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25 12:0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好!
我叫,是区学校的负责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区林下经济养殖技术”培训开班仪式,首先我代表金海职校感谢街道办事处的各位领导给予我校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学员忙里偷闲,为求真知,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次培训活动。
在这里请允许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基本情况,我校是1998年经重庆市区劳动局、民政局、物价局批准成立的一所非营利性企业,学校位于区人民小学大门正对面,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环境宽敞明亮、出行交通便利,目前我校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电焊工、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等多个专业。办学十二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用自己学得的一技之长,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默默奉献。黔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挥洒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用真情和汗水诠释着生命的真谛,看着他们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作为学校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同学们、朋友们,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正掀起林下经济种养殖热潮,你们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时代潮流、紧扣市场脉搏,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里学习知识,学校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表示热烈的欢迎。(鼓掌)
什么是林下经济呢?林下经济又称林业高效复合经济。简单地说就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进行科学种养殖的一种经济模式。使林地长短结合,增加林地附加值。
近日,在区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我区促农增收的又一重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区情决定了山地的潜力和希望。着力打好林下产品无公害,绿色这张牌,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品牌培育,实现“一区一品”规模发展,拉动林下经济产业快速推进。
同学们、朋友们,现在我们可谓“天时、地利、人合”,人的一生中机会不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充分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好这次培训机会,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我们再也不能像我们父辈那样“蛮干加苦干,最后只得喝稀饭”。我们要相信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来增收致富,奉献社会,我们不但要做“富了口袋”的旧农民,还要做“富了脑袋”的新农民,我们要坚定信心,学好技术,扎根,发家致富。大家说,好不好?
同学们,技能培训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知道你们都是来自各方的佼佼者,既然来到这里学习,那就是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你们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积极投入,认真学习,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增长技能,争创新的业绩,为区突破200亿gdp,挤身重庆20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移民要想真正富裕,有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技能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宁夏生态移民新村农业养殖人员技能培训从中标启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结业总结,督查鉴定、推荐就业,完善机制、健全档案,以及评价反馈、应用推广的流程。
[
关键词 ]宁夏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流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59
为落实宁夏党委、政府提出的全力打好35万贫困群众生态移民安置工程的战略决策,为保证移民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1]切实实施富民工程,加大对移民的培训力度,解决好“三农”问题,以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趋势。[3]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多项举措,积极为移民打造文化、生活、交通、就业等良好环境。移民要想真正富裕,有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技能尤为重要,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移民搬出来要稳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利用培训学校办学资源,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分类别、分层次的移民技能培训[2]。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技能培训任务。笔者以学院开展家畜饲养人员技能培训为例,浅谈宁夏生态移民新村农业养殖人员技能培训流程。
1中标启动,宣传发动
由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扶贫办等相关人员及专家组建评标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通过对投标机构投标书的评审及投标单位情况了解和问询,进行综合评分,确定中标培训机构[3],网上公告异议后,中标单位组织培训。我院投中“就业援助工程”,开展家畜饲养工培训任务,首先在全区范围内调研了解移民居住点的养殖情况,确定培训地点,经过宣传后确定培训人员。并与对口市、县人社部门签订就业援助工程培训协议书,提出家畜饲养工技能培训的开班申请及备案审核表,预备开班。
2组织实施,结业总结
按照移民点养殖情况、培训计划和职业能力标准,配备师资、组织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安排职业工种课程表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等培训实施过程。
(1)制订培训计划。校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定向培养学员,共同就培训方式、时间、内容及实施和管理等进行协商,修订培训大纲,安排课表,学校做好理论部分培训,用人单位做好实训操作场地提供及就业岗位的安排。
(2)实施培训。根据职业技能培训要求,选用培训书籍。学校及用人单位根据企业需求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确保培训有针对性的实施。培训包括理论和实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校教师进行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家畜饲养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占培训总学时的2/3。第二阶段为实际操作,以分小组形式,按照家畜饲养岗位技能操作任务,在培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完成技能操作训练,直至熟练掌握。
(3)组织结业考试。结业考试是衡量培训院校教学成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学员完成培训的见证。培训教师根据移民学习情况,进行笔试和实操测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4)师资队伍。师资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业教师发挥教学水平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兼职教师完成实操训练的培训任务,并“传帮带”专职教师提升技术能力。
(5)运行管理。政府为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校企合作是培训就业的保障,学校将授课移向社会,深化了职教改革,企业将技术搬到课堂,缩短了教育时间,移民直接掌握一技之长,大家都节省了成本。培训的目的是让移民就业后熟练岗位技能,直接胜任工作,要保证培训的质量,培训加大了技能操作训练,培训中发挥移民主观能动性,调动移民的积极性,提高其对培训的热情和动力。培训中政校企多沟通、多协商,发挥好自身优势,学校将教学、企业将实操、政府将政策发挥好,顺利完成培训及就业任务。
3督查鉴定,推荐就业
培训过程中政校企随时进行常规检查、不定期抽查、阶段性核查等督促检查,以确保培训规范性。为加强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的需求对接,增强移民就业的岗位稳定性,公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免费为生态移民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合格者颁发省级以上从业资格证书。鉴定结束后移民接受所在市、县(区)提供的免费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4]鼓励有就业能力的移民到签约企业直接就业,进工业或农业园区安排就业,或依托区外转移就业,或落实政策鼓励创业,总之多渠道实现移民就业。后续并协作用工单位与招收的生态移民签订劳动合同,为招收的生态移民缴纳社会保险等劳动维权的跟踪服务。
4完善机制,健全档案
(1)组织保障。专门成立培训工作小组,由学校和企业领导挂帅统筹安排工作,专人负责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管理运行等工作,直接将培训过程安排到乡镇服务站、企业岗位。
(2)制度保障。以技能培训顺利就业为目标,培训注重技能操作的培养,结合培训者的学习水平,调整、修订培训大纲。选择生产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实操,教师培训期间居住在培训地点,规范教学流程。对培训者在培训期间试行考勤制,督促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期间政府、学校、企业、乡镇各级领导随机督导、检查培训工作。
(3)环境保障。按照政府关于生态移民培训管理办法,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培训者顺利就业,经过相关部门验收后,按人头发放国家补助,以满足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这为培训提供资金保障;[5]通过培训工作小组,将政校企和乡镇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工作小组为“桥头堡”、乡镇为理论知识培训“主阵地”、企业为实操“主阵地”、学校为“供应站”、政府为“大后方”的共同育人良好培训环境。
工作小组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协调各方事务,解决突发问题,组织培训人员,整理档案。通过采集培训人员信息、收集校企合作(就业)信息、协调培训教师授课、建立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登记表、组织结业考试、申报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安排就业、统计就业去向及稳定就业等任务,并及时归整培训档案,向政府部门提交档案。
5评价反馈,应用推广
由政府、培训院校、合作企业及协助的乡镇等单位和培训移民、社会群众对技能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培训院校分析评价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抓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及典型,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并及时组织下一轮技能培训工作。
总之,在开展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政府移民办、扶贫办、培训院校、就业企业、乡镇等各个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做好移民培训的宣传发动、培训规划、计划实施、督查管理、健全档案等环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教育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宁移办〔2011〕34号)[Z].2011.
[2]倪建林.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培训工作[J].甘肃农业,2014(15):34-35.
[3]杨文龙.再谈农民培训的模式[J].学园,2014(35).
[4]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农牧厅、科技厅、移民局、扶贫办和自治区妇联.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全区创业培训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宁人社发〔2013〕56号[Z].2013.
[5]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1〕89号)[Z].2011.
篇3
为了加强我县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规范我县畜牧从业人员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我县农牧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今天县畜牧兽医局在这里举办夏河县农牧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这对推动我县畜牧产业发展,促进我县首位产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本次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本次培训班的上级业务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畜牧产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进年来我县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畜牧业发展也成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草原补偿奖励机制、种畜投放、人工授精改良等扎实推进,首位产业“三农” 政策性补助和建设工程相继实施并投入生产应用,并适时调整投资结构,将项目投资向富民产业倾斜、向首位产业倾斜,为首位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全县畜牧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举办此次培训活动,旨在农牧民尽快掌握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着力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努力提高经营技能,不断提高从事现代畜牧业的真本领,真正涌现出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畜牧业生产能手和带头人,兴起科学养畜的积极性,为我县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严格要求,扎实做好养殖服务工作
这次培训班我们邀请了州牧研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从动物防疫应用技术,牲畜养殖、繁育管理技术、畜种改良,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合作经营、章程、生产管理模式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社和养殖户实际工作。因此,我希望各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思考,学以致用,在课余时间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为畜牧业发展带来好的思路、办法,取得好成绩。
三、珍惜学习时机,明确学习目标
这次培训班时间紧、任务重、培训内容多,参加培训班的各位学员都应该珍惜把握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因此各位参训人员要认真听取专家授课,遵守课堂纪律,勤做笔记,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生产、生活当中,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参训学员会有很大的收获,并对推动我县畜牧产业发展壮大也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培训 培训计划 冰山模型 平衡计分卡
一、引言
目前,金融危机波及了许多国家,在经济紧缩的状态下,使得培训这件花钱但立足长远的事情处于尴尬境地,短期利益与长期矛盾如何平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企业或个人修整的最佳时期。一方面,企业用更少的成本对员工培训,既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归属感。另一方面,员工个人可以根据工作中出现的短板合理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人力资本价值,为下阶段工作做准备。
着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到利用资源组成一家企业,能够增大的只有人力资源,所有其他资源都受机械法则的制约。人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者交叉地利用这些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绝不会产生出比投入的总量更大的产出。相反,在将人力资源汇集在一起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将由于摩擦等原因造成不可避免的产出损耗控制在最低限度的问题,在人类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对其完备性和先进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为构建合理的培训开发体系指明方向。
二、企业培训问题分析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投资,很多企业或多或少的做了一些培训,然而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如下。
1.从企业的角度讲,在我国,培训业务发展并不充分,企业高层领导者对培训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其一,培训在短期内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管理者往往更加青睐于投资那些能够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项目。其二,尽管有些企业能够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是还不能将培训与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很好地联系起来。培训目的模糊,即便想重视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就像是给培训支了一个空架子,培训计划随意性很强,培训什么,怎样培训等没有明确的规划。其三,有些管理层认为培训是给竞争对手做嫁衣,担心员工培训后跳槽,得不偿失。
2.从员工的角度讲,大部分员工没有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一些员工日复一日地工作,但是业绩没有得到改善,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业绩停滞不前的原因,更不懂得如何做培训需求分析,也就无法向企业提出合适的培训需求,因此企业制定的培训开发计划与员工的需求不能相互匹配,难以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从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角度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系统规划;在具体行动上,领导的重视不单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身体力行。然而,企业领导者对于培训推动力不足,忽视对培训过程的管控;另外,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因此不能为下阶段的培训提出参考性意见。
三、解决问题思路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是提高企业各方面品质、生产力及竞争力的利器,而提升人力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育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是使企业所有员工有效地工作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并使用其所有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结果所关注的一定是企业和员工根本利益的同时实现。而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晋升?还是工作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中,对员工进行培训有极高的价值。一方面,可以提高其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助于员工自我实现,提升自己在企业内外部的竞争力。如图1。
而要正确地完成任务,取决于员工是否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不同的岗位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尽相同。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着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不同岗位的人需要不同的培训体系,需要依据其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员工培训体系。如图2。
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深层部分的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冰山胜任力模型提供了每个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企业可根据战略目标结合员工需求构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在确定岗位对应的人才素质模型之后,用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解读公司战略,提炼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KSF),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提炼组织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的标准上,即通过具备这些标准或素质的人员实现公司战略。如图3。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讲: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员工的能力素质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企业唯有不断学习与创新,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为实现战略目标需将目标分解至部门、至个人, “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若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将被忽视。管理者应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管理者确定目标后,将其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及员工的分目标,上级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培训和奖惩。
不同岗位对员工素质要求不同,进一步将学习与成长这一目标利用鱼骨刺图进行分解,划分为不同类型员工的目标培训体系。如图4。
每种类型的员工都有其相应的培训计划,但是培训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师是否符合要求、培训场所与内容是否协调、培训结果的反馈等,因此为保障培训计划落地实施,需要对培训计划进行过程管理和改善。如图5。
因此,企业培训计划既可以保证与战略目标统一;也可以保证培训的过程控制。
然而,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员工,如果员工不重视,企业领导规划的无论多么合理,培训效果仍可能会差强人意。为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设立上岗准入制和培训不合格的低岗运行制。对新上岗人员、转岗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实行先培训,取得相应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上岗;对已经在岗的员工逐步实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制。培训不合格,不能取得资格证书,降低岗级,实行低岗运行或退出现岗位,接受再培训。
同时将员工所获薪酬与其取得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资格证书级别越高,薪酬等级就越高。一方面,企业建立了资格级别清晰的人才库;另一方面,员工因希望获得更高级别而更加关注培训。这样,通过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努力,方可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陆智能.建人才标准,促扩张发展—快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之道.HR经理人,2008,(4).
篇5
[关键词]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97-02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也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体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因此,在培训护士专业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培训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技术操作中,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人性化的护理,提升护理人性化服务质量,密切护患关系。
1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古人云“医乃仁术”,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然而我国多年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侧重专业素质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护士的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1]。表现为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人文关怀的护理,与患者沟通不良[2],不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和患者不同时期的需要,对患者的文化、信仰及生活习惯等缺乏尊重。据有关部门统计,4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与医护人员缺乏有关的法律意识,及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所造成的。对患者和生命有爱心,理解和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才能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才能缓解护患间矛盾,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 在护理技术操作中注重培养人文素质
我们常说的人文素质,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由知识、观念、情感、能力、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环境的熏陶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使之内化成为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基本属性。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中,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使其更为丰富,使人表现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工作的目标在于工作中表现出对患者健康的关心,对患者人格尊严的尊重,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技术操作中,全方位地尊重患者的权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2.1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护士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照顾者,还充当着健康知识的宣传者、教育者,疾病护理的管理者、计划者、合作者,医生与患者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以及促进全民健康的指导者。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用模拟病例的培训方式,设置患者不愿导尿,讨厌胃肠减压的案例,将关爱和尊重融入到护理技术操作的每个环节。如:操作前巧妙地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配合方法,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操作中,用真挚的语言安慰患者转移其注意力、观察其反应;操作后,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增强其勇气和信心[3]。
2.2营造人文氛围,塑造人文精神
将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培训护理工作人文化的目的,工作中营造出对患者的尊重、关爱的氛围,塑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首先,注重礼仪服务的培养,对护士的言行举止、着装、仪表仪态进行培训[4],请专职人员讲解、示范和培训,如接待礼仪、交接班礼仪、查房礼仪等,规范接听电话、入院接待、访客接待、操作流程用语,使形象意识、换位思维、文明用语融入所有的护理活动中,同时,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注意使患者有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提高自身人文精神修养水平。
2.3满足患者需求,密切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护理技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把所学到的人文关怀的知识用到与患者接触当中,使患者的情绪保持愉快,工作中对待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能耐心仔细地做出解释,使患者感受到切实的爱护、关怀、理解、尊重,良性情感则促进沟通。在护理工作的操作过程中,护士耐心地把患者所表达的意见、愿望和需要,与具体的护理操作技术相结合,实现最优质的服务。患者的病痛是要靠护理技术操作来解除的,但同时患者的痛苦和心理伤害等不良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护理技术操作所造成的。此时就要通过护士的正确引导和关怀,来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达到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操作和治疗的目的。有效的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改善患者的舒适感,增加安全感,促进患者康复[5]。操作失误要道歉,操作成功要感谢,形成一种体现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使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患者感受的关怀越深,其满意度就越高[6]。
总之,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护士在熟练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融入以人为本、奉献爱心的内涵,让患者感到温暖,和谐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身修养,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2]王文生,邢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3]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4]吴清华.礼仪培训对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91.
[5]曾鉴珍.探讨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920.
篇6
关键词:实训教学;职业素养;中职生职业
焊接专业教育中的实训教学,也是一种技能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所以,要对实训教学环境和教学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1研究职业素养,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假如把一个工作人员的所有表现看成一座冰山,能被人所看到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而这八分之一就是指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知识、技能和行动,也就是工作人员显现在外部的素养表现。其中潜在的素养达到了7%,也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准则和职业状态。显现在外部的素养主要包括:知识、水平、社会交际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隐藏的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状态,是潜藏在员工内部的道德素养。平衡隐藏素养的高低,主要看重的是职业道德和工作状态。职业道德包含了:诚实信用、兢兢业业、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注重保密、掌握整体。工作状态主要有:服从安排、积极热情、踏实肯干、尽职尽责、不断学习等。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把素养更好地融合到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去。
2完善实训构造,顺应市场安排
职场的要求就是培训的主要目的,健全实训构造,让学生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学到知识、认识到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我主要把焊接实训的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并在各个部分中安排不同的任务。第一,安全意识:焊接实习训练前进行排队,在队伍排整齐后,实训老师讲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并且每天坚持,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们的安全防范观念。第二,秩序进场;进行焊接安全教育,进入实习场的时候,要排队进场,保持队伍整齐,进入实习场后要保持安静。这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公共场合不进行个人主义。第三,实际操作;在进入实习场后进行训练项目操作,这个环节不能太快,也不能落后整体水平,更不能只讲求速度,从而造成焊接设备出现问题。这就告诉大家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融合。第四,进行焊接设备检测;要保证其安全,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其先后顺序,要有秩序;注意检查好设备是否有安全隐患。第五,生产综合;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整理。今天学到了什么,今天的试件焊接的怎么样,外观有什么问题,有哪些焊接缺陷,如何避免这些焊接缺陷的产生,这样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不断的总结和整理,才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要培养及时总结的好习惯。第六,按秩序进场;大家服从老师的安排,值日生要负责当天的值日卫生,其中有垃圾的划分、桌面的整洁、黑板的清理、工位的清扫等。垃圾分类主要是焊接废料和普通垃圾进行划分,并进行回收,建立环保观念。
3构建教学环境,感受职工角色
教学环境主要是老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建立适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内容,并且传播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江苏省江阴市华资中等专业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训教学,就和一些企业进行融合,以便更好地渗透职业素养,建立实际的企业生产环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和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实际环境,实际操作。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要经常去企业进行学习,在实际环境中感受职工的角色,体会其中的责任观念和职业素养,还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使自己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使用影像机械,进行现场处理。可以拍摄一些企业的实际录像,根据录像的回放,再次进行观摩学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企业生产环境,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职业素养。转变师生关系,表现其任务的职业化、真实化。职业化和真实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和工人相互融合,老师和师傅相融合,产品和作品相融合。老师也被称为“师傅”,学生也可以看作“工人”,学生就是不断生产的过程。比如,“江细化工机械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求我们,在两个小时之内检查出并修补好损坏的电路板,我就是你们的师傅李xx……”在最后还可以进行“生产总结”,对于表现较好的人提出表扬。利用工人的角色进行研究,不但增加了其成就感,还加强了人们的责任观念和职业素养。
4项目促进教学,全面加强人才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利用项目来推动教学的发展,把实践项目更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播知识的时候要和实践项目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制作,更好的运用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且融入其中;利用项目的制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它,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值得使用的教学方法。
作者:葛明 单位:长兴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综合实训;教学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是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茎尖、茎段、花药、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进行离体培养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在植物组织快速繁殖、植物脱毒、植物新品种培育、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2]。基于园艺园林专业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总课时30个,实践教学占比50%,理论课程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在学期结束以综合实训的方式推动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提升。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3-4]。国内近年对植物组织培养实训教学改革研究较多,但针对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特点的研究不多,存在重现状阐述而分析不深入、轻对策研究且对策假大空和研究模式固化等问题[5]。鉴于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的重要性和培养职业人、创业人、科研人的实训目标,基于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如何在1周的综合实训时间里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三教改革实施方案、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对综合实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娴熟、有创新意识和有研究能力的新型职业人才。
1综合实训内容的优化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内容的开展是参考南阳农业
职业学院立项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园林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目标和植物组织培养大赛的比赛内容[6-7],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实训内容主要包括7个任务(见表1)。教学随堂实训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任务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综合实训的教学目的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能系统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能,达到植物组织培养行业懂生产、会销售和能管理的职业人要求;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创新人,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科研人,为学生专升本、专升硕做准备。综合实训内容有演示性实验瓶中花,结合南阳当地植物特色月季花,开展验证性实验月季的植物快繁培养,包括月季快繁培养基的设计与配制、月季组培材料的消毒与接种、初代培养、继代培养、月季组培苗的生根培养和驯化移栽。在月季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对比扦插月季苗的生长状况,学生能对组织培养的优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实训过程中培养兴趣小组,带领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组织培养技术的校内外科研项目中,亲自指导实验,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记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组建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和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课下针对喜欢的植物,查阅其生长特性、组培技术、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享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PPT制作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现1+1>2的效果;学期结束,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成果展示,组织开展一次植物组织培养经验交流会。
2创新教学模式
以职业人要求学生,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9];实训纪律主要包括不留长指甲、严格按照杀菌流程操作、不串岗、不带饭、不吃东西和不带手机上岗。实训安排包括对学生分组,培养知识技能扎实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建立微信群,在相应实训项目开始前每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视频;学生提前复习,进入岗位直接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解惑,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发到学生群,以引起警醒。小组长任务包括标准操作视频的发放、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质量的检验和督促、在小组中发放学生操作视频、学生完成数量的统计、学生作品的摆放和标记。每个小组整体完成后,向下一个实训项目推进,完成快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前将瓶中花的制作方法教给小组长,在月季验证性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长演示给学生看,并拍摄视频。每次实训结束后,对实训成果进行汇报,对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改正,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表扬每组表现突出学生,调动大家实训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和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参加大赛。实验过程再安排1名专门的老师,对学生的纪律进行监督和统计。
3优化考评机制
植物组织培养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其中平时考核(考勤30%+课堂表现30%+实训40%)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其中综合实训在终结性评价中占比40%,包括考勤、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技能正确熟练度、任务完成度、组培苗污染率、PPT制作精良度,期末考试占比60%。
4健全实训管理制度
一是实训过程实行小组长责任制,每天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形成竞争意识,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锻炼了小组长的个人能力;二是每次实训工作结束对整个环境进行集中消毒,以防交叉感染,特别是刷瓶间;三是每周最后半天,对组培室整个环境打扫消毒,清洗拖鞋和白大褂,并进行高压灭菌;四是培养室平时只有小组长能进出,其他人一概不能进入;五是每个实训项目按照操作手册和标准视频进行。
5提升植物组织培养授课教师的实训能力
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加大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实训过程中可邀请有植物组织培养经验的管理人员,开展组织培养管理指导工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学院,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跳板,另一方面培养一大批熟知生产实践、理论联系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老师。
6结语
为培养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会创新创业、有研究能力的职业人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逐渐探索出适合植物组织培养综合实训的教学策略,2018届和20138名学生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综合实训教学改革,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提高到57%,学生普遍认为相比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实训内容的丰富度大大提高,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职业人、创业人和科研人三个梯度的跨越,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毕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世昌,徐明辉.植物组织培养(3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1-2.
[2]韩立敏,化文平,王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04):123-12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
[4]杜威.干承绪,译.杜威教育论选读[M].上海:华中师范出版社,1981:347.
[5]赵玲.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6]杨雪,刘春雷,王丁,等.植物组织培养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心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01):65-67.
[7]洪森荣,曾晓健,徐婷,等.植物组织培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05):105-108.
[8]汤春梅.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3):265-266.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 双师型 培养 培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54-02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把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中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工作的,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应符合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标准,一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教师职称的教师;二是有双职称资格的教师;三是取得重大成果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可见,“双师型”教师应该是能胜任教学科研,又是生产实践能手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其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困境
1.培养培训条件不足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广西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市共36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教师占54.6%,企业转型的教师占13.0%,事业单位转入的教师占6.6%,其他学校调入的教师占14.2%,也就是说,88.4%的教师在从教前并没有学过相关的专业技术,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目前,广西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2.9%,其中,累计培训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教师还不到40%,累计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下的“双师型”教师仅占36.6%。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平台都比较少,其专业知识水平未能通过参加培训得到应有层次的提高。事实上,部分取得双证的“双师型”教师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实践操作经验,难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真实价值。
2.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全国各类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2.9%,而且有的教师虽然持有双证,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专业课;有的教师持有的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对口;有的学校为了达到师资方面的某种要求,鼓励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增加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这种连基本操作技能都不具备的教师被称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近年,职业教育发展过快,职业学校不断扩招,“双师型”教师工作过于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修和提升专业技能,其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3.社会地位不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多职业学校都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建设,但国家法律法规缺乏健全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比较模糊、教师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双师型”教师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繁重的工作,却没有能得到相应的社会待遇。有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干脆跳槽到社会福利相对较好的单位或企业,导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流失。
4.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来看,基本是单纯的学校式培训,企业单位参与较少,这就导致了教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培养培训在时间上、质量上没有得到保证,因而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选派“双师型”教师参与培训方面,很多职业学校往往没有制定选派计划和标准,选派培训对象草率,有些被选派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为专业不对口、时间调整等问题放弃参加培训,浪费了培训的机会和资源。此外,很多学校对外聘教师的招聘缺乏一定的录用标准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很难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策略
1.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一是要求有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而无相关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培训或自学等手段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二是要求有专业理论知识而无专业操作技能的教师,必须先通过培训学习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来安排课程;三是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和新分配的毕业生,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督促其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和上岗证,才能开展教学活动。
2.建立校内实习培训基地
教育是一项产业,职业学校应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室、实习车间和生产基地,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可以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根据各学校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共同建设校内实习培训基地。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学校生产、实习、实训的产业基地,为本校乃至本市其他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好的环境。
3.加强学校与行业的合作
为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保持合作,积极探索如何与行业保持合作。有的学校以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与企业共同探讨并制订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向企业及生产车间延伸,既促进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生产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也强化了教师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知。此外,学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上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经考核合格,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上班。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例如,钦州市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英格玛(中国)有限公司、凤冠集团公司、美的集团等多家企业实行了联合办学;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联合办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建立健全教师奖惩制度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坚持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双师型”教师的切身利益,保证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外流,同时吸引其他行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的优势。例如,对聘期考核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发放教师津贴;对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按有关奖励规定给予奖励,或者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
篇9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专业化职业化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篇10
一、建立教师队伍分级培养模式
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企业培训学校应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专业和教学能力,实行分层培训。
1.全体教师的“初级”培养。一是要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教育;三是实行导师带徒,使每位教师顺利地实现至少一门优质培训课。
2.骨干教师的“中级”培养。一是要使教师明晰学校的发展目标,明确在企业培训事业发展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愿景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与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准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二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现代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模式,提升授课水平;三是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如请专家进场,把先进的理念、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在教师面前,引领他们快速成长。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到国内外大的培训机构参加研讨培训、观摩取经、丰富精神,融入先进的培训潮流之中。学校要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骨干教师以成功的机会,使其从中获得成功的心理满足。
3.名师的“高级”培养。“名师出高徒”,这是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可以断言,凡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名牌学校,均有一批为人师表、造诣颇深、见解独到、才干超群的名师。企业培训学校要按照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综合培训基地的愿景目标要求,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培训思想观念、具有风格特色的,颇有影响的知名教师,由此来带动培训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名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学员,也可以带出一批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形成高素质的教师整体。以科研为先导,要求名师进行教育科研,学校在智力投资、经费援助上给予一定支持,为名师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使教师通过科研攻关,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展现名师风采,不断壮大名师团队。经过稳扎稳打的精心“选苗”、悉心“育苗”、加快“出苗”三步走策略,必定形成“名师带高徒”、“以名师培养名师”的良好风尚。
二、强化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训练
1.历练教学基本功。一是引导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二是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师基本功大赛”,既检验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又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满足了教师成就感,激活了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
2.锤炼教学策略。坚持师德与师能并重,长线与短线结合,点面合理安排,既有前瞻性,又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求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摸索教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把握整体性、突出人文性、体现开放性、发挥主体性、注重实践性、落实探究性、追求艺术性,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运用好的教学策略,获得好的教学效益。
3.提炼教学思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行业一流、国际知名的高层次人才综合培训基地的基础和保障。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的差距找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一批教育领衔式的将帅人才。学校各级领导以及名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构架教师学习、实践、展示的空间
1.构建学习空间。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树立培训增效,培训是一种福利、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享受的理念,通过外出培训、进修、内训、自学等多种形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技能,探索培训教学规律,使自己保值增值。教师要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突出企业高端培训;要围绕企业重点工作,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创新等前瞻性的学习。
2.构建实践空间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教师要走“学—教—践—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构建适应教学发展的“双师型”知识结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底蕴,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下功夫、下力气,就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去感受、体验、调研和采访;要人人打造“精彩一课”,打造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