的消费需求对工业园区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面对落后的现实,下步工作重点如下:
(一)加快调整布局,推进明珠花苑小区的建设
以明珠花苑小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园区的新城镇建设,建成新的居民生活集聚区、商业汇集区,构建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明珠花苑小区南临*南湖公园,湖水荡漾,树木成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门前2*国道直通*市区和*城区,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工业园区新城镇建设的设想成为发展的必然。
(二)以明珠花苑小区为中心,提前布局,进行商贸设施建设
首先推进韩星科技楼的建设,韩星科技大楼计划投资2亿元,楼高21层,是集办公、餐饮、娱乐、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建筑。它的建成必将提升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区的餐饮、娱乐业的水平。二是推进贾旺商贸城的建设,总建筑面积36500平方米,容积率1.36,建筑密度42.9%,绿地率20.2%。是集宾馆、酒店、购物、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服务中心。三是在苏州大道两侧合理的高起点规划商贸设施,引进资金,加快建设步伐,把苏州大道建成规模档次较高的商业一条街。
(三)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加快重点物流企业建设,完善园区与港口、机场、内陆重要交通枢纽相连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效减少综合运输成本。通过强化资本运作和体制创新,打破行业分割,积极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把握物流市场的主动权。
(四)创新体制,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众所周知,知识型服务业通常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因此,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一是要吸收高级优秀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优秀创新服务人才队伍。二是要加强专业服务中心的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技术创新急需的各类专业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篇4
整个考察过程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涉及装备(汽车)、石化、机械、冶金、轻纺、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个产业门类,团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猎取了浙江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同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浙江省的块状经济量大面广,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工业园区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去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出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26个块状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1万个的有义乌小商品、长兴纺织、诸暨袜业和永康五金;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等6个,其中义乌小商品40万人左右。
计划到XX年,全省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300~1000亿元、60个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从经济规模看,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块状经济的大量存在,是浙江工业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反映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载体和先天优势。在312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下的有176个,占总数的56.4%;销售收入在50~100亿元的64个,占总数的20.5%;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有72个,占总数的23.1%,其中销售收入100~200亿元的有46个,200~500亿元的有19个,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
(二)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个数排名前5位的为台州市(45个)、温州市41个、宁波市39个、杭州市36个、嘉兴市32个。
(三)从空间结构看,工业园区已成为块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省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528.8亿元,增长16.3%,占全省工业的3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实现进出口总额850.1亿美元,增长20.5%,占全省的40.3%;工业企业上交税收544.8亿元,增长9.8%,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28.2%。
二、工作思路、做法和主要经验
(一)工作思路
1、加强战略筹划。以政府为主导 ,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2、优化空间布局。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对新开发和拓展的产业园区,尤其是一些新设立的沿海产业园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和规划布局。
3、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
4、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企业专业化优势显着、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生产业。
5、强化项目带动。在行业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指导下,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实施一批区块内重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打造一批生产业支撑产业集群升级和结构优化。
6、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内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
7、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鼓励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扶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8、提升集群品牌。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集聚效应,培育区域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
9、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机制,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
浙江省的工业较多的源于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发育比较健全,政府干预经济相对较少。但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其转型升级、实现规划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比我们大得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省级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浙江组建了由省直18个部门参加的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简称转升办),作为省政府的工作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指导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研究提出重大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转型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有利于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有利于制造业做精做强,对工业和服务业具有双赢的意义。省级层面组建由经贸、发改、财政、地税、国税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审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目标、工作原则、重点方向等问题,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加强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全力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3、推进省级工业园区组合。省级工业园区组合是指在新形势下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行政隶属关系与财政税收体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一个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带动1~4个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资源优势,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由各市、县经委负责牵头组织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的整合提升工作,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可以先走一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工业功能区率先进行组合;条件成熟的也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飞地组合”。
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主要经验
1、加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瞻性研究
具体方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研究块状经济内部机理为主,转向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影响分析为主;二是由单纯研究制造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构筑现代产业集群各种要素研究和创造的角度分析为主;三是由研究存量优化为主,转向开放增量推动分析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实现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决策和项目协调等体制机制创新。
2、空间形态形成多层次
一种是县域型和镇区型,这是传统块状经济主导的空间形态。第二种是跨县域型,即块状经济跨县域并向相关产业发展。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已形成了永康为核心,向缙云、武义、东阳发展,在周边数百公里的范围形成区域块状经济。第三种是市域型块状经济,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多核心分布,如宁波服装、杭州装备、衢州氟硅、舟山船舶等,反映了地级市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产业和资本流动多向化
一类是产业和资本不断流入,形成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一些传统产业。第二类是传统主导产业基本稳定在原有块状经济范围内,而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基本往外流出。第三类是产业和资本均向外加速转移。截止XX年上半年,对外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约70亿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1%,全市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85家工业企业中有50.6%企业有对外投资。
4、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化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内部,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个综合和开放的创新体系。政府、企业、协会、市场和相关产业等都是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体,既分工协作,又相互渗透;产业集群发展已从硬要素组合转向软要素支撑为主,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融合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成为一种常态。
三、对我省工业园区“xx”规划的建议
我省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较大的,特别是近两年来,在政策的牵动下,重点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除了园区区位商系数低、关联度差、创新能力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聚而不集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发展规划雷同、缺乏比较优势、公共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专业招商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也是我省目前部分园区,特别是县域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市场发育尚未健全、经济处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产业,引进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逐步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浙江的发展经验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如何取其精华,用于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和借鉴,是我们考察组的主要任务之一。下面就结合我省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在制定产业集群“xx”规划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协调实施重点园区发展规划。以扶持发展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中心城镇和重点区域,鼓励企业聚集、产业集聚,努力实现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大力招商,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的企业合作,并以此逐步引进整个产业链;创新招商方式,推广特色园区的成功招商经验,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通过集群式招商,承接产业的整体转移。
(三)抓龙头企业,提高集群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和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四)全力以赴开拓市场。通过推介会、产品说明会、博览会、集群配套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发展专业市场,鼓励本地企业、用户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围绕骨干企业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制定并实施鼓励政策。
(五)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我省现有16个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其主导产业大都属于新兴产业。以国家推进装备制造、化工、汽车、有色、钢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振兴为契机,安排专项资金,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使其真正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品牌产业集群。
(六)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企业设立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大力推进科研院所和园区的合作,将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力量引进园区;每年重点支持100个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此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七)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鼓励企业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以及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乃至利用参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要促进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要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篇5
XXX工业园区属于省级10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罐子窑(北部)工业聚集区、江西坡(东部)轻工业聚集区、青山(南部)工业聚集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为推动XXX园区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于2019年11月19日,县政协副主席王强带领县政协调研组,对全县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园区发展现状
(一)青山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为主。承接沿海东部地区转移的相关产业。目前,入驻企业2家。
(二)江西坡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设集“世界茶乡、慢病康疗、民族风情、精准扶贫”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产定城、以产养城,打造以茶产业种植及系列茶产品深加工、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红”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产业链。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独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疗与国民养生的独特性,融合地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推进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生态小镇、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及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形成“产养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入驻企业15家。
(三)北部石材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冶炼、载能、建材工业基地;打造现代新型化工业发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潜在优势区。目前引进石材加工企业5家,其中2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二、XXX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除江西坡园区外,园区内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给排水、弱电管沟(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项目建设因资金资困难而停工,江西坡厂房改造工程没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产业园的路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因缺资金推进缓慢,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营运。
(二)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园区内企业的种类单一,呈现产业形态单一化现象。企业大部分是从外部引入,企业彼此没有“缘”和“链”的联结,形成的产业形态差异大。比如江西坡轻工业园区入园的项目只有手袋加工、农特产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业之间缺乏价值联接,也缺资源相似性、市场相似性的联盟条件,企业间经济活动上的非相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预导致规划随意调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征用市场混乱。园区土地指标有限,不能按约定时限给入园企业办理土地手续。如在青山园区范围内,虽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质任然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而部分已调整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又还没有征用储备,导致企业选址用地比较困难。
(四)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园区管理人员少,大多不熟悉园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是与园区建设相关的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管理和服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①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务企业不到位,因园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③园区社会管理滞后,如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劳动就业保险难以保障。④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
三、对我县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继续推进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进白沙石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江西坡园区厂房改造工作。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依托园区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要依托我县煤电、茶旅、石材、长毛兔养殖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县政策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在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大园区规划调整和工业用地的调规和储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中电厂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紧紧围绕青山电厂下游产品,按照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生态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处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引进1至2家专门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规上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围绕煤电产业、煤化工、生态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力求把青山园区打造成全县见效快、效益高、总量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以茶业手工、机器加工为主,以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产加工、康养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双创产业园打造成为茶业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托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部工业园区:以石材产业为主,以北部铅矿、铁矿、大理石、硅等资源为极点,辐射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石材加工、冶炼、载能、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动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北部区域的优质饰面灰石、大理石、萤石、砂石、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外引内联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独资和合作开发,培育和发展非金属矿产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好石材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材工业发展,努力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利废建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进退机制,抓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促使企业有效转型升级。一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相关产业规划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相应园区,对已进入园区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清退。二是加强破产企业的清理工作。1.对停建停产企业项目督促其尽快建设,确实无力恢复建设的项目园区尽早收回土地或厂房再对外招商,企业不得长期占用园区有限厂房资源而长期不生产运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2.对停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进行转产后再对外招商;3.对已投产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产能税收未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启动下一步建设和扩产增效。同时,帮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1.督促企业改代加工为进料加工,扩产增效,提高税收贡献;2.引导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移;3.加强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职工的培训率,保障企业的技术工种用工需求;4.帮扶企业挖掘潜力,做大规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建园区,让产业相对分类、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结合园区产业分布实际情况,为充分有效利用园区土地,将相关产业分类集中发展:一是将以浙茶集团为中心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发展;二是以才华手袋厂为带动,积极引进一批以轻纺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形成各类产业集中、互补、互动、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还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篇6
崔岩介绍说,沈阳局按照总督察的统一部署,进行了东北三省一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度情况的调研、专项督察和“两类园区”的情况调查,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调研报告。同时,重点出击,先后对九个县市进行了实地巡查,对查到的土地违法违规情况进行了核实认定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如对大连市、哈尔滨松北区存在的违规用地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对鞍山市违规设立园区的违法事实进行了核实认定。应当说,时间虽短,土地督察工作的震慑力与工作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到沈阳局,虽然才开展工作三个月,但崔岩对当地土地管理的总体形势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说,东北三省市土地管理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保护和保障的矛盾依然突出,总体形势喜忧参半。
喜的是,中央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尤其是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的建立,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都进一步完善制度、采取措施,加大了耕地保护的力度。今年上半年东三省土地平均下降了31.7%,来人上访下降了6%,吉林省下降了25%,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已经有了显著成效。
篇7
关键词:实践融入化学教学;有效课堂;水污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40-01
一、研究背景
说起周庄,人们都会很自然的想到江南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个九百岁的周庄”。它以古朴典雅,清静多桥而著称。苏北的这个周庄虽然没有生在江南,但它却也是个实实在在的鱼米之乡,它是鲁汀河拥抱着的一位温柔的泽国女儿。鲁汀河,苏北地区通江入海的咽喉要道,船舶流量较大,亦是国家级的水运交通河道。
鲁汀河上有两条支流由西向东,横穿周庄,哺育着古镇人民。但其中一条支流因河岸两边有大量工厂,使得河水污染严重。
鉴于此,本节课是引导高一(7)班学生对工业园区河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摸索河水污染原因,并对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净化方案。
二、研究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水污染知识整理知道常见水污染的检测、防治。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周庄河水污染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调查、研究、推理、实验验证思维方法。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周庄镇河水污染的资料并对。相应的资料进行整理,从而让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推断论理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合作加强团队精神。
在认识周庄镇河水污染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形成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需的本质。
三、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对周庄工业园区河流污染原因分析。2、周庄工业园区工厂污染物调查。3、对河水样品的化学分析。4、调查研究并撰写周庄工业园区河流污染原因调查研究报告
四、研究方法、条件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对策
研究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分析法
研究条件: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河水污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研究方法与高中化学有关知识密切联系。2、本次活动主体是高一学生,他们拥有较强的活力,反应灵敏,对调查研究很有利,但他们化学知识不够,在活动中应加强指导,特别是遇到挫折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3、高中实验室条件对某些问题尚不能解决,可让学生去更高级的研究机关去研究分析
五、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调研报告、编辑刊物、手抄报展示、倡议活动(附成果展示)
河水样品化学分析表
六、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尔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相连,是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获得的观点或知识会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新课程标准中多次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来刻画这一活动水平,就足以显示其对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视程度。
课堂中融入实践活动,很多教师有所顾虑,怕调控不了学生的活动。但是通过本次公开的课题实践,我对此喜悦之情胜于担心,这次活动成功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
篇8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亩,*年实现工业产值*亿元,开发面积与工业产值比*年的*亩和*亿元分别增长*%和*%。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东区),*工业区(中区)和*工业区(西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王村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含新兴分区)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石马铺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王村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工业区块、*工业区、*茶产业区)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实现工业产值54.1亿(园区四期、王村小区、*二期在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1%,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一期规划开发5700亩),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以上至*、*不宜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工业园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即在初步规划的条件下,进一家企业征用一块土地,建设一家企业的模式)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让收入均低于征地,审批费用)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石马铺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马桥片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详实的*、*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石马铺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石马铺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功能区块、*茶产业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篇9
为进一步理顺天子湖园区管理体制,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从6月1日开始,在县政府办组织下,由县民政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经贸委、高禹镇、良朋镇等组成调研小组,先后走访了良朋镇、高禹镇、建设局、开发区(递铺镇)等单位,并通过园区考察、分层座谈、网上查询等,对当前天子湖园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调研。课题组在学习先进、总结经验、认真探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天子湖园区的发展历程
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县高禹工业园区。由于该园区坐落于天子湖水库旁,因此我县在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均将该园区称为天子湖园区。
1、天子湖园区概况。2003年由县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并审核通过的天子湖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7.45平方公里(发展框架近20平方公里),2004年由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并审核通过的天子湖现代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为7.59平方公里(含高禹镇、良朋镇可开发的功能区面积)。而园区内符合“两规”并报经省政府批准的面积为5.68平方公里(具置为04省道以东,园区经七路以西的区块)。其中高禹区块3.82平方公里,良朋区块1.86平方公里。
2、天子湖园区管理体制的沿革。2004年3月,天子湖园区在整合并拓展原两镇工业小区的基础上成立,成立之初为单列的正科级单位;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由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接管,作为开发区的一块飞地进行开发;2007年3月至今,园区体制下放,由高禹镇和良朋镇按照行政区域界限,分别负责园区高禹区块和良朋区块开发。
3、天子湖园区发展现状。天子湖工业园区经过7年的风雨磨砺和艰苦创业,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享受财政封闭管理等优惠政策扶持,目前已建成面积约2.3平方公里,已修建道路长8.7km,园区渐显规模。截止当前,已引进企业52家,尤其是南方铜业、华特斯、蓝孔雀、永宁尔等一批大好高项目,促进了全县经济总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成为县域经济面对当前经济危机保持较快发展势态的重要动力源。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97亿元,实现利税6628.8万元,预计2009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亿元。
二、天子湖园区当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在走访高禹镇、良朋镇时,两镇干部均表示:取得当前成效,主要是在2007年3月天子湖园区体制下放后,做到园区与乡镇的“责、权、利”一致,激发了两镇干部积极性,征地拆迁、平台建设、招商引资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个园区存在两个行政主体各自进行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园区没有做到“三统一”。一是规划不统一。虽然整个园区有统一的控制性详规,但没有一些具体的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两个区块分别规划的现象。如:高禹镇已在2008年完成高禹区块的绿化规划,今年良朋镇也已着手进行良朋区块的绿化规划,“一园两规”的现象不仅浪费了行政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园区整体形象的提升;二是宣传不统一。当前良朋镇主打的口号是“良朋聚良朋”,而高禹镇在2009年前主打“天子湖·高禹”,今年调整为“天子湖”,两镇宣传口号的不同阻碍了园区整体影响力的扩大;三是政策不统一。从座谈和走访中了解,两镇在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这无形中增加了拆迁难度和招商成本。
2、园区没有做到“三统筹”。一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统筹。两镇对园区企业的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共构意识和共建行动,造成两镇都建了一些,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和实际需求不大,建成的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难以满足园区企业需求;二是集镇布局不统筹。园区开发推动了集镇建设进程,但当前两镇均已着手重新制定总体规划,分别选点规划集镇发展框架,这对于建设“浙北第一园”,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中心五重镇”、促进我县北部区域中心城镇的建设都是不利的;三是规划实施不统筹。虽然整个园区有统一的控制性详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镇年度发展重点不同,造成当前园区存在很多缺陷。如:两镇在实施园区道路和给排水工程时未进行有效对接,致使纵向道路多为断头路,两镇分界道路无人实施,建成的基础设施无法共享。
3、园区没有做到“三统用”。一是公共服务设施不统用。如:高禹镇已建成了一流的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但由于不能统用,良朋镇现也已着手规划建设企业服务中心,“一园两中心”的布局在造成行政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入园企业办事带来了不便;二是部门配套站所不统用。如:当前两镇派出所因政府的要求,正研究是否分别在园区设立警务室,这不仅分散了部门派驻的人力,也增加派出机构的负担;三是建设资金不统用。目前园区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推进征地拆迁和平台建设。两镇分开负责投入分散了有限的资金,不利于园区的统筹建设,不利于园区的做大、做强。
三、天子湖园区体制机制调整的建议
课题组经过调研认为,天子湖园区发展的侧重点已从征地拆迁、平台建设逐步向招商引资、园区服务转移,现有体制已逐渐显现出园区做大做强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我们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天子湖园区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有利于各类资源充分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园区开发由一个行政主体领导
1、方案内容
依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高禹镇、良朋镇建制,新设立天子湖镇(暂名)。
2、利弊分析
①有利因素。一是整个园区乃至整个区域只有一个行政主体,高度统一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园区发展做到了“三统一”,整合资源,便于园区做大、做强;二是统一了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真正实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目标,有利于县域总体规划中“一中心五重镇”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精简机关干部数量和园区管理服务人员,大大节省了行政成本。
②不利因素。一是可能会因镇村干部思想不统一、新镇政府办公楼选址位置争议等引发不稳定因素;二是丧失了因两镇并存时在征地拆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竞争态势;三是依法报批程序繁琐,且报批存在一定难度。因为,目前省政府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则控制在调整后区域面积不超过120平方公里,同时,今年是建国60周年,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省政府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3、需配套的政策
享受“一中心五重镇”规划中应享受的所有配套政策,积极争取享受《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中提及的优惠政策。
(二)园区建设由专设机构协调
(1)方案内容
成立天子湖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3名,副组长由两镇党委书记和组长所联系的副主任担任,成员若干名,由县经贸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城管局、规划与建设局、交通局等分管领导及两镇镇长、分管招商和园区建设的副镇长等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规划、宣传、政策、形象等的统一。
(2)利弊分析
①有利因素。一是实现了园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宣传;二是有利于两镇干部队伍的稳定;三是有利于调动两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四是设置简便,操作灵活。
②不利因素。领导小组是临时性机构且缺少经济杠杆调控,协调力度可能有所欠缺。
(3)配套政策
(1)协调小组主任需由县处级领导担任;
(2)成立***天子湖开发实业有限公司和***天子湖开发有限公司等2个县级自收自支事业性单位,方便两镇融资,合力做大做强整个园区。
(三)园区开发由管委会统抓
1、方案内容
在保持原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组建天子湖园区管委会,管委会主任兼任两个镇党委书记,镇长分设。统筹园区形象宣传、招商政策、融资运行和平台建设,以及整个区域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2、利弊分析
①有利因素。一是实现了园区乃至整个区域的规划统一、宣传统一、政策统一,有利于园区做大、做强,有利于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科学布局和梯队开发,也有利于北部重镇的形成;二是有利于招商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政策,实现两镇招商公平竞争态势;三是有利于科学安排两辖区平台推进计划和两镇平台开发公司融资;四是有利于两镇领导班子稳定,有利于调动两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五是不需要上级部门报批,操作简便、灵活。
②不利因素。一是存在两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和经济利益,党委书记协调两镇统筹布局园区配套设施和集镇中心位置有一定难度;二是管委会缺少经济调控杠杆,协调力度不大;三是因为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很难彻底消除两镇在招商引资中存在不良竞争现象。
3、需配套的政策
(1)管委会主任需高配为县处级领导;
(2)县财政对园区的扶持资金需经过管委会账户,并根据两镇实绩再行划拨;
篇10
一、认真加强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一年来,我能认真参加区委、区人大党组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特别是认真学习和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按照区委的部署,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根据党所肩负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使命,对党的建设作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积极参加区委中心组学习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自觉执行党风廉政规定。三是认真学习《监督法》和《安徽省预算监督条例》。自《监督法》二00七年实施以来,为搞好财经工委成员的学习,我先后购买二十余本《监督法》和复印了二十余套《安徽省预算监督条例》发给每位工委成员。采取组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并组织财经工委对口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如区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招商局一起学习,特别是对《监督法》“第三章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报告”的相关内容逐条逐句学习。通过对《监督法》的学习,相应提高了本人及工委成员的监督意识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质量。
二、围绕区委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1、认真做好政府几个法定报告的审议和审查。我与财经工委成员依据《监督法》和《安徽省预算审查条例》先后对区政府二0一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二0一一年预算草案、二00九年财政决算报告和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二0一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二0一0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和议案等五项报告、议案进行了初审。并对上述几个报告均提出了初审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审议区政府二00九年财政决算报告时,针对长期困扰我区财政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好转、财政收入的总量不大、工业企业对财政贡献率偏低的状况、部分有较大收支的部门年初未编制采购预算、财政预算约束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一是加快发展工业园和老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增加经济、财政总量。二是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力,积极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高综合预算的调控能力。三是加强税收管理、强化非税收入征缴。四是加强对有较大收入部门及单位的延伸审计、扩大审计面。五是要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区经济工作的影响和要高度关注房地产、建筑业的动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与会各位常委会委员、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积极组织工委和人大代表视察和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一年来,先后组织财经工委和农业与农村工委对区工业企业改制情况,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区农村存量土地情况进行了视察和调研。针对区企业改制、新农村建设进展较为缓慢,资金使用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3、组织工委及相关人员对长淮镇经济发展情况多次采取召开座淡会、深入到镇、企业,实地查看,并先后到合肥包河区大圩镇、江西南昌青山湖区湖坊镇学习考察。就长准卫镇现状及区位优势、发展前景及规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4、组织财政、税务、交通运输水务、工商等部门对区交通运输企业税收变化情况进行了调研,就运输企业税收逐年增幅较低、企业外迁、物流场地少、规模小、奖励比例偏少等问题提出了就如何发展壮大运输企业,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奖励比例等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区政府高度重视。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 上一篇:建材市场调研报告
-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