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12: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学习报告

篇1

物流管理课程实习报告一、实习题目

从实践中再次认识物流理论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0年6月26日下午14:30—17:10

三、实习地点

石布岭港区

四、课程实习班级:

winny

n3080510309

08级

特许经营管理3班

五、课程实习的领队教师:林常青老师

六、课程实习的目的

学习完一学期的物流管理后,通过到港口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海上运输以及国际物流等相关的内容,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物流管理这门课程,并做到在现实中融会贯通地运用。

七、课程实习的内容

这次物流实践课的地点是北海四个码头中的石布岭港区,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后可自行在指定范围内自由参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现场负责解答的顾经理。

根据现场提问和自行观察,我了解了以下的一些情况:

北海有四个码头,每个码头的货运和客运都是不固定的,但是港区有分客货区。

我们所考察的石布岭港区的码头全长约453米,建设规模有2万、3万、5万吨级杂货泊位各一个,年吞吐量在500万吨左右,属中型港口。港区的船舶以散货、杂货船为主,港区的货物多为铜、铁、硫磺等矿产,还有化肥。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化肥和一些矿产,其中化肥多是云南、贵州的公司从该港出口。而进口的主要是硫磺和矿产,进口多为美国,加拿大,中东等国家,其中以巴拿马的船舶为主,在硫磺进口中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优。从港区到美国和加拿大是30天左右,到中东是15天左右。同时,外国船舶必须挂中国国旗在桅杆方可进入国境。

港区的淡季为11—4月,以春节前后为主,而旺季为5—10月。

港区退潮时水位9.5米,安全水位为11.5米,但通常都会到达12米,大约在卸下几件货物后恢复到安全水位。港区接待过吨位最重的是一艘7.5万吨的货轮,吃水13.8米。港区的码头基本不放货,一般在卸完货之后马上运到仓库。

今天看到停泊在码头的有三艘货轮,一艘是2万吨级的,一艘3万吨级的,一艘3.5万吨级的。而载重3.5万吨的货轮正在卸货,货是硫磺,卸货工具是以轨道移动的吊车,卸货方式是用斗抓硫磺。岸边有一个叫集装箱岸边桥的起重设备,集装箱大多以铁轨运输,也用正面吊把集装箱放到指定位置。另外,我们还到办公大楼看了北海港—2015的建设项目表,从而了解到北海港未来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规模。

八、课程实习的体会

虽然此次物流实践课在大雨中进行,使我不能很好地参观和考察,但是通过现场提问,让我更清楚地了解海上运输和国际物流的流程,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物流的相关知识,获益匪浅。但是,在考察中也发现港区存在着污染问题,由于货物泄露而导致码头附近海域大规模污染,是海水变色。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以免造成更大的污染和货物的损失。

篇2

细胞生物学 教学宗旨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畜牧、水产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1世纪,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而发展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得把知识体系全面的传授学生,还应着重激发学生的批判创造性思维,力求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这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往往重复性较大,重点不明确。

(2)教材更新较慢,与该领域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方法缺乏联系,教材中的知识明显滞后。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4)教学设备短缺,完善的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5)学生未能联系课程学习与未来发展,学习主动性较差。

三、课程特点和教学宗旨

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时代迅速发展导致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该课程信息量更新较快。

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更要锻炼其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们教学的对象大部分是一群求知欲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但他们同时存在思维定势,缺乏知识运用的广度和理论联系的宽度,又对未来有些迷茫,有一定思想压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扬长避短,对授课内容有所取舍,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则:

(1)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交叉学科的介绍与学习,不应过多阐述学生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细胞器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等,这些知识都会已另外的交叉学科中作了详细的介绍。例如,食品安全和水处理相关的PCR技术、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的细胞结构形态观察的不同处理方法对比研究、环境污染与细胞染色体断裂损伤检测及应用、细胞电泳显微方法应用研究、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技术研究、更有脱水和复水过程中细胞显微结构变化,等等。

(2)教学内容的主体仍应是传统的只是理论,但教师应在更高的层面解释传授这些知识。例如,在介绍细胞生物学时,应说明为什么细胞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与实践的产物,为什么细胞生物学是对生命及其属性的探究和认识,应在哲学层面分析结构与功能、信号与效应、周期与调控、分化与癌变、死亡与凋亡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应阐述细胞的活动过程中蕴涵着局部调节与机体整合效应、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信号的收敛与发散、癌基因显性突变与抑癌基因隐性突变等哲学范畴的普遍联系、量变质变和永恒发展的唯物史观。

(3)每个专题都应与新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紧密联系,融入当今新进展,并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兴趣,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是哲学思维分析开展专题学习。例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分裂和癌变,细胞衰老、细胞培养、干细胞、克隆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如何对这些技术做恰当客观的评价,并从人文角度,经济角度,社会道德角度分析。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细胞生物学的抽象理论性对于教学模式是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整个细胞生物学理论体系和最新知识与技能,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模式选择必须克服的难题。

开放式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但容易造成基础较差的问题,因而本文推崇半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基础知识介绍时以教师为指导,在知识与实践联系的应用发散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这种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掌握课程知识之余,更应紧密联系实际,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成果,了解该课程和相关交叉学科在实际的应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部分通过自学、报告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具体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教师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掌握整个课程教学安排和教学节奏。多媒体教学对于细胞生物学有着独到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新型的结构展示复杂抽象的知识理论,让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这让学生更易掌握。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板书为辅,结合其他教学工具,让这门课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例如,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细胞分裂、癌变等知识时需要图像来形象说明,还有在讲述骨架蛋白肌动蛋白的踏车现象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把肌动蛋白在不断聚合和解聚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动态组装现象直观地展示,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2)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多做启发式教学和一定深度的归纳总结。在教师为主体的部分,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当时社会热点与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时,课堂上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bcl-2 蛋白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课前应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主动查文献,初步进行科研文献的阅读并在后期进行PPT汇报。

(3)学生为主体,汇报学习成果。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应选择一些发散性命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以PPT的形式上台演讲。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细胞学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造血干细胞在实际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诺贝尔医学奖中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内容等专题,这些专题都需要学生自主地学习思考。

(4)积极带领学生在课下参与一些重要的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一同走在理解已知、探寻未知、孕育新知的道路上,一同相知、相助、相生。

六、考核方式的优化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容易造成学风涣散、理论不扎实,同时又助长以“交差应付”的心态,所以考核方式十分重要,需要优化。

本文推荐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的考核除了日常考勤之外,主要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有思想、对问题有一定见解的学生予以加分。期末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题目应是当前课程专业的热点应用,并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相辅。

七、结束语

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改变,更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使命,掌握好基本理论的同时,努力成为新时展需要的综合人才,这样的教学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发展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

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设想主要观点: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点;②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方法;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本课题分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研究(分别简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子课题。其中,理论研究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理论性的研究,为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课题研究周期为1~2年)。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5.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7.学校发展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区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视角开展实践性研究,适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性研究。包括区域整体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例如:h省(l市、n区)、区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例如: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质化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等。

篇4

阳春酒厂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参观和实践.巩固食品和工艺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要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调查研究,训练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如下: 1.接触社会,了解省情和国情,了解实习场所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增加对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 2.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熟悉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程程序,获得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虚心向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培养热爱专业﹑热爱劳动﹑遵守组织纪律的良好品德; 3.学习生产技术,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了解和初步掌握生产工艺的流程﹑技术经济指标; 5.了解生产工艺所用的设备(规格型号及工作原理)。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实习时间:2007年1月8日——2006年1月18日 2.实习地点:广东省阳春酒厂有限公司 三.实习报告及总结 (一)公司简介 阳春酒厂有限公司位于粤西阳春县城北面20公里的合水镇,始建于1956年.九十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转制而成.厂房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拥有2400多万元固定资产、酒类配套生产能力10000吨/年.广东酿酒行业和重点企业,"广东省先进"、"省级先进企业" 公司目前拥有160多名员工,工厂共生产了5个车间,分别为米酒车间﹑改制车间﹑包装车间﹑酱油(米醋)车间﹑以及动力车间。 改革的号角召唤公司与时俱进为指针,高层领导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脉搏,坚持自己的想法,决策和行动符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自觉按价值规律,因此生产力有了新的增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酿造美好生活,奉献一流产品"经营理念的统帅下。公司自觉把自己融汇于潮起潮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始终坚持以诚为本,质量第一,坚持以市场消费为向导,研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使之建立了自己的信用强势和产品优势,所精工酿制的“纯花牌”饮料酒及酱油系列产品在市场享有盛誉,畅销全国各地。 在持之以恒的质量创优升级的有力支持下,品牌树立结出了累累硕果,使多个产品在不同年份获得各种优质奖,其中两个产品分别获得轻工业部及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由于受到消费者认知,认同的程度较高,“春花牌”商标于2003年1月被广东省工商管理局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酒厂出产的酒有20多个品种,其中9个获得国家或省级优质产品称号。酒厂主要生产白酒﹑小饼米酒﹑果露酒﹑黄酒及春砂仁酒。 (二)车间介绍及生产流程 1.改制车间一组 车间介绍:主要以生产白酒为主,主要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处理,做酒矶,制酒,工种较复杂,包括浸酒,调酒,清洗,包装等,产量旺季为4月-10月(一般冷天是旺季)。 主要设备:蒸馏﹑冷凝器,煮糖机、药材酒罐和其它酒罐。蒸馏﹑冷凝器用于改制白酒;煮糖机,制作加入酒中的糖料;药材酒罐是用于加入其它药材进行浸泡的铝质或瓦制罐。 主要酒类工序要求: 药材酒:原料药材要求浸泡半个月,做什么酒用什么酒矶浸(一般用白酒或米酒浸,先经氧化脱锈处理,反复蒸馏后用) 白酒:以酒精为原料,自己调味,调度制成成品 米酒:用大米发酵,加水降度,降低酸酯含量,浸泡时加入肥猪肉,(将煮熟的肥猪肉晾干水晒干,制成后用过滤机将油酒分离,一缸700-800斤酒放200斤肉,一般可用十多年) 黄酒:糯米蒸煮,糖化杀菌后榨出的汁加糖制得 主要成品:青梅酒,糯米甜酒,黄酒,春花白酒,米酒王,北氏酒,仁面酒,竹叶青酒等。 (1)小曲米酒由米酒车间生产,约为51°。降度时加入蒸馏水,用酒精计测酒度。 (2)酒精购回后储存于大罐中。加工时将3.6吨的95%酒精抽入小罐,用蒸汽加热到45℃,同时搅拌,加入水调节合适的酒度V%=(T-20)×0.4+55,此酒度下氧化效果好。按万分之三的比例称取KMnO4固体,用开水溶解后加入酒中搅拌,以消除非醇类杂质。氧化完毕再按万分之十的比例加入活性炭沉淀。 (3)沉淀后抽取上清的酒液进行复蒸,复蒸酒为75~80%。 (4)鼓香型米酒的酒基为降度后的小曲米酒,用全肥的猪腩肉浸泡一个月左右,让酒基充分吸收酯类的醇香,酒体丰满。浸泡在大陶罐里进行,肉:酒=1:6,罐内液上层浅棕色含有油脂,下层是清酒。泡好的酒从下层抽出,然后勾兑过滤。值得一提的是肥肉可以反复使用十几年。 2.改制车间二组 本车间是酒厂的主要生产车间,主要以生产露酒为主,包括动物,植物,动植物三大香型的露酒生产,主要采用浸泡式生产工艺,还伴有复蒸馏式生产。用50度或以上的米酒或其他酒基,加入药材进行浸泡,一定时间后,进行蒸馏,提取原料,然后对之进行调味、调色、调香等一系列调整,使其具有相应的特征。浸出的酒通常比较浑浊,需要进行沉淀、过滤,使之变澄清。再对酒进行进一部的勾兑调味,使酒的质量保持一致、稳定。勾兑后的酒,经再次过滤后,便可包装出售。这是植物香型的露酒生产,动物香型的露酒生产,不同的是用动物代替药材进行浸泡。而动植物香型的露酒,则是把药材浸泡得到的原料与动物原料混合,再进行各种调整。以后的步骤大体相同。 主要生产工序: 药材浸泡——药材加入50度的小曲米酒浸泡大概一个月,药材可反复用四次 蒸馏——外面购来的酒精经蒸馏加工,再冷却到80度酒精,再加入蒸馏水稀释,加入碳复蒸馏至所需度数。 勾对——在第一层的罐装和储存的仓库内,是需要每个酒员通过药品和自己的口感,对酒进行调配。调配要经过两次,第一次调味后放置15天后进行再调味。调味所用药材和设备: 药品及器材

用量

作用

输气管

用于搅拌

焦糖

三大勺

用于改变颜色

甘油

500-1500ml

用于改变香气

乳酸

2000ml

用于改变口感,使其丰满

冰醋酸

适量

用于改变口感,使其清爽

三花酒

30ml

用于改变香气

桂皮

适量

用于改变香气

人参酒

微量

用于改变香气

竹叶青

适量

用于改变酒底香气

春砂仁酒

适量

用于改变酒底香气,使其香醇

老饼米酒

适量

用于酒底

露酒的生产流程:药材50度酒浸泡15天储存罐(加酸酯)对色调味澄清15天板框和硅藻土进行过滤调味存放两到三个月包装检验出厂 生产流程: 药材动物原料 50度以上蒸馏 小曲米酒浸泡提取原料调味、调色、调香沉淀过滤勾兑过滤成品包装 原理: ⑴用米酒做酒基所用的原材料一定要好,否则以后的做酒就很难保证质量。酒厂的露酒酒基 由小曲米酒和处理后的酒精按比例混合。 若用食用酒精作酒基,则要经过氧化、炭化及蒸馏等步骤,制造出白酒,再进行药材浸 泡。即:

篇5

一、高职院校报检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

报检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上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及环节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不同产品报检的流程,报检所需提交的单据及一些注意事项。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或板书教学,且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对于具体的报检流程难以有直观的理解,上课期间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听觉疲劳,教学显得乏味无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发展。

2、教学以考证知识为主导,忽视学生操作能力培养

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办理报检业务的人员必须持有报检员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报检员资格考试的报考门槛较低,部分高职院校要求“双证”毕业,为了提高通过率,高职院校开设报检实务课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报检实务课程的教师以报检员考试大纲为主导,投入大量时间讲解报检员考试的相关知识,进行大量的真题和模拟题训练,这种只重视理论忽略实际报检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取得了报检员资格证书,但是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岗位能力的需求,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

学生A说,很荣幸,在大二下学期找到一份报检员助理的工作,虽然自己有报检员证书,这在面试时给自己加分,但是,真正进入实习工作后,才发现很多考证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而实际工作中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自己却不会,这让自己很无助。这也正是我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误区,考证是考核学生的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以更快适应企业人才的需求。

3、教学课时不够,很难有效完成教务任务

由于报检实务是一门核心专业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下半年的报检员考证做好准备。而开设这门课程的课时一般在48-64课时之间,但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杂,例如:申报出境货物检验检疫包括9个项目,每个项目就是一种商品的出境报检,而这些商品的报检流程,报检要求及随附单据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些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由于课时量有限,很多教师只能选择性地讲授重点知识,不仅造成学生知识之间的衔接断层,也不能完成报检实际操作流程的强化。在这种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报检实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

二、高职院校报检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报检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师资较为缺乏

我国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动手能力,满足市场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和源动力。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层次以硕士研究生占主导,部分教师来自刚毕业的学生,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而报检实务课程实践操作性比较强,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相关行业工作经验,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报检实务课程实训教学缺乏物质保障

报检实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讲完理论基础知识后,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训操作,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实训投入更多地倾向于理工科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模具专业、机电专业等,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有对应的实训室。目前,高职院校虽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但这些建设往往只是停留在商务英语、报关、国际货运、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并且有些硬件设备与专业操作应用软件明显过时陈旧,报检实务的实训教学环境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1]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条件也很难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因此,教师只能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很难实现高职院校应有型人才培养目标。

3、高职院校对报检实务课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报检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引起重视,相对国际贸易其他专业课程,报检实务课程并没有纳入众多高职院校考证行列,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单证员、报关员等证书。同时,高职院校对报检实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重视不够,例如,某些高校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这容易使学生怀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报检实务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1、完善师资建设,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师资是高校成长、发展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效果衡量的标准。高职院校需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就报检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尽可能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业务实例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报检实务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老师要求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利用假期去有报检业务的企业进行实地锻炼,积累相关的报检经验。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报检实务课程的教学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兴趣爱好也不同,这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授申报食品出境报检,教师讲授食品出境报检的基本知识后,应根据食品出境报检的一般流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出境报检,并根据学生的报检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报检实务课程的兴趣,而且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出境报检的流程。

3、重视报检实务课程教学,增加课时量

篇6

在来这个实习之前我就和高年级有大公司实习经验的同学聊过很多关于实习中应该主意的问题,很多人建议要少说话,多听,多看别人如何说话,处理事情。我的理解就是少说话就意味着少问问题。但在现实中,起码在IBM,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你一周3天不怎么说话,别人还可以理解你,因为是刚刚来的小朋友,什么都不熟悉,比较怕,所以少说话。但时间长了,别人会以为你的性格就是这样,闷闷的,最后就导致你难以融入整个大圈子。难以融入的后果就是最后大家都慢慢孤立你,你自己也觉得孤独,慢慢的就被淘汰了。

2.广结人脉

因为你是个新来的,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你需要每人人的帮助。尽管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这个人对你将来有没有用,或者是这个人很难接触,你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谈话,慢慢插入他们的谈话,进入他们的圈子。这个至关重要!

3.多问问题

可以说多问问题是前两个的手段。因为只有你多别人问问题了,才可能慢慢接触别人,了解别人,认识并开始熟悉别人。这样在很多情况,如果你需要什么帮忙,他们会真心的来帮你,帮助你解决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4.有目标的做事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别人基本上让你做的事情都是很基础的事情,但这个时候你要有自己的一个判断,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什么的手段比较好,是不是教给我的手段就一定是最好的,从中我又能学到什么?毕竟实习一方面我是帮公司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也要自己也要得到我想要学到的东西。如果很盲目,自己慢慢就迷失了,只知道自己低头做事情,但最后自己学到多少呢?问问自己,微乎其微。

5.自己创造机会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23-01

当前,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教师必须结合课程性质、课程目的、授课内容、授课对象、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重计算、轻分析的倾向。有的学校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另外,一些学校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方面的实践课程很少,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因之一。

(2)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如果手工计算的话,数据量巨大,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例如,对资产负债表等做水平和垂直分析,至少要用到三年的数据,采用手工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些大学生会因为畏难情绪而敷衍了事。

(3)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选用的案例实践性较差,没有建立教学案例库。一是案例较为陈旧,有的案例已经过去较长时间,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案例,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与当前状况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案例。二是教学案例资料不多,很多教材有配套的案例分析,但作为范例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却比较少,个别高校没有建立起教学案例库,也会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4)任课教师缺乏财务报表分析实践的经验。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师一般是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教师一般都是在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真正在企业中从事过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不多。也有的教师虽然参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并取得了证书,但这并不能代替实践水平。

二、在实践中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1)在教会大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分析的方法、程序。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开展讨论分析,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对好的意见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利于今后改进。方法之二就是布置案例分析的练习题,让每个大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而不能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教师对每个大学生的情况会了解得更全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其分析的能力。

(2)在授课中选用新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本地的上市公司的案例,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考虑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选用本地某上市公司连续五年的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编制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杜邦体系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等内容在内的教学案例。随着课程的进展,让大学生计算有关指标,并进行某一方面的分析,这样做比那种单纯虚构的公司的练习题更加真实,能将抽象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实操引导,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又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可将这些自己加工的案例选入案例库中,也可以将教材中的优秀的案例选入案例库,还可通过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来获得一些案例。

(3)运用Excel,简化计算。除计算出各种财务指标外,还可以根据需要画出有关的分析表和图形,如指标变化趋势图等,使分析更为直观、形象。采用Excel来进行资产负债表等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将变得非常简单,相比手工计算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效率。对于Excel的使用,大学生在有关计算机的课程中已经学过,在这里学习财务报表分析时,教师要教会大学生将网上搜集的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导入到Excel当中。首先将网上的数据复制粘贴到文本文档中,再利用Excel的数据导入功能将数据导入到Excel中,然后就可以利用Excel进行分析了。

(4)多渠道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任课教师去企业参加实际财务工作,积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二是通过聘请企业中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高水平的财务工作人员如企业的财务总监或企业财务管理的负责人等来高校兼任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授更多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树立新的教学观,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持续进行改进,才能培养高校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篇8

现状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1998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动态管理,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几年来,全县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发放低保资金5400余万元。目前,全县城市低保对象在册6142户1635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105元,占全县非农业人口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78人,占51%;离退休困难职工72人,占0.4%;“三无”对象164人,占1.1%;特殊困难居民7931人,占47.5%。同时,通过年审和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取消低保对象1673户5126人。这项制度的建立,把“三无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和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等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为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实施。2006年10月,平昌县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办法,先后在云台、白衣、元山、驷马、坦溪、涵水、江口镇等七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200人,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救助,其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实行差额补助,月人均补差为15元。2007年以来,根据县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将全县农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难对象均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尤其是将因灾、因病、因残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农村居民、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精减退职老职工、在国家或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公致残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幼、残人员中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5746户3356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30元。

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建立了灾情监控和救灾探视制度,全面掌握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动态,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有效地解决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实现了“四有三不”的救灾工作目标。二是全县建成社会爱心慈善超市2个,社会救助站1个,光荣院1所,陵园管理所1个,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管理、三级接收”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扶贫济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县已建成乡镇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拟新改建驷马、响滩、望京3所乡镇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选址在西城新区管委会,拟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和前期资金筹措350万元。

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覆盖。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县民政局坚持本人申请、村社审核、乡镇审查、县局审批的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阳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大病救助,弥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不足。2008年全县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人平救助达到80.3元,城镇达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良好。2003年8月,自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我县及时转换工作角色、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由原来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为关爱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来,县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请救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60余名求助对象实施了救助。

问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生活困难的程度加剧,大多城市贫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较大,而且营养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家庭最怕过“三关”(生病关、孩子辍学关、年节关),并把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据县民政局2008年的调查,在城市有480余个低保对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贫,18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没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学困难,2500余户低保家庭住房达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农村,有1.2万户共4.5万困难群众无钱看病,0.6万个家庭、2.3万人住房困难,7.8万户困难家庭中的0.8万余名子女上学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衣食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面临新的形势,社会救助的压力增大。平昌县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数目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脆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贫,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也会增加,社会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具体执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对象确定难的问题。由于居民家庭收入无法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确定比较难,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界定也比较难。还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谋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给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平昌县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国贫农业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县、乡镇、村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我县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监督措施不力、协调配合乏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现实矛盾、推进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为全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平昌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情和工作实际,谈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站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失业人数扩大等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方面去思索,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理念。第三要弄清当前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着重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入手,探寻新的对策,新的机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对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上引导和深化城乡社会救助的体系建设。第五,从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基础,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整合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演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分散向一体化发展,从随意性、临时性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从政府独撑向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转变,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确定工作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及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特殊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来,为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对各类贫困对象,及时予以救助,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城乡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人数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功能。要构筑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优待抚恤、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和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要进一步建全、完善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重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要立足于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多种救助方式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设计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把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满足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减少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满情绪,化解因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团结和谐、平等互补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四、建立工作机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负主责,一是要以政策创新落实救助工作机制。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规划和建设救助设施等。二是要强化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刚性机制。要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增长。三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政府要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更自觉的参与社会救助。主要是免税,对社会捐赠实行全免税或允许税前列支。二是民政主管。作为主要负责事关民生、民权、民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等方面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民政部门要认真组织指导经常性和临时性的救助工作,推进部门间协作。要发挥社会救助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优势,避免“交差点”和空白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社会参与。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补充国家因财力原因导致的救助资金不足,增强救助整体实力,扩大救助覆盖面。四是综合协调。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态度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027-04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一种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我国属于感染高流行区[1],每年约有23/10万的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2]。长期以来,国人由于对乙型肝炎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人人谈虎色变。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接受知识能力强的一个群体,科学的组织相关的教育对预防乙肝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3]。因此,了解大学生对乙肝相关知识掌握的现状及对乙肝病人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行为,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对乙型肝炎病毒的认识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该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含量为520人,平均年龄21.2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乙肝基本知识、对乙肝病人的态度等内容。现场调查前随机抽60人预调查,证实问卷的可行性后,于当年10月份对全日制在校生进行整群抽样,共520人。调查以个人为单位,问卷在调查员监督下完成,由调查对象自填,当场发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11份,有效率为98.27%。

1.3 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SPSS软件包进行相应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为了发现调查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修改调查表,在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并进行调查表的信度效度分析,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人员针对该项目学生进行了调查培训,并对每天的调查表进行核查。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比较

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60.42%,一年级为51.46%,二年级为65.96%,三年级为68.96%。在基本知识的比较中,乙肝致病的病因是病毒、乙肝唯一有效保护抗体是表面抗体、乙肝的传染源、乙肝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使用可阻断乙肝传播、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是0、1、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两两检验均可知一年级学生的答对人数均低于二、三年级组学生,而二、三年级学生答对人数无差异,见表1。

2.2 不同年级学生对乙肝的态度比较

有30.4%的一年级、28.6%的二年级、13.2%的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有40.2%的一年级、45.2%的二年级、17.6%的三年级学生当恋爱对象被发现为乙肝携带者仍愿意继续和对方发展,不同年级在以上两个问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两两检验发现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当恋爱对象发现为乙肝携带者还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数少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见表2。

2.3 不同年级学生获取乙肝知识的途径比较

有94.4%的一年级、98.5%的二年级和95.6%的三年级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的知识,不同年级学生愿意了解乙肝知识人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两两检验可知一年级学生愿意了解更多乙肝知识的人数少于二、三年级学生。有9.3%的一年级、13.1%的二年级和20.9%的三年级的学生认为目前掌握的肝炎防治知识够用,不同年级学生间认为目前肝炎防治知识是否够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不同年级学生获得乙肝防治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为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其次依次为学校教育、相关书籍、医务人员、同学与朋友、父母亲。最受欢迎的知识获取途径与目前学生获得乙肝防治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但通过相关书籍(含专业书籍)在实际情况和期望情况比较中不同年级学生人数间有差异(P < 0.01),在实际情况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51名、89名、49名,而期望情况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80名、75名、33名。经两两检验一年级学生实际通过相关书籍(专业书籍)获取乙肝知识的人数少于二、三年级的学生。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加强控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4]。乙肝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直接影响其发病水平[5]。从调查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对乙肝的预防保健知识虽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程度有限,认识存在差异,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系统。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60.42%,高于福建省龙岩市健康人群的知晓率为50.7%[6],天津市居民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45.32%[7],江苏省居民乙肝知识知晓率57.0%[8],但都显著低于《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80.0%以上要求。有90.80%的学生知道乙肝可以由孕妇传给胎儿及87.28%的学生知道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肝炎,无统计学差异,与周绍英等[9]的调查结果一致。通过调查发现乙肝唯一有效保护抗体是表面抗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是0、1、6月,使用可以阻断乙肝传播和乙肝是不能彻底治愈的知晓率较低,均低于50.00%,经两两检验得知一年级学生中乙肝知识回答正确率低于二、三年级学生。这可能与一年级新生刚进校不足2个月,对乙肝的知识全部来自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对乙肝没有系统的认知,这与其他人群认知状况相似[6-8]。虽然二年级学生在调查时间内还未系统的学习《传染病学》《传染病护理学》,但对乙肝知识知晓率却与三年级学生的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相关的医学基础教育,校园氛围的影响有关。反观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已在实习期,应该对乙肝这样的常见病有更深刻的认识,但结果却与二年级在校生无差异,对乙肝知识知晓率仅为68.96%,低于张静等报道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平均认知率79.4%[10]。

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当恋爱对象被发现为乙肝携带者还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数少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结合表1知道一年级学生虽然对乙肝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但却有着对待乙肝患者的正确态度,反观三年级学生虽然对乙肝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但缺乏对待乙肝患者的正确态度,对携带者有歧视倾向。三年级学生的这种对乙肝的认知率较高而态度呈负性的现象与文献[8,11,12]报道相反。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77.89%的学生同意对乙肝携带者的隐私权受立法保护且三个年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很强,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只有26.61%的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与赵彩艳[13]报道的27.69%的结果相符,但显著低于李春荣等[12]报道62.12%的研究结果。

有96.28%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与周绍英等[9]、常军[14]的调查结果一致,只有12.92%的学生认为目前肝炎防治知识够用,说明目前乙肝防治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中是有需求的,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对于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存在差异,经两两检验可知二、三年级学生较一年级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的人数多,这可能以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知识发现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学习态度端正更愿意学习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入校仅2个月,还未真正进入医学生的角色,对医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少数一年级学生对于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的态度还不确定。从获取乙肝知识的途径看,53.22%的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学习乙肝防治知识,其次为学校教育、阅读相关书籍(含专业书籍)、医务人员、同学朋友、父母亲及其他。这与学生希望获取乙肝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但通过相关书籍(含专业书籍)获取知识的实际与期望值的两两比较可知一年级学生实际通过相关书籍(专业书籍)获取乙肝知识的人数少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流大众传媒的快捷、方便、实用、记忆深刻、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积极省钱等特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15],但媒体报道的知识多是不系统的,可能会使学生接受到不正确的防治知识,影响到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故应加强从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学校的教育中获取正确、系统、大量、可靠的知识。

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特殊群体,有着良好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对医学生而言,将作为增强大众防范乙肝意识和消除乙肝歧视的主力军,在校期间开展乙肝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所以,在今后对大学生开展乙肝防治知识的教育活动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在宣传栏中宣传,进行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折页,医疗咨询等校媒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乙肝防治知识教育,注意基本知识的学习巩固和纠正概念易模糊问题,尤其要注意乙肝的传播途径,易感行为等问题,彻底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还应注重知识与心理的结合教育,针对大学生的负性心理开展咨询工作。且在健康教育中应特别强调乙肝防治教育的紧迫性,着重增强预防保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乙肝。

[参考文献]

[1] 庄辉. 提高异性肝炎预防和诊治水平[J].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3):1-2.

[2] 刘北陆,栾建兵,张旭刚. 15797例医保参保人员乙型肝炎5项结果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32-335.

[3] Raimondo G,Isgro G,Caccamo G,et al. Is there a down grading in the alert about th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Italy[J].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07,39:257-261.

[4] 潘建军,陈俐芳,潘力,等. 健康人群自愿接种乙肝疫苗的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86-1087.

[5] 威金荣. 军队人群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46-47.

[6] 郭丽红,黄明燕. 健康人群乙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 职业与健康,2006,22(7):532.

[7] 陈晨,李学军,顾清,等. 天津市城乡居民防治乙型肝炎健康教育需求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27-29.

[8] 杨国平,李小宁,张学宁,等. 江苏省普通居民乙肝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2,23(2):4-6.

[9] 周绍英,董,边国林,等. 宁波大学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信行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5):78-80.

[10] 张静,刘英,付辉. 高校学生对乙肝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价值工程,2010,7:233-234.

[11] 丁素琴,马迎华,王超,等. 学生家长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态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395-397.

[12] 李春荣,吴艳乔,陈希宁,等. 大学生对乙肝的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0):1405-1407.

[13] 赵彩艳.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 医学信息,2011,8:3552.

[14] 常军. 东胜地区中学生乙型肝炎基本知识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392.

篇10

【论文摘 要】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柔道运动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柔道的动作技术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高校中学生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要更好地开展柔道运动,对于初学者而言,柔道的保护性倒地技术非常重要,是保证安全和进一步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合理的教学原则,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柔道倒地技术,才可以达到学习柔道的最终目标。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在日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和挖掘了柔道运动的现代教育价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学校教育理论,其体育、胜负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对人“德、智、体”培养的基本要求。柔道理论在哲学上的升华是柔道教育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身心之力获得最有效使用的“精力善用”理论,大家的相互帮助、相互谦让、融合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自他共荣”理论成为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在我国高校开设柔道课程符合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一 柔道运动

柔道(JUDO,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二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情况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柔道运动这门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其实不然。

柔道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不好,高校也是,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了解程度太低,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其二,高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展缓慢。

2009年5月16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柔道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生柔道协会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防身性),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以开设选修课和组建学生柔道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立体化推广,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柔道人才的重任。

三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开设柔道课程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本人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柔道运动是两人同场对抗,实战格斗项目,柔道比赛的胜负是需要一方将对手摔倒在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打好扎实牢靠的基础非常重要,而保护性倒地技术就是柔道学习的基本功。学柔道有句老话“要想学摔人,先要会被摔”,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会被摔”是“学摔人”的前提,只有练好在各种状态下的保护性倒地技术的基础上,在不怕被别人摔倒的心态中,在练习双方都可以保证自己身体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柔道技术学习。

在初学柔道阶段,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身体机能否适应柔道运动的负荷,而对于柔道又存在一种好奇与兴奋,很有可能会在初学阶段发生不必要的伤害,这就会对受伤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初学柔道阶段,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可马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一名学生正确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四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教学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柔道教师应当从第一节课开始反复强调倒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练好倒地技术,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好柔道的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2.循序渐进原则

柔道的倒地技术分为很多种,技术难易不同,教学要由易到难,且忌盲目冒进。柔道的倒地技术按倒地的方向主要分为前倒地、后倒地、侧倒地,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原地倒地、行进间倒地、跳跃倒地。

例如,在进行后倒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先以简单的方式,待学生完全掌握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具体教学过程为:(1)平躺,收下颚,两臂拍地;(2)两手臂环抱小腿,前后滚动练习;(3)长坐后倒;(4)站立后倒;(5)后退行进间后倒等。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逐级掌握,逐渐加大难度。

3.直观性原则

注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给学生充分直观影像。柔道教学不能只讲解不示范,教师适当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在学生初步进行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要亲自进行保护,手把手地教,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4.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状态都有不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身体素质,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终学生们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

5.巩固提高原则

持续练习,巩固提高。柔道的倒地练习在初学阶段学习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练习,要作为每节课的必要练习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提高,使保护性倒地形成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这样就能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

五 小结

在我国高校开展柔道运动课程仍属开始阶段,学习柔道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而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是在练习柔道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柔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