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历范文
时间:2023-04-06 16: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读书经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想想过去,我的读书经历也算有一丁点艰难,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对我来说是很模糊的,我就说说我记得的读书经历。
记得几年前,我们全家一起出去吃饭。因为要先去好当家超市,所以我们早出去了一小时。我们从超市的一楼逛到了三楼的图书区。对书充满兴趣的我,两腿像旋转的轮胎一样,一溜烟就往图书区的方向跑去。在一列列琳琅满目的书架中,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我喜欢的书了。书名叫《爆笑校园》,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本书的忠实粉丝呢!我1到35册的全有,不过丢了几本。虽然它只是一本漫画书,但是它可以让伤心的人不再伤心,而是在开怀大笑。所以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总会把这本书从书柜里拿出来看看。那时我还吵着妈妈给我买这本书的一整套呢!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我带着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说:“妈妈,妈妈,给我买嘛,求求你了,给我买嘛!”刚开始,妈妈不愿意给我买。后来,因为她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所以一下子就给我买第1册到第22册,总共22本书,人民币220元,一本10元。
这样我就有了第一套漫画书《爆笑校园》。
五年级:2003的小羊咩咩
篇2
每个人都读过书,不论是多是少,有的人是用心读书,有的人是用眼读书,也有人有事没事都要看书。
我最早读过的是小书,它是印着一些小的人和字,这样一来,很难看清楚,而且,还容易看坏眼睛呢。这就是我最早读过的小书。可是,天长日久就在也不过瘾了。
后来,我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看到了真正的连还画,他借给我阅读,我看到这些连还画里的人和字都很大,而且也很好看,我就叫妈妈帮我买一本连环画,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给我买来了连环画放在沙发上,便马上放下书包,跑到沙发上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妈妈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说:“我家有个书呆子了。”我正看得入了迷,没有听到妈妈说什么便说:“妈妈您刚才说什么了?”妈妈笑了笑什么也没说便回厨房去了,时间就这样过着,我的年龄也就跟着长大,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连环画很无聊。
后来,我又找到了一块“绿洲”那就是书店里的故事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每天放学后,我都跑到那里,直到傍晚才回家,可是,不到半个月书店里的图书就被我看完,渐渐故事书这一类书已经不能够满足我了。
篇3
文 李诗佳
曾经多少次回忆自己的过去,曾经多少次幻想自己的未来,曾经苦恼,曾经后悔,曾经疑惑我周遭的人群。我确定我不是一个人,我的青春也许充满形形的人物,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精神的养料,前行的力量。我不是一个人,我拥有一群亲密的朋友,一切最珍贵的情感,一颗满足的心。(起笔大胆,不落俗套,巧妙点题。)
也许我会伤心,甚至是哭泣,但每当心情矛盾的时候,我的身旁总有他们的安慰与建议。我不是一个人走在嘈杂的马路上、昏暗的路灯下,有人会在“平凡的世界”里“送你一缕阳光”。而“男生贾里”则一路伴我走过“文化苦旅”,陪我笑,陪我哭,陪我尽情挥洒甜蜜的青春才华。(小作者一反常规,以引号带出书名,使文章犹如“歌曲串串烧”,生动活泼,新颖别致,既体现了作者的睿智,又足显作者的学养。)朋友们,我知道,我的身旁,你们会陪伴我,我不是一个人解决人生的困惑;我知道,我的周围,你们会帮助我,共同期待下一个挑战。每当这时,我总会默默地道一声“谢谢”。因为你们,再枯燥的生活,也会充满笑声,相信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以“朋友们”这一呼告语,巧妙转变了人称,将自己的情感宣泄而出。)
也许我会抱怨,甚至是愤怒,但每当难以抑制的时候,我的身旁总有他们的体贴与警醒。我不是一个人度过平静的夜晚。我知道,墙的那头,(将实物之墙虚写为人生的屏障与保护,比喻自然清新。)他们会永远保护我,永远疼我、爱我、关心我。我不是一个人走过艰难与坎坷,我知道,不管我在哪里,总会有钢铁战士保尔在时刻注视着我,而他,恰如那寒风中的雪莲,将人生的不屈和坚强在雪峰上深深定格;总会有渔夫桑地亚哥在始终告诫着我“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崇高的精神。(小作者的睿智再次得到了体现,行文依然没有出现书名号,而是以主人公的姓名来体现自己的读书经验和青春感悟。)每当这时,我会笑着对他们说:“放心,因为有你们在,再高的山,我也会坚强地爬过去。相信我,因为有你们在,才有我的人生,所以我的生活总不止我一个人,那里面同样装载着你们的爱。”(段尾的收束用“因为”、“相信”与上一小节形成了回环之美,且文辞与句式的变换又让文章多了层婀娜之姿。)
我不是一个人,不管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这不仅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更是一种支持,一种收获。我会带着这些无形的财富并在他们的陪伴下一直走下去,相信我,因为他们,我的青春不再黯淡。(结尾几行文字直截了当,既扣合文题,又表明主旨,同时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表达了青年人应有的生机,使文章洋溢着时代的动感和青春的活力。)
篇4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像流星划过夜空。我每忆及幼儿园读书生活,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幼儿园的读书经历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也似一条弹奏着优美曲子的小溪!
幼儿园时我最喜欢读书,书对我来说那是相当重要,手里拿到一本书不管当时在做什么事,都会放下来去看书。
毕竟是幼儿园,认识的字几乎没几个,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图画。我会根据图画想象文字的内容。
不久爸爸专门为我买了图画书,我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一会儿笑声连连,一会儿又哭声片片,我似乎已经进入故事中。妈妈从楼下上来说:“你这孩子,叫你怎么不答应啊?”说着,从我手中抽走了书。“呜——我要,我要……我就像失去了理智!
几天后,爸爸又给我买了许多书。我就像老鼠见到大米一样高兴。并且,我定下目标:三天之内要把这些书看完。我看得忘了吃忘了睡,黑眼圈全出来了,同学们都说我是大熊猫,但我认同他们的说法:我是大熊猫,一只爱书的大熊猫!
篇5
瞧,刚吃过晚饭,收拾好桌上的碗筷,一家人就开始津津有味的看起书来.我们三人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各不相同。
爸爸:一边看书一边在自己的书上画记号。瞧.他多认真呀!一会儿写写批注;一会儿用笔划出优美的词句;一会儿轻声默读可认真了.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爸爸曾说过做一个教书先生一辈子唯一的财富就是书.所以,他每次出差去行李都是空空如也,但是回家的时侯总会带回大包小包,全是书。但每次总少不了妈妈的数落!在我们家书房写字台边上,有一只专门的抽屉,里面珍藏着爸爸曾经公开发表过的许多文章。
妈妈:为了让我和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妈妈包揽了家里的大多数家务。但是,一有空,她也会很认真的读书、看报。前段时间为了参加的专业资格考试,也成天拿着一本厚厚的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非常认真。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我:我是一个爱啃书的小女孩,我的读书方法是:读之再读,你会觉得很奇怪,昨天看不懂的东西,今天竟完全读懂了!
篇6
我很小的时候,多小呢?我也记不清了,大概两三岁的时候吧。爸爸妈妈就开始给我讲故事,刚开始我听不懂,只看到爸爸妈妈指手画脚,滔滔不绝地讲着,觉得很奇怪,往往爸爸讲完了,才发现我早已呼呼大睡。可是,我大一点了,事情就有了转变,爸爸妈妈讲的故事,虽然我还是不太理解,但能叙述下来。就这样,慢慢地,我不但能理解书中的故事,还能分析(至少是我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大概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凡事贵在坚持,爸爸妈妈的付出终于初见成效——我6岁时成为了幼儿园第一想象家。于是慢慢地我便走出了故事中的虚构世界,从家长讲的故事中了解科技世界,走进古战场,了解岳飞、诸葛亮、霍去病、等伟人的故事。
幼儿园快毕业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多了一项:给你一个故事,由连环画组成,印在课本上,要求你看连环画编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再由家长记录下来,第二天交给老师。有一次,老师对着一个连环画讲了个大概的意思,回家以后,小朋友们无一例外的写:小鸭子掉到了坑里,他大喊“救命!救命!”而我觉得要弄点新颖的,要靠自己的想象来创造,于是我“命令”爸爸这样写:一只小鸭子高傲地昂着头,边走边看周围的景色,一个不留心掉进了一个大坑时,嗨,可摔得不轻,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坑底……这个故事老师觉得写得很好,找我“谈了一次心”,从此,我便试着自己看漫画,开始时,我看《白雪公主》、《唐老鸭和米老鼠》、《花木兰的故事》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漫画,看得我不亦乐乎,虽然我不识字,但能看着那些图来想象故事,所以那几本书令我百看不厌。这也是我在读书上的一个大跨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上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按照常规,该是写作文的年龄了,我平时的作文次次得A+,考试作文总是满分,这还得感谢父母,给我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感谢书籍,提高了我的习作水平,于是我又加大了读书量,但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小,最后仅限于全是虚构魔幻书籍。
看什么书成什么样的人,也许因为那一类的书看得太多了,我成了个爱幻想的学生,晚上爸爸的朋友来做客,响起敲门声的一瞬间,我会联想到《午夜门声》中的那个长发白裙的女巫。楼上的花瓣飘到我们家阳台上,我会想起《幸福》中的那朵魔花。只是,拥有丰富的想象是不错,过量了反而不好。我写的作文慢慢地不是跑题就是不符合逻辑。于是我明白了,读书要博览,才能扩大知识面。我渐渐改正了只读魔幻书的“癖好”。
由于知识面的扩大,三年级时,我的作文又稳坐满分之冠,可是不久后,又出现了新问题——书看得太杂了。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所以我觉得,只要是卷就要开,开了就有益。小说、历史书、文化书、甚至爱情书我都看。有一次,我带回了一本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爸爸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教我怎样像大浪淘沙那样选择好书来读,使我养成了看书先看内容概括的习惯。
而现在的我好读书读好书,而且像海棉挤水那样挤时间来读,比如说上课老师留30分钟让我们做配套,我认真快速地写,用20分钟就可以写完,剩下的时间用于看书,老师对完答案后让我们改错,我没错可改了,就继续看书,上课前老师还未进教室时,我抓紧时间看几眼,哪怕一行也成,老师一进来我就赶紧收起来。从表面上来看有点像《窃读记》。但拼命挤时间读书的经历实在令我乐趣无穷。
篇7
听妈妈说,在我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只要我一哭,妈妈就讲故事给我听,我立刻安静下来。两周岁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第一本书:《东方少年》。当我用稚嫩的小手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书里丰富多彩的插图吸引住了。我每天一遍一遍地翻着,百看不厌。渐渐地我上学了,认识了拼音,认识了一些字,于是妈妈在做家务时总会让我读一些小故事给她听,还说如果我不读的话,她就没有力气做事了,于是我相信了她的话。读故事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我就会去问妈妈,妈妈也会为我解答。经过这些“读”与“问”的过程,我不仅认识了许多字,增长了不少知识,还越发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就这样,渐渐地,我爱上了读书。妈妈用特别的方法将我带进了文字的王国,书籍的世界。
我喜欢阅读的书籍种类有很多,从不局限于某一类书。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也懂得了不少道理。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失去了视觉和听力的海伦・凯勒用她那顽强的意志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并没有什么,真正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一个人,即使他的身体是残疾的,只要他拥有一颗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这就像海伦・凯勒所说:“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所以只要我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就可以克服生活中的那些挫折。”
《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许多。书中的小狼仿佛一个草原精灵,随时随地都会从书中走出来,站到你的面前,蹦跳着,玩耍着。当我最后轻轻合上这本书时,我不禁想问: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贪婪地向草原索取,而不给予回报?为什么他们要对狼这样残忍,而不是视它们为朋友?为什么现在的草原是一副破败的样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碧千里?答案大家应该都知道。我想:如果人们不把狼赶尽杀绝,草原肯定还是和以前一样祥和美好。大自然也同样如此,每一个物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轻易地去破坏大自然的规律。
读书,感悟,收获。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指导老师:虞丽娟)
篇8
小时候起,我就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是爸爸讲的故事伴我入眠。
从过去沉迷故事书到现在痴迷文学名着,我的读书经历可丰富呢!
一年级起妈妈就经常给我买作文书,但我觉得作文书中的故事没有一丝令我热血沸腾的情节。于是,我开始看历史书,因为书中有很多很多情节曲折的故事,十分精彩。
我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虽说是读了再读,可是英雄们的事迹依旧令我热血沸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唯才是举,关羽的忠义仁勇,处处折射出耀眼的亮点。其中许多故事让我明白了不少人生哲理,《三英战吕布》使我明白: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算是再强大的敌人也会被我们击败。《赤壁之战》使我明白:不能放弃任何希望,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以少胜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还爱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如《双面猎犬》、《混血豺王》让我明白: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梦想。《斑羚飞渡》中的斑羚们被逼到伤心崖里,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搭起了一座座“生命桥”,拯救了年轻斑羚。原来动物世界里也有真情!
……
篇9
钟志龙老师的成功经历,特别让我钦佩!“50岁开始系统读书,用10年时间,完成心理学知识建构。”58岁,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之一。
“将读书与一线教学相结合,将读书与生涯规划相结合,他的阅读史就是一部清晰的专业成长史。”这是本书作者对钟志龙老师的评价。
钟志龙从50岁开始读书,源于内心的追求和现实的需要。他认为,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穷尽所有。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然后有选择地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地“采蜜”“酿蜜”,取自己所需,为自己所用,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原来从50岁还可以做个读书人;还可以功成名就。读完此篇,我似乎找到了共鸣。
读书,犹时未晚。只要开始拿起书读,就永远不会晚。无论是青年、中年或接近老年;也无论是读“闲”书,还是专业书,只要读,就一定有所获。
读闲书,有读闲书的好处,读专业书,有读专业书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所有名师的成长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少年时代因各种原因,并没有读多少书。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困。”于是,开始读书,开始广泛涉猎、大量阅读。中国的书读,外国的书也读;实用的教学方法读,教育经典理论也读;现代的读,古代的也读。王崧舟老师就是典型的读书杂家,随性而读。读着读着,文化底蕴厚实了,底气也就足了。
当我们羡慕名师在课堂上尽情地挥洒,佩服他们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能力时。殊不知,他们在台下的功夫――读书。是博览群书让他们有了教育教学的底子。华应龙老师搬家到北京时,车上装了八千册书,邻居以为他是卖书的。闫学老师光在杭州就先后几次搬家,其他物品丢失了不少,唯有五六千册书完好无损地跟随她搬来搬去。
原来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读书!
去年暑假,我主动请缨带一年级,决定开始读书。这时,我46岁了。读书晚吗?
读书有用吗?别人会怎么看?等等奇怪的想法随之蹦出。但我最终选择了――读。
一年时间,我读了28本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每天早锻炼后读二三十分钟,双休日整天读,而寒暑假更是读书最多最好的时机。开学前,即注册了博客,取名为“一(2)班的班级博客”,随着读书量的增加,观念发生转变。于是,更名为“犹时未晚”的博客,觉得更符合自身实际。学校领导、同事浏览我的博客后,认为改为“犹时未晚”十分贴切,较好地说明了读书带来的变化;而且能起到激励作用。钟志龙老师的读书事迹,使我更加坚信,无论是谁,只要开始读书,就“犹时未晚”。
读书需要坚持和韧性,并努力使之成为习惯。试看名师的读书心得,有的把读书视为呼吸,有的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有则外国谚语说得好:“人是习惯的奴隶。”李镇西老师说:“女儿一看我心急火燎地找书,就知道我准是要上厕所。”读书已成为李老师的习惯,深深地根植于生活中。
现在,很多老师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读书。教师忙是不可否认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哪一样都需要时间。回到家还有各种家务事要做,哪有时间读书呢?李镇西老师的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你把读书当作内心的需要,同时养成习惯,就不可能没有时间。”一开始,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最迫切需要的书读起,这样的书有吸引力,也容易上手。一旦读书给你带来乐趣、好处时,时间自然有了。张之鹰老师提出:“读书的女人最美。”“与书相遇时是最大的幸福。”华启龙老师认为“因为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于永正老师的“一辈子做读书的人。”这些都是坚持和韧性的体现,也是习惯使然。
读书离不开思考和实践。有人说,思考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读书的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把书中的智慧和思想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的帮手,为我所用。开始,可能是简单的模仿,学习书中的做法,效仿别人的经验。随之不断地实践,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为什么理论不管用呢?思考自然产生。如:读了韩兴娥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我立即进行模仿、尝试,很遗憾,以失败而告终。
冷静一想,尽管书中的做法令人振奋,但由于自身情况、学生实际、社会因素等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简单的模仿当然不行。于是,我进行了批判地吸收,在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如:“韵语识字”“课外积累识字”等,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识字量。人均识字1500个左右,远远超出课标要求。为二年级阅读奠定基础。
写,是读书和思考的内化和升华。茅盾曾说过:“光读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反观名师的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是一边读,进行大量积累,丰厚自己;一边在教学中实践、尝试;一边进行反思,记录得失成败。
篇10
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樊。9岁出版《打开天窗》,两年后出版《正在发育》,2002年先后出版《青春前期》、《都往我这儿看》,2003年出版《我是动物》,并于11月起,在《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邪童正史》,2005年出版《舌头的战争》,同年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6年7月,长篇小说《骑彩虹者》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近期又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品――《第一女生》。
一、“傻傻”的读书经历
问:你在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有没有令你特别难忘的读书经历呢?
蒋方舟:九、十岁的时候为了虚荣,我就去读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和意识流的书,那个时候完全不理解,然后总喜欢跟别人说他们其实写得也不怎么样,后来长大一些再看的时候,就感觉自己那时太幼稚了,他们那些作品的好,真的只有到现在才能理解。
问:据我们了解,你很喜欢外国作品,那有没有想过看一些外国原著呢?
蒋方舟:我觉得好文章的技巧和氛围是有传递性的,翻译版的外国名著只会部分削弱文字的表达,但并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好小说并不是说它讲述了什么哲理,主要是它传递的是一种氛围,如果能将读者带入小说的氛围中,让你需要5-10分钟才能走出这种氛围,那它就是好小说。
有想过看原版的外国文学,我曾经还尝试去翻译一本外国著作《万物简史》,才翻译了十几二十页,就发现市场上已经可以买到那本书的翻译版了,那本书很厚,而且写得很好,当时自己真的挺来气的,然后就没有再翻译下去了。
问:看过你出的一些书和写的一些文章,觉得你总能将自己所读到的东西用到你的文章和自己的思想中,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蒋方舟:可能是我读书比较专注吧,一件事情就会集中精力去做,因为我兴趣不多,就喜欢看书。可能还是女孩子的关系吧,我不会想出去踢一下球什么的。在看书的时候,也不会刻意去将一些好的句子反复看,遇到了便会看,但不会刻意去找着看,我能够记住的话,都是和我有共通之处的,就好像那些话就是从自己嘴里面说出来的,所以就把一些经典的话记得很清楚。
问:你的书中很多文字其实就是在描写自己生活中的细节,你似乎有很好的记忆和识别能力,是天生的吗?
蒋方舟:我很小的时候喜欢和妈妈做一个游戏:我说一个典故或者场景,然后让她来猜是哪部小说里面的。我没有很多的兴趣和其它的专长,所以在看书这方面就比较用心一些,有时候会经常和妈妈说一句很经典的话,让她猜是谁说的,我们现在也经常玩这种游戏。现在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就是猜哪个动作是哪部电影里面的,我至今还没有找到玩这个游戏的对手,呵呵。
我的兴趣和妈妈的兴趣比较一致,有时候和妈妈一起看电影,她看了一半就睡着了,后面的一半就我来看,等她醒来后,我讲给她听。就是觉得很好玩吧,我没有刻意去做,也许是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吧!
二、英文歌、美剧
――方舟的最爱
问:法国有个小天后Alizee歌唱得特别好听,你听过她的歌曲吗?
蒋方舟:听过啊,她长得很漂亮,好像才二十多岁,外国的音乐门类很多,就拿摇滚来说,美国有乡村摇滚、民谣摇滚、古典摇滚等等,然而中国只有黑豹啊、零点等等,就是他们在吼来吼去的。
问:喜欢看电影吗?平时都关注哪些电视节目呢?
蒋方舟:现在大家都喜欢看美国的《越狱》,感觉还好吧。其实我觉得有几部老牌的美国电影都还不错,比如说《爱心档案》、《24》(又名《反恐24小时》)。《24》一定要看,超经典,它有24集,每小集都是一个故事片段,有时候画面分为四个小方格,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反恐的,本来是一个很冗长的故事,一个小时讲一个故事,用24个小时讲述24个故事,超经典。
对了,还有《迷失》,第一季不错,然后第二季很乱,第三季又很不错,我觉得《迷失》比《越狱》好看一些。美国的电视剧超乎了我们对电视剧的希望。韩国的电视剧最长,我从来不看韩剧,但看过一些日剧和台剧,它们的节奏稍微快一些,我比较喜欢快节奏的东西。
三、疯狂校园、尴尬口语
问:高三的生活是很紧张的,平时有没有听广播的习惯呢?
蒋方舟:小马哥主持的《校园也疯狂》我很喜欢,那个节目就是一堆人打电话去唱歌,我们学校有很多人就经常打电话去唱歌,我有一次还去录过他们的一个访谈类节目,觉得蛮好玩的。
问:现在很多高中生觉得学英语是特别困难的事情,那么你是怎样去学习英语的呢?
蒋方舟:我的英语考试成绩很好,但口语很烂,呵呵。我就是听听英文歌,平常也不怎么做作业,喜欢看美国的一些电视节目。我的英语表达不怎么好,每次和外教说话都是用英文加中文加手语,外教不会说中文,每次和他说话的时候我就感觉蛮慌乱,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会用很多手语,别人会以为我是聋哑人。
问:现在在青少年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歌手――周杰伦,你怎么看?
蒋方舟:周杰伦啊,我觉得还好啦,他的歌有很多都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比方说《听妈妈的话》什么的,他的歌词个人觉得还可以,特别是方文山给他写的歌。据说方文山还出过一本诗集呢,叫做《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觉得还挺不错的,首先他的诗体就挺新鲜的。
四、方舟眼中的自己
问:记得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你是怎么看的?
蒋方舟:首先,我是一个受益者,并不是一个受害者,出名对我来说并不是毁灭性的。因为出名,我必须不断地自我反醒,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方向。当然,出名也让我付出了一些代价,虽然有种种的不好,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受益者。
问:你说过自己的理想是做大师,那你觉得哪些文人可以称得上是大师呢?
蒋方舟:中国能称为大师的不多,鲁迅可以称为大师,老舍也可以算。鲁迅一定算,因为作为一个作家,文学的成熟和完美在鲁迅手里表现得很透彻。作为一个作家能达到这一步,我们不得不称他为大师。比方说有些话你想去说,但你会发现,在很久以前已经被人说过,并且别人比你说得早,也说得好,好很多倍,这真是很大的打击,虽然这对于现在的文学家来说很惭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前辈们的伟大。
问: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蒋方舟:我觉得我的声音挺像男孩子的,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好像是个男孩子。我在教室写作业,就是边写边抖,蛮像个流氓。我不是那种特别小女生的人,性格挺像男的。但也许大家都看不出来,其实我是个很自卑的人,超级自卑的那种,任何方面都很自卑。写作也不是源于自信,也是源于自卑。自卑是我的一个特点,我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中,很难解释一些东西,包括成绩、长相等等。