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11: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工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工调研报告

篇1

为做好农民工工资兑现工作,维护好农民工切身利益,按照县人大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以副主任何芳为组长,部分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工委委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11月17日先后到利辛皖新文化广场、利辛万达广场、利辛宝城尚居绿苑、邦泰国宾府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查阅工资发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成立利辛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坚持预先排查、严厉打击、依法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依法履行防欠监督管理职责,保障了农民工切身利益,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自2013年以来连续七年投诉案件、投诉人数、拖欠工资金额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 一)成立机构,抽调人员,共同解决欠薪及遗留问题

成立利辛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处理欠薪问题,定期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制定方案,及时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和重难点案件。

(二)推进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工资核查机制,做到早摸排早发现早处置

强力推进使用工资支付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名制登记、人员考勤,工资由银行打卡发放。建立了核查机制,通过公示、抽查、核实等环节,审核通过后,才予以发放工资。

(三)加强与司法机关协作,加大打击恶意欠薪力度。

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建立了一整套协同作战机制,打击违法行为,对86名拖欠工资违法人员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

(四)加强宣传,学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引导农民工理性维权。

2020年5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县施工现场悬挂了108条宣传标语,并印制了60幅《条例》进行张贴,发放《条例》约900本,开办了多期培训班学习《条例》,引导农民工和企业学法守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五)加强招投标管理,民工工资兑现作为重要因素。

我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建立中标候选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核查机制,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招投标重要考量因素,也可以作为取消中标资格的依据。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主管部门未能严格落实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有待于加强。

部分行业主管部门仍未按市政府文件要求落实各项制度,项目不开设农民工工资专户、不上线平台。各行业主管单位对开工是否需要办理相关手续标准不一,相互之间信息不共享,一旦出现欠薪情况,较难处理。

(二)平台建设存在问题。自2017年9月份以来,我县大力推广推进我县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登记及工资支付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农民工工资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关于农民工考勤问题。我县在建项目已全部通过人脸识别考勤,避免班组长通过假考勤套取相关资金情况,但因在建项目施工单位对考勤工作不重视,农民工存在突击工和在项目部居住工人不考勤情况,同时,因现在工地存在以点工用工形式,施工方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存在考勤一天,但实际按照1.5天甚至按2天记工,一旦出现工资争议问题,单纯从平台考勤无法判断。2、关于农民工银行卡问题。我县已建立工资发放核查机制,施工单位上传工资表后,需在施工现场维权公示栏内张贴进行公示,人社部门安排专人对施工单位上传工资表人员进行电话抽查,询问对本次发放工资数额是否知情以及银行卡是否在本人身上,对班组长是否套取资金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农民工知识水平有限,往往受班组长蛊惑,将银行卡和密码交由班组长,导致通过平台查看已经发放工资,但实际由班组长取出仅支付部分工资给工人,其余资金被套取,我县已发现这种情况,都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核实并要求将银行卡交还给工人,但在判别以及取证上仍存在较大困难。

(三)案件移交难度加大。今年以来,我县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交公安机关案件三起,虽然这三起案件公安机关也都按正常程序接收办理,但是检察机关对案件质量、相关证据以及程序审核严格,需多次沟通和解释,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采纳人社部门的意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1、早期拒支案件质量不高,部分欠薪行为人被判无罪或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存有意见。2、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对支付主体的判断和人社部门认定的支付主体存在不一致性。

四、意见和建议

1、严格按照《条例》相关内容进行落实,继续加大《条例》宣传力度,对违法《条例》相关内容的行为,将严格进行处罚。

2、加大对规范化管理工作督查力度,重点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指导,如平台建设、劳动合同的签订、实名制登记、考勤情况进行督促整改,对于未按要求整改的企业严格进行处罚。

3、深入工地,做好宣传,改变农民工固有思想,对“进场必须考勤、银行卡必须由本人保管”等方面进行宣传,同时,引导农民工理性维权。

4、加强同其他业务主管单位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从源头上落实各项制度。

篇2

一、全县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其成因

1、返乡回流总人数。我们对所辖17个乡镇的315个村进行了摸底调查。2008年前三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数为9.5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的6.5万人,截至12月底,全县共返乡回流约52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5%。

2、返乡回流时间。今年,农民工返乡时间明显早于往年,过去一般在春节前后10天以内,今年返乡的启动时间至少提前了1个多月,长的达到90天以上。

3、返乡回流农民工年龄结构。据统计,返乡回流农民工中,16-25岁占10%,,26岁-40岁占32%,40岁以上占58%。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以36-50岁的大龄农民工为主,部分从事高体力,低技能工作的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失业后,很难在当地再找到新的工作。

4、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地域及行业分布。返乡回流农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和我国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带为主,占65%以上,县内返乡人员在2%以内;返乡回流农民工中85%以上来自对外出口和中小型企业,其中,从事制衣业、玩具业、机电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5%,其次为建筑业,占20%。

5、返乡农民工工资情况。调查表明,65%的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23.6%的工资不按时但可以足额发放,两者累计,高达88.6%的农民工工资可以得到足额发放。由此可见,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但在调查中,部分农民工对现有的按年度或项目结算工资的方式颇有怨言,希望按月发放工资。调查发现,农民工收入状况有所改观。被调查者中,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40.7%,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占44.0%,两者合计,八成以上农民工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61%的农民工对收入状况表示基本满意。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全县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420元,而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多集中在千余元,这相对于城市用工来讲明显偏低,加之农民工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其付出和收入并不成比例。农民工之所以对其收入状况满意度较高,究其原因,关键是其对进城务工的期望值较低,虽在城市务工,但他们仍以在农村务农收入为参照,所以比较容易满足。

6、返乡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企业经营不景气是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主要原因。据返乡农民工反映,农民工提前返乡主要是其所在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多出现破产、停工、歇业等情况所致。如安福镇望城村的农民工周尚松说“:十几年过来,都是下半年这个时候最忙,唯一今年10月份就已经接不到活干了。”其所在工厂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订单明显减少,工厂开工不足或停工,对工人或是放假,或是采取自然裁员,特别是十月份以来,开工时间不足一半,所拿的工资已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二是外出务工相对收入较低。据调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据太浮镇王化村的杨振国说,他在深圳三和兴玩具厂务工,月收入一般在1200元左右,但每天必须工作10个半小时,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时间才能拿到这么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时间,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时,那么他们就只能拿到月800元的底薪。而且工厂每月还要扣住宿费等。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又一时难以找到工作,被解雇的农民工只能选择返乡。三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1000亿投资计划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吸引力,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

二、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农民工返乡潮

这次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是消费和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而是再就业的困难和基层工作稳定的压力,这些思想活跃的农民精英该如何管理成为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新课题。近年来,进城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工集中返乡,意味着众多农民家庭收入锐减。大部分农民工返乡,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富余劳力如何培训,如果行之有效,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新契机。

为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效缓解他们的失业之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帮扶计划,拟定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切实为农民工搞好“五送”工作,即: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政策、送温暖。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采取以下七项措施,帮助返乡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全力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联系用工单位收集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进行个别推荐和进场求职相结合,千方百计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

二是免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返乡农民工具备用工单位所需掌握的技能。

三是积极协调配合工商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四是积极协调配合税务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减负。

五是举办创业人员经验交流座谈会,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篇3

一、全县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其成因

1、返乡回流总人数。我们对所辖17个乡镇的315个村进行了摸底调查。20*年前三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数为9.5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的6.5万人,截至12月底,全县共返乡回流约52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5%。

2、返乡回流时间。今年,农民工返乡时间明显早于往年,过去一般在春节前后10天以内,今年返乡的启动时间至少提前了1个多月,长的达到90天以上。

3、返乡回流农民工年龄结构。据统计,返乡回流农民工中,16-25岁占10%,,26岁-40岁占32%,40岁以上占58%。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以36-50岁的大龄农民工为主,部分从事高体力,低技能工作的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失业后,很难在当地再找到新的工作。

4、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地域及行业分布。返乡回流农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和我国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带为主,占65%以上,县内返乡人员在2%以内;返乡回流农民工中85%以上来自对外出口和中小型企业,其中,从事制衣业、玩具业、机电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5%,其次为建筑业,占20%。

5、返乡农民工工资情况。调查表明,65%的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23.6%的工资不按时但可以足额发放,两者累计,高达88.6%的农民工工资可以得到足额发放。由此可见,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但在调查中,部分农民工对现有的按年度或项目结算工资的方式颇有怨言,希望按月发放工资。调查发现,农民工收入状况有所改观。被调查者中,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40.7%,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占44.0%,两者合计,八成以上农民工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61%的农民工对收入状况表示基本满意。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全县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420元,而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多集中在千余元,这相对于城市用工来讲明显偏低,加之农民工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其付出和收入并不成比例。农民工之所以对其收入状况满意度较高,究其原因,关键是其对进城务工的期望值较低,虽在城市务工,但他们仍以在农村务农收入为参照,所以比较容易满足。

6、返乡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企业经营不景气是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主要原因。据返乡农民工反映,农民工提前返乡主要是其所在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多出现破产、停工、歇业等情况所致。如安福镇望城村的农民工周尚松说“:十几年过来,都是下半年这个时候最忙,唯一今年10月份就已经接不到活干了。”其所在工厂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订单明显减少,工厂开工不足或停工,对工人或是放假,或是采取自然裁员,特别是十月份以来,开工时间不足一半,所拿的工资已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二是外出务工相对收入较低。据调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据太浮镇王化村的杨振国说,他在深圳三和兴玩具厂务工,月收入一般在1200元左右,但每天必须工作10个半小时,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时间才能拿到这么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时间,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时,那么他们就只能拿到月800元的底薪。而且工厂每月还要扣住宿费等。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又一时难以找到工作,被解雇的农民工只能选择返乡。三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1000亿投资计划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吸引力,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

二、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农民工返乡潮

这次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是消费和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而是再就业的困难和基层工作稳定的压力,这些思想活跃的农民精英该如何管理成为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新课题。近年来,进城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工集中返乡,意味着众多农民家庭收入锐减。大部分农民工返乡,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富余劳力如何培训,如果行之有效,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新契机。

为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效缓解他们的失业之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帮扶计划,拟定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切实为农民工搞好“五送”工作,即: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政策、送温暖。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采取以下七项措施,帮助返乡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全力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联系用工单位收集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进行个别推荐和进场求职相结合,千方百计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

二是免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返乡农民工具备用工单位所需掌握的技能。

三是积极协调配合工商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四是积极协调配合税务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减负。

五是举办创业人员经验交流座谈会,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篇4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3)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篇5

一、县农民工返乡的基本情况

县全县幅员面积2700平方公里,现有4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58万,农村劳动力81.5万人,转移输出劳动力52.8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64.8%,实现劳务收入113.67亿元。

(一)以训提能,以训成业。结合我县农民工实际情况,通过品牌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培训及送培训下乡等活动,提升农民工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引导返乡农民工依个人特色特点实现创业就业。截止目前,累计品牌技能培训29期1515人,返乡创业培训11期539人,目前还有品牌技能培训106人、创业培训41人仍在培训中;组织验收工作组会同人社局对已结业的24期培训班进行验收。

(二)深入挖掘,民主推荐。通过“村(社)摸排+乡镇(街道)推荐+县备案”模式,调动村社资源,发挥乡镇推荐功能,加大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力度,成功回引171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解决当地劳动力就近就业2000余人。通过乡镇推荐,优中选优,成功推荐“全国优秀农民工”1名,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4名、“返乡下乡创业明星企业”1家,市“领军人才”1名;组织农民工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市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1名。

(三)动态管理,实时跟踪。优化创业信息台账,建立长效机制,准确掌握农民工数量、行业工种、务工区域、技能状况、创业意愿等,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农民工基本信息台账410884条,农民工创业信息台账1609条,2020年有意愿创业信息台账280条。全面掌握具体情况,精准对接,落实政策,基本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截止2020年11月,县2020年年度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4071人,新增企业3607个(其中第一产业664个,第二产业643个,第三产业2300个)。较2019年新增1998个企业,增长率124%。但从新增企业规模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扎堆现象严重,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难度较大,持续发展不易,在创业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是政策宣传问题。优惠政策缺少整合性宣传,宣传广度、深度不足。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庞大,分布区域广,不集中,形成“散碎”的务工局面,长期在外,对家乡政策知晓率低,知晓较片面,不利于政策宣传;留村农民工老龄化,文化极低,政策宣传时,不容易被理解把握,造成群众觉得国家政策是得不到的,对国家优惠政策不相信;政策通过村中长辈无法全面准确有效的传递给外出务工子女。这种单一碎片化的传统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在外农民工了解相关政策的需求,导致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农民工对相关业务办理的知晓不全面,办理过程繁琐复杂,在有项目有想法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部门开始办理业务。

二是用工紧缺问题。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2.87万人,县内农村劳动力28.6万余人,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农业农村的生产有必要劳动力需求。农村现有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文化低,技能缺乏,再就业机会少,不符合企业发展的招工需求。为照顾农村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就业范围和就业选择或实现就业致使企业用工困难。这些情况导致县内劳动力严重缺乏,新创企业用工困难。

三是专业能力问题。返乡创业农民工长期的打工生活环境,让他们缺少经营实践、创业知识,创业意识薄弱,不容易产生创业想法。由于农民工本身文化程度低,对国家返乡创业政策、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及规避创业风险等难以理解和掌握,可选择的项目少或找不到项目。市场行情摸不清,专业技能缺乏,容易盲目跟风创业,导致创业失败率高。

四是资金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多年外出务工的积蓄、亲戚朋友的借贷,资金量小,不足以创业,创业资金缺口较大。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必须支出费用容易让创业者不敢去创业,创业压力大,抵抗风险能力低。国家对小微企业的资金贷款政策支持有限,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手续复杂,创业资金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创业者创业举步维艰。

三、意见建议

(一)创新宣传模式,加强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部门牵头,整合农民工的相关政策,全面梳理,进行目录式政策宣传;结合培训学校,帮助农民工理解创业政策,对农民工的自身资源进行个人优化指导,提升创业成功率。加强线上政策宣传,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创建微信公众号“县群工之家”,开发有利于创业政策宣传的功能,形成“中心+农民工”互动联系模式。

(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不断回引农民工。根据农民工信息管理台账,继续采取“村(社)摸排+乡镇(街道)推荐+县备案”模式,加大回引返乡创业的力度,开展全面性的宣传推介活动,据实向返乡农民工展示我们目前的政策支持力度、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返乡下乡人员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返乡下乡人员共同创办旅游服务业,可利用自有住宅依法经营旅游服务业。

(三)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载体建设,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可安排一定比例的场地,免费向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支持高质量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基地)、集聚区,吸引农民工等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整合返乡农民工的资源,把返乡农民工拧成一根绳,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创业互助,共创成功。开展优秀创业成功者分享座谈会,让农民工的真实事迹去鼓励身边的人,不断的激励农民工的创业信心。

篇6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们对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没有再继续上学和农村外出打工这一青年农民工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80份问卷,收回76份,其中有68份有效问卷。对本次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本市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本文就对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一些建议。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化学校及社区学院等各类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引导性、城市适应性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文明水平。充分发挥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

篇7

〈一〉、加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组织宣传,培养农民工用卡习惯。

1、加强社会舆论和参与各方的组织宣传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不仅事关农村信用社,更是与当地政府、各村村委会等社会各界息息相关。在宣传中我社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切实担负起其主导地位作用,把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组织宣传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使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讨论,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知道并清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让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像国家粮食粮种补贴一样作为一项国家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众人皆知。

2、加大农村信用社网点和发卡行宣传力度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直接受理网点,应该不断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力度。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更是为农村信用社以后银行卡的发行和全国通存通兑提供契机。农村信用社网点要高度重视柜台宣传,提高农村信用社网点柜台人员业务水平。通过与一般银行卡服务的优劣比较,给农民讲深、讲透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优势,争取“点”上的理解,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宣传延伸效果。改变农民工携带现金意识、培养农民工用卡习惯,使农民工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支付结算带来的便利。

〈二〉、提高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取款限额,降低甚至取消取现手续费。

1、提高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取款最高限额。

从目前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运行情况来看,没有发生一笔农民工银行卡业务差错。而且从现实技术条件上也完全可以提高现有的取款限额,可以考虑将每卡每日单笔最高取款限额提高为20__0元人民币,同时落实客户取款时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以便在万一发生帐务差错时能迅速找到银行卡的取款人。这也是农村信用社提升服务水平、及时跟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减少广大农民工取款往返农村信用社次数的重要措施。

篇8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缺失及原因

从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法律制度的缺失,甚至是空白:

(一)农民工不享有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在失业期间,基本都享有失业保险,但农民工由于不是城镇职工,没有被纳入失业保险制度的范围,不享有失业补助。在失业期间,他们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或者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也有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家去,很少能够依法得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

(二)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险。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他们大多数从事的是重体力、超强度、多危害的工种,很容易引发疾病。据调查显示,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许多人因经济问题不是选择去医治,而是凭着年纪轻、体质好硬挺过来。即使有的农民工花钱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往往为他们支付很少的医疗费甚至根本不支付,农民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十分严重。

(三)农民工不享有工伤保险。绝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危险性高的工作,经常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害。但很少有用工单位愿意为农民工办理伤亡保险,甚至连保障人生命健康的工伤保险也不办理。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很难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受到伤害最严重的是农民工,轻者终身残疾,生活无保障,重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四)农民工及子女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培训教育。不少农民工是举家进城打工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城市现有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能接纳和满足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求学的愿望,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成了一大社会难题。无论进入私立学校或公办学校,都要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城市居民都感到吃力的教育费用,农民工更是很难承受得起。在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也存在不平等问题。城市职工一般都能享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即使是下岗职工,政府也会采取再就业培训措施,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但农民工与此无缘,他们本来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一技之长,很少有用人单位或政府机构愿意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即使有少数的机构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往往也是留于形式,走走过场,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

(五)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主要表现在:1、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十分普遍而且严重。据统计,我市农民工拖欠的工资占应发工资的13%。据省妇联对进城务工妇女的调查,有34%被调查者不能足额按月领取工资,餐饮服务业拖欠率占43.9%,而且老板以各种理由扣发工资的现象也最为常见。因拖欠工资导致讨要工资的各种恶性纠纷和问题屡见报端。20__年5月31日,30多名外地民工为讨要拖欠工资,被殴打致伤,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2、农民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生产、生活条件差。许多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的住宿条件很差,拥挤、脏乱、不通风,不仅危害农民工的身体健康,而且极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传播。3、超时工作或加班成为“家常便饭”。很多企业为了赶工,要求工人超时工作或长时间加班,有的甚至无偿占有农民工的休息时间非常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市10%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日,13.3%的农民工没有固定休息日,60%的农民工日工作8~10小时,10%的农民工日工作超过12小时。建筑业力工平均日工作12小时,建筑工地工程紧张时,最多一天要干14~15个小时,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明确的规范,农民工的休息权很难得到保障。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上的弊端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失的根本原因。中国特有的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城乡相互隔离的社会结构,即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由户籍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功能,即户口与入学、公费医疗、低价住房、各种补贴、退休养老等权益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城乡严重不平等。同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尽统一,难以互联互通,保险关系转移难以落实,农民工流动性大,担心只参保、难受益,保险关系难以接续。只有真正解决了社会结构、社会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是立法上的缺失。由于当前我国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所立的法位阶较低,效力等级不够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到市一级这方面的专项立法就更少了。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法规,如《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但这些主要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有的是通知,有的是决定,而且使用的大都是口号性或号召性的语言或参照或比较原则的规定,操作性不强,不仅法律效力等级低,而且其权威性不够,在实践中很难执行。

三是思想观念上的不认

同。第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承担城镇居民特别是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负担已经是异常沉重了,因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无力承担。这种单纯从经济视角来看待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宜的。城镇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并不构成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当理由。同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代价估计过高也是一个误区。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并且有土地,如果他们在城市里无法生活,还可以回农村去。因此,完全不必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其实,“农民”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身份标记,而只是一种职业。农民工已逐渐从这种职业中分化出来,成为非农职业的劳动者。另外,农村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也在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种地成本的不断上升、农产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而逐渐消弱。因此,该观点既不符合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意愿及现实选择,也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第三种观点认为:政府以往并未承诺过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仍然是农民身份,因而同样可以不考虑。然而,现代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人们对平等、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和保障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正义举措。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确保每一个国民均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的必要举措,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不能将社会保障视为“包袱”,因为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以存在的基础。

四是行政监管上的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很好保护的原因,还反映在执法能力不足,监管不到位。农民工日趋增多,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农民工维权的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劳动监察部门执法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在劳动监察部门中,人员不足、经费不够、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加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本身所涉及方面很多,对农民工问题执法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农民工会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逐渐被城市接纳。而且农民工队伍会越来越庞大,涉及的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体制下产生的独特现象,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而出现的。农民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培育完备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对于完备市场体系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了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民工才能在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之间合理流动,达到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构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据前述调查,农民工是一个主要有年轻人组成的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64%;31岁以上的人仅占36%。这样一个高活力群体如果失去经济生活来源,又不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所接纳,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可想而知的。一旦他们的中部分人员“失业”,没有了经济来源而陷于困境,或因遇到不公平待遇而又得不到法律保障,就极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过激行为,甚至是报复社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可以使农民工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农民工所处的工作现状看,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许多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是得到严重侵害。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就是要从法规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纳入法律规范范畴,真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客观要求。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健全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需要而予以立法完善的。一项好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说明它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客观要求,因而依法赋予一定的法律形式确立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反之,其立法内容尚欠单薄与不完整时,可以通过法律的修改与完善,使之趋于完整、成熟。因此可以说,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实质上就是推进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国家已经提出了很多重大举措,特别是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最近又通过了《劳动合同法》(20__年1月1日施行),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做了制度性安排,提供了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政策依据。目前,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快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力度,解决好目前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低、立法空白等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依据国家就农民工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__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办法》的立法工作进度,为农民工在劳动就业、获取报酬、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根据新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有必要对我市相关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重点是就有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等法律保障制度及其原则作出明确规定。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建设。1、逐步建立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一体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制度。建立市一级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逐步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关系信息互联互换。2、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地市间、省市间转移管理办法,保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能够随之进行转移和对接。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分类管理信用制度,分类对农民工进行管理,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应纳入所在务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应确保其个人帐户能在地市间、省市间等较大范围内转移;对于短期务工及没有固定和稳定工作单位暂时不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应逐步建立与其身份证相一致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保证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或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接续。4、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限制,尽快解决身份转化问题。可在原来落户政策基础上,参照河北、福建等地做法,对于在哈有稳定工作、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解决在哈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让他们及子女享有市民待遇,身份平等。5、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即将施行的《劳动 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实行同工同酬。6、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实行农民工子女教育“国民待遇”。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我市各级职业培训机构的功能,推行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为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提供良好服务。

(三)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目前,农民工还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受到不法侵害时,大多请不起律师,也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20__年国家正式出台的《法律援助条例》,为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国家应给予法律援助提供了保障。近年了,我市在法律援助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专门机构非常必要,用法律援助方式维护农民工权益,帮助农民工在处理法律纠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法制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工会的维权主渠道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要求,必须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注入新的机制与活力。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在城市社区,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日趋完善,如社会互助、医疗保健、治安联防、社区福利与救济、再就业安置等,这都为解决居住在社区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途径和可能。工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把农民工纳入工会,积极发挥各级工会的点多、面广、贴近基层、亲和力强等优势,能够尽快了解并帮助解决好农民工遇到的就业歧视、工资拖欠、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其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从创造和谐、稳定大局出发,开展创造性工作,切实做好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这是工会在新时期工作领域新拓展,也是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因此,完善和发挥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工会的维权主渠道作用,将对建立健全我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发挥积极作用。

篇9

一,调查目的。

掌握伏虎镇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伏虎镇及其所辖几个村落农民外出务工情况。

一般情况:外出务工农民年龄一般在17岁到5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3:2;90%以上去往上海,广东及新疆,甘肃等地,约10%在周边县市打零工;当地土地资源稀少,人均耕地不到0.5亩。

三,调查方式。

实地走访农户,与农户面对面交谈;与乡镇及村干部座谈了解相关情况。

四,调查时间。

*****

五,调查内容。

主要关注当地农民工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以及所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打工经济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大量农民工外出给当地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

六,调查结果。

以伏虎镇及二村(徐家坝村)),六村(张家观村),十六村(碑亭子村)为例,统计数据如下:

1,伏虎镇,共有人口3万6千人左右,其中农业人口1万5千人左右,耕地1万余亩,外出务工人员7千人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50%左右;

2,二村(徐家坝村),人口1356人,345户,625亩耕地(水田210亩,旱地415亩),外出务工人员400人,其中省外约250~260人,省内周边县市约150人,男性占70%,30岁以下占60%,外出务工收入占60%左右;

3,六村(张家观村)人口732人,劳动力370人左右,共有502亩耕地(水田178亩,旱地324亩),约有200人在外打工,青壮年有2/3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

4,十六村(碑亭子村),人口832人,200户,共有耕地720亩(水田244亩,旱地482亩),外出务工人员约有300人,其中省外约250人,省内县市约50人,夫妻二人一同在外务工的约占总户数的60%。

5,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有60%以上是留守儿童,而且还有10%左右由单亲抚养;

6,夫妻二人共同外出务工的,约占家庭总数的60%以上,夫妻完全在家的仅占5%左右。

在我们所调查的每个乡村中,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现象都是很严重的,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大街上除了放暑假的学生之外,基本上看不到与我们同龄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乡镇上毫无生气可言,尽管能从街道两边的建筑上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每个地方都好似一座空城,给人以萧条之感。

农民工外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现在却显现出了极大的弊端,除了给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带来管理,安全上的隐患之外,更是对基层地方上带来许多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父母的外出,隔代教育的弊端使得这些孩子普遍有性格上的障碍,要么少言寡语不与其他人交谈,要么调皮捣蛋无法调教。父母外出不能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安慰,于是便试图在物质上去补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吃喝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的情况下,每月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100~200的零花钱。处于很多方面的原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很少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管制,加上孩子年幼,本来就缺少自制力,大部分孩子都将钱花费在诸如网吧,游戏机厅等地方。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调查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只有2%左右的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却有40%以上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有些留守儿童走上不良道路,甚至违法犯罪,如据五村(袁家岩村)村支书介绍,该村一留守儿童袁某(男)多次入室偷盗财物,后被当场抓获;六村(张家观村)一留守儿童徐某(女)沉迷网络,于2006年偷偷跑去和网友见面,至今未归,其他诸如整日上网,朋友,聚众打架闹事等现象更是常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严重,这势必会对下一代的将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留守老人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必然加重,加上好多老人还要照看孙儿,本身又没有积蓄,容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另外,留守老人精神上的孤独以及生活与疾病缺乏照料问题也很严重。

3,耕地闲置问题。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的老人妇女只能简单种些水稻玉米用于基本生活需要,有大量土地闲置。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由于基本没有劳动力在家务农,基层政府无法引导农民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仍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为主,而且传统的油菜种植,家庭养猪等产业也逐渐萎缩,以十六村(碑亭子村)为例,84年~98年全村平均养猪1500头左右,97年更是达到2400头的记录,98年以后,由于劳动力开始大量外出,养猪数量逐渐减少,年均700头左右,然而在2006年即去年却只有400头,今年由于动物疾病原因,生猪数量更少。虽然政府积极引导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承包闲置土地进行枇杷,桃子等水果的种植,但是效果不佳,效益低下,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5,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由于缺少劳动力,基层政府只能出资雇佣外地劳工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无疑加重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以伏虎镇各地正在进行的卫生井建设为例,撇去国家财政补贴,如果由本村劳动力修建,每人只需交70元左右便可,而现在雇专业工人修建每人不得不多交30元。另外大量家庭举家外出务工现象的存在也导致公共工程建设集资困难,乡镇政府债务问题严重。

6,农业税征收困难。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劳务经济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举家外出,造成许多地方有户无人,他们外出务工的地点不固定,农业税长期无法正收。这既是过去为了完成农业税征收进度形成村组干部,乡镇干部垫款,乡镇政府贷款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税难以征收的症结所在。

7,计划生育工作难以进行。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员大量外出,以村组为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妇检无法进行,生育指标无法落实,出生人口难以统计等。

8,农村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存在盲区。农村有一定文化青年及年轻党员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党员发展和管理教育困难,流出地鞭长莫及,流入的又无具体措施,长此下去会导致村组党员发展断档,村级组织后继无人。

9,夫妻家庭问题。夫妻双方如果有一方在外务工,由于长期不能回家团聚,必然导致夫妻感情的淡化,离婚率上升。

七,调查体会。

由调查结果可见,大量农民工外出已经给打工目的地城市和基层地方双方带来了许多困难,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我们的重视,采取措施,防止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1,调整农村发展战略,综合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农村家庭和农村社会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新近被称为"异地工业化"或"异地城市化"--是一种远距离、高成本的转移方式,它以大量的农民家庭解体为代价,使得家庭这一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因为中间一代(家庭的顶梁柱!)的外出而接近于被掏空,只留下老少两代,并进而使农村社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这种本来被当作化解"三农问题"战略举措的转移方式,虽然在经济的意义上起到了缓和"三农问题"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的意义上也同时恶化了"三农问题",甚至使它更加复杂和严峻。因此,在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案时,不应该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而是要充分地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综合、系统、周密的规划,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在尚未彻底解决一个问题的情况下却引发另外一些可能更棘手的问题。

2、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阻碍农民彻底进城的制度和政策规定。农村家庭危机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所造成或加剧的。如果作为流入地的城市并不只是单纯地接纳一个孤立的外来"劳动力",而是也能同时接纳一个完整的农民家庭,那么上述问题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得到避免或缓和。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废除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虽然一些城市政府近年来在清理针对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取消就业限制等方面有了重要改进,但还远远不够,在取得城市(镇)户口、就业、子女接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许多领域,还存在着对于外来农民的整体性排斥和歧视,这是造成"农民工"本人不能实现"市民化"以及其家庭不能整体迁入的主要原因。除了在这些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之外,政府还有必要在建设和提供廉租房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以降低农民家庭迁居城市的门槛和成本。

3、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和就近转移,即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从发展战略上对目前实施的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予以大幅度调整,也即改变将现有的少数大城市"做大做强"的做法,而将大量的小城镇"做实做强"。城市化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小城市、建制镇,以及农村集市的建设,通过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公共建设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对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的吸引力。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1,针对留守儿童来讲,应该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在校园里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多的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学校也应增加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书籍以及增加娱乐设施。

政府发挥相应作用,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设立幼儿园或诊所,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投入,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发挥社区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辅助留守儿童的活动

2,关于土地闲置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乡镇政府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比如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但一定要慎重,要经过缜密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伏虎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开发闲置土地,政府不顾本地实际情况,鼓励外地投资者投资种植枇杷,结果因为气候因素枇杷无法开花结果,投资方损失惨重,地方政府也负债累累。

3,关于计划生育和农村外出党员教育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合作,建立外出农民工档案。

4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篇10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