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02:2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学实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篇2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习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为了使自己的假期过得有意义,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习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习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了暑期社会实习,到我们这的喜事临打工, 喜事临是一个以经营蛋糕,面包为主,以BBQ、健身训练为辅的一个综合性营业场所。
而我则被安排到了在二楼的西餐厅当服务员,二楼主要是韩国著名鸡肉料理:比比客(BBQ)。不知不觉,我在这为期一个月的打工生活就这结束了,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打工,感慨很多,在这里做服务员,我也真得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吧......
首先,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觉得当一个领导者并不简单。都说老板,老板娘有多风光,多有气派,可是他们的苦谁又知道呢?据他们说,他们也是吃过很多苦才发家的,当时只有老板和老板娘2个人,他们天天苦心钻研,时刻观察市场动态,几乎天天靠方便面度日,哎.....没有艰辛的付出,怎么会有今天的成绩呢?这正是应了那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而现在,在别人看来,他们天天收入几千,也许真得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确实是那样,可是他们依然有压力,有挑战,必须时刻警惕!时刻创新!除此之外,他们每天的支出也很多,一个月光水电费就一万...再加上各种人工费,材料费,这些又会有多少呢?其次,各种社会关系也要处理好,工商,税务,卫生,样样需要打理好的!另外,还必须能让让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你干活,而不是“薪甘情愿”,要让员工真真正正的去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不是敷衍,这其实真得很难,因为主观总是比客观更难以控制。在这方面,我觉得他们做的总体可以,不过仍然有不足之处,要不然怎么会留不住员工呢?!所以我觉得他们需要改进!比如说在食宿上,他们虽然管吃管住,可是条件实在不怎么样,我想如果能够改进一下,那么一定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真正的去踏踏实实地工作啊。总之呢,我觉得他们做的还不错。人啊,追求总是不一样的,有人想平平淡淡过一生,知足常乐,而有人则喜欢不停的去开创,去挑战,去打出一片天地,要做一个不平常的人。所以呢,这就要求我们如果要想飞的更高,做的更好,更强,那就要更加努力,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辛劳!同时还要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另外,我开始一直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假期工,那些长期工会欺负我,会什么都让我自己做,所以开始去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可是事实并不是那样,她们对我都很好,我身体不舒服,她们会给我买药,帮活,帮我请假....所以我们很快就打成一片,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了。真是一群可爱的小曼儿!哈哈...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教会我很多很多东西,有技术上的,有社会经验,真得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以前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自视清高,可是我现在觉得自己在她们面前是“书呆子”一个,很多很多事情,真的是需要跟她们请教!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的收获之一!
还有,就是以前花钱时从不觉得累,但挣钱时就不一样了,由于在学校坐习惯了,突然站7.8个小时真得受不了,不过还好,后来都适应了!哎...其实以前听别人也说赚钱不容易,可是总没有自己去亲身的体会,而这次,自己通过切身的体会,真的是...是....三个字:不容易!所以真要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虽然我平时已经比较节俭了,可是还是有时候会头脑发热,乱花钱,以后真得不能再这样了,要理智消费!另外,虽然,觉得累,但也考验了我的意志力,特别是在实在站不住的情况下,我不停的告诉自己:要坚持一会,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的机会!有时候,人真得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就会真得坚持下来!真得战胜自己,所以总有一种成就感!
再者,在那我也确实学到了一些知识,比如说比萨的做法,可乐,冰激凌,汉堡包的配料什么的,以及各种咖啡,奶茶,奶昔等等...虽然有些只是理论上的学习,可是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一般人是不能这样去了解,去接触的,所以我觉的这些都是一些很宝贵的财富,我确确实实的去体会了,感同深受了,所以印象深,感触深,心里真得很开心!!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自己对服务行业的感觉,在那里打工的这一个月,所遇到的人大部分是比较有素质的,可是总有一些人是那么的横,虽说“顾客是上帝”,但也不能拿着钱如此的折腾别人,看着别的小女孩被为难,甚至被气哭,我真是感到人与人是那么的不一样,为什么不能多尊重别人一下呢?哪怕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就足以让我们的心情保持一天的晴朗!而一句恶言恶语则会让我们心情阴霾一天!所以,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你也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也是友好善意的!你的生活会变的多彩,美妙!
我还想再谈一下当我拿到那仅有的几张票票时的感受,当时,真得是激动万分,因为那毕竟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手里紧握着那些钱,感觉自己像个小大人一样,可以自己赚钱,可以靠自己赚取生活费,虽然微不足道,但足以让我激动好一会了,这种感觉很美妙!!
总之,这次打工的经历真得让我刻骨铭心!!我所收获的只有我自己知道! 在短短一个月的打工生涯中,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练就了自己的韧性,让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也为我自己踏入社会作好铺垫,人,总是需要去磨练,去拼搏,要不岂不是在人间白走一遭吗?虽然我并不迷信,但我一直相信:既然给你做人的机会,那么就要好好的把握!
篇3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
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
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
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
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
篇4
【摘要】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小组划分过大;2)重点不突出;3)教学方式过于简单;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5)考核方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3)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目的地要求学生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改进,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实习环;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药用植物学便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讲授它们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对以下几点有初步的认识:1)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2)常见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3)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及亲缘物种;4)现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该课程是我院学生在高年级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该课程讲授的知识尽管并不晦涩难懂,但内容相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是知识点多而杂、学习主要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课程。而野外实习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材上死的东西变成生活中活的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风景区和太子山林场为实习基地,于每年8月底举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近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情况看,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组包括约18名学生,这样就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2)目标不够明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应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性状鉴别要点、野外生长状况以及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但由于实习点内的植物不全是药用植物。根据现有的实习安排,在学生采集的标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药用植物。这样就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抽出相当部分的时间精力向学生讲解这些非药用的植物,这样就冲淡了实习主题,影响了实习收获。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学生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时,不是求助于工具书和文献,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教师也会直接告诉该植物的科属和定种,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容易助长学生以瞬时记忆和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4)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观察植物走马观花,不够认真细致。学生机械记忆,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属植物的鉴别要点。5)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成绩,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经反复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在实习活动中,教师应对实习小组进行细化,将一个大组细化为5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便能使更多的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采集植物时注意标本相关信息的记录,如标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时间、生长环境、重要形态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狠抓每个小组标本采集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实习后还将开展标本评展工作,将各个同学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记录的详尽规范程度纳入实习量化考核中。同时,还要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将来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
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部分比较典型,对教材上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的药用植物,就有可能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而无法向学生讲授。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实习前,教师首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形态结构典型、分类地位明确的常用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各方面特性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到达实习地点但尚未开始野外实习前,教师分组向同学们讲解这些植物的基本情况,要求每组学生必须能够采到这些植物,完全掌握这些植物的性状鉴别要点及分类地位。实习结束后的药用植物辨认考试中,这些植物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明确了实习要点,同时可以达到利用重点掌握一两种植物带动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点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检索表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单纯简单地识记药用植物的科属不应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比较起来,提高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基本工具书,教师应对检索表使用和编制方法进行详尽的专题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利用检索表对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进行确定,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过来根据实习地点常见的药用植物编写检索表,这一定有利于他们掌握植物亲缘关系辨别及分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注重教材在实习教学中的地位。尽管有植物志和检索表这样准确全面详实的工具书,但是这些工具书信息过于庞杂,且体积巨大、携带不方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相比较而言,教材知识精炼、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与主干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有意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目的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开展落实,最后达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意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必须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反过来,植物对其所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十分必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与分析。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各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类型的特点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对药用植物术语的熟练运用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点,应强化室内实习环节。教师应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植物分布情况,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应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植物鉴定性状和药用价值等信息。调查采集完毕后,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标本制作、温习描述植物形态的常见术语、整理实习资料、编制定种检索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继续查阅文献,写出药物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这样也就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校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用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加深拓宽。
篇5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野外实习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50-02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很多高等农林、医药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药用植物学课程。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直观性很强的课程[1]。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接触大自然而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2]。我校根据专业不同,野外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1~2周,中药学专业2周,药学专业1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野外实习,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是各兄弟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结合数年来指导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亲身体验,就如何搞好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广大同行相互交流和探讨。
1 野外实习前精心准备
1.1 联系实习地点,确定时间
实习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时间确定是野外实习首要任务,选择地点除了要考虑实习成本外,还要考虑当地要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初次确定实习地点前院系领导、带教老师应到预定地点观察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当地群众了解山地路线,进行实习路线考查和植物的预采工作,详细了解实习地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根据确定的实习时间,预定实习的交通、食宿等事宜,并确定交通便利、有安全保障、药用植物较多的实习路线。我校实习时间通常选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此时开花、结果植物较多,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便于观察鉴定。从2003年开始我校选择的实习地点是河北省涿鹿县小五台山景区杨家坪林场。小五台山地区植被类型为夏绿阔叶林,由于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布显著,植被、土镶、垂直带谱比较完整,植被群落类型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106科486属1350种,其中药用植物多达713种,如刺五加、党参、桔梗、秦艽、沙参、花楸、山楂、木贼黄麻、单子黄麻、独活、大黄、防风、苍术等。
1.2 实习带队人员的配备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实习前,分别建立管理、后勤、教学专门带队小组。院系学院领导负责管理组织、协调整个实习工作;学校保安、学生所在班辅导员负责野外安全、协调工作;带教老师主要负责野外教学工作,要求带教老师有丰富的野外采药经验。在实习期间,各带队小组成员,要求严肃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实习顺利完成。
1.3 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强化实习安全教育[3]
在实习前,院系负责教学的领导组织召开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及意义,充分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介绍实习基地的情况;强化野外实习安全教育,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服从指挥,有些同学为了采到独特的标本不按照指导教师带领路线行走;不要满足好奇心采集危险地段的植物;遵守纪律,不得擅自离队单独行动,应随时保持联系,以免走失;不乱尝野果、不吸烟弄火,确保野外活动安全。山林中行走时组员之间距离不可拉得太远,在不熟悉山林中采集标本情况下,应以木棍等探路,防备遇到蛇等动物。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克服野外食宿条件差和野外活动强度大等困难,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精神。
1.4 实习用品的准备
野外实习前两周,根据实习学生人数、规模应预先配齐实习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工具。文献资料包括学校自行编制野外实习指导手册、购买的地方植物志。实习工具包括扩音器、采集袋、高枝剪、标本夹、吸水草纸、标签、镐头、解剖针、放大镜、镊子、铅笔、GPS、摄像机、手电筒、感冒药、跌打药、防蚊虫叮咬用品等,统一装备齐全到实习地点,再分发至各实习小组。
1.5 学生的组织和指导
实习前,应根据参加实习学生的人数、规模进行必要的分组,一般每10名一组,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状况并结合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安排有责任心、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实。实习期间,主要负责领取、发放、保存、归实习工具和工具书等物资;负责对组内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负责清点集合、出发及实习过程中本组成员人数,向本组成员及时传达有关通知,向老师及时汇报组内成员遇到的情况等,确保实习每一环节有序进行。
2 野外实习教学的实施
2.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实习效率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丰富,野外实习初期学生难免会感到无从下手,满眼望去,全是植物,带教老师要把握好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结合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及当地主产的药用植物品种,引导学生主要观察、识别和采集常用、常见药用植物品种。如在杨家坪林场区开展药用植物实习,就要突出其道地药材如乌头、沙参、穿山龙、桔梗、射干、白头翁、苍术等优势药用植物资源的考察和采集。这样学生观察、采集植物标本时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另外,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过多的关注学生识别到了多少种药用植物,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辨认一种植物之前,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各器官外部形态特征,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揉搓、光照的辨认方法和技巧,对植物进行科学的辨认。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手、眼变勤了,脑子变活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
对于名称和形态上容易混淆的药用植物,我们采用实物对比讲解的方式:例如名称上易混淆的,白首乌与何首乌同为首乌,白首乌为萝科植物,叶对生、有乳汁,但何首乌为蓼科植物,叶互生,有膜质托叶鞘,区别明显;柴胡与大叶柴胡,柴胡叶脉为平行脉,而大叶柴胡为抱茎叶、网状脉。形态上易混淆的,穿山龙与山药为薯蓣科植物,地上部分形似,穿山龙根茎地下横走,但山药根茎地下直走。多年的野外教学实践表明,比较教学的方法澄清了学生之前的模糊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得掌握。
在实习过程中,尽量发挥数码技术的优势,对药用植物进行拍照,或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使实习过程可以重复播放观看,使没有听清楚的同学、或当时没有听到、当时没有看到的同学得到相应的弥补,并在重复播放过程中记住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
2.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集和制作高质量的标本
2.2.1 标本的采集
野外实习中经常需要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在采集植物标本过程中,往往老师对某一植物刚一指认,一定范围内的该植物就很快被学生纷纷把枝剪下或连根拔起,一扫而光。对于一些稀有的植物,这也许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需要严格控制采集标本的“质”与“量”。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完整性和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特征或以地下部分入药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些植物的鳞茎、根茎等。详细记录所采植物的产地、生境、性状、花的颜色、日期等,增强科学规范意识。“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要求不超过两份。这就杜绝了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尽量少采植物、少破坏生态。
2.2.2 标本的制作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示范、指导学生制作一些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将采得的标本可暂时放在标本筒、采集箱中。最初压制时,及时擦掉植株上的灰尘和虫卵,舒展标本,叶片应有正反面两种叶子,摘除过多的枝条或叶片;由于标本夹大小的局限性,高大的草本,可折叠成V或N字形;同时加强对标本的管理,定期的更换吸水纸,防治标本的霉变和生虫。
2.3 运用分类检索表鉴定药用植物,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植物检索表来鉴定植物,是提高我们识别科、属、种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习中我们重点介绍5~8种药用植物的分类检索,要做好鉴定工作,首先要对某种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解剖观察,用科学的形态术语对各部分特征进行描述,这是鉴定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有的同学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造成的检索结果总是出错,以致失去独立检索的信心。使用检索表应先查“分科检索表”,得知手头的植物属于何科,再从“分属、分种检索表”中查得该植物的属名和种名。对实习同学来说,使用检索表的过程也是复习植物学术语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具备了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鉴定药用植物的工作能力,并养成了遇到不认识的药用植物,不是先问老师,而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检索鉴定的良好学风。
3 完善考核方法,增强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能力训练的自觉性
考核和评价是实践教学的总结性环节,关系到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升。药用植物学实习综合成绩评定包括标本制作、标本直观识别、分类检索表的运用、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5个部分,从而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标本制作成绩依据采集标本的质量、标签和野外记录三方面进行评定,占总分的20%;标本直观识别占30%;分类检索表的运用占20%;实习报告占20%,实习表现占10%。实习报告可以写实习体会、实结、实习科研小报告等;实习表现成绩依据学生实习期间的纪律和实习态度等表现评定。考核方式采用单独考查,排除了个别学生思想麻痹大意、蒙混过关的做法,因而增强了学生重视能力训练的自觉性。
通过野外实习,增强了学生对药用植物的直观理解,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药用植物实践教学中,笔者将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采取各种措施挖掘学生的潜能,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力求达到满意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5.
篇6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级植物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35
高级植物学是针对植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从事植物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但随着新时代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及时、方便、快捷,传统的教W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会造成学生学习无趣,效率低下甚至厌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及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高级植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课堂的主体角色,从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打破以往的灌输型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式课堂,把传统的“单口相声”式的一言堂变为“小品式”人人都能参与的讨论课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为高级植物学的教学提供了平台,经过几年的高级植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1 充分发挥MOOC 平台与微课优势,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
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飞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简称MOOC,音译为“慕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并成为教育界的焦点[1,2]。借鉴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建立植物学慕课平台,进一步丰富植物学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文字资料,完善课程教学视频和试题库,形成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库。慕课的作业与测试功能可以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查缺补漏及不理解的内容,课堂上可以和老师探讨,也可用慕课的互动模块向老师提出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通过促进慕课平台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本校高级植物学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促进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使用方便、交互性强是微课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拍摄成10分钟左右的简短视频,共享到MOOC平台上,学生学习时可以反复观摩、随时停进,便于学生学习和思考,既节省了学生查找的时间,又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及时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利用网络和现代化电子设备,避免了学生边上课边将课件照下来,老师上课像开“记者招待会”一样的弊端。
2 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智能终端服务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即时通讯服务,2017年微信团队在微信公开课上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7.68亿人次,其中90后大学生占用户主体,这也加快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只有适应大学生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电子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拍照或录制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既可制成实验教学的显微图像册,也可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料[3],这些方便、快捷、即时的资源获取方式,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 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提高实习实践效果
在高级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习实践对于培养学生解决与植物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非常重要。包括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校园实习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和常见园林植物种的识别,野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种子植物野外调查方法、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植物标本采集方法、植物科与种的识别技术等。要求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有重点地收集植物材料,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交流汇报。通过野外实习,培养了学生野外工作的经验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应用植物分类工具书,锻炼学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达到与本专业后续课程密切衔接的目的。
通过给学生设立专题,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资料,查阅调查方法,参考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对专项内容进行研究,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形成论文。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自媒体和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更强,如果在高级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新技术,如慕课、微课、精品课和直播等新工具,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从处理资料、加强沟通、促进合作、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利用角色变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采用角色变换教学,由教师有目的的选择课程教学主题,布置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任务,先让学生以相互查找参考资料、自学教材等方式来进行自学,要求学生将研究的结果自制成电子演讲稿,运用课堂学习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和同学一起分享,然后组织同学讨论、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给学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这种角色变换的学习方式需要老师提前做一些指导和帮助工作,并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效果才会更好。
当然在高级植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也非易事,需要花费财力、物力和大量时间,需要教师统筹规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联手共建才能达到效果。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喧宾夺主,网络媒体只是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最终是为实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总之,任何课程教学改革都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在持续的坚持中提高,这需要教师、学生、院校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张振虹,等.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20-26.
篇7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65-02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园林树木分类是园林树木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和手段,许多研究方向都需要分类学的知识,如生态学调查,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植物资源的调查,观赏植物、果树资源、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等等。打好分类学基础、提高分类水平,是园林树木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园林树木学实验和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但由于树木分类本身的特点,涉及的植物形态术语较多,条理性和逻辑性不强,使得树木分类教学容易枯燥乏味,而园林树木种类繁多,特征复杂,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需要识别、记忆的内容很多,很多初学的学生反映学不会,记不住。让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学习分类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实验内容整合
园林树木学的实验类型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从简单入手,让学生先观察校园内的春色叶树种和春天开花的园林树种,激发学生学习园林树木学的兴趣,感受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自采4~5种实验标本,学习描述、区别植物的形态特征有哪些,为正确编制和使用检索表打下基础。在实验类型上设置一定的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将实验由单纯的验证性变为探索性,被动性变为主动性,封闭性变为开放性。如选择一些学生学过的科、属,在要求掌握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种的鉴定;或者让学生根据种的形态特征,判断其科属。对校园内园林树木的应用进行调查,对植物配置进行分析;对园林树木群落调查及分析等。这些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认识树种的能力,根据现在学生普遍拥有手机、相机的特点,我们还设置了学生课外完成的实验内容,要求每个学生用文字和图片观察、记述2种园林树木的物候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物候观察,学生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花期、果期、观赏特性等特征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学生以后进行植物的配置设计打下基础。
二、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采用现场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形象和直观教学。利用校园内栽植的园林树种进行讲解,减少了教学程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获得的知识也比较直观,克服了以往实验室教学中单纯使用腊叶标本、色彩失真、整体性不强,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园林树种的观赏特性的缺陷。现场教学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准备笔记本,对老师讲授的树种的形态特征做好记录;采集小标本,方便复习、总结。
三、课程实习改革
园林树木学野外实习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对园林树木学产生浓厚兴趣,对提高学生鉴别、认识树种的能力,学会使用工具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实习经费有限,加上以前的实习基地现在多已无法提供吃住条件,因此现在的《园林树木学》实习只能在学校周边进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条件下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思考的问题。
1.注重实习线路的选择。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树种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在实习线路的选择上我们既要考虑专业特点,选择市内园林绿化植物景观较好的绿地,也要考虑自然植物群落保存相对完好,且海拔变化较大的山地作为实习样地。
2.变单一的课程实习为综合实习。把园林树木学实习与生态学、土壤学、测量学等相关课程的实习结合起来,变成以分类为基础,生物多样性为导线的综合实习。将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贯穿起来,让学生受到完整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训练。当然这就要求不同课程协调统一,老师之间相互配合。带动学生接触和认识科研工作,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学习方法的灌输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树种识别的基本技能。改变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树种习惯问老师获得答案的做法,要求学生通过眼观、手揉、鼻嗅、折看、放大镜观察、查资料等多手段的结合运用,使树种的识别工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标本的采集、整理、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受体真正转变成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五、严格考核,加强评价
对学生的实验、实习都要严格考核。评价指标包括考勤、纪律、学习态度、实验技能、实验、实习报告、标本测试等,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占不同比例的分值。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压制一定数量的树木标本、树种识别过关,实习结束后的实习报告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改革的成效
通过2年多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对园林树木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学生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观测到的现象,向老师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答案,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有学生在观察日本花柏的时候注意到植株下部的枝条枯死了,而且上部枝条只有向阳一侧的生长较好。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日本花柏的生长环境,使得学生对树木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如,有些学生经常出现把广玉兰和枇杷混淆的错误,通过实物比较,让学生从枝上的托叶痕、叶色、叶缘、花的形态、开放季节、果实等多方面区别,让这部分学生对两种树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比较相似种的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学生识别树种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变得更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其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了较好的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更多的提高。
在课程实践环节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学校地处武陵山区,经济欠发达,办学经费有限,校园内和实习基地种植的园林树种不够丰富,实习地点的选择也受到经费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而解决这些困难除了任课教师外更多地需要领导层的关注和政策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明.改革植物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生物学教学,2001,6(26):33-34.
[2]冯富娟,张明.关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03,(2):55-56.
[3]徐颖.关于植物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山东电大学报,2001,(3):45-46.
[4]石铁源,王海民,郑成淑.农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0,(12):48-50.
[5]吴文杰.植物学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6):54-56.
[6]周琼,黎桦,盛玉萍.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1):85-87.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树木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81-02
一、传统树木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树木学实习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在现场引导学生识别植物叶部、花部、果实特征。由于实地树木种类很零散,现场教学往往很艰辛,学生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持续性较差。受到经费的限制,实习场地主要以校园及校内基地为主,这虽然能部分满足实习的要求,但其营建模式多为人工绿地,植被群落仍与天然次生林有较大差别,而且实习地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以植物识别和实习报告的形式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存在部分学生不认真实习,最后东拼西凑完成实习报告的情况。学生实习结束后知识点遗忘率高,难以与后续的相关专业形成联系。
二、树木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一)确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应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化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科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在野外实践教学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野外实习的安全问题,强调纪律、团队精神;布置研究内容,划分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应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野外实习不是去游山玩水,要做到团结互助,不畏艰苦,这是野外实践教学顺利展开的保证。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调整
1.树木学的理论知识往往较枯燥,而树木的特征需经反复练习巩固才能熟记,如脱离现场教学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知识的遗忘率会相当高。针对该情况,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5人,以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植物专科或专属树种标本的采集,并利用课余时间拍摄校园周边该专科或专属植物的照片,制作成PPT或彩色展板,在课堂上讲解,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所拍摄到的质量较高的植物素材,也可充实到网络植物图片库中,为日后的信息平台建设添砖加瓦。
2.由于课时的安排,以往的教学实践课与理论课的间隔时间较长,这造成学生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因此,树木学课调整为4节连上,2节理论课后立刻安排2节的校园实习课,理论知识和校园现场教学顺利衔接,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配合其他课程教学,树木学的教学实践课往往集中在夏末或冬初进行,这时野外植物不处于理想的物候期,很多树种的花果都无法观察到。因此,我们缩短了期末集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在春季和秋季树木花果盛期尽量安排学生到植物园、郊野公园进行短途的实习。另外,树木的生长往往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极端气候往往会对树木造成灾害性的损害,但也为树木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实践教学中也可根据气候的异常变化调整实习计划,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2008年南方地区发生严重的冰雪灾害,广东地区树木受损严重。灾后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在校园、广州市区以及粤北山区进行树木受灾情况的调查,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亚热带地区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应用和选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
3.树木学是很多理科和农科课程的基础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可与1-2门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在这类综合实践教学里学生可以了解树木学在这些应用学科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能更系统地了解树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更深入地对森林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森林经营方案。这样既节省了实习的经费开支,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
4.在野外植物识别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研究生的植物学分类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掌握了初步的科研方法,且都有一定的野外森林群落调查经验。因此,在野外实地讲解过程中,他们除能讲授各种树木的名称、树木种群的特征、优势种等知识以外,也能向本科生传授树木调查方法和科研经验,并引导他们注意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让本科生从中了解植物物种资源的状况、环境干扰对森林群落各方面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拓展本科生的科研思维。此外,研究生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很好地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热情。
5.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以往有问必答的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树木的根、茎、叶、花、果特征,碰到关键的识别特征,如有无特殊的气味、叶是否对生、有无乳汁等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让他们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植物是属于哪些科,通过适当的提示再让他们鉴定到种,在提示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相似特征的科。或者通过不同植物间的比较,让学生归纳出环境因子和气候因子对植物形态的影响,如高海拔植物与低海拔植物特征的异同;或归纳不同植物科间的进化关系,如豆目三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习活动开展前先安排好研究小课题,如某地资源植物的调查,然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应的研究课题到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科技文献,并利用植物志等工具书,针对所研究植物类群的生存环境、习性、分布和应用价值进行思考,并撰写初步的研究计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以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或根据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向,给学生提出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去完成,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有植物标本室(CANT)、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园艺基地、中草药园和杀虫植物园等专类园区,学校附近有华南植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等科普场所,具有丰富的观赏、药用、用材、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这些资源能较充分满足树木学实践教学的安排。另外,我校与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这两处实习基地交通便利,有丰富的次生天然植被,生境类型多样,这也为我院开辟了多条实习线路,还为野外实习在食宿、教学场地使用和植物标本的采集提供了便利,能保障1周的野外实习能顺利进行。目前,广州市多所农业、中医药院校都在此两地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编写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
近年来,我们针对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汇编了《华南地区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针对校园树木的实践教学,与兄弟院系合编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木本植物图鉴》。这两本书对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树种的生长习性、识别特征、应用特性等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植株、叶片、花、果实的高质量图片,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好评。近年来,《广东植物名录》《广州野生植物》《广东植物志》《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工具书的逐步出版,为华南地区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应用性很高的参考资料,这些书都能很方便地在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为学生检索植物、撰写实习报告提供了便利。
(五)实习考核方式的改变
1.教学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课程,期末的植物认知考试只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平时成绩的比例占60%,包括教学PPT或电子彩图展板制作10%、标本制作20%、实习报告20%以及实习表现10%。
2.植物识别考试内容除了考核识别野外植物鲜标本外,还可以在野外进行现场识别考核或以一道没有具体科学答案的综合论述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让学生根据树木学的思维去探索结果,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突击应试。
3.在实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有代表性的标本、照片以及实结制成展板作为实习汇报展览的内容,也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方式,并对有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或加分。
三、结语
教学实践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树木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新型的教学实践课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科研活动打下基础。另外,该教学实践模式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要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2-23.
[2] 袁俊琦.高职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18-20.
[3] 杨晓杰,王斌,刘敏,王昌河,于天飞.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0(4):111-113.
篇9
3月12日下午,我们开始了为期4次的药房见习。在进入药房之前,我们详细了解并熟悉了药房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药房规章制度穿戴:穿白大褂,戴帽子、口罩,并在上班时间前到药房报到。药房的老师也没把我们当外人,首先招呼我们坐,随后老师们让我们随处看看,认认药。药房的柜台设为五个纵列,其中有几个的设置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个柜台相应的抽屉装的药都基本一样,个别中药师会根据个人需要和习惯稍作调整。认药的过程是有趣的,很多常见的花花草草都被晒干入药,很多只在课堂上老师的课件里见过的中药,在这里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比如槟榔、法半夏、桔梗、木通……还有一些名字相似,需要仔细辨别的药,如黄芩,黄芪。还知道了一些为了满足不同病人需要而经过特殊炮制的中药,比如甘草,炙甘草。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缓急定痛,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等病症、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甘草清热应生用,补中宜炙用。此外还有蜜炙的枇杷叶、麻黄、黄芪等等。
认药是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即使是帮老师们分药,认药这件事也没有停下。所谓的分药就是把中药师们称好的中药在肉眼估计的情况下均等的分为若干份,每一份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一服药。一开始每分一个药都先向老师确认或对照一下处方,遇到自己不懂得我会先思考一下,但是药房的老师都很热心,赖老师说不懂就直接问她,在药房,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自主思考实用。"不懂就问"也成了老师们口头禅。不懂就问,是我在这里学会的,也是在这里很实用的认药方法。毕竟理论的学习在《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堂上都进行了,药房见习是实践,而且时间很短,想要学会和记住更多的东西就要高效地学习,而"不懂就问"正好可以促进高效学习。
在药房里,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是填药,就是看哪个药柜的药少了或者没了,就到中药库房里找相应的包装着的药加进去。这个过程也训练了我认药的本领。在堆满各种包装的药的仓库里到处找,药架上标有名字的毕竟很少,多数的药要靠自己辨认,需要到处翻找,这时就很考验认药的能力了。能一眼就认出来就很能节省多些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提高效率。
在库房找药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对库房药物摆放不熟悉,对药相辨知能力一般的孩子来说更难。所以在这种时候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就显得特别重要。几个人相互合作,在找自己的药的同时帮其他同学留意她们要找什么药,在翻找的时候看见了就递给对方;找到药的同学如果不急着忙也可以帮其他同学找找。在相互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篇10
关键词:园林;本科教育;植物类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1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60.2%、管理类工作12.5%、施工类工作10.2%、预算与招投标工作17.1%)。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25.4%、21.1%、38.0%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1.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1.4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47.6%、61.1%和57.7%。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68%的毕业学生认为“对于新招的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园林应届毕业生,能应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对植物生态习性不熟悉”和“对植物人文内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植物更深层的了解和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类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教学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植物类课程与设计类、工程类课程的关系,自然观、生命观的培养熏陶应落实在园林专业整个教育、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7]。在进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时,不宜仅侧重在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应该继续保持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植物类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生在园林中应用植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社会上形成竞争优势。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客观上就要求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应该与这种动态变化相结合。因此,植物类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主要与园林行业的有关实践相契合,同时兼顾学生升学与多方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植物类课程共11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4门(表1)。植物类课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设置,让学生在接触园林专业之初,就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植物类课程要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每一个学期;良好的延续性,是学生从“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认为,由于植物类课程彼此之间联系较多,故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应该统筹处理[7] ,编写相关指引,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使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都可以保证水平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4年学业中的位置,把握讲授的重点,有效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重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通常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与现行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习过程评价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50%~60%和期末成绩4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每周一花或物候观察等等细项,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尝试改变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添加一道综合性主观题,以参考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为主,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大题下以递进串联或平行并联的逻辑关系设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重点考查针对整个课程中某个重要章节里知识的运用而非罗列。这样的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当然,这种分值比例调整是基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则容易变成不公平不客观。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还可从以下四个能力指标去验收整体效果:1)识别与鉴定常用园林植物的能力;2)恰当应用植物材料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3)完成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管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实践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推广应用,打破以往农林本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自成体系、脱节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革新园林植物类学科的综合评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撰写报告,从而使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言之“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定法”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热爱和自主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授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探索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不同年龄的教师,授课的特点和风格会有所不同,年轻的师者,可能更多以热情打动学生,年长的师者,则更多以睿智和对学科理论的融会贯通和对专业的前瞻性吸引学生。
本文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园林专业在校学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支持,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 中国园林,2008,24(1):29.
[3]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园林,2001,17(4):15-17.
[4] 高琦,杨西阁,王昊,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园林,2001,17(4):13-14.
[6] 张璐,刘威,陈雅君,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