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1: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

篇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我们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系同学各自开展了顶岗实习活动。在公司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电器组当一名小小的电工。从找工作到找到工作到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点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体会到很多,相信此次经历多我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不知不觉我们的大学时光就要结束了,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在这个时候,我来到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机电安装公司,在这里进行我的毕业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是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是于XX年由原广东省水电建筑安装公司与原广东省水利水电机械施工公司两家“水电世家”联姻而诞生的国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

多年来,“源天人”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业主至上、恪守合同”的经营宗旨,积极实施做强水利水电施工、地基与基础施工、机电设备安装“三大板块”业务的经营战略,承接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施工足迹从广东辐射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辽宁、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十七个省市及国外的越南、巴基斯坦、缅甸、老挝等国家。打造了无数“机电精品”,承建了白天鹅宾馆基础工程、花园酒店基础工程、荔湾广场基础工程等一批精品基础工程;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水平和装机总容量、总台数以及单机容量一直以来雄居全国顶尖水平,创造了灯泡贯流机组单机容量世界之最的记录,被誉为“南粤水电安装劲旅”。是全国首家进入地铁盾构行业和广东省率先将薄壁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成功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利施工企业。

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被广东省三防办授予“广东省三防机动抢险四队”。

品质为源,诚信为天。“源天人”竭诚希望与社会各界合作,实现超越,实现成功,共创美好未来。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2011年的 9月,我离开了生活了差不多2年的三峡学院;2011年9月20日,我第一天上班。在公司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电器组当一名小小的电工。2011年4月20日,我在写这份实习报告。回顾这将近一年的实习,有过欢笑有过泪水,酸甜苦辣尽在心头。在这一年脱离学校的锻炼中,我在社会中不断努力渐渐得以立足,并得到了最快速的成长。

四、实结

我怀着美好的期盼来到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开始为期几个月的实习生活。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都能在工作中学到很多。这次实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觉得很多工作需要我去摸索和探讨,要不怕吃苦,勇于激流勇进,有的工作虽然单调又重复,但这是磨练意志最有效地方法,我告诫自己要认真完成,对每项工作都要认真的对待,做到每一件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定要争取不放弃,坚持到最后。只要希望还在,胜利一定属于我。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理论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怎么样把理论结合到实践中成了我们克服的最大困难之一。而经理平时对我的不断教导让我在工作中将理论融合进去,提高了工作效率。看着那些同事忙忙碌碌的来来去去,坚定的态度是那么一点一滴在铸就起来,一个被人认可的人首先一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站的正。相对于经验和技术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积累的,可以日久能熟,但能否有正确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从来没把现在的工作当做实习,我就是认定这就是我的工作,而不是专门来学习东西的。我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而是有更长远的未来。总体来说我的这一次实习时成功的。我能在公司里学习到很多校园里、课堂上、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也了解很多和动的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体会到生活中的艰辛和找工作的不容易。感谢学校给了我自己实习的机会,感谢公司里的实习指导教师给予我指导,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我相信,通过这次实习,一定会令我的人生走向新一页。

五.实习体会

篇2

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广,从纯水的检测到发热片的加工,以及电子元件的质量标准和各种量具的用法.虽然工作并不复杂,可在操作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工人们操作的时候加以纠正,传授正确方法,从而使产品质量提高.同时在工作中培养了自身交流能力.促进了工作的效力.这些都是我在灵芝电子里学到的.

离开灵芝主要原因是因为交通不便,后来我来到了离家不远的鑫美金属制品厂.这里工作的环境很好.我和几个同事安排在一间办公室.我主要的工作是整理文件,图纸管理. 最近又帮忙做起里加工进程跟踪.这个厂的历史虽然不过几年时间,但是实力却是不错的.有专业的模具设计人才,先进的生产设备.我平时也会帮忙画画图纸.在学校学到的AUTOCAD现在派上了用场.碰到不会的问题我还可以问我的几位师傅,他们都是专业的制图人员,画图纸又快又好.在他们的用心指导下我可以画很多以前不会画的图纸了.此外,我还知道了不少用于生产的机器.

一,线切割机 车间里有几台线切割机. 它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工件,例如冲裁模的凸模、凹模、凸凹模、固定板、卸料板等,成形刀具、样板、电火花成型加工用的金属电极,各种微细孔槽、窄缝、任意曲线等,具有加工余量小、加工精度高、生产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已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已占电加工机床总数的60%以上。 根据电极丝的运行速度不同,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wedm-hs),其电极丝作高速往复运动,一般走丝速度为8~10m/s,电极丝可重复使用,加工速度较高,但快速走丝容易造成电极丝抖动和反向时停顿,使加工质量下降,是我国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机种,也是我国独创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式;另一类是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wedm-ls),其电极丝作低速单向运动,一般走丝速度低于0.2m/s,电极丝放电后不再使用,工作平稳、均匀、抖动小、加工质量较好,但加工速度较低,是国外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机种。

二,冲床 冲床 简单的说 就是一种 冲压的机床 它可以产生一个很强的冲击力 它要和模具配合使用 例如 我要在 一批铁皮上 做出同样的方孔 或其它什么形状的孔 那最好就用 冲床了 首先用硬度大的材料 做出模具 一公一母(上下 模具) 将铁皮放在 公母之间 冲床一冲击 公进入母 铁皮就冲出你要的形状了

三,加工中心 加工中心是指备有刀库,具有自动换刀功能,对工件一次装夹后进行多工序加工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工件装夹后,数控系统能控制机床按不同工序自动选择、更换刀具,自动对刀、自动改变主轴转速、进给量等,可连续完成钻、镗、铣、铰、攻丝等多种工序。因而大大减少了工件装夹时间,测量和机床调整等辅助工序时间,对加工形状比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品种更换频繁的零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加工中心通常以主轴与工作台相对位置分类,分为卧式、立式和万能加工中心。

(1)卧式加工中心:是指主轴轴线与工作台平行设置的加工中心,主要适用于加工箱体类零件。

(2)立式加工中心:是指主轴轴线与工作台垂直设置的加工中心,主要适用于加工板类、盘类、模具及小型壳体类复杂零件。

(3)万能加工中心(又称多轴联动型加工中心):是指通过加工主轴轴线与工作台回转轴线的角度可控制联动变化,完成复杂空间曲面加工的加工中心。适用于具有复杂空间曲面的叶轮转子、模具、刃具等工件的加工。

篇3

近年,机电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成先进制造技术,成功地进入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面向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设置特色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一体化;建设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集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对各生产领域的控制过程进行监督操作。它涵盖了“技术”和“产品”,主要应用领域是数控机床,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该是集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光学、机械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它的课程设置、专业考核模式应该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工”“学”结合人才的实现方式,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运用比较广泛、切实可行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通过“2+1”工学模式,即学生在校两年,期间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后一年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顶岗实习,然后在校内专职教师、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环节,这种模式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共同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职业教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校企合作体现了“学”和“工”相结合,校企双方合作育人。从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人们应该结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性认识,丰富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

2.“2+1”工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措施

“2+1”工学模式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高职院校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将生产劳动和社会时间相结合,工学结合企业参与教学设计,高职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和实训,第三年到企业参加生产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2年阶段,学生在入学的初期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一个初步了解,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普通话、英语、机电专业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来检验学习情况,提高社会竞争力。在第2学年阶段,学校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或校外实训,学生可以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可安排专业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协调制定实习计划,通过顶岗实习,弹性教学,学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掌握岗位要求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并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学生进行考评,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参考资料。学校在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对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及辐射带动能力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顾问对企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设置和任职人员知识能力要求、行业发展方向等进行调研,经过充分论证,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特色,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建立“校企合作”,健全适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教学过程的质量监管和保障体系,施行机电一体化专业个性化管理,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路和措施。

3.“2+1”模式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模式中的2个设计包括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前者要求教师站在整体的高度对课程进行把握,教师根据专业特色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制定课程目标,制定考核标准,选取参考资料,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完成内容和任务的设计只是完成了课程改革的一小方面,真正的改革还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即进行单位设计,对任务单元做出符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安排在实训室或实训车间,以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合一。(如图2所示)图2教学方法中,将课程教学安排在实验室或实验车间中,实现“教学做”合一,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内容要求相统一,根据企业岗位的设置,对任职人才能力的要求编排课程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教学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教学,精讲多练。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组织学生校内实训和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内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相关机电产品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等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任何实践教学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研究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就必须研究实践教学本身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培养目标,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截至2016年,河南省高职单招院校共有89所,包括10所普通本科高校,3所新更名、转设和新升格本科高校,73所高职高专院校和3所其他高校。随着河南省高职院校的发展河南省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以前,整个机电行业发展还处于低谷,各大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还处于起步期,大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还是成人大、中专和技校,教学计划基本取自本科的压缩,教参大多与成教雷同,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实训设备,学生学习机电专业积极性差;2000年~2003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逐步发展起来,多所中专和技校被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中有一些开设了机电专业,建设机电教师人才培养,购买机电培训设备,学生学习机电专业积极性大大提高;2003年后,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机械制造地位的提升,我国各大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这个时期,现代化的数控设备被广泛运用,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缺口大,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日益发展的经济和数控技能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我国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院校数目愈来愈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同时,随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一些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专业知识差,职业素养低,实践能力差。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集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控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高职机电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是为多个专业方向共同服务的,高职机电一体化的特色建立了两个平台:文化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二者课程体系的设置既满足针对性的某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又要适应某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求,理论和实践相互依托,是一个整体,但目前很多学校还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即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中,理论知识应以“必要、够用”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观念,师资建设,资金的制约,理论教学得到重视的同时,实践性教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概括起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认识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计划还是本科教学的“压缩”,教学设计中实践课程很少,导致理论知识比不上本科生,专业技能知识比不上中职生,这种思想违背了高职机电教育的初衷。

2.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丰富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分析、操作、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技能,高职机电专业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目前,由于机电专业建设时间不长,许多该专业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很多刚刚毕业,本身对专业实践的认识度低,导致这些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力量本身就达不到教学实践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中工作条件差也是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的一大原因,进而导致了机电专业实践教师师资队伍质量很难提高。

三、完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管理

完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方面的共同配合,政府除了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还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企业从自身建设出发,也要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岗位培养支持;高职院校应以自身出发,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本身应根据机电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教学做一体化”和“2+1”教学模式,了解社会需求,做好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内容衔接,构建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督促学校重视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指导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程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王莉,郭继元.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解淑英,李世一,鲍湘之,谢丽君.“2+1”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高职PLC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

篇4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篇5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主动适应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及机电产业等优势产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优化专业团队整体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与发展能力,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和示范辐射能力。

一、结合产业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广泛深入调研,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依托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起了以企业专家为主组成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专业建设委员会,创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深化了与西安东风仪表厂等制造优势企业的办学合作,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站,使在读学生能经常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训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淡化了传统“课堂”的概念,许多还在学习期间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与企业签定了就业协议,同时也获得企业一定的奖励或资助,毕业即进入企业工作。二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根据企业的特定要求和产品,依托校企合作工作站提供的专业设备和条件,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进行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专门人才。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对“职业活动”的系统分析,解剖实际生产过程和业务工作流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确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起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自动化生产设备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中将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其它素质教育内容整合优化成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利用学院搭建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和开发课程资源、项目资源、企业资源,建成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包括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在内的5门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外开放,校外学生也可自由访问,提高了教学资源的服务范围和使用效益。

三、专兼结合建设教学团队,师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确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分类培养的明确目标,通过内培轮训、全员顶岗实践、校际学习交流,全方位,多途径提高团队教师“双师”素质,重点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名,青年骨干教师6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10人。

建立有效的专业、兼职教师、企业三方互惠机制。通过主动服务行业企业,以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外协加工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利益联系,扩大了兼职教师来源,有效解决了选聘并保持兼职教师的相对稳定的难题。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专业工程实践指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改革教学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中,主要以数学,英语,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教学为主,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开设部分实训课程,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并设置1~2周的认识实习或课程实习,增强学生对企业或工程的直接感性认识。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并重,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技能训练,并要求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三年级,用半年时间的顶岗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如在第五学期,结合毕业设计环节统一将学生安排在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各岗位进行实习,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实习岗位,让学生能在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的应用,提高专业技能,并接触专业前沿知识、仪器和设备等。第六学期,统一安排顶岗实习,以真实的顶岗操作为主要形式,强化职业训练,使学生系统接受本岗位的职业资格规范训练,成为符合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的高级操作人员,实现学生在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等相关岗位能独当一面,增加学生在相关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最后通过系统、规范的实习报告撰写和答辩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选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爱莲.新纺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1.

篇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机械类专业含机电、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等相关专业。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和学生意见分歧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评优,所以学校很紧张,万一结果不好,影响学校的声誉。但现状是,机械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从第5学期中后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而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机床操作和产品检验、包装等工种,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与“设计”无缘。少部分学生在产品销售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在售后服务岗位实习,与“设计”关系都不大,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多大作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因此,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认真地搞毕业设计。由于学校对老师有要求,老师本意当然想认真地指导学生,可是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不能与老师经常见面,有的根本见不了面,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沟通,学生上网不便,邮件也说不清楚,老师只能过一段时间督促一下,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都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学生的图书馆、机房、网络、实验室等毕业设计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的搜集、分析、利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资源的缺乏令学生在选题、开题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只能胡乱参照往年或网上资料相关题目。例如,机械类专业学生中期检查交上来的题目大多是轴类、箱体类、圆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各种零件的模具设计、各种普通机床经济型数控化改造、电梯和机械手、水位、各种生产线等的PLC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等,题目有的大而空,有的是课程设计内容,有的是教材上的实例。学生撰写论文时参考教材或网络公开资料过多,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也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作品,谈不上论文的质量及学生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的原因江苏省这几年的高职招生,有提前单招,有注册入学,还有中职对口单招,最后,通过真正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所占比例已经较少了。即使是这些学生,录取的分数也很低。而且,江苏省录取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报考学生总数,基本上只要想上学,都能上。所以招进来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水平和能力又参差不齐。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绝大部分学生是自己通过人才市场选择的实习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和正式用工一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学生每天上8小时甚至12小时的班,有的企业两班倒,有的三班倒,没有精力再去搞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前两年,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毕业设计要做什么,怎么做。老师给学生的课题,学生做不了,学生自己定的题目,又很不恰当。勉强写出的论文不规范,文字欠通顺,表述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逻辑性不强,质量很低,有的直接抄袭论文或干脆购买,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4.指导老师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一般平均每位专业教师要承担十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学生远在四处各地,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系统和及时的指导和检查。而且本身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精力跟不上。另外,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是招生就业,使得老师可能不太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不愿多花时间与精力。从教师本身来看,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实践环节,只能照本宣科;年长教师,没有知识更新的再教育环节,对新技术不太了解。老师自己实践水平不高,给学生的选题,为回避实践环节,很多选择了与工程实际相脱离的综述类题目或计算机仿真题目。这些都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难度增大,难以保证质量。

二、对策分析

1.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两学年转移,减少第三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五学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包括落实任务、查阅资料,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设计。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论文总体框架后,到企业、实习基地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不再感到茫然。

2.充分利用毕业顶岗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这几年,我院机械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已提前至第5学期的下半学期,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较容易找到相关实习岗位。学生带着各自初拟的毕业设计课题,分散到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比较容易被企业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在第3或者第4学期已经选择了进入与学校签有合作培养协议的“订单班”学习,我系有“上海鸿得利”、“富士康”、“亿滋”、“无锡松下”等众多订单班,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这些单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所从事的岗位联系,如果与初拟的框架有冲突,可再作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调整,甚至重新开展课题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校企共同指导学校自己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规范化指导,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后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保持与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内容指导,提供企业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合作环境的协调。学校应支付企业导师一定报酬,同时,企业导师参与答辩要占到一定比例。我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至少每周写一次周记,每个周记提出一个工作问题,解决一个工作问题,学习一个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点,详细记录,并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进行点评、指导,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生还要完成手写的实习报告,也按周填写,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一周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4.丰富毕业设计课题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此类型题目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学校科研环境的改善及本系教师队伍的完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层次包括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2)依托技能竞赛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级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数控操作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可以依据竞赛时间进行调整,毕业设计可以以综合性竞赛项目实物作为成果,由竞赛辅导教师兼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前期创新过程中的作品进行完善和理论升华。通过技能竞赛学生熟练了技能,树立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更尝到了学习技能、精通技能的甜头。

(3)学生自己确立的课题。题目主要来自毕业顶岗实习或者将要就业的单位,收集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这说明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对于部分搞不了设计的学生,要求他们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

(4)模具、数控、机械、机电专业跨专业整合,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课题探索,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如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夹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课程中的动画、视频的制作。既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我们大体上把机械类高职毕业设计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同时,我院已开设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或讲座。1)工艺夹具类。此类主要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零件所需夹具的设计。2)数控编程类。主要完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可以和机械设计类结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机构的设计、机构零件的数控编程、加工。3)注塑、冲压模具类。主要完成各种注塑、冲压模具设计。4)机械设计类。减速器、机器人、机械手、各种泵、控制装备、农业机械、汽车、液压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设计。5)机床类。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系统设计、钻床、铣床、组合机床设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进行各类机床的拆装、测绘训练。6)机械类课程图形库、动画库、试题库建设。7)机电一体化类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及各种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设计。8)机电设备或生产线故障分析与诊断。

(7)答辩形式多样化。答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答辩地点可以选择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也可以搬到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现场,邀请企业指导老师、技术人员、学生的同事一起参加答辩;答辩形式可以是陈述性答辩,也可以是作品展示性答辩;团队项目,可指定一人进行答辩。要保证各类形式如实习报告类、调查报告类、市场调研类、创业计划类、售后报告分析类、设计类都可以参加答辩。

三、总结

根据上面分析,现在的毕业设计质量较难保证,而现有国情下高职毕业设计暂时无法替代。但是,毕业设计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否则,不能发挥起应有的过渡桥梁作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是否能强化课程综合实训和课程设计,淡化毕业设计。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合CAD/CAM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PLC等进行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进行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训练。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更有实效。

(2)毕业设计过程要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3)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训练的环节。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应该包括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资料收集整理、大纲拟定、试验数据获取、理论计算、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能使学生受到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可能情况下的深造意义非凡。

篇7

数控加工实习报告【一】

实习了四周,尽管时间比较短,但是也挺累的,但是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至少对与机加的内容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以来,我们以后到企业了,对一些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我们就不陌生了,也有助于我们的工作。我简单的谈谈自己在实习过后的个人感受:

1.此次实习,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得到了意志上的锻炼。也养成了我们办事要认真、耐心、注意安全,可以说这是一次财富。

2.机加实习培养和锻炼了我们,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使我们不但对机加实习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我们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我们的所学的知识。

3.我们也见到了老师的敬业、严谨精神。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个我们演示操作过程,让同学们真正学会、看明白。

4.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取得的劳动成果。这些曾经让人难以致信的小铁器,竟然是自己亲手磨制而成,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很快我们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像我们接触到的车工,虽然它的危险性很大,但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去操作而且要作出成品,这样就锻炼了大家敢于尝试的勇气。四周的机加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我们知道,“数控技术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和技术,完成工程基本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了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机械制造的一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素质。对我们来说,数控技术实习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甚至是我们生活态度的教育的一次机会!

在我认为实习的本身目的就是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工业知识的基本认识。它不同于课本教育,因为它有我们动手操作的空间!我之所以对实习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是因为我早已被老师们幽默的讲解和生动的描述所吸引。一个简单的瓶瓶罐罐,要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现成的东西,在用的同时,也不会多想它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如果偶尔有人问起,也会很不以为然的说,这不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现在才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从而也让我知道了为期四周的数控技术实习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数控加工实习报告【二】

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由于受到当时国产电子元器件水平低,部门经济等的制约,未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临国家经济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调整,经历了几年最困难的萧条时期,那时生产能力降到50%,库存超过4个月。从1 9 9 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 9 9 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1.实习的目的。

熟悉数控实训车间安全管理规定熟悉数控机床教学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数控铣床切削控制原理。掌握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基本结构,正确使用数控加工中刀具半径补偿、长度补偿、镜像、旋转、固定循环、复合循环等功能。熟练掌握加工编程中数值点的计算方法。熟悉掌握工件装夹、刀具装夹、编程原点找正、对刀等操作方法及步骤熟练掌握零件图纸分析、工艺制定、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程序编写等加工相关内容,并能够进行计算机仿真加工。熟练掌握数控加工过程的完成步骤(从图纸到工件的完整加工过程),并对加工零件进行尺寸测量及加工精度分析,能够控制零件规定加工精度.

2.实习的意义。

数控加工操作实训是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独立完成数控实际加工、编程所要经过的必然阶段也是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熟练掌握使用数控编程中的各个指令(G、M、S、T、F),根据零件的具体要求,独立自主的完成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正确、合理的选择切削要素(Vc Ap F)。夹具的选择及零件的装夹方式等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学习使用老师工作经验的同时,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理论和实际,区分它们各自的特性及作用。并进一步做出正确、系统的分析,使之合为一体。

3.实习的内容。

来到车间,首先老师就给我们上安全课,告诉我们有那些基本的注意事项,一定要服从车间的管理制度和老师的管理,并且要自己注意安全,不要多人一起操作等,还给我们说了一些真实的事件,加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并且还给我们说了一些前几届师兄的优秀业绩等。接下来几天实习老师带领我们熟悉一下车工、钳工,铣工等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功能,等以后实习的时候再让我们实际操作。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熟悉了普通车刀的组成、安装与刃磨,了解了车刀的主要角度及作用,刀具切削部分材料的性能和要求以及常用刀具材料,车削时常用的工件装夹方法、特点和应用,常用量具的种类和方法,了解了车外圆、车端面、车内孔、钻孔、车螺纹以及车槽、车断、车圆锥面、车成形面的车削方法和工件的测量方法。

比如在使用车床时不要用手直接清除切屑,应用刷子或专用工具清除。磨刀时严禁用手去刹住转动着的砂轮及工件,开机前必须检查砂轮是否正常,有无裂痕,检查工件是否安装牢固,各手柄位置是否正确。开动铣床机床前,要检查铣床传动部件和系统是否正常,各操作手柄是否正确,工件、夹具及刀具是否已夹持牢固等,检查周围有无障碍物,才可正常使用,变速、更换铣刀、装卸工件、变更进给量或测量工件时,都必须停车。更换铣刀时,要仔细检查刀具是否夹持牢固,同时注意不要被铣刀刃口割伤。铣削时,要选择合适的刀具旋转方向和工件进给方向,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量选择要适当,要用铁勾或毛刷清理铁屑,不能用手拉或用嘴吹铁屑,工作加工后的毛刺应夹持在虎钳上用锉刀锉削,小心毛刺割手。铣齿轮时,必须等铣刀完全离开工件后,方可转动分度头手柄。车工要求较高的手工操作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了车刀的种类,常用的刀具材料,刀具材料的基本性能,车刀的组成和主要几何角度,车床的功能和构造,老师最后给我们示范了车床的操作方法,并示范加工了一个零件,然后就让我们开始自己独立实习,虽然操作技术还有些欠缺,经过几天的车工实习,最后还是各自独立的完成了实习。

车床运转时,不能用手去摸工件表面,严禁用棉纱擦抹转动的工件,更不能用手去刹住转动的卡盘。当用顶尖装夹工件时,顶尖与中心孔应完全一致,不能用破损或歪斜的顶尖,使用前应将顶尖和中心孔擦净,后尾座顶尖要顶牢,用砂布打磨工件表面时,应把刀具移动到安全位置,不要让衣服和手接触工件表面。加工内孔时,不可用手指支持砂布,应用木棍代替,同时速度不宜太快。禁止把工具、夹具或工件放直接在车床床身上和主轴变速箱上。工作时,必须集中精力,注意头、手、身体和衣服不能靠近正在旋转的机件。

数控加工实习报告【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由于数控化加工可以让机械加工行业朝高质量,高精度,高成品率,高效率方向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车床,对其进行数控化改造,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近年来,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里也开设了数控技术这门课程,为了提高我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让我们更清楚更明白更真实地学习数控技术,第十七、十八周,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数控实习,经过两周的学习我对数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到了不少数控知识和技术。

还没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了解到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

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篇8

1、工学结合的概念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政策依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5.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891~1976)以现代思维给予了科学的证明与强化

波兰尼的理论指出,“不能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默会知识”——技能技巧,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其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

(2)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研究

在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统计分析,对我们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必然性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在1998年对3万多职工所进行的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抽样调查研究,人们工作技能,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才能“学”得。

二、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概述

2010年12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教研室提出《关于“厂中校”建设的申请报告》,在报告中选择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单位。2011年5月,选取20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1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参与实际工作的学习,并先后委派王志威、闫鹏、那顺巴雅尔、巴力吉、赵牧原五位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授课和实习指导,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学生的岗前安全培训、机械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讲授等。2012年6月,这10位同学通过一年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顺利毕业。2012年9月,我院又有2010级专业的十位同学到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参加顶岗实习并委派教师随行教学和指导。

2、教学过程

为了配合企业的生产,我们把理论授课时间定在晚上19点开始,学习时间一个半小时。正常工作时间里,每位同学的岗位不一致,对他们进行集中理实一体授课不可能实现,只能针对某一同学的某一岗位上的设备、仪器、工具进行讲解,针对其操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和成长。讲授的课程主要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但尚未开设的理论课程直接给学生授课。

3、教学评价

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我院学生的收获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5)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6)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5、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的管理。由于脱离学校,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组织纪律性降低,极个别学生出现迟到等违纪情况。我院施行学生实习成绩与实训表现挂钩,对于在企业出现严重违纪情况的,坚决返送学校,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2)学习时间难保障。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存在部分同学企业加班的情况,个别同学有病事假的情况,导致一两次课不听之后的前后知识联系不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听评课,在生产实际中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培养学生,同时对我们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想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服务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制度和体制必须到位。

2、学校为学生统一安排此种教学有一定困难、要安排完全对口的岗位更难

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不很理想。企业为追求利润,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传统方法,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但是,学生数过多又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运行,仅能安排部分学生参与此类教学模式的教学。

篇9

1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我们机自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专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

2实习内容:

①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及方法

②了解切削刀具方面的知识,熟悉常用刀具的结构、选择、用途等

③了解机床和数控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加工中心等典型的数控设备

④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

⑤熟悉、巩固铸造工艺及设备方面的知识

3实习时间:

①柳州工程机械厂—————————————6月21日整天

②柳州东风汽车厂—————————————6月22日下午

③柳州钢铁厂—————————————————6月23日上午

④柳州力风塑料成型机厂———————6月23日下午

⑤上汽通用五菱公司———————————6月24日整天

⑥整理,写实习报告———————————6月24日———7月2日

定点实习厂:柳州东风汽车厂

东风柳汽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也是东风汽车公司在南方重要的载货汽车和轻型乘用汽车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它还是国内第一家生产中型柴油载重汽车的企业,赢得了“柴油东风,柳汽正宗”的美誉。

1991年,东风柳汽创出了“乘龙”品牌并迅速形成市场知名度,奠定了“一门双杰,东风乘龙”的产品格局。

自从1997年成为国内最早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汽车生产企业之后,东风柳汽的事业就上了一个台阶。20xx年,东风柳汽公司更是推出面向公务、商务和休闲旅游用车市场的新一代多功能轻型车-东风“风行”商旅车,吹响了进军国内高档轻型乘用车市场的号角。

目前,东风柳汽已形成年产“东风”和“乘龙”商用车60000辆、“风行”乘用车30000辆的生产能力。

柳州汽车厂六个发展历程

(1)建厂期: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用机械为主。

(2)1969年:生产出2。5t载用柳江牌卡车。

(3)1981年:生产出柴油翻斗车,同时加入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采用东风品牌。

(4)1991年:柳汽生产出新品牌———乘龙(平头车)。

(5)1997年:以75%的股权加入东风集团,成为其子公司,正式更名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6)20xx年,成立东风集团和雷诺公司

生产基地:主厂、二基地(85年始建,位于柳江县,占地为714亩)、三基地

七大车间:车桥车间、机械车间、工装车间、热处理车间、车架车间、车身车间、总装车间

四大部件:汽车前后桥、举升器油缸、车架、车身

生产线:重车线、大车线、小车线

20xx年生产能力:大车60000辆小车30000辆

乘龙精神:自立自强创优创新同心同德为国为民

通过在柳汽公司车桥厂的实习,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机械加工及相关典型零件的生产技术过程。初步了解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生产过程、培养我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机械加工工艺方面我们重点了解了左壳锥齿轮差速器这一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听了有关技术人员对其的具体分析。并记下了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等工艺文件。具体如下:(对应的工艺过程卡、工艺简图和工序卡见附录)

由于汽车转弯时,左右两边轮子的行程不同,所以转速不同,为防止转弯时出现滑动、滑拖现象,必须使用差速器调节两边轮子的转速。左壳锥齿轮差速器是用来固定支承轴承,防止微尘和外来颗粒侵入到锥齿轮差速器里面和防止锥齿轮差速器里面的油外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在结构上成对称分布。生产纲领约为63000个,属于大批量生产。毛胚的选择

零件一般是由毛胚加工而成。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毛胚主要有铸件,锻件和冲压件等几个种类。铸件是把熔化的金属液浇注到预先制作的铸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的零件毛胚。在一般机械中,铸件的重量大都占总机重量的50%以上,它是零件毛胚的最主要来源。铸件的突出优点是它可以是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毛胚,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毛胚,此外,铸件成本低廉。其缺点是在其生产过程中,工序多,铸件质量难以控制,铸件机械性能较差,锻件是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用,加热后的金属胚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的零件毛胚。锻件的结构复杂程度往往不及铸件。但是,锻件具有良好的内部组织,从而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所以用于做承受重载和冲击载荷的重要机器零件和工具的毛胚,冲压件是利用冲床和专用模具,使金属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的制体。冲压通常是在常温下进行,冲压件具有重量轻,刚性好,尺寸精度高等优点,在很多情况下冲压件可直接作为零件使用。选择毛胚还应该考虑的原因:

(1)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相同的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毛胚制造的方法,其力学性能有所不同。铸铁的强度,离心浇注,压力浇注的铸体,金属型浇注的铸体,沙型浇注的铸体依次递减;钢质零件的锻造毛胚,其力学性能高于钢质棒料和铸钢体。

(2)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外廓尺寸,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宜采用棒料。相差较大时宜采用锻件。形状复杂的毛胚不宜采用金属型铸造。尺寸较大的毛胚,不宜采用摸锻,压铸和精铸。多采用沙型铸造和自由锻造。外型复杂的小零件宜采用精密铸造的方法

(3)生产纲领和批量生产纲领大时宜采用高精度与高生产率的毛胚制造方法,生产纲领小时,宜采用设备投资小的毛胚制造方法

(4)现场生产条件和发展应该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

零件的材料为qt450—10,根据零件结构简单和对称分布的特点,零件的生产纲领为大批量生产

参观实习厂

一柳州工程机械厂简介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生产轮式装载机系列产品规模最大、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设备最全的国家机械工业大型骨干企业,是广西首家由国营大型企业改造、发行社会公众股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位于南疆龙城--柳州市。净资产3。89亿元,员工5900人,生产区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主要名优产品有: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技术生产的zl60e、zl100b等zl系列轮式装载机、井下装载机和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已形成4000台年生产能力的规模。

该公司计划通过实施总投资约12亿元的技术改造和外引内联、科、工、贸相结合等措施,20xx年形成年产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多种工程机械系列产品10000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51。5亿元和利税12亿元。本公司还将积极拓展房地产、商业贸易、服务旅游业及经批准的其它经营业务。

二入厂前培训

1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1)1952年,在美国,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数控技术的产生、发展得以有充分的条件。其最初用途为军工业的生产。

(2)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数控机床批量生产得以实现。

(3)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数控机床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数控机床产量第一的国家。

(4)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数控机床产量位居第一。其中尤以日本法拉克公司最为代表,其产量为全世界产量的30%,而德国的西门子产量也占15%。与此同时,在80年代初期我国也引进数控加工技术。

数控机床的分类

(1)经济型数控机床:一般由普通机床改装而成,精度和复杂程度较低,可实现两轴联动,可进行平面加工,价格较便宜。

(2)全能型数控机床: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一般可实现三至五轴联动,且有刀具库,可自动换刀。可进行平面和空间立体加工,价格一般较贵。

2柳州工程机械厂数控机床的应用

(1)1978年,柳州工程机械厂引进了数控切割机和火焰切割机。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分离机械元件、零件和x、y轴联动的直线、圆弧切割。

(2)1985年,柳州工程机械厂从上海气焊机厂引进了z80单板机,其主要硬件设施有cpu、ctc、pto、eprom、ram2。

(3)1988年,柳州工程机械厂引进了一批价值600万美元的先进设备:

①数控车床②立式、卧式车床

③数控火焰切割机

④数控折弯机

⑤三坐标测量仪

⑥数控等离子切割步冲机

⑦机器人焊接线(位于结构分厂)

⑧铸制线

⑨双立柱加工中心————其最大加工距离为:x10000mm;y3000mm;z1500mm;w600mm。

3加工中心简介

加工中心是具有刀库的三轴联动数控镗铣床。其系统组成包括:数控系统cnc、驱动系统、测量及反馈系统i/o控制系统(plc)。加工中心分为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五面体加工中心等。

4装载机发展和发展趋势

(1)世界装载机发展史简介

①20世纪初,美国出现第一台装载机,它是用马车和钢丝绳构成,兼有驱动与装载的功能。

②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装载机采用液压设备作动力,即先导式液压装置。

③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装载机的变速箱采用液力变矩器,其工作矩为100n。m——425n。m。到60年代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装载机采用角接式刚性车架。

④到上世纪70—80年代,产品向细化发展更为突出,装载能力提高到0。2m—16m。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公司为:美国caterpillar、瑞典volvo、日本小松公司等。

(2)柳工装载机发展史

①上世纪50年代,柳工从上海糖果机械厂首次引进装载机生产设备。

②到了60年代,天津某研究所与厦门工程机械厂合作开发,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z435型装载机。此项成果由柳工试验、鉴定合格。

③70年代,转载机装载能力有所提高,由z450提高到zl50了。

④一系列g类型产品

(3)现代装载机的发展趋势

①趋向于环保、高效、节能、可靠

②趋于机电一体化

③更具舒适性

④型号多样,有大、中、小等各种型号

⑤更加智能化

⑥有自动监控维护的功能

二进厂参观

1变速箱厂

设备:加工中心2数控车床17普通车床24

滚齿机21磨床18钻床8坐标镗床2

篇10

1.实习目的:

通过它让我们巩固、验证已学过各技术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材料成形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材料成形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所获得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的观察、了解,让我们初步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包括设备、工艺、刀具、液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现场实习、观察,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面扩大了。实习使我们获得了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同时又锻炼和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我们接触社会、了解机械行业状况、了解就业行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并且让我们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

2.实习内容:

①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及方法

②了解切削刀具方面的知识,熟悉常用刀具的结构、选择、用途等

③了解机床和数控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加工中心等典型的数控设备

④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

⑤熟悉、巩固铸造工艺及设备方面的知识

3.实习时间:

① 柳州工程机械厂-------------6月21日整天

② 柳州东风汽车厂-------------6月22日下午

③ 柳州钢铁厂-----------------6月23日上午

④ 柳州力风塑料成型机厂-------6月23日下午

⑤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6月24日整天

⑥ 整理,写实习报告-----------6月24日---7月2日

定点实习厂

柳州东风汽车厂简介

东风柳汽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也是东风汽车公司在南方重要的载货汽车和轻型乘用汽车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它还是国内第一家生产中型柴油载重汽车的企业,赢得了“柴油东风,柳汽正宗”的美誉。

1991年,东风柳汽创出了“乘龙”品牌并迅速形成市场知名度,奠定了“一门双杰,东风乘龙”的产品格局。

自从1997年成为国内最早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汽车生产企业之后,东风柳汽的事业就上了一个台阶。XX年,东风柳汽公司更是推出面向公务、商务和休闲旅游用车市场的新一代多功能轻型车-东风“风行”商旅车,吹响了进军国内高档轻型乘用车市场的号角。

目前,东风柳汽已形成年产“东风”和“乘龙”商用车60000辆、“风行”乘用车30000辆的生产能力。

柳州汽车厂六个发展历程

(1) 建厂期: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用机械为主。

(2) 1969年:生产出2.5t载用柳江牌卡车。

(3) 1981年:生产出柴油翻斗车,同时加入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采用东风品牌。

(4) 1991年:柳汽生产出新品牌---乘龙(平头车)。

(5) 1997年:以75%的股权加入东风集团,成为其子公司,正式更名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6) XX年,成立东风集团和雷诺公司

生产基地:主厂、二基地(85年始建,位于柳江县,占地为714亩)、三基地

七大车间:车桥车间、机械车间、工装车间、热处理车间、车架车间、车身车间、总装车间

四大部件:汽车前后桥、举升器油缸、车架、车身

生产线:重车线、大车线、小车线

XX年生产能力:大车60000辆 小车30000辆

乘龙精神:自立自强 创优创新 同心同德 为国为民

通过在柳汽公司车桥厂的实习,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机械加工及相关典型零件的生产技术过程。初步了解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生产过程、培养我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 机械加工工艺方面我们重点了解了左壳–锥齿轮差速器这一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听了有关技术人员对其的具体分析。并记下了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等工艺文件。具体如下:(对应的工艺过程卡、工艺简图和工序卡见附录)

由于汽车转弯时,左右两边轮子的行程不同,所以转速不同,为防止转弯时出现滑动、滑拖现象,必须使用差速器调节两边轮子的转速。左壳–锥齿轮差速器是用来固定支承轴承,防止微尘和外来颗粒侵入到锥齿轮差速器里面和防止锥齿轮差速器里面的油外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在结构上成对称分布。生产纲领约为63000个,属于大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