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长职责范文

时间:2023-03-29 17: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研组长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研组长职责

篇1

    1、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提高本组教师对教育方针的认识和教育理论水平,引导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团结和带领全组教师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规定,执照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  组织全组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讨活动,研究教学改革,鼓励、督促、检查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落实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

    4、  负责制定好本组的工作计划,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并督促本组教师写好教学工作总结。

    5、  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

    6、  深入课堂和年级、班级,了解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听取对本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向有关教师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发现好的做法,向本组教师推广,并帮助教师总结经验,组织交流。

    7、  重视对本组青年教师的培养,从各方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8、  组织好本学科的各个课外活动小组,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活动,提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9、  负责本组教师的业务考核,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教研组长;角色

1学校知识管理和知识主管概述

1.1学校知识管理

研究者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诠释。如:

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

萨拉维(Saravaryy)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成员经由创造与使用共有知识的程序,包括知识的获得、组织学习与知识的扩散。

卡尔·什维(KarlE.Sverby)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IBM公司认为,知识管理是对know—how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共享及应用,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应变力、工作职能及创造力。

从人们对知识管理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知识管理强调对组织的知识生产、创新、交流、共享及应用,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尽管学校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通过对组织的知识的积累、创新、共享和应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

1.2学校知识主管

CKO是“ChiefKnowledge0fficer”的缩写,通常称为“首席知识官”、“知识主管”。它是2O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而在企业内部出现的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专门负责企业知识管理的规划与实施。知识主管是由首席执行官(CEO)直接任命的,其主要任务是推进知识管理,营造一个学习、积累知识和共享信息的环境,促进知识集成、知识生产和知识共享的过程,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的。学校知识主管这一概念同样也是从企业引入的,学校知识主管是指在知识管理中,通过学校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挖掘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和提升知识的共享活动,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了使知识主管更为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学校知识主管可分为三层次:第一层,个人知识主管,也就是教师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的过程。第二层,教研组长兼知识主管,在教研组内组织活动,组织教师积累、分享成果。第三层,学校知识主管(CKO)。这三个层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权限和职责。教师个人知识主管是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教研组长是负责组织教研活动,学校知识主管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此外,教研组长作为知识主管并不是一个行政领导的角色,不是只负责上传下达,他在校本教研进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2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等制的学校组织推崇的是刚性管理,组织结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便于监控等。权力集中于上层,下层自主性差,参与决策的程度低,创造潜能难以释放,上下层之问相距甚远,不易沟通、交流,严重影响到教师能力的发挥和利用。因此,教研组长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角色定位与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长所扮演的角色相对照,显得格格不入。

2.1学校组织信息传达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教研组织并不被认为是学校中的一级行政组织,但又不是纯粹搞教研活动,教研组不仅负责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的安排与制定,组织集体备课、公开评课、听课,还得参与处理教师竞赛评比、教师进修、职称评定、教师人际关系等事务,越来越多的带有行政组织的特征。可是,教研组长即使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有些事情,也无权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教师的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组长潜意识地认为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传达上级文件的有关精神,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仅仅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教研组长很看重这种管理者的角色,总想以管理者的身份试图通过实施行政权力来影响教研活动,对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主观的判断或决定,而忽视了作为教研组长所应负的重要职责:组织引导教师们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共同分享成果等。久而久之使教研活动留于形式,教师对教研活动也失去了热情。

2.2教研活动包办者

由于学校特殊的校园文化,加上教研组长自身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理论素养不够,或者是由于事务缠身,现今的教研活动中,不少教研组长把教研活动视为一种负担,教研内容仅仅限于传达文件、教育理论和政策,解答教材、重难点和考试范围。教研活动过于形式化、模式化,教研组长在主持教研活动中,照本宣科,为了避免矛盾,无论是教研计划的制定,还是教研活动质量分析,再到听课、评课,完成总结,只需其他教师提供书面材料即可,自己一个人包办完成,缺少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享经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发言和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时间一长,教师也失去了发言的热情,以致于集体研究的活动成了个人的研究活动,也使大部分教师失去了促进发展的机会。

3知识管理视角下教研组长角色重新定位

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作为知识主管,根本的变化在于把过去完成任务式的自上而下的被动教研变成自中而上下的主动教研。教研组长作为各项研究活动中平等的首席,其职责是双方、乃至多向的。知识主管的工作主要是支持性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要了解学校的环境和学校本身的特点,理解学校内的知识需求,建立和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共享信息的环境,保证知识的创新、流动,促进知识的生成、生产和知识共享的过程等。因此,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教研的设计师、咨询专家、组织环境专家、促进者和引领者。

3.1教研活动的“设计师”

教研组长不能只是做上传下达的桥梁,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一个“挂名”而已。教研组长似乎总能顺利地将上级的精神传达下来,其实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虽然教师们都参加了教研活动,也记了笔记,但教研活动周而复始的没有实效,其他教师排斥的心理也与日俱增,倘若教研组长只是召集其他教师来传达上级部门的精神,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对整个教研组织活动没有任何设想,那么教研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教研组长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充当教研组织的“设计师”,要勇于担当,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指点迷津”。教研组长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要制定好教研计划,以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围绕教改课题精心设计和策划好各类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搞形式主义。教研组长除了组织好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他们通常还应该是知识目录、知识基础设施、知识交流机制、知识共享空间和知识积累的“设计者”。教师们通过组内的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分享教育教学技巧、方法;或者是学术研讨活动的沙龙活动或教学反思。总之,教研组长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安排一些能促进经验共享的事件或能使经验显性化的方案,让教师从中不断受益,交流分享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艺术,使教研活动有质的飞跃。

3.2学术领域的“咨询专家”

教研组长要想成为专业领域的“咨询专家”首先应成为学术领域的先行者,他们必须不断引入新的有意义且符合知识管理理念的想法并对这些新想法进行培育,仔细地倾听其他人的想法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平时要身先士卒,勇于探索,潜心钻研,主动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做好课改的“龙头”。教研组长应有较好的学术功底,虽并不是什么都行,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他有着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素养,能为不同学科教师针对不同问题提供独特的建议,成为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其次要成为共同合作的典范。教研组长不具有行政职能,不是介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中间的一级行政干部。教研组长以较高的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赢得教师的认同,提倡教师的互助支援,避开上下级考评等的干扰,由教研包办转向教研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非行政力量的优势,积极影响其他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这将有利于教师摒弃“搞教研是专家和教研组长的事”的片面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交流中使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从而不断的闪现出教学灵感,激发出教育智慧。为教师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吸纳同伴的经验提供信息渠道,从而全面发展自己。

篇3

当前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管理层面,教研组不作为常设机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这些所谓的教研活动被圈定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正常开展,且内容无非是传达精神,布置工作,组内的主要活动,仅是开几节公开课,相互之间听听课,深入“研究”的气氛不浓。教研组内部,组织者保守,教研组活动盲目,内容陈旧,教师自身对活动缺乏兴趣,同时,教师缺乏专业功底和交流胆识。

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意愿 笔者所在学校聘请专家到校作有关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和行为变化的系列专题报告,在认识上加以引导;以教代会、分组讨论等常规校本培训形式,深化对理论和制度的学习;组织工作取得成效的教研组作总结和交流,在行动上起典型示范的作用;以校本研修对外展示为平台,邀请专家指导,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

以“火车头”效应为牵引,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动力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积极性,学校规定每位行政领导做到“二深入”,具体说来,即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或专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领导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普通教师,从校长书记到各专业各部门负责人,无一例外深入第一线承担学科教学工作,在教研组活动中也是最活跃的骨干分子。行政领导深入了教学实践,以身作则,处处起到表率与指导作用,也唤起了教师的教改热情,成为搞好教研组工作的无穷动力。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行为 首先,在学校层面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其中,中层蹲点制度即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

其次,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共享资源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教研组的每次活动都安排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以教研组长培养为重点,优化组合,落实组织的绩效管理 教研组长必须具有“三种意识”:勇挑重担的意识、钻研求进的意识、热心服务的意识。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学校一是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先进理念的引导和提升工作,采取与先进学校交流、请专家做讲座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例会。除常规学习外,还对组长每月的工作进行总结与点评,让组长交流组内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组织新一轮教研活动的设想等,使组长善学勤思。三是推荐组长参加各类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组长开展工作。每位深入教研组的行政领导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定期同组长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计划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四是对组长工作实行过程和终端考核。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教研组长考核办法》,每学期期末对教研组长的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制定《教研组量化考核与奖惩办法》,对照量化考核标准进行打分,评出等级,优秀的给予奖励。五是加大对教研组的政策支持,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长成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

篇4

1.领导意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很大程度上能带出一个好的教研组。所谓好的教研组长,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科研的素质和能力,起码要有很强的教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路活跃,创造能力强。同样,一个好的教导主任,在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出几个好的教研组长;一个好的校长在很大程度上能带出一个好的教导主任。如果一个学校里校长有很强的教研意识、教研能力,教导主任有很强的教研能力和责任心,教研组长有很强的教研意识,并善于进行调查研究,那么,这所学校才有可能涌现出一大批教研骨干和教学能手。

2.学术氛围

教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学术活动,学校教研活动能够营造出一种学术气氛,而浓厚的学术氛围又能促进和激发教师教研的兴趣。浓厚学术氛围的营造需要学者型的领导、学者型的教师、严谨的学风、研究成果展示(一般表现为课题的鉴定和论文的登载)。

3.时间与精力

干什么事都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搞。教研工作是一项智力型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不行的。现今当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课节量很重,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探讨,唯一带有教研性质的活动便体现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这在客观上为这些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教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成为个人的“单打独斗”,如果那样,是不会得到充实和提高的。别人的经验需要吸取,自己的疑问需要集思广义,所以,教研活动在客观上强调集体智慧的融合和发挥,大家共同来解决问题,也许方案会更科学、更好。但是,让一个教研组几个老师同一时间聚在一起,就得让每个老师都得有这份时间,学校教导处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安排和提供时间、这个机会去进行必要的教研活动。同时教师还需有这份精力,因为教研活动是一项脑力劳动,教师不能背着过重的生活负担和工作压力去进行教研,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4.激励措施

人性化管理首先应该从人的生活需求出发去看待问题和考虑问题。教研组活动工作亦不能脱离人性化因素,亦应劳者有所得,多劳多得,置入激励措施。譬如:教研活动量、教研成果与考核挂钩,与工作量挂钩,与奖金福利挂钩等等。要引入激励机制,弘扬教研之风,配合督促指导。

二、教研组工作有效开展的内部因素

1.组长素质

如前所言,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很大程度上能带出一个好的教研组。教研组教研工作成效的显著与否与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专业化发展的形势也对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选好一个教研组长对教研工作本身具有何等的重要性。教研组长必需由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在学校学科方面成为大家公认的骨干人员去担任。教研讲究的是学术性,教研组长的学识高、教学能力强,教师才会认可并向他看齐,这是一个教研组长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的必要条件。

2.教师整体素养

教研组长再高明,教研活动也得靠大家来完成。这就要求教研组教师的整体素养水平在一定的高度,否则就无法分工合作,所谓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就成了一两个“能手”的包揽活。这样做一是不公平,二是挫伤积极性。长此以往,教研活动也就开展不下去了。如果一个教研组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为既成事实,那就要适当调整活动主题(或课题),降低难度,积极开展“以优带差”的帮扶活动,循序渐进,提高素养,渐入角色,切不可操之过急,打击后进者的积极性。

3.协作精神

在教研组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课题的研究,分工协作是少不可了的。全组应该有一种凝聚力与协作精神,要团结一致,投身研究、探讨,一个人的落后会影响整个教研活动的进度与深入开展。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要注重这种协作精神的渗透、灌述与培养。要让大家经常体会到协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要让大家时时明白,每一项任务的完成与自已所尽的一份力量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取得了成功,这样,每个人便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从而会促进这种协作精神的进一步巩固。

4.组长权限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研组;活动开展

设立教研组,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常见形式。就学校管理方面来说,教研组可作为一个组织分层,既建立在教务管理的框架下,同时也以基层教师为主导,根据各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既有管理职能,又附以一定的自主性;对于教师来说,既可以在该组织当中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同时以专业划分的教研组又可以融汇相同,激发教师的组织内部合作,提高教师的创新改革的能力。但笔者也发现,很多教研组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流于形式,组织形式单一,活动氛围不活跃,缺乏在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质成果,没有达到设立教研组的初衷和预期。就此,结合笔者担任教研组长的经验和构想,试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研组活动。

一、去除教研组行政化的印象

什么是教研组?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师心目当中,它是一个被教务部门根据专业而简单划分的组织。各自专业相近,便于管理。按照学校教学行政职责规范当中的描述,主要就是完成每个学期的常规教学任务,即集体备课、定期开会、教学检查、工作布置等几项行政工作。职能管理的目标很明确,但创新和开拓的氛围很少,即便是要做一些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也是有了项目才开始分工协作、下任务。组织活动的基本程序也就是首先领导讲话,接着教研组长讲话,教师附和(有意见想法的就提,没意见的不做声),最后组长又总结发言这样的形式。教研活动应有别于行政活动,教学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行政化”的流程使扼杀了教学研究的本意,教研活动难以达到交流和拓展的目的。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教研组长大部分是专业组长,那么对于教研组长的职责定位,组长自己也是很明确,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教务处的附庸,是教务部门派来督导大家的,没有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教研组长的工作“去行政化”,将行政工作交由教务部门完成,又或者设一个专职负责行政工作的副组长和教务员,让教研组长有更多的精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去改革和创新教学,而不是被繁重的行政工作束缚。

二、教研活动的多元化

很多老师都有了思维定势,觉得每个学期把这些形式走一遍,就算参加了教研组活动,甚至有些老师只为考勤而来,让教研活动变了味。因此,转变教研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入现代职业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是激活教研组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例如,现代职业教育中,技能竞赛已经常态化,面对这样一个需要凝聚集体智慧、考量教师能力和学校教学实力的活动,教研组可就此开展一系列的研讨和布局工作。同组教师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比赛的赛制和内容,形成一整套的训练章法,并贯彻实施。在比赛训练中不断改良训练方法,不断的推进教研组研讨出来的对策,精雕细琢的培养出有实力的学生,以全组之力应对竞争激烈的比赛。此方式也可用于课题申报和研究,以及开展其他教研工作当中。

又或者在每学期开始之前,给每周或每月的教研活动定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主题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研究的课题,也可以是一个课改的项目,还可以是一项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的普及。这样,教研组的活动就有实际的成果,教师也能当中受益匪浅,自然就调动起了教师的积极性,出得了成绩,提高得了业务素质。

但这些想法和建议在领导层面上需要得到支持,把这种开放性 、多元化 的教研组织形式制度化,才能有力的避免活动流于 “经验化 ”的不良影响。

三、常规工作的去任务化

基于教研组工作的去行政化、教研活动多样化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将常规工作的去任务化。前面我们提到,教研组活动开展得死气沉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行政职能过重,导致教师已将常规工作任务化了。在一面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合作性的同时,也应就管理和教学流程上去任务化。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只是会要求教师时刻准备好教案和教学材料待查,并将审查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样,很多老师就会在教研活动开展之前如临大敌,把精力都放在了备查之上。这样已经无从谈起如何去参与到教研活动当中,而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务,顺利过渡即可。就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来说,通过审查纸质资料,来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完全落后的了,既剥夺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起到客观评价的效果。

我们应该在教研组活动当中大力的推行开放式的评价模式,即便是要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在教研组活动当中开展说课、微课等形式的比赛,在内部竞赛当中督促教师不断的提升和创新。尤其是对新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所接触到的教学技术手段已经相当先进,用老旧的教学管理模式去束缚他们是不恰当的,所以要将“任务化”的条例转变为“竞争化”的机制。

四、组织活动的激励

组织管理当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完善激励机制,这在教研组的管理当中也是一样通用的。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以物质激励的方式来扶持教研组开展活动,每年拿出一部分的专项经费,在对教研组的科研和业绩进行评定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把评比工作常态化。在重成果、看绩效的前提下,教研组自然会细化分工,注重集体荣誉感,基层教师心中会不自觉的产生为教研组做贡献的动力。另外,也可在下达教研教改工作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教研组内部自行分配,这样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将每年或每学期的评优评先工作下放到教研组内部自行评定,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教师互相举荐和评定。由于本组的教师相互之间了解较深,做出的评价也较为客观,这就避免了出现评选不公的争议。也让组织内部形成竞争,用有限的奖励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

各组教研组长之间也可根据自己带领的教师队伍的成绩,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作为提拔晋升的依据,基于他们更大的施展空间。

可见,如何开展好中等职业学校教研组的工作,是构建好学校教学基础和人力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还将会有很多新的元素加入到教研组工作的改革当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不断开拓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道路。

篇6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年青教师,我们将以教学环节为切入点,规范课堂教学,使教学管理精细化、制度化,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的精神,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以教师为主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注重教研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以教学常规为着眼点,把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实现教师间的合作研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校本教研的形式:

教研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大教研:即学科教研,指全校同学科所有教师集中教研。

2.中教研:即年级教研,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集中教研。

3.小教研:即个人钻研教材、教法和课程标准等。

三、校本教研的内容:

1、加强“五个研究”。

即课标、教材、考纲、课堂环节、学生五个环节。

2、加强对“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四、校本教研的准则:

从工作中的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小问题。

五、校本教研的环节:

1.调研:教研组长了解情况收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小”问题。

2.计划:根据收集内容教研组长确定每次教研的主题。

3.备题:各位教师根据教研主题准备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研讨:集中研讨,各抒已见,交流想法,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决议。

5.执行:教师将决议付诸于实际教学,检验其合理性。

6.反馈:教研组长收集执行结果,形成总结性材料。

六、校本教研的分工细责:

(一)教导处:

1.制定学校教研制度。

2.指导管理教师的教研,检查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交流情况。

3.组织好各教研组教研成果的汇总、统计工作。

4.向校长、副校长提供教学导向性意见、总结,推广好的教法与经验。

(二)教研组长:

1.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好本组教研任务,做好组内职责分工、任务布置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

2.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推广教研成果与教学经验。

3.组织每次教研都要有依据、有主题、有记录、有措施、有成果。

(三)教师:

1.反思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敢于提出共同研讨。

2.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态度端正,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积极实践教研成果,并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七、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1.每次教研活动时,教导处负责检查教研情况,包括参加人数、活动内容、主持人、起止时间等。

2.检查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教导处负责全面检查记录,学校领导深入到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

3.无故不参加教研活动者,按旷课一节处理。

4.成立教研活动评比小组,评选优秀教研组。

5.学期末展示各教研组研究成果,优秀材料及时推荐,先进方法及时推广。

篇7

【摘 要】培训模式是构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要因素,“模式创新”是提高培训工作质效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为例,提出“同伴会诊”培训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目标设计、行动路径和效果体会等,既取得了很好的培训实效,又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关键词 教师培训;同伴会诊;培训模式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也就是说,你要学习游泳就应该在泳池里学习,而不是站在陆地上谈如何游泳。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如此,应该在教育、教学等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因而“走进教育现场”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元素和基本形式之一,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教育、教学、管理等主题展开研究,更加富有精彩动感、更加可看可学。同时参训教师均为成人,他们是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的,他们的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学习非常重要,成人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类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需要成人在相关情境中亲历亲为——“在行动中反省”、“在行动中求知”,才能生成真正的理解,获得切实的掌握。基于此,我在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项目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一专题,研制并实施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同伴会诊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目标设计

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于2012年3-4月举办,有来自市属17所学校的40位组长参加,60学时,共组织了3次集中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主要是安排了教研组建设及活动方面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次集中培训,主要是进行实践体验,主题是“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次培训的目标很明确,即提升教研组长策划有效教研的能力。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又是基层教学管理者,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和本班学员来自3门不同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的实际,整期培训我们侧重于对学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教研组长履行管理职责的最重要载体就是“教研活动”。因而如何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性的随机交流层面,真正使其富有实效既是组长们必须思考的一项基本却十分重要的命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

二、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基本认识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即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成同伴间展开真诚交流、互相合作,围绕中心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给出建议,从而加深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同伴间的这种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合作反思”的过程,在共同语言中产生共鸣,在不同声音中相互交流、越辩越明。该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是基于参训教师的特质;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经验和知识,他们具备对某一问题思考、提出看法、讨论、归纳的这样一种能力和素质。二是受情境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及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课改理念的启发;我想:我们亦应该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一个班级四五十人,逐一就问题发表观点或者感想,在操作上不太现实,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全班组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组内讨论的观点归纳综合起来,最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展示。这样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得到了陈述和展示,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还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同伴间由于工作性质、专业背景等相似度较高,陌生感和距离感也较少,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彼此在行为上会更主动、思想上更自由、思维上更活跃。

三、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行动路径

(一)培训前的铺垫

1.理论引领:围绕主题,培训班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作《怎样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的专题讲座。有理论分析,又借助真实案例呈现方法的指导,给学员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同时鼓励大家要在“理想的引领下做尽可能的实践”。

2.任务驱动:在本次集中培训前班主任先行将培训内容、形式等跟全体学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要求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先行展开独立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阅读、思考、资料收集及材料撰写(主题:《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等工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便于在会诊时有话可说且有的放矢。

3.现场选择:我们通过自愿报名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最后选择了教研组建设相对比较健全的练市中学和湖州一中两所学校率先组织公开教研。

(二)培训中的观摩

在练市中学,全班学员现场观摩该校政治教研组的听评课课例式教研活动。首先听了该校政治教师的一堂高三二轮复习课:《收入与分配》,随后观摩了政治组的教师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的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上课老师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并谈了课后的一些想法,后组内其余老师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气氛非常活跃,组长最后作简短活动小结。

在湖州一中我们观摩的是该校历史教研组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教研活动。校领导介绍了该校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后在该校历史教研组长的组织下,一场以“指导学生社团(春秋社)”为主题的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备课组分别介绍各自指导社团活动的方案,高一备课组是《书画同源——书画作品展示、欣赏》,高二是《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介绍完毕后,全体组员畅所欲言,对方案的预设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三)观摩后的会诊

两场观摩结束后,全班学员分别就所观活动进行会诊研讨,先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发言都非常诚恳,各抒己见,就事论事,肯定了优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现场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就听评课课例教研而言:评课“中规中矩”,缺少新意和策略;活动中有冷场情况出现;有的只说“好话”,而有的语言表达过于犀利;组长最后的小结针对性不够。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方面:下达给学生的任务“一刀切”;老师不能只是指导而要积极参与进去;缺乏对活动系统性全局性的研究整合;内容新颖,但形式上能否突破这种大家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常态;缺少最后小结等。最后开出如下处方:

1.要营造教研组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组员间进行对话、真实互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2.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主持人)在活动前一定要精心策划,活动中注重动态调控,并且一定要做好活动小结,并书面记录下来。

3.有效教研活动应多在“研”字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大家都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主题要明晰,目标的编制应该有全局概念。

4.要改进听评课的策略,明确目的性和主动性、细化评课内容、课前最好有清楚的布置分工,要避免泛泛而谈、偏离主题、研讨积极性不高、主持人唱独角戏等问题。

5.指导学生的活动,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设置任务,注重个性的发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活动实效。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只停留在指导者的身份。

6.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开拓眼界和思维,致力于有效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理想的指引下作尽可能的实践”。

同伴会诊结束后,培训班还邀请了市教科研中心政治、历史两位教研员对所观教研活动及学员们的会诊作点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用了“当教研员几十年来,听课、评课无数,但评‘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这句话作开场白。并对“同伴会诊”这一培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认为它充分调动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同伴间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

四、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效果与反思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构建,立足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参训热情,使其“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等方面的素养获得了提升,从训后座谈和问卷调查(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对培训模式持“很满意”的占94.1%,持“基本满意”的占5.9%;对培训效果持“很满意”的占91.6%,持“基本满意”的占8.4%;持“不满意”的两项均占0%)看来,显著成效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提升了参训教师对有效教研的认和理解。通过理论引领、任务驱动、现场观摩、会诊研讨等系统培训,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实实在在的进行了加强。特别是大多数组长原来“观课”很多,但像这样从整体上去观摩‘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原来“身在其中”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很难觉察得到,这次静下心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诊断,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看的更清楚,也更能明其得失。

2.改变了参训教师教研活动就是上传下达、听课评课、磨课等思维定势。通过同伴间的研讨尤其是对一中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观摩,学员多角度的认识了教研组功能和教研组长职责,极大的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回顾本次培训,之所以效果不错,个人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和掌握参训者现状、背景与需求等方面信息,以准确把握培训目标、任务和重点,这样才能在满足培训对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设置和培训方式的安排。以本班为例,根据教研组长的特性(是学科骨干,研讨、发言的能力较强)和需求,我们将内容重心设置在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并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会诊式等形式展开培训,效果就比较理想。

2.有效落实好集中前的分散。个体研修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一是为集中培训做好了知识心理准备。在对培训主题独立思考和内化的基础上参与集体交流互动,更加“有话可说”,有助于个性化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二是为自身专业发展做了点滴“微”铺垫。有助于学员改变“被动培训”的惯性,增强了主动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意识的增强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最根本的途径;三是个体研修时间安排上富有弹性,有利于和集中培训时间安排上的刚性互补。

3.用心选择好培训中的案例。培训中观摩案例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的“典型案例”,贴合工作实际,并能有不同的类型特点。本案中,如果说听评课课例教研是常规必修课的代表,那么教研组指导学生团体活动就是一门知识拓展性质的选修课,形式各异、相得益彰。

4.深入组织好培训中的研讨。“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讨论不仅不能提升参训者的能力和素养,还会使我们的培训课堂失去吸引力。本次培训,我们在观摩了两场教研活动后均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研讨,组内人人发言,代表上台展示,按理说这个主题的培训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考虑到人总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效,在校观摩研讨结束后,我们又在本中心以《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为主题,还是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人人通过课件自我介绍展示,人人观摩评点,并邀请了两位专家作现场点评。这样一来,学员们从听专家的、到观同行的、最后说自己的,认真听、努力看、执着行,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大家置身其中,兴味盎然,觉得这样的培训活动不做表面功夫,有深度又贴合工作实际,自己呢也真正成为了培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美]J·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石义堂.以需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3]吴卫东.体验式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Z4)

篇8

【关键词】金字塔式;教研组;教师发展

教研组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园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共有三个园所,17个班级36名教师,而且园所之间相隔的距离比较遥远,因此集中开展教研组活动的模式对我园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为更好的发挥教研组的引领作用,真正符合每个教师的需要,让全体教师通过教研组的建设获得发展,我们采用金字塔式层层推进的教研模式,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使我园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1 金字塔的顶端――区级培训,园长引领,直接带教,重实践研究

在我们教研组建设的金字塔顶端是我们教研组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余海萍老师和杨卫老师,她们年轻、有活力,热于实践创新,是幼儿园行动研究的带头人,但是她们在许多方面也不成熟,对于实践活动评价的度掌握不好,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区教研室组织的"先导组""集体活动交流学习组"活动,派遣两位教师参加。在教研室的引领下,学习如何更好的组织教研组活动,使行动研究获得成效和学习如何运用二期课改的理念开展有价值的集体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两位教师先以自己为典范,带头开展公开实践活动供广大的教师研讨、交流。今年10月杨老师公开实践活动《特奥运动会》,不仅在全区交流,更在全园交流,所有教师都参与讨论,这样让所有的教师都享受一次教研室专家的直接引领,对杨老师的这节实践活动的剖析更加到位,让大家对于有价值的集体活动的认识更加明确。而平时两位负责人一个主持园内现场教研,一位负责区教研室的精神传达。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教师对于新理念背景下集体活动价值的判断更加明确,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我们的行动研究更富有成效。

同时为我们金字塔式教研组建设顶端的构建,我们的两位园长也积极参与,完善教研组整体建设。每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两位园长都准时参加,与我们教师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但是由于有三所园,园长日常的工作也是非常的多,仅仅依靠园长的直接参与,一方面园长也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实际问题,有时园长也不能有直接的共鸣。因此我园金字塔式的教研组顶端构建的另一项举措是园长带教保教主任,让保教主任在教学理念上、思考上能领先其他教师,以辐射推进的方式提升整体水平。

我园的保教主任是普陀区十佳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但是她也比较年轻,全局意识比较差。因此如何发挥她的长处,以点辐射面,通过层层递进的策略,让全体教师都能获益,是构建金字塔顶段的基础。因此我们万园长亲自挂帅,带教余海萍老师能从全局出发,更好的胜任保教主任的岗位,发挥余老师的长处,不断弥补其不足,构建了我园教研组建设金字塔的顶端。带教近一年,整体效果明显。余老师对幼儿园发展的思考不在仅仅局限于自己个人的成长,而开始发挥其先导的作用,统筹规划幼儿园整体教研组工作的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余老师组织教研组活动的能力,借区教育学院组织的先导组活动,让余老师对于如何分析幼儿园教师的需要,把握教研组活动的重点等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自身提高,为推进我园教研组建设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2007年11月我们积极申报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余老师能对整个评选工作有全面的准备、思考,组织现场教研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

2 金字塔的中段--大小教研联动,递进式管理,落实行动研究

要能真正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小教研组的建设是非常关键重要的,因为小教研组规模小、教研活动的目标的制订更能切合这一组教师实际的需要,但是我们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小教研组长的专业化水平,让小教研组长能真正有效的带领组员共同学习提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项几项措施,不仅使保教主任能把握每个小教研组活动情况,更能有效的进行指导,使各个小教研组活动更加有序,有成效,真正落实行动研究。

2.1 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

为了能更直接有效的把握各个小教研组活动开展的情况,我园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会议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在于指导小教研组长更好的在自己的教研组内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时教研组长会议是学习型的,由参加先导组的保教主任把在先导组经验、方法介绍给小教研组长,让他们能在自己的教研组内实践、运用。有时是汇报型的,总结各个小教研组前一阶段活动的内容,讨论的中心,遇到的困惑等,并布置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使小教研组能紧密的围绕在大教研组身边,有效开展活动。有时是互动型的,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大家展开讨论,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更好的推进教研组工作的开展。

2.2 大小教研互动式的实践活动研讨

由于我园规模大,一课三研式的集体研讨一学期不能组织几次,面上教师能参与直接实践的机会不多,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交流实践活动,实现人人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我们采用大小教研联动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什么是大小教研联动?就是一课三研的前两轮在小教研组内完成,三研在大教研组层面交流,交流时这节活动代表的整个小教研组集体的智慧结晶。采用这一方式,教师直接参与实践研讨的机会更多了,大教研组交流讨论时为氛围也更加热烈,把自己组在前两轮讨论的想法一一摆在大家面前,获取有价值的想法、建议,更好的改进教学过程。采用这一模式,我园一学期基本每个教师都有至少一次机会交流自己的实践课,对教师的直接帮助相当大。

2.3 小教研组现场教研活动的交流

通过上面两种的互动,我们觉得还不能真正的把握各个小教研组活动实际情况,究竟小教研组长能否真正帮助组员提升专业水平,小教研组长个人的引领作用能否发挥最大,开展现场的教研讨论,直接观摩指导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小教研组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并根据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通过这种形式的互动,不仅让园长、保教主任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能直观了解各个小教研组活动开展情况,有效的指导小教研组长,提高小教研组的活动质量。另一方面,也让面上教师明确,小教研组的建设并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组员共同配合、共同参与,才能达到共同提高,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各个组员的积极性,实现通过组员的交流互助达成小组团结合作的氛围。同时鼓励小教研组多开展行动研究,以实践课作为讨论的直观素材,我们不仅评价实践活动,更评价现场教师们的研讨,落实行动研究,提高教师实践、研讨的能力。

3 金字塔的底端--形式多样的拜师结对,互助学习,实现行动研究

处于我们金字塔式教研模式底端的是我们面上广大的教师,也是希望通过我们这种教研模式,真正有收益、有发展、有提高的群体。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仅仅依靠两周一次的大小教研组活动,对教师长效的帮助不是很大,有时在教学中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等到教研活动中再提出就缺乏新鲜感觉,和当时的想法不能很好的吻合,特别是行动研究的有效性不佳。因此为解决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推进我们教研组的建设,实现行动研究,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我们开展拜师结对活动。我们的拜师结对不局限于老教师带教新教师,我们的方式、形式多种多样,以满足教师不同的需要。

3.1 班级互动组--老教师带教新教师,以日常活动为行动研究的基点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以一名老教师带教一名新教师。最近几年我们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充实了许多年青的新上岗的教师,这些教师有活力,热爱幼教事业,但是年轻缺乏教学经验,对于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准,因此推荐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带教,是一种快速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好方法。我们让老教师与新教师安排在一个班级中,这样新教师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老教师组织幼儿活动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以幼儿一日幼儿园生活的各环节指导为基点,研究日常工作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在这过程中新教师可以有更明确的目标,了解该如何培养孩子常规,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注意些什么,自己在实践中要注意些什么,对新教师的成长帮助非常大。

3.2 团队学习组--专家带教团,以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为行动研究的范本

不仅新老师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体高,其实一些老教师也希望通过行动研究,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曾对所有教师作过问卷调查,教师们普遍感到自己在四大版块中最欠缺的、最迫切希望得到发展的是学习活动,这也是教师们存在问题最多,争议最大的方面。为此我园聘请我们幼教的老前辈,教学经验丰富的郭其芳老师来园指导。先期我们通过自我申报,安排,确定专家带教团成员。而参加专家带教团的,是我园有一定教学经验,但还想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热情的教师。郭老师每周来我园一次,三个园所轮流转,所有专家带教团的成员轮流开放教学活动,大家与郭老师一起观摩、评析、交流、互动,开展行动研究。在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下,这些老师对于二期课改的精神领悟得更加深刻,在组织教育教学实践上,有了自己独到的想法,并能更好的融合于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今年我园星级教师评选,参与专家带教团的教师中一名获得最高五星级教师称号,其余均获得四星级教师称号,整体教学能力有显著提高,专家带教团的行动研究富有成效。

3.3 专项学习组--单项技能带教,以单项的技能为行动研究的补充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长处和不足,如何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并能把其优势发扬光大,促进我们幼儿园的发展?同时在行动研究中我们普遍感到,教师教学的技巧、环境创设的巧妙有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因此教师个人的技能发展是作为行动研究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为了增进幼儿园同伴之间的团结互组,形成学他人长足,弥补自己不足的优良学习氛围?我们组织开展专项技能带教学习。首先每一位教师申报自己的特长,填写希望进一步发展方向,按照教师的意愿和个人技能特长,结成专项技能学习小组,通过互动不仅发挥了每个教师的特长,递进性辐射,同时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不仅在教学方面,在环境布置,绘画创作、音乐技能等各方面都有所学,有所提高,对我园整体提高帮助很大。

3.4 跨园学习组--姐妹园互动学习,以互动交流实现行动研究的价值

篇9

一、转变教师队伍的教研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前老师们总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备课、上课、作业批教研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认为是教研冲击了他们的正常教学。这几年我们学校在教育局教研室的引领下,在自身不断探索、努力下。在教研这一块做了大量的工作。

(1)学习名校的先进教学模式:河南西夏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育局组织的“情境探疑”与“自创模式”的论文交流。

(2)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说教材”,“减负提效”,“教师读书论坛”,“校本培训”,“公开课”,六九年级毕业班质量分析会,班主任经验交流,“课题研究(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研室力求做到有实施方案、活动过程、活动结果。2012年王生平、杨万红老师的课题结题,白云霞老师获教育局组织的“情境探疑”优质课一等奖,潘凤霞、高文琦、王生平、李玉平老师分别获得区级“说教材”一二等奖,徐册泉老师的论文“情境探疑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发表在《白银教育》第四期,并获得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实践的探索,老师们最终从教研这一块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出路,感悟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谛!”

二、设置教研机构,加强教研队伍

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以教研促教改,科研兴校,是教师队伍由“经验型”、“讲授型”向“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转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也相应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红会学校及时调整了教研机构,明确了教研主任职责。聘任了专兼职教研员并颁发了聘书,制订了学校教研组长职责,专兼职教研员职责。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安排校领导及中层领导到各教研组。这样的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三、完善了教研室档案管理,档案管理独具特色

为了便于查找资料,记录教研活动的足迹,探索教研出路,教研室专门安排了有专人负责教研资料的归类整理,目前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内容涉及到课题、教师及获奖情况、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签到册)、说教材、同课异构、公开课、校级交流、教师论坛、教学模式等

四、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努力打造教师的科研氛围

为了教研系列化,也为了使教研向纵深发展。红会学校注重了对课题的申报与研究2011年王生平老师主持的省级《关注生活 自主作文》课题结题;2012年杨万红老师主持的市级《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融和的教育研究》课题结题;2012年红会学校申报课题8个,有7个立项,研究人员达到70人之多。

五、“说教材”、“同课异构”凸显亮点

今年年初,教育局教研室在“课堂教学研究年”活动中提出了通过“研说教材”、“同课异构”、“课例分析”三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按照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安排,本学期我们红会学校组织了“大学科”研说教材,“小学科”“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定在“技能组”、“理化生组”进行。涉及六门学科,共有17位老师参加了此项活动。教研室在每次活动前一周和教研组长联系,教研组长负责定课、组织评委;每次都有说课、上课、反思、评课的环节;每一学科教研室都要求学科代表(每一学科的教学能手)第一个讲课,然后跟踪听课,最后写出总结在学校教研会上集中反馈。

六、“教师论坛”有声有色。促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篇10

一、健全校本教研培训网络和管理制度,脚踏实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1、校本教研管理规范化:

(1)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了以园长为站长,副园长全面负责的幼儿园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建立以教科研相互融合、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纵横交错的培训网络,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畅通。

(2)重新制定和建立了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教研制度是校本教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合并后,我们在吸收两个幼儿园优势的基础上,以教师为本,重新制定了校本教研四级制度(一级:园长、副园长、园教研室、教科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三级: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2、校本教研管理质量化:

(1)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计划的质量管理,遵循“加强针对性、强调互动性、注重实效性”的原则。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

(2)重视幼儿园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的规范建设,注重良好组风建设。定期召开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组会议,统一认识。要求各部教研组与年级组、学科组要以解决教师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开展教研工作为己任,不搞花架子,不走场子,切实提高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活动的成效。同时,园领导加强了对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活动的指导与检查,重视活动的过程,并通过相互的观摩、学习、研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的能力,使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重视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调研,了解教师的想法与困惑,寻找问题、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依据。

(3)引进竞争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为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研活动中来,尝试在学年结束时根据教师参加活动情况与成绩,评选园优秀教研组(年级组),教研组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教研活动中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竞赛活动,如教师建构技能比赛、演讲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等,教师积极性高,参与踊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二、改革传统校本教研模式,浓化校本教研氛围。

1、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专题化:

每学期初,我们根据本学期教学研究重点和当前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为每位教师提供若干专题,引导教师从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整体的幼教改革两个角度确立研究专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并注重学、做、写相结合。学,学理论、学经验。做,重操作、重实践。写,学心得、写认识。这样形成对教育理念的“收支的平衡”,使每位教师的能力和理论素质呈螺旋式的上升态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活动创新化:

(1)理论学习方式创新化:

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打破以往教研组长“一言堂“的做法,注重采取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如在理论学习中,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学习、交流、讲座并在教研园地中展示教师学习心得,对有独到见解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有效的形式,如菜单式自主学习、五分钟教研论坛、读书交流会、骨干教师讲座互动等形式培养教师从想说到敢说、到会说、能说,深化了教研氛围。

(2)活动内容、过程的创新:

在改革传统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与过程的创新,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专家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自我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园内相互观摩研讨相结合、学历进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从多种角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每次外出学习的教师都有任务,需要填写学习反馈单,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并以小组商讨共同汇报的形式在学习后回园向全体教师进行传达、汇报最新的教育信息,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英特网查找信息、找资料、寻找研究的合作伙伴。

(3)活动方式的创新:

①以游戏为载体,促进教师快乐学习。

②开展参与式培训,促进教师主动学习

③积极开展区内园际合作教研,拓宽校本教研培训方式。

三、多方位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1、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岗位培训。

幼儿园的岗位培训每年有计划、每学期有重点;同时注重面向每一位教师,分层培训,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不断提高;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主题派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特长的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不断给老师们输入新信息;重视教师的实践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通过个案追踪、教学微格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以及表现出来的消极面作为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组织教师研究幼儿动的学习过程,把握师生互动的内涵,引导教师去思考一些问题,直接面对一些矛盾,不断建构自己的新认识。

2、教科研与师训相结合。

科研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必须让每个教师提高独立的、主体的科研能力。我们坚持“以自我探求为主、专家辅导为辅”的科研指导形式。通过指导者与教师之间、教师同伴之间的“聊”,提炼出有价值的课题;通过指导者与教师之间、教师同伴之间的“问”,提升了自我的研究水平;通过课题与课题新建构理念的互“借”,努力形成研究群体的坚强牢固的合力。同时,我们也寻求到了这样一条教科研轨道:从实践反思中继承与发展,从继承发展中开拓创新,从开拓创新中再实践反思,这样的循环可保证我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3、建立双向互动的带教模式。

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转变以往拜师学教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提出“一个明确、二个分明、三个要求”。“一个明确”即带教目的明确。“二个分明”即师徒职责分明、奖惩分明。“三个要求”即要求定期签订带教协议、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有实效的活动,完善过程记录,注重反思和积累,写好总结;要求在思想上,师傅要为徒弟做出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求在业务上,师徒定期互相听课,探讨与保教业务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小结和汇报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同时,认真分析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效地发挥和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

4、进一步完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在教师个人收集、整理、编辑的基础上,努力展现教师个人的特色,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全区起了一个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思考了教师成长档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档案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资料叠加,而是应该通过档案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使档案真正为教师所用。

四、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1、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参“研”。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领导坚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了解并鼓励每位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园领导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为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使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增强了对“研”的兴趣。

2、立足教师实际,注重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努力以“研”促教。

观念的更新需要扎实地扎根于实践。我园把校本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结合本园实际及当前幼教改革动态与《纲要》精神,从教师教育、教学及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研讨,寻找教育策略。

3、以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契机,使教师勤于钻“研”,善于钻“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逐渐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移,我们也把目光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幼儿,我们积极寻找契机,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吴庆麟教授联系,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作为区《纲要》试点园。我们结合《纲要》实施中的困惑,把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作为实施的突破口,试图缩短新《纲要》精神与教师现有观念之间的落差,关注幼儿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努力改革教育学的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生动地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探索和研究生成性和预成性的关系;在指导策略上,研究和探索顺应与推动的关系;在组织形式上,研究和探索集体与小组、个别的关系,使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方面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